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2:2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是我国会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会计信息化含义和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化人才缺乏、基础工作薄弱、信息传递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施会计信息化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信息化实施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到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再到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期提供一些解决对策。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递、存储、应用等处理,建立计算机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其本质是一个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会计行业顺应信息化发展对传统会计进行变革的必然结果。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以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为目标,重视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

会计信息化不仅是实现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处理,而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管理子系统充分融合,以及与互联网上的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融合,实现购销存、人财物的统一,实现“三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统一。同时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

2、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等为主要手段

会计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不可能实现会计信息化。它是在“信息技术——业务——财务——管理”四方面信息高度共享的条件下构筑的。

3、会计数据处理集中化、实时化

会计信息化不再是简单模仿手工会计处理事务,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如:会计数据的采集是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直接取得,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银行、税务、供应商、经销商等)相联结,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数据输入呈分布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会计数据处理中人工干预大大减少,从凭证到报表均由计算机来完成,使其呈集中化、实时化之特点。

4、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便捷、及时

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WEB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方便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及时获取使得会计工作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有效性。

二.我国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变革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上实现了手工向会计电算化的转变,一些大、中型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化仍处于初期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需求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常常认为:手工会计或者利用简单的核算软件已经能够处理现有会计业务量,没必要投入大笔资金实施信息化。而且,管理层对会计的要求也仅仅是一种事后核算而已,对会计信息化的作用了解不多,对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需求意识不强。

(二)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较差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没有不同管理层次之间、不同管理部门之间数据交换的需求。虽然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却远未做到。他们不知道如何集中必要的原始数据,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生成有价值的信息,不能确保组织内部合适的个人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形式收到这些信息,更不知道如何更新信息。

(三)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技术,会计信息化网络系统模式的选择,不仅意味着会计信息系统组建时对企业高技术的要求,而且在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期间,还涉及到远程数据服务、网络系统管理等技术性问题。尽管有些工作可以交给信息技术专家来完成,但是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这些要求之间的差距很大。

(四)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信息传递不畅

长期以来,会计信息一直被企业视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外不准泄漏,对内其开放程度也有一定限制。会计工作的组织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大都由财务部门一手把持。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不能进行必要的信息传递。企业财务部门的“自闭行为”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严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五)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

未来的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搭建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但是,网络安全、信息畅通等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往往是旧的安全问题还没消除,新的安全隐患又层出不穷。实现网络安全和信息畅通,还有待于技术的不断进步。

三.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策略

从我国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笔者就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宣传和引导

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提高各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认识,为了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及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必须尽快实现会计信息化,加强管理规范,还可从实际工作中选择应用较好的单位进行经验推广;从相应规章制度上应协助解决实施会计信息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资金、软件的选择、人员的培训等。应定期制定目标,使会计信息化工作普及化、制度化,当然,还可对当年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在税收政策上予以照顾。

(二)建立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包括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良好的经营业绩和资金支持以及企业领导的信息化意识等。首先是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主要领导人员,要有现代化管理的意识,要有信息化的需求欲望,把建立企业完整、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当成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从资金、人力等方面予以高度配合;其次是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稳定合理的管理机构和业务流程;最后,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三)加大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一方面,国家要从宏观的角度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教育投资,为企业、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再教育工程,以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建立起一支素质高、技术硬、适应会计信息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加强企业内外各部门之间的互动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要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企业与会计及管理软件开发商,企业与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企业内部组织成员之间,企业与其他外部单位及个人之间等的沟通,通过各方互动,共同推进会计信息化。

此外,为了全面、快速推进会计信息化,各相关部门也应网络建设、会计信息化标准及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等方面加大力度,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论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但会计信息化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技术、观念等环境性因素,还受人、财、物、会计基础工作等基础条件制约。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距现代信息经济的要求还甚远,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茂旬.会计信息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顾弘敏.会计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10)[3] 杨周南.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材[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3

[4] 葛家澍.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2)

第二篇: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与研究

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与研究

企业在现代化发展中,信息化无疑是重要指标之一,无论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员管理的协调还是产能控制、环境污染控制,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各个企业存在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对39家企业信息化状况的文献调研,分析了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财富软件总裁何雪峰总结说:企业信息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企业重点关注硬件设施的架构和应用软件的安装使用,对于人员与设备的融合、业务流程与软件的配套还未关注,具体来说就是,企业拥有容易维护的信息系统,一般以协同OA、简单会计核算、企业网站、简单的薪资核算和简单的员工考核等应用为特征;(2)局部覆盖阶段:企业内部部分实现了信息化,如办公软件的使用,在某些业务上实现了信息化,各个应用模块却并未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主要的应用代表有全面会计核算、基本的成本和资金管理、企业核心业务系统(采购、生产、营销、库存等)和人力资源管理等;(3)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介于创新应用与局部信息化之间,企业领导已经意识到了人员素质、流程再造等问题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但还没能在战略层面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益,这时信息化应该是面向整个流程的,跨领域、跨组织的信息化应用,代表性信息化应用包括:全程供应链应用、CRM、电子商务等集成的应用;(4)创新应用阶段:当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直接的反映到管理层,管理层又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系统指定发展战略,传递管理决策时,企业信息化就进入创新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利用企业信息化机制来制定整个企业的战略部署,整个企业和信息化系统完全融合,代表性的应用有:商务智能、全面绩效管理、随需应变的架构和机制等。

企业信息化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有所不同,有的行业由于其本身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具有优势,因而更早的开展企业信息化,而有些传统型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较迟缓,信息化改革则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对3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资料的整理(资料来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典型经验座谈会交流资料),对多个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做了统计,其中既包括石化、冶金这样的重工业、也包括纺织、造纸类的轻工业,以及物流等新兴工业门类,主要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也包括像美特斯邦威这样的民营企业,因此本次企业信息化调研样本涵盖了大中型企业的多个行业类型。

在被调查的39家企业中,24.5%的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重点关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43%的企业处于信息化局部覆盖阶段,各单项业务应用有一定成熟度,但协同集成尚未开展。22.2%的企业正在向集成阶段过渡,不同程度开展了关键业务系统间的协同集成。10.3%的企业处于创新应用阶段,在市场开拓创新、决策支持和综合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着。其中,冶金和石化行业进入创新应用阶段的较为普遍,重型机械和棉纺织行业总体处于由局部覆盖向集成过渡阶段,化工、造纸和食品行业基本处于局部覆盖阶段。

1.3 信息化各阶段的代表性技术及企业数量

调查显示,39家企业全部实现硬件设备架设和OA办公自动化,说明我国大中型企业均已进入信息化建设时期。有46%—70%的企业安装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CRM客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仅有11%和13%的企业实现了ERP整体实施,建立了像金蝶,财富软件等大品牌下的管控与决策信息平台。

结果显示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两头小指的是处于起步阶段和深度创新阶段的企业占少数,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处于局部覆盖阶段和过渡阶段,单项业务的信息化程度已经趋近成熟,但是协同集成尚未展开。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存在认识误区

很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将其看做技术层面的东西,并没有将管理中的问题融合进去,某家纺织品制造企业,其使用了财富的ERP系统可以统计“每日断纱数目”和“每日走机次数”等数据,对质量反馈做出反应,进行“质量控制”。但是国外的纺织企业,通过ERP实现的是“质量成本控制”。仅仅就技术层面而言,两者的实施难度没有多大差别,资金投入也没有太多的增加,最大的差别在于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上。

2.2 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困难预期不足

现代的企业信息系统是对企业业务活动和各种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例如广药集团成立后,各业务系统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数据无法共享,而下属各家公司采用的信息系统不一致,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商业体系信息系统整合3年都没有完成。为了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集团委托财富软件整合下属8家制造企业和3家商业公司的信息系统,但之前各个子公司,如广州医药公司、药材公司、采芝林的信息系统都不一致,信息化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商业体系信息系统的整合3年都没有完成。

2.3 企业信息化目标不明确

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是整个组织的变革,不但涉及修改作业流程,而且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企业管理体系的升级仅仅依靠技术人员、IT经理,根本没能力完成这样的转变,而如果追求在不触动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这样的信息化也没有实际价值。只有企业领导、中层经理和IT经理共同参与实施、分担责任,才能动员全体员工使各部门朝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才能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企业对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转变缺乏准备,或者是过多地以现行的流程评估系统,都可能造成信息化失败。

2.4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流程相脱节

信息化实施的困难,主要还在管理问题上。企业信息化通常要求部门间建立新的工作关系、分享原来独享的信息资源、还要承担独立抉择的责任;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对原先的利益关系带来冲击。这些变化往往引起内部人员的消极合作、甚至抵触情绪。某国企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各车间、分厂的主管认为系统使他们的管理过于透明,阻碍了他们运用权谋治理下属,因此消极观望。企业信息化也使得流程简化、责任明晰,高层领导想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强化监督,但中下层的管理者和基层工人则排斥、拒绝这种管理方式,在这种压力下,ERP最后也无法推行下去。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以业务为主导,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对企业信息化认识的误区,我们更应该以业务为主导进行企业信息化。什么是以业务为主导?财富软件何雪峰提出,第一,企业应有发展战略,无论是否形成书面性的文字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一定要明确。第二,支持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必须明确。第三,明确核心业务之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企业流程、实施信息化,即企业信息化是以业务需求作为建设的基础,是以解决企业问题为目的的。

3.2 打破信息化规律,摆脱企业信息化“黑洞” 企业信息化初期很容易出现信息化“黑洞”现象,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企业信息化却离企业家的理想越来越远。信息化“黑洞”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初期对企业及其员工的要求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不但要求技术层面的支持,更多的是要求员工素质、管理理念与具体的信息化系统相匹配,而各种软件条件的缺失使得信息化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离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却越来越远,形成“黑洞”。

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首先应该高层管理者应该确定企业是否有能力投入信息化建设,从而设立企业信息化项目;立项后企业应该进一步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需要对企业有一个完整的“勘察”诊断;充分认识企业管理所处的阶段,企业管理划分为隐性管理阶段、显性管理阶段、量化管理阶段、精细化管理阶段以及优化管理阶段,企业在充分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信息化规划。

3.3 分阶段建设,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存在的困难

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工程,其实施要经过支持、排斥、磨合、认同和协同应用多个发展阶段。企业信息化要获得投资和最初的立项,首先应该得到企业上下一致的认同和支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企业原来的工作习惯和管理制度,甚至组织结构也都会发生变化,这时员工会感到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遭到排斥。在这一阶段,如果领导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信息化建设就会夭折。度过排斥期,企业还将与新建的信息系统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在磨合期,信息系统与实际工作在具体操作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多不契合的地方,企业在经过调研后与软件厂商协调,对具体的不适进行调整和改进,除了技术方面之外员工的工作方式也需要重新适应。在磨合到企业的员工认为,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变得更透明、公正,这时,企业进入到认同期。统一的办公平台提升了企业管理,使得企业业务处理更加流畅,这时分布在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除了利用信息系统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利用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各个岗位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只有员工与系统融合,整个企业才能成为一个有机体,信息化建设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4 以标准化促信息化,实现系统与管理的衔接

企业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应达到逐步提升,从规范化、标准化走向信息化。可以说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化无法管理起散沙一样的企业,有一定标准化基础的管理才有可能走向信息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先进的技术促进标准化的推行,而最后能进入信息系统的模块都是流程梳理通畅,标准化制定完成的,逐步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只是相对与具体的企业而言的,企业应用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是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却必须渗透下去,只有企业思路清晰,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予以实施,才能可以获得很大的提升。

3.5 建立有效评估机制,保障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往往强调企业应用水平,而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无形中导致企业对有效发挥信息化价值关注不足,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黑洞”的出现。建立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促使企业重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避免信息化建设“黑洞”现象重要举措。

最后财富软件总裁何雪峰也给出了总结性意见: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三个评估要素,IT应用满足企业需求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首先,通过改善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将促进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改善,而企业信息化绩效又为管控能力和IT应用的改善提供了依据。其次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确保IT应用的目标实现,避免信息化投入风险。第三,IT应用的完善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三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内外部问题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内外部问题研究

【摘要】 本文试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内外部问题研究着手,对基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化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内外部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但总的来看,不外乎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另一个是外部。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内部问题分析

(一)从管理思想方面来看,信息化思路不清,管理关系不顺。现有会计信息不能或完全不能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的全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架构没有建立起来。由于企事业单位绩效的差异性,事业会计核算的目的也只是简单的收付实现,由于没有成本效益考核的要求,整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及会计信息的管理并没有真正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地位都没有。由于没有外部会计信息化的系统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也不清晰,更不用说构建宏观管理的架构。而企业则不一样,由于只有不断地提高掌握信息的程度,才能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水平和管理的有效性,以最终达到提高效益的目标。ERP、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均是基于这样的情况提出的具体解决对策和手段。

(二)从管理制度方面来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实践,制度规范行为,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在内部管理及其制度建设方面也是参差不齐。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工作起步早,管理相对较为规范,制度建设也相对比较健全;而另外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信息化工作起步晚,因此在内部管理及其制度建设方面极其滞后,甚至基本没有什么管理制度。从总的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尤其缺乏系统性。

(三)从会计信息化手段改进方面来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信息不充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变革性地改变了信息管理的模式。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要求和系统的规划,加之其本身的机制问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手段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至今仍停留在很原始的水平上。以教育系统为例,有的高校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化的集成式会计信息化体系,实现了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适时动态地监控;有的高校整个会计信息化系统分散、有的甚至停留在手工阶段,相对而言手段极其落后,这个情况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系统中,是较为普遍的,其根源在于未能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运用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实践中去。

(四)从会计信息化人员的素质方面来看,其相关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科学管理的思想意识薄弱。由于激烈的竞争和强烈的效益观念,迫使企业必须充分地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观念地更新,其源于效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因的驱使。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特殊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具备这样的动力驱动机制,因此事业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在追求效率和运用科学管理思想改进工作方面的意识均不强。即便是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一种情况是事业单位的相关从业人员相对来讲其素质提升的欲望不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象比较普遍;另一种情况是能力强的人“心不在焉”,其精力放在了追求自己利益上面去了。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外部问题分析

(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指导。从实际来看,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各主管

部门总的来讲是没有一套系统性的规划与指导,各具体的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鲜明的个性。比如以教育系统为例,整个系统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系统性规划。当然也有可能一开始没有谁真正意识到该怎么做和如何做。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现在的情况就是各个系统和各个系统内部,电算化的方式不一样,这给建立统一的信息沟通平台带来了资源上的浪费和统一的难度。形成信息孤岛,资源共享程度低下。虽有一些单位和部门在会计信息化方面走在前列并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但这对其他部门和单位依然没有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主管部门监控不力,信息质量有效性差。主管部门对各具体基层单位的监控与管理是基于充足和有效的信息,决策就更是如此。但是充足和有效的信息是来源于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和制度设计。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可以控制的信息来源平台,主管部门其实对源自于基层的信息及其质量都是无法判断其有效性(如果是这些基层部门有意设计那就更是如此),因此对基层单位和部门的监控信息是不对称的。因为在信息产生和提供的过程中主管部门除了制度上有所约束外,在技术上却无从监控,即便是制度上的约束也是很有限的。

(三)制度缺失、滞后以及执行不到位致使信息有效性差。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并没有象企业管理那样规范和有效,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从管理还是从制度方面,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监控都是不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工作方面亦是如此。事业发展了,但是相关的制度建设及管理却未能及时跟上,甚至成了约束事业发展的瓶颈。事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来用来规范和约束的制度却未能改进,加上具体的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不力,就更加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四)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各具体单位在人才对事业发展的作用在认识上程度不一,实践中就更是千差万别,也正是因为如此,有的单位或部门管理水平和效率就高,有的单位或部门管理水平和效率低,甚至很低。会计信息化是新形势下对于信息管理的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变革,必须有与时俱进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思想和做法。因为效率的提高最终还是必须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一)从内部来看

1、切实树立起科学管理思想,理清管理思路,理顺管理关系。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基于科学管理的思想,依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充分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对事业单位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之科学化,效率化。因此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增强科学管理思想,从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依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对原来会计信息处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并依据重组后的流程来进行相关管理关系的调整,以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管理的准确性与高效性。

2、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并充分体现其时代特色:与时俱进。制度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的相关管理制度。由于会计信息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原来的相关管理制度也必须随之进行修订。如果我们把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分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部分,那么制度建设应属于软件建设部分。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真正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切实改进手段,依据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求,系统规划本单位本部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有效的、准确的会计信息来源于先进的信息处理平台,没有一套先进的手段,在当前这样的信息量巨大的情况下,要产生有效、准确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因此各事业单位必须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来建立适合自己本身实际情况的会计信息化处理平台,可依据实际

情况分期分批地予以实现。

4、各行政事业单位自己要切实加强会计信息化方面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人才队伍的素质要与技术进步、管理进步同步提高,从而真正形成良性循环。以科技进步推动管理进步,以管理进步推动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因为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归根结底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和主观能动性地发挥,没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业务娴熟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来谈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二)从外部来看

1、对于信息化建设要有一套系统性的规范和要求,以指导和规范部门和具体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各个具体的不同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因此要从大至国家、中至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系统、小至具体事业单位的全局角度,来系统地规划和指导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上而下的系统信息采集处理的问题,也即是自下而上的会计信息共享的问题。即便是对于基层会计信息化子系统不能统一,但是也要对系统数据接口提出规范性要求以利于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系统控制和对于关键监控信息的采集。自上而下地系统地规划与指导行政事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一方面旨在解决系统性会计信息的采集与统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对行政事业单位大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监督与管理。因此必须在整个系统规划与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对各具体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关键业务信息的采集,以将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中监督。

3、要建立健全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并与技术平台相辅相承。会计信息化系统就其本质来讲,其实就是一套硬件系统,无论多么先进的硬件系统,都必须有一套与之对应的“软件系统”即管理制度来保证它的顺利运行,尤其是通过技术手段所不能克服或解决的问题就必须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因此作为主管部门必须从全局的角度来系统地进行管理制度的设计,以保证所需采集信息的有效性。

4、主管部门要对各部门、各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提出具体素质要求,加强对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与引导。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主管部门,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人员的素质及其后续教育等提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

第四篇: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经营环境越来越为复杂,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在逐渐提升。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于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有着积极影响。我国众多企业都在积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并且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工作开展进行有效融合,使得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成就。但是深入调查发现,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问题,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本文就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使得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企业承担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对其必须要给与高度重视。要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寻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将其具有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从整体层次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还属于初级层次中,并没有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层次上,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理论成效,与国际一些大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对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现阶段,一些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不能依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将企业自身特色良好呈现出来。从企业精神汇总层面进行分析,企业还只是停留在团结、奉献等适用性较强通用词汇。但是需要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不同,企业员工这些企业精神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企业精神不能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很难使得企业精神与员工精神世界产生共鸣。

(二)宣传方式过于落后。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社会名誉。现阶段,企业会通过企业赞助,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者在对新产品进行推广过程中向社会宣传企业文化。企业利用多种内部活动,其中包括年会、文化晚会、学习会议等在企业内部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但这些宣传方式的应用都非常普遍,没有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企业宣传手段过于落后、过于单一,不能将行业特点和客户群体的特征充分体现出来。企业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过程中,需要发挥创新思维,找寻更多的文化传播载体,使得文化宣传工作开展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

(三)员工参与程度较差。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建设虽然非常重视,但是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取得良好成效。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员工才是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只有将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一些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引导文化建设方向,员工被动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不能进一步挖掘员工具有的价值,不能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导致企业人才流失情况严重。甚至一些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约束员工的制度,不仅对企业文化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对企业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也造成了一定损害。

(四)忽视了文化建设的内涵。我国很多企业都在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效,致使国内很多企业进行效仿。一味的进行拿来主义,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是趋于形式,对企业发展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不能使得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员工的内心中去[1]。

二、改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为基础,将企业自身具备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将企业长时间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优良传统与企业文化构建进行融合。还需要注重的是要将区域特色发挥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市场形象,对企业加强文化营销也有着积极影响。

(二)延伸企业文化建设载体。企业需要不断严重企业文化建设载体,借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优势,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有新的内容融入。企业可以借用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构建新型文化宣传路径。定期的在微信和微博平台上进行语音视频资料发布,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企业还可以将员工家属融入到奖励机制中去,加强企业文化的对外宣传,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三)提升企业员工的参与度。企业需要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帮助员工实现人生价值,使得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发展目标可以和谐统一,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更多的收集企业员工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文化建设信息反馈机制建设,促使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满足员工自身利益追求[2]。

三、结语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生产发展有着较深影响,企业文化就如同是企业的灵魂,需要不断找寻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良问题,找寻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茂光.新常态下农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18):75-76.[2]谢鹏.网络传媒环境下企业文化良性发展的路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7):212-213.

第五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问题研究

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问题

09级工商管理专业 赵婷婷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企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服务、信息的竞争了,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已是企业必然的选择。本文就企业品牌、品牌战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我国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实施品牌战略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品牌 品牌战略 品牌规划

一、企业品牌形成的背景及作用

1、企业品牌形成的背景

中国自从推行经济改革,对外实施经济开发以来,这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庞大市场,便引起了许多先进地区的企业家的兴趣,纷纷为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建立了桥头堡。这些国外牌子的产品,凭着它们独有的物质,再配以排山倒海般的推广活动,很快便对中国牌子的产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进行经济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引入竞争,为企业注入活力。对企业来说,就是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存、求胜。中国要从一个以卖方为主导地位的封闭市场,演化成为要面对竞争的局面,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曾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中国企业必须多方位地推展企业形象、企业品牌、企业战略等一系列的文化和市场营销体制建设,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名牌。而这也是和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品牌的作用

品牌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品牌具有标识商品的功能,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对消费者购买商品起着导向作用。其次,有法律保护的商标专用权,将有力遏制不法竞争者对本企业产品市场的侵蚀。再次,商誉好的商标,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最后,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保护消费者利益。名牌商品对顾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例如有人说,雀巢咖啡的牌子值85亿美元,美国百威啤酒的牌子值102亿美元,可口可乐的牌子值244亿美元。如果可口可乐公司一夜之间所有财产全部荡然无存,只凭商标即可重振雄风。这就是“品牌效应”。

在中国,提起红塔山、五粮液、海尔、蒙牛大家马上会想到是怎样的产品,而这些仅仅用

为品牌代言词的名称。可见,品牌这个词,现在不再用为特指产品或包装好了的货物,它还是一种思想方法和企业的主要经营战略。事实上,当人们引用品牌这个词时,通常想到的是品牌名称,或者是该知名品牌的产品或服务。

二、企业品牌战略意义

给品牌取名是一回事,培育一个品牌却是另一回事。企业有了属于自己的“牌子”,如何使其成为一个众人皆知、被人认可的“品牌”,这正是企业需要探讨的问题所在。企业若想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必须做到:一是在顾客看来,该品牌确实独具特色,而且顾客很重益;二是该品牌能够为顾客带来情感或功用方面的某些利益;三是品牌能够始终如一地履行自己的承诺。全球闻名的可口可乐曾经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广告词:Enjoy it everywhere in the world!世界所到之处就会有可口可乐的足迹!这句简短的广告词不仅仅体现出产品的特色,更能体现出企业对顾客的一种永久性承诺——“您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服务”。可口可乐公司的成功对我们国内企业来说,其成功的产品品牌战略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可口可乐的实例经验表明,品牌决策的正确、品牌设计的科学、品牌保护的得力对成功经营企业影响重大。

1、品牌战略的定义

品牌策略在企业经营运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显突出,品牌战略,顾名思义,是企业以品牌的营造、使用和维护为核心,在分析研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企业总体行动计划。品牌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要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品牌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营背景,品牌战略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演变历程。商品经济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卖方市场特征突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简单,没有必要强调产品与服务的外在特征,因而生产经营主导着企业管理,产品的品牌化程度较低。买方市场的发展引发了消费革命,企业和产品的趋向则要求开发产品功能之外的能使消费者动心的异质特色,品牌的文化标识功能得以彰显,品牌战略初露峥嵘。由于市场发展的反复和不平衡性,早期的品牌仅仅是市场营销的基本工具,甚至仅仅处于营销策略层次。即使企业进入旧战略经营后,企业管理仍紧紧围绕营销的四大要素——产品、价格、地域、促销,品牌战略与企业组织战略、人才战略、投资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等并列齐观,成为企业诸多战略选择的一种。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的信息化进程,市场的主动权从企业进一步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企业沦为市场第二主体,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愈加依赖和取决于自身信息化程度高低,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2、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一般在战略业务单位或企业层面才有品牌战略,其前提要么是有多个产品种类或产品品种,要么就是新推出的产品,而且,是否采用品牌都是企业或战略业务部门的战略性考虑,有其特定的战略意义。常见的品牌战略组成有三种:产品组合品牌策略、多品牌策略、联合品牌策略。在产品组合品牌中,值得一提的是地产业的万科就用过“万科城市花园”、“万科星园”、“万科紫金苑”、“万科广场”等品牌名称。这种品牌策略也被称为家族品牌策略。在多品牌策略中非常值得一说的是宝洁公司,在同一产品种类下,企业可能针对同一目标市场或特定目标市场采用数种品牌,如宝洁公司旗下的五个不同品牌:海飞丝、飘柔、潘婷、润研、沙宣、伊卡璐。还有像联合品牌策略,例如广东美的与东芝就合联推出过“美的——东芝”,蒙牛与友之友奶业在汉共同打造的“蒙牛——友之友奶品系列”。

一般来说,品牌战略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借用已有知名品牌而拓展市场、满足经营多元化或并购后品牌管理的要求、抵御或参与竞争、细分市场而重新定义行业运作模式。创立、培育一个品牌实在不易,打造一个知名品牌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培育品牌的投资也不菲。因此,品牌的投资在企业往往都被视为了长期投资,并不能满足企业的短期战略目标的需要。已有知名品牌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或认可,即可以满足产品迅速拓展市场的需要,又可将品牌资产物化成现实的利润,于是,借用已有知名品牌而拓展市场就成为了许多企业的选择。例如早期的“琴岛——利勃海尔”就是借用了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知名品牌;万科地产在全国拓展就是极大的利用了“万科城市花园”这一知名地产品牌。多元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选择之一,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之时,面对的消费者可能与原有品牌大不一样,也有可能是雷同或相似,这时的品牌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要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品牌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营背景,品牌战略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演变历程。

略考虑有可能是沿有已有的品牌,例如TCL就凭借着TCL电话的成功迅速推动了TCL彩电和手机的发展。这种品牌策略在国内比较常见,当然,企业名称加产品种类名称也是可以考虑的选择;圆圈外,企业也会重新创立品牌。有时一些企业为了抵御竞争而不得不推出新的品牌来应付,例如为了能参与低端市场的竞争,现有的中高档空调品牌“科龙”、“容声”受到价格的打击,广东科龙公司在2003年便推出了康拜恩这一针对低端市场的消费产品品牌。在细分市场而重新定义行业动作模式的品牌策略中,精明的联想就不得不提了。1992年,联想用1+1这个品牌首次提出了“家用电脑”这个概念,将原来毫无区别的电脑分为“家用”、“商用”,重新定义了行为市场的动作模式,并生生将国外品牌挤出了“家用电脑”的圈子。

三、企业品牌战略在我国目前的现状分析

1、国内企业目前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许多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社会负担过重、历史债务重、经营不善、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产品质量低劣、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究其原因,归因于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产权分明。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管理思想陈旧,经营观念落后也是许多国有企业经营滑坡的症结。另外,一些企业的领导素质低的问题也很突出,在一次对158名国企领导人的企业有关知识调查中显示,竟有5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增值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最大、最根本、最彻底也是最深刻的环境变革。所以,通过变革企业的“想法”,就是企业的心,使人的理念共识化;变革企业的“做法”,就是企业的手,使事物的活动环境化;变革企业从基础上、根本上重新思考公司的组织和经营,并把旧的体制、观念、做法等革新,而非从表面无关痛痒的改动;最终使企业显著地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市场销售以及提升经营业绩。

我国大城市消费者已有很强的品牌消费意识,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品牌意识也渐渐增强。年轻人以追求知名品牌的消费来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一种时尚,但由于他们从小是在消费外国品牌如雀巢、麦当劳中长大以至于发展成为以追求外国品牌为时髦,这不能不让有识之士为国内民族品牌担忧。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细分化市场形成,针对不同消费顾客群,进行目标市场营销,以及品牌营销是企业营销的必然选择。企业能否开展好的品牌营销,建立自己的强势品牌,与企业的业务长期战略密切相关,因为,品牌战略取决于业务战略。

2、对国内企业目前实施品牌战略现状的分析

从整个国内企业来说,对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还处于意识阶段。这种意识一是来源于政府的引导,二是来源于市场竞争的实践。特别是市场的实践,使许多商业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尽各种竞争招数左冲右突而难以奏效,而看到一些同行另辟蹊径,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却连连获胜。如在上海,就有三枪牌内衣、开开牌服饰、古今胸罩、真丝大王、爱建衣料等等,由于发展了自己的品牌商品,而使企业在同样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转眼之间,发展成为令人惊羡的大企业。于是许多商业企业逐渐觉悟到,商业发展到今天,再走传统的道路不行了,应走现代经营之路,去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但是许多商业企业意识到品牌战略是一回事,在付诸实践时又是一回事。

当前,商业企业在实践品牌战略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其一,对实施品牌战略的概念模糊。不少商业企业一听说应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立即把目光投向生产商发展的名牌商品。以为只要与这些生产商多联系,多经营名牌商品,搞一些专卖、特约经销之类,就是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商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直接含义是商业自己发展

品牌商品,是利用商业自身贴近市场、主导市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品牌商品,而不是简单的搞拿来主义就能成功的。其二,缺乏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现在企业里要做的事情很多,当前最要紧的是把销售抓上去,其他的事都要放一放。而实施品牌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商场屡战屡败,倒不如从品牌战略找寻突破口。其三,不知从何着手。由于实施品牌战略的理论缺乏,一些商业企业在当前实施品牌战略时茫然无措,很多时候是自己看着别人搞什么品牌,然后去跟着学样。其实在知识经济下,并没有太多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唯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开发出自己的具有个性的品牌商品来。其四,缺乏相应的机制。目前,许多商业企业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唯有实行了这种分离,企业的经营者才有独立的人格,否则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时,难免产生短期行为。而品牌战略是一个过程,具有连续性,短期行为,是搞不好品牌战略的。因此,商业企业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一定要解决好企业的经营机制问题。

四、企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品牌战略及其对策

1、树立强烈的品牌经营和战略观念

企业有无树立争创驰名商标的战略思想,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尤其是在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后,“洋货”不断涌入我国市场,企业如仍因循守旧,缺乏争创名牌的战略思想,就容易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所吞没。

2、选准市场定位,确定战略品牌

选择商标要注重显著性、独创性,并重视开发商标文化的经济价值。商业企业通常经营的商品种类,少则成百上千,多则成千上万。实施品牌战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发展这么多的品牌商品,而是应经过市场调查,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开发一两个品牌(通常一个品牌也就够了)。目前消费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企业品牌开发的重点要体现出异质性——跟着市场走,甚至引导市场走。著名品牌正是开发到了同类别产品中的异质性才获得成功的。

3、确立营销范围,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资源决定其战略资金投入,切不可以朝四面八方进军 品牌的投资非常庞大,想短期内通过品牌投入谋求长久的品牌效应是不现实的,而企业资金预算往往是相对不足的。因此,如果企业在品牌投入方面的资金预算不太充裕,那么重新创立一个品牌就会显得比较勉强。企业可以通过多方位来筹措品牌推广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例如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现成的品牌。创立品牌是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经营品牌则是品牌发展的高级阶段。

4、利用现代的互连网信息产业资源,多方位地实行品牌推广和经营组合品牌一经开发,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上网。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高速信息公路,可以实

现最快的组合经营。其一,新开发的品牌迅速上网,不仅可以迅速进入新品推进的导入期,推广营销、拓展市场,还可大量节约必要的广告宣传投入,这种投入是开发任何一个新品所必需的,而且是巨大的。其二,新品信息上网,能以最广阔的视野在全球导求贸易伙伴。其三,随着信息网的普及,网上购物将成为销售的最佳渠道,而这又成为组合营销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所以,实施品牌战略,不可不运用信息网。

5、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管理

品牌战略的本身就是一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一是要使开发的品牌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在实施品牌战略中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事实上,当新开发的品牌进入导入期的时候,即可推进到连锁经营,而不管这种连锁是企业自身的连锁,还是加盟的连锁,都可以推进。二是依靠大集团推进新开发的品牌。三是商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可以通过定牌生产、监制生产等形式在新品牌的生产制造上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随着技术力量的不断增强,全球工业正在向标准化进展。目前,中国品牌普通存在管理技术和管理系统落后的现象,没有意识到数据化管理的重要性;再者就是人力资本的严重不足,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人才严重缺乏,以及在商业信誉上也缺乏一个通用的标准。中国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运营方面的概念,应该与市场经济通行的理念和哲学相对应,中国品牌可以说在技术、项目、贸易合作的障碍便可得到有效排除。凡此种种,都是我国企业达到国际化急待突破的问题点。

6、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开发环境

商业企业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议对鼓舞员工、稳定人才、引进人才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创建品牌战略的时候,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议就显得更加重要。应把这一决策贯彻到全体员工中去,发动群众参与企业精神和文化的塑建,除了企业的内部环境之外,还要有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我国这样刚刚走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过早地失去政府行为是不行的。首先商业企业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要争取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其次是争取到一个好的市场环境。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打破目前尚存在的地方保守、垄断、割据等“围墙”。最后是寻求法律保护神。品牌开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离开了法律的保护,不是夭折,就是会流失。所以,依靠政府的支持,营造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环境,将是实施品牌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庆元教授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2] 甘华鸣主编:市场营销[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3] 孙黎著:企业形象策划[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

下载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当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作者:-王小玮烟台华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摘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能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财务信息,对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经......

    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中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发表现为品牌产品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名牌的竞争,充分认识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积......

    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此文档由仁和会计星沙校区友情提供 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有的财务管理方式越来越难适应现在的企业发展,因此,企业的会计工作一定要进......

    企业劳务派遣问题与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企业劳务派遣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劳务派遣是我国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人才中介服务业务,虽然《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部分章节专门针对劳务派遣制定了相......

    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2-05-28 10:33:00 ]阅读:186作者:孙玉静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企业通过培训员工提升人力资本,受到企业越来越多......

    1.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与对策

    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与对策 论文作者:苏琴丽 准考证号:010909301089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经管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指导......

    浅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

    浅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及特点,并结合实施管理信息化所需的基础,着重探讨了企业在实现管理信......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柯细妹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己经成为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竟争力,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