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科的看法及改进意见
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科的看法及改进意见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食品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两大类。这两门学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它是对食品的原料生产到消费整条链中的各种危害及其传播规律,致病机理,防治原理与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以确保食品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微生物学,分析化学,毒理学等学科,是从事食品生产,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们掌握有关食品安全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加上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出现了许多健康新问题,各种中毒事件以及突发疾病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事件表明食品安全问题对民生国计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理论性的学习往往是很枯燥的,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分享各种食品安全引发的案例来调动同学们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食品卫生方面,删除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事件处理、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哪些枯燥且又专业性极强的内容,而将这些部分以专题或相关案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以食品中的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以及预防措施,各类食品的卫生问题及管理措施,常见的食物中毒为主要内容,并结合“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等一系列性质恶劣、影响广泛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此,哪些那些生硬的卫生条例法规就很容易在实际案例中被学生接受,而且能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多讲一些食物搭配、各类食物在食用及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这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程既重要又实用,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同时,老师机械的站在台上授课,不仅听课的效果不加,还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设备,但大段的文字看起来也很枯燥。希望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改善以往PPT文字性的趋势,尽可能多的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生活案例等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到某个食品安全引发的事件时,能多穿插一些与此事件相关的图片,让同学们在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意识到我国食品安全隐患带来的惨重后果,从而激起大家的兴趣。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不断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很怕老师提问,对此问题不必太专业难答,尽量贴近生活常识,使同学们能一起积极地进行讨论。
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如何吃的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讨论,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科的看法及改进意见
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科的看法及改进意见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是食品院校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投身于社会的食品安全工作管理等方面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食品安全与卫生》是研究食品中存在或从环境可能进入食品、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和因素及评价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用者安全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微生物学、分析化学、毒理学和生产的管理与控制等学科,是从事食品生产、检测、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们掌握有关食品安全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收集当前发生的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把这些事例应用到讲课过程中。组织学生不断跟踪事件的进展,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地沟油上餐桌”的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沟油对人体的危害、怎样有效检验识别地沟油、我国当前在地沟油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国外对地沟油的有效管理措施等。
在课堂学习中期,安排学生6人一组选择一个食品安全卫生相关主题的调查活动,对调查后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可加深同学们对食品安全卫生的理解,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调查与讨论学生对学校周边的餐饮场所的不卫生状况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进而认识到选择在学校食堂就餐对个人的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在课堂上学到的食品安全卫生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课程学习的后期,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安排一次食品安全卫生进校园的社会推广活动。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加深了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走上社会前就初步具有维护国家食品安全卫生的责任心。
同时,老师机械的站在台上授课,不仅听课的效果不佳,还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设备,但大段的文字看起来也很枯燥。希望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改善以往PPT文字性的趋势,尽可能多的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生活案例等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到某个食品安全引发的事件时,能多穿插一些与此事件相关的图片,让同学们在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意识到我国食品安全隐患带来的惨重后果,从而激起大家的兴趣。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不断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很怕老师提问,对此问题不必太专业难答,尽量贴近生活常识,使同学们能一起积极地进行讨论。
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如何吃的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讨论,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的看法及改进意见
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的看法及改进意见
食安102 依布拉音 104033236
对一门课程的评价,理应包括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方式,课程的内容设计等方面的评价内容,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看法表述出来,供参考。1.课程的内容设计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这门课程系统地介绍了食品安全和卫生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比如: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食品污染及其预防、添加剂的卫生问题、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和食品卫生管理与控制等内容,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我认为开设此课程是完全有必要的。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同学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了解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掌握食品安全因素与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能更好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群众和自身的身体健康。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我们基本可以掌握常见的食品安全因素,这些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才能预防这些污染,以及有哪些标准和法规对各种因素进行限制。但是,课程内容过于繁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掌握,内容设计也老套,缺少创意。2 教师的教学方法
我查了一下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但核心问题是教学结构,好的教学结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事实证明,仅是枯燥无味的课堂讲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采取或改善以下几种方法。2.1 应优化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我们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比较新的,也是比较普遍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综合能力强、节约资源等多种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课程内容多,老师不能经常插入一些视频,或文字内容太多,导致我们上课觉得枯燥,或听课无头绪。2.2 应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在课堂讲授食品安全卫生学的理论知识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食品安全因素非常枯燥、乏味,这时学生学起来兴致不高,印象也不深。老师尽量在课程讲解时给出相应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对课程内容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去应用或避免它。2.3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或学习的中心,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难度。这门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为此,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有相应的调整,想开展一种老师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4 教师在平时上课及公开课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学会学习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为能力养成是一辈子的事,而传授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培养一种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轻松,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学习并获得答案。这应该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在两个班级一百多人的课堂中,这种想法只是一种愿望,希望以后的同学能享受上这种待遇。
2.5 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应转为学习中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我们曾一度认为,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体地位,但是现代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操作当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真实感受学生的各种表现,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信息,考虑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3.学生的学习方式
已经步入了大学,可以说是又要离开的时候了,好多学生都还没转变过来,大学的课程,不论是《食品质量与卫生学》,还是其他课程,我们要在课堂上学方法,平时多猎取一些知识,自觉的拓展知识面,多跑跑图书馆,这对我们必定有益。还有,光学还是不行的,实践是关键,理论固然重要,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快的融入社会。我们还应多关注时事,多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案例,法规,将自己的知识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实用性,正确性。
以上是学生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内容可能不太实际,或难以执行,但能对老师有所裨益,我感到很荣幸。如有不足或错误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第四篇:对食品安全的看法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今人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从古到今,食物都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和健康的头等大事。无论再伟大再英明再坚强的人,也不能不吃饭,不获取营养。然而,如今似乎什么都不敢吃了,我们将何以生存?
先有陈化粮,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勾兑醋”事件闹的人心惶惶,如今,“皮鞋果冻”“工业明胶酸奶”又进入我们的耳朵。近期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监管到底缺失在哪儿?我们还能吃什么? 自央视曝光了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后,又一种新的“变种食品”出现在市场上,过期馒头回收回来经浸泡加工,然后重新包装销售,防腐剂、甜蜜素等添加剂,工人都是按经验随意添加;正常的黄瓜结果时花就谢了,而珠海的菜市场上出现了头顶鲜花的黄瓜,据悉这种黄瓜涂抹了避孕药、雌激素以达到催熟的目的,人吃了就会出现不孕不育甚至绝育等可怕的后果;在湖北,一些商贩把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清洗,然后用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烟熏。与普通生姜相比,“硫磺姜”看上去又黄又亮,显得很鲜嫩,市场上可以卖出好价钱。但是,化工原料硫磺对人体健康有害;“牛肉膏”,据称属于“增香型食品添加剂”,根据规定,它要按照食品生产量决定使用量,属于“自我限量型香精香料”。这就是说,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说“使用牛肉膏的食品不安全”,过量使用才是不安全„我们现在食用的食物,可能添加了各种物质。这些添加行为在种子或幼苗时期就已经开始,在种植或饲养的过程中继续,到加工成食品时达到高峰,而人体则是这些有害食品的最终归宿。
也许许多人比较信任国内的餐饮巨头,认为他们比较有信誉,他们的食品还是不会影响健康的。如果有这种想法,那就错了!国内多家餐饮巨头相继被曝出种种不良行为,肯德基炸鸡用油4天不换,永和豆浆里的现磨豆浆实际是用豆浆粉冲得,四川著名火锅品牌所用火锅底油经过滤包装后反复使用,土大力里的拉面竟用廉价方便面加工而成。
一轮轮**中,少不了的永远是媒体的口诛笔伐,相关部门的快速反应,相关责任人的道歉表态。但到底缺失了什么,才导致人们在同一块石头上一次又一次地跌倒?我认为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安全管理不规范所致。毒奶粉、毒筷子、毒餐盒、洗虾粉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最终所有的原因都指向了公共监管体系的缺失。实际上,公共监管体系一直存在,只是在各层级、各部门的监管力度上打了折扣,如果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及职责赋予加以日常监管,各尽其责,而非等待其事态大规模扩散并爆发后才匆忙行动,将会有效遏制危害人民健康的事件发生。
第二,利益驱动所致及庞大的市场诱导所致。不法商人往往为了一已经济私利,不惜昧着良心去伤害广大食客的身体,因为即使这样,只要不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东窗事发”,商人们就不愁巨大的获利空间。而中国的人口众多,食品市场空间大,盲从心理重,任一食品只要包装、宣传、处理得当,一定会有巨大的市场存在。
第三,部分商人缺乏公德心所致。“无商不奸”在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传承,而且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社会形态下,大有进一步发扬光大的趋,总有部分商人群体严重缺乏公德心。
针对中国食品市场的现状和国情,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用重典、下猛药整治方可,否则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难以堵截。第一,落实企业和政府责任。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认真履行职责,搞好监督指导。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责任制度与问责制度,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进行。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打击食品安全领域各种违法生产经营的行为,严肃查处并追究监管不力的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第三,还需努力提升社会的道德良心水准。不为自身获利而去害人,这是最底线的道德标准,然而在利益至上的喧嚣时代,道德底线总是被轻易地放弃。在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我们显然更多强调市场的逐利性,而忽略了其道德性,很多时候,道德性的呼吁甚至被认为与市场的经济性格格不入,这不能不说是个认识上的偏差。
不能让国人从生气到愤怒、再到无奈和漠然,人们在反复遭遇打击时,通常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观察近期人们对几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发现大众心态正经历从愤怒到无奈的微妙过渡。
第五篇:音乐学科改进意见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进意见
第三小学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特提出欣赏教学的改进意见。
改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改进对策:
1、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聆听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根据欣赏重点,制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以音乐来教音乐。
4、欣赏教学应与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且应反复多次聆听:音乐感受与鉴赏在课程标准上虽是单独列项,但是它与音乐的其他各个教学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欣赏时可作一些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演唱或演奏主题有助于音准和操作乐器的技能;乐曲中的乐理,若学生已学过,正好用来加强复习;若是与识谱(乐理)教学的进度一致,就是最好的现成教材;创作的理念也可运用在欣赏的过程当中,随时让学生发表自我的想法。每一个重要的主题,乐句或段落应多次反复欣赏,从感觉、反应、知觉等多反面来欣赏。
5、视听器材应多加运用且注意品质:丰富的软、硬件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录音带、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网络是基本的设备,配合教学所用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6、应事先录制欣赏的音乐: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 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7、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本身就是最佳的表演者。老师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做让学生学习研究的好对象。
8、欣赏的曲目应广泛:欣赏的曲目应尽量涉及到各种不同形式(如童谣、儿歌、民歌、进行曲、音乐故事、标题音乐等)、时期、民族、国家、作曲家,让学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多听、多比较就有更宽广的视野,能培养敏锐的鉴赏力。
音乐教学设计的细节改进意见
第三小学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石。具体到音乐学科,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考虑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音乐活动的设计等。用一句话归纳,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应相互匹配。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着许多细节问题,诸如:教学目标空泛,针对性弱;教学内容走马观花,重点不突出;忽视学情分析,教学脱离实际;教学预设过多,无事动态生成;注重教师行为,缺乏学法指导等。实践证明,这些细节问题影响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阻碍了生本理念的有效践行。课件,教学设计的改进是音乐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问题表现
音乐教学设计中的诸多细节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目标的缺失——只知有教材,不知有课程
许多教师拿到教材,思考最多的是怎么教、怎么学,却很少思考教什么、学什么。具体表现为:①教学目标空泛。一位教师在《火车开啦》的教学目标中写道:“通过学唱歌曲,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将学段目标当做课时目标,既难以操作,也难以测量。②过分依赖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为音乐教学提供了背景资料与参考意见,但有的教师过于依赖,离开了教师用书便无从备课,更将教师用书的各单元教学目标直接引用为课时目标,忽视了对目标的分解,其结果是课时目标导向不明,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③三维目标缺乏有机整合。三维目标指的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可以说每一个教学目标均涵盖了三个维度。然而在一些教案中我们经常出现把课时目标肢解为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与方法目标,将“三维目标”理解成“三类目标”,这其实是对音乐课程目标的极大误解。
2、主题的缺失——只知有教师,不知有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体现以生为本,这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但在实践中,我们依然看到,“教”服务于“学”的观念并未落实,具体表现为:①教学目标的表述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常见的表述如“培养学生„„”“让学生„„”“激发学生„„”等等,反映了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教”与“学”相比较,前者明显占了上风。②忽略学情,重点把握不当。
3、方法的缺失——只知有预设,不知有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共同体。教学需要精心预设,更需要精彩生成。然而现实中的课堂还存在“做课”现象。具体表现为:①预设过多,缺乏弹性。这一现象尤其表现在各类公开课上,许多教师采用“一课两案”的方法,一份教案展示给听课教师,留给自己的教案则通篇都是老师的话,详尽的无懈可击。学生的感受、体验及参与都是教师预料中的产物,音乐表现与创造更无从谈起。②注重流程,无视生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面对学生对的不同见解,面对预设外的不同声音,教师往往视而不见,错失生成教学资源的良机。③注重教法,忽视学法。众所周知,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过分“热烈”,过于注重音乐活动的设计,却忽略了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忽视了对音乐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因而缺乏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审美,导致教学走向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二、改进意见
1、目标导学——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目标表述中把握三个要素。一是行为主体学生化。二是行为动词具体化。如能够、学会比较、知道、了解、掌握等等。三是行为条件情境化。例如,歌曲《采山》设计的教学目标:①学唱歌曲《采山》,学会用歌声表达情感、表现音乐,并从中体会“采山“劳动带来的快乐;②在音乐情境中学会用短促、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为歌曲配上伴唱;③通过律动,在熟悉音乐的过程中掌握十六分音符。该目标表述简明有序,主体统一,行为可测,围绕歌曲学习,融合三维目标,富有音乐性和针对性,较好地体现了上述三要素。
2、内容激学——教材与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学分析与学情分析是教学准备过程的重要一环,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与起点。尤其应重视的是,有效地音乐学习过程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感受、体验音乐,自然表现音乐乃至创造音乐,获得自我认同感的过程。
3、方法促学——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教学设计的保障
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生在音乐感受、体验、表现、创造的过程中掌握音乐学习的方法,以达到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合理运用,使之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选择教学方法时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体现音乐音乐性。二是体现问题意识。要重视以问题引领学习,设计有针对性与梯度感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与音乐活动。
例如,在歌曲《踩雨》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根据音乐情绪的不同,设计了分别演唱“快乐的雨”、“温柔的雨”、“调皮的雨”的过程:用“沙”、“嗒”等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快乐的雨”;边画旋律边用“噜”模唱“温柔的雨”;通过寻找相似的旋律自主唱“调皮的雨”。学生在三种不同情境的雨的感受与想象中,熟悉了歌曲旋律,进而借助形象的图形谱表现出歌曲的强弱变化与情绪变化。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诗意,学生唱得主动并饱含感情,教学成效明显。音乐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有效的音乐教学设计必须立足课标,扎根实际,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是成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