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然而多年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民阶层不能完全享受和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关乎民生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不断加大的同时,农民面临的却是统一的医疗市场价格和不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农民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2003年1月10日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共同发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制度被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以此与建国以后的各个阶段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相区别。
新农合的核心是“合作+医疗”,即以“合作”的形式,来实施农村的“医疗保健”。其遵循的原则为“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即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经费;乡(镇)、村集体给予资金扶持;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新农合医疗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制度的设计原则是以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分担灾难性风险这一保险原理为基础,其设计前提在于假定该制度将会有农村人口最广泛的参与,其设计目标是对参保人提供机制性的经济保护,防御由大病风险引起的收入打击和支出危机。与医疗救济相比,这种机制不仅能够减少因看病造成损失后补救的工作量,而且还能给农户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二、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0年底,累计33亿人次享受新农合报销补偿待遇,新农合制度建立,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的经济负担,促进了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对农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显现,社会各界对新农合制度给予了高度关注。2011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6%,继续稳定在高位。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有效增加了新农合基金规模,提高了支付能力。政府的高度重视、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规范的。管理及合理的补偿机制使我国的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但是由于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处于探索性实施阶段,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1)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
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各地经济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因此在新农合具体的操作模式上,也具有差异。在中西部地区,新农合的补偿范围通常采用“保大不保小”即补偿范围主要限于重病患者的医药费用,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这种做法的原因在于,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避免农民因遭遇大病而倾家荡产、陷入困境,从而因病返贫。
【1】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由于忽视对于小病的补偿,使得农民通常看小病的钱得不到补偿,能够受益的人面积较小,不能吸引一些互助意识差的农民的积极性。我国还有少数地区采取“保小不保大”的补偿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农民的受益面很广泛,能够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患“大病”的农民不能够得到补偿,从而加大了农民因病返贫的风险。
二是由于小病频繁发生,而农民不能承受的往往是大病造成的负担,如果在小病上给予补偿,往往会分散资金,不能体现新农合扶贫就困的目标。
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很多地区采取“保大又保小”,这种模式既照顾到农民遇到大病时可能产生的风险又考虑到了农民平时小病的保健问题,这种模式应该是新农合所要积极倡导的,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大多数中西部农村由于资金的不足,只能顾全一面,使得新农合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部分地区农民自愿参合率较低
新农合制度采取的是自愿参加的原则,即允许农民以户为单位选择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是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费。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一些地区宣传教育不到位、或者农民对于参合的意识不够充分。出现了自愿参合率低等现象。而一些农民更是将参加新农合看作是一种投机,即使参合,也是老、弱、病、残者参加的积极性比较高,年轻体健者往往出于一种侥幸心里不愿参合。一种保险必须要求有一定面积的参保人,才能够积累起一定的资金,才能够分散风险。但是一部分农民缺乏互助意识,以及不了解保险的真正意义,因而拒绝参加新农合,这种态度的结果必然导致新农合融资量的减少,加大出现资金紧缺的风险,(3)缺乏有效的筹资机制
在新农合的筹资渠道中,农民缴纳保险费、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投入这两项是目前新农合主要的融资渠道。【2】就政府投入这一项来讲,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会出现资金投放不及时甚至难以维持等问题,而农民缴纳的保费所占的比例本来就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单一的融资渠道很难保证资金链条不出现问题,而资金链条出现问题又会使得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得不到既有效地报销,从而打击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4)农村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滞后
农民看病最方便的地方是乡镇卫生院或者村卫生室。但是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设备简陋,医疗专业人手不足,服务能力低,难以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3】老百姓对乡镇卫生站的评价是“小病懒得去,大病看不了”。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设置定点医疗机构时通常也会遵循“方便农民就诊原则”,优先考虑在群众居住集中、交通便捷的村、镇、县城选择医疗机构。那么乡镇卫生院或者村卫生室往往是新农合选择定点医疗机构的首选,如果这些医疗机构特别是和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卫生院、卫生室不能够满足农民看病就医的需求,农民在得不到满意服务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退出新农合,进而影响整个新农合制度的推进。
三、改进新农合制度现存问题的建议
1、加大政府在新农合建设中的职责
农村合作医疗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而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因此在农村合作医疗的关系中,政府应处于主体地位。在构建发展型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政府应在设计和完善制度、确定发展规划和筹集资金的模式与手段、为制度的安全有效的运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条件、保证财政的投入和加强监管等方面履行职能。这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
2、完善新农合筹资机制
为了使新农合具有持续性,扩大扩宽融资渠道是必须的。扩大融资渠道,一个可能的基本办法是提高参合率。由于新农合采用的是农民自愿参合的原则,因
此制定有效的激励模式,激发更多的农民参加新农合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比如在实行“保大不保小”模式的地区,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可能连续参合好几年,由于未发生过大病,所以没有得到过报销补偿的好处。那么这种情况下,其参合积极性肯定会受到一定的打击。而相反地,有的农民无病时不参合,尤其是一些慢性病,一旦发病就立即参合,获得投机利益。如果不采取区分对待,会使多数人都抱着投机心理,无病不参保,有病才参保,那么势必损害到新农合的正常运转。如果能够建立一些激励机制,比如对于加入新农合年限较长的人员可在报销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而对于那些参合后中途退出又重新参合的人员,可适当降低报销比例,从而奖罚分明,维持一个逐渐增长的参合率。【4】扩宽融资渠道,就是要积极寻求其他的资金来源方式,在以往农民缴纳保费、政府财政投资的资金来源模式中,积极扩展村集体融资渠道。同时,争取各级地方更为有效的财政支持。
3、制定全面的管理规范
加强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必须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组织、参保者和医疗单位三方制约机制,规范新农合保险的运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也要进行规范,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要制定保证基金保值、增值的政策措施。探索医疗费用支付结算的新路子。
4、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建设的投入,引导死人医疗资本向农村注入
每个乡镇要保 留~所公立乡卫生院,每个村至少有一个卫生室。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其医疗水平;加快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引进竞争机制,综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收费和服务行为的监管,维护农民利益和新农合的公平性。【5】推进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农村医药 费用不合理增长,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发展农村医疗卫生的公共资金不足、私人资本又有投资积极性的现实情况下,私人资本的进入能够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一方面政府应该加以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私人资本的介入,另一方面通过资格认定和技术标准规范拿措施,规范私人医疗机构的服务,保证医疗服务质量。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投入到我省贫困农村医疗保健领域,既可减少国家投资,又可带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崔卓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年版
【2】左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创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3】同上书
【4】钱海波,黄文龙,周文燕:《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农村卫
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4期
【5】李思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科学与财富》
2012年第2期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学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2011-2012 第 二 学期社会法课程论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姓 名:赵雯娟
班 级:2011级法硕1班
学 号:S11500389
第二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与对策
为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一年多来,根据中共中央、xx《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署,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我市初步确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医)体系。为切实巩固这一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我市新农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总结概括制度的现状和成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发展对策。
一、现状和成效
2003年,我市共有乡镇132个,村(居)委会3914个,常住人口549.07万。其中农业人口380万,户数141.7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6221元。乡镇卫生院155个,村卫生室2838个,乡村医生3273人。自2003年7月1日镇海区率先开展新农医试点工作以来,至今除海曙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已全面推开。截止今年12月底,全市参保乡镇109个,占83%,参保村2694个,占69%,参保人数达275.4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6.4%。
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实施、规范管理,初步建立了新农医制度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重大战略出发,切实加强领导,研究政策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落实支持和保障措施。市政府2003、2004连续两年把实施新农医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各县(市)区根据市政府指导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新农医实施办法及相关制度;成立了由常务副县(市、区)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新农医协调小组,并设立经办机构。市和县(市、区)两级政府都把实施进度和实施成效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新农医政府资助资金的到位。
二是精心实施。各级政府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确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新农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引导和动员农村群众参加;卫生、财政、民政、农业、宣传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业务指导、政策宣传解释和工作督促;人大、政协等部门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支持和监督;基层乡镇、村(社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分片包干,承担了组织发动、人员登记、经费收缴和医保卡发放等大量基础工作。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重视,工作扎实,群众参与热情高,确保了各地筹资工作的~完成和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是规范管理。各县(市、区)成立了新农医管委会,设立了专门的新农医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行政村(社区)设立了新农医联络员,三级组织网络的建立,为新农医制度的规范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经办机构在制度正式实施后,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简化结报审核流程,实施服务承诺,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切实加强基金监管,制订基金管理办法,设立基金收支专门帐户,严格费用审核,建立重大结报金额复审制度,杜绝不合理和不合法的补偿支出,定期通报和公布基金运行情况,提高基金运行透明度,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等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坚持原则、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新农医的多种运作模式。
一是充分尊重农~愿,坚持实施原则。各地在筹资过程中,坚持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由于宣传引导工作到位,在全面推开的县(市、区)中,参保率均在80%以上,其中镇海、北仑、鄞州、江北等达到了90%以上,大大突破了预期的目标。在筹资机制中,坚持了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市22109.3万大病统筹基金中,其中个人(包括集体经济扶持)出资8093.0万,乡镇财政资助4910.7万,县(市、区)财政资助5256.5万,市财政已资助3849.1万,体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构成比。在基金的使用上,坚持了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障适度的原则,大部分县(市、区)还设立了风险调节基金,保障合作医疗正常运行。
二是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确定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由于综合考虑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地方财政、保障人数和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础的不同等因素,各地在个人出资、财政资助和补偿水平上略有高低,“南三县”相对较低,市辖区相对较高。总体上看全市筹资水平基本上都在75元以上,高于全省47元的平均水平;各级政府资助一般在45元以上,最多的65元,而全省一般在22-25元;平均补偿水平在25%—35%之间,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不拘形式,积极探索各种管理模式和机制。目前,各地在新农医的具体运作模式上主要有三种:卫生部门运作型—包括慈溪、余姚、江北、江东、大榭、镇海,占主导,建立区域定点逐渐转诊,控制医疗费用;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积极为参保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实行门诊优惠减免,支持新农医。社会保障部门运作型—鄞州区积极探索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城乡医保管理运行机制,利用城镇医保的经办机构、人员网络和软件系统,实施新农医制度。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型—北仑区、宁海县由人寿保险公司进行运作,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各地对新农医运作机制的有益探索,为实施这一制度打开了思路,值得尝试和探索。
(三)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雏形。
一是实施大病统筹,使广大农民的健康有了一定保障。参保人员因病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而发生的符合支付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根据医院大小,分级定比,按照医药费用,分段计算,累进补偿。余姚、慈溪、镇海、北仑和宁海等地区对某些特殊疾病的门诊医药费用也实施一定的补偿。截止今年12月底,全市住院结报75456人次,补偿总额12913.2万元,人均补偿1711元,实际补助费用占住院总费用
障体系。
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建设“三大体系”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导,抓住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突破口;二是医疗救助为补充,突出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弥补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不可及性;三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配套,扩大制度的受益面,增强制度的普惠性,克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面窄的弱点。清晰确立“三个定位”一是目标定位:最终目标是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城镇医保并轨,实现城乡统筹,实施中把握制度的发展目的和方向;二是阶段定位:“低水平、广覆盖”起步,制度将有一个较长的初级发展阶段,实施中重视制度的稳定和巩固;三是过程定位:在巩固初级阶段成效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面和受益面,实施中着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切实保证“三个到位”一是政府责任到位,既要落实个人义务,更要强调政府责任,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宣传引导到位,既要尊重农~愿,又要强调科学引导,形成农民主动参与的氛围;三是资金支持到位,既要坚持个人出资,又要保证合理的财政资助,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
具体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是从社会保障角度,明确界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强化政府责任、突出社会管理、强调个人自主参与,明晰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出台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的指导意见,处理好制度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手段与目的,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宏观把握发展方向,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三是积极探索新的个人筹资模式,科学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地自愿地缴费,减轻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四是有关业务部门、相关学术机构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制度设计和实践相对成熟的基础上,酝酿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从法治的角度加以规范。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农村群众参保积极性。
一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制度宣传,把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审核结算流程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熟悉这一制度;二是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宣传,现身说法,弘扬讲奉献、献爱心,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制度的意义和好处,增强制度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自觉参保意识;三是积极争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抓好巩固完善,增强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是切实巩固实施成果。总结经验,科学测算,充分论证,合理确定基金收支方案,防止基金过多沉淀或透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原则上每二至三年对筹资标准和补助标准作适当调整,适时理顺会计;二是努力扩大筹资渠道,增强基金实力,逐年提高补偿水平。各级政府根据财力,合理增加财政投入,个人筹资根据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对制度的认同程度,稳妥地提高,村(社区)自治组织要根据集体经济状况给予一定投入,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多渠道地增强基金实力,逐步提高参保病人的补偿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简化审核结算手续,减少不合理的中间环节,努力方便群众就医结报,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四是认真调研,会同有关部门探索解决非农非城镇医保对象的医疗保障问题。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群众对农村医保的不同需求,探索设置不同个人筹资档次和不同补偿水平的补偿机制。
(四)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一是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或管理委员会职责,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等工作,定期向同级人大汇报,主动接受监督;二是加强经办机构建设,按规定落实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三是完善基金监管机制,制定监督管理规定,形成定期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基金运作规范、透明、高效,保证制度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强医疗服务,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诊治,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和非有效医疗费用比,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
(五)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扩大受益面。
一是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优化重组现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急救、妇保、儿保、防保、产科等服务功能建设,促进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二是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农村计生指导和残疾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逐步开展慢病动态管理、社区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服务;三是出台小病受惠政策,建立推广小病受惠机制,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四是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保证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卫生支农活动,加强在职人员理论和实践培训,建立人员的培养、准入、淘汰和更新机制;五是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建设,出台支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建设标准,分阶段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和功能建设。
(六)切实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力度。
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适当扩大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增加救助受益面;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医疗救助,与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并轨,并统一实施,建议加大财政资助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三是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结合机制,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享受医疗救助的前置义务,对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等弱势群体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出资部分由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补助;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弱势群体门诊费用补偿机制,对患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尿毒症等慢恶性特殊疾病的弱势
群体,实施门诊补偿,着力提高医疗救助力度。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与对策
为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一年多来,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署,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我市初步确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医)体系。为切实巩固这一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我市新农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总结概括制度的现状和成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发展对策。
一、现状和成效2003年,我市共有乡镇132个,村(居)委会3914个,常住人口549.07万。其中农业人口380万,户数141.7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6221元。乡镇卫生院155个,村卫生室2838个,乡村医生3273人。自2003年7月1日镇海区率先开展新农医试点工作以来,至今除海曙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已全面推开。截止今年12月底,全市参保乡镇109个,占83%,参保村2694个,占69%,参保人数达275.4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6.4%。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实施、规范管理,初步建立了新农医制度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重大战略出发,切实加强领导,研究政策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落实支持和保障措施。市政府2003、2004连续两年把实施新农医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各县(市)区根据市政府指导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新农医实施办法及相关制度;成立了由常务副县(市、区)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新农医协调小组,并设立经办机构。市和县(市、区)两级政府都把实施进度和实施成效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新农医政府资助资金的到位。二是精心实施。各级政府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确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新农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引导和动员农村群众参加;卫生、财政、民政、农业、宣传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业务指导、政策宣传解释和工作督促;人大、政协等部门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支持和监督;基层乡镇、村(社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分片包干,承担了组织发动、人员登记、经费收缴和医保卡发放等大量基础工作。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重视,工作扎实,群众参与热情高,确保了各地筹资工作的圆满完成和制度的顺利实施。三是规范管理。各县(市、区)成立了新农医管委会,设立了专门的新农医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行政村(社区)设立了新农医联络员,三级组织网络的建立,为新农医制度的规范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经办机构在制度正式实施后,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简化结报审核流程,实施服务承诺,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切实加强基金监管,制订基金管理办法,设立基金收支专门帐户,严格费用审核,建立重大结报金额复审制度,杜绝不合理和不合法的补偿支出,定期通报和公布基金运行情况,提高基金运行透明度,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等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坚持原则、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新农医的多种运作模式。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实施原则。各地在筹资过程中,坚持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由于宣传引导工作到位,在全面推开的县(市、区)中,参保率均在80%以上,其中镇海、北仑、鄞州、江北等达到了90%以上,大大突破了预期的目标。在筹资机制中,坚持了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市22109.3万大病统筹基金中,其中个人(包括集体经济扶持)出资8093.0万,乡镇财政资助4910.7万,县(市、区)财政资助5256.5万,市财政已资助3849.1万,体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构成比。在基金的使用上,坚持了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障适度的原则,大部分县(市、区)还设立了风险调节基金,保障合作医疗正常运行。二是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确定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由于综合考虑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地方财政、保障人数和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础的不同等因素,各地在个人出资、财政资助和补偿水平上略有高低,“南三
第四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与对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与对策为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一年多来,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署,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我市初步确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医)体系。为切实巩固这一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我市新农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总结概括制度的现状和成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发展对策。
一、现状和成效2003年,我市共有乡镇132个,村(居)委会3914个,常住人口549.07万。其中农业人口380万,户数141.7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6221元。乡镇卫生院155个,村卫生室2838个,乡村医生3273人。自2003年7月1日镇海区率先开展新农医试点工作以来,至今除海曙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已全面推开。截止今年12月底,全市参保乡镇109个,占83%,参保村2694个,占69%,参保人数达275.4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6.4%。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实施、规范管理,初步建立了新农医制度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重大战略出发,切实加强领导,研究政策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落实支持和保障措施。市政府2003、2004连续两年把实施新农医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各县(市)区根据市政府指导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新农医实施办法及相关制度;成立了由常务副县(市、区)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新农医协调小组,并设立经办机构。市和县(市、区)两级政府都把实施进度和实施成效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新农医政府资助资金的到位。二是精心实施。各级政府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确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新农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引导和动员农村群众参加;卫生、财政、民政、农业、宣传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业务指导、政策宣传解释和工作督促;人大、政协等部门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支持和监督;基层乡镇、村(社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分片包干,承担了组织发动、人员登记、经费收缴和医保卡发放等大量基础工作。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重视,工作扎实,群众参与热情高,确保了各地筹资工作的圆满完成和制度的顺利实施。三是规范管理。各县(市、区)成立了新农医管委会,设立了专门的新农医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行政村(社区)设立了新农医联络员,三级组织网络的建立,为新农医制度的规范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经办机构在制度正式实施后,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简化结报审核流程,实施服务承诺,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切实加强基金监管,制订基金管理办法,设立基金收支专门帐户,严格费用审核,建立重大结报金额复审制度,杜绝不合理和不合法的补偿支出,定期通报和公布基金运行情况,提高基金运行透明度,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等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坚持原则、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新农医的多种运作模式。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实施原则。各地在筹资过程中,坚持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由于宣传引导工作到位,在全面推开的县(市、区)中,参保率均在80%以上,其中镇海、北仑、鄞州、江北等达到了90%以上,大大突破了预期的目标。在筹资机制中,坚持了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市22109.3万大病统筹基金中,其中个人(包括集体经济扶持)出资8093.0万,乡镇财政资助4910.7万,县(市、区)财政资助5256.5万,市财政已资助3849.1万,体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构成比。在基金的使用上,坚持了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障适度的原则,大部分县(市、区)还设立了风险调节基金,保障合作医疗正常运行。二是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确定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由于综合考虑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地方财政、保障人数和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础的不同等因素,各地在个人出资、财政资助和补偿水平上略有高低,“南三县”相对较低,市辖区相对较高。总体上看全市筹资水平基本上都在75元以上,高于全省47元的平均水平;各级政府资助一般在45元以上,最多的65元,而全省一般在22-25元;平均补偿水平在25%—35%之间,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不拘形式,积极探索各种管理模式和机制。目前,各地在新农医的具体运作模式上主要有三种:卫生部门运作型—包括慈溪、余姚、江北、江东、大榭、镇海,占主导,建立区域定点逐渐转诊,控制医疗费用;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积极为参保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实行门诊优惠减免,支持新农医。社会保障部门运作型—鄞州区积极探索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城乡医保管理运行机制,利用城镇医保的经办机构、人员网络和软件系统,实施新农医制度。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型—北仑区、宁海县由人寿保险公司进行运作,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各地对新农医运作机制的有益探索,为实施这一制度打开了思路,值得尝试和探索。
(三)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着力构建三位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中央和省、市委都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意见》(皖
政办200556号)及国家七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613号)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贫返贫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施的目的就是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通过近两年我市实施情况来看,总体上看运作平稳,进展顺利,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农民群众 “看不起病”的问题。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新型农村合医疗的宣传还存在盲点和薄弱点,个别基层干部、医务人员和农民群众对“新农合”制度还说不清、道不准、讲不明。二是少数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不规范,供方诱导需求和患者非理性消费现象同时存在,个别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治疗、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等问题。三是基层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薄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以后,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大幅度增加,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严重紧缺且技术实力差的矛盾相当突出。四是经办机构管理能力薄弱。乡镇无专门经办机构,无专职人员,县(区)合管中心面对庞大的服务群体,只能满足常规的审核,经常性的监督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五是新农合用药不太规范。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是省农合办经专家制定的,完全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用药问题,但是一些医疗单位及医生过多地使用了新农合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使农民不能从医疗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实惠。
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把宣传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宣传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和好处,真正做到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信心,确保参合率稳中有升。
二、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卫生人才匮乏、基础医疗设施短缺,导致部分参合农民就诊时舍近求远,增加了农民就医负担。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政府落实乡镇卫生院补员机制,以缓解乡镇卫生院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项目,为乡镇卫生院配备适宜医疗设备;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整体服务功能。
三、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一是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补偿费用公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纳入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二是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建立医疗服务质量巡回检查制度,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评价,逐步规范“合理检查、合理诊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三是整顿规范药品购销秩序,探索乡镇卫生院药品统一配送机制,并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四、加快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化建设步伐。按照省级的要求,拿出方案和预算,尽快建立信息网络,实行网络化管理。
五、加大对合管中心、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工作人员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种规定,按程序认真对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进行审核和补偿,确保合作医疗资金不流失,同时又让参合患者尽量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