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研究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摘要: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认识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原因,对于正确寻找完善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针对其产生的原因,现状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简短的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出现了所谓的“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进城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2亿左右。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支主力军,承担着城市中的很大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问题十分突出,严重缺失的社会保障与他们所创造的巨大的社会财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拟将社会保障具体化为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并对其现状进行探讨。
一,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几乎成为法律的空白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目前我国法律在劳动保障方面已有相当多的规定,以促进和完善对于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但是这些规定中并没有哪一项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我国至今尚未出台面对农民工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只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中模糊规定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利。
在养老保险方面,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企业负有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缴纳养老费用的义务。关于工伤保险则是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中要求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该条例在附则中特别强调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都在参保范围内。而在医疗保险方面,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企业单位的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功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按照待遇水平与缴费水平享受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我国的《失业保险条例》则规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一年,本单位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补助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这些规定都没有明确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只是笼统地概述为劳动者,农民工也属于劳动者的一部分,所以这些相关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农民工适用,但是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仅仅只是这些大而广之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我国部分省市的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专门针对农民工的一些社会保险方面的规定,2000年《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了农民工应参加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的问题。2001年北京《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用工合同并为其办理养老保险手续。2002年南京《失业保险办法》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还专门就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但是这些只是部分地区政府制定的针对该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二,执行不力,农民工参保程度较低
虽然我国法律在相关规定中模糊规定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规定却好像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异常突出。
(一)劳动强度大,工伤医疗保险参保率低
农民工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进城以后也只能从事一些苦,脏,累,险的体力 劳动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种。据统计,全国3 000万的建筑队伍,农民工约占80%,而山东省建设厅的一份资料显示,建筑施工伤亡事故中90%是农民工。农民工在职业活动中,还会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职业病。我国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在2 500万人以上,其中80%以上的一线职工就是农民工。除了从事的职业本身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外,他们的劳动强度也很大,工作时间长。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普遍超过8小时,平均为9.8小时/天,最多的达到14小时/ 天,其中45.9%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每周休息时问不超过一天。如此巨大的工作强度与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得他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工伤事故时有发生,而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8%。工伤的比例高达40%以上,而农民工真正得到补偿和救助的比例还不到4%。
同时,因为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各种疾病也时时缠绕着他们,据徐州市2008年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有40.4%的农民生过病,甚至多次生病。他们生病以后有59。7%的人没有花钱看病,而是仗着年轻,体质好,硬挺过来的。另有40.3%的人不得不花钱看病,但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用人单位为他们支付的不足实际看病费的10%。而且,看病花费在500元以上的占42.3%,1000元以上的占24.6%,2000元以上的占29.2%。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工阶层来说,生病后医药费的支出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很可能会导致“辛辛苦苦几十年,大病一生到从前”的局面。
(二)失业率高,失业保险处于真空地带
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失业保险的规定,而农民工因为其工作的性质主要属于劳动密集性,流动性较大,因此而面临着较大的失业风险。根据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调查中心联合徐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2008年进行的调查表明,50.5%的农民工有过失业经历,中25.6%的农民工失业时间长达半年和半年以上。企业单位给农民工缴纳失业保险的比例仅达2.1%。农民工与城市职工不同,失业了可以依靠失业保险,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当前从事的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就是其全部经济来源,一旦失业将会彻底失去经济来源。该调查数据显示,在失业期间,78.2%的农民工是靠自己的积蓄生活,15.8%的农民工靠向亲友,老乡借钱生活,仅有3.2%的农民工得到劳动单位或地方组织的帮助。这些失业的农民工因为得不到社会的救助而要在城市中苦苦挣扎,重新寻找新的工作。
(三)养老保险空缺,不能解决后顾之忧
我国的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他们大多数没有意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只是认为现在身体好,趁着年轻多挣些钱以供养家庭,对于将来老了以后靠什么维持生计基本上没有做太多考虑,这就导致养老保险的参保率极低,同时有因为农民工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他们往往是从农村涌入那些经济发达,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的地方,绝大多数农民工工作的地方并不是其户籍所在地的市县,而养老保险不能跨地区转移,就算他们现在办了保险,等老了以后还是要回到其户籍所在地的,到时候其所买的养老保险也是毫无用武之地的,因此,即使某些企业单位为农民工购买了养老保险,他们也会退保,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养老问题毫无着落。
综合各种因素探讨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导致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分割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阻碍
在我国,农民不仅仅表示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身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体制的设定,是传统的就业制度模式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基础,二元体制不但加深了农民与城镇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方面的隔阂,而且也使农民同时失去了在城镇就业的机会和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市的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和岗位也大量增加,农民获得了进入城市并且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机会,但是原有的二元体制打下的深深烙印却依然没有消退,职业的转变并没有带来身分的变化。”【1】从事相同或相似的职业,城镇职工与农民工的待遇却有很大的差别,有时甚至是天壤之别。
二,政府财力的制约
我国法律关于社会保险费用缴纳方面的规定是所应缴纳的费用由劳动者,企业和国家三方负担,而且国家承担的是大部分。据相关调查表明,从1998年到2005年,财政社会保障经费年支出由598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9.4%,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从5.5%增长到11%,如此大幅的支出也只解决了17487万人的养老,13783万人的医疗和10648万人的失业,由此可见,以政府目前的财力解决所有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尚遥不可及,面对1.2亿数目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更是力不从心。
三,政府和企业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够重视
首先,政府无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需求,对此缺少立法保护。前文已提到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相当匮乏,具有全国性的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进行专门的规定,只是在条文中规定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们由此而推导出属于劳动者一部分的农民工也享有那些权益,但这并不能满足数量庞大且具有很多特有的性质与特点的农民工群体的需要,而部分地区虽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进行了专门性的规定,但毕竟只是地方性法规,其影响的范围较狭窄,也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工群体的需求。
其次,企业为了节约用工成本而对农民工群体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工具有相当大的流动性,他们往往不可能在某一企业长久的干下去,一旦农村老家有事需要他们很可能会立即回去,因此农民工不可能会给某一企业带去长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给所有为其工作的农民工都办理社会保险就会很麻烦,既消耗钱财又花费了时间,因此有很多企业就把农民工当做长期的临时工,只追求本企业的利益,只知利用农民工的劳动创造财富而对其社会保障需求完全忽视不理。
四,农民工自身的障碍
首先,农民工的流动性非常强。这种流动反映在职业的流动与返回原籍的流动两个方面,这就要求社会保险也随之转移,而“目前我国是以省作为社会保障的统筹单位,实际上多数省份停留在县市统筹的水平上,农民工跨省、跨县市流动就业,因相互之间的标准不同,其社会保险转移操作性很差。”【2】这种不可转移性已成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最大障碍,甚至一些已经参保的农民工也因为流动就业时保险档案不能转移而不得不退保。
其次,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社会保险意识不强。根据广东省总工会的调查,有26.7%的农民工不知道要买保险,16.5%认为要自己掏钱,不合算,16.1%认为单位不给买,还有4.2%的农民工认为买了也没用。他们因为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对社会保险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把钱拿在手里最安全,而不愿意拿出一部分买保险,怕这种短时间不能见到收益的投资会使自己的钱财打了水漂。
农民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以及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加强立法,指定专门针对农民
工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法律依据,才能使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有法可依。同时,也应加大劳动保障部门的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切实把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保障制度,以适应不同农民工的需要
农民工数量庞大且流动性强,不利于统一管理,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建立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适应各种类型的农民工的需要。我们可以将农民工分为三类,“一类是经过在城镇的长期生活,有了一定的积蓄并打算在城镇长期定居的农民工,可将他们按富裕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使其接近城镇社会保障,享受较高级的福利型的农村社会保障待遇;一类是短期在城镇生活,到了一定年龄返回农村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不好管理,需要建立一整套的配套措施来构建其社会保障;另一类是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的重心仍在农村,只是农闲时才到城镇打临时工,农忙时还得回去务农,对这类农民工可将其纳入相应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3】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内都要建立医疗,失业,养老,工伤一整套完整的保障项目,以充分保护农民工的各种权益。
三,改革户籍制度,放松对户籍的管制
城乡的二元体制导致农民由于户籍在农村不管其在城镇生活多少年也永远是农民,因此就永远被排除在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范围之外,而他们因为离开农村的时间太长,其在农村的土地或者其他福利可能早已经不复存在,结果就是使他们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放宽对户籍的管理,使农民工在一个城市连续工作达到一定年限以后就可以根据有效证件获得该地的户口,这样他们就可以加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是一个数量异常庞大的群体,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胥学忠
【2】《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调查与政策建议—以徐州市农民工为例》李爱芹 《 桂海论丛》2008年5月第24卷第3期
【3】《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蓝春娣任保平《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5月
《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简新华 张建伟《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第15卷 第1期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李晓云 杨云波《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年第13卷 第3期
第二篇: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分析
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分析
文章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存在的群体,为我国城市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意识方面的限制和国家政策,法律制度保障的缺少使得他们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其中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现
状,通过分析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关系;农民工社会保险;公共管理
一、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中国国务院研究4月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外出农民工已达到1亿万人;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达2 亿人。农民工目前已占第二产业劳动力的58 % ,商业和餐饮业的53 % ,加工制造业的68 % ,建筑业的80 % ,他们已成为支撑我国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然而由于受到城乡的“二元结构”和固有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农民工长期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灰色地带,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其中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更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中,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不到10 %,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大连的农民工参保率也只有20 %左右。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农民工将自己的青壮年时光奉献给了城市,然而他们却没有像城镇劳动者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存在巨大风险。农民工作为社会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养老问题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条件,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基础,农民工养老问题因此备受关注。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通知,提出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2,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与看法。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
2.1 相关法规不完善
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只有地方性和政策性规定,在全国性的立法中则没有对此作出相应的明确法规保障。除此之外,现行立法中, 在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规定方面也存在差别。
2.2 社会保险关系续接困难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管理被分割在多个统筹单位,多为县市级统筹内运行,且各统筹单位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甚至一些地方为了减轻负担,还设置“障碍”使社保关系无法转移。
2.3 劳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国家是明确要求劳资双方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但在实际中,大量用人单位在农民工法律意识缺乏的情况下没有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当发生劳动纠纷时,因事先没有明确契约,造成了农民工的利益严重受损,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根本无从谈起。
2.4 企业的社会养老保险费用负担过重
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主要有综合社会保险模式和统帐结合模式。综合社会保险模式中,以上海市和成都市为主要实施地域,该地区以上月平均工资的60 %为缴费基数。在缴费比率上,上海市定为缴费基数的12.5%(全部由用人单位负担);成都市的企业缴费比率为14.5 %。在统账结合模式下,北京以上年本市职工月最低工资为缴费基数,单位缴费比率为19 %;福建以职工月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单位缴费为18 %;青岛用人单位以本单位农民工总人数与当地上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60 %之积为基数,单位缴费为20 %;浙江企业按照全
部职工工资总额作为单位缴费基数,单位缴费比率不低于12 %。由此可见,如此缴费比率对于企业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较重的成本负担3。在上面分析中我们发现,农民工多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小,其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成本的节约,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过高的养老保险费使企业丧失这一优势。所以雇主通过各种方式逃避养老保险费用的缴纳也是一种理性的行为选择。
2.5 社会保险项目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至少应该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这四大模块,但基于它们各自的功能差异,在实际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安排。在城市务工期间,农民工所从事的较多脏、重、累、险的粗活,他们最急需的也就是在面临工伤、失业、疾病等即时性风险时有所保障。而已有的社会保险过分注
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对工伤、医疗等短期保障项目重视不够。
三、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原因
1)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最主要的原因。1998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但至今为止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基本上还是以户籍为基础,且政策的天平明显倾向于城镇。农民工进城后虽然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他们还是农村户口,农民的身份依然没有改变,所以仍被排斥在城镇的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
2)社保关系续接困难,造成大量农民工退保现象。在我国,目前还缺少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转移和续接的管理机制,而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大,工作场所不固定,这样一旦他们离开所工作的城市, 其参加保险的个人账户便无法转回原籍,于是他们往往选择了退保。
3)关于农民工社保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乏法律基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滞后且不完善,尤其是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更是严重滞后。自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法律,但关于农民工社保问题却迟迟没有相应立法。目前,只有一些零散的地方性法规和一些规范性文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加以规定。
4)资金短缺严重阻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发展。这些年,尽管国家和政府大力加强了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但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资金短缺问题仍相当明显。当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陷入资金困境时,若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纳入制度的考虑范围内,国家必然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资金困难4。
四、农民工社保制度亟待完善的原因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
步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城镇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途径,而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这一途径才能畅通。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条件:通过让农民自由有序地进入城镇,从而达到 “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这对于中国农村改革而言是跨越式的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才能让这一步骤有序平稳地进行,这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要求所决定的。这是实现社会公平、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将社会保险排除农民工,某种意义上是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忽视,这将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让农民工平等地享受法律赋予的权益,分享其劳动带来的成果,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从而减少社会动荡的因素,促进社会和谐5。
五、我国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建立了各自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从整体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独立型养老保险制度
独立型养老保险制度是专门针对农民工而制定的养老保险法规或政策,这类单项性政策既与农民工其它险种无关,也与城镇养老保险政策无关,是专属“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北京、南京、天津、厦门等市是这类政策的代表。北京市 年出台的《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凡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城镇个体工商户与农民工形成劳动关系,应当依法参加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费。农民工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养老
年龄(男年满60 周岁,女年满50 周岁),方能领取基本养老金。
(二)综合型养老保险制度
综合型养老保险制度是指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之外,结合农民工流动性强和收入水平低等特点,建立在费率水平、基金运行方式、待遇支付水平和方式等方面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政策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险项目。综合型农民工养老保
险制度也是专门为农民工制定的养老保险法规与政策,与独立型养老保险政策只考虑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不同,综合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是将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工伤及其它险种一并予以考虑,制定出综合性保险政策,养老保险只是“综合”险种中的一种。典型代表是上海、成都。年7 月22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把外来从业人员的“老年补贴”与工伤(或者意外伤害)、住院医疗纳入综合保险,实行与本市户籍职工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其后于 年8 月30 日又对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正。该办法在全国率先提出和明确划分出流动就业群体,应享受与城镇基本社会保险不一样的保险想法和概念。
(三)融入型养老保险制度
融入型养老保险制度是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纳入城镇职工保险体系之内,并不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作专门的规定,只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的部分条款中,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加以区别对待。深圳是实行这种制度的典范。
深圳将劳动者分为深圳户籍和非深圳户籍两大类。按照 年7 月26 日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经第二次修正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深圳市非本市户籍员工与本市企业员工适用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农民工可按此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缴费率和待遇与深圳市户籍劳动者相同,但在缴费年限的计算上和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上略有不同6。
六、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缺点
(一)独立型养老保险制度
优点:(1)养老保险缴费模式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相通之处,个人账户结构、规模与城镇职工相同,为将来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向城镇企业养老保险过渡统一了平台;(2)考虑了农民工收入较低的特点,养老保险费征缴基数与比例较低,降低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门槛”,达到了“低标准进入,低标准享受”的目的,有利于调动企业与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3)由于是“孤立”型的养老保险政策,既与农民工的其它险种无关,也与城镇养老保险没有牵连,因此,独立型的养老保险政策操作起来较为简便。
缺点:(1)实行统一的缴费基数,没有考虑农民工收入的高低。由于城镇职工工资水平比较高,按最低工资标准缴费对当前大多数农民工也是沉重的负担,而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工却有制度歧视之嫌;(2)实行农民工养老金一次性发放,违背了养老保险逐月发放的基本操作原则,减少了农民工的实际领取数额,也不利于农民工退休后的长期性养老保障。
(二)综合型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优点:(1)将农民工迫切需求的工伤保险、住院医疗保障与养老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满足农民工的对社会保险的多方面需求;(2)实行低缴费率,有助于实现低水平广覆盖,把广大农民工纳人保障范围之中,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保障发展的实际,有利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由于费率相对较低,企业的综合保险负担也相应较低;(3)在实践中,政府只制定政策和加强监管,不必担心这部分基金运营过程中入不敷出问题,各级财政也不承担保险基金的补贴责任。
缺点:(1)没有专门的养老保险账户,与目前城镇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存在巨大差别,缺乏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2)制度设计笼统、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开放性。从身份上来看,农民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似是统一的,但实际上农民工群体本身构成比较复杂,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农民工对养老保险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其差异也是很大的。该制度在设计上没有考虑这一点,将不同层次的农民工纳入统一的政策,缺乏针对性;(3)由于对农民工的养老实行一次性补贴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农民工的养老
保险权益实际上不能得到真正落实。
(三)融入型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优点:(1)农民工在参加和享受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方面获得了“市民待遇”,切实保护了他们的正当权益;(2)由于农民工普遍较年轻,大多处于基本养老基金的积累时期,支付压力小,因此,这部分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空账”,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基本养老基金带来的支付压力;(3)使用人单位在聘用农民工与本地户籍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负担大体相当,这有利于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4)有利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从而促进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
缺点:(1)在统一的制度模式下,与城镇职工一样的缴费标准对于收入相对普遍较低的农民工而言,负担过重;(2)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致使绝大多数农民工连续缴费年限都达不到一般制度规定的15 年,他们只能选择退保,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中的积累部分,而企业所缴纳的社会统筹部分,则无偿地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占有”;(3)作为地方性政策,看似保护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但由于没有全国性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流动衔接机制,农民工最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却很难。
从以上分析看出,这三种养老保险制度各有优、缺点,但无论哪一种制度都无法完全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事实上由于农民工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单一的方案并不能满足不同农民工的养老需求7。
五、征对农民工保险问题的应对措施
6.1 加强立法工作
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农民工社会保障缺乏制度上的基本保障,也导致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标准不一致、保障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一系列问题。政府与社会必须建立起与我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6.2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打破户籍壁垒
户籍制度是导致使农民工奔波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根本原因,它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只有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公民自由迁移,才能使一部分工作稳定和有竞争力的农民工逐步在城市安家落户,消除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二元结构,并最终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6.3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续接机制
农民工社会保障管理要在结合农民工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与现行制度的衔接。政府应当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又不得不考虑农民工工作场所的不固定、工资收入的不稳定、不确定等因素。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设计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模式,以确保农民工社保关系的顺利对接。
6.4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要明确社会保险项目的优先次序,养老保险应放在首要地位,此后依次为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疾病医疗保险等,还应参考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面向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与城镇职工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8。
6.5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鉴于我国的现实国情,笔者认为现阶段应该采取分类、分层的方法,分步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即根据农民工的不同特征,在分类的基础上分层次解决不同类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建立一种过渡性质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接轨问题。具体的制度设计如下:
(一)分类
按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即在特定城镇达到规定居住年限,并有固定住所、工作单位和收入相对稳定的农民工;二是市民化程度较高、流动性也较强的农民工,即常年在不同城镇流动工作,缺乏稳定岗位,在城镇无固定住所的农民工,他们将来有可能变成产业工人,也有可能回乡再做农民;三是市民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即间断性在城镇务工和回乡务农,以农业为主,以务工为辅。
(二)分层
第一层:将第一类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由于这类农民工相对固定、易于管理,而且大部分已是熟练工人,他们对养老保险有明显的需求,所以对达到了一定的条件的应当给予其城市居民权益的资格,纳入当地养老保险体系,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的保险制度,企业缴费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层:对第二类农民工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度。由于这类农民工具有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工作流动性大、收入不稳定且偏低等特点,将他们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应为这类农民工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度。他们可以凭借身份证和工作证明在务工城市的社会保险机构办理个人账户,账号与本人的身份证号一致,并能够随时查询。个人账户基金来源于个人与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所有权明确,账户可随人转移,比较适合农民工收入偏低、就业不稳定等特点,易于农民工理解和接受,可以让农民工看到养老金的注入及增值状况。针对这类农民工群体流动性大的特点,个人账户作为一种完全积累的储蓄性账户,应该具有灵活性,可以转移、封存、接续、继承等,能够适应农民工向城镇居民的转化或回流到农村。所以采取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就等于每年为其账户注入资金,在其老年时可积累一部分资金,使农民工的养老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层:将第三类农民工纳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类农民工只是在农闲时才出来打工,主要是增加一些现金收入,改善在农村的生活;在农忙时又回到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进城务工只是他们的一种短期行为。这部分农民工的城市化意愿不高,可以说他们的“根”仍在农村,本质上还是纯粹的农民。因此,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把他们纳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可行9-11。
总之,从当前来说,要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加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创造条件。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身份证管理方面的联动和信息共享,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共享公安户籍管理信息系统创造条件,以方便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医疗、工伤等保险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国务院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40.叶响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困境与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5.宋明岷.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7):71-73林义.社会保险(第二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张杰,李窈然.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浅析j.现代商业,80.郑功成.社会保险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张朝辉,范琛.我国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9):74-75林徽海.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思考j.技术与市场,(16):80-84.叶大恩.改善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良策——农民工保险j.浙江国家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1:44-46.扬帆,段湘林.1.2亿农民工保险谁来做n.中国保险报,-09-01.崔秀荣.构建“以人为本”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j.河南社会科学,(5).
第三篇:农民工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菏泽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农民工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滕梓鸥
指导老师 杨 永
摘要:随着农民工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过去的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加剧为‘四农’问题,即增加了农民工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存在居住环境恶劣、缺乏社会保障、收入无保障等问题。因此,在农民市民化背景下调查研究城市农民工的状况,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有效改进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农民工及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农民工劳动关系及其权益保障缺陷的原因是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机制不完善。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农民工权益的立法现状,对比欧美等国家的相关法律,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建议。
关键字: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解决措施
Study on theLegal Prote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tudent majoring in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Teng Zi Ou
Tutor Yang Yo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think that the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four agricultural problems, namely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Migrant worker’s problems.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has als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ssue of migrant workers.At present,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farmers are bound from land into the city, completed by the employment of ordinary farmers, the flow of migrant workers--new citizens' identity change.However, a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in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pecial group in the city life are faced with no guarantee of income, poor living conditions, lack of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issues.Therefore, investigation of the city migrant workers i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s countermeasure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 migrant worker ;the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 ;protection ;solving measures
菏泽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农民工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农民工概念
农民工是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新概念,也是我国特别的特殊群体。我国张雨林教授,著名的社会学家在1983年提出“农民工”这一定义,这是我国首次出现这一词汇,随后在国内大量引用。乃至从社会学界扩大至整个社会范畴,成为约定俗成的定义。在我国法律中并未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定义。这一词汇已打上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迹。我国过去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城市化与工业化,我国也从早期的传统农业国转变成为现代社会,而城市化的进程必然是大量农业劳动力的涌入,即大量农民进入城市转变成为工厂的工人,而后进入城市户籍,变为城市居民。这是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发展基本过程。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带有歧视意味的标签词语,呈现了这些农村务工人员不被城市完全接纳的边缘者的现状。这是自相矛盾的词语。他们有自己的土地,但不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他们在城市工作却不享受同等城市居民的待遇。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农民工为城市奠定了城市的基石,他们对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却被城市所抵触。
(二)农民工产生的原因
如果要给我国的公民划分等级,那么农民工无疑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所做的工作时城市居民不愿意做的苦累脏的工作,甚至很多时候,他们的工作需要蒙受巨大的生命威胁。他们往往工作时间最长,强度很大,然而所获的报酬却不成比例,他们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不为社会所尊重,甚至被众多城市居民歧视,他们在工作上也受到限制与不公平的待遇,他们没有享受公正的待遇,没有获得基本的生活与社会保障,他们的子女也没有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权利。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已然是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人口数量的表现上,呈现的是农民转变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农民工便是其中的中间状态,是两种身份的一个过渡,他们处在城市边缘,处在一种体制边界,一个具备多重矛盾的存在,他们充满了挑战,但也承载着大量的希望。数以千万计的大规模的农民工现象无疑是中国特色。
二、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困境分析
按照《劳动法》,目前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明确劳动者享有休息权、社会保障权劳动、劳动报酬权、保护权、就业权等权利。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这些权益是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农民工便享有这些权益。然而我国社会出现的大量农民工问题便是说明,我国农民工遭受了大量的权益侵害,他们的权益保障存在大量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就业权受到限制与歧视
我国劳动者享受在社会中旋却合适的就业工作,这种合适包括身份、能力、才智的
菏泽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合适。从而令劳动者能维持其基本生存。我国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便是为了就业,为了改善生活。平等的就业权利是他们立足城市的生存保障,因为平等的就业权利不仅关乎他们的就业问题,这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保障。我国在改革后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至城市寻求发展,寻求机会,然而受综合水平的限制以及知识的限制,导致他们常常找到的工作属于较低水平,2008年及之前的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众多企业受到一定的创伤,加剧了农民工工作缺乏保障的问题,使得农民工更易受到不公正的薪酬待遇。
(二)劳动报酬权难以足额获取
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劳动量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报酬权。目前我国社会常常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农民工讨薪难等问题。我国农民工因为自身水平原因往往从事的共组薪资水平较低,我国在农民工的工作上,缺乏明确的法规制度,更没有对应的薪资标准,导致我国农民工往往付出与收获严重失衡,其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职工收入水平。日益严重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严重危害了农民工的权益,破坏农民工生活工作的稳定,危害社会的稳定性。我国农民工薪资增幅小,增长速率慢。为此解决农民工问题当务之急便是解决农民工的薪酬问题,保障农民工的报酬权。
(三)劳动权利没有保障
劳动者在工作期间,有权要求享受保障自身生命安全及健康的权利,同时避免职业病等职业危害。很多企业为自身利益,缺乏对农民工工作的保护工作,往往工作环境脏乱危险,甚至低于法规规定的最低水平,不能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利,导致农民工受伤等案件。劳动者在工作时有获得休息的权利。这是与工作权相对应的,根据《劳动法》,我国实行每日八小时工作制,即每日工作时间应低于8小时,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应低于四十四小时。对于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部分企业为追求自身利润而迫使工作者加班工作,尤其是农民工,其休息权遭受严重侵害。
(四)社会保障权能力薄弱
农民工因为缺乏教育,自身的安全意识较差,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多是危险性高,职业病发病率高的工作。其次,平等和发展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得不到平等的待遇和机会,这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生活和发展,更是影响到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情况。从而难以保障农民工的基础生活,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缺乏的原因
我国农民工权益缺乏保障这一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因,长时间的封建思想侵害,封建统治,使得农民处于最低层,更造成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与隔阂。我国经过改革开发,仅仅是改变了经济体制,难以根本性解决农民与城市居民、农村与城市之间的
菏泽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矛盾,我国实行的农业支撑工业发展的战略反过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现象,拉大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即便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遭受巨大待遇落差,生活缺乏保障,但也不会就此打道回府,而是选择继续忍受,这也就加剧了这一问题。考虑到我国的社会背景,从而发现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真正的历史根源。
(一)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在从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产生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传统农业累积了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引发劳动力在农村过剩,同时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补充大量劳动力,从而引发劳动力的流动,我国面临的特殊历史条件,加之农民工个人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差等引发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困难处境。另一方面是农民工的无组织性。
(二)经济权益原因
我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低,农业增收十分困难,更是导致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比城镇居民相差很远,因此,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其在转移速度和流动人口规模上都与上升趋势。
农民工权益常常无法得到保障,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求助法律机制的不健全。因农民工涉及权益保护案例多为讨薪事件,这些案件的标的额可能多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除涉案金额较大的工伤案件外,追讨权益所花费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很容易使农民工在维权时选择了回避和放弃,较少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等途径加以解决。这也是导致当前农民工权益保护状况每况愈下的直接原因。
(三)立法体制原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足够、有效的劳动立法保护。虽然《劳动法》作为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本法,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劳动法》条例过于原则,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用人单位为所欲为,而劳动者维权缺乏有力依据,有关部门协调时也无法可依。其次,《劳动法》覆盖范围有限,难保农民工权益:针对正式员工的权利保障条例比较健全,而对一些临时性或季节性岗位农民工而言,却没有明确的保障规定,使他们在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方面也与正式职工有较大的差距。二是涉及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社会保障法律力度较为薄弱,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规定方面涉及险种不全,离建设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体制还有很大差距。其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混乱,无法切实有效保障农民工权利。
近几年,农民工维权事件频发,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户籍制度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情形使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工作为城市的“流动人口”、城镇居民眼中的“二等公民”在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却不能享受城镇人口的诸多优惠政策,甚至受到城市的歧视与排挤。此外,过量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城市,对城市劳动力就业和城市政府管理造成一定的威胁和困难,也是导致农民工权利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
(四)思想观念原因
首先,政府缺乏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力度。这是因为大量农民工的流入,虽然对城市城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加重了城市就业、住房、医疗、教育、菏泽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培训等各方面的负担;另一方面,城市也面临着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各种问题,城镇居民尤其是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是政府面临的首要难题并亟需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因此也极容易被推迟或者忽略。
其次,农民工自身缺乏一定的社会保障意识,维权意识不强。农民工进城打工多是迫于生计的压力,为了赚取更多一些的经济收入,因此他们更关注到手的现金,而对几十年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缺乏理解和重视。同时,参与社会保险也需要农民工自己拿出一部分交纳社会保障金,这对收入本来不高的农民工而言也是一种压力,他们宁可选择足额拿到现金。此外,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手续繁琐,没有形成一套健全有效、灵活适用的保障机制,这使本来流动性就极强的农民工面临经常性的保障中断,致使他们也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障。
四、农民工权益和社会保障的法律基础
(一)我国目前农民工权益的立法现状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保护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其中,《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劳动用工单位必须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第三、四条对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各种权利进行了全面规定;第二十九条、三十三条则对劳动者的一些法律保护措施进行规定。此外,除了这些基本法以外,部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条例对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益方面也有要求,如《工会法》第2条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第3条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从以上规定来看,如果解决了‘城市农民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这一重大问题,就能够将农民工群体也直接加入工会组织,利用工会组织最终实现维护和保障农民工权利的目的。(二)欧美等国家的法律保障
全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农民工的生存权。英国制订了多个法律,建立起了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国民特别是劳工的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从此英国成了一个福利国家。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推行全面的社会保障措施,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加速了美国的强盛发达。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对社会保障问题都很重视,尤其对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方面制定出一系列明确而全面的法律法规。1.英国
工业革命时期,劳工和业主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工们组成工会进行的罢工和暴动经常发生。英国为了缓解劳资双方的尖锐对立,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保障劳工权益的法律,菏泽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主要涉及劳资关系仲裁、解决住房、改善劳动条件、最低工资标准等,积极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美国
在19世纪后期, 大批农民利益受到当时政府实施的财经金融政策的危害,只能涌向城市成为劳工,并因此导致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日益加深,甚至出现工人罢工暴动斗争运动不停,险些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劳资双方的矛盾越加激烈,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推行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劳工的实体权利得到了有效保护,生存环境大大改善。3.法国
对农民工实行特别保护,从实质上保护他们的平等权。法国在这方面做的最为突出。法国通过三方面即从使用农民工的条件、使用农民工的后果和使用农民工必须通过中介组织这三个方面对劳工进行特殊保护,其中使用农民工必须通过中介组织与我国现代的劳务派遣制度比较接近,法国保护农民工的立法先进水平可见一斑。
五、解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保证基本劳动权利得到落实
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要从监察上加强措施:首先,在监察内容上,将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作为当前及今后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其次, 采取更切实有效的监察措施与手段, 加强对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等事项的日常巡视检查与专项检查制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不提供劳动保护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再次,加强监察队伍建设,增加监察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做好专项培训,不断全面提升劳动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农民工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加快健全和完善有关劳动法律法规从总体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劳动争议机制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我国现行针对农民工权益保护、争议处理的行政、诉讼程序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案件审理周期长;
二、由司法行政部门建构的法律援助中心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的需求;
三、司法行政部门经常在劳动者需要法律服务、援助或帮助时,持漠视态度。综上,只有对现行劳动争议的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变动和完善,使其实现简捷和快速服务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有效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印制适用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指导推动用人单位制订本单位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账,并将其与劳动报酬支付、社保缴费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观念与意识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化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思想意识及行动保障,需要灵活运用各种
菏泽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宣传教育手段、拓宽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渠道和覆盖面、持续广泛深入开展相关法制宣传活动,从而推动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提升,以及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的增强。不断加大对劳动保障普法工作的投入力度,最终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维权意识。进一步贯彻《集体合同规定》和《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通过广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安排农民工参与其中,使农民工获得平等的对话权利,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工工资增长的合法权益,保证农民工享有企业效益增长的成果。在小企业多、农民工集中的地区、行业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在具备条件的城镇,地方工会和行业工会可以代表农民工与相关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从总体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根本扭转歧视农民工的错误观念
农民工为城市各项基础建设做出了贡献,也应享有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权利。政府管理部门特别是制定政策和执法监督者,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消除歧视观念,把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先导力量来对待,要从统筹协调城乡关系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政策制定和执法过程中,做到对农民工平等对待。首先、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其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劳动素养,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好相关政策制定和执法监督工作。站在统筹协调城乡关系和建立和谐社会角度,正确认识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角色与地位。其次,充分利用和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传播功能,引导和创建全社会范围内关爱农民工,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权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03.[2]杨云善.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06.[3]陈巍炜.简述当今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与法律保护问题[J].法制博览,2012(1):70.[4]王品.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3(6):62.[5]黄军锋.当论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J].理论导刊,2014(8):23.[6]李灵.户籍改革让“农民工”一词一去不复返[N].华西都市报,2014-07-31.[7]刘洪德.农民法律援助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7(5):115.[8]贾静.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的缺失及其制度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13 ,(9):104.[9]郭建华.论保护农民工权益的程序法律制度的完善[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5.菏泽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0]冯哲.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困境:分析与解决[J].农业经济,2009(8):67.致谢
时光匆匆,转眼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就要走到尽头。回想大学四年的生活少不了酸甜苦辣,和同学一起度过的欢乐一起讨论学习的时光也将成为记忆。大学四年让我不论在思想、生活、学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成长,我要感谢同学和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我的帮助,这四年是充实的四年,在以后的日子里这将是一段美好并值得怀念的记忆。同时在此我要非常感谢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给我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老师、朋友和同学们。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杨永老师!杨永老师在我的论文撰写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拟定提纲、构思、初稿的修改直至最后的定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提出了众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给予了精心的指导,让我的论文得以最终完稿。杨永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深厚的学识和悉心的教导让我受益很多,在此谨表示我深深的谢意!再者感谢我的家人,在我的求学路上,是他们为家庭的默默付出和对我的支持,使我得以全身心的追求学业的进步
最后,再次感谢菏泽学院法律系对我的培养!
第四篇:农民工职业病问题研究
农民工职业病问题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突出,受到健康威胁的人数超过2亿,其中农民工群体占多数。2009年6月22日河南籍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发生后,职业病问题迅速成为社会讨论的话题,由此引发的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农民工的健康权。本文结合2008年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农民工职业病危害的现状进行解读,对农民工职业健康权的法律保障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病;健康权;社会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凸显,尤其是处于极端弱势地位的农民工群体的生存问题。农民工在城市里从事最脏最累的劳动,身体健康不断受到威胁,却享有极少的社会保障。作为城市建设的排头兵,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其贡献极不协调。
2004年8月河南籍民工张海超被多家医院诊断出患有“尘肺”,但由于这些医院不是法定职业病诊断机构,所以诊断“无用”。而由于原单位拒开证明,他无法拿到法定诊断机构的诊断结果,最终在2009年6月22日,他以“开胸验肺”的方式进行验肺,为自己证明。“开胸验肺事件”发生以后,社会对农民工职业病问题的讨论逐渐成为公共话题,由此引起另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农民工健康权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工职业病危害的现状解读
2002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的定义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具体的参照标准是卫生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4月发布的《职业病目录》。目录共规定了尘肺等共10类115种职业病。根据2007年卫生部报告,我国现有1600多万家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人群达到2亿多人,其中农民工占1.4亿多。我国农民工职业病危害的发生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隐匿性强,治愈率低
实际工作中农民工可以接触到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但以粉尘、噪声及各种化学毒物为主,所患职业病也以尘肺病、物理性疾病及各种职业中毒为主。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潜伏期较长,早期造成机体损害,可不为察觉,一经发现损伤往往已难以恢复。现实中,农民工大多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无工伤和医疗保险,患病后治疗费根本无力承担,最终只能放弃治疗。
(二)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重
从煤炭、冶金、化工、建筑等传统工业,到汽车制造、医药、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都不同程度存在职业病危害。全国农民工约占城镇劳动力人口的1/4,部分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占到了1/3多,而随着近年来农民工人数日益庞大,为职业病患病人数的增多埋下了巨大隐患。在我国各类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因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职业病危害更为突出。
(三)流动性大,转移严重
在引进境外投资和技术时,一些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生产企业和工艺技术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与此同时,境内也普遍存在职业危害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的情况。由于劳动关系不固定,农民工流动性大,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尤为复杂,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
三、农民工职业病法律规范的缺失
我国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对于职业病危害的防护,国家已出台了《职业病防治法》及相配套的条例办法来规范。但为何农民工职业病危害依然如此严重?笔者认为除了农民工主观上维权意识淡薄外,主要还是客观上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
(一)缺乏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尤其是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律。且我国现行社保法律制度受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以及农民工跨省流动性强特点的多重影响,不能在城乡之间实现有效对接。目前,只有一些零散的地方性法规和一些规范性文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加以规定。各地法规的不统一也常造成彼此之间不协调甚至矛盾的产生,进而又使现有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地方性法规和一些规范性文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缺少各部门法相应的制度加以配合农民工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具有流动性、临时性等特点,需要其他各部门法的紧密配合,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等社会劳动性的法律来支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活动。比如《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了:“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或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但是在现实当中农民工往往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都没有签署。给予工资的方式没有明确规定,执法部门在调查过程当中也就无法找到有力的证据。再如法规要求各类所有制企业用人单位均应参保缴费,但对拒不参保缴费的用人单位却没有制定具体的强制性措施,无法可依的情况同时导致执法的缺失。在具体的劳动仲裁以及诉讼过程中,因为农民工自身经济实力弱,使得维权之路亦十分坎坷。
(三)相关部门执法不力,政府监管不到位
农民工权益难保障,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企业主缺乏法制意识,为获取利润最大化,不惜以牺牲职工的生命健康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但从深层剖析,关键在于基层执法力量的薄弱、行政监管的缺位以及某些地方政府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地方经济发展,把吸引投资、改善投资环境与加强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对立起来,职业卫生工作人员进入
企业检测甚至要政府主要领导签字才允许,对职业卫生防疫部门监督检测企业职业卫生进行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损害农民工利益现象的发生。
四、农民工职业健康权保障的法律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农民工的健康权利保护是我国立法绕不开的一个问题,美国著名法学家摩狄曼·J·阿德勒在《六大观念》里曾说:“我们作为人而有权拥有的平等是环境平等,而不是个人平等。它们是条件平等——地位、待遇和机会的平等。”一个法治社会的建立,首先需要有一个平等的法制环境,给予任何人以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应享有无差别的实体权利,这也是世界人权保护的核心内容。解决农民工的职业健康问题,保障农民工实际享有维护自身健康权的利益,要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入手。首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进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根据农民工的特殊性,结合我国国情,重点应采取以下具体举措: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实现医疗保障城乡对接提供条件
1998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但迄今为止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基本上还是以户籍为基础,且重心明显倾向于城镇。走出农村的农民工虽然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他们还是农村户口,所以仍被屏蔽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外。可见我国由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带来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近几年江浙一带逐步放开城镇户籍限制,因此只有打破户籍限制,逐步实现人口流动自由,才能使一部分工作稳定和有能力的农民工逐步在城镇落户,得到城镇社会保障,从而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为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城乡对接提供条件。
(二)加强立法工作,建立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法律规范的缺失给农民工社会保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标准不一致、保障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等。要使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制定一系列适应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当下,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个特殊时期,应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实行社保的全国统筹,把社保由“地方粮票”变成“全国粮票”。
(三)完善工伤和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工职业健康权保障子体系
针对我国农民工职业病危害发生的特征,制定一套农民工职业健康权保障体系,重点在于完善工伤和医疗保险制度。首先,用人单位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落实农民工“两险”的参保率,并认真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以及加大职业病的宣传和防止措施的力度。其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用人单位落实“两险”的监管工作,公正执法,违法必究。同时还可以建立政府专项救济基金,应急救助那些无法落实职业病待遇的病情危重农民工和特困破产企业的职业病患者。最后,对于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可建立“可转移”的工伤和医疗保险制度,如在前期已经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情况下,法律应保证“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条件的随农民工的流动而自由转移。
(四)完善社会劳动法律法规,改革劳动仲裁和诉讼制度
2008年1月1日国家颁布《劳动合同法》,首次明确将职业危害防护作为劳动合同的必备的条款之一,这在农民工健康权的法律保障上向前迈进了一步。结合现状,笔者建议应把农民工明确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严格按照法律提供其劳动保障。同时,还应该加快制定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民工的职业健康权利提供全面的法律保证。其次是对劳动仲裁制度和诉讼制度进行改革。立法上对农民工实行“优惠制”,如延长劳动申诉的时效期、政府出资提供仲裁或诉讼代理、降低仲裁或诉讼成本、可缓缴仲裁或诉讼费用等。执法部门应主动介入对农民工的受害案件的调查,对违法用人单位的经济、行政处罚要加大,且同时要考虑到农民工仲裁以及诉讼之后的权益保护问题。
(五)适当“扶植”中小企业,实现人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当今我国的现状是大多数农民工职业病危害都发生在一些中小型污染企业中,而这部分企业由于自身资金的缺乏和技术更新的落后,即使有心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客观上却没有这个实力去实现。因此,国家在立法以及相关政策制定上对中小企业应给予适当的“扶植”,如政府派专门人员进驻企业指导卫生环保工作、在职业病防治中提供技术支持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广大农民工的职业健康,而且还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正规、有序地生产经营,实现人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六)建立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强化农民工社会救济力量
资强劳弱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农民工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如社会舆论的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等。其次,强化农民工社会救济力量。作为农民工最重要的利益诉求渠道之一,工会应最大限度地将农民工组织起来,督促并协助用人单位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协调并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矛盾,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各地法律援助机构也应积极地参与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队伍中,在当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法律援助项目。
(七)结合国际规范,建立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
结合国际劳工组织颁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国际贸易部长级会议认可),建立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使企业自觉履行职业病防止义务和承担社会责任。从而极大地改善我国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资本市场的利益最大化,最终构建一个健康、文明、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杜宛璘,胡诗慧.农民工健康权保护的法制建设探究.华商.2007(11).
[2]葛宪民.劳动者职业健康权威手册.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第五篇:农民工社会保险
农民工社会保险——强化责任 厘清主次
应改变养老保险的基础性首要地位的传统思想,在坚持完善工伤、医疗以及失业组成的基础性保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农民工的养老、生育等其他保险制度
农民工,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词,代表的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生活在城市,却不具备城镇居民的身份;被划分为农业人口,却脱离了土地。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失业以及遭遇其他意外风险时生存发展得以保障,关系到中国未来城乡一体化建设,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通过了《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首次提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但是,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究其原因,就农民工而言,长期生活在城市,大多数人已经完全脱离土地,但是其思想上仍然坚持着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因而缺乏参与社会保险的动力;就用人单位而言,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感,片面追求企业利润,为了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严重忽视农民工的参保问题。
在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上,尽管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模式,但无一例外地将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首选项目。不过,我国养老保险采取的是“统账结合”,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强调的是积累,而农民工最大的特征在于流动性强,积累不足。此外,农民工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工伤、失业、医疗保险的需求更甚于养老保险。在社会生活中,大多数农民工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其面对的伤害风险、失业风险较大。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是当前整个社会保险制度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具体而言,为了最大范围地将农民工纳入到保险体系内,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明确的责任机制,严格规定农民工、企业以及政府责任:就农民工而言,应当明确农民工参加基础险的义务,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方式可以参照目前个人所得税缴纳方式,设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标准;就企业而言,可以参照当前税法对于企业责任的规定,通过法律规定企业在农民工社会保险中的责任,同时应该规定严格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就政府而言,在社会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承担兜底责任,应通过专门的财政预算给予其保证,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并适当引入第三方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作。
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无法一蹴而就。为此,应改变养老保险的基础性首要地位的传统思想,在坚持完善工伤、医疗以及失业组成的基础性保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农民工的养老、生育等其他保险制度,使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日趋科学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