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时间:2019-05-14 22:0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第一篇: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现代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它在加强经济监督,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有效,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内部审计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校内部审计要实现“三化”,就必须大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创新。

关键词:审计、廉政、管理创新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的重构与整合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专业化。高等院校人事部门应明确审计处的人员配置,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的任职条件等事项。审计部门负责人应懂专业,能够领导部门工作,代表部门沟通协调、督导审计业务,使单位的内部审计不缺位和越位。组织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强化专业性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二)内部组织成员团队化。高等院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业务工作的需要,在本单位内部安排能够胜任的各类专业的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审计项目组,形成若干个审计项目团队。组成的各审计项目组独立完成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经过审定后再报送主管部门和单位。各审计项目团队成员组成要素质相当,结构合理,有助于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审计项目的按期保质完成。

(三)矩阵型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构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对象复杂多样、管理活动复杂、专业技术要求高,因此,高校应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该结构由两套管理系统组成,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审计工作而临时组成的横向系统。这种结构稳定、适应性强、效率高,能充分满足高校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积极构建新型的审计计划管理模式

计划管理属于审计工作的宏观层面,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和基础。我国高等院校审计计划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编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缺乏长远和科学的规划;二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管理缺乏统筹和协调;三是在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随意性变动频繁,变动也缺乏程序制约。

(一)改进计划编制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走访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确定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和重点,制定的相关计划既围绕中心,又突出重点、服务大局。二是建立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三者结合的计划体系。要以长期审计计划为导向,中期审计计划为基础,年度审计计划为核心。这种计划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有利于高校审计部门进行综合规划,全面履行审计法定职责。三是采用滚动编制法来制定内部审计计划。首先确定计划周期,然后制定周期计划,在该周期计划执行完一年或两年后,再对执行情况作一次分析和估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周期的计划,从而使两个周期的计划紧密衔接,出现问题及时矫正。这种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不配比的问题。

(二)切实有效执行审计计划,加强交流和反馈有了一个科学的审计计划,还需要有效的贯彻执行,高等院校审计部门应当从做好编制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交流和反馈、建立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等方面切实有效地使得相关审计计划得到实施。

(三)建立健全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估制度。高等院校应对审计计划进行定期报告和检查,同时应制定项目评估标准及奖惩措施,并对违反计划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理。只有建立考核和评估制度,内部审计计划才能落到实处,审计人员也才有积极性。

三、审计作业管理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考核制度。一是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严格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二是要有效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三是推行审计日记制度和工作会议制度。这样有利于工作质量和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规范、内容应完整、重点突出、责任明确。审计工作底稿应由审计人员编制、审计组长复核后分别签名盖章。

(三)明确内部审计责任制,加强对内部审计现场指导和检查。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项目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项目负责人要及时了解审计工作情况,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

(四)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提高审计报告水平。在编制审计报告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二是审计报告着眼点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三是审计结论准确、客观;四是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报告的水平,才能使得审计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除了及时总结审计工作,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外,还要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应明确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另外,加强审计档案管理,项目组应及时将项目的审计资料整理归档,加强对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也是把好审计项目质量关的措施之一。

第二篇: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1

摘要:新财务会计制度(新财会制度),即是对旧财务会计制度内容的重整与细化,既保持了原有制度的基本内容,又有其新的特性。就目前的新财会制度的应用来说,实用性非常强,尤其是高校的会计核算,应用非常方便。并且,新财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水平也逐渐在提高。本篇文章旨在探析新财务会计制度在应用时对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望此项课题研究能对日后高校审计的相关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审计;新财会制度;影响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义

以国家相关法律为依据,专门负责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定期将校园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核检,然后将核查的各项资料进行总结规整,在保障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合规性之后制作一份审计报告。在高校内部,审计单位属于独立单位,可有效监督学校的各个经济组织活动,保障其合法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对于高校本身而言,它的经济性质以及它的经营理念都是构成其内部审计内容的重要因素。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包含有:高校财务预结算、收入和支出以及经济责任这4项审计内容。其中,财务预结算审计的目的就是专门审计高校内部的经费预算,重点核查高效实际的花销是否和预算一致,有无超出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各大高校的经费预算都需要遵循一个特定标准,若未被批示准许,不可以使经费的预算超出这个标准。收入和支出审计,顾名思义,与高校内部相关的收费支出项目有关。收入审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是否设置了专门的资金账户以及抑制和整治乱收费现象等;支出审计的具体内容有是否出现乱开支的情况,专用资金有无私挪乱用等。经济责任审计即对离任的责任主体的经济情况作审计工作。

二、新财会体制中的新的高校制度探究

相较于旧财务会计制度,新的财会制度重新调控了主体、资本、监管以及风险等方面的内容,让高校财会制度的整体有了一定转变。首先,改变了会计计量。将新财会制度中的营业税转变为了增值税,计税的税率和方法还有依据等等都有所改变。这样,也就或多或少影响了高校的税负情况,使得高校内部的经营活动也受到了改变。另外,新财会制度之下的会计计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靠性,可明确显现高校资金的流转情况。其次,改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新财会制度更细化了会计的核算方法,譬如,调整了稳定资产的价值要求(每单位),并且以资本折旧的方法来核算,以此真实映射稳固资本的价值现状,这相对于旧制度来说,实用性有所增强。另外,新制度还将高校会计核算的科目也进行了细致划分,譬如,高校财会核算中还包含了政府收支分类以及部门预算等等。

三、新财会体制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其影响主要包含3方面:审计类别、审计内容以及审计职能。以下内容是具体探析

(一)审计类别审计类别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内容为依据可分为4种:财务预算、收入和支出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1]。然而,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新增政府收支等内容使得审计工作内容也有了不小的调整。譬如,新财会制度中更加重视财务预算审计工作,严格把控预算的收入、执行以及支出过程,这对高校相关部门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将审计固定资产的工作也纳入章程中,保障其过程的完整、严谨性。另外,也扩充了新财会制度中的审计报告范围,既保留了原先的审计评价,又评估了各高校的效益和风险。

(二)审计内容新财会制度中更加细化了财务收支的各项内容,这也对高校的审计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严格审查高校收支方面

譬如,逐条审查补助收入情况以及科研教育、经营收入的情况,规整明晰每项条款。在审计高校的支出情况时,务必将经营和事业支出分清、分离,其中的事业支出在新财会制度中还包含有科研、教育、后勤保障和刑侦管理以及离退休这5部分的支出情况,审计时需要仔细核对验证。对于年末的结余,需要将其合理规划和分配,保障账目条框合理符实。至于其他方面的支出,诸如报废和捐赠或转让等情况的,也要严格遵守新财会的制度,不可出现乱支出的情况。

(三)审计职能以往,旧的财会制度重视的是严格监督高校内部的各个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时刻防范风险发生,保障高校内部生活的正常运转,它重在施行一种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的过程

自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施行以来,高校的重心便开始向审计职能的防范性迁移,这也对相关的审计部门提出了要求,需学会转换角色,将监督角色换为管理角色,既要能监管学校活动又要能正确引导学校策略的制定与施行。所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制度和程序都要保持其严格性、防范性,从而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降低风险发生率。

四、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新财会体制相对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作为一种关键因素,在高校活动中,它切实地保障了整体活动的正常展开。对于每个单位而言,内部审计既有着监督的功能,又有着风险防范的作用。如今,新财会制度发展趋势日增,各高校也已经开始吸纳其宗旨和精神,将其与自身的审计相结合并适当调整,进而提升自己高校的审计工作效率,并不断促进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淑伟.新财务会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J].中国内部审计,20xx(1):35-37.

[2]彭玉红.新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实践分析[J].商业会计,20xx(14):76-78.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2

内部审计是广义审计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在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健全完善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勇于创新审计方式,提高整体的办事效率。内部审计对于学校的财务管理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有必要做好该部分的工作。

一、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现状

(一)内部审计不规范

就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来看,有很多的部分都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大多数的审计人员都没有严格的按照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审计工作,相关的领导对此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在审计遇到问题时,审计人员更多的是利用已有的个人经验来解决,一般都不会进行上报避免因为工作的失误而受到惩罚。不过,还是有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因为审计人员没有及时的上报问题,最终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理应有相应的审计流程、内容,但是就现有的高校审计来看,因为审计制度的缺陷,大多数的审计工作都是采用统一的审计内容、流程。

(二)制度没有严格的执行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但是,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没有严格的按照制度来进行,还存在审计人员利用自身的职权来获取私利,造成高校的损失。另外,相对于其他的工作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而审计人员又被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导致某部分的审计人员未及时的完成工作忽视了工作的质量,使得最后的审计结果并不能够真正的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还有部分的被审计单位或者人员拒绝上交相关的审计文件,阻扰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抵抗??计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内部审计制度需要创新

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内部审计制度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面对这样的状况,创新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完成效率,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但就目前高校审计工作来看,创新是缺乏的。一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资源上没能得到足够的支持;二是因为创新人才的匮乏,大多数的高校审计人员都是做好本职工作,对于创新制度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大部分的人员都是不愿意去做的。三是因为目前国内的内部审计创新都处于停滞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挖掘才能够做好创新的工作。

二、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改进完善

(一)更加规范的进行内部审计

就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来说,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够的,所以有必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具体表现为:在已有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规范制度的使用、执行流程,让高校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的时候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对审计事项进行内部审计后,在征求被审计单位之后编制相应的审计报告;在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报告后,需要向上层校领导申请审批才能继续后续的审计工作。另外,每个审计事项的审计程序是有着差异的,所以高校应该针对不同的审计类型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在规范审计内容程序的同时,规范审计的应用工作。

(二)确保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

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基础,而制度的有效性就应该是高校的进一步追求了,只有制度有效的得到了执行,才能够对高校起到真正的作用。就目前来看,高校应该加强对审计职员权利的限制监督,避免某些审计职员利用自身的职权做一些损害学校利益的事情,或者不按照审计的制度进行内部审计,导致内部审计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高校的发展状况。另外,学校应该加大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力度。内部审计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与执行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学校要想更好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是必要的。

(三)创新内部审计制度

制度的创新一直都是高校探讨的一个问题,如何进行创新能够更好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也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高校审计部门应该积极的开展财务决算的审计及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并且要积极的开展审计制度的创新工作。创新在于,首先,内部审计不应该止步于书面的审核,而是应该全程的参与,从预算的制定到最后的决算,真正的做到动态的审计。其次,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全面的、复杂的工程,为了尽可能的简化审计的流程,提高审计的效率,高校可以适当的下放权力,让审计部门有足够的权力去进行部分的审计工作,避免因为繁琐的审批流程造成的审计工作的不及时。最后,针对学校科研经费的审计,不仅应该审核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对于那些即将开始或者已经完成的项目也应该纳入到审计的工作当中,虽然加大了工作量,但是也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对于那些想以权谋私的人进行约束限制。

三、结语

健全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是高校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针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应用现状,有必要做好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工作,这对于高校今后的审计工作来说是必要的,只有做好了内部审计制度的改进完善工作,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得以实现。

第三篇: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摘要:近年来,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本文在阐述了风险、风险管理的涵义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动因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近年来,有些内部审计组织开始介入风险管理,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这一做法得到了国际内部审计职业界的普遍认可。现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等特点。在风险的形成过程中,要涉及到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个方面。

风险因素,是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机会或影响损失严重程度的因素。有物理因素、道德因素、心理因素。

风险事故,是指在风险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造成损失的事故,因此可以说它是损失的媒介物。

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通常以货币单位来衡量。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直接损失是实质性的损失,间接损失则包括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三种。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为人类追求安全和幸福的目标,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近代的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对什么是风险管理,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克里斯蒂(JamesC.Cristy)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我国的陈佳贯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根据以上风险管理的定义,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

内部审计之所以涉足风险管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更使企业的风险雪上加霜。因此,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

(二)内部审计对发展的渴求

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不断地发展,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总是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又十分重要的领域,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的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

(三)内部审计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1、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

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正因为如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因为风险不是由你们来承担(至少不是单独承担),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就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或者有意购买残次品,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

2、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实现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

有些企业尽管也有风险管理部门,但它属于管理部门的一个职能部门,向总经理报告,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服于管理当局的压力。如风险管理部门对某投资项目分析后发现风险太大不适合投资,而总经理好大喜功,他会力促项目的实施。这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四)外部审计的影响

近年来,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不断扩展,在其所扩展的新的保证服务业务中就包括了风险评估,且是主要业务之一。这不能不对内部审计界产生影响,因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注册会计师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

与一般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相比,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既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区别。他们的联系表现在,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两者的区别在于他们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同。正是上述的联系和区别,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与一般风险管理过程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原有的已识别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因果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二)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

风险衡量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风险报酬法(又称调整标准贴现率法)、风险当量法、解析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等。

(三)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为降低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也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已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涉足风险管理领域有其客观必然性,是环境因素和其本身因素使然。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但这绝不意味着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作为直接的风险管理人,在必要的情况下,它可以直接进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对内部审计如何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第四篇: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编辑:凌月仙仙

作者:刘世谨 出处: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日期:2004-1-1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动因

[摘要]近年来,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本文在阐述了风险、风险管理的涵义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有些内部审计组织开始介入风险管理,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这一做法得到了国际内部审计职业界的普遍认可,以至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9年通过的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把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一、风险、风险管理

(一)风险、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赵曙明、杨钟,1998)。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等特点。在风险的形成过程中,要涉及到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个方面。

风险因素,是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机会或影响损失的严重程度的因素。风险因素可分成三类:(1)物理因素,是指增加风险发生机会或损失严重程度的直接条件;(2)道德因素,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或不良企图,故意使风险事件发生或扩大已发生风险事件的损失程度的因素;(3)心理因素,是指由于人们主观上的疏忽或过失而导致增加风险事件的机会或扩大了损失严重程度的因素。

风险事故,是指在风险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造成损失的事故,因此可以说它是损失的媒介物。

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通常以货币单位来衡量。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直接损失是实质性的损失,间接损失则包括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三种。额外费用损失措必须修理或重置而支出的费用;收入损失指由于该企业设备损毁以至无法生产成品而减少的利润;责任损失指由于过失或故意致使他人遭受体伤或财产的侵权行为而依法应当担负的赔偿责任。

对于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解释理论:一是亨利希(H.W.heinrich)的骨牌理论;二是哈同(W.Haddon)的能量释放论。他们都认为风险因素引发风险事故,而风险事故导致损失,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三张骨牌之所以相继倾倒是由于人的错误所致。后者则认为之所以造成损失是由于事物所承受的能量超过其所能容纳的能量所致,物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为人类追求安全和幸福的目标,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近代的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对什么是风险管理,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克里斯蒂(JamesC.Cristy)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另外两位美国学者威廉斯(C.Arthur Williams.Jr.)和理查德。汉斯(Richard M.Heins)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我国的陈佳贯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根据以上风险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2)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3)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

内部审计之所以涉足风险管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更使企业的风险雪上加霜。因此,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的管理咨询师,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顺理成章了。

2、内部审计对发展的渴求

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不断地发展,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总是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又十分重要的领域,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的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正因如此,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才不遗余力地倡导内部审计师进军这一领域,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审计的定义。

3、内部审计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独特作用有三:

(1)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

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正因为如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因为风险不是由你们来承担(至少不是单独承担),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就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或者有意购买残次品,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

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它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2)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实现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

有些企业尽管也有风险管理部门,但它属于管理部门的一个职能部门,向总经理报告,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服于管理当局的压力。如风险管理部门对某投资项目分析后发现风险太大不适合投资,而总经理好大喜功,他会力促项目的实施。这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4、外部审计的影响

近年来,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不断扩展,在其所扩展的新的保证服务业务中就包括了风险评估,且是主要业务之一。这不能不对内部审计界产生影响,因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注册会计师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既然外部审计可以从事此项业务,内部审计就更可以从事这一工作。

三、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

与一般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相比,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既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区别。他们的联系表现在,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两者的区别在于他们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同。正是上述的联系和区别,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与一般风险管理过程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是在一般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其风险管理过程应包括三个方面:(1)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2)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3)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原有的已识别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因果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二)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

风险衡量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信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风险报酬法(又称调整标准贴现率法)、风险当量法、解析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等。

(三)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为降低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也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已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涉足风险管理领域有其客观必然性,是环境因素和其本身因素使然。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但这绝不意味着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作为直接的风险管理人,在必要的情况下,它可以直接进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介人风险管理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对内部审计如何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第五篇:内部审计管理

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1

The status and measures of internal audit management inChina

陈丹萍

南京审计学院

摘要:本文从审计管理的角度对我国内部审计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证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目前内部审计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在此基础上,根据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改进内部审计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

审计管理

现状

对策

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ernal audit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aspect of audit management.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 large amount of facts and examples, the article finds problems existing in internal audit management which influence the function of internal audit.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he paper comes up a series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how to improve internal audit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l audit.Key words: internal audit;audit management ;status; measures

内部审计管理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包括内部审计行政管理和内部审计业务管理。内部审计管理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体现审计独立、权威和公正,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计划制定机制不够严密

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审计资源的配置过程,配置审计资源要求人尽其才。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计划安排缺乏长远性、科学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没有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计划机制。

(1)审计计划过于主观,没对审计计划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分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为了年终考核和突出工作业绩,盲目追求审计项目的数量,造成审计范围大,不能抓住重点,同时审计项目质量持续下降,加大了审计风险。

根据笔者对357家单位的内部审计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对审计项目没必要做可行性分析的占28%,52%的单位认为仅仅偶尔为之,8%的被调查者认为做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但没起作用,只有12%的单位认为确立审计项目时需要做可行性研究,可见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立项缺乏一定基础。根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内部审计项目需求的动因主要是上级指令,占51.7%的比例,27.59%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事审计项目的动因是每年的惯例,20.69%的被调查者认为其立项是根据工作结果的需要。可见审计立项主观性过强。(2)确立审计计划的依据不够科学。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还未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审计计划确立机制,计划具有人为影响因素,故不能科学地利用审计资源,合理地规划审计项目。

从调查问卷的圆饼图中可知,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审计任务占32.26%的比例,经本部门制定并上报批准的占64.52%,上下两级部门协商确定的占3.23%的比例,357家被调查

1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71015和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4KJB520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者没有一家认为其审计项目立项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的。

2、内部审计主体管理

内部审计主体管理是对审计人员的招聘、业务培训、激励和业绩考核等。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复合型人才少;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上,审计人力资源利用不尽合理,人员管理机制简单化。

根据调查问卷资料显示,只有25%以下的被调查单位审计人员学历构成较为完整,大专生以下学历、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均占一定和比例,其它75%的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均以本科及其以下学历组成。调查表的另一项内容显示,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只有25%以下单位的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全面,包括管理类、财经类、工程、计算机以及会计专业知识,而内部审计部门只有会计知识的人员组成的占25%的被调查单位。可见单一的知识结构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和深度,同时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除此之外,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是内部审计主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存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有些单位内部审计机关考核的标准、方法缺少科学性,考核的形式缺乏公开透明性,考核的结果体现不了奖罚分明,使得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弱化了审计管理。

3、审计过程的成本管理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本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在项目成本管理上),主要表现为:一是时间成本。不能精确严格地把握时间,从而造成较大浪费。二是立项时未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制定审计方案时未充分考虑项目安排是否合理,没有突出重点或抓住被审事项的风险点,从而导致高投入、低产出。三是人力成本。总之内部审计在开展工作时,没有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审计成本管理意识淡漠,造成一定的浪费。

根据调查问卷的信息统计,有严格的成本实时控制的单位只占5%,50%的单位没有成本控制意识措施,30%的单位出现成本控制偏差是通过自我调整完成的,有成本控制意识而实际没有很好地执行成本控制的占15%。

4、审计质量及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内部审计质量和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造成对内部审计质量和风险的控制不力,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审计风险问题;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了解和评估不够重视,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风险的评价以及确立重要性水平的方法不够科学,不能正确理解其真正涵义;实质性测试效果不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查不出重大错报;审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重习惯轻准则、重业绩轻基础现象仍大量存在。

根据调查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根本没有考虑审计风险和实际没有考虑审计风险的占47.06%,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的单位只占29.41%。可见内部审计的质量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有等进一步提高。

5、内部审计信息的管理和利用

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信息管理中存在两个问题未能妥善解决:一是审计项目结束后,将审计结果报告给董事会及相关治理机构后,不了了之,未见有后续的落实及相关整改措施。二是审计项目存档后未能科学利用审计成果,将审计信息束之高阁,没有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扬长避短,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

二、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的对策

(一)确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内部审计计划立项模式,合理安排审计资源

1、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

审计计划管理解决的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如何明确审计任务、制定审计目标、选择审计实施方式等问题。审计计划的编制是否充分考虑了各个审计项目的工作量及所需要的人力、时间和费用等。科学地确立的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应遵循以下顺序:(1)将内部审计的可审事项列为审计对象;

(2)根据每一可审事项的具体情况对其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考虑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性,确定高风险可审事项;

(3)综合考虑审计资源及投资者的要求,以及被审事项的特殊情况,确定审计项目及先后顺序。

内审部门在制定项目计划时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董事会及各种管理人员的意见;外部审计师的意见;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财务和经营情况的分析;审计前掌握的资料以及行业或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内部审计项目计划作恰当的调整。

2、内部审计计划执行的管理

审计计划执行的管理是指组织和控制审计计划的落实及对原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的过程。由于审计计划的执行实际上是内部审计采取各种组织和控制措施对其业务活动按照计划要求进行管理。审计计划在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应当对其进行检查和考核。

(二)强化审计项目管理

在审计项目管理上,逐步建立审计项目组的运行机制。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在具体项目的管理上,要实行审计项目组负责制,支持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审计项目组,充分发挥审计项目小组的整体效能。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以评估审计项目组的工作成果,在小组内部建立科学的、权责分明的上下联动机制和组长责任制。要以审计质量为主要考核目标,以是否明确权、责、利为考核内容,考评制度要与规避审计风险、遵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

(三)加强审计成本管理,实现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考虑项目审计的收益和其成本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只有审计收益大于审计成本,才能真正体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的最终目标。审计成本的管理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要优化审计组织,整合审计资源。强化预算控制,降低费用支出。在审计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中要严格控制审计程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在审计报告阶段的成本管理,主要通过利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所获取的消息,进行深入的筛选、综合提炼审计成果。最后要建立审计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是把成本管理与人员管理结合为一体的审计成本管理模式。

(四)确立内部审计质量与风险管理意识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是审计管理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提高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单个审计项目来考虑,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将审计工作的主要环节作为一个质量控制系统,明确相应的工作目标、工作步骤、质量要求及工作责任。内部审计质量与风险管理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内部审计质量与风险管理的体系,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与风险管理体系应是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计质量全过程的管理,体现了“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审计质量的多层次管理既包括审计人员执行业务的自我管理、审计项目小组的管理,又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质量监督等多个层次。注重内部审计质量保证与改进的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日常监督;内部评价;外部评价。最后要加强化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意识。

(五)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管理

内部审计人员管理是对审计人员进行选拔、使用、培训和考核等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进行审计人员管理过程中,要将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合理组织、安排和利用审计人力资源,使人与人、人与事适当配合,充分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取得最佳工作效果。

(六)重塑审计信息管理模式

1、内部审计信息的管理

审计活动是一种提供特殊服务的活动,其提供的最终“产品”是一种审计信息。事实上,审计管理职能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对审计信息进行不断的收集、加工、整理和使用的过程,审计信息系统为审计管理活动提供了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2、内部审计信息成果的有效利用

坚持成果共享,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应注意提高审计成果的共享、利用、转化水平。充分发挥审计信息系统的平台,为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资源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锐.内部审计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企业论坛,2006(7)

2.尹芳,司金山.内部审计管理――审计质量的保证.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3.周光松.内部审计制度的新发展――浅谈《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方法》.财会研究,2006(11)

4.柴芳云.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战略初探.财会通讯,2005(11)

5.陈丹萍,张文婧.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的发展趋势.审计月刊,2006(9)

6.吉林省内审协会课题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与发展的思考.当代审计,2003(1)7.冯均科.实施人本主义的内部审计管理策略刍议.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3)8.陶必胜.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现实选择.交通企业管理

9.徐光华,李兰翔.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内容体现构建新探-江苏企业内部审计实践引发的思考.审计研究,2007(1)

10.徐德.论现代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审计研究,2005(2)

11.任志宏.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经营能力.审计研究,2005(3)12.赵军.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问题和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1)13.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8号令.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 14.陈默,赵玉民.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初探.当代经济,2006(9)15.刘英来.关于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审计研究,2003(4)

16.仇娅,田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及对策分析.科技与经济,2005(3)

下载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透析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程序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应市场经济对高校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的要求,而对高校中、高级管理者实......

    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结果跟踪

    浅谈审计结果跟踪回访的必要性及措施 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律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做出的审计处理或处罚决定,被审计单位应毫不疑义地执行和落实。但......

    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加强审计......

    内部审计管理规定

    山东华盛中天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内部审计管理规定 (2008年12月16日办公会通过)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各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严肃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维护......

    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一、领导高度重视,构建内审工作的广阔平台。 市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在实践中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在经......

    浅谈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创新

    浅谈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已成为其加强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五大创新内部审计方法

    五大创新内部审计方法 五大创新内部审计方法 扩大金融内部审计监督覆盖面 银行在对审计行业进行改革的时候,需要对审计方法进行创新,加强内部审计,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扩大金融......

    高校创新教育

    学号1100500235 姓名:原亚欣 学院:电信学院 班号:1005104 任老师,您好,我上个学期也选了你的知识产权课。当时是因为专业课考试,自己断网了,没有看到您发给我的邮件,后来看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