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内政字〔2006〕389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6〕389号 【发布日期】2006-12-20 【生效日期】2007-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试行)
(内政字〔2006〕389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组织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06年12月20日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预防和减少农村牧区火灾危害,保障消防安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所指农村牧区不含《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外的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工作做出规定的森林、草原地区。
第二条第二条 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嘎查村委会在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本规定负责农村牧区消防安全工作。
第三条第三条 农村牧区消防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实行消防工作责任制。各旗县(市、区)、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严格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并将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纳入政府任期目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范围。
第四条第四条 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将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制定和完善所辖苏木乡镇消防规划,并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车通道和消防通讯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所辖苏木乡镇总体建设规划中。
第五条第五条 各旗县(市、区)、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于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消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和协调解决农村牧区消防安全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的实施情况,对火灾隐患及时督促整改。
第六条第六条 农村牧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第二章 消防组织及工作职责
第七条第七条 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公安消防、民政、建设、林业、农牧业、教育、文化、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共同做好农村牧区消防工作。
第八条第八条 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公安派出所、嘎查村委会、农村牧区有关单位等人员组成的防火安全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的组织、督促、协调和管理。
各苏木乡镇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内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管理范围内的消防工作负总责,并确立专人具体负责消防工作。
第九条第九条 各嘎查村应建立由嘎查村委会主要负责人、村治保会、村民小组长、治安巡逻人员组成的消防安全工作组。嘎查村消防安全工作组在苏木乡镇防火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地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消防安全工作组在易发生火灾季节或重大节日期间要加强防火宣传和防火巡查工作,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整改。
第十条第十条 无公安消防队的旗县(市、区)应逐步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需要,建立专(兼)职、乡镇企业自办等形式的消防队伍,各嘎查村应建立志愿或义务消防队。
农村牧区各类消防队伍应根据扑救火灾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灭火车辆、器材,开展经常性消防训练和演练,进行消防巡查,承担火灾扑救、社会救助、灾害处置工作。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维护、保养经费及专(兼)职消防员、义务消防队员等的补助和消防办公经费由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保证专款专用。
开展农村牧区消防工作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农牧民负担。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义务消防队员进行扑救火灾、抢险救援工作,所在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给予补助;因扑救火灾、抢险救援而受伤或死亡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抚恤。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大力扶持农村牧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和鼓励金融、保险等部门增加消防设施投资贷款和农牧户财产保险,加强火灾防范和风险管理。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将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结合农村牧区实际,制定农村牧区消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消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任务,组织、督促、协调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与行政区域内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单位、嘎查村委会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并组织年度考评,落实奖惩措施。
(三)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农村牧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农牧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定期组织嘎查村委会成员、消防管理人员学习消防业务知识,提高消防业务技能。
(四)制定落实农村牧区消防规划,保障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保障各项消防经费的落实。
(五)督促公安派出所落实农村牧区消防监管工作,定期组织防火安全委员会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六)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消防工作档案。
(七)参与组织行政区域内的火灾扑救,维护火场秩序,保护火灾现场,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及公安派出所调查火灾原因,核查火灾损失。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嘎查村委会应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将消防安全工作列入日常工作内容,维护本地区消防安全。
(二)制定《防火公约》,对农牧民履行《防火公约》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完善消防档案,掌握消防安全基本情况。
(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组织消防灭火和疏散逃生演习,提高群众防灭火能力。
(五)组织人员对驻本地区的单位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农牧民住户进行消防安全提示,发现和纠正消防违法违规行为。
(六)及时向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公安派出所报告火灾隐患情况。
(七)发生火灾,立即报警,及时组织疏散周围群众,组织义务消防队伍扑救初期火灾,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及公安派出所保护火灾现场,调查火灾原因,核查火灾损失。
(八)负责义务消防队伍建设以及公共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保养,确保完整好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安派出所应履行下列消防监督工作职责:
(一)督促、协调嘎查村委会落实消防工作责任。
(二)对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督促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开展消防工作,整改火灾隐患,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火灾多发季节应组织专项检查。
(三)配合消防业务指导部门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消防法律法规知识。
(四)指导、督促嘎查村委会建立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检查和训练。
(五)受理群众举报,依法查处管辖范围内的单位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
(六)受理管辖范围内的公众聚集场所使用中或开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七)发生火灾后,立即派员迅速到达火灾现场,并将火灾情况及时向主管公安机关及公安消防机构报告;组织人员进行火灾扑救、人员疏散、现场警戒、维持秩序、保护火灾现场等工作。负责对一般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理,并向公安消防机构上报调查报告、火灾统计等材料。
(八)掌握管辖范围内的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基本情况,每半年向苏木乡镇人民政府、主管公安机关及公安消防机构报告一次,提出消防工作建议。
(九)完成上级公安机关及公安消防机构部署的其他消防监督工作。
第三章 消防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各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在建设农村牧区给水管网时,应同时建设公共消火栓,并满足消防用水需要。没有给水管网的,可利用河流、湖泊、水渠等天然水源设置消防取水点等取水设施。
天然水源缺乏的嘎查村,应结合农村牧区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设置消防替代水源。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有森林、草原的苏木乡镇应把森林、草原防火与城镇防火工作结合起来,制定灭火联动方案,经常开展联合演练。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农村牧区学校每学期应安排两次以上消防安全教育课程,学生入学后和放假前各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农村牧区电网建设与改造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农村牧区的用电设备、设施、材料应符合质量标准,并应由持有岗位资格证的电工负责安装、检修和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章用电。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住宅、庭院内禁止存放、销售、生产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禁止乱倒液化石油气残液,禁止倾倒有明火的灰土,禁止野外焚烧庄稼秸秆和垃圾等杂物,未经旗县级人民政府或旗县级人民政府授权单位批准,且未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的,不得烧荒。
液化石油气钢瓶不应存放在居室、公共场所,并严防高温及日光照射,钢瓶与炉具之间应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室内不得同时布置其他明火炉灶。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农村牧区打谷场和秸秆、柴草等易燃、可燃材料堆场的设置应符合《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90)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禁止占用道路、林地;禁止在堆场内停放、修理机动车辆;禁止在堆垛50米范围内燃放烟花爆竹。
(二)禁止在打谷场内吸烟。
(三)收获季节收获的秸秆不得大量进屯入户,应贮存于村外空旷地带,不得贮存于生产、生活建筑物附近及街道两侧,不得堆放于电力架空线、变压器下。
(四)在柴草较多、居住密集的城镇和村屯以及靠近林区的地方,应在烟囱或炉膛眼上加盖防火帽或设置防火挡板。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农村牧区集中建造的全封闭式牲畜棚应单独建造,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已经建造的低于三级的棚圈应逐步进行改造。
(二)电气线路应穿阻燃管或金属管敷设,其照明灯具要安装牢固。
(三)要设置直接对外出口,且门应当向外开启,铡草、饲料间及饲养员宿舍要与棚圈分开设置,如相连时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四)禁止在牲畜棚圈、饲料间、饲料堆场内吸烟或动用明火。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厂房、库房、堆垛、牲畜棚圈附近应设置消防水井或消防水池等消防取水设施。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农村牧区建造的火墙、炉灶、火炕不应靠近可燃墙壁砌筑,用砖砌筑的烟囱其内壁与可燃构件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4厘米;金属制作的烟囱周围70厘米范围内不得有可燃物质。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消防车通道不得被占用、堵塞、阻断,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3.5米,转弯半径不应小于8米。管架等障碍物必须穿越道路上空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米。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在农业收获季节、森林草原防火季节、重大节假日以及那达慕、庙会等各种集会期间,苏木乡镇、嘎查村应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房屋连片集中、火灾危险性大的嘎查村和集镇,应在规划治理时,根据消防安全需要有计划地实施拆迁、改造,改善消防安全条件,提高房屋耐火等级。对已经建造的成片密集木结构房屋和茅草房屋,应采取修建防火墙、开辟防火间距等防火分隔措施,并保证消防车通道畅通。
第四章 奖 惩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依法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由公安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依据《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派出所在实施行政处罚时,要严格履行公安行政处罚程序,将拟实施的消防行政处罚案件报当地公安(分)局审核后,加盖公安机关印章,以公安机关名义作出。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各旗县(市、区)每年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较好的苏木乡镇、嘎查村及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落实消防管理规定导致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方案(内政办字〔2006〕366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字〔2006〕366号 【发布日期】2006-11-03 【生效日期】2006-11-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方案
(内政办字〔2006〕366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全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从2003年底开展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各级经办机构努力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试点地区的农牧民减轻了医疗负担,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有所缓解,基本形成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方针、目标和原则,2006年卫生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6〕13号),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2007年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在我区全面推行和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开展新农合工作的旗县(市、区)达到100%。为了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的有关要求,推动我区新农合工作顺利开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06年11月3日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试点工作已取得的经验,修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方针、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方针
做好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周密部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牧民的意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解决农牧区缺医少药和看病难的问题;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必须把农牧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改善服务,提高质量,确保农牧民受益。
(二)目标、任务
通过前三年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应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牧民经济承受能力、医疗服务供需状况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政策措施、运行机制、服务体系和监管方式。2007年,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在全区全面推行和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制度。减轻农牧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牧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和要求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牧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牧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要遵循“自愿、互助、公开、服务”的原则。
建立这项新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认清和把握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新特点。一要坚持农牧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尊重农牧民意愿,不搞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和硬性摊派。二要在农牧民个人筹资的基础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必须按要求落实补助资金,并按时足额到位,逐步建立起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体现互助共济性质。三要突出以大病统筹为主,对农牧民的大额医药费和住院医药费用进行补助,重点解决农牧民因患大病而导致的贫困问题。四要以旗县为单位统筹,形成以旗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监管,增强抗风险能力。五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和办事制度,赋予农牧民知情、参与、监管的权力,提高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六要把农牧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让农牧民受益,得到比较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七要由政府负责建立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管机构,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八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通过民政和扶贫部门资助贫困农牧民参加合作医疗并解决因病致贫的再补助。开展新农合工作,一定要把握上述要求,从维护广大农牧民根本利益出发,精心组织,精心运作,注重工作质量,扎实推进,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管理
1.领导机构。自治区政府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区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指导和督查各地的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盟市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各旗县(市、区)及所属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代表组成的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嘎查村要成立合作医疗管理小组。
2.办事机构。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卫生厅。负责制定政策、调查研究、督办检查、信息收集等日常工作,各盟市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上述同类工作。各旗县(市、区)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合作医疗的业务管理和日常工作。苏木乡镇要建立经办机构,根据当地实际,可设在苏木乡镇政府或卫生院,负责办理合作医疗日常业务。经办机构的人员一般按20万人口以上的旗县配备6至8人,20万人口以下的旗县配备4至6人。苏木乡镇配备2至3人,工作人员由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调剂解决。
3.工作经费。自治区、盟市、试点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为开展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安排工作经费。旗县、苏木乡镇级经办机构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
(二)基金筹集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1.个人缴费。原则上农牧民个人每年每人缴费不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在农牧民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农牧民收入水平及实际需要相应提高缴费标准。持有证件的农村牧区五保户、特困户参加当地的新型合作医疗,个人筹资部分可由民政部门从医疗救助基金中支出。苏木乡镇企业职工和外出打工人员(不含以农牧民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员)是否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由旗县人民政府确定。
2.集体扶持。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扶持的集体经济组织类型、出资标准由旗县人民政府确定,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牧民摊派。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
3.政府补助。中央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农牧民每人每年补助20元,自治区、盟市、旗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元。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财政按10∶5∶5比例安排补助资金。农牧民人口在6万以下的牧区旗县,自治区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农牧民每人每年再增加5元的补助资金。经济情况较好的地区,地方财政可再增加投入。
(三)基金管理
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基金专户储存,实行收支两条线专项管理,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1.管理方式。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由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其经办机构进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旗县级综合管理,家庭帐户以苏木乡镇为主的核算办法。采取统一招标方式,选择网点覆盖面广、信誉好、服务质量高、提供优惠支持条件的商业银行作为合作医疗基金的代理银行,所有合作医疗基金全部缴入财政部门在代理银行开设的财政专户。做到银行见钱不见帐,经办机构见帐不见钱,真正实现新型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分离,封闭运行。
2.收缴方式。农牧民个人缴费可在自愿参加并签约承诺的前提下,由经办机构或苏木乡镇有关部门代收,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门收据;集体经济的扶持资金,由旗县(市、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及其委托经办机构收缴,个人和集体缴费应及时转入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各级财政支持资金,由当地财政部门根据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实际人数,按标准及时划拨到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可探索成本低、方便利民的收缴方式。不设家庭帐户的牧业旗县,也可采取一次性收缴3年或5年的个人基金。
3.收缴期限。农牧民个人缴纳的下一基金要在当年12月底前收缴完毕,规定期限,集中缴纳。每个旗县(市、区)要在当年一月底前上报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人数,逐级核准后,下拨补助资金。
(四)补助原则和方式
1.补助原则。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大额医疗费用统筹补助为主,建立大病统筹基金和家庭帐户。各旗县(市、区)可结合当地实际,将农牧民个人缴纳的基金拿出一定数额划入大病统筹基金,增强大病统筹力度。划入大病统筹基金比例,由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合理确定。家庭帐户基金用于支付个人门诊医疗费用。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全部划入大病统筹基金,农牧民人口少的旗县原则上不设家庭帐户,其他旗县(市、区)逐步向取消家庭帐户过度。所有农牧民缴纳的基金全部划入大病统筹基金。大病统筹基金用于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农牧民的住院和大额医疗费用报销。非住院医疗费用不得使用大病统筹基金(如:婚前医学检查费用、结核病治疗费用等)。凡一次性交纳了3年或5年个人基金的牧民要在报销比例和其他规定上给予优惠。各地可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牧民意愿和筹资情况,确定补偿范围和方式。
2.补助比例和额度。各旗县(市、区)根据筹资总额,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合作医疗基金的家庭帐户和大额医药费用补助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助比例。既要防止补助比例过高而透支,也不能因补助比例太低使基金沉淀,影响农牧民受益。每年合作医疗基金结余不得超过基金总额的15%。各盟市要根据当地实际建立3%的合作医疗风险基金。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大额医疗费用补助的起付线和封顶线可按农牧民上年人均纯收入测算。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费用,可按比例采取分段支付的办法,费用越高,支付的比例越高,具体补助办法由各地自行确定,但原则上要求各盟市内要统一执行标准,分段不宜过多。结合全区的试点经验,10万人口以上的旗县参合率在75%以上的,起付线苏木乡镇卫生院定为100至200元,旗县级医疗机构定为200至300元,旗县外医疗机构400至600元。各地结合实际可上下浮动。报销比例苏木乡镇卫生院可按40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细则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细则
(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公路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国务院《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规章,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农村牧区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适应本细则。
第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建养并重、协调发展、依法治路、保障畅通”的原则。
第四条
各旗县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对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负主要责任。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的领导,并建立问责机制,将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实绩考核。
第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涉及挖砂、采石、取土及取水时,当地旗县和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协调和办理。沿线有关企事业单位、嘎查村和农牧民群众应当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提供便利和支持。
第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损坏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以及影响公路安全的行为。第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鼓励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水平。
第二章 机构和职责
第九条 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工作,编制、上报和下达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计划。
自治区公路管理部门负责对盟市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建议计划进行初审,并将审核结果报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同时编制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计划,统筹安排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补贴资金,对盟市、旗县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条 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审核和汇总上报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发展规划,指导旗县级人民政府编制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发展规划,同时编制、上报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建议计划,并对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旗县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和安全保护工作。编制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建议计划,组织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工程实施,指导、监督所属的县级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和苏木乡镇、嘎查村的养护管理工作,并对乡、村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第十二条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的乡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乡级公路管理、养护、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指导嘎查村做好村级公路的养护和管理。
第十三条 嘎查村及所属的村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本村村级公路的管理、养护、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第十四条 自治区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工作的指导职责,盟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职责,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的质量监督组负责实施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工作。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所属的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协助做好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三章 公路建设
第一节 建设标准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建设原则,合理确定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公路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十七条 县道应当按照三级及以上公路技术标准建设;乡道和村道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和今后的升级改造等综合情况合理确定。其中乡道路基宽度应不少于7.5米,路面宽度原则上应不少于6米;村道路基宽度原则上应不少于6米,路面宽度不少于3.5米。对于工程艰巨、地质复杂、人口较少的乡村公路,在确保安全和满足自治区《农村牧区道路技术标准》(DB15/324—2005)的前提下,其平纵指标可适当降低。
第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或扩建,尽量减少拆迁,少占耕地,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工程造价。路面应优先选择能够就地取材、易于施工、有利于后期养护的结构类型。
第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要注重桥涵、排水和防护工程设施建设,并与公路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实施,提高公路的行车安全和抗灾能力。
农村牧区公路在经过陡坡、急弯、沿河、悬崖、交叉道口等路段时应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或警示标志。
第二节 前期工作
第二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符合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和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的原则编制。
第二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度,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基础数据库管理工作,依据发展规划、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建立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库,做好项目排序和项目储备。
第二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确定后,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媒体将项目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应当由具 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承担。
第二十四条
二级及以上公路、特大桥和隧道工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其他工程项目可直接进行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第二十五条 县道建设项目及涉及特大桥、隧道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由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初审,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批;乡道、村道建设项目的设计应当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初审,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符合法定招标条件的,应当依法进行招标,对建设规模较小的多个村道工程建设项目可打捆招标。对含群众集资、农牧民投工投劳或利用扶贫资金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以及未达到招标条件的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
第二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招标前,应当在国家指定的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
第二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应当在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指导下,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并落实项目法人。评标工作应当邀请旗县行政监督有关部门或项目沿线苏木乡镇、嘎查村的代表进行监督。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评标报告应当报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核备,并报自治区公路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在所发布招标公告的媒体上进行公示。
第二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中标单位确定后,项目法人要与中标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签订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廉政建设合同和安全生产责任状。同时还应签订资金给付合同,其中中央和自治区资金补助部分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中标单位签订,旗县配套资金部分由旗县人民政府与中标单位签订。
第三十条 二级及以上公路、特大桥、大桥和隧道工程项目应当依法办理施工许可;其他列入自治区农村牧区公路计划的建设项目,完成前期相应的准备工作并经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可的,即视同批准开工建设。
第三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用地依法列入农用地范畴,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路建设项目涉及的征地拆迁工作及所发生的费用由项目所在地旗县人民政府负责,建设项目经过农林牧 场的,征地拆迁工作及所发生的费用由项目所在地农牧林场与旗县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需要拆迁的,应当按照当地政府确定的补偿标准给予补偿,补偿标准应当公开,并及时、直接向被拆迁人兑现补偿资金。
第三节 施工管理
第三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设计施工,不得降低技术标准、不得缩减建设规模。
第三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实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负监管责任。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各参建单位应当依据职责,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
第三十四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发生工程质量或安全事故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不得隐瞒。
第三十五条 盟市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检查和监督管理,旗县质量监督组应当经常对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实体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三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接受社会监督,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在项目沿线聘请群众代表参与监督。
农村牧区公路施工现场应当设立工程质量主要控制措施的告示牌,公布质量监督电话,方便社会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举报。
第三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严格履行合同约定,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交通工具和检测人员。
第三十八条 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中心实验室,配备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加强现场质量抽检和监督,确保建设质量。
第三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单项工程完工后,应当在监理和项目法人检查认可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第四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工程施工期间,盟市交通运输主管 部门对旗县的检查频次应不少于2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盟市的检查应不少于1次。
自治区、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检查中应对存在的问题向被检查单位下达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问题整改通知书,并限期整改。被检查单位应当及时向检查单位上报整改情况。
第四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施工影响社会车辆通行时,施工单位应当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和绕行标志,不能绕行的应当修设便道并保障畅通,需要封闭交通的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告。
第四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期间,任何非施工车辆不得驶入。
第四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招呼站或候车厅应当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同步实施。
第四十四条 铺筑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设定质量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证金。通村沥青(水泥)混凝土公路质量缺陷责任期一般为1年,通苏木乡镇及以上公路质量缺陷责任期一般为2年,质量保证金一般不少于施工合同额的5%。
质量保证金在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时按比例扣留,由建设单位设立专户保管,质量缺陷责任期满、且质量缺陷得到有效处置后,质量保证金返还施工单位。
第四十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收集、整理、保存工程资料,建立工程档案。
第四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实行施工进度月报表制度,凡已开工的建设工程项目,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于每月23日将建设进度情况逐项分类向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汇总后,应当于每月25日前向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送。
第四十七条 竣工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在当年农村牧区公路数据库更新时及时录入,对路线发生变化的必须重新采集航迹。
第四章 养护管理
第一节 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
第四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按养护规模分为日常养护 和养护工程。日常养护包括小修、保养;养护工程包括养护改建和大中修。
第四十九条
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嘎查村及所属的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应当按照 “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履行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构建责权明确、管养分离、运转高效的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的常态化、规范化、市场化,做到“有路必养”。
第五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日常养护应当按照“保持路面整洁,横坡适度,行车舒适;路肩整洁,边坡稳定,排水畅通;构造物及桥涵完好,沿线设施完善;绿化协调美观”的质量要求和有关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组织实施,做到经常养护和全面养护。并实行检查、考核、评定、报告制度。
第五十一条
乡村公路路肩、边坡的杂草不宜铲除,其路肩草高度超过10厘米时可以适当割剪。
第五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人员进行作业时,应当穿着统一的安全标志服,在公路和作业车辆上设置明显的作业标志,必要时安排专人进行交通秩序维护,确保作业和行车安全。养护作业完毕后,及时清除遗留杂物。
第五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车辆进行作业时,在不影响过往车辆通行的前提下,其行驶路线和方向不受公路标志、标线限制,过往车辆应当注意避让。
第五十四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单位应经常对路况和桥梁进行巡查,对发生的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路产损害案件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应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和进行处理。
第五十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县道养护质量应每月评定一次,乡道养护质量应每季度评定一次,村道养护质量应每半年评定一次。
各养护单位应建立各类管理台账,填写原始生产作业记录,严格实行成本核算。
第五十六条 苏木乡镇、嘎查村因养护设备或技术力量无法完成日常养护任务的,苏木乡镇或嘎查村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模式进行养护:
(一)委托养护。路面结构类型为沥青或混凝土的乡村级公路,苏木乡镇或嘎查村可通过承包或招标的形式,委托给具有养护能力或具备资质条件的专业队伍进行养护。承包或招标的农村牧区公路日常养护应实行合同管理,合同期一般为2—3年,对养护质量好的养护单位可以续签合同。
(二)承包到户。路面结构类型为砂石的乡村级公路,苏木乡镇或嘎查村可根据沿线群众的居住情况,采取分成若干段落的形式,交由农牧民家庭承包管护,苏木乡镇或嘎查村每年给予承包户一定的资金补贴。
(三)集中养护。对路线较长、沿线居民较少的乡村级砂石公路,苏木乡镇或嘎查村可通过春、秋两季组织附近群众投工投劳形式进行集中养护。
第五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计划应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县道、后乡道、再村道”的顺序合理编制,逐步进行。
第五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管理要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健全和完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检查验收制度,提高投资效益。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管理按交通运输部《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应按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落实项目法人,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并按有关规定进行竣工验收。
农村牧区公路改建和大中修工程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第六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县道养护质量评定按照交通运输部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执行,乡道和村道的养护质量评定暂参照此标准执行。
第六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应按路段或区域通过竞争或招标方式选择专业施工队伍,同时鼓励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定具备资格条件的养护公司。
第六十二条 使用中央补助资金的所有养护项目和使用自治区补助资金单项工程达到200万元及以上的养护项目,技术方案由自治区公路管理部门进行审批;使用自治区补助资金单项工程100万元及以上,200万元以下的养护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由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凡使用自治区补助资金不足100万元的养护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第六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实行进度报表制度,盟 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在每年6月、9月、11月的28日前将工程完成情况及时向自治区公路管理机构报告。
第六十四条 盟市、旗县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制定地震、泥石流、雨雪冰冻灾害等损毁公路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十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交通受阻或中断的,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立即组织抢修,并可视情况动员和组织附近驻军、机关单位及沿线群众共同参与公路抢修。短时间内难以抢通的,应修建临时便道、便桥或者指明绕行路线,同时按规定设置醒目的警示、警告标志牌,确保安全畅通,并及时将灾害情况逐级上报。
第六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绿化要纳入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的绿化计划,应由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全民义务植树形式进行栽植,也可按照“谁种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
农村牧区公路路树不得擅自砍伐,确需要更新砍伐的,应按照公路路树采伐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六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应建立路况信息收集管理制度,地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都要建立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养护信息数据库,并确保每年更新一次。
第六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实行四级评比制。自治区公路管理部门对各盟市、旗县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检查每年不少于1次,每两年进行1次全面考核;
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所属旗县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检查每年不少于2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本地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检查每季进行1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所属的公路管理段对管养范围内的农村牧区公路应当经常检查,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第二节 公路安全保护
第六十九条
旗县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安全保护工作,公路养护管理机构依照国务院《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负责公路保护的监 督管理工作。
第七十条 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公路管理机构应充分发挥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嘎查村委会的作用和沿线村民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农村牧区公路安全保护工作。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嘎查村委会应当在农村牧区公路沿线安排一定数量的义务路政监督员,加强辖区内的农村牧区公路安全保护工作。
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应当在农村牧区公路沿线公布举报电话,对举报和协助破案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七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在农村牧区公路上非法设卡和拦车收费。
第七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可根据保护乡道、村道的需要,在乡道、村道的出入口设置必要的限高、限宽设施,防止超限车辆上路行驶。
第七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内不得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倾倒垃圾、设置障碍、挖沟引水、打场晒粮、种植作物、放养牲畜、炸石取土、焚烧物品、利用公路边沟排放污物或者进行其他损坏、污染公路和影响公路畅通的行为。
第七十四条 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损坏、移动、涂改、遮挡农村牧区公路标志标线,不得在公路标志标牌上书写广告。
第五章 工程验收
第七十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及改建和大中修养护工程参照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验收。
第七十六条 县道、乡道和建设规模达到10公里及以上的村道沥青(水泥)混凝土公路建设项目,以及独立的特大桥、大桥、中桥和隧道工程由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建设规模不足10公里及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的村道建设项目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凡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的工程项目应当将《公路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报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自治区公路管理部门应当对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的农村牧区公路项目按不少于5%的比例进行抽检。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对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的农村牧区公路项目按不少于10%的比例进行抽检。
第七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及改建和大中修养护工程验收前,应具有盟市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鉴定书和旗县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
第七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的交工验收由项目法人组织进行、竣工验收由项目审批单位组织进行。对于通村公路项目,交工验收和竣工验收可合并进行。
县道、乡道建设一般按项目验收;村道可以分批组织验收。
第七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开放交通,并及时开通客运班车。
第八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交付使用后,建设单位应当定期对项目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评价。
第六章 资金筹集与管理
第八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实行地方自筹为主、国家和自治区补助为辅的投资政策。
旗县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集和管理。
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集和监督管理。
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集和监督管理。
第八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资金;二是中央和自治区的补贴资金;三是企业、个人或社会捐助的资金;四是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筹得的其他资金。
第八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经费包括养护工程费和日常养护经费两部分组成。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费来源:一是盟市、旗县政府财政落实的配套资金;二是自治区安排的补助资金;三是中央安排的专项资金。其补助标准为:县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配套解决。农村牧区公路日常养护经费来源:一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财政预算资金;二是税费改革后的交通资金;三是嘎查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的养护资金。其投资标准为:县道高级、次高级路面年公里9000元、中低级路面年公里7000元、无路面年公里3000元;乡道高级、次高级路面年公里5000元、中低级路面年公里4000元、无路面年公里2000元;村道高级、次高级路面年公里3000元、中低级路面年公里1500元、无路面年公里500元。
第八十四条 旗县人民政府应根据农村牧区公路的实际需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应当从财政收入增量中提取不少于5%的资金专项用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保证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正常需要。地方财政收入增量小的地区应根据养护里程增加、路面变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逐年增加资金投入比例,并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同时旗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从事公路管理、养护所需经费以及公路管理机构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八十五条 各旗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建筑营业税纳入财政预算,并通过先征后返方式全部作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配套资金。
第八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应实行“专户存储、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均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并接受审计、财政和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审计检查和监督。
第八十七条 中央安排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应当全部用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工程项目,不得从中提取咨询、审查、管理、监督等费用。
第八十八条
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采取“多干多补、先干先补”、“以奖代投”的激励政策。对地方政府投资提前建设或组织群众完成路基工程,在满足设计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同时对完成投资多、建设规模大、工程质量优异、综合成绩突出的旗县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十九条 按照国家“总量增长、切块管理、需求导向、重点倾斜”的投资原则,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根据旗县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筹措能力,确定各建设类别的补贴标准,并对“少边穷”地区在补贴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
第九十条 鼓励农村牧区公路沿线受益单位及群众自愿捐助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鼓励利用冠名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投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鼓励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嘎查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
第九十一条 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施工单位给付农(牧)民工工资情况进行监督,避免拖欠农(牧)民工工资现象发生。
第九十二条 中央和自治区补助的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资金,盟市、旗县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拨付至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下达的养护工程计划安排使用。
第九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日常养护资金,盟市、旗县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拨付到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养护计划安排使用;企业、个人和社会捐助的养护资金,除捐助者有特定意愿之外的,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使用;嘎查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筹集的养护资金,由嘎查村委员会按照公路养护计划安排使用,通过其他方式筹得的资金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专项用于养护工程。
企业、个人和社会捐助及嘎查村“一事一议”筹集的养护资金,其使用情况应当在项目所在地进行公示。
第七章 罚 则
第九十四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造成的不良后果和社会影响等情况,对责任单位给予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停止资金拨付,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报批设计及设计变更,擅自更改设计或缩减建设规模的;
(二)截留、挤占、挪用农村牧区公路专项资金的;
(三)擅自降低征地补偿标准,拖欠工程款、征地拆迁款和农牧民工工资的;
(四)建设程序不完善或应当招标而未依法招标的;
(五)强制向单位或个人集资,强迫农牧民出工、备料的;
(六)建设项目未经验收开放交通的;
(七)提供虚假情况重复申报项目,套取中央或地方专项资金的;
(八)未履行养护职责,农村牧区公路出现弃养或严重影响车辆通行的。
第九十五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检测单位串标、围标、非法转包或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安全责任事故及建设项目未能通过竣工验收鉴定的,由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责任单位和个人记入不良信用档案,3年内不得进入自治区公路建设市场。
第九十六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建设单位未按计划组织实施建设项目,或擅自降低项目设计标准及没有正当理由,项目建设未按期完工的,由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减少或停止项目所在旗县下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安排,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同时对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通报批评。
第八章 附 则
第九十七条 各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依据本细则制定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实施细则。
第九十八条 乡村级农林牧场专用公路建设参照本细则执行,经营性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按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经营性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第九十九条 本细则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负责解释。
第一百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内政字〔2005〕301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5〕301号 【发布日期】2005-11-22 【生效日期】2005-11-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内政字〔2005〕301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自治区财政厅组织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5年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05年11月22日
内蒙古自治区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及监督检查。
第三条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非税收入,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服务收取的税收以外的财政性资金。包括: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政府性基金;
(三)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四)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五)罚没收入;
(六)彩票公益金;
(七)其他非税收入。
第四条第四条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领导,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综合预算安排。推进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效率。
第五条第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的主管部门,可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制定非税收入管理的具体规定,编制非税收入计划,统一管理非税收入的征收、资金、票据及监督检查。
第六条第六条 物价、审计、监察、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非税收入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对在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举报违法问题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财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征收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 非税收入的征收依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当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规定》设定和征收。
(二)政府性基金(附加)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或者财政部的有关规定设立和征收。
(三)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依据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或者财政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收取。
(四)罚没收入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收取。
(五)其他各项非税收入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违反上述各款所列规定设定非税收入项目、范围和标准。
第九条第九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执行的非税收入项目编制项目目录和代码,并向社会公布。
未列入项目目录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缴款。
第十条第十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了征收或者收取部门、单位(以下统称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项目,由法定执收单位征收或者收取;法定执收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委托其他单位征收或者收取的,应当将委托协议送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备案。
委托其他单位征收或者收取非税收入的,委托单位应当对受委托单位的征收或者收取行为实施监督,并承担该征收或者收取行为的法律责任;受委托单位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单位的名义征收或者收取非税收入,并不得转委托。
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由财政部门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直接收取;尚不具备直接收取条件的,可委托有关单位收取。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执收单位应当严格依照规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征收非税收入,做到应收尽收。
任何单位不得越权或者擅自设立项目、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提前或者延期征收;不得多征、少征或者擅自减征、免征。
缴款义务人确因特殊情况需要缓征、减征、免征非税收入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经执收单位审核后,由法律、法规、规章、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执收单位要按规定编制非税收入征收计划,经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定。经审定的征收计划列入部门预算,作为核定当年部门预算支出的重要依据之一。
征收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执收单位要做到尽收尽缴,确保完成计划。因征收政策或计收数量发生重大变化,确需调减征收计划的,须经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核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指定非税收入代理银行,并在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用于归集、记录、结算非税收入款项。
执收单位不得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非税收入实行收缴分离制度,禁止非税收入执收单位或者受委托单位当场收取现款,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当场收取的除外。
非税收入具体收缴管理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执收单位或者受委托单位依法当场收取现款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收款银行将所收款项全额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
执收单位或受委托单位不得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或变相私分所收款项,或者将所收款项存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以外的账户。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缴款义务人应当按照执收单位规定的时间和数额,到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收款银行将有关款项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不得逃避缴纳义务。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依法收取的待结算收入,缴款义务人应当先到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收款银行将款项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符合返还条件的,缴款义务人可以向执收单位提出返还申请,由执收单位签署意见,经本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审核确认后,返还缴款义务人。
经依法确认为误征、多征的非税收入,由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退还缴款义务人。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执收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社会公布由本执收单位负责征收或者收取的非税收入项目及其依据、范围、标准、时间和程序;
(二)在规定时间内向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编报本部门、本单位非税收入计划草案;
(三)按照规定向缴款义务人足额征缴非税收入款项;
(四)记录、汇总、核对并向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定期报告本部门、本单位非税收入收缴情况。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非税收入按照下列方式纳入财政统一管理:
(一)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源收益,纳入一般预算管理;
(二)政府性基金(附加)纳入基金预算管理;
(三)事业性收费、其他非税收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一般预算管理、专项预算管理或者财政专户管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财政部门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应当将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内应缴国库的资金,按照收入级次和规定的类别定期划解国库,不得拖延、滞压、挪用。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按照规定需要上解或者下拨的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必须由财政部门通过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定期划解、结算,逐级办理。
财政部门不得隐瞒、截留、拖延、滞压、挪用应上解的非税收入。对应缴未缴的,上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可以等额扣减其财政资金。
执收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非税收入资金直接缴付上级执收单位或者拨付下级执收单位。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开展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按照非税收入一定比例从预算中予以安排。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适当调剂一定比例的非税收入,由本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法定专门用途的应当专款专用。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章 票据管理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非税收入票据管理的具体办法,统一印制和管理非税收入票据。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票据的发放、使用、核销、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执收单位征收或者收取非税收入,应当向缴款义务人出具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
不出具前款规定的非税收入票据的,缴款义务人有权拒绝缴款。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除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法确定的非税收入票据印刷企业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承印非税收入票据。
非税收入票据承印企业不得向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非税收入票据。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执收单位使用的非税收入票据,按照收入级次或者财务隶属关系向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申领。
财政部门和执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票据领用、保管、缴销、审核等制度,确定专人负责,保证票据安全。
严禁转让、出借、代开非税收入票据;严禁私自印制、伪造非税收入票据;严禁使用非法票据或者不按照规定开具非税收入票据。
遗失非税收入票据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并公告作废。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级人民政府执行非税收入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监督,依法处理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非税收入征收或者收取、汇缴、划解、管理的日常监督和专项稽查,及时依法查处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
执收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账证、报表、非税收入票据等有关资料,如实反映有关情况,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物价、监察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法定职责,做好非税收入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财政、审计、物价、监察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法定职责,查明事实,依法做出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资金的追缴违法资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设定非税收入项目或者擅自改变非税收入项目的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的;
(二)违反规定权限或者法定程序缓征、减征、免征非税收入的;
(三)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或者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或变相私分所收款项,或者将所收款项存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以外的账户的;
(四)违法当场收取现款的;
(五)拖延、滞压、截留应当上缴或者下拨的非税收入资金的;
(六)将非税收入资金直接或者变相缴付上级执收单位、拨付下级执收单位的;
(七)转让、出借、代开非税收入票据,使用非法票据,或者不按照规定开具非税收入票据的;
(八)违规发放、销毁非税收入票据的;
(九)保管不善造成非税收入票据毁损、灭失的。
前款第(一)项行为所收取的款项,限期退还缴款人,无法退还的,收缴国库。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非法印制、伪造、买卖非税收入票据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处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在非税收入管理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委托自治区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7年3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预算外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内政发〔1997〕32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试行)
附件
*****公司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61号)等法律法规及各级地方政府有关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结合公司生产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消防安全管理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各自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
第三条 所有消防安全标志、设施应做到规范化,其样式、制作、规格、内容、安装均应符合《电力生产企业安全设施规范手册》规定的要求。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本部及公司所属各部门、各风电厂。
第五条 凡本规定与国家消防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文件、规定、条例相冲突的,以及本规范未涉及的内容,一律按照国家消防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文件、规定、条例执行。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一条 公司总经理是本公司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公司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公司设立“公司级、部室级、班组级”三级安全防火网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并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第二条 公司防火安全委员会责任: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及有关方针、政策、规定。将防火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防火安全与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评比。
(二)部署和组织本单位的防火宣传教育工作;
(三)负责组织制定本单位各级防火责任制并组织实施,落实各级防火安全规章制度和防火、灭火措施;
(四)组织防火检查、主持研究整改火险隐患;
(五)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加强管理教育,落实必要的训练和工作条件;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六)组织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七)落实对消防设施的配制、维修、保养和管理工作;
(八)积极组织对本单位的火灾事故进行扑救和保护现场,组织有关人员配合公安消防部门追查火灾原因,处理火灾事故;
(九)制定单位及中、长期安全防火规划并负责监督、实施;
(十)层层签定消防安全责任书。第三条 各部门消防责任:
(一)各部门第一负责人是本部门的第一防火责任人,全面负责本部门的消防工作;
(二)认真贯彻执行各项防火制度和规程、规定,落实防火措施;
(三)负责对本部门职工进行防火、灭火常识及遵守各项防火规程的宣传教育;
(四)制定本部门消防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五)负责组织本部门的防火安全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措施的落实;
(六)负责编制本部门的防火计划、灭火作战方案,消防器材配备维护和更新计划,并组织实施;
(七)搞好对义务消防人员的训练,及时组织职工和义务消防队员对火警、火灾进行扑救,并及时报警;
(八)严格对所管辖范围内的火源、电源、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落实防范措施,强化专人管理;
(九)负责对本部门、班组配备的消防器材管理,消防器材实行定置、定位管理,及时进行维护和卫生清扫。发现丢失、损坏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妥善处理,满足使用;
(十)参加分析本部门的火灾事故,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十一)负责健全本部门防火档案。第四条 安全生产部责任:
(一)安全生产部是本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归口部门,在公司防火安全委员会及分管领导的领导下负责本公司的防火安全工作;部门负责人应当定期向公司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报告消防安全情况,及时报告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二)编制公司消防工作计划,监督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三)拟订消防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和组织保障方案;
(四)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消防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组织本公司的消防宣传工作;
(五)编制公司的消防规程、规定;
(六)经常深入部门、班组检查了解消防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七)积极组织职工对火警、火灾进行扑救,坚持“四不放过”原则,调查了解火灾事故的原因,提出处理建议;
(八)负责培训义务消防人员,配合有关部门对职工和新 4 入厂的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九)积极配合公安消防机关参加新建、扩建工程中有关消防设施的设计审查,参加消防设施的竣工验收;
(十)监督落实一、二级明火作业现场的防火措施和动火监督;
(十一)对乱拉、乱用、破坏消防设施的行为有权制止,直至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
(十二)负责火警、火灾事故的统计,健全防火档案。
第三章 防火安全管理的任务
第一条 建立健全各级消防管理机构,制定消防管理实施细则,依据有关国家法规、规定及地方公安部门规定,实行科学管理、计划管理、目标管理、依法管理。
第二条 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普及消防知识,提高职工群众的消防意识,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参加消防管理活动。
第三条 研究如何利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采取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为本单位提供最佳消防安全效果。
第四条 监督检查建设项目在设计、施工中执行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及其它有关规定的情况,参加竣工验收。
第五条 控制、消除燃烧、爆炸的一切不安全条件和隐患,限制、消除火灾和爆炸蔓延、扩大的条件和因素。
第六条 彻底查清火灾、爆炸原因,做到“四不放过”。即: 5 原因不查明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及群众应受到教育者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第七条 管理消防队伍,抓好消防干事和专兼职消防队员以及全员的消防培训,统一组织和指挥火灾的扑救工作。
第四章 防火组织领导
第一条 为加强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公司成立防火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担任防火委员会主任,公司主管生产副总经理任副主任,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委员。各部门应设立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各部门、班组应设立义务消防员,并根据人员、机构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在各级负责人的领导下具体做好本部门、本部位的消防工作。公司安全生产部是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归口部门。
第二条 三百人以下的单位,至少明确一名兼职消防干部。第三条 公司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义务消防队或适当数量的义务消防员,作为紧急灭火的骨干力量。义务消防员的人数不应少于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十,防火重点部位不应少于百分之七十。义务消防队应每年进行一次整顿、调整和补充,做到组织落实,训练落实。
第四条 公司安全生产部在防火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防火安全日常工作,行使消防监督、监察、考核的权利,负责 6 对本公司各部门的消防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安全监督。对本公司发生的火灾事故,应按有关规定进行事故的调查、分析、统计、上报。
第五章 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
第一条 公司对每位员工应当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对新职工、岗位调换、临用工、来厂学习人员等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应进行岗前消防安全教育。
第二条 下列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一)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
(二)专、兼职消防干事及其它消防管理人员;
(三)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第三条 防火安全教育的规划主要包括:
(一)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的说明;
(二)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三)设立课程的数目和时间;
(四)利用的教材(包括视听材料);
(五)培训教员和辅导人员;
(六)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估。
第四条 消防宣传教育可以采取如下形式:
(一)利用闭路电视、黑板报、电视电话进行宣传教育;
(二)利用标语、横幅、警示等具有言简意赅、醒目特点 7 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三)办学习班、上消防课;
(四)开展消防知识竞赛;
(五)开展现场灭火演练;
(六)举办消防展览会;
(七)召开火灾现场会;
(八)组织学习参观交流;
(九)利用119消防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第五条 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燃烧知识、电气防火知识、化学危险物品防火知识、建筑防火知识、灭火基本知识、公共场所防火、汽车火灾及其预防、家庭防火知识、易燃气体防火常识、火场自救知识;以及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等。
第六章 消防规则
第一条 灭火规则
(一)公司任何部位发生火警,都应立即向119报警,并及时向值长和有关领导汇报,报警应把火灾地点、火势情况、燃烧物和大约数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讲请。同时迅速使用就近消防器材和启动消防设施进行扑救,尽力把火灾消灭在初起阶段。
(二)义务消防人员接到报警后,应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现场,了解火场情况,合理布置灭火力量,迅速投入灭火战斗。
(三)公司职工都应能正确使用灭火器以及在一般电气设备上灭火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四)在高压电气设备发生火警时,灭火人员必须熟悉设备和系统,并熟练掌握高压电气设备的施救方法。
(五)生产现场运行设备发生火警时,一切施救工作均应在值长指挥下进行,检修设备发生火警时由检修负责人指挥,一切运行设备的停止或隔离均由运行值班人员执行。
(六)发生火警时,现场人员必须利用所有符合灭火条件的灭火器具前往灭火,当电气设备或其附近发生火灾,在扑救前应切断燃烧部位电源,以防触电,必要时还要将邻近电源一并切断,如不能立即停电,则可先用非导电性灭火器施救。
(七)对电气高压设备进行灭火时,应戴橡胶绝缘手套,穿绝缘鞋,并应保持与高压带电部分的安全距离。
(八)消防人员进入高压区域或其它配电室灭火时,必须得到电气运行人员的许可,在其陪同下进入,运行人员应将电气设备的情况以及是否可以施救的意见告诉灭火负责人,灭火负责人必须得到值长关于电气设备已停电的明确通知后,方可进行施救。
(九)着火时敞开的门窗、通风口等都可助长火势扩大。因此,除灭火必须的出入口外,原则上应尽量关闭通风口。但是,9 如果被困人员未能及时撤离时,应打开通风口,保持空气流通,严防被燃烧物质产生的气体引起中毒、窒息。主要出入口要保持畅通,确保灭火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迅速撤离。
(十)发电机、电动机着火时,不准使用砂子和泡沫灭火器灭火,除发电机着火按运行规程可使用水灭火外,励磁机、电动机着火首先使用可施救于电气设备的灭火器,当无施救电气设备灭火器时,在将电源切断后,可用雾化喷筒喷射,禁止将大量水向励磁机、电动机内浇注。
(十一)变压器发生火灾,应立即将所有开关和刀闸拉开。并根据火灾部位及可能蔓延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措施。若在变压器顶盖上着火,则应打开其下部放油门,使油面低于着火处;当变压器内有直接燃烧的危险或外壳有爆炸的可能时,必须把油全部放掉。
(十二)油管破裂、油开关爆炸、使较大区域的设备受到火灾威胁时,除立即断开邻近电源,可使用干粉、泡沫灭火器进行施救。
(十三)电缆沟着火时,值班人员应明确报警区域,迅速报警至119消防队和有关领导。明外电缆着火时可使用绝缘性能的灭火器,亦可使用干砂和土,禁止使用水及泡沫灭火器。在电缆沟内施救时,应穿防火服以及防毒面具,防止中毒昏迷。
(十四)当有人身上衣服着火时,切勿以手撕其衣服,应立即将他按倒在地,用毛毯等物紧紧披盖在着火者身上,衣服火焰 10 熄灭后,不要盲目脱衣服,衣服粘附皮肤者,应立即送往医院。
(十五)如果着火部位的火势,正在向着重要部位蔓延时,就应把主要力量进行调整,来保护这些重点部位,堵截火势蔓延。
(十六)要了解着火部位燃烧物质的性质,燃烧面积,火势蔓延的方向,火势对人是否有威胁。消防车道和救护车道是否畅通,有无爆炸、毒气和房屋倒塌危险,有无需要疏散和保护的物资,根据火势的发展变化情况,确定扑救措施,部署和调整灭火力量。
(十七)遇有大风情况,要把主要力量用在下风方向阻截火势。
(十八)在灭火战斗中,火场指挥人员的位置要适当,一般应照顾到各方面的情况,便于指挥,例如:室外火灾,指挥员应位于侧风部位;仓库火灾,应位于大门附近;楼房火灾,应位于主要出入口处等。
(十九)要正确使用灭火剂,火场使用的灭火剂主要有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等,火场指挥员一定要熟悉灭火器的性能,正确使用。
(二十)公司任何部位发生火灾,应报告公司防火负责人和安监部门及消防干事。
(二十一)在发生火灾4小时之内,应用电话向驻地消防部门和集团公司有关部门作口头汇报,并在三日内用书面材料向上级部门汇报火灾起因及处理意见。
11(二十二)各部门、班组当事人,对火灾发生原因和扑救过程应实事求是地向调查委员会汇报,不得隐瞒或虚报实情。填写火灾调查处理报告时,要字迹工整清楚,数据准确,由安监部门负责人或消防干事负责上报。
第二条 防火规则
(一)凡在禁火区域进行明火作业,须事先按规定办理动火工作票,制定安全措施,按分级管理原则,经公司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二)所有易燃易爆物品均应放置在安全地带,并有专人保管。
(三)柴油及其它油类,必须盛放在金属制成的密封容器内,班组维护设备所用少许油品,应存放在可关闭的金属箱柜内,现场存放柴油不得超过5公升。
(四)生产现场只准存放少量必需的废油桶,禁止存放大量盛放油类的空桶,废油桶、废油应及时回收处理。
(五)工作人员离开现场,应有专人负责清理现场卫生,废弃的棉纱、抹布等应放在专用有盖铁桶(箱)内,并定期清理。
(六)高空进行电焊作业,应事先检查周围有无易燃物品,采取防止火星飞溅措施,必要时,可设专职监护人员;工作完毕后应指定专人负责检查,保证周围无遗留火种。
(七)进行焊接工作应遵守安全工作规程中有关规定,电焊工作应使用完整的接地线,接地良好,禁止利用设备管道和建筑 12 构架,特别是油系统设备外壳作为电焊的接地回路。
(八)禁止在不通风的小室内部用汽油清洗机件、箱体,用汽油清洗机件的现场,绝对禁止明火和可能产生火花的敲击或启闭电源开关。
(九)进行计划检修,保证检修质量,清除油系统漏、渗油缺陷,使设备稳定安全运行。
(十)禁止在电暖器及周围堆放杂物、易燃物或烘烤衣物,禁止在尚未隔绝的高温设备附近设脚手架。
(十一)变压器事故蓄油坑及排油管道应定期清理,保持畅通。
(十二)电缆沟应保持密封,防止溢油和可燃物侵入,电缆穿过楼板进入控制室、仪表盘等处的孔洞,应用耐火材料严密封堵。
(十三)危险品仓库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库房内照明灯应为防爆型,禁止安装有可能产生火花的开关、刀闸、电热器等电气设备。
(十四)电气设备应保持绝缘完整,发现损坏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维修,以防因绝缘损坏而引起火灾。
(十五)禁止在照明线路上私拉乱接临时线路,增添电器,必要时,应申请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由专职电工进行接线工作。
(十六)每天下班前,必须将电脑、空调、饮水机、打印机、复印机、照明等电源断开,以防止火灾。
13(十七)公司道路应保持畅通,保证消防车的出入通畅,放置消防器材的地 点不准堆放杂物。
第七章 防火重点部位及防火工作措施
第一条 防火重点部位一般指控制室、通信机房、计算机房、档案室、变压器、风力发电机组、电缆间及隧道、蓄电池室、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场所以及认定的其它部位和场所。
第二条 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应建立岗位防火责任制、消防管理制度,制定防火守则、防火措施以及火灾事故预想和灭火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灭火预案,做到定岗、定人、定任务,切实落实各项消防措施。
第三条 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应按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有明显的防火警示标志,并在指定的地方悬挂“防火重点部位”标示牌。标示牌内容一般为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的名称、防火责任人。防火重点部位和场所应将“防火守则、防火措施、火灾事故预想和灭火方案”做牌悬挂。标示牌的规格、制作和悬挂应符合《电力生产企业安全设施规范手册》规定。
第四条 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应执行每日防火巡查制度,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检查形式、项目、周期和检查人。检查结果应有记录,对查出的火灾隐患应逐项登记,限期整改。
第五条 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以及禁止明火区如需动火工作时,必须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
第六条 动火安全管理
(一)动火管理级别的划定:按动火工作地点的危险程度,分为一级动火工作和二级动火工作。一级动火区是指火灾危险性大、发生火灾时损失大、伤亡大、影响大的部位或场所;二级动火区是指一级动火区以外的所有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以及禁止明火区。
一、二级动火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
一级动火范围:电缆沟道内、隧道内、电缆夹层、危险品仓库、控制室、风力发电机组、通信机房、计算机房、档案室、蓄电池室、变压器等注油设备等其它需要纳入一级动火管理的部位。
二级动火范围:油管道支架及支架上的其它管道;动火地点有可能火花飞溅落至易燃易爆物体附近等其它需要纳入二级动火管理的部位。
(二)动火审批制度
动火工作票的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应由熟悉现场设备情况,并具有消防知识的人担任。动火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应考试合格并经公司分管领导或总工程师批准,由公司安监部门以红头文件下发,安监部门备案。
动火工作票,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并至少一式三份,当与运行有关时还应多加一份。
一级动火:由申请动火的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签发动火工作票。动火工作票要提出安全实施方案、明确岗位责任、15 定好作业时间。经安监部门负责人、保卫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生产的公司领导或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对危险性特别大的动火项目,必要时应报地方公安消防机构批准。
二级动火:由申请动火的班组长或班组技术员签发动火工作票,经安全监察人员、消防干事审核,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动火现场的安全管理 一、二级动火工作在首次作业前,各级审批人均应到现场检查防火安全措施,并在检查监护下作必要的试验,确保无问题时方可动火作业。
一级动火时,动火部门安全员应一同参加办理工作票许可手续,检查安全措施是否完备,消防人员和安监人员应到现场监护。二级动火时,由动火部门安全员或义务消防员执行动火监护。
在一、二级动火工作前,现场应根据需要临时配备适量的消防器材。
凡是在一级动火范围内的工作,应尽可能避免或缩短动火时间,能够移至安全地带动火的应尽量移开。能用不动火方法处理的,尽量采用不动火的方法处理。
动火前应检测动火范围内的可燃气体含量是否符合要求,在动火中应每隔一定时间重新检测可燃气体含量,发现超过规定的含量标准时应停止动火工作。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严禁动火:动火工作票的审批手续和安全措施不全;运行许可手续未办;没有消防监护人;风力在五级以上的露天高空作业;压力容器、管道未泄压前;装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未清洗干净前;遇有火险异常情况未查出确切原因和消除火险前。
外包工程在施工中需要动火的,应由施工单位人员会同本单位负责该工程的人员,按动火等级及审批权限办理动火工作票。
动火使用的器具必须符合安全要求,不得使用有破损和不完整的器具;
动火执行人必须持有焊工合格证,方可进行操作。
(四)动火工作票中所列人员的安全责任 1.各级审批人员及工作票签发人应审查:(1)工作必要性;(2)工作是否安全;
(3)工作票上所填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2.运行许可人应审查:
(1)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是否符合现场条件;
(2)动火设备与运行设备是否确已隔绝;
(3)向工作负责人交待运行所做的安全措施是否完善。3.工作负责人应负责:
17(1)正确安全地组织动火工作;(2)检修应做的安全措施并使其完善;
(3)向有关人员布置动火工作,交待防火安全措施和进行安全教育;
(4)始终监督现场动火工作;(5)办理动火工作票开工和终结;
(6)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4.消防监护人应负责:
(1)动火现场配备必要的、足够的消防设施;(2)检查现场消防安全措施的完善和正确;
(3)测定或指定专人测定动火部位或现场可燃性气体和可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符合安全要求;
(4)始终监视现场动火作业的动态,发现失火及时扑救;(5)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5.动火执行人职责:
(1)动火前必须收到经审核批准且允许动火的动火工作票;
(2)按本工种规定的防火安全要求做好安全措施;(3)全面了解动火工作任务和要求,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动火;
(4)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清理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
6.各级人员在发现防火安全措施不完善不正确时,或在动火工作过程中发现有危险或违反有关规定时,均有权立即停止动火工作,并报告上级防火责任人。
第八章 重点部位的防火制度
第一条 风力发电机组防火制度
(一)机舱、塔筒内禁止吸烟,并设置“禁止烟火”警示牌。
(二)禁止在机舱内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运行中需用的润滑油必须妥善保管。
(三)油系统不得有漏油现象,检修或运行人员应及时将设备和泄漏在机舱地面上的油污擦试干净。
(四)使用过的棉纱、抹布应集中存放于带盖的铁箱内,并完工后清理出机舱,清洗工件的废油,严禁随便倾倒。
(五)机舱、塔筒内动火应按规定程序办理动火工作票,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落实安全监护。
(六)消防器材周围禁止堆放工件杂物,检修时不应将设备放在主要通道上。
(七)消防器材、消防设施完好,始终处于良好备用状态。第二条 主变压器防火制度
(一)主变压器,应设置蓄油坑,排油管道应延至安全地带。
(二)蓄油坑内应铺设厚度不小于250毫米的卵石层,作为阻火层的卵石直径30-50毫米。
(三)事故放油阀门应安装在便于操作的位置。
(四)主变及油处理设施附近禁止堆放易燃物品或其它杂物。
(五)变压器应定期清除灰尘、油污,保持设备清洁,发现渗漏油时及时消缺,并擦试干净。
(六)检修时要谨慎小心,防止损坏绝缘层,工作结束后,应有专人清理现场,检查各部件和测试绝缘。
(七)加强对变压器的监督,并定期测试各项数据,保持其良好性能。
(八)加强对主变的检查巡视,发现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主变的正常安全运行。
(九)主变压器所配备的灭火器应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第三条 升压站防火制度
(一)严格升压站出入有关规定,闲杂无关人员不得入内,参观学习人员必须经公司分管领导批准,运行值长同意,由专工以上人员陪同方可进入。
(二)运行人员应加强巡视责任心,发现可疑问题立即汇报当班值长及有关领导,及时处理。
(三)部位防火负责人要加强责任心,做到定期巡视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四)因工作需要动火时,应严格执行有关规程制度,做好防范措施。
(五)现场就近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齐全好用,做好维护工作。
第四条 控制室、继电保护室防火制度
(一)控制室、动态无功补偿控制室、继电保护室应有不少于两个安全出口。
(二)室内的装饰必须是用阻燃材料。
(三)室内禁止吸烟、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四)室内空调系统的通风管道的保温应采取难燃材料,特别是靠近电加热器部位,应采用非燃烧材料。
(五)空调机在运转时,值班人员不得离开,工作结束离开时,空调机必须停用。
(六)各室配电线路应采用阻燃或防燃措施,严禁乱拉临时电线。
(七)集控室、动态无功补偿控制室全体人员应熟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各种灭火器材性能、用途和操作方法,并做好消防器材的保管、维护和清洁工作,使其保持在良好备用状态。
第五条 电缆(沟、隧道、桥架、竖井)防火制度
(一)凡电缆穿越的墙壁、竖井和电缆沟、隧道而进入控制室、电缆夹层、控制柜以及仪表盘等处的孔洞应严密封堵。
(二)较长的电缆隧道及分叉道口,均应设防火墙、隔火门,电缆温度过高 时,应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
(三)电缆沟盖板应齐全严密。电缆层、电缆沟应保持清洁。21 禁止向电缆沟内倾倒油污,搞好防小动破坏的各种防范措施。
(四)进入采暖锅炉房的电缆应定期进行清扫积灰,以防温度升高而引起火灾。
(五)电缆应定期检查测试,耐压不符合标准应及时更换。
(六)电缆应定期涂刷防火涂料。涂料必须经国家技术鉴定合格,并由公安消防部门颁发生产许可证的工厂生产的适用于电缆的阻燃材料,应符合规范规定的耐火时间。
第六条 蓄电池室防火制度
(一)严禁在蓄电池室内吸烟或将火种带入室内,蓄电池室外应悬挂“严禁烟火”警示牌。
(二)蓄电池应装置在单独的室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装置。
(三)蓄电池室内可装设整个管路焊接的暖气装置,严禁采用任何明火。
(四)蓄电池室应使用防爆型照明和排风装置,开关、熔断器、插座等应装在蓄电池室外。照明线应采用耐酸导线,并用暗线敷设。
(五)凡是进出蓄电池室的电缆、电线、在穿墙处应用耐酸瓷管穿线,并在其进出口端用耐酸材料将管口封堵。
第七条 档案室防火制度
(一)档案室建筑应不低于二级耐火等级,室内装材料均应采用耐阻燃材料,并有良好的通风、降温装置。
(二)室内明显位置应悬挂“禁止烟火”警示牌,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室内。
(三)不得在室内吸烟,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乱拉电源线。
(四)每天工作结束时,工作人员应进行全面检查,查明无火险隐患后,切断电源方可离开。
(五)维护好所配置的各种消防器材、自动报警系统和气体消防设施,保持良好备用状态。
第八条 物资仓库防火制度
(一)库区内各种防火标志设置应符合专业规程,非仓库管理人员未经允许不准进入库区、库区内、禁止吸烟。
(二)仓库管理员应严格执行国家《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库存物资要分类、限额,并应留出必要的通道。
(三)入库物资的装卸、摆放、管理要按照物资仓储有关规定执行,严禁违章存放及占用库内外安全通道。
(四)贮存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应根据物质不同性质进行分区分类,化学危险品不准与一般物品混存。
(五)化学危险物品贮存不得超限额和标准。存放物资的堆距之间不得小于0.6m,与主要通道不得小于1.2m,距离墙柱不得小于0.4m,距房架下弦不得 小于1m。
(六)使用化学危险品数量小,在不影响临近单位安全防火情况下,可以设置不燃材料的简易储存室,防止暴晒和雨淋。
(七)对容易挥发、熔化、分解、变质等物质和对温度敏感性很强的物资,库房都应设置温度计,做好通风、防潮、降温工作。
(八)库内不准住人和设置炉具。每天工作结束后,一定要切断仓库所有电源,并认真检查安全情况。
(九)节假日仓库必须安排好值班人员,落实防火防盗措施。
(十)库房内配备的消防器材的管理要落实到人,定期检查,保持在完好的备用状态。
第九条 停车场所防火制度
(一)禁止外来车辆或与本公司无关车辆停放,不得乱停乱放。
(二)汽车库应悬挂明显的“严禁烟火”标志牌,并且不准吸烟和明火作业。
(三)不准超量停放车辆,不准停放油罐车和装有货物的车辆。
(四)不准存放汽油和其它易燃物品。油工作服、油手套、油抹布等放在指定安全地方。
(五)车库内停放车辆必须车头朝外,若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很快将车开出。
(六)车库内电器设备要符合规定要求,不准私自乱拉电源,车库电动门应保持灵活好用。
(七)修理车辆机件用后的废油,应妥善存放处理,不准乱 24 倒乱放。
(八)车库门前道路要保持畅通,不得堵塞。
(九)若发生火灾,可使用现场的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扑救,(十)车辆驾驶员要服从管理人员指挥,爱护车库内配备的各种消防设备,火灾报警装制,使之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第十条 服务楼防火制度
(一)制定服务楼防火安全制度,讲明防火注意事项及一般的救生常识。
(二)管理、服务人员按各自的分工,在进行日常例行防火安全检查工作中,如发现火险隐患,则应向主管部门及时汇报进行消除。
(三)对易发生火险部位及需特别警示的地方,应标明“禁止烟火”等防火标志。
(四)按有关规定,对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房间者,应给予劝告并代为存放或处理,对不服从者则应向上级领导或消防负责人汇报并采取果断措施处理。
(五)房间内除固有电器外,禁止乱扯电源线,禁止使用其它电器设备。遇有火险隐患 应立即告知管理人员及时处理。
(六)住房内不准使用电炉、微波炉、液化汽灶、煤油炉等器具做饭和取暖。
(七)不准在床上吸烟,不准乱扔烟头。
(八)部门防火负责人员要按规定例行防火安全检查。并经常组织全体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及防火知识技能培训。
第十一条 食堂防火制度
(一)食堂管理人员、炊事人员对食堂的用电、用火设备,要经常检查及维修。
(二)食堂内的明火部位,要分工负责。做到有火有人,火灭人走。
(三)炉灶周围要经常保持清洁,不准堆放易燃和可燃物。
(四)烹调用油时,油温不可过高,防止起火。
(五)要加强对煤气灶和蒸汽锅的管理,气压表要灵敏可靠,发现问题及时维修,防止发生爆炸事故。
(六)要定期检查液化气瓶、灶具及连接管道安全好用,有故障及漏气及时修理更换。定期清洗排油烟罩及排油烟道,防止积油着火。
(七)管理和服务人员要熟悉疏散通道及出口,熟悉工作区域内消防器材的存放位置及使用方法
第九章 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
第一条 消防设施、器材包括:各类灭火器材、火灾探测报警系统、消防水系统、消火栓系统、应急疏散指示装置、防火卷帘门、防火门、空(氧)气呼吸器、紧急逃生缓降器以及为扑救火灾所配置的设备、器材等。
第二条 消防设施、器材的设(配)置应符合国家、电力行业的规范、规程。
第三条 消防设施、器材的选购应根据行业的特点,选择技术先进的优质产品,且生产许可证、检验、检测报告和合格证齐全。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得堆放杂物影响消防设施、器材的检查和使用。
第五条 消防设施、器材一经使用,应及时恢复和 补充。
第六条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由经过培训,且熟悉和掌握系统性能的人员进行维护。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必须保持连续正常运行,禁止擅自关闭。
(三)值班(管理)人员每日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巡查一次,确保各种按钮、选择开关、指示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并做好记录。
(四)维护人员每月对火灾报警控制器自检一次,同时抽检10%的探测器和报警按钮,并做好检查记录。
(五)火灾报警控制器与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联动的,在检查时应严格执行系统操作规程。
(六)探测器应定期清洗,清洗工作应由设备生产单位或有专业资质的施工单位实施。
第七条 水灭火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一)水灭火系统包括自动喷淋系统、水喷雾系统和消火栓系统。
(二)消防水系统应做到完好、可靠、备用。消防水系统及附属设备不允许随意更改异动,确因生产、生活需要更改异动消防水系统及设备时,动用部门应出具书面报告,经安监部门审批,报分管副总经理(总工)批准。
(三)水灭火系统必须由经过培训、熟悉和掌握系统性能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维护,禁止无关人员触动。
(四)除检修和维护保养期间,水灭火系统必须保持连续正常运行,禁止擅自停用。
(五)值班人员每日对水灭火系统的选择开关、运行指示灯、稳压系统、表计读数、蓄水池水位计和设备外观进行一次巡查,确保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并做好记录。
(六)各种压力表应定期检测,并更换检测标签。第八条 灭火器及灭火器箱的维护与管理
(一)灭火器应设置在便于使用、不影响安全疏散的明显位置。不应设置在潮湿、有强腐蚀性和日晒雨淋的地点。室外设置时应有保护措施。
(二)灭火器必须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时检查、定期 28 换药。设置区域应设置明显标志。
(三)针对不同的灭火器,每季进行一次外部检查,定期进行质量或重量检查,每半年更换一次检验标签,新标签更换时,应将旧标签清除。
(四)灭火器的维修必须由具有维修许可证的单位实施,换药时应对灭火器瓶作气密性试验,并贴有维修合格标色。
(五)灭火器的增减、报废按规定办理。
(六)灭火箱的形式、规格、文字内容应符合《电力生产企业安全设施规范手册》规定。
第八条 消防栓及消防水带的维护与管理
(一)消防栓分为室内消火栓和室外消防地栓两类。
(二)消防栓在正常关闭状态下,应保持不漏水。
(三)消防地栓的外观闷盖应齐全,室内消火栓的手轮、固定接口应齐全。
(四)配置于生产现场的消防水带只限于发生火情需出水救火时使用,具体配置部位根据情况设定。
(五)为便于保管,水带箱平时一律上锁或加贴封条,发生火警时可砸开水带箱面部玻璃门取用消防水带;救火结束后,使用过的消防水带应清理干净晾干后由使用人及时归位并部门领导报告,以便及时修复水带箱;交接班发现水带箱玻璃破损,接班人员应查明原因,记录情况后向部门领导报告。
(六)因生产上非火警需动用消防水带的,应由部门领导 29 签批借条向安监部门办理借用手续,安监部门根据需要和可能予以安排,但不得动用生产现场配置的消防水带。
第九条 泡沫灭火器
(一)灭火器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和取用方便之处。以免因高温分解灭火器内碳酸氢钠,防止低温结冻。定期检查疏通喷嘴。
(二)每年定期打开筒盖检查碳酸氢钠溶液是否失效。方法是筒体内取3份碳酸氢钠溶液,瓶胆内取一份硫酸铝溶液快速倒入杯内,反应后的体积大于原来总体积的6倍则为有效。
(三)灭火器筒体在一定时效内可循环使用。在装入新药之前,一定要冲洗筒体和瓶胆。
(四)灭火器筒体使用期满二年以上、更换灭火药之前,要送有关检修单位进行水压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十条 二氧化碳灭火器
(一)灭火器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不得接近火源,环境温度在-5℃-45℃。
(二)灭火器重量应每半年检查一次,用称重法检查。如果所称重量少于灭火器瓶钢印标量50g时,应送维修单位检修。
(三)每隔五年(或每次使用完后),应送维修单位进行水压试验。只有水压试验合格且残余变形小于6%的钢瓶,才能继续使用。
第十一条 干粉灭火器
(一)放置于通风、干燥、阴凉、无高温、无潮湿、无腐蚀地方。
(二)每季一次检查是否泄漏,及时维修保养和充装。
(三)灭火器在再充装时,绝对不能变换干粉灭火剂的种类。即碳酸氢钠灭火剂不能换装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
(四)每次再充装或灭火器出厂三年后,应进行水压试验,合格后才能再次充装使用。
(五)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维护维修,再充装应送专业维修单位进行。
第十章 建筑工程消防审核管理
第一条 新建、扩建及内装修工程项目必须遵守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规范。公司应进行如下监督:
(一)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规范进行设计;
(二)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批准后方可施工。
(三)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后的建筑工程消防设计需要变更的,应当报经原审核的公安消防机构核准。
(四)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技术规范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时,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条 安监部门参与企业重点消防工程的设计审查、消防产品、消防工程施工队伍的招投标工作及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第三条 涉及消防设计审核的工程项目的有关图纸、资料由安监部门统一归口并参与协调地方公安消防机构的消防审核工作。公安消防机构的消防审核批复的有关资料应报安监部门一份备案。
第十一章 防火检查制度及隐患整改
第一条 建立重点防火部位每日防火巡查制度,每日防火巡查可由各部门自行组织实施,并确定巡查的人员、内容、部位和频次。
(一)巡查内容应当包括: 1.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2.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3.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 4.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
5.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情况; 6.其它消防安全情况。
(二)防火巡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危险,无法当场处置的,应当立即报告。防火巡查应当填写 32 巡查记录,巡查人员及其主管人员应当在巡查记录上签名。
第二条 各部门应建立防火检查制度
(一)全(公司)厂性的防火检查工作由防火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具体由安监部门牵头。全(公司)厂性的防火检查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检查情况由安监部门汇总上报。
(二)部门的防火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由部门的防火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检查情况由部门消防管理人员或安全员记录汇总,并将查出的问题及时上报公司安监部门备案。
(三)防火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火灾隐患的整改情况以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2.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情况;
3.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 4.灭火器材配置及有效情况; 5.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6.重点工种人员以及其他员工消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7.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
8.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其他重要物资的防火安全情况;
9.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和设施运行、记录情况; 10.防火巡查情况;
11.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情况和完好、有效情况;
12.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四)防火检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
(五)班组级的防火检查应每周不少于一次,由班组长召集有关人员实施,对检查出的问题,做好记录,并向部门领导汇报。
(六)重大节日前,应做好防火安全大检查,确保节日安全。
第三条 火灾隐患整改
(一)各部门定期防火检查查出的问题,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计划,限期整改,做到闭环管理。
(二)火灾隐患通知书是消防监督的一种强制措施文书,由安监部门签发,对各部门均有效。
(三)签发火灾隐患通知书,应严格审批手续。由消防专职人员事先提出建议,安监部门领导审批,必要时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会诊,提出整改意见。
(四)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一式三份,一份由被通知部门领导签名后交由安监部门存档,另二份交由被通知部门,待火险项目整改完成后,由被通知部门领导注明整改情况交回一份到安监部门,至此说明该部门火险项目整改结束。
(五)对不能立即改正的火灾隐患,应执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实行闭环管理。
(六)在火灾隐患未消除之前,单位应当落实防范措施,保障消防安全。不能确保消防安全,随时可能引发火灾或者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应当将危险部位停产停业整改。
(七)对于不能自身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以及单位一时确无能力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应当采取临时安全措施,并及时逐级上报。
(八)发现下列违反消防安全的行为,应当责令有关人员当场整改。
1.违章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和化学危险物品场所的。2.违章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等行为的。
3.将安全出口上锁、遮挡,或者占用、堆放物品影响疏散通道畅通的。
4.消火栓、灭火器材被遮挡影响使用或者被挪作他用的。5.常闭式防火门处于开启状态和防火卷帘下堆放物品影响使用的。
6.违章关闭消防设施或切断消防电源的。
7.其它可以当场改正的行为。违反前款规定的情况以及改正情况应当有记录并存档备查。
8.对检查出来的火灾隐患,及时组织整改,不得拖延,并要做好书面记录。对一时无法解决的火灾隐患,要逐级向上级 35 汇报,说明情况。对需要一定时间整改的火灾隐患,制定整改措施。
第十二章 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及演练
第一条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组织机构,包括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
2.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 3.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 4.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措施;
5.通讯联络、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
第二条 重点防火部位应当按照要求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
第三条 重点防火部位应当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演练。
第四条 在重点要害部位、重点防火部位组织的演练必须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备案,必要时由相关部门派员参加。
第五条 消防演练前,应当设置明显的演练标志并事先告知相关人员。
第六条 各单位应根据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每年对应急疏散预案进行一次完善补充。
第十三章 消防档案管理
第一条消防档案一般一式两份,主管单位的公安保卫部门自存一份,公司档案室备案一份。
第二条 消防档案的装订,一律采用活页装订式,一案一袋,以便收集本单位有关资料。
第三条 消防监督员在依法行使监督职权时,一般应携带此档案,以便及时查核,使档案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使档案更贴近实际。对发现和提出的意见,单位的改进措施或意见记录在案。如果涉及到对火险隐患的整改问题,除书面文件外,双方都应签字。
第四条 消防档案属机密资料,应造册登记,严加保管。保管人员变动时应办好移交,不得带走或据为已有。
第五条 凡涉及到国家重大机密的内容,不得归入此档,以防泄密。
第六条 消防档案的建立有利于预防和扑救火灾。要做到内容完整,图文清晰,随时记载,管好用活。
第七条 消防档案的内容应当包括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详实且反映消防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情况;
2.建筑物或者场所施工、使用前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以及消防安全检查的文件、资料;
3.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和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人;
4.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重点防火部位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和防火措施;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巡查、检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消防(控制室)值班;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火灾隐患整改;动火、用电安全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专职和义务消防队的组织管理;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包括防雷、防静电);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等消防安全内容。
5.义务消防人员及其消防装备配备情况; 6.与消防安全有关的重点工种人员情况; 7.新增消防产品、防火材料的合格证明材料; 8.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公安消防机构签发的各种审查、检查文件资料; 2.消防设施定期检查记录、自动消防设施全面检查测试的报告以及维修保养的记录;
3.火灾隐患及其整改情况记录; 4.防火检查、巡查记录;
5.有关燃气、电气设备检测(包括防雷、防静电)等记录资料; 6.消防安全培训记录;
7.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记录; 8.火灾情况记录; 9.消防奖惩情况记录。
第八条 逐级检查防火责任制、岗位防火责任制和各项防火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
(一)对干部和职工群众防火安全教育是否重视。
(二)专职、义务消防队是否建立健全,教育训练是否经常,消防设备是否完备好用。
(三)建筑结构、平面布局、水源、道路是否符合防火安全要求。
(四)检查用火、用电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及其他重要物资的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过程中的防火安全情况。
(五)火险隐患的整改情况。
(六)消防档案是否健全。
(七)火灾事故必须按“四不放过”(即:原因不查明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及群众应受到教育者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追查处理。
第十四章 常用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第一条 消火栓
(一)消火栓是连接消防供水系统的阀门装置,分室内消火栓和室外消火栓两种,打开后便可供给灭火用高压水流喷向燃烧物,使之降低温度和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目的。
(二)使用消火栓时,卸下出水口的堵头,接上消防水带(室 39 内消火栓可直接),拧开阀门,高压水流即由水带输送经水枪整流后射出,关闭时首先关闭阀门,停止送水,然后再把水带解开卸下,把堵头安好。
(三)不可用水扑灭下列物质的火灾。1.与水反应能产生可燃气体的物质。
2.非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但原油、重油可采用雾状水扑救。
3.带电设备和存枳很多的粉尘,可采用雾状水。4.贮存大量浓硫酸的场所。第二条 消防水带
消防水带是连接消火栓和水枪等喷射装置的输水管线。常用的消防水带有内扣式和压簧式两种。消防水带平时应盘好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防止腐烂。
第三条 消防水枪
水枪是一种增加水流速度、射程和改变水流形式的消防灭火工具。根据水枪喷射出的不同水流,分为直流水枪、开花水枪、喷雾水枪和开花直流水枪等,它们的作用如下:
(一)直流水枪是用来喷射密集充实水流的水枪。
(二)开花水枪是用来喷射密集充实水流的水枪,它还可以根据灭火的需要喷射开花水,用来冷却容器外壁、阻隔辐射热,掩护灭火人员靠近着火点。
(三)喷雾水枪是在直流水枪的枪口上安装一只双级离心喷 40 雾头,使水流在离心力作用下,将压力水变成水雾。喷雾水枪喷出的雾状水流,适用于扑救油类火灾及油浸式变压器、多油式断路器等电气设备火灾。
(四)开花直流水枪是一种可以喷射充实水流,也可以喷射伞形开花水流的水枪。
第四条 泡沫灭火器
(一)泡沫灭火器是通过筒内酸溶液与碱性溶液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喷射出泡沫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上,隔绝空气起到灭火效果的工具,适用于扑救油类或其他易燃液体初起火灾.禁止扑救带电设备初起火灾。
(二)提取泡沫灭火器奔赴现场灭火时,要注意筒身不要过度倾斜,以免两种药液混合。使用时,颠倒筒身并稍加摇晃,使两种药液混合而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泡沫由喷出,使用时要注意不要将筒盖、筒底对着人体,以防万一发生爆炸伤人。
第五条 干粉灭火器
(一)干粉灭火器是一种高效率灭火器,它是靠二氧化碳(氮气)气体作动力,将干粉灭火剂喷出扑灭火灾。适用于扑救石油及其产品、可燃气体和电器设备的初起火灾。
(二)干粉灭火器有手提式和推车式。
使用时将灭火器提到着火点附近(距燃烧处5米左右),上下颠倒数次,使干粉松动,一只手握住喷嘴,另一只手向上提起提环,随即握住提柄提起,将喷嘴对准火焰根部扫射;使用40KG 41 干粉灭火车时,把干粉灭火车推到着火点附近,先取下喷枪,展开出粉管(注意切不可有拧折现象),再打开进气阀门,使二氧化碳(氮气)进入贮粉罐,干粉即可喷出。扑救液体火灾时,要平射,左右摆动,由近到远,快速推进,要注意回火复燃。在风较大时,须站在上风口。
第六条 二氧化碳灭火器
(一)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适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仪器仪表、600V以下的电器及油脂等的火灾。但不适用于扑灭某些化工产品的火灾(如金属钾、钠等)。
(二)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为手提式,大容量的推车式两种。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一手拿喷筒对准火源,一手握紧鸭舌,气体即可喷出。使用手轮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时,一手拿喷筒对准燃烧物,一手拧开梅花轮,气体即可喷出。
(三)二氧化碳是电的不良导体,但超过600V时,必须先停电后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怕高温,存放地点的温度不得超过42度。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时,不要用手摸金属导管,也不要把喷筒对着人,以防冻伤。使用时还应注意风向,逆风喷射会影响灭火效果。
第十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一条 奖励
(一)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个人或集体给予表彰奖励:
1.热爱消防工作,积极参加防火、灭火训练,成绩优秀,工作表现突出的;
2.模范执行防火制度和岗位防火责任制,在预防火灾工作中做出贡献的;
3.积极参加灭火战斗、抢救国家财产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表现突出的;
4.积极钻研消防业务,提出防火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5.发现和消除重大隐患,表现突出的;
6.及时发现和扑救初起火灾,避免了重大损失的。
(二)凡在集团公司评比中获得“消防安全优秀企业”称号的,公司要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
第二条 处罚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情节较轻者给予经济处罚、行政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将消防设备、器材挪作他用或损坏的;
(二)违犯动火规定,擅自动火或造成损失的;
(三)对存在火灾事故隐患拒不整改的;
(四)造成火灾事故的直接责任人;
(五)贯彻消防法规不力,管理不严或因玩忽职守而引起火灾事故的部门领导人。
(六)若发生特大、重大和一般火灾,按照集团公司相关规定执行。奖、罚金额参照《自治区消防条例》和集团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火灾事故调查处理
灭火结束后,按照《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公安部1999年3月15日发布施行)进行调查,公司安全生产部及相关部门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组,对设备起火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集团公司和地方消防部门的要求写出调查报告分别对口上报。
第十六章 附 则
第一条 本办法执行情况由安全生产部负责进行监督、检查。第二条 本办法由公司安全生产部负责解释。第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