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1:4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上海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上海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农民工这个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农民工问题也成了社会热点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本文在对上海城市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民工 养老保险 问题 问卷调查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11月18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其中“80”后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了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4.77%,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城市时代。

从十八大以来中央方方面面的会议,都非常重视“推进城镇化”,我们站在又一个历史节点上,作为城乡之间的纽带、推进城镇化最重要动力元素之一的农民工是问题的关键,而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障问题,使他们安心地在城市工作,不但是促进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方案,也是推进城镇化的一剂对症良药,解决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迫在眉睫。

一、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情况问卷调查

我们这次的问卷采取实地调研,主要选取了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上海火车站以及上海南站这两个地方,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率达到77.78 %,获得了大量的真实数据。

在140位被访问者中,大部分农民工来自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南省、东北三省及安徽省等地。其中,男性人数占到84.29%,在总数上男性大于女性。他们的年龄以20岁―30岁的人数最多,占到总数的45.71%,30岁以下的人数占总数的50.71%,30―40岁的占总数19.29%,40―50岁占到14.29%,50岁以上的同为14.29%。从统计出的数字来看,目前,城市农民工中,青年人是主体,这次调查中,95%的农民工都来自外省,而其中56.43%的人为已婚,42.86%的人未婚,因此,现在到城市务工人员虽然以年轻人居多,但很多都是已婚的青年农民工,他们不但要解决自身在城市生存的问题,还要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而我们调查得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75.53%的人在1000―3000元左右,5.11%的人还在1000元以下,15.57%的月平均工资在3000―4000元,只有3.79%的人在5000元以上,而且,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这部分人往往从事的是高危险的行业,例如:驾驶土方机、高楼修缮、清洁等工作。

从受教育程度上,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仅为整体的12.5%,大专以上的仅为4.42%,一般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小学毕业的占总数的45.78%,初中毕业的占27.31%,没上过学的占8.99%。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城市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的农民工识字很少,更别说要其与企业主、工地老板去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当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去维权,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极为陌生又难以操作的事情。

在本次调查中,85%的务工人员选择来城市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能赚到钱,57.75%的农民工在农忙时要回去处理农务,有时需要回去的为23.34%,基本不需要回去的为17.04%。而且75.67%的农民工表示,他们在城市工作15年的可能性较小,15.26%的人表示不可能在城市连续工作15年。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都是以打短工为主,他们工作的时间既有季节性又有不稳定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工作的高流动性。农民工们由于不长时间待在一个城市、经常要换工作地点,所以他们更多的人选择回乡参保。参保情况见图1。

当问到未来哪种养老方式可靠时,60.77%的人都选择了靠自己,10.54%的人选择了靠家人,只有15.41%的人才觉得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可靠。面对是否认为社会养老保险能否对老年生活起到保障时,70.47%的人都选择了“不好说”,20.23%的人认为基本能保障,而认为完全能保障的人仅为1%。而当问起“国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个人养老问题持什么态度”时,只有7%的人有很高期望,20.1%的人有较高期望,将近72.9%的人有较低期望和不抱期望。采访中的73.21%的人都不愿意或者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不好说”的态度,只有26.79%的人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而面对“养儿防老”的说法大家似乎都比较认同,这说明以前农村的老观念、旧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

当涉及到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占工资多少比例时,农民工们都觉得占的比例越少越好,因为他们平时的生活负担已经太重了,承受不起高额的额外支出,更多人宁愿选择不交养老保险。具体见图2。

当问到养老保险金的缴费年限时,多数农民工都表示年限越少越好,其中48.76%的人选择缴费年限在10年以下,20.44%的人选择缴费年限在15年以下,17.23%的人选择缴费年限在20年以下,12.89%的人选择缴费年限在25年以下。

当涉及到愿意选择在哪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时,80.13%的农民工表示愿意回乡参保,选择在工作所在城市参保的仅为10.56%,选择暂时不愿参保的为6.47%,可见农民工们对企业主、老板、社保部门极度的不信任,宁愿回乡参保,也不愿在城市“浪费”这一部分的钱。这就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尽管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工作,但最后还是被区别对待,甚至回乡养老的尴尬局面。

这次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题目是“如果单位和您个人每月各出一部分资金,并将此两项金额的合计数以类似银行储蓄存单的形式发放到您手中,作为你的个人财产,由您自己保管和携带,专门用于您将来的养老保障,您愿意接受这种做法吗?”对此,绝大多数人表示赞同,并且大家认为,在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管理上,以后应该多多采取这样的方式。如图3。

最后是我们关于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中最大困难的探讨,多数的原因就是因为收入不够高,平时的月收入只够解决日常的温饱问题,甚至还不够用,对农民工来说又怎么愿意从本身低水平的工资中再拿出一部分用于缴纳养老保险呢?见图4。

二、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查阅和通过对14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各地农民工养老保险规定的口径不统一,差异巨大

据调查:农民工能够稳定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时间为2年左右,在一年内换工作的比例超过50%。许多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不高,在频繁的换工作、换工作地点的同时还要去了解学习每个地区不同且繁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这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巨大。另外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立法现状是全国性立法滞后,地方性立法差异大、立法层次低。这些使得近3亿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

2、农民工参保率低、退保率高

正如问卷调查显示,由于大多数农民工自身的文化不高,自身收入水平比较低,再加上许多私营企业的业主社会责任感不强,一般不会主动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导致农民工参保率低。

另外,农民工退保现象长时间以来就存在,近年来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一方面农民工社保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这必然会损害农民工自身利益;也正是因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打击了企业以及农民工缴纳保费的积极性。同时,制度本身也不能为农民工参保提供便利条件。这些都是农民工退保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3、转移衔接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农民工流动性强,他们有着在不同城市参加过养老保险的特点。转移接续机制尚不完备,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民工很难合并其他各地已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新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规定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以进行转移接续,但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成熟的制度,新制度与农保的接续也就无从谈起。另外按有关规定,农民工可以选择:一是,只在一个城镇参保,随后就一直在这里,积累缴费至规定年限。二是,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转移到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统一接收农民工在其他城市缴纳的个人账户余额。三是,农民工将已缴纳的个人账户余额转入其户口所在地。这几种方法看似容易,但在实际操作中执行起来却不尽人意。

4、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过长、资金过高

按现有的政策规定,和城镇居民享受养老保险的年纪一样,男性达到60周岁,女性达到55周岁,并且持续缴费达15年以上。由于农民工基本上从事的都是餐饮业、服务业、建筑、搬运、工厂流水线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流动频繁,他们最多在一个地方持续干上5、6年,一般纯体力的农民工大概为2―3年。这就导致许多农民工在同一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很难达到累计缴费15年。而农民工大多数从事的是低报酬的工作,所以15年的缴费年限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压力。

5、缺乏对用人企业应负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处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在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际运行时,必然有一些企业会千方百计不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不缴、欠缴、缓缴、瞒报参保人数、缴费工资、不办理养老保险登记、不提供有关资料等行为都可能出现,现在还没有制定严格的监督和惩罚办法,来遏止以上行为的发生,这势必会使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和权益受到损害。

三、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18%的农民工表示不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21.5%的农民工表示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养老问题,两项相加的比例高达39.3%,这说明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自我保障意识薄弱,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养老保险上的需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急需加强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可借助网络、新闻媒体、讲座等渠道,向农民工宣传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知识,从而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参保积极性。另外,要对村里和城镇企业中的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让他们的社会养老保险有更强的法律保障。

2、加强立法,出台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任何一项制度只有被法律形式明确后,实施起来才有合法依据。因此,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应尽快出台一部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律,把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作为每个用人单位应尽的法定义务;将农民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进行专项管理,确保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同时还要用强制手段对农民工保险进行约束,明确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措施,依法惩处虚报用工人数、逃避缴纳保险责任等现象,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鉴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本文认为现阶段应该采取分类、分层的方法,分步骤地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我国农民工群体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这一类农民工相对固定,易于管理而且大部分已是熟练工人;二是市民化程度较高、流动性也较强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具有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工作流动性大、收入不稳定且偏低等特点;三是市民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即间断性在城镇务工和回乡务农,以农业为主,以务工为辅。对于第一类农民工应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企业缴费比例由各地方政府确定。第二类农民工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度。农民工可以凭借身份证和工作证明在务工城市的社会保险机构办理个人账户,并能够随时查询。采取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就等于每年都为其账户注入资金,在其老年时就可积累一部分资金,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于第三类农民工,进城务工只是他们的短期行为,他们的“根”仍在农村,本质上还是纯粹的农民。因此,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把他们纳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可行。

3、加强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监管力度

近年来,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许多文件、法案,对农民工养老问题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各个地方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可见,在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问题上,光有办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各个地方政府、企业实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过程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地方政府只注重本地的招商引资,而对于一些不规范的企业不给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金采取了默示态度,建议成立相关的协会组织,专门监督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情况。这一组织独立于政府部门,但有权在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上监督政府、监督企业,并且对于这类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组织,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这样,就能更有力地确保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各项法案、规定的执行效率不断提升。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目前社会结构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容易人为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造成管理上的不便。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阻碍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农民工进了城,在城市工作,但他的财产和人身权利仍然在农村,因此改革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势在必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表示,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第一就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逐步解决现有2亿多和每年新增1000多万农民工的半市民化问题。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分类推进的原则,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全面放开小城镇的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小城镇的限制”。

5、加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养老保险金管理效率

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两难”,一是用工企业或单位缴费难征收到位;二是保费转移、接续难。这严重挫伤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也给农民工下一步的续保造成了困难。另外,转移手续繁琐和办理手续所涉及的部门多,一些文化程度低的农民根本无法办理,或者去办理浪费了大量精力,因此,社会养老保险有必要实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这样既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又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陈桐、林婷婷: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完善对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6).[2] 张转玲: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际运行中的困境及出路[J].深圳大学学报,2012(7).[3] 范琛:构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J].农业经济,2012(3).[4] 沙治慧、罗静: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2).[5] 李志良、雷晓康:基本养老保险者权益记账制度研究――基于基本养老保险全国转移接续的视角[M].经济研究参考,2011.(责任编辑:张瑶瑶)

第二篇: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

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

“农民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人,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有关工人的解释是:“他们不占有工厂的生产资料,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计”。正因为农民工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进城期间既不属于城镇居民,又不属于务农农民,养老保险的缺失在他们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所以要通过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来保障农民工老年

生活。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农民工养老保险开展十分困难。农民工不享有养老保险或者享有养老保险但退保现象严重。农民工在城市工作,逐渐地融入到了城市中,自然也应享有城市公民的待遇,养老保险是农民工越来越需要的险种,尤其是那些想在城市中长期工作的年轻人,可是有很多工作单位并不给农民工上养老保险,由于没有正当的维权途径,很多农民工只能放弃这一权力。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也面临着接续难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流动性很强的农民工,这是阻碍农民工参加基础养老保险的最大障碍。

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接续难,损害了他们的正当权益。在理论上,只要实行全国统筹才能够保障接续问题,但是现在接续问题正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首先是手续繁琐,即使同一个省市不同地区之间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跨省、市转移就更加困难;其次是农民工流动性大,就业盲目,在不知道自己下一个工作地在何处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进行社会关系转移;第三个原因是由于社会保险制度和城镇保险制度目前尚不能兼容;第四个原因是农民工在接近养老金享受条件规定的最低交费年限时,由于各地交费标准、待遇享受等方面的差异,转移账户地区不愿意接受,使得账户转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第五个原因是社保接续使地方政府利益受到损失,他们不舍得“肥水外流”而对政策加以阻挠。以四川任寿县为例,每年外出务工的有40多万人,每年缴纳保险费大约3亿元,但能随个人账户走的不足2,500万元,巨大的资金流在了四川当地,这种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政府很难舍得“肥水外流”。这些转移上的困难使得流动性很大的农民工对画饼充饥式的社保失去信任不得不退保。社保难以接续,造成农民权益被损害,使农民工失去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信心,这也是造成我国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努力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解决农民工养老问题

(一)关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考虑到农民工收入低、流动性大这一实际问题,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定十分困难,所以如果“一刀切”地把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无论从农民工的角度还是用人单位的角度都不太现实,农民工所缴纳的8%和用人单位所缴纳的20%对双方都是笔不小的数字,搞不好会使农民工因为高昂的养老费用而退出城市市场,也会使一些小企业由于不堪重负将面临破产的危险,并且还会出现企业在用人上排除雇用成本一样的农民工而用素质和能力更高的城市人的逆向选择行为,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会更加伤害了农民工的权益。所以,现在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实在是不太现实。因此,要建立一个适合农民工的过渡性养老保险,然后等到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工的实际经济情况和整体素质提高了再一同并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由于新一代农民工已不同于往年,他们更加容易融合到城市中,再加上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在逐渐提高,并且一般都打算不再回农村,这个过渡时间不会很长。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笔者比较同意浙江的“双低标准”,即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这种参保缴费办法。4月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透露,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此办法的出台和尽快实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办法的设计思路是降低门槛,采取“双低标准”,即调低企业、个人缴费额度——约为现有城镇职工养老缴费额的50%;其制度定位是低费率、低保障、广覆盖、可转移,并与现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这说明这种“双低”办法是很适合农民工的,所以按双低办法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接续问题。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成为一大操作难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民工的保险无法转移,如果不能转移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就无法连续,农民工只能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离开原就业地时,用一次性领取的方式来享受其待遇,这实际上根本起不到社会保险的作用,所以现阶段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机制是必要的。具体做法如下:政府要协调好各地区的关系,给农民工在银行开设养老保险专用账号,将农民工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做个名义上的“空账”,农民工只能查阅账号上的余额和详细情况,而不能支出,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支出养老金的,可以通过申请来提前支出养老金。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由指定机构保管,如果农民工异地转移,农民工只需拿上新工作地证明就可到工作地所在的社保局申请参加该地养老保险,通过审核后参加新工作地的养老保险办法,以此类推,直到总共年限超过15年并且达到退休年龄,就可从银行卡按月领取退休金。在发放养老金上参照欧盟解决人员跨国流动带来的养老金权益问题的规定,即承认农民工在各统筹区的缴费记录,农民工退休时,凡有缴费经历的统筹地区按平均比例分摊、计发养老金。

第三篇: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九大强调,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公平覆盖各个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如何跨越“半城镇化”,如何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日益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重大问题。本文集中探讨如何健全和发展农民工养老保险。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现状

总的来看,目前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很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表明,2008―2014年外出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从9.8%上升至16.4%,上升了6.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1个百分点,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8―2016年,全国农民工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从2416万人上升至5940万人,参保率从10.7%上升至21.1%(见图1)。尽管这一统计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存在一定差异,但两项数据都表明目前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很低。

分行业看,制造业农民工参保率相对较高,建筑业农民工参保率最低。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制造业农民工中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占44.6%,服务业农民工中参加此项保险的占21.5%,建筑业农民工参保比例最低,仅13.5%。

分代际看,高龄农民工参保率明显低于全部农民工的平均水平。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中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占27.4%,老一代农民工的参保比例为24.8%,前者稍高于后者。50岁及以上高龄农民工中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占13.5%,明显低于新生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的参保率,也低于全部农民工的平均水平(26.4%)。

分收入水平看,低收入农民工参保率明显更低。月收入1500元及以下人群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例仅为15.7%,1501―2500元人群为23.6%,而2501―3500元人群、3501―5000元人群、5001元及以上人群分别为30.6%、31.7%、28.0%,后三个人群明显更高。

分单位性质看,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农民工参保率特别低。欧美企业、港澳台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例属于最高行列,分别达到79.2%、75.8%、74.4%,而无单位的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雇员、雇主、自营劳动者)的参保比例属于最低行列,分别仅为3.8%、10.7%,成为非常明显的“短板”,私营企业农民工的参保率也较低,为35.5%。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整体收入偏低造成其缴费能力不足

低收入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例明显更低,这说明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制约了农民工的社保缴费能力,降低了其参保的可能性。

例如,根据广东省2016年政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上限为16575元,下限为2906元。2016年全国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3275元,若以此为缴费基数,按8%的个人缴费比例计算,个人应缴262元/月;若是低收入农民工,如月工资2400元(2016年广州最低工资标准为1895元),个人应缴232.5元/月,占月工资的9.7%。而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监测调查,外出农民工每月仅生活消费支出就占月收入的30.1%。对于收入相对低下,而吃、住、日常消费、子女教育等刚性支出占比较大的农民工来说,如果再增加一笔占月工资约10%的养老保险缴费,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二)目前养老保险制度难以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

建筑业农民工的低参保率与其高流动性、就业不稳定性密切相关,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缴费、转移接续等方面的机制设计和运行效率很难适应这种高流动性。由于建筑行业普遍采取层层分包的劳动体制,建筑业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很低,2013年,全国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41.3%,其中建筑业比制造业的签订率低25.8个百分点。缺乏较稳定、正式的劳动关系直接造成用人单位或雇主逃避为建筑业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而且,建筑行业的工作地点本身很不固定,一个工程周期长不过一两年,短的只有几个月,甚至只有几十天,这造成建筑业农民工流动性极强。

在高流动性情况下,如果要保证养老保险连续性,就要频繁办理转移接续手续。由于目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各地缴费比例不完全一致等原因,他们还面临复杂的转移资金计算、待遇确定方法及地区经办机构之间的推诿。如果出现阶段性失业、半失业,其养老保险延续会面临更多麻烦。最终造成建筑业农民工自身也很难有积极性参保。

(三)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面临制度障碍

数据表明,在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方面,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是非常明显的“短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这表明,现行法律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作出了选择性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政策规定,农民工不能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和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有些地方虽然允许本地进城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却不允许外来农民工如此。

根据2009年底出台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这就造成一些?`活就业农民工的职工养老保险关系既不能接续,也无法退出。虽然根据2014年2月出台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后者的待遇水平明显低于前者,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及为社会统筹账户所作贡献也得不到应有回报。

在缴费方面,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在缺乏缴费激励机制和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由灵活就业农民工自身负担全部20%缴费,压力可谓巨大,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依然存在体制机制问题

虽然近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框架日趋完善,但现实表明,其实践操作仍然面临不少问题。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在大部分地区只是地市级统筹,《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除了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要转移12%的统筹基金,但在实际操作中,转移的统筹基金仍不足以填补养老金支付带来的基金缺口,给转入地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巨大的支付压力。因此,地方社保机构接受养老保险关系转入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体现出一定的碎片化特征,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缴费方式、待遇计发等方面存在差异,各个地区实际执行的养老保险政策也并不一致,从根本上造成了制度衔接障碍。一些地方社保经办机构反映,在跨省转移中,由于各地转移接续操作流程不统一,有些个人账户记录方式不规范,很容易造成转入地经办机构无法接收。而且省级社保机构之间是同级,在缺乏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的情况,对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难以协调妥协,从而影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五)高龄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亟待解决

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表明,农民工群体正逐步高龄化,2010―2016年,50岁及以上的高龄农民工比例由12.9%上升为19.2%,40―49岁的比例由21.2%上升至26.9%。老一代农民工越来越接近或者已经超过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的需求较为强烈,然而由于执法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许多人面临过去用人单位未为其参保,目前又补缴困难的问题,养老保险权益无法落实。前文数据分析表明,50岁及以上高龄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明显低于全部农民工的平均水平。

(六)农民工养老保险征缴的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农民工的农村户籍身份和弱势群体特征,加上地方政府部门监管常常缺位,一些用人单位或雇主往往能成功逃避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前文数据分析表明,私营企业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比较低。其中原因主要在于对大量私营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征缴的监管不到位。

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内在具有减少成本的冲动,在企业各项社保缴费超过工资总额的30%、而政府监管无力的情况下,其经营管理者更是会能省则省、能逃则逃。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出于投资环境的考虑,总是对一些私营企业的社保缴费监管乏力。

三、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造成各地制度不统一、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基金互济性差、养老保险关系地区间转移接续难等突出问题。为此,应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目前应先实现和巩固省级统筹,并从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开始,通过中央调剂基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在此基础上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筹。建立中央调剂制度的具体办法可以为,从部分缴费低、基金结余多的地区每年提取一定比例到中央,再调剂给缴费高、基金收不抵支的地区。

为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并为降低养老保险费率和缴费负担创造条件,应实行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政策。2017年11月,国务院已经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应尽快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和部分省份开展试点,加快建立国有资本划转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步弥补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二)分类分层解决好不同类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

对于就业和收入较为稳定的农民工,应将其统一、全面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于灵活就业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应鼓励其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对其个人缴费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减轻其缴费负担。对于低收入农民工,应让其“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于收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60%的农民工,可以直接以实际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或者缴费基数按照统一政策,但降低缴费比例,将职工个人缴费定为4%―8%之间,企业缴费比例不低于12%;为保证农民工养老金待遇水平,可以在低缴费的基础上对个人账户进行一定财政补贴。对于在城乡间频繁流动的季节性农民工或非从业的农民工家属等,应鼓励他们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三)完善灵活就业农民工、建筑业农民工等参保困难群体的参保办法

允许非本地户籍的灵活就业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在就业地参加或接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就业管理部门应针对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的情况,完善相应的就业登记办法,为其提供就业状况证明。社保管理部门应完善相应的登记缴费办法,提供更为便利的经办服务。

维护建筑业农民工劳动权益,清理建设领域违法发包分包行为,推动总包施工企业直接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在建设领域严格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和“月薪制”。通过提高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保障薪资发放,来提高其养老保险参保率。加强对劳务派遣公司的监督管理,防止以劳务派遣为名逃避为农民工参保。对不依法参保的劳务派遣公司,坚决取缔其派遣资质。

(四)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体制机制

国家应从宏观上平衡养老保险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权益累计、分段计算、量化折算、合并享受的政策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指定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的协调和监管,对转移的个人账户进行统一要求,对转移接续程序进行统一规范,对跨省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问题进行协调。通过“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提高社会保险跨业务协同、跨省区合作、跨层级监管的全国一体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金保工程”“一卡通”等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加快优化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流程、环节和手续,丰富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水平。

(五)推进和落实高龄农民工养老保险依法补缴

抓紧解决好50岁及以上高龄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对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存在用人单位过去欠缴情况的,应完善和细化补缴措施,加大监察执法力度,落实补缴。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确定补缴起始时间。申请补缴的个人或用人单位应当提交证明其补缴时段在当地用人单位就业的劳动关系、工资发放等材料,经社保机构审核材料真实、齐全的,予以补缴。用人单位不主动承担的,由社保征收部门责令其承担补缴费用。允许非本地户籍农民工在当地延缴延退。

(六)加大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的监察执法力度

大力加强重点行业(如建筑业)、重点企业(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重点人群(如灵活就业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法律政策宣传力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督促各相关主体参保缴费。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格查处侵犯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的各类行为,依法处罚不为农民工参保,少报、瞒报缴费人数,擅自更改缴费基数、费率,少缴、欠缴保险费用的用人单位。

注:

本部分以下数据均来源于此。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从2010年开始,每年进行全国范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本报告采用其中的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流动人口指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县、市)户口的15-59周岁流入人口;调查地点为在北京市朝阳区、浙江省嘉兴市、福建省厦门市、山东省青岛市、河南省郑州市、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八城市(区),有效样本15999个,其中农民工样本13927个。数据用SPSS19进行分析。基于这一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侧重于比较不同人群参保率差异,而不在于精确衡量参保率绝对水平。

(胡杰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副研究员)

第四篇:浅论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目前,我国大批农民工以中青年为主,大都没有达到养老年龄。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工年老体衰后的养老问题将发展为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就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制度缺陷、立法滞后、企业不愿参保、农民工自身缺乏保障意识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具体措施。

【关键词】 农民工 养老保险 问题 对策

将农民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保障其基本权益的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城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5亿左右,由于农民工以中青年为主,大部分都还没有达到养老年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目前还不突出,没有成为社会问题。但若现在不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年老体衰后的养老问题将发展为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年老后在哪里养老,城市还是农村?谁将承担养老义务,是农民工自身、是其子女还是国家和社会?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给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解决好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一、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99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亿人被纳入该制度的覆盖范围。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包括各类企业及其全部职工,明确规定包括1年以下的农民工,而且农民工对于养老保险有强烈的需求。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并不乐观,存在许多障碍。

(一)制度有缺陷

目前实行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参保农民工只要累计缴费满15年,达到了规定年龄就可领取退休金。但农民工从事的多数是体力活,多数是灵活就业,也很少有单位会这么长时间雇佣他们。由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造成农民工大量退保的现象。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统筹层次低。二是转移办法滞后。三是省际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遇到问题,迁出地省社保机构解决不了,迁入地省社保机构也不管,农民工不知找谁才能解决问题。

(二)立法滞后,执法不严

近年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国家和地方都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立法不足、执法不严和行政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劳动者必须依靠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现阶段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低“硬度”使维权工作缺乏力度,其存在的不少漏洞和操作性不强,以及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条款等问题,使该部法律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问题上显得软弱无力。对于涉及农民工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问题,大多都是出现了问题或投诉举报才进行检查处罚,主动监督不足。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立法滞后、行政管理和执法的缺位,导致企业在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保费用时,是逃费的多,纳费的少,主动纳费的更是微乎其微。

(三)企业不愿参保

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城市脏、累、差的体力活和高危行业,这些企业人工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参加养老保险对企业的压力较大,大多数企业缺乏为农民工缴纳保费的积极性、主动性。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不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是弱者,只要能找到一份活干就行,几乎没有可能考虑是否参加养老保险等事项,农民工生存压力大,他们只能考虑当前的生存问题,因而产生部分收入低的农民工愿意企业不参加养老保险而给予一定的补贴,导致许多企业根本不给农民工参加任何社会保险。

(四)农民工自身缺乏保障意识

农民工自身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问题。虽然农民工普遍意识到以后养老是一个存在的问题,但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养老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二是生存压力。目前农民工工资收入一般不足1000元,在西部地区只有600元。三是就业压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工为生计满足于有活干,只能放弃养老保险等权力。四是法律意识淡薄。对不签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侵权行为,往往持克制,忍耐的态度,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民工中推行不力的原因之一。

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措施

建立平等、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当前的城乡差异现实,决定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具备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衔接性,才能有助于逐渐消除人身差异,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提高国家、社会在老龄化高峰来临时承受风险的能力。

(一)加快立法、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至今尚未颁布《社会保险法》,制约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加快《社会保险法》、《职工养老保险法》的立法工作,已成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和迫切要求。目前,农民工参保率在低位徘徊与参保后其利益得不到保障有直接关系。由于农民工流动频繁,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缴费后,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接续。要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保,就要设计适应农民工高流动性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办法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劳动保障部门抓紧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办法。2010年 1月1日新施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农民工中断就业或返乡没有继续缴费的,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保留其基本养老保险(下转第14 页)

(上接第39 页)关系,保存其全部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按规定计息。农民工返回城镇就业并继续参保缴费的,无论其回到原参保地就业还是到其他城镇就业,均按前述规定累计计算其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与城镇职工同样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不再返回城镇就业的,其在城镇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全部有效,并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或在其达到规定领取条件时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出台实施,一有利于维护参保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二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特别是2009年全面实现了省级统筹,劳动者在省内流动就业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有了制度和体制的基础。三是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暂行办法》规定,农民工在城镇之间流动就业或间断性在城镇就业,只要参保缴费并达到规定条件,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养老保险待遇。这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就业,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三)强化监督和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当前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严格查处各类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对于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工作,要走综合整理的道路,从用人单位这个源头抓起,从签订劳动合同入手,对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特别是不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要进行严肃查处,杜绝企业不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现象的发生,将在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全部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四)加强社会保险知识的宣传培训,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在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针对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加强对养老保险重要性的宣传、养老保险知识的教育。包括: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参加养老保险是企业应尽的义务、是农民工应享受的权利,企业不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如何办理养老保险转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的关系、如何衔接等。采取各种形式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增强农民工养老保险意识,督促企业为其参加养老保险,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率。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民主法制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公平正义则是凝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解决社会公平必须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因为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压阀,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险种之一,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社会的安全网和减压阀的作用。农民工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90%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不相符的,必须进行制度改革、创新。

第五篇:城市低保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城市低保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特色,自建立以来保障了很大一部分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低保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低保对象的确立缺乏弹性,无法体现动态变化;(2)低保对象的不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3)低保对象的审核不科学、不规范,且程序僵化;(4)低保标准低与养懒汉并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应促进社会保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提高低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实行分类救助,要避免与其他社保项目重叠;低保标准的制定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低保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关键词】低保对象 低保制度 分类救助

一.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状

1993年上海市首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效仿,199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作为救助对象,具体包括以下四类:一是三无对象,即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二是家庭中虽有在职人员,但因赡养、抚养系数高,或所在单位经济效益差,收入降低,生活困难的居民;三是失业保险期满仍未重新就业,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居民;四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其他居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低保标准根据物价变化,适度提高救助水平,相对稳定地保障了2270多万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2007年底,全国共有1064.3万户、2272.1万城市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27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在职人员93.9万人,占总人数的4.1%;灵活就业人员343.8万人,占总人数的15.1%;老年人298.4万人,占总人数的13.1%;登记失业人员627.2万人,占总人数的27.6%,未登记失业人员364.3万人,占总人数的16%,在校生321.6万人,占总人数的14.2%,其他未成年人223万人,占总人数的9.8%。(数据来源:《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现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了平稳运行时期,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二.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确立及问题

我国低保制度的建立,在理论上应该遵循覆盖全体国民的原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城乡差别,在实际实施时城乡低保制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农村无法做到普遍覆盖。即使在城市,由于低保制度管理的不完善,一些应该受到保障的对象被排斥在低保之外,使得应该受到保障的人没有得到保障,而享受低保的人中,也有一些是不符合低保资格的人,而没有将他们剔除,这些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低保制度的规范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低保对象的确立是依据家庭平均收入来确定,即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都应该纳入低保范围之内,各地在具体对低保申请人进行审核时,又添加了不同的标准,而且审核程序更加繁琐细致。另外,家庭经济收入很难核实也是确定低保对象的一大难题。以下就低保几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低保对象的确定缺乏弹性,低保人群没有体现动态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调节机制,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关,所以相应的低保人员也会有所变化。最初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预期是,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变化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一部分低保人员应该慢慢退出低保范围,新出现的城市贫困人口应该被纳入低保的保障范围,低保人员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人群,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低保的最终目标是使城市中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物价大幅上涨,原来一些收入水平处于贫困线边缘的人落入了低保范围,低保制度是否能及时地将这一类人群纳入了低保范围有待实际调查。根据《条例》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申请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但事实上,一旦被确立为低保对象,就很难再退出低保,所以就形成了低保对象只进不出的现象,低保人数居高不下。洪大用在谈到低保制度实践中的延伸效果时,认为低保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会“制造”一个长期的低收入群体。

第二,低保对象不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低保人口的构成是很复杂的,其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占很大一部分,他们都是社会保障制度所主要关注的人群,但是他们的保障需求有很大不同,老年人对医疗保障需求更急迫,而未成年人需要更多的教育和生活保障。一份对低保对象的调查报告显示,低保对象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三高三低即收入低、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低、待业失业率高、高位家庭比例偏高、慢性病患病率高。”可以看出,低保对象的需求情况是不同的,应该对低保对象的家庭需要进行分类了解和调查,给予特殊的补贴。

第三,低保对象审核不科学,不规范。现在大部分城市在对低保申请对象的 ①

①苗春霞,覃昭晖,张训保,卓朗,谷玉明.城市低保与非低保对象社会支持现状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12):259 审核上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主要是依靠低保工作人员对低保申请对象的主观判断,这样就造成了许多“漏保错保”现象。

其实出现“漏保错保”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低保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低是很重要的因素。现在处于低保工作最基层的人员,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社区工作和低保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知识,对低保政策的理解也不充分,有的社区低保工作人员几乎全都是中年或老年妇女,她们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无法使用量化的方法对低保家庭的收入状况进行审核,在确定低保对象时,主要依靠主观经验,所以对低保对象的审核一点也不科学,不规范。如“在武汉市江汉区复兴社区,领取‘低保’的有1342户,但其中却有493户已不符合领取低保标准。据调查,‘问题’低保涉及三类人群:有房有车者,双份低保者,还有部分领低

②保者“查无此人”而另一方面,许多本该等着低保救急的人却领不到低保。”可以看出,低保资金浪费现象严重,许多不应该救助的对象吃着低保,而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些不具备低保资格的人是如何进入低保保障范围的,是低保实践工作应该及时关注的问题。在国外,社会救济一般都是社会保障组织的专业人员来负责。虽然我国早就已经开始培养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人员,但是具体实践上还比较落后。

此外低保对象的审核程序僵化,没有灵活性也是一大问题。一般而言,申请低保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四步:居民申请—居民小组长—单位负责人—居委会核查—街道复查—市民政部门审批—派员调查。但在具体操作上,各地又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的审核程序非常繁琐复杂,有些标准缺乏合理性,但还是照常执行,虽然这是为了严格审查低保资格,但这样的做法也将一部分人应保对象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

第四,低保标准低与养懒汉并存。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国低保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但是低保标准偏低是几乎所有人都普遍承认的一个现实,低保救助标准与低保人群的实际需要有差距,难以满足其基本需求。与此同时,养懒汉现象也普遍存在,很具有劳动力的人吃着低保就不再愿意出去找工作。所以一方面都在呼吁加大低保资金的投入,提高低保标准,一方面低保人员只进不出,低保人数居高不下,低保资金缺乏,而低保对象就业意愿不强。

三.低保问题的政策建议

城市低保制度是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低保问题如不能合理解决,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针对以上几点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促进低保工作人员专业化。

② 武汉复兴社区乱吃城市低保问题重重.东方网 仔细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低保政策的具体实施没有做好。现在我国的低保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社区居委会是最终实施的机构,这种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对低保对象的审核主观性太强,使得低保工作实施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所以低保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要求非常紧迫。参照国外的做法,社区工作者是应该是低保工作的实施人员,他们具有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实施低保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漏保错保”问题,还能对低保人员的整体状况做深入细致调查,为低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上海是全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最早的城市,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工作是必然趋势,他们的介入将提高低保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城市社区工作是解决现在社会就业压力的一个良好途径。现实是,由于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水平太低,难以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到基层社区工作,所以一方面基层社区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吸收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从事低保工作。专业从业人员的增加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

低保工作监督机制的完善也是低保实践的紧迫要求。现在普遍存在“低保”资格审查中照顾关系问题,将自己的亲友纳为低保对象,而排斥真正的低保对象。所以低保对象的确立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就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群众对低保对象的监督,对低保工作人员的监督。

2.针对低保对象需求不同的情况,我国城市积极推行分类救助措施。“分类救助是指各地根据城乡低保对象的家庭结构、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困难程度等情况,实施不同的救助标准。” ③这项举措考虑了低保对象不同的需求,分别给予不同的救助。分类救助无疑是我国低保制度的一大进步,尤其给低保人群中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带来了很大实惠。

很多人提出要区分低保对象的不同需求,对特殊需求进行特殊补贴。如吴世敏等人认为应该综合考虑贫困家庭的需求,在医疗费用、学杂费和培训费、房租三个方面提供补充性的救助。但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分类救助的标准是否体现了公平原则,各地分类救助标准是否应该统一。笔者认为这样的举措如果实施好,肯定会有利于保障低保对象的生活,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成熟,许多保障项目还处在建设中,要处理好低保与其他保障项目的协调关系,避免保障部分重叠,造成社保资源浪费,在社保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先保障基本生活。3.城市低保标准确立应该遵循最低生活保障原则。

③张时飞,唐钧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形成.社会科学报,2008(3):2 在社会保障理论中,将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相对贫困是建立在将贫困者的生活水平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低生活水平对比上的,是指比社会成员平均生活水平低的生活状态。” ④我国现在国情决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应该是遵循最低生活保障原则,即保障处于绝对贫困的居民的基本生活。如果低保标准太高,会影响在职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还会产生福利依赖。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尤其是低保标准的制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刚性,给付标准一旦建立,就不能再随便降低,否则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现在就制定过高的低保标准,会给低保制度以后的发展带来负担。当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上涨,低保标准肯定要逐渐提高,让低保人员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完善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要吸取他们的一些教训,如福利标准过高引发的福利问题。所以,低保标准的制定要合理,既要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又要避免养懒汉现象的出现。

4.低保应与就业政策相结合。前面提到的分类救助,对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提高救助标准,给他们以很大的实惠。但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应该将低保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德国实行的失业救济,在给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津贴的同时,更注重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以促进再就业,这一方面可以保障失业人员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出现失业救济给付标准太高而产生“养懒汉”现象。如果失业人员因为不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工作,将逐渐减少失业救济金,如果多次拒绝就业将取消其失业救济资格。我国在实行社会救助时,也应该实行这样的政策。事实上,有些地方已经在积极推行这样的做法,但是力度还不够。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实行这一政策,在给他们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再就业,如果拒绝,将逐渐减少低保金,直至取消低保资格,一方面防止养懒汉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低保人员自力更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长久之计。

④ 马斌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7):263

参考文献:

⑴张燕.城镇低保制度现状评估与对策分析——以山东省济南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社会工作,2007(6):40-42 ⑵杨玉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对策.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38-40 ⑶洪大用.当道义变成制度之后——试论城市低保制度实践的延伸效果及其演进方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6-25 ⑷张时飞,唐钧.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形成.社会科学报,2008(3):1-4 ⑸谌立平,吴世敏.中国西部中小城市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怀化学院学报,2006(11):47-49 ⑹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⑺马斌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⑻郑功成主编.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下载上海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民工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民工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力量。但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就业难,工资被拖欠现象严重,缺乏社......

    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调查问卷

    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受访者: 您好!我们是来自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了研究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并探索其原因,为课题论文提供依据,我们真诚的邀请你......

    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

    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工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摘要: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促使其溶入城市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在城市归属感问题上呈现出不和谐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城......

    成都市农民工问题调查及其对策(共5篇)

    成都市农民工问题调查及其对策 近年来,成都市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涉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6月,成都市被国务......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

    网络教育学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淮北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福州学习中心(直属)[30]VIP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专 业: 水利水电工程 年 级: 2011......

    城市“三乱”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1章 城市“三乱”的危害及治理的意义 一个地方的市容市貌,不仅直接关乎这个地方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安全与舒适,影响市民的整体生活素质,更影响到这个地方的对外形象,甚至可持......

    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摘 要:农村养老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探索农村养老问题,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