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重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目录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卫生部 教育部 民政部 信息产业部 中国气象局
中宣部 公安部 建设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二○○六年九月
目录
总则 1.1 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事件分级 1.4 工作原则 1.5 适用范围 2 监测、报告和预警 2.1 监测与报告 2.2 预警 3 应急响应 3.1 分级响应机制 3.2 应急响应的终止 4 后期绩效评估 5 保障措施
5.1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防控体系保障 5.2 通讯与信息保障 5.3 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保障 5.4 技术保障 5.5 资金保障 5.6 法律保障
14 14 15 15
第二篇: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进入冬季取暖期以来,由于气压低、封闭严、取暖设施设备使用不当等原因,特别是用煤做燃料,如果燃烧不充分,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为防止我厂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特制定本预案。
一、预防措施
动力车间要加强对锅炉房的巡检,检查排烟状况,保证燃煤充分,定期检查通风设施,保障锅炉房的室内通风,预防煤气中毒。
若闻到异常气味,即有煤气产生,应迅速打开所有门窗,严禁明火,预防中毒、火灾和爆炸等事故发生。二、一氧化碳中毒现象识别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与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接触时间长短、患者健康情况有关。早期表现主要是:剧烈头痛、头晕、心慌、面部潮红、口唇呈现樱桃红色、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嗜睡、意识模糊、视物不清、感觉迟钝、幻觉等症状。这个阶段如果能够识别中毒症状,使患者脱离中毒环境,可以很快恢复。如果继续在中毒环境中,病情会进一步发展。中毒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丧失、昏迷、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迟钝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加重会出现重度中毒:深昏迷、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消失、呼之不应、推之不动,这一阶段常伴有脑水肿、肺水肿、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三、现场急救措施
当发现或怀疑有人出现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采取下述措施:
1、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流通处,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并注意保暖。
2、确保呼吸道通畅,对神志不清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
3、对有昏迷或抽搐者,可在头部置冰袋,以减轻脑水肿。
4、观察病人变化,对轻度中毒者,经数小时的通风观察后即可恢复,对中、重度中毒者应尽快向急救中心(120)呼救。
第三篇: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总则 1.1 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指导和规范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3 事件分级
根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划分为4级。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事件范畴。
Ⅰ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Ⅰ级:
(1)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0人(含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5人(含15人)以上。
(2)在24小时内,1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
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300人(含300人)以上,并出现
60-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
(2)在24小时内,1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
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50-2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5-24人。
b.在其所辖的4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3)在24小时内,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
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300-4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25-34人。
b.在其所辖的8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c.在其所辖的2个及以上的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Ⅲ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4)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Ⅲ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Ⅲ级:
(1)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30-5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6-9人。
(2)在24小时内,1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
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60-14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
b.在其所辖的2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1.5 适用范围
本预案主要适用于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应急工作。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由天然气、液化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可以致使人体缺氧窒息的气体所造成的中毒事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监测、报告和预警 2.1 监测与报告
新区管委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组织公安、卫生、气象等相关部门开展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主动监测。
我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新区管委会及其卫生部门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情况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2.1.1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2.1.1.1 责任报告单位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责任报告单位:大连市金州区第二人民医院。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责任报告单位: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为责任报告主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2.1.1.2 责任报告人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责任报告人:大连市金州区第二人民医院所有医疗卫生人员及辖区内乡村医生。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责任报告人:新区卫生行政部门人员。2.1.2 报告时限和程序
报告的及时性。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收到报告信息后,应逐级及时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汇总统计、分析,按照有关规定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新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审核事件报告信息的准确性。
2.2 预警
新区气象部门会同卫生部门,综合卫生、气象和环境等相关的监测信息,结合当地地理和建筑结构特点,按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规律,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出预警建议,并提请新区管委会发布预警提示。应急响应 3.1 分级响应机制 3.1.1 应急响应原则
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时,事发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做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应急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要做好现场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并防止可能发生的爆炸事件;现场处理采取边抢救、边调查、边核实、边开展宣传教育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同时注意加强与媒体沟通,按国家规定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做到及时、主动、准确和有序。
3.1.2 应急响应启动与终止的提出
Ⅰ级:由国家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或终止Ⅰ级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件进行研究和评估,提出启动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级别的建议。我院将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报告和救治,并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协助开展有关调查与处理工作。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向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通报事件情况。卫生行政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氧化碳中毒防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组织专家对中毒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病人救治情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3.1.3.3 气象部门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时,各级气象部门负责监视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分析未来气象条件的可能影响,及时向新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通报,并为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3.1.3.4 环保部门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时,负责监测当地的空气环境状况,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提供监测信息,为中毒事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3.1.3.5 公安部门
负责维护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现场的治安秩序,查处中毒事件中涉及的违法犯罪行为,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妥善处置与中毒事件有关的突发事件。
3.1.3.6 建设部门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时,负责对中毒患者居住场所进行研究,提出安全取暖、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等改进的意见。
3.1.3.7 新闻宣传管理部门
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新区疾控机构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组织开展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气象等部门提供的资料,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
3.1.3.13 卫生监督机构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3.1.3.14 非事件发生地区的应急反应措施
未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分析本地区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可能性和程度,并做好以下工作: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应急处理准备;加强一氧化碳中毒监测和报告工作;开展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2 应急响应的终止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需要符合以下条件:突发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危害源得到有效控制;新发中毒患者出现连续3天达不到事件分级标准的;多数患者病情得到基本控制或无恶化的可能。
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事件进展情况,组织专家依据终止条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新区管委会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一氧化碳中毒应急救治队伍,组织专家编写一氧化碳中毒应急救治培训材料,实施现场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5.4 技术保障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制订一氧化碳中毒救治、卫生应急处置的技术性文件,并协助建设部门组织制订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预防控制的技术性文件。卫生、气象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有效处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提供技术保障。
5.4 资金保障
处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所需财政经费,财政部门应及时拨付。5.5 法律保障
新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等规定,并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6 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新区管委会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防控知识普及教育,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预案的制定
314-
第四篇: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建立和完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增强应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反应能力,确保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反应迅速、决策正确、措施果断、运转高效、处置得当,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食源性疾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执行。
本预案适用于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
(三)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市、区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四)食物中毒事件分级
根据食物中毒事件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我院将食物中毒事件划为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三级。1.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例(含100例)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
2.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100例(含100例),或出现死亡病例。
3.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例,未出现死亡病例。
4.分级标准将根据相关的分级补充和调整规定作相应调整。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院长负责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职能科室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根据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的建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并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立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治组。
组 长:麻大才
副组长:尹仲彪 胡建华 组 员:各职能科室负责人
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职责
1.落实指挥部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同时根据总指挥的指示,组织召开指挥部成员会议,研究应急处理有关工作; 2.研究协调解决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3.检查督促各科室、各部门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防止蔓延扩大;
4.负责相关信息的报告、新闻公告及其他相关工作; 5.完成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各工作小组工作职责
1.综合协调组:由办公室牵头组成。其职责是:协助总指挥负责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协调解决应急处理工作中条块之间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做好社会稳定和安全保卫工作。
三、建立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制度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及时按规定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一)报告责任单位及报告时限、程序
1.医院应当在接到食物中毒报告后2小时内向宁安市卫生局报告。
2.市卫生局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应当通知有关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报告内容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分为紧急报告、进度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1.紧急报告应当包括时间、地点、暴露人数、有症状人数、主要症状及严重程度、临时控制措施、现场调查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等。2.进程报告是在紧急报告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原因初步判断等。
3.结案报告应包括事件经过、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结果、结论、控制及预防性措施的建议等。
4.报告时间要求。紧急报告应在知悉事件后2小时内报告;进程报告应根据事件处理的进程变化或者上级要求随时报告;结案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后10日内报告。
四、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反应和终止
(一)应急反应原则
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医院以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分级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反应。对在学校、区域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要高度重视,可相应提高报告和反应级别,确保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得当,维护社会稳定。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应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二)应急反应措施
(1)发布信息和通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准确、全面、公开、透明地向社会发布本地有关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信息。
(2)开展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评价等。(3)配合疾控部门进行样品采集和实验室检验。根据对初步调查情况的初步判断,进行采样检验。
五、医院具体工作
(1)开展病人接诊、收治的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
(2)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一旦发现食物中毒病人,应按规定报告市卫生局以及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分级反应和终止
应急反应终止前,市卫生局应加强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等的联系,尽早组织专家对终止应急反应的条件进行评估和技术指导。
六、食物中毒事件善后处置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及主要负责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对有关科室予以通报批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按照预案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隐瞒、缓报、谎报的;
2.未按照预案规定采取应急措施的;
3.对事件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调查的;
4.违抗医院应急处置指挥部命令,拒不承担应急任务的; 5.工作人员在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处置期间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
6.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工作造成危害的其他行为。
七、附 则
(一)本预案由医院负责解释。
(二)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泸水县片马镇中心学校
2014年9月
第五篇: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www.xiexiebang.com 2009-11-12 来源:成都儿童专科医院
成都儿童专科医院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有效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和及时消除食物中毒事件的危害,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成都市青羊区卫生局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试行)》精神,结合我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本医院辖区范围内突然发生的、群体性的、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一、组织
成立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院长 党支部书记
成 员:副院长 后勤副院长 医务科科长 护理部主任
院感科主任 防保科主任 临床大科室主任 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控制事态发展。2.收集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发展及处理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实时分析。3.制定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策略和预防控制措施,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开展效果评价。
4.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及时解决卫生应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医疗救治工作正常进行。
职责分工:
1.院长为总指挥,书记负责工作协调和监督。2.业务副院长具体分管。
3.后勤院长负责基本设施、设备的提供、管理、运输及后勤保障。4.医务科、护理部全面负责医疗救治管理工作。5.院感科负责医院内感染控制,检测样本采集,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6.临床科主任负责本科室医疗救治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实施
1.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各部门各级医务人员立即按岗位职责组织实施《院内急救手册》,坚持对急、危、重病人按“先抢救后办手续”的原则进行救治,共同做好现场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服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调度,不得延误、推诿、拒收伤病员,也不得不顾中心条件强收、强留、强治伤病员。2.接诊医师发现10人以上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者,应在积极救治同时立即通知科主任和防保科,并向青羊区疾控中心和分管院领导报告,请求对事件的进一步处理。报告内容包括:事件的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可能的原因、拟采取的措施、发展趋势以及报告人、报告单位及其联系方式。
3.对人数超过30人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于2小时以内由预防保健科上报青羊区疾病控制中心,并连续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在阶段性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4.在食物中毒事件结束后,由医务科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5.一旦明确或怀疑食源性疾患已列入法定传染病的,按本院传染病管理相关制度进行处置。
三、监督
1.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成都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强化医护人员的“三基”训练,医务科、护理部每周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学习和培训,提高急诊抢救能力、应急能力;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专业技术考核,不定期抽查,确保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和相关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
3.加强急诊室、重症病房建设,各科护士长每天检查急救装备,急救物品定位摆放,保证急救通讯畅通,保证急救器具完好率100%,保证急救药品充足、无变质。由医务科、护理部不定期抽查。
4.医务科、护理部定期召开“急救工作会议”,对“抢救成功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根据医务科的建议和应急工作需要,后勤保障科平时应做好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做到品种齐全,数量充足,质量可靠,保证应急第一时间的供应。
6.对影响、延误医疗救治者,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造成不良后果者,按相关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四、术语
食物中毒事件: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