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效问题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2:3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效问题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效问题与思考》。

第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效问题与思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效、问题与思考 王世智

根据分乡镇人大主席团2012年第一次会议决定,组织60多名人大代表深入全镇16个村,采取代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座谈与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人大代表和群众反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调查。总体来看,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好处和收益,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但在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农合的成效值得肯定

(一)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分乡卫生机构和设施建设得到了补充和加强。分乡镇设中心卫生院1个,卫生技术人员45名,2009年争取中央预算拨款,和地方配套自筹资金93万多元,对中心卫生院3045平方米的住院综合楼进行了改造,将医院53张病床进行了更新和设施配套;村级卫生室16个,基本达到了诊断室、注射室、处置室、药房“三室一房”的要求,选配村卫生室医务人员42人,每个卫生室平均达到2人以上。基本可以满足全镇16个村,11369户,36200人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二)新农合制度让农民得到收益

补助标准提高,农民从中收益。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逐年提高,2010年到2012年,参合农民的补助由每人120元提高到200元和240元,农民自己每人缴费只由30元提高到50元。

补偿比例提高,患者得到收益。2012年门诊补偿由2010的30%、日次10元、全年封顶线160元,提高到60%、日次15元、全年封顶线220元。据2010年止2012年3月15日统计,全镇有229744人次,共报销门诊医药费210.59万元,人次平均补偿由2010年的4.8元上升到16.11元;乡镇住院补偿由90%提高到95%,区级及以上医院住院补偿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住院补偿封顶线由8万元提高到12万元。2010年止2012年3月15日止,全镇6506人得到住院补偿,共补偿1105.44万元,人次平均补偿由2010年1479.46上升到1753.42元。

(三)农民参加新农合热情逐年升温

近几年,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对参合农民享受新农合基金报销的典型事例宣传启示,让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新农合实实在在的好处,调动了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全镇2010年参合农民35995人,参合率达到96.8%;2011年参合农民35865人,参合率达到98.9%;2012年在农民自已缴费由原30元一次提高到50元情况下,参合农民35434人,参合率达到97.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促进了农民就医观念的逐步改变,减轻了部分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

二、新农合的问题不可忽视

(一)宣传发动及筹资机制待完善。一是突击宣传发动,效果不佳。每年年底要找农民筹资时,才组织村组干部按照新的实施办法匆忙上阵,边宣传发动,边登记收款,筹资开始则宣传开始,筹资结束则宣传结束,没有形成经常性的宣传机制。致使部分农民对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新农合制度理解不深不透,农民对转诊、区外就诊补偿、住院补偿、门诊补偿等相关规定一知半

解。二是逐户上门筹资,成本过大。自开展新农合工作以来,每年为在短时间内完成农民参加新农合,提高参合率,村组干部实行包组保户,进农户找户主反复宣传做工作的方式筹资,长此以往,不但达不到提高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的意识,而且成本过大。

(二)药品采购和配送问题待解决。一是新农合药价高,常用药品缺。据参合农民反映,从卫生院、卫生室买的药说是零差率有些药反而还高于市场药店的价格。如同样一盒藿香正气口服液,药店卖4.5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卖4.68元:同样一盒健胃消食片,药店卖6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卖6.45元。这不仅增加了新农合的成本和参合农民负担,还暴露出新农合药物集中采购中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实行药物统一采购后,像甘草片、头痛粉等价格低疗效好常用药根本没有了。二是药物配送不及时,村医难为无药之医。目前,乡镇卫生院每月只配送一次,不能满足农民就医需要。

(三)门诊补偿及结算流程待简化。一是患者签字多嫌麻烦。在调查时发现,一个患者要在处方笺、处置笺、小票三处签字以示确认,还要注明联系电话,花费时间长,难予做工作。二是垫付资金到帐慢难周转。截止今年3月15日,卫生室垫付60%的门诊补偿未审核支付到位,若不是卫生院垫付资金坚持每月送一部分药物免强维持,多数卫生室将关门停业。

另外,医务人员缺乏,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分乡卫生院定编63人,实有45人,缺编18人;16个村卫生室42名医生中,50岁及上的18人,36至49岁15人,35岁以下9人,且有3个村卫生室只1名医生。监管任务重,人员少,难到位。乡镇定点医疔机构点多面广,区合管办派驻乡镇的只-名工作人员,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对新农合运行过程开展经常性监管。医务不公开,药品目录、价格,服务收费等不透明。16个村卫生室没有一个达到公开要求。

三、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做到“三结合”。一是从形式上,由村组干部上门宣传与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宣传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的宣传,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农合制度的意义和好处;二是在时间上,由收费时突击宣传与常年宣传相结合。把审核结算流程,转诊、外地就诊报销、门诊报销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在内容上,向参保农民宣传享受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相结合。教育参合农民弘扬讲奉献、献爱心,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转变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的观念,不断强化风险共担意识,提高自觉参保意识。

(二)完善《实施办法》,做到“三改进”。进一步修订完善《夷陵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一是改进基金征收方式。变每年年底突击征收为常年征收,农民个人筹资标准不宜调整过频过高,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上三年左右调整一次,便于常年征收,解决新生儿、外出务工人员返家及时参合的问题。二是改进门诊补偿办法。以户为单位结算的门诊费用,降低年报销封顶线或以参合农民自已交费为标准,按参合人数半年一到帐,实行总额控制,家庭账户年终结余的费用在账户内储存,并转下年使用,超支部分由本户自理,免得突击花钱,减少按比例报销的诸多麻烦,解决外出务工人员难予享受门诊补偿的问题。三是改进审核结算方式。门诊报销以打印小票为准,患者在小票上签字确认即可。卫生室垫付门诊费的结算尽量做到一月一结算,保证正常周转。四是改进监督方式。做到“四公开”,便于接受监督。即定点医疗机构将参合农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金补助范围和方式、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和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公开上墙,村或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将合管部门提供的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情况在村务公开栏或医务公开栏张榜公开公示。同时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接受

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监管力量,落实监管经费,做到新农合工作有人员监管、有精力监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健康的发展环境。

(三)落实惠农政策,做到“三必须”

一是集中采购的药物必须保证零差率。为解决定点医疗机构部分零差率药物反而高于市场药物价格的问题,地方政府和卫生、物价等部门应适时开展市场药物价格调查,逐级反映药物集中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为合理确定基本药物采购价格提供参考,真正让患者得到实惠。二是药物配送必须保证卫生室正常医疗用药需要。卫生院为村卫生室配送药物尽量根据需要和数量及时配送,每月至少保证2次,特别是保证边远村卫生室的医疗需要。三是药物品种必须满足农村患者的需要。采取药物时要多听取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医生的意见,应以价格适中疔效好的常规药物为主,改头换面虚高价格的药物为辅。

作者单位:夷陵区分乡镇人大办公室

第二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

——西安市长安区J村为例

李 鹍①

(西安财经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医疗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人民的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建立。

为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中央确立自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农村试点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计划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自2003年以来,新农合制度在解决农民医疗、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更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某些方面存在深层次的矛盾。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各方面因素,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新农合”,医疗,社会保障

① 李鹍(1992——)安徽六安人,现就读于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政治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全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医疗资源有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仅2.48%,但医疗卫生平均支出年增长11.48%,“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不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3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立“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J村是西北地区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城郊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A镇。J村建于隋唐时期,拥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有村民小组23个,1600余户人家,总计在册人口7300余人,人口数量占全镇的1/3,号称“千家户,万人村”,主要姓氏有王、田、唐、唐等。由于村庄规模较大,该村分为东、西、南、北四片,四片分别设立自治组织、党支部,村中央什字是J村村委会和党总支所在地。

该村所在地形以平原为主,全村共有7000余亩耕地,人均耕地约1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亩产350-400公斤,农业收入不构成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集体经济总资产50万元以下,农民收入以外出打工所得为主,年人均纯收入

3000元左右,农民生活水平较低。J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与2007年11月,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虽然成效显著,参合率已达到95%以上。

这项政策完全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基层政府、村民组织定位不明、施行不当、宣传不力等原因,新农合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解决刻不容缓。笔者通过对西安市长安区J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参阅大量文献及统计资料,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当前我国新农合推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此项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的全国部分地区的试点,到2006年的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据统计,到现在全国范围内,新农合的参合率已达到90%以上,甚至有的地区已达到100%。从试点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疾病的就诊比例,缓解了“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受国家财政的支出力度不够,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均医疗资源不足,而且部分地区浪费现象严重。

1.农村资金投入较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在现阶段的我国财政支出中,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不到2%。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投入农村的仅30%。而

我国农村人口占70%,即是70%的农民只用了30%的卫生资源。目前,我国城镇与农村医疗体系结构与医疗资源和医疗水平上存在着不可小视的差距,缺位的卫生资金只能由当地政府自行解决。就现阶段的广大农村而言,自农业税废除以后,乡镇政府财政资金大幅减少,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实在是难以实现。

2.农村卫生资源配臵不合理、不公平。

很多地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医疗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医务人员素质较低,难以提供有效地医疗服务。经过J村调研,J村全村共有卫生室9个,都是私人开办的,虽然医务人员有资格认证,但是其医疗水平极其有限,只能治疗感冒、咳嗽等一些小病,并且没有医疗费用补助,卫生室药品有限,关键的重要的药品缺乏,难以解决村民较大的困难需求。而县级医院的设备和技术相对较好、完备,农民一旦得了什么病症,就要上县级以上的医院,有的甚至路费就要花好多,由此造成农民负担加重。

(二)新医疗制度还不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社会满意度较低,农民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很多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95%以上,甚至100%。但据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地区居民对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低,意愿不强。参合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虽然表面上提出自愿参与的原则,但是实际上是采取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捆绑式”的参合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调研中发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参合方式对于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有很大的限制和影响。学生在学校内办有医疗保险,但是在所在地农

村也必须办理参与合作医疗保险,造成交叉浪费,很多农民对此很不满意。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而许多地方又规定,外出人员参加合作医疗,必须在当地就诊,在外地就诊的不得报销。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也无法到指定医院就诊,因此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好处,这部分人自然缺乏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三)目前,新医疗制度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引导、规范,有待对该制度进行法律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我国关于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甚至在许多方面仍属空白。其中,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颁布。正因为法律制度的缺失,致使新农合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合作对象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统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不力,造成广大农民对这一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信心不足等。

(四)医保报销制度不够完善,报销程序过于繁琐,保障水平较低,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病致贫”的现状。

在当前实施过程中,报销制度还不够完善。首先表现在报销需在制定的医院进行就诊,报销有具体的特定的范围,某些药品没有划入报销的范围,某些治疗也不作为报销的对象。而且,报销的比例也是个大的问题,乡镇医院报销比例是60-70%,县级医院是50%,市级以上医院只有30-40%,而且各地标准不一。本来说越往高级的医院的花费越高,但是其报销的比例却越低,这并不是很合理,使得农民自

己觉得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

其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登记程序过于繁琐,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用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医疗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账中心和信用合作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很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三、对策探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的作用,优化整合农村医疗的配置。

1.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建立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

中央政府要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医保政策,加大对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提高推动医保的积极性的工作力度,政府投资应该向农村方向倾斜,增加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支出;在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中,各级政府每年要从财政上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门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

2.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等医疗资源的供应,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各级政府要集中力量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立卫生院,并由县级政府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整合现有的卫生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承担农村疾病的防治、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规范药品销售渠道,加强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药品经营活动,确保药品正常供应。

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医学院要加强面向农村需要的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生活待遇和保障水平,鼓励其安心工作。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要制定政策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志愿服务。

(二)继续加强新医疗制度建设,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切实提高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一方面,要根据各地区、各家庭实际或特殊情况,具体问题要做到具体分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不可进行“捆绑式”按家庭为单位参保,而是应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充分考虑流动人员,如学生、农民工等群体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为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提供适当的合作医疗服务。由于他们常年在外,当他们有医疗需要时,无法及时地享受到农村的医保政策,而且又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也无法得到城镇医保的待遇。因此可以尝试建立一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在此医院就诊人员均可持有效证件报销相关费用。

(三)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建设,为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为保证新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推行及不断完善,我们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新农合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资金来源、管理体制、补偿标准、政府责任等。一方面可以保证该制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排除农民参保的后顾之忧,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扩大受益面;另一方面,可以使地方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再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更好地推动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报销制度,简化报销程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要与定点医院相互协调,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简化报销程序,给农民真正实现方便报销。正确设立报销标准,原本花费大的大型医院,但是报销比例却很低,要适当地根据不同疾病提高报销比例,把更多的重要的药品纳入报销范围之内,使农民真正看到新医疗制度的好处。

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评价体系,坚持适时不断地对新农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进行评估,对实施不当的部门予以追究责任,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追溯原因,制定对策,完善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扎实、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健康水平。

四、总结

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不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只要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虑和困惑,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人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EB/OL].http//www.xiexiebang.com.[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xiexiebang.com.[3]刘建伟.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21).[4]周克清,闫龙飞.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2005(8).[5]欧子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科教文汇,2006(12).

第三篇: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同时,总结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经验,对于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变迁及发展

传统的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为解决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会议强调: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将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由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对参合农民的财政补助水平由40元提高到80元。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二、河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下简称“新农合”)开展以来,河南省始终树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规范、确保农民受益的指导思想,从加强基金监管和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着手,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新措施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便民措施。为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适度、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确定和调整补助比例以及补助范围。为简化报销程序,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减免。推行“一卡通”就诊制度,参合农民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及时修订基本药物目录,推行单病种限价管理。确定202家城市医院为定点医疗机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参合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是强化监管措施,确保基金安全。各县成立由农民代表参加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建立了“全面审计、重点检查、督促整改、复核验收、确保效果”的专项审计和财务检查监督制度;建立公示制度,将新农合就诊补助办法、医疗服务价格、参合农民费用补助情况及新农合基金的筹集、支付和结余情况等进行定期公示。

三是改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建设和改造了1954所乡镇卫生院、67家贫困县级医疗保健机构、300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为乡镇卫生院配备设备近3万台(件)。每年为每所卫生院培养1-2名适宜技术人才,全省乡镇卫生院专科以上学历比例由2002年的12.42%上升到21.09%,中专学历由39.83%上升到60%以上。加大院长选聘力度,积极推进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强化乡村两级卫生组织的综合服务功能。全省初步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

(二)新成效

一是参合农民得到实惠。自2003年9月启动第一批25个试点县至2007年底,河南省累计筹集新农合资金53.4亿元,享受补偿的农民达7246.23万人次,补偿费用40.28亿元,其中有625.77万人次享受大额补偿,达到封顶线10000元补助的有24028人次,有效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二是农民参合积极性提高。到2008年1月1日,全省15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农合,有7249.07万农民参合,平均参合率92.06%,提前3年实现了全面覆盖。

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新农合,党和政府在农民心中树立起了亲民、爱民、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基层干部加强了同群众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和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是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帮父母参加合作医疗,尽儿女一片孝心”等宣传口号深入人心,弘扬了“孝敬老人”、“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不少在城里工作的子女主动为家人参合缴费,一些农民企业家自愿出资为全村百姓缴纳参合资金,由此融洽了亲情、乡情和邻里情。

(三)新探索

新农合制度的顺利推进,为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为解决城市中的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失地农民、学生和幼儿等看病就医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河南由舞钢市先行试点,从2006年7月1日起,通过新农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三种形式,使全市32万城乡居民全部享有医疗保障,实现了全民医保,使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证了医疗服务公平。

从2007年起,平顶山市推广舞钢经验,在全市推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全

市符合条件的48.06万城镇居民中有41.12万人自愿参合,参合率达85.56%。筹资水平与新农合相当,筹资方式、补偿方式一致。随着全市经济发展,市、县两级财政将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提升保障水平。

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同时运行,构成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新农合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

(一)坚持政府主导。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全面覆盖和筹资标准的提高,农民的健康需求会得到更多地释放,随之而来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将新农合制度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新农合顺利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二)提高筹资层次和水平。为提高抗风险和抵御大病的能力,到2012年,条件成熟的可力争以省为单位筹资,条件不成熟的以省辖市为单位筹资。为缩小城乡差距,体现社会公平,逐步拉平政府财政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补助水平。据调查,2007年河南农民年人均医疗费为114.79元,其中人均住院费104.80元,人均门诊费9.99元,2008年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100元后,基本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随着群众医疗需求的释放、物价上涨和费用增加等,新农合筹资水平必须随之提高。力争到2012年,中部省份的政府财政补助人均达到150元,个人缴费提高到30元,总体筹资水平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接近。

(三)完善运行模式。一是行政管理模式。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内设的专门管理机构由地方财政保障办公、人员经费。

二是基金管理模式。实行财政专户储存、收支两条线管理,基金收入户和基金支出户相分离、资金拨付和业务审核相分离,建立新农合基金财务收支定期审计和财务督查制度。

三是统筹保障模式。第一,坚持阳光普照,个人自愿。继续实行个人缴费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办法,以政府补助为主。既让公共财政惠及民生,机会均等,又要增强个人自我保健意识,避免出现过去公费医疗的弊端。第二,坚持大病统筹,兼顾小额门诊。2004年到2007年,全国参合农民住院率为3%-4%,但住院补偿费用占到补偿总金额的67%—79%,且呈上升趋势。一方面说明坚持以补偿大病为主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应引起注意的是,毕竟住院人数较少,如不增加小额门诊费用的补偿,导致受益面过低,将影响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因此,应采取住院与门诊同时补偿的方案,并将参合农民个人缴费部分纳入门诊家庭帐户,与城镇医疗保险补偿方式相一致。第三,坚持降低门槛,提高封顶线。起付线应逐步降低,同时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封顶线(河南2008年提高到3万元)。为有效利用新农合资金,增强个人责任意识和自身保健意识,不应全部报销,报销比例最高以80%为宜。

(四)健全服务体系。继续加大投入,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适宜技术人才培训,加大城市卫生支农力度。目前河南省正在总结推广郑州市金水区和漯河市郾城区的经验,统筹城乡医疗,整合城乡人才和管理资源。

(五)加强法制保障。通过立法使各项政策制度公开化、合法化,提高制度的权威性和政策法规的“刚性”,规范政府和经办机构的管理行为,在政府、医院和农民的利益博弈中发挥法制的协调均衡机制,切实维护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

四、在城乡全面推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设想

新农合制度的优势在于:

(一)运行高效。目前一般采取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内设管理机构,参合、看病、报销一体化管理,充分体现政府职能和主导作用。

(二)筹资简捷。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合缴纳,乡(镇)、村集体可给予资金扶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

(三)补偿合理。一是坚持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为主、兼顾受益面。二是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适度,略有节余。2003年-2007年,河南累计筹集新农合资金53.4亿元,补偿医疗费用40.28亿元,支付比例为75.43%。支付比例合理,保持了平稳运行。三是坚持区域内相对统一,省辖市所辖县(市、区)补偿模式和住院补偿起付线、封顶线基本一致。

(四)便民利民。参合农民在本地县、乡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不需办理转诊手续,医疗费用补偿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直补。

(五)认可度高。目前城乡居民对新农合高度认可,普遍欢迎。目前河南省157个县(市、区)的平均参合率为92.06%。

(六)体系保障。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卫生部门统筹负责参合农民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灵活高效。

综上,完全可以统筹实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

(一)城乡统筹。依托现有新农合经办机构统筹管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农村以县为单位筹资,城市以市为单位筹资,逐步过渡为以市、以省为单位筹资,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协调发展。

(二)一省一策。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且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自成体系,参合人员可在省内持证自行选择医疗机构看病就医,尊重患者权益,便于管理。

(三)公平筹资。参合人员必须少量缴纳费用,以体现自愿参加;以政府财政

补助为主,充分体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公益性。加大贫困医疗救助资金投入,为特困家庭代缴参合费,对起付线以下自付部分给予一定救助,对特大医疗费用补偿后进行二次补偿,提高贫困人口利用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四)合理补偿。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补偿比例,引导病人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总体补偿比例控制在70%-80%之间,基金支付率掌握在85%左右,避免过多沉积医保基金。既要避免贫困人群补偿不到位,又要避免经济收入较高人群不愿意参合。

(五)综合服务。以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为辖区内参合居民提供包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在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充分发挥有限卫生资源的综合效能。(作者系河南省卫生厅厅长)

第四篇: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依法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按照“增加补助,扩大受益,强化管理,巩固提高”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行制度创新,全市参合农民保障水平和满意度均创历史新高,参合农民得到了优质服务和更多实惠。

2009年,我市新农合参合人口3424561人,参合率为99.88%,比2008年提高0.01个百分点,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人均筹资106.23元,超过了国家和省规定的筹资标准。全年住院补偿228887人次,比2008年多49555人次,住院病人次均补偿费用1622.71元,比2008年增加159.16元,住院实际补偿比为42.90%,比2008年提高5.31个百分点,全市平均住院率为6.68%,比2008年提高1.5个百分点,门诊补偿2812255人次,比2008年多544643人次,门诊病人次均补偿费用13.02元,比2008年多0.11元,门诊实际补偿比为21.19%,全市总受益率为89.02%,可报费用补偿比(政策性补偿比)为48.56%,目录内药品使用率为88.55%,10000元以上补偿人次为3938,比2008年多968人次,其中,最高补偿额达到了12.96万元。新农合各项监测考核指 1

标比2008年均有所提高。

一、主要做法及采取的措施

一是建立新农合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通报排名制度。从2009年开始,我市将新农合参合率、住院实际补偿比、基金结余及累计结余率、住院率、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合管办能力建设等指标作为县(区)新农合监测评价指标;将参合病人及补偿资金分布、次均门诊与次均住院费用、目录内药品使用率、住院实际补偿比等指标作为市级定点医院新农合监测评价指标,按季通报排名。凡连续排名后三位的县(区)或单位,须对照监测指标,加以整改。

二是大力推行市级定点医院网络直报。2009年,市一院、二院、保健院和解放军第XX医院已顺利开通和XX县的网络直报工作,市四院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即将开通。此外,XX区、XX区、开发区和XX县都和XX医院签订了网络直报试点协议,其中XX医院对XX区和XX县的网络直报已经开通,对开发区的网络直报正在试点。实施网络直报,进一步提高了县(区)合管办和市级定点医院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极大地方便了参合农民报销,开创了我市新农合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全面推进新农合进村报销。今年以来,把村级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市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利用标准化服务站创建和省扶持村级卫生机构建设这一有利契机,全面推进新农合进村报销和村级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今年全市

已实现新农合网线到村700多个,开通村级报销网点200多个。让参合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新农合报销,对于巩固提高新农合参合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将新农合参合率、实际补偿比、目录内药品使用率和次均住院费用增长幅度等指标列为政府工作目标和新农合考核指标,每年对新农合定点服务机构进行全面检查。通过检查,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了定点服务机构的医疗行为,较好地遏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

五是继续开展先进合管办创建活动。继XX县去年建成全省新农合管理先进单位后,今年,我市全面组织开展省级新农合管理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召开全市新农合工作推进会,进行专门部署,明确提出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经过省市严格考核,XX区通过市级调研评审,XX区顺利通过省卫生厅专家评审,被省卫生厅表彰为全省新农合管理先进单位。

六是全面完成新农合县级业务系统升级改造任务。为了确保完成这项省政府实事工程,全市加大了新农合县级业务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力度,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省卫生厅举办的各项培训,严格按照新农合县级业务系统升级改造验收标准和建设规范,实行新农合县级业务系统升级改造半月报制度,开展达标升级活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市级专门工作机构基础能力尚不能适应工作推进的实际要求。新农合制度从建立之初,就一直强调各级合管办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新农合管理网络。但我市至今一直仍未建立市级合管办,不利于加强全市新农合管理工作。从目前情况看,全市县级合管办定编人数只有31人,实有人数只有42人,平均每个管理人员需要管理 8万多人,同时缺少市级管理层次,无法保证将新农合管好。二是市级管理平台尚不完善。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随着新农合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新农合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市级新农合管理平台,推动新农合省、市、县、乡、村各级统一联网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但这方面工作在经费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尚较为薄弱,管理能力滞后已经成为突出矛盾。三是与新农合配套的服务网络能力水平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基层医疗定点机构医疗人才普遍缺乏,难以全面承担对服务对象的工作任务,部分民办定点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混乱、政府监管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几点思考

新农合作为一项造福农民的惠民工程,必须以依法推进作为根本的体制保障,必须在法律规范的层面进一步健全完善。

1、立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从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明确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方向,使之在规范指导上具备前瞻性和江苏“两个率先”的鲜明特色。当前尤其要在已进入城市

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的原有的新农合制度与城市职工医保制度的衔接上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使之顺利过渡、合理对接。

2、立足普惠于民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新农合参与各方的权益和义务。在法律规范中对参合农民的权利义务、政府投入的职责义务、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权益保障、监管机构的设立及其职责权项等均应与时俱进作出相应调整。凡已被实践证明的切实可行的政府规章制度有关规定,均宜上升为法律规范,全面提升依法推进的工作水平,使广大参合人员均能享受较大区域的平等福利。

3、立足可持续健康发展,科学规范新农合基金的筹措保障和使用制度。其中,一是人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保持大致对应的关系,要在法律中作出明确规定。二是政府投入的规模和人均标准,要从实际可能出发,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刚性规定,便于政府预算安排和社会监督。三是对封闭运行的新农合基金,在坚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的管理原则和“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使用原则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运作的情况,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在提足风险基金之后的基金结余率的控制标准,使筹措的基金不致发生过多的结余,使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让参合农民得到实惠最大化。四是针对农民医疗需求和农村公共医疗机构功能不断增强的实际情况,在保障广大农民公共卫生医疗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将基金使用的重点向特困群团、重大疾病和农村公共医疗机构倾斜。

4、立足惠民便民,进一步重视农村基层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使之在新农合制度框架内能够满足参合农民常见病、慢性病的医疗需求。一方面在制度安排上要将与之能力相适应的初诊及治疗等权益明确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对各级政府改进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诸如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技术力量和保障能力)等提出明确要求,在惠民的同时做到便民,让参合农民不行远路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使新农合制度得到全覆盖,强有力的基层硬件条件的保障和支持,这样,既可以降低参合农民的治疗成本,也可以提高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益。

5、立足长远发展和规范运作,进一步优化新农合管理网络机制。首先在法律上要进一步明确新农合省级平台整合的目标要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省运作平台,实现医疗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参合农民共享。其次在法律上要进一步明确新农合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责、管理权限和运作职责,从体制机制上提供必要的保障。再次,在法律要进一步明确承担新农合医疗服务的定点机构的资质、准入条件和职责规范,明确基金购买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服务经费标准,并明确其违反法律制度规定的行为所应付的法律行政责任及其处罚规定。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

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其中,原有200元部分,中央财政继续按照原有补助标准给予补助,新增40元部分,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补助80%,对中部地区补助60%,对东部地区按一定比例补助。农民个人缴费原则上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有困难的地区,个人缴费部分可分两年到位。个人筹资水平提高后,各地要加大医疗救助工作力度,资助符

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参合。新生儿出生当年,随父母自动获取参合资格并享受新农合待遇,自第二年起按规定缴纳参合费用。

一、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1、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性不高。农民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求方,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3年在试点的过程中,实行的是农民自愿参加原则,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却引发了“逆向选择”现象。预期成本和收益是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因素。

2、农户的低收入与高需要的矛盾。这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采取了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方式,农民个人每年只需缴纳10 元的参保金。尽管从绝对数上看,l0元的参保金数额并不大,但对于部分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缴纳起来仍存在一定困难。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是有合作医疗的意愿却无能力,无法形成对合作医疗的有效需求,使得参保率始终很低。而保险讲求的是大数法则,通过扩大风险池来分散风险,参保率越高,风险池越大,基金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能够提供的保障水平就越高,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形成良性循环。

3、制度筹资困难,运转成本高。收缴工作的繁重和报销程序的繁琐增大了制度运行成本。目前新农合在基层的推广扩面和资金收缴工作多采取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和收缴的方式,每年在农民“参合”费用的收缴、人员信息登统上,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乡镇、村街和卫生部门工作量很大。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用于门诊消费的家庭账户基金,数额小、涉及面广, 又需进行身份识别, 管理成本高,惠农力度小而群众意见较大,这与农民本身对新农合的信任危机恶性循环,加重了筹资困难和运转成本高的困难局面,亟须探索出简易、低成本和受农民欢迎的运转方式。

4、集体和政府的支持有限。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和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扶持,但在中、西部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乡镇企业不发达,集体扶持部分在这里几乎无法兑现。加上农业税的取消,乡村两级全靠国家转移支付来维持工作运转,乡村两级负债累累,导致对合作医疗的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投人启动资金缺乏。另外,财政体制改革后,现行“分税制”的体制也制约着中西部地方政府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解决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1、积极拓展筹资渠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补助与农民缴费以及集体筹资,其筹资渠道还应该包括社会捐赠等其他渠道,并且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有关政策的引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渠道还可以进一步拓宽,以此更好地缓解筹资压力。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的过程中,要确保各级财政的资金及时到位,并明确规定各级财政承担比例,作为正式制度沿袭下来,严格按制度履行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同时各级财政部门也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卫生部门的结构,在政府预算中安排专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需资金,并保证政府财政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政府预算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也要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的补助标准,把农村医疗基金落实到位。

3、加快当地相关立法,进行配套改革,营造有利于当地新农合发展的宏观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教训向我们揭示,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和改革仅以政府或政府的职能部门名义出台一般的政策性文件,会严重削弱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它不仅经常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政策与部门之争,而且是造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无法定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应尽快制定农村合作医疗法律法规,以法律的稳定性、强制性和权威性恢复各部门对合作医疗制度的心理预期和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信心。

4、优化筹资比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筹资比例上可以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来进行。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待遇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时候不宜再出现新的城乡差别。

5、加强对资金使用监督。要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监管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监管主体责任,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监管,并明确监管主体的监管责任;其次,要明确监管内容;最后,要严格监管机制,政府要按照“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双向公示,双层稽核,财政检查,多层监督,审计,违者严处”的基本原则,建立和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的收缴、管理、使用制度。

业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10思政本科班姓名:侯爱林学号:100314048

下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效问题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效问题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成效调查报告5篇范文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成效调查报告调查目的此次调查是为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成效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存问题、以及广大农民对该项改革成效的评定。......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最终定稿]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新形势下国家为切实提高农民......

    关于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进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确保圆满完成试点任务,受领导委派,8月7日,县政府办公室督查科对全县7个乡镇的合作......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实践表明: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与思考

    **县地处大别山腹地、皖西西部,是集山库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办事处),435个行政村(街道、社区),总人口641648人,其......

    关于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进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进一步做好......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模版]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 前言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现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始于2003年,截至2006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2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庞大,医疗医疗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数以亿计的民众的福祉,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而相对于城镇的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