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调研调查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省市县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我于今年8月初对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研活动,我分别走访了金城镇及其周边的部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地查看了“新农合”开展的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随机选择的100名农民患者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展态势良好
1、我县今年参合情况良好。过去两年,农民参保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信任度增加,农民“参合”积极性大大提高,2011年共有87.6万参合农民,参合率为93.06%。上半年本级筹集资金876万元,补偿“参合”农民41.1万人次,医药费2480万元。
2、我县“新农合”管理进一步规范。今年我县出台的《新农合实施细则》可行性较强,实行了“日均费用、例均费用、病床使用率”三项指标控制,并规范了医疗行为,各定点医疗机构均实现了病人相关信息联网及网上审核报帐,不但提高了报帐效率,更体现了《新农合实施细则》中所包涵的公平、公正、高透明度的原则。
3、农民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过去因为地方偏远,有病没时间看,以及生病没钱治而放弃治疗等死的现象在农民中屡见不鲜,现在“新农合”的实施让许多留守的农民能就近看病、看得起病了,而补偿金在治疗结束就可以直接在当地兑现。3年为一周期的优惠常规健康体检,已于今年8月全面实施,这为疾病的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新农合”的实施让农民一方面打消了顾虑,另一方面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需求。
4、促进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自身建设。随着近几年“新农合”的开展,各相关医疗机构为适应“新农合”的发展,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不断在努力提升和完善,这已逐步形成了医患双赢的良性循环。
二、存在的问题
1、“新农合”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根据“新农合”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14%的农民对参保的基本条件和怎样参保不了解,12%的参保人对报帐程序不了解,32%的参保人对报销范围不了解,29%的参保人对报销的起付费及比例不了解,17%的参保人所持《新农合证》上的个人信息与《户口簿》上不相符,这些不但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也给医患双方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2、部分乡卫生院医疗条件依然落后,部分偏远乡卫生院因为落后的工作条件和较差的待遇,依然是老的想走,新的不愿来,许多日常工作是一人承担多项事务,医疗水平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3、为利益驱动,个别卫生院假挂床住院以及按病人门诊经费标准乱开药的情况依然存在。
4、由于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留守人员稀少,大部分文化层次较低,这给“新农合”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新农合”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明白参保,安心治疗,关爱健康。
2、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公开报销项目、比例,简化报帐程序,加强“新农合”资金管理的监督工作。
3、《新农合证》的办理要严格查对并实行机打,防差错,以免给参保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偏远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及医务人员的待遇,有针对性地为偏远卫生院培养适用人才。
第二篇:《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
——以遵义市湄潭县田家沟村为例
序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契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给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三步走”战略:①根据这一战略,我国在建国100周年前后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迈向福利社会。在整个社会保障发展蓝图中医疗保障的发展完善占据重要地位,关系整个社保战略的成败。基于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总体构架,即“三纵三横”的主干结构;②并进一步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到2020年,建立“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作为医疗保障体系三支柱之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着我国2729个县(市,区),这一制度的建立、实施、扩展和完善关系着农民的生存、生活、生产,关系着新农村的建设,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发展。新农合是目前我国农村普及率最高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在农村最直接最普惠的形式,也是让农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民生安全保障,应该坚定不渝地推进、实施、完善、造福于民。
为了理论结合实践,以更具体地了解新农合的实际实施状况和效果,我们选取遵义市湄潭县田家沟村新农合工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学习。
本次调查,我参考了相关文件文献,采访了田家沟村社会保障局新农合办周刚主任,田家沟村财政局行政政法社保科罗松科长,实地走访调查田家沟村(入户,问卷调查,详细记录)。由于时间、精力、人力、资金、知识的限制,我只调查了5户,样本容量小,问卷设计也存在一些不科学性。因此获得的信息,反映的问题有限,仅代表这个村及其周边相似村的情况,并不能放大到整个县.但是,我认为这些情况能折射出整个湄潭县新农合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所以这次小规模的调查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因在专业知识上还欠缺,因此本文部分观点可能略显片面,不够成熟,请见谅。
在此特别感谢给予此次活动帮助和支持的所有相关部门负责人活动全程记录。
(一)提案阶段
1、活动主题:讨论并通过“农村调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及其效果调查 ”计划。2、制定活动
(1)选取调查地区——田家沟村;(2)采访相关主管部门;
(3)走访选定的农村,入户问卷调查,咨询该村村委会领导;(4)整理总结分析调查获得的信息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二)筹备阶段
1、了解新农合:搜集并学习田家沟村近年来最新的新农合政策规定办法及相关信息,初步了解其制度框架。
2、解决疑惑:就材料学习中存在的相关知识的疑惑,通过网络书籍文献,询问本专业教师,集中讨论等办法补充材料,进行解疑,并对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备案。
3、拟定采访稿:结合调查问卷及目前存在的疑问,各自提案,再综合总结,拟定采访田家沟村社会保障局新农合办的采访稿。
4、新农合办:通过与财政系相关老师沟通,以及校友介绍,确定采访田家沟村新农合办的时间.提前探路并确定调查村。2010年8月1日早,我奔赴田家沟村,征求该村新当选的村委会领导的意见并得到同意,先赴田家沟村社会保障局新农合办了解实地情况,后访问咨询了该村村委会党委书记,也得到其支持,将田家沟村作为被调查村。
(三)活动正式开展
1,2010年8月2日早,我赶赴田家沟村社会保障局新农合办进行采访,受到该办公室安玉海主任的热情接待。
2,2010年8月3日早,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走访该村村民共计5户.并咨询采访了该村委会领导,整理出采访稿一篇。
3,集中所有调查资料信息,经过归纳,整理,分析与总结,撰写调查报告。报告核心部分 一,背景介绍
(一)田家沟村是湄潭县经济发展比较快,人均收入比较高的涉农区,其社会保障发展也相对快速全面,保障水平相对较高。该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农村养老保险正逐步推进实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领先发展。
(二)田家沟村社会保障局新农合办,主要负责拟定本村的新农合相关具体实施办法落实相关政策,办法,规定,组织领导资金收缴,报销,测算运作以及监督工作。工作人员主要有会计,审核,主管(主任)三人。
(三)田家沟村是兴隆镇最大的村。2008年,该村总人口1223人(其中农业人口763人),辖7个大队。该村正处于城镇化过渡阶段,集体收入主要靠租赁土地,承包土地取得,农民基本已不务农,年轻劳动力多在当地或本市内私营企业有固定工作或临时工作,留守家庭的多是老幼弱者(在我们入户调查中50岁以上的占40%),目前该村正实行房改。
(四)田家沟村一直有实施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并在2005年开始推行新农合。
新农合农村实施现状:
一是制度设计方面。本着以民为本的宗旨,尽可能让农民受惠,让农民满意。在筹集资金安全,稳定,可持续运作的前提下,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2005年该区新农合报销起付线一二级医院是500元,封顶线只达50000元).取消患者“逐级转院”制度,将制度用活,方便患者及时获得必需的转院救治。不设置家庭账户(或个人账户),保证筹集资金的封闭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全国部分地区在新农合中设置家庭账户或个人账户,之后发现其导致筹集资金严重流失,浪费,不能真正惠及参合人,因此都先后取消)。扩大可报销的特殊门诊范围,为大部分被隔离于制度之外的慢性病,重病患者减轻了医药负担(目前可报销的特殊门诊包括:肾透析,肝肾移植后的抗排异用药,恶性肿瘤的放,化治疗,精神病)。
总体来说,村民们对新农合大多是持肯定态度的,都表示:是个好政策”,”块钱,买个平安,减轻人们看病的负担”,”只花10元,住院嘛的多少也能报点儿,要是没参合可都得自己掏”.村民对新农合互助共济“的制度精神是一致理解认同的,调查中90%的村民都认为”每人出10元,就当买个护身符,没病的共同帮助患重病又没钱治的“;82%认为新农合对其及家人起到了作用,这82%里面认为作用很大的占60%;84%家庭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信任政府,除去没有就此问题作答的4户家庭,只有8%(4户)持怀疑态度;84%的家庭对新农合总体评价是满意,其中50%是比较满意的,除5户未作答只有6%对其不太满意。但是,新农合的实施过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调查中,村民向我们反映了不少情况。最突出的就是对”门槛费“的不理解或误解,村民普遍觉得起付线定得过高,尤其是三级医院。再者就是对门诊报销(除特殊门诊)不理解,对现行可报销门诊范围不太满意,认为太窄;认为报销比例还有待提高;部分困难村民因无法自己先垫付住院医疗费用,对先垫付再报销的办法不满意;78%的村民认为定点医院收费偏高,尤其是高级别的好医院,但有些病再次一级医院又治不好。(五)问题与不足
工作不到位,村民认识不足。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村民虽然自愿参加了新农合,但大部分人只知道其为合作医疗,并不清楚新农合具体是一个什么制度;只知道个人和村集体出资的数额,而不清楚各级政府对每人筹资的补助(有的甚至不知道有这个补助)。他们知道只有住院和几个门诊特殊病可以报销,但不理解”大病统筹“的真正用意——部分民众存在质疑和误解:”为何只给住院报销而门诊不报 “,”这样违背医院职责,是不是变相鼓励大伙儿住院 “,”是不是医院又变着法子多敛财 “。对于住院报销比例,报销程序及相关规定,村民更是知之甚少,即使报销过的也不十分清楚,只知道住院时报告村委会,出院后带相关收据证明到村委会,由村委会主管人员上报,报销金下来后到村委会领取。对于”起付线“(民间称”门槛费“),大多村民不理解,甚至误解为”说给报销,为何还要有门槛费,这不是逼着农民多花钱吗?给人看病是医院的职责,为何还要设门槛费 “。虽然区,镇,村都印发了宣传材料(主要是”一封信“和”问答手册“),但由于不识字,看不懂,没时间,懒得看等原因,村民们几乎把这些抛到一边,因此这样的宣传可以说是无效的。二是基层工作不到位。村委会在新农合工作中作为民众与主管部门的纽带,其工作定位应该是双方的,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村委会惯性地以上级文件,规定,任务为工作重点,面向群众的工作不够重视,没能就新农合详细具体地对群众进行宣传普及,使群众真正了解新农合。接受调查的村民大都表示:村委会没有具体讲新农合是什么,只是发了传单,通知大家去村委会缴合作医疗费”。村委会没能将新农合在当地实施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主管部门。当然这里也有村委会主管人员业务知识欠缺的原因,所以上级主管部门也有必要对其加强培训,监督。再者就是制度制定方,实施主管单位缺乏对民间最新最真实情况的把握,这可能是由于相关部门单位深入基层,深入民众调研工作不到位或者缺失。
综合新农合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村民反映的意见,我们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思考:
1、村民对相关制度的不理解或误解,说明管理部门和村委会在宣传工作和调研工作上没有做到位,没有取得应该达到的宣传效果(上文已经提过)。其中,未报销过的参合人员对只给住院报销,而多次门诊花了不少钱却不给报销的情况不满意,我们认为这主要由于民众对新农合“大病统筹”的制度精神不了解.“大病统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定位于基础,保障水平还较低,只能满足最基本需求,所以目前新农合只能以“大病统筹”为主,避免农民因病致贫返贫。对于普通门诊小病的保障,这是更高水平的福利措施,我国目前的财力和社会保障水平都达不到。二是新农合 “大病统筹”就是倡导农民发扬“互助互济”精神,健康的参合人员共同帮助那些患大病重病的。
2、农民知道好医院收费高,但对三级医院以2000元为报销起付线意见不小。发生一些常见小病时,村民大多在村卫生所或社区医院治疗,但对于一些复杂的病情,大多是到二,三级医院就诊,而很少去一级医院。这一矛盾凸显出目前医疗卫生系统的尴尬现状:一方面,社区医院只能诊疗小病,而一级医院缺乏人才,设备,技术,医疗水平较低,民众对其的认可度逐渐下降,在医疗服务交易中供过于求,丧失利润增长空间,因此部分医院不得不谋求一个“定点”资格来保住医院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三级医院拥有好的医疗资源,受患者青睐(包括大病小病患者),出现就诊拥堵的现象(长期在大医院以排号为兼职的“挂号族”就是由此产生的)。因此好医院偏离了自己的正轨,本应集中力量攻克难以治疗的重病大病,现在却越俎代庖,由于在医疗服务这一交易中供不应求,其处于绝对有利方,所以就产生了增加收入的巨大空间,患者医疗费用也随之增加。这种尴尬局面最后都由民众无奈地收场。
3、一些经济困难的村民难以先垫付医疗费用,也难以筹集,表示对先垫付再报销的办法不满意。对低保,五保户人员,医疗救助体制已负担其个人应缴的参合费用,但是现在没有相关政策或办法以妥善解决这部分困难人员的医疗费垫付和支付问题,这也是目前医疗救助的难题之一。而若不采取垫付,医院面临的风险较大,因患者可能拖账,欠账;若要新农合基金全额负担,这将是不小的压力。
4、随着张家窝村逐步城镇化,土地转租,农民收入增加,一方面村民的缴费能力增强;另一方面脱离土地使其“社保意识”增强,加之社会保障的刚性,农民的福利需求逐步增加,现行的新农合逐渐不能满足村民的医疗保障需求。因此当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乡统筹就成为必然趋势。
四、综合建议
(一)继续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将之真正落实到每个村每户农民家庭。这一工作要做实并不易,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投资。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办法。首先要坚持文字宣传工作,比如公告,宣传单(定期发到户),而且要尽量使文字简洁通俗易懂。同时要加强村委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为村民开通咨询通道。其次,我们建议政府,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和高校共同合作。政府牵头,指导,协调,社保部门组织,财政部门给予资金支持,高校组织社会保障专业学生作为宣传工作的主力军志愿下乡实践学习,宣传普及社保专业知识。这样可以给村民带去详细的咨询服务,解决基层因缺乏专业人才难以开展宣传的问题,又不至于让管理部门抽调人员进行宣传而耽误正常工作。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生由此获得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强实践能力。
(二)保持资金封闭,安全,良好运转,适时降低报销起付线,提高封顶线;经调查测算在可实施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个人缴费,继续增加财政投入,适当提高报销比例;继续扩大特殊门诊范围,将一些医药费用高的慢性传染病纳入。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医疗卫生系统,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中病在卫生院,大病到大医院”的合理局面。首先,从宏观上看,国家可以用优越的政策措施吸引医疗卫生人才下到基层,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设备,提高其诊疗水平;从地方来看,相关部门应该协调整合,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避免优势资源过分集中于市级医院,重视区镇级医院的发展壮大。政府要加大扶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力度,重视改善农村环境,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工作,普及基本医疗常识,定期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和便利医疗服务,将各项惠民措施落实到位。
(四)改变报销办法,可采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
一人一卡,记录个人详细信息,每次住院看病只要医院经办处与新农合经办机构联网,将此卡的信息录入,经办机构根据医院传来的详细费用清单及时给予计算报销,个人只用交自费部分(类似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卡的管理办法),之后再由医院与经办机构进行双方结算。这样,既可以避免先垫付再报销带来的许多问题,也方便信息及时更新,统计,管理。但是,这对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和提高统筹层次提出很高的要求。
欣慰的是,在对田家沟新农合办进行采访时,该办公室主任透露,市级相关部门已经在着手探索农民用卡结算医疗费的办法,田家沟已纳入该计划并参与研究工作,估计今明年这一办法就能正式实施。但是,城乡统筹的实现将会是个艰难长期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考虑到城乡统筹会使农民个人缴费增加,因此要审察农民的能力是否达到制定的统筹标准,农民是否愿意缴,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这个统筹交费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遵义市政府常务会议已通过《遵义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将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今后,遵义市涉农区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将逐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全市统筹。
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班级:07中文(4)班 报告人:徐星钰
第三篇: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桃江县为2005湖南省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县,是湖南省在合作医疗方面走的较前的一个地区,到2010,全县参合率达90%以上,其关于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得到了市省乃至国家相关工作组的好评。我生活在桃江的农村地区,也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根据本人自身参与的经历以及周围村民的反映,觉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们村、镇乃至整个县的实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赔偿率底、赔偿程序繁琐、合作医疗操作过程中存在腐败、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等。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桃江县马迹塘镇九岗塅村的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访谈了众多“参合”与“未参合”的村民,也走访了村委、医院、医保办等多家单位。
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的基本概况。根据县有关单位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为697860人,参合率为98%,比上年提高了0.51个百分点,其中我村的参合率更是达到了99%。农民住院收益率由2005年的4.75%上升到2010年的8.66%,统筹区域内参合农民的实际补偿率为60.5%。2010年的筹资标准为140元/人,农民个人缴纳20元,个人缴纳比重为,2011年的筹资标准为150/人,农民个人缴纳30元,个人缴纳比重为,个人缴费比重在上升。缴费方式:大部分村民的参合费用是从农业补贴款中扣除,小部分为现金。其中从农业补贴中扣除的占85%以上。另外,根据《桃江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补偿标准的通知》,2011年与2010年相比,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都相应提高了5到10个百分点,门诊补偿也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还是医疗机构级别越高,补偿比例越低的格局。补偿封顶线也由单次补偿3万元,全年累计补偿6万元,增加到单次补偿4万元,全年累计补偿8万元。这一政策调整将大大提高参合农民的实际补偿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
一、住院统筹补偿标准划分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落后的矛盾。在此次调查走访中,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针对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住院统筹补偿标准的划分不尽合理。在走访中,听一位伍姓爷爷说,去年他上山砍柴,不小心从陡坡上摔下来,把腿给摔断了,当时立即被送到镇上的卫生院,可镇上的卫生院说他们治不了,必须送到市里的专科医院,否则后果难以想象,随即伍爷爷就被转移到市骨伤专科医院,一趟下来花费尽三万元,可实际得到的补偿一万元还不到,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说,给其的经济负担是极重的。要是镇上或县里的医院能治疗,按照补偿标准伍爷爷的补偿也可能多一些,要是补偿比率不是与医疗机构级别成反比的话,伍爷爷得到的补偿也可能多一些。同时,在受访的许多村民中,都表示除非是一般的病症,否则,大多会选择去县里或市里的医院看病。但越往上去,所需花费越高,补偿比率越低,这大大降低了参合群众的实际补偿率,也影响了“新农合”的社会满意度。至于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上面也有所提及,主要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落后以及补偿标准不尽合理的划分。
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过程中,容易滋生一些腐败,政府官员急功近利、损害农民利益现象。在此次走访中,我从村民口中了解到,如今有个反馈药品政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合作医疗年初多收了10元准备搞门诊报销的,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搞成,就出来了
这个政策,10元钱不退,自己买药报销。而且有时间规定,过期作废。通过了解还得知,前几年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但许多村民认为,买药报销程序麻烦,而且对程序也不熟悉,为了这十块钱从农村跑出来,误工误时,搞不好也要倒贴钱进去,他们认为不值,很多人没有去报销,至于没报销的这比钱,去向自不用多说了。其实,如果政府部门真正为群众着想,这笔钱很好处理嘛,可以抵住下一年的合作医疗缴费,这样不仅少了报销的麻烦手续,还少了收费的麻烦。至于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监管上的不足,农民维权意识的缺乏。从走访中得知,部分村民参加合作医疗并不是完全自愿的。就拿代扣协议的签订来说吧,有些村民表示,代缴书的签订并不是自愿的,村委会进行劝说,有时还会施压,也出现了村委代签的事件。其实,合作医疗的实施是为了农民的利益着想,但是必须建立在农民真正了解合作医疗的好处而自愿参加的基础上,否则强迫农民加入,会增加施政者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影响政府形象,破坏社会和谐,好心办坏事。这个问题的出现,也主要是管理上的不科学,其中不乏政策方面的原因。在《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的通知》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参合率低于90%的乡镇和村委相关领导要进行问责,要通报批评,年终不能评先评优,对不参加的农民当不得享受政府救助等等。这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政府官员急功近利、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三、合作医疗报销中存在的问题。此次针对合作医疗报销方面我也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其实在做调查之前,对于报销程序及内容,我也不是很清楚,在问及周围的村民时,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疑惑。具体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报销程序麻烦,且不熟悉报销程序。关于报销程序,普遍觉得繁琐,增加了他们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也加大了许多村民了解报销程序的难度。村里的肖姓老人就说,上次他去报销他的医疗费用,由于不了解程序,在几个部门之间反复跑,不是漏了某个收据,就是跑错了地方,费时费力。
(二)报销方式不统一。部分村民反映住院报销的费用有时并不是以现金形式返还给村民,而是以药品形式返还,但是许多药品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市场价,并且并不是农民所需要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的宣传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机制,保障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要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医疗技术专业人员到农村基层工作或从事自愿服务。
二、完善相关监管措施,加强对“新农合”的监管力度。针对合作医疗,国家和地方都有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措施来保证它的顺利实施。但是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或监管机构不严格履行义务,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为新农合的顺利运行打好基础。
(二)要完善“新农合”的组织领导,加强对组织者的监督,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解决资金乱收,违规操作,滥用权力,致农民利益于不顾的现象。
(三)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费用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农村医药费的不合理增长。
三、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民的维权意识。农民对“新农合”的益处没能充分了解,对参加“新农合”和报销相关费用不熟悉,对报销药品价格和种类不清楚等等,这些都有赖于政府
及村委的有效宣传。宣传可以采用粘贴公示,发放宣传单,广播通知,设立咨询室等方式,务必使村民全面了解“新农合”的相关制度。同时,农民也必须加强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与他人共享信息,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要主动去维护,运用手中的权利去对抗权力的滥用,使我们的“新农合”政策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更好地维护广大农民自身的利益。
第四篇: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发展宏观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二、“新农合”在保山市隆阳区的发展:
(一)区域概况:
保山市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东距省会昆明593千米,西离中缅边境279千米,全境东西宽78千米,南北长96千米,全区总幅员面积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隆阳区辖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
改革开放以来,隆阳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建设、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已形成了粮油、烟草、蔗糖、畜禽、林果、蔬菜、咖啡、丝麻、山葵、药材花卉等十类优势农业产业,全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57.8:21.1:21.1调整为2005年的32.58:27.05:40.37。2005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现价)48.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15.93亿元,第二产业13.23亿元,第三产业19.74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9元。优越的立体气候,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给隆阳区带来了立体农业之利,已被国家列为滇西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全国粮棉大县(区)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隆阳区将逐步成为我国内地向西南边疆实行经济技术转移的支撑点和接力点。
(二)“新农合”发展成效:
自2005年隆阳区被列为首批“新农合”试点以来,隆阳区把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具体工作中,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作为每年党委、政府的“民心工程”,纳入市、县、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各级政府都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监督委员会,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切实加强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政府还认真落实“新农合”机构和人员编制,市、县、乡三级均成立了合管办,落实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落实了办公设施,建立健全了合作医疗各项工作制度。
为了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新农合”,消除农民群众的顾虑,逐步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树立互助共济意识,各县区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新农合”宣传,通过对享受到“新农合”补偿的农民的专访,并在新闻报纸上作专题报道,强化了“新农合”宣传的直观性和辐射能力,让群众亲眼看到“新农合”带来的好处。为进一步做好“新农合”工作,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有关要求,保山市各试点县区均认真组织开展了基线调查和“新农合”运行情况分析,并在全面分析、评估、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同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各县区根据运行情况,及时调整试点方案。
至去年年底,隆阳区按照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目前,全区实际参合约850000人,参合率达98.33%,共筹措资金 1亿多元,使六十多万农民得到了补偿。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全区的全面铺开,广大农村群众得到了最大的实惠:提高了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全区共有2800名孕产妇得到住院补偿,2007年全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0.24%;减轻了患传染病参合农民的经济负担,全区共有710人次因患传染病得到“新农合”补偿,共补偿资金41.89万元;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共减免住院病人费用91048人次,其中得到9001-10000元的8人次,10000元以上的7人次。
三、隆阳区在发展“新农合”中取得的经验:
隆阳区自2006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前发展,在方案设计、制度建设与执行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和完善实施方案,让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为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扩大群众受益面,隆阳区先后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两次调整,实现了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截止2008年3月份,共筹集到1.28亿元“新农合”基金,有62.95万人次受益,基金为农民群众支付6266.20万元,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2.联系实际,以人为本,对孕产妇实行政策倾斜。长期以来,隆阳区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滞后,特别是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隆阳区在制定“新农合”实施方案过程中,对孕产妇顺产实行打包收费制度,即对孕产妇顺产到乡级医疗机住院的给予全额减免,病人不需要付任何费用;到区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顺产)的,病人只需付300元,到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顺产)的给予350元定额补助。自孕产妇打抱收费制度实施两年来,孕妇和婴儿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产妇死亡率比上年下降了0.3135‰,婴儿死亡率比上年下降0.52‰;2007年婴儿死亡率比上年下降了1.18‰。目前,隆阳区实施的孕产妇打包收费制度已在全市得到推广。
3.探索监督机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确保我区“新农合”稳步发展。积极探索制度监督、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的实现形式:
一是印发了《隆阳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工作职责(试行)》隆合管[2008]1号文件,明确了区乡合管办的工作职责,并明确规定了其权利和义务,要求区乡合管办要把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放在工作的首位,切实履行好自己的管理职责,确保我区“新农合”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印发了《隆阳区卫生局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通知》隆卫字[2007]16号文件,并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签订了服务协议书,明确了其权利与义务,并要求各定点医疗机构要不断规范服务,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坚决村绝套取“新农合”基金的行为,对于违反“新农合”相关制度的行为,将给予严肃处理。
三是印发了《隆阳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关于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通知》隆合管[2008]2号文件,对市区乡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次均费用实行分别限价规定,限定药品比例,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四是加大对合管办及定点医疗机构的培训力度。三年来我区共组织“新农合”工作人员培训10余次,对全区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及区乡合管办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培训,提高了经办机构的管理能力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五是率先实行入户核查制度,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通过核查,成功杜绝了部分医疗机构套取基金的行为,现在入户核查制度在全市已得以推广。
六是严格审核报销单据,对报销单据实行“三审制”,即医疗机构自审,乡镇合管办初审,区合管办终审,对于不合格的病历给予清退,严把报销单据审核关。
4.积极探索社会救济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我区卫生事业救济制度的向前发展。隆阳区地处保山市中心,是保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长期以来,隆阳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仍是广大农民群众主要经济来源,特别是贫困人口所占基数较大,如何对农村弱势群众实行有效的医疗求助,关系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能赢得民心的根本体现。对此,隆阳区把探索社会救济制度的探索纳入工作重点来抓,通过与民政部门、残联等部门的共同协作,对五保户、残疾人、特困户等弱势群众进行每年5元∕人的参合补助,2009年将提高到每年10元∕人;对特殊群体住院减免后,自付部分仍无力承担的,根据由隆阳区民政局、卫生局、财政局三部门联合发文的《隆阳区农村医疗求助实施办法》隆民政联[2005]95号文件规定,按不同标准给予500元—5000元的救助。
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我区农村卫生事业。自实施“新农合”以来,我区积极向上级争取“新农合”配套项目,不断改善农村医疗环境,推进我区农村卫生事业向前发展。
2007年已列入项目建设计划的有:市二院新建住院大楼项目,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第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已经完成;15个卫生院改扩建项目,总投资765万元;16个卫生院设备配置项目,总投资300多万元;96个村卫生室建设,总投资500万元,上述项目已全部完成,我们相信,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将进一步推动我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新农合”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
6.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在职人员加强学习、自觉学习。
二是通过举办远程视频中专教育,解决了264个乡村医生长期以来无文凭的问题。
三是选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三年来共进修77人。
四是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函授大专、本科班学习。
五是积极派人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
六是扎实开展对口支援。武警保山医院、市二院、区保健院对技术力量薄弱的7所山区卫生院,以“传、帮、带”的形式,重点支援相关卫生院妇产科和外科建设。
七是下派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任职。如隆阳区妇幼保健院原院长,外科技术骨干,到河图卫生院任院长2年多以来,带领全院职工真抓实干、励精图治,使河图卫生院的整体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加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八是招聘卫生技术人员98人,充实医疗机构。
四、问卷调查结论分析:(问卷及数据见附件)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农民、村干部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新农合”实施情况的调查,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200 份,回收192份,有效问卷188份,有效率达94%。下面就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农民看病选择什么地方:
当人们生病时,一般选择什么地方看病,在“新农合”的制度设计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这样才能确定参加“新农合”应该是哪些医院,才能真正达到便民利民惠民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农民生病时10%的人会选择所在的村卫生所就诊,主要原因是距离近、价格便宜,可见村卫生所在农民的治疗小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8%的人选择个体医生,这可能是个体医生离自己家比较近,而且免去挂号的麻烦;只有42%的人会选择乡级以上的医院,这些医院的技术是主要的优势,大病的治疗医院还主要是乡级以上医院,这点也不能忽视。但对农民的参保内容应以常见病为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的看病问题。
(二)对“新农合”的宣传效果:
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但是基层是否有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具体宣传呢?通过调查可以看出,64%的人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途径是政府宣传和电视报纸等媒体。其它宣传途径主要有:①广播站和电视台的宣传、②下发到每户村民的《致全县农民群众的一封信》、③村委亲自到村民家中进行宣传、④召集各镇合医办小组发布当年相关政策。从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政府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还是很到位的,宣传效果很好。
(三)农民的参与度:
“新农合”实施已经有几年了,但调查结果并不很令人满意,已有96%的人参加了“新农合”,这其中有84%的人是自愿参加的,有16%的不是自愿的,可能是受了别人的影响参加的。因为“新农合”是以“户”为单位的,所以一家人要参加就都参加,不参加就都不参加,不得以家庭部分成员参加。这里的非自愿不是有相关部门的人在其中强制农民参加。其中不参保的原因则主要有经济负担重、认为“新农合”没什么用、不了解“新农合”以及觉得“新农合”麻烦等这几个方面。总体来说,农民的参与度达到一定水平,但还没有完全覆盖。解决的方法还是要以宣传为主要手段,从而使人们对“新农合”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逐步转变一部分人对“新农合”的错误认识,同时农民也有了更多的经济能力来参保。
(四)“新农合”的报销制度:
“新农合”的报销制度对农民有着重要意义,但参保者对报销制度还不是很清楚,很多人只是知道有报销,但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对“新农合”的参与热情。对于“新农合”的报销程序,42%的人认为太麻烦了,做起来有点难。这其中可能是因为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再加上相关组织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农民对“新农合”一系列的报销规定理解起来比较难,做起来就更不易。但大家对报销情况还是满意的。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应结合农民的实际,简化相关程序,以最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新农合”。
(五)对“新农合”的满意度:
参保者中有95%的人认为“新农合”对农民群众有好处,他们认为中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针对农村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促进农村建设有很大的好处,从中央到地方也在处处为农民着想,所以“新农合”作为其中一项政策对农民是真正有好处的。66%的人认为“新农合”减轻了经济负担,但是幅度不大,有待加强。这就说明,“新农合”对减轻农民的负担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农民对“新农合”还是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是能接受并支持“新农合”的推广的。“新农合”在赔率以及理赔内容上应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所扩大,以更大程度地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六)参保后,看病花费的变化:
“新农合”可以说是顺应时代要求,合民意、顺民心的一项政策,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医院或其他部门有没有变相地收取“新农合”为农民节省的这部分费用呢?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农民普遍感觉现在的医疗服务价格和原来相比有所上升,但这可能有这几方面因素:一是这几年物价上涨,使得医疗领域价格也在上升;二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三是部分地区可能存在将中央的医疗政策为农民节省下来的那部分钱变为医疗服务价格提升中的差价,变相地收入囊中。所以,在“新农合”实施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应该加强并完善价格监督机制,从各方面促进“新农合”政策的推进。
五、“新农合”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对农民的调查问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隆阳区的“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解决农民的就医困难问题的,对农村的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为一个新事物,它不论是从制度设计上还是组织实施上都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
1.保障目标依然定位为保大病。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从医疗卫生投入的绩效看,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
2.筹资困难和运行管理费用过高,现行筹资水平难以提供有效的大病医疗保障。恢复和重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乡镇财政、集体收入锐减,许多村的集体经济已所存无几,向农民集资成为建立合作医疗基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向农民集资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和信任程度。从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看,参加合作医疗的比重较小,大多数地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低,参与意愿不强。
3.新农合统一的标准体制难以适应收入水平差距极大的农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我国农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的收入梯度,而区域内部因乡村劳动力的急剧分化和大规模的非农化、职工化,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给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即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项目、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待遇标准等方面的统一设置了障碍。
(二)政府政策不稳定,投入不足,缺少法律保障:
1.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有关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对合作医疗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这就使得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再加上地方、部门之间的利益分割和对立,使得他们的主动性大大降低,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90年代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支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难度。
2.政府财力不足,公共资财筹集难。卫生医疗事业本是公共产品,政府对其必要的投入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近些年来,国家对合作医疗没有明确的筹资政策,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也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目前我国合作医疗已经演变成为农民个人集资为主的模式,也就是说,用农民自己的钱给自己减免小伤小病费用,难以分担他们因大病所引起的沉重负担。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互助共济、分担风险的目标,而且增加了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最终削弱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3.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使得合作医疗的性质不能确定下来,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难以定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农村医疗保险立法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要,如果不能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以强制为原则,必然会引起农民反感。
(三)农民思想认识有偏差,对政府缺乏足够的信任:
1.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弱。互助共济是传统美德,但现阶段对于并不富裕的群众都要求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是不现实的。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今天用了20元参加了合作医疗,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有生病就吃亏了,也有的觉得这个制度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生病后能拖则拖、能扛则扛,也反映出一部分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和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2.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让农民心存疑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和推行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之一是农民普遍存在的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担心合作医疗能不能长久,担心各项政策能否真正落实,担心合作医疗经费会不会被截留、挪用、贪污和私分, 担心在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凭关系、走后门,在报销范围和额度上因人而异,等等。
(四)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1.按照农村的行政区划设置卫生医疗网点,使不少网点实际上业务不足,可有可无。不少地方的农民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直接去县或县以上医院。因此,一乡(镇)一院的布局已明显不能适应新的情况。这是相当多的乡镇卫生院业务量减少、自身生存困难的一大原因。
2.县乡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现象突出,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县级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机构等,乡镇除了卫生院之外也都还设有计划生育指导站。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加大了机构运行成本。因此,必须打破部门体制的限制,促进县乡卫生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
六、对“新农合”的一点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新农合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新农合的有关政策、制度及给群众带来的实惠。
第二,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要切实把好人才关,政府在选拔人才时要极其严格,从源头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三,明码标价。每日都有部分药价公布,让农民看到,了解到药价的具体情况,真正让他们作到心中有数。并且加大监管力度,如有可能让农民参与监督,防于民、用于民。
第四,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点,增大报销范围。要想最大限度地给老百姓实惠,就得让老百姓享受到“新农合”带来的好处。
第五,加强医疗机构建设。目前,一些定点医疗机构能够满足群众基本就医,但个别卫生院基础条件差,缺少起码的诊疗设备,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就医需要。建议各级政府多方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医疗条件,以满足农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第六,政府要明确在农村医疗保险中的职责。政府不仅要对反馈信息做出处理,而且要主动收集信息,做出正确的预测和估算,对政策作及时的调整,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政策得到逐步完善。
第六,深化农民对合作医疗的理解,提高参“合”度及满意度。要大力宣传合作医疗的出发点、目的及其社会意义和具体操作运行,使农民了解发生在周围的因病致贫和合作医疗优越性的典型事例,使合作医疗制度深入人心,不断为农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自觉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医药价格、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医药费用支出上升的幅度大大超出了农民实际收入的增长幅度,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很容易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只有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承受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普及农村医疗保险的目的。
七、总结:
农民的健康状况一直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切的问题。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现如今政府福利已潜入全国各个小地方,惠及的范围也已大大增大。此次所做的关于“新农合”的调研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参保情况、政府宣传、医院福利落实情况及群众的满意度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希望我国的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结硕果!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调研总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调研总结
(一)中方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现状
2008年,全乡应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1837人,已参合人数11545人,参合率为97.53%,基金有效使用率90.29%,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展开,现已有279人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金额49.98万元。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乡现有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6个,其中甲级村卫生室4所,各村都有了一名妇幼保健员,辖区内的基础医疗、初级卫生保健和防疫、妇幼保健工作机制相对完善,但依然停留在低水平。
农村合作医疗从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农户消除了以前的种种顾虑,病人深有感慨,现在输一次液,也就20—30元,每次均比原来少了10多元、20多元。在我们的访谈调查中所有参与对象都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项政策,这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一点上显示出了政府解决农民看病问题的决心,也极大地肯定了各级政府机关的付出。与以前合作医疗的报销看关系相比,在调查中,有百分之八十的村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资金管理和报销的公平性上很放心。
在我们随机调查的99人中,有95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5.96%。在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的采访中发现,有近90%的村民表示是因为认为它确实可以给自己带来实惠而参加。尽管还有大部分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根本不会看病,根本不用去报销,但都表示愿意积极踊跃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因为大家现在的收入多了,每年交几十元钱根本不是什么负担了,却可以防止意外的发生,何乐而不为呢?“有病不看,小病拖大,大病等死”,这样的情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在问卷调查中,约百分之九十的村民认为疾病预防工作做好能有效控制发病率。在与村民的访谈中得知,以往形成小病拖大病的恶性循环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害怕看病花费比较多不愿去看,另一方面是自身健康保障的意识比较差,总以为小病拖拖就能不药而愈,结果病情加重会产生更重的负担。
(二)为中方镇献计策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中方镇人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结合我国国情推行的一项旨在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的惠民政策。为全面推进中方镇贯彻落实合作医疗制度,促进中方镇合作医疗工作更有效的进行,服务队对全乡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1、对刚过温饱奔小康的村民来说,手头毕竟还是较拮据,每人每年20元还是挺大的一笔开支。我们觉得解决这一难题应该从源头做起,得真正地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切实的体现出来。定点医疗机构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更新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模式,对定点医疗机构要进行有效监管,规范服务行为,向农民提供价格合理、优质安全的基本医疗服务。
2、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特别是“报销”方面的宣传。因为农民文化水平毕竟有限,他们不会关心合作医疗制度是什么重要手段,是什么最终体现,是什么重要内容;他们只关心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它能够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切身利益。
3、从现今报销范围来看,农民从中得到的好处还是较小的。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某些医疗大开处方,卖贵重药,加重了农民医疗负担。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医疗药品流通秩序的监管。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方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处于审慎的成功状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的范围广度令人满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目前仍得到绝大部分人的肯定。这与基层领导干部不怕艰辛、排出万难的宣传、发动,还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农民积极参加是分不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好务,中方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将会越走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