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

时间:2019-05-14 06: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

第一篇: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

网络教育学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淮北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福州学习中心(直属)[30]VIP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 业: 水利水电工程 年 级: 2011年秋季 学 号: 111024401210 学 生: 林信忍 指导教师: 张静 完成日期: 2013年8月13日

淮北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

城市供水事关国计民生,它的安全性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关系着民生国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使得城市供水与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对城市供水的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进行研究。首先针对城市供水问题进行调查,概述介绍城市供水现状,分析总结城市供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供水策略。结合淮北市供水实例,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供水;问题;策略

I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目 录

内容摘要...........................................................................................................................I 引 言............................................................................................................................1 1 城市供水概述............................................................................................................1

1.1 城市用水现状.................................................................................................1 1.2 城市供水现状.................................................................................................1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2 2 城市供水存在问题分析............................................................................................3

2.1 供水水源问题.................................................................................................3 2.2 水质污染.........................................................................................................3 2.3 用水的浪费.....................................................................................................4 2.4 流域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5 3 城市供水问题策略研究............................................................................................6

3.1 水源不足问题解决策略.................................................................................6

3.1.1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城市节水........................................................6 3.1.2 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6 3.1.3 建设引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紧张....................................................7 3.2 水质污染问题解决策略.................................................................................7

3.2.1 推行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7 3.2.2 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7 3.2.3 节水减污措施......................................................................................8 3.2.4 疏浚清淤工程措施..............................................................................8 3.2.5 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8 3.3 城市供水问题解决策略.................................................................................8

3.3.1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8 3.3.2 加速水务市场化进程..........................................................................9 3.3.3 不断提高供水水质..............................................................................9 城市供水案例分析..................................................................................................10

4.1 淮北市供水现状...........................................................................................10

II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4.2 淮北市供水问题分析...................................................................................10

4.2.1 供水水量不足....................................................................................10 4.2.2 供水水源枯竭和水质恶化................................................................10 4.2.3 污染问题............................................................................................11 4.2.4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1 4.3 淮北市供水策略研究...................................................................................11

4.3.1 加强宣传执法力度............................................................................11 4.3.2 采用合理的开采方式........................................................................11 4.3.3 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13

结论与展望....................................................................................................................14 参考文献........................................................................................................................1III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引 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水质的要求有了新观念,要求饮用水水质第一无害,第二有益。如何做到这些要求,就是我们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专业人员需要进行探讨的。伴随着标准的提高,与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做基础性研究也就越多。

本文第一章主要进行了城市供水概述,第二章列举了城市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对城市供水问题进行了策略研究,第四章针对具体的淮北市进行了供水问题的实例分析。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能让城市供水有更有保障: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普通百姓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也可保证工业用水,满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城市供水涉及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在进行相关问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从传统的工程水利到面向现代化的资源水利的转变;把城市水务工作的研究重点放在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上。深入研究探讨城市供水存在的问题,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实现城市及周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概述

1.1 城市用水现状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高度集中,工矿业高度集中。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大,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化。20世纪20年代全球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到20世纪末,城市人口已超过50%。我国80年代中国城市已由180个增加到400个左右,到2008年底已有669座城市。由于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和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需水量急剧增长,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尖锐化,因此,中国水资源能否满足今后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工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众所关注的普遍性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较低,多数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在目前668 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其中136 座城市严重缺水。严重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占全国的2/ 3,占南方城市总数的30%;南方占全国的1/ 3占南方城市总数的17.8%。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西北内陆、长江以北、长江以南3个区域水资源量的比例大致为5∶15∶80,长江以南地区大中型以上的城市较少,长江以北地区却较多。这种水资源分布格局与城市分布不相适应,加剧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北方缺水城市中主要是资源型缺水,即城市发展的需水量超过当地水资源承受能力;南方缺水城市中除沿海少数城市外,基本上属于工程型或污染型缺水,即因工程设施不足或水质受污染造成。

城市用水主要包括城市工业用水、城市农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我国城市工业用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量迅速增加,到2006年工业用水量已达到1556亿m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25.9%。城镇生活用水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供水投入的加大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生活用水也将迅猛增长。

近些年来水环境质量问题严重,50%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已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原本紧缺的城市水资源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城市规划区域的滚动式扩展,城市的用水需求和用水构成会因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城市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会因城市的发展而改变,这种变化的总趋势将使水质的持续下降和可用水量的不断减少,使城市用水问题更加严峻。

1.2 城市供水现状

我国2008年底有669座城市。根据2009年编写的《城市供水用水统计年鉴》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统计,供水总量5910亿m³,其中地表水4796.4亿m³,地下水1084.8亿m³,其他28.7亿m³。农业用水3663.5亿m³,工业用水1397.1亿m³,生活用水729.3亿m³,生态用水120.2亿m³。水厂总数1450座,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6604.1万m³/d,供水管道长度480084km,用水人口35086.7万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78.2L。日供水量6946.3万m³/d。有36座城市的最高供水量超过50m3/d,13座城市的最高供水量超过100万m3/d。

我国自来水事业自建国以来已有了很大发展,近几年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但城市自来水虽有较大发展,与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还很不适应,现有自来水生产能力尚不能满足城市高峰用水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和人口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使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污水处理能力较低,造成水质和环境污染,水资源有效利用量减弱。同时,一些城市地下水开采强度过高,地下水漏斗和地面出现沉降,进而造成严重环境问题。上述矛盾使供需总量更加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供水状况趋于紧张。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其影响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城市供水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据预测, 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全国将缺水400—500亿m³,而城市污水排放量将达到850亿m³,解决城市资源问题已刻不容缓。综合我国城市的用水、供水现状,应对现今的城市供水矛盾,需要保护供水水质,节约用水,改善水环境,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找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确保居民方便安全用水,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较快,但城市供水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本章各节针对城市供水中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供水水源、水质污染、用水浪费、供水损失、水质标准偏低、地下水开采过度、运行管理不完善等多方面问题。

2.1 供水水源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较快,城市供水中存在水源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城市缺水是当前一个世界性问题,即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管理型缺水、污染型缺水。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仅列世界第88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有三分之二土地年降雨量不到200mm,供水资源匮乏。

我国城市供水水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春夏多、秋冬少,南方城市的水源比较丰富,以地表水为主;北方城市的水源相对匮乏,以地下水为主,水资源污染和浪费问题严重,地下水开挖也存在沉降等问题,供需矛盾日益突显。尤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城市,水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水源比较短缺的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有些城市现状水资源己入不敷出。

我国部分城市存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北方和沿海城市,在连续干旱年份,水资源短缺威胁着城市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用水地域集中,要求供水强度和保证程度高,不靠近大江大河的城市水源地建设越来越困难,城市供水水源地建设难度越来越大。仅靠传统方法开发当地的传统资源是根本无法满足该地区城市用水需求的,必须寻找新的策略、新的方法和新的资源。由于远离水源地区,建设投资高,一些城市附近已经无水可引,不得不依靠大规模跨流域调水。

2.2 水质污染

城市供水的水源处、引水过程以及供水中可能存在污染影响水质。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也提高了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急剧增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长,加剧了水质的恶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部分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加上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增加环境治理难度,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我国供水水质监督力不足,2004年10月建设部组织对全国36个重点城市进行的供水水质监督检查,在采集到的634个水样中,对照原有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市政公共供水全分析样品的合格率为90.11%,二次供水合格率为80.83%,各类单位自建供水设施供水合格率只有45.12%。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订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存在着项目少、标准低的差距,在一些单项指标的规定上,我国较低,尤其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检测项目更少,监督力度不足。

污水处理能力较低,造成水质和环境污染,当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足,有近一半工业废水以污水形式进入河道或其它水域;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10%,城市排水管道普及率只有50—60%,致使城市河道和近郊区水体污染严重,甚至危及城市生活水源和居民健康。北方许多以地下水为主的城市,地下水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资源有效利用量薄弱。

2.3 用水的浪费

我国的现状是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宣传教育工作薄弱,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且用水效率极为低下。

生活用水其实存在较多方面的浪费,院内接有水嘴和外接阀门的用户,有长流水的现象存在;部分旧居民楼普通水表漏损率大;灌水制度不合理,未能严格按灌溉定额灌水;对于各行各业冲水马桶、水嘴、淋浴器终端用水设备均有关闭不严和跑冒滴漏等浪费水现象。

对于工业用水由于工艺设备和管理的落后,我国工业用水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 m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我国的主要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许多工业产品的单位产量需水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用水量,工业节水的潜力很大。

各地区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节水意识仍很淡薄,使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城市在开发新水源上,投入大量资金,却不重视节水,城市节水工作滞后。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社会经济发展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一些缺水的城市也热衷于建设大草坪、水景观。有的地方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甚至错误地认为推进节水会影响投资环境,把低水价作为招揽外商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2.4 流域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目前很多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地区以及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地区和其它不同类型的缺水地区,水资源大多开发利用到一定程度,仅依靠当地地表水或地下水资源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因此,对流域问实施水资源再分配,调济余缺,这对确保水资源缺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是一项根本的战略措施。目前我国已完成了多项跨流域调水工程,现在规划设计和进行可行性前期研究的调水工程则为数更多。其中南水北调工程是超大型系统工程,它涉及四大流域,其东中西三条引水线路加上引江济淮,总调水量达数百亿立方米。为了迎接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必须十分重视调水工程的前期科学研究工作和可行性论证,为工程的决策和规划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问题策略研究

3.1 水源不足问题解决策略

3.1.1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城市节水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主导及大力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样统筹”的要求,总结节水工作实践经验,创新节水机制。主要目标就是控制用水总量。为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全国已有 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用水定额。加大节水宣传力度,以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介及无线传呼、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社会调查、设摊咨询、专题讲座、专家座谈会、拍摄专题片等多种形式,日常宣传与“节水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点宣传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采的节水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的水忧患意识。

3.1.2 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有限,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利、航运等方面要有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实施工业节水,工业节水要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高用水工业为重点,以发展节水技术和工程为支撑,以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先导,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创建节水型工业。

实施城市生活节水,城市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居民、商贸、机关、院校、旅游、社会服务、园林景观等用水。目前城市生活用水已占城市用水量的 60%左右,随着城市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生活节水的重点是实行严格的用水定额管制、计划用水、超计划加价的办法,减少浪费,提高用水效率。推广节水器具和减少输配水、用水环节的跑、冒、滴、漏的问题。

推行农业节水,农业节水要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为支撑。采取农艺、农机、生物、化学、工程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与我国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用水结构和生产布局。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力度。制定《海水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完善非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常规水资源利用的标准体系;运用示范手段促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应用;依靠科技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运用经济手段促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要在沿海地区发展海水直接利用,研究开发利用后海水的净化处理技术。3.1.3 建设引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紧张

为满足城市迅速发展对水的需求,各地可兴建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供水体系,提高水资源短缺城市的供水能力,缓解城市各行各业及人民生活对水的需求。要加大干旱地区集雨场、水窖、水池、水柜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建设。城区要利用雨水集蓄,用于城区环境生态和回灌地下。对于干旱地区要发展人工增雨。

3.2 水质污染问题解决策略

3.2.1 推行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

工业企业废水排放不但要执行排放标准,达标排放,还必须考虑水环境功能要求,实行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划分、纳污能力计算、总量控制方案的基础上,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水污染物入河总量的意见,环保部门根据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水功能区对应陆域范围内各污染源的分配方案,落实到各工业企业,对重污染企业和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均应执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确保功能区水质目标达标。3.2.2 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

2002年以来,在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环保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完成了《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各镇区分别完成了本地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干管规划设计工作,根据建设工程的先后,有些镇区已经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中,需要协调好市与各镇区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按照河流流域的完整性考虑工程布局,在建设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必须配套建设城镇截污工程,规划建设并完善污水管网,逐步实施雨污分流。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3.2.3 节水减污措施

节水不仅节约水资源,还减少污废水的排放量,对降低污染负荷、改善水环境、降低污水处理运行成本均有好处,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目前节水措施开展缓慢,用水浪费、用水无度、水量控制措施无力,导致了水量、污染物量急剧增加,通过开展节水措施,将有助于污染物排放量、入河量的进一步削减。3.2.4 疏浚清淤工程措施

目前,东引运河等河段以及同沙等相当多的水库水质污染严重,由于洪水时带来大量泥沙和垃圾,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底泥会再次污染,对未来水质改善带来二次污染的隐患。因此在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成的同时,必须对东引运河及相关水库进行疏浚清淤措施,防止底泥的二次污染。清理出来的底泥要对重金属指标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妥善处置,防止对水体的二次污染。清淤工程需与废污水控制排放工程以及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同时进行,清淤的同时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清淤后马上进行景观设计与修复。3.2.5 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保护的重要措施是通过划定保护区,执行一定的水质标准,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要求,加强保护区内污染控制以达到保护目的。并针对不同保护区制定相关的水源保护管理规定,成立管理组织机构,制定污染防治措施,定期检查。保护区内严格控制新建污染项目,旧污染源要坚决清理。对可能影响保护区水质的排污口,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减污、调污。对于跨区域河段、水库的饮用水源保护,相关镇区政府要互相支持,联手保护,建立起跨区域水源保护机制。

3.3 城市供水问题解决策略

3.3.1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的制定必须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反映水资源价格和供求关系,并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利用价格杠杆,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水价改革要初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科学的水价计价方式,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3.3.2 加速水务市场化进程

供水行业管理模式应该从政府直接经营向监督管理转变,为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问题,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水务体制改革,以实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根据WTO规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城市供水行业必须实行政企分离,建立高效率的政府监管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主要做好市场的准入和退出监管,产品与服务价格监管,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监管等。供水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入世后跨国水务集团将大规模进入我国供水市场,国内供水企业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努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使供水企业加强管理、严格成本控制和强化投资约束,同时加快资产重组、增强竞争能力,是供水企业改革的方向。供水工程投资多元化成为必然,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将进入供水行业。国家发改委《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税收机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3.3 不断提高供水水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同时合成有害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对健康造成重要威胁。国家建设部2005年6月起执行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检测项目大幅增加,由现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的35项增加到93项,加上分量检测项目,总项目达101项;二是对项目的限值有更严格的要求:三是明确水质评价点为“龙头水”。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是供水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可发展多种技术路径予以实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富营养化水的除藻技术;饮用水的消毒技术;膜处理技术。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案例分析

4.1 淮北市供水现状

淮北市地处淮北平原,是安徽省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地面高程20~34m,市北有新汴河、沱河,市内有环城河绕老城一周。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年增长,城市供水日趋紧张,这是决策部门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淮北市现有人口近20万,工业总产值约14亿元,城市居民及工业生产用水主要以开采新生界松散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为主。目前市内共有水源井200余口,地下水日开采量约14万m3,年开采地下水近5000万m3,其中开采水量的70%以集中方式开采,集中开采井主要分布于市区的西南,日采水量约10万m3,城市居民及工业生产用水主要来源于此。其余的30%为市内的企事业单位为缓解自身用水紧张,由各单位自行凿井开采。淮北市在未来十年将会迅速发展,预计2015年城市人口将达到21万,按长远规划中7%的经济增长率,2015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在31亿元左右,根据万元产值耗水量300m3,人均用水量按每人每天80升计,预计2015年的年总需水量为9300多万m3,每日需水量近25.5万m3,在目前的需水量的基础上,将要再增加82%以上。

4.2 淮北市供水问题分析

4.2.1 供水水量不足

淮北市的地下水供水潜力为4600万m3/a以下,发展至2015年的城市需水量将达9300多万m3/a,尚缺水量4700多万m3/a。4.2.2 供水水源枯竭和水质恶化

扩大开采量是目前解决供水量的不足的主要方法之一,开采量的扩大将进一步增加含水层补给的不足,使含水层长期处于负均衡,结果导致含水层疏干,使地下水失去再生的功能。含水层在疏干的过程中,会增加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也会改变供水含水层的原生环境,使水质矿化。水质分析对比资料表明:在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中的SO42-、CL-、“三氮”含量、矿化度及硬度均呈上升趋势。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4.2.3 污染问题

城市及工业规模的扩大,产生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也将日益增多,由于污水处理水平的落后,造成了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减少了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调查结果表明:工业废水的污染已造成了河中鱼虾绝迹,河水无法灌溉,并经常由此引发当地居民与工矿企业的纠纷。4.2.4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地下水的年年超采,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在市区的西南、西北、东部已形成三个降落漏斗,年均水位下降幅度0.5~1.0m,漏斗中心最大水位埋深为25m,漏斗总面积约30km2,造成市郊手压井和农机井干枯,已影响到市郊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4.3 淮北市供水策略研究

通过案例中供水问题的分析,针对其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具体策略,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详细说明。可提出个人的新见解,在以往常用的策略和解决措施上进行改进。4.3.1 加强宣传执法力度

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颁发的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的法制法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方法规,制定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水资源管理条例,实现地下水的有序开采,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4.3.2 采用合理的开采方式

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工业生产的发展,其结果必然会引起城市需水量的增加。加强宣传执法力度、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固然重要,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仍然是增加供水水量。因此,一方面要扩大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开发地下水引起城市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恶化,目前还要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布置水源井

淮北市由于开采引起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也与水源井布置的不合理有关,集中开采虽然有利于水源井的管理和水源地卫生防护带的设置,但却存在以下问题:①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对于整个地区而言,即使地下水的开采量没有超过总的补给量,但由于局部水源井密度过大,可能引起局部的地下水超采,形成局部的降落漏斗。②水源井密度过大,使地下水开采时水源井的相互影响加大,减小了水源井的产水量。因此,选择合理的水源井间距,可以减少地下水的下降幅度,有利于防止地下水水质恶化,并可以降低地下水的开采成本费用。

(2)扩大开采范围

向市区外布置水源井,就目前而言,淮北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地下水的开采规模较小,且主要开采浅部的地下水。因此,淮北市周边地区的地下水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以弥补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不足,同时开采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控制水源井密度,减小了单位面积上的开采强度,有利于地下水的均衡。

(3)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分质供水

淮北市现有人口近20万,用水按人均80l/d计算,目前居民需水量仅为584万m3/a,只占城市需水量的10%左右,城市需水量的90%为工业用水,工业用水对水质要求较低,将一部分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的水源用于工业生产,有利于缓解城市供水的紧张局面。

②污水资源化

污水的净化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减少污染,而且可以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由于污染的存在使一部分水源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失去利用价值,污水的净化利用,将使环境污染减小,原来被污染的水源将会净化,使其成为可利用资源。

③利用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岩溶裂隙水

目前,淮北市对深埋的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炭酸盐岩岩溶裂隙水的研究程度较低,尚无开采资料。该含水层是淮北北部符离集镇的主要供水目的层,水质优良,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50~100m3/h。北部符离集的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岩溶裂隙地下水可以作为淮北市扩大地下水开采的备用水源,同时通过增加市区内地下水的勘探投入,有望在市东南部石灰岩浅埋部位找到优质的岩溶水直接作为城市的供水水源。

④充分利用地表水源

淮北市位于沱河、新汴河岸边,由于污染的原因,地表水目前均未作为城市的供水水源,据统计,淮北市多年的有效降水量为641mm,仅有1/4补给地下水,大部分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沱河、新汴河后流入淮河,随着按照国务院制污要求的深入开展,淮河流域的地表水质将会变好,因此本区的地表水供水潜力很大。充分利用这一地表水资源,将会大大缓解地下水紧缺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利用优质的地表水在雨季回灌到地下含水层中去,利用地下水调蓄作用旱季抽出,不仅能够扩大地下水的开采量,而且可以控制和减小地下水降落漏斗。4.3.3 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

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测工作,对重点污染区进行重点监测,并定期对水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切实做到“以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以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减缓地下水污染,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淮北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结论与展望

城市供水发展规划是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每个缺水城市亟待要研究和解答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淮北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比较突出,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上,过去大都把城市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隔离开来考虑,从而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淮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综合评价分析,在进行了城市需水量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淮北市城市供水规划方案、实施步骤和管理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得到政府各部门的重视,为解决淮北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华北地区其它缺水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希舟.中国2l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2012.[2] 王开棣.城市水资源规划.中国建筑出版社,2012.[3] 张刚,城市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北京:管理工程出版社,2011.18-19.[4] 张明.城市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城市日报,2011年3月5日,第2版.[5] 宋序彤.城市水资源开发战略的转移[J].中国给水排水,2011,9(4):25-29.[6] 汪光.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第二篇: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岛市交通拥堵、自然资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打造智慧城市的呼声更加高涨。智慧城市是打造幸福青岛的必要因素,通过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对传统城市产业进行智慧化的改造,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建设一个“智能、互联、协调、创新”的智慧城市,是青岛城市发展新理念的体现,也是城市幸福新品质的提升。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青岛 公共服务信息化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世纪初提高了17.5%。如此成就举世瞩目,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城市问题。公共安全、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的障碍性因素,如何克服现有城市发展困境,形成城市发展新的动力,是当前每个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2008年IBM公司率先提出“smartplanet”理念,从该理念里诞生了“smartcity”这一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这一理念引入本国对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纷纷进行设计和建设。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也对智慧城市建设予以了高度重视。

所谓“智慧城市”,指的是按照科学的发展理念,利用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光网络这些技术手段,整合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的协同联动与无缝连接,从而智能响应民生、公共安全、环保、商务活动、城市功能等多种城市需求,建设安全、高效、绿色、便捷的城市形态,创造美好幸福的城市生活。目前智慧城市不仅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更是各城市把握最新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推动城市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向智能化发展转变,迈进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抢占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先机,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制高点。

青岛市是我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市作为其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青岛城市公共服务、发展蓝色经济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提出挑战,优化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心。因此,2010年以来,青岛市对智慧城市高度重视,提出建设“无线城市”,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建设“智慧城市”的工作任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务,希望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优化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优质的“软环境”,提升对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转化和辐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2013年青岛市成为首批十二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之一。

2“智慧青岛”建设现状

2.1智慧青岛战略规划解读

《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年一2020年)》指出,“通过智慧青岛建设,实现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信息服务无所不在、居民生活便捷安全的目标,到2016年,智慧青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形成智慧应用引领智慧产业突破发展的格局;到2020年,智慧青岛建设效果全面显现,成为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典范”。“智慧青岛”将打造“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三套保障体系和两大着力点”。即“1332架构”。所谓“一个中心”即城市云中心,包括基于感知设备、传输网络的信息资源中心以及公共云平台。“三个平台”分别是市民服务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城市运行服务平台,其中,市民服务平台涵盖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等。企业服务平台涵盖智慧财税、智慧园区等。城市运行服务平台涵盖智慧环保、智慧交通等。“三套保障体系”即推进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社会成长体系。“两大着力点”分别是智慧企业、智慧产业,智慧企业包括生产经营各环节信息化及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等,智慧产业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3D打印、新型显示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等。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2“智慧青岛”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目前,青岛港正努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一流的智慧港口;青岛肉菜全程追溯体系也将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基地远程无线监控,在云计算、数据仓库深度分析等方面探索智慧流通。

“青岛市应急指挥调度项目”、“青岛农业大学无线数字校园建设”、“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无线校园网络工程”、“物联网技术在空调器上的研究与应用(海尔物联网空调)”、“青岛市数字化城管无线数据采集项目”、“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青岛啤酒移动销售管理系统”和“无线传感智能监控系统在太阳能大棚里的应用”共8个项目人选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评定的首批山东省“无线城市”示范工程。

“众e通”是青岛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项目之一,于2010年6月在青岛市南区湛山街道办事处试点,2011年10月开始在青岛市南区各街道办推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1月,通过“众e通”系统已经受理家庭刷卡缴纳水、电、煤气费、通信费4000多笔,实现交易金额50多万,个人政务查询1研多次。

青岛作为2014年世园会的承办城市,进行园区规划时曾启动“世园会数字化园区规划”。青岛世园会的“数字化”包含非常多的系统,包括基础设施、通信、安防、智能交通、公共广播、信息发布、智能导览等。

由青岛一家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一套集森林防火的指挥调度、人员定位、短信收发等数据信息交互为一体的森林防火系统,已经在山东一些重点防火林区实现了100%信号覆盖,提高了森林防火指挥调度效率。该系统目前正向新疆、甘肃等地的林业地区推广。

此外,中国联通云计算基地落户青岛,并逐步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数据电氏重点项目。

3“智慧青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为青岛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要顺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一些问题。

3.1 政府规划不完善

城市信息资源共享不够,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不强,实现信息化便民、惠民的目标不明确。信息化管理运营体制和机制尚未健全,尤其缺少运营准入标准,部门各自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战、信息互不共享等现象普遍存在。

3.2没有真正做到便民、惠民

“智慧青岛”建设中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领导重视程度低、部门自身利益等诸多问题,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便民、惠民。“智慧青岛”建设应贴近经济社会发展、贴近百姓生活、贴近实际需求,以老百姓的信息生活为导向,以便民惠民为基本前提。

3.3行业人才匮乏。

国外凭借几十年的发展,在物联网领域积聚了大量人才,而青岛的物联网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青岛市的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薄弱,目前青岛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很受限制,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4对于建设“智慧青岛”的建议

青岛提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立足本土优势”建设现代化国际青岛的目标,必须率先构建“智慧城市”,始终在城市信息化方面走在前列,必须大力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运用新兴网络和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着力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4.1合理规划

研究制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措施,制定智慧青岛工作方案,组织力量制定智慧青岛建设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明确具体方向,编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青岛路线图,落实有效措施。制定规范的职责分配、资金注入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能、保障各项资金顺利运转,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4.2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由政府牵头,邀请市有关部门及各电信运营商、通讯终端生产厂家和物联网企业参与。举行专家讨论会,搜集各方经验。可邀请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学者以及资讯产业的领导者,开展研讨会,积极吸收各方建议,并且扩大青岛知名度,打造国际一流智慧城市。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实时掌握城市居民需求,积极引导市民参与,营造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和谐的动态的良性的发展环境。目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越来越流行,政府可以搭建一个微博互动平台,与大众互动交流,畅所欲言,这样既能实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掌握大众需求,阻止部门僵化,又能吸引新思想,增强创新能力,还能增强大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动性,增强成就感。

4.3完善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加快健全重大项目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立项、招投标、资金使用、项目验收、效果评价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有效考察、监测和评估“智慧青岛”建设各项任务的实施进度。

4.4大力发展技术,培养人才

有重点的突破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需求与技术不成熟的矛盾,既需要技术与市场整合,还需要市场规模化应用。

加快建立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由于企业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实践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撑者和引领者,专业培训机构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四者需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建设合理完善的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专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优势互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研发和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的机制,扩大对外开发和交流,引进技术和创业团队,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配套企业来青岛共谋发展。结语

智慧城市虽然是个新兴的概念,但却是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并且被认为是最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体现在过程中。

青岛虽然在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际一流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清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必然性,以实现各级政府高效便捷运转为手段,以保障人民群众幸福健康为目标,使城市建设少走弯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 2012,(2).[2] 佚名.智慧城市[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22).[3] 王聪.智慧城市有多“聪明”[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3,(10).[4] 朱小丽.基于对标的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3.[5] 史建政, 于东敏, 刘振强.基于国际对标的廊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与对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9(6).[6] 袁顺召.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3.[7] 王奕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 2014.[8] 张金凯.浅谈“智慧青岛规划”[J].中国信息界, 2014,(1).[9] 李玥.取经台北 建设“智慧青岛”[J].信息化建设, 2013,(12).[10]佚名.山东青岛:打造“智慧城市”典范[J].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4,(1):25-25.[11]崔婧.云端服务支撑智慧青岛[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3,(13).[12]王丽.青岛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考[J].中国信息界, 2011,(6).[13]姜秉国, 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14]韩立民, 于会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青岛市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0,(2):131-136.[15]佚名.青岛[J].新经济, 2009,(8).[16]佚名.青岛市[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3,(12).

第三篇:城市“三乱”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1章 城市“三乱”的危害及治理的意义

一个地方的市容市貌,不仅直接关乎这个地方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安全与舒适,影响市民的整体生活素质,更影响到这个地方的对外形象,甚至可持续发展的大计。这几年全国各地市政建设与改造可谓有目共睹,成绩辉煌。然而,人们在开心地谈论自己所在的城区市容市貌变得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不无遗憾与感慨地谈论着城市“三乱”的情况。城区的脏、乱、差似乎也成了市民、环卫部门及城市规划部门的心病。近年来,各地对于城市综合环境大力整治的报导也随处可见,有时甚至长篇累牍,但我们很快就发现,所有这些行动几乎都是治标不治本,时隔不久“三乱”情况又死灰复燃了。那么,“三乱”现象为何会屡禁不止,成为城市顽症呢?本文将就城市“三乱”问题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分析与探究,力求明确城市“三乱”的产生机理、历史沿革、发展趋势、治理困难,从而寻求相对合理适用的整治对策。

1.1城市“三乱”的主要危害

由乱停车(行车),乱扔垃圾(包括乱贴乱画)和乱搭建构成的城市“三乱”,牵扯到了一个城市的交通、环卫、城监等多个系统,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出行、居住、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三乱”的出现与存在,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一大公害。其主要危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1影响市民正常生活

这也是城市“三乱”带给人们的最直观感受。当正常出行的街道成为毫无规范的停车场,甚至到处是横冲直撞的车辆时,各式各样当街而立的违规建筑、招牌等等,相信所有的人们(不管是居住于此的居民还是路过的行人)感到的绝不仅仅是影响了正常通行,而是生命

楚地明白了治理城市“三乱”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1.2.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要把城市“三乱”治理同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联系起来,并把它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不能简单地把城市“三乱”治理当作市容市貌整治来看,“三乱”问题关乎市民的正常需求和高尚生活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和重要体现。

1.2.2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城市“三乱”问题的实质,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思想意识及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一矛盾,切实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实施的重大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加快转变思想意识,积极调整管理模式,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合理规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最好统一。

1.2.3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包括道路与停车场内的市政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可待续发展空间的重要体现;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合理的规划布局,便捷的出行条件,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城市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既符合城市的自身利益,也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也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我们要认真借鉴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国际经验,切实改变城市的“三乱”的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1.2.4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对城市

第2章 城市“三乱”问题的

历史沿革及现状

2.1城市“三乱”问题溯源

城市“三乱”问题源于何时,起于何因?这是一个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不论其好坏,都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就此而言,城市“三乱”问题的出现,必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它应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进步,群居生活的开始,市镇的产生而一并产生的,并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扩张而变得突出和严重。比如,在没有车辆之前(指马车、自行车、汽车等较先进的交通工具),城市“三乱”自然还没有“乱停车”的这一说法,这方面的问题可能表现为简单的行人与挑担者之间的摩擦;而乱扔垃圾也可能只限于生活垃圾,乱搭建也可能仅是屋前的一个摊档而已。但当人类社会发展到相当程度时,城市“三乱”的严重程度甚至于到了影响、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

笔者认为,导致城市“三乱”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除了社会发展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们思想观念的相对滞后性。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于自身环境的保护意识,行为的规范意识等等却仍然处于保守、落后状况,这样一来,矛盾也就在所难免。

2.2 城市“三乱”现象综述

城市“三乱”是指乱停车(行车),乱扔垃圾(乱贴、乱画、乱挂)和乱搭建。这“三乱”是影响城市居民安全与市容市貌的主要因素。一个地方“三乱”的情况与整治情况,不仅可以形象地反映这个地方

圾堆放场地,成为卫生死角,环卫肿瘤。如是晴天便臭气熏天,蚊蝇遍地;一到雨天,垃圾满街,污水四溢,不仅影响市容市貌,更给市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与安全隐患。每到疾病多发季节,城区市民几乎人人自危,家家有病患。因此,城市卫生问题,成为众“乱”之首,也就不为过之了。

2、乱贴乱画乱挂现象

城区常常是居民区、商贸区与管理服务区的混杂区段,人流量大,各色人等成份复杂,自然也是各种门类的广告、启示、海报与招贴最受青睐的地方。上街走走,电线杆上、招贴栏里、沿街的主墙面,甚至于门面上,到处都是形形色色的贴纸和喷涂物。有人统计,最多的一处,在一平方米内竟贴了满满40张大大小小的招贴,最厚的一层竟达20张之多。这些极不规范的招贴物和喷涂物,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行人的视野,是无处不在的视觉垃圾,曾被人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的膏药”。更有人误信了其中的某些骗人言语,轻则上当受骗,失了钱财,重则误入歧途或误食劣药危及生命。近几年来,街区招贴与广告的失控,在某些城市,已成犯罪之源,成为影响社会的新的不安定因素。

街道的乱挂现象似乎由来已久(从一度闹得不可开交的李文状告邻居案便可看出这一现象的根深蒂固,影响之广之坏)。沿街的招牌、幌子自然随处可见。发展到现在,在街道上叉上一根竹竿或是拉上几根绳子,就成了晾衣服(有人把这一景观戏称为街市万国旗现象)、晒米线面线等的所在,至于是否有碍观瞻,是否影响行车行人,那似乎又是别人的事而不在当事者考虑之列了。

2.2.3乱搭建现象

乱搭建的现象新老城区均有,由于历史的原因,又以老城区为甚;既有个人搭建的也有单位搭建的。这种乱搭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着门面延伸搭篷扯帆,占道经营。这在一些沿街的铺面房和服装市场、农贸市场中尤为常见。最密集的地方常常是两家相对的铺面布篷相接,货物相邻,中间只隔50厘米宽的过道供行人勉强穿过,第3章 当前城市“三乱”治理中

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市“三乱”由来已久,影响极大,“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广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也随处可见,但为何“三乱”情况又屡禁不止,屡禁屡犯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法律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3.1所有的整治行动明显带有盲目性、情绪化、单一化的特点

3.1.1整治行动的缺乏长远目标

认真观察各个城市对“三乱”问题的整治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整治行动大都为短期行为,对整治的根本目的不明确,很多情况下都是为了敷衍上级的例行检查,或是一时兴起。如很多城市热衷的“全市清洁运动”,动不动就动员几千上万人(主要是公务员和学校师生)上街清扫垃圾、捡拾纸屑、清理街头小广告;有的甚至就是上街游行喊口号,队伍过后街上纸头、矿泉水瓶、口香糖等满街都是,宣传“三乱”治理的行动成了制造“三乱”的“原凶”。没有根本明确城市“三乱”整治的长远目标和深远意义,最终只能导致整治行动成为一项形象工程,要解决的也只能是面子问题和眼前问题,要想彻底改变城市“三乱”的局面,那只能是一句空话。

3.1.2整治行动中各部门缺乏协调统一

城市“三乱”整治行动中的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整治中严重地不协调不统一,经常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情况,就算是偶尔的

3.4缺乏法律保障

城市“三乱”的治理牵涉到交通、环保、物业、监察、治安、规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滞后和惩处无力,给城市“三乱”、“三乱”制造者及枉法者有空子可钻,因而往往出现罚了犯,犯了罚,罚了再犯,甚至于犯了还没法罚(比如街头乱扔垃圾和乱贴乱画挂现象,就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来惩处),永无休止的怪现象,“三乱”成为城市顽症也就不足为怪了。

例如,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已超过1.5亿吨,而且这个数字还将持续增长。但针对城市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却还是个空白,甚至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这一问题在德国却得到了极大重视。德国的《循环经济法》是目前最完整地体现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废弃物管理法,它强调了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是为了实现整个环境、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而不再是对废弃物简单的处置。他们认为废弃物应是一种资源,应该加以回收利用,实现物质“从摇篮→到坟墓→再到摇篮”的闭合循环,这已经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在我国,进行垃圾分类分级放置的地方也数不出一个城市来,所谓的垃圾回收利用,相当程度还依赖于城市拾荒者,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却更增加了城市垃圾的混乱,因为拾荒者总是挑选那些对自己可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垃圾,而对于自认为无用的垃圾(如废旧电池、玻璃、腐败物等)便随意翻倒在一边,甚至把它们从垃圾桶中翻出来,弄得满地都是,从而加重对城市的污染。

正是由于各行动单位和部门没有把整治“三乱”的行动高到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和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这直接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惩处不力,整治力度不够的现象,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与缺乏,城市“三乱”虽屡禁而不止,很难彻底根除也就在所难免了。

4.2必须尽快建立岗位责任制,增强相关人员的

依法行政意识,杜绝循私枉法现象

责权不清是导致各部门和相关执法人员敷衍塞责,相互扯皮甚至枉法徇私的主因。在城市“三乱”的整治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行政机关和部门,在行使执法权力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漏洞、扭曲甚至违规违法行为,执法质量比较低,一些法律专家称之为“低级执法”。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2.1执法程序的“随意化”,削弱了法律应有的告知、教育功效

一些基层机关的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胡乱执法和任意处罚的情形屡屡发生,甚至还出现先罚款后定性、随意裁量的做法。比如说好些地方对于违规违章车辆都采取罚款放行的方式,就很难对违规行车停车者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这一点在清理整顿占道经营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地方常常是清了占,占了清,有的地方是清时不占,不清时永占。这种走过场跑龙套式的整治,自然削弱了法律应有的告知、教育功效。

4.2.2执法权限的“超越化”

即超越法律授权行使所谓的执法权,或者无限扩大法定的权限,出现一些“越俎代庖”或者“衍生执法”的行为。在城市“三乱”的治理过程中,就经常出现借整治之名,行打压削弱其它行业部门职权之实,或以整治之名,搞乱摊派乱收费之实的现象。这种执法权限的任意扩大“超越”,隐藏的是部门强权主义和行业腐败。

4.2.3执法行为的“利益化”

尽管各地执法机关财政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极大地遏制了以法谋“钱”的行为,但大部分单位却实行按比例返还或超过基数返还的3

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城市“三乱”的治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三乱”的治理工作,积极推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全面提高公民综合素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曾反复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万事民为先”。整治城市“三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必须把整治城市“三乱”与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安定团结的发展局面联系起来,把它和建设文明、富强、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结合起来。坚定“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在不断建立建全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执法者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依法行政,公正处罚;努力拓宽监督和纠风工作渠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妥善处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与和谐。

总之,整治城市“三乱”,前提是“有法可依”,关键是“执法必严”,只有所有的市民都能懂法用法,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居住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享有一个更洁净、更畅通、更安宁的生存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规汇编(2001-2003)》,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

[2] 《工商管理法规汇编(2003)》,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3]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2 月

[4] 付林、郑薇:《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 卢文中:《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人为障碍及其对策》,生态环境与保护,2001,10 [6] 汤因比:《展望21世纪》,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7] 王树义、黄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环境保护》,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8] 曲格平《中国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9] 丽容:《做实市容市貌构建和谐区街》,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2 [10] 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英国,1986年

[11] 关宏志、刘兰辉:《大城市商业区停车行为调查及初步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29 [12] 成洁、张晓刚、杨志刚:《关于城市车辆停放的问题与对策》,陕西汽车,2002,2 [13] 姚秀利、王红扬:《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所处的困境与出路》,城市规划学刊,2006,1 [14] ] 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版 [15] 周岚:《今日中国城市规划师的缺憾和误区》,规划师,2001,3 [16] Sutcliffe, A..Towards the Planned City:Germany, Britain, the

附录1 外文资料译文 城市规划与小城镇、乡村居民点规划的不同

在做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规划时,我们特别注意到了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周围的环境和资源。我们需要仔细地规划以便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等。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城镇发展是土地扩展型的,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在城镇发展中,人们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分离开来,他们把建筑修在平地上,占用了最好的农田。

我在英格兰的小城镇做过多年规划工作。相对周围的农田而言,那里的乡村居民点、小城镇或村庄都是很小的,它们有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张。例如伦敦以北两小时的一个小城镇,那里是农业区,当我们给那里的小城镇或村庄做规划时,就特别考虑了它们扩张时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定我们的选择是否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哪一个小城镇或村庄有发展潜力。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师的确面对不同于城市规划师的问题:他们在小城镇和乡村扩张的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他们更多地关注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所引起的环境灾害;他们熟悉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各个规划要素的尺度、布局和功能。这是我对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师与城市规划师的差异的总结。小城镇规划应保留更多的开放空间

英美国家几十年前也面临与你们今天相同的问题,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民需要越来越大的农场以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得到殷实的收入。事实上,在英格兰,农民现在已经不再是乡村的人口主体了,只有很少的人从事农业活动。所以,我们需要就地或择地为人们安排工作。在英格兰,直到现在都在推行了一个称之为“集镇”(MarketTown)的政策,它鼓励发展集镇,以便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每个集镇有2000到2万人不等。当我们选择一个村庄,把它规划为一个集镇时,它是不是一个“集”并不重要,我们考虑的是这个村庄是否具有支持乡村腹地的潜力。对于规划师来讲,真正核心的考虑是,它与乡村人口

附 录2 外文资料原文 City planning with small town, country the residents order the dissimilarity of the programming At do the small town and countries the residents order the programming, we specially noticed the small town and countries the residents order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resources of the surroundings.We need to be program carefully in order to keep those rich farmlands, keep those environments resources, such as the river, lake, small river, marsh, slope, wood, etc..30's in last century, the town development is a land to expand the type, almost having no other choices.In town develop, the people almost separate all things to open, they fix the building on the flat ground, taking up the best farmland.I at England of small town do the excessive year to program the work.The farmland of the opposite surroundings but speech, country there the residents order, the small town or villageses are all pimping, they may extend toward each direction.For example London with north two hours of a small town, there is the agriculture area, be we give there of small town or village do the programming, considered specially to can be provided as the geography direction of the choice when they extend, whether certain our choice can protect the farmland of the high quantity or not.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want to consider which small town or there is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village.The small town and countries program the problem that the teacher really faces to differ from the city planning teacher:They extends in the small town and country of there are more choices on the direction;They pay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disaster that small town and countries cause when develop morely;They acquaint with the small town

development gather the town of place is limited, have about currently 1030 gather the town thus.Their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s, the industry become the center of gravity that gathers the town, having to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potential of the industry, the wrong surroundings environment have the latent threat.We programed still in the country region another a kind of call it is NewTown of small town, for example have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London about 20 thus small towns.They are not the town that set up completely and latelies, but take into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public transportation vital point and employment centers of the extension in through the foundation of the old town for choose.The government encourages the people to move into this Hsin-cheng, if the people get the work, they will move there then.3 The small town programming of post-war United States and England With compare Engl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post-war of town the programming is all“ success” not.In July 1947, the British parliament passed 《 the city country programming method 》 , this law lineationed for each town and villages.The main target of this law is to build up a suiteds for the circumstance at that time of programming system;Become a solution for synthesize to the in expiation of and output antinomy that land take up, thus provide possibility for reasonable programming;Carry out the programming but purchase the land to provide the public finance subsidy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Though this law did not make the government-owned of the land turn, but, it makes the worth government-owned of the land development turn.Is also the power that the one who say, from then on, land own onlies have to press the existing purpose usage land, but have no development or change its usage purpose of power.Hence, have no whichever person can with on-line outside building residence, factory,3

第四篇:城市存量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存量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对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尝试提出了优化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城市存量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存量土地;土地利用;土地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4-0226-02

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现状

城市存量土地指的是城市建设用地中低效利用土地和空闲未利用土地。比如,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工商住混合区以及各种未建土地等。这些城市土地利用不充分、不合理,还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往往呈卫星状或多中心状向外发射扩散。由于历史、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影响,许多工业企业从城市中心区搬到了市区外的工业园区,这样原来的旧工业区便闲置下来。这些土地往往集中连片,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如果把这些土地推向市场,将会收到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还有许多建设项目用地,由于交通不便或其它原因影响,一直未能开发利用。具体而言,城市存量土地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闲置土地;②低效利用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需要进行改造的用地和因其他公共利益需要市人民政府决定进行改造的用地);③相关规划确定改造的城中村用地以及其他旧城镇低效用地;④疑似不符合规划用途土地;⑤不符合环境要求用地(村内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妨碍周边地区单位和居民正常经营和生活的用地。村内生活环境恶化,居民人身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城中村用地);⑥不符合安全生产的用地;⑦低效工业用地;⑧因产业结构调整,引进重大项目而需要改造的用地。城市存量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1 数据资料管理亟待加强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工商住混合区以及各种未建土地等各种城市存量土地的形成和布局并不受人为控制,它是根据城市建设进程自然而然形成的。这些城市存量土地布局比较分散,每宗地块的位置、面积以及相关数据资料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及时对这些存量土地的数据资料进行立卷归档。即便是部分地方政府针对城市存量土地开发利用做了立卷归档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数据资料并不详实、完善,尤其是缺乏未利用土地的相关数据资料。这给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2.2 存量土地计划调控力度较弱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区政府针对城市存量土地开发利用制定了供地计划。这种单一的供地计划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的阻碍。比如,各之间供地计划统筹协调不到位,内供地计划协调不足等。总之,现行的城市存量土地开发利用调控政策缺乏对土地供应计划的长远性考虑,很容易对房地产投资者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导致房地产投资者盲目囤地、投资,影响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存量土地计划调控力度较弱,导致城市存量土地开发利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联系性大大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化建设进程。

2.3 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

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针对城市存量土地开发利用指定了详细规划或修建计划。但是这种规划是粗放式的,并没有制定指导性的总体规划。这就使得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比较零散,整体的利用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也比较低。这也是城市建设进程中,旧城区和城中村产生的根源所在。城市存量土地有效利用的策略优化

3.1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土地管理的监管执行力度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加强对城市存量土地的调查、借鉴与评价,为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工作提供完善的数据支撑。可以建立全域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数据库,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进行统一监管。实时动态掌握存量土地数据真实情况,实施存量建设用地备案制度,实时更新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数据库。这是持之以恒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并且派专员负责做好存量数据和上报工作。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提高政策的执行力,确保城市存量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尤其是对城市存量土地开发利用面临的重点问题,要从政策法规层面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为城市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提供保障。

3.2 大力推行“零增地技改”、“零增地招商”政策

城市存量土地不一定非要经由开发商、投资商的手推向市场,可以通过“零增地”的方式进行技改或招商,盘活存量土地。具体而言,就是鼓励企业对现有的厂房或项目进行技术改造,或向空中要地,扩大生产用房建筑面积,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目的。这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对于新上项目,要通过政策引导,将其“嫁接”到旧企业闲置土地上,一方面盘活存量土地,另一方面解决项目用地问题。另外,对于正在生产经营的企业,可以大力鼓励其建设多层标准厂房。这不仅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占用耕地,实现建筑资源循环再利用,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各方共赢的局面。

3.3 通过土地置换调整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

对城市存量土地的管理和利用不能停留在补充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层面上。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情况关乎整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关乎城市建设进程。因此,应当把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从宏观的层面对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性建议。比如,可以通过土地置换调整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需要强调的是,把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不意味着对城市存量土地开发利用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3.4 充分发挥税收、地价等经济杠杆调节作用

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利用经济杠杆建立合理的价格引导机制。比如,对于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项目,可适当减少税收或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对耕地的征收补偿价款,进一步提高标准,避免占用耕地。通过税收、地价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工作顺利进行。结语

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加强对城市存量土地利用潜力与作用的认识,加大对城市存量土地利用途径和策略的探索,最终实现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杂?.国土部“瞄准”存量,土地调控再升级[N].经济视点报,2012-02-29.[2]王国强,王令超,刘桂枝.河南省城市存量土地潜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2):5.[3]刘 颖,马志伟.城市存量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137.

第五篇:城市低保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城市低保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特色,自建立以来保障了很大一部分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低保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低保对象的确立缺乏弹性,无法体现动态变化;(2)低保对象的不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3)低保对象的审核不科学、不规范,且程序僵化;(4)低保标准低与养懒汉并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应促进社会保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提高低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实行分类救助,要避免与其他社保项目重叠;低保标准的制定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低保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关键词】低保对象 低保制度 分类救助

一.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状

1993年上海市首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效仿,199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作为救助对象,具体包括以下四类:一是三无对象,即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二是家庭中虽有在职人员,但因赡养、抚养系数高,或所在单位经济效益差,收入降低,生活困难的居民;三是失业保险期满仍未重新就业,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居民;四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其他居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低保标准根据物价变化,适度提高救助水平,相对稳定地保障了2270多万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2007年底,全国共有1064.3万户、2272.1万城市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27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在职人员93.9万人,占总人数的4.1%;灵活就业人员343.8万人,占总人数的15.1%;老年人298.4万人,占总人数的13.1%;登记失业人员627.2万人,占总人数的27.6%,未登记失业人员364.3万人,占总人数的16%,在校生321.6万人,占总人数的14.2%,其他未成年人223万人,占总人数的9.8%。(数据来源:《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现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了平稳运行时期,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二.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确立及问题

我国低保制度的建立,在理论上应该遵循覆盖全体国民的原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城乡差别,在实际实施时城乡低保制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农村无法做到普遍覆盖。即使在城市,由于低保制度管理的不完善,一些应该受到保障的对象被排斥在低保之外,使得应该受到保障的人没有得到保障,而享受低保的人中,也有一些是不符合低保资格的人,而没有将他们剔除,这些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低保制度的规范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低保对象的确立是依据家庭平均收入来确定,即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都应该纳入低保范围之内,各地在具体对低保申请人进行审核时,又添加了不同的标准,而且审核程序更加繁琐细致。另外,家庭经济收入很难核实也是确定低保对象的一大难题。以下就低保几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低保对象的确定缺乏弹性,低保人群没有体现动态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调节机制,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关,所以相应的低保人员也会有所变化。最初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预期是,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变化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一部分低保人员应该慢慢退出低保范围,新出现的城市贫困人口应该被纳入低保的保障范围,低保人员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人群,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低保的最终目标是使城市中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物价大幅上涨,原来一些收入水平处于贫困线边缘的人落入了低保范围,低保制度是否能及时地将这一类人群纳入了低保范围有待实际调查。根据《条例》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申请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但事实上,一旦被确立为低保对象,就很难再退出低保,所以就形成了低保对象只进不出的现象,低保人数居高不下。洪大用在谈到低保制度实践中的延伸效果时,认为低保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会“制造”一个长期的低收入群体。

第二,低保对象不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低保人口的构成是很复杂的,其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占很大一部分,他们都是社会保障制度所主要关注的人群,但是他们的保障需求有很大不同,老年人对医疗保障需求更急迫,而未成年人需要更多的教育和生活保障。一份对低保对象的调查报告显示,低保对象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三高三低即收入低、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低、待业失业率高、高位家庭比例偏高、慢性病患病率高。”可以看出,低保对象的需求情况是不同的,应该对低保对象的家庭需要进行分类了解和调查,给予特殊的补贴。

第三,低保对象审核不科学,不规范。现在大部分城市在对低保申请对象的 ①

①苗春霞,覃昭晖,张训保,卓朗,谷玉明.城市低保与非低保对象社会支持现状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12):259 审核上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主要是依靠低保工作人员对低保申请对象的主观判断,这样就造成了许多“漏保错保”现象。

其实出现“漏保错保”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低保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低是很重要的因素。现在处于低保工作最基层的人员,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社区工作和低保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知识,对低保政策的理解也不充分,有的社区低保工作人员几乎全都是中年或老年妇女,她们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无法使用量化的方法对低保家庭的收入状况进行审核,在确定低保对象时,主要依靠主观经验,所以对低保对象的审核一点也不科学,不规范。如“在武汉市江汉区复兴社区,领取‘低保’的有1342户,但其中却有493户已不符合领取低保标准。据调查,‘问题’低保涉及三类人群:有房有车者,双份低保者,还有部分领低

②保者“查无此人”而另一方面,许多本该等着低保救急的人却领不到低保。”可以看出,低保资金浪费现象严重,许多不应该救助的对象吃着低保,而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些不具备低保资格的人是如何进入低保保障范围的,是低保实践工作应该及时关注的问题。在国外,社会救济一般都是社会保障组织的专业人员来负责。虽然我国早就已经开始培养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人员,但是具体实践上还比较落后。

此外低保对象的审核程序僵化,没有灵活性也是一大问题。一般而言,申请低保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四步:居民申请—居民小组长—单位负责人—居委会核查—街道复查—市民政部门审批—派员调查。但在具体操作上,各地又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的审核程序非常繁琐复杂,有些标准缺乏合理性,但还是照常执行,虽然这是为了严格审查低保资格,但这样的做法也将一部分人应保对象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

第四,低保标准低与养懒汉并存。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国低保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但是低保标准偏低是几乎所有人都普遍承认的一个现实,低保救助标准与低保人群的实际需要有差距,难以满足其基本需求。与此同时,养懒汉现象也普遍存在,很具有劳动力的人吃着低保就不再愿意出去找工作。所以一方面都在呼吁加大低保资金的投入,提高低保标准,一方面低保人员只进不出,低保人数居高不下,低保资金缺乏,而低保对象就业意愿不强。

三.低保问题的政策建议

城市低保制度是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低保问题如不能合理解决,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针对以上几点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促进低保工作人员专业化。

② 武汉复兴社区乱吃城市低保问题重重.东方网 仔细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低保政策的具体实施没有做好。现在我国的低保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社区居委会是最终实施的机构,这种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对低保对象的审核主观性太强,使得低保工作实施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所以低保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要求非常紧迫。参照国外的做法,社区工作者是应该是低保工作的实施人员,他们具有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实施低保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漏保错保”问题,还能对低保人员的整体状况做深入细致调查,为低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上海是全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最早的城市,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工作是必然趋势,他们的介入将提高低保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城市社区工作是解决现在社会就业压力的一个良好途径。现实是,由于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水平太低,难以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到基层社区工作,所以一方面基层社区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吸收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从事低保工作。专业从业人员的增加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

低保工作监督机制的完善也是低保实践的紧迫要求。现在普遍存在“低保”资格审查中照顾关系问题,将自己的亲友纳为低保对象,而排斥真正的低保对象。所以低保对象的确立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就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群众对低保对象的监督,对低保工作人员的监督。

2.针对低保对象需求不同的情况,我国城市积极推行分类救助措施。“分类救助是指各地根据城乡低保对象的家庭结构、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困难程度等情况,实施不同的救助标准。” ③这项举措考虑了低保对象不同的需求,分别给予不同的救助。分类救助无疑是我国低保制度的一大进步,尤其给低保人群中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带来了很大实惠。

很多人提出要区分低保对象的不同需求,对特殊需求进行特殊补贴。如吴世敏等人认为应该综合考虑贫困家庭的需求,在医疗费用、学杂费和培训费、房租三个方面提供补充性的救助。但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分类救助的标准是否体现了公平原则,各地分类救助标准是否应该统一。笔者认为这样的举措如果实施好,肯定会有利于保障低保对象的生活,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成熟,许多保障项目还处在建设中,要处理好低保与其他保障项目的协调关系,避免保障部分重叠,造成社保资源浪费,在社保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先保障基本生活。3.城市低保标准确立应该遵循最低生活保障原则。

③张时飞,唐钧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形成.社会科学报,2008(3):2 在社会保障理论中,将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相对贫困是建立在将贫困者的生活水平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低生活水平对比上的,是指比社会成员平均生活水平低的生活状态。” ④我国现在国情决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应该是遵循最低生活保障原则,即保障处于绝对贫困的居民的基本生活。如果低保标准太高,会影响在职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还会产生福利依赖。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尤其是低保标准的制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刚性,给付标准一旦建立,就不能再随便降低,否则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现在就制定过高的低保标准,会给低保制度以后的发展带来负担。当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上涨,低保标准肯定要逐渐提高,让低保人员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完善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要吸取他们的一些教训,如福利标准过高引发的福利问题。所以,低保标准的制定要合理,既要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又要避免养懒汉现象的出现。

4.低保应与就业政策相结合。前面提到的分类救助,对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提高救助标准,给他们以很大的实惠。但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应该将低保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德国实行的失业救济,在给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津贴的同时,更注重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以促进再就业,这一方面可以保障失业人员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出现失业救济给付标准太高而产生“养懒汉”现象。如果失业人员因为不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工作,将逐渐减少失业救济金,如果多次拒绝就业将取消其失业救济资格。我国在实行社会救助时,也应该实行这样的政策。事实上,有些地方已经在积极推行这样的做法,但是力度还不够。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实行这一政策,在给他们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再就业,如果拒绝,将逐渐减少低保金,直至取消低保资格,一方面防止养懒汉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低保人员自力更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长久之计。

④ 马斌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7):263

参考文献:

⑴张燕.城镇低保制度现状评估与对策分析——以山东省济南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社会工作,2007(6):40-42 ⑵杨玉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对策.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38-40 ⑶洪大用.当道义变成制度之后——试论城市低保制度实践的延伸效果及其演进方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6-25 ⑷张时飞,唐钧.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形成.社会科学报,2008(3):1-4 ⑸谌立平,吴世敏.中国西部中小城市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怀化学院学报,2006(11):47-49 ⑹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⑺马斌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⑻郑功成主编.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下载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武宇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区管理地位逐步提高,社区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因此搞好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内在......

    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研究政府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宏观地角度解决物业管理在老旧小区中遇到的政策、法规等问题,特别是基层管......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一、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在领导农村社会变革进程中作出很大的贡献。但伴随着......

    后进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后进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衡阳市耒阳市南京乡南京完小 梁金花 1.后进生的现状与问题 1.1思想品德不高 这些学生大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海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上海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农民工这个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农民工问题也成了社会热点问题,其中,最为突出......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城市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社区的发展对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取得了很大......

    2012年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浅析

    2012年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浅析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全国共有三万家物业管理企业,其中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三百万之多。......

    城市消防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市消防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市消防规划是在城市规划基础上编制的一项城市消防建设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消防建设的重要依据。它主要包括城市消防安全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