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智能化传输,为会计信息化提供给了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研究和探索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有效地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发展 对策
一、会计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促进单位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并向各方面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的过程。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会计信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会计信息资源,从各种渠道搜集和生成会计信息;另一方面是应用会计信息,在会计工作中,利用信息促进单位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并向各方面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据以建立满足单位经济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
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和渐进性。普遍性是指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的所有领域,如会计管理领域、会计继续教育、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可以说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集成性是指会计信息化将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和会计组织进行重新整合,支持“数据企业”、“数据银行”等新的组织形式,具体表现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系统集成,财务信息与经营生产信息间的集成,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信息集成,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集成,提高了信息的处理速度,增强了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动态性是指会计信息的采集是动态的,随时变化的,会计信息的处理也是实时性的。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时代背景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不断扩大,信息化及其相关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长远规划,持续推进,并于2006年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全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方向、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促进会计事业发展,财政部于2009年4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等。即“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便于不同信息使用者获取、分析和利用,进行投资和相关决策;基本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进一步提升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基本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通过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使我国会计信息化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三、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会计的职能包括核算、监督、管理、控制等,而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会计应用的职能。由于采取人工会计模拟系统,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用孤立的计算机处理业务,与传统手工操作相比,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会计的职能仅限于核算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管理决策功能更是少见,从而影响了系统应有职能的发挥。
(二)“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
所谓“信息孤岛”是指会计信息系统依据会计科目体系,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采集、汇总、加工、储存和报告而来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决策需求的状态。基于传统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满足了财务会计部门信息的需求,既没有建立与内部其他部门信息系统的联系,又没有采取有效获取外部信息资源的途径,使会计信息系统处于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由于处于封闭的环境中,极大限制其参与其他业务活动。
(三)信息安全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核算的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安全问题成为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信息化中数据的安全受到的威胁主要有: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非预期的、不正常的程序结束操作造成的故障;存储数据的辅助介质(如磁盘)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用户非法读取、执行、修改、删除、扩充和迁移各种数据、索引、模式、子模式和程序;使用、维护人员的错误或疏忽;利用计算机舞弊和犯罪;计算机病毒侵入等,从而使数据遭到破坏、篡改或泄露,给会计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麻烦。
(四)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有的会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会计模式下处理问题的方式,熟悉基本的软件就行,严重限制了会计人员技能培养的多样化。
四、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软件,有效发挥会计职能
目前,会计的职能以核算为主,控制、管理、决策等职能使用甚少,软件使用方面也以核算型软件为基础。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不断完善管理型会计软件和决策支持型会计软件,将职能的重心由核算向管理、决策转变。管理型会计软件是将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相结合,辅助管理者的预测、分析和决策,其主要特点是集核算功能与常规管理功能于一体。
(二)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会计信息化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系统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在各项业务有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共享,使会计信息系统变得更加开放,要求会计信息在空间上必须拓展其范围,在时间上更具实时性。会计工作要摆脱狭小范围的限制全程参与经济活动并全面反映各业务部门的资金运动,使会计数据的获取从单纯由会计部门完成延伸到各个相关部门及异地机构,实现会计与业务的一体化处理。
(三)运用先进手段,提高信息安全工作
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保证是安全工作,要提高会计信息安全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信息风险的有效途径,通过单位内部对软硬件设备、从业人员、文档资料的管理,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防患于未然。二是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综合运用,在信息安全防范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时刻加强防火墙技术、网络侦查技术、软件加密技术等的使用。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保障。
(四)注重学习培养,提高会计信息化人才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需要一批中、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要扎实学习会计信息化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学好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会计原理、财务会计、财务法规等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基本原理、计算机数据库应用、计算机硬软件的一般原理以及简单的文字编辑、表格处理等。二是要注重会计信息化知识的运用。对于不同的学习人员,要分别对待。对于在职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对会计实务操作已有相当的经验,要更加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在校学员,因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较为熟悉,要加强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
(作者单位为95816部队)
第二篇: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绪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粗放型经济也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工人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使人们已开始意识到,企业不能一味地只追求高额的利润,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如何克服本学科内的种种问题及弊端让其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摘要: 社会责任会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后来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传播,是一个颇受政府和社会公众欢迎、具有发展潜力的会计学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在现实的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章提出了当前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 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对策 第一章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述
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㈠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是1968年美国戴维·林若维斯发表在美国《会计师》杂志中的《会计职业与社会进步》。接着,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第一次将履行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企业会计报表一项重要目标。1974年美国出版了奥斯特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专著。社会责任会计目前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各国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戴维F·林诺维斯认为:它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美国会计学教授Ahmed Belkaoui认为:它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日本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它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从这几种观点发展脉络来看,社会责任会计的使用范围从公共部门扩展到整个社会,是步步递进的,其目的从单纯的整理、衡量和分析发展到指导企业防止和处理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层面上来,把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监督企业收益的形成和分配过程,由此促使收益的分配更为合理。
3.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讲究社会收益。所谓社会收益是指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原社会效益减去社会成本以后的净额。社会责任会计在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披露其社会效益方面,都有着巨大作用。
4.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从社会责任会计角度来看,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可行,仅仅看其经济效益的流入流出是不够的,同时应考察该项目对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
二 社会责任会计的特征
1.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以企业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为和不应为的责任为中心开展的会计活动。
2.社会责任会计主要运用会计特有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加以反映和控制。
3.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及其成果,从而指导和控制企业在与社会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以维护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协调进行。
三
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
⒈ 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中某些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分严重,一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造成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生态平衡的失调、森林植被的破坏、淡水资源的减少、土地沙化的严重、公众健康的恶化等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副产品,长期下去,被污染的环境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近些年,社会大众普遍开始觉醒,政府也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一味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最终会为社会不容,被公众鄙视。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责任,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⒉ 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当前推行社会责任会计除了有利于使企业避免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自身社会责任等弊端外,还有助于企业经营者及广大职工树立社会责任观念,转变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通过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成本及社会效益信息,帮助企业选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会计实践中,企业反映社会责任情况时,只反映社会贡献,而不愿揭示或完全揭示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失,而且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以经济指标为主,很少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标,从而导致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二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㈠ 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由于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会计认识不够,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在很多领域还是空白,在这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㈡ 会计信息失真
社会责任会计其自身的特点导致其产生一些传统会计难以突破的瓶颈。由于计量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企业要么不对某些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予以计量,要么常常伴有主观的臆 测,虚增和虚减社会效益和成本,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㈢ 社会责任会计仍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
会计学界受传统会计影响,很少将会计学与社会学、经济学、计量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联系结合起来,对社会责任会计认识和重视不够,从而使得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少:。其次,研究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学者较少,三是我国会计界研究往往避重就轻,存在着对前沿性、重大性会计问题研究不够的弊端。社会责任会计内容非常广泛,计量复杂,涉及许多学科,研究难度大,导致许多学者不愿意研究此类问题。另外,与一些传统会计相比,社会责任会计还存在一些尚未突破的理论难题,如计量问题,所以说社会责任会计仍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
三
社会责任会计制度不完善
社会责任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还很滞后 1.社会责任会计法制不健全
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属于义务的范畴。无论是在社会责任意识强、道德风尚高的国家和地区,还是在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社会道德风尚差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障公民和组织履行其应有的义务都是必要的。在一些国家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阶段,加强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的法律制度还有很多空缺。
2.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
随着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社会责任会计越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任对他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这些相关利益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就会形成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良好企业外部环境。如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投资商对不愿承担或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会采取收回投资,或再投资的决策,相反,对履行社会责任非常好的企业进行大力支持,帮助其渡过经营难关。
二
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
㈠ 吸收并借鉴会计界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由于社会责任会计起步较晚,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务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总结。在这种情况下,应吸收、借鉴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具体情况,参照目前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程序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㈡ 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
加强研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通过加强立法工作,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从法律上规定企业应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的法律义务,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使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有法可依。
三
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制度 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社会责任的履行属于企业为社会义务,由于企业有其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重要一面,当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其经济利益相冲突,企业可能拒绝履行和不完全履行这一社会责任,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可能不愿分析和披露其行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社会责任会计的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强制力量即国家和政府的行为。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国家必须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用法律规定使之法律化,并对企业给社会造成的“外部经济”进行奖励以鼓励其发展,对给社会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惩罚。因此,同一般性会计工作一样,社会责任会计也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以保障社会责任会计的有效实施和管理。还应根据社会发展对各行业企业的具体社会责任近一步加以明确规定,促使企业调整生产经营行为,以良好的形象进入市场,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㈠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一方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运用新工具对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进行计量和分析的能力,加快会计人员提高素质和技能的步伐。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把社会责任会计及会计电算化,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应用,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责任信息,对这6家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是“理论上急需,实务中空白”。刘长翠、孔晓婷2006年10月发表在《会计研究》上的题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一文选取了2002~2004沪市20%的A股上市公司,共计171家,查找这些样本公司是否披露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其具体结果如下:
表4—1
沪市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资料的限制和样本选取的随机性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不同的研究人员,对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特别是在有关统计数据的计算结果方面,差异较大。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实务现状的认识, 仍然可以从已有的资料当中,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会计实务当中开始逐渐出现了有关社会责任问题的信息披露。可以看到,我国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正是刚刚兴起,方兴未艾。
⒉ 在国际上还相对落后
以中石油2006社会责任报告为例,2007年2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高调发布了《2006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信心十足的表现。相对而言,其社会责任报告的水平在全国应属一流。那么它在国际上又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据国际金融报报道,美国《财富》杂志2006年11月公布的“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则是对这些世界级的财富领先企业在管理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的一次综合考量。排名显示,排名第63和64位的中石油及国家电网公司,在榜单中位居倒数前两名。这是该杂志连续第二年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估。杂志以2007年财富500强的前50家企业为评估对象,同时还包括了另外14家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主要位于能源、电子、汽车、金融、公用事业等领域。此次评估由英国Account Ability和CSR Network两家咨询公司共同进行。评估指标包括股东责任、管理制度、公司战略、管理执行情况、公开披露以及是否聘用外部独立审计等6个方面。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披露。”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随意性强,披露什么,不披露什么,披露的详尽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好恶。管理当局在决定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对公司有利的信息则多说,对公司不利的 信息则少说,甚至不说。
三、改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实务的点建议 ㈠ 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在我国要大力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强制。国家作为宏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要控制者,必须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用法律规定使之法律化,并对企业给社会造成的“外部经济”进行奖励以鼓励其发展,对给社会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惩罚。还应根据社会发展对各行业企业的具体社会责任近一步加以明确规定,促使企业调整生产经营行为,以良好的形象进入市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㈡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和核算体系
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刚刚起步,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和核算制度。据此,首先,应创立一套相应的法规,对企业应当揭示的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计量方法和对外报送形式做出有关规定,逐渐使企业自觉地守法、遵法,自觉向社会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其次在报告的具体形式上,则先通过在表外以附注形式披露,后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形式编制独立的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收益表来披露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㈢ 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
我国目前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看,还不完全具备具备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的理论和实务技能。因而,利用财政部门的会计后续教育职能,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的教育与培训,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方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他们备运用新工具对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进行计量和分析的能力,加快会计人员提高素质和技能的步伐。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把社会责任会计及会计电算化,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应用,培养造就一批能掌握应用社会责任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复合人才;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制度成功经验作为直观教材,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实际应用及操作能力;在重视会计电算化在财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同时,应加快开发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功能,从目前辅助记账向参与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3]Chemical Market Reporter Group.Accounting for lost time[J].Chemical Market ReporterP.10.2004.7 [14]The Heinz School,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 15213.Operations Research.On data reliability assessment i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P.207-208.2003.6
第三篇:浅谈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引言强化企业的会计监管,应该被看作是规范企业工作的前提和首要保证。会计工作在企业范围内属于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肩负起了企业效益的核算,总结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的业务发展前景起了一定的预测作用,是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此外,会计监管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其具体内容涉及企业业务管理和运营的方方面面,健康有序的会计监管工作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具体的企业会计监管工作来讲,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一些会计监管违法违规的情况,内部会计监管体系的不健全,财务收支状况的可靠度不够,一方面会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正常的管理运营工作带来了困难。2会计监管的内涵以及必要性会计监管主要是指监管主体通过相关标准对监管客体的经济活动和结果开展再监督和管理工作。完善合理的会计监管能够维护会计市场的运行稳定、内部市场和国家市场的经济秩序的构建。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监管的主要机构,积极的发挥财政部门在会计监管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既是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对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又是财政部门自身优化和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我国当今的会计监管工作中还存在着违章操作、有法不依等违规行为,企事业单位通常都不太程度的面对这些问题。违规行为对会计工作造成了十分大的困扰和危害。近年来不仅出现了许多气影响范围广泛的经济案件,更出现了一批造成大量国家税收损失的反面事例。所以在企业中推行全面、完善的会计监管工作,就想的尤为必要了。3会计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会计监管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会计监管职能部门监管力度和主动性,造成了实际的监管工作职责划分混乱。此外,会计监管部门人员并不具备良好的监管意识,许多本部门的监管职能和权利被其他部门使用和掌握,无法完全的发挥出会计监管工作的实际作用。
(2)会计监管队伍的普遍素质不够,降低了监管部门的行政效率。财政监管工作中,对与会计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给予了更严格的要求,然而基层财政的会计监管队伍建设常常跟不上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无法适应企业的变化和改革。会计监管队伍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会计监管队伍素质偏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既具备扎实的财政会计功底和业务能力,又掌握信息化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其次是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将综合素质好的会计监管人员充实到高级的监管部门中,这也造成了会
成都网站设计19fb.com ydl
第四篇:浅谈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 目前会计信息出现很多失真的情况,会计监督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要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职能,必须从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和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试行会计委派制、对违法者予以严厉的制裁以及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会计信息,会计监督,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己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处理也日趋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加强会计监督己成会计界热衷讨论的焦点。为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己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
一、会计监督概述
1、会计监督既是内部监督又是外部监督。所谓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将《会计法》规定的各项内容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监察、督促,落实法律规定应依法办理的业务内容。会计监督是实施《会计法》唯一具体、有效的执业环节。从其范围说,它首先是内部监督但绝不仅限于内部监督,同时也具有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性质。如第十四条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令言凿凿,十分肯定。各单位所取得的原始凭证绝大部分是由外单位出具的,当甲单位会计人员依法拒绝接受乙单位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时,甲单位会计人员正是履行了其监督职权。无疑,甲单位的会计监督就不只是内部会计监督其具有外部会计监督的性质了,事实上内部兼外部监督的性质。
2、会计工作范围、具体内容、工作程序、质量要求等均由《会计法》规定。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记账凭证应当根根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各单位应当保证会计账薄记录五相符(账款、账物、账证、账账、账表);账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等等。
3、会计人员的监督职权由法律赋予,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受法律保护。
现行《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已超出本单位,与第十四条规定“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前后精神是一致的。在这个前提下,《会计法》指出: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同时,《会计法》还明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第五条),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第二十入条),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第四十六条)。《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同时严正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统计法行为的会计、统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此可见,各单位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权绝不是个人的随意行为,而是法律赋其权并受《会计法》保护。
二、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
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整个经济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与之配套的机制还未能建立和健全。针对所出现的经济活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办法。就国有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所有权尚未分离之前,会计人员兼有双重身份、他既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同时又是企业管理者,随着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会计隶属于企业,从而对企业的监督权自然就削弱了。另外,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在前年因造假而在证券市场上闹的纷纷扬扬日“宁广厦”事件,它的发生对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严重损害了公众股东的利益,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对其直接责任人进行制裁,使得会计监督形同虚设。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第二,企业管理体制不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第三,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目前,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第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三、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1、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会计法》强调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首先遏制在会计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后,再寄希望于社会中介机构去审计、财政等执法部门去查办、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上。这样做,将减
少大量社会成本。由此证明,会计立法的精髓在于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即用权力制约权力。如果不承认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这个客观事实,则无异于否定《会计法》。只有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维护会计法,杜绝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干其随心所欲的事;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责任人员才能时时、处处把《会计法》奉为圭臬;所有会计人员才无后顾之忧,才能说真话,依法办实事。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贯彻实施;才能有利于宏观经济决策,维护公有经济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廉正建设,做到弊绝风清。
2、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羔羊,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再者,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法律负责。
4、强化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新的《会计法》对会计工作赋予法律责任,明确了法人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增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不恰当会计行为侵害所有者权益的风险,不仅会计人员做假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管理当局授意也将被追诉。新《会计法》有力地约束了会计工作,形成会计活动主体与会计相一致的完整责任主体。消除当前主体权利与行为不一致所导致的责任界定不清,相互之间推诿而影响会计监督难以实现的现象。
5、实行会计委派制。实行会计委派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所有者监督,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需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并不矛盾。委派制的目的是执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与被监督企业分离,不存在人事及经济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以便具有公正性。因此,实行会计委派制、借助企业外部会计专业力量进行财务监督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并且政府实行会计委派制消除了会计人员与企业管理当局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关系,再冠以新的会计法确定的法律责任,相信长期困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疾将得到彻底根治。
6、严厉制裁,建立对会计违法行为的约束机制。要用法律、行政、市场、经济等手段,规范约束会计主体的行为,推进财务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建议尽快完善会计法规,明确执法依据,以利于执法机关对违法造假行为的制裁;引入民事赔偿制度,明确造假者经济上的赔
偿责任,通过诉讼程序迫使造假者退出非法所得,增加违法人员的追假成本。财政部门要在《会计法》赋予的职权范围内,加大对单位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及直接责任人的查处力度,将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改变以往对违法违规部门对事不对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局面。对一些典型的案例在媒体公开曝光,营造会计工作法制氛围。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会计信用评价系统,通过制定会计信用评价规则,协调税务、审计等部门搜集整理会计信用信息,建立会计信用档案,加强信用轨迹跟踪,并开设会计信用网站。随着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信用信息的搜集、评价、发布可交由信用中介机构承担,财政部门着重做好监督工作。可通过报刊、电视、公共网站等媒体进行定期公示,并实行红、黑榜制度,增加对会计造假者的舆论压力,促进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经济法学》(第二版):潘静成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
2、《林业财务与会计》,赵玉民,《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2002年第10期。
3、《浙江财税与会计》,湖州市财政局课题组,《加强我市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2003年第2期。
4、《财经理论与实践》,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2001年第7期。
5、《财会研究》,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2001年第10期。
第五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瑞刘兴姝
(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民缺乏依法转让意识、流转过程不够规范等系列问题,因而,要实现农村土地合理合法流转,政府就必须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严格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权益;社会保障机制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
农村土地流转又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它是指在不改变农村土地基本用途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由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户将土地的使用权让渡给其他农户或经营组织的过程。它是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过程中与生产要素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现代化。农村土地流转的范围既包括耕地、荒地、鱼塘、山地等其它农业用地。其主体是土地承包方,客体是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流转的原则是自愿平等协商。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过程中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虽然经历了一些岁月,但无经验和规律可循,在摸索中进行,因此在实际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流转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一方面,农民缺乏依法转让意识,大多数流转的土地往往进行的是口头协议,因而流转双方容易发生争执和纠纷。另一方面,我国虽然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允许农民依法流转土地,但对农村土地的流转的程序价格和管理缺乏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导致许多经营户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合同内容和条款不明晰,流转双方缺乏在责、权、利关系上的明确规定,为以后的合同纠纷留下了许多隐患。
2、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权益保护意识不强
当前,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破坏土地经营权。有些地方政府将土地流转作为增加收入的手段或作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在农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引入商户或大户进行经营,如当前很多外来农家乐的经营,使得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失去了保障。
3、土地“惜转”现象较为普遍
在我国,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束缚,农民普遍存在“离土不离地”等现象。这样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人不在,但不愿意放弃土地的经营权,一方面,农民无精力经营土地造成土地的大量荒废也不愿意流转,另一方面,有能力经营土地的人又缺乏经营的土地,存在着土地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浪费。“惜转”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土地收益较低,招商引资困难较大
和工业相比,农业投资大,但收益较小,所以即使很多农民自愿出让土地,也未必有大量企业承包,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更是少有人问津。此外,由于我国农村环境和城市相比相对较差,软硬环境的不具备使得土地在实际流转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招商引资更是难上加难。
5、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政府一方面呼吁和倡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但另一方面,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却不健全,这样农民的收入单纯依靠租赁土地来维持,严重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三、对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而要实现这些就要求政府转变自身职能,克服其在土地流转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形的手的作用,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纳入市场,让其参与竞争,同时也要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使其能随时洞悉市场,更好地把握市场形势,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政府还应该发挥其监督者的作用,监督土地流转的程序是否合法、土地流转的合同是否规范、土地流转的行为是否合理。禁止一些以土地流转为名义的随便改变农地用途和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的不良行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土地流转最实质的变化是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让渡。通过转让,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农民成为闲置人口,由于其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较难适应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因此,要让失地农民能像以前一样安居乐业,就必须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跟农业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
农村土地要能实现合理流转,必须有相应的流转机制作保障,如土地交易系统平台,宏观上汇总和把握信息,克服传统的信息零散、易丢失等管理性失误。同时,还需要加大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加强土地流转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实现其他农村产权流转和投融资服务,从而将零散的农村业务统一起来,方便管理。
4、完善土地流转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流转土地但不失去生存保障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难题。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保险仍然处于低级阶段,甚至有些农村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农村土地流转前,需要建立完善与流转制度和政策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为了鼓励土地流转,对已经实行土地流转的农民实施补贴,以解除其生存的后顾之忧。其次,扩大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范围,设计一种符合失地农民需要的保障制度,突破传统的局限,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最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融合,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化。
5、培养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模式
农村土地流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开始就纳入市场体制,让其参与竞争,在市
场经济中接受检验。因此,就要以科技为龙头,普及和推广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促进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农村要改善自身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实现企业和农户合作的模式,探索多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培育多样化的土地经营方式,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的不断进步,农业土地流转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只有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机制,才能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6
[2]陈杰荣.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9
[3]靳淑琳.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
[4]陈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问题与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08.5
【作者简介】
李瑞(1971-)女,陕西西安人,现工作于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主要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及行政管理工作。
刘兴姝(1980-)女,陕西西安人,现工作于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主要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