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修改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7: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修改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修改版)》。

第一篇: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修改版)

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

摘要: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管理工作和城市民政工作的重心,及时把握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长沙市各城区社区建设工作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南京等城市社区建设的做法,通过描述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政府管理规范有序、社区自治充满生机、市场机制充分发育、执政基础坚强巩固的社区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当前着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社区建设 现状 问题 对策

目 录

一、社区及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3-4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4-7

(一)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二)基本明确了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基本思路

(三)社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三、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7-10 1.社区缺乏全方位建设。

2.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3.行政体制改革滞后。

4.街道、居委会管理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5.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6.社区组织功能错位。7.广大居民认识还不到位。

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10-13 1.完善社区工作体系。

2.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居委会规模。3.社区居委会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5.发挥社区整合功能。

6.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7.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部门间的关系。8.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

9.选拔一批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10.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工业化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逐步深入,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负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社区服务职能开始分化。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成员的“单位人”属性逐渐向“社会人”过渡趋势愈加明显,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大规模社区建设启动之前,长沙市已开展了创建文明社区的活动,创建了望月湖、咸嘉新村等一大批文明社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区的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笔者就长沙市内五区重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并结合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做法,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社区及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

社区一词,由英文community译来,其意为在一起生活、工作的同质人群的共同体。目前,我国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权威解释是:社区是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构成社区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地域因素,即由一定地域自然环境构成的社区主体的生活条件和场所;二是社会关系,即必须有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三是互动因素,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共同的社会归属感,认同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社区建设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和自治性。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取向。一种是着眼于基层政权建设,强调城市管理权力的下放和政府权力在社区的整合。因此,这类研究者提出要将城市管理权力下放,扩大基层政府的权能,进一步强化街、居组织的地位,乃至把街道办事处变革为基层政府,使其由主要承担民政职能转为承担整个街区的社会综合管理职能。由于这类研究直接面对街区实际,并且集中在政策层面,针对性较强,因而直接影响了基层政权建设的实践。虽然法律尚未确认,但90年代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试点实际上都将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政府管理的实体来强化,现实中大多数城市沿用的是这一种取向。

第二种取向是着眼于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强调社区动员、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也倾向于进行操作性政策的设计,但多以社区理论和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假设和分析的基础,因而其研究成果被称为“社区制”。他们针对街区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对社区居民的动员,而政府方面又因包揽公共事务过多,所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并进一步滞缓了社区发育。为此,他们提出:(1)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政府权力应向社会转移;(2)通过社区工作促进居民互动,并实现社区动员;(3)将社区服务由政府对居民的单向服务变为居民相互之间的双向服务,从而营造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发育;(4)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市场组织,让社区管理自己。对应于街道权力的扩张,这类观点的极端是政府对社区事务干预越少越好。

社区制研究强调街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提供了解决街道行政压力繁重这一问题的思路,适应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初衷,因而正在对社区建设的实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政府鼓励下,各地街道和居委会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和基本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总结社区建设的上海、南京、青岛、沈阳、武汉等模式,有以下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社区成员实际需求出发,服务社区居民;二是坚持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活动,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社区建设氛围;三是坚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着力抓好社区自治组织建设,逐渐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二)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已基本明确,即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的功能,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指导方针,以长沙市为例,各城区都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是建立了推进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经过一阶段的探索实践,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从而加大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力度。二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按照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各城区对街道、居委会,特别是居委会的规模进行了调整,科学划分社区,合理地建立社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区自治组织。三是因地制宜地确定社区建设的项目。目前,从各城区确定的项目来看,有多有少,不尽相同,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基本内容有六项,即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这些也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四是理顺关系,强化社区功能。各区都重点抓了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这个环节,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注重理顺区、街与社区的关系,以及社区基层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与物业管理机构的关系。五是推进社区民主。通过“四个民主”,实现党委领导下的社区依法自治,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达到建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三)社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目前,社区建设已取得初见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得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得到所在省、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社区建设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功能得到了强化。各部门、各驻区单位在社区中找准位置,从各自本职出发,向社区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社区普通开展了便民利民服务、治安综合治理、美化环境以及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尤其是着手解决一些群众亟需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社区建设丰富了社区生活,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凝聚力增强,群众自觉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三是通过社区建设,找到了一条加强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的新路子。通过实践,城市基层管理开始由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为主的方式向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的自治方式转变,使城市社区成为全部城市工作的基础和载体,使城市大量实际问题解决在基层,促进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四是通过社区建设,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居委会干部素质有所提高,工作条例有所改善。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评议社区工作和参与社区事务,既促进了社区工作作风的改善,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密切了干群关系。

三、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制关注的焦点其实也是基层社会功能性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秩序的形成,但由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它与前面所言的另一种主张在事实上形成了“社会化”与“行政化”的争论。其实,如果各执一端,两者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缺陷都非常明显。对于强调行政化的倾向来说,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街区历史与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和强力解释,因而实用色彩较浓,缺少宏观和长远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忽视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的力量,因而不能找到推动社区发展的更为丰富的资源。对于强调社区制的倾向来说,虽然视野较为开阔,政策思路也更加适应街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但由于在理论上以国家与社会的分野作为预设前提,他们的对策思路在实践中就常常缺乏实施推动的主体。换言之,社区制研究的理论与对策是相互矛盾的,在理论上,它主张政府行政权力的淡出,在实践中却又将政府作为预设的推动主体。因此,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社区建设的工作方法上,以行政推动为主导,以工作方案为导向,社区组织行政化色彩仍然很浓厚,居民的自发参与限于配合政府工作方案,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专业方法启发社区居民的独立自主行动,主要表现:在形成机制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社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政府划定或一手促成的;从已有社区的性质看,目前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大量政府职能的街道办事处是社区唯一主体,与社区有关的工作被纳入了政府工作轨道,成为党和政府的基层工作;从管理体制上看,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的社区,仍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和行政模式,存在着强化政府行政职能的倾向。另一方面是社区建设成果上,重视有形的硬件建设和经济发展,忽视无形的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自助互助精神、集体合作能力、社区归属感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缺乏全方位建设。社区建设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化体育卫生及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等多个方面。而目前不少地方社区建设基本上以解困济贫,解决孤寡残困人员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困难为主要内容,没有突破福利服务的范围,在实现社区全方位建设上做得不够。

2.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居委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导致角色模糊,职能错位,居委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居委会“准行政组织”的地位及其运作机制,难以适应居民自治意识增强、希望扩大基层民主的需要,难以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3.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管理体制变化不大,这已成为阻碍社区发展的一大因素。一些城市在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时,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4.街道、居委会管理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从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发展到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街道、居委会还缺少集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服务手段不健全。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基础设施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社区干部中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的较高素质人才还相当缺乏,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5.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严重,对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

6.社区组织功能错位。现行社区组织按照行政区划或行政系统,被划入不同层次的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单位制”混杂于“社区制”,社区内“诸侯割据”,各单位“自办社会”现象严重。社区基本不具备一个相对独立实体进行活动的能力,很难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社区资源整合相对滞后。社区服务发展前景看好,实现产业化市场潜力也大,但由于整合资源的办法不多,导致社区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实施社区设施投资多元化尚未实现。7.广大居民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还不够高。部分居民的文明水平与广大群众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较高期望不相适应。社区成员在自觉维护社区整体利益、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管理上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

社区建设的目标是:政府管理规范有序、社区自治充满生机、市场机制充分发育、执政基础坚强巩固。党和政府要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将社区建设摆到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比较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党政领导与社区群众同心协力建设社区的良好局面。

1.完善社区工作体系。理顺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各政府职能部门要调整机构,转变职能,作为指导与服务,为社区居委会解决相关问题。社区居委会要保证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会》规定,建设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决策、社区委员会议事、社区工作者办事的新型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通过四个社区主体组织的互相配合、促进与制约,形成科学、完善的社区工作组织体制。

2.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居委会规模。街道办事处是政府派出机构,行政色彩较浓,不利于体现社区自治性质;而现有居委会规模过小,资源少,功能弱,居民归属感不强。应当合理调整现有居委会的规模。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划定社区。如大连市居委会由1826个减到879;深圳市在保持街道原有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以3至4个居委会基础,组建一个新的社区管理委员会,一般包括3000-5000户左右,人口1万人左右。

3.社区居委会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要依照《居委会组织法》,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领导班子。坚持定期开好居民代表大会,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经常性联系。抓好居委会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居委会工作档案。把居委会的自治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责权利明确、协调配合、互相制约、管理到位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要把社区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如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社区流动党支部、党员登记站、社区业余党校,加强社区党组织与广大党员的紧密联系,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同时,建立并发挥服务志愿者协会、社区互助协会、社区科普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5.发挥社区整合功能。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主管理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组成社区的管理体系。行政管理系统应承担制定社区规划、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社区自主管理系统要通过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形成社区的文化合力,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系统,其任务主要是通过提供便民服务,营造一个舒适、便利、优美、安全的社区环境。

6.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在社区建设启动阶段,政府投资是必需的,然而更需挖掘社会资源办社区。加强社区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动员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辖区群众造福,使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7.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部门间的关系。社区的物业管理要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物业管理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性企业,而社区居委会在本辖区具有法定的服务、管理和指导职能,它代表居民对物业公司的工作给予支持、配合和监督;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应该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

8.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让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和“民主活动日”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实施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建立社区居民直接评议街居工作和街居干部制度。要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社区的民主自治水平。

9.选拔一批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选聘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社区干部队伍。

10.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创新理论和政策,以指导实践,推动社区快速发展。当前从理论政策上要探讨以下问题:

社区定性问题。社区应是居民的自治组织,但人们往往把它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后一种定性是不符合社区建设宗旨的。社区建设不是基层政权建设,而是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应该指导,而不是包办,要及时地把群众能够自治的公共权利交给群众自己行使,促进社区群众自治的发展。

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问题。如果只有社区为居民群众的一面,而无居民群众积极参加社区的自治,社区建设任务就只完成了一半,必须把这两个方面都做好。

社区建设动力问题。在社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力主要来自政府。其次,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又一重要动力。越是往后,就越要借助和突出社区群众的动力。

参考文献:

李汉林等:《寻求新的协调――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测绘出版社。夏宝龙:《城市街道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潘乃各马戎:《社会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吴德隆谷迎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知识出版社。

卢汉龙:《社区组织重建与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马伊生等:《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5期。陈涛:《社会发展与社区发展》,《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吴铎:《论社区建设主体――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发展报告》,《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第二篇: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年11月29日 16:17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2期 作者:李磊 崔永军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42

摘 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新课题,尤其是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仍处于摸索时期,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提升。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分析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和经验特征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并剖析了阻碍建设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还对多种建设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其对策建议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模式借鉴,对于推动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策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科技引导计化“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相关研究成果(20120661)

前言

吉林省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省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要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吉林省通过抓好农村“三基”工程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力量,通过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依靠自身力量,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吉林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农民群众有序地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有效载体,让农民群众直接参与社区管理,表达个人意愿和合理诉求,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同时,也有利于开展农村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增强农村的自我服务功能,倡导社会互助,使农民群众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贫有所帮,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对于完善和深化村民自治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界定

新型农村社区是针对传统农村社区而言,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农村社区发展的新形式。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产业和人口结构多元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以社区共同利益(非家族利益)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和空间聚落。新型农村社区除了表现出传统社区的一般特征外,还会出现自己的新特征。如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农业生产的合作化、产业化,空间布局的集聚性,社会构成的异质性,社会交往的开放性,社区组织由行政归属型向利益归属性过渡等[2]。

二、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全省面积18.74平方公里,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市、区);拥有621个乡镇机构,9 321个行政村,399.08万个农户。截至2010年,吉林省农村人口达到1 349.16万人。

2008年3月,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尝试。至2008年,吉林省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了一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建设风格的村镇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共启动1 127个自然村社区建设,占全省行政村12%。各县(市、区)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普遍成立了由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纳入责任考核体系。同时省民政厅还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培训和宣传工作。陆续组织6批总计70人次参加民政部举办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培训班。民政厅还创办了“城乡社区”简报,及时刊登省内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3]。

2009年起又逐步扩大规模,建立了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确定了“试验典型、探索功能、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开展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了6个方面35类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共修建乡村道路、铺装巷道9 321公里,解决自来水733各村,建设秸秆气化站25个,新建沼气池16 446个,新建和改造房屋3.4万户,新修围墙156万延长米,建排水沟234万延长米,建公厕1 523个,新建垃圾站、填埋点6 901个,卫生所387个,文化站和图书室932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 851套;发展合作经济组织1 969个,带动农户242万户。各实验县(市、区)还围绕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饮水、能源、物资供应、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广泛实施了“四通”、“三改”、“三化”工程(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改水、改厕、改圈”,主街路“硬化、亮化、绿化”)。有的地方还建设了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利用设施,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长春市各实验区在设施和环境改造上的投入总计超过3 000万元,公主岭市和扶余县的投入都超过1 000万元,桦甸市投入超过600万元。

三、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识模糊,“难”字当头。目前部分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片面认识或误区。觉得刚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号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于政策文件无所适从。同时错误地认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头换面,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外在形式。由于不少镇、村干部思想保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有畏难情绪,所以认为,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缺资金,硬件难达标;又缺乏人力,软件难到位。即使省级各种政策倾斜和扶植,也不能及时启动响应,错失许多推进良机[4]。

2.新型农村社区农业基础设施仍十分脆弱。在水利建设方面,仍没有启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各村庄90%的水利工程带病运行,绝大多数农田缺少配套灌溉工程。在农机方面,主要是总量不足,机具老化,全程机械化水平低。吉林省机械耕作作业水平为33%,机播水平为41.6%,机械收获仅为9.8%。在农业科技方面,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不快,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吉林省农业科技财政投入仅占农业GDP比重的0.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资难度依然巨大。“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农业生产性投入和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共需资金7 000亿元,其中需要金融资金4 200亿元,去除财政支持,缺口仍需3 000亿元以上。农村金融融资难度不断加大。一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的金融机构正逐步减少,大部分调往省外和优质龙头企业。二是农村贷款利息高,负担重,如吉林农村信用社给有些地区农民的贷款年利率达到10%以上。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将受到更大制约。

4.新型农村社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落后于城镇居民增长。2000年,吉林省农民收入降幅达到10.5%,直接原因是粮食减产、价格下跌,深层次原因是收入结构单一,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增收机制。而城镇居民收入却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倍,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达33倍。2008年,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69∶1。

四、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发展对策

为推动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农村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因此,必须动员群众广泛参与。首先,可以通过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出台相关政策,使群众认识到与切身利益相关;其次,可以通过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知识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再次,通过制定村民公约、组建物业委员会等形式尊重村民参与权与监督权,从而强化农民的自觉参与。

建议二:因地制宜、梯次发展。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地区具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分类指导,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多层次的推进。同时,要坚持分期建设原则,不能搞“大跃进”。要把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把传统农村改造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建设上要量力而行,遵循基础建设阶

建议三:整合资金,多方联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吉林省情况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单靠政府一方投入难易保证资金充足和建设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农户多方联动的资金链条,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多方联动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6]。

建议四:健全机制,科学决策。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保证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项重大决策科学合理,健全各类责任制,建立以农村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并不是单一的社会发展问题,无法在单一学科中求解,而是需要运用系统论观点在“社会-经济-农村社区”这样的复合系统内求解。在吉林省这样的农业大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同样也需要政府、社会、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居民进行共建,并不断摸索其发展的规律和模式,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和辐射作用。

作者简介:李磊(1978-),男,吉林长春人,讲师,从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崔永军(1964-),男,吉林长春人,教授,从事农村社会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立群.当前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行政与法,2007,(6).[2]王杜春.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3]李恩.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J].管理学刊,2011,(7).[4]罗云华,程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诌议[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3).[5]吴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选择[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张月想.和谐农村构建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第三篇: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社区就业是城市重要就业领域和再就业主渠道

1、对城市社区就业基本内涵的理解

在给城市社区就业下定义之前,首先应对城市社区这一概念有所了解。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最早将社区一词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提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社区”概念自滕尼斯提出以来,人们赋予它的含义不断变化。城市社区就是由社会学的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是指聚集在城市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活动高度聚集的地域空间。它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它是具有相对完整、相对独立意义的社会单位,是社会的构成单元,是具体、有限的地域社会共同体,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在对城市社区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城市社区就业是指通过发展城市社区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以解决社区居民就业问题的活动。

2、社区就业是城市重要的就业领域,更是我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

社区就业是城市重要的就业领域。这是因为就业岗位是从人的需要产生的,与企业可以创造就业岗位一样,社区居民的需要也同样可以创造就业岗位。社区居民的需求主要是服务需求,由于城市社区具有人口高度集中的特征,社区居民对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能够产生许多新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社区服务在就业方面具有容量大、领域宽、用人广、用工灵活、择业便捷等优势,有着巨大的社区就业潜力。

2000年3~4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MOLSS)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作,在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城市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下简称“四城市抽样调查”)样本总量为6245份。据四城市关于社区服务需求状况的抽样调查(样本总量1624份),目前需要社区服务的家庭总计为34.1%,其中只有16.7%的家庭已经得到了这样的社区服务,还有17.4%的家庭处于等待状态。按此估算,这次调查显示四城市中各项服务累计可以提供大约20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有些是全职的、有些是按服务时间折算而成的,对于后者就业人员需要同时从事两个以上的工作或者服务两个以上的对象),而目前尚空缺100万个。以此推算,全国32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43个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的需求,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至少应在1500万个以上。再加上192个中等城市和400多个小城市,社区就业需求潜力就更为巨大。

我们说,精简冗员是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稳妥地安排国有企业富余职工的下岗和再就业,关系着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作用,积极拓宽社区就业门路,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服务领域实现再就业,对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解决当前突出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社区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以湖南省为例,到2003年年底,全省2217个社区已基本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全省共创建“最充分就业”社区449家,认定各类安置企业1378个,减免税收1.55亿元,吸纳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4万人,认定省、市、县三级再就业基地481个,全部实行挂牌经营和重点保护。

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作用

所谓的社区服务就是一项社会区域性的便民措施。在我国,就城市而言,社区服务是指地方政府倡导,以街道居民委员会等基层性质社区组织为依托,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要,解决社区问题而开展起来的具有社会福利的新兴事业。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城市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原先由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障义务逐渐向社会剥离,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卫生都进入了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范畴。社区服务也由原来单一的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特殊群体及广大社区居民群众便民利民服务逐渐转向多元化的服务功能。也就是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区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社区服务必将走向行业管理,最终建立社区服务业。另外,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也要求提供高质量和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上述情况使得社区服务业拥有巨大的需求市场,因而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说,发展社区服务业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社区服务项目,一般对规模经济、资本投入的要求都不算高,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特别是下岗职工,只要经过短期的职业培训就能达到上岗的要求。可见,这种“低门槛”十分有利于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重新进入新的职业岗位。以北京为例,2001~2003年,北京通过社区服务领域,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发、置换有效的社区居民服务的一般性劳务服务岗位就达30万个,而同期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是39.16万人。

2、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由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因此,目前我国社区的第三产业并不发达,社区服务业和社区就业发展相对落后。在过去20多年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中国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已由1978年的70%下降到了2003年的49.1%。与此同时,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则分别由17.3%和12.2%上升到了21.6%和29.3%。但是,目前中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依然太高,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明显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反,中国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比重又明显偏低,既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又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2000年西方七大工业化国家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平均为68.2%,马来西亚为49.5%,印尼为38.9%,泰国为32.2%。由于第三产业落后,我国社区就业岗位开发也存在不足。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而我国只有3.9%。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新问题,制约了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除了表现为市场狭小、服务水平低、低档次、分散化、甚至是个体化、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脱节、缺乏对劳动者劳动权益的保护,以及社区就业者将劳务服务作为过渡性、临时性对策等方面以外,还主要表现在发展社区服务与强化部门管理上的冲突。

促进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要真正把社区就业拓展成为再就业的主渠道,不仅需要进一步开发社区功能,完善社会化服务,还要将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同社区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积极开发培育社区服务业,以大力开发新的就业空间。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1、重视政府在社区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在我国社区服务业刚刚起步时期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在社区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相关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会同工商管理部门重新制定和协调好《有关发展社区服务业和便民服务业的若干政策》;(2)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改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环境;(3)发挥引导作用。一方面引导社区居民改变消费态度,在经济条件允许范围内适度进行社区服务消费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引导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积极从事社区就业;(4)增加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特别要增加用于社区服务网点和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开发较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条件;(5)强化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以增强就业和创业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及提高社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培训;(6)尽快建立与正在蓬勃发展的灵活就业形

式相适应、与社会保障目标模式相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依法将城市社区就业人员也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2、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城市社区功能、地位、作用相配套的,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较高,服务管理科学的社区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应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1)要把社区服务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自运转系统。主要包括福利性服务、行政事业属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这三个子系统;(2)理顺区、街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把应由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的职能由社区服务中心承担,不应由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的工作归到对口科室,实行垂直管理,对口负责,避免职能与科室错位,这样才能管理到位,服务到位;(3)加大力度,促进社区服务中心成为社区服务的管理中心。要把发展社区服务纳入民政工作和街道工作的重要日程,把区、街社区服务中心的创建、发展、管理作为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框架和主体,把家政服务作为“亲民工程”的载体,把委办便民服务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点,抓好抓实;(4)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社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和就业服务机构;(5)大力拓展面向社区所有成员的有偿商业服务,使社区经济向第三产业方向发展;(6)加快社区服务资金筹措的社会化。改革社会福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采取社会集资,有奖募捐,个体捐助,街道居委会筹措等解决社区服务资金问题;(7)开展社区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应致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工作者职称序列、岗位序列及人才培养机制;大力促进各种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以承接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剥离出来的一部分社会服务、社会教育、社会矫治职能;还要将专业化社会工作机构同社区自治组织(如居民委员会等)的工作职能明确分开;

(8)建立社区服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

3、加快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步伐

(1)要加快社区服务社会化的步伐。民政部门提出社区服务走社会化道路,是指要在服务对象、资金来源、服务机构的所有制结构、服务队伍建设和服务管理等方面都突破传统民政工作的狭窄界限,面向全社会实现服务的社会化。因此要加快社区服务社会化的步伐,最主要的是要发动全社会来共同参与和共同投入,特别是要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和投入;(2)要加快社区服务市场化的步伐。社区服务的市场化,是指发展社区服务不能脱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而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去占领和开拓服务市场,从中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要加快社区服务市场化的步伐,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就应以寻找和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为主,也就是说,社区

居民需要解决什么就开展什么活动;(3)要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步伐。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较高境界。因此要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步伐,首先要建立起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区服务业投资体制,鼓励民间组织、个人兴办各类社区服务实体。其次,社区服务主体要多元化。要引入市场多种机制的服务载体进入社区,开展针对全部社区居民的多元化社会服务。再次,社区服务要实体化。不仅原先那些属于民政部门或“社区服务中心”直接经营管理的传统服务项目,要从主管机构脱离出来逐步实现实体化,而且那些有市场需求且有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项目,一开始就要实体化,这样才能为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社区服务要规模化。社区服务规模化可以进一步降低社区服务成本和服务价格,刺激消费,扩大需求,使社区服务走上良性循环,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

4、吸引专业人才加盟社区服务,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社区服务人员的多少和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了社区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目前我国的社区服务项目偏少,而且体力劳动和经验性的服务远多于知识和技能含量高的专业化服务。社区居民急需的一些专业化服务,如老年人的心理与行为辅导、问题青少年的行为矫治与辅导、暴力家庭与单亲家庭的辅导与治疗等知识含量较高的专业化服务,由于缺少专业人才而至今没有或很少开展起来。因此为了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专业服务需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加社区服务中的专业人才的供给。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第四篇:社区工作者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

社区工作者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

沙河口区民政局 崔光德

我国正进入一个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对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城市社区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区工作者的发展前景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一门艺术。社区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是承接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基地。

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中从事劳动保障和民政福利、党员服务和社区共建、精神文明和群团建设、治安和人民调解、妇联和计划生育、城建和环保卫生等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

1、在我国,“社工”除了具有上述一些专业性职能外,更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所以在居委会的基础上,随着职能化、专业化的要求提高,产生了专门的社区组织。而“社工” 1的职能全部体现在社区工作者的业务领域之中。社区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社会功能,并协助政府工作。在社区工作中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的人性化管理、柔性化服务的专业特长,宣传倡导、组织动员的专业优势,有效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的专业特色,必将推动形成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2、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和专业,社工们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扶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区是我国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工作者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专业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面向一线、面向群众提供近距离专业服务的优势,必将有利于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总量供给,有利于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让服务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状况和存在主要问题近几年来,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基本能够适应社区工作的需

要。但是,与沙河口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与社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社区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工作领域越来越广的新形势、新变化来说,目前这支队伍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我区现有的1336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特征表现在:

1、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性工作者只占总数的5%,不利于社会群众工作的开展;

2、年龄结构不合理。呈现“两头小中间大”40至50岁占总人数的70%,新生力量相当薄弱;

3、知识结构不如人意。虽然大专以上学历的近78%,但绝大多数不是在校文凭,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而且知识更新的进度不理想;

4、社工来源单一。且大多数是通过关系进来的,没有从事过管理工作的经历,普遍缺乏社区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偏低,社会认知度不高,难以吸收高层次的人才,制约了社区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在行业分类和职业分类中,没有将社区工作者列入其中,因此,专业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还处于辩识之中,对大多数社工而言,他们不知道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专业归属。还有少数不具备要求的工作者,进社区工作的目的,只是找一份安稳的收入贴补家用,没有把社区工作作为一项职业对待,开拓进取意识不强,工作标准不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欠缺。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化和拓展,削弱了社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职业化社区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文化知识和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如现代科学管理、法律知识、公关知识等。能力包括洞察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建议要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的规划,建立健全资格认证制度、注册登记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评选表彰制度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职业体系,通过规范程序,加强社区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不断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1、建立选拔任用机制。严格、规范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入口”,即推行职业资质准入制度,从源头上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素质问题。构建民主开放的考试录用机制,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笔试、面试、考核、聘任等法定民主程序,优先录用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吸纳一批年富力强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去。

2、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社区工作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制度,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专业化水平。可采取正规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规范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增强社区工作者的沟通协调能力、策划活动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掌握运用现代办公手段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宣传鼓动能力、调解矛盾能力、应变能力等等。

3、制定竞争激励机制。从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关心爱护社区工作者,支持和帮助他们依法行使政府赋予的职权,通过举办社工论坛、经验交流、开展社区“立足岗位,争先创优”业务能力竞赛等形式,培养社区业务骨干和行业标兵,塑造现代社区工作者群体形象。选送社区优秀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对于有创新思维、工作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社区工作者进行广泛宣传,并适当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积极倡导社区工作者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社会地位、职业威望,赢得社会广泛的尊重。

4、建立健全考核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的社区工作者晋升、奖惩制度,调动社区工作者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模式,发挥考核成果的应用价值。公开考核结果,并把百分量化考核与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将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社区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并与每个人的收入挂钩。实

行优胜劣汰,畅通“出口”,形成动力与压力并存、激励与约束相联的考评体系。

5、落实待遇保障机制。建立社区工作者年收入自然增长机制,结合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实绩,逐步提高他们的工资报酬和相关福利,确保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本地职工上一的人均收入水平。适应现代新型社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和服务设施,不断适应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激励社区工作者努力为社区建设多做贡献。

随着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社区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 社区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承担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保障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尽快建设一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符合,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成为深化社区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五篇: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 本文结合广东省的实际,分析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现状,指出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强调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消防管理和运作机制,建立健全与社区警务同步的社区消防运作模式,繁荣社区消防文化,逐步实现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广东省地处祖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迅速,消防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全省城市社区的范围,主要是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2002年11月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公安部、民政部关于社区消防工作建设的现场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以消防工作组织机构、宣传教育、消防检查、消防设施、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社区消防建设活动,有效遏制了居民家庭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省城镇住宅发生重大火灾13起,死亡42人;2003年城镇住宅火灾发生重大火灾7起,死亡28人,杜绝了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为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1.开展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几种类型

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消防工作基础也不一样;同一个城市,社区消防建设水平也各不相同。全省社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街区巷道、道路、河流等自然地域划分的“地缘型社区”,如广州市海珠区昌盛社区等;二是以相对独立的商业、住宅小区为单位的“单元型社区”,如广州市华南碧桂园、深圳市益田社区等;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茂名石油化工总厂乙烯社区等;四是以汇集居住、旅游、商务、文化、体育等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综合型社区”等新型社区,如广州市天河南社区等。截至2004年4月,全省现有的5675个社区中,有2349个基本实现消防建设目标,占总数的41。4%。

1.2 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主要做法

1.2.1 组织建设落实到位。社区消防组织包括领导机构和消防队伍建设。社区居委会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由居委会、警务室、治安联防队、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参加,确定社区居委会主任为消防安全责任人,确定一名副职为消防安全管理人,对本社区(村)的消防工作负责,配备2名以上专职(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负责协调和组织开展社区消防工作。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下设消防办公室,与社区警务室合署办公,配有必要的办公用具。社区成立义务消防队,并设置消防备勤室。有条件的社区依托现有保安、联防等队伍,把社区消防与社区警务、治安、联防等工作相结合。没有专职保安人员的旧社区,采取自愿和积极动员参与的方法组建义务消防队伍。

1.2.2 消防工作制度落实到位。主要是加强社区消防的制度建设,明确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消防办公室、警务室等机构及社区消防安全责任人、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人等各类人员的消防安全职责;建立和落实社区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工作例会、宣传教育、防火巡查检查与火灾隐患整改、消防设施管理、火灾扑救等制度,规范社区消防管理。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组织召集不少于一次的社区消防工作会议;社区每年与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和居民住户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推动社区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主导,以居委会为依托,社区单位、行业部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消防工作运作机制。

1.2.3 宣传教育落实到位。社区以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为载体,通过居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和切合实际的方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在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社区报刊中增加消防方面的内容;在公共场所设置消防宣传

栏、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室、消防画廊等;在每个居民楼道设置警示牌、居民防火公约;设置消防宣传教育室,提供各种消防法规、书籍和画册供群众阅读,定期播放消防安全VCD宣传片;有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和热心消防公益的社区代表逐家逐户宣传消防常识,提醒居民群众时刻注意消防安全。通过日常的消防宣传,群众参与消防工作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1.2.4 消防安全检查到位。已成立消防工作组织的社区,每月组织开展一次防火安全检查,坚持每日防火巡查,及时纠正消防违法违章和督促整改火灾隐患。辖区消防大队(科)、派出所在指导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做好辖区消防工作的同时,还依托社区警务室,加强对社区消防工作的检查和指导。社区内的公安消防中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展“六熟悉”和灭火预案制定、实地演练等活动,通过社区居委会发动居民群众参观消防站开放,深入开展社区消防宣传工作。

1.2.5 经费保障落实到位。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采取“政府出一点,街道补一点,社会筹集一点”的办法,在社区内设立消防备勤室,设置消防器材箱,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同时,依托社区物业管理单位、治安岗亭、门卫室等单位、场所,设置报警电话和消防器材箱,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水带、水枪、消防斧、救生绳、应急灯等消防器材,随时接受群众的救助。有的社区还组织开展“让灭火器走进家庭”活动,有条件的家庭都配备了灭火器。

1.2.6 消防安全档案管理到位。社区消防办公室建立消防基本情况登记册、消防组织人员登记册、火灾情况登记册、消防设施器材登记册、消防宣传教育情况登记册、防火巡(检)查记录、火灾隐患整改记录、消防会议和活动记录等有关档案资料,及时记录整理,分类存放,确保社区消防工作底数清、情况明。

2.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

2.1 城市社区建设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广东提出,到2005年,力争把全省大中城市的社区建成现代文明社区,到2010年,把所有城市、中心镇的社区建成文明社区。由于社区整体建设的影响,全省各地社区建设进展不一,各不相同,特别是人员、办公环境差别较大。目前全省仍有3200余个社区居委会建危房、临建房、出租屋,占到5675个社区居委会的60%以上,对推进社区消防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2.2 对城市社区消防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城市社区消防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认识到消防工作进社区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群结合、夯实基层防火工作的重大举措,工作缺乏联动协作。广东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也给城市社区消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小档口、小作坊、小娱乐场所逐年增多,缺乏基本的灭火设施和逃生疏散通道,难于监管到位,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社区居民群众缺乏消防安全意识,消防自防自救能力差,违法违章现象严重。

2.3 城市社区消防建设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城市社区消防建设开展时间短,不少社区存在基础工作不扎实,标准低,项目少,没有建立和落实社区消防组织、宣传教育、消防检查、消防设施、档案管理六方面的内容。有的社区出现“重建设、轻落实”,“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效”现象。有的把社区消防当成街道消防,以抓街道办事处而没有深入社区开展消防建设;有的把社区消防看成是单位消防如商业街、专业市场等消防建设;有的把社区消防等同原来开展的消防宣传教育点工作。

3.开创社区消防建设新局面

3.1 适应城乡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社区消防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必须认真总结近两年开展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工作经验,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消防工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将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和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考评内容,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法规。依托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以及社区警务室,实现消防治安联防,不断增强社区消防管理、教育、服务、保障的综合功能。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力戒形式主义。广东省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与粤东、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城区与老城区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全面发展。

3.2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消防管理和运作机制。建立社区消防联络员制度,社区要确定一至二名消防联络员,确保社区与公安消防部门之间工作联动渠道的畅通。建立社区消防通讯制度,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结合火灾形势和季侯火灾特点,定期编写火灾案例和消防安全常识的通讯印发各个社区。建立社区消防培训制度,各级公安部门要帮助社区培训防火安全检查员,熟悉基本防火检查和灭火知识后上岗(可佩戴胸卡或红袖章等识别标志),以便社区自我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消防违章行为。

3.3 建立健全与社区警务同步的社区消防运作模式。社区警务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消防又是社区警务的重要内容,是基层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社区消防工作应当主动融入社区工作,只有依托社区警务、依靠社区警务,才能确保社区消防工作推广得出去、落实得下去、巩固得起来,使社区消防建设这一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在常住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和人财物流动较大的社区——建立社区治安防控与公安消防机构的消防监督工作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区相结合的模式。居民居住和单位构成多样的社区——以社区警务室为基础,发动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辖区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做好社区消防工作的模式;城郊结合部位的社区——依托公安派出所,建立街(镇)、社区居(村)委会齐抓共管社区消防工作的模式。

3.4 繁荣社区消防文化。要把社区消防宣传纳入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消防文化阵地建设。结合季节火灾特点和重大节日,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开展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和喜闻乐见的消防宣传活动;利用社区内的专栏、板报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火灾案例,组织发动社区成员单和居民群众自觉参与社区消防工作,形成良好的社区消防文化氛围。

3.5 正确处理社区消防建设的硬件与软件、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实施社区消防建设的初期,要下大力气解决硬件问题,如消防基础设施、办公场所等。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在搞好软件建设和丰富社区消防工作的内涵上下功夫,如工作制度、宣传教育、检查巡查、考评等。这是社区消防工作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有条件的地区,应对本地区社区消防建设的上墙内容、硬件设施、职责制度等软件、硬件建设进行规范、统一。通过社区消防建设,逐步实现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监督型向服务型、由消防工作盲点向消防工作亮点的转变。

下载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修改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修改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 (提纲)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一)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组成 (二)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漳州城市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 录 (一)工作现状 ................................... 1 (二)存在问题 ................................... 2 一是体制不顺 ................................................

    城市垃圾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垃圾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对策 1城市垃圾产生的渠道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特点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垃圾主要的来源是生......

    浅论常熟社区建设现状与对策

    浅论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常熟学前社区的调查 08公管(2)班 姚临凡 020208219 摘要:推进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社区管理相对于社区建设明显滞后,社区管理研究往往以经验居多,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论指......

    浅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近些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长春市政府也开始引进并发展了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全新的养老模式。所谓社区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

    社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munity E-Commerce Development 刘娜 工商管理经济师(北京达尔......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现状、问题及对策(汇编)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大风险和现行内控内审体制在风险防范中存在的弊端,阐述了城市商业银行开展风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