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医院2014年第三季度感染性疾病科用药分析
总医院2014年第三季度感染性疾病科用药分析
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患者均为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包括肺结核、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及不明原因的感染患者,其中病毒感染占有大多数,而细菌感染多为合并感染患者,单一细菌感染患者较少,其用药以抗病毒用药为主,现将用药分析如下:
本季度临床药师对感染性疾病科用药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随机抽取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处方500份,抽取感染性疾病科四个病区病历100份,对其用药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在门诊的500张处方中,有488张合格,12张不合格,合格率为97.6%,比第二季度上升0.2个百分点,不合格处方的原因主要是:涂改无签字2张,诊断不规范处方4张,用法用量不规范6张。
在500张处方中,联合使用的处方有259份,占总处方量的51.8%,比第二季度上升0.4个百分点,单一药物处方为241张,比例为48.2%,联合用药中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有超剂量用药情况。
在病区抽取的100份病历中,包括一区25份、二区25份、三区25份、四区病历25份,全部为联合用药病历。在病历中存在的问题是:临时医嘱开药不规范,没有用法用量;口服中成药开药量偏大,在用药时应该注意。
在抽取病历中,发现有药物过敏史者,未在病历中记载过敏情况,有例引起严重的过敏情况发生,应该警惕。
感染性疾病科用药主要为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及护肝类药物等,其用药情况相对较为规范。但是也存在上述一些问题,对于上述处方中及病历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反馈给所在病区的科主任及责任医生,要求及时给予整改。如果再次发现类似问题,将按照医院考核管理规定,给予扣除其科室质量考核分,并通报批评。
2014年9月27日
第二篇:感染性疾病科科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科临床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对病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4.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5.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6.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7.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钩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9.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临床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养与理论提高工作。
2.定期查房并亲自参加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与特殊疑难和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
4.担任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5.定期参加教授门诊工作。
6.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
8.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副主任医师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临床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
2.按时查房,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督促传染病报卡。
3.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4.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出诊工作。
5.主持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院,审签出(转)院病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7.组织本组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8.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总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领导下,协助科主任做好科内各项业务和日常医疗行政管理工作。
2.带头执行并检查督促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执行,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3.负责组织和参加科内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抢救和治疗工作。带领下级医师做好下午、晚间查房和巡视工作。主治医师不在时代理主治医师工作。
4.协助科主任和主治医师加强对住院、进修、实习医师的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
5.组织病房出院及死亡病例总结讨论,做好病死率、治愈率、院内感染率、病床周转率、病床利用率及医疗事故、差错登记、统计、报告工作。
6.负责休息时段发热门诊工作。
临床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根据工作能力、年限,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新毕业的医师实行三年二十四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担任住院、门诊、发热门诊、急诊的值班工作。
2.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做一些必要的检验和放射线检查工作。
3.书写病历。新入院病员的病历,应在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检查和改正实习医师的病历记录。并负责病员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病案小结。
4.向主治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提出需要转科或出院的意见。
5.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应全面负责,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6.参加科内查房。对所管病员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巡诊)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诊疗意见。请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8.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9.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10.在门诊或急诊室工作时,按门诊、急诊室工作制度进行工作。
第三篇: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七条
一、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一)目的:对感染疾病科布局、流程、设施、防护制定标准并进行培训指导并督导检查。
(二)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医院工作条例》。
(三)适用范围:本院
(四)职责:
1、感染管理科对感染疾病科布局、流程、设施、防护标准进行培训指导并督导检查;
2、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护士长组织学习、培训、检查、落实;
3、感染性疾病科医师、护士按标准实施。
(五)内容:
1、实行24h值班制。医务人员均按出诊表准时上岗,中途不得擅自离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出诊。
2、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3、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待患者要热情、耐心、细致,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5、出诊医生要认真做好日志登记,规范书写门诊病历,严格做好患者转运交接记录。
6、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7、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8、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9、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要及时将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信息报预防保健科或医院总值班室,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沟通。必要时,可直接向所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
10、医务人员规范使用个人防护物品,尽量防止和避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11、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目的:规范传染病上报流程、途径、时间,预防传染病传播流行。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三)适用范围:医院
(四)职责:
1、疾控科负责疫情统计、上报管理。
2、疫情管理员,每天收集疫情,分类登记,报告至国家疾病控制信息系统,并注意保密。
3、各科门诊医生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的,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五)内容:
1、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系统,疾控科,各科室均设疫情报告员,由疾控科疫情报告员组织疫情报告工作。
2、各科疫情报告员均应按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及时报告疫情,即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6小时内报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各科门诊医生,一旦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的,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疾控科,科室疫情报告员负责住院病人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
4、疾控科疫情管理员,每天收集疫情,分类登记,报告至国家疾病控制信息系统,按期上报旬报表,每月25日至30日与科室核对疫情,检查漏报、迟报情况并更正误报,然后汇总、统计、上报、存档备查,并注意保密。
5、为鼓励有关人员做好疫情报告工作,临床科室医师,凡及时准确填报疫情卡片的,均从业务收入中提成奖励,由疾控科统计,报财务科发放。如漏报、迟报、谎报疫情,甲类传染病按医疗事故处理,乙类传染病按医疗缺陷处理,计入季度工作质量检查,与科室奖金挂钩。
三、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登记、报告
(一)目的:规范传染病上报流程、途径、时间,预防传染病传播流行。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三)适用范围:医院
(四)职责:
1、医务人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立即通过电子病历内网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疾控科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同时登记到科内传染病登记本上,以备核查。
2、检验科、放射科所有工作人员发现甲、乙、丙类传染病病例,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报告。
3、疫情管理员进行网络报告。
4、疾控科检查、核实、督导。
(五)内容: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2、建立健全相关登记:临床科室建立门诊日志,病房设立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科、放射科建立检验、放射登记本(主要是肺结核x线登记),对所有就诊、住院、检验、检查的病人进行详细的登记;门诊、病房建立传染病登记本;疾控科建立全院总传染病登记本。
3、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医务人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立即通过电子病历内网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疾控科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同时登记到科内传染病登记本上,以备核查。
4、各种登记本、报告填写要求做到内容完整、准确,无漏项、错项。具体要求如下:
(1)门诊日志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发病(诊断)日期、就诊日期、初诊或复诊等基本项目,要求登记齐全,分科、分月装订成册。有关科室的门诊曰志登记数与该科挂号数符合率要求85%以上。
(2)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九个基本项目。病人住院或出院时,如果与入院诊断病名不符,需订正的传染病要及时填写订正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疾控科。(3)传染病报告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使用国家统一的格式。
① 传染病报告登记本包括:病名、登记日期、患者姓名(14岁以下儿童(含14岁)填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发病时间、诊断时间(填到小时、分)、报告时间、订正时间、填卡类型、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卡医师、联系电话等。
② 临床医生或检验医生在诊断传染病后,须按照《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报。报告卡填写必须完整、规范,无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诊断时间填写到小时分钟,填报人应签名。
③ 应尽可能填写电话、工作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以便于及早发现同一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的疫情。
④ 对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人,门诊医生要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并进行记录。
⑤ 检验科、放射科所有工作人员均为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人,发现甲、乙、丙类传染病病例,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报告。检验标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或超过国家标准或超过正常值范围等,能够确定为传染病者,检测结果必须有专人保管,将异常检验结果报疾控科。对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要用传染病登记本专门登记。对肺部x线检查怀疑或确诊为肺结核的,检测结果直接送开具放射单的医生,阳性检测结果要用传染病登记本专门登记。
⑥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报告医务科;对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当天内进行网络报告。
⑦ 各科室疫情管理员于每月25日至月底与疾控科核对疫情的登记,同时做好传染病资料存档
工作,以备上级检查。
⑧ 奖惩措施:如迟报、漏报l例传染病报告卡将扣除科室医疗质量分和责任人l个月绩效工资,造成重大影响的按有关法规处理。对及时准确上报l例传染病报告卡的个人,院奖励l元。
四、感染性疾病科预检分诊制度
(一)目的: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本院
(四)职责:
1、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结合流行病学史、职业史,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患者进行预检。
2、经预检为传染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应将患者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五)内容:
1、分诊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在接诊过程中,注意询问有关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患者进行预检。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4、经预检为传染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应当将患者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6、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应当及时将患者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五、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一)目的:早期发现疫情,控制疫情蔓延,做好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
(三)适用范围:医院感染疾病门诊
(四)职责
1、肠道门诊医护人员对腹泻患者做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就地处理、隔离治疗”。按要求上报传染病,严格遵守隔离、防护等相关规定。
2、疫情管理员,每天收集疫情,分类登记,报告至国家疾病控制信息系统,并注意保密。
3、疾控科根据疫情进行培训、检查、监控。
(五)内容:
1、肠道门诊是发现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第一线,对于早期发现疫情,控制疫情蔓延、扩散起着关键作用,是做好防治肠道传染病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特制定本制度。
2、医院设立专用肠道门诊诊断室、留观室、专用诊断桌以及肠道门诊兼职医生,负责对门诊腹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对腹泻患者做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就地处理、隔离治疗”。
3、肠道门诊应配备有防蝇设备、盛放呕吐物的容器及专用的诊断、检查、采样、抢救、消毒、杀菌药品和医疗设备。值班医生应当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周围环境卫生。
4、肠道门诊业务范围包括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细菌性食物中毒等,以急性腹泻为主的各种传染病。
5、肠道门诊医生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掌握各种腹泻疾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标准、抢救治疗、疫情报告等有关专业知识,严格遵守隔离、防护等相关规定。
6、处理完患者,先用消毒液浸泡手,再用肥皂洗,用流水冲。患者的病历、化验单及收回的药瓶等,必须经过消毒后再行保存和应用。对患者的呕吐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应及时消毒处理,患者离开后要进行终末消毒。
7、医院每年5~10月开设肠道门诊,凡就诊的腹泻患者一律要填写《肠道门诊患者登记簿》,填写时要求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便于查找和统计。
8、发现霍乱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必须立即上报,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疑似病例在确诊或否定诊断后,应做更正报告。要严防迟报或漏报。发现法定报告的传染病,要按规定上报疫情。
六、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一)目的:规范发热病人接诊流程,加强发热病人管理。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等。
(三)适用范围:医院感染疾病门诊
(四)职责:
1、在发热门诊工作医护人员,按要求进行登记、防护、分诊、治疗、转诊。
2、科室负责人组织学习、培训、检查、督导。
3、感染管理科负责相关知识、防护措施培训,并督导检查。
(五)内容
1、发热门诊实行首诊负责制,首诊医生经过培训,掌握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防护知识,负责门诊发热患者诊疗的全过程。
2、首诊医生对在发热门诊输液治疗的患者进行必要的病情观察,交接时要把病情及治疗情况向下一班交接,并写好交接班记录。
3、每日必须向疾控科和医务科报告发热患者诊治人数,如有疑似患者必须由医院专家组确诊后由疾控科报告有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在发热门诊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相应的消毒隔离知识,督促医生做好个人防护和检查工勤人员的个人防护和清洁、消毒工作。
5、发热门诊入口处有专人发放一次性口罩和就诊须知,负责发热患者和陪同人员的导诊和宣传基本防护知识。
6、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负责接诊发热患者,为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发现可能为临床观察、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后,立即将患者安排进入隔离观察室,立即申请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流行病学调查。
7、若诊断为临床观察病例、疑似病例,应立即按规定上报并按照程序转入集中临床观察医院;若诊断为其他疾病则转入正常就诊程序。
8、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发热门诊登记制度,详细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主要病情,以便追踪观察,按规定发放《发热患者通知书》。
七、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目的:规范门诊医师传染病上报流程,加强传染病管理。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爆发及处置规范》。
(三)适用范围:医院门诊
(四)职责:
1、门诊医师发现传染病疑似和确诊病例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疾控科。
2、疫情管理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在门诊日志相应位置加标记。
3、门诊部各科室负责人要每周核查门诊日志,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补报和订正传染病报告卡。
4、疾控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月要认真检查一次门诊日志,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的发生。
(五)内容:
1、门诊医生发现传染病疑似和确诊病例时,要在门诊日志上认真登记,填写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详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地址、发病日期、诊断日期、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等)。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疾控科。疫情管理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在门诊日志相应位置加标记。
2、门诊部各科室负责人要每周核查门诊日志,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补报和订正传染病报告卡。疾控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月要认真检查一次门诊日志,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的发生。
3、对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人,门诊医生要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疑似病人确诊后,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订正卡上报疾控科。
4、要做好门诊日志的收集和保管工作,以备后查。
5、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如果漏报1例传染病,处罚当班医生人民币50元,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依法处理。
第四篇: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布局流程合理,做到有效分区(三区、两道),三区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两道为:医务人员通道、病人通道。
2、门诊接诊病人预防控制措施
(1)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
(2)接诊呼吸道疾病病人时应戴防护口罩;
(3)疑似传染病,按下列途径管理:①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医务处、医院感染管理科等);②根据传染源的性质,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③收住感染性疾病科,按传染病要求住院或转院治疗。
3、留观病人预防控制
(1)普通病人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
(2)病人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传染性疾病但需要抢救或病情危重,暂无法转传染病院的: 1)病人安置单人房间,就地隔离一一除特护、医生必要检查、处置外,其他人包括医务人员不得进入。
2)避免转科,并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检查,以防在转送过程中造成感染的播散。3)病房尽量配备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其它用品相对固定,各种器械、抢救监护设备、隔离衣等,不得与他人共用。
4)医疗器械消毒处理: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5)病房每日一次紫外线消毒,房间内设施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液每日擦拭一次。
6)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病人用过的被单、床单、枕套等必须全部更换,经消毒后再清洗;病人污染的环境必须作终末消毒处理。
4、医务人员的防护
(1)医务人员应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手套、口罩等),每诊治一位病人均应洗手、手消毒或更换手套。个人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消毒,严重污染时随时更换消毒。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鞋套。
(2)医生检查、换药时必须戴手套,离开病房后,严格洗手,并使用手消毒剂。
(3)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做好防护措施,有条件者根据病种隔离的需要提供隔离服。
(4)非该病区工作人员需进入时,应经该病区医务人员许可,并接受消毒隔离要求的指导,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5、医疗废物处理:
(1)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如瓜壳、纸张、一次性饭盒等)应作为感染性废物管理;所有感染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
(2)病人房间的台面、门把手、地面、诊疗用品、废弃物、便器等必须由专人负责严格消毒。(3)排泄物、呕吐物及分泌物的处理:用1000-2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静置30分钟后,倒入病房卫生间便池冲水。
院感科
2018年1月5日
第五篇: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
二、布局与流程
(一)感染性疾病科和传染病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
(二)功能区域划分: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休息室与库房等;半污染区为治疗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备区等;污染区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
(三)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分开;发热门诊患者通道应与其他门诊患者通道分开。
(四)设置独立挂号、诊疗、收费、配药、化验、隔离观察室、处置室、抢救室等,受场地限制,可配备专人为患者送样、配药、交费等提供服务。
(五)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均应设立临床疑似病例的专用单人隔离观察室发热患者隔离观察室外应设立缓冲间,肠道门诊隔离室外设立缓冲间,为进出人员提供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的场地与手卫生设施,同时阻隔与其他区域的空气直接对流。
(六)发热门诊内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应分诊疗室。
(七)各门诊应独立设立患者专用卫生间,污水纳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三、物资与设施配备
(一)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每诊室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二)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需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套等。
(三)各门诊人员出入口、窗户等处应设立防蝇等设施。
(四)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须配备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喷雾器等。
四、医务人员管理
(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医师、感染监控护士组成。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工作制度及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以及消毒隔离等。
(二)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首诊医生负责传染病报告、登记工作,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五)医务人员必要时接种相关的有效疫苗。
(六)职业暴露防护: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发生职业暴露。意外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行暴露后的相关处置工作。
五、消毒隔离管理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室内保持自然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天2次,室内桌、椅、门把手等物品每日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地面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拖擦。污染时随时用1000—2000gm/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拖把、抹布须专用。用过的可复用医疗器具等及时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
(三)病人呕吐物及排泄物:稀薄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用2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均放置2h。无粪的尿液用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100ml混匀放置2h。成形粪便可用5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后倒入厕所。盛呕吐物或排泄物的容器:用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四)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并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医务人员根据工作时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五)感染性疾病科内的化验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管理。
(六)清洁用具标识清楚,按不同用途分开放置与使用,不得混用。每天使用前后用1000mg/L 有效氯浸泡消毒,清洗后悬挂晾干。
(七)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隔离衣等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
(八)医疗垃圾按本院《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进行分类收集,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暂存点集中处理。
六、环境卫生学、消毒效果监测
(一)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
(二)监测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至合格。
(三)各项监测结果认真记录、存档,定期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