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筠连县政府课题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际上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提法,是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产物向改革开放后具体落实“三农”政策的转型。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保障广大农民医疗健康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筠连县新农医工作于2008年元月正式启动全面铺开,确实让参合农民享受到了实惠,同时发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为切实巩固这一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笔者对全县新农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总结概括制度的现状和成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办法和发展对策。
一、“新合”工作运行现状和成效
2008年,筠连县参合农民共计331203人,参合率达91.61%。截止5月底,报销总金额为73.24万元,其中门诊报帐支出为14.53万元,住院报帐总支出为58.71万元,在住院支出中,县内住院共发生总费用118.71万元,实际报销为45.19万元,实际报销比例为38.07%,县外住院实际报销11.45万元,定额报销2.07万元。从总体上看,全县“新合”工作运行正常,报销资金基本保障到位,农民确实从中得到了实惠。
筠连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以来,各级相关部门职责基本到位,政府承担了筹资与管理责任,基本确保了该制度能够正常运转,“新合”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缓解了农村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新合”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筠连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医疗服务的规范管理。新合制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现状,提高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改善了农民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新合”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统计资料和病历质量等也明显改善,同时筠连县农村医疗服务满意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是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建立了药品报销目录和严格的转诊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提供者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延缓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
四是得到了广大参合农民的广泛认可。筠连县“新合”工作的规范管理和运行机制已经形成,机构运作正常,基金运转安全,制度运行平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贫弃医的现象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大病都得到了相应补偿,减轻了因医病而导致的经济负担。同时,通过筠连电视台、绿色煤都报、小册子、板报、标语等形式多样的积极宣传,通过从补偿机制里面得到实惠的参合农民的正面影响,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表示认同。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筠连县“新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该项工作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设计与运作机制不够完善。“新合”提供的是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而农村残疾人、高龄老人慢性病患者等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为看病难,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炎、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患者大都是6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这些高龄患者因为疾病缠身,吃不得做不得,需长期住院,需长期用药,按理说,这些长病号最该得到国家“新合”政策关怀,但由于制度定制与技术运作缺陷,使他们还未能充分享受到新合制度的恩泽,这部分人及其家属对新合制度普遍存在抵触情绪。
(二)人员设备和垫付资金缺口较大。一是常规医疗设备短缺。镇乡医疗机构人员少,设备差,阵地建设差,大多数开展不了三大常规检查,根本不具备住院条件,无法满足群众的就医需要。若真正有病需住院治疗,只得向上一级定点医疗机构转诊,使得农民享受报销比例偏低,不能真正体现政策的优惠。二是垫付积累资金缺乏。多数镇乡卫生院上划前底子薄,上划后也没有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不能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找光、分光、吃光现象普遍存在,无资金积累,使得“新合”开展后无力垫付参合农民的报销费用,要待上级县合管中心审核报销后兑付农民,致使“即医即报”制度在执行中存在一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合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医务人员素质偏低。镇乡卫生院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病历书写等不规范,县合管中心在审核时严格把关,坚决杜绝诊疗过程中不符合“新合”要求的一切违规现象,给老百姓报销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三)站点分布和村医数量布局不合理。部分村卫生站由于条件不符,无法批准为定点医疗机构,如联合苗族乡的8个村卫生站都不符合定点医疗机构标准,农民看病就医极为不便,影响了参合农民的积极性。
(四)诊疗项目和目录用药规定范围窄。由于纳入“新合”报费的药品基本上都是一些常用药,而且通过政府统一招标,这些药品的价格透明度高,利润微薄,一些定点医疗机构趋利性明显,为了追求单位效益与丰厚的药品利润,不按目录用药,尽可能使用一些新药、促销药。同时由于“新合”规定诊疗项目过窄,导致一些住院患者,自费用药和自费诊疗项目过高,有的住院患者虽然花费医药费上千元,可到合管中心却只能报费几十元。
(五)督促监察和规范管理不够到位。新农合工作是政府的德政民心工程,涉及大量参合农民。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合理诊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及时、足额兑付补偿金,让参合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目前筠连县新农合管理部门仅有少数几名工作人员,也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要对筠连县190个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农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解决新农合当前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筠连县新合制度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新合”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一)建立新合制度稳定的长效机制。要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同时,逐步突出筠连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与社会福利性,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切实提高筠连县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如将农村高龄老人纳入补偿范围,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残疾人、高龄慢性病患者等弱势对象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筠连县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果。
(二)推进新合工作运行的配套改革。为确保新合制度的运行安全,务必加快推进农村“新合”配套制度改革,尽快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外部环
境。包括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等相关改革,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做到功能不断完善,设备不断齐备,卫生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真正使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
(三)落实新合医疗机构的网底建设。村卫生站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网底,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要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生执业地点,加快村级卫生站标准化建设进程,培养乡村卫生本土人才,方便老百姓就近治病,同时实行门诊统筹。
(四)强化新型农村合作的医疗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新合”工作说起来是党政得民心,老百姓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但是,如果对新合定点医疗机构不加强监管,医疗机构就很有可能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得到老百姓的许多骂名,从实施几个月情况看,筠连县“新合”工作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均出在医疗卫生行业,如门诊病人收为住院病人,因交通事故不能享受新合政策病伤的村级乱出证明,自费诊疗项目和自费药品不告知病人,能用一般药品的使用高、新药等等现象,尤其是就医买药是医疗交际的核心环节,这就需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合管中心进行不定期的经常性监管,希政府有关部门抓紧配齐配强合管中心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使监管工作重心不移。
(五)提高新合垫付支出的资金预算。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断流,政府理所当然要增加农村基层公共支出而使政府投资向农村倾斜,以确保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享受最低健康保障,只有这样整个改革事业乃至政府的存在才能获得足够的道义基础和合法性资源,才从实际意义上解决了
农民问题,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对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认识水平,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二篇: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田尚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作者简介:田尚(1978—),女,湖北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摘要: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补偿标准、基金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武汉市蔡甸区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以来所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对策
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的实施对于切实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启动和发展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运转涉及到参合农民、医疗单位、卫生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等多方面的协调。特别是当前保证新农合制度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实际运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可忽视。本文就武汉市蔡甸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绩及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武汉市蔡甸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和初步成绩
武汉市蔡甸区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辖11个街乡镇,全区总人口47.4万,其中农业人口34.2万,占人口总数的72%。2006年全区财税收入8.1亿元,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1.19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750元。2003年11月,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蔡甸区在全市率先正式启动了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程。三年多来,该区新农合建设不断完善,参合农民人数不断增加,筹资水平和补偿比例不断提高,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和看病难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①参合率稳步提高。2004年全区新农合的参合率为49.7%,2005年为51.1%,2006年增至65.1%,如除去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参合率已达到88%。②筹资水平不断提升。2004年全区参合农民按照每人每年缴纳15元,市、区两级财政各补助10元的筹资标准,筹集资金657.72万元。从2006年开始,市级财政提高补助标准,2006年全年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002.2万元。③医疗费用补偿逐步增长。2004年,全区合作医疗基金补偿379.18万元,其中门诊共补偿费用42.28万元,住院共补偿费用336.9万元。2005年补偿553万元。2006年补偿731万元。④统筹模式由个人帐户积累模式实现向个人、集体、财政统筹模式的转变,新型统筹模式基本形成。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筹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新农合筹资水平不高,究其原因:①农户参保具有逆向选择性。对农民征集统一的、较低水平的费用,只补偿发病率低但支出额高的大病医疗费用,解决不了农民经常发生的小病费用问题。由于合作医疗的风险补偿与个人缴费不是一一匹配的,农民容易出现风险逆向选择(越容易得大病的农民越愿意参保,而自恃身体健康的农民放弃参保),这也是导致许多农民主动参与性不高的原因之一。②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蔡甸区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给予了一定补贴,即由财政部门帮助特困家庭、伤残人员和重点优抚对象交纳参加新农合个人应缴纳的资金。虽然财政部门负担了这部分特殊人
群的参合费,但由于我国目前诊疗机制是先交钱看病,再报销,这就使得弱势群体中的大多数家庭没有能力预付和承担看病钱款,实际上这部分人还是无力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③便捷、有效的缴费机制尚未建立。蔡甸区农业人口中每年有8万多人外出务工和经商,一方面造成部分农民想参保又无法及时缴费,错过参保时机;另一方面由于以户为单位参保,有些乡、村帮助其垫资,报销人员中未含打工人员,因此他们对垫资拒不认帐。
2、医疗费用补偿水平不高,补偿标准设置不够科学。新农合采取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发展思路,希望以较低的筹资水平来达到一定的覆盖面,但是,较低投入水平的同时只能享受到与之相对应的低水平保障。虽然蔡甸区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将住院起付线由原来的220元调整至150元,住院病种也适当放宽,但是平均报销率还是较低。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上半年蔡甸区加入新农合的农民住院费用平均报销率仅为23.8%,其中大病报销率不足10%。这主要是由于蔡甸区农民整体收入不高,财政财力有限,门诊和住院的报销比例设定偏低,报销还要剔除用药目录以外的花费,这些都造成农民实际受惠额过低和收益面过窄,与农民的心理期望值还有差距。按照现行医疗费用水平,还无法完全达到最初新农合制度设立的目标,对于防范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也明显乏力。
3、基金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存在潜在风险,有待健全。目前根据蔡甸区的区情和财力,新农合基金“钱账分离”的管理结算办法受机构、编制、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难以实现。试点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区卫生部门和乡卫生院来管理,工作人员都是从系统内部抽调,经办机构既管账又管钱,直接进行账目审核和现金结算,基金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同时,在有的试点单位存在网络化管理还未完全推行,报销程序不完善、财务手段落后等问题,很难保证新农合基金的高效运转。因此,在这种“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以及落后的管理手段下,势必造成管理不顺和监督不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农民失去信心,不利于新农合制度的长期发展。
4、乡镇卫生基础依然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农合作用的发挥。在调查的乡镇医疗机构中,整体服务和技术保障能力还十分有限:①部分农村医疗机构服务不规范,药品价格偏高。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问题比较突出,次均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上涨较快,处方药物和检查项目超负担,加大了合作医疗基金支出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缺乏,不具备住院条件。③医疗服务水平偏低。大部分医务人员专业素质缺乏、学历普遍偏低,对稍微复杂的病情难以作出及时、准确地判断,医疗信誉不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就近就医的需求,大量的参合农民转而就诊于区级或市级医院,这无疑增加了农民的就医成本,打击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1、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是保证合作医疗正常运转的前提。①逐步提高农民的缴费额度。在试点期间,农民15元的缴费额度是比较合理的。而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这一缴费额度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②逐步调整收费标准。不能够也不应当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上“一刀切”,应允许从各村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避免逆向选择。③建立弱势群体财政医疗补助办法。农村特殊群体可以按照特殊程序申请新农合医疗补助,获得批准后,通过医疗救助给予医疗费用减免,使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医疗费用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④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风险共担和互助共济意识。
2、逐步提高补偿水平和报销比率。补偿水平不高和报销比率偏低是影响新农合发挥其有效机制的主要原因,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增强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利于合作医疗的长期发展。①设计合理的补偿方案。补偿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农民的意愿在住院、非住院的重大慢性疾病或对门诊的补偿之间进行权衡,以规定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方向。②设计合理的报销比率。报销的比率高低应与总筹资额的多少相一致,但一般补偿比应设定在30%~70%的范围内,才既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又可以避免卫生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3、加强新农合基金的监督和管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证新农合基金发挥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的关键。因此,①要坚持推行新农合基金的“管办分离”。建立合作医疗管理组织、参保者和医疗单位三方制约机制,应明文规定管理机构不能设在医疗机构内部,以进一步明晰管理机构和办理机构的责任。②要建立公正独立的新农合医疗监督机制。可由区医改办或区卫生局联合财政系统统一建立新农合医疗监督机构,不定期到各区县检查定点医院对参合农民采取的医疗方案或医生开具的处方单,重点视查药品的选择、用药量和自费项目的控制情况、是否存在诱导性住院、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等,对违规医疗单位和个人实行从重处罚。③要建立健全资金筹集、报销公示制和审计制。定期检查、监督基金的使用,增加基金的收支、使用透明度。对报销的医疗费用进行公示、审核,听取各方意见。④要建立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手续简便的结报方式,建立经费运营系统、预警系统和决策系统,从收费到结报、分析,实现自动化管理。新农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收集合作医疗相关的各种重要卫生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有效地为合作医疗管理服务。
4、提高乡镇医院的服务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吸引农民参保,促进新农合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乡镇医院的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应该做好:①加快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医疗环境和服务条件,使得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能上一个台阶。②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为农民提供全方位、连续性、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关键在于医疗卫生人才。应加大对城市卫生人才下乡和农村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投入。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素质,针对日常工作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采取逐级培训的办法。针对农村卫生需要,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基层和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朝才.关于“三农”政策的思考.财政研究,2006;(5)
[2] 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运行、问题与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5;(2) [3] 张红梅.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经济论坛,2007;(10) [4] 洪志强,童智敏.昆山市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5)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中央和省、市委都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意见》(皖
政办200556号)及国家七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613号)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贫返贫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施的目的就是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通过近两年我市实施情况来看,总体上看运作平稳,进展顺利,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农民群众 “看不起病”的问题。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新型农村合医疗的宣传还存在盲点和薄弱点,个别基层干部、医务人员和农民群众对“新农合”制度还说不清、道不准、讲不明。二是少数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不规范,供方诱导需求和患者非理性消费现象同时存在,个别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治疗、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等问题。三是基层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薄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以后,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大幅度增加,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严重紧缺且技术实力差的矛盾相当突出。四是经办机构管理能力薄弱。乡镇无专门经办机构,无专职人员,县(区)合管中心面对庞大的服务群体,只能满足常规的审核,经常性的监督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五是新农合用药不太规范。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是省农合办经专家制定的,完全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用药问题,但是一些医疗单位及医生过多地使用了新农合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使农民不能从医疗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实惠。
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把宣传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宣传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和好处,真正做到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信心,确保参合率稳中有升。
二、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卫生人才匮乏、基础医疗设施短缺,导致部分参合农民就诊时舍近求远,增加了农民就医负担。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政府落实乡镇卫生院补员机制,以缓解乡镇卫生院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项目,为乡镇卫生院配备适宜医疗设备;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整体服务功能。
三、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一是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补偿费用公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纳入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二是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建立医疗服务质量巡回检查制度,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评价,逐步规范“合理检查、合理诊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三是整顿规范药品购销秩序,探索乡镇卫生院药品统一配送机制,并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四、加快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化建设步伐。按照省级的要求,拿出方案和预算,尽快建立信息网络,实行网络化管理。
五、加大对合管中心、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工作人员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种规定,按程序认真对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进行审核和补偿,确保合作医疗资金不流失,同时又让参合患者尽量得到实惠。
第四篇:屏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屏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屏山县委常委、副县长 李赐刚
由各级政府组织引导、农民广泛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一项长期性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新农合制度,既是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又是减轻农民负担、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全县已建立起相对规范的制度框架体系和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农村参合覆盖面达到100%,社会医疗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群众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全县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为促进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抓好抓实,结合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特别是在即将全面启动2010年参合动员、基金收缴等的关键时期,笔者就试点工作经验、当前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工作现状
(一)新农合运行机制得到初步完善。2009年,屏山县新农合工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目前看,工作运行总体平稳,进展比较顺利。全县初步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合管理体制、筹资机制和运行机制,县、乡、村三级共组建新农合工作机构281个,制定配套政策性文件及实施方案27个。屏山县参合率达到84.64%,21.6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建立个人信息档案21.6万份,确定定点医疗机构104个,配套专门办公设施设备80台(件),完成全县报帐网络建设并全部投入运行。
(二)参合农民实惠得到明显提高。截止2009年9月底,全县59739人次享受了合医医疗补偿,补偿金额累计达到1133万元。其中,补偿金额在2000元以上有5400人次,补偿金额在5000元以上有2500人次;补偿金额在1万元以上有138人次,农村患者看病治病的主动性显著提高,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合作医疗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三)农村卫生事业得到跨越发展。随着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报销工作的实施,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及住院率也明显增加,农民就近就医的选择在不断增加。以新市、新安、锦屏、楼东、福延等库区乡镇卫生院为例,在未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时,年门诊量平均为750人次,全年收入平均达到36.25万元,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报销后,年门诊量平均超过1500人次,其门诊和住院收入平均超过1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突破宣传瓶颈扩大知晓面有差距。虽然参合率已达到84.64%,但仍有15.36%的农民未能参合,原因主要表现为“三不”:一是“不知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乡失去联系,不知参合;二是“不相信”。部分年轻的、身体好的农民存在侥幸心理,对新农合持怀疑态度;三是“不理解”。由于政策变动,特别是参合缴费提高后,部分农民甚至部分基层干部对相关政策规定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甚至存在一些误解。鉴于上述原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合率,而且还使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补偿标准与群众意愿存在不对等矛盾。在实地调查走访中,有不少参合农民反映:一是报销门槛高,一般看病都不需住院,但相关医疗费用又不能报销;二是报销范围窄,部分医疗项目被限制不能报销;三是报销比例低,尤其是需要转诊到县外就医的,费用报销比例较低。对此,如何把握“大病住院补偿为主与兼顾受益面”之间的关系,使农民享受到更多看的见、摸的着的实惠,使新农合的实施有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还需各级各部门及时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三)改善看病就医条件短期内难以一蹴而就。在解决农民“看病贵”的同时,还要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一是定点医疗机构布点少,医疗技术和设备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二是部分农户距定点医疗机构较远,路况较差,看病就医十分不便;三是对于《转诊证明》的开具,程序繁琐。
(四)医疗人才体系建设存在瓶颈制约。随着农民就医需求的增加,各定点医疗机构能否提供有效的诊疗服务,不仅关系医院自身的信誉和生存发展,也影响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信任和支持。目前,屏山县还有102个村没有村医生,部分村级卫生站人员仅有执业医师证,几乎没人有中高级职称,他们只能看一些日常的感冒头痛之类的病,医疗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影响2010年新农合政策实施和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
(五)监管机制和配套措施急需完善。根据运行情况来看,新农合监管制度和配套措施方面还很乏力,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政策空白。例如: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或提出监督整改意见,缺乏新农合政策处理或处罚依据,起不到有效监管作用。二是监管力量薄弱。特别乡镇合医办无人员编制,也无专项工作经费,监管职责履行还不到位。三是管理职能和权限交叉。在监管中,涉及医药价格、医疗服务质量、医德医风、参合百姓就医行为等众多监管问题,虽监管委成员之多,但影响监管方面的因素还较多,监管效果不佳。
三、相应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通力合作。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发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将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组干部,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做好相关工作。卫生、宣传、广电、监察、财政、民政、物价、计生、药监、劳动保障等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确保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农合宣传工作力度,确保新农合工作家喻户晓。同时在宣传发动中要准确掌握政策,切实把握宣传要点,注重正面宣传引导,力求全面发动。一是抓住典型事例来宣传,将参合受益的典型事例、受益者的现身说法等筛选整理,张贴到村发放户。二是通过补偿公示来宣传,特别是在村一级,定期向农民公布补偿兑现情况,对特大额补偿的要实行大张旗鼓地宣传。三是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将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义务、审核结算流程等总结提炼成标语,以生动、形象等方式广为宣传。四是将新农合的基本规定、政策制度编印成册,发给农户。尤其抓好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通过亲友书信、同行者转告等途径与他们建立联系,要利用春节前后、农闲时期、赶集时间进行集中宣传。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抢抓新农合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的发展机遇,首先要抓好医德医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决不允许个别医护人员从中牟取不正当利益;其次要通过优惠的政策稳定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积极引进医疗技术人才,以精湛的医术和热忱的态度获取农民的信任;再次要抓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乡镇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村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环境。
(四)强化制度措施,增强内生活力。强化监管,制度是保证。一要继续健全新农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认真执行“事前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三公开制度,严格落实报销公示制,保证参合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与此同时,新农合监委会要明确职责,大胆工作,定期监督检查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督促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防止基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发生,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全部用在农民就医治病上。要重视医疗救助与新农合的协调互补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民政、计生部门切实保障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的参合资金及时到位,同时要加大对医疗救助资金的开辟渠道,多方筹资增强救助能力,切实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供应和监督管理。
(五)加快即医即报,完善补偿机制。积极推行医院“直补”工作,是方便参合农民和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的重要措施。开展医院“直补”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新农合县级经办机构、定点医疗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共同来探索和完善。参合农民在县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哪住院、在哪报销”和住院“当天出院、当天报销”,保证参合农民一次性报账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定点医疗医院使用的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诊疗范围等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切实制定适合定点医疗医院使用、参合农民受益最大化、基金安全的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
(六)防范基金风险,保障资金安全。保证基金安全运行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一条底线。一要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支出底线和补偿标准,坚持“不越红线、不超标准、以收定支、略有节余”原则,确保基金风险的有效防范和规避,逐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二要正确处理提高基金安全度与扩大社会受益度的关系,既要防止因报销标准收得过紧造成资金沉淀,影响效益发挥,妨碍参合农民受益,又要防止因放得过松发生超支、透支甚至崩盘现象,确保基金运行安全。三要严格按照强农惠农政策监督工作总体要求,着力从制度入手,一如继往的做好防范资金风险工作,确保资金为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发挥最大的作用,确保新农合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七)优化制度措施,促进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定点机构的准入和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改进服务方式和费用结算办法,提高经办机构监管水平;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有效遏制不合理费用上涨,控制正常住院率,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医疗机构与新农合制度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任何一项制度在建立之初都不可能是十分完善的,都会存在各式各样的缺陷和问题。因此,要鼓足直面问题的勇气,树立解决问题最大的信心,以终为始解决制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推动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对策
任何一项制度在建立之初都不可能是十分完善的,都会存在各式各样的缺陷和问题。因此,要鼓足直面问题的勇气,树立解决问题最大的信心,以终为始解决制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推动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是实施农村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手段,在其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管理和制度层面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统一协调工作,加快新农合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简化相关手续,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工作,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问题
1.人口流动导致新农合制度实施困难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口流动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体现在一个庞大群体的出现――城市农民工,他们及其亲属大多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或在原户籍地参加了新农合,由于城市报销标准和乡镇报销标准不一致,以及城市医院没有针对各地农村制定药目信息库,农民工在外工作时就无法到定点医院或药房就医或购药,而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参合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农民工医疗问题必然会成为新农合制度管理的一项重要难题。
2.新农合基础设施服务无法满足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
在新农合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资金短,对新农合的财政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关的医疗设备和器械等一旦损坏,也?]有精力和金钱进行维修,这严重影响了新农合工作的开展。此外,还有部分政府盲目投资,对城镇和农村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城市医疗资源浪费而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薄弱、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也制约了新农合的发展。
3.新农合实施相关手续过于烦琐。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对象为农村户口群体,涉及人员众多,居住分散,且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前往城市打工,当办理参合手续时,必须要具备身份证、户口簿以及参合的保险证等证件,此外,由于新农合相关机构工作效率极低,在办理参合手续和报销手续时耗时非常长,农民需要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领到医疗补助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合农民的积极性。
4.新农合相关监管机制不健全
在财政较为困难的基层政府,他们为了弥补政府办公经费的不足,往往会挪用合作医疗基金,使得合作医疗基金监管力度大打折扣。在实行合作医疗基金管办分离后,由于基金管理办法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以及贪污、挪用等情况的出现也使得新农合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1.完善流动人口参合机制
新农合制度管理首先应处理好流动人口参合的工作。首先,要灵活利用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将新农合与城市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衔接,从而在本地区形成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对城市和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统一管理,避免出现重复参合和重复报销的情况。其次,还应加强新农合制度管理的信息库,实现城镇居民的医疗信息共享,从而解决流动人口异地就医和报销等问题。
2.改善农村基础医疗设施
地方政府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贯彻执行以“农村卫生工作”的工作方针为重点,保障经费落实,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动员各方面力量向农村倾斜,支援农村,添置和更新医疗设备,及时供给药品。同时,还应提供设备技术等方式,改进乡村医疗机构诊疗条件,使参加新农合医疗的农民不出村、乡就能获得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优质医疗服务,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运行。
3.统一合作医疗补助形式
医疗卫生部门应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补偿标准,规范和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模式,简化转诊手续,扩大补偿范围,将门诊大病纳入统筹基金补偿范围,消除县(区)之间新农合补偿差距,进一步方便农民群众看病就医,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参合农民受益水平。
4.强化合作医疗基金监督
各地方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应提高管理机构能力,健全基金监管体系,使基金管理规范化、流程化,实行并落实监督工作责任制,提高合医基金的监管力度,应该杜绝,同时强化健全内部和外部监管机制,基金监管不流于形式,而真正落到实处。
5.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严格的确定,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严格规定目录外药品和诊疗费用在住院总费用中所占的比例,把药价等就医费严格控制在合理的标准范围之内。
结语
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是实施农村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手段,在其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管理和制度层面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统一协调工作,加快新农合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简化相关手续,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工作。当前,国家和社会己经认识到了在我国看病难的现状,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正在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相信新农合制度会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广大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参考文献:
[1]侯圣武、王宏智,富拉尔基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研究[J],理论观察,2013
[2]张晓红、韩俊江、王天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税务与经济,2013
[3]李磊、张颖、刘孟子、张亮,省级医院新农合住费用即时结报中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