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回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时间:2019-05-14 03:3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工回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工回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篇:农民工回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农民工回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前言:全球金融危机向中国的蔓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踏上了返乡的路途。据相关统计我国2.3亿农民工中,像“候鸟”一样迁徙的外出务工人员约有1.3亿,这一庞大的就业群体将流向何方,如何帮着他们解决重新就业问题,是亟需社会各界重视与研究的问题。

保康属湖北省襄樊市唯一的全山区县,被列入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之一,劳务收入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回流潮后,保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安排相关部门开展对农民工回流情况的专项调查摸底,分析原因。

一、农民工返乡情况的调查

县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各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逐村调查、登记返乡人员人数。据初步统计,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5万多人,且绝大多数是靠出卖苦力获取劳动报酬,截止去年12月4日已返乡人员达2989人,占全县务工人数的5.74%。大多数返乡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电子加工、服装加工、玩具加工、鞋业制造、餐饮服务、煤矿开采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对劳务增收造成一定影响。

二、农民工返乡情况的原因

1、外出地部分出口创汇企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产品滞销,企业遭遇困难,经济效益差并停工停产、减员减薪。

2、城市生活费用较高,部分被解雇的农民工一时难以找到新的工作,只能选择返乡;

3、外出地部分企业借金融危机之机休养生息,调整产业结构,更新生产加工设备设施,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少数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年龄偏大的农民工转岗转业困难,而且用工单位又不愿在外来农民工技能提升方面投入资金,因而被迫返乡。

4、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

5、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拼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三、农民工返乡情况的经济研究

1、农民工回流不会是长期现象

农民工回流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是由于金融危机影响而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金融危机预计还会持续两到三年,但农民工回流不会持久,不久的将来这个现象将会逐渐稳定,数量也会慢慢趋于稳定。有人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就业上会对农民工造成一定的排挤和挤压

“农民工和大学生,首先两者的定位就不一样。大学生属于复杂性劳动,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两者的就业基本不重合。”

对于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根本措施,主要有三:一是依靠原住地的政府给农民工创造岗位,在就业方面尽可能提供便利,创造就业机会,如在税收、场地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二是加强对农民工在技术上的就业培训。三是各地户籍管理制度要放开,加大力度,有助于农民工稳定在所工作的城市,放心地在工作地工作,缓解农民工返乡的潮流。

2、努力引导农民工向非农产业转移

由于春节临近,再加上经济的衰退,今年的农民工大潮要比往年凶猛得多。农民工提前返乡,把城市失业问题转移到农村地区,但农村地区往往也处于农闲时节,这就给基层农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春节过后,返城大潮也势必对城市经济带来影响。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引导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也是促进他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要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首先要扩大对于他们的用工需求,而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工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

城乡之间的就业问题是密切相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制定促进就业增长的各项措施时,需要本着城乡二元统筹兼顾原则,不断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这才是避免农民工大潮潮起潮落的关键所在。

3、三管齐下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首先,帮扶企业,尽可能减少下岗农民工,对已经下岗的农民工尽快启动大规模再培训计划。应意识到,上千万农民工待岗时期半年或一年以上,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为此,汤敏强调,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应该等同于建设投资,甚至比建设投资更加重要。

其次,开发并发展农民工就业新市场。比如说,保姆市场是除建筑施工以外农民工的第二大就业市场,目前保姆市场容纳劳动力已达1500万人。但是,由于其市场不规范,加之各种社会保障缺位,大量农民工不愿意进入。汤敏表示,如果能对保姆市场加以规范,将能再吸纳上千万劳动力。

第三,加紧推出农村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近日完成的《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建议,2012年之前,中国应完成建立全覆盖的包括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标准。

推出完善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在目前情况下对国家的资金压力并不是很大,还有助于增加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国内消费。

四、农民工返乡情况的影响

大量农民工返乡,将可能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一是加大就业压力。受金融风暴影响,全球、全国经济将持续疲软,我县也不能独身其外,加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岗位有限,受金融危机影响岗位更加紧缺,大量农民工回流,预计将对全县就业形势造成较大压力。

二是加大社会治安管控压力。由于受就业形势的影响,部分返乡人员将很难找到工作,一些年轻人因习惯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乡后生活不习惯,又无新的工作,情绪容易波动,可能会惹是生非,甚至相互纠集,违法犯罪,从而加大社会治安防控压力。

三是加大群体性事件防控压力。根据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09年将是各类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和各类群体性事件高发的一年。同时,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若长时间无法就业,无经济收入来源,心态就会失衡,邻里纠纷、山林和土地纠纷、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安置矛盾、煤矿与周边地区群众矛盾纠纷等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如排查调处不及时、不妥当,极易酿成群体性事件,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五、农民工返乡情况的应对

对农民工大量返乡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研究相应对策措施,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限度地为返乡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使其经济收入不出现大 的滑波,基本生产生活能得到有效保障,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宣传,合理引导。

要做好农民工返乡后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理性正视失业返乡的暂时困难,及时更新观念,开拓视野,面对农村劳动力明显短缺问题,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投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尤其是要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全面普及各项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反映合理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

(二)深入调研,掌握动态。

按照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群众工作年”的要求,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开展全面的摸底调查,掌握返乡农民工数量、年龄、性别、技能特点和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培训要求、心态变化、利益诉求,以及返乡后的生产生活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动态监控和分析。政法机关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政法干警大走访”活动,进村入户了解返乡农民工想什么、盼什么、需什么,积极为他们解疑释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强化培训,提升技能。

要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整合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就业、教育、扶贫等培训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免费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重点围绕当前返乡农民工转岗就业需要开展新技能培训,围绕回乡创业开展创业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帮助返乡农民工变“暂时失业”为“调整充电”,提升其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其发展后劲。

(四)多管齐下,促进就业。

要主动走出去,收集沿海劳务输入大省用工信息,巩固长期劳务输出合作关系,积极开辟新的市场,探索“求职、培训、就业、维权”四位一体的劳务“直通车”输出模式,促进劳务输出。加大社会服务、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在县内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中,尽量满足返乡农民工就业,力争让返乡农民工“回县不回乡”,尽快在家门口再就业。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有一定资金、技能和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发展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机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依托农田水利建设、荒山荒地改造、沼气等农村能源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等项目,引导返乡农民工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五)改进服务,维护权益。

要开辟返乡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及时处理重大劳务纠纷和集体劳动争议,协调输入地有关部门和企业,妥善解决农民工工资兑付等问题。免费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失业补偿和职业病医疗等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对生产生活确有困难的返乡人员,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通过扶贫开发、社会救助等渠道,确保返乡农民工有房住、有地种、有衣穿、有饭吃,有病能就医,子女能入学。

(六)严密防控,确保稳定。

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大量农民工集中返乡可能对经济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和压力,全面掌握社会动态和返乡农民工心态,尤其要及时掌握各种苗头性问题,全面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大量农民工返乡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要我们引导得好、解决得好,返乡农民工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农民工回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农民工回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前言:全球金融危机向中国的蔓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踏上了返乡的路途。据相关统

计我国2.3亿农民工中,像“候鸟”一样迁徙的外出务工人员约有1.3亿,这一庞大的就业群体将流向何方,如何帮着他们解决重新就业问题,是亟需社会各界重视与研究的问题。

保康属湖北省襄樊市唯一的全山区县,被列入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之一,劳务收入

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回流潮后,保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安排相关部门开展对农民工回流情况的专项调查摸底,分析原因。

一、农民工返乡情况的调查

县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各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逐村调查、登记返

乡人员人数。据初步统计,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5万多人,且绝大多数是靠出卖苦力获取劳动报酬,截止去年12月4日已返乡人员达2989人,占全县务工人数的5.74%。大多数返乡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电子加工、服装加工、玩具加工、鞋业制造、餐饮服务、煤矿开采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对劳务增收造成一定影响。

二、农民工返乡情况的原因

1、外出地部分出口创汇企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生产企业订单

减少,产品滞销,企业遭遇困难,经济效益差并停工停产、减员减薪。

2、城市生活费用较高,部分被解雇的农民工一时难以找到新的工作,只能选择返乡;

3、外出地部分企业借金融危机之机休养生息,调整产业结构,更新生产加工设备设施,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少数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年龄偏大的农民工转岗转业困难,而且用工单位又不愿在外来农民工技能提升方面投入资金,因而被迫返乡。

4、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

选择返乡从事农业。

5、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拼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

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三、农民工返乡情况的经济研究

1、农民工回流不会是长期现象

农民工回流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是由于金融危机影响而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金融危

机预计还会持续两到三年,但农民工回流不会持久,不久的将来这个现象将会逐渐稳定,数量

也会慢慢趋于稳定。有人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就业上会对农民工造成一定的排挤和挤压“农民工和大学生,首先两者的定位就不一样。大学生属于复杂性劳动,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两者的就业基本不重合。”

对于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根本措施,主要有三:一是依靠原住地的政府给农民工创造

岗位,在就业方面尽可能提供便利,创造就业机会,如在税收、场地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二是加强对农民工在技术上的就业培训。三是各地户籍管理制度要放开,加大力度,有助于农民工稳定在所工作的城市,放心地在工作地工作,缓解农民工返乡的潮流。

2、努力引导农民工向非农产业转移

由于春节临近,再加上经济的衰退,今年的农民工大潮要比往年凶猛得多。农民工提前返乡,把城市失业问题转移到农村地区,但农村地区往往也处于农闲时节,这就给基层农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春节过后,返城大潮也势必对城市经济带来影响。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引导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也是促进他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要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首先要扩大对于他们的用工需求,而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工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

城乡之间的就业问题是密切相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制定促进就业增长的各项措施时,需要本着城乡二元统筹兼顾原则,不断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这才是避免农民工大潮潮起潮落的关键所在。

3、三管齐下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首先,帮扶企业,尽可能减少下岗农民工,对已经下岗的农民工尽快启动大规模再培训计划。应意识到,上千万农民工待岗时期半年或一年以上,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为此,汤敏强调,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应该等同于建设投资,甚至比建设投资更加重要。

其次,开发并发展农民工就业新市场。比如说,保姆市场是除建筑施工以外农民工的第二大就业市场,目前保姆市场容纳劳动力已达1500万人。但是,由于其市场不规范,加之各种社会保障缺位,大量农民工不愿意进入。汤敏表示,如果能对保姆市场加以规范,将能再吸纳上千万劳动力。

第三,加紧推出农村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近日完成的《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建议,2012年之前,中国应完成建立全覆盖的包括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标准。

推出完善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在目前情况下对国家的资金压力并不是很大,还有助于增加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国内消费。

四、农民工返乡情况的影响

大量农民工返乡,将可能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一是加大就业压力。受金融风暴影响,全球、全国经济将持续疲软,我县也不能独身其外,加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岗位有限,受金融危机影响岗位更加紧缺,大量农民工回流,预计将对全县就业形势造成较大压力。

二是加大社会治安管控压力。由于受就业形势的影响,部分返乡人员将很难找到工作,一些年轻人因习惯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乡后生活不习惯,又无新的工作,情绪容易波动,可能会惹是生非,甚至相互纠集,违法犯罪,从而加大社会治安防控压力。

三是加大群体性事件防控压力。根据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09年将是各类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和各类群体性事件高发的一年。同时,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若长时间无法就业,无经济收入来源,心态就会失衡,邻里纠纷、山林和土地纠纷、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安置矛盾、煤矿与周边地区群众矛盾纠纷等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如排查调处不及时、不妥当,极易酿成群体性事件,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五、农民工返乡情况的应对

对农民工大量返乡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研究相应对策措施,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限度地为返乡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使其经济收入不出现大的滑波,基本生产生活能得到有效保障,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宣传,合理引导。

要做好农民工返乡后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理性正视失业返乡的暂时困难,及时更新观念,开拓视野,面对农村劳动力明显短缺问题,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投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尤其是要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全面普及各项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反映合理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

(二)深入调研,掌握动态。

按照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群众工作年”的要求,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开展全面的摸底调查,掌握返乡农民工数量、年龄、性别、技能特点和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培训要求、心态变化、利益诉求,以及返乡后的生产生活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动态监控和分析。政法机关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政法干警大走访”活动,进村入户了解返乡农民工想什么、盼什么、需什么,积极为他们解疑释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强化培训,提升技能。

要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整合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就业、教育、扶贫等培训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免费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重点围绕当前返乡农民工转岗就业需要开展新技能培训,围绕回乡创业开展创业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帮助返乡农民工变“暂时失业”为“调整充电”,提升其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其发展后劲。

(四)多管齐下,促进就业。

要主动走出去,收集沿海劳务输入大省用工信息,巩固长期劳务输出合作关系,积极开辟新的市场,探索“求职、培训、就业、维权”四位一体的劳务“直通车”输出模式,促进劳务输出。加大社会服务、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在县内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中,尽量满足返乡农民工就业,力争让返乡农民工“回县不回乡”,尽快在家门口再就业。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有一定资金、技能和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发展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机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依托农田水利建设、荒山荒地改造、沼气等农村能源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等项目,引导返乡农民工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五)改进服务,维护权益。

要开辟返乡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及时处理重大劳务纠纷和集体劳动争议,协调输入地有关部门和企业,妥善解决农民工工资兑付等问题。免费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失业补偿和职业病医疗等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对生产生活确有困难的返乡人员,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通过扶贫开发、社会救助等渠道,确保返乡农民工有房住、有地种、有衣穿、有饭吃,有病能就医,子女能入学。

(六)严密防控,确保稳定。

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大量农民工集中返乡可能对经济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和压力,全面掌握社会动态和返乡农民工心态,尤其要及时掌握各种苗头性问题,全面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大量农民工返乡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要我们引导得好、解决得好,返乡农民工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回流”渐成趋势,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工的服务模式及人力资源利用模式提出了挑战,对此有必要引起重视,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管理,做好农民工转移的服务工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 市民化 产业转移 回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2-0064-04

[作者简介] 长子中(1975―),山西忻州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辑,研究方向: 三农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回流”渐成趋势,选择在本地或省内就业创业的人逐渐增多,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一、当前农民工“回流”状况

1.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回流”步伐加快,多选择就地就近就业或创业。以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和四川为例,2009年,河南省内转移1019万人,2010年为1142万人,2011年则达到1268万人。2009年四川省内转移900万人,2010年超过1000万,2011年则达到1150万人。“中农办”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8900万,增长了10.1%;出省农民工7400多万,下降了3.2%,说明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已经是一个趋势。农民工外出异地就业虽然总体上仍大于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但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的回流趋势已经形成。

2.“回流”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低端制造业、加工业就业。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家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中西部地区转移了大量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这些产业成了吸纳“回流”农民工就业的主体。目前,“回流”的农民工大都在纺织、服装加工、制鞋业、玩具加工、电子配件加工、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行业和产业转移项目中就业。

3.部分“回流”农民工选择了创业。目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工作。“回流”农民工中的一部分人,在外积攒了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返乡创办了一些工商企业、农业企业等经济实体,吸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由普通务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

4.“回流”并非主要体现为大龄农民工、已婚农民工的“回流”。从以往情况看,由于劳动力市场门槛限制,40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大都被挡在了城市化大门之外,得不到工作机会,选择“回流”。此外,已婚农村劳动力因城市中子女上学、维持家庭生计等成本较高,也倾向于“回流”。但从目前劳动力市场“回流”情况看,这一因素表现并不明显,相反16~35岁的返乡农民工占了绝大多数。此部分人,因各方面的原因,主动用脚投票,选择了“回流”。

未来,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进程加快,一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势必加剧,必然会带动更多生产要素的流动,再加上在家门口就业的多种优势,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现象还将持续下去。

二、农民工“回流”的原因

1.产业转移带动农民工“回流”。受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限制、生产要素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产业大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受此推动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得以加速,产业层次得到提升,并带动大批农民工返乡就地就近就业。同时,中西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给本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2.打工者经济收益的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或拉平,吸引农民工“回流”。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薪资竞争力不断提升,打工者经济收益的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或拉平,农民在本地务工收入与沿海地区差距逐渐缩小,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就业,农民工不再舍近求远到东部沿海打工。如湖南2011年在乡外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1887元,超过省外从业的农民工人月均1744元的收入①。同时,在外打工,各类成本较高,如生活成本、婚姻成本、子女教育成本、交通成本等都较高,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基本的特征是支付要素大(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环境恶劣、危险性大),获得性要素低(平均工资低、福利少、劳动保障缺乏、教育培训少、替代性强、发展机会少、社会声望低、可交换资源少),两相比较,农民工觉得还不如省内转移就业合算。

3.务工便利性吸引农民工“回流”。相对人生地不熟,风险较大的异地打工,农民工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消费支出低,社会支持网络较强,来去方便,有安全感归属感。同时,还能兼顾农业生产,照顾家中老小,享受天伦之乐,利于农民工恢复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生活状态,利于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

4.就业外部环境改善吸引农民工“回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的稀缺程度逐渐显现,为企业“招工”成了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务,甚至胜过了“招商”的迫切性。在此前提下,农民工就业的外部环境显著改善,各级政府部门、工业园区乃至用工企业,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园区环境不断改善,企业待遇不断提高,维护职工权益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有的开通了园区通往市县内各乡镇的公交车,兴建职工住房、夫妻房,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同等待遇入学等,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也为“回流”就业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工“回流”就业创业。

5.城镇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容纳就业能力增强。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一些有着鲜明特色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明星乡镇。以这些乡镇为依托,城镇中小企业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些企业获取材料的来源更为广阔,产品定位更加符合市场要求,资本有机构成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势头强劲。

三、农民工“回流”产生的若干影响

1.农民工“回流”对既有人力资源利用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往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地方政府更多注重资本空间配置,而忽视劳动力的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疏导和利用,在配置上存在自发性和分散性,农村劳动力资源长期处于一种内在价值被轻视的状况。随着用工持续紧张,农民工短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也对以往人力资源的粗放式利用模式提出了挑战,意味着不重视农民工,农民工就有可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如何将之前粗放式的人力资源利用模式要转向精深的人力资源利用模式,将对政府提出挑战。

2.农民工“回流”有可能对中西部现有大龄劳动力存在挤出效应。虽然当前中西部现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中西部地区尚有大量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受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弱的40岁之上的农村大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大量外出农民工“回流”将对此部分劳动力存在挤出效应。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有序引导, 农民工的社会集聚性可能会“引导”农民工自主、自发、盲目的潮水般“回流”,对省内农民外出务工和省内就业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3.“回流”农民工工资过高可能会增加转移企业的成本,不利于东部产业顺利转移。从理论上讲,中西部地区的工资不可能比东部高,正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过高,产业企业才转向西部。农民工从东部“回流”也并非主要是因为工资高而“回流”,核心是产业、企业转移带动了农民工“回流”,如果中西部的工资过高,那么必将抬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产业转移。当然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是必要的,如何拿捏适当,并制定与产业转移、产业发展和体现农民工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值得思考。

4.针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就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工的服务模式将发生转变。以前,各劳动力输出大省政府的服务重点都着眼于如何确保农民工顺利异地就业,随着大量农民工“回流”省内就业,将改变过去主要围绕异地流动就业的服务模式,改变为围绕异地流动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三方面的服务,这对各地政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大量低端产业转移到中部,有可能挤占耕地,推高农产品价格及进城的劳动力成本,不利于产业转移。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东部产业转移的目的地首先应是中部,而不是西部,从目前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以及西南的四川,都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东部转移来的大都是劳动密集、土地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必将挤占大量的耕地,威胁粮食安全。挤占大量耕地,还将推高农产品价格,高价农业会把农村进城的劳动力成本迅速推高,不利于产业转移。

四、政策建议

一是坚定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西部农民工“回流”地区应面向市场需求,抓住机遇,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度高、技能要求不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改造提升当地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吸纳更多的当地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 要把产业转移园区作为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明确企业吸纳和培训本地劳动力的社会责任。制定促进产业转移园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的具体办法,制定对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的奖励办法,统筹解决“回流”劳动力、剩余大龄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是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继续加大做好“异地转移”工作,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要消除影响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消除劳动力工资扭曲的现象,提升劳动力价值,提高输往异地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工资水平,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外出打工环境。要建立用工信息对接机制,进一步加强与东南沿海输入地政府的劳务协作,通过及时交流劳务信息,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构建双方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推动对口帮扶机制落实,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三是积极吸引具有较高素质和拥有较多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农民工“回流”创业。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吸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创业,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等创业项目,将其纳入本地招商引资范围,享受与外地客商同等待遇。同时,要为“回流”农民工创业提供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以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项目的“回流”人员提供创业扶持,就近就地吸纳安置当地农民,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四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造就一大批适应中西部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前,包括“回流”农民工在内的中西部农民工的素质仍然不高, 文化程度低,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结构失衡及培养体系不健全,与产业转移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较突出。首先要加强“回流”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配置,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尤其是要加快面向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回流”劳动力及其他劳动力的素质,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农民工的比重。其次,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适当减少针对东南沿海转移就业服务的相关技术工种培训,增加省内各产业发展所需技能培训,加大本省域劳动力供给,积极引导“回流”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相协调的统计、分析、预测、评估和决策机制。完善职业供求信息、劳动力价格等信息发布平台,为回流劳动力、剩余大龄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就近查询用工信息和开展网上职业介绍提供方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作用,使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

六是制定和发布工资指导线,合理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水平。要制定和发布工资指导线,保障农民工应得的劳动报酬,工资不发生拖欠和克扣,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合理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建立行业工资参考标准,及三到五年的动态调整机制,使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行业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体现农民工的劳动价值。

七是保障农民工平等享受各类公共服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及各类社会保障服务,使基本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民工。

八是抓住农民工“回流”的机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央发布的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对省会级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大大降低,中西部各地要利用农民工“回流”的机遇,积极为农民工进城落户提供方便,引导“回流”劳动力就近进入城市当产业工人、当市民,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城市化进程。尤其是要把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会融入。

九是中西部地区应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一方面,中西部应设立一定的产业准入差别对待政策, 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地、能耗标准,尽量减少挤占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针对未来一段时期人口结构即将发生变化,并对未来的产业结构也将形成相应约束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应坚持产业合理布局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避免盲目承接低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避免将来再次出现“民工荒”。

On Mingong Backflow and the Resulting Problems

Zhang Zizho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 Beijing 100010)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idwest China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 transfers in China accelerate, and rural migrant workers from major labor-exporting provinces tend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s, which have caused the adjustment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challenged the service mode for 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utilization mode of human resources.So there is a necessit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and take measures accordingly。

Key words:Rural migrant worker, employment, citizenization, industrial transfer, backflow

(收稿日期: 2012-03-07 责任编辑: 垠 喜)

第四篇:农民工回流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不断蔓延,往年到年关才会出现的民工返乡流,已提前到来。宜昌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市,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的现象。据调查,我市农民外出务工57万多人,其中省外务工42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回流农民工近3万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以上,比去年同期高出一倍。这次农民工回流与以往具有显著区别,辩证地

分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引导得当,回流的农民工完全可以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为推动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回流原因

深入分析农民工回流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经济动荡的因素。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蔓延到我国,沿海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影响,企业用工量明显减少。在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省外农民工总数约占45%,其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中高达73%。宜昌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沿海建筑、电子加工、服装、制鞋、玩具加工、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减产和倒闭,导致我市许多外出农民工工作不稳定或歇岗、失业。据调查,宜昌市农民工目前被减员、歇岗、转岗明显增多。同时,今年以来,受需求及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萧条,项目工程相对减少,受国内材料涨价、员工工资上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等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退出或转移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农民工只有返乡。

(二)沿海产业升级的因素。农民工回流,其实质是农民工因自身素质不能适应产业升级而作出的一种无奈选择。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产业日益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部分企业更新生产设备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整体偏低的农民工缺乏竞争力,转岗转业困难,而且许多用工单位不愿在提升农民工技能方面投入资金,致使农民工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被淘汰。此外,随着产业升级,机械化程度提高,企业对工人的需求自然减少。此外,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量如制衣、纺织、建材、冶炼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向西部地区转移,其中相当多的企业甚至将整个厂迁转过来,带来了大量的农民工回流。

(三)农民工回归创业的因素。回归创业是农民工回流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外出打工实践的锻炼,农民工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术,拥有了资本,接受了现代城市中创业观念的熏陶。特别是有些成为了企业的业务骨干,学到了相应的管理经验,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资金,有的拥有了较多的社会关系或比较稳定的信息和销售网络,有的掌握了比较成熟的项目,使他们具备了回乡创业的条件并走出了一条回乡创业的成功之路。“进城打工学习——回流创业实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美好愿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人们又从农业中看到了希望,“回家种田去”成为农民工的新潮流。在外出劳动力当中,未婚工占了相当高的比重,到了结婚年龄,大多数民工选择回乡结婚,然后就地创业,这也是民工回归创业的一个动因。

(四)宜昌发展加快的因素。近年来,宜昌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等战略机遇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为农民工回归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巨大空间,全市用工缺口每年均在2万人左右,吸引了农民工的回归。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骨干项目和知名企业落户宜昌,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就业空间越来越广,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许多农民选择了在本乡本土就地或就近就业。二是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优惠政策逐步出台,吸引了部分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三是本地经济发展带动部分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最低工资标准的出台,本地企业待遇与在外地务工待遇相差不大,吸引了农民工回流就业。此外,全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村的道路交通、水利设施、通讯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增强了农民工回乡发展的信心。

二、回流影响

适当的农民工回流,将有力支撑本地餐饮、酒店、建筑等行业的人力资源,解决相关行业一度存在的用人难问题。但是,当回流现象趋于严重,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必须将其放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来审视。

(一)影响农民收入。农民工回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民收入。目前,我国1.3亿农民工中,有5%至7%提前返乡。春节后,农民工外出就业率将在保持多年高增长的局面下,出现拐点,呈下降趋势。而农民收入结构中,45%为外出务工的非农业收入,农民新增收入中,有70%来自于非农业务工增收。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经济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工大量回流,直接导致工资性收入下降。

(二)影响内需政策。农村是拉动内需的主体。虽然农民工收入比

较低,但人数众多,对低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比较大。农民工的大量回流,无疑会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进而间接影响到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增加就业压力。农民工回流,将增加市内就业压力。据宜昌人才市场信息显示,进入十月后,回流人员占求职者的一成以上,多数来自珠三角地区。另有很多仍留在广东、深圳的宜昌人打电话来咨询工作,希望回来就业。据香港工业总会负责人分析,珠江三角洲的7万家港资企业中,年底可能会有1/4,即1.75万家倒闭。中小企业倒闭潮将引致数百万农民工失业,加上目前已失业仍滞留原地讨薪、待业的农民工陆续回流,预计今年年底前春节期间将出现农民工失业返乡高潮,可以预见明年开春以后全市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四)诱发社会矛盾。农民工回家后无业可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部分失业返乡农民工存在年龄偏大、劳动能力下降、社保缺失、心态不平等问题,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对策建议

正视和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努力推进回流农民工实现就业、创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统一思想认识。要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回流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切实把解决好农民工回流问题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及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为回流农民工创造良好再就业环境,建立促进返乡创业的服务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要抢抓中央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通过招商引资,抢上项目,大力发展市域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安置回流农民工。

(二)深化回归创业。要鼓励回流农民工以创业促进就业,创办经济实体。要制定并认真落实农民工回归创业优惠政策,搭建农民工回归创业平台。要积极引导土地向能人集中,引导回归农民通过租赁、承包等合法方式利用闲置土地、闲置厂房、农村撤并的中小学校舍、荒山、荒滩等场地进行创业。加大农民工回归创业投入,建立政府回归创业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回归创业项目开发、劳动者培训和创业奖励。通过信贷担保、小额贷款等措施,解决回流农民工创业融资困难。有关部门要窗口前移,深入基层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政策、证照办理等方面的服务。

(三)引导就近转移。各地要对当地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力求全面了解和掌握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将其就近转移纳入城乡统筹就业规划。同时,要全面掌握市内各企业用工需求,在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公布、更新用工信息,到车站、码头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活动。要抓住广大农民工回家的机会,利用劳动力市场、车站、码头和广场公共电子显示屏等,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劳务信息、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咨询服务,使部分农民工克服过去“舍近求远”的观念,帮助他们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要定期举行招聘会,为广大回流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

(四)强化技能培训。农民工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职业技能。此次农民工回流是农民工“充电”,由“体力型”向“技术型”、“智力型”、“复合型”转变的绝佳时期。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机构,为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要以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效益农业、农民工外出就业、农民工自主创业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提高回流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确保农民工既“留得下”,又“走得出”。

(五)加快农村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广大农村赢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引导、鼓励部分回流农民工扎根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本次回流农民工年龄大多集中在26-40岁之间,大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年富力强、见多识广。我市农村发展非常需要这样一批有精力(年龄优势)、有实力(资金优势)、有能力(管理优势)的农民,各级党委、政府及基层党组织应科学合理地引导鼓励这些在市场经济中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本领、积累了资金、掌握了信息的回流农民工扎根农村,积极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让其在就业、创业的同时,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贡献才智与力量。

(六)切实关注民生。对回流农民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力帮助解决。沿海部分企业倒闭,造成了少数农民工没有领到工资,或是受到工伤而没有得到及时、足额的赔付,其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各相关部门应及时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对回流农民工中的部分职业病患者、伤残病人要给予大力帮扶,对其在土地承包权益、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参加农村医保、住房建设、子女上学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都要认真加以解决。各级工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上门看望、座谈交心、分忧解难、温情相助”活动,使广大回流农民工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研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

关键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农村经济农民工经济收入农村子女教育状况正文: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样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稍有失当就可能增加社会边缘人群,他们就有可能滋生出多种反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抚慰和恰当的矫正,就有可能外显为非正常的,甚至违法的社会行为,其中一部分,可能会走上犯罪,乃至反社会道路,其结果必然给社会治安带来压力,给城市生活造成威胁。据悉,部分城市出台了多项举措保证民工子女的就读,给他们以同等的“市民待遇”,使他们与城市儿童一起茁壮成长。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34.4%的外来打工者全家月收入不足800元,而每学期要为孩子花费400元以上的打工者占81.7%。62.5%的外来民工子女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生活极其单调,只有13.5%有课外阅读的习惯;48%的孩子渴望能得到与当地孩子同等的待遇,他们在学校里常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异类,这使他们缺乏自信;73%的孩子成绩中等偏下,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家庭经济压力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地域差别与成绩不理想的现状使他们在学校里更多地选择沉默和独处,学校因此要及时制定应对策略,不断缩小民工子女与本地生的差距是当前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难以缩小的地域和城乡差距,使得民工子弟小学成为城市基础教育的现实补充。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异性极大的社会。这种差距已有长久的历史,今日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仍然是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同处在一个历史时期,既有非常原始的农耕社区,也有达到欧美水平的后工业化发达社区,比如上海的浦东社区。一般说来,中国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都是农村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中西部落后的农村与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差异如此悬殊的社会结构,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存在原因:

(一)社会现状方面

当我们在考察城乡地域差距时,更在民工子女中发现存在的隐性“心理”差距。现存的教育和社会体制使流动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完全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且是暂时的劳动力,用完即被打发回老家,根本不被当作城市社会的一员,因此他们在城市里的种种社会性需求都被无意甚至有意地忽视。在公立学校“借读”的流动儿童,尤其是那些农民工的子女,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子女另眼相看;由于父母工作、家庭住址流动性太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由于没有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甚至无机会参加评三好和一些竞赛。诸多原因让一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在公办学校相处时,时刻都会在心理上感到自卑和不平等,心态扭曲,他们一方面羡慕公办学校良好的条件,但更多时候却更愿意到民工子弟公办学校上学。这是一个亟须人们警惕的现象,流动人口的孩子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而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第二代”,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

(二)家庭现状方面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程度

在受调查的508名学生家长中,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不多,仅占18.3%,由此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家庭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基础,据了解,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家长,其子女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也都是非常不错的。表中显示认为家庭教育比较重要的家长占67.3%,占大多数(但这类家长说话模棱两可)他们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孩子的品格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此表还可看出,认为家庭教育不重要的占14.4%,这一小部分家长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学前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孩子上学前班开始,就进入学校,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种错误的想法及做法,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或造成严重的后果。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有些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教育只能泛泛而谈,过于简单,对孩子实施“打骂”式教育的占42.3%,大有人在。据了解,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在学校里不是油滑成性,就是性格孤僻。有10.4%的家长能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他们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希望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树立良好的形象。有9.6%的家长提倡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但据他们自己说,有时家长自己做得就不够,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说服不了孩子。另外,还有37.7%的家长干脆不管孩子,听之任之。据了解,大都的说工作太忙,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有的干脆就不想管,认为有学校、有老师管,家长就不用管了。

3.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些家长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得过多,时时事事都管,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也使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由表四可见,希望父母管得多的占总数的4.8%,据他们自己说,平时父母管惯了,离开父母什么都不会做。而希望父母少管的孩子占11.6%,他

们希望父母给孩子点自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小孩子都愿意听赞扬的话,不管做的对与错,都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这样的学生占65.4%。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父母打骂,有的孩子甚至当着父母的面说:“如果你们再打我,我就离家出走。”可见,打骂这种教育方式是万万要不得的,还有18.2%的孩子希望能自我教育,要求家长给提出计划或指导性意见,让孩子自行处理一些事务,最后家长可检查验收。不过有一点值得提出,民工子女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较强,这正应了一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由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当前民工子女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长为工作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的情况比较普遍。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甚至是拔苗肋长、操之过急。

(3)家庭气氛及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不良影响。

(4)家长主观上重视,心理明白;可客观上无暇顾及,一旦子女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符,出现“压服”,打骂的情况比较严重。

(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同步,家庭内部教育意见也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

(6)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不够。

解决方法:

一.社会扶持,培育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1)政策扶持:放宽入学标准

政府应该更积极地落实“两为主”的政策,积极宣传,认真落实外来务工子女在本市入学的政策;减免学杂费,保证他们能接受义务教育,不得违规收费;给予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财政支持,以此保证更多外来务工子女能融入上海的学校,更快乐、更轻松地学习。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主渠道作用,扩大招生容量,完善借读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加强学籍管理,为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发挥民办学校的补缺作用。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作为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特殊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政府在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投资和大量建设新校的情况下,对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应确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在规范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同时,抓紧制订地方性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学校设立标准,扶植具备相应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帮助他们改善条件和提高质量。

(2)社区扶持:社区参与共建

加强社区教育对改进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情况也是非常有效的。社区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它不是简单的社会教育,而是整合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大教育网络。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为服务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二.学校方面

(1)建立档案,做到有的放矢。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外地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了解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我们实验班建立了档案库,并要求任课老师通力合作,对

外地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随时与班主任交流,以获得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外地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制定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并建立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

(2)关心温暖,融入集体怀抱。

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短,加上所处的环境艰苦,造就了学生都很“懂事”。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老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坦诚相待;多些耐心和关爱,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尊重理解他们,时常给予鼓励和赞美。正确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

(3)转变意识,家校密切配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经调查,外地生的许多不良习惯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为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分析解决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举办讲座,指出压抑孩子发展,有损孩子人格的种种不当的教育行为及其危害性,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还要与那些优秀家长多交流,多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子经验。

(4)加强师德教育,开展融合教育。

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体现平等。⑴.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保证来厦务工子女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教师应针对来厦务工子女的学习现状以及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对务工子女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个别辅导。⑵.重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帮助消除来厦务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心理门槛,克服这一群体因为户籍等原因而产生的自卑、消极心理,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5)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必须主动带动家庭。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地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评价反馈给家长,并了解家长对子女、对学校工作的期望,以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指导任务。

(6)推行电子学籍制度,强化流出地政府的责任

“今天注册,明天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为不利的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有效监控这类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因此,可推行建立电子学籍制度,规范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管理系统联网,在为来厦务工子女入学、转学提供有效服务。也有助于全程跟踪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情况、辍学情况,保证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参考文献:朱晓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3庞翠明,《谁来照看孩子——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 4沈百福,《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5段成荣、刘伟、李贺、杨轲,《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人口学特征》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下载农民工回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工回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后金融危机时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调查问卷您好!我们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项目组的调研人员,如果您方便,现在耽误您十分钟的宝贵时间,协助我们填写一......

    外来农民工问题调查

    龙岗区外来农民工问题调查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就业,进入城市务工的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

    农民工问题调查问卷

    关于农民工外出打工调查问卷一、基本情况调查 1、性别 A-男B-女 2、年龄__ 3、输出地__输入地__ 4、学历情况 A 小学 B 初中 C 高中 D 大学 E 大学以上 5、婚姻状况 A 已婚 B 未婚......

    农民工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菏泽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农民工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滕梓鸥 指导老师 杨 永 摘要:随着农民工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过去的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已经随着......

    农民工职业病问题研究(范文大全)

    农民工职业病问题研究摘要: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突出,受到健康威胁的人数超过2亿,其中农民工群体占多数。2009年6月22日河南籍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发生后,职业病问题迅速成......

    湘桂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调查与研究

    中铁二局三公司湘桂项目部 农民工、劳务工思想政治工作调查与研究 王 超 按照公司党委宣传部的要求,就湘桂铁路建设中农民工、劳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

    上海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上海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农民工这个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农民工问题也成了社会热点问题,其中,最为突出......

    关于“90后”农民工的研究调查

    关于“90后”农民工的研究调查2005年,我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具体主持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后来,因为到地方工作,没有再做专门研究,但一直在观察农民工问题。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观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