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论文(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题目: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09年(秋)行政管理专业(专科)
姓名:曾 梦 雪
学号:0934001455664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论文提纲
一、社区居民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含义
(二)现状——失业人口呈年轻化趋势和啃老族现象突出,老人不堪负重
(三)社区就业引导政策与实行情况分析
二、城区社区居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劳动力素质原因
(二)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增大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日趋一体化,竞争激烈
三、解决社区居民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岗位开发工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门路
(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提升就业技能
(四)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四、结束语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失业。所谓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社会形态,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就业岗位相互脱节的一种状态。大量的失业阻碍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淮北市红星社区居民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并针对居民失业现状及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居民 社会经济 失业现状 劳动能力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街道和居民委员会辖区。当今失业现象已出现了超越社会形态的特点,无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业问题。而淮北市红星社区是指在城市社区居民生活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一、社区居民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经济建设和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导致了当前的企业困难和下岗职工增多。失业原因复杂多样,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伴随着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劳动力供求关系相应发生短期变化,形成周期性失业现象,以及由于劳动力市场摩擦和产业结构变动,就业意愿与就业需求不匹配,求职者人力资本与雇主的要求不匹配,分别导致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而红星居民失业主要存在几个方面:一是红星差不多算是效区,交通相对不便,与市中心离得较远,这就失去硬件优势;二是工业相对少,大部分居民主要靠旁边一家红星机械厂工作,工厂少,导致居民可工作的工种不多;三是红星社区、妇女、儿童居多,这就导致即使有工作可以做,但是却招不到合适人才。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配置由市场调节,劳动力进入市场后可自由流动,达到与其它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对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浪费了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劳动者无法发挥其个人能力,对社会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对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来说,失业使其失去了收入和生活来源。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就现在研究解决红星社区居民失业问题时,首先就要搞清目前红星社区居民失业的现状和原因。
(二)现状——失业人口呈年轻化趋势和啃老族现象突出,老人不堪负重
红星社区 2011年6月失业人口调查报告指出,青壮年已成为红星社区失业发生率最高的群体,而高学历失业人口比例正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根据红星社区调查数据显示,16-29岁失业人口占全区总失业人口的32。5%。全区有近七成的失业人口年龄在40岁以下。城区“啃老”现象日益突出,超八成市民认为身边有“啃老族”。有关调查对“啃老族”的表述为: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他们有谋生能力,却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有社会学家称这一群体为“新失业群体”。据中国当代研究的资料显示,年龄绝大多数
集中在20岁到40岁之间,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8%,男性比例占36%,女性比例占25%。与社区相比较,“啃老族”主要集中在城区内。
(三)社区就业引导政策与实行情况分析
社区要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并把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据了解,06年11月初,袁伟下派到红星社区当书记,在了解到辖区内大部分是失地居民,特别是女性就业难的情况后,立即到淮北经济开发区龙湖工业园寻找可以招工的外资企业。经过考察洽谈,当日,“淮北飞洋服饰科技公司”在社区内举办了招聘会,现场招收了200名工人。随后,红星社区又租车将居民们带到厂内参观,让即将走上培训岗位的居民对厂方有所了解。任圩办事处下属有10个社区,2。4万余名居民,因为采煤塌陷有50%以上的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居民的就业成为任圩办事处的工作之重。任圩办事处主任李健告诉记者:红星社区迈出了失地居民就业的第一步,接下来辖区10个社区将陆续为居民搭建平台,解决失地居民就业难的大问题。
二、城区社区居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社区居民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也只有决解失业,才能使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充分就业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从一个地方居民失业率中可以折射出地方政府对相关政策出台执行情况的好与坏。
(一)劳动力素质原因
虽然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城区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但是目前我国城区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城市社区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着,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配套政策严重滞后,致使这一转移进程并不顺畅。这种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都很难提高社区生产效率和增加居民收入的显著成效。造成我国城市社区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本源于教育投入不彻底。
(二)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增大
城市社区劳动力的严重过剩,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也是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地超过了本地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超过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劳动就业限量。城市社区人口较多,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社区劳动年龄还是不断增长,每年城区新增劳动力大幅度超过了供给需求。城市社区是我国社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社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属于经济资源的再配置,转移方向取决于“人口学”中劳动力转移的就高原则,转移目标理所当然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大中城市。其中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是解决城市社区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的进程中。而低端的劳动力过剩和高端的劳动力市场又呈现缺口,社会急需高级管理人员、适用型的技师以及各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因此控制人口增长,仍是中国今后长期的计生工作重要任务。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日趋一体化,竞争激烈
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制度改革的深化,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壁垒被打破。因此,吸引了众多于城区外一些有经济基础的农民和乡镇居民前来城区落户。这些社区剩余劳动力和乡镇无业居民及省外民工都在寻找就业机会。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大,使就业岗位相当紧缺的城我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
三、解决社区居民失业问题的对策
失业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政策的社会都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结构、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劳动关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同时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此,社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的不良经济状态,是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失业对劳动者本人是一种沉重的打击,由于就业和生活的各种挫折,失业人口埋怨社会不公平,产生怨恨情绪,容易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充分认识解决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城市失业人口规模和降低失业率。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性别、技术水平等跟用人单位的要求条件存在差异。一方面,失业人员不愿选择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劳动环境差的职业或单位,形成失业人员“有业不就”的问题;另一方面,劳动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劳动环境好的职业或单位,很难从失业人员中寻觅到合适的人员,形成部分职业或单位“空岗”现象。劳动者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同时并存,供求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失业人员必须正视现实,端正心态,转变观念。失业问题本身不是孤立的,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繁荣和人口的合理增长。
(一)加强岗位开发工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门路
第一,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和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基础。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劳动力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允许从大企业、资本密集产业发展战略转型,适当压缩政府建设投资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投资,放松政府对创业的管制,清理各种对创业和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收费罚款,合并和减少政府及行政性事业机构繁多的执法,发展城镇和城市社区银行,大力发展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以避免高失业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第三,再就业工程措施不够完善,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了大量失业、下岗人员的出现。作为一种改革的代价,失业所引发的后果不应该由失业者独自承担,而应由政府,改革收益者以及富人阶层来共同承担。
第四,鼓励各类企业招用吸纳更多的户籍失业人员,并予以政策鼓励;鼓励失业人员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再就业,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及其他扶持政策。实行岗位申报制度,优先招用户籍失业人员。不断完善就业岗位开发制度,形成一个由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企业共同参与的岗位开发工作机制,为失业居民提供更多的岗位资源。
第五,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挖掘增加就业岗位潜力较大的产业和行业,开拓就业岗位资源,并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加入WTO引入的国际规则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知识经济社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就业增长最快,能有效扩大就业容量,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增加就业必须创造一定的就业途径和渠道。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的优势。
第六,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岗位。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是拓展失业人员就业渠道和领域,它对劳动者 的文化及职业技能素质要求相对不高,又能够满足社区建设中方便居民生活的需要。尤其要积极开发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社区保安、出租屋管理、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要将政府投资、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或政府特许经营所产生的岗位按一定的比例,开发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户籍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失业人员就业。
(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提升就业技能
市场经济竞争随时会产生大量失业人员,产业结构调整、自然资源枯竭、经营状况恶化等经济条件变化易于导致劳动力在不同企业、行业、部门之间转换,摩擦性失业相应也会发生急剧变化。从我区企业改革的目标看,凡是有可能失业的劳动者,都应纳入失业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应享受失业救济金。这既符合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首先,考虑将部分特定群体纳入失业保障范围。对于原来靠农业用地从事生产的,而现进入县城的农民工,这部分人中许多在失地后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他们属于典型的结构性失业者,对此应对无地无业的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及职业培训等再就业资金投入,将其纳入失业保障范围。其次,对每年无法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往年积累的失业青年,纳入保障范围,宜实施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的相应保障措施。建立规范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就业培训的有效性。再次,大力加大对企业介绍、培训基金投入力度,提供基本资金支持;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用性;建立培训机构与受训者联动的培训考核机制。转变观念,使失业保障再就业得到实施;加强对失业人员管理,促进其再就业;建立社会综合失业保障体系,促进再就业率全面提升。
(四)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就业机会。中国劳动者素质从整体上来说不是很高。近年来由于受年龄、技能水平以及总体就业环境、再就业优惠落实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加大。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只有把失业率降低了,城市社区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发展。
四、结束语
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就业对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城市失业下岗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本着“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要理论思想,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构筑,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社区就业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在社区服务业岗位上进行再就业,发展了社区经济,保护了城市弱势群体,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伟华 以社区服务推动社会就业的对策分析 商业研究 2006年02期 2.李 星 我国城市社区就业问题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2008年 3.代岷嵋 城市社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2004年
第二篇:1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录
一、我国城镇失业现状(一)失业的概念及其划分(二)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
二、我国城市社区部分居民的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二)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 1.历史因素的影响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三)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四)就业观念的影响
三、我国城镇失业问题产生的影响(一)将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将被扭曲
四、治理城镇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二)加强岗位开发工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门路(三)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根据近几年的资料显示,我国现今的失业现状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承载的社会形态,不管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不同程度的会出现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和再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我们所说的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这是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经济建设各方面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所造成的现象,导致了当前的就业困难和下岗职工增多。下岗失业者自身的素质偏低、观念陈旧,更加增大了再就业的难度。
【关键词】
改革与失业;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观念;教育理念;城镇社区;问题研究;
一、我国城镇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概念及其划分
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得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点:一是在法定劳动年龄范畴之内;二是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即在智力和
身体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可以确定为失业。
(二)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社区的失业问题不断扩大,逐步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了《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企业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计算,那么我么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城市社区部分居民的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我国城市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问题存在的基本原因。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不断上升,从而使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上世纪我国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新增人口速度大幅度下降。但是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的原因,使我国劳动力问题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压力。这方面的压力在较短时间里不会得到明显的缓解。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
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
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十年**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
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
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基层政府应有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镇政府没有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
从调查情况来看,滦南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主要是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涉农部门的服务中心、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这些培训单位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培训条件差别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2003年9月以后,虽然县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各部门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主动的配合,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怎么开展工作,能够开展培训的也大多集中在县或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况且许多培训是大杂烩式的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一般停留在农业技术、机械加工等几个工种,与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和农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使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城乡结构、体制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增加。要缓解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必须积极推进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大力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和企业,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这就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就业产生的重大影响。建国以来,中国就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自然反应。我国现在正处于一种农业经济占相当比重,现代工业经济还不成熟,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状态,正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在了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化上。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就业形式问题。
(四)就业观念的影响
随着失业数量的逐年增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改革就业制度的任务愈加迫切。针对当前就业问题异常难的现状,应保持良好的就业观。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业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召开了“全球就业论坛”会议,该会议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提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并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新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2月4日在中央举办的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
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关于择业观的概念,有人认为是人们对职业价值及如何对待职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有人把职业作为人们对事物之意义的评价对象来看,择业观定义为:“人们对职业能否满足需要进行认识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也有人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职业价值观’,也称择业是人们对待择业的一种信念。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
三、我国城镇失业问题产生的影响
(一)将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果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陷入生活困境,必然导致劳资矛盾和干群关系的激化,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增大。据公安部门的资料反映,近年来,我国堵截交通、围攻办公大楼、集体上访等职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增长速度惊人,参加群体性时间的主要是老工人、老教师和老干部,每年涉及的人数多达上千万人。这些人的生活困难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极易被国内外不法分子利用,演变成党和国家的敌对势力。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将被扭曲
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特困群体的形成,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形象,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还将影响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四、治理城镇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择业观念,严重影响了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尽快帮助失业人员认识形势,面对现实,而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帮助失业人员提高思想认识,这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第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失业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失业现象,只是失业率有高有低,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也不例外。第二,要认识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就是“流动”。要学会在流动中寻找机会。这样可以激发劳动者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失业未必是坏事,而是提供了重新创业的机会。第三,要认识到劳动力过剩是相对的,就业机会时永存的。当前的就业问题,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还有许多新的就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失业人员择业,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打开思路,放开眼界。要逐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劳动光荣的观念;要不卑不亢,不
等不靠,不挑不拣,只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就业的新天地。
(二)加强岗位开发工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门路
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允许从大企业、资本密集产业发展战略转型,适当压缩政府建设投资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投资,发展城镇社区银行,大力发展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以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危机。再就业工程措施不够完善,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密切的联系到一起。
(三)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人口大大增加。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只有把失业率降低了,城市社区经济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人人有事做,人人有班上。
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就业对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城市失业下岗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功能,提高城镇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解决了城市社区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星 我国城市社区就业问题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2008年 2.代岷嵋 城市社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2004年
3.王伟华 以社区服务推动社会就业的分析 商业研究 2006年2期 4.中国就业服务网,就业政策与服务频道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6.杨河清,劳动经济学,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1日 7.孙祖芳,就业与失业问题理论政策研究,中国经济信息网,2004年5月 12日
8.刘长明,失业:需要重新透视的经济社会现象,新华文摘,文明出版社,1997年11月
9.马铁民,国有企业改革与失业,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P184 10.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6期
11.吴鹏森,关于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战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报(人民社会出版社);2001年03期
12.张妍,中国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3.杨宜勇,城市社区就业发展前景巨大[J];理论与改革;2002年01期 14.徐晓黎,我国的就业对策在思考[J];商业研究;2003年13期
15.吴宏洛,社区就业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第三篇:马鞍山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提纲
一、社区居民失业现状
(一)失业人口呈年轻化趋势,啃老族现象突出
(二)城市社区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三)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状况不稳定,难以抵挡生活压力
二、城区社区居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劳动力素质原因
(二)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增大
(三)就业观念陈旧
(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五)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日趋一体化,竞争激烈
三、解决社区居民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岗位开发工作,扩大就业门路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
(三)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转变居民就业观念
(四)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提升就业技能
(五)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四、结束语
马鞍山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然而,我国城市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大量的失业阻碍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本文通过对我市社区居民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并针对居民失业现状及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失业问题社区居民解决对策
一、社区居民失业现状
(一)失业人口呈年轻化趋势,啃老族现象突出
我市人社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青壮年已成为我市失业发生率最高的群体,而高学历失业人口比例正呈上升趋势。我市16-29岁失业人口占全市总失业人口的32。5%。全市有近七成的失业人口年龄在40岁以下。城区“啃老”现象日益突出,超八成市民认为身边有“啃老族”。有关调查对“啃老族”的表述为: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他们有谋生能力,却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有社会学家称这一群体为“新失业群体”。据中国当代研究的资料显示,年龄绝大多数集中在20岁到40岁之间,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8%,男性比例占36%,女性比例占25%。与社区相比较,“啃老族”主要集中在城区内。
(二)城市社区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下,无技能、年龄大的劳动者实现再就业的难度逐年加大。我市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找出路。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意识,不愿接受培训,而择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加大其就业难度。
(三)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状况不稳定,难以抵挡生活压力
城市贫困人口的主要类型有下岗失业人员、因病致贫的职工或退休人员、因突发性灾祸而导致的贫困人口、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口等等。这部分群体大多属于老弱病残型,他们的就业状况极不稳定,没有稳定收入。城市贫困人口有的在做小买卖,有的在做临时工,还有的人在打零散工,而对于那些在职人员,他们尽管有收入,但收入微薄,无法应对庞大的生活开支。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个体及私营企业主、外来务工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等都没有相应的养老保障,加上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速度缓慢、覆盖面小,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基本没有参加,看病还得靠自己掏腰包,难以抵挡突发性危险。此外,尽管如今的经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城市低保金的金额、退休工人的退休金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等都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即使
有提升,提升的幅度也微不足道。
二、城区社区居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社区居民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也只有决解失业,才能使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充分就业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从一个地方居民失业率中可以折射出地方政府对相关政策出台执行情况的好与坏。
(一)劳动力素质原因
虽然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城区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但是目前我国城区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城市社区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着,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配套政策严重滞后,致使这一转移进程并不顺畅。这种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都很难提高社区生产效率和增加居民收入的显著成效。造成我国城市社区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本源于教育投入不彻底。
(二)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增大
城市社区劳动力的严重过剩,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也是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地超过了本地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超过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劳动就业限量。城市社区人口较多,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社区劳动年龄还是不断增长,每年城区新增劳动力大幅度超过了供给需求。城市社区是我国社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社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属于经济资源的再配置,转移方向取决于“人口学”中劳动力转移的就高原则,转移目标理所当然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大中城市。其中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是解决城市社区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的进程中。而低端的劳动力过剩和高端的劳动力市场又呈现缺口,社会急需高级管理人员、适用型的技师以及各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因此控制人口增长,仍是中国今后长期的计生工作重要任务。
(三)就业观念陈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导致一部分失业人员观念陈旧,影响了他们的再就业。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认为只有政府安置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主动性不强,宁愿靠国家、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也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再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铁饭碗制度”造就了一大批“铁饭碗观念”的职工。这种“铁饭碗观念”,反映在就业领域上,存在“重国有、轻集体、厌个体”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到国有经济单位工作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不愿到私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单位工作,自愿失业;表现在就业形式上,认为只有从事长期稳定的工作才算就业,因而不愿从事一些新的就业形式,如临时工、非全日制工、小时工等。
(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险方面,一些个体或者私营企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都没有纳入养老保障的范围;医疗保险方面,我国城市中尚没有建立全民医疗保健制度,并且已经开展的社会医疗保险项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屡发生;失业保险金低廉,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社会保障的完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政府加大社保投入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五)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日趋一体化,竞争激烈
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制度改革的深化,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壁垒被打破。因此,吸引了众多于城区外一些有经济基础的农民和乡镇居民前来城区落户。这些社区剩余劳动力和乡镇无业居民及省外民工都在寻找就业机会。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大,使就业岗位相当紧缺的城我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
三、解决社区居民失业问题的对策
失业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政策的社会都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结构、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劳动关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同时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此,社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的不良经济状态,是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失业对劳动者本人是一种沉重的打击,由于就业和生活的各种挫折,失业人口埋怨社会不公平,产生怨恨情绪,容易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充分认识解决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城市失业人口规模和降低失业率。
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性别、技术水平等跟用人单位的要求条件存在差异。一方面,失业人员不愿选择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劳动环境差的职业或单位,形成失业人员“有业不就”的问题;另一方面,劳动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劳动环境好的职业或单位,很难从失业人员中寻觅到合适的人员,形成部分职业或单位“空岗”现象。劳动者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同时并存,供求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失业人员必须正视现实,端正心态,转变观念。失业问题本身不是孤立的,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繁荣和人口的合理增长。
(一)加强岗位开发工作,扩大就业门路
第一,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和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基础。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劳动力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鼓励各类企业招用吸纳更多的户籍失业人员,并予以政策鼓励;鼓励失业人员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再就业,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及其他扶持政策。实行岗位申报制度,优先招用户籍失业人员。不断完善就业岗位开发制度,形成一个由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企业共同参与的岗位开发工作机制,为失业居民提供更多的岗位资源。
第三,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岗位。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是拓展失业人员就业渠道和领域,它对劳动者的文化及职业技能素质要求相对不高,又能够满足社区建设中方便居民生活的需要。尤其要积极开发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社区保安、出租屋管理、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要将政府投资、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或政府特许经营所产生的岗位按一定的比例,开发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户籍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失业人员就业。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
第一,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允许从大企业、资本密集产业发展战略转型,适当压缩政府建设投资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投资,放松政府对创业的管制,清理各种对创业和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收费罚款,合并和减少政府及行政性事业机构繁多的执法,发展城镇和城市社区银行,大力发展能容纳
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以避免高失业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第二,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挖掘增加就业岗位潜力较大的产业和行业,开拓就业岗位资源,并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加入WTO引入的国际规则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知识经济社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就业增长最快,能有效扩大就业容量,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增加就业必须创造一定的就业途径和渠道。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的优势。
第三,再就业工程措施不够完善,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了大量失业、下岗人员的出现。作为一种改革的代价,失业所引发的后果不应该由失业者独自承担,而应由政府,改革收益者以及富人阶层来共同承担。
(三)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转变居民就业观念
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针对中国劳动力的特点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新型就业观的教育,使之首先从思想上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要围绕加入WTO之后产业和行业结构的新情况安排培训计划,综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推动培训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创业者培训,为更多劳动者创业和自谋职业准备条件。
(四)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提升就业技能
市场经济竞争随时会产生大量失业人员,产业结构调整、自然资源枯竭、经营状况恶化等经济条件变化易于导致劳动力在不同企业、行业、部门之间转换,摩擦性失业相应也会发生急剧变化。从我区企业改革的目标看,凡是有可能失业的劳动者,都应纳入失业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应享受失业救济金。这既符合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首先,考虑将部分特定群体纳入失业保障范围。对于原来靠农业用地从事生产的,而现进入县城的农民工,这部分人中许多在失地后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他们属于典型的结构性失业者,对此应对无地无业的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及职业培训等再就业资金投入,将其纳入失业保障范围。其次,对每年无法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往年积累的失业青年,纳入保障范围,宜实施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的相应保障措施。建立规范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就业培训的有效性。再次,大力加大对企业介绍、培训基金投入力度,提供基本资金支持;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用性;建立培训机构与受训者联动的培训考核机制。转变观念,使失业保障再就业得到实施;加强对失业人员管理,促进其再就业;建立社会综合失业保障体系,促进再就业率全面提升。
(五)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就业机会。中国劳动者素质从整体上来说不是很高。近年来由于受年龄、技能水平以及总体就业环境、再就业优惠落实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加大。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只有把失业率降低了,城市社区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发展。
四、结束语
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就业对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城市失业下岗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根据党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本着“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要理论思想,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构筑,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社区就业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在社区服务业岗位上进行再就业,发展了社区经济,保护了城市弱势群体,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袁乐平:《失业经济学》,428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3年
2.顾建平:《中国的失业与就业变动研究》,240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3.袁志刚:《中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失业》,200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4.陈芳:《中国城镇就业难点与反失业政策研究》,324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5.李正龙:《就业与培训:政策与实务》,28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郭松山:《中国失业保障制度与再就业》,244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7.赵昕:我国社区就业问题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10期
8.李星:我国城市社区就业问题探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10期
9.王伟华:以社区服务推动社会就业的对策分析,《商业研究》,2006年02期
10.庄莉,赵韡:浅谈促进社区就业的几个问题,《管理观察》,2009年07期
第四篇: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调查报告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城镇居民就业形势
前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和登记失业人员与周边城市相比呈居高趋势。自2007年起,据劳动部门统计,2007 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9.79万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9%,比上年下降0.25 个百分点。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44万人。2008 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0.97 万人,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97万人。到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9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4%。
2009 年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43 万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97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1%。然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但与省内周边城市相比,仍然偏高。
二是就业困难群体真正实现再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包括年龄35岁以上下岗失业人员、无技能人员及女性下岗失业人员。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下,无技能、年龄大的劳动者实现再就业的难度逐年加大,成为就业困难的一大群体。去年失业人员有33830 人实现再就业,其中有10166人是属于灵活就业形式,占30%,大部分是依据再就业优惠政策的作用,申请认定灵活就业,并享受社保补贴,并纳入就业人员统计范围。而就业困难群体真正依托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的人数并不多。
三是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问题日益突出。天津市从2003年起开始实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至2004 年底共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50284 人,但随着失地农民的增加,以及转移就业后的不稳定性,并不能乐观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以2008、2009年为例,共实现转移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9700 人,24300 多人;但由于受到企业
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劳动强度等诸方面因素,流动性很大。这说明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多方面、多渠道性,也反映了转移就业的不稳定性。对于失地农民来说,虽然政府已下发了《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对不同年龄段被征地人员参保实行不同的缴费标准,但对于青壮年的失地农民,实现正规就业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四是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难度增加。近几年来新成长劳动力增长量总体上大于社会需求,根据教育部门资料,新成长的劳动力2008 年天津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1938人,比上年增加3574人,增长19.5%。
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的因素,2009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还将进一步增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面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7%的失业人口为毕业后从未工作的20~24 岁人口,这类型失业人口很大一部分是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而从已经就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就业身份来看,93.3%为雇员,3.6%为雇主,2.6%为自营劳动者,0.5%为家庭帮工。仅有6.2%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和雇员的人数比例为1:15,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二、天津市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及其成因
社会就业的现状也和我国目前社会就业所面临的现状一样。究其原因,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市场经济调节的结果。目前,影响天津市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是:
一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有大量的外来劳动力,而本市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相当多的企业一直招不到合适的工人,据市劳动力市场统计,今年以来,在劳动力市场一次性招工100 人、已招聘三次以上的企业达225 家。在调查过程中还了解到,2008 年金融危机民工荒年,2010年经济转型、经济好转企业招工越来越困难,一开始仅限于技术工种,去年下半年开始,连普工都很难招,尽管企业在招工年龄上放宽限制,由以往招女工年龄
普遍在24岁以下放宽到35 岁以下,即便如此仍然招不到合适的人员,招工存在一定困难。
二是社会保险缴费标准的不同造成外来劳力与本市劳动力发展不均衡。近几年来,由于天津市社平工资的不断上涨、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较低以及天津市企业招用本市员工与外来员工缴交的不同社会保险政策,造成就业的不平等竞争,促使企业大量使用外来劳动力而不愿招用本市劳动力。以2010年的缴费标准为例,由上表可知,企业如果用社平工资标准为缴费基数,招用一个本地劳力所需费用是招用外来劳力的4.2 倍,如用最低缴费标准(社平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招用一个本地劳力所需费用是招用外地劳力的2.3 倍。显而易见,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下,天津市城镇居民的就业格局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三是劳动力就业观念仍未根本改变。从企业、街道社区、创业培训机构、自主创业人员所反映的情况以及劳动保障部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的情况来看,天津市劳动力就业观念仍然存在“等、靠、赖”的思想,而且存在本地劳力易拉帮结派、不好管理的现象。对于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的工种不能适应。一味地依赖政府,缺少再就业的热情。
三、促进天津市城镇居民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挖掘增加就业岗位潜力较大的产业和行业,开拓就业岗位资源。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扶持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目前天津市民营企业在不断壮大,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天津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力军,要专门研究注重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的政策与措施,使民营经济能够继续成为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除此之外,信息产业、旅游业、室内装修及午夜管理、社区劳动组织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这些也都是就业岗位资源相对丰富的行业和产业,应该进一步研究促进这些行业发展的措施,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是政府应加强对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宏观调控。针对目前劳动力市场招工
难的现象,政府应该及时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提高基本工资,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提高整个城市吸引力。随着岛内工业区大量往岛外迁移,大量岛内居民往返于岛内外上班,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吸引力,企业最低工资也不应有岛内岛外的区分标准,应该统一。
第五篇:苏州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苏州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当前国内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我国经济也有较快速的发展,就业口不断增多,但是我国企业发展任然不能满足庞大的就业大军,加上企业用人单位不断精简人员,企业规模小,就业岗位有限,员工换岗频繁,导致大量的就业者失业。多年来,政府在就业问题上一直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法规,但终究由于人口过多,就业岗位有限,始终不能将就业问题处理得十分妥当,如今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本文通过对苏州部分居民这一群体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其失业现状并分析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字:苏州居民失业就业
城市居民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苏州市失业状况也已经十分明显。中国大环境下的苏州市失业状况不容乐观,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是稳定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苏州市部分居民失业现状
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或者根本就未曾找到就业岗位的人。西方经济学定义,失业是“所有哪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据社科院报告:我国城镇失业率约为9.4%,另外2009年610万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约占1/4。目前的金融危机,几乎波及到全球所有行业,中国企业自然在所难免。日前,中国务院国参事陈全生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
在全国的大趋势下,苏州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苏州下岗人员部分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而青壮年也是苏州市失业发生率较高的群体,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他们有谋生能力,却未“断
奶”得靠父母供养。同时,大量高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也造成了苏州就业岗位紧张,据统计,2012年苏州外来流动人口已达700万,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人口,苏州成为继深圳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
二、苏州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原因探寻
全国失业人口的攀升表明了在全国范围内失业的状况不容忽视,失业已经影响到好多家庭和失业单位,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部分苏州市社区的失业现状也已经成为当地政府一项有待攻克的难题,究其失业原因如下:
1.人口过多,就业岗位不足
劳动力过剩,就业岗位不足是导致其失业的基本原因,在早年,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了苏州市人口数量剧增,劳动力不断攀升,而就业岗位增长的速度远不能满足人口膨胀带来的压力,虽然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等优生政策,但是只能缓解其增长过快的状况,依然不能解决其就业问题。政府也推出过相关政策,为一部分人提供就业机会,但是就业的不稳定性,不合理性依然存在,中国是人口大国,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严重,就业问题还有很多隐形的问题从在,从业人员在就业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众多因素,例如照顾老人,选择教育、福利、医疗保障、金融服务服务健全的地点„„就业岗位不断更换,也会导致部分人失业。
2.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大幅增加,就业压力增大
苏州市是江苏经济、旅游、文化发达城市。随着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制度改革的深化,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壁垒被打破。因此吸引了众多城区外一些有经济基础的农民和乡镇居民前来城区落户,也吸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涌入苏州寻求发展。这些社区剩余劳动力和乡镇无业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都在寻找就业机会,使得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大,导致就业岗位相当紧缺的城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
3.社区人员素质存在问题
苏州当地待就业人员过剩,劳动力虽多,但是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人不适合政府以及企业提供的相关岗位,整体素质过差,现象日渐显著,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但是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人才培养,导致虽有好的岗位,却没有人能胜任这一现象。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其根本原因是教育投入不足,公民自身素质不够。
4.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虽有岗位却虚位待人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计划经济出现,包分配就业在当时成为就业的主流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倡导下,苏州市政府虽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多就业岗位,似乎就业形势大好,但是在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下,在传统家庭甚至学校教育影响下,大多人选择进国企,捧铁饭碗,通报统配制度的影响,使得一部分人的思想陈旧,即使面临就业机会也会放弃!
5.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据统计,2013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人数近700万人,创历年新高,面临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企业单位的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巨大的就业群体。而这些毕业生中又将有大部分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众多。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攀比心理严重,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频繁更换岗位,没有积累下足够的经验。
三、解决失业问题的建议措施
失业的问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失业率过高会导致大量劳动人员闲置,贫富差距扩大,引起底层劳动者的不满和抵触情绪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失业率过高还会影响到政府的信誉度,连续的失业状况会影响人民心中政府的形象,虽然在采取一些措施,但是许久不见成效,势必引起民众的不信任。政府的执行力和信誉度也会在民众心里不断下降!因此,解决失业问题刻不容缓。
1、努力开辟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的优势,按有关资料测算,投入相同的资金,在第二产业安排1个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可以安排2-3个劳动力。因此应当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苏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文化城市,可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周边文化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这也是苏州市政府不能放弃的长期战略之一。于此同时继续拓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领域的就业。注重拓展物流、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的就业渠道。政府也可积极开发社区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开发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社区保安、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
2、发展教育,提高公民就业能力,根治传统观念等重要举措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素质技能,是全国正在积极执行的一项有效措施,其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和失业率,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每位公民多掌握一门技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反失业措施中的重要一项。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也是我国失业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减少失业人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长期的计划体制让传统的就业意识根深蒂固,解决这个问题,要加强宣传教育,让传统的就业思想逐渐淡化,让新型人才逐步渗入社会,从而影响失业人群的意识,引导失业人去逐步向个体,民营企业再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加合适的就业机会。
3.帮扶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完善再就业工程
据全国抽样统计,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大龄下岗人员在失业人群中占比28.7%,这是人口老龄化的产物,他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层:“上有老,下有小,退休尚早,再就业已老”是他们生活真实的写照,大龄失业人员是失业人群中最困难的群体。因此,政府可为大龄下岗职工实施再就业援助。例如:提供再就业培训服务。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以及公民个人参与培训计划的实施,要联合教育部门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为再就业培训增添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利用现有设施,挖掘培训潜力,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对于具备条件且承担再就业培训任务比较好的教育、培训单位,经劳动部门确定,可以作为再就业培训定点单位,给予相应的扶持;对于组织下岗职工中的困难群体人员进行培训的,给予适当经费补贴。
对取得培训结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大龄下岗职工,职业介绍机构也可根据其所学专业技能,纳入劳动力市场信息库,为其办理劳动人事档案存放,并尽快沟通与用人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联系,优先推荐就业。可以开设专场招聘洽谈会,使其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推荐到用人单位试工。职业介绍机构应主动帮助用人单位与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联系,从经过培训的对口人员中录用人员;对于愿意自谋职业的,要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落实开办手续、经营场地、减免税费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培训学员提供实
习场所,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优先接纳大龄下岗职工就业等。
4、出台相关政策扶植中小企业,鼓励创业
首先,政府对符合国家规定的中小企业,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能够增强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增加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的机会,从而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
其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事实,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苏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积极采取措施,把中央和省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措施落实到实处。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为此苏州也为中小企业急需的贷款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对小中企业的中长期贷款额度,简化中小企业、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的应急贷款手续;加强对企业资金链的监控,做好风险排查工作和处置工作,建立应急互助基金,为因资金周转困难诱发资金链断裂的中小企业提供应急资金,帮助企业解决临时周转和短期保障;创业带动就业,及时缓解了就业压力,也为新的市场提供更丰富的内容!
综上所述,在国内大环境失业率较高,就业难的情况下,苏州市失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业观念陈旧,多年来参与就业人口素质偏低,科技发展代替人工,还包括旧时残留的体制性因素、经济上结构性因素、此外还有相关周期因素、发展因素等。这些因素中,产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苏州市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失衡这一体制性障碍的存在,阻碍了失业和下岗职工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非公有经济部门就业。此外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就难以为更多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甚至会由于企业内部调整,导致更多人失业!苏州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失业人口的关注,扶植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就业形势的前提下,就要开拓新的政策,其中包括教育,从思想上解决就业意识,逐渐消除就业人士消极的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安立仁,《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
2.沈水根,《中国苏州市职工失业保险问题研究/中国书籍文库》,《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3.曾显荣,《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
4.王霆,《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
5.郭小聪、李业兴,《地方政府与失业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6.李瑛珊,《企业行政管理实务(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