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0:1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进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进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后进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后进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衡阳市耒阳市南京乡南京完小

梁金花

1.后进生的现状与问题

1.1思想品德不高

这些学生大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同学不知道尊老爱幼,缺乏爱心;还有的学生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义务感。有的学生甚至对道德、法纪愚昧无知,常表现为称霸的英雄观,在学校里要别人称呼为“老大”。

1.2心理健康不全

这些同学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过于重感情;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常常不分是非的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有的同学的叛逆性过强,存在着很不正常的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从几年来的了解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更多也更严重。

1.3行为习惯不良

这些学生有的在生活上自由,纪律观念不强;有的劳动观念淡漠,劳动习惯差;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有的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1.4学习成绩不佳

后进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记得有“诗”是这样写的“小子本无才,父母逼着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从中可略见一斑。他们当中有的智力较差,理解力不强;有的反应迟钝;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甚至“破罐子破摔”;有的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无心读书。

2.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2.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虽然不象正规学校那样具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但是它对孩子来说,却有极为明显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这是因为儿童在这所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大多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的、更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其特点是身教重于言教,榜样多于说理,潜 1 移默化,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极深;这所学校信息源广,几乎各种社会信息。同时在这里又传播和制造社会信息。这就是说,家庭教育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与社会息息相通的,可见家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有的学生学习不够用功,得过且过;有的孩子生性骄横,漠视校纪;有的玩心很重,上网吧,逛游戏厅。还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这些孩子大多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无人正确管教和引导,又缺乏亲情沟通,造成了孩子性格内向,甚至接近孤僻,等等。

2.2学校方面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育学生的态度和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不言而喻,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不当,由此而造成的教育失误,也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这些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并且挖苦、讥讽、责骂他们,那么就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会消失,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也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在中学阶段表现更为明显,敲诈、勒索甚至抢劫都来了,社会上犯罪低龄化这个警钟已敲响了,这个发展趋势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更多的重视。

2.2.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后进生也不例外。但如果老师因为他是后进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厥不起。

2.2.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有些学校为 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实际上是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还有的学校或班级为了考试成绩优秀率,对后进生另眼相待,或者劝其不要参加考试,或者分班时坚决不要后进生,这对在后进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这种情况使得这些后进生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2.3个人方面的原因

2.3.1学生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一些家庭责任感淡漠,重幼轻老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让有些学生认为读书已没有“金饭碗”,家人都不关心我,我读书有什么用。

2.3.2学生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感。一些家庭由于经济原因使学生 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自在,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就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他们就不知道该不该读书,很迷茫。

3.后进生的转化措施

3.1关心,体贴,平等相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一般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如果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才能效其行。后进生在许多教师眼中是眼中钉、肉中刺,是绊脚石,他们遇到的总是老师的冷面孔,对老师敬而远之,对老师的教育认为可望而不可及;在同学面前后进生总是抬不起头来,有自卑感。要转化后进生,就必须关心他们,对他们和其他学生一律平等。遇到后进生出现问题,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信任。只有这样,后进生才有可能沿着老师的期望发展。另外,采取集中与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班主任不但要与全体家长沟通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校表现,还要及时记录、备查。同时对有厌学苗头、思想不稳的学生实行随时家访,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3.2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适时补救

一般说来,后进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信心,认为“努力也学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对于后进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结合所学内容向学生进行理想 教育,介绍张海迪顽强学习的事迹,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逆境成才的故事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为祖国四化建设而学好数学的热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差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授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学。同时教师要常给学生介绍知识的重要作用,给他们介绍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事例,让差生树起学好的信心。通过补课、讲座、组织“一帮

一、手拉手”等活动使差生尽快赶上来。

3.3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

消除戒备心理的唯一途径,是教师对后进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3.4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人格。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能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生活上的自信心迎头赶上。所以我们平时要对后进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等思想方面进行摸底,了解其思想动态,在班主任作好记录的基础上汇总,与学生进行个别或集中的交流。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对后进生要求要适度。要求过高,他们会认为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要求过低,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2)让后进生获得成功。只有当他们真正体验到经过努力而获成功的欢悦时,才能树立起进步的信心和愿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完成之后给以适当的鼓励。(3)让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也能担任一定职务,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3.5给差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有些教师课堂上不提问后进生,日常琐事不理睬后进生。我认为:学习、生活中对差生主动要求做的事,教师要尽量满足他们,让他们成为成功者,享受一些成功者的喜悦。比如对他们降低难度提问,让他们担任班干部,让他们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担任课代表等,多跟他们说“你能行的”这样就会使后进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在各方面都进步的愿望。

3.6多表扬,少批评 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信赖、赞扬,差生也不例外。差生在转化过程中会犯老毛病,适时,教师的批评应把握分寸,言语不要太刻保差生的转化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应循循善诱,不要一棍子打死,在教育工作中密切注意差生的言行,寻找后进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多对他们说“你真棒”,“真聪明”,“不错”,“做的好”,“真能干”你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有时一两句赞扬之词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使他们记忆终生。

4.转化后进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注重感情倾斜

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后进学生”们几乎从受教育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我要特别强调的是,首先这种“爱”不是故作的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不然,“后进学生”仍然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其次,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该来自学生集体,要让“后进学生”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而且同学们也再真诚地尊重他,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4.2唤起向上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生”同样适用。每当我自己感到学生不听我的话时,就问自己:“我的这些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和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是班级的“一份子”。

4.3引导集体舆论

每当读到或听到关于某一位班主任如何如何长期无微不至关心或苦口婆心帮助某一“后进学生”的经验时,我总是纳闷:怎么帮助“后进生”成了教师一人的孤军奋战呢?集体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事实上,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学生”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4.4讲究有效方法

什么是“有效方法”,“有效”的方法往往包含有“科学”的因素,但有时“科学” 5 未必“有效”(比如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体针对性等等);另外,这里的“有效”,还包括有艺术的意思(让方法更新颖而使学生易于接受)。

4.5持之以恒,反复教育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总之,转化“后进学生”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还必须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不管他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总之,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关心后进生生活,尊重后进生人格,与后进生真诚相待,共同探讨转化后进生的规律和方法,就一定能使后进生踏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道。

第二篇:后进生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 录

摘要 „„„„„„„„„„„„„„„„„„„„„„„„„„„„„4 Abstract „„„„„„„„„„„„„„„„„„„„„„„„„„„„5 引言„„„„„„„„„„„„„„„„„„„„„„„„„6

一、后进生的“成因” „„„„„„„„„„„„„„„„„6(一)家庭原因。„„„„„„„„„„„„„„„„„„„„7 1.父母的素质水平不能很好指导、教育孩子。„„„„„„„„„„7 2.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7 3.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7(二)学校原因。„„„„„„„„„„„„„„„„„„„„8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信心。„„„„„„8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8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8

(三)社会原因。„„„„„„„„„„„„„9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10 1.学生自学能力差。„„„„„„„„„„„„10

2.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10

3.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10 4.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10

二、后进生的“表现特点” „„„„„„„„„„„„„„„„„„„„„10

(一)思想品德不高。„„„„„„„„„„„„„10

(二)心理健康不全。„„„„„„„„„„„„„11

(三)学习成绩不佳。„„„„„„„„„„„„„11

(四)行为习惯不良。„„„„„„„„„„„„„11

三、后进生的转化 „„„„„„„„„„„„„„11

(一)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后进生充满爱心。„„„„„„„„„„„„„12

(二)尊重后进生的人格。„„„„„„„„„„„„„13

(三)树立后进生的信心。„„„„„„„„„„„„„15

(四)在学习生活中对后进生给予关怀。„„„„„„„„„„„„„16

(五)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16

(六)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善于运用一些基本的技巧。„„17 1.教师要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后进生创造积极进取的环境。„17 2.教师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18

3.教师要善于挖掘后进生的潜能和特长,加以利用。„„„„„„„„18 4.教师处理后进生的错误时要善于运用“冷处理”与“热处理”的方式。„„18 5.教师要用自身树立榜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后进生。„„„„18 6.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关心爱护后进生。„„„„„„„„„„„19

结束语 „„„„„„„„„„„„„„„„„„„„„„„„„„„„„„„„19 参考文献

„„„„„„„„„„„„„„„„„„„„„„„„„„„„„„„„20

摘要

本文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分析后进生的成因,指出后进生的表现特点,然后从情感、自尊心、特长、自信心、社会合力、耐心等六个方面出发分析怎样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转化”。关键词:后进生 成因 表现特点 教育转化

探究后进生成因 转化后进生对策(题目应改为:后进生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在中学教学中,教师们最困惑的问题之一学习有困难学生(也被称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少数后进生。本文从关注和转化“后进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农村教育实践,探究成因、表现特点,及对照他们的心理感受,对症下药,提出解决转化后进生的对策,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后进生的“成因”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偏低但表现尚好或学习、纪律、行为习惯等不够好的学生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需要强调的是,后进生不是指由某些遗传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脑功能轻微失调(多动症)等等的儿童,也不是指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儿童”,主要是指在教育的主导影响下形成的特殊学生。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后进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后进生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好像一个患了重病的病人,决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因此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当代教师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教师应本着理解的原则,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想办法接触他的同学和交往的朋友,还可采用通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从侧面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等,为转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析这几年接触的后进生,我认为其形成原因如下:

(一)家庭原因。

1、父母的素质水平不能很好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在我任教的英德市沙口镇,偏居山区一隅,父母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是初中与小学毕业,很少有高中毕业的,给学生带来的家庭教育是很偏面的、主观的、狭窄的。

2、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更不要说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了。

3、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这种情况相当较多。山区的家长们由于在山区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认为不能守着几亩地,因为绝对种不出“金元宝”,只有出外打工或创业才能有改变穷困的现状。有的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孩子,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对后进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外出离异或疏于管教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就有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坏学生”,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在中学阶段表现更为明显,敲诈、勒索甚至抢劫都有,社会上犯罪低龄化这个警钟已敲响了,这个发展趋势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更多的重视。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后进生也不例外。但如果老师因他是后进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厥不起。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

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实际上是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种情况在我省一些市县区也有存在。

有的学校或班级为了考试成绩优秀率,对后进生另眼相待,或者劝其不要参加考试,或者分班时坚决不要差生、后进生,这对在差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这种情况使得这些后进生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三)社会原因。

沙口镇位于英德市北部的北江河畔,毗邻韶关曲江、翁源两县。总面积3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650亩,境内辖13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2000多人。但是由于山区面大量广,道路崎岖,对于经济发展处于“地利”上的缺陷。区域范围大,农村经济推进缓慢,导致人均收入滞步不前,个体经济没有进一步发展,从而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出现不足。培养子女投入是巨大的,有的家长因此觉得不划算,甚至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可早一点享福;或是把钱挪作它用,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这样的家长在沙口镇并不少见。这样造成学生无心学习,甚至也觉得本来觉得早日去挣钱是天经地义的,却不知接受更多的教育本身就是财富。

在山区从事多年中学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觉得社会方面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利影响的主要方面有:(1)当地“闲人”(无所事事,好发言论的人)在发表言论时宣传一些不适当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影响问题。(2)整个农村处于一个不安的市场经济初期的躁动之中,到处有金钱影响的影子。(3)公民道德水准下降、封建迷信抬头、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社会丑恶现象增多;人们的同情心、怜悯心减弱,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减少。(4)黄色书刊、音像制品、不良网络信息等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极大地影响着在校学生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没有培养起进取的精神,不了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正用意,不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加上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而沉醉于低级趣味的东西,甚至接受完全错误的东西,知错不改,胡作非为,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所以,后进生自身的原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2、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3、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

4、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随便应付。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后进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后进生学习上和进步。后进生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校风、班风,并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阻力,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复杂的处境,其蔓延也使后进生的德育转化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成为许多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后进生的“表现特点”

(一)思想品德不高。

这些同学大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无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同学不懂得尊老爱幼,缺乏爱心;有的同学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义务感。

(二)心理健康不全。

这些同学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过于重感情;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常常不分是非的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有的同学的叛逆性过强,存在着很不正常的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从几年来的了解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更多也更严重。

(三)学习成绩不佳。

后进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记得有打趣“诗”是这样写的“小子本无才,父母逼着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从中可见一斑。他们当中有的智力较差,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甚至“破罐子破摔”;有的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无心读书。

(四)行为习惯不良。

这些学生有的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有的劳动观念淡漠,劳动习惯差;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有的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三、后进生的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温暖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后进生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对于他们而言,长时间的被否定,受压抑,无异于一种漫漫无期的精神刑罚,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极其自卑,下意识地关闭自己的心扉,另一方面心理又时时燃烧着渴望,渴望改善自己的境遇,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是以幻想的形式存在着,因为毕竟希望显得太渺茫了。这时,教师如能适时地给以关爱,不吝惜自己真诚的期望,那对学生而言,是阴霾中透出一丝阳光,是滋润心扉的滴滴雨露,将有力地鼓励他们奋起,激励他们前进。

作为老师,如果能够把阴沉的脸变得晴朗一些,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动之以情。批评教育,注意“艺术”性,“爱”字当头,做到良药不苦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我曾经带过几十个非常调皮的学生,门门功课,每次考试都是二三十分。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已经具有良好的“抗药性”。对此,我采取的措施就是改变态度。最终得到良好的效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改变我们的教学态度,走进学生,相信再坚硬的冰也会融化。

后进生受到的批评特别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他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同学总是不会相信的,好像自己怎么努力也没用。对周围的人总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的,我不好关你什么事”、“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为此我们应该给后进生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后进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

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要注重情感。若教师冷落或随意伤害后进生,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实行心理封 闭,听不进受不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一点点也要加以肯定,及时提出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并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不应当有了问题就无情讽刺,造成师生关系的冷淡,隔阂。

因此我们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上融洽起来,“亲其师,信其道。”把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后进生的转化就有了可能。

(二)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人格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尊重。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强,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后进生的信任,增加心理相容性,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态度。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然而,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把学生和老师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老师从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在部分老师的观念中,“师道尊严”比法律所赋于的平等权利更有影响力。因而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很少从两个平等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一个话题的角度去对待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师道尊严”的面孔下,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后进生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

我们首先应尊重后进生的自尊心。举例:1920年,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约合今天3000多元人民币。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儿子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尊重他的人格,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也体会到尊重和责任的重要性。这位受过惩罚的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就是尊重所带来的巨大力量。这是美国典型的教育方式,相对我国的教育方式也有借鉴之处。

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关系,认识到对学生的尊重不该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教师应当必备的一种人生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严,这是一种恒久的动力,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三)树立后进生的信心。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是困难的。对于成人来说如此,对学生而言也是如此。他们要面对的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需要克服很多的挫折和困难。

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后进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不要把所有后进生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使后进生进步,转化为一个优秀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的设定目标也应具有渐进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将目标逐步向学生提出来。不要一下子就把“标杆”竖得高高的。过高的设定目标,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还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般来说,给学生设立的激励目标,应该是学生在经过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之后能够实现的目标。一是低起点。摸清学生知识准备和能力状况,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就可达到的水平上。二是小步子。即根据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各层次间的步子尽可能小些,把学生产生学习挫折的频率减至最低限度。三是多活动。在课堂上改变教师大段讲解的倾向,师生活动交替进行,让学生大量参与学习活动,增强自我表现 的机会,也延长了其有意注意的时间。四是快反馈。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又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快速反馈,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舞。

(四)在学习生活中对后进生给予关怀。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后进生同桌,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硬笔字比赛和游戏抢答等,使后进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开展“学革命烈士,当红色后代”的活动,参观当地名胜古迹,使他们开阔眼界,愉快身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好知识建设祖国的志向。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了精神。

(五)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的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的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由于地处山区,学生父母大多是辛勤劳作的农民,因此,可以利用父母艰辛,敲醒子女沉睡的心灵。我校位于农村,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民家庭,他们的父母许多都是靠耕田种地为生的农民。每一次的思想课、心理教育课,都重视抓住他们的父母是辛勤劳作的农民这一点,让学生多一点回想一下在家劳作的双亲,是沉重的父爱母爱压弯了腰,是不断的劳作磨裂了手;如果不好好读书又怎能对得起双亲?有一位原本是个无心上学、言行过激,把老师的说教当作耳边风的学生,其父母是个地道的农民,双手因劳作而裂痕满布,像松树皮。在教育他的过程中,该校的老师让他多拿自己的表现来对照一下父母的双手,多想一想:“难道自己懒惰对待学习的行为对得起父母辛勤劳作的双手吗?”经对比教育,该学生地变乖了,作业、练习都能及时认真地完成,课堂上和课后再没有发现他有违纪行为。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后进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六)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善于运用一些基本的技巧。

1.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后进生创造积极进取的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积极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调动集体的力量带动全体同学的进步,激发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这不仅是班级管理的需要,优秀学生的需要,更是后进生的需要。作为班主任,首先不能歧视后进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另外还要教育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团结友爱,搞好同学关系,特别是与后进同学的关系,积极倡导鼓励优秀学生与后进生结对子,帮助同学进步,在宿舍安排上,注意成绩的搭配;在座次排位上注意好差结合;充分重视学生的性格互补;在班会、团队活动发言和班委会组成上,注意多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和位置;使他们时刻感受到班级的团结、友爱、平等和温暖,没有歧视、冷漠和偏见,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对班级的价值,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益的影响和帮助,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班风的建设,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的培养,对于后进生来讲更为重要。

2.教师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因而我们可以把总体的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的要求,让他们容易达到,去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树立信心。分阶段、有步骤地转变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3.教师要善于挖掘后进生的潜能和特长,加以利用。运用赏识教育,有意识地在班级、学校、家庭给他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施展特长的环境,鼓励他们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潜能、特长发挥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从而自觉地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4.教师处理后进生的错误时要善于运用“冷处理”与“热处理”的方式。“冷处理”就是教师对学生中发生的问题有时引而不发,视 而不见,故意冷淡,稍后再处置。“热处理”就是对班级中发生某种事件或矛盾,要触机而发,及时补救。善于运用“冷处理”与“热处理”的方式就是要控制火候、把握分寸、择机而发,即要适度。教师要明确“冷”与“热”是相对的,是动态的,选择“冷处理” 还是“热处理”,必须因人、因时、因事而定。

5.教师要用自身树立榜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后进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形象道德范例能激起学生模仿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比语言教育更深刻。如果教师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整天愁眉苦脸,对工作不负责任,学生会觉得他很虚伪、不诚实,从而对他的说教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苏霍姆林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学生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转化为信念。

6.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关心爱护后进生。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尊重爱护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感情基础。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后进生,在生活上体贴细心;在学习上帮助提高,坚持鼓励表扬,正面教育,但要注意适时、适度,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坚信他们在爱的关怀中定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结束语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后进生的缺点、错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一个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他们的转化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找准时机反复抓,不少后进生都是经过“进步--反复--再进步--再反复--更大的进步”的曲折道路而转变为先进的,这需要我们老师付出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后进生的转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后进生的转化,不仅对后进生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班级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激励作用。因为后进生的转化过程和结果,都伴随着大量的教育因素与刻苦学习、相互帮助的动人事迹,必然会激励和鞭策全体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只要后进生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其他学生就没有理由完成不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后进生,只要后进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另外,后进生通过转化,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和素质上的提高,也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人生。参考文献:

1.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关孔文《谈谈提高后进生素质的对策》,《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论坛》,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3.马忠虎《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5.江月孙、王新如主编《班级管理学》,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6.杨海兰《浅谈后进生的转化》 《教育革新》期刊 2008年1期。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冯克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8.《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著;唐其慈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第三篇: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

网络教育学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淮北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福州学习中心(直属)[30]VIP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 业: 水利水电工程 年 级: 2011年秋季 学 号: 111024401210 学 生: 林信忍 指导教师: 张静 完成日期: 2013年8月13日

淮北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

城市供水事关国计民生,它的安全性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关系着民生国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使得城市供水与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对城市供水的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进行研究。首先针对城市供水问题进行调查,概述介绍城市供水现状,分析总结城市供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供水策略。结合淮北市供水实例,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供水;问题;策略

I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目 录

内容摘要...........................................................................................................................I 引 言............................................................................................................................1 1 城市供水概述............................................................................................................1

1.1 城市用水现状.................................................................................................1 1.2 城市供水现状.................................................................................................1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2 2 城市供水存在问题分析............................................................................................3

2.1 供水水源问题.................................................................................................3 2.2 水质污染.........................................................................................................3 2.3 用水的浪费.....................................................................................................4 2.4 流域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5 3 城市供水问题策略研究............................................................................................6

3.1 水源不足问题解决策略.................................................................................6

3.1.1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城市节水........................................................6 3.1.2 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6 3.1.3 建设引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紧张....................................................7 3.2 水质污染问题解决策略.................................................................................7

3.2.1 推行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7 3.2.2 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7 3.2.3 节水减污措施......................................................................................8 3.2.4 疏浚清淤工程措施..............................................................................8 3.2.5 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8 3.3 城市供水问题解决策略.................................................................................8

3.3.1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8 3.3.2 加速水务市场化进程..........................................................................9 3.3.3 不断提高供水水质..............................................................................9 城市供水案例分析..................................................................................................10

4.1 淮北市供水现状...........................................................................................10

II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4.2 淮北市供水问题分析...................................................................................10

4.2.1 供水水量不足....................................................................................10 4.2.2 供水水源枯竭和水质恶化................................................................10 4.2.3 污染问题............................................................................................11 4.2.4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1 4.3 淮北市供水策略研究...................................................................................11

4.3.1 加强宣传执法力度............................................................................11 4.3.2 采用合理的开采方式........................................................................11 4.3.3 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13

结论与展望....................................................................................................................14 参考文献........................................................................................................................1III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引 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水质的要求有了新观念,要求饮用水水质第一无害,第二有益。如何做到这些要求,就是我们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专业人员需要进行探讨的。伴随着标准的提高,与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做基础性研究也就越多。

本文第一章主要进行了城市供水概述,第二章列举了城市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对城市供水问题进行了策略研究,第四章针对具体的淮北市进行了供水问题的实例分析。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能让城市供水有更有保障: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普通百姓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也可保证工业用水,满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城市供水涉及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在进行相关问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从传统的工程水利到面向现代化的资源水利的转变;把城市水务工作的研究重点放在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上。深入研究探讨城市供水存在的问题,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实现城市及周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概述

1.1 城市用水现状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高度集中,工矿业高度集中。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大,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化。20世纪20年代全球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到20世纪末,城市人口已超过50%。我国80年代中国城市已由180个增加到400个左右,到2008年底已有669座城市。由于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和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需水量急剧增长,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尖锐化,因此,中国水资源能否满足今后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工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众所关注的普遍性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较低,多数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在目前668 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其中136 座城市严重缺水。严重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占全国的2/ 3,占南方城市总数的30%;南方占全国的1/ 3占南方城市总数的17.8%。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西北内陆、长江以北、长江以南3个区域水资源量的比例大致为5∶15∶80,长江以南地区大中型以上的城市较少,长江以北地区却较多。这种水资源分布格局与城市分布不相适应,加剧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北方缺水城市中主要是资源型缺水,即城市发展的需水量超过当地水资源承受能力;南方缺水城市中除沿海少数城市外,基本上属于工程型或污染型缺水,即因工程设施不足或水质受污染造成。

城市用水主要包括城市工业用水、城市农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我国城市工业用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量迅速增加,到2006年工业用水量已达到1556亿m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25.9%。城镇生活用水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供水投入的加大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生活用水也将迅猛增长。

近些年来水环境质量问题严重,50%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已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原本紧缺的城市水资源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城市规划区域的滚动式扩展,城市的用水需求和用水构成会因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城市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会因城市的发展而改变,这种变化的总趋势将使水质的持续下降和可用水量的不断减少,使城市用水问题更加严峻。

1.2 城市供水现状

我国2008年底有669座城市。根据2009年编写的《城市供水用水统计年鉴》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统计,供水总量5910亿m³,其中地表水4796.4亿m³,地下水1084.8亿m³,其他28.7亿m³。农业用水3663.5亿m³,工业用水1397.1亿m³,生活用水729.3亿m³,生态用水120.2亿m³。水厂总数1450座,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6604.1万m³/d,供水管道长度480084km,用水人口35086.7万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78.2L。日供水量6946.3万m³/d。有36座城市的最高供水量超过50m3/d,13座城市的最高供水量超过100万m3/d。

我国自来水事业自建国以来已有了很大发展,近几年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但城市自来水虽有较大发展,与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还很不适应,现有自来水生产能力尚不能满足城市高峰用水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和人口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使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污水处理能力较低,造成水质和环境污染,水资源有效利用量减弱。同时,一些城市地下水开采强度过高,地下水漏斗和地面出现沉降,进而造成严重环境问题。上述矛盾使供需总量更加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供水状况趋于紧张。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其影响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城市供水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据预测, 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全国将缺水400—500亿m³,而城市污水排放量将达到850亿m³,解决城市资源问题已刻不容缓。综合我国城市的用水、供水现状,应对现今的城市供水矛盾,需要保护供水水质,节约用水,改善水环境,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找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确保居民方便安全用水,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较快,但城市供水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本章各节针对城市供水中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供水水源、水质污染、用水浪费、供水损失、水质标准偏低、地下水开采过度、运行管理不完善等多方面问题。

2.1 供水水源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较快,城市供水中存在水源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城市缺水是当前一个世界性问题,即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管理型缺水、污染型缺水。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仅列世界第88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有三分之二土地年降雨量不到200mm,供水资源匮乏。

我国城市供水水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春夏多、秋冬少,南方城市的水源比较丰富,以地表水为主;北方城市的水源相对匮乏,以地下水为主,水资源污染和浪费问题严重,地下水开挖也存在沉降等问题,供需矛盾日益突显。尤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城市,水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水源比较短缺的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有些城市现状水资源己入不敷出。

我国部分城市存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北方和沿海城市,在连续干旱年份,水资源短缺威胁着城市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用水地域集中,要求供水强度和保证程度高,不靠近大江大河的城市水源地建设越来越困难,城市供水水源地建设难度越来越大。仅靠传统方法开发当地的传统资源是根本无法满足该地区城市用水需求的,必须寻找新的策略、新的方法和新的资源。由于远离水源地区,建设投资高,一些城市附近已经无水可引,不得不依靠大规模跨流域调水。

2.2 水质污染

城市供水的水源处、引水过程以及供水中可能存在污染影响水质。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也提高了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急剧增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长,加剧了水质的恶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部分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加上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增加环境治理难度,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我国供水水质监督力不足,2004年10月建设部组织对全国36个重点城市进行的供水水质监督检查,在采集到的634个水样中,对照原有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市政公共供水全分析样品的合格率为90.11%,二次供水合格率为80.83%,各类单位自建供水设施供水合格率只有45.12%。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订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存在着项目少、标准低的差距,在一些单项指标的规定上,我国较低,尤其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检测项目更少,监督力度不足。

污水处理能力较低,造成水质和环境污染,当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足,有近一半工业废水以污水形式进入河道或其它水域;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10%,城市排水管道普及率只有50—60%,致使城市河道和近郊区水体污染严重,甚至危及城市生活水源和居民健康。北方许多以地下水为主的城市,地下水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资源有效利用量薄弱。

2.3 用水的浪费

我国的现状是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宣传教育工作薄弱,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且用水效率极为低下。

生活用水其实存在较多方面的浪费,院内接有水嘴和外接阀门的用户,有长流水的现象存在;部分旧居民楼普通水表漏损率大;灌水制度不合理,未能严格按灌溉定额灌水;对于各行各业冲水马桶、水嘴、淋浴器终端用水设备均有关闭不严和跑冒滴漏等浪费水现象。

对于工业用水由于工艺设备和管理的落后,我国工业用水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 m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我国的主要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许多工业产品的单位产量需水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用水量,工业节水的潜力很大。

各地区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节水意识仍很淡薄,使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城市在开发新水源上,投入大量资金,却不重视节水,城市节水工作滞后。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社会经济发展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一些缺水的城市也热衷于建设大草坪、水景观。有的地方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甚至错误地认为推进节水会影响投资环境,把低水价作为招揽外商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2.4 流域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目前很多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地区以及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地区和其它不同类型的缺水地区,水资源大多开发利用到一定程度,仅依靠当地地表水或地下水资源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因此,对流域问实施水资源再分配,调济余缺,这对确保水资源缺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是一项根本的战略措施。目前我国已完成了多项跨流域调水工程,现在规划设计和进行可行性前期研究的调水工程则为数更多。其中南水北调工程是超大型系统工程,它涉及四大流域,其东中西三条引水线路加上引江济淮,总调水量达数百亿立方米。为了迎接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必须十分重视调水工程的前期科学研究工作和可行性论证,为工程的决策和规划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问题策略研究

3.1 水源不足问题解决策略

3.1.1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城市节水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主导及大力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样统筹”的要求,总结节水工作实践经验,创新节水机制。主要目标就是控制用水总量。为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全国已有 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用水定额。加大节水宣传力度,以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介及无线传呼、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社会调查、设摊咨询、专题讲座、专家座谈会、拍摄专题片等多种形式,日常宣传与“节水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点宣传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采的节水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的水忧患意识。

3.1.2 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有限,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利、航运等方面要有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实施工业节水,工业节水要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高用水工业为重点,以发展节水技术和工程为支撑,以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先导,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创建节水型工业。

实施城市生活节水,城市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居民、商贸、机关、院校、旅游、社会服务、园林景观等用水。目前城市生活用水已占城市用水量的 60%左右,随着城市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生活节水的重点是实行严格的用水定额管制、计划用水、超计划加价的办法,减少浪费,提高用水效率。推广节水器具和减少输配水、用水环节的跑、冒、滴、漏的问题。

推行农业节水,农业节水要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为支撑。采取农艺、农机、生物、化学、工程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与我国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用水结构和生产布局。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力度。制定《海水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完善非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常规水资源利用的标准体系;运用示范手段促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应用;依靠科技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运用经济手段促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要在沿海地区发展海水直接利用,研究开发利用后海水的净化处理技术。3.1.3 建设引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紧张

为满足城市迅速发展对水的需求,各地可兴建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供水体系,提高水资源短缺城市的供水能力,缓解城市各行各业及人民生活对水的需求。要加大干旱地区集雨场、水窖、水池、水柜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建设。城区要利用雨水集蓄,用于城区环境生态和回灌地下。对于干旱地区要发展人工增雨。

3.2 水质污染问题解决策略

3.2.1 推行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

工业企业废水排放不但要执行排放标准,达标排放,还必须考虑水环境功能要求,实行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划分、纳污能力计算、总量控制方案的基础上,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水污染物入河总量的意见,环保部门根据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水功能区对应陆域范围内各污染源的分配方案,落实到各工业企业,对重污染企业和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均应执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确保功能区水质目标达标。3.2.2 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

2002年以来,在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环保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完成了《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各镇区分别完成了本地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干管规划设计工作,根据建设工程的先后,有些镇区已经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中,需要协调好市与各镇区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按照河流流域的完整性考虑工程布局,在建设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必须配套建设城镇截污工程,规划建设并完善污水管网,逐步实施雨污分流。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3.2.3 节水减污措施

节水不仅节约水资源,还减少污废水的排放量,对降低污染负荷、改善水环境、降低污水处理运行成本均有好处,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目前节水措施开展缓慢,用水浪费、用水无度、水量控制措施无力,导致了水量、污染物量急剧增加,通过开展节水措施,将有助于污染物排放量、入河量的进一步削减。3.2.4 疏浚清淤工程措施

目前,东引运河等河段以及同沙等相当多的水库水质污染严重,由于洪水时带来大量泥沙和垃圾,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底泥会再次污染,对未来水质改善带来二次污染的隐患。因此在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成的同时,必须对东引运河及相关水库进行疏浚清淤措施,防止底泥的二次污染。清理出来的底泥要对重金属指标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妥善处置,防止对水体的二次污染。清淤工程需与废污水控制排放工程以及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同时进行,清淤的同时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清淤后马上进行景观设计与修复。3.2.5 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保护的重要措施是通过划定保护区,执行一定的水质标准,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要求,加强保护区内污染控制以达到保护目的。并针对不同保护区制定相关的水源保护管理规定,成立管理组织机构,制定污染防治措施,定期检查。保护区内严格控制新建污染项目,旧污染源要坚决清理。对可能影响保护区水质的排污口,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减污、调污。对于跨区域河段、水库的饮用水源保护,相关镇区政府要互相支持,联手保护,建立起跨区域水源保护机制。

3.3 城市供水问题解决策略

3.3.1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的制定必须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反映水资源价格和供求关系,并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利用价格杠杆,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水价改革要初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科学的水价计价方式,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3.3.2 加速水务市场化进程

供水行业管理模式应该从政府直接经营向监督管理转变,为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问题,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水务体制改革,以实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根据WTO规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城市供水行业必须实行政企分离,建立高效率的政府监管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主要做好市场的准入和退出监管,产品与服务价格监管,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监管等。供水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入世后跨国水务集团将大规模进入我国供水市场,国内供水企业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努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使供水企业加强管理、严格成本控制和强化投资约束,同时加快资产重组、增强竞争能力,是供水企业改革的方向。供水工程投资多元化成为必然,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将进入供水行业。国家发改委《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税收机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3.3 不断提高供水水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同时合成有害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对健康造成重要威胁。国家建设部2005年6月起执行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检测项目大幅增加,由现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的35项增加到93项,加上分量检测项目,总项目达101项;二是对项目的限值有更严格的要求:三是明确水质评价点为“龙头水”。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是供水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可发展多种技术路径予以实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富营养化水的除藻技术;饮用水的消毒技术;膜处理技术。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案例分析

4.1 淮北市供水现状

淮北市地处淮北平原,是安徽省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地面高程20~34m,市北有新汴河、沱河,市内有环城河绕老城一周。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年增长,城市供水日趋紧张,这是决策部门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淮北市现有人口近20万,工业总产值约14亿元,城市居民及工业生产用水主要以开采新生界松散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为主。目前市内共有水源井200余口,地下水日开采量约14万m3,年开采地下水近5000万m3,其中开采水量的70%以集中方式开采,集中开采井主要分布于市区的西南,日采水量约10万m3,城市居民及工业生产用水主要来源于此。其余的30%为市内的企事业单位为缓解自身用水紧张,由各单位自行凿井开采。淮北市在未来十年将会迅速发展,预计2015年城市人口将达到21万,按长远规划中7%的经济增长率,2015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在31亿元左右,根据万元产值耗水量300m3,人均用水量按每人每天80升计,预计2015年的年总需水量为9300多万m3,每日需水量近25.5万m3,在目前的需水量的基础上,将要再增加82%以上。

4.2 淮北市供水问题分析

4.2.1 供水水量不足

淮北市的地下水供水潜力为4600万m3/a以下,发展至2015年的城市需水量将达9300多万m3/a,尚缺水量4700多万m3/a。4.2.2 供水水源枯竭和水质恶化

扩大开采量是目前解决供水量的不足的主要方法之一,开采量的扩大将进一步增加含水层补给的不足,使含水层长期处于负均衡,结果导致含水层疏干,使地下水失去再生的功能。含水层在疏干的过程中,会增加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也会改变供水含水层的原生环境,使水质矿化。水质分析对比资料表明:在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中的SO42-、CL-、“三氮”含量、矿化度及硬度均呈上升趋势。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4.2.3 污染问题

城市及工业规模的扩大,产生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也将日益增多,由于污水处理水平的落后,造成了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减少了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调查结果表明:工业废水的污染已造成了河中鱼虾绝迹,河水无法灌溉,并经常由此引发当地居民与工矿企业的纠纷。4.2.4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地下水的年年超采,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在市区的西南、西北、东部已形成三个降落漏斗,年均水位下降幅度0.5~1.0m,漏斗中心最大水位埋深为25m,漏斗总面积约30km2,造成市郊手压井和农机井干枯,已影响到市郊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4.3 淮北市供水策略研究

通过案例中供水问题的分析,针对其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具体策略,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详细说明。可提出个人的新见解,在以往常用的策略和解决措施上进行改进。4.3.1 加强宣传执法力度

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颁发的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的法制法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方法规,制定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水资源管理条例,实现地下水的有序开采,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4.3.2 采用合理的开采方式

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工业生产的发展,其结果必然会引起城市需水量的增加。加强宣传执法力度、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固然重要,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仍然是增加供水水量。因此,一方面要扩大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开发地下水引起城市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恶化,目前还要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布置水源井

淮北市由于开采引起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也与水源井布置的不合理有关,集中开采虽然有利于水源井的管理和水源地卫生防护带的设置,但却存在以下问题:①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对于整个地区而言,即使地下水的开采量没有超过总的补给量,但由于局部水源井密度过大,可能引起局部的地下水超采,形成局部的降落漏斗。②水源井密度过大,使地下水开采时水源井的相互影响加大,减小了水源井的产水量。因此,选择合理的水源井间距,可以减少地下水的下降幅度,有利于防止地下水水质恶化,并可以降低地下水的开采成本费用。

(2)扩大开采范围

向市区外布置水源井,就目前而言,淮北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地下水的开采规模较小,且主要开采浅部的地下水。因此,淮北市周边地区的地下水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以弥补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不足,同时开采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控制水源井密度,减小了单位面积上的开采强度,有利于地下水的均衡。

(3)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分质供水

淮北市现有人口近20万,用水按人均80l/d计算,目前居民需水量仅为584万m3/a,只占城市需水量的10%左右,城市需水量的90%为工业用水,工业用水对水质要求较低,将一部分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的水源用于工业生产,有利于缓解城市供水的紧张局面。

②污水资源化

污水的净化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减少污染,而且可以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由于污染的存在使一部分水源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失去利用价值,污水的净化利用,将使环境污染减小,原来被污染的水源将会净化,使其成为可利用资源。

③利用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岩溶裂隙水

目前,淮北市对深埋的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炭酸盐岩岩溶裂隙水的研究程度较低,尚无开采资料。该含水层是淮北北部符离集镇的主要供水目的层,水质优良,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50~100m3/h。北部符离集的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岩溶裂隙地下水可以作为淮北市扩大地下水开采的备用水源,同时通过增加市区内地下水的勘探投入,有望在市东南部石灰岩浅埋部位找到优质的岩溶水直接作为城市的供水水源。

④充分利用地表水源

淮北市位于沱河、新汴河岸边,由于污染的原因,地表水目前均未作为城市的供水水源,据统计,淮北市多年的有效降水量为641mm,仅有1/4补给地下水,大部分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沱河、新汴河后流入淮河,随着按照国务院制污要求的深入开展,淮河流域的地表水质将会变好,因此本区的地表水供水潜力很大。充分利用这一地表水资源,将会大大缓解地下水紧缺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利用优质的地表水在雨季回灌到地下含水层中去,利用地下水调蓄作用旱季抽出,不仅能够扩大地下水的开采量,而且可以控制和减小地下水降落漏斗。4.3.3 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

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测工作,对重点污染区进行重点监测,并定期对水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切实做到“以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以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减缓地下水污染,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淮北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结论与展望

城市供水发展规划是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每个缺水城市亟待要研究和解答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淮北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比较突出,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上,过去大都把城市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隔离开来考虑,从而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淮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综合评价分析,在进行了城市需水量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淮北市城市供水规划方案、实施步骤和管理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得到政府各部门的重视,为解决淮北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华北地区其它缺水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希舟.中国2l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2012.[2] 王开棣.城市水资源规划.中国建筑出版社,2012.[3] 张刚,城市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北京:管理工程出版社,2011.18-19.[4] 张明.城市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城市日报,2011年3月5日,第2版.[5] 宋序彤.城市水资源开发战略的转移[J].中国给水排水,2011,9(4):25-29.[6] 汪光.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第四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在领导农村社会变革进程中作出很大的贡献。但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增长方式的深刻变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许多与新形势、新情况难以适应的新问题、新矛盾。通过调查,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环境和自身活力与农村社会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不适应。

1、乡镇党委工作环境有待改善,管党责任制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一是乡镇负债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乡镇党委的作用发挥。据常德市调查,全市80%以上乡镇有不同程度负债,有的负债额度比较大。该市鼎城区2000年底乡镇负债总额达4.65亿元,平均每个乡镇1409.1万元。由于乡镇负债重,一些乡镇领导为保工资、保运转而到处“找钱”,抓农村党建工作,投入精力不多。二是乡镇政府职责与职权不够配套,影响到了乡镇党委的管党职责的落实。随着近些年改革的深化,乡镇政府的职权在不断调整,有一些部门划为条条管理,乡镇政府的职权比过去要弱一些。如乡镇七站八所名义上是乡镇工作部门,但实际上乡镇党委、政府难以统一指挥和调度,对一些重要站所,既无工作考核权,也无人事调配权,难以发挥一级政权的作用。而乡镇党委、政府承担的工作职责又比较重,这样势必使乡镇党委、政府感到自身调控的手段不够,一些工作很难办,从而影响到乡镇党委、政府的作用发挥,也影响到乡镇党委管党责任制的落实。三是乡镇党委、政府工作负荷重,抓党的建设的精力不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党委、政府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担负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多,工作负荷越来越重。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乡镇党委抓党建的工作重心、工作方式、方法都面临着新的转变,乡镇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比如说“财政税收、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三个量化的一票否决客观上要求乡镇党委、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对基层组织建设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抓落实,常常疲于应付检查,乡镇党委自身积极主动地抓党的建设的力度不够。

2、对村干部的有效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的活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党支部建设是最基础的建设。但由于经济基础等客观原因,目前对村干部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村支书难选、难稳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村党支部的活力还有待增强。在有的地方,尚有10%左右的村党支部难以选出比较合适的支部书记,即使选出了,村支书也难以稳定。据对湘西自治州农村192个村的调查,1999年以来,就有21个村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秘书轮流坐庄。有一个村一年内就换了4个村支部书记。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村支书的激励措施缺乏,村支书工作积极性不高。从政治上讲,由于村支部书记不能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且随着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人员要精简,村支书从整体上纳入公务员系列目前不大可能。从经济上看,据对郴州、常德、岳阳、邵阳等地调查,村支部书记年报酬大多在2000-3000元之间,且有些地方还不能及时兑现。湘西自治州有的村支部书记年报酬最低只有200元。由于政治上无奔头,经济上无想头,造成了农村支部书记很难安心,队伍难以稳定。据华容县对466名党支部书记调查,安心工作的只占60%。二是素质偏低,能力缺乏。据岳阳市调查,全市3186名村支书,中专以上文化的只有179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缺乏抓好支部建设的知识、能力和水平。三是村党支部缺乏增加自身活力的经济基础。据怀化、益阳、永州等地调查,仍有70%左右的村没有固定集体收入,无钱办事。这样就客观上影响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村级组织的活力就难以增强。

3、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和素质偏低的现状,制约了基层组织活力的发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年龄偏大素质偏低。据邵阳市调查,50岁以上的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51%,30岁以下的仅占7.8%。二是连续一年不过组织生活的党员占总数的21%,不主动交纳党费的占22%,不发误工补贴就不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占26.4%,发了误工补贴也不去的占2%。相当一部党员平时不看书,不看报,对党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三是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强,党员先进性发挥不足。据对益阳某村调查,全村经商办企业的农户共70户,其中党员仅3户,家庭财产在10万元以上的有10人,没有1人是党员。在“你认为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怎样”的问卷调查中,有48%的人认为“一般”,21%的群众认为“与普通人一样”,有2%的人认为“比群众还差”。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执政水平与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不适应。

1、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对村委“直选”经验不足,领导能力比较弱。不论乡镇党委还是村党支部对“直选”都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在极少数的村“直选”失去控制,“直选”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常德市安乡、桃源等县出现劳改犯、恶棍当选村干部的情况。二是有少部分乡镇或村对待“直选”的工作方法简单,不依法办事,侵害了群众的民主权利。据常德市调查,有些乡镇指定候选人,有的在分工上排斥“直选”干部。

2、党的基层组织对“直选”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还有待加强。有的“直选”干部上台后干不好又不辞职,有的不想干,有的想干又不会干,有的“直选”干部跟支部对着干。对于这些问题,有些乡镇党委抓得不力,措施不硬,管理不严。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尚未理顺。据常德市2000年组织的一次村支两委关系协调状况调查,严重不协调的有235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5.56%。

3、有些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从过去注重行政命令转变到引导、教育、服务上来,党组织的意志不能很好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农村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和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形势不适应

据对类底市的调查,该市总共只有300多万人口,但离开本土外出打工经商人数2000年底已达60万人,占到了总人口的20%。这些人员外出时间少则几月,多则几年,平时和村支部缺乏联系,村支部也无从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使这些人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思想感情上与村支部产生了较大距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人极少。据常德市对15个乡镇抽查,在3276名长期外出打工者中,多次申请入党的只有2人,有过申请的只有9人,从未申请过的3265人,向党组织靠拢的比例只有0.3%;大批农

村劳力外出,使农村党支部周围失去了一个先进群众群体,农村党支部工作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据常德安乡县统计,2000年全县外出务工党员约1500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0%。据娄底某县抽样调查,在抽查的100名外出党员中,主动和村支部联系的只有7人,其他的则不按期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流动党员遍布四面八方,分布广,流动性大,除非他们主动和村支部联系,否则村支部无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

同时,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动,直接造成了村干部队伍的不稳定和后继乏人。有许多村干部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选择弃职外出打工。据龙山县对18个村调查,1998年至2000年,三年共有47名村干部,外出打工,占村干部总数的52%。据吉首市对192个村调查,有56个村村主任难选,占总数的29.2%。村支两委后备干部不足,班子难配、队伍不稳已经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农村基层党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与农村党员思想和生活方式变化的要求不适应。

1、活动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特别是要进一步贴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客观要求。调查中发现,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展党建活动缺乏经验,活动缺乏针对性。

2、活动的组织形式要进一步务实,避免形式主义。少数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开展党建活动的出发点出现偏差,有的比较注重于活动形式,重数量上和形式上的规定,重活动名称的变化,务实不够。统计数字很可观,形式上也轰轰烈烈,其实是花架子。

3、活动效果的检验,要坚持“群众满意”的标准。开展党建活动,提高了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党员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了改革、发展和稳定,“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群众拥护和欢迎,才是效果好。

(五)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宣传教育形式要更加多样化,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形势的发展,这项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内容上要更加全面,并把握好“度”。一是要注意防止对乡镇干部负面报道多,对农民本身存在问题讲得少的倾向。有些报道和作品对农村工作宣传存在片面性,看问题停留于表面,缺乏对农村工作深层的思考,把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责任大多加在了乡镇干部身上,对农民本身存在问题讲得少。乡村干部感到工作压力大,心中有怨气。二是要防止出现讲对农民权利的保护多而对农民应尽的义务宣传得不够的倾向。

2、要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一方面,目前基层党组织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往往通过开群众大会或广播会来进行灌输,对农民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农民文化需求的上升,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又相对匮乏。

二、对策和建议

(一)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1、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把乡镇党委这个“龙头”舞活。农村乡镇党委处于基层工作的最前沿,在农村工作难度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一定要重视和加强乡镇这一级政权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增强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通过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领导职数,提高队伍素质,建设一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乡镇领导队伍。要转变乡镇职能,切实搞好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要增强乡镇的调控权,改善乡镇财政收入结构,提高乡镇财政收入质量,增强乡镇财政实力。

2、要把全面抓村支部建设和抓农村小城镇、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结合起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和农民党员涌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和办企业,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小城镇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此,已成一定规模的集镇要对辖区里的党组织和党员现状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在镇党委领导下的二级党委,按属地管理和从业分类的原则,分别建立相应的党组织,统筹规划和部署农村城镇党建工作。

3、要注重从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要按“三个代表”的要求,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注重在生产大户、致富能手中吸收优秀分子入党。在发展党员上,要坚持江总书记所说的“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要注重群众公论,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从源头上大力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和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

(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1、扩大视野,拓宽渠道,选贤任能。农村基层干部选任要把选准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关键,把那些思想品质好、政治上过硬、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干部选上来。要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打工回乡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的优秀分子中选拔人才。对本地暂无合适人选的,可以采取公开选聘或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党员干部任职或挂职的方式选拔乡村干部,并注意搞好传帮带,培养当地的干部。要改进选人方法。积极采取委任和民主选举等方法选拔干部。村支部要大力推行“两推一选”办法,村委会要进一步完善推行“直选”做法。要通过多种选人用人方法,尽快建立一支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队伍,并通过他们带动一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路人,领导农民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关心农村群众疾苦、大办实事好事的热心人,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的老实人。对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农村干部职业化与非职业化相结合的路子。对部分村干部可以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由县乡统一进行公务员式管理。其工资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责任工资、效益工资和奖金组成,并与出勤、绩效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非职业化干部,则可采取误工补贴的形式,改过去的固定工资制为考绩工资制。

2、大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切实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党员的管理。一是切实抓好乡村干部实用技术培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要突出抓好乡村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增强乡村干部“带领群众干”的能力。要在乡村干部中普遍实行岗位任职资格证制度。要制订出乡村干部实用技术培训考核办法,把能否取得实用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与乡村干部的提拔任用结合起来,没有取得合格证的要限期补课,限期仍未取得的要劝其离岗。二是切实加强农村外出务工党员管理。组建外出务工党员移动党支部。对于外出务工地点相对接近、党员相对集中的,乡镇党委可以在党员务工地组建外出务工党员临时移动党支部,通过移动党支部延伸管理职能,加强对外出务工

党员管理。

3、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是政治待遇要提高。要紧密结合乡镇机构改革,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乡镇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要把担任过村干部作为培养乡镇干部的一条有效途径,鼓励乡镇干部到村级组织任职,出台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的政策,以激励村干部奋发上进。二是经济待遇要加强。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不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有条件的地方对村干部可以实行工资由财政发放的办法,即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工资可以由县(市、区)财政统一发放。同时,建立健全在职村干部工资补贴最低基数保障制度、退职村干部养老金保障制度。三是工作环境要改善。上级党委要科学制订乡镇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和改进乡镇干部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强化乡镇抓经济发展促农民增收的责任。对诬告、围攻、谩骂、殴打乡镇干部的案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查处,维护乡镇干部的合法权益。

4、健全村支两委协作共事机制。一是明确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强调村党支部是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各自章程开展工作。二是在村一级普遍设立“三会”,即村支两委联席会、党员议事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并对各自职责明确规定,使村级各种组织有职有责,分工明确,运转有序。三是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程序和议事程序。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上,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统一决策程序。四是要出台《“直选”村干部管理办法》,加强对“直选”以后村干部的管理。

(三)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深刻变革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农村基层组织设置的新途径、新办法。

一是要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来调整党组织设置。从有利于组织区域化规模生产的需要出发,打破原来按村民小组和党员居住地设置党小组的传统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党小组,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在行业协会中设置党组织。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一大批农民党员在致富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许多分工相对明确、经营相对集中的行业协会,为便于党员在行业协会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建议依托行业协会设置党的组织。以促进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头富、带领富的示范作用。

三是探索以企带村设置党组织。一些乡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与所在村形成了互为倚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更好地形成区域优势,可以突破行业界线,将乡镇或者村级骨干企业党组织与行政村党支部合并联建,由企业党员厂长兼任村党支部(总支、党委)书记,在组织上村企实行统一领导。

(四)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着力改进和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要加强对有关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管理。一是要实行农村题材新闻、影视作品同级党委审批制度。凡涉农新闻,政策宣传、影视可规定均由党委宣传部门审核把关,防止多头宣传造成的混乱;二是在宣传内容上保持均衡性。特别在目前情况下,要宣传乡镇干部中的好典型,对农民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积极引导农民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要健全农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妇女禁赌会、赡养老人与协会等群众自我教育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篇:中学后进生心理问题研究

中学后进生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出发,提出了研究本课题的目标和方法,着重探讨了“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并提出“后进生”转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后进生”、心理问题

1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意义

1.1概念的界定

后进生亦称为差生,是指学习成绩、智力差或思想品德差,或兼而有之的后进学生;其中,85%以上是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心理问题是各种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统称。一般而言,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适应状况,这种不良适应状况在后进生身上尤为突出。

1.2研究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评价学生往往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差”这样的三六九等,评价学生的文化成绩一般是按考试成绩分为及格不及格。所以不少学生一直都是作为失败者在学校生活的,这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情感,并制约着他们的正常发展。目前,后进生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占有一定比例,这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和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3相关研究现状

“后进生”是一个任何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问题,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做着理论或实践的探索。与“后进生”研究相关的理论、经验或实验等文章也是十分丰富,也有与此相关的专门课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必然体现新的特征,本文站在时代的前沿,从“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并进行转化教育的行动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2.1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科学的方法,通过扎实、细致的研究,进行“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的规律性探索。同时,通过理论和实践性的研究,对目前已成型的国内外成功的“后进生”转化教育反是进行再检验和运用方法方面的科学性的研究;也根据具体情况,在与时俱进原则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探索新的转化教育方式。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有效模式。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重点对于公开发表于著作、期刊及互联网上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学习和研究,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更为全面。

3“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后进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同,加之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其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后进生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3.1自卑心理。

这是由于后进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据有关的心理研究,后进生也有自强、自重的愿望,也有上进,摘掉后进帽子的自信心。然而,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或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种“定势”——“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3.2恐惧心理。

后进生由于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低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恐考”、“恐校”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怕被人讥笑;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怕老师批评;考试怯场,怕考不好受家长、老师责罚等方面。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

3.3焦虑心理。

当“后进生”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要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焦虑心理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如在学习是精力不能集中,上课爱走神,总是胡思乱想。还会产生考试怯场,从而抑制正常水平的发挥。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可能长时间里不能静下心来复习功课,心烦意乱,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3.4逆反心理。

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人持一种怀疑态度,尤其对有关自己的一些褒贬议论非常敏感,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整他,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因此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3.5抑郁心理

有些“后进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足,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他们甚至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既重又难,中学生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造成“后进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和心理上的抑郁。

3.6闭锁心理。

高中阶段的“后进生”已经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思想,但这种思想仍带有幼稚的特点。和老师和家人交流时感觉到了代沟的存在。而且,这个年龄段他们也增加了不少的心事。对于“后进生”而言,他们也宁愿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永远埋在心里。所以,他们多是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他们很少与父母交谈,他们不愿和老师接近。这种闭锁的心理往往使他们陷入无助的境地,使有些问题或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同时,这种不良心理的日积月累容易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

3.7多疑心理

由于“后进生”受到的批评多,可能在师生中叶收到不公正的对待。所以她们常常以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也是出于“后进”的自卑感,总觉得周围的人是在对他们另眼相看,也总在猜度着别人是怎样看待或对待自己的。

3.8厌学心理

“后进生”在学习中背负着比其他人更大的心理压力。她们一方面在学习上由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不足要面对更大的困难,一方面可能还要承受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几经努力仍不能让自己站起来的“后进生”就会失去勇气,在他们眼里学习的前途十分暗淡。再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9心理障碍

由于以上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间久了,在“后进生”的身上就会形成心理障碍。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是总感觉不痛快;有敌对倾向的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大嚷;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偏执倾向的学生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

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据有关调查显示,患有上述心理障碍疾病的,初中生占13.76%,高中生占18.79%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障碍的存在,既影响了他们自身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后进生产生上述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

4.1社会因素。

社会是中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所触发的“读书无用”的影响和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如黄色书刊,录像等淫秽物品的影响,加上社会上其它的一些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得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中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

4.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中学生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处于依赖性与独立性,被动性和自觉性相互交替的时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使孩子从小未养成良好习惯,缺乏自制力和自立能力;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和不尊重,造成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对立情绪,使他们产生寂寞、自卑感,加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一些学生的厌学恐学情绪;家庭出现的重大事故(父母离异、失去亲人、天灾人祸等)都会使学生意志消沉、产生挫折感,压抑和焦虑等不同的心理障碍。因此,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态度、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4.3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据研究在后进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学校因素的核心。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否定和排斥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学习环境中的后进生,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情感障碍甚至问题行为。

4.4个人因素。

在后进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中,个人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这里面既有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有性格因素。就生理因素而言,一部分后进生的心理障碍缘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大部分则是因特定的年龄阶段而出现的异常心理特征。现在在校的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8岁之间,正由第二次快速生长期(11—17岁)向生长稳定期(18—25岁)发展。从生理发育上看,这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平衡,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处理问题不计后果。从心理上看,这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问题的年龄”,心理上诸多矛盾突出。而后进生难以对自身这种变化和现实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情绪和理智等方面的心理矛盾,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就性格而言,后进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内向,内向的人则注意力和兴趣集中于内部世界,富于想象,行为孤僻,易产生较严重的狭隘、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正因为上述因素,使得后进生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挫折,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总之,他们这种生理、身体上的成熟高峰,决定了他们心理上的发展水平处于迅速向成熟而又未完成成熟发展的状态。当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等种种压力时,往

往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障碍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四维立体结构的动力系统。

5“后进生”转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怎样消除后进生这些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调适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对策。

5.1.施以爱心,坚持主体原则。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从教育的过程看,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是启发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奉献的核心。任何学生都需要教师施以爱心,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指导和鼓励。

在施以爱心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己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启动学生内在动力,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尽可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消除,自我调适,自我保健,自我完善。

教师如何对学生施以爱心呢?我认为,一要了解他们。对班里后进生的心理活动,行为特点和心理障碍要心中有数,这是进行爱的教育的前提。二是要亲近他们,消除其“戒心”。一般来说,后进生对教师有一种“戒心”,因此,对后进生要以诚相待、心心相印,使学生感到教师爱的真谛。这样做使学生心理上纯真地趋向教师,并产生一种信赖感,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和心理上的距离,疏通心灵通道,引起情感“共鸣”。三要信任他们,长善救失。一般来讲,每一个后进生身上都有“闪光点”。这种“闪光点”表现在有自强、自信、自重的期望,有自身的优点,有内在的潜力„„这里的进关键是教师如何寻找挖掘和捕捉以教师爱的真谛换来学生的回报。努力挖掘每一个后进生的潜能,随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充分发挥其长处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从沮丧、颓废、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形成教育过程中良性循环的螺旋式上升效果。

5.2.期以耐心,坚持因人施教原则。

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要耐心,要因势利导,实行“期待教育。”要搞好“期待教育”,必须做到两点:首先要有耐心。教师帮助后进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关键是自己能否争取和抓住。还要认识到,任何点滴的进步都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都需要一个过程,后进生的转化和进步过程更长,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夜梨花开遍”,对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不断鼓励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学业的人生道路上取得韧性的成功。同时还要因人施教。根据后进生自身的特点,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有时可通过心理测验,心理咨询达到目的;有的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或通过心理教育达到目的;有的只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即可;有的则需要医生和药物的配合。

5.3.持之以恒,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我们知道,后进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应当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和风细雨地解决它。这里的一个关键是必须要有恒心和信心,不要怕反复,要满腔热情。如一个差生,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不及格,学习上不去。我们经过调查,该生主要是由于长期心理紧张、神经衰弱所致。如果想一下子解决紧张状态,只会适得其反,使他心理更紧张,心理压力更大。因此,消除心理障碍,进行合理心理调适,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5.4.形成合力,坚持协同原则。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后进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不仅和心理因素有关,还与其它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心理教育,而要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课内课外紧密配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尽可能使多方形成合力,综合管理,创造最优化的群体心理环

境,形成强有力的教育“磁场”,使后进生学会自我磁化,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用奋斗的汗水铸写自己成功的人生。

下载后进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进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后进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5篇模版)

    摘要:后进生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盲点,后进生的有效改善对教学质量、教学成效、人才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了解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全面系统提出防止......

    初中英语后进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中学英语后进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中学英语课程自开展以来,就在飞速发展着,并逐渐成一门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科目。中学英语教学发展艰难,英语教师有种种困惑,目前的中......

    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合集)

    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城市坏境卫生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对于维护城市市容、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课堂效率低效的问题与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效”主要是针对“无效”而言,研究“课堂高效”,首先要考虑如何减少“无效”行为。通过日常调研,我们发现“课堂无效......

    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与研究5篇

    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与研究 企业在现代化发展中,信息化无疑是重要指标之一,无论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员管理的协调还是产能控制、环境污染控制,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在......

    县城物业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县城物业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物业管理制度是从欧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传入新时期的中国大陆,新加坡的物业管理模式对我国物业管理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三......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

    农村养老社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养老社会化问题与对策 一、养老社会化概念 养老社会化是对老年人的赡养方式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化过程及所产生的结果。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和收入保障,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