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雅安市桃花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和成效情况调查报告
雅安市桃花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和成效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亲民、惠民政策,是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卫生改革大局的根本大计,也是有效控制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雅安市桃花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管理体制
前言
桃花村是四川省雅安市区周边的一个村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活在这里的百姓的生活水平比雅安市其他农村地区要高一些,但又不能与真正城里的居民生活水平做比较;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特殊性,当地居民对待一些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了解会比其他偏远农村地区了解得多一些,到市里看病的次数明显多于偏远地区。为了更加了解桃花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成效情况,在2011年11月22日我调查小组深入该村,对该村群众进行随机调查,一共调查了40户农户,共回收40份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人口总数、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了解程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原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际作用等,以了解农民的切身感受,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雅安市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2009年,雅安市雨城区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农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一是上调了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标准,在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其住院医疗费用超出起付线部分费用的报销,可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65%上调为70%;城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定点医疗机构由2008年的50%上调为55%;市医院由2008年的30%上调为35%;二是提高了最高可获补偿金数额。每个参合农民全年最高可获补偿金由2008年的1.5万元上调为2万元。三是新增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项目。根据实际,在2008年诊疗项目基础上,增加体外碎石、CT(限城区民营、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及癌症放疗等诊疗项目费用的报销
1补偿;对凡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住院分娩顺产产妇每例实行200元定额补助。2010年,新农合基金筹集标准为130元/人,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补助和农民个人自愿缴纳三部分构成。其中,中央财政按参加新农合人数每人每年补助60元,地方财政(省、市、区三级)按参加新农合人数每人每年补助50元,参合农民个人缴费20元。24个乡镇卫生院起付线为100元,超出部分报销可报销费用的75%;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付线为200元,超出部分报销可报销费用的60%;13个城区二级及城区民营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300元,超出部分报销可报销费用的55%;雅安市医院及雅安市各县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600元,超出部分报销可报销费用的45%;四川省卫生厅确定的22个省级及4个省外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为700元,超出部分报销可报销费用的35%。统筹地外(区外)非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为800元,超出部分报销可报销费用的25%。全年补偿封顶线:每参合农民年度补偿封顶线30000元,不分医疗机构级别,全年累计计算,包括住院补偿、顺产住院分娩补助。
2011年,中央加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从年初的人均130元增加至230元,结合雅安的实际,雅安市人民政府市政府修订完善了全市的统一补偿方案。新的补偿方案加大了惠民力度,加强了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补偿力度,同时也提高了封顶线。新的方案从2011年7月1日起执行,开展病种为20种慢病(雅安市城镇职工所列的慢病)的门诊补偿,报销比例为50%。将癌症门诊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门诊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后抗排异反应治疗者的设为10万元,其他17种疾病的封顶线为1万元。同时加大对重大疾病的补偿力度,对总费用2000元(含2000元)以上的病人,在正常补偿后,进行分段再次补偿,增补15%-45%不等,并将封顶线从5万元增加至10万元。目前,各县区正在加紧对全市统一补偿方案的培训,新方案的实施,将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调查基本情况
2.1接受调查农户的基本资料
此次性别调查中,男性有19人,占47.5%;女性有21人,占52.5%,男女人数基本相等。其中年龄在19-25岁的有10人,占25%;26-30岁的有3人,占
7.5%;30岁以上的有27人,占67.5%。从调查数据来看,30岁以上的人占了一半以上,这个年龄段的基本上都是当家作主之人,相比之下对新农合的接触更多一些,这也是此处调查所期望的。家庭人口总数一项中由4人以下组成家庭的有
12户,占30%;由4人组成家庭的有9户,占22.5%;由5人组成家庭的有8户,占20%;由6人组成家庭的有7户,占17.5%;由6人以上组成家庭的有4户,占10%。可以看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仅只有夫妻两人组成的家庭,有夫妻两人外加一个小孩共3人组成的家庭,也有上有老下有小组成的家庭。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充分的说明我们调查了各种家庭对新农合的看法,不存在调查的单一性。
2.2农户对新农合的切身体会
2.2.1该地区农民生了病一般优先选择到市级医院看病,其次是私人诊所及药店、乡村卫生院、县级医院。当地农民一般生病后有12人选择到私人诊所及药店看病,占30%;有10人选择到乡村卫生院看病,占25%;有4人选择到县级医院,占10%;有14人选择到市级医院,占35%。
2.2.2新农合的宣传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对新农合了解程度这一项调查时,对新农合非常了解的有4人,占10%;对新农合基本了解的有12人,占30%;对新农合了解一点的有17人,占42.5%;对新农合一点都不了解的有7户,占17.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农合的宣传不够深入,竟还有17.5%的农户不了解新农合,政府应该加大新农合的宣传力度,多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基层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切实落实党的工作。
2.2.3新农合在现实生活中有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效果不明显。其中,有2人认为保险费加重了自己的经济负担,占5%;有9人认为参加了新农合与没有
参加新农合并没有区别,占22.5%;有23人认为新农合有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但是效果不大,占57.5%;有6人认为减轻了自己的经济负担,占1%5。新农合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但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认为其作用效果不大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2.4就进医疗诊所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好,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有10人认为就进医疗诊所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好,占25%;有人认为服务质量高、态度一般,占22.5%;有16人认为服务质量一般、态度好,占22.5%;有5人认为服务质量差、态度差,占12.5%。医疗诊所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决定了它的名声,决定着群众对它的的印象,因此医疗机构应当注重服务质量和态度,以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
2.3农民对新农合报销制度的关注
新农合的报销过程有点复杂,但当地农民还能接受,多数人希望看完病后,就能得到报销,对报销的要求是及时、快捷。
对报销医疗费用的时间调查中,有22人希望看完病后就能得到报销,占55%;有14人希望随时都可以报销,占35%;有3人希望周末报销,占7.5%;有1人选择其他,占2.5%。人们追求一种及时快捷的报销方式。其中,有4人认为新农合的报销太麻烦,难以顺利完成所有报销程序,占10%;有18人只是认为有点复杂,但还能接受,占45%;有13人认为很简单,非常方便,占32.5%;有
5人不清楚,没有报销过,占12.5%。人们追求一种方便、高效的报销方式。
三、新农合存在的问题
3.1新农合报销门槛费太高,医院巧立项目乱收费。在调查中,多数人认为市级医院的医疗质量好,但由于门槛费过高,药价太贵,一般生病后却不去市级医院看病,只是到药店买些药吃就可以了,这往往会造成一些大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并且多数人认为一到市里医院,不管是生大病还是小病,医生都会建议其住院,一住院,医院就会让他做各种检查,其实这些个检查与所得的病根本就不相干,医院会想尽各种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更多的钱。弄得农民生病后一般不敢轻易到市级医院,伤不起啊!
3.2 新农合存在腐败之风,补助尺度不透明。村民认为医院存在提升药品价格,提升各种检查费用,以谋取更多的利益。认为参加新农合后到医院看病的费用反而比没有参加时有所增加了,并且医院对各项补助政策不予公开,增加了农民的困惑。
3.3管理体制不完善,报销过于麻烦。有一部分村名说,在出院时,去报销医疗费用的时候非常麻烦,经常在几个部门之间来回的跑,还容易走错地方;报销审核时,更需要各种材料,有时候不得不去找主治医生开证明、盖章等,自己手中的材料明明足以证明自己符合报销政策,却还要去找各种材料,报销过程太麻烦了。
四、对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几点建议
4.1加大监管力度,适当降低门槛费,切实解决合作医疗的透明问题。要解决门槛费过高的问题,就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建议降低门槛分费,通过比较合理的门槛费标准,扩大覆盖面,让广大老百姓能看得其病,要加大监管力度,杜绝医院巧立项目乱收费现象。成立相关部门,对医院中存在不合理的收费情况,责令整改,进行适当的处罚,达到收费项目完全公开透明化。
4.2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宣传,应逐步改变农民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认识,树立防范于未然的意识,营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农民自觉参保的积极性。
4.3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素质提高,改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少、素质低的局面。农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救治,分担城市大医院的门诊和住院压力,同时减轻农民的就医负担。
4.4合理制定和调整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方案,使合作医疗保障度提高。随着政府补助水平的提高,各地要在分析、总结合作医疗制度和基金运行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测算,科学制定和调整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方案。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要掌握以下原则:一是要在建立风险基金的基础上,坚持做到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二是新增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应主要用于大病统筹基金,也可适用于小额医疗费用补助,提高合作医疗的补助水平。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四川省XX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调研报告
[2]百度百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撒几提案委员会.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的调研报告
[4]邵若珍.关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机制的建议
[5]杜小沛.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6]李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现状及建议
[7]李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现状及问题和建议
第二篇: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成效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成效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是为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成效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存问题、以及广大农民对该项改革成效的评定。在此次调查中。我们要寻找改革中尚不成熟的地方,即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是农村医疗改革更加完善,更好的为广大人民服务。
调查时间
7月20日-7月30日
调查地点
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
调查对象
北旺乡村民
调查方法
随机填写问卷及当面访问等方式
调查结果
40%以上的村民认为新型农村医疗改革的成果较明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了政策的好处,从而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制度。而20%左右的农民仍然认为医药费高昂,报销门槛太高,改革没有什么成效。其余人则表示,根本不清楚有这么一个改革的政策。
调查分析
众所周知,建立、完善、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 是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 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以建立。
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到2009年6月底, 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7.2亿;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全国在县级设立医疗、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共10 165个,平均每县6.22个卫生机构。全国农村县级卫生技术人员147.6万, 每千农业人口有1.22人。
2003年以来,廊坊市为了有效推动新农合制度改革,坚持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受益面,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先后出台了多项条文规定,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全面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制度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农民享受到了到了实惠。
从廊坊开展的近10个县区及经济开发区试点来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参加此政策的人民通过政府提供的报销渠道,使自己的经济负担大大减少,初步解决了人民的看病就医的问题。
其次,该政策促进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
廊坊地区紧靠北京天津,经济发达,医疗事业虽然发达,但是周边偏僻的农村医疗设施较简陋。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政府大量拨款至县乡建设基本的农村医疗保障机构,是廊坊市及下属县城乡村的卫生事业得到了发展。
最后,人民的就医观念得到了改善。
由于人民受以往的“看病贵,看病难”的经历影响,经常久病不医,只有等病重了才到医院去进行治疗,往往这时候县乡级的卫生院无法发挥作用,因此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通过此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能够培养人民“有病即看”的理念,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从而也使党和政府更受人民的尊重与爱戴。
然而,新制度改革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报销金额总体水平较低
由于该制度的实施属于广覆盖面,因此报销医疗费用的金额水平仍然较低,低水平的筹资极大的制约了医疗机构的发展。对目前实行的住院医药费用报销比例, 群众普遍反映过低。患者得到的补偿数额不大, 体现不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病救助为主”精神, 也解决不了农民、特别是困难家庭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住院医疗费用较高,医疗机制不完善。
廊坊地区临近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人们更加信任大医院的治疗水平,但是医疗费较高,报销目录内的药品极少,报销的比率因此降低,人民没有得到切实的优惠。村卫生所医疗设备差, 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低。部分乡卫生院既无病房又无设备, 满足不了当地农民合作医疗的基本需求。
三、宣传力度小,农民知情者少。
廊坊地区关于医疗改革制度宣传力度小,没有切实传到各县乡村等较偏远的地区,因此很多农民没有得到该政策的保障。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 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 也没有体现出重点, 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 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 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 认为自己身体好, 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很多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 使得他们在理赔时, 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 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四、落实情况较差
一些县乡级相关人员始终没有将改革落到实处,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监督及协助,有些部门将改革项目批下来后,进行其他项目的经营,因此导致改革得不到有力的落实,更谈不上执行了。监管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监管职能履行需要规范。
五、报销手续复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制度里规定的报销程序较为复杂,令农民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对此“望而怯步”,不仅耽误务工时间,还会花费更多的费用在交通方式上。
如此看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仍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
通过走访廊坊市卫生局以及对党委书记、局长王子元的访问,他清楚的提出了对本次改革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首先,廊坊市要强化政府在此次改革中的职责。目前廊坊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还比较低,在建设这一庞大体系的时候,政府始终要处于主导地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筹资、提供各种政策及技术人员、切实监督各级财政将改革落到实处。
其次,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完善相应的筹资机构、报销补偿机构即提高报销比率,使人民得到切实的实惠。完全使人民摆脱“看病贵,看病难”的理念。
然后,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缩小实际与计划的偏差。这一方法首先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全抵制违规操作,滥用职权进而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等行为。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使人民及时了解有关改革的新动向。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切实惠民。
最后,要加强各级监督检查,使政策真正的发挥其该有的成效。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不仅仅了解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情况,也清楚的了解到了医疗在我国的意义以及其地位的重要。
首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虽然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增加财政支出, 但通过强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整个社会的医疗负担会大幅度降低。当绝大多数居民的基本医疗得到保障时, 势必能够带动居民的消费预期, 并带动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财政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过去农民患了一般的常见病、慢性病很少治疗, 能拖就拖, 能抗就抗, 现在有了合作医疗, 农民的观念转变了, 有就抓紧治疗, 希望早日康复早劳动, 过去因经济窘迫而拖延治疗的一些疾病, 现在也主动要求检查治疗, 这样就能引导农民自觉地养成健康的卫生行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改革还仍会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党和国家永远是以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奋斗目标,造福人民,因此我国的医疗方面势必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
赵佳瑛
(护理学院
10护理2班)
美国的爱默生曾说“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的确,没有健康,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9亿农民的“看病难”、“因病致贫”、“困病返贫”的问题深深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善乡村卫生医疗条件,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开始在全国陆续推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为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我上网查询了一些资料得知一些情况。大体状况如下:
在我们对某某市某某镇的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四个村的234份问卷调查中,调查者的学历,年龄: 表1:
文化程度: 小学以下
小学
初中
高中
高中以上 人数(人)
136
比例(%)
9.4
25.5
58.1
36.7
11.9 表2:
年龄(岁)
18岁以下
18-40
40-60
60-90 人数(人)
142
162
比例(%)
5.3
36.9
47.3
11.7
某某镇是某某市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依靠农作物作为主要收入的家庭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农民的家庭2005总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占有54%,8001-10000元的占有14.9%,10000元以上的占有31%,而家庭医疗费用的支出每年在400元以下的占有44%,401-800元的占有34.9%,每年医药费用支出在800元以上的占有20.6%。近几年,农民的收入有了不少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收入增加的同时,农民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这是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农民普遍反应的问题。据资料显示,1990年至1999年,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从686元增加到了2240元,增加了3.32倍。但农民看病的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也分别由10.9元、47元增加到了79元和289元。也就是说农民在收入仅增长3.32倍的情况下,门诊费和住院费的费用分别增长了4.4倍和3.7倍。这意味着农民住一次院差不多要花去全年的收入,医疗费用的支出增加过快,增幅过大,致使许多农民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需要住院的不去住院,贫病交加。在调查中大多数人对推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满意态度。但仍有不足:
一:保障水平低
“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二:“新农合”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三:“新农合”的程序过于繁琐
: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虽然知道这项政策,但对于政策的相关内容却不是很了解。②农民从医疗保险中获得补偿时,必须经过三级政府机构的审批核查。
对此,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 》 等相关文件。同时,根据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和2005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从2006年起,将调整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1)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2)明确扩大试点的目标和要求
(3)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
(4)不断完善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监管机制
(5)合理制定和调整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方案
(6)加强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
(7)进一步解决好贫困农民的看病就医问题
(8)加强农村医疗服务监管
(9)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
(10)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1)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12)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
搞好合作医疗,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只要提高对合作医疗的认识,正确的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虑与困惑,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民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指导老师:杨聪敏
第四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
一、活动目的:青春献和谐 关注合作医疗 关注新农村
二、活动对象:xx省xx市xx镇xx村全体村民
三、活动项目及目的:制定关于合作医疗的调查表,将其发放到村民手中,通过村民的填写情况对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有客观清醒的认识,通过此次活动增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识,此次实践主旨在通过农村及医疗机构的调查,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深入农村医疗现状,采农民心声,从而了解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情况、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知晓度和了解情况、以及相关的医疗情况满意程度。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为政府解决问题,新方案的制定、数据的采集和相关信息的来源提供所能及的帮助。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完善、更加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服务。在此次实践中,也为更好提升自身社会实践服务本领与经验,为新农村及和谐社会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年暑假,我参与了我镇由社区两委班子组织、社区成员共同参加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小型调研活动,通过走访辖区居民、了解农户、听取社区老干部情况介绍,对这项工作有了初步了解。2002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有中央政府各部门和省级政府主要领导人参加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会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等等。市政协很快在2003年初组织进行了农村卫生工作专题调研,其中关于新型合作医疗的摸底调查是调研的主题之一。我参加了此次调研,亲身感受到了当时大多数农民对这项政策的实施持怀疑、观望态度,包括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也对开展这项工作信心不足,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一、居民对此项政策的态度
大多数居民对这项政策的实施表示支持和参与,我社区居民参与率达95%以上。也有部分居民对此制度缺乏了解,持观望态度。由于旧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瓦解和衰落给农民带来了诸多不便,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工作明显削弱,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出现。医药费用不断上涨,广大农民不堪重负,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相当普遍。调查显示,群众有病时,有38%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的人该住院而不住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明显增多。农民迫切希望改变现状,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正是从为群众解决这些难题为出发点,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大多农民的观念和心态了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主动地要求参合。
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与过去实行的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有许多不同点,主要是:
1、新型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而过去的合作医疗则主要依靠乡村社区自行组织。
2、新型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方筹资;而过去的合作医疗资金,主要靠个人缴纳和村级集体经济补贴,政府各级财政不负筹资责任。
3、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过去的合作医疗主要解决小伤小病,抗风险能力差。
4、新型合作医疗实行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和管理的体制,统筹的范围大,互助共济的作用就大;而过去的合作医疗一般都以村为单位统筹,少数以乡为单位统筹,互助共济的能力较小。
三、存在问题及相对建议
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医疗卫生基础仍然薄弱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各项要素优化配套。虽全县各个乡镇都有卫生院,但医生素质不高,大多卫校毕业,卫生院卫生条件差,医疗器械不足,高科技仪器严重缺乏。农民虽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基本的医疗保障条件跟不上,医疗条件并未改善。
(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市农民由于受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的制约,受传统生活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情况下,要自己出钱来保障自己健康的意识不强,部分农牧户有怕吃亏的思想。尽管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农牧民希望有基本医疗保障,但对医疗消费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认为看病花钱目前还是次要的,偶然的,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识。
(三)宣传工作不到位
调查发现有93的农户只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对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调查中,参保农户不知道合作医疗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和报销比例分别占89.15、75和96。绝大部分农牧民只知道个人缴纳10元,就认为可以报销医疗费,而对基本筹集来源,医疗补偿标准,基金管理,费用补偿程序等主要内容一概不知或者知之甚少,使部分农民产生了看了病报销不了,花的钱多报销的少,报销程序繁杂,甚至还说存在优亲厚友的不公平现象。从而不同程度的产生怨言,这都是宣传的广度不够,宣传时多是简单地、机械地发些宣传材料,而没有耐心细致的做宣传工作。不仅要使这一制度家喻户晓,而且要将主要内容做到人人皆知。
(四)报销手续比较复杂、报销比例较低。
在调查对所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有何希望时,100的农民群众都选择了提高报销标准和简化报销手续这两条。群众反映,病人就诊后到拿到报销的医药费,特别是转院治疗的,需要经过层层环节,需要较长时间。另外,报销范围小,补偿的标准也较低,起报线较高,目前我市最高补偿金额为1万元。
(五)管理工作滞后。
市上虽然成立了管理机构,但没有专职人员编制,目前市合管办只有
几名兼职人员,工作量大,人员严重不足。乡政府也是一名兼职干部,且人员变动大,业务不熟悉。市乡两级网络化管理更谈不上,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运行初期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
1、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还不够深入人心,农民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
各级合作医疗的工作人员要对政策领会透彻,端正为农民服务的态度,提高服务意识,让农民通过与这些工作人员的接触,理解政策,相信政府,增强积极参合的信心。
2、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大多数没有达到规范标准,不能根本解决农民就近医疗的问题。
政府应该把乡镇医疗机构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基地,给予足够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必须的医疗设备,使每一个乡镇医院都能达到统一的硬件标准。
3、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短缺问题。乡镇医院医务人员学历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人才流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相关单位应该采取相对措施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待遇,让他们安心在基层工作。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我国正在探索的新型农村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从调查篇二: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的调查报告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10级普专临床4.5.6班
王亚宾 2011.8.25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大学生应积极投身参加社会实践的号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建功成才为指导,我于2011年8—9月份武陟县小董乡周围乡镇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为期二周的学习实践和社会调研活动。
通过调查,掌握和反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实施情况,并以资料形式记录储存,开展到医院以及村级诊所上门走访、访问参观等活动,深入了解政府关于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的推行,农村医疗的改革与发展现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了解国情,贴近民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勇担时代责任,以己所学,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调查背景
我国是一个具有近9亿农民的发展中大国,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既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也不可能照搬目前城市依赖国家和社会救济的传统保障模式,应立足于农村,鼓励农民从自助走向互助,以合作的力量为主,配之于国家和社会的一定扶助。这是一种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互助型医疗保障制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2003年,武陟县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当年参合农民36.1万,参合率为62%;2004年,参合农民40.9万,参合率为70.2%;2005年,参合农民达53.2万人,参合率为90.4%,分别较2003年、2004年提高了28.4、20.2个百分点。三年来,该县共筹集基金3599.4万元,累计补助支出2720.6万元,全县受益农民50万人次,其中,3.9万人次享受住院补助2282.1万元,46.1万人次享受门诊补助438.5万元,有效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该县两次万人问卷调查表明,参合农民对合作医疗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4%,群众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8%,初步达到了“群众满意,政府满意,医疗机构满意”的预期效果。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找医院相关领导亲自访谈
三、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现状
各乡镇2010年合作医疗农民筹资情况
农民参合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分配方式和使用途径 1.实行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及镇卫生院在村级外设门诊报销药费的20%。(费用总额按辖村人口人均20元计算); 2.本镇卫生院门诊医药费报销35%; 3.本镇卫生院住院医药费报销50%; 4.区级定点医院住院医药费报销30%; 5.省、市级医院住院医药费报销15%;
6.因尿毒症住院后在同一医院血液透析发生的费用,可合并按住院比例报销;
7.在历城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中药饮片费用在上述报销比例的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发生的费用,在原报销比例的基础上再提高20%;实行门诊慢性病统筹的医疗机构,应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的,按住院比例进行报销; 8.每人每年报销金额累计最高3万元。
——访问武陟县新农合办公室
四、结论
目前农村及乡镇卫生院处境十分困难。许多卫生院的房屋破烂不堪,卫生环境恶劣,医疗设备陈旧,队伍素质低,不少卫生院无钱购药,职工的工资也不能按月、足额兑现,导致新生力量进不来,原有骨干留不住,种种严重问题急需解决。
农村医疗卫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农村医疗卫生基础仍然薄弱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各项要素优化配套。虽全县各个乡镇都有卫生院,但医生素质不高,大多卫校毕业,卫生院卫生条件差,医疗器械不足,高科技仪器严重缺乏。农民虽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基本的医疗保障条件跟不上,医疗条件并未改善。
(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县农民由于受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的制约,受传统生活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情况下,要自己出钱来保障自己健康的意识不强,部分农牧户有怕吃亏的思想。尽管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农牧民希望有基本医疗保障,但对医疗消费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认为看病花钱目前还是次要的,偶然的,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识。(三)宣传工作不到位
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农户只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对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调查中,参保农户不知道合作医疗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和报销比例。绝大部分农牧民只知道个人缴纳10元,就认为可以报销医疗费,而对基本筹集来源,医疗补偿标准,基金管理,费用补偿程序等主要内容一概不知或者知之甚少,使部分农民产生了看了病报销不了,花的钱多报销的少,报销程序繁杂,甚至还说存在优亲厚友的不公平现象。从而不同程度的产生怨言,这都是宣传的广度不够,宣传时多是简单地、机械地发些宣传材料,而没有耐心细致的做宣传工作。不仅要使这一制度家喻户晓,而且要将主要内容做到人人皆知。(四)报销手续比较复杂、报销比例较低
在对邻村的10家进行访问对所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有何希望时,很多的农民群众都选择了提高报销标准和简化报销手续这两条。群众反映,病人就诊后到拿到报销的医药费,特别是转院治疗的,需要经过层层环节,需要较长时间。另外,报销范围小,补偿的标准也较低,起报线较高,目前我县最高补偿金额为3万元。(五)管理工作滞后
市上虽然成立了管理机构,但没有专职人员编制,目前市合管办只有几名兼职人员,工作量大,人员严重不足。乡政府也是一名兼职干部,且人员变动大,业务不熟悉。市乡两级网络化管理更谈不上,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由以上对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方面各种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要想改革和完善农民的医疗条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我国近些年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实践和尝试可以看出,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切实可行的好办法。我国需要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并各方面支持和配合这一政策的顺利实施。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几条建议
1、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更好地发展
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农村卫生服务中处于中心环节和关键地位,担负着本乡镇的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和卫生行政事务管理等重要任务。建篇三: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
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关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调研
时间:2015年1月27日
地点: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碧城镇
摘要:医疗保险制度旨在改善农村医疗现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尝试以及其取得的伟大成果。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必须要面临的重要环节,但是看病贵看病难的情况并没有完全随之而去,而医保制度的缺陷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服务于民。
关键词:农村,医保,问题,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多,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保障滞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妨害了社会稳定。农村医疗保障突破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死角也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新曙光。可是,农村医保正处在发展前期,问题迭出,势必会阻碍其发展进程。本文旨在探索其出现的原因,提出建议解决问题使之更加完善,服务于民,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依靠社区居民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多方面筹集资金,用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足迹,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初级卫生人员的提法主要来自中国的启发。中国人在占80%人口的农村地区发展了一个成功的基层卫生保健系统,向人民提供低费用的、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求,这种模式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为: 1.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举办医药卫生事业,实际上是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萌芽。在建国初期,由于资源有限,选取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原则,是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之外,缺少医疗保健的农民采取自发的互助形式来解决医疗问题。我国农村正式出现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村合作化高潮阶段。一些地方如山西、河南等地出现了由农村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采取由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公益基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由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共济。1955 年初,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医疗保健站,实现了农民“无病早防、有病造纸、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愿望。2.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与发展
在卫生部肯定了米山乡的做法之后,其经验在全国部分地区得到推广。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形式,促使其进一步兴起和发展。1960年2月中央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并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将这种制度成为集体医疗保健制度。1960年5月18日《健康报》在社论《积极推行基本保健医疗制度》中肯定了这种集资医疗保健制度的办法,这对于推动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时,全国农业生产大队举办合作医疗制度的已达40%。“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兴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大力推广。据世界银行(1996年)报道,当时的合作医疗费用大约只占全国卫生费用的20%,却初步解决了占当时80%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到1976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3.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农村推行了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原有的“一大二公”“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解体,农村合作医疗也随之大幅衰减,1989年的统计表明,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5%。
二、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医疗保险现状 1.农村保障水平低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而在农村100个人中,只有12人不同程度地享有商业或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在大中城市这个数字则为54。从1999 年正式实行的社会保障改革,至今已有10.895万人受益,其中近65%都是城镇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而农民享受的社会保障率极低,作为各种商业和社会保险中覆盖面最大的社会统筹大病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不足20%。而且,农村79%的农民自费医疗,保障水平低。中国社会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2.农村投资不足,城乡差距大
多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沿袭的是向城市倾斜的思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30%的卫生资源。农村医疗保险资金严重不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地方财政吃紧,许多村的集体经济已所剩无几,对农村卫生机构的补贴减少,农村卫生资源将更加匮乏。
3.“因病致贫”现象严重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供给逐渐市场化,自费医疗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村医疗服务费用不断上涨,“因病致贫”、“有病难就医”在农村已不是偶然现象,农民对看病就医心存隐忧。近年来农民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许多农民已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形成“小病拖,大病抗”的普遍局面。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矛盾突出,必须改革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否则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如计划生育、传染病、流行病的管理控制等问题,都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首先,缺乏激励机制农民参保热情不高,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目的,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大病医疗负担。而患大病具有偶然性,因此,农民会因为患大病的几率小而不愿意保险费参加统筹。其次,管理存在漏洞,筹资力度不够,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违反中央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政策和试点指导原则的做法。此外,忽视地区间差异,造成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医保的问题。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资源愈来愈集中于城市,地处偏远的农民看病(主要指大病或疑难病)不方便;更主要的,贫困农民普遍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往往有病不看,小病拖大,大病等死;与此同时,由于贫困,也由于缺乏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他们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恶性循环,医疗保障的缺失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家提出: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为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我对我所在地区的合作医疗试点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表明,由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1、首先,从中央到省、市、县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即政府应当对公共卫生和农民健康承担责任,这意味着这种状况开始有了根本的转变。
2、部分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后,我县医院农民住院人数比往年同期成倍增加,部分农民从合作医疗中开始受益,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3、农村县乡一级医疗卫生机构有望得到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构成覆盖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然而农村医疗设施十分薄弱,长期以来,无论硬件软件建设,乡镇一级卫生院都严重滞后,而合作医疗试点强化了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建设,同时也是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均的现象向合理化方向的一点纠正。
二、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民对合作医疗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可程度、信任和信心不足,热情不高。
2、资金仍然不足、覆盖面过小也是影响农民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合作医疗主要用于保大病,这种以保险业的原理和运作方式展开的合作医疗,对于仍处在贫困之中的农民吸引力十分有限。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家庭是家中没有病人就不愿参保,因为农民注重眼前利益与现实利益。
3、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推行的合作医疗采取的是以大病为主的模式,可能着眼于抓关键,急于打破贫、病恶性循环,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做一定程度上起到鼓励“大病”的作用,由于覆盖面过低,实际结果很可能是小病没有兼顾,发展成更多的大病。从现实来看,大病都是由小病——常见病、多发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拖出来的。
4、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人对药价偏高、报销目录的限制表示不满,还有一些农民因担心报销手续繁琐对合作医疗望而却步,农民对于现阶段实施的农村合作医疗了解不多,而管理部门又缺乏有力的宣传。
三、政策反思与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县级医疗机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理所当然,保障农民健康是政府的责任,救死扶伤是医疗机构的本职。然而,在贫困地区,在自负盈亏的背景下,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实属不易。难怪医疗机构都争相要成为“定点医院”,而群众普遍反映“定点医院”看病的药费比“外边”要贵。
政策建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注重农民的参与,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变“高”的参与率为“深”的参与度。包括从政策设计、具体实施、筹资与监督管理各个环节都应当体现参与性和公开性。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模式的农村合作医疗,不宜搞“一刀切”。同时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卫生防疫、健康教育,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的投资力度,杜绝出现“小病拖大”、“大病等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