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说明及指标解释
一、社会保险指标体系编制说明
社会保险统计属于部门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组成部分。它运用社会统计和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社会保险基金为核心,以社会保险参保单位、参保人数为依据,对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和分析,从数量上研究和描述社会保险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深度等状况,揭示社会保险经济现象的运动规律。
本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编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社会保险各项政策法规,根据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工伤三险“统一征缴、一单托收”计算机管理新系统的特点、劳社部“金保工程”的要求和社会保险各级各类报表的需求,为本市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服务,为社保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基金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各级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服务。它参考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新系统的指标体系,同时对该体系作了补充。
社会保险统计以反映社会保险总体现象数量特征为目的,按照说明总体现象的内容分为总量指标和分析指标。指标的设置依赖概括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即指标解释和科学的计算方法。社会保险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保险总体绝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社会保险分析指标是研究社会保险总体内部的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状况的指标。
社会保险统计指标按照说明总体现象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两类,即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社会保险静态指标是反映某一时点的社会保险现象所达到的水平的指标,它反映该时点的社会保险状态,也称为时点指标。社会保险动态指标是反映某一时期内社会保险现象发展过程的指标,它反映该时期内社会保险的变动状态,也称时期指标。
社会保险指标体系还包括统计分析体系,内容一是从社会保险参保人及参保单位入手,研究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负担率等现实状况;二是从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及结余入手,研究社会保险的收缴率等基金运营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市中心的社会保险统计已无法适应社会保险事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成为阻碍深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桎梏和瓶颈。主要表现在:统计体系不健全、统计指标不规范、统计方法不科学、统计口径不统一、统计信息不共享、统计渠道不畅通、统计分析不及时等方面。
由于社会保险涉及面广泛,涉及人员众多,特别是本市今年开始启动“三险合一”工程,仅仅依靠几个统计指标是无法反映出社会保险的总体特征和发展程度的。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与“三险合一”工作相适应的,能够满足“三险合一”工作需要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按照社会保险统计学的理论,结合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按以下两种模式来建立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一是“三足鼎立”型,即在“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下,分设“养老保险指标”、“失业保险指标”和“工伤保险指标”三个分体系,分别反映各险种的指标;二是“一统天下”型,即在同一个指标系列中,综合反映各险种的指标。
两种模式相比,后者更符合社会保险统计学的理论,是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因此,本指标体系暂按“一统天下”型,同时兼顾养老、失业、工伤各险种的特殊性,留有医疗保险接口而设定。
二、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社会保险指标体系
参 参 享 基 基 个
保 保 受 金 金 人
单 职 人 收 支 帐
位 工 员 入 出 户
(详见附表)
三、社会保险统计指标设置和解释
一)参保单位
参保单位指按国务院《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条例》及《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失业保险规定》、《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已在本市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并建立单位信息数据库的各类单位。单位户数划分为时点数和平均数两类。根据不同的需要,按以下类型划分(有些指标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1)单位及经济类型 即根据劳动保障部和本市有关单位的要求,将参保单位划分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保险代理处、城镇个体工商户、非企业其他六类。其中企业划分为国有,集体,港、澳、台及外商,股份有限,私营,乡镇,其他和民政福利企业八种,前七种之和为企业总数;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参保单位划分的依据以国标代码或地标代码为准。
国标代码如下:
国有企业:“110”、“141”、“143”、“151”;
集体企业:“120”、“142”;
港、澳、台及外商企业:“210”??“290”、“310”??“390”;
股份有限企业:“130”、“150”、“159”、“160”;
私营企业:“170”??“179”;
其他企业:“149”、“190”、“900”。
地标代码如下:
事业单位:“20”,其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1”,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2”,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3”;机关:“30”;
社会保险代理处:“80”,其中,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81”,职介中心“82”,人才中心“83”,其他社会保险代理处“89”;
城镇个体工商户:“60”;
非企业其他:社会团体“40”,民办非企业单位“50”;
乡镇企业:“92”;
民政福利企业:“91”。
2)隶属关系
即按参保单位的上级主管类型,划分为中央、地方两类。原行业统筹企业在“中央”中分十六个行业单独统计,分别是:民航、邮电、水利、电力、中建、有色、石油、交通、铁道、煤炭、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中保。
3)缴费方式
即按参保单位的缴费现状,划分为正常缴费、补缴、欠缴和未报表停缴单位等类型(各类型间有交叉)。
正常缴费单位指按月向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申报或由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自动生成月报的单位。分应缴、实缴两类。
补缴单位分为三类(划分的目的是满足各部门的要求,各类别间有交叉):
A、按性质划分:新参保补缴、基数差额补缴、漏缴人数补缴、未报表停缴补缴和其他补缴单位。
B、按征缴手段划分:自查补缴、稽核补缴、专项审计补缴和监察补缴单位。
自查补缴:指通过自查后,主动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参保单位;
稽核补缴:指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稽核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专项审计补缴:指收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基金监督部门的《补缴通知书》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监察补缴:指参保单位收到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部门的《限期整改通知书》、《行政处罚通知书》或按监察部门要求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C、按补缴年份分:补当年和补历年的单位。
欠费单位指基金未能按时足额到帐的单位。分四类统计:
期初累计欠费单位:指统计年度上一年末累计形成欠费的单位。
本期欠费单位:指本期内新形成欠费的单位。
本期还欠单位:指本期归还欠费单位,分为全部偿还和部分偿还;还当年和还历年欠费。
期末累计欠费单位:指报告期末累计形成的欠费单位。
未报表停缴单位指因单位没有按期报表和自动生成报表连续两个月全额欠缴又未报表,被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暂时处理为停止缴费的单位。
4)增减状态
(1)增加:因各种原因增加的参保单位数。包括:新参保、跨区(县)转入、其它。
①新参保:指新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数。包括新成立、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
新成立:指在本自然年度内新成立的单位。
新扩面:指在上一年前就已经成立,但没有登记参加社会保险,本自然年度内通过扩面征缴各种手段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
新范围:指因新颁布政策规定扩大参保范围而增加的单位。
转制:指由事业转为企业而参保的单位。
② 跨区(县)转入:指从本市内它区县转入的单位。该指标为方便区县间增减变动统计而设。
③ 其它:指除新参保和跨区县转入之外的新增单位。
(2)减少:因各种原因减少的参保单位数。其中包括: ① 兼并: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兼并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② 关闭: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关闭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③ 破产: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破产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④ 跨区(县)转出:指从本市内它区县转出的单位。
⑤ 其它:指不明原因停止缴费的单位。包括成建制转出外省市的单位。
5)费率:指参保单位按缴费比例不同的分类。其中养老保险按正常比例和特殊比例分类,特殊比例包括民政福利企业和个人存档两类;失业保险按正常比例(2%)和特殊比例(1.5%)分类;工伤保险按实际费率和行业性质分类。
6)发生工伤单位户数:指企业发生工伤后有享受工伤待遇人员的单位。
二)参保职工: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划分为时点人数和平均人数两类。
参保职工指已在本市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取得电脑序号的各类职工。参保职工的指标解释同参保单位。根据不同的需要,按以下类型划分:
1、单位及经济类型
同参保单位分类。
2、隶属关系
同参保单位分类。
3、缴费方式
即按参保职工的缴费现状,划分为正常缴费、补缴、欠费、未报表停缴和中断缴费职工五类。正常缴费职工和补缴职工统称为缴费职工(指标之间有交叉,无平衡关系)。
正常缴费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补缴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欠费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未报表停缴职工:指因单位原因没有按月申报,被社保经(代)办机构暂时处理为停止缴费的单位人数和已同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尚未到新单位工作而暂时停止缴费的职工。
中断缴费职工指因参军、非带薪上学、失业、判刑或劳教、“死档” 和其他原因暂时停止缴费的职工,不包括调非统筹单位的职工。
4、缴费基数
即缴费职工按本人缴费基数的不同,划分为按上限(社平工资300%)、按下限(最低工资)、按社会平均工资、按本人实际工资和按伤残抚恤金五类。
5、户籍性质
即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
6、职工身份
即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分为干部(含事业单位职员)和工人两类。
7、人员类别:划分为本市城镇职工、外埠城镇职工、本市农村劳动者、外埠农村劳动者、其它人员。
(1)本市城镇职工:其中包含自由职业人员、自谋职业人员、大龄下岗职工、社区弹性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雇主、个体工商户雇工、农转居人员、农转工、小时工等指标项。
(2)外埠城镇职工
(3)本市农村劳动者
(4)外埠农村劳动者
(5)其它人员
8、职工性别
9、年龄结构
10、缴费年限:即按缴费职工的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
从5至20年,每5年一档统计。
11、参保职工增加
指因新参保、统筹外调入、军人复员转业、外省(行业)调入、他区转入和清册遗漏(养老)、失业转就业、其他等而增加的参保职工。新参保职工分新工作(设其中:新成立单位)、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统计。
12、参保职工减少
指因退休、死亡、转外籍、转外省(行业)、转统筹外、转他区、农民工解除合同、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就业转失业及其它原因减少的参保职工。
退休设其中:享受工伤待遇人数
死亡设其中:享受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者人数农民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1)养老保险:分农民工一次性清算和个人帐户市内转移两类统计。
2)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13、缴费职工增加
指因新参保、统筹外调入、军人复员转业、外省(行业)调入、他区转入、清册遗漏(养老)、失业转就业、中断后恢复缴费、恢复申报缴费和其他原因而增加的参保职工。
新参保职工分新工作(设其中:新成立单位)、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统计。
14、缴费职工减少
指因退休、死亡、转外国籍、转外省(行业)、转统筹外、转他区、失业、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农民工解除合同、未报表停缴和中断缴费等而减少的缴费职工。
农民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1)养老保险:分农民工一次性清算和个人帐户市内转移两类统计。
2)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15、从事毒害、特、繁工种
16、工伤保险重复缴费人次
三)享受待遇人员:按养老、失业、工伤人员分别统计
1、养老人员
1)单位及经济类型:同参保单位分类。
2)隶属关系:同参保单位分类。
3)人员类别:
即按离休、退休、退职、退养分类;按正常退休,因病提前退休,特、繁、毒害工种退休和特殊政策退休四类;按养老金计发办法分类:78(104)、103、104、478、京合总字(008)、1号令、2号令、机关事业八类分;同时还应有“百分之百老工人”、“两航起义人员”、“原工商业者”和“军转干部”等特殊标识。
4)人员增加
指因新退(包含且单独统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成建制转入、他区转入等原因而增加的离退休人员。
5)实际领取人员增加 指因新退(含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成建制转入、他区转入和恢复发放等原因而增加的离退休人员。
6)人员减少
指因死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转他区等原因而减少的离退休人员。
7)实际领取人员减少
指因死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而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转他区和中断发放等原因而减少的离退休人员。
8)社会化发放
指由银行、邮局、社保事务所发放离退休金的人员。
9)养老金水平
指平均养老金、平均离休金、平均退休金、平均退职金、平均退养金水平及最低保障水平。
10)年龄结构(用于一次性抽样统计)。
11)性别结构
2、失业人员:因失业人员信息库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系统目前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失业人员暂时只统计总人数,其他指标留有接口,以后根据三星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设定指标。
3、工伤、工亡人员:指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工伤、确定伤残等级后,批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
1)单位及经济类型:同参保单位。
2)隶属关系:同参保单位。
3)享受待遇人数:
①因工伤残:分为定期支付和一次性支付两类。
A、定期支付:
(1)享受定期伤残抚恤金人数。按照1??4级每一级一档分档统计;伤残和职业病分别统计。
(2)享受护理费人数:按照全部护理依赖、大部护理依赖、部分护理依赖三档进行统计。
B、一次性支付
(1)伤残补助金:按照因工伤残、职业病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并分成 1-
4、5-
6、7-10级三档统计。(2)残疾配置辅助器具人数
(3)工伤职业康复人数
②因工死亡
(1)支付丧葬补助金人数
(2)支付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人数:按当时死亡或在医疗期内死亡;被鉴定为1-4级以后死亡两类分别统计。
(3)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人数
(4)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家庭户数。
③医药费报销人数:按照职业病、因工伤残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
④陈旧性工伤人数
⑤其他:
4)按月享受工伤待遇人员增加 :按各项待遇、各级分别统计其增加人员。
5)按月享受工伤待遇人员减少:指因死亡、调动、企业破产等申请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数。
四)基金收入:包括养老、失业、工伤三险合一统计、单险统计和汇总统计。
1)缴费基数
由正常缴费基数和补缴缴费基数两部分组成。
2)应缴收入
由当期应缴收入和应补缴收入构成。
当期应缴收入包括单位应缴收入、个人应缴收入;月报收入和零星缴费收入。
应补缴收入可分为按性质、扩面手段、补缴年份三类统计,分类同参保单位。其中:补当年和补历年各由补缴本金、补缴利息和补缴滞纳金组成。
3)实际收入
由当期缴费收入、实补缴收入、收回欠费收入、转移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冲减收入和其他收入八部分组成。
当期缴费收入包括单位缴费收入和个人缴费收入;月报收入和零星缴费收入;
实补缴收入:同应补缴收入。
收回欠费收入包括收回当年欠费和收回历年欠费;全部收回和部分收回两部分;
转移收入:指参保职工跨统筹地区流动而转入的社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指转移的个人帐户本金、利息。失业保险还包括在外埠参保,回京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本市城镇户口人员转入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失业保险金。
利息收入:指用社保基金购买国家债券、存入银行(含补缴个人帐户利息)所取得的利息收入。
财政补贴收入包括中央财政补贴收入和地方财政补贴收入;
冲减收入指退还的错收、多收收入。
其他收入包括港澳台及外商企业留存收入、滞纳金收入、沉淀基金收入、预提破产收入和其他五项,并分类统计。
4)欠费:由期初累计、本期新欠、期末累计三部分组成。
五)基金支出:养老、失业、工伤三险分别统计。
1、养老保险
(1)月报支出
1)按养老类别分类的养老金支出,即按离休、退休、退职、退养的养老金分类。
2)按养老金构成分类的支出,即按基础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及各类补贴四种构成分类。
3)调整机制支出:指因调整离退休待遇月增资额。
4)建国前补贴支出
(2)月报外支出
1)养老金支出
2)一次性支付个人帐户支出
3)一次性支付补偿金支出
4)丧葬抚恤补助支出
5)取暖补贴支出
6)补支调整机制支出
7)退还多支养老金
8)个人帐户转移支出
(3)其他支出
2、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包括失业救济金支出、医疗补助金支出、丧葬抚恤补助支出、促进再就业支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其他费用支出、转移支出和其他支出等项目。1)失业救济金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
2)医疗补助金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医疗费用。
3)丧葬抚恤补助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费及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4)促进再就业支出:指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包括职业培训费、职业介绍费、其他。
5)基本生活保障补助支出:指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用于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6)其他费用支出:指按照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支出项目,包括支付给解除合同的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外埠城镇职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费用。
7)转移支出:指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而转出的失业保险基金。
8)其他支出:指按本市规定,由财政部门核准开支的其他非失业保险待遇性质的支出。包括社会保险费支出、工资性补贴、劳务派遣组织支出、社区公益性就业支出。
(1)社会保险费支出:包括自谋职业补助费、弹性就业补助费、大龄下岗职工补助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支出。
(2)工资性补贴(原安置补助费):指给予劳务派遣企业招用4050人员的一次性岗位补贴。(此政策文件正在会签之中)
(3)劳务派遣组织支出:包括营业税等额补助费、一次性补助费。
(4)社区公益性就业支出:包括安置人员补助费、一次性专项补助费。
3、工伤保险基金支出
按享受待遇人员所享受待遇项目、级别、类别分类统计支付金额。
①因工伤残:分为定期支付和一次性支付两类。
A、定期待遇支付:
(1)定期伤残抚恤金支出。按照1??4级每一级一档分档统计;伤残和职业病分别统计。
(2)护理费支出:按照全部护理依赖、大部护理依赖、部分护理依赖三档进行统计。
B、一次性待遇支付
伤残补助金:按照因工伤残、职业病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并分成 1-
4、5-
6、7-10级三档统计。
C、残疾配置辅助器具费支出
D、工伤职业康复费支出
②因工死亡
(1)丧葬补助金支出
(2)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支出:按当时死亡或在医疗期内死亡;被鉴定为1-4级以后死亡两类分别统计。
(3)供养亲属抚恤金支出
③医疗费支出:包括挂号费、诊疗费、住院费和药费。按照职业病、因工伤残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
④其他支出
六)养老个人帐户
1、帐户总额
由单位划转、个人缴费和利息三部分组成。其中,利息分为划转利息和个人缴费利息两部分。
2、帐户增加
分为月报增加、补缴增加、转入增加、补记帐户增加和利息增加五部分。转入增加指外省市统筹转入,补记帐户增加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保后补记的个人帐户的增加。
3、帐户减少
由定期支付减少、一次性支付减少和转出减少组成。
附:国标、地标目录
需要与“统一征缴,一单托收”小组统一口径后确定的问题:
1.未报表停缴单位中含两种情况,一是应报表而未报表,二是自动生成报表连续两个月全额欠缴又未报表。(见P7)
2.养老保险参保、缴费职工减少中的农民工解除劳动合同后含两种情况,一为清算,二为个人帐户市内转移。(见P10)
3.为与“三险合一”统一口径,取消设置“不定期缴费”,基金收入的实际缴费中设零星缴费,统计不能大机扣款的区县基金户归集的基金收入。(见P14)
第二篇:社会保险统计报表指标解释逻辑关系[定稿]
一、主要指标解释
TH 厅统表
(一)厅统表TH1号
甲栏: 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划分。
宾栏: 1.参保人数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在社保经办机构已建立缴费记录档案的职工人数,包括中断缴费但未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的职工人数,不包括只登记未建立缴费记录档案的人数。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实施统帐结合的职工期末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社保或医保经办机构参保登记并已建立缴费记录档案)并实施统帐结合办法(在社保或医保经办机构建立个人帐户,下同)的职工人数,包括符合医疗照顾条件的人员。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实施统帐结合的退休人员期末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帐结合办法的退休人员人数,包括符合医疗照顾条件的人员。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单建统筹基金的职工期末人数 指截止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帐户的职工人数。包括参加原劳动部门开展的大病医疗费用统筹的职工。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单建统筹基金的退休人员期末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帐户的退休人员人数。包括参加原劳动部门开展的大病医疗费用统筹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人员。
城镇居民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按规定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经办机构参保登记并已建立当年缴费记录)的人数。
城乡统筹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城乡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经办机构参保登记并已建立当年缴费记录)的人数。
城镇居民享受待遇人数 指年初到报告期末,按规定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
城乡统筹享受待遇人数 指年初到报告期末,按规定享受城乡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 1
遇的人数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同人社统WI1号表宾栏(2)。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同人社统MI1号表宾栏(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同人社统UI3号表宾栏(1)。
2.女性参保人数 指截止报告期末,参加社会保险的女职工人数。
3.缴费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员,其中,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包括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且未缴部分已计入欠费的人员。
4.农民工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非城镇户口在城镇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5.离退休人员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的人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 指报告期末实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同人社统UI1号表宾栏(2)。
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不重复统计。
6.本月新增退休人数 指报告期末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办理了退休(职)手续,本月开始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数。
7.本月新增退休人员应发养老金
指报告期内按规定应支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职)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总额(不包括补发金额)。
8.本月缴费基数总额 指报告期当月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单位、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工资总额,按缴费人员的应缴口径计算。
9.平均缴费工资 即“本月缴费基数总额”除以“缴费人数”(或“参保人数”)。补充资料:
1.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 指报告期末非全日制、暂时性和弹性工作等以灵活方式就业的城镇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一次性缴费涉及参保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关闭、破产企业为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待遇而一次性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涉及的参保人员数。
3.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
指报告期末非全日制、暂时性和弹性工作等以灵活方式就业人员的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
4.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转入城乡统筹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按照当地城乡统筹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原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转入城乡统筹的人数。
(二)厅统表TH2号
甲栏: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划分。
其中:企业 指以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统字[1998]200号,以下简称《规定》)中确定的企业类型。包含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事业单位。
事业 指根据当地政府规定,参加由劳动保障部门经办的社会保险业务的事业单位。
机关 指根据当地政府规定,参加由劳动保障部门经办的社会保险业务的机关单位。
其他人员
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失业后未终止社会保险关系等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
宾栏:
1.期初累计欠缴金额 指截止上年末的累计欠费金额(本金)。在内各报告期中的期初欠费数不可更改。
2.本期累计应缴金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单位和个人,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计算出的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金额,不包括应补缴上末之前历年欠费。
3.本期累计实缴金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社保险的缴费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金额,不包括补缴上末之前历年的欠费和跨(或跨季度)的预缴金额。
4.本期累计新欠缴金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单位和个人,因各种原因未按期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金额(本金)。
5.本期累计补缴金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单位和个人,实际补缴上年末之前累计欠缴的社会保险费金额。
6.本期累计核销金额 指报告期内已按政策规定作核销处理的欠费金额。
7.期末累计欠缴金额 指截止报告期末,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单位和个人,累计欠缴的失业保险费金额(本金)。
8.平均收缴率 即“本期实缴金额”除以“本期应缴金额”。
9.欠费单位数 指截止报告期末,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数,每个领取《社会保险登记证》的单位为一户。
(三)厅统表TH3号
甲栏: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划分。
宾栏:
1.参保单位数 指截止报告期末,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户数,每个领取《社会保险登记证》的单位为一户。
企业、事业、机关、其他人员的分类同粤人社统保险2号表甲栏。2.本期增加缴费人数 指报告期内累计新增加的缴费人数。
其中:异地转入人数 指报告期内由其他统筹区域转入本统筹区域继续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人数。
3.本期减少缴费人数 指报告期内累计减少的缴费人数。
其中:异地转出人数 指报告期内由本统筹区域转出到其他统筹区域的人数。
本期办理离退休人数 指在报告期内办理离退休手续、并领取离退休待遇的人数。
出国定居人数 指在报告期内办理并领取出国定居待遇的人数。退保人数 指报告期内领取相关待遇并解除社会保险关系的人数。
停保人数 指报告期内因失业等原因停止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未解除社会保险关系的人数。
死亡人数 指报告期内死亡的参保职工人数。
4.本期净增加缴费人数 即“本期增加缴费人数”减去“本期减少缴费人数”。
(四)厅统表TH4号 宾栏:
1.缴费基数总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按缴费人员的应缴口径计算。
2.应缴金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失业保险的缴费单位和个人,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计算出的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金额,不包括应补上期末之前的欠费。
3.实缴金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失业保险的缴费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金额,不包括补缴上期末之前的欠费和跨(或跨季度)的预缴金额。
4.期初累计欠费金额 指截止上年末的累计欠费金额(本金)。
5.本期补缴金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失业保险的缴费单位和个人,实际补缴上年末之前累计欠缴的失业保险费金额。
6.本期核销金额 指报告期内已按政策规定作核销处理的欠费金额。
7.本期欠费金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失业保险的缴费单位和个人,因各种原因未按期缴纳失业保险费的金额(本金)。
8.期末累计欠费金额 指截止报告期末,参加失业保险的缴费单位和个人,累计欠缴的失业保险费金额(本金)。
(五)厅统表TH5号 宾栏:
1.应参保人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应参保人数为报告期末,本地区16周岁以上(不含在校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总数;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应参保人数为报告期末,本地区16周岁以上农村居民人口总数(不含在校生和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
2.实际参保人数:指报告期末,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在经办机构参保登记并已建立缴费记录以及制度实施当年已经年满60周岁并在经办机构参保登记)的总人数,不含已退保、死亡人数。
其中,60周岁以上人数:包括年满60周岁以上领取待遇人员和年满60周岁时缴费年限不足15年并且选择继续缴费的人员人数。
3.累计缴费人数: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并按照规定缴纳保费的人数。
其中,政府代缴保费人数: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已由地方政府代缴居民养老保险保费的特殊群体参保人数。
4.累计缴费金额: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参加居民养老保险人员按照规定缴纳保费的总金额。
其中,政府代缴保费人数: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地方政府为特殊群体参保人员已缴纳保费的总金额。
5.累计退保人数: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退出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人员人数。
6.累计退保金额: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向退保人员支付的除政府财
政补贴以外的个人账户金额。
7.本月应发人数:指填报当月经审核符合领取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待遇条件的人员人数,不含暂停发放人员人数。
8.本月应发金额:指填报当月按规定应支付享受新农保待遇人员的养老金总额。
其中,基础养老金:指按照规定应由政府财政负担的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指按照规定应由个人账户基金负担的养老金。9.本月实发人数:指填报当月成功领取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人数。10.本月实发金额:指填报当月实际支付的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金额。
11.累计发放养老金人月数: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员按照规定实际领取待遇月数的合计数。
12.累计发放养老金总金额: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按照规定实际发放给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员养老金的合计数。
13.符合领取长期待遇总人数:指年初至报告期末,经审核符合领取居民养老保险长期待遇的人员人数,含暂停领取待遇人员人数。
14.暂停待遇领取人数:指报告期末因未进行生存验证或者被判刑等原因暂停发放基本养老金待遇的人员人数。
15.累计新增待遇领取人数: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新增加的经审核符合长期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的人员人数。
其中,到龄领取待遇人数: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年满60周岁、经审核符合长期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的原缴费人员人数,不含制度实施时已满60周岁人员人数。
16.累计死亡领取待遇人数:指年初至报告期末,申报死亡并停止发放基础养老金的人员人数。
17.累计补缴养老保险费人数: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按照规定补缴新农保费用的人员人数。
18.累计趸缴养老保险费人数: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按照规定趸缴新农保费用的人员人数。
19.本月补发养老金人数:指当月按照规定实际补发新农保待遇的人员人数。20.本月补发养老金金额:指当月按照规定实际支付给补发待遇人员的养老金金额。
(六)厅统表TH6号
甲栏:
指执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所有离退休人员。宾栏
1.期初拖欠金额 指报告期初累计拖欠基本养老金的金额,从2000年1月1日开始算起。
2.本月应发人数 指报告期末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办理了离退休(职)手续,应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数。
3.本月应发金额 指报告期内,按规定应支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总额(不包括补发金额)。
4.本月实发人数 指报告期末,实际支付基本养老金的人数(包括未足额发放的人数,不包括补发人数)。
5.本月实发金额 指报告期内,实际支付基本养老金金额(不包括补发的金额)。6.本月补发金额 指本月补发从2000年1月1日至报告期上月末拖欠基本养老金的金额。
7.其中补发当年拖欠金额 指本月补发从本1月1日至报告期上月末拖欠基本养老金的金额。
8.期末拖欠金额 指从2000年1月1日至报告期末累计拖欠基本养老金的金额。9.社会化发放人数
指报告期末,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社会服务机构发放、直接发放基本养老金的离退休(职)人数。
补充资料∶
1.本月补发调整待遇金额 指报告期内补发本月前离退休(职)人员调整待遇部分的基本养老金金额。
2.本月补发新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指补发已办理了离退休(职)手续,但本月以前未发放的基本养老金金额。
(七)厅统表TH7号
宾栏:
1.参保人数:指报告期末参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人数。
2.保费收入:指年初到报告期末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由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商业保险公司或经办机构的费用。
3.赔付待遇支出合计:指年初到报告期末,按统筹区规定赔付参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人员的医疗费用,含大病保险赔付住院和门诊特定病种的医疗费用。
4.门诊特定病种医疗费用支出: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大病保险赔付费用以及个人自付和自费的医疗费用。
门诊特定病种指按统筹地区有关规定列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大病保险支付范围的门诊病种。
5.门诊特定病种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费用: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门诊特定病种医疗费用按规定由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6.大病保险赔付门诊特定病种费用: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门诊大病医疗费用按规定由大病保险赔付的医疗费用。
7.门诊特定病种自付:指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中,属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按规定由参保人员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即符合“三大目录”规定,并按照政策规定的支付比例,由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包括:起付线+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分担部分+封顶线以上符合“三大目录”规定的部分。
8.门诊特定病种自费:指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中,不属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而全部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9.门诊特定病种就诊人次: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就诊的人次数。
10.住院医疗费用总支出: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大病保险赔付以及个人自付和自费等费用。
11.住院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费用: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由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12.大病保险赔付住院费用: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所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按规定由大病保险赔付的医疗费用。
13.住院费用自付:指住院医疗费用中,属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按规定由参保人员承担的医疗费用(即符合“三大目录”规定,并按照政策规定的支付比例,由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包括:起付线+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分担部分+封顶线以上符合“三大目录”规定的部分。
14.住院费用自费:指住院医疗费用中,不属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
15.住院出院人次: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出院(包括死亡)享受大病保险赔付待遇的人次数。
(八)厅统表TH8号
1.参保人数:指报告期末参加职工大病保险人数。
2.保费收入:指年初到报告期末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商业保险公司或经办机构的费用。
3.赔付待遇支出合计:指年初到报告期末,按统筹区规定赔付参加职工大病保险人员的医疗费用,含大病保险赔付住院和门诊特定病种的医疗费用。
4.门诊特定病种医疗费用支出: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大病保险赔付费用以及个人自付和自费的医疗费用。
门诊特定病种:指按统筹地区有关规定列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大病保险支付范围的门诊病种。
5.门诊特定病种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费用: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门诊特定病种医疗费用按规定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6.大病保险赔付门诊特定病种费用: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职工大病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门诊大病医疗费用按规定由大病保险赔付的医疗费用。
7.门诊特定病种自付:指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中,属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按规定由参保人员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即符合“三大目录”规定,并按照政策规定的支付比例,由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包括:起付线+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分担部分+封顶线以上符合“三大目录”规定的部分。
8.门诊特定病种自费:指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中,不属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而全部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9.门诊特定病种就诊人次: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职工大病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就诊的人次数。
10.住院医疗费用总支出: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大病保险赔付以及个人自付和自费等费用。
11.住院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费用: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12.大病保险赔付住院费用: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职工大病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所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按规定由大病保险赔付的医疗费用。
13.住院费用自付:指住院医疗费用中,属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按规定由参保人员承担的医疗费用(即符合“三大目录”规定,并按照政策规定的支付比例,由个人支
付的医疗费用)。包括:起付线+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分担部分+封顶线以上符合“三大目录”规定的部分。
14.住院费用自费:指住院医疗费用中,不属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15.住院出院人次: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出院(包括死亡)享受大病保险赔付待遇的人次数。
EI养老保险部分
人社统EI4号表 甲栏:
1.企业 指以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统字[2011]86号,以下简称《规定》)中确定的企业类型。包含执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事业单位。
2.国有企业 指《规定》中代码为“110”的企业。3.集体企业 指《规定》中代码为“120”的企业。4.其他企业 指《规定》中代码为“130”-“190”的企业。
5.港、澳、台及外资企业 指《规定》中代码为“200”-“390”的企业。
6.事业 指根据当地政府规定,参加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经办的社会保险业务的事业单位,不包含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事业单位。
7.机关 指根据当地政府规定,参加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经办的社会保险业务的机关单位。
8.其他人员
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失业后未终止社会保险关系等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
宾栏:
1.参保职工期末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在社保经办机构已建立缴费记录档案的职工人数,包括中断缴费但未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的职工人数,不包括只登记未建立缴费记录档案的人数。
2.参保职工平均数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的平均人数。3.缴费人员期末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中,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人员,包括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并未缴部分已计入欠费的人员。
4.缴费人员平均数
指报告期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人员的平均人数。
5.离休、退休、退职人员期末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由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养老金的离休人员、退休人员、退职人员人数(包括扩面工作中增加的人员)。其中离休人员指离休干部。
6.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平均数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的平均人数。
7.本期办理离退休人数 指报告期内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办理了离退休(职)手续并由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养老金的离退休(职)人数。
8.本期病退人数 指报告期内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中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办理了病退的人数。
9.本期特殊工种退休人数 指报告期内因从事井下、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职工,符合一定条件后,按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办理退休手续的人数。
10.本期提前退休人数 指报告期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经国务院批准的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可以办理提前5(10)年退休手续的人员。如国务院确定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共111个)范围内的国有工业破产企业职工可提前5年退休。
11.本期死亡离退休人数 指报告期内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人员的死亡人数。
补充资料∶
1.参保机关事业单位中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人员 指根据当地政府规定,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
2.私营企业参保职工、离退休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私营企业(指《规定》中代码为“170”的企业)的职工、离退休人数。
3.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非全日制、暂时性和弹性工作等以灵活方式就业的城镇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
4.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
指报告期末,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社会服务机构发放、直接发放基本养老金的离退休(职)人数。
人社统EI5号表 甲栏
同人社统EI4号表。宾栏
1.缴费基数总额∶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及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工资总额,按缴费人员的应缴口径计算。
其中:“单位”以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作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总额,“个人”
以本人缴费工资作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总额。
2.本期单位应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单位,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计算出的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金额,不包括应补上末之前历年欠费。
3.本期单位实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单位,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包括实际补缴上末之前历年的欠费和跨(或跨季度)的预缴金额。
4.本期个人应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个人,按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计算出的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金额,不包括应补上末之前的历年欠费。
5.本期个人实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个人,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包括实际补缴的上末之前历年的欠费和跨(或跨季度)的预缴金额。
6.本期应发养老金合计 指报告期内应发给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职)人员的统筹项目内的养老金金额总计,不包括应补发的上末之前历年的拖欠金额。
7.本期应发离休金
指报告期内应发给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休人员的统筹项目内的离休金金额。
8.本期应发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指报告期内应发给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不包括丧葬抚恤费、一次性补助等费用。
9.本期实发养老金合计 指报告期内实际发给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职)人员的统筹项目内的养老金金额总计,不包括补发的上末之前历年的拖欠金额。
10.本期实发离休金
指报告期内实际发给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离休人员的统筹项目内的离休金金额。
11.本期实发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指报告期内实际发给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不包括丧葬抚恤费、一次性补助等费用。
补充资料∶
1.跨预缴及一次性缴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或个人预先缴纳跨或一次性趸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金额。
2.补缴欠费 指报告期内欠费单位和个人补缴的历年欠费金额(本金)。
人社统EI6号表 甲栏
同人社统EI4号表。宾栏
1.建账人数合计 指报告期末已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人数,包括职工、离退休(职)人员和其他人员(指因各种原因已中断缴费、但未解除养老保险关系并保留个人账户的人员)。
2.职工建账人数 指报告期末已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仍在缴费的职工人数。
3.离退休人员建账人数 指报告期末已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从中定期支付养老金的离退休(职)人员,以及个人账户已支付完毕仍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定期支付养老金的离退休(职)人数。
4.其他建账人数 指报告期末因各种原因个人账户被封存的职工人数。
5.期初累计记账余额 指上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累计记账余额,包括本金和利息。
6.本期账户记账额 指报告期内记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金额,包括个人缴纳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记账利息和其他收入部分。
7.个人缴费部分 指报告期内个人所缴纳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
8.利息 指报告期内个人账户累计结存额按规定记账利率计算记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利息额。
9.其他 指报告期内记入个人账户的其他收入。
10.补记历年记账金额 指报告期内补记因各种原因以前当期应记而未记的职工个人账户金额。
11.账户支出额合计 指报告期内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支付的金额(包括支付基本养老金和其他支出)。
12.定期支付养老金 指报告期内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定期支付给离退休(职)人员的基本养老金金额。
13.一次性支付养老金 指报告期内对缴费不足15年、不能享受定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的退休(职)人员,或政策允许的其他情况下,一次性兑付的个人账户结存金额。
14.其他支出 指报告期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列支的其他支出,包括异地转移等支出。
15.期末累计记账余额 指截止报告期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记账余额。
HI医疗保险部分
人社统HI2号表 甲栏 同人社统EI4号表 宾栏
1.参保单位户数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户数。
2.参保人员合计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统账结合和单建统筹基金)的职工人数和退休人数的合计。
3.缴费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的人数。4.实施统账结合的职工期末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职工人数(在经办机构建立个人账户并有单位或个人缴费记录),包括符合医疗照顾人员条件的职工人数。
5.实施统账结合的职工平均数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职工平均人数。
6.实施统账结合的退休人员期末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退休人员人数(在经办机构建立个人账户并有单位或个人缴费记录)。包括符合医疗照顾人员条件的退休人数。
7.实施统账结合的退休人员平均数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退休人员平均人数。
8.单建统筹基金的职工期末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的职工人数。包括原劳动部门开展的大病医疗费用统筹的职工。
9.单建统筹基金的职工平均数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的职工平均人数。
10.单建统筹基金的退休人员期末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的退休人员人数。包括原劳动部门开展的大病医疗费用统筹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人员。
11.单建统筹基金的退休人员平均数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的退休人员平均人数。
12.享受待遇人数 指报告期内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
13.特殊人员人数 指报告期末医疗费用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独分账管理的人员数(包括按照国家和各地规定享受医疗照顾或医疗保健待遇的职工、退休人员;离休人员及老红军;1-6级革命伤残军人)补充资料∶
1.国有企业 指以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统字[1998]200号,以下简称《规定》)中代码为“110”的企业。
2.集体企业 指《规定》中代码为“120”的企业。3.私营企业 指《规定》中代码为“170”的企业。
人社统HI3号表 甲栏
同人社统HI2号表。宾栏
1.实施统账结合的缴费基数总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单位及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工资总额,按缴费人员的应缴口径计算。
2.实施统账结合的期初欠费 指上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缴费单位、个人累计欠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金额(本金)。
3.实施统账结合的本期应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缴费单位、个人,按规定的标准计算出来的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不包括应补上末之前历年累计欠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金额。
4.实施统账结合的本期实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缴费单位、个人,实际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不包括补缴的上末之前的历年欠费和跨(或跨季度)的预缴金额、启动金。
5.单位实缴划入个人账户金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缴费单位,实际划入个人账户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金额(本金)。
6.实施统账结合的本期补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缴费单位、个人,补缴上末之前累计欠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金额(本金)。
7.实施统账结合的期末累计欠费合计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单位、个人,累计欠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金额(本金)。
8.实施统账结合的期末累计财政欠费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按有关规定由财政承担但未拨付到位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累计额(本金)。
9.单建统筹基金的缴费基数总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的单位及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工资总额,按缴费人员的应缴口径计算。
10.单建统筹基金的期初欠费 指上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的缴费单位、个人,累计欠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金额(本金)。
11.单建统筹基金的本期应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的缴费单位、个人,按规定的标准计算出来的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不包括应补上末之前历年累计欠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金额。
12.单建统筹基金的本期实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的缴费单位、个人,实际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不包括补缴的上末之前的历年欠费和跨(或跨季度)的预缴金额。
13.单建统筹基金的本期补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的单位、个人,补缴上末之前累计欠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金额(本金)。
14.单建统筹基金的期末累计欠费合计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的单位、个人,累计欠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金额(本金)。
15.实施单建统筹基金的期末累计财政欠费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按有关规定由财政承担但未拨付到位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累计额(本金)。
补充资料∶
1.实施统账结合的跨预缴及一次性缴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施统账结合办法的单位个人预先缴纳跨或一次性趸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金额。
2.单建统筹基金的跨预缴及一次性缴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未建立个人账户的单位预先缴纳跨或一次性趸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金额。
人社统HI4号表 甲栏
1.医疗机构级别 指卫生行政部门评定的级别。宾栏
1.定点医疗机构数 指经办机构确定的本统筹地区定点医疗机构数。说明:上报全省定点医疗机构数应避免定点医疗机构数重复统计。
2.非公立定点医疗机构数 指非政府举办,不纳入财政预算,由社会及个人出资举办的各类定点医疗机构。
3.普通门(急)诊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金、公务员医疗补助资金、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支付和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
4.普通门(急)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的人次数。
5.门诊大病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金、公务员医疗补助资金、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支付和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
门诊大病指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列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门诊病种。
门诊大病统筹支付 指报告期内按当地政策确定为门诊大病的人员门诊大病医疗费用按规定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门诊大病自付 指按当地政策确定为门诊大病人员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中,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按照政策规定应由个人部分支付的费用。
门诊大病自费 指按当地政策确定为门诊大病人员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中,不属于城镇职 17
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而全部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6.门诊大病就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就诊的人次数。
7.住院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全部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金、公务员医疗补助资金、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支付和个人支付(个人自费)的医疗费用。
8.政策范围内住院药品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全部药品费用,包括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费等。
9.政策范围外住院药品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外的属全部药品费用,包括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费等。
10.政策范围内住院检查治疗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所有检查和治疗费用的总额,包括检查费、治疗费、放射费、化验费、输血费、手术费等。
11.政策范围外住院检查治疗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外的所有检查和治疗费用的总额,包括检查费、治疗费、放射费、化验费、输血费、手术费等。
12.政策范围内住院服务设施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服务设施费用的总额。
13.政策范围外住院服务设施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外的服务设施费用的总额。
14.住院统筹支付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医疗用按规定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15.住院自付 指在实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中,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按照政策规定应由个人部分支付的费用。
16.住院自费 指在实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中,按照有关规定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而全部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17.出院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出院(包括死亡)的人次数。
18.住院床日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累计住院床日数。
补充资料∶
1.享受门诊大病待遇人数 指报告期内按当地政策确定为门诊大病人员并到医疗机构
就医的人数。
2.出院人数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出院(包括死亡)的人数。
3.职工用个人账户基金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的药品费用支出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用个人账户基金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费用的总额。
以下几个指标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解决职工生育保险医疗待遇的地方填写。4.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员按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总人次。包括本期因生育和计划生育而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人次数。
5.生育医疗费用支出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因生育(含产前检查)发生的医疗费用。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统筹基金、公务员医疗补助资金、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和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
6.生育医疗费用统筹支出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因生育(含产前检查)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7.非公立营利性定点医疗机构
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弥补的定点非公立医疗机构。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8.非公立非营利性定点医疗机构
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的定点非公立医疗机构。
人社统HI5号表 宾栏:
1.城镇居民参保人数合计
指报告期末,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经办机构参保登记并已建立当年缴费记录)的人数,由成年人和学生儿童参保人数构成。包括城乡统筹参保人数。
2.城乡统筹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城乡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经办机构参保登记并已建立当年缴费记录)的人数。
3.成年人参保人数小计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成年居民人数。4.低保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成年人中,由民政部门核定资格的纳入财政补助范围的低保成年困难居民人数。
5.重残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成年人中,由残联部门核定资格的纳入财政补助范围的重度残疾成年困难居民人数。
6.低收入老年人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成年人中,由当地认定为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数(不含低保)。
7.其他困难人员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成年人中,除按 19
国务院规定享受财政补助的成年人以外的,由省及市县规定的纳入地方财政补助范围的其他成年困难居民人数。
8.中小学生儿童参保人数小计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人数。
9.低保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学生儿童中,由民政部核定资格的纳入财政补助范围的低保学生儿童人数。
10.重残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学生儿童中,由残联部门核定资格的纳入财政补助范围的重度残疾学生儿童人数。
11.低收入家庭未成年人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学生儿童中,由当地认定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儿童人数(不含低保)。
12.其他困难人员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学生儿童中,除按国务院规定享受财政补助的学生儿童以外的,由省及市县规定的纳入地方财政补助范围的其他困难学生儿童人数。
13.大学生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在大中专院校学习的学生人数。
14.困难大学生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在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大学生人数中,由教育部门核定资格的纳入财政补助范围的困难人员数。
15.享受待遇人数 指年初到报告期末,按规定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16.城乡统筹享受待遇人数 指年初到报告期末,按规定享受城乡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
补充资料∶
享受生育保障待遇人次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龄在15-49岁之间的参保人数中按规定享受生育保障待遇的人次,主要包括享受生育和计划生育医疗待遇的人次数。
人社统HI6号表 甲栏: 同HI5号表宾栏 宾栏:
1.个人缴费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按规定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的人数。
2.个人缴费金额 指年初到报告期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按规定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的金额。
3.医疗救助资金补助个人缴费人数 指报告期末,由医疗救助资金补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的人员数。
4.医疗救助资金补助个人缴费金额 指年初到报告期末,由医疗救助资金补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的金额。
5.本期应补财政补助资金 指报告期内按参保居民筹资标准有关规定当年应由各级财政补助的资金额。
6.本期实补财政补助资金 指报告期内按规定当年各级财政实际到位的补助资金额。7.财政补拨往年未到位资金合计 指报告期内当年各级财政补拨往年未到位的资金额,不含补拨当年未到位资金。
8.财政补助累计未到位资金合计 指报告期内按规定应由各级财政承担但未拨付到位的历年累计资金额。
人社统HI7号表
本表所涉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出。
甲栏:
1.医疗机构级别 指卫生行政部门评定的级别。宾栏
1.普通门急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的人次数。同一天在同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同一科别就诊的视为一次。
2.门诊统筹 指按照《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66号)开展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
3.普通门急诊费用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急)诊医疗费用合计。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其他补充保险和个人支付等费用。
5.普通门急诊统筹支付 指报告期内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地区,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急)诊医疗费用中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6.门诊大病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就诊的人次数。
门诊大病指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列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门诊病种,包括大病、慢病、特殊病。
7.门诊大病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统筹基金、其他补充保险和个人支付等费用。
8.门诊大病费用统筹基金支付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的医疗费用中,按规定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9.门诊大病个人自付 指在实际发生的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中,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但按照政策规定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10.门诊大病个人自费 指在实际发生的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中,按照有关规定不属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而全部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11.出院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出院(包括死亡)的人次数。
12.住院床日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累计住院床日数。
13.住院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其他补充保险和个人支付等费用。
14.住院目录内药品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药品费用,包括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费等。
15.住院目录外药品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外的药品费用,包括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费等。
16.政策范围内住院检查治疗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检查和治疗费用的总额,包括检查费、治疗费、放射费、化验费、输血费、手术费等。
17.政策范围外住院检查治疗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外检查和治疗费用的总额,包括检查费、治疗费、放射费、化验费、输血费、手术费等。
18.政策范围内住院服务设施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服务设施费用的总额。
19.政策范围外住院服务设施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外服务设施费用的总额。
20.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支付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21.住院费用自付 指在实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中,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但按照政策规定应由个人部分支付的费用。
22.住院费用自费 指在实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中,按照有关规定不属于城镇居民基
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而全部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补充资料:
1.享受门诊统筹待遇人数 指报告期内享受统筹基金支付普通门(急)诊费用的人数。
人社统HI8号表
本表所涉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统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出。
甲栏:
1.医疗机构级别指卫生行政部门评定的级别。
2.社区医疗机构不是独立法人的,也要报送该社区医疗机构的相关数据。3.没有门诊大病的统筹地区,只填报普通门急诊栏下的相关数据。宾栏
1.普通门急诊就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的人次数。同一天在同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同一科别就诊的视为一次。
2.门诊统筹
指按照《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66号)开展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
3.普通门急诊首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在首诊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人次。
4.普通门急诊转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首诊定点医疗机构向高级别定点医疗机构或高级别定点医疗机构向低级别定点医疗机构转诊的人次。
5.普通门急诊费用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急)诊医疗费用合计。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其他补充保险支付和个人支付等费用。
6.普通门急诊统筹支付 指报告期内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地区,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急)诊医疗费用中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7.普通门急诊统筹支付中首诊支付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首诊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普通门(急)诊费用中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8.普通门急诊统筹支付中转诊支付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首诊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后转诊发生的费用中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9.普通门急诊统筹支付中药品费用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就 23
诊发生的普通门急诊费用中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中药品的费用支出金额。
10.普通门急诊个人自付
指报告期内在实际发生的普通门急诊医疗费用中,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但按照政策规定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11.普通门急诊个人自费 指报告期内在实际发生的普通门急诊医疗费用中,按照有关规定不属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而全部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12.门诊大病就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就诊的人次数。
13.门诊大病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统筹基金、其他补充保险和个人支付等费用。
14.门诊大病费用统筹基金支付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的医疗费用中,按规定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15.门诊大病费用统筹基金支付中药品支出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的医疗费用中,按规定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中药品的支出金额。
16.门诊大病个人自付
指报告期内在实际发生的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中,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但按照政策规定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17.门诊大病个人自费 指报告期内在实际发生的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中,按照有关规定不属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而全部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18.按人头付费标准 指报告期内经办机构按照在一定时期内首诊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的每参保人员的人头支付给首诊定点医疗机构的金额标准。
补充资料:
1.普通门急诊就诊人数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的人数。
2.门诊大病就诊人数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病就诊的人头数。
人社统HI8号表续
甲栏:
1.医疗机构级别指卫生行政部门评定的级别。宾栏
1.出院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出院(包括死亡)的人次数。
2.住院床日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累计住院床日数。
3.住院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其他补充保险和个人支付等费用。
4.住院目录内药品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药品费用,包括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费等。
5.住院目录外药品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外的药品费用,包括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费等。
6.政策范围内住院检查治疗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检查和治疗费用的总额,包括检查费、治疗费、放射费、化验费、输血费、手术费等。
7.政策范围外住院检查治疗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外检查和治疗费用的总额,包括检查费、治疗费、放射费、化验费、输血费、手术费等。
8.政策范围内住院服务设施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服务设施费用的总额。
9.政策范围外住院服务设施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发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外服务设施费用的总额。
10.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支付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11.住院费用自付 指报告期内在实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中,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但按照政策规定应由个人部分支付的费用。
12.住院费用自费 指报告期内在实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中,按照有关规定不属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而全部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补充资料:
1.住院分娩出院人数
指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出院的人数。
2.住院分娩医疗费用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期间所发生医疗费用的合计。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个人自付和个人自费等费用。
3.住院分娩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
指报告期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实际发生的住院分娩医疗费用中,按规定由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人社统HI9号表 甲栏
1.在职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发生异地就医的在职人员。
3.其中 省内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在职人员中,发生省内异地就医的人员。
4.其中 省外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在职人员中,发生省外异地就医的人员。
5.退休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发生异地就医的退休人员。
6.其中 省内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退休人员中,发生省内异地就医的人员。
7.其中 省外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退休人员中,发生省外异地就医的人员。
宾栏
1.异地就医登记备案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在本统筹地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因异地居住、工作、转诊、急诊等原因在本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的人数。
2.异地就医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发生异地就医人数。
3.普通门(急)诊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中,发生普通门(急)诊就诊的医疗费用。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金、公务员医疗补助资金、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支付和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
4.普通门(急)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
就医中,普通门(急)诊就诊的人次数。
5.门诊大病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中,发生门诊大病的医疗费用。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金、公务员医疗补助资金、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支付和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
6.门诊大病就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中,门诊大病就诊的人次数。
7.住院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中,发生住院的医疗费用。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金、公务员医疗补助资金、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支付和个人支付(个人自费)的医疗费用。
8.住院统筹支付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时,发生的住院费用中按规定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9.住院自付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中,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按照政策规定应由个人部分支付的费用。
10.住院自费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中,按照有关规定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而全部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11.出院人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出院(包括死亡)的人次数。
12.住院床日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累计住院床日数。
补充资料:
1.异地安置居住退休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发生异地就医的异地安置退休人员数,具体指经国家组织动员支援边疆等地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后,已按户籍管理规定异地安置的参保退休人员以及异地长期居住的退休人员在居住地就诊人数。
2.异地工作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发生异地就医的异地工作人员数,具体指按当地规定常驻异地工作的人员,因病在工作地就医的人数。
3.异地转诊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发生异地就医的异地转诊人员数,具体指参保人员因当地医疗条件所限转至统筹地区外就诊的人数。
4.异地急诊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发生异地就医的异地急诊人员数,具体指参保人员短期出差、学习培训或度假等期间,在异地发生疾病并就地紧急诊治的人数。
人社统HI9号表续 甲栏
异地居住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发生异地就医的异地居住人员。
宾栏
1.异地就医登记备案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在本统筹地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因异地居住、工作、转诊、急诊等原因在本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的人数。
2.异地就医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发生异地就医人数。
3.普通门(急)诊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中,发生普通门(急)诊就诊的医疗费用。
4.普通门急诊统筹支付
指报告期内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地区,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急)诊医疗费用中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5.普通门(急)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中,普通门(急)诊就诊的人次数。
6.门诊大病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中,发生门诊大病的医疗费用。
7.门诊大病就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中,门诊大病就诊的人次数。
8.住院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中,发生住院的医疗费用。
9.住院统筹支付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时,发生的住院费用中按规定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
10.住院自付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中,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按照政策规定应由个人部分支付的费用。
11.住院自费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中,按照有关规定不属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而全部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12.出院人次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出院(包括死亡)的人次数。
13.住院床日
指报告期内本统筹地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累计住院床日数。
补充资料:
1.异地转诊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发生异地就医的异地转诊人员数,具体指参保人员因当地医疗条件所限转至统筹地区外就诊的人数。
2.异地急诊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本统筹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发生异地就医的异地急诊人员数,指参保人员短期外出期间,在异地发生疾病并就地紧急诊治的人数。
UI失业保险部分
(一)人社统UI1号表
1.上期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指上期的“本期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本期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指报告期内实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其中: “参加职工医保人数”指本期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女性“,指本期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女性人数;
“连续领取6个月以上” 指包括当月已连续6个月以上(含6个月)领取了失业保险金的人数。
3.实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月数 指报告期内失业人员实际领取失业保险金月数之和,含领取当期、补发和提前发放失业保险金月数之和。
4.实际缴纳医疗保险费人月数 指报告期内实际为失业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的月数之和,含缴纳当期、补缴和提前缴纳医疗保险费的月数之和。
5.本期新增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指在报告期内开始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数,包括初次失业和再次失业人员。其中:“参加职工医保人数”指报告期内按规定开始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包括:
(1)企业 指本期从企业转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的人数。(2)事业单位 指从事业单位转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的人数。
(3)其他 指社会团体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中的雇工,同单位或雇主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
6.本期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指报告期内按规定开始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包括:
(1)重新就业 指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因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或领取了工商营业执照自谋职业,而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
(2)待遇期满 指规定的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限届满,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3)其他 指因应征服兵役、移居境外、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等原因,而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
7.本期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数 指报告期内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数。
补充资料:
8.本期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指报告期内按地方规定,通过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形式实现提前就业的失业人员,将本人应领取而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剩余部分一次性全部领取的人数。
9.本期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月数
指报告期内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月数之和。
(二)人社统UI3号表
1.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及按地方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的其他人员人数之和。
2.女性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失业保险的女性人数。
3.农民工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非城镇户口在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就业并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
4.外国人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在中国境内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合法就业并参加失业保险的非中国籍的人员人数。
5.实际缴费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失业保险并按规定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人数。6.国有企业
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
7.集体企业
指企业资产归集体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经济组织。
8.其他企业
指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调整的通知》(国统字[2011]86号)(简称《规定》)中代码为“130”-“190”的企业。
9.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 指《规定》中代码为“200”-“390”的企业。10.事业单位 指由编制部门确定的事业单位。
11.其他 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
(三)人社统UI4号表
1.失业保险金标准 指各市文件规定的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标准。2.最高 指调标文件规定的失业保险金最高标准; 3.最低 指调标文件规定的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 4.平均
指调标文件规定的所有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平均数; 5.调标时间
指省级调标文件规定的开始执行日期。
WI工伤保险部分
(一)人社统WI1号表 宾栏
1.参保单位户数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事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户数。
2.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雇工数。3.农民工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非城镇户口在城镇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4.事业单位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第586号令)规定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中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
5.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 指报告期内因工伤或职业病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职工人数。它是享受工伤医疗待遇中未评定等级的人数、享受伤残待遇人数以及享受工亡待遇人数之和。
6.享受伤残待遇的一至四级人数 指报告期内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待遇的一至四级伤残人数。
7.享受伤残待遇的五至十级人数 指报告期内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待遇的五至十级伤残人数。
8.未评定伤残等级的人数 指报告期内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按国家规定标准鉴定不够评定伤残等级,但已享受工伤医疗等项待遇的生存者。(不含工伤死亡人员)
9.认定为因工死亡的人员 指报告期内认定为因工死亡并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待遇的工伤职工。
10.一至四级伤残人员死亡
指报告期内一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人 31
数。
11.供养亲属人数 指报告期内按规定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人数。
(二)人社统WI2号表 甲栏:
1.高风险企业 指工伤事故或职业病风险程度较高的企业,主要有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等企业。
2.其他高风险企业 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等企业。
3.服务业
指工伤保险行业风险类别中所有的一类风险行业。4.其它服务业 指一类风险行业中除餐饮业、住宿业以外的所有行业。
(三)人社统WI3号表 甲栏
1.企业 指以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统字[1998]200号,以下简称《规定》)中确定的企业类型。包含乡镇企业。
其中,一类至三类风险企业是指按照“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9号)规定,一类为风险较小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行业。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对应企业所在风险类别。
2.个体工商户(有雇工的)指根据当地政府规定,有雇工(7人以下)的个体经济组织参加工伤保险的。
3.事业 指报告期末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第586号令)规定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中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
4.其他 指报告期末参加工伤保险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
宾栏
1.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雇工数。2.缴费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中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人员。3.缴费基数总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工资总额,按缴费人员的应缴口径计算。
4.按工程项目总造价核算 指根据《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10号令)第三条规定,以建筑施工项目为单位,按照项目工程总造价的一定比例,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
5.按产量核算 指根据《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10号令)第五条规定,小型矿山企业可以按照总产量、吨矿工资含量和相应的费率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
6.期初欠费 指上年末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累计欠缴的工伤保险费金额(本金)。7.本期应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缴费单位,按规定标准计算出来的应缴纳的工伤保险费,不包括应补缴的上末之前历年累计欠缴的工伤保险费金额。
8.本期实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缴费单位实际缴纳的工伤保险费,不包括补缴的上末之前的历年欠费和跨(或跨季度)的预缴金额。
9.本期补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实际补缴的上末之前的历年欠费(本金)。
10.期末累计欠费 指报告期末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累计欠缴的工伤保险费金额(本金)。
11.统筹地区 工伤保险基金在一定范围内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统一征收、统一管理,在属地范围内统一调剂使用,这样的地区(含委托管理单位)称为统筹地区。
(四)人社统WI4号表 甲栏 同人社统WI3号表 宾栏
1.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合计 指报告期内由工伤基金支付,享受工伤医疗、伤残、工亡待遇的总人数。不进行重复计算。
其中:职业病 指职工因患职业病被认定为工伤并享受待遇的人数。
2.享受伤残待遇的人数
指报告期内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标准支付给一至四级、五至六级、七至十级和未评定伤残等级伤残职工的人数。
3.认定为因工死亡的人员 指报告期内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直接死亡或在停工留薪期内死亡并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待遇的工伤职工。
4.一至四级伤残人员死亡
指报告期内一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人数。
5.供养亲属人数 指报告期内按规定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人数。
6.领取生活护理费的人数 指报告期内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不同护理等级标准支付给伤残职生活护理费的人数。
7.安装辅助器具的人数 指报告期内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安装辅助器具的工伤人数。补充资料:
1.本期1-4级工伤职工办理退休手续的人数
指报告期内一至四级工伤职工到达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的人数。其中,退休后未转入养老保险管理的人数是指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
遇而继续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伤残津贴的人数。
2.上年转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总人数 指上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本继续享受的人数。
其中:上年转入享受伤残津贴的人数 指上享受伤残津贴本继续享受的人数,也包含领养老金由工伤保险基金补差人员。
其中:只领取生活护理费的人数 指工伤职工退休后,在上工伤保险基金只支付生活护理费本继续享受护理费的人数。
其中:旧伤复发只享受医疗待遇 指上病情复发,经审核属于旧伤复发并跨只享受工伤医疗一项待遇的人员。
其中:其他 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跨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的人员。
3.一次性领取待遇的指标 指根据有关规定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的人员。
4.本期退休的工伤职工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数 指退休的工伤职工在报告期内享受旧伤复发后的医疗待遇、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或辅助器具配置费等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数。
5.“小工伤”人数 指依据各统筹地区针对伤害轻微、医疗费用额度低的人员专门制定的简易认定程序,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待遇的人数。
(五)人社统WI4号续表 甲栏 同人社统WI3号表 宾栏
1.伤残待遇支出 其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辅助器具安装配置费是指符合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的人数及费用金额。
2.工亡待遇支出 其中,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是指符合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的人数及费用金额。
3.一次性领取伤残津贴费用 指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04]18号)规定的人员可以一次性领取伤残津贴,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总金额。
4.基金补差的伤残津贴费用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3条第3款规定,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六)人社统WI5号表 甲栏 同人社统WI3号表 宾栏
1.门(急)诊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人员门(急)诊就诊发生的符合规定,并由工伤基金支付医疗费用的合计。
2.门(急)诊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人员门(急)诊就诊的人次数。3.住院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人员在住院期间所发生的符合规定,并由工伤基金支付医疗费用的合计。
4.住院药品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人员在住院期间发生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药品费用,包括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费等。
5.住院检查治疗费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人员在住院期间发生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所有检查和治疗费用的总额,包括检查费、治疗费、放射费、化验费、输血费、手术费等。
6.出院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人员住院治疗治愈(包括死亡)出院的人次数。
7.住院床日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人员住院治疗累计住院床日数。
(七)人社统WI5号表续 甲栏 同人社统WI3号表 宾栏
1.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指报告期内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给符合规定的5-10级伤残职工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总额。
2.住院伙食补助 指报告期内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给工伤职工的住院伙食补助的总额,含统筹地区内的住院及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费用。
3.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费和食宿费 指报告期内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给工伤职工在统筹地区以外的医疗机构、康复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就医期间的交通费用和非住院期间的工伤职工的食宿费用。
4.工伤康复费用支出合计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人员在协议康复机构治疗康复期间所发生的符合规定,并由工伤基金支付的康复费用的合计。
5.工伤康复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人员康复的人次数,一个疗程统计为一人次。
6.职业康复费用小计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人员进行职业康复期间所发生的符合规定,并由工伤基金支付的费用的合计。
7.职业康复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人员进行职业康复的人次数,一个疗程统计为一人次。
8.工伤预防费支出 指报告期内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出的工伤预防方面的费用总额。包括宣传费、培训费和其他符合规定的用于预防的开支费用。
MI生育保险部分
(一)人社统MI1号表 宾栏
1.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其中女性是指参加生育保险的女性人数。
2.本期享受生育待遇人次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按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总人次数。包括本期因生育、流产和计划生育手术而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人次数。
(二)人社统MI2号表 甲栏
同人社统HI2号表。宾栏
1.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其中女性是指参加生育保险的女性人数。
2.缴费人数 指报告期末实际缴纳生育保险费的人数。
3.缴费基数总额 指报告期内参加生育保险的单位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工资总额,按缴费人员的应缴口径计算。
4.期初欠费 指上年末参加生育保险的单位累计欠缴的生育保险费金额(本金)。5.本期应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生育保险的缴费单位,按规定标准计算出来的应缴纳的生育保险费金额,不包括应补缴的上末之前历年累计欠缴的生育保险费。
6.本期实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生育保险的缴费单位实际缴纳的生育保险费金额,不包括补缴的上末之前的历年欠费和跨(或跨季度)的预缴金额。
7.本期补缴 指报告期内参加生育保险的单位实际补缴的上末之前的历年欠费(本金)。
8.期末累计欠费 指报告期末参加生育保险的单位累计欠缴的生育保险费金额(本金)。
补充资料∶
1.农民工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非城镇户口在城镇就业人员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
(三)人社统MI3号表
甲栏
同人社统HI2号表。宾栏
1.享受待遇的总人次 指报告期内按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总人次数。包括按待遇类别分类参保女职工生育人数和参保人员计划生育待遇的人次数,按支出类别分类享受医疗待遇和津贴待遇人次。
2.女职工生育津贴人次 指报告期内参保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生育津贴待遇的人次数。说明:生育一次记享受生育津贴一次。
4.计划生育津贴人次:指报告期内参保人员按规定享受计划生育津贴待遇的人次数。5.本期医疗费用:指报告期内参加生育保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因生育(含产前检查)和计划生育发生的医疗费用,主要包括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和参保人员计划生育医疗费用等。说明:生育保险医疗费用不含婴儿的医疗、护理、保健等费用。
6.本期津贴:指报告期内参加生育保险人员按规定享受津贴的金额。包括参保女职工生育津贴和参保人员计划生育津贴。
RI农村保险部分
(一)人社统RI2号表
1.参保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经办机构参保登记并已建立缴费记录以及制度实施当年已经年满60周岁并在经办机构参保登记)的人数(不包括已经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的人数)。
2.应缴费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保人员中尚未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核定的人数(包括中断缴费人数)。
3.本期增加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增加的应缴费人数。
4.新参保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增加的应缴费人员中属于新参保的人数。5.制度内跨省保险关系转入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增加的应缴费人员中,属于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入的人数。
6.本期减少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减少的应缴费人数。
7.通过待遇核定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减少的应缴费人员中,属于新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核定的人数。
8.制度内跨省保险关系转出已注销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减少的应缴费人员中,属于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出,并终止本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关系的人数。
9.跨制度转出已注销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减少的应缴费人员中,属于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转移至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其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终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人数(包括考取公务员的人数)。
10.死亡已注销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减少的应缴费人员中,由于死亡而已注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人数。
11.出国(境)定居已注销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减少的应缴费人员中,由于出国(境)定居并丧失国籍而已注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人数。
12.待遇领取人数 指报告期末参保人员中已经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核定的人数。
13.本期增加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增加的待遇领取人数。
14.新参保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增加的待遇领取人员中,属于新参保的人数。15.通过待遇核定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增加的待遇领取人员中,属于新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核定的人数。
16.本期减少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减少的待遇领取人数。
17.死亡已注销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减少的待遇领取人员中,由于死亡而已注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人数。
18.出国(境)定居已注销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减少的待遇领取人员中,由于出国(境)定居并丧失国籍而已注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人数。
19.重复享受待遇已注销人数 指年初至报告期末减少的待遇领取人员中,由于重复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及政府规定的离退休费、退职生活费等其他社会养老保障待遇而已注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人数(包括跨地区重复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数)。
(二)人社统RI3号表
1.当年新增被征地农民人数
指报告期当年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正式审批的被征地农民人数。
2.其中:城市规划区内 指报告期当年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正式审批的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人数。
3.参加城镇乡民养老保险人数 指报告期当年被征地农民中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 38
数。
4.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 指报告期当年被征地农民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5.基本生活保障人数 指报告期当年被征地农民中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人数。6.期末实有被征地农民人数 指报告期末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正式审批的被征地农民累计人数。
7.其中:城市规划区内
指报告期末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正式审批的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累计人数。
8.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 指报告期末被征地农民中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人数
9.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 指报告期末被征地农民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人数。
10.基本生活保障 指报告期末被征地农民中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累计人数。11.当期收入 指报告期当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收入金额。12.当期支出 指报告期当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支出金额。
13.其中:社保保障金 指报告期当年用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发放金额。
14.期末累计收入 指报告期末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收入累计金额。15.期末累计支出 指报告期末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累计金额。
16.其中:社保保障金 指报告期末用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发放累计金额。
SI社会保险其他
(一)人社统SI1号表 宾栏
1.补充养老保险参加企业年金职工期末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2.补充养老保险享受企业年金待遇的离退休人员期末数 指报告期末领取企业年金待遇的离退休人员数。
3.公务员医疗补助列入补助范围人员的期末数 指报告期末列入公务员医疗补助范围的人数。
4.公务员医疗补助实际享受补助人数 指报告期内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的公务员人 39
数,如报告期内一人享受两次以上待遇,按一人计算。
5.参加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人员期末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为解决封顶线以上人员的医疗费用和门(急)诊大额医疗费而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的人数。
6.享受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人数 指报告期内享受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待遇的人数,如报告期内一人享受两次以上待遇,按一人计算。
7.其他补充医疗保险参加人员期末数 指报告期末参加由社保经办机构管理的除公务员医疗补助、职工大额医疗费用互助以外其他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的人员数(含职工、退休)。
8.其他补充医疗保险享受待遇人数 指报告期内由社保经办机构管理的享受除公务员医疗补助、职工大额医疗费用互助以外其他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如报告期内一人享受两次以上待遇,按一人计算。
(二)人社统SI2号表 甲栏:
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划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填报其经办险种的稽核情况。
宾栏:
1.实地稽核 指由社会保险稽核人员到被稽核对象所在地进行的稽核。
2.户数 指报告期内被稽核单位的数量。领取《社会保险登记证》的单位为一户。3.人数 指报告期内被稽核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应该参保缴费的总人数。4.违规户数 指报告期内经稽核发现违反社会保险规定单位的总数量。
5.违规人数 指报告期内被稽核单位应参保未参保人数与已参保未足额缴费人数的合计。应参保未参保人数,指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已参保未足额缴费人数,指已经参保但未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数。
6.少报基数 指报告期内被稽核单位未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及有关规定,少报的缴费工资基数。少报基数=应报缴费工资基数-实报缴费工资基数。
7.少缴社会保险费 指报告期内少报基数乘以缴费比例计算出的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8.征缴稽核追回金额 指报告期内已经补缴到账的社会保险费总数。
9.核查享受待遇人次 指报告期内核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如养老金等)的人次数。
10.欺诈冒领人数 指报告期内查出不具备领取资格或条件而故意骗取社会保险金或其他社会保险待遇的人次数。
11.欺诈冒领金额 指报告期内冒领人故意骗取的社会保险基金的数额。
12.追回欺诈冒领金额 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追回欺诈冒领社会保险金
或其他社会保险待遇的到账总金额。
13.稽核医疗机构、零售药店数 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稽核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总数量,对同一家医药服务机构同一事项的稽核视为一次。
14.实地稽核医疗机构、零售药店数 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稽核人员到社会保险服务场所或违规现场稽核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数量,对同一家医药服务机构同一事项的稽核视为一次。
15.违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数 指报告期内经稽核查处的违反基本医疗保险协议规定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总数量。
16.违规金额 指报告期内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违反协议规定涉及的社会保险基金总额。
17.拒付追回违规金额 指报告期内拒付或追回到账的违规资金总额。18.涉案案件数 指报告期内涉嫌犯罪依法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总数。
(三)人社统SI3号表 宾栏
1.基金已先行支付 指报告期内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由医疗、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费用总额。
(1)未参保单位的职工发生工伤后,用人单位不支付相关待遇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费用。
(2)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伤病,第三人不支付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医疗、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费用。
2.基金已追偿 指报告期内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对基金已先行支付的费用向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和第三人追偿的费用总额。
其中:扣减个人 指报告期内根据《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5号)第十一条规定,个人拒不退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从以后支付的相关待遇中扣减其应当退还的数额。
3.累计未尝还 指报告期末《社会保险法》规定应由用人单位、第三人累计尚未偿还医疗、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费用的总额。
二、逻辑关系式
TH 厅统表
(一)厅统表TH1号
甲栏:(1)=(2)+(3)+(4)+(5),(7)=(8)+(9)+(10)+(11),(12)≥(13)宾栏:(1)≥(2),(1)≥(3),(1)≥(4),(5)≥(6)
(二)厅统表TH2号
甲栏:(1)=(2)+(7)+(8)+(9)+(10),(2)=(3)+(4)+(5)+(6)宾栏:(7)=(1)+(4)-(5)-(6),(4)=(2)-(3),(8)=(3)÷(2)×100%
(三)厅统表TH3号
宾栏:(1)=(2)+(3)+(4)+(5),(15)=(6)-(8)
(四)厅统表TH4号
甲栏:(1)=(2)+(7)+(8),(2)=(3)+(4)+(5)+(6)宾栏:(3)≥(5),(4)≥(6),(10)=(3)+(4)-(5)-(6),(11)=(7)-(8)-(9)+(10)
(五)厅统表TH5号
宾栏:(1)≥(2),(2)≥(3),(4)≥(5),(6)≥(7),(10)≥(13),(11)≥(14),(12)≥(15),(16)≥(13),(17)≥(14)+(15),(18)≥(19),(20)≥(21)
(六)厅统表TH6号 宾栏:(1)+(3)-(5)-(6)=(8)
(七)厅统表TH7号
宾栏:(3)=(6)+(12),(4)=(5)+(6)+(7)+(8),(10)=(11)+(12)+(13)+(14)
(八)厅统表TH8号表
宾栏:(3)=(6)+(12),(4)=(5)+(6)+(7)+(8),(10)=(11)+(12)+(13)+(14)。
EI养老保险部分
(一)人社统EI4号表
甲栏:(1)=(2)+(7)+(8)+(9),(2)=(3)+(4)+(5)+(6);
宾栏:(1)≥(3),(5)≥(6)+(7),(8)≥(9)+(10),(11)≥(12)+(13)+(14)
(二)人社统EI5号表
甲栏:(1)=(2)+(7)+(8)+(9),(2)=(3)+(4)+(5)+(6);
宾栏:(3)≥(4),(5)≥(6),(7)≥(8)+(9),(10)≥(11)+(12),(7)≥(10),(8)≥(11),(9)≥(12)
(三)人社统EI6号表
甲栏:(1)=(2)+(7)+(8)+(9),(2)=(3)+(4)+(5)+(6);
宾栏:(1)=(2)+(3)+(4),(6)=(7)+(8)+(9),(11)=(12)+(13)+(14),(5)+(6)+(10)-(11)=(15)
表间栏目关系:
人社统EI4号表的宾栏(1)+(5)≥人社统EI6号表的宾栏(1)人社统EI4号表的宾栏(1)≥人社统EI6号表的宾栏(2)+(4)人社统EI4号表的宾栏(3)≥人社统EI6号表的宾栏(2)人社统EI5号表的宾栏(1)*单位费率=人社统EI5号表的宾栏(3)人社统EI5号表的宾栏(2)*个人费率=人社统EI5号表的宾栏(5)
HI医疗保险部分
(一)人社统HI2号表
甲栏:(1)=(2)+(3)+(4)+(5); 宾栏:(2)=(3)+(5)+(7)+(9)
(二)人社统HI3号表 甲栏:(1)=(2)+(3)+(4)+(5);
宾栏:(3)+(4)+(5)-(6)-(8)-(9)=(10),(4)≥(6),(5)≥(8),(6)≥(7),(10)≥(11),(13)+(14)-(15)-(16)=(17),(14)≥(15),(17)≥(18)
(三)人社统HI4号表
甲栏:(1)=(3)+(4)+(5)+(6),(1)≥(2);
宾栏:(1)>(2),(5)≥(6)+(7)+(8),(10)≥(11)+(12)+(13)+(14)+(15)+(16),(10)≥(17)+(18)+(19)
(四)人社统HI4(续)号表
甲栏:(1)=(3)+(4)+(5)+(6),(1)≥(2);
宾栏:(1)>(2),(5)≥(6)+(7)+(8),(10)≥(11)+(12)+(13)+(14)+(15)+(16),(10)≥(17)+(18)+(19)
(五)人社统HI5号表
宾栏:(1)≥(2),(1)=(3)+(8)+(13),(3)≥(4)+(5)+(6)+(7),(8)≥(9)+(10)+(11)+(12),(13)≥(14),(15)≥(16)
(六)人社统HI6号表
甲栏:(1)=(2)+(7)+(12),(2)≥(3)+(4)+(5)+(6),(7)≥(8)+(9)+(10)+(11),(12)≥(13);
宾栏:(5)≥(9)+(13),(6)≥(10)+(14),(7)≥(11)+(15),(8)≥(12)+(16)
(七)人社统HI7号表
甲栏:(1)=(2)+(4)+(5),(2)≥(3);
宾栏:(1)≥(2),(3)≥(4),(4)≥(5),(7)≥(8)+(9)+(10),(13)≥(14)+(15)+(16)+(17)+(18)+(19),(13)≥(20)+(21)+(22)
(八)人社统HI8号表
甲栏:(1)=(3)+(4)+(5)+(6),(1)≥(2);宾栏:(1)≥(2),(2)≥(3)+(4),(5)≥(6),(6)≥(7)+(11)+(12),(7)≥(8)+(9),(7)≥(10),(14)≥(15)+(17)+(18),(15)≥(16)
(九)人社统HI8(续)号表
甲栏:(1)=(3)+(4)+(5)+(6),(1)≥(2);宾栏:(3)≥(4)+(5)+(6)+(7)+(8)+(9),(3)≥(10)+(11)+(12)
(十)人社统HI9号表
甲栏:(1)=(2)+(5),(2)≥(3),(2)≥(4),(5)≥(6),(5)≥(7);宾栏:(5)≥(6)+(7)+(8),(10)≥(11)+(12)+(13)
(十一)人社统HI9(续)号表 甲栏:(1)≥(2),(1)≥(3);宾栏:(3)≥(4),(6)≥(7)+(8)+(9),(11)≥(12)+(13)+(14)
(十二)人社统HI10号表 宾栏:(3)≥(4),(6)≥(7)
表间栏目关系:
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1)=人社统HI8号表的宾栏(1)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2)=人社统HI8号表的宾栏(2)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3)=人社统HI8号表的宾栏(5)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4)=人社统HI8号表的宾栏(6)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5)=人社统HI8号表的宾栏(7)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6)=人社统HI8号表的宾栏(13)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7)=人社统HI8号表的宾栏(14)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8)=人社统HI8号表的宾栏(15)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9)=人社统HI8号表的宾栏(17)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10)=人社统HI8号表的宾栏(18)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11)=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1)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12)=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2)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13)=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3)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14)=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4)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15)=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5)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16)=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6)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17)=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7)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18)=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8)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19)=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9)
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20)=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10)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21)=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11)人社统HI7号表的宾栏(22)=人社统HI8号续表的宾栏(12)
UI失业保险部分
(一)人社统UI1号表
宾栏:(2)=(1)+(8)-(13),(2)≥(3),(2)≥(4),(2)≥(5),(8)≥(9),(8)=(10)+(11)+(12),(13)=(14)+(15)+(16)。
(二)人社统UI3号表
宾栏:(1)≥(2),(1)≥(3),(1)≥(4),(1)≥(5),(6)≥(7),(12)≥(13),(14)≥(15),(1)=(6)+(12)+(14),(6)=(8)+(9)+(10)+(11),(2)=(7)+(13)+(15)。
(三)人社统UI4号表
宾栏:(1)≥(3)≥(2)
WI工伤保险部分
(一)人社统WI1号表
宾栏:(2)>(3),(2)>(4),(5)=(6)+(7)+(8)+(9)+(11)
(二)人社统WI2号表
甲栏:(1)=(2)+(3)+(4)+(5),(6)=(7)+(8)+(9)宾栏:(2)≥(3)
(三)人社统WI3号表
甲栏:(1)=(2)+(6)+(7)+(8),(2)=(3)+(4)+(5);
宾栏:(1)≥(2),(7)+(10)+(13)+(15)-(8)-(11)-(14)-(16)=(17),(7)≥(8),(10)≥(11),(13)≥(14)。
(四)人社统WI4号表
甲栏:(1)=(2)+(6)+(7)+(8),(2)=(3)+(4)+(5);
宾栏:(3)=(4)+(6)+(8)+(10),(12)=(13)+(15)+(17),(1)=(3)+(13)+(17),(2)=(5)+(7)+(9)+(11)+(14),(1)≥(2),(4)≥(5),(6)≥(7),(8)≥(9),(10)≥(11),(13)≥(14),(15)≥(16)。
(五)人社统WI4号续表
甲栏:(1)=(2)+(6)+(7)+(8),(2)=(3)+(4)+(5); 宾栏:(1)=(2)+(4)+(10)+(14),(16)=(17)+(19)+(21)。
(六)人社统WI5号表
甲栏:(1)=(2)+(6)+(7)+(8),(2)=(3)+(4)+(5);
宾栏:(1)≥(2),(3)≥(4),(5)≥(6),(7)≥(8),(9)≥(10),(11)≥(12),(13)≥(14)。
(七)人社统WI5号表续
甲栏:(1)=(2)+(6)+(7)+(8),(2)=(3)+(4)+(5); 宾栏:(11)≥(12),(13)≥(14)。
MI生育保险部分
(一)人社统MI1号表
宾栏:(1)≥(2),(3)≥(4)+(5)
(二)人社统MI2号表
甲栏:(1)=(2)+(3)+(4)+(5);
宾栏:(1)≥(2),(5)+(6)-(7)-(8)=(9),(6)≥(7)
(三)人社统MI3号表 甲栏:(1)=(2)+(3)+(4)+(5);
宾栏:(1)=(6)+(7),(2)≥(3),(4)≥(5),(7)≥(8)+(9),(10)≥(11)+(13),(11≥(12),(13)≥(14),(15)≥(16)+(17)
RI农村保险部分
(一)人社统RI2号表
宾栏:(1)=(2)+(12),(3)≥(4)+(5),(6)≥(7)+(8)+(9)+(10)+(11),(7)=(15),(13)≥(14)+(15),(16)≥(17)+(18)+(19)
(二)人社统RI3号表
宾栏:(1)>(2),(3)=(4)+(5)+(6),(1)>(3),(7)≥(1),(7)>(8),(7)>(9),(9)=(10)+(11)+(12),(14)≥(15),(16)=(13)-(14),(18)≥(19),(20)=(17)-(18)
SI 社会保险其他
(一)人社统SI1号表 甲栏:(1)=(2)+(3)+(4)+(5)
(二)人社统SI2号表
宾栏:(1)≥(3),(2)≥(4)+(5),(13)≥(14),(13)≥(15)
(二)人社统SI3号表 甲栏:(1)=(2)+(3)宾栏:(13)=(1)-(5),(14)=(2)-(7),(15)=(3)-(9),(16)=(4)-(11)
第三篇:《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国家标准
编制说明
一、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物流水平的提高,物流园区开始逐步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加强我国物流园区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减少我国物流园区在规划、开发和建设等的重复性浪费,更有利于提高我国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与效率,促进我国物流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物流园区已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对物流园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始于1998年深圳平湖物流基地的提出,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2003年中国物流园区建设达到一个高潮期,之后随着政府、行业协会的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物流园区规划热潮逐渐放缓,并趋于理性化,正在步入健康发展阶段。
据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7月,我国物流园区(基地)约为475个。其中已经运营的122个,占25.7%;在建的219个,占46.1%;规划中的134个,占28.2%。货运服务、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物流园区已成为不同物流需求与多种服务方式有机对接的平台,对于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高地区经济和工商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指出,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会议要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会议确定了包括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等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这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对物流园区发展的有力推动。
在物流园区管理过程中,针对物流园区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规范标准尤为重要。近年来,物流统计标准化工作逐步推进,各项标准制定的步伐正在有序进行,但是,全国没有统一的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标准可遵循,物流园区的调查统计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许多物流园区的统计指标和调研工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无法保证,导致物流园区的统计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对国家宏观监管和调
控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极为不利。
因此,应尽快制定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标准,对物流园区的调查统计工作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并尽可能推行物流园区的统计工作制度体系,使之为我国物流园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过程
《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是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9)负责并技术归口,于2009年12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作为“冷链物流等重点物流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下属的子项目,项目编号为200910254-06。本标准由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等多家单位联合起草。其中,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作为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负责标准制定和组织协调等主要工作。
《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标准自项目批复后,标准编制小组邀集有关方面专家共同参与,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2010年7月对标准初稿进行讨论后,形成了修改意见,包括进一步明确物流园区的界定和分类、确定物流园区一般性统计规范、增加物流园区货物流量及流向统计指标、增加物流园区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等方面,并建议参考国内外相关物流统计指标进行借鉴和修改。
2010年10月,依据山西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物流园区等文献资料,根据先行国民经济的统计标准体系,标准编制小组成员对《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修改稿第1稿。修改稿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的范围和术语界定,并新增了入驻企业的情况、物流服务设施、货物流量及流向、招商引资等四个方面,分别对物流园区的不同方面进行描述和反映。
在修改稿第1稿基础上,标准编制小组成员进行了多次讨论,并于2010年11月上旬达成了修改意见,主要包括整合统计标准体系、突出经济分析评价、加强运营效率和效益等三方面,建议修改稿要根据物流园区运行的过程和环节,按照统计标准的普遍性和可操行性原则,将标准内容进一步修改和整合,并形成了修改稿第2稿。
在修改稿第2稿基础上,标准编制小组继续收集各方面材料和信息,并多次
召开内部讨论会,不断对标准草案稿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将标准分为两部分展开,一部分是物流园区运营基础类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物流园区运营状况类指标体系。其中,物流园区运营基础类指标按照园区基本情况、开发建设规模、入驻企业情况、物流服务设施和园区定位等五个方面展开,物流园区运营状况类指标体系则主要从货运服务、仓储服务、生产加工服务、运营质量、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经济效益、运营效率和辐射带动效应等九大方面具体展开,并于至2011年1月下旬形成结构和内容较为固定的讨论稿(第3稿)。
三、标准的内容
《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国家标准为规范性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1)封面(2)前言(3)引言
(4)标准主要内容:范围、术语和定义、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物流园区运营基础类指标体系、物流园区运营状况类指标体系、规范性附录、参考文献。
四、标准的编制原则
《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国家标准是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五、标准的编制思路
本标准的适用对象是国内的物流园区,本文在建立《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前物流园区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编制思路。
1.我国物流园区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园区的调查统计工作规定的范围、内容不全面,只涉及物流园区结点自身情况
根据2006年和2008年两次针对全国物流园区的调研工作来看,目前针对物
流园区的统计工作的相关范围只侧重于物流园区结点自身的情况,包括物流园区的基本类型、地理分布、建设状态、开发方式、投资建设主体、投资建设规模、入驻企业和实体的主要类型、典型设施和设备、发展阻力和相关政策等内容。根据物流园区的基本内涵,物流园区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型业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物流运作共同化、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目的而在城市周边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
因此,物流园区的调查统计特别强调物流服务的功能水平和物流集聚的经济效益,需要考虑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加强对货物集散与经营效益的统计监测,因此,迫切需要从整体角度对物流园区调查统计工作的所有环节做统一规范。
2)物流园区涉及诸多行业和环节,未有一般性的基本要求标准
物流园区的覆盖范围很广,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生产服务型,货运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涉及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
一般而言,物流园区可以视作各类生产制造企业和物流服务企业及各类辅助性服务企业集聚的综合性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应。由于不同类型入驻企业的服务对象和运营业务不一样,因此物流园区的经济效益统计也是可以细分到具体的行业运作要求来展开的。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未实施关于物流园区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迫切要求本标准能够站在整个物流园区的角度,所提出的统计标准基本要求能够覆盖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类别,科学合理统计监测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效益和效率,推动全国物流园区和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当前我国从事物流园区调查统计工作的单位对物流园区统计基本要求认识不足,统计调查工作侧重于物流园区结点自身,以致无法反应物流园区的整体运营效益和效率,影响了物流园区的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
2.《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思路与内容
本文建立的《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标准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调研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情况工作和相关调研内容为参考,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物流园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物流园区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我国国民经济统计
标准制定的思路,建立了一套涵盖物流园区运营基础和物流园区运营状况两大维度,反映物流园区自身状况、发展现状、运营效益、物流服务水平和辐射效应等内容,侧重于加强物流园区的经济效益统计调查,以求客观、清晰地界定和规范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使本标准既切合我国物流园区的实际情况,又能够与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相衔接,使物流园区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成为可能。
本标准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物流园区运营基础类指标体系、物流园区运营状况类指标体系。
1)适用范围
谈及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问题,首先应界定谁适用于该标准。由于本标准是一般性物流园区统计的规范性标准,应该是所有类型和规模的物流园区都可适用的标准。同时,考虑到物流园区监管和统计等有关部门对物流园区统计工作的可操作性,需要明确从哪些角度和哪些指标进行统计。因此,本标准着力于概括物流园区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进行总结和提升,适用范围为各类物流园区经济活动的统计和管理,也可为物流园区的业务运营提供指导。
2)术语和定义
在标准的术语与定义部分,我们主要对物流园区的概念做了界定。之所以选这个术语进行界定,是因为在本标准中,首先物流园区作为物流园区统计工作的对象,是统计指标体系的关键内容,是界定统计范围和统计内容的前提。其次,由于物流园区是区域性生产与物流服务的载体,有必要对物流园区定义进行了界定。
在术语的定义中,主要参考《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对“物流园区”的界定。
3)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
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该部分内容,在标准中我们从两个角度分别展开。
首先,明确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根据物流园区统计工作的范围、内容和特点,结合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特征,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合理性、协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使得物流园区的统计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
其次,概述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根据物流园区统计工作的理论研究、实践和经验教训,吸收国内外物流领域统计指标体系实践与研究的相关成果,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流园区统计指标组成的统计指标系统,主要可以划分为物流园区运营基础类指标体系和物流园区运营状况类指标体系。
4)物流园区运营基础类指标体系
物流园区运营基础类指标体系主要划分为园区基本情况、开发建设规模、入驻企业情况、物流服务设施及园区定位五个方面,进而由细分为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该部分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物流园区的基本类型和开发建设情况,衡量物流园区的运营基础环境和战略功能定位。
5)物流园区运营状况类指标体系
物流园区运营状况类指标体系主要划分为货运服务、仓储服务、生产服务、运营质量、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运营效益、运营效率及辐射带动效应九个方面,进而由细分为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该部分指标体系中,货运服务、仓储服务、生产服务三方面主要衡量物流园区运营过程中的功能性服务水平;运营质量主要反映物流园区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环保绿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主要侧重物流园区的投资规模和扩张潜力;运营效益、运营效率和辐射带动效应主要集中于物流园区的社会经济效益水平。
通过在每个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共同反映物流园区的实际运营状况和社会经济效益。
六、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该标准规定了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对整个物流园区统计工作提出的规范性框架。其中引用和借鉴了多项国家标准,而物流园区统计指标的设计、概括、归纳和总结等均按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执行。
七、本标准的应用前景和推广实施
1.应用前景
本标准的顺利实施将为我国物流园区的统计工作制定提供规范性指标体系,是国内相关部门开展物流园区统计工作的指导性标准,也是各级政府部门监管物流园区的重要支持。本标准的建立不仅可以弥补当前物流园区统计工作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而且作为物流园区统计工作的规范,本标准也为我国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落实对物流园区的监管奠定了基础。
本标准在填补物流园区统计“国家标准”此项空白的同时,不仅使物流园区统计工作有据可依,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物流园区的监管水平,成为规范和引导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标准,并成为推动我国物流园区健康发展的基石。
2.推广实施
为了加强标准的宣贯力度,建议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学习和落实,以确保我国物流园区统计工作的科学开展。
同时,为推广和实施本标准,可以采取如下一些具体措施:
(1)本标准的宣贯配合流通领域物流示范园区的评估与认定工作,作为对标准的实践性操作与检验;
(2)推动和全面实施物流园区统计的培训工作。
(3)建立有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的有权威性的物流园区统计中心,负责物流园区统计工作的制度化开展。
另外,为了促进本标准的全面实施,标准编制小组将进一步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各不同类型物流园区的运营特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标准的相关内容。
《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国家标准起草小组
2011年10月12日
第四篇: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
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
1.姓名: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中文姓名(包括外国人正式的汉字姓名)。
2.性别:1-男,2-女。
3.出生日期:在公安户籍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记载的时间日,年填4位数字、月填2位数字、日期填2位数字。如:“20110101” 4.出生地:学生出生所在的行政区划。
5.籍贯:祖居或本人出生的地方,现多用于父辈以上的居住地。
6.民族:学生的民族,用两位数字代码,如:01-汉族,02-蒙古族,参见《中国各民族代码》。
7.国籍/地区:学生所属的国籍/地区,用三位字母代码,如CHN-中国,USA-美国,参见《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8.身份证类型:可证明学生身份的证件类型:1-居民身份证,6-香港特区护照/身份证明,7-澳门特区护照/身份证明,8-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9-境外永久居住证,A-护照,Z-其他。身份证件类型为Z-其他时,身份证件号可不填,但学校需提供学生在本校就读证明(需学生和家长签字,学校盖章,提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9.身份证件号:身份证件类型对应的证件号码。身份证件类型为Z-其他以外的证件类型时,身份证件号必填。
10.港澳台侨外:在大陆上学,持非大陆身份证明的学生的来源类型,分为:‘00-否,01-香港同胞,02-香港同胞亲属,03-澳门同胞,04-澳门同胞亲属,05-台湾同胞,06-台湾同胞亲属,11-华侨,12-侨眷,13-归侨,14-归侨子女,21-归国留学人员,31-非华裔中国人,41-外籍华裔人,51-外国人,99-其他’。11.政治面貌:分为:“01-中国共产党党员,02-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0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13-群众”。
12.健康状况:学生的身体情况,分为:“10-健康或良好、20-一般或较弱、30-有慢性病、40-有生理缺陷、50-残疾”。
13.照片:导入学生的照片。
14.姓名拼音:姓名全称的汉语拼音。15.曾用名:曾正式使用过的姓名。
16.身份证件有效期:身份证件上显示的有效期限。
17.户口所在地:公安户籍部门确认的学生户口所在行政区划,由用户进行下拉选择填写。18.户口性质:公安户籍部门确认的学生户口的类别,分为“1-农业户口,2-非农业户口”。19.特长:填写学生特长信息。
20.学籍辅号:填写各省本地的学生编号,用于地方系统与中央系统对接。21.班内学号:学生班级内编码。22.年级:学生就读年级。23.班级:学生就读班级。
24.入学年月:新学生入学的时间,年填4位数字、月填2位数字,如‘201101’。25.入学方式:学生以何种方式进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分为:‘11-就近入学 12-其他’,高中阶段分为‘21-统一招生考试/普通入学 22-体育特招23-艺术特招 99-其他’。
26.就读方式:区分学生在校读书的方式,可分为‘1-走读 2-住校’。
27.学生来源:区分学生的生源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分为‘1-正常入学 9-其他’,高中阶段分为‘1-正常入学 2-借读 9-其他’。
28.现住址:学生现在居住的地址,具体到村庄、街区门牌号。29.通信地址:可以联系到学生的地址。30.家庭地址:学生家庭的地址。
31.联系电话:学生的联系固定电话或者手机号码。32.邮政编码:填写学生现住地的邮政编码。
33.电子邮箱:填写学生的电子信箱。34.主页地址:填写学生的主页地址。
35.是否独生子女:学生属于独生子女范畴,‘1-是,0-否’。
36.是否受过学前教育:小学新生在入学前有上过幼儿园或者是学前班,‘1-是,0-否’。
37.是否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父母外出务工三个月以上,由其他亲属监护并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分为:‘0-非留守儿童,1-单亲留守儿童 2-双亲留守儿童’。38.是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1-是;0-否。39.是否孤儿:以当地有认定资格的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填写,1-是;0-否。
40.是否烈士或优抚子女:以当地有认定资格的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填写,1-是;0-否。
41.随班就读:残疾人在普通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的类别,可分为‘0-非随班就读 1-视力残疾随班就读 2-听力残疾随班就读 3-智力残疾随班就读 4-其他残疾随班就读’。
42.残疾人类型:残疾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分为:0-无残疾1-视力残疾 2-听力残疾 3-言语残疾 4-肢体残疾 5-智力残疾 6-精神残疾 7-多重残疾 8-其他残疾。
43.是否由政府购买学位:1-是,0-否。是否由政府购买学位:指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但其所需学费部分或全部由当地政府承担。公办学校的学生填写否,民办学校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
44.是否需要申请资助:1-是,0-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填写否,高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
45.是否享受一补:1-是,0-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高中阶段的学生填写否。46.上下学距离:填写学生家庭住址与学校之间距离的公里数。47.上下学交通方式:1-步行,2-自行车(含摩托车、电动自行车),3-公共交通(含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地铁),4-家长自行接送,5-校车,6-其他 48.是否需要乘坐校车:1-是,0-否。
49.家庭成员或监护人姓名: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中文姓名(包括外国人正式的汉字姓名)。
50.关系:家庭成员或监护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51-父亲 52-母亲 61-祖父 62-祖母 63-外祖父 64-外祖父母 70-兄弟姐妹 9-其他。
51.关系说明:关系选择为其他时,填写对关系的说明。
52.民族: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的民族,用两位数字代码,如:01-汉族,02-蒙古族,参见《中国各民族代码》。
53.工作单位:填写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的工作单位名称。54.现住址: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现在居住的地址。
55.户口所在地:公安户籍部门确认的家庭成员或监护人户口所在行政区划。56.联系电话:填写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的固定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
57.是否监护人: 1-是,0-否,监护人: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
58.身份证类型:可证明学生身份的证件类型:1-居民身份证;2-军官证;3-士兵证;4-文职干部证;5-部队离退休证;6-香港特区护照/身份证明;7-澳门特区护照/身份证明;8-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9-境外永久居住证;A-护照;B-户口簿;Z-其他。
59.身份证件号:身份证件类型对应的证件号码。
60.职务:家庭成员或监护人在工作单位所担负的工作岗位。61-72:解释同49-60。
第五篇:全国科技成果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附件三
全国科技成果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全国科技成果统计表包括表1全国科技成果情况和表2全国应用技术成果情况两部分。表1统计范围:应用技术成果、基础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果;表2统计范围:应用技术成果。
独立科研机构(JB2710)指有明确的任务和研究方向,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业务骨干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具有研究、开发、开展学术工作的基本条件,主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并且在行政上有独立的组织形式,财务上独立核算盈亏,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在银行有单独户头的单位。包括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以上[含地(市)]各部门所属的国有独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大专院校(JB2720)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大专院校。隶属于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列入此栏。
企业(JB2730)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其他企业。隶属于企业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列入此栏。
科研机构转制型企业(JB2731)指1999年1月1日以后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
医疗机构(JB2740)包括医院、疗养院、专科防治所(站)、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站)、药品检验所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办的医疗机构列入此栏。
其他(JB2790)不属上述四种类型的单位或个人均列入其他。
基本情况:
登记成果数(CJB01)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所辖区内的所有单位或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所管辖单位本完成的,通过地方、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或经其批准的中介机构评价的,并且由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在地方或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登记备案的科技成果。
鉴定项目数(CJB011)指通过地方、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或经其指定的中介服务机构组织鉴定的科技成果。
验收项目数(CJB012)指由主管部门、下达计划部门或委托单位按照计划任务书或合同(协议)书所规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进行测试、评价,并作出评价结论的科技成果。
评审项目数(CJB013)指对其学术价值、指导作用进行评议和审定的基础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果。
行业准入数(CJB014)指以新产品或新技术为体现形式的科技成果。如,肥料、农药、农机、种子、饲料添加剂、转基因产品、医疗器械的市场准入。
评估项目数(CJB015)指以项目评估的方式通过中介服务机构评价的科技成果。
知识产权数(CJB016)指依法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登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形式认可的成果。
结题项目数(CJB017)指成果完成单位的科研管理机构或学术委员会对基础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指导作用进行的评议和审定的科技成果。
奖励项目数(CJB02)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区域内所有单位完成的,或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所管辖单位完成的,在本作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奖励的科技成果(以省部级成果管理机构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授权发明专利数(CJB03)系指获得授权并已实施的发明专利。
制订标准数(CJB04)填写制订各类标准为成果体现形式的科技成果总数。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成果(CLB01)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应用研究通常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或知识的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某一具体的、预定的实际目的确定新的方法(原理)或途径。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成果列入此栏。
基础理论成果(CLB02)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其目的是揭示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不以任何特定的实际应用为目的。基础理论类图书列入此栏。
软科学成果(CLB03)指为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取得的为解决各种复杂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方案。它包括发展战略、规划、预测、项目评价、可行性论证、对策分析管理方案和理论方法等。应用类图书列入此栏。
课题来源:
国家科技计划(CLY01)指正式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包括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研究开发条件能力建设(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条件建设、科技基础性工作及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软科学、科普);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兴贸行动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专项)。
部门计划(CLY02)指国家计划以外,列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
地方计划(CLY03)指国家计划以外,列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部门基金(CLY04)指列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自然科学基金等的科技计划项目。
地方基金(CLY05)指列入地方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风险基金、智力引进基金等的科技计划项目。
民间基金(CLY06)指利用民间基金研究开发的科技项目。
国际合作(CLY07)指通过官方和民间以及多边的科技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培训的科技项目。
横向委托(CLY08)指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委托研究开发的计划外科技项目。
自选(CLY09)指自立课题、自筹资金进行研究开发的科技项目。
其他(CLY10)凡不属上述各类的科技项目均计入本栏。
项目投资:
经费实际投入额(CTZ01)指在研究起止期间,该项目在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全部资金,按所列投资类别填写。
成果完成人情况:
文化程度:指成果登记表中所填写的成果完成人的文化程度分布(以人次计)。
年龄:指成果登记表中所填写的成果完成人的年龄结构分布(以人次计)。
技术职称:指成果登记表中所填写的成果完成人的技术职称分布(以人次计)。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CSX01):系指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的、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的、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类成果。
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CSX02):系指在国家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取得的新技术、新设备类成果。
国内技术二次开发(CSX03):系指在国内已经研发取得的、并在经济建设中应用的技术、设备、材料的基础上,再次开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类成果。
成果水平:
国际领先(CSP01)指该成果的先进性为国际同类技术最先进水平;新颖性为国际首创或发现新规律、新理论、新学说;技术难度大、国外无借鉴。
国际先进(CSP02)指该成果的先进性为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新颖性为在国际有重大实质性改变;技术难度大、国内无借鉴。
国内领先(CSP03)指该成果的先进性为国内同类技术最先进水平;新颖性为国内首创;技术难度在国内最大,国内无借鉴。
国内先进(CSP04)指该成果的先进性为国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新颖性为填补国内空白或在国内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在国内较大,关键问题无借鉴。国内一般(CSP05)在评价结论中没有达到上述水平的列入此项。
成果所处阶段:
初期阶段(CJD01)指实验室、小试等初期阶段的研究成果。
中期阶段(CJD02)指新产品、新工艺、新生产过程直接用于生产前,为从技术上进一步改进产品、工艺或生产过程而进行的中间试验(中试);为进行产品定型设计,获取生产所需技术参数而制备的样机、试样;为广泛推广而作的示范;为达到成熟应用阶段、广泛推广而进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成熟应用阶段(CJD03)指工业化生产、正式(或可正式)投入应用的成果,包括农业技术大面积推广,医疗卫生的临床应用,公安、军工的正样、定型等成果。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电子信息(CSS01)包括计算机、外部设备、网络,光、微电子元器件,广播电视技术产品,通信设备及产品,专用工艺生产设备及测试仪表。
软件(CSS02)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网管及计费系统。
航空航天(CSS03)包括航空器及配套产品、航空设备,火箭,航天器。
光机电一体化(CSS04)包括自动化机械及设备,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CSS05)包括药品,轻工、食品生物技术及产品,新型医疗器械。新材料(CSS06)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复合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CSS07)包括新型能源及装备,高效节能产品。
环境保护(CSS08)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备。
地球、空间与海洋(CSS09)包括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设备,基础及工程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设备,空间环境要素监测设备,大型工程基础稳定性勘探及监测设备,海洋监测仪器。
核应用技术(CSS10)包括核辐射产品,同位素及应用产品,核材料,核物理、核化学实验仪器及设备,核电子产品,核试验反应堆及其配套产品,核能及配套产品,核设施退役及核三废处理处置技术设备。
农业(CSS11)包括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家畜良种胚胎生物工程产品,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产品,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疫苗,新型高效饲料及添加剂,新型肥料,农业工程设施与设备,主要农副产品贮藏、加工新技术产品及设备。
成果主要应用行业(GB/T4754—2002):
农、林、牧、渔业(CHY01)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CHY02)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 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
制造业(CHY03)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CHY04)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CHY05)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CHY06)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CHY07)包括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CHY08)包括批发业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CHY09)包括住宿业和餐饮业。
金融业(CHY10)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
房地产业(CHY11)包括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CHY12)包括租赁业,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CHY13)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CHY14)包括水利管理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CHY15)包括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教育(CHY16)包括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CHY17)包括卫生,社会保障业,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CHY18)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CHY19)包括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构,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国际组织(CHY20)包括国际组织。
成果应用情况:
已应用项目数(CYY01)指正式投入应用或生产的成果。
末应用项目数(CYY02)包括应用后停用和从未应用的成果。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项目数(CXY01)指在已应用成果中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数。
净利润(CXY02)指成果应用后累计所获得的净利润(不包括出口创汇所折算的收入); 实交税金(CXY03)指成果应用后累计向税务部门实际交纳的产品销售税、附加税;
出口创汇额(CXY04)指成果应用后本增加的外汇(折成人民币填报)。
节约资金(CXY05)指成果应用后,由于投资减少,原材料、动力和燃料消耗降低等所节约 的资金。
平衡关系:
1.登记成果数(CJB01)=鉴定项目数(CJB011)+ … +结题项目数(CJB017)
2.登记成果数(CJB01)=应用技术成果(CLB01)+基础理论成果(CLB02)+软科学成果(CLB03)
3.标准数(CJB04)=国际标准(CJB041)+国家标准(CJB042)+… +企业标准(CJB045)
4.国家科技计划(CLY01)=863计划(CLY01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CLY012)+ … +科技产 业化环境建设计划(CLY015)
5.总投资(CTZ01)=国家投入(CTZ011)+ … +其他(CTZ018)
6.成果完成人情况:CRY011+CRY012+CRY013+CRY014+CRY015+CRY016=CRY021+CRY022+CRY023 +CRY024+CRY025=CRY031+CRY032+CRY033+CRY034+CRY035+CRY036
7.应用技术成果(CLB01)>原始性创新(CSX01)+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CSX02)+国内技 术二次开发(CSX03)
8.应用技术成果(CLB01)=国际领先(CSP01)+ … +国内一般(CPS05)
9.应用技术成果(CLB01)=初期阶段(CJD01)+中期阶段(CJD02)+成熟应用阶段(CJD03)
10.应用技术成果(CLB01)=农、林、牧、渔业(CHY01)+…+国际组织(CHY20)
11.应用技术成果(CLB01)=已应用项目数(CYY01)+未应用项目数(CY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