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对河南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的农村合作医疗存在报销难、定点医院比较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参差不齐及医疗救助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建议通过采取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制建设、尽快建立和完
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及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力度等对策加以改善。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农村 的社会保障体系却严重滞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差距逐步加大,广大农村仍然存在着看不起病的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①。河南的农村人口居全国首位,如何加快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步伐,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于2003 年9 月顺利启动。25 个试点县(市)2003 年底参合率78.1%,筹资32083.7 万元,2007 年,河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由65 个扩大到96个,覆盖了近90%的农村人口。从2003 年起,河南省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为契机,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 力度,共投资5.8 亿元建设全面改造乡镇卫生院,初步建成了“乡院、村所加医保”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在“十一五”期间,河南将完成3 万个农村卫生所的改造。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报销难
农民报销手续比较繁琐。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多数没有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农民报销,有的地方没有农民合作医疗办公室,乡镇多数由卫生院分管院长或医生“代劳”,常常影响农民及时报销。有时跑几十里路到镇医院去报销,连去三五趟找不到人的事常有。因此,农民盼望在每个乡镇能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报 销问题。
2.定点医院比较少
国家政策规定,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必须到指定的医院看病才能报销。指定的医院多数在中心镇卫生院。农民有时头痛脑热,家门口医院如果不是指定医院,就要舍近求远到别的乡镇卫生院去看病,非常不方便。
3.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参差不齐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个人掏腰包及省、市、县级政府投入。而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投入的比例较高,农民生病后自己掏腰包的比例较少。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资金总“盘子”比较小,农民看病报销的数额较少且不够透明。有关医院承诺能报销30%左右,但实际上做不到。报销比例低,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4.医疗救助制度不健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组织实施,由于实施部门不同,二项资金的使用尚未得到有机结合。首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基金由于筹资水平较低,只能解决常见病、多发病住院产生的部分费用,因大病住院所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的补偿只能是杯水车薪,尚需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其二是大病医疗救助的补助机制与标准及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特别是对住院产生的费用使用是否合理、是否需要给予救助难以界定,特别是对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无法及时介入监督与检查,医疗机构可能出现对救助病人乱检查、滥用药、多收费的情况,致使资金使用不尽如人意,救助的随意性较大,有时出现需救助的没有得到救助、不必要救助的给予了救助的情况。此外,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一年一保,中途不接收新成员。因此,在医疗资金缴费期限后出生的婴儿,就不能参加合作医疗,而婴儿出生的第一年患大病的几率是较高的,却不能得到大病医疗的保障。农民还盼望合作医疗网最好能跟城市大医院联网。农民生大病转院到市或省大医院治疗时,由于城乡医院不联网,很多信息不能共享,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必须带现金交易,既麻烦又不安全,出院回家后再到当地去审核报销,有时要等半年之久。农民们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解决好以上问题,期望合作医疗办得更见成效。
二、对策
(一)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制建设,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主要是依据2002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2003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进行的,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然而,法律制度的欠缺,却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合作医疗的对象不明确、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不稳定、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要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范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必须加快农村医疗制度的立法步伐,当务之急应尽快制定《农村合作医疗法》,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报销比例、报销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监督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有了有关的法规后,各地再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以更好地推动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
(二)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现阶段,我省农村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农村大部分地区还不富裕,农村集体经济和地方政府能拿出用于农民医疗保障的资金十分有限,而大部分农民能够进行医疗保险的投资也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政如果对农民的病痛全部予以保险,这是国家财政目前难以做到的。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主要推行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费用报销,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由于我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水平、报销比例也应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不能一刀切②。
(三)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目前,我省农村有较多的贫困人口和五保户家庭,对于这些低收人群体,应实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资助他们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或对其大病及大额医疗费用给予补助,以解决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的医疗负担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的对象应包括农村低收入的患病人群,具体应包括:一是贫困户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二是五保户;三是因患病等不可控制因素造成返贫的家庭。医疗救助的形式应采取资助他们参加当地组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些贫困户的家人患病按有关规定报销了部分医药费用后,经济上仍然有困难的还应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在没有实施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地区,应直接给予救助对象一定数额的医疗补助费用。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方式应实行多元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首先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这关系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败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应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医疗救助基金。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两者的筹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医疗救助基金是属于社会救济性质,应由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和其他方式筹集,各级政府都应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对于基层政府建立医疗救助 基金经济实力不足的,中央和省级政府应给予补助。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则应由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三方共同负担⑤。
(五)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保证可持续性首先,要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专职工作机构⑥。各级政府都应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各机构在农村合作医疗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加强联系沟通,互相配合,并使其协调有效的运行,共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其次,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明
确其管理内容和重点,并使管理程序规范化。第三,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保证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第四,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人员的素质。要对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稳妥实施。
(六)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力度为了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⑦。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民宣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必要性,解释参加的办法、参加后的权利和义务、合作医疗经费的筹集、使用和报销等实际问题;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以往的合作医疗的不同点以及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达到的目标;宣传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扶持的力度,解除农民的疑虑和担心;并动员农村干部和党员率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以示范;另外,还应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例的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真正意义和好处。
三、前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适合农村医疗制度的运作模式,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目前,为了方便农民就医,河南全面实行“一卡通”就诊制度。“参合”农民在县域内可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还可以到指定的全省范围内的202 家城市医疗机构就医,在外地务工的“参合”农民也可按照规定回乡报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但可以提高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而且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农村人口的医疗条件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第二篇: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田尚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作者简介:田尚(1978—),女,湖北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摘要: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补偿标准、基金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武汉市蔡甸区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以来所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对策
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的实施对于切实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启动和发展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运转涉及到参合农民、医疗单位、卫生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等多方面的协调。特别是当前保证新农合制度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实际运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可忽视。本文就武汉市蔡甸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绩及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武汉市蔡甸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和初步成绩
武汉市蔡甸区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辖11个街乡镇,全区总人口47.4万,其中农业人口34.2万,占人口总数的72%。2006年全区财税收入8.1亿元,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1.19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750元。2003年11月,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蔡甸区在全市率先正式启动了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程。三年多来,该区新农合建设不断完善,参合农民人数不断增加,筹资水平和补偿比例不断提高,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和看病难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①参合率稳步提高。2004年全区新农合的参合率为49.7%,2005年为51.1%,2006年增至65.1%,如除去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参合率已达到88%。②筹资水平不断提升。2004年全区参合农民按照每人每年缴纳15元,市、区两级财政各补助10元的筹资标准,筹集资金657.72万元。从2006年开始,市级财政提高补助标准,2006年全年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002.2万元。③医疗费用补偿逐步增长。2004年,全区合作医疗基金补偿379.18万元,其中门诊共补偿费用42.28万元,住院共补偿费用336.9万元。2005年补偿553万元。2006年补偿731万元。④统筹模式由个人帐户积累模式实现向个人、集体、财政统筹模式的转变,新型统筹模式基本形成。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筹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新农合筹资水平不高,究其原因:①农户参保具有逆向选择性。对农民征集统一的、较低水平的费用,只补偿发病率低但支出额高的大病医疗费用,解决不了农民经常发生的小病费用问题。由于合作医疗的风险补偿与个人缴费不是一一匹配的,农民容易出现风险逆向选择(越容易得大病的农民越愿意参保,而自恃身体健康的农民放弃参保),这也是导致许多农民主动参与性不高的原因之一。②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蔡甸区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给予了一定补贴,即由财政部门帮助特困家庭、伤残人员和重点优抚对象交纳参加新农合个人应缴纳的资金。虽然财政部门负担了这部分特殊人
群的参合费,但由于我国目前诊疗机制是先交钱看病,再报销,这就使得弱势群体中的大多数家庭没有能力预付和承担看病钱款,实际上这部分人还是无力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③便捷、有效的缴费机制尚未建立。蔡甸区农业人口中每年有8万多人外出务工和经商,一方面造成部分农民想参保又无法及时缴费,错过参保时机;另一方面由于以户为单位参保,有些乡、村帮助其垫资,报销人员中未含打工人员,因此他们对垫资拒不认帐。
2、医疗费用补偿水平不高,补偿标准设置不够科学。新农合采取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发展思路,希望以较低的筹资水平来达到一定的覆盖面,但是,较低投入水平的同时只能享受到与之相对应的低水平保障。虽然蔡甸区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将住院起付线由原来的220元调整至150元,住院病种也适当放宽,但是平均报销率还是较低。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上半年蔡甸区加入新农合的农民住院费用平均报销率仅为23.8%,其中大病报销率不足10%。这主要是由于蔡甸区农民整体收入不高,财政财力有限,门诊和住院的报销比例设定偏低,报销还要剔除用药目录以外的花费,这些都造成农民实际受惠额过低和收益面过窄,与农民的心理期望值还有差距。按照现行医疗费用水平,还无法完全达到最初新农合制度设立的目标,对于防范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也明显乏力。
3、基金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存在潜在风险,有待健全。目前根据蔡甸区的区情和财力,新农合基金“钱账分离”的管理结算办法受机构、编制、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难以实现。试点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区卫生部门和乡卫生院来管理,工作人员都是从系统内部抽调,经办机构既管账又管钱,直接进行账目审核和现金结算,基金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同时,在有的试点单位存在网络化管理还未完全推行,报销程序不完善、财务手段落后等问题,很难保证新农合基金的高效运转。因此,在这种“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以及落后的管理手段下,势必造成管理不顺和监督不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农民失去信心,不利于新农合制度的长期发展。
4、乡镇卫生基础依然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农合作用的发挥。在调查的乡镇医疗机构中,整体服务和技术保障能力还十分有限:①部分农村医疗机构服务不规范,药品价格偏高。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问题比较突出,次均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上涨较快,处方药物和检查项目超负担,加大了合作医疗基金支出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缺乏,不具备住院条件。③医疗服务水平偏低。大部分医务人员专业素质缺乏、学历普遍偏低,对稍微复杂的病情难以作出及时、准确地判断,医疗信誉不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就近就医的需求,大量的参合农民转而就诊于区级或市级医院,这无疑增加了农民的就医成本,打击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1、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是保证合作医疗正常运转的前提。①逐步提高农民的缴费额度。在试点期间,农民15元的缴费额度是比较合理的。而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这一缴费额度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②逐步调整收费标准。不能够也不应当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上“一刀切”,应允许从各村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避免逆向选择。③建立弱势群体财政医疗补助办法。农村特殊群体可以按照特殊程序申请新农合医疗补助,获得批准后,通过医疗救助给予医疗费用减免,使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医疗费用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④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风险共担和互助共济意识。
2、逐步提高补偿水平和报销比率。补偿水平不高和报销比率偏低是影响新农合发挥其有效机制的主要原因,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增强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利于合作医疗的长期发展。①设计合理的补偿方案。补偿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农民的意愿在住院、非住院的重大慢性疾病或对门诊的补偿之间进行权衡,以规定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方向。②设计合理的报销比率。报销的比率高低应与总筹资额的多少相一致,但一般补偿比应设定在30%~70%的范围内,才既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又可以避免卫生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3、加强新农合基金的监督和管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证新农合基金发挥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的关键。因此,①要坚持推行新农合基金的“管办分离”。建立合作医疗管理组织、参保者和医疗单位三方制约机制,应明文规定管理机构不能设在医疗机构内部,以进一步明晰管理机构和办理机构的责任。②要建立公正独立的新农合医疗监督机制。可由区医改办或区卫生局联合财政系统统一建立新农合医疗监督机构,不定期到各区县检查定点医院对参合农民采取的医疗方案或医生开具的处方单,重点视查药品的选择、用药量和自费项目的控制情况、是否存在诱导性住院、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等,对违规医疗单位和个人实行从重处罚。③要建立健全资金筹集、报销公示制和审计制。定期检查、监督基金的使用,增加基金的收支、使用透明度。对报销的医疗费用进行公示、审核,听取各方意见。④要建立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手续简便的结报方式,建立经费运营系统、预警系统和决策系统,从收费到结报、分析,实现自动化管理。新农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收集合作医疗相关的各种重要卫生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有效地为合作医疗管理服务。
4、提高乡镇医院的服务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吸引农民参保,促进新农合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乡镇医院的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应该做好:①加快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医疗环境和服务条件,使得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能上一个台阶。②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为农民提供全方位、连续性、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关键在于医疗卫生人才。应加大对城市卫生人才下乡和农村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投入。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素质,针对日常工作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采取逐级培训的办法。针对农村卫生需要,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基层和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朝才.关于“三农”政策的思考.财政研究,2006;(5)
[2] 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运行、问题与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5;(2) [3] 张红梅.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经济论坛,2007;(10) [4] 洪志强,童智敏.昆山市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5)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然而多年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民阶层不能完全享受和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关乎民生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不断加大的同时,农民面临的却是统一的医疗市场价格和不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农民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2003年1月10日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共同发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制度被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以此与建国以后的各个阶段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相区别。
新农合的核心是“合作+医疗”,即以“合作”的形式,来实施农村的“医疗保健”。其遵循的原则为“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即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经费;乡(镇)、村集体给予资金扶持;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新农合医疗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制度的设计原则是以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分担灾难性风险这一保险原理为基础,其设计前提在于假定该制度将会有农村人口最广泛的参与,其设计目标是对参保人提供机制性的经济保护,防御由大病风险引起的收入打击和支出危机。与医疗救济相比,这种机制不仅能够减少因看病造成损失后补救的工作量,而且还能给农户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二、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0年底,累计33亿人次享受新农合报销补偿待遇,新农合制度建立,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的经济负担,促进了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对农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显现,社会各界对新农合制度给予了高度关注。2011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6%,继续稳定在高位。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有效增加了新农合基金规模,提高了支付能力。政府的高度重视、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规范的。管理及合理的补偿机制使我国的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但是由于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处于探索性实施阶段,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1)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
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各地经济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因此在新农合具体的操作模式上,也具有差异。在中西部地区,新农合的补偿范围通常采用“保大不保小”即补偿范围主要限于重病患者的医药费用,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这种做法的原因在于,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避免农民因遭遇大病而倾家荡产、陷入困境,从而因病返贫。
【1】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由于忽视对于小病的补偿,使得农民通常看小病的钱得不到补偿,能够受益的人面积较小,不能吸引一些互助意识差的农民的积极性。我国还有少数地区采取“保小不保大”的补偿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农民的受益面很广泛,能够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患“大病”的农民不能够得到补偿,从而加大了农民因病返贫的风险。
二是由于小病频繁发生,而农民不能承受的往往是大病造成的负担,如果在小病上给予补偿,往往会分散资金,不能体现新农合扶贫就困的目标。
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很多地区采取“保大又保小”,这种模式既照顾到农民遇到大病时可能产生的风险又考虑到了农民平时小病的保健问题,这种模式应该是新农合所要积极倡导的,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大多数中西部农村由于资金的不足,只能顾全一面,使得新农合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部分地区农民自愿参合率较低
新农合制度采取的是自愿参加的原则,即允许农民以户为单位选择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是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费。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一些地区宣传教育不到位、或者农民对于参合的意识不够充分。出现了自愿参合率低等现象。而一些农民更是将参加新农合看作是一种投机,即使参合,也是老、弱、病、残者参加的积极性比较高,年轻体健者往往出于一种侥幸心里不愿参合。一种保险必须要求有一定面积的参保人,才能够积累起一定的资金,才能够分散风险。但是一部分农民缺乏互助意识,以及不了解保险的真正意义,因而拒绝参加新农合,这种态度的结果必然导致新农合融资量的减少,加大出现资金紧缺的风险,(3)缺乏有效的筹资机制
在新农合的筹资渠道中,农民缴纳保险费、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投入这两项是目前新农合主要的融资渠道。【2】就政府投入这一项来讲,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会出现资金投放不及时甚至难以维持等问题,而农民缴纳的保费所占的比例本来就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单一的融资渠道很难保证资金链条不出现问题,而资金链条出现问题又会使得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得不到既有效地报销,从而打击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4)农村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滞后
农民看病最方便的地方是乡镇卫生院或者村卫生室。但是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设备简陋,医疗专业人手不足,服务能力低,难以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3】老百姓对乡镇卫生站的评价是“小病懒得去,大病看不了”。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设置定点医疗机构时通常也会遵循“方便农民就诊原则”,优先考虑在群众居住集中、交通便捷的村、镇、县城选择医疗机构。那么乡镇卫生院或者村卫生室往往是新农合选择定点医疗机构的首选,如果这些医疗机构特别是和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卫生院、卫生室不能够满足农民看病就医的需求,农民在得不到满意服务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退出新农合,进而影响整个新农合制度的推进。
三、改进新农合制度现存问题的建议
1、加大政府在新农合建设中的职责
农村合作医疗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而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因此在农村合作医疗的关系中,政府应处于主体地位。在构建发展型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政府应在设计和完善制度、确定发展规划和筹集资金的模式与手段、为制度的安全有效的运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条件、保证财政的投入和加强监管等方面履行职能。这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
2、完善新农合筹资机制
为了使新农合具有持续性,扩大扩宽融资渠道是必须的。扩大融资渠道,一个可能的基本办法是提高参合率。由于新农合采用的是农民自愿参合的原则,因
此制定有效的激励模式,激发更多的农民参加新农合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比如在实行“保大不保小”模式的地区,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可能连续参合好几年,由于未发生过大病,所以没有得到过报销补偿的好处。那么这种情况下,其参合积极性肯定会受到一定的打击。而相反地,有的农民无病时不参合,尤其是一些慢性病,一旦发病就立即参合,获得投机利益。如果不采取区分对待,会使多数人都抱着投机心理,无病不参保,有病才参保,那么势必损害到新农合的正常运转。如果能够建立一些激励机制,比如对于加入新农合年限较长的人员可在报销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而对于那些参合后中途退出又重新参合的人员,可适当降低报销比例,从而奖罚分明,维持一个逐渐增长的参合率。【4】扩宽融资渠道,就是要积极寻求其他的资金来源方式,在以往农民缴纳保费、政府财政投资的资金来源模式中,积极扩展村集体融资渠道。同时,争取各级地方更为有效的财政支持。
3、制定全面的管理规范
加强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必须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组织、参保者和医疗单位三方制约机制,规范新农合保险的运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也要进行规范,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要制定保证基金保值、增值的政策措施。探索医疗费用支付结算的新路子。
4、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建设的投入,引导死人医疗资本向农村注入
每个乡镇要保 留~所公立乡卫生院,每个村至少有一个卫生室。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其医疗水平;加快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引进竞争机制,综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收费和服务行为的监管,维护农民利益和新农合的公平性。【5】推进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农村医药 费用不合理增长,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发展农村医疗卫生的公共资金不足、私人资本又有投资积极性的现实情况下,私人资本的进入能够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一方面政府应该加以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私人资本的介入,另一方面通过资格认定和技术标准规范拿措施,规范私人医疗机构的服务,保证医疗服务质量。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投入到我省贫困农村医疗保健领域,既可减少国家投资,又可带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崔卓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年版
【2】左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创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3】同上书
【4】钱海波,黄文龙,周文燕:《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农村卫
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4期
【5】李思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科学与财富》
2012年第2期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学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2011-2012 第 二 学期社会法课程论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姓 名:赵雯娟
班 级:2011级法硕1班
学 号:S11500389
第四篇: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筠连县政府课题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际上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提法,是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产物向改革开放后具体落实“三农”政策的转型。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保障广大农民医疗健康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筠连县新农医工作于2008年元月正式启动全面铺开,确实让参合农民享受到了实惠,同时发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为切实巩固这一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笔者对全县新农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总结概括制度的现状和成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办法和发展对策。
一、“新合”工作运行现状和成效
2008年,筠连县参合农民共计331203人,参合率达91.61%。截止5月底,报销总金额为73.24万元,其中门诊报帐支出为14.53万元,住院报帐总支出为58.71万元,在住院支出中,县内住院共发生总费用118.71万元,实际报销为45.19万元,实际报销比例为38.07%,县外住院实际报销11.45万元,定额报销2.07万元。从总体上看,全县“新合”工作运行正常,报销资金基本保障到位,农民确实从中得到了实惠。
筠连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以来,各级相关部门职责基本到位,政府承担了筹资与管理责任,基本确保了该制度能够正常运转,“新合”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缓解了农村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新合”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筠连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医疗服务的规范管理。新合制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现状,提高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改善了农民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新合”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统计资料和病历质量等也明显改善,同时筠连县农村医疗服务满意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是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建立了药品报销目录和严格的转诊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提供者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延缓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
四是得到了广大参合农民的广泛认可。筠连县“新合”工作的规范管理和运行机制已经形成,机构运作正常,基金运转安全,制度运行平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贫弃医的现象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大病都得到了相应补偿,减轻了因医病而导致的经济负担。同时,通过筠连电视台、绿色煤都报、小册子、板报、标语等形式多样的积极宣传,通过从补偿机制里面得到实惠的参合农民的正面影响,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表示认同。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筠连县“新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该项工作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设计与运作机制不够完善。“新合”提供的是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而农村残疾人、高龄老人慢性病患者等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为看病难,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炎、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患者大都是6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这些高龄患者因为疾病缠身,吃不得做不得,需长期住院,需长期用药,按理说,这些长病号最该得到国家“新合”政策关怀,但由于制度定制与技术运作缺陷,使他们还未能充分享受到新合制度的恩泽,这部分人及其家属对新合制度普遍存在抵触情绪。
(二)人员设备和垫付资金缺口较大。一是常规医疗设备短缺。镇乡医疗机构人员少,设备差,阵地建设差,大多数开展不了三大常规检查,根本不具备住院条件,无法满足群众的就医需要。若真正有病需住院治疗,只得向上一级定点医疗机构转诊,使得农民享受报销比例偏低,不能真正体现政策的优惠。二是垫付积累资金缺乏。多数镇乡卫生院上划前底子薄,上划后也没有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不能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找光、分光、吃光现象普遍存在,无资金积累,使得“新合”开展后无力垫付参合农民的报销费用,要待上级县合管中心审核报销后兑付农民,致使“即医即报”制度在执行中存在一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合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医务人员素质偏低。镇乡卫生院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病历书写等不规范,县合管中心在审核时严格把关,坚决杜绝诊疗过程中不符合“新合”要求的一切违规现象,给老百姓报销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三)站点分布和村医数量布局不合理。部分村卫生站由于条件不符,无法批准为定点医疗机构,如联合苗族乡的8个村卫生站都不符合定点医疗机构标准,农民看病就医极为不便,影响了参合农民的积极性。
(四)诊疗项目和目录用药规定范围窄。由于纳入“新合”报费的药品基本上都是一些常用药,而且通过政府统一招标,这些药品的价格透明度高,利润微薄,一些定点医疗机构趋利性明显,为了追求单位效益与丰厚的药品利润,不按目录用药,尽可能使用一些新药、促销药。同时由于“新合”规定诊疗项目过窄,导致一些住院患者,自费用药和自费诊疗项目过高,有的住院患者虽然花费医药费上千元,可到合管中心却只能报费几十元。
(五)督促监察和规范管理不够到位。新农合工作是政府的德政民心工程,涉及大量参合农民。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合理诊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及时、足额兑付补偿金,让参合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目前筠连县新农合管理部门仅有少数几名工作人员,也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要对筠连县190个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农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解决新农合当前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筠连县新合制度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新合”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一)建立新合制度稳定的长效机制。要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同时,逐步突出筠连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与社会福利性,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切实提高筠连县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如将农村高龄老人纳入补偿范围,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残疾人、高龄慢性病患者等弱势对象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筠连县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果。
(二)推进新合工作运行的配套改革。为确保新合制度的运行安全,务必加快推进农村“新合”配套制度改革,尽快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外部环
境。包括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等相关改革,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做到功能不断完善,设备不断齐备,卫生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真正使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
(三)落实新合医疗机构的网底建设。村卫生站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网底,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要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生执业地点,加快村级卫生站标准化建设进程,培养乡村卫生本土人才,方便老百姓就近治病,同时实行门诊统筹。
(四)强化新型农村合作的医疗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新合”工作说起来是党政得民心,老百姓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但是,如果对新合定点医疗机构不加强监管,医疗机构就很有可能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得到老百姓的许多骂名,从实施几个月情况看,筠连县“新合”工作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均出在医疗卫生行业,如门诊病人收为住院病人,因交通事故不能享受新合政策病伤的村级乱出证明,自费诊疗项目和自费药品不告知病人,能用一般药品的使用高、新药等等现象,尤其是就医买药是医疗交际的核心环节,这就需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合管中心进行不定期的经常性监管,希政府有关部门抓紧配齐配强合管中心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使监管工作重心不移。
(五)提高新合垫付支出的资金预算。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断流,政府理所当然要增加农村基层公共支出而使政府投资向农村倾斜,以确保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享受最低健康保障,只有这样整个改革事业乃至政府的存在才能获得足够的道义基础和合法性资源,才从实际意义上解决了
农民问题,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对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认识水平,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与对策
为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一年多来,根据中共中央、xx《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署,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我市初步确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医)体系。为切实巩固这一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我市新农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总结概括制度的现状和成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发展对策。
一、现状和成效
2003年,我市共有乡镇132个,村(居)委会3914个,常住人口549.07万。其中农业人口380万,户数141.7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6221元。乡镇卫生院155个,村卫生室2838个,乡村医生3273人。自2003年7月1日镇海区率先开展新农医试点工作以来,至今除海曙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已全面推开。截止今年12月底,全市参保乡镇109个,占83%,参保村2694个,占69%,参保人数达275.4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6.4%。
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实施、规范管理,初步建立了新农医制度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重大战略出发,切实加强领导,研究政策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落实支持和保障措施。市政府2003、2004连续两年把实施新农医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各县(市)区根据市政府指导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新农医实施办法及相关制度;成立了由常务副县(市、区)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新农医协调小组,并设立经办机构。市和县(市、区)两级政府都把实施进度和实施成效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新农医政府资助资金的到位。
二是精心实施。各级政府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确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新农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引导和动员农村群众参加;卫生、财政、民政、农业、宣传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业务指导、政策宣传解释和工作督促;人大、政协等部门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支持和监督;基层乡镇、村(社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分片包干,承担了组织发动、人员登记、经费收缴和医保卡发放等大量基础工作。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重视,工作扎实,群众参与热情高,确保了各地筹资工作的~完成和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是规范管理。各县(市、区)成立了新农医管委会,设立了专门的新农医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行政村(社区)设立了新农医联络员,三级组织网络的建立,为新农医制度的规范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经办机构在制度正式实施后,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简化结报审核流程,实施服务承诺,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切实加强基金监管,制订基金管理办法,设立基金收支专门帐户,严格费用审核,建立重大结报金额复审制度,杜绝不合理和不合法的补偿支出,定期通报和公布基金运行情况,提高基金运行透明度,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等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坚持原则、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新农医的多种运作模式。
一是充分尊重农~愿,坚持实施原则。各地在筹资过程中,坚持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由于宣传引导工作到位,在全面推开的县(市、区)中,参保率均在80%以上,其中镇海、北仑、鄞州、江北等达到了90%以上,大大突破了预期的目标。在筹资机制中,坚持了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市22109.3万大病统筹基金中,其中个人(包括集体经济扶持)出资8093.0万,乡镇财政资助4910.7万,县(市、区)财政资助5256.5万,市财政已资助3849.1万,体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构成比。在基金的使用上,坚持了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障适度的原则,大部分县(市、区)还设立了风险调节基金,保障合作医疗正常运行。
二是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确定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由于综合考虑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地方财政、保障人数和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础的不同等因素,各地在个人出资、财政资助和补偿水平上略有高低,“南三县”相对较低,市辖区相对较高。总体上看全市筹资水平基本上都在75元以上,高于全省47元的平均水平;各级政府资助一般在45元以上,最多的65元,而全省一般在22-25元;平均补偿水平在25%—35%之间,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不拘形式,积极探索各种管理模式和机制。目前,各地在新农医的具体运作模式上主要有三种:卫生部门运作型—包括慈溪、余姚、江北、江东、大榭、镇海,占主导,建立区域定点逐渐转诊,控制医疗费用;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积极为参保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实行门诊优惠减免,支持新农医。社会保障部门运作型—鄞州区积极探索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城乡医保管理运行机制,利用城镇医保的经办机构、人员网络和软件系统,实施新农医制度。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型—北仑区、宁海县由人寿保险公司进行运作,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各地对新农医运作机制的有益探索,为实施这一制度打开了思路,值得尝试和探索。
(三)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雏形。
一是实施大病统筹,使广大农民的健康有了一定保障。参保人员因病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而发生的符合支付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根据医院大小,分级定比,按照医药费用,分段计算,累进补偿。余姚、慈溪、镇海、北仑和宁海等地区对某些特殊疾病的门诊医药费用也实施一定的补偿。截止今年12月底,全市住院结报75456人次,补偿总额12913.2万元,人均补偿1711元,实际补助费用占住院总费用
障体系。
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建设“三大体系”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导,抓住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突破口;二是医疗救助为补充,突出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弥补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不可及性;三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配套,扩大制度的受益面,增强制度的普惠性,克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面窄的弱点。清晰确立“三个定位”一是目标定位:最终目标是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城镇医保并轨,实现城乡统筹,实施中把握制度的发展目的和方向;二是阶段定位:“低水平、广覆盖”起步,制度将有一个较长的初级发展阶段,实施中重视制度的稳定和巩固;三是过程定位:在巩固初级阶段成效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面和受益面,实施中着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切实保证“三个到位”一是政府责任到位,既要落实个人义务,更要强调政府责任,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宣传引导到位,既要尊重农~愿,又要强调科学引导,形成农民主动参与的氛围;三是资金支持到位,既要坚持个人出资,又要保证合理的财政资助,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
具体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是从社会保障角度,明确界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强化政府责任、突出社会管理、强调个人自主参与,明晰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出台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的指导意见,处理好制度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手段与目的,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宏观把握发展方向,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三是积极探索新的个人筹资模式,科学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地自愿地缴费,减轻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四是有关业务部门、相关学术机构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制度设计和实践相对成熟的基础上,酝酿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从法治的角度加以规范。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农村群众参保积极性。
一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制度宣传,把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审核结算流程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熟悉这一制度;二是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宣传,现身说法,弘扬讲奉献、献爱心,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制度的意义和好处,增强制度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自觉参保意识;三是积极争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抓好巩固完善,增强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是切实巩固实施成果。总结经验,科学测算,充分论证,合理确定基金收支方案,防止基金过多沉淀或透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原则上每二至三年对筹资标准和补助标准作适当调整,适时理顺会计;二是努力扩大筹资渠道,增强基金实力,逐年提高补偿水平。各级政府根据财力,合理增加财政投入,个人筹资根据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对制度的认同程度,稳妥地提高,村(社区)自治组织要根据集体经济状况给予一定投入,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多渠道地增强基金实力,逐步提高参保病人的补偿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简化审核结算手续,减少不合理的中间环节,努力方便群众就医结报,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四是认真调研,会同有关部门探索解决非农非城镇医保对象的医疗保障问题。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群众对农村医保的不同需求,探索设置不同个人筹资档次和不同补偿水平的补偿机制。
(四)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一是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或管理委员会职责,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等工作,定期向同级人大汇报,主动接受监督;二是加强经办机构建设,按规定落实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三是完善基金监管机制,制定监督管理规定,形成定期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基金运作规范、透明、高效,保证制度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强医疗服务,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诊治,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和非有效医疗费用比,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
(五)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扩大受益面。
一是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优化重组现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急救、妇保、儿保、防保、产科等服务功能建设,促进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二是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农村计生指导和残疾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逐步开展慢病动态管理、社区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服务;三是出台小病受惠政策,建立推广小病受惠机制,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四是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保证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卫生支农活动,加强在职人员理论和实践培训,建立人员的培养、准入、淘汰和更新机制;五是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建设,出台支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建设标准,分阶段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和功能建设。
(六)切实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力度。
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适当扩大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增加救助受益面;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医疗救助,与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并轨,并统一实施,建议加大财政资助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三是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结合机制,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享受医疗救助的前置义务,对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等弱势群体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出资部分由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补助;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弱势群体门诊费用补偿机制,对患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尿毒症等慢恶性特殊疾病的弱势
群体,实施门诊补偿,着力提高医疗救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