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干预措施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的影响
护理干预措施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
适度的影响
【摘 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腹部手术并且需要留置导尿管的100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成2组,各50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将两组的舒适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舒适度为97.00%,对照组为53.00%,明显是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更高(p<0.05)。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腹部手术患者留置导尿管的舒适程度。
【关键词】护理;腹部手术;导尿管;舒适度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对于腹部手术患者而言,多数需要留置导尿管,但导尿管的留置会对患者尿道造成刺激,引发疼痛等不适症状,降低其他操作的依从性[1],因此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十分必要。本文写作目的在于: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的影响,选取患者共200例作为对象展开分析,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从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当中选出100例,时间为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将存在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患者分成每组50例。观察组(共50例),性别: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9例、21例;年龄:23-70岁,平均(40.15±10.36)岁;手术类型:20例阑尾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术,9例肝叶切除术,11例其他腹部手术。对照组(共50例),性别: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56例、44例;年龄:24-72岁,平均(40.28±10.17)岁;手术类型:20例阑尾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术,10例肝叶切除术,10例其他腹部手术。组间对比腹部手术患者各项资料数据有差异,但差异不大(p值>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将留置导尿管的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密切关注尿道情况,预防意外事件发生。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组)。1)知识普及。插管之前,将导尿管留置的必要性及作用详细说明,将具体操作进行介绍,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提前告知留置导尿管后可能会出现何种不适反应,使其做好心理准备;2)心理疏导。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解答疑问,通过注意力转移法等手段来转移其注意力;3)严格执行插管操作。合适的插管时间为麻醉后且自主呼吸停止时,结合病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选择导尿管型号及材料,先用无菌石蜡油润滑尿道再插管,准确把握男女性患者的插管深度,男性控制在3厘米到25厘米,女性控制在3厘米到13厘米,导尿管成功置入后,连接引流袋,注意不得使导管扭曲、受压等。在气囊中注入10到12ml左右的生理盐水,导尿之后,牵拉尿管三分钟左右,固定在大腿的内侧位置;4)术后护理。手术之后,协助患者翻身,一小时一次,术后六小时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帮助其按摩,合理控制病房的温湿度及光线,询问患者的相关需求并尽量满足。
1.3 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
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 method,VAS)[2]评估每位患者的舒适度,最高分=10分,8-10分表示舒适,4-7分表示中度舒适,4分以下表示不舒适,统计每组的舒适度(舒适概率与中度舒适概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的形式表示舒适度(计数资料),并用卡方值检验。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若对比指标数据有差别,则用P0.05。结果
观察组的舒适度为97.00%,对照组为53.00%,明显是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更高(p<0.05)。讨论
人体尿道具有数目较多的神经,以交感、副交感神经为主[3],交感神经纤维负责温觉、?|觉及痛觉的传递,因此大脑对尿道的敏感度较高。腹部手术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手术方案,需要留置导尿管,以便术后排尿,但受耐受力、心理素质、自我效能、插管深度、导管型号等众多因素的影响[4],患者会产生强烈的不舒适感,影响术后恢复,故此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使患者插管后的舒适度提高。
常规护理内容无针对性,针对性护理结合留置导尿管后不舒适反应产生的原因予以护理服务,首先从相关知识角度出发,将留置导尿管的意义及操作流程等信息详细告知患者,可消除其盲目感和恐惧感[5],再对患者的心理进行针对性疏导,能够使其积极配合操作,以提高舒适度为前提来实施插管操作,在保证插管有效的同时,还能减轻对尿道的刺激,预防疼痛、尿潴留等不良症状,选择型号、材料适宜的优质导尿管,能够预防漏尿,应用无菌石蜡油润滑尿道,可减轻因摩擦力而产生的损伤[6],此外,注入生理盐水、取合适体位都能够避免漏尿。结果部分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和对照组相比显然更高,p值小于0.05。由此可知,对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使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的舒适度提高,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王改珍.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和疼痛刺激度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2):118-119.李惠琴.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7):186-187.葛永霞.预防性护理对全麻下留置导尿管患者苏醒时尿道舒适度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1):2089-2090.何秀兴.预防性护理对全麻下留置导尿管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舒适度的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0):2847-2848.王利玲.预防性护理对全麻下留置导尿管患者苏醒时尿道舒适度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382-383.董剑云,夏兰.预防性护理对全麻下留置导尿管患者苏醒时尿道舒适度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3,34(7):1025-1027.
第二篇: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整体护理干预体会
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整体护理干预体会
【摘 要】目的:总结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6例行颅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后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在9-12min,平均(10.54±2.31)min。在麻醉苏醒期,有5例出现低氧血症、恶心呕吐2例、躁动3例、寒颤12例、苏醒延迟3例、高血压16例,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护理人员及医生积极处理,均安全送返病房,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针对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予以严密的、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麻醉苏醒期;颅脑手术;护理干预;并发症
对于行颅脑外科手术的患者来说,手术时间长以及手术入路、肿瘤部位的不同等原因,使其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术后,受残留肌松药物、麻醉药物的影响,患者在苏醒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针对颅脑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临床护理人员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严密观察,加强护理,从而让患者顺利地度过苏醒期。现将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总结如下。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6例行颅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实施手术,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在13~81岁,平均(40.5±3.2)岁。其中颅内动脉瘤8例,椎管内占位19例,动静脉血管畸形5例,鞍区占位3例,基底节占位4例,脑积水19例,桥小脑占位7例,小脑占位4例,脑室占位15例,其他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复合麻醉(吸入+静脉)下,行颅脑手术,手术结束后,患者均带气管导管送入脑外复苏室。在复苏室中,均予以麻醉机支持呼吸,并进行心电监护,准确记录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对于实施了穿刺的动脉,要对其波动情况进行监测。监护期间,必须由专职护士和麻醉医生进行护理、监测操作。在病人呼吸、意识逐渐开始恢复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同时麻醉医生。当病人有拔管指征后,先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彻底清理,再进行拔管,拔管后还要予以面罩吸氧(3~5L/min)。患者的麻醉苏醒期,最易发生如恶心呕吐、躁动、寒颤、苏醒延迟、高血压、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因此,有必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1 恶心呕吐
因残留麻药作用、颅内高压、手术刺激等因素影响,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容易出现呕吐、恶心症状。对于有恶心呕吐症状者,护理人员要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回流至气管,呕吐后,要及时对患者气道、口腔内的分泌物进行清理,确保呼吸道畅通,以免因分泌物返流而发生误吸。
1.2.2 躁动
避免患者在苏醒期因躁动而发生坠床等意外,同时还要随时查看管路,保证管路通畅。
1.2.3 寒颤
为避免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出现寒颤,术后要立即应用暖风机为患者保暖,适当调高复苏室温度。若患者发生寒颤,护理人员要立刻报告麻醉医师,遵医嘱应用曲马多等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寒颤症状。
1.2.4 苏醒延迟
在将患者送入复苏室后,要使用暖风机保暖,认真记录病人的尿液量,在必要情况下还需进行血糖监测。复苏期间,要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
1.2.5 高血压
若患者呼吸功能恢复良好,符合拔管指征,应尽早拔管,对于主诉伤口疼痛者,适当予以止痛药。对于高血压患者,可适当应用降压药,以免血压波动过大导致再次出血。
1.2.6 低氧血症
对于发生了低氧血症的患者,护理患者可托住患者下颌,开放气道,若面罩加压给氧的效果不好,可插入喉罩进行辅助通气,以快速恢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当患者恢复呼吸功能、神志清楚后,彻底抽取气道分泌物,然后拔出喉罩。脱氧观察15min,若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可由手术医生与麻醉医师共同送至病房。结果
本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在9~12min,平均(10.54±2.31)min。86例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有5例出现低氧血症、恶心呕吐2例、躁动3例、寒颤12例、苏醒延迟3例、高血压16例,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护理人员及医生积极处理,均安全送返病房,本组患者未发生死亡病例。脑外复苏室观察时间在 30~58min,平均(31.55±10.24)min。讨论
颅脑外科手术对象多为病情危急的患者,术后由于残留肌松药物、麻醉药物作用,再加上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创伤性刺激、损伤性操作,会改变病人的生理状态,从而发生多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会对病人的预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术后麻醉苏醒期是发生并发症的一个高峰时期,所以必须有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护士和麻醉医师在脑外复苏室陪护患者,以确保手术病人顺利度过麻醉苏醒期[3-4]。
在本次研究中,86例行颅脑手术的病人,在送至复苏室后立即应用呼吸机,并与麻醉医生做好交接班,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积极配合麻醉医师做好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本组患者中,有5例出现低氧血症、恶心呕吐2例、躁动3例、寒颤12例、苏醒延迟3例、高血压16例,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护理人员及医生积极处理,均安全送返病房,未发生死亡病例。总之,针对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予以严密的、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娟,廖天治,伍林飞,殷小容.1462例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观察及并发症护理[J].四川医学,2013,05:765-767.[2]余光容,郑红.术前护理干预对妇科腹腔镜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9,13:136-137.[3]李梓.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24:41-42.[4]刘亚丽,杨惠娟.颅脑手术麻醉苏醒护理注意事项[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8:631.
第三篇:艾灸护理干预对腰痛患者的影响
艾灸护理干预对腰痛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对层级护理干预对腰痛患者症状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对腰痛患者实施集体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其中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开始实施层级护理,亦回顾性分析其中54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艾条灸,穴位选取大肠俞和双肾俞,同时辅以腰背肌的功能性锻炼,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之前后的临床疗效、Oswestry慢性腰痛评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SDS评分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8.1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Oswestr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及3个月,实验组Oswestr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的答题及格率为92.59%,对照组及格率为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及3个月,实验组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集体护理,层级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慢性腰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理状态,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慢性下腰痛;分组护理;艾灸
腰痛发生率在近些年来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已逐渐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下腰痛主要指腰骶部的脊柱和其双侧部位疼痛。腰痛可以分为慢性、亚急性和急性:这主要是根据其疼痛时间和发作状况来进行的分类。相关研究显示[1],美国政府用于治理下腰痛患者的医疗费用每年高达140亿美元,即便如此,在美国,每年任然有大约1
千万人由于慢性的下腰痛出现残疾;损失的工作日总和达到惊人的2.5亿天。在我国人群中,慢性的下腰痛疾病同样是造成普通群众病休缺勤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在生产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目前,集体护理仍然是慢性下腰痛病患康复护理的主要护理策略[2],在临床实践当中集体护理被大多机构采用从而节省人力和时间,但是由于其针对性不强,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回复,而层级护理干预虽很少被采用,但具有针对性强,护理效果好等潜在优点,在合适的层级策略引导下,可能起到更好的护理效果,却不会显著增加护理的成本。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8例慢性下腰痛病例,对比分析了分组护理和集体护理的临床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实施集体护理干预,选取其中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开始实施层级护理,亦选择其中54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包括男25例,女29例,年龄为17~62岁,平均(55.7±4.7)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为(24.6±11.2)个月;对照组包括男24例,女30例,年龄为19~74岁,平均(56.3±6.1)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为(23.3±14.1)个月。经检验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下腰痛的诊断标准[3];②护理期间有正常的依从性。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的肢体疾病;②合并精神疾病,不能参加小组或集体活动;③未能完成3个月的院内护理;④有吸毒或酗酒史;⑤文盲患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艾条灸,穴位选取大肠俞和双肾俞,同时辅以腰背肌的功能性锻炼,护理方面,实验组患者接受层级护理策略,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治疗方法为:
①
取穴:取大肠俞(于第四腰椎棘突的下旁开3寸)、双侧肾俞(于第二腰椎棘突的下旁开1.5寸)。
②操作:令患者取俯卧位,点燃艾条,对双侧肾俞和大肠俞进行温和,每穴灸~20min,直至局部的皮肤出现红晕,以患者局部出现温热感但没有灼痛感为度。1次/d,7d为1疗程。
③护理干预: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方面、锻炼背肌功能方面以及艾灸方面。
实验组:将护士分成四个层级,N1到N4(分级依据:护士的工作能力与其道德素质、职称等相结合),依次为从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护士。
N4,即专家护士,因其临床经验丰富但同时数量也较少,就需要他们自己主动参与护理过程的关键步骤和核心步骤。同时他们也应当是整个护理过程的主导者和监督者。每位患者应该由哪些低级护士负责,每位护士都需要负责哪些具体项目,这些统筹规划都应该由专家护士来完成。除外,专家护士还需要对急救药品以及相关仪器进行仔细检查,最大化的保证其性能,为可用状态。对一定数量腰痛恢复情况较差甚至恶化的患者,专家护士应当亲自参与这部分患者的护理过程,恶化患者毕竟数量有限,专家护士必须逐个落实这部分患者的护理工作。对于经过护理就有了好转的患者,专家护士也有注意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例如患者针灸后出现不适症状的处理,对于背肌功能锻炼无显著效果的患者如何改变护理策略等,并主动参与到科室内疑难护理课题的讨论中去。参与到医生的临床查房。通过每周跟随查房的过程,使得自己能够对本科病人的基本情况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包括患者病史,下腰痛的严重情况,护理恢复效果等,从而总结工作重点,针对病人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指导N2及N1工作,而N3需对本组内一定数量的重、危、急症下腰痛患者护理进行负责,例如合并有其它病症或者术后恢复不良的腰痛患者。高级护士需要对自己分管的小组负责,自己小组内人员如何配置,如何合理分配工作等。高级护士还应督促自己小组内所有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具体落实,工作过程当中,遇到任何困难应及时向N4寻求帮助和业务指导,于本班的工作结束之前和下一班的责任护士床头或书面交班,若针灸治疗或功能锻炼尚未结束,应准确告知进行到什么程度,保证接班护士可以继续完成,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N2需参与到轮值夜班中来,担当当晚夜班的主班职责,对晚夜班的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进行安排协调,随时应对患者突发的疼痛或不适现象并进行适当处理,对本组患者的各项护理问题进行了解,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定期评估效果,这里主要是患者腰痛症状的改善率。保证病室的安全、安静,保证办公室、治疗室的整齐、清洁,准备好各种所需治疗物品,主要是针灸和功能锻炼所需工具。对于N1护士,在上级护士的相关指导下能够顺利完成患者的日常饮食护理,和患者日常转运等的护理。
对照组:主要由慢性腰痛的健康教育护士或骨科医生,于每2周组织患者接受一次腰痛相关的知识讲座,形式包括看录像,幻灯片,专家讲座等,每次2h左右。
1.5
疗效评价标准
①2组患者于2个疗程护理干预后进行疗效评价,并于3个月后进行随访。使用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4]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判断,包括主管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膀胱功能共4个大项,29分,分数越低则表明患者功能障碍越显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100%为治愈,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
②通过Oswestry慢性腰痛的评分量表[5],于干预之前、护理干预2周后及3个月之后对腰痛症状的评分进行评价和对比。Oswestry慢性腰痛的评分量表具体通过患者疼痛程度和疼痛变化程度,及腰痛缓解或加重和社交活动、行走、站立、起居、自理能力、提取重物、旅行、睡觉十个方面的社会活动关系,以及不同的症状程度积分,对慢性腰痛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程度进行全面评价,得分越低表示越优。③在2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3个月后对其相关知识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10个问题,答对6题以上评定为“及格”,否则为“不及格”。④使用SDS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之前、护理干预2周后和护理干预3个月之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比较,得分越低则越优。
1.6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分析处理使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剂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8.1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可见两组的护理干预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然而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疗效更佳。具体见表1。
表1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98.15
对照组
83.33
χ2值/u值
4.02
7.06
p
<0.01
<0.01
2.2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的腰痛症状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Oswestr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及3个月,实验组Oswestr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的Oswestry评分对比(例,±s)
组别
例数
干预之前
干预后2周干预后3个月
实验组
29.52±3.2
14.75±4.0
13.17±3.3
对照组
29.17±4.1
22.36±3.1
21.09±4.1
t值
--
0.47
6.74
7.33
P值
--
>0.05
<0.05
<0.05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
实验组干预后的及格率为92.59%,对照组及格率为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例)
组别
例数
及格
不及格
及格率(%)
X2值
P值
实验组
92.59
4.07
<0.05
对照组
50.0
2.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及3个月,实验组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DS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干预之前
干预后2周干预后3个月
实验组
49.18±3.94
41.80±3.57
39.25±2.97
对照组
48.40±3.70
46.47±2.96
46.02±3.33
t值
--
0.86
5.95
6.37
P值
--
>0.05
<0.05
<0.05
讨论
如今慢性的下腰痛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社区疾病,其临床表现是长时间的持续症状,易于出现反复,因此,目前,对于腰痛的复发预防以及相关的缓解工作已经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大量临床实践显示,使用艾灸治疗并辅以锻炼腰背肌的功能在治疗慢性的下腰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康复锻炼锻炼的方式都会对最终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差异[6,7]。那么就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护理人员参与的程度和健康教育的到位程度。当前,健康教育方式已由传统的当面宣教向多媒体的集体式健康宣教转变,原因是省时省力,然而其具体的临床疗效方面,同层级护理的模式比较是否有明显的差别还很少有研究
[8-10]。
对于慢性的下腰痛的临床护理其本质是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干预,需要对干预策略科学地进行设计、并对健康教育全过程做全面的组织。目前,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悄然形成,临床护理工作范围也悄然改变,临床护士也不再是以前的单一护理角色,更多的是向多元化的方式转变。很多国家及地区在护理人员的划分方面,已经开始分为不同级别等级,与此同时,对各级护理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均做出明确划分,层级护理模式这一理念应运而生,其实质也就是根据的不同能力范围,给予最适合其能力的工作。能力强者承担更大责任,能力弱者完成本职工作[11,12]。层级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将发达国家成熟的管理方法与我国国情以及医院实际情况相融合,进而形成一套有特色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案,从而使原有技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开发,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本研究对两组慢性的下腰痛病例使用不同的护理方式,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8.1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可见两组的护理干预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而实验组的疗效更佳。干预后2周及3个月,实验组Oswestry评分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可见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临床疗效相较于对照组患者都有显著的提高。相较于常规的护理方法,层级护理模式的分工更细致,在保证患者得到充分护理干预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护理的有效率得到提高。此外,高级别的护理人员可以对低级别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指导,并及时指出其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例如对其针灸和功能锻炼的操作手法给予及时的纠正,而在常规的护理模式中,这些问题可能存在很久而未被发现,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层级护理模式中,上级护士的监督作用使这种现象得到避免,保证患者接受最为有效的护理干预。此外,每一层级的护士都受到上一层级护理人员的监管,其工作态度及工作效率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些都导致了层级护理干预的更好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
总之,相较于集体护理,层级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慢性腰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理状态,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桂荣,黄钟敏,杨凤翔.社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健康教育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7):
512-513.[2]付佳,高凡.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2):
35-37.[3]马文庭,郑宝森.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2008
年第12
届世界疼痛大会综述之四[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0,2(5):
65~68.[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86~201.[5]郑光新,赵晓欧,赵广林,等.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者的可信性[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12(1):
13~15.[6]钟联凤,陈冰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的全程分期健康教育[J].中国临床护理,2011,3(4):
327-328.[7]刘志荣,贾菲,翁慧,等.专业小组护理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临床护理,2013,5(6):
521-522.[8]宁德花.慢性下腰痛的心理康复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1(4):
336-337.[9]黎春华,瓮长水,蒋天裕,等.5
种疼痛强度评估量表应用于老年腰痛患者的重测信度
①[J].2012.[10]吕晶,徐娟,吕传爱,等.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致腰痛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1):
20-20.[11]李凤姣,李敏,肖少雄.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
333-334.[12]罗冠华.38
例腰痛患者中药熏蒸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与护理配合[J].医学信息,2013,11
(6):
307-308.
第四篇: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影响
业务学习
时间:2012-01-05 地点:护士长办公室
参加人员:殷春芳 倪益益 陆薇 巫荣萍 吉志娟 袁晶 屈晨 季娟 王吉芳 何萍 杨静怡 汪春琴 徐燕 张丹花 徐茜
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影响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于1958年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简单、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抢救、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尤其是我科因手术创伤大、病情重等特点,术后患者静脉输液量大,其高渗、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较大,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普通头皮针高,我科经广泛应用,并通过护理干预降低了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常见并发症
1.1 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针管固定不牢等因素导致留置针穿破血管壁形成皮下血肿。
1.2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可导致液体渗漏。此外,如果存在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改变或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亦可引起液体渗漏。
1.3 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无菌技术、留置时间、穿刺技术、药液性质和量、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其症状为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严重时触诊为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1.4 套管堵塞 多见于高浓度液体输注后导管冲洗不彻底,穿刺针头在血管内来回移动,损伤血管内皮,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管尖端聚集血栓形成造成导管堵塞。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和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等也是引起导管堵塞的原因。
护理干预
2.1 皮下血肿 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稳、准,依据不同的
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妥善固定导管,这样有利于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2 液体渗漏 选择粗而直,富有弹性的血管,避开关节处或静脉瓣的静脉,穿刺动作轻柔,避免针管在血管内反复移动,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妥善固定导管,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意识。
2.3 静脉炎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选择静脉应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均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加强留置期间的护理,经常询问留置部位有无疼痛,观察有无红肿、渗血,血管有无硬化等。一旦发生静脉炎,应及时处理,如立即拔出静脉留置针、抬高患肢,行热敷、硫酸镁湿敷等。
2.4 套管堵塞 对血液制品、高营养液、大分子药物应选择较大直径静脉输注,输完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因血管内皮损伤而导致血栓形成。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小结
随着静脉留置针技术日渐完善,与传统输液技术相比,其优越性较显著,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普遍,如何使静脉留置针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细致观察,不断总结经验。上诉几点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还有更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
第五篇: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影响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于1958年应用于临床[1]。具有操作简单、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抢救、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近年来常州市第二人民 医院 已广为应用,尤其是我科因手术创伤大、病情重等特点,术后患者静脉输液量大,其高渗、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较大,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普通头皮针高,我科经广泛应用,并通过护理干预降低了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常见并发症
1.1 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针管固定不牢等因素导致留置针穿破血管壁形成皮下血肿。
1.2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可导致液体渗漏。此外,如果存在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改变或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亦可引起液体渗漏。
1.3 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无菌技术、留置时间、穿刺技术、药液性质和量、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其症状为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严重时触诊为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1.4 套管堵塞 多见于高浓度液体输注后导管冲洗不彻底,穿刺针头在血管内来回移动,损伤血管内皮,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管尖端聚集血栓形成造成导管堵塞。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和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等也是引起导管堵塞的原因。
护理干预
2.1 皮下血肿 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妥善固定导管,这样有利于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2 液体渗漏 选择粗而直,富有弹性的血管,避开关节处或静脉瓣的静脉,穿刺动作轻柔,避免针管在血管内反复移动,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妥善固定导管,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