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漳州城市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 录
(一)工作现状...................................1
(二)存在问题...................................2 一是体制不顺.....................................................................2 二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没有衔接好.........................3 三是占道经营依然存在.....................................................4 四是居民卫生收取方式成为街道与物业关系的瓶颈.....4 五是执法与被执法关系极难理顺.....................................5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5 一是提高各级领导层对城市管理的认识.........................5 二是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6 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6 四是加强居民卫生费收取工作.........................................7 五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7
漳州城市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几年来,福建漳州市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迈上了新的台阶。一九九九年荣获『福建省卫生城市』光荣称号;一九九九年顺利通过全国卫生城市检查;一九九九年在福建省『八闽杯』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二年荣获福建省第七届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一级达栋城区称号;二年『畅通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漳州市区的城市管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和不足,下面,就其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一些对策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工作现状
几年来,市、区两级政府不仅加强了城市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还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使市区的面貌日益整洁优美。据民意调查,支持城市管理、理解城市管理的市民已明显增加。在日常工作中,各有关部门能认真履行职能,积极采取措施抓好城市管理。交通部门在坚决取缔载客两轮摩托车和无证三轮车的同时,增加公交车线路和站点,启动“快速客运系统”,基本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随着“畅通工程”的实施。单行道和摩托车专用道的设置,使市区主干道平均车速从原来的15公里/小时提高到现在的25公里/小时,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市区的道路交通秩序取 得了根本性的好转;城管部门在每周对市区的市容和环境卫生进行考评的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立案查处违章行为制度,对拒不履行处罚决定的违章当事人,由城监芗城大队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使占道经营行为得到了遏制;市政和环卫部门加大了工作力度,积极参加社会服务联动,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二)存在问题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主要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体制不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体制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有关部门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认识不统一,责权利划分不清。具体表现在:○1部门之间不能形成合力。市容整洁美观的管理并非只是城管部门一家之事,而是涉及到相关多个行政执法部门应执行的法规规章。有利的事争着上,无利的事不愿理。如,市场口的脏乱差问题长期困扰着城市管理工作,“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就是一个明证。○2户外广告审批政出多门。国务院有关条例规定:“户外广告的设置必须征得城市人民政府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但如今的户外广告的设置,城管、宣传、工商等部门都可以批。○3履行辖区管理权的芗城区对市里有关部门来说,有点政令不通。主要原因是这些市直部门对城市管理工作未形成共识。对市直部门的违章行为,芗城区想管也无法管,“块块”的确是指 挥管理不了“条条”。○4临时摊点工作难于落实。芗城区曾拟定20多个点作为临时摊点的集散地,但市里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同意。如今,在市区范围内的临时摊点已显得无处可疏,流动摊贩与执法人员“打游击”的现象屡风不鲜。○5缺乏符合市实际的城市管理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和福建省的城市管理法规定没有制定操作细则。1988年漳州市政府制定的城市管理规定明显滞后,致使执法部门在取缔无证人力三轮车时,也只能依照交通部的《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规定》进行处理,由于交通部门无取缔的职能,无法查扣和销毁无证三轮车,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二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没有衔接好。主要体现在:一是道路网络不合理。市区主干道布局为南北向的三条干和东西向的一条干道(这条主干道的部分地段还是单行道)。这种呈“丰”字形的道路形不成合理网络,东西向贯穿的道路少,西南片道路交通拥挤,而且主、次干道普通不直,“断头路”和“丁字路”多,交通拥挤处没有人行过街天桥,造成市区公交车发展不快,无形沼扩大了两轮摩托车载客和无证人力三轮车的运营市场,增加了执法难度。三是道路地下管线如电信、供水、燃气、电力等没有配套到位,经常发生开挖现象,市区道路成了“拉链马路”。四是环卫市政基础设施不够。如垃圾中转站的设置就常常因为一些开发商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使环卫的配套设施建设无法得到落实。另外,公厕和果皮箱的设置也远远达不到要求。市区道路排水系统采取雨水和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质量问题,路灯亮度率无法保证,金峰路的南大道路路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是占道经营依然存在。主要原因:○1下岗人员、无业人员及两劳人员为解决生活问题而占首摆摊设点。这些人员因各种原因造成一时找不着生活出路,而且又没有本钱可以做大生意,所以只好在街道两旁摆摊设点做些小本买卖。○2部分农民因自产自销而占道经营。目前市区内适合自产自销的市场太少,而且市场管理费高昂,以致部分农民不敢也不想进市场进行自产自销。另外,就是一些已经进入市场的摊主因负担不起高昂的市场管理费,而出市场变成流动摊贩。○3沿街店面经营资格审核不严。如果沿街店面的经营场所太小,工商部门还批给营业执照的话,势必会造成该店面占道经营。如一些店面狭小的饮食店、“三车维修点”、水果店和杂货铺。○4市场口和车站口情况复杂。有的市场分布不合理、有的市场容量太小,有的市场破旧;车站口进进出出的人员多。有些责任单位管理不到们,只想趁面收费不想管理。○5处罚措施力度不够。执法部门对一些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违章户缺乏强制手段,经常使处罚决定难于落到实处。
四是居民卫生收取方式成为街道与物业关系的瓶颈。如今,居民卫生费收取日渐困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旧城改造搬迁;二是下岗职工增多;三是物业小区独立管理。其中物业管理是造成居民卫生费收取困难的最大因素。漳州《关于调整漳州市区环境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第四条规定:“芗城区已核定收取小区综合管理费的住宅居民不再缴交居民卫生费。”上述规定致使街道卫生收取任务变得非常困难。据统计,2000年全区居民卫生费流失120多万元,居委会常因无法完成收取任务而叫苦连天。按居委会的话讲,是“上下不是人”,上头逼得紧,下面不愿交。各街道办事处所收取的居民卫生费主要用来承担清扫小街小巷和公共场所的环卫工人的基本工资和劳动工具费用。因居民卫生费收取困难,已影响到道路的清扫和保洁工作。
五是执法与被执法关系极难理顺。由于一些市民的城市管理意识不强,认识不一,素质不高,以致不能理解城市管理的重要性,从而给城市管理执法带来极大的阻碍,使从严治城、依法治城难于真正落到实处。执法部门对一些抗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违章户没有什么强制手段,而且还经常引起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围攻,执法者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上述问题已到了亟需解决的地步了。结合市区实际,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城市管理工作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各级领导层对城市管理的认识。实践证明,城 市政府领导层对城市管理的认识越统一,步调越一致,城市开放搞活的文章就做得越好,城市本身的硬件建设就上得越快,城市知名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首先要理顺市、区、街道的关系,下放的职责一定要将责、权、利配套下放。其次要对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特别是职责交叉的管理,该哪个部门背走的就该哪个部门背走,不得推诿、扯皮。再次要适应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加强城市管理,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规。目前国务院和福建省的有些条款没有进行细化,如碰到流动摊贩不予配合时应采取何种措施;户外广告的审批应由哪些部门组成;卫生责任区管理具体该如何操作等等。
二是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综合执法是经过长期验证而效果明显的执法形式。国务院也准备在全国推广。从全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势在必行。这个部门具有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在区域范围内综合行使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将执法部门中涉及到城市管理工作的执法权全部收归新成立的综合执法部门,这样可以杜绝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
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要加紧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并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供水排水、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电力电信、市场网点、防洪抗震和消防人防等专项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 规划及时建立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库,以规划建设的时序来安排指导基础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切实改变项目建设的随意性。
四是加强居民卫生费收取工作。《福建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住宅小区、小街巷及居民生活区,由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负责。”根据上述规定,各街道办事处应将物业小区的环境卫生管理纳入其日常管理。同时,收取物业小区 的居民卫生费也应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因为居民卫生费收取情况对市区小街小巷和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由于宣传不到位,跟群众沟通不多,以致群众不能理解和支持城市管理工作。为此,加大宣传力度,取得群众理解已成为当务之急。如,市、区两级新闻体可以发挥舆论的抑扬、褒贬作用,使每个居民树立“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责任感。同时,要大力开展各种检查评比活动,及时总结城市管理中的好经验,曝光违反城市管理的人或事,使整个社会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禅城区城市管理工作现状
禅城区城市管理工作现状、思考及对策
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办副主任 陈丰顺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当前,禅城区大力推进“两转型一再造”,发展精品经济,建设精品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全面提高中心城区的综合竞争力,确立广佛第二核心地位的发展战略,对禅城区的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严峻挑战。通过对基层城市管理工作的调研,从体制和机制对基层城市管理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城市管理工作的回顾
2004年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城市管理的意识基本确立并得到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城市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了以区城管委办牵头,统筹组织,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属地责任,街镇的属地管理意识不断加强,充分发挥了基层的工作优势。三是城管执法机构健全,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明执法、人性执法的良好形象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四是城市管理力度不断加强,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强,市容市貌得到持续改善。五是城市管理新机制有新的突破,陆续建立了村(居)、商圈、工业园城管工作站,发动村(居)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的体制仍然不顺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中,市、区定位比较清晰,职责比较明确,运行也比较顺畅,但区的职能部门之间及职能部门与街镇之间的职责不清,责权利不统一,责任分工随意性较大,街道办一级更为突出。街道虽然只是政府派出机构,但在城市管理方面很大程度上行使着政府的职能,充当着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层面,但目前的街道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约束,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赋予的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财权已远远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与街道负总责的地位不相称。这种体制设计不可避免地导致街道在城市管理中非常被动,管理效率亟待提高。突出表现在:
1、街镇负总责、属地化管理的要求与街镇所拥有的财权、管辖权等资源、手段严重不相称,街道责大权小。如目前禅城区环境卫生、市政、园林绿化管理的主要资源掌握区的专业部门,管理权限并没有下放属地,而要求街镇负总责就勉为其难了,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城管执法分局作为区的派驻机构,名义上街镇对其具有领导权,但人、财、物都隶属于区的上级部门,街镇连考核权都没有,这种机制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2、条块关系不顺,部门管理职责不清
过于强调属地责任必将导致专业部门工作主动性不够,依赖性严重;职能部门权大责小,职
责不清,履行职责及工作效果如何甚少考评和责任追究,街镇在城管工作中难于进行协调和有效管理。属地责任的惯性思维,导致有些部门并不是从更好解决问题出发,与街镇共同研究、分析,想方设法共同完成任务,而是一推属地了之,有的甚至把街镇当成本部门的“腿”或“突击队”、“工作队”,认为属地负责制,什么任务都下放给街镇,导致街镇任务远远超出职责范围,工作效果也难以确保。
(二)城市化、社会变革和转型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课题,需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首先,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新的经济组织和大量无主管单位不断出现,社会单位随着结构调整和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以往的管理模式显然已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单位制”属性。城市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城市人”行为的管理,是对个别“城市人”或城市人群的不规范行为的约束,从而维护“城市人”共同的整体的长远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居民固定地从属于一定“单位”的管理体制被打破了,“单位人”成了“社会人”,城市管理面对的是众多的分散的无序的个体,其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增加。
其次,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的速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中村问题突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日益扩大必然加大管理难度。例如禅城区张槎街道,户籍人口仅约8万人,而外来常住人口达到25万人,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许多外来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带有深深的农村人的烙印,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的和谐发展,也只有城市的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庞大的社会就业需求,因此,城市人口的膨胀及外来人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困扰城市的有效管理。
此外,社会变革和转型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群体利益的分化和重组,对社会制度建设和道德重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对城市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禅城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上述因素更显得突出。
(三)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暂复杂,城市管理的执法环境亟待改善
随着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其中体制、机制和执法环境中的障碍问题困扰着执法工作的推进,甚至影响着城管执法改革的方向和执法者的信心。
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发展成果分配不均、占有资源的不同及社会保障存在盲区等,形成了为谋求生计的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与城市环境品位权之间的矛盾,导致执法环境的恶化。
二是法律法规的支撑和保障不够。目前,严格来说,城管的存在在法律上的依据是比较牵强的,只有行政处罚法第16条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勉强可以作为城管存在的理论依据,但城管本身的性质、组织、职权范围是没有任何法律规定的,而现行有关城市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如《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都明确规定各业务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处罚权,这些法律、法规从效力上高于政府规
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从内容上与《行政处罚法》发生明显法律冲突。这使得城市综合执法机构执法依据显得不充分,执法效力和认可度不高,法律层面的支持和保障不够。
三是城管执法作为城市综合执法的执法主体,承担了规划、建设、市政绿化、环境卫生、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管理难点,客观上集多部门难点于一身,集多种矛盾于一体,面对众多违法主体,不可避免地站在各种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且同情弱者的社会舆论导向及社会时有发生的不文明城管执法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执法环境的改善。
四是在现行法律和制度下,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无法达到统一,执法者与执法对象通常情况下是对矛盾体,互不相融,要达到严格执法,只能通过强制力强制要求管理相对人执行法律,甚至运用粗暴、不文明的手段以达到严格执法的目的。但是,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领域,由于缺乏行政制度强制执行权,许多行政权无法落到实处,一些拒不执行甚至暴力抗法的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行政权疲软。而要做到文明执法,保持与执法对象的和睦关系,就会牺牲法律法规的权威性,致使执法对象对执法的严肃性产生怀疑,产生对违法行为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理念有待转变
一是城市建设理念侧重于考虑城市品味权,追求景观的亮丽,而功能配套设置上人文关怀略显不足,如人行天桥或隧道的设置、果皮箱的配置、道路建设和改造时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安排等等还有待优化、提升;二是重建设轻管理的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比如建设时较少考虑日后管理的需要,建设资金容易落实而日后的管养资金难以到位等等;三是主体设施建设较重视而配套设施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三、对策和建议
(一)依法确立街镇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职能定位
一是要准确定位。建国初期,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职能定位比较明确。近几年来,街道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禅城区的街道办按特大镇设置,但街道职能的定位不够明确,部分职能处于模糊状态,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日益显现。突出表现为:作为政府派出机关的性质与实际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所担负的任务不相适应。因此要理清思路,从法律地位上对街道职能进行准确定位,结合禅城区的实际,提出明确具体的街道职能和工作任务,并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相配套。
二是要职权利统一。近几年来,随着属地责任的进一步强化和管理重心的下移,区一级层面的城市管理任务及社会管理任务很多都下放给了街镇,而街镇因没有行政指挥权、执法权,使许多工作无法落实到位,这种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更多的是责任下移,随意性大,形成了“漏斗效应”,导致街镇一级不堪负担,面临“无限责任与有限权力”之间的矛盾,如清理占道经营、环境卫生、无证照经营、违法建设、污染企业关闭与搬迁、整顿黑网吧等,区政府要求街镇负总责,而审批权、执法权却在上级职能部门,导致了审批、清理管理相脱节,造成有权的不让管,无权的要管却管不了的被动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厘清职能部门和街镇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做到职权利统一。
(二)加快推进“条专块统”的改革,健全街镇综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理顺街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强化街镇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街镇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最典型的“块”。街镇对辖区城市管理工作负总责,行使综合行政管理职能。街镇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应该赋予其对辖区负总责的责任,同时给予必要的权力,以“块”为主,以“条”为辅,“块”为领导,“条”为指导,彻底解决条块分割问题。
1、要强化街镇“块统”的体制。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核心问题是改变条块分割,实行分级管理,进一步加强街镇这一管理层次,做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更好地发挥街镇这一层次在辖区中的综合管理职能。因此,要理顺管理体制,街镇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驻街道的派出机构,应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按照行政管理的职能,原则上应与街镇对应设置,且派驻部门的负责人应接受街镇和区上级部门的双重领导,街镇对干部的考核、任免有否决权。
2、强化街镇“块统”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街镇 “块统”的能力,强化街镇对专业管理部门综合协调权、指挥权和监督权,确保“条条”的职能真正落实到位,确保市区政府有关城市管理的决策在街镇得以全面落实。
(三)结合当前机构改革、推行大部制的契机,整合行政管理资源,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目前,区级各专业职能部门城市管理力量分散是制约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城市管理资源分散,职能交叉;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处置力量各自为政,存在着“既多又少”的怪现象,突出表现在:一是各专业职能部门都配备有自己专业的巡视、处置队伍,累计总人数超过实际需求量;二是每一个专业职能部门又都反映力量不够,无法满足管理任务的需要。因此,高效整合分散的城市管理资源,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能,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将区多部门承担的城市管理的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城市管理的专职机构,如可将交通、公路、市政等部门各自承担的道管养职能整合,日常管养与行政执法整合,由一部门承担,最大限度地避免推委和扯皮。二是重新界定综合执法的范围,可将原由综合执法承担的专业要求较高的职能剥离,划归原职能部门行使。三是在理顺职能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明晰区与街镇的管辖权与财权,同时探索大胆放权,赋予街镇一级更大的权限,发挥基层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街镇“块统”的工作机制,为分散的各种城市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平台。四是引入市场机制,将城市管理中能由市场解决的事务剥离出来,实行市场化运作,如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等等。
(四)大力推进“两转型一再造”,坚定不移发展精品经济,建设精品城市
由于历史原因,禅城区产业结构中,针织、陶瓷、童服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低端的产业客观上聚集了大量的低素质外来人口,大大增加城市管理难度。我们要坚定不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双转移”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建设精品
城市,吸收高素质外来务工者,提升人口整体素质,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造一个较好的人文环境。
(五)探索与创新,寻求和谐治理摊贩,树立城管权威与形象
我区的城市管理中,摊贩经济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交通、市容秩序、卫生等问题占据了城管相当大的精力,且管理成效甚微。无须讳言,在现有法制、机制、体制框架下,城管执法尤其是对流动摊贩的执法显得非常尴尬,面对客观现实,城管在弱势群体的怨声中履行神圣使命举步为艰。因此,如何调和城市的“面子”和摊贩的“肚子”之间的矛盾,寻求城市品位权与弱势群体生存权的博弈中共赢,是城市管理执政者的一大挑战。建议禅城区参照其他城市如乌鲁木齐、南京等的成功做法,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疏堵结合、因势利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差别管理、分类整治的原则,在充分论证、听证的基础上,尝试将辖区内划分为三种区域:一是严禁区域,即禁止任何形式的乱设摊行为;二是严控区域,即禁止设置临时摊贩集中点,但对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小型修理摊酌情疏导,规定设置方位的路边摊;三是控制区域,即设置临时性集中疏导点,如简易集市,引导摊贩入点经营,可采用市场的手段,出让城市可经营权,收取低廉费用,用于规范管理重点用于维持秩序和卫生保洁的需要。通过疏堵结合,规范管理,既可解决部分弱势群体的就业和生存需要,又能减少城管与摊贩的冲突,营造社会和谐,树立城管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提纲)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一)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组成
(二)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二、当前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二)管理法规不完善,部门合作不协调
(三)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保障存在薄弱环节
(四)政策执行不到位
三、加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二)统一管理,加强协作沟通
(三)加大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力度
(四)提高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水平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黄育贤
内容提要:随着深圳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流向深圳成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在加快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极大地挑战了深圳市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因此,加强对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研究,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建设性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深圳市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分析了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并概括了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现阶段的做法、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深圳市 流动人口 管理
有“移民城市”之称的深圳,吸引着大批建设者们来此逐梦。大量流动人口来到深圳,租房而居,流动性强,他们为深圳的快速城市化做出了贡献,有力支撑了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与优化调整,但流动人口也对公共设施提供、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挑战,给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深圳市传统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需要,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上的缺点,推动人口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一)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组成
现阶段,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组成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主要是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第二类是农村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农民,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了子女的教育,涌向城市,共享城市公共资源的便利。第三类是从小城镇流入的人口,这些人主要是掌握了一定技术能力,受教育程度较高,不满足于现状,为谋求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如一部分高校毕业生。
(二)深圳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深圳近年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2003年为557.41万人,2008年达到了876.83万人,2010年增加到1200.55万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深圳市全市累计登记实际居住的流动人口达1700.5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84.9%;其中户籍人口212.3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5.1%。
目前深圳市流动人口增长、结构、布局等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最”:一是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倒挂最严重,2014至2015年进行的统计的数据显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达6:1。二是人口密度全国大中城市里最高,从“四普”时每平方公里825人增加到“五普”时3597人,十年间增长了3.46倍,以年均15.32%的速度增加。三是人口年龄结构最轻。据“五普”资料,全市人口年龄平均25.37岁,且20-3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高达66.38%,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绝无仅有。四是适龄劳动人口平均文化程度最低。在全市的劳动力资源中,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仅占15.21%,而只受过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高达66.52%。
(三)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深圳市作为全国主要文明城市中流动人口数量颇多的城市之一,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也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近年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管理”的原则,着重抓好治安管理和劳务管理,形成“以户口管理为基础,治安管理为重点,劳务管理为根本,其他管理相配套”的工作机制,使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1、制定高效的管理方案。一是确立并完善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属地管理制度。突出重点,改革管理对象,将流动人口实行分类管理和服务。具体表现为:以村(社区)居委会为主,成立综合管理办公室。由村(社区)居委会统一领导,统一组织,集计生专干、治安员、城管员、卫生员等共同管理;二是分片负责,实行所谓的“三定,五保,四不漏,八清楚”包干责任制。三是建立了相应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为保障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深圳市先后出台了“1+5”文件(《深圳市关于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五个配套文件《深圳市户籍人口迁入若干规定(试行)》、《深圳市暂住人口证件和居住管理办法(试行)》、《深圳市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深圳市暂住人员就业管理办法(试行)》和《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试行)》),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业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四是创新了流动人口管理方式。以证管人服务促进管理;以房管人管理创新模式;以卡管人填补治安漏洞。
2、关爱流动人口,提高优质管理服务。在防止和排查外来流动人口带来的治安管理问题和出租屋隐患问题的同时,深圳市各级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尽量增加其归属感以及对深圳的认同感。不仅帮助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免收中介费,还将限制使用农民工的规定全部撤销并免收来深建设者的行政管理费用。同时,努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据《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按照管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接受入学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原则,制定《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范围、职责和程序,逐步有序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实施社保扩面,使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深圳市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和参保人数逐年提高。积分制以及办理深圳市居住证等政策放宽了流动人口在深圳入户的条件,增强了他们对深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重视对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合法权益的保护方面,深圳市对本市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一视同仁,全市实施了对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户籍劳动力平等保护措施,从最大程度上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各级劳动仲裁部门也积极加入到保护流动人口 合法权益的行列中来,不仅简化程序,而且优先为流动人口办理,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减免相关费用的政策。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普法教育宣传工作。
4、不断探索完善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有效措施。面对庞大的流动人口,深圳治安隐患之多可想而知,为此,深圳市早在2004年6月就启动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颁布了《深圳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实施意见》,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认为,此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政府的社会安全、公共服务功能被强化。从社会管理出发,比如,城市管理办公室升格为城市管理局,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比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局、质监局等都得到了强化,在合并、撤销很多经济管理部门的同时,继续保留了教育文体等部门,在精简公务员队伍的背景下,却为公安部门增加了3000个编制。同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向好,全面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为群众解决一大批实际问题。
二、当前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围绕建设流动人口和出租屋长效管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并把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全部录入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实时动态跟踪管理。可以说,深圳市政府虽然在流动人口管理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大量流动人口的到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一)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综合分析深圳市关于农村流动人口各项文件可知,许多部门对流动人口存在重视管理、轻视服务的风气,说明深圳市并未形成尊重、重视流动人口的良好氛围。
目前,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治安管理工作的需求,流动人口信息无法及时录入网络系统并随时更新,导致有关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相关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网络并未建立全面的共享机制,无法更好地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更谈不上为流动人口提供最佳的服务。各个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各项信息,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难度。多数流动人口由于逃避登记办证,导致其信息无法在公安机关管制视野中,管理漏洞助推流动人口犯罪案件频繁发生。同时导致流动人口无法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例如: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遭受不公正对待,严重损害流动人口的正当权益。当地社会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权益受损案件缺乏重视,案件进展缓慢,流动人口想要维护合法权利道路艰难。从住房问题的角度来说,目前,深圳市流动人口多数从事服务业、制造业,大部分流动人口是夫妻或举家在外生活,因此,住房需求明显增加。
(二)管理法规不完善,部门合作不协调
法律是约束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则,也是管理流动人口的基础保障。深圳市制定的关于流动人口的制度,在具体操作中大量问题并未涉及其中,并且缺乏国家范围内统一的管理规则,这种情况 使各个地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存在差异或发生抵触,导致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过于混乱。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公安、教育、计划生育、交通及城建等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协作,才能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目前,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按照部门综合划分原则,分工管理,无法实现合并统筹,严重影响流动人口管理效果和效率。有些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均以自身利益出发,在工作中相互推诿责任,对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中相关部门缺乏统筹协调,不同区域或部门之间衔接不紧密,缺少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标准,造成流动人口管理效果不理想。
(三)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保障存在薄弱环节
大量事实表明,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特别是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在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政策不够完善。近年来,深圳市虽然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性文件,但有的服务和管理措施还仅仅是部门规定,不够系统,不够完善,特别是对流动人口安居乐业的政策规定相对缺乏,使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二是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全面保障。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不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不依照合同执行工资待遇、劳保福利、社会保险、工伤处理,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任意延长劳动时间且不按规定支付加班费、随意拖欠克扣工资、生产现场存 在安全隐患、女工特殊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依然存在,引发的劳动纠纷时有发生。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仍然较低。有些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差、环境恶劣,危房出租现象依然存在。在民营企业中组建工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法律援助机构建设、法律援助的人员力量和经费保障与流动人口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不相适应,落差比较大。在流动人口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还不多,方法有待创新,效果尚待提高。
(四)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执行不到位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目前,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仍然偏低,未能真正形成政府与用工单位、出租屋业主、村委(社区居委会)齐抓共管的局面。一是流动人口本人和用工单位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在理解上存有偏差,认为暂住人口登记需占用一定时间,对生产有一定影响,因此,主动向公安机关申报登记的较少。二是企业为规避劳动监察部门检查或为节省办证费用,瞒报流动人口数量。三是部分出租屋业主为追求经济利益,对承租人基本上不履行出租人的法律责任,不查验承租人身份、不主动办理登记手续、不签订治安责任书等不履行管理义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出租屋业主与出租房分离,出租屋管理失控,有的房屋出租人对承租人在出租房内从事违法活动情况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熟视无睹。四是部分村委或者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职能弱化,人员缺位,责任不落实,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无人问津。
三、加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市流动人口数量日益增多,但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并未有所提升。虽然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比例远远高于常住人口,但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流动人口属于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这些人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针对有关部门和市民对流动人口排斥、歧视等情况,各个级别政府先要转变公众对流动人口的错误认知,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中;还要认识到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动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客观看待流动人口在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意识到流动人口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员,他们同样享受深圳居民所具有的合法权益和待遇。此外,相关部门在思想层面上要由“管理”至“服务”进行转变,重视并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正当权益。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科技逐渐应用到流动人口管理中。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根据流动人口生产生活情况开展调查,全面掌握流动人口居住、教育、就业等各项信息,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管理部门要及时更新计算机硬件,并设计一系列软件系统,借助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创建完善的信息采集、交换、共享机制,达到多个部门相互连通、实时共享信息,提升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效果。
(二)统一管理,加强协作沟通
现阶段,多数流动人口管理法规为部分省市地区出台的地方性管理规范,这些法规是由地方管理部门针对所处地区情况出台的文件。因地方保护主义和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的影响,这些法规极少涉及流动人口利益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国家层面制定规范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明确规定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人员、职责等内容,为规范管理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支持。
流动人口具有数量大、涉及面广、问题繁杂等问题,仅仅依靠公安部门进行管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新时期社会形势的改变,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应相互协作,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与管理新模式相互配合为流动人口提供最佳的服务。以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及所处城市为据点,创建流入和流出地双向管理机制。采用网络共享交流平台,明确流动人口流出、流入地区双方权责。各个地区定期进行沟通、交流信息,实时掌握流动人口最新动态,达到无缝对接管理流动人口的效果。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建立合理的行政参与机制,从而调动各企业、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各方监督管理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的管理机制。
(三)加大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力度
要想切实保障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提高流动人口平等就业服务水平。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是流动人口来深圳的最直接动因。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实行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统一的就业政策,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流动人口免费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和劳动法律法规培训等服务;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招用流动人口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劳动保障部门要严肃查处不签订、不履行合同,超额加班加点,超强度用工,使用童工,侵犯妇女权益等违法行为。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工资清欠预警机制,健全欠薪保证金、企业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及时查处拖欠和克扣工资行为;加大企业工会组建设力度,支持更多的外来劳动者进入工会组织,依靠企业工会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对外来劳动力比较集中的地区和企业的劳动用工、劳动合同和职业中介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
2、大力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拥有较为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是广大外来人口的普遍愿望。近年来,虽然深圳市一些地方兴建了一批“新市民公寓”,有些企业改建、兴建了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但总体居住容量小,布点不尽合理,不能满足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为此,政府要在规划城镇居住体系和工业园区建设时,将“新市民公寓”建设纳入其中。要出台相关政策,在土地划拨、贴息贷款、城镇建设配套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以鼓励民间资本 建造“新市民公寓”,并实行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廉价低利润出租。要积极鼓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实力建造职工宿舍,让外来务工人员集中住宿。要在房地产开发中适当增加经济适用房比例,鼓励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申购,使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
3、健全流动人口的医疗和计生服务制度。医疗和计生部门要按照深圳市管理为主的原则,加强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计划生育、重大传染病控制和外来儿童计划免疫措施。要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卫生知识水平。要研究完善适合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医疗补偿待遇。
4、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加快研究制定深圳市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政策和办法,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参加五类保险的覆盖面。
5、完善流动人口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教育引导,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利用各种载体,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基本知识技能教育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新深圳人”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技能、文明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成为受流入地居民欢迎的人。
6、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强化政府统筹解决流动人口子 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职能。建议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公办学校吸纳比例。政府要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吸纳为主”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公办学校吸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二是改善简易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简易学校的监管力度,建议将每一所简易学校划归一所公办学校代管,提高简易学校办学质量。
7、丰富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区域,很容易与当地常住人口产生文化冲突。深圳市宣传、文化、体育等部门要经常性地开展以流动人口为主要参加对象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文艺体育活动,丰富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提高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水平
目前,深圳市流动人口不仅数量多、成份杂,且变动快、管理难。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很难奏效,必须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模式,提升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水平。
1、推行“以房管人”和“以业管人”模式。流动人口在一个地方的落脚点一般离不开两个地方,一是“住宿地”,二是“工作单位”。抓好这两个区域,就是抓好了流动人口管理的关键。因此,建议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开发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出租屋业主、房屋中介公司、新市民公寓建设单位、用工单位的权利义务,落实相应的服务管理责任,将居住于“新市民公寓”、私房出租屋、企业集体宿舍、建筑工棚、自购房等各类住所的流动人口全部纳入登记、管理服务的范围,切 实改变出租屋业主、房屋中介公司、新市民公寓建设单位、用工单位只收租金不尽责任、只用人轻管理甚至不管理的状况。为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推行综合管理责任书制度,改变现行的治安责任书单一做法,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责任主体中全面签订包括安全、治安、计生等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书。同时,要制定完善检查考核制度,对签订综合责任书的单位和房屋出租业主进行必要检查,了解责任履行情况,督促责任落实。对不履行管理责任的,应制定相应措施,作出相应的处罚。
2、探索实行居住证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实有人口管理。外来人口在流入地实行属地登记,获得居住证,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基础。享受就业、求医、入学、保险、购房等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有关政策待遇,都应以登记并持有居住证为前提。按照学历、技能、居住期限、所需人才等不同要素,将居住证区分为不同级别,按级别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最后达到将符合落户条件、持居住证的流动人口转变为获得当地户口的常住人口。
3、完善流动人口户口迁移制度。进一步放宽城镇地区投靠亲属、投资落户、纳税落户、人才引进、购房落户等条件限制;对于长期居住城镇,有固定住所和较稳定收入,符合当地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可允许落户;总之,政府要通过种种政策引导,使流动人口中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员尽快融入深圳,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参考资料:
1、胡静思,《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年第2期。
2、钟孟伟,《深圳流动人口动态管理》,《区域经济》,2014年第2期。
3、张永爱,《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及难点》,《探索带》,2014年第14期。
4、胡玉萍,《改进北京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建议》,《中国国情国力》,2016年第3期。
5、王丽娟,《流动人口道德教育现状问题及成因》,《思政研究》,2014年第8期。
第四篇: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修改版)
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
摘要: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管理工作和城市民政工作的重心,及时把握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长沙市各城区社区建设工作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南京等城市社区建设的做法,通过描述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政府管理规范有序、社区自治充满生机、市场机制充分发育、执政基础坚强巩固的社区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当前着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社区建设 现状 问题 对策
目 录
一、社区及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3-4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4-7
(一)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二)基本明确了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基本思路
(三)社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三、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7-10 1.社区缺乏全方位建设。
2.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3.行政体制改革滞后。
4.街道、居委会管理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5.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6.社区组织功能错位。7.广大居民认识还不到位。
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10-13 1.完善社区工作体系。
2.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居委会规模。3.社区居委会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5.发挥社区整合功能。
6.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7.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部门间的关系。8.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
9.选拔一批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10.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工业化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逐步深入,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负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社区服务职能开始分化。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成员的“单位人”属性逐渐向“社会人”过渡趋势愈加明显,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大规模社区建设启动之前,长沙市已开展了创建文明社区的活动,创建了望月湖、咸嘉新村等一大批文明社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区的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笔者就长沙市内五区重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并结合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做法,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社区及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
社区一词,由英文community译来,其意为在一起生活、工作的同质人群的共同体。目前,我国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权威解释是:社区是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构成社区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地域因素,即由一定地域自然环境构成的社区主体的生活条件和场所;二是社会关系,即必须有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三是互动因素,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共同的社会归属感,认同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社区建设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和自治性。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取向。一种是着眼于基层政权建设,强调城市管理权力的下放和政府权力在社区的整合。因此,这类研究者提出要将城市管理权力下放,扩大基层政府的权能,进一步强化街、居组织的地位,乃至把街道办事处变革为基层政府,使其由主要承担民政职能转为承担整个街区的社会综合管理职能。由于这类研究直接面对街区实际,并且集中在政策层面,针对性较强,因而直接影响了基层政权建设的实践。虽然法律尚未确认,但90年代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试点实际上都将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政府管理的实体来强化,现实中大多数城市沿用的是这一种取向。
第二种取向是着眼于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强调社区动员、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也倾向于进行操作性政策的设计,但多以社区理论和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假设和分析的基础,因而其研究成果被称为“社区制”。他们针对街区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对社区居民的动员,而政府方面又因包揽公共事务过多,所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并进一步滞缓了社区发育。为此,他们提出:(1)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政府权力应向社会转移;(2)通过社区工作促进居民互动,并实现社区动员;(3)将社区服务由政府对居民的单向服务变为居民相互之间的双向服务,从而营造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发育;(4)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市场组织,让社区管理自己。对应于街道权力的扩张,这类观点的极端是政府对社区事务干预越少越好。
社区制研究强调街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提供了解决街道行政压力繁重这一问题的思路,适应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初衷,因而正在对社区建设的实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政府鼓励下,各地街道和居委会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和基本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总结社区建设的上海、南京、青岛、沈阳、武汉等模式,有以下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社区成员实际需求出发,服务社区居民;二是坚持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活动,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社区建设氛围;三是坚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着力抓好社区自治组织建设,逐渐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二)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已基本明确,即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的功能,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指导方针,以长沙市为例,各城区都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是建立了推进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经过一阶段的探索实践,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从而加大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力度。二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按照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各城区对街道、居委会,特别是居委会的规模进行了调整,科学划分社区,合理地建立社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区自治组织。三是因地制宜地确定社区建设的项目。目前,从各城区确定的项目来看,有多有少,不尽相同,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基本内容有六项,即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这些也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四是理顺关系,强化社区功能。各区都重点抓了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这个环节,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注重理顺区、街与社区的关系,以及社区基层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与物业管理机构的关系。五是推进社区民主。通过“四个民主”,实现党委领导下的社区依法自治,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达到建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三)社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目前,社区建设已取得初见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得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得到所在省、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社区建设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功能得到了强化。各部门、各驻区单位在社区中找准位置,从各自本职出发,向社区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社区普通开展了便民利民服务、治安综合治理、美化环境以及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尤其是着手解决一些群众亟需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社区建设丰富了社区生活,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凝聚力增强,群众自觉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三是通过社区建设,找到了一条加强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的新路子。通过实践,城市基层管理开始由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为主的方式向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的自治方式转变,使城市社区成为全部城市工作的基础和载体,使城市大量实际问题解决在基层,促进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四是通过社区建设,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居委会干部素质有所提高,工作条例有所改善。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评议社区工作和参与社区事务,既促进了社区工作作风的改善,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密切了干群关系。
三、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制关注的焦点其实也是基层社会功能性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秩序的形成,但由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它与前面所言的另一种主张在事实上形成了“社会化”与“行政化”的争论。其实,如果各执一端,两者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缺陷都非常明显。对于强调行政化的倾向来说,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街区历史与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和强力解释,因而实用色彩较浓,缺少宏观和长远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忽视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的力量,因而不能找到推动社区发展的更为丰富的资源。对于强调社区制的倾向来说,虽然视野较为开阔,政策思路也更加适应街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但由于在理论上以国家与社会的分野作为预设前提,他们的对策思路在实践中就常常缺乏实施推动的主体。换言之,社区制研究的理论与对策是相互矛盾的,在理论上,它主张政府行政权力的淡出,在实践中却又将政府作为预设的推动主体。因此,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社区建设的工作方法上,以行政推动为主导,以工作方案为导向,社区组织行政化色彩仍然很浓厚,居民的自发参与限于配合政府工作方案,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专业方法启发社区居民的独立自主行动,主要表现:在形成机制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社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政府划定或一手促成的;从已有社区的性质看,目前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大量政府职能的街道办事处是社区唯一主体,与社区有关的工作被纳入了政府工作轨道,成为党和政府的基层工作;从管理体制上看,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的社区,仍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和行政模式,存在着强化政府行政职能的倾向。另一方面是社区建设成果上,重视有形的硬件建设和经济发展,忽视无形的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自助互助精神、集体合作能力、社区归属感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缺乏全方位建设。社区建设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化体育卫生及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等多个方面。而目前不少地方社区建设基本上以解困济贫,解决孤寡残困人员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困难为主要内容,没有突破福利服务的范围,在实现社区全方位建设上做得不够。
2.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居委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导致角色模糊,职能错位,居委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居委会“准行政组织”的地位及其运作机制,难以适应居民自治意识增强、希望扩大基层民主的需要,难以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3.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管理体制变化不大,这已成为阻碍社区发展的一大因素。一些城市在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时,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4.街道、居委会管理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从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发展到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街道、居委会还缺少集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服务手段不健全。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基础设施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社区干部中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的较高素质人才还相当缺乏,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5.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严重,对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
6.社区组织功能错位。现行社区组织按照行政区划或行政系统,被划入不同层次的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单位制”混杂于“社区制”,社区内“诸侯割据”,各单位“自办社会”现象严重。社区基本不具备一个相对独立实体进行活动的能力,很难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社区资源整合相对滞后。社区服务发展前景看好,实现产业化市场潜力也大,但由于整合资源的办法不多,导致社区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实施社区设施投资多元化尚未实现。7.广大居民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还不够高。部分居民的文明水平与广大群众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较高期望不相适应。社区成员在自觉维护社区整体利益、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管理上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
社区建设的目标是:政府管理规范有序、社区自治充满生机、市场机制充分发育、执政基础坚强巩固。党和政府要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将社区建设摆到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比较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党政领导与社区群众同心协力建设社区的良好局面。
1.完善社区工作体系。理顺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各政府职能部门要调整机构,转变职能,作为指导与服务,为社区居委会解决相关问题。社区居委会要保证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会》规定,建设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决策、社区委员会议事、社区工作者办事的新型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通过四个社区主体组织的互相配合、促进与制约,形成科学、完善的社区工作组织体制。
2.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居委会规模。街道办事处是政府派出机构,行政色彩较浓,不利于体现社区自治性质;而现有居委会规模过小,资源少,功能弱,居民归属感不强。应当合理调整现有居委会的规模。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划定社区。如大连市居委会由1826个减到879;深圳市在保持街道原有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以3至4个居委会基础,组建一个新的社区管理委员会,一般包括3000-5000户左右,人口1万人左右。
3.社区居委会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要依照《居委会组织法》,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领导班子。坚持定期开好居民代表大会,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经常性联系。抓好居委会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居委会工作档案。把居委会的自治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责权利明确、协调配合、互相制约、管理到位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要把社区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如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社区流动党支部、党员登记站、社区业余党校,加强社区党组织与广大党员的紧密联系,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同时,建立并发挥服务志愿者协会、社区互助协会、社区科普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5.发挥社区整合功能。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主管理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组成社区的管理体系。行政管理系统应承担制定社区规划、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社区自主管理系统要通过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形成社区的文化合力,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系统,其任务主要是通过提供便民服务,营造一个舒适、便利、优美、安全的社区环境。
6.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在社区建设启动阶段,政府投资是必需的,然而更需挖掘社会资源办社区。加强社区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动员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辖区群众造福,使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7.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部门间的关系。社区的物业管理要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物业管理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性企业,而社区居委会在本辖区具有法定的服务、管理和指导职能,它代表居民对物业公司的工作给予支持、配合和监督;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应该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
8.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让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和“民主活动日”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实施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建立社区居民直接评议街居工作和街居干部制度。要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社区的民主自治水平。
9.选拔一批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选聘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社区干部队伍。
10.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创新理论和政策,以指导实践,推动社区快速发展。当前从理论政策上要探讨以下问题:
社区定性问题。社区应是居民的自治组织,但人们往往把它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后一种定性是不符合社区建设宗旨的。社区建设不是基层政权建设,而是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应该指导,而不是包办,要及时地把群众能够自治的公共权利交给群众自己行使,促进社区群众自治的发展。
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问题。如果只有社区为居民群众的一面,而无居民群众积极参加社区的自治,社区建设任务就只完成了一半,必须把这两个方面都做好。
社区建设动力问题。在社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力主要来自政府。其次,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又一重要动力。越是往后,就越要借助和突出社区群众的动力。
参考文献:
李汉林等:《寻求新的协调――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测绘出版社。夏宝龙:《城市街道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潘乃各马戎:《社会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吴德隆谷迎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知识出版社。
卢汉龙:《社区组织重建与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马伊生等:《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5期。陈涛:《社会发展与社区发展》,《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吴铎:《论社区建设主体――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发展报告》,《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第五篇:城市垃圾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垃圾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对策
1城市垃圾产生的渠道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特点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垃圾主要的来源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商业和工业垃圾三种途径。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城市垃圾产生及处理的现状已不容乐观。
1.1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
1.1.1生活垃圾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饮食方面常以快捷的速食食品作为首选食物,一日三餐丢弃的塑料包装物、快餐盒、易拉罐、罐头盒等越来越多。另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攀比心理作祟,许多人不愿意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清洗或修理坏旧的生活日用品。“用完即扔”似乎成为一种风尚。旧家电、旧自行车、家具等经常被作为垃圾弃掉。
1.1.2建筑垃圾
市政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随之产生的建筑垃圾量十分庞大,每建成一座一定规模的小区,就会看到建筑垃圾及住户装修产生的堆积如山的装修垃圾。
1.1.3工业、商业垃圾
各种商业和工业垃圾量也日渐增多,尤其是一些化工厂、电镀厂、电池厂、塑料厂等企业产生的大量有害垃圾,造成垃圾污染周围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
1.2城市垃圾问题的现状
1.2.1我国垃圾产生量大,处理水平低
我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我国城市垃圾堆存量目前已达66亿t,占用耕地35亿多m2。全国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有1/4的城市不得不把解决垃圾危机的途径延伸到乡村。以2.6亿人口的城市为例,如以每人每年产生440kg垃圾计算,年产生垃圾量为1.14亿t,尤其是城市垃圾的二次污染,导致城乡结合带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国一些地方城市垃圾处理的总体水平还很落后,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垃圾处理的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1.2.2世界各国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垃圾污染矛盾激化的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大体形成了填埋、焚化、堆肥等一系列处置方法。如在美国,垃圾用填埋法处理的占85%,焚化法处理的仅占10%。日本国土不大,填埋法处理的只占26.9%,而焚化法处理的占61%。瑞士垃圾处理也是以焚化法为主,占53%。西欧有几个国家以填埋法为主,并多为有控制的填埋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美、英、法等国由于受资源和能源危机的影响,对废物采取了资源化的方针,垃圾、粪便的处理不断向资源化的方向发展。尤其对于废物,日本已有25.3%的城市开展了从垃圾中分选回收物品的活动,1976年在垃圾中回收废物达3900万t。
1.2.3垃圾处理资源化
对垃圾泛滥成灾的现实,世界各国的视线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如何控制和销毁垃圾这一老问题上,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着手科学地处理利用垃圾,将垃圾列为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二资源”,向垃圾要资源、要能源、要效益。
2城市垃圾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城市垃圾的处理
根据我国目前及今后城市垃圾状况,应从将垃圾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与解决,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填埋、堆肥及焚烧处理三种方法。随着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垃圾处理正逐步走向高科技、资源化、再次利用,使之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2.1.1填埋处理
垃圾填埋处理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可以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而且方法简单,节省投资,所以世界各国广泛沿用这一方法。从无控制的填埋,发展到卫生填埋,包括滤沥循环填埋、压缩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采用填埋处理法,首先要防止从废物中挤压出的液体滤沥及雨水径流对地下水的污染。一般规范要求回填地最低处的标高要高出地下水位3.3m以上,并且回填地的下部应有不透水的岩石或粘土层。否则需另设粘土、沥青、塑料薄膜等不透水层;其次,填埋场应设置排气口,使厌氧微生物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甲烷等气体能及时逸出,避免发生爆炸。回填后的场地,一般在20年内不宜在其上修建房屋,避免由于回填场不均匀下沉造成的结构破坏,但可作绿地、农田、牧场等使用。填埋处理用地,尽量选用天然的或人工挖出的洼地,如开发资源后的废粘土坑、废采石场、废矿坑等。将垃圾填埋于坑中,有利于恢复地貌,维持生态平衡,但如果在大面积的洼地、港湾、山谷等地回填,则需考虑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垃圾填埋处理具有以下缺点:(1)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场地选择较困难;(2)垃圾填埋同时填埋掉了可利用物品;(3)管理等费用不断提高;(4)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
2.1.2堆肥处理
堆肥处理是利用处理垃圾制取农家肥的最古老的办法,被当今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堆肥是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堆肥技术比较简单,适合于易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垃圾处理,可对垃圾中的部分组分进行资源利用,且处理相同质量垃圾的投资比单纯的焚烧处理大大降低。堆肥必须是将新鲜的垃圾首先进行分类后再将易腐有机组分进行发酵。堆肥的关键,在于提供一种使微生物活跃生长的环境,以加速其致菌分解过程,使之达到稳定。堆肥主要受废物中的养分、温度、湿度、pH等因素的控制。一般采用好氧分解,好氧分解过程可同时产生高温,可以杀灭病虫卵、细菌等。
垃圾堆肥处理具有以下缺点:(1)堆肥处理的周期较长,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差;(2)堆肥产生的产品属农家肥,肥效差,销售相对困难。
2.1.3焚烧处理
垃圾焚烧处理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烧炉中与氧进行燃烧的过程。实质是碳、氢、硫等元素与氧的化学反应。垃圾焚烧后,释放出热能,同时产生烟气和固体残渣。热能要回收,烟气要净化,残渣要消化,这是焚烧处理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焚烧处理技术的特点是处理量大,减容性好,无害化彻底,焚烧过程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可以实现垃圾的能源化,因此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垃圾通过焚烧可以使可燃性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达到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及获得副产品的目的。几乎所有的有机性废物都可以用焚烧法处理。对于无机-有机混合性固体废物,如果有机物是有毒有害物质,一般也最好采用焚烧法处理。焚烧法适用于处理可燃物较多的垃圾。采用焚烧法,必须注意不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焚烧是销毁垃圾利用热能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但是只能回收具有热能的垃圾,垃圾焚烧处理才是科学合理的。
垃圾焚烧处理存在以下缺点:(1)垃圾中可利用资源在焚烧时销毁,是一种浪费资源的处理方法;(2)焚烧处理对垃圾低量热值有一定要求,不是任何垃圾都可以焚烧的;(3)焚烧产生的烟气必须净化,净化技术难度大、运行成本高;
(4)焚烧设备一次性投资大,运行成本高。
2.2城市垃圾的再利用
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和资源回收利用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从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安装维修、原料能源相互利用、垃圾产品生产以及管理培训,将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和产业链。而且这是一个不衰落的产业,它将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而持续兴旺发展下去。
2.2.1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
(1)加强我国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的重要前提。城市垃圾的混合回收,加大了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的难度,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为了促进垃圾的分类回收,应在居民区,商业、文化及娱乐中心放置不同标志的垃圾容器,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来保证居民自觉地分类放置垃圾,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
(2)加强废旧物资回收,推动旧货市场的发展。我国历来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且收入不菲。如国内贸易系统从1950~1994年,回收总值达1340.25亿元。此外,现有供销社系统每年回收废旧物资1600多万t,回收总值约200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废旧物资回收潜力很大,我国应继续鼓励有关部门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
(3)加强城市垃圾资源化管理。城市垃圾资源化,首先必须改变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其次,要建立城市垃圾资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能力。
2.2.2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化
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技术水平。传统的填埋方式占用土地,形成二次污染,达不到无害化要求。焚烧方式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城市垃圾成分复杂,含水率高,可燃物少。因此,垃圾处理适于走垃圾分选、再
生利用、有机物发酵制肥、可燃物焚烧供热发电的综合处理技术路线。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涉及机械、化工、生物、电子等多个领域,因此提高技术集成能力更为重要。我国还缺少这方面的开发机构,急需发展有高度技术集成能力的研究开发单位,把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引进、吸收、消化后加以创新,创造出适合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综合技术。
大力发展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面对垃圾的挑战,许多科学家提出应全面应用高科技,变废为宝,向垃圾要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源化技术有关。科技的进步可以增加可利用废物的种类及其利用深度,提高综合利用率,从而推动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垃圾资源化技术的研究,为城市垃圾资源化提供硬件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2.3改革现行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实现城市垃圾处理企业化
2.3.1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垃圾处理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要有适于产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因此要打破目前垃圾处理工作中政企不分、垄断经营、非市场化运作的现状。由原来的政府环卫部门的运作转变为市场机制企业化运作,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政府通过税收、能源、土地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参与、企业投资、商业化运作”的新路。
2.3.2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扩大融资渠道
城市垃圾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全国668个城市每个城市建设一座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场,以一个垃圾处理场需投入1亿元人民币计算,那么全国就需668亿元的投入,目前只靠政府财政投入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力度;只有到资本市场上去寻求资金,走市场化管理的道路,谁投资谁受益,政府可以引导性地以少量投资,吸引企业和社会上的资本投入。
2.3.3大力支持企业从事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研发
建立垃圾处理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短期融资和信贷。充分利用目前国外资本看好我国环保市场的有利时机,注意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利用外资。
2.4增强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制建设
2.4.1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来保证居民自觉的分类放置垃圾。
2.4.2征收城市垃圾排放费
市民征收城市垃圾费符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既为城市垃圾的资源化筹措了资金,又能减少城市垃圾的排放量。长期以来,我国的环保费用都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来源有限,限制了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2.4.3建立和完善城市垃圾资源化的法规体系
建立和完善城市垃圾资源化的法规体系,如资源回收法、废弃物处理法等,用法律的手段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资源综合利用行为,并把它变为自觉行动。
2.4.4加大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和一系列环保法规,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强化相关的执法力度,推动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产业化的发展。
2.5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2.5.1环保意识指导环境行为
环境保护意识对人的环境行为有指导作用,能够使环境行为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从而对环境保护的进程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5.2强化市民的环保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都注重各自家庭的小环境而忽视了公共的大环境,如果能够将市民们的小环境意识延伸到社会公共环境上来,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必将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