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与研究
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与研究
企业在现代化发展中,信息化无疑是重要指标之一,无论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员管理的协调还是产能控制、环境污染控制,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各个企业存在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对39家企业信息化状况的文献调研,分析了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财富软件总裁何雪峰总结说:企业信息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企业重点关注硬件设施的架构和应用软件的安装使用,对于人员与设备的融合、业务流程与软件的配套还未关注,具体来说就是,企业拥有容易维护的信息系统,一般以协同OA、简单会计核算、企业网站、简单的薪资核算和简单的员工考核等应用为特征;(2)局部覆盖阶段:企业内部部分实现了信息化,如办公软件的使用,在某些业务上实现了信息化,各个应用模块却并未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主要的应用代表有全面会计核算、基本的成本和资金管理、企业核心业务系统(采购、生产、营销、库存等)和人力资源管理等;(3)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介于创新应用与局部信息化之间,企业领导已经意识到了人员素质、流程再造等问题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但还没能在战略层面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益,这时信息化应该是面向整个流程的,跨领域、跨组织的信息化应用,代表性信息化应用包括:全程供应链应用、CRM、电子商务等集成的应用;(4)创新应用阶段:当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直接的反映到管理层,管理层又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系统指定发展战略,传递管理决策时,企业信息化就进入创新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利用企业信息化机制来制定整个企业的战略部署,整个企业和信息化系统完全融合,代表性的应用有:商务智能、全面绩效管理、随需应变的架构和机制等。
企业信息化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有所不同,有的行业由于其本身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具有优势,因而更早的开展企业信息化,而有些传统型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较迟缓,信息化改革则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对3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资料的整理(资料来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典型经验座谈会交流资料),对多个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做了统计,其中既包括石化、冶金这样的重工业、也包括纺织、造纸类的轻工业,以及物流等新兴工业门类,主要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也包括像美特斯邦威这样的民营企业,因此本次企业信息化调研样本涵盖了大中型企业的多个行业类型。
在被调查的39家企业中,24.5%的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重点关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43%的企业处于信息化局部覆盖阶段,各单项业务应用有一定成熟度,但协同集成尚未开展。22.2%的企业正在向集成阶段过渡,不同程度开展了关键业务系统间的协同集成。10.3%的企业处于创新应用阶段,在市场开拓创新、决策支持和综合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着。其中,冶金和石化行业进入创新应用阶段的较为普遍,重型机械和棉纺织行业总体处于由局部覆盖向集成过渡阶段,化工、造纸和食品行业基本处于局部覆盖阶段。
1.3 信息化各阶段的代表性技术及企业数量
调查显示,39家企业全部实现硬件设备架设和OA办公自动化,说明我国大中型企业均已进入信息化建设时期。有46%—70%的企业安装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CRM客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仅有11%和13%的企业实现了ERP整体实施,建立了像金蝶,财富软件等大品牌下的管控与决策信息平台。
结果显示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两头小指的是处于起步阶段和深度创新阶段的企业占少数,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处于局部覆盖阶段和过渡阶段,单项业务的信息化程度已经趋近成熟,但是协同集成尚未展开。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存在认识误区
很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将其看做技术层面的东西,并没有将管理中的问题融合进去,某家纺织品制造企业,其使用了财富的ERP系统可以统计“每日断纱数目”和“每日走机次数”等数据,对质量反馈做出反应,进行“质量控制”。但是国外的纺织企业,通过ERP实现的是“质量成本控制”。仅仅就技术层面而言,两者的实施难度没有多大差别,资金投入也没有太多的增加,最大的差别在于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上。
2.2 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困难预期不足
现代的企业信息系统是对企业业务活动和各种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例如广药集团成立后,各业务系统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数据无法共享,而下属各家公司采用的信息系统不一致,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商业体系信息系统整合3年都没有完成。为了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集团委托财富软件整合下属8家制造企业和3家商业公司的信息系统,但之前各个子公司,如广州医药公司、药材公司、采芝林的信息系统都不一致,信息化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商业体系信息系统的整合3年都没有完成。
2.3 企业信息化目标不明确
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是整个组织的变革,不但涉及修改作业流程,而且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企业管理体系的升级仅仅依靠技术人员、IT经理,根本没能力完成这样的转变,而如果追求在不触动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这样的信息化也没有实际价值。只有企业领导、中层经理和IT经理共同参与实施、分担责任,才能动员全体员工使各部门朝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才能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企业对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转变缺乏准备,或者是过多地以现行的流程评估系统,都可能造成信息化失败。
2.4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流程相脱节
信息化实施的困难,主要还在管理问题上。企业信息化通常要求部门间建立新的工作关系、分享原来独享的信息资源、还要承担独立抉择的责任;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对原先的利益关系带来冲击。这些变化往往引起内部人员的消极合作、甚至抵触情绪。某国企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各车间、分厂的主管认为系统使他们的管理过于透明,阻碍了他们运用权谋治理下属,因此消极观望。企业信息化也使得流程简化、责任明晰,高层领导想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强化监督,但中下层的管理者和基层工人则排斥、拒绝这种管理方式,在这种压力下,ERP最后也无法推行下去。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以业务为主导,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对企业信息化认识的误区,我们更应该以业务为主导进行企业信息化。什么是以业务为主导?财富软件何雪峰提出,第一,企业应有发展战略,无论是否形成书面性的文字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一定要明确。第二,支持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必须明确。第三,明确核心业务之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企业流程、实施信息化,即企业信息化是以业务需求作为建设的基础,是以解决企业问题为目的的。
3.2 打破信息化规律,摆脱企业信息化“黑洞” 企业信息化初期很容易出现信息化“黑洞”现象,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企业信息化却离企业家的理想越来越远。信息化“黑洞”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初期对企业及其员工的要求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不但要求技术层面的支持,更多的是要求员工素质、管理理念与具体的信息化系统相匹配,而各种软件条件的缺失使得信息化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离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却越来越远,形成“黑洞”。
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首先应该高层管理者应该确定企业是否有能力投入信息化建设,从而设立企业信息化项目;立项后企业应该进一步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需要对企业有一个完整的“勘察”诊断;充分认识企业管理所处的阶段,企业管理划分为隐性管理阶段、显性管理阶段、量化管理阶段、精细化管理阶段以及优化管理阶段,企业在充分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信息化规划。
3.3 分阶段建设,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存在的困难
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工程,其实施要经过支持、排斥、磨合、认同和协同应用多个发展阶段。企业信息化要获得投资和最初的立项,首先应该得到企业上下一致的认同和支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企业原来的工作习惯和管理制度,甚至组织结构也都会发生变化,这时员工会感到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遭到排斥。在这一阶段,如果领导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信息化建设就会夭折。度过排斥期,企业还将与新建的信息系统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在磨合期,信息系统与实际工作在具体操作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多不契合的地方,企业在经过调研后与软件厂商协调,对具体的不适进行调整和改进,除了技术方面之外员工的工作方式也需要重新适应。在磨合到企业的员工认为,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变得更透明、公正,这时,企业进入到认同期。统一的办公平台提升了企业管理,使得企业业务处理更加流畅,这时分布在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除了利用信息系统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利用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各个岗位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只有员工与系统融合,整个企业才能成为一个有机体,信息化建设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4 以标准化促信息化,实现系统与管理的衔接
企业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应达到逐步提升,从规范化、标准化走向信息化。可以说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化无法管理起散沙一样的企业,有一定标准化基础的管理才有可能走向信息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先进的技术促进标准化的推行,而最后能进入信息系统的模块都是流程梳理通畅,标准化制定完成的,逐步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只是相对与具体的企业而言的,企业应用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是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却必须渗透下去,只有企业思路清晰,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予以实施,才能可以获得很大的提升。
3.5 建立有效评估机制,保障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往往强调企业应用水平,而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无形中导致企业对有效发挥信息化价值关注不足,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黑洞”的出现。建立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促使企业重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避免信息化建设“黑洞”现象重要举措。
最后财富软件总裁何雪峰也给出了总结性意见: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三个评估要素,IT应用满足企业需求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首先,通过改善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将促进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改善,而企业信息化绩效又为管控能力和IT应用的改善提供了依据。其次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确保IT应用的目标实现,避免信息化投入风险。第三,IT应用的完善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二篇: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9月4日,2007“诚信兴商宣传月”开幕式暨高层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企业联合会雇主工作部副主任程多生先生出席“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与财富增长”分论坛,就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从几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目前诚信建设的状况
企业诚信建设方面有一些初步的成效。
第一个方面就是企业不断重视诚信建设,创新诚信管理模式,企业诚信管理已经通过单纯的道德规范范畴,转变为新企业的管理职能,许多企业开始制定诚信建设目标,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90%企业已经把诚信作为重要的战略考量。83%的企业已经在定制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64%的企业有明显的诚信建设目标。
第二个方面就是企业信用风险防范制度逐步健全。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65%的伙伴对商业伙伴进行信用管理。主要有信用评级、建立档案、评估和计算机数据库等。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占75%,通过行业协会的占69%,通过行业内企业交流获取信息的占66%。这个在企业里面已经成为普遍的实践。
第三个方面是企业重视职业道德管理。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5%的企业对员工有明显的职业道德要求,并与企业的奖惩制度进行挂钩。有一些企业还引用了道德检察官制度,建立了道德问题和树立机制。
第四个方面是积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大家都知道诚信是很重要的。根据我们的情况来看,这已经成为中国非常普遍的实践。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说企业在经济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到员工、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的说,也就是说企业要尊重人权,尊重工人的基本权利等多方面运用。社会责任报告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普遍流行的做法。一个就是有利于向公众公布企业的实际情况。另外一方面就是把企业放在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得企业能够不断的持续改进。中国企业从这几年来看,已经有一些发布报告。据我们了解的情况,中国现在已经有20多家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这个报告是每年都在发布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从今年开始,国资委要求所有的国有企业都要开始实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度,并且把社会责任的表现作为考核国企干部的标准。所以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使企业向社会展示自己重要的一方面。并且根据国际的报告还有一些要求,这个要经得起审核,就是这个信息是完全真实公开的,可以经得起任何核查的。
以上是企业在诚信建设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就。但是总体上来看,企业诚信建设还是处于起伏阶段,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和障碍。
最突出的问题,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内部的人员和资金相对匮乏。企业信用管理仍然严重不足,根据我们的调查87%的企业感觉缺少专业方面的人员。另外一方面就是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得不到落实。所以这个在企业中很难形成。与国外的企业相比,在国内的外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还不能适应中国市场发展的要求。这是企业内部的原因另外还存在一些企业外部的原因。比如说在经济领域中,信用缺失现象比较突出。根据我们显示表明很多企业都受到社会行为的困扰。主要有脱现款、假冒伪劣产品、欺诈等行为。在这些现象中,虚假信息占31%,伪冒产品占28%等等。另外一方面企业失信事件还持有发生。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失信有多法的缺失,尤其是在2006年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占了很大的比例。第三个方面就是企业诚信建设,挥发统一的引导,企业服务相对滞后,我们缺少作诚信方面的标准和应用。企业诚信的管理还在探索之中,是否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诚信体系,有66%的企业都认为有必要建立全国诚信标准体系。在此同时,企业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市场发育不够。这根据我们企业需求调查显示,有69%的企业表示他们要即使了解客户的资料,22%的企业愿意了解多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19%的企业愿意了解专业化的管理应收帐款知识。这些都说明在服务领域里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认为企业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复杂工作,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第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立法的情况,完善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加强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使政府成为全社会的表率,要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制度,建立实行约束和惩罚制度,要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的诚信氛围。我们都知道社会的诚信氛围是很重要的,今天上海副市长也说了,上海的保险业、出租业的情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个方面要充分发挥商会与行业协会的作用,构建
城市建设服务体系。我们这样的一个协会,作为联系政府和企业的纽带,在诚信建设方面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方面我们能够代表企业参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制订,同时在法律政策当中体现企业的愿望。另外一个我们可以透过组织力量来影响企业。全国整规办最近在全国44个地方开始试点,我们也有性参与这个组织,就是来推动诚信工作。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对全国诚信企业进行表彰。我们几乎每年都给全国诚信企业表彰,而且想不断的把这个工作推向更深的方向,可能将来数据库、建立体系,让企业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我们的系统。我们的表彰方式将来可能不是一年就表彰一次了。所以每个企业都会加入我们的数据库,他们的企业在诚信方面做的良好表现都能随时向社会公布。
最后一方面作为诚信建设来说,重要的载体还是在企业。所以在这一方面企业本身加强诚信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方面企业应该紧密结合诚信体系。一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施信用管理,积极推进信用管理制度建设。这里主要包括建立客户资讯管理制度、建立债款保障制度、建立应收帐款状况制度、提高合同履约力。第二个要推动职工道德行为准则。我们要明确对企业各方面的责任,对员工近到应有的责任,对股东投资人进行客观严谨的沟通,对行业业务伙伴进行平等公正的竞争行为,不断推进企业内部的建设。总之全面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就要让诚信想诚信、会诚信、用诚信。围绕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结合我国诚信文化传统,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实践创新,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李青)
第三篇:1.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与对策
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与对策
论文作者:苏琴丽 准考证号:010909301089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经管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指导教师:刘燕
主考学校:南昌理工学院 完成时间:2012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与对策》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2012 年 月 日
前言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层次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单纯的产品和价格的竞争,逐步转向信息应用的竞争。企业信息化实质就是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外部沟通信息化,其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有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因此说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认知和运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偏低,对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感到茫然或持谨慎态度,担心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未见成效反增负担。但是迫于全球经济形势,中小企业要想依靠先进的信息系统在市场竞争中降低运营风险必须走信息化这条道路。【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民经济 ;电子商务和信息化;降低运营风险
目 录
第1章 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的选择
3.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3.2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类型的选择„„„„„„„„„„„„„„„„ 3.3 中小企业信息化开发的模式„„„„„„„„„„„„„„„„„ 第2章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1.1信息化是中小企业生存的根本„„„„„„„„„„„„„„„„
1.2信息管理在实际中的运用„„„„„„„„„„„„„„„„„„ 1.3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考虑的问题„„„„„„„„„„„„„„„ 1.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 第3章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2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所受因素的限制„„„„„„„„„„„„„ 第4章 加快和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4.1更新对企业信息化的观念„„„„„„„„„„„„„„„„„„„
4.2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性„„„„„„„„„„„„„„„„„„„„ 4.3营造信息化建设环境„„„„„„„„„„„„„„„„„„„„„
4.4 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
致 谢
„„„„„„„„„„„„„„„„„„„„„„„„„„„„„参考文献 „„„„„„„„„„„„„„„„„„„„„„„„„„„„„„„
第1章 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的选择
1.1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讲,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同样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目的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适合自身的企业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2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类型的选择
1、企业信息系统的类型
企业信息系统是指依据系统的观点,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所建立的服务于企业管理的人机相结合的信息处理系统。它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且是伴随着企业管理过程对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使用的系统。企业信息系统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自从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就 开始了管理领域 内的计算机应用。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在数据处理技术上的突破,给计算机的应用 拓展了空间,于是陆续出现了数据统计系统、数据更新系统、数据查询系统、数据分析系 统等。同期,出现了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系统的发展。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不断进步,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时产生了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和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80年代,又出现了为企业最 高层决策服务 的经理 支持 系统(ESS,Executive Support System)。在人工智能领域,出现了专家系统(ES,Expert System)。在加工制造业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的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环节实现了自动化。90年代
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更加发展,出现了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电子商务(E—Commerce)。
2、中小企业对信息系统选择的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历时长,且风险大的系统工程。若规划不当,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直接损失,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更大的间接损失。所以,信息系统的规划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步骤,而选择合适的企业信息系统则是系 统规划的重要环节。然而存在各种不同层次的企业信息系统,从TPS到OA再到MIS,从CAD到ERP,从企业内部网到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应如何进行选择呢?虽然,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规模偏小的共同点,但我国各类中小企业总数达到800多万,占企业总数的 99%。在这么数量的企业中,企业的性质和类型各异,规模 大小不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互不相同。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多样化是必然的选择。尽管信息网络建设在技术上应有统一的标准,但建设什么样的信息网络仍应根据中小企业本身的需求、能力、条件和可行性,对现有技术和解决方案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在对风险、技术实施前景、投入产出比等因素进行综合衡量基础上进行战略选择。中小企业在选择信息系统时,最主要的依据是企业的 需求,而不是技术的先进性。中小企业应切记 :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是企业信息系统,而信息技术实际 上是一种成本。因而,中小企业所选择的应是能满足需求的信息系统,而不要盲目追求最新的技术。例 如企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不适销对路,那么,该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市场开拓 和新产品开发问题,因此它就应该选择 CAD而不是选择 MRP II或 ERP。回顾我国 20多年企业信息化工作,有不少企业就因为不了解新技术的实施,没有从实际出发,盲目引进,结果所建立的信息系统无法 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3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开发模式
在选定企业信息系统的类型后,中小企业还要确定合适的开发模式。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开发模式主要有:购买现成产品,ASP外包和企业自行开发。这三种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规模、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和资
金条件等来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1、购买现成产品
购买现成产品是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信息化开发模式。目前有许多应用软件可供中小企业选择,尤其是IT厂商们针对中小企业所推出的整体解决方案。所谓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指开发厂商根据特定用户的不同需求,将特定的软件、硬件、技术支持、培训维护、售后服务等集成在一起提供给用户,旨在对中小企业用户提供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的服务,从而起 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自从1998年惠普中国公司第一个推出“惠普 SME全面解决方案”以来,国内外的IT厂商如联想、方正、用友、IBM、微软等都纷纷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用户的整体解决方案,企业可以根据厂商们的宣传与介绍中去比较鉴别并根据自身实际来选择。中小企业通过购买现成产品,节省了信息系统开发时间和专业人员的培训。但是IT厂商所开发的中小企业整体解决方案通用性强,而往往对企业的特殊性考虑不足,并且由于企业没有参与技术应用的特殊需求的设计过程,因此,所开发的信息系统的效益可能不高。
2、ASP外包
应用服务提供商(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是通过 Internet提供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 服务,如人事、薪资、财会、ERP,甚至是 Intranet、E—mail服务等。它强调以 Internet为核心,替企业 部署主机服务及管理、维护企业应用软件。而当一个企业需要使用这些服务时,只需要有上网的终端设 备和浏览器,就可以提供因特网连接到 ASP服务网站,通过身份确认后就可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和存取 各种资源。ASP外包(Outing sourcing)服务的本质就是租赁,把原来要求企业购买的应用软件和相应的服务变 成租赁来使用。中小企业必须信息化才有竞争力,但是它们大多数又没有足够的现金流、人力和技术来建设拥有 自己独立开发的 IT设施和系统。ASP就是这种市场需求产生的。通过 ASP提供的这种资源外包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不必投入大量设备、资金和人力等资源的条件下来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因为使用 ASP外包方式进行企业IT建设,可节省中小企业在招募IT人才和建设IT系统时的大笔投资,可以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减轻应用系统的后续维修与升级问题,提高了企业运作效果,也使企业享受到更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三种开发模式中,该模式风险最低,投资回报率最高。不过,ASP外包也存在不足之处,存在信息失密的可能。企业战略信息的脆弱性可能暴露,因为前一段信息系统由外部人员运行,所以企业的核心业务数据可能
被泄露给竞争者。且企业的生存依赖于ASP供应商的开发成果,一个财务问题或经营不善的ASP供应商就可能给客户带来严重的问题,使得企业处于十分被动的处境。
3、企业自行开发
对于生产规模较大,本身技术力量较雄厚的中型企业,企业信息化可采用自行开发模式。不过,该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的领导具有出色的领导能力企业有自己的开发队伍。自行开发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内容,全过程由企业自己控制,容易做到充分、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所开发的信息系统针对性强。企业自行开发信息系统,就会对系统的各开发环节十分了解,对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模块功能的调用等方面有明确的文档资料和专门的设计人员,所以,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系统的
改进、扩充和维护十分简单。且企业通过自行开发,锻炼了企业的计算机开发应用的人员队伍。但自行开发模式的缺点也不少。企业自行开发,系统的实施全过程要靠内部人员完成,因而企业的技术人员的能力结构决定了系统的技术性能,导致系统的稳定性、技术的先进性较差开发周期长,实际的人力投入偏大,系统开发成本较高。而且,企业难以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从而不易开发出高水平的信息系统。
第2章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2.1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生存的根本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息化无论作为战略手段还是战术手段,均已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200万家。这些中小企业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资金不是十分雄厚,管理不是非常完善,信息化基础普遍较差,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4200多万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80%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不仅如此,中小企业还正在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生力军。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中小企业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直接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将有效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基础与动力,同时也将有效的促
进大学生就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结构。有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了其他任何行业。为此,我国设立了“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办三部委共同组织实施,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2 信息管理在实际中的运用
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具有宽广和深刻的内容,其中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把信息化系统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是信息化建设者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现在,计算机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各种计算机管理系统不断涌现,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资金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不难看到,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与核心业务关联度的 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常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一方面,应用企业为信息化而进行的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信息化系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效果迟迟表现不出来。从而造成了企业“信息化成本高,效益难以显现”的尴尬局面。信息系统出现如此局面主要表现在:
信息分散、数据不同很难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效益
由于不同的系统服务于不同的部门和岗位,系统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充分考虑数据共享,相同的数据重复录入,这样就造成相同的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反映不一致。这不但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还给管理决策带来了困难。这样的信息系统无助于管理工作,当然就没有效益可言,是一种浪费。
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工作两张皮,没有人来维护和使用系统中的数据。由于用不用信息系统,管理工作一个样,人们自然没有兴趣来不断更新系统中的数据,系统也就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致使信息系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管理工作的技术花瓶。
信息系统只是反映管理活动的一个结果,是一个事后的信息记录系统。很多企业当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只是记录一些数据、方便查询和汇总、输出管理者们所要的报表,应用企业只是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这些信息来进行分析和决策。这样的系统只是提高了信息加工和获取的效率,并未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流程,当然也就没有帮助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建立竞争优势,更谈不上为企业创造效益。
信息系统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既赶不上管理需求的变化,也赶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管理需求的变化要求信息系统必须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升级(由于信息系统本身缺乏柔性,升级换代的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企业片面地追求所谓最新技术,不断地对系统进行升级(结果往往是放弃原有的系统)。看似矛盾的这两者却最终都使得信息系统没有一个稳定的运行状态,难以发挥出效益。
以上这些问题既严重影响了信息系统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如领导不重视、人员素质低、需求不明确、设计不合理、实施
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或者制度不健全等,归纳起来,最根本就是因为没有把效益摆在一切信息化工作的首位,没有认识到效益问题是企业信息化的根本问题。
2.3 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下几个方面是每个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信息化规划之前,将以下几个问题考虑透彻,信息化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一:让各部门核心成员都参与进来。企业信息化不只是IT部门的事,换个角度看,信息化的过程中,IT部本基本上扮演着“实施者”的角色,其他部门的需求似乎更重要。在规划的过程中,不能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看到哪个部门的需要就针对哪个部门进行规划。规划的过程中,应该让各部门核心成员都参与讨论,各部门的需求以及部门之间的协作需求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实施信息化应该具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也不能只看眼前的需求,应该放眼未来,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的需求。解决当前的问题虽然重要,但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预见的需求也必须考虑在内。也就是说按照企业正常的发展,目前建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满足未来几年的发展需要。而不是企业稍有发展之后,硬件、软件也得跟着“发展”。
第三:必须从企业现状现在所处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企业现在的信息化现状,企业理想的信息化状况。一个现在,一个未来,都应该是可以明确说明的,如果不能对现状很好的把握以及对未来很好的展望,都将注定信息化的失败。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不是万能的,信息化同样如此,只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辅助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寄希望于信息化。
第四:把实施信息化深入到各个部门,让所有员工随着信息化一同进步。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规范化的过程。如传统的手工审批制度落实到信息化中之后,在相应的系统中就要严格执行,而不像手工审批阶段相对自由,一些人员会觉得信息化太麻烦了,还不如以前方便。而这就涉及到业务流程规范化,在实际的规范化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部门或一些人员有抵触情绪。而这时候就要意识到这这种麻烦是一种“进步”,管理上的进步。一定要将这种进取的意识深入到各个部门,让所有员工随着信息化一同进步。
2.4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如果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必将在日益激烈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对于大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而实现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企业规模不同,信息化建设模式不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可能不同,常见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能够充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业务要求,系统实施比较容易,风险较小,但对于企业自身人员的素质要求
较高,对于中小企业很难使用这种建设模式。
2、合作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与系统集成商、软件公司合作联合进行信息化建设,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回避企业自主开发模式中开发经验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企业人员参与开发与 建设全过程,使得系统实用性得到保证,且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也比较方便,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中小企业。
3、整体引进模式
该模式实际上是通过购置商品化软件来实现企业信息化,一般商品化软件功能完善、使用方便、价格昂贵,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成本较高,可能造成软件包中的很多功能模块根本无法使用。据统计,购置成套商品化管理软件的用户模块使用率不足40%,浪费严重。由于商品化软件不是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制的,容易脱离企业实际,适用性较差,项目实施风险较大,这种方法一般不太适合于中小企业。
4、系统托管模式
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都比较差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最佳模式。该模式是指中小企业租用专业的软件托管服务商融合商务平台提供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在该平台上实施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与维护及升级工作有托管商完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价格昂贵是最主要的问题,在线托管企业信息化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大问题,从一次性大的建设投入到租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模式,减少了企业的费用支出,这种模式适合所有企业的信息化实施工作,尤其适合于中小企业的需要。
第3章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是一个看上去很美,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充满着曲折。企业信息化,是否有充分的调研、合理的规划,则决定着企业信息化是否成功的关键。
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没有认清信息化存在的特征。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这表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既是一个蕴藏着巨大能量和创造无尽信息需求的资源市场,又是一个需要大量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和信息化服务的充满商机和活力的需求市场。因此,研究和认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必须看到这种特征。
也就是说:既要研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应用的扩展和延伸;更要研究信息资源的生产和再造,只有这种双向研究才是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才能促成信息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才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生态链。使中国信息化市场具有发展的后劲、能够提供绵延不断的商机和持续的吸引力!但长期以来,很多人把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看作为一个“单色”的信息消费市场。
把广大的中小企业看作单纯的信息消费者。因此,制定政策的出发点,确定决策的着眼点仅仅是激活、扩大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而不懂得激发、扩展、放量中小企业的信息生产。这种单一化的市场发展观和建设观势必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势必影响中国信息资源市场的放量和扩展。这种相当多中小企业网站前建、后瘫,或缺少循环的生态信息支撑的情况,会造成我国信息市场的资源匮乏和萎缩。发展下去会造成“我国信息资源的荒漠化”。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中小企业信息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当前,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很乱。如有人说: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网站普及率已较高,中小企业的网络接入已基本进入宽带时代。90%以上的中小企业已接入互联网,60%的企业的计算机已全部联网。90%以上的中小企业使用ADSL等宽带接入互联网。这样的指标就能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水平?
3.2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所受因素的限制
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经营条件、员工素质、资金投入、经营模式、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说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比大企业要高:
1、中小企业尚处于经济转型阶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些中小企业高速、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盈利增多,产品供不应求,有的中小企业因产品单一,设备陈旧,产品创新能力差,企业效益不佳,企业面临产品结构调整和重新定位,面临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整和改造。这些企业都还处在企业规模、管理模式、人员结构等还未定型的变动阶段,企业暂时还无暇顾及自身的信息化进程,同时信息化在企业应用的前提是管理程序化,这二者间形成了一对矛盾,不易解决。
2、很多中小企业认识不足,管理水平低
有不少企业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对企业信息化能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竟争力和经济效益仍抱怀疑态度,一部分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拥有电脑、拥有企业网站就进人信息化了,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投人和技术上的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
3、很多中小企业不能合理利用有限资金
在现阶段,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在有限资金的合理使用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尚处于摸索阶段。很多中小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整个资金投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相对滞后。这种“重硬轻软”的做法不仅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也使硬件设备收益-投入比偏小。有些由于前期论证不足,建了信息系统之后缺乏科学合理的应用,造成 投资浪费。
4、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信息化意识和有关人才
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介入程度尚不令人满意。尽管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他们并非全都对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如何实施信息
化有透彻的了解,许多企业以为只要建了一个财务管理系统或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实现信息化了。此外,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5、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人为阻力
不少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人为阻力。信息化使营销、采购等企业管理环节更加透明,这必然要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经济利益;信息化为企业打造一个全新的管理体制,重建企业的组织结构,一些企业中层干部面临位子不保、利益受损;另外,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下,他们自身素质不足更充分显现出来,结果就对信息化进行百般抵制;有些职工可能对于新技术带来的新操作方式不适应而遭到淘汰,因而对信息化产生畏惧心理。
6、中小企业信息化外部环境还不好
中小企业管理程序变动很大,限制了企业管理软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由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自身的局限,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过于昂贵。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管理软件产品还不多或者不能很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软件企业对中 小企业的后续服务也没有跟上。国外企业管理软件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很难被中小企业所接受。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为特长的咨询机构极少,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的机构太少,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保证。此外,电子支付、信息安全、物流配送、社会信用体系等问题使中小企业认为现在还不是开展信息化的最佳时机。
第四章 加快和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因素较多、时间长、风险系数又大,在实施中必须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加大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和宣传力度。充足的资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先进的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先进的设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企业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网络设施建设,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完备的企业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制定有效措施吸引高级人才,改革管理模式进行更 高层次的管理重组,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
4.1 更新对企业信息化的观念
现代社会企业面对着极为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小企业要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新市场,自觉走上信息化道路,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和大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在制度、技术、管理上进行创新,更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把握时代变化的趋势,研究制定科学的战略,下定决心,加大力度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积极推进企业 信息化建设。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投资上要克服“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等结构的误区。
4.2 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性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有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实际,避免盲目性,尽量少走弯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分阶段、分目标、有层次地推进,在循序渐进中实现信息化。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所以,要使企业信息系统服务于业务系统,使信息化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从企业内部出发,实现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管理,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的集成,这样才能走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
4.3 营造信息化建设环境
资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据资料统计,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及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计划,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信息化 的顺利实施。同时,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
要大力建设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网络安全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等,全方位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4.4 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
对于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投入少,期望值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经不起信息化失败的打击,企业的IT基础设施差,企业管理基础薄弱,许多规章制度尚未健全,人员素质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信息化的实施比较困难。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面以下几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1、强化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
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让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有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2、制定有效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瓶颈,它要求管理人员精通信息技术,技术人员掌握经济管理,因此,企业要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制定有效措施加强综合人才的培训,通过各种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融合,发挥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造就大批既 精通企业管理又掌握过硬专业知识的综合型高层管理专门技术人才,有效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应该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中小企业绝不能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和产品,而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
“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中小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软件同时并重。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还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技术力量,例如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协助信息化建设中的IT采购,减少IT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系数。
4、要以外包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依靠IT厂商所提供的社会化与专业化IT外包服务。由于外包企业有通畅的软硬件渠道,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更低价的软硬件,这比企业自己设立IT部门成本低,而且企业可以专注自身业务,由于外包企业有专职的咨询和方案论证,可以保证信息化投资能够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外包企业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培训,可以提高中小企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相对单
一、经营状况经常变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而又非常昂贵的产品。因此,IT厂商要深入中小企业认真了解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强、能够快速实施的解决方案。
5、中小企业信息化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大、规模小、行业和地域分布广、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目前财务软件大多实现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且财务体系比较固定。建立企业网站可以向社会展示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路,而且有助于加强与客户的相互沟通。
6、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要充分调动、合理整合有关社会资源,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输出作用,发挥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管理咨询公司、工程监理机构等的作用,逐步建立由政府、中介服务体系和IT厂商共同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与保障体系,形成一个完善、诚信、高效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服务体系。
7、积极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息化尚处在启蒙状态,需要政府全方位的引导。政府要筹集部分资金支持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项目,例如哈尔滨市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导向基金来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此外,加强对典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经验的总结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引导方法,例如广州市推出了一批典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总结出一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典型案例,在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还要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关服务,例如向中小企业推荐优秀软件及其提供商,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供中小企业租赁使用并提供有关配套服务。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刘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梁文潮.中小企业经营管理[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39-242.[2]李萍.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几个问题[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8:154-157.[3]林豪锵.电子商务实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4]管会生.大学信息技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游文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3).[6]杨安.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本刊特约评论员 .让中小企业火起来 [J].经济管理,2000,(4):4—7. [8] 赖茂生主编.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4—55. [9] 本刊特约评论员 .让中小企业火起来 [J].经济管理,2000,(4):4—7. [10]侯炳辉主编.企业信息化领导手册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86—287. [11]ASP常见问答 .http://61.151.249.217/cn/asp/index.Html [12]刘佩仓编著 .中小企业信息化之路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6-87.
第四篇:《中国企业浪费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目录
《中国企业浪费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目录李晓群著
浪费问题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难点,应引起企业领导人及其职工的重视。作者通过多年积累的数据和实例,从企业浪费的现象、原因、危害及其解决(或治理)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向人们揭示了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同时改善纵容浪费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才能有效地制止浪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书对浪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在我国系属首次。
目录
第一章 关于浪费的一般描述…………………………………………………………(1)
第一节 何为浪费……………………………………………………………(1)
第二节 浪费的危害…………………………………………………………(5)
第三节 浪费的表现形式与分类…………………………………………(11)
第四节 浪费的愿意………………………………………………………(17)
第二章 企业浪费研究………………………………………………………………(20)
第一节 何为企业浪费………………………………………………………(20)
第三章 第二节 企业浪费研究的目的………………………………………………(25)第三节 企业浪费研究的内容与方法………………………………………(27)第四节 企业浪费的判别……………………………………………………(30)企业浪费表现………………………………………………………………(37)
第一节 企业浪费表现分类…………………………………………………(37)
第二节 企业浪费表现………………………………………………………(42)
第三节 对企业浪费表现的思考…………………………………………(99)
第四章 企业浪费原因………………………………………………………………(107)
第一节 外部原因分析……………………………………………………(107)
第二节 内部原因分析……………………………………………………(121)
第三节 管理方面原因分析………………………………………………(129)
第四节 综合分析…………………………………………………………(135)
第五章 企业浪费危害………………………………………………………………(147)
第一节 浪费与节约………………………………………………………(147)
第二节 浪费与效率………………………………………………………(149)
第三节 浪费与经济效益…………………………………………………(151)
第六章 治理企业浪费对策…………………………………………………………(156)
第一节 解决浪费问题的可能性…………………………………………(147)
第二节 改善造成企业浪费的社会环境条件……………………………(149)
第三节 改善企业内部功能,强化管理…………………………………(151)
(本书是90年代企业发展战略丛书之一,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7月)
第五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跨国经营主要是指经营的主体突破本土经营的界线,努力向海外拓展发展空间的模式,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形式。它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海内外各种资源,开拓企业产品的市场空间。但是,当前我国的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跨国经营
最高形式
长远发展
1.前言
跨国经营主要是指经营的主体突破本土经营的界线,努力向海外拓展发展空间的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1]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在新的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如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公司发展的最高形式,跨国经营有许多的优点,它可以充分利用海内外各种资源,降低经营的成本,拓展产品的市场。中国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开始纳入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体系,许多企业也开始选择跨国经营。2.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企业的许多问题也随之突显。
2.1 投资结构不合理,经营较为分散
在跨国经营中,我国的企业的投资结构明显不合理。投资的区域比较集中,产业的投资选择上一般都比较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而很少投资于高新技术的开发上,在规模上,中国的跨国企业一般喜欢选择中小企业。同时,跨国企业在海外的合作意识较淡,使得其在海外的经营比较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在国外的竞争力,降低了我国企业在国外抵御风险的能力,各种资本、技术、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无法被有效利用,从整体上加大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成本。
2.2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个民族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跨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还无法从“制造”的角色向“创造”的角色转变,品牌保护意识较弱,创新的技术含量不高。[2]
2.3 人才培养意识薄弱,无法适应跨国经营的要求
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是,中国的跨国企业却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发展缺乏长期的规划,人才的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很多的企业仍然使用传统的人力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培训的人才管理机制。至今还没有把人才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这明显地跟不上跨国发展的需要。
2.4 投资管理体制不完善,无法适应经营的需要
我国的海外投资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较多,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地方政府对企业开展境外经营的顾虑较多,所以很多时候制定的策略比较保守,经常采取的一些策略都是制止性的而不是鼓励的。很多的领导缺乏全球化发展的眼光,总是把投资的主体放在本土上,担心海外投资的风险较大,企业难以在国外生存壮大。另外,对于投资商进行海外投资的限制较多,在审核外派劳务人员时限制较严,这从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成本,不利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3.相关的策略探讨
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在新的经济背景下谋求广阔发展的重要选择。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较多,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企业的跨国发展,提升我国跨国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政府都应该对此作出积极的努力。
3.1 企业方面,选择合理的投资策略
企业在进行相关的投资决策时,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进行详细的调查以及科学的分析,实现投资的多元化,[3]注意规避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确定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另外,还必须注意自身的产品在国外同类产品中的竞争优势,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注意对高新技术的投资于开发,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强化与本国企业在海外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运营成本,使得企业的投资结构趋向于合理。
3.2 政府方面:提供积极的支持政策
国家的政策支持对于我国企业的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对于我国企业的跨国发展应该要给予各种帮助,以促进其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实力。
3.2.1.规划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跨国公司的经营,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跨国的经营中,中国企业必须要注意关注国际市场的环境变化,对国际市场的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并以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正确把握经营发展的方向。
3.2.2 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外汇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放宽投资商出国考察投资的审批条件,建立相关的跨国投资咨询机构,为投资商的投资提供专业的分析,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2.3.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而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的投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培养上,与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切实落实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相关的投资,为我国企业的发展不断输送人才,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持续动力。4.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趋势的加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走入国际市场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企业在跨国的经营中却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如何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在新的经济发展情况下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梁克非.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朱晋伟.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9:27-32 [3]范则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J].世纪桥.2010.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