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19:0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范文模版)》。

第一篇: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范文模版)

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城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区,城市的交通事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的基本物质条件。城市的道路交通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战略意义。当然,城市交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更加需要良好的城市交通。当城市交通出现堵塞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时,必然对城市的发展造成阻碍,并将带来巨大的损失。

城市的交通问题在我国已经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更快解决。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随着境界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交通应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迅速,交通基础的薄弱,交通管理措施、技术手段的落后,交通建设发展的缓慢等等原因,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城市的饿道路交通问题是一个综合又复杂的问题,必须从投资、规划、政策、机构、体制、管理、收费与价格、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这是一个中长期的方法。在近期内,应当用相对很少的投资,运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控制交通需求,使交通供需趋于平衡,缓解城市交通堵塞,为中长期的交通建设争取时间。用相对很少的投资,运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不仅是因为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更主要的是:在一个城市中,交通站用城市用地是有一定限度的,与城市的其他用地(生活、商业、办公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通用地的增大必

然会引起其他用地的减少,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活、经济发展。当交通用地没有达到合适的比例,也会造成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下降,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到达一定阶段后,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义勇有限的道路资源才能使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发挥最大作用。

1.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的成因研究

有人认为城市交通问题(包括交通堵塞、城市交通污染等)的根源是由于大量发展的机动车。这只是片面的看法,如果没有汽车,人们也许会用另外一种交通工具,如马车。大量的马车也会给城市造成今天这样的僵局;马车也能踩死步行者,它也有停放车辆的问题,也有污染。所以,把城市交通问题归于汽车的发展是错误的。正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才要求有更加快捷、舒适、方便的交通工具,才发明并逐渐大量使用汽车。

有人把交通和环境的普遍恶化归咎于富裕,这也不对。如果利用得恰当,富裕不但不会使交通和环境恶化,而且还能改善它们。经济的提高使人们买得起汽车、电冰箱、电视机、电话等等,为了使这些东西正常运转,还需要其他一些服务设备(如电话交换台、播放电视的设备等),用户付了钱就能得到他所需要的这些服务。交通却不一样,有汽车的人需要更多的道路空间和停车场所,但他不能用任何代价去获得它;至于没有汽车的人,要求有票价便宜、快捷的公共汽车,但他也不能用任何代价去获得它。事实上,假如财源充足,交通问题都能解决或者基本上解决。可以建设地下的道路和停车场,提供高效率和舒适的公共交通,开辟步行区,设立货物分流系统以禁止重型卡车入城,在所有机动车上装上消声器和废气控制器,一切已经发明的安全装置和安全措施都应用到车辆和道路上去。但任何城市不可能用如此多的钱,通过这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各城市的市政府难满足市民们关于道路、停车场、铁路或环境等的改善要求。这些要求在技术上并不难以达到,但是,要花许多钱。

1.1 没有按经济规律进行交通控制和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货物的销售情况主要是由它们的价格所决定的。电冰箱、电话等的价格以及这些设备所需要的电费等,在正常情况下,只要谁愿意出这个价格,谁就能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并不给别人带来任何损失。但是这种正常的经济规律并不适用于城市交通,这是城市交通问题的实质,也是造成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经济规律未能起到平衡作用

使用者付费的原则:当我们使用自己的电话时,必然要为它所占用的线路时间付费,占用时间长肯定多花钱。但是,虽然建设城市道路是非常昂贵的,但我国至今尚没有对使用道路的人进行全面的按量收费,当然有些类型的道路要收通行费,但这些类型的道路数量很少。实际上在城市里,使用道路都是不必付任何费用的或是只付很少的费用。对社会来说,使用这些道路的代价非常高,不但在建设新的道路时要花许多钱,而且建设不当时,还会给使用道路的人们造成拥塞,并损害环境。尽管筹集修建道路的经费并不困难,国家可从各方面抽税,可是问题在于如何证明把大量税收用在修建城市道路等设施上供人们无偿使用是对的。特别是当修建道路的钱不直接来自使用这些道路的人时,更不能证明,直接使用这些道路的人不付分文或少付钱是对的。

(1)对停放的车辆收费。历史上所有城市历来对停放的车辆是不收费的,当街道上停放车辆困难时,就在街道外专门开辟停车场所。后来汽车实在太多,不得不加以控制,于是大多数城市开始对停放车辆进行收费,起初先从街道外的停车场停放的车辆收费,后来对街道上停放车辆也收费。但现在的收费标准是很低的,远低于实际价格,并且,对收取的低廉的停车费不是以资源的紧缺程度定价。实际上,在其他方面,我们都是按“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收费,而对机动车停车收费,几乎全部城市对市中心停车位紧缺的地区和对城郊停车位宽松的地区采取相同的价格收费,这是违反我们正常的收费原则的。例如北京路外停车收费标准:白天(每四小时)小型机动车(载重量两吨以下,含两吨)每次1.00元,大型机动车(载重量两吨以上)每次1.50元,加斗大型机动车每次2.00元;夜间(每小时),小型机动车(载重量两吨以下,含两吨)每次0.60元,大型机动车(载重量两吨以上)每次0.80元,加斗大型机动车1.00元。

(2)对环境污染方面的收费。对使用交通工具而污染环境者目前尚无科学的收费办法。这不仅仅是个事关公道与否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效率问题:它迫使产生污染物者考虑他所得到的好处比之他带给社会的坏处是多还是少,是否得不偿失。

(3)交通收费不当造成的影响。假如一个城市能在一夜之间按经济规律改变它的交通收费办法,它也不能全部解决交通问题。这是因为它们长期以来影响着城市建设与发展,特别是自从汽车增加到相当数量以后,其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一是影响交通工具的发展速度;二是影响各种活动地点的分布;三是影响提供什么样的新的交通设施,也就是建道路还是铁路等。

总结起来,人们对交通的需求逐渐发展成两种交通方式(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和两种线路(铁路与道路),而这两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过程是受收费政策影响的,它还影响对新建或扩建的交通设施的投资。大多数城市都把钱花在修建道路上,不断地想缓和拥塞,而铁路却一直在停滞衰退,只有城市间铁路有些扩展。公共汽车在非常艰难的境况中坚持下来,它必须与私人汽车竞争,争取人们不坐私人汽车而乘公共汽车。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不乘公共交通工具,而改乘私人汽车外出,政府受到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小汽车多了要求建新的道路,需要花钱,另一方面,公共交通乘客少了,收入少了,要防止公共交通破产,也需要花钱,这种经济压力如此之大,以致许多城市陷入绝望的地步:一方面道路经常拥塞,另一方面公共交通濒于崩溃。

造成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堵塞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到经济规律的作用、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具体的交通管理,而且涉及到城市的规划、交通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而交叉路口通行能力低、交通秩序乱、交通渠化少等因素更是造成交通拥挤的直接原因。而在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经济的提高、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使这些经济规律与城市交通关系更为密切,更加重要。但总的说来,造成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堵塞的直接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交通流量接近通行能力,交通负荷度较高;二是交通秩序混乱,降低交通通行能力,从而造成交通的拥挤堵塞。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交通拥挤堵塞的现象是几乎相同的,只是程度有所区别,有的城市堵塞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堵塞的时间有增长的趋势,而有的城市交通堵塞现象偶然出现或是出现的时间不具有规律性,相信主要是由于管理的原因造成。根据交通拥挤堵塞的现象,分析造成的原因,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堵塞的状况,为今后制定长远的交通战略创造条件。

1.3 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

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与堵塞问题,不单要认识交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单要有适当的交通投资,而且更重要的要有科学的理论。交通理论已经表明,只简单地建设道路并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和堵塞的问题。城市交通是一门很深很广的综合性学科,要把城市交通搞好必须要有科学的城市发展理论、科学的城市交通理论、科学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科学的交通管理理论,具体可以总结为四大原理:即交通总量削减原理、交通流量均分原理、交通连续原理和交通分离原理。

(1)交通总量削减原理。所谓交通总量是指所有交通参与者与其出行时间(或出行距离)之乘积的总和。交通参与者是指是指道路上的公共电汽车、小汽车、卡车、轻骑、摩托车、自行车和行人等。交通总量削减原理是指一是要尽量减少产生交通的源头;二是要尽量使路面上的交通物体减少,越少越好,为此必须优先发展大容量交通系统;三是要尽量减少交通物体在路面上的停留时间。

(2)交通流量均分原理。城市中心的交通流有很明显的时间性:比如对自行车来说,早高峰是早上七时到八时,晚高峰是下午五时到六时;城市中的交通流有很明显的方向性:比如对自行车来说,在城近郊区接界处,早上出城的自行车多,下午进城的自行车多。为了充分、理和科学地使用现有道路,必须设法使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分布变为“均匀”分布。所谓交通流量均分是使交通流量“均衡”和“分流”或疏导之意。为达此目的,可采用社会工程、道路工程、交通工程和科学交通管埋的办法。交通流量均分的方法大致可分为时间性交通流量均分和空间性交通流量均分两类。

(3)交通连续原理。所谓交通是指人或物从某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移动,是一种人或物的空间位置变化或地理变化。所谓交通连续原理,就是指在交通的全过程中,空间、时间、运营管理和交通参与者本身精神上的连续。为达此目的,必须做到交通工具的连续性、交通组织的连续性、交通设施的连续性和交通运营的连续性。

(4)交通分离原理。交通分离实际上一是指所有交通物体应各行其道,二是同一条车道或同一条交通路(天桥、人行横道、便道等)的交通参与者必须保持差不多甚至是均衡的速度。为达此目的,既可以来用工程的办法,也可以采用科学交通管理的办法。

2.交叉路口交通改善对策研究

道路与道路相交的部位称为道路交叉口。道路交叉口把各条道路联结起来,形成网络。交叉口是道路网中道路通行能力的“隘路”和交通事故的“多发源”,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交通的咽喉。这是由于:相交道路上的各种车辆和行人均须汇集于交叉口后,才能转向其他的道路,这时车辆和车辆之间、车辆和横过道路的行人之间相互干扰,降低行车速度,造成交通阻滞,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一般路段单向车道数与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相同,而进口道可通行的时间只有路段的一半,并且横向道路行驶的车辆、进入交叉口的左转车辆和横过交叉口的行人,都要占用纵向车辆的行驶时间,使纵向道路的通行能力不及路段通行能力之半;交叉口交通组织不合理,缺少渠化或者不科学,采用的交通控制手段不合理可能造成交通混乱和交通堵塞,从而降低道路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城市中发生的交通阻塞和事故主要在交叉口,造成车流中断,使延误增加。车辆通过交叉口时,由于受信号灯等的影响,车辆在交叉口的耽误的时间一般占全行程时间的31%,如日本大城市中的机动车在市中心的旅行时间约1/3花在平面交叉口上。同时,交叉口也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发生源,美国交通事故约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交叉口;原联邦德国城市道路上的交通事故约有36%发生在交叉口。因此,交叉口这个交通事故的“多发源”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此外,车辆在交叉口的怠速运行和鸣笛则是交通污染和交通噪声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好交叉路口问题对发挥现有道路的功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外交通发展来看,建立立体交叉路口可以大大缓解交叉路口的交通拥挤堵塞。但是,由于受建设资金、建设周期和建设用地限制,在我国城市中广泛建立立体交叉路口还不可能实现,而利用少量资金,对交叉路口进行改造,选用适当的路口交叉形式和交通控制方式,进行科学合理渠化,可以大大缓解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拥挤堵塞,提高路口通行能力。不管是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道路建设或城区改造进行交叉口设计时,还是在现有交叉口进行改造时,选用适当交叉路口形式,进行合理科学渠化,采用合理的控制方式是减少交叉路口拥挤堵塞的最佳措施。改善交叉口的目的通常是为了防止交通事故发生或缓解交通堵塞提高通行能力。措施合理时,两个目的大部都能达到。在改善交叉口时,应当详细调查过去在交叉口处发生的事故和出现的交通拥挤堵塞的种类、特点、次数,参照交叉口形状,找出造成交通堵塞和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出改善措施。

3.城市干道交通改善的对策研究

城市道路是联络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中心区、生活区、港口、码头、机场、车站等的纽带,与郊区公路连接,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道路网。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交通需求的扩大,机动车迅猛的增加,交通拥挤堵塞的现象不仅频繁出现在交叉路口,在一些道路上某部分甚至整条道路也经常发生交通拥挤堵塞现象,这种现象甚至也在城市某一区域的路网经常出现。

缓解城市道路的拥挤堵塞可以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方面要根据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进行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主要是进行道路、交叉路口的建设和改造,提供必要的交通所需的道路条件,使交通用地在城市用地中占有合适的比例,但由于建设资金的庞大和建设周期长的原因,这些只能作为城市交通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采用交通工程的手段,系统的对发生交通拥挤堵塞的道路甚至全部道路进行研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少量的工程改造,有效的利用现有的道路,充分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增加道路的交通容量。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不仅是现在甚至将来也是道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要求。

近期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拥挤堵塞措施应以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为主要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①发挥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取消不适的占路市场和占路停车;②消除城市道路的瓶颈;③完善道路的标志标线;④减少交通干扰,提高车速;⑤建立线性控制系统;⑥建立单行线;⑦建立专用道路;⑧控制道路交通需求。

4.城市区域交通组织与疏导对策研究 对一个城市或城市某个区域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以有效的缓解交通拥挤堵塞,是许多城市正在积极研究的问题。改善上述问题,一般可以从增加交通供给和抑制交通需求两方面着手。在增加交通供给方面,修建道路是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的直接办法,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大城市,可供修建道路的空间都有限,建设资金筹措困难及建设成本高昂等因素限制,在短期内或到达一定时期,用增加道路来增加交通供给的手段已逐渐不可行。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最有效的是在现有的道路上利用少量的交通工程并采取科学的交通组织管理的方法增加交通供给,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道路设施。控制交通需求使交通供需达到平衡,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交通需求总是趋于超过交通供给。如果道路系统提高使用效率或增加设施,就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机动车加入,直至交通再次拥挤。大部分交通改善措施都是用于提高通行能力,但新的供给能力的提高总是被迅速增长的交通量所淹没,这使得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对小规模的改善尤是如此)。因此,到一定阶段对交通问题除对道路需求进行控制及管理外别无选择。

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堵塞,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可以根据城市交通的特点相应地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①建立城市交通控制系统;②逐步发展城市智能交通;③建立交通管理地理信息系统;④优先发展公交,减少城市交通量;⑤建立单行线系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⑥进行交通需求控制,控制交通总量;⑦搞好城市规划,建立良好的城市结构;⑧加大交通宣传,提高交通意识。

5.研究依托工程案例

为了对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的成因与对策课题深入研究,对数个城市近百个交叉路口、数条街道、一些城市部分区域进行了实际交通设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哈尔滨中央大街交通项目,不仅包括了交叉路口的、城市道路的交通设计,而且包括区域交通合理组织与改善方案设计。

5.1 项目背景和目标

“哈尔滨市中央大街交通项目”包含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地区交通组织与改善和交通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两部分。它主要是配合哈尔滨市政府1996年提出的“改善中心区交通状况,繁荣中央大街商业,保护和恢复中央大街传统历史风貌,加强和建设现代化交通管理措施,规划建设中央大街步行街”的整体战略目标。中央大街地处哈尔滨市道里中心区的核心区域,随着社会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该中心区已由原来单纯的商业功能逐步形成集商贸、金融、行政、文化娱乐、商务办公于一体的综合商务中心区。规划研究的目标就是以中央大街地区道路交通组织与改善为支持体系,开辟中央大街商业步行街,实现中心区综合环境的改善和功能效益的整体发挥。

5.2 现状分析与特征识别

对中央大街地区的分析与识别建立在对该地区大量调查研究上,并且有针对地进行了中央大街地区机动车OD封闭调查、38个主要路口流量观测、主次干道路段流量观测、区域停车调查等,为系统特征的判别和规划分析奠定技术基础。

2中央大街地区道路用地率为30%,主、次、支路网密度为11km/km,是全市设施水平最高地区,也优于全国同类城市中心区,但绝大多数道路路面为8~11m,人行道、隔离绿化带占道路面积的一半以上,道路断面利用特点突出。

该地区停车设施不足,导致高峰2000辆次的机动车,分别占路停放于该区域90%的道路上,并形成与土地使用密切相关的集中分布区和集中道路,平均每公里长度停车70辆,最高路段达200辆/ km,占用道路总面积10%左右。在交通特性上,该区域道路网的整体负荷度为0.56,但主干道交通作用明显,占该区23%的主干道,承担了54%的交通流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在交通流的构成上穿行交通占17%,低于国内城市商业中心区穿行交通比例;在整体交通的车辆构成上以出租车、小汽车为主,占60%左右。总结该地区道路交通矛盾,除存在城市中心地区所共有的普遍性矛盾外,个性特点突出,主要反映在:①道路系统等级不合理,缺乏次干道系统;②支路密集,但利用率低,同时短距离交叉影响主路的通行能力;③瓶颈路段、节点和占路停车导致拥堵、通行能力下降30%左右;④缺乏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措施,交通无序导致交通延误。

5.3 实现中央大街步行街的关键点

通过以上现状问题与特征的归纳分析,既展示了该地区优越的设施条件为交通分流提供的基础,又提出了必须面对和妥善解决的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如何提高中央大街两侧分流道路的通行能力。紧邻平行中央大街两侧的尚志大街、通江街是交通分流的直接承担道路,目前两条道路的饱和度为0.8~0.9左右,实施步行街意味着原中央大街高峰小时500车次的交通量,大部分将由这两条道路承担,即道路交通负荷增长15%~20%,其措施一方面是通过道路挖潜提高通行能力,另一方面是强调区域系统的间接分流。

横穿中央大街东西通道的选择。中央大街改为步行街后,横穿中央大街的多数道路将进行封闭,规划上必须论证和保留相应数量、并且与通行能力需求相匹配的东西联络通道。通过现状交通流量调查和以中央大街为截面的东西向交通分析,规划通道要满足高峰小时2000车次的通行能力,即单向4~5条机动车道。通道的具体选择要兼顾地区系统路网的构成,协调好中央大街规划的分段功能和步行系统的连续,同时为交通监控系统的路口选择提供条件。

公共交通的保障条件。公共交通的可达条件和方便程度是中心区商业吸引与繁荣的基础,系统路网和使用功能的调整应优先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设,方便乘客的集散。

局部路段和关键节点的必要改善。对制约系统路网通行能力提高的集中区域、主要路段、主要交叉口等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善。

整体规划的协调。与中央大街步行街空间环境规划、中心区土地使用规划、交通监控系统总体设计相协调,以求得整体功能与效益的最佳。

5.4 交通组织与改善措施

上述分析得出的关键点是该地区道路系统规划和交通组织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比研究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整体及局部路网负荷转移、道路条件、解决的代价等不同方面,先后提出4个道路系统规划比较方案,并通过模拟分析和评价,确定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统方案和交通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5.4.1 方案特点。

根据中央大街沿路布局功能和人流集中情况,规划中央大街步行街为自西二道街至西十四道街,计800m左右的部分路段完全步行街,保留横穿中央大街的4条东西交通联系通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区域外围干道、区内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为体系的等级合理、功能匹配的区域道路网络系统,其余与中央大街交叉的支路封闭为到达性道路和停车道路。通过交通模拟分析,由于道路设施实际利用的下降,整体路网的负荷度上升为0.65左右,但使现状交通集中的矛盾得以分散;中央大街东西联系通道的总通行能力达到2800车次/小时,负荷度在0.7以下,解决了步行街带来的东西交通屏蔽;南北主干道的建立和疏通,实现了交通分流。由于在东西通道的选择上兼顾了中央大街步行功能的完整和系统路网的构成,出现了4条通道在交通分担上的不均衡性,处于区域核心的西十二道街—霞曼街承担了区域内部和区域内外的交通联系,交通集中明显,其余3条通道相对较少,但随着区域北部商务区的逐步兴起和南部西十四道街往东透笼街的疏通,道路的导向交通作用逐渐明显,并将缓解核心通道的交通压力。

5.4.2 交通组织。

对机动车交通,进行了区域性联系交通和区内到达交通的区分与组织,优化了道路的不同交通功能,充分发挥整体路网的作用。在公共交通线网布置上,优先增加横穿中央大街东西通道上的公交线网密度,公交港湾站点的设置靠近中央大街一侧,提高中央大街公交乘客的方便程度。根据北方城市适宜自行车行驶时间短和相对较少的特点,建立了初步非机动车系统。根据步行街功能的分段,进行人流组织,并以中央大街为主线进行步行系统的多向延伸规划。步行街南端通过西十三道街的绿化休闲区和地下商业街与哈一百商业集中区、市民广场连通,形成中心区主要商业购物步行系统,与商业空间布局一致。步行街北端向北延伸至松花江畔的防汛纪念塔广场,连接松花江—太阳岛风景旅游区;向东通过西四道街,连接兆麟公园每年一度的冰雪艺术主会场,共同构成中央大街北端旅游、娱乐功能的步行系统。在停车场的规划上,结合城市土地使用性质,集中布设区域公共停车场。开辟中央大街两侧11处封闭支路,共计800泊位的停车场,基本满足中央大街核心地区的停车需求。

在交通监控系统总体设计中,确定了主、次干道共计40个灯控路口和14个监视路口的总体方案,使该地区原有少数单点运行的信号路口和绝大多数的人工管理路口,统一纳入到现代化的系统控制之中,使交通流在受控区域内有序运行,提高整体路网运行效率。

5.4.3 道路交通改善措施。

用分流道路的拓宽与改造,以增加交通截流和该地区交通疏散能力。用区内道路人行道普遍偏宽的条件,通过削减部分人行道的宽度,形成与机动车道分布和利用相匹配的道路断面,达到提高通行能力的目的。如:与中央大街交叉的西十二道街~霞曼街核心通道,通过这一措施可以使部分路段的12m达到全线14m左右,提供双向4条机动车道;

通过局部区域单向交通组织和路口禁左,疏导交通集中的压力。通过尚志大街、经纬街等主干道的中央分隔,限制支路的密集交叉影响,保障主干道的交通作用。

对研究区域内的主要27个道路交叉口进行交通渠化设计,其中含有工程措施的路口为5个,均为制约系统路网的重要交叉口。交叉口改善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进口车道的增加,达到通行能力的提高和挖掘系统路网的潜力。

5.5 发展建议及对策

改善措施的落实是中央大街地区交通组织的前提,也是保障中央大街实施步行街后正常运行的基础,规划研究过程中不但对实施效果进行预分析,同时对发展的适应性进行展望。鉴于区域内土地高强度开发,交通产生吸引强度增高,交通重心出现北移,区域路网交通将全面紧张。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中央大街核心地区的发展对策。在强化商业、文化娱乐功能的同时,逐步转移对车辆吸引大的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功能;强化公共交通的发展,抑制个体交通的需求;充分利用区域外围道路条件,提高中央大街地区疏散能力,使该区的交通总量与路网容量匹配;实施一定区域的交通需求管理等。

第二篇: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阻塞成因及对策

试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阻塞成因及对策

【摘要】 如何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保障城市交通畅通无阻,已经成为中国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课题。要成功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挤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二是发展公交优先战略,科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三是完善城区道路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城市快速交通;四是用政策扶持,加速停车场(库)建设;五是发挥科技手段,实现道路交通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

【关键词】 城市道路;交通阻塞;公共交通;科学管理

城市是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中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城市交通是维系城市这个有机整体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畅通的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的重要指标。城市交通拥挤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处理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要遵循节源开流、交通总量消减的总原则。

一.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现状

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主要表现在:市内机动车行驶速度下降,流量饱和的道路路口增多,交通堵塞发生的次数增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各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和拓建、新建道路中不断加大投入,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相关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城市机动车增长迅速,城市中非机动车主要是自行车占有较大比重,市区人口稠密,道路狭窄、功能老化和交通设施滞后,商业区过于集中,致使人、车、路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形成了我国当前的城市交通特点,从而大大增加了交通规划、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给我国城市交通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城市一方面城市道路建设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机动车数量也在猛增,二者齐头并进的直接后果是城市交通时常陷入瘫痪,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盲目扩建道路不是办法,借鉴国外大城市规划和交通道路管理经验——轨道交通才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金钥匙。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大力开发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发展公共交通就成了我国城市当前的需要。我国公交的现状:公交出行比例下降严重;公交车速严重下降;公交服务质量相对下降。

二.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不适现象日趋明显,“行车难”、“走路难”已成为全国大中城市的通病,并不断向小城市、新型城区和中心乡镇扩散蔓延。按现行发展趋势,五至十年或二十年后,“病城”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将是桎梏我国城市综合发展的重疾顽症。造成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有:

1、车总量增长过快,道路增长滞后于交通总量增长,道路交通供需不平衡。2004年我省机动车总量约612.19万辆比2003年532.37万辆增长了19.13%,2005年我省机动车总量约686.61万辆(其中还不包括拖拉机,拖拉机约有22万辆),跟前一年比增长率为12.16%。与之相比,道路的增长速度就慢多了。

2、城市建设和宏观管理部分决策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道路交通需求。一是临街建筑、大型商业网点及娱乐场所等大型交通流汇集场所设置不合理,不具备足够的停车场位置及人流物流通道,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交通组织;二是公交发展

水平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站场建设严重滞后,线路站点布局不合理。

3、城区道路路网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道路整体通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断头路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路网整体通行能力的提高;二是现在道路通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公共停车场建设严重滞后,且管理不规范,机动车路边违章停车现象严重,经常引发交通拥挤。因为历史欠帐太多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的停车场建设远远滞后于机动车的发展速度,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并且管理不规范,部分停车场处于闲置状态,有的甚至被挪作他用或改变了用途。

三.解决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管理决策科学化程序,确保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尽管从理论上讲,通过不断地修建道路总能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但由于道路建设资金及城市空间的限制,道路数量不可能按需增长。随着交通走廊的新的道路建设降低了出行时耗,但同时也吸引了其他道路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的交通量转移。因此,在现代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中,应系统地、全面地研究治理当前城市交通问题,充分挖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使交通运行按全地区干线和其他重要街道网规划有次序地得到改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道路系统的利用效率。

(二)坚持发展公交优先战略,科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最大限度地减缓城区交通总量增长。

“公交优先”的提法起源于法国,现已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据有关资料统计,就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而言,“公交优先”也是不容置疑,与其他社会车辆相比较,同一单位时间里运送同样的人,如果选择公交方式,所占用的道路空间大约只是其他车辆的1/5到1/20。近30多年来各国效仿治国,从规划用地、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对公交进行扶持,在公交优先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开辟公共交通专用车道,采取公共交通优先信号控制系统,在交通法规中充分考虑公共交通优先通行、限制小汽车在城区的使用等。在实施畅通工程工作中,公安部、建设部也特别强调了“公交优先”理念,要求全国各大中城市必须大力创建“绿色交通”,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从而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一是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通道,提高市民乘坐公交车的积极性。在城市外围地区先行建设公共汽车专用路,城市中间密集地区有计划地规划、拆迁和预留,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同时,在已建成的城区主要干道大力开辟公交专用道,设置专门隔障,使其他车辆无法随意进出,并在一些道路路口实行公交路口信号灯优先放行,在城区所有禁止社会车辆转弯的路口,均允许公交转弯等措施。由于公共汽车专用系统在运输能力上与铁路相差不大,每小时可运送9000人以上,完全可满足城市中长期发展需要。二是全面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布局,不断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大力吸引公交客流。以城区取缔“中巴”营运为契机,灵活安排公交线路,在连接市区与郊区的公交线路上设置公交专线,禁止中途停靠,并大力推行“驻车换乘”交通方式,在各大型交通枢纽和车站,设计规划修建小汽车停车场,小汽车使用者凭公交月票免费存车,以鼓励小汽车换乘公交车辆。同时,在市区火车站、人口集中的居民区以及商贸中心设立专线车,将公交线路延伸至市区各个角落,直至各大型市民居住社区;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加大公交线路和站点密度和公交车辆运行频率,并大力强化公交从业人员文明服务和文明交通素质,提高公交车辆档次和按时到位准点率,逐步增大公交车辆单车运

力,给乘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快捷、方便的乘坐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2.关宏志,刘小明.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3.王炜,杨新苗,陈学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4.翟忠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5.潘海啸,杜雷.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间的转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6.董国良,张亦周.畅通城市论——21世纪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水04-2班任婕

600420411225

第三篇:英语学困生成因与对策研究

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汝州市小屯镇二中 赵旭辉

摘 要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全社会对农村义务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逐年加大,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与县城相比较,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状况和教育前景令人担忧。在农村中小学的英语课堂上存在大量的英语学困生,由于他们的存在,使英语教学面临巨大困难,教学目标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因此,研究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和教学成绩,夯实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英语 学困生 成因 对策

英语学困生指在英语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英语是他们提高自己学习总成绩和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短板。英语学困生普遍存在于各学段、各学校的英语课堂当中,与英语教师如影随行,是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和重点关注的对象。英语学困生在班级中占有很大比例。英语学困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类型:

苦学型。这类学生能力一般,智力正常,学习英语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只会死记硬背,每天做大量的习题,学习哑巴英语。他们相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但是学习效率低下,事倍功半。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运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交流,缺乏自信,生怕说错句子被别人嘲笑,不敢自觉主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

偏科型。这类学生其他科目都能考出较好成绩,唯独英语成绩悬殊太大。在课前预习,课下复习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自主学习能力差。他们对英语学习内容一窍不通,总是记不住单词、短语、句型和常见语法知识点,课堂上从不张口读英语,不参与课堂活动,遇到问题也不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甚至在英语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舍得花时间,下功夫。

厌学型。这类学生各门功课成绩都不太理想,他们对英语学习更不感兴趣,对英语过敏,“谈英色变”,怕而远之。此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让老师头疼。他们经常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看课外书或做其他小动作。他们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学习态度,对英语学习不屑一顾,对老师的讲解臵若罔闻,甚至故意与老师作对,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学习英语的厌恶。

不可否认,个别学生天生就存在智力缺陷,学习上明显赶不上其他同学,但绝大多数学困生的智力是正常的。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因素,学生自身生理因素,家庭生活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学困生的影响往往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为了弄清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和深度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学校是学困生产生的摇篮,学困生是教师教出来的

学校是学困生产生的摇篮,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困生是教师教出来的,教师应对学困生的产生负主要责任。英语是外语,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语境,学生只能通过在校学习才能获得。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注定让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呈现差异,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分数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与教师个人利益密切相关,教师对优等生喜爱无比,而对给自己所教学科拉分的学生另眼看待,经常对他们冷嘲热讽。教师对学困生冷漠的态度和不公平的评价,使得他们从思想深处认为自己就是差生,是弱者,自己与英语无缘,学习英语比登天还难,从而开始惧怕老师、排斥学习,基础越来越差。英语课堂需要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对话活动,才能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可是有些英语教师怕学困生不会活动,影响教学进度而很少给他们参加的机会。与偏科型学生相比,厌学型学生更加不幸,因为每次调研考试,班级参评人数的抽取是根据一定比例,按照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的。厌学型学生就是老师眼中的“差生”,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参评,不影响班级和学科的成绩排名。因此,他们就得不到老师足够的重视,甚至被边缘化,被“打入冷宫”。偏科型学生的成绩要参评,教师就要想办法给他们补差,他们是教师重点补差的对象。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责任重,生活条件差等原因,很难使优秀教师扎根基层。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将教学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据笔者了解,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平时不注意自身的学习提高,不探索教育规律,不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了解新课程改革情况,不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仅靠自己固有的教书经验,延长学习时间,大搞题海战术,加大做题强度,对学生采取逼迫和灌输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点燃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加重了一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不再“亲其师,信其道”,不再“乐其道”。正是由于教师的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才使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种种不良表现,甚至敢公然在课上和课下与老师对着干,一步步沦为学困生。不改变教育评价制度,不提高教师素质,不转变教师育人观念,学困生将继续产生并长期存在。

二、学困生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人特征,是学习者以怎样的态度、方式及效率去获得具体学科或发展领域的知识、技能。通俗地讲就是我们一般人常说的“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等。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指导你正确的修行方法,而用功还是要靠自己。英语学困生共有的特点是学习信心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是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学习者只有通过辛勤的付出,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有些学生能积极主动想出办法去解决,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有一部分学生意志薄弱,处理问题缺乏足够的自信和耐心,常常采用得过且过,拖延时间,浅尝辄止,有意回避等消极方法,久而久之,积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到了解决起来无从下手的地步,于是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勇气。学习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

英语学习需要学习者用心去体验,不仅需要用脑去想,而且要用眼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记,用口说。英语学困生之所以在掌握基础知识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使各感官密切配合。在英语学习中,单词、短语、句型、语法是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就无法开展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英语学习就无法顺利进行。英语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三心二意,自制能力差,爱做小动作等毛病。如学困生在记忆单词时,一边口头不断机械重复,一边眼睛可能就专注到别的地方去了,手还不停做着其他事情,双腿不停摆动,根本没把单词记在心里,这一连串的无效动作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英语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一点非常重要。笔者常年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天天接触英语学困生,在和英语学困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这部分英语学困生的智力水平和优秀生差不多,甚至有的智商比优秀生还高,他们之所以英语学不会,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品质。

三、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我们生活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当中,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它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与农民工差距不大,使部分农村学生家长错误地认为,学习无用,大学毕业还是一样打工,不如早点出去挣钱。因此,当有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总会说“上不成学,就不要上了,出去打工吧!”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降低,致使未成年的学生学习缺乏监管,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动摇念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很多行业不需要员工具备高学历和工作经验,因此一些学困生辍学后就能上岗工作,挣得工资,并且买一些很时尚的用品在同学面前炫耀,使一些学困生羡慕不已,对学习更是心不在焉。现在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家里的一切都要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好吃的,好玩的,都要优先照顾到孩子,绝对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孩子在长辈的一味溺爱中长大,过分依赖于别人,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差,一旦在学习遇到问题,如单词记不住,课文不会背,考试不及格,就很容易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产生厌学的念头。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期,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长的错误认识,使学生迷失了学习方向,失去了学习动力,造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学生走向世界的步伐。

把英语学困生转化成优等生,使其能够和其他正常学生一样健健康康成长,快快乐乐生活,是英语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转化一个学生就等于重新塑造一个生命,最能体现英语老师的工作价值和人生价值。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把学生都培养成素质全面,发展协调,社会有用的人,一个都不能少,是每位教师的心愿。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是塑造人灵魂的事情,责任重大,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教师要关爱学困生。哲学大师罗素说过: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学困生有种种不良表现而百般厌恶,不能因为学困生会影响学科成绩而横加指责,更不能因为学困生一时难以转化而放任自流。相反,教师应同情和帮助弱者,对学困生应付出更多的关爱。教师要无微不至地关心学困生的生活和学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学困生内心也有向真向善向美的强烈愿望,只有当他感受到老师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完全是出于对他的关爱时,才能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东西对他有价值,对未来生活有帮助。这时候他们心中的纠结就会自动解开,他们就会主动敞开心扉,向老师真情流露,畅所欲言,就会放下思想包袱,努力学习。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能够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由于爱,学生的学习才能充满快乐。多数学困生的形成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学生对老师缺乏信任的结果。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冷嘲热讽,可以原谅教师的吹毛求疵,但绝不会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习氛围也为英语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因此,英语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和学生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如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深造,多听多看英语类的节目、报纸、书籍等,多背诵,多积累语言素材,经常用英文写作,加强口语练习。英语教师只有专业素质过硬,才会在讲课时举一反三,旁征博引,举重若轻,把内容讲得丰富多彩,深入浅出,层次分明,有深度,有广度,就不会在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而误人子弟。再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教育方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和独特的教学视角,既能驾驭全局,又能注重个体。教师的教育智慧来源于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探索。英语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技能的培训,密切关注课改动态,搞好校本研修,做好课题研究,加强集体备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认真观察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情,要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体验式学习等,使学生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英语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英语学习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避免学困生的出现。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首先英语教师应有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如果英语教师没有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那么他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呢?因此,律人先律己,英语教师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要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做好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英语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背诵一篇英语短文,那么他每天就要和学生一起这样做。英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那么他就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如果英语教师做事情虎头蛇尾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学生也会跟着他的样子去做。如果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振振有词地说“知识就是力量”,而自己在课下却沉迷于喝酒打牌,那么他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教师的说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语教师只有做事情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始终如一,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大形象,这才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其次英语教师对学困生应严格要求并做到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一抓到底。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英语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半途而废,自暴自弃的现象。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只有坚持不懈,慢慢地,他们就养成了习惯。偏科型和厌学型学生的学习意志薄弱,对于这类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应该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并加强督促和检查力度,对未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也是必须的。因为化蛹成蝶本身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再次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十次说教不如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一次成功,要让学困生明白只要自己付出足够的努力,成功就一定会属于自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都会给学生的内心一深深的震颤,都会使学生心存感激,充满自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与表扬,并对他们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与充分肯定。英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给学困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我班靳小龙同学,该同学人高马大,是体育委员,该生英语考试经常不及格,但篮球打得漂亮。我也经常和他在一起打篮球,因此我经常对他说,打篮球一是需要热爱篮球运动,二是需要刻苦训练,因此学习英语也是这个道理。我有意识地引导他从学习简单的英语对话入手,在课堂上经常和他进行英语口头交流,现在他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学习英语的信心也明显增强了。慢慢地,他的成绩有了起色,由不及格到及格,现在成了班上学习英语的典型。

三、英语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

育人工作不能只靠学校,它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不健全,自制能力差,学习容易受外界干扰。学生每周在学校五天时间养成的学习习惯,可能回家两天就出现反复。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家访工作。虽然现在学校普遍使用校讯通与家长保持联系,方便快捷,但是笔者认为通过家访的形式效果更好。一方面,教师可以把学生在校表现以及教师对该生的教育情况对家长进行详细说明。另一方面,通过与家长的交流,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现状、生活环境、行为表现和生活习惯,从而制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家访能够拉近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使家长和学生对老师更加信任。家访是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有效手段。如张晓玲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该生转入我班时英语成绩不好,有一段时间她因病在家休息两周,耽误了一大截功课,如果不及时补上的话,她就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生了,而她的父母又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低,对英语一窍不通,无法在学习上对她进行辅导。当我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利用工作之余,到她家里给她补课。她的父母都很感动,她学习也特别认真。自从病愈返校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都能坚持学习英语,认真完成作业,主动请教老师。经过自己三年不懈努力,最后顺利考入一高。她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每次和她说起话,她总是对我深怀感恩之情。她说那次补课使她深受触动,从此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家访能够消除学困生家长对教育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提高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使家长能更深入地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从长远的角度重新规划孩子的未来,从而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教师应该把家访工作做好,做实,要依靠家长,动员家长。相信有家长的密切配合,学困生就能很快改掉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没有人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但是却可能成为他改变的原因。最好的教育是学习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任重而道远,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不能指望给学生施点肥,浇点水,就能使他立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需要耐心地呵护和等待。放慢前行的脚步,静下心搞教育,慢工出细活。成长是慢的艺术,学生的进步与成熟是需要期待的,教师需要懂得去欣赏学生,教师需要陪伴学生们一起成长,一同品味生活中的苦与乐,教师需要用爱去催开生命的花,用爱去等待生命的绽放。

主要参考文献

[1]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4. [2] 陈大伟.建立理想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 刘火亮.教育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1.[4] 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0. [5] 张海晨 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10.

第四篇:后进生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 录

摘要 „„„„„„„„„„„„„„„„„„„„„„„„„„„„„4 Abstract „„„„„„„„„„„„„„„„„„„„„„„„„„„„5 引言„„„„„„„„„„„„„„„„„„„„„„„„„6

一、后进生的“成因” „„„„„„„„„„„„„„„„„6(一)家庭原因。„„„„„„„„„„„„„„„„„„„„7 1.父母的素质水平不能很好指导、教育孩子。„„„„„„„„„„7 2.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7 3.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7(二)学校原因。„„„„„„„„„„„„„„„„„„„„8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信心。„„„„„„8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8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8

(三)社会原因。„„„„„„„„„„„„„9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10 1.学生自学能力差。„„„„„„„„„„„„10

2.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10

3.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10 4.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10

二、后进生的“表现特点” „„„„„„„„„„„„„„„„„„„„„10

(一)思想品德不高。„„„„„„„„„„„„„10

(二)心理健康不全。„„„„„„„„„„„„„11

(三)学习成绩不佳。„„„„„„„„„„„„„11

(四)行为习惯不良。„„„„„„„„„„„„„11

三、后进生的转化 „„„„„„„„„„„„„„11

(一)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后进生充满爱心。„„„„„„„„„„„„„12

(二)尊重后进生的人格。„„„„„„„„„„„„„13

(三)树立后进生的信心。„„„„„„„„„„„„„15

(四)在学习生活中对后进生给予关怀。„„„„„„„„„„„„„16

(五)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16

(六)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善于运用一些基本的技巧。„„17 1.教师要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后进生创造积极进取的环境。„17 2.教师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18

3.教师要善于挖掘后进生的潜能和特长,加以利用。„„„„„„„„18 4.教师处理后进生的错误时要善于运用“冷处理”与“热处理”的方式。„„18 5.教师要用自身树立榜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后进生。„„„„18 6.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关心爱护后进生。„„„„„„„„„„„19

结束语 „„„„„„„„„„„„„„„„„„„„„„„„„„„„„„„„19 参考文献

„„„„„„„„„„„„„„„„„„„„„„„„„„„„„„„„20

摘要

本文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分析后进生的成因,指出后进生的表现特点,然后从情感、自尊心、特长、自信心、社会合力、耐心等六个方面出发分析怎样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转化”。关键词:后进生 成因 表现特点 教育转化

探究后进生成因 转化后进生对策(题目应改为:后进生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在中学教学中,教师们最困惑的问题之一学习有困难学生(也被称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少数后进生。本文从关注和转化“后进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农村教育实践,探究成因、表现特点,及对照他们的心理感受,对症下药,提出解决转化后进生的对策,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后进生的“成因”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偏低但表现尚好或学习、纪律、行为习惯等不够好的学生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需要强调的是,后进生不是指由某些遗传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脑功能轻微失调(多动症)等等的儿童,也不是指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儿童”,主要是指在教育的主导影响下形成的特殊学生。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后进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后进生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好像一个患了重病的病人,决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因此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当代教师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教师应本着理解的原则,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想办法接触他的同学和交往的朋友,还可采用通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从侧面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等,为转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析这几年接触的后进生,我认为其形成原因如下:

(一)家庭原因。

1、父母的素质水平不能很好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在我任教的英德市沙口镇,偏居山区一隅,父母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是初中与小学毕业,很少有高中毕业的,给学生带来的家庭教育是很偏面的、主观的、狭窄的。

2、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更不要说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了。

3、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这种情况相当较多。山区的家长们由于在山区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认为不能守着几亩地,因为绝对种不出“金元宝”,只有出外打工或创业才能有改变穷困的现状。有的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孩子,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对后进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外出离异或疏于管教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就有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坏学生”,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在中学阶段表现更为明显,敲诈、勒索甚至抢劫都有,社会上犯罪低龄化这个警钟已敲响了,这个发展趋势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更多的重视。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后进生也不例外。但如果老师因他是后进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厥不起。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

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实际上是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种情况在我省一些市县区也有存在。

有的学校或班级为了考试成绩优秀率,对后进生另眼相待,或者劝其不要参加考试,或者分班时坚决不要差生、后进生,这对在差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这种情况使得这些后进生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三)社会原因。

沙口镇位于英德市北部的北江河畔,毗邻韶关曲江、翁源两县。总面积3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650亩,境内辖13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2000多人。但是由于山区面大量广,道路崎岖,对于经济发展处于“地利”上的缺陷。区域范围大,农村经济推进缓慢,导致人均收入滞步不前,个体经济没有进一步发展,从而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出现不足。培养子女投入是巨大的,有的家长因此觉得不划算,甚至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可早一点享福;或是把钱挪作它用,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这样的家长在沙口镇并不少见。这样造成学生无心学习,甚至也觉得本来觉得早日去挣钱是天经地义的,却不知接受更多的教育本身就是财富。

在山区从事多年中学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觉得社会方面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利影响的主要方面有:(1)当地“闲人”(无所事事,好发言论的人)在发表言论时宣传一些不适当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影响问题。(2)整个农村处于一个不安的市场经济初期的躁动之中,到处有金钱影响的影子。(3)公民道德水准下降、封建迷信抬头、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社会丑恶现象增多;人们的同情心、怜悯心减弱,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减少。(4)黄色书刊、音像制品、不良网络信息等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极大地影响着在校学生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没有培养起进取的精神,不了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正用意,不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加上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而沉醉于低级趣味的东西,甚至接受完全错误的东西,知错不改,胡作非为,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所以,后进生自身的原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2、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3、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

4、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随便应付。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后进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后进生学习上和进步。后进生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校风、班风,并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阻力,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复杂的处境,其蔓延也使后进生的德育转化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成为许多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后进生的“表现特点”

(一)思想品德不高。

这些同学大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无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同学不懂得尊老爱幼,缺乏爱心;有的同学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义务感。

(二)心理健康不全。

这些同学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过于重感情;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常常不分是非的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有的同学的叛逆性过强,存在着很不正常的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从几年来的了解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更多也更严重。

(三)学习成绩不佳。

后进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记得有打趣“诗”是这样写的“小子本无才,父母逼着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从中可见一斑。他们当中有的智力较差,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甚至“破罐子破摔”;有的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无心读书。

(四)行为习惯不良。

这些学生有的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有的劳动观念淡漠,劳动习惯差;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有的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三、后进生的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温暖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后进生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对于他们而言,长时间的被否定,受压抑,无异于一种漫漫无期的精神刑罚,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极其自卑,下意识地关闭自己的心扉,另一方面心理又时时燃烧着渴望,渴望改善自己的境遇,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是以幻想的形式存在着,因为毕竟希望显得太渺茫了。这时,教师如能适时地给以关爱,不吝惜自己真诚的期望,那对学生而言,是阴霾中透出一丝阳光,是滋润心扉的滴滴雨露,将有力地鼓励他们奋起,激励他们前进。

作为老师,如果能够把阴沉的脸变得晴朗一些,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动之以情。批评教育,注意“艺术”性,“爱”字当头,做到良药不苦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我曾经带过几十个非常调皮的学生,门门功课,每次考试都是二三十分。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已经具有良好的“抗药性”。对此,我采取的措施就是改变态度。最终得到良好的效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改变我们的教学态度,走进学生,相信再坚硬的冰也会融化。

后进生受到的批评特别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他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同学总是不会相信的,好像自己怎么努力也没用。对周围的人总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的,我不好关你什么事”、“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为此我们应该给后进生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后进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

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要注重情感。若教师冷落或随意伤害后进生,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实行心理封 闭,听不进受不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一点点也要加以肯定,及时提出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并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不应当有了问题就无情讽刺,造成师生关系的冷淡,隔阂。

因此我们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上融洽起来,“亲其师,信其道。”把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后进生的转化就有了可能。

(二)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人格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尊重。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强,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后进生的信任,增加心理相容性,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态度。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然而,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把学生和老师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老师从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在部分老师的观念中,“师道尊严”比法律所赋于的平等权利更有影响力。因而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很少从两个平等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一个话题的角度去对待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师道尊严”的面孔下,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后进生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

我们首先应尊重后进生的自尊心。举例:1920年,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约合今天3000多元人民币。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儿子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尊重他的人格,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也体会到尊重和责任的重要性。这位受过惩罚的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就是尊重所带来的巨大力量。这是美国典型的教育方式,相对我国的教育方式也有借鉴之处。

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关系,认识到对学生的尊重不该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教师应当必备的一种人生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严,这是一种恒久的动力,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三)树立后进生的信心。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是困难的。对于成人来说如此,对学生而言也是如此。他们要面对的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需要克服很多的挫折和困难。

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后进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不要把所有后进生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使后进生进步,转化为一个优秀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的设定目标也应具有渐进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将目标逐步向学生提出来。不要一下子就把“标杆”竖得高高的。过高的设定目标,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还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般来说,给学生设立的激励目标,应该是学生在经过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之后能够实现的目标。一是低起点。摸清学生知识准备和能力状况,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就可达到的水平上。二是小步子。即根据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各层次间的步子尽可能小些,把学生产生学习挫折的频率减至最低限度。三是多活动。在课堂上改变教师大段讲解的倾向,师生活动交替进行,让学生大量参与学习活动,增强自我表现 的机会,也延长了其有意注意的时间。四是快反馈。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又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快速反馈,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舞。

(四)在学习生活中对后进生给予关怀。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后进生同桌,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硬笔字比赛和游戏抢答等,使后进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开展“学革命烈士,当红色后代”的活动,参观当地名胜古迹,使他们开阔眼界,愉快身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好知识建设祖国的志向。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了精神。

(五)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的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的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由于地处山区,学生父母大多是辛勤劳作的农民,因此,可以利用父母艰辛,敲醒子女沉睡的心灵。我校位于农村,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民家庭,他们的父母许多都是靠耕田种地为生的农民。每一次的思想课、心理教育课,都重视抓住他们的父母是辛勤劳作的农民这一点,让学生多一点回想一下在家劳作的双亲,是沉重的父爱母爱压弯了腰,是不断的劳作磨裂了手;如果不好好读书又怎能对得起双亲?有一位原本是个无心上学、言行过激,把老师的说教当作耳边风的学生,其父母是个地道的农民,双手因劳作而裂痕满布,像松树皮。在教育他的过程中,该校的老师让他多拿自己的表现来对照一下父母的双手,多想一想:“难道自己懒惰对待学习的行为对得起父母辛勤劳作的双手吗?”经对比教育,该学生地变乖了,作业、练习都能及时认真地完成,课堂上和课后再没有发现他有违纪行为。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后进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六)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善于运用一些基本的技巧。

1.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后进生创造积极进取的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积极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调动集体的力量带动全体同学的进步,激发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这不仅是班级管理的需要,优秀学生的需要,更是后进生的需要。作为班主任,首先不能歧视后进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另外还要教育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团结友爱,搞好同学关系,特别是与后进同学的关系,积极倡导鼓励优秀学生与后进生结对子,帮助同学进步,在宿舍安排上,注意成绩的搭配;在座次排位上注意好差结合;充分重视学生的性格互补;在班会、团队活动发言和班委会组成上,注意多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和位置;使他们时刻感受到班级的团结、友爱、平等和温暖,没有歧视、冷漠和偏见,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对班级的价值,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益的影响和帮助,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班风的建设,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的培养,对于后进生来讲更为重要。

2.教师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因而我们可以把总体的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的要求,让他们容易达到,去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树立信心。分阶段、有步骤地转变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3.教师要善于挖掘后进生的潜能和特长,加以利用。运用赏识教育,有意识地在班级、学校、家庭给他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施展特长的环境,鼓励他们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潜能、特长发挥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从而自觉地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4.教师处理后进生的错误时要善于运用“冷处理”与“热处理”的方式。“冷处理”就是教师对学生中发生的问题有时引而不发,视 而不见,故意冷淡,稍后再处置。“热处理”就是对班级中发生某种事件或矛盾,要触机而发,及时补救。善于运用“冷处理”与“热处理”的方式就是要控制火候、把握分寸、择机而发,即要适度。教师要明确“冷”与“热”是相对的,是动态的,选择“冷处理” 还是“热处理”,必须因人、因时、因事而定。

5.教师要用自身树立榜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后进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形象道德范例能激起学生模仿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比语言教育更深刻。如果教师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整天愁眉苦脸,对工作不负责任,学生会觉得他很虚伪、不诚实,从而对他的说教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苏霍姆林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学生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转化为信念。

6.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关心爱护后进生。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尊重爱护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感情基础。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后进生,在生活上体贴细心;在学习上帮助提高,坚持鼓励表扬,正面教育,但要注意适时、适度,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坚信他们在爱的关怀中定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结束语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后进生的缺点、错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一个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他们的转化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找准时机反复抓,不少后进生都是经过“进步--反复--再进步--再反复--更大的进步”的曲折道路而转变为先进的,这需要我们老师付出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后进生的转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后进生的转化,不仅对后进生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班级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激励作用。因为后进生的转化过程和结果,都伴随着大量的教育因素与刻苦学习、相互帮助的动人事迹,必然会激励和鞭策全体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只要后进生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其他学生就没有理由完成不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后进生,只要后进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另外,后进生通过转化,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和素质上的提高,也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人生。参考文献:

1.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关孔文《谈谈提高后进生素质的对策》,《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论坛》,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3.马忠虎《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5.江月孙、王新如主编《班级管理学》,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6.杨海兰《浅谈后进生的转化》 《教育革新》期刊 2008年1期。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冯克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8.《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著;唐其慈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第五篇: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的变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我校虽是农村小学,但良好的社区环境和较高的家长期望,要求学校以高质量的教育来回报。综合以上认识,为了确实贯彻《新课标》的任务与要求,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阻止“好生与差生差距越拉越大”这种现象的蔓延,有效遏止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趋势,是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一个急与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1、教师、教材的变化。

2、学业负担重,对学习缺乏兴趣。

3、数学认知结构欠缺,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4、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变化。

5、家长的不关心、不重视。

(二)减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困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也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营造良好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产生感动力,推动力,进而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双方所获得的信息。

3、融合各类学科,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增加学习的乐趣。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深度。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导致数学两极分化的因素很多,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的教育改革,对于新课改中学生提前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以缩小两极分化,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搬用或借鉴,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不断的实践、反思中进一步提升观念,总结经验,为课改能更深入开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

下载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探讨乡镇财政解困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中学“学困生”成因与对策的研究》

    《中学“学困生”成因与对策的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合浦县白沙中学 石鹏 一、 课题的提出 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德、智、体全面发......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市交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全南县公安局交管大队(黄立群) 近年来,全南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建设“四......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研究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研究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秩序与经济建设。本......

    北京雾霾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北京雾霾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雾霾形成原因,综合多种类数据,揭示了北京雾霾成因的一些误区,指出空气污染物并不是北京地区雾霾形成的主要因素,气象原因才是罪魁......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六种表现,剖析了产生心理障碍的七种原因。同时,结合多年的教学和学生工作实践,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

    城市道路行车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城市道路行车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1研究目的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持续高速增长, 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 极大改善, 家庭拥有汽车数......

    【秘书腐败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秘书腐败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秘书部门是介于领导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的中介辅助层的办公部门。领导部门是决策层,秘书部门辅助领导部门决策并且协调各职能部门执行工作,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