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18:2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农村养老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探索农村养老问题,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农村 新型养老保险 问题 对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26%。预计在未来5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15%。养老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农村。中国农村还处在传统的“储蓄养老”、养儿防老”的阶段,显然这些模式已不能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保基本、一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基本原则,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酥体补州、政府补贴和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研究综述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一些地区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国务院下发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试点。此后,各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纷纷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并且随着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进行,许多学者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了深入研究。许海燕(2005)认为尊重和保护农村居民人权的具体体现是建

[1]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李逸波、胡灵红、李一鸣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筹集

[2]与基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唐自政(2010)指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较多问题。

[3][4]。宋艳(2010)指出应统一制定城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朱政旭(2011)认为新

[5] 型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管理层次低,运营方式单一,保值增值压力大。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农保的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取向,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 “老农保”的区别是:“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支付上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都具有重要意义。2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2.1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虽然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出台,但是覆盖面仍然不足,尽管我国在农村养老保险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受时间、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难度很大。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1914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2643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8525万人。基金支出588亿元。领取人数占参保人数的26.12%,平均每人每年689.74元,平均每月57.48元。

再加上目前物价上涨的影响,这种水平并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只能算是一种生活补贴。

而在当前经济水平下,农民日常家庭支出中,最紧迫的需要是发展生产、教育子女等,养老保险并不排在前列。目前,新农保制度规定的收益回收期为15年,农民领取年龄为60周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而目前我国公民平均寿命为73.5岁,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限仅为13.5年,农民还存在顾虑心理。许多农民处于观望态度。政策中的集体补助很难落到实处,多数乡村集体经济、集体企业已经转为私有,只有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乡村,才能提供一些补助,这样就导致集体补助部分由地方政府提供,压力增大。

2.2基金保障及管理制度不足

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为“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这种筹资模式主体为农民,这就导致部分贫困农民由于财力不足,不愿参保。而集体补助和国家补贴往往落实不到位,更是大大降低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另外,我国缺乏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专业型人才。管理混乱,工作中还存在较多漏洞,大多数基金由当地民政部门单独管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无法保证,许多老年人无法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甚至有的老人生活水平处在贫困线一下。

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机构,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是非常巨大的,2011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199亿元,对于这一巨额资金,其保值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因为新农保基金的是农民养老的保障,其保值增值工作也会直接影响新农保制度的信誉,如果无法保值增值将严重影响新农保工作的进行。

2.3缺乏相关法律保护,稳定性、持续性差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建国以来经历了萌芽期、探索建构期、探索创新期三个阶段。各阶段政策法律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然处在试点阶段,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立法。主要还是依据《指导意见》,各地根据此制定的实施细则差异很大,缺少规范性、稳定性、持续性。致使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推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无法根据法律予以解决,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目前情况下,推行新农保试点的地区,纷纷出现案件纠纷,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无法可依,纠纷无法解决,只能靠调解手段,但是农村普遍文化水平低,觉悟性低,调解往往不奏效。这些纠纷的发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4我国农村发展的特殊性限制

我国农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且增长速度缓慢。我国大多数农民并不富有,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当前环境污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严重,常常导致农民入不敷出。许多农村仍然没有实现机械化,导致农民的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说大多数收入水平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6977元,人均支出为5545元,农民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当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民缴费占的比重最大,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就无法缴费参保。

3完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参保

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农民广泛宣传,并对政策予以充分讲解。如针对农村以看电视为主要娱乐工具的特点,做一些大型公益广告;地方政府举行宣传活动,帮助农民解读政策,宣传新政策的优惠;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要为农民树立新的养老观念,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自愿参保。宣传对象要

扩大范围,不仅要包括60周岁以上的老人,也要包括中青一代,改变农民“储蓄养老”、“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提高政策吸引力。

3.2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用范围,完善管理制度

诸多学者及实践证明,建立全面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必要的。农村中的年轻人有很大一部分在外面打工,常年不回家,这类家庭更希望尽早建立全面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另外,我国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有七八年的试点,中央及各地政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已经比较牢固。我国已经具备了扩大甚至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是一大亮点。关键在于政府财政支持要到位。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方农民生活水平的不同实行不同的补贴,加大贫困地区的补贴份额。一方面在资金管理上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基金金由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共同管理,并且定期向社会公布资金收缴及利用情况。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养老资金管理人才,充实到基金管理中去,建立完善的基金保值增值机构。

3.3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保障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政策能否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当前我国试点进行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根据目前的情况及出现的一些纠纷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在以后进一步完善。这部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资金的来源、运营、使用和监督等等。同时各地方政府应依据这部法律出台相应条例作为补充,以此将制度进行完善,保证其稳定性、持续性及发展性。

3.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才能够提高,保障问题才能根本解决。政府应继续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改善生产条件。本文认为政府在对待农村经济的问题上应该具有延续性。制定正确长远的发展战略并且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改善医疗条件,切实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善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的鼓励与支持,也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试行养老保险制度下,推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覆盖面、管理及保障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立足中国农村的国情,在继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覆盖面,尽快完善养老基金的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许海燕.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05,(11):76-77.[2]李逸波、胡灵红、李一鸣.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22-12045

[3]唐自政.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的思考[J].法学杂志,2010,(3):139-141.[4]宋艳.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农业经济,2010,(6):34-36

[5]朱政旭.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科技与管理,2011,(5):47-50

第二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大学

论文题目: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学科课程:

学院:

姓名:

专业:

学号:

任课教师:年月日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摘要

进入21世纪,我国出现了人口老年化的问题,人口结构出现了失衡。其中农村的老年人口要高于城市老年人口的比例,而且,在农村,只有极少数的老年人口有工资性收入,其余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靠自己、家庭或集体养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养老方式的功能不断在减弱。因此,农村老年人口急需一种新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劳提供可靠保障。国家从改革开放后开始探索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促进新农保与其他并行养老制度衔接整合,提出了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口老年化;社会和谐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距离越来越大。养老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支柱性制度之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其成败往往决定着一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败。在农村,现已经建立了一套养老保险制度——“低保”制度,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平稳快速发展的时期。2008 年,中国人均 GDP 突破 3000 美元大关,达到 3266 美元的历史高度。中国在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的同时,人口结构也进入转型期,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人口老龄化,也在给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障事业敲响警钟。据统计,2007 年中国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 1.5340 亿人,占总人口的 11.6%;65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 1.0636 亿人,占总人口的 8.1%;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3.28%;约总人口年均增长率(0.66%)的 5倍1。就目前形式看,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年化的严重阶段,而且老龄化具有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显著特点,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

(二)研究目的在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希望能为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在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希望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能够有所帮助。参见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7 年。

二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其他四种为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

一。它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手段则是在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2。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一套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土地耕作收益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土地是农民生活、就业、养老的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使部分农民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传统的土地养老保障模式面临着很大风险。农民的收入问题及养老保障问题被不断地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农村,养老模式基本是家庭养老,但在现今的人口老年化、城乡二元化情况下,家庭养老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养老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和不足。这写问题不但关起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乎着国家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的建设。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他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激励竞争。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时代,三农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农村养老制度,放弃以家庭养老占主导的模式,实行国家和家庭共同养老的模式。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制度建设来分析问题,有利于更好的保障全体农村居民的老年生活问题,体现社会的公平;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和挑战;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理念来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新制度。

三 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发展条件下,根据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现状,我国主要遇 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农村养老问题: 2参见 李华志: 《土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机制研究》 2011年参见 孙 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化问题研究》2011年

(一)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人口压力

我国不仅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而且老年化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老年人口正以每年平均 3.28%的速度持续增长,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正以年均 3.7%的速度稳定增加,远远超过总人口年均 0.66%的增长速度。2020 年到 2050 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最为严峻的危机时期,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 60%—70%和 40%—50%。”庞大的老年群体将给社会、家庭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4。如此庞大的老年化群体,不但会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生活压力,而且也会给国家养老支出带来巨大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二)老年化地区发展部均衡,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巢老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致使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许多家庭正朝着小型化与核心化的方向发展,其中以城市地区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快速的城市生活节奏中忙于应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压力,无暇顾及对老年人的照料。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量“四二一”家庭格局的出现,老年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平均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将来甚至是一个独生子女要赡养六位老人,导致子女照顾老年人负担加重,不仅物质方面压力大,更重要的是对老年人情感关怀或多或少都有所缺失,这样一来,年轻的一代就缺乏了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功能逐渐弱化5。因此,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需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农村的养老保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三)养老制度在实行过程中教条化,缺乏灵活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强制实行的现象,本来国家是好的政策,但到了真正实行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不合理的地方,带有了强制性。这不仅使制度没有发生很好的功能,反而刺激了农民的抵抗心理。这可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一大弊端,必须要及时根除,否则,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在国家通过对农村的大力扶持计划,让三农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农民生活有了改善,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也出现有所发展的趋势。我们在针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灵活性,不要生搬硬套。

(四)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出现两极分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界里,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城乡距离不断拉大,这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也是极为不利的。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城乡一体化,但现实往往与之相反,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资本在不断往少数人手中集中,广大的农民越来越面临生活的压迫。原本靠土地生存的广大农民,被现代经济的发展所驱使,放弃土地到城市打工,有出现了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老年人生活困难的问题。这些都是新型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的重视。经济的城乡两极化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是一个限制,必须减少城乡差距,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模式。参见 董文博:《人口老年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2011年参谋 孙 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2011年

四 建议和对策

(一)有必要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这种模式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既能给予老年人亲情慰藉与关怀,又能使老年人享受应有的养老服务与医疗供给,可以说既对家庭养老提供辅助作用,又积极调动了社区现有资源,在完善养老制度的同时,又能丰富和发展社区文化。因此,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缓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是非常有必要的6。同时,此模式还能增加家庭养老的功能,促进社区养老功能的条件发挥。将单一化的养老模式转变成多元集合的模式,对农村养老发挥的功能会更加显著。这种结合方式只要注意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调整,就能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需要。

(二)定位政府的责任

我认为,政府在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上责任重大,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很多农民将无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周德胜认为,发展农村养老保险是政府保护农民利益的现实要求7。黄晓指出由于个人经常具有“短现”行为,不可能为自己老年购买足够的储蓄和保险,这就需要政府介入8。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运营中的主要责任包括:政策责任、财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因此,只要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和地位,才能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好好的实现。否则,只靠农民的家庭养老是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强化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

政府应针对农民参保意识不强的现状,开展针对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及教育活动。通过有关部门的各种活动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加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让其认识到加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政府只有让广大的农民参与到投保行业来,才能建设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有利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和谐社会。

(五)增加执法力度,使农村养老保险真正得以发展

为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公正公平第实施,必须根除政府部门的一些腐败问题。增加直达力度,防患行政部门的不良行为,对于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来说是又必要的。政府执法中要注重社会公平,改变以往“重效率,轻公平”的执法理念,摒弃重地方利益色彩的观念,不能因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而行政不作为,或有法不依,执法不力,使劳动关系的公平与正义落空。要保障农民养老保险权益,必须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变农民自己维权为“政府维权”,通过政府强有力的介入,从根本上扭转农民的被动局面,加强对其权利的保障9。这是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是不可被忽视的一种限制因素,政府部门必须加以重视。6参见董文博:《人口老年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2011年参见周德胜:《发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责任探究》〔D].长春:吉林人学硕l:学位论文,2007:12~13 8 参见黄 晓:《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纂金收支均衡政府责任及其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卜学位论文,2007年参见徐德成:《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研究》 2011年

(六)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互补

统筹城乡规划主要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规划,不可让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出现严重的两级分行。要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兼顾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实现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增加城市对农村的投入,例如公共设施的投入,基础建设的投入等。建立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情况,将农村与城市一起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覆盖当中。让农村与城市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统一和谐发展。

五 总结

近年来,新型农村的建设,一些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问题,广泛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放弃传统的养老模式的不足,增加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今天,我们要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为指导,对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不利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因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希望能为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同时,限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完善,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解决也有不尽之处。希望读者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更新和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2007 年 2,李华志.《土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机制研究》. 2011年 3,孙 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化问题研究》.2011年

4,董文博.《人口老年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2011年 5,孙 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2011年

6,周德胜.《发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责任探究》.2007年

7,黄 晓.《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纂金收支均衡政府责任及其策略研究》.2007年 8,徐德成.《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研究》. 2011年

9,刘天军.《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2011年

第三篇: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山东青岛、烟台等地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试点情况看,新农保制度与上世纪90年代初推行的农保制度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从加强对新农保的组织领导、建立公共财政对新农保制度的支持机制、进一步创新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方式、建立新农保基金的有效管理与保值增值机制等方面完善新农保制度。

[关键词]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补贴

背景

我国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进人21世纪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并且以每年3.2%的速度急剧增长,2030年到2050年中国即将面对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并为他们提供健康、娱乐和照顾服务等成为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山东省委、省府印发的《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2006-2020)》中,我省提出了“2010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省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2011年到2020年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的任务目标。要完成省委省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速度。

一、山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

2003年以来,青岛、烟台等地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的农保制度进行创新,开始建立财政补贴为主要改革内容的新农保制度。青岛市经过2003年在城阳区的试点后,目前在全市基本建立以“大账户、小统筹”为基本模式的新农保制度。烟台市2005年在招远、福山、莱山组织新农保制度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107号政府令发布了《烟台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决定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在全市开展新农保工作。日照东港区和菏泽牡丹区也在部分乡镇和村组织了新农保制度试点。东营、淄博、泰安、潍坊、临沂、威海等市的部分市县也相继形成了新型农保操作办法并进行试点准备工作。目前全省参加新农保制度的农民达到84万人④。

内容

综合各地试点情况,我省新农保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型:

一是青岛、淄博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在具体的政策设计上,两市又有较大的差别。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筹集上,青岛市实行区(市)、街(乡镇)、村(居)、个人四级负担机制,即按照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或社会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划分若干缴费档次,并确定上限和下限,参保个人自行选择,区(市)、街(乡镇)财政和集体按照个人确定的缴费比例实行定额补贴的办法。并规定“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调整,由各区(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金支付能力确定,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2)。淄博市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为辅的原则;区分不同的年龄段,采取缴费补贴、领取补贴、养老补贴和计划生育养老补助相结合的办法。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中的缴费补贴全部记人个人账户;领取补贴、养老补贴、计划生育养老补助记人统筹基金。政府补贴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由区县、乡镇两级政府承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分担比例。单从政策内容看,淄博市是最完善的,但因刚刚启动,具体实施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

二是烟台实行的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用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原则筹集。设个人最低和最高缴费标准,缴费标准的设定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直接挂钩。有条件的村集体对参保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市区财政拿出一定数额资金,按照不同的缴费档次进行相应的不定额补助。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助全部计人个人账户。比如,2008年烟台市年内财政预算共安排补贴资金4000余万元,预计财政补贴将达到投保额的6%以上,其中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财政补贴将达到投保额的lo%以上。此外,还有些区、市进行了新型农保试点。如《东营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市、区政府按照不同缴费档次给予参保人员相应补贴,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个人领取的养老金全部由个人账户支取,政府不兜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同步实施。该办法虽早在2006年就向社会公布,但至今尚未实施。日照东港区先确定每月60一100元的领取标准,财政出资200万元,在部分行政村按照参保率对不同年龄段参保农民进行不同标准的补贴等等。因这些试点都在小范嗣内进行,尚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典型意义。

从试点情况看,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新农保是农民投保政府补贴,体现了政府责任。二是新农保设计了激励农民参保和缴费的机制,因为政府补贴的多少与参保人选择的缴费档次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三是新农保确定了最低缴费标准,建立了领取标准调整机制,解决了老农保保障水平过低的问题。四是新农保的覆盖面更广,比老农保更具有社会保险性和福利性。五是新农保将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金的安全运营问题。六是新农保注意到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正因为新农保有诸多优越性,故实施后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比如青岛市开展新型农保前的2002年年保费收缴是1552万元,2007年11月底全市收缴保费己达6.1亿元。招远市财政补贴前的保费收缴是2000多万元,财政补贴200万元后保费收缴是6000多万元。菏泽市牡丹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区财政拿出30多万元资金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保费收缴比上翻了一翻@。

二、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地出台的新农保政策差别很大,为以后制度衔接和提高统筹层次增加了难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起草的《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因认识不一致,该文件一直没能出台。新农保在我省尚处于试点阶段,省里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各地实施的新农保制度从政策框架到制度模式,差别都很大。有的地市有详细的实施意见,有的只是勾画了一个制度框架,任由下面县市各搞一套。这就为以后制度衔接和提高统筹层次增加了难度。

(二)新农保的筹资机制决定了其存在很大的政策风险。在筹资机制上,新农保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分担的原则,与老农保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围家政策扶持相比,体现了作为社会保障主体的政府的责任。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即便在少数试点地区,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主要放在县、乡政府,中央、省、市三级基本没有投入。从目前的体制看,县、乡两级政府,普遍存在财政困难,很多地方都是吃饭财政,不仅对新农保的补贴力度小,且资金来源不稳定,因没有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支持,今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新农保无论在基金筹集还是待遇支付方面都存在不言而喻的风险。

(三)新农保的覆盖面仍然较低。目前,全省新农保的参保人员总计84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被征地农民,特别是人均占有土地少于O.3亩以下的农民,农村人口中占主体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基本没有被覆盖。与老农保以乡镇企业职工、村干部、民办教师等为主体相比,参保对象客观上仍具有选择性。

(四)新农保投资管理政策不完善,基金保值增值难。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统筹管理在体制上是政事不分,农保经办机构实际上既是管理者,又是投资者;目前,新农保仍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县(市、区)级对农保基金的管理,普遍存在着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规模不经济、易受当地领导行政干预等问题。在基金保值增值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投资运营办法,基金投资无章可循。按规定基金主要存银行和买困债,在银行利率和围债收益率持续走低时,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省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全省新型农保工作的指导。从国外经验看,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需要立法先行。从2003年算起,我省进行新农保试点已经快5年,对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和制度安排,应及时总结,争取尽早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加强对全省新农保工作的指导。指导意见要对新农保的参保对象、范围及参保人应有的权利,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财政拨款支持的初始比例以及逐年增长的比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的设置,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农民享受养老保障的程序,侵害农民社会养老金权利行为的处置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以使我省的新农保工作有章可循,改变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建立公共财政对新农保制度的支持机制。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主要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这是发达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经验。目前,由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已使中央财政困难重重,省级财政主要对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进行转移支付,因此,对新农保的财政补贴主要来自县乡政府。但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投入在财政支出方面应放在优先地位,新农保制度建设要逐步体现中央和省、市各级财政的责任,这是该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首先,市、县二级政府可每年从土地出让和拍卖收入中提取一块、财政预算安排一块、预算外收入切出一块,用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项基金;其次,中央和省级政府也应从每年的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人中提取一部分,除用于建立中央支持新农保制度建设的专项资金,其余通过转移支付充实地方农保专项基金;农保专项基金可由省级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进行集中管理,以降低管理风险。

(三)进一步创新瓤农保制度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要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各地新农保T作实施不同的推进政策:一方面,有条件的地区,以缴费补贴的方式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与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农保制度。另一方面,针对有些欠发达县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部分县目前还不具备财政支持建立新型农保制度的条件,必须对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创新。借鉴其他省的相关经验,可以考虑实行以下做法:一是中央及省级财政直接建立用于支持新型农保制度建设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新农保制度建设。二是研究制定龙头企业资助农民参加新农保缴费免税的鼓励政策和实施办法。三是研究制定与银行合作开展保险证质押小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和个人账户基金借支办法等。通过上述办法,建立起引导、扶持和激励农民参保的机制,探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新农保制度的现实可行的办法,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

(四)实现农保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农保经办工作是面对每一个参保个人的,这种特点要求经办工作必须做到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农保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必须与该趋势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新农保制度推进初期,就考虑其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在各个层面上的衔接,使新农保和城保的经办机构和人员是融通的,技术手段是共用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比如,在新农保信息系统和组织机构方面,要力争使农保工作建筑在城保的公共网络和管理系统之上。新农保计算机网络可以和城保共用一个平台,一个主机,农保占其中一个模块。人员方面,村里面应设劳动保障协管员,由县里直接管理,这部分人不只承担农保工作,还管医保,管就业。这些措施不仅使社会共有资源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还能推动农保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

(五)建立农保基金有效管理与保值增值机制。新农保制度主要是以个人账户为主,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基金结余额会越来越大,必须建立基金的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机制。从长远看,对农保基金的管理,可遵循以下思路:一是建立省、市(县)两级政事分开的管理体制,行政单位负责制定政策,事业单位负责基金管理。农村养老基金由省、市(县)共管,省级负责基金管理,县(市)负责基金的收缴和发放;二是尽快出台基金运营政策并拓宽运营渠道,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中央政府可每年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优惠债券或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银行储蓄优惠利率;也可确定一定比例,投资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样既保证基金有较高的回报率,叉可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大基金监管力度,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外部监督制度。同时,建立基金管理部门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基金运营情况的制度㈤。

第四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问题的实证研究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问题的实证研究

罗遐

【摘要】自2009年底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10%的县展开,了解和探讨试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安徽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调查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与问题,文章指出试点顺利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养老金水平偏低、农民参保率较低、经办力量较弱、缺乏有效制度衔接机制等问题。接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如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经办能力、提升农民主体意识和农民缴费能力等。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经办能力

一、研究问题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加之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流迁,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农民面临严峻的养老风险。“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强有力的力量,我们考虑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的风险角度对我们今天的抉择进行反思。”[]正是基于风险与反思的视角,党和政府逐步提出了一系列惠农方针政策,尤为重要的是,国务院2009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自2009年年底开始,农民缴费为主、集体经济予以补助、国家给予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在全国10%的试点县展开,目标是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试点的主要目的就是了对制度设计、经办能力以及对政策实施效果的检验。那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的试点工作进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无疑将有利于新农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资料来源

为了解新农保实施情况,笔者选择了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之一的安徽省作为调查地点,按照多层分段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12个全国试点县中,据经济发展程度选择了马鞍山市的当涂县、宣城市的广德县、合肥市的肥东县和界首市(县级市)等4个县(市),随机抽取了约30%的乡镇,每个乡镇又随机抽取了若干行政村,在2010年7月5日到20日期间,受过专门培训的访谈员集中实施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和回收问卷831份,其中有效问卷814份,有效回收率达97.95%。样本覆盖4个县市、16个乡镇、33个行政村。深度访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共达13人次。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中获得的一手资料是本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

二、安徽新农保试点问题分析

新农保试点工作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试点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同时也得到财政、民政、审计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2009年成立了由省长牵头的新农保工作领导组,并定期召开会议、部署工作,各试点县市也都相应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试点县和乡镇成立或完善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配给编制和非编制的专门管理人员,村里配有协办员协助乡镇对养老保险的基础信息登记、缴费记录等具体事务。新农保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步建立了规章制度和经办规程,让新农保工作有章可循。二是逐步建立了经办机构使新农保工作得以正常开展。三是基本完成了基础信息登录工作。四是老百姓对新农保有了一定的了解。五是大部分符合条件的老人领取到了养老金,到5月底,全省有837946为农村老人领取了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使农民具备了一定的养老保障能力,改善了老年农民的家庭地位。六是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最后,通过新农保政策,老百姓对政府更加信任。

诚然,处于试点初期的新农保政策正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问题与不足在所难免,这是由一项社会政策的“生命周期”规律决定的。但是为顺利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为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制度,我们有必要审视试点中存在的不足。

(一)养老金水平偏低

尽管新农保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但是本次调查发现,享受新农保的月平均水平为60.4元。迈克尔·希尔所言,在考察政策产生影响时,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社会政策接受者的感受[],事实上享受养老金的老人有71.1%的老人认为养老金不够生活,有1/4的老人认为差不多够生活,另有3.1%的老人认为足够生活。认为足够生活和差不多够生活的老人主要是有劳动能力和其他收入者,粮食和蔬菜主要是来源于自己的劳动,因此即便几十元的月养老金也觉得足够生活。

目前已经领取养老金的农民多是享受基础养老金,水平低还可以理解,毕竟新农保政策刚实施,他们没有个人账户积累。而那些缴费的农民将来领取养老金又是否够基本生活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参保农民可以在100元到500元5个档次选择参保缴费,有的地方甚至可以选择800元或2000元等更高档次参保,但是事实上超过2/3的参保农民选择最低缴费档次100元。以广德县为例来计算,按照100元缴费档次来算,距离领取养老金年限不足15年补缴或正常缴费满15年以后,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目前银行复利计算,加上基础养老金部分,总共可获得73.1-76.03元的月养老金,如果按照广德县的最高档次600元来算,不同年龄的农民缴费(或补缴)满15年的总共可获得127-131.06元。而且这个金额到15年以后的购买力将比现在更低。这样看来,养老保险水平很低,参保农民难以单靠社会养老保险金而安度晚年。确切地讲,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是一种生活补贴,而非基本生活保障。

养老金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缴费水平低和社会化筹资机制不完善。如前所述,农民参保缴费时有2/3的选择最低缴费档次100元投保。缴费少直接影响了将来的养老金水平。新农保试点中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方面,尽管在《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构成”,“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但据调研了解,目前安徽省的新农保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参保农民,农村集体补助空缺;社会公益组织目前也没有提供任何资助。二是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领域的补充作用没有体现,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看,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农民仅占4.6%。

(二)农民参保率比较低

根据安徽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来看,到2010年5月31日,安徽省全省试点县的平均参保率刚刚超过50%,其中最低的仅为20.1%。具体情况见表1。尽管我们知道,2010年的缴费时限一直到2010年12月份,但是经过半年时间,其间有一个春节正好是农村人口比较集中在农村的时间,因此目前的参保率较低。

表1 新农保试点地参保缴费情况统计表 调研的试点县 16-59岁总人数

(人)

累计参保人数(人)参保率

(%)累计保费收入

(万元)

D县 89361 379233 237129 62.53 F县 625914 327466 52.32 5824.64 G县 74500 288354 109956 38.13 J县 82176 404935 183030 45.20 小计 1592135 845975 51.9 31590.39 全省合计 4134737 2204954 50.56 89314.8

注:资料来源于安徽省人社厅,截止日期:2010年6月30日。参保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次调研时间属于试点初期阶段,农民对新农保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随着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参保率会有一定的提高。其次,农民参保年龄的逆向选择性,当我们将“是否参保”与“不同年龄段”交叉分析可见(参见表2),参保农民中有49%的年龄在45-59周岁之间,只有6.7%在29周岁以下,30-44周岁的占参保总数的比例居中。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参保的选择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这说明农民具有参保的选择性倾向,处于低年龄段的农民,参保的可能性更小,反之则大。农民的这种参保年龄逆向选择对于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对于养老金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农民的传统意识还比较浓厚也影响了参保积极性,本次调查的“将来可依靠的养老方式”的多项选择中,有近31.1%的被访者仍然选择依靠“子女养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此外,政策宣传不到位也是影响参保率的主要原因。

表2 是否参加新农保* 年龄段交叉表

年龄段

合计

16-29周岁 30-44周岁 45-59周岁

是否参加新农保

是 24 159 176 359 有效行N% 6.7% 44.3% 49.0% 100.0% 否 44 92 51 187 有效行N% 23.5% 49.2% 27.3% 100.0% 合计 68 251 227 546

注:Pearson 卡方值为42.649,渐进 Sig.(双侧)=.000

(三)新农保经办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次调研发现,目前的新农保试点经办环节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办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未完全到位。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是这期间由于管理体制改革、机构调整等问题而导致经办力量薄弱的现状。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以后,尽管相关管理部门非常重视,但是在试点开展半年之际,我们开展的实地调查反映,有些乡镇没有设立专门的新农保经办机构或者人员配备没有到位,尤其是懂经办业务和技能的人员缺乏,影响了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

第二,政策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保情况。宣传工作在试点初期作为政治任务开展了一些,向农民讲解政策,发放宣传单等。但这项工作一般难以持续下去,试点工作开始一段时间之后宣传就放松了,因此宣传效果不佳。有的地方只是做做表面文章,以致于一些农民根本不了解政策。调研发现对政策比较了解受访者只占13.2%,自认为“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超过2/3。对政策不了解的直接后果导致农民不参保或者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其实根据邓大松等人的研究发现农民目前具有缴费能力[]。一些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产生了误解,如部分年轻农民认为,只有到了老年或者45岁以后才需要参加养老保险。这不仅影响了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开展,也直接影响了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与宣传不到位不同的一类问题是夸大宣传。据了解,老农保在实施时有些地方为了实现下达的参保率指标,出现夸大政策效果宣传的情况,即对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过高估计,误导参保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产生过高期望。一旦农民领取养老金时,却发现实际情况与当年宣传的结果甚为悬殊,从而出现不满情绪。在新农保的宣传中,也有个别地方出现夸大宣传的情况,比如“农民养老,首先农保”的宣传容易误导农民认为,只要有新农保就可解决养老问题;“缴费不多,收益不少”的宣传也会提高人们对缴费“收益”的过高期望,“农村社保缴费少,惠及农民政策好”的宣传也会造成误导农民少缴费的后果。

第三,试点实施中出现“捆绑式”的不当做法。本次调研时有农民反映,如果不参加新农保,家中就不能参加或享有其他保障待遇,如合作医疗待遇、社会救助甚至各项农业补贴。这种“捆绑式”做法导致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父母替子女缴纳养老保险费,老人这样解释:如果给子女每年缴纳最低的参保费用100元来算,每年他们就会享有基础养老金660元,即便减掉代子女缴纳的保费100元,自己还能剩下550元,而且也不影响家中下一年享有其他保障项目。

(四)缺乏有效的制度衔接机制

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制度衔接问题,表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新老农保制度衔接问题,如享受养老金年龄不一问题,马鞍山在2007年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农保,当时承诺女性农村户口年满55周岁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但是2009年全国新农保试点方案中规定,男女都必须达到60周岁才能领取养老金。这对那些参加老农保的女性村民影响很大。有些人不理解,觉得政策一天一个样,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保的实施。制度衔接存在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是,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农村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和统一问题。除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外,目前农村老人还享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制度、计划生育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其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主要是一种生活保障制度,如合肥市参保的失地农民每个月享有280元基本生活费,而计划生育保障的独女户和两女户的老人又享有每月五、六十元的生活补贴等等,这些保障项目目前是“板块”结构,各自封闭运行,保障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和统一。

另外,社会化管理与服务有待完善。在养老保险缴费办理和养老金发放环节,实行社会化管理方式,需要一些金融机构加入进来。原则上要求将养老保险费存入国有商业银行,不提倡存入农村信用社。相较于其他几家商业银行而言,在农村农行的服务网点较多,因此选择农行作为基金管理的机构较多。但是即便一个乡镇有一个服务网点,多则两个网点,这相对来说仍然不很方便,特别是距离网点有一定路途的腿脚不灵便老人领取养老金更不方便。有些地方具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加上信用社的服务网点较多,因此也有个别地方选择了农村信用社为金融代办机构。如何解决风险防范和便民服务的两难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完善新农保试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新农保制度建设

为使新农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行,切实保障农民的福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农保制度建设。

第一,完善筹资机制。首先,引导农民提高缴费水平。对于有能力缴费的农民来说,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吸引他们选择较高档次缴费,以解决养老金水平过低问题。诚然,提高农民缴费水平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其次,财政补贴方面各级财政合理分工,要考虑到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大小,尤其考虑到地方财政困难地方的实际情况。再次,引入社会参与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引导社会公益组织、个人等为农保基金筹资;商业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补充养老保险,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需求。第二,健全监管机制。完善养老保险的监管机制,以保障与农民养老保障有关的各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有效维护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权益。一方面要完善行政监管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等主要负责社会保障的行政监管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这要辅以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及社区的信息宣传栏,加强社会舆论和村民对新农保实施过程的监督。

第三,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序衔接。新农保与老农保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本着以人为本、平稳过渡的原则让老农保的农民“不吃亏”。同时,展开专门研究解决新农保与农村社会救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险、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接续转移问题。这不仅要在制度上予以衔接,而且需要有技术的支持,信息的共享。

(二)提高新农保的经办能力

第一,加强农保经办机构建设。应尽快健全新农保的组织机构,理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重点加强县、乡、村三级经办机构的建设,合理设定各级经办机构的编制,配备与其业务相适应的管理和经办人员,并加强经办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第二,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相关经办人员结合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加强宣传解释工作,让更多农民了解这一项惠民政策,自愿作出参保选择,而不是采取与其他农村保障项目相“捆绑式”的不当做法。调研发现农民最能接受的宣传方式是“村干入户介绍”的方式,因此积极发挥基层协办员在入户宣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宣传工作要长期坚持做,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两类人群的宣传:一类是未外出的年轻农民,另一类是外出的农民工。采取何种宣传方式和选择恰当的宣传时间是影响宣传效果的关键。第三,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新农保业务的办理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因此要加快软件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让数据登录、管理等更加方便有序,这项工作要与全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同步进行,避免重复建设。问题是在信息系统统一提供使用之前,对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要得当,既要满足目前业务办理的需要,又要便于将来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

另外,需要做好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有些试点地在统计缴费参保率时没有把应参保的人数搞清楚,而是以公安局提供的16-59岁总人口为基数来计算的,事实上,这把非参保对象的学生群体也纳入进来,因此需要强调试点农保管理部门做好新农保的统计工作。做好社会化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也十分必要,在参保农民缴费和领取养老金环节推出满足便民的服务,象肥东县某些乡镇推出的“代理服务”就是很好的一种便民服务方式。

(三)提升农民主体意识和缴费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化的逐渐渗透农村,农民的观念也在逐渐变化,但是养儿防老的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逐步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将有利于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能力的提升。提升农民主人翁的地位将有利于提高自我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家在加强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同时,也在提倡依托家庭和社区养老,即便社会保障制度相当完善的情况下,养老方式还是提倡以居家养老为主。因为只有在家庭中,老人才更能找到自我的感觉,也才能体验到亲人的关爱和天伦之乐。因此,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将有利于抵御养老风险。

新农保制度的好与坏、试点的成功与失败,关键还在于制度的实施对象——农民自身。归根结底,只有农民具有缴费能力,他们才有可能作出参保选择,也才有可能选择较高缴费档次,从而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才有着落,因此在做好新农保试点工作同时,需要坚持农民经济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提升农民的缴费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第五篇: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养老保险是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基金又是养老保险中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当前,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征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养老保险基金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对策

在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养老成为整个国家、社会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为保证人们退休后的生活,养老保险应运而生。所谓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以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依据,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后,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尚不发达,所以不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现阶段中国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坚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筹集。但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覆盖范围狭窄,大多由拥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缴纳,一些民营单位、私人企业受利益的驱使,拖欠甚至脱逃缴纳的范围,许多亏损企业也无力按时缴纳,农村养老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重重。通过筹集原则可以看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三方共同负担,但是从中受益的却是个人,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缴纳基金的积极性,目前尚没有一部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必须缴纳基金,再加上一些新建立的企业游离在社会保障之外,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难上加难。而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面,表现出的“工作的一代”供养“退休的一代”的代际赡养原则,又加重了个人与企业的缴费负担。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体制养老保险基金与财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养老保险容易被挪用和拖欠。由于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收入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了防止外地人员的流入,各地普遍严格限制跨地区的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基金转移。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格局,使得各统筹地区的社保经办机构,只能管理本地区参保人员的有关情况,而对参保人员在异地是否曾参保则无过问。再加上冒领保险和提前退休现象的与日剧增,更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蒙上了层层迷雾。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

在退休金的发放方面,受职务高低和退休时间的影响。职务高的缴费数量大,享受的退休金也多,职位低的则反之。退休早的职工缴费少,享受的退休金也少。而退休晚的则反之。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了养老金发放中的一些不平等与失衡现象。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在养老保险保值方面,虽然我国规定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费大都被用于支付现期的退休金,对于剩余资金,政府规定除保留两个月支付款外,其余金额的80%必须购买政府债券或存入银行,利息用于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受通货膨胀影响,这些收入极少,因而出现养老保险金结余不断贬值,个人账户空账的现象,这必然会对未来养老保险带来沉重负担。

二、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对现行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的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基金征集同待遇支付相配套、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联系的基本原则,资金来源多渠道,实现城镇劳动者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制度。

(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的体系。这样可以避免参保人员退休时只能在某一地区享受养老待遇而不能跨地区享受。对于无法转移或不愿转移到其他统筹地区的养老保险,在当事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户口迁移出本地区时,也应允许其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金。同时还要健全各级政府的劳动保障的有关机构体系,采取奖惩措施,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养老基金的挪用与拖欠。

(三)养老保险基金发放

首先,对正常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企业,应按时足额发放退休金,不允许采取差额拨付的办法。对有能力而不按时缴纳的企业要积极进行催缴,除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外,还要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对确无能力缴纳的困难企业,各级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险部门要及时办理缓缴手续,以保证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发、停发或缓发。其次,应以当地社会平均水平为准。加大基金的调剂力度,使收入相差不太悬殊,充分地体现保障制度带给人们的优越性。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首先应加大各级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其次建立一种能对风险与投资实施有效控制的养老资金投资体制,投资于那些风险相对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领域,增加资金来源。国务院体改办宏观经济体制司司长宋晓梧建议,成立专门的、相互竞争经营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营运个人账户,以达到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

(五)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问题

自1999年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入整顿规范阶段,但是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做出适当的回应,在基金筹集、管理与发放上均不规范。首先,在基金的筹集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多没有企业的缴纳,只有本人自愿缴纳,这就违背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性质,而这种单方的缴纳方式更偏向于商业保险。而农民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拖欠,逃避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问题严重,这样不但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还造成养老保险体系的不完善。即使农民按时按量缴纳了保险,但是地方政府的挪用情况又十分猖獗。所以,首先要减轻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其次要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再次养老基金要一直保持在最初规定的利率下,防止因利率下调带来的损失,只要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农民缴纳养老基金。同时还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自愿缴纳养老保险基金。

参考文献:

1、张左已.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2、蔡秀静.防止养老保险基金不必要流失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师,2006(11).3、彭树生.论“税费分筹”——深化改革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式的探讨

[EB/OL]..4、刘晓娟.对养老保险基金发放工作的几点建议[J].财会月刊,2003(2).

下载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退休养老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退休养老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 日前人社部表示,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在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背景......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袁肖肖公共事业管理公管1011班2010133139[摘要]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虽然对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浅析“南海问题”与中国的对策研究

    浅析“南海问题”与中国的对策研究摘要:南海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因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南海问题的现状以及发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样本分析与对策建议

    论赤壁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样本分析与对策建议 论文摘要:自2010年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在湖北省赤壁市试点以来,运行情况良好。为准确掌握赤壁市农民对“新农保”的意见,......

    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九大强调,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要求......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摘 要: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在全球范围日益发严峻,这无疑对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形成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我国,人......

    研究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问题

    研究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问题摘要:本文通过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管理力度;尽快出台《养老保险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体系;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扩面工作;加大......

    我国养老保险主要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3)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保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