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10:3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第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于地区,GDP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计算公式为:

人均GDPGDP

年平均常住人口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100%

当年GDP研究与试验发展(R&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计算公式为: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第三产业增加值100%

国内生产总值4.城镇人口比重

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城镇人比重城镇人口100%

人口总数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针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5.失业率(城镇)

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计算公式为:

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100%

同地点(期)经济活动人口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但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目前国际上和我国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6.基尼系数

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因此,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人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处于0和1之间。

基尼系数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法,另一种是几何法。①直接法计算公式:

xGj1i1nnjxi

2n(n1)u其中,G为基尼系数,n为被调查人数,xi为第i个被调查者的收入,u为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收入。②几何法计算公式:

GSA2SA SAB其中,G为基尼系数,SA表示洛兰兹曲线L和直线OC围成的面积(如图1),SAB表示△ODC的面积。

图13 基尼系数图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7.城乡居民收入比

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计算公式为:

城乡居民收入比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是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V1n2(PCYiPCY)ni1PCY 其中n为辖区内地区个数,PCYi为地区i的人均GDP,PCY为n个地区的平均人均GDP。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V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V值越大,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口占政策规定应参加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基本保险覆盖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50%

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绑架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50%

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

基本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为重要,所以在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时只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资料或统计部门劳动保障统计资料。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与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之比。计算公式为: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别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一性别比100%

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

说明:① 高中阶段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而高中又包括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由于技工学校统计资料中不分性别,所以高中阶段分性别统计暂不包括技工学校。

②目前高中阶段毕业生年龄约18岁左右。在计算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时用17、18、19岁三个年龄段的性别比代替。资料来源: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或统计部门教育统计资料。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加权平均计算。

城镇住户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

城镇住户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

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计算公式: 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

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12.恩格尔系数

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占消费性支出(城镇)或生活消费支出(农村)的比重。食品支出是指居民用于主食、副食、其它食品以及在外饮食的支出总和。计算公式为:

城镇居民食品以出恩格尔系数100%城外人口比重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食品支出100%(1城镇人口比重)生活消费支出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指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 ×(1-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城镇居民按人平均的现有住房的建筑面积。现住房计算总建筑面积时以房屋产权证或租赁证为准。建筑面积可按使用面积乘以1.33计算得出。

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指农村居民按人平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的室内面积。房屋面积从内墙线算起,不包括房屋结构(如墙、柱)占用的面积,多层建筑按各层面积总和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砖木结构是指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砖、石和木料建造的。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指每千名活产婴儿从出生到满5岁时的死亡概率。资料来源:卫生部门统计资料。

15.平均预期寿命

指一个人口群体从出生起平均能存活的年龄(岁)。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分年龄死亡率,通过编制生命表得到的。由于需要分年龄死亡数据,为了保证分年龄死亡资料的代表性,必须从规模较大的调查中获得死亡资料。我们可以利用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5年一次的1%人口抽样调查获得的死亡数据计算平均预期寿命。其余年份的资料采取根据联合国推荐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各阶段提高幅度,参考年度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推算,以此对指标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统计资料。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指公民对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满意程度。

17.社会安全指数

是一个合成指数,表示社会安全的状态。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的几个主要方面(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等)的总体变化情况。其中,社会治安采用万人刑事犯罪率指标;交通安全采用万人交通事故(含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民航等)死亡率指标;生活安全采用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指标;生产安全采用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指标。计算公式为:

社会安全指数2000年万人刑事犯罪率40 当年万人刑事犯罪率2000年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20 当年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2000年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20 当年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2000年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20 当年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资料来源:法院、公安、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统计资料。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我国的“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根据各类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同构型,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9大类别:①新闻服务;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③广播、电视、电影服务;④文化艺术服务;⑤网络文化服务;⑥文化休闲娱乐服务;⑦其它文化服务;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计算公式为:

文化产业增加值100%文化产业增加值GPD比重国内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指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服务性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教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包括商品和非商品支出的总和。家庭消费支出:指居民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计算公式为: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

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1-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指一定时期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计算公式为:

平均受教育年限PEiiP

式中P为本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Pi为具有i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数,Ei为具有i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受教育年数系数,i则根据我国的学制确定。资料来源:统计部门教育统计资料。

21.单位GDP能耗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每生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消耗多少吨标准煤的能源。计算公式为:

单位GDP能耗注:GDP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资料来源:统计部门能源统计资料。

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指报告期常用耕地面积与基期常用耕地面积的比率。

常用耕地是指耕地总资源中条件较好,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弃耕、休闲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地;开荒利用三年以上的地。不包括临时种植农作物,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在河套、湖畔、库区临时开发的成片或零星土地;也不包括已列为国家和省(区、市)退耕计划但仍在临时耕种的土地。计算公式为: 常用耕地面积指数报告期常用耕地面积100%

基期常用耕地面积当常用耕地面积增加时,比率大于100%;当常用耕地面积减少时,比率小于100%。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农村统计资料。

23.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是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噪声等环境要素优劣的一个综合概念。由于环境统计数据的限制,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目前暂由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化等环境要素构成,待条件成熟时,再加其它。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包括: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和国土绿化达标率。计算公式为:

环境质量指数=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40%+地表水达标率×40% +国土绿化达标率×20% 其中:

①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指辖区内城市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即空气污染指数API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占总天数比例的平均值。②地表水达标率:

指辖区内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断面全年监测结果均值按相应水域功能目标评价达标的断面数占总断面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辖区内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地表水达标率面中全年水质达标的断面数100%

辖区内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断面决数

③国土绿化达标率:

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与目标值23%的比率。计算公式:

森林覆盖率(%)国土绿化达标率=100%23%

资料来源:环保部门统计资料和公报。

第二篇: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说明及指标解释

一、社会保险指标体系编制说明

社会保险统计属于部门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组成部分。它运用社会统计和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社会保险基金为核心,以社会保险参保单位、参保人数为依据,对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和分析,从数量上研究和描述社会保险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深度等状况,揭示社会保险经济现象的运动规律。

本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编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社会保险各项政策法规,根据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工伤三险“统一征缴、一单托收”计算机管理新系统的特点、劳社部“金保工程”的要求和社会保险各级各类报表的需求,为本市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服务,为社保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基金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各级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服务。它参考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新系统的指标体系,同时对该体系作了补充。

社会保险统计以反映社会保险总体现象数量特征为目的,按照说明总体现象的内容分为总量指标和分析指标。指标的设置依赖概括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即指标解释和科学的计算方法。社会保险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保险总体绝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社会保险分析指标是研究社会保险总体内部的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状况的指标。

社会保险统计指标按照说明总体现象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两类,即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社会保险静态指标是反映某一时点的社会保险现象所达到的水平的指标,它反映该时点的社会保险状态,也称为时点指标。社会保险动态指标是反映某一时期内社会保险现象发展过程的指标,它反映该时期内社会保险的变动状态,也称时期指标。

社会保险指标体系还包括统计分析体系,内容一是从社会保险参保人及参保单位入手,研究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负担率等现实状况;二是从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及结余入手,研究社会保险的收缴率等基金运营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市中心的社会保险统计已无法适应社会保险事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成为阻碍深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桎梏和瓶颈。主要表现在:统计体系不健全、统计指标不规范、统计方法不科学、统计口径不统一、统计信息不共享、统计渠道不畅通、统计分析不及时等方面。

由于社会保险涉及面广泛,涉及人员众多,特别是本市今年开始启动“三险合一”工程,仅仅依靠几个统计指标是无法反映出社会保险的总体特征和发展程度的。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与“三险合一”工作相适应的,能够满足“三险合一”工作需要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按照社会保险统计学的理论,结合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按以下两种模式来建立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一是“三足鼎立”型,即在“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下,分设“养老保险指标”、“失业保险指标”和“工伤保险指标”三个分体系,分别反映各险种的指标;二是“一统天下”型,即在同一个指标系列中,综合反映各险种的指标。

两种模式相比,后者更符合社会保险统计学的理论,是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因此,本指标体系暂按“一统天下”型,同时兼顾养老、失业、工伤各险种的特殊性,留有医疗保险接口而设定。

二、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社会保险指标体系

参 参 享 基 基 个

保 保 受 金 金 人

单 职 人 收 支 帐

位 工 员 入 出 户

(详见附表)

三、社会保险统计指标设置和解释

一)参保单位

参保单位指按国务院《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条例》及《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失业保险规定》、《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已在本市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并建立单位信息数据库的各类单位。单位户数划分为时点数和平均数两类。根据不同的需要,按以下类型划分(有些指标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1)单位及经济类型 即根据劳动保障部和本市有关单位的要求,将参保单位划分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保险代理处、城镇个体工商户、非企业其他六类。其中企业划分为国有,集体,港、澳、台及外商,股份有限,私营,乡镇,其他和民政福利企业八种,前七种之和为企业总数;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参保单位划分的依据以国标代码或地标代码为准。

国标代码如下:

国有企业:“110”、“141”、“143”、“151”;

集体企业:“120”、“142”;

港、澳、台及外商企业:“210”??“290”、“310”??“390”;

股份有限企业:“130”、“150”、“159”、“160”;

私营企业:“170”??“179”;

其他企业:“149”、“190”、“900”。

地标代码如下:

事业单位:“20”,其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1”,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2”,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3”;机关:“30”;

社会保险代理处:“80”,其中,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81”,职介中心“82”,人才中心“83”,其他社会保险代理处“89”;

城镇个体工商户:“60”;

非企业其他:社会团体“40”,民办非企业单位“50”;

乡镇企业:“92”;

民政福利企业:“91”。

2)隶属关系

即按参保单位的上级主管类型,划分为中央、地方两类。原行业统筹企业在“中央”中分十六个行业单独统计,分别是:民航、邮电、水利、电力、中建、有色、石油、交通、铁道、煤炭、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中保。

3)缴费方式

即按参保单位的缴费现状,划分为正常缴费、补缴、欠缴和未报表停缴单位等类型(各类型间有交叉)。

正常缴费单位指按月向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申报或由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自动生成月报的单位。分应缴、实缴两类。

补缴单位分为三类(划分的目的是满足各部门的要求,各类别间有交叉):

A、按性质划分:新参保补缴、基数差额补缴、漏缴人数补缴、未报表停缴补缴和其他补缴单位。

B、按征缴手段划分:自查补缴、稽核补缴、专项审计补缴和监察补缴单位。

自查补缴:指通过自查后,主动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参保单位;

稽核补缴:指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稽核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专项审计补缴:指收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基金监督部门的《补缴通知书》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监察补缴:指参保单位收到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部门的《限期整改通知书》、《行政处罚通知书》或按监察部门要求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C、按补缴年份分:补当年和补历年的单位。

欠费单位指基金未能按时足额到帐的单位。分四类统计:

期初累计欠费单位:指统计上一年末累计形成欠费的单位。

本期欠费单位:指本期内新形成欠费的单位。

本期还欠单位:指本期归还欠费单位,分为全部偿还和部分偿还;还当年和还历年欠费。

期末累计欠费单位:指报告期末累计形成的欠费单位。

未报表停缴单位指因单位没有按期报表和自动生成报表连续两个月全额欠缴又未报表,被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暂时处理为停止缴费的单位。

4)增减状态

(1)增加:因各种原因增加的参保单位数。包括:新参保、跨区(县)转入、其它。

①新参保:指新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数。包括新成立、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

新成立:指在本自然内新成立的单位。

新扩面:指在上一年前就已经成立,但没有登记参加社会保险,本自然内通过扩面征缴各种手段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

新范围:指因新颁布政策规定扩大参保范围而增加的单位。

转制:指由事业转为企业而参保的单位。

② 跨区(县)转入:指从本市内它区县转入的单位。该指标为方便区县间增减变动统计而设。

③ 其它:指除新参保和跨区县转入之外的新增单位。

(2)减少:因各种原因减少的参保单位数。其中包括: ① 兼并: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兼并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② 关闭: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关闭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③ 破产: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破产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④ 跨区(县)转出:指从本市内它区县转出的单位。

⑤ 其它:指不明原因停止缴费的单位。包括成建制转出外省市的单位。

5)费率:指参保单位按缴费比例不同的分类。其中养老保险按正常比例和特殊比例分类,特殊比例包括民政福利企业和个人存档两类;失业保险按正常比例(2%)和特殊比例(1.5%)分类;工伤保险按实际费率和行业性质分类。

6)发生工伤单位户数:指企业发生工伤后有享受工伤待遇人员的单位。

二)参保职工: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划分为时点人数和平均人数两类。

参保职工指已在本市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取得电脑序号的各类职工。参保职工的指标解释同参保单位。根据不同的需要,按以下类型划分:

1、单位及经济类型

同参保单位分类。

2、隶属关系

同参保单位分类。

3、缴费方式

即按参保职工的缴费现状,划分为正常缴费、补缴、欠费、未报表停缴和中断缴费职工五类。正常缴费职工和补缴职工统称为缴费职工(指标之间有交叉,无平衡关系)。

正常缴费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补缴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欠费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未报表停缴职工:指因单位原因没有按月申报,被社保经(代)办机构暂时处理为停止缴费的单位人数和已同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尚未到新单位工作而暂时停止缴费的职工。

中断缴费职工指因参军、非带薪上学、失业、判刑或劳教、“死档” 和其他原因暂时停止缴费的职工,不包括调非统筹单位的职工。

4、缴费基数

即缴费职工按本人缴费基数的不同,划分为按上限(社平工资300%)、按下限(最低工资)、按社会平均工资、按本人实际工资和按伤残抚恤金五类。

5、户籍性质

即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

6、职工身份

即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分为干部(含事业单位职员)和工人两类。

7、人员类别:划分为本市城镇职工、外埠城镇职工、本市农村劳动者、外埠农村劳动者、其它人员。

(1)本市城镇职工:其中包含自由职业人员、自谋职业人员、大龄下岗职工、社区弹性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雇主、个体工商户雇工、农转居人员、农转工、小时工等指标项。

(2)外埠城镇职工

(3)本市农村劳动者

(4)外埠农村劳动者

(5)其它人员

8、职工性别

9、年龄结构

10、缴费年限:即按缴费职工的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

从5至20年,每5年一档统计。

11、参保职工增加

指因新参保、统筹外调入、军人复员转业、外省(行业)调入、他区转入和清册遗漏(养老)、失业转就业、其他等而增加的参保职工。新参保职工分新工作(设其中:新成立单位)、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统计。

12、参保职工减少

指因退休、死亡、转外籍、转外省(行业)、转统筹外、转他区、农民工解除合同、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就业转失业及其它原因减少的参保职工。

退休设其中:享受工伤待遇人数

死亡设其中:享受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者人数农民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1)养老保险:分农民工一次性清算和个人帐户市内转移两类统计。

2)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13、缴费职工增加

指因新参保、统筹外调入、军人复员转业、外省(行业)调入、他区转入、清册遗漏(养老)、失业转就业、中断后恢复缴费、恢复申报缴费和其他原因而增加的参保职工。

新参保职工分新工作(设其中:新成立单位)、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统计。

14、缴费职工减少

指因退休、死亡、转外国籍、转外省(行业)、转统筹外、转他区、失业、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农民工解除合同、未报表停缴和中断缴费等而减少的缴费职工。

农民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1)养老保险:分农民工一次性清算和个人帐户市内转移两类统计。

2)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15、从事毒害、特、繁工种

16、工伤保险重复缴费人次

三)享受待遇人员:按养老、失业、工伤人员分别统计

1、养老人员

1)单位及经济类型:同参保单位分类。

2)隶属关系:同参保单位分类。

3)人员类别:

即按离休、退休、退职、退养分类;按正常退休,因病提前退休,特、繁、毒害工种退休和特殊政策退休四类;按养老金计发办法分类:78(104)、103、104、478、京合总字(008)、1号令、2号令、机关事业八类分;同时还应有“百分之百老工人”、“两航起义人员”、“原工商业者”和“军转干部”等特殊标识。

4)人员增加

指因新退(包含且单独统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成建制转入、他区转入等原因而增加的离退休人员。

5)实际领取人员增加 指因新退(含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成建制转入、他区转入和恢复发放等原因而增加的离退休人员。

6)人员减少

指因死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转他区等原因而减少的离退休人员。

7)实际领取人员减少

指因死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而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转他区和中断发放等原因而减少的离退休人员。

8)社会化发放

指由银行、邮局、社保事务所发放离退休金的人员。

9)养老金水平

指平均养老金、平均离休金、平均退休金、平均退职金、平均退养金水平及最低保障水平。

10)年龄结构(用于一次性抽样统计)。

11)性别结构

2、失业人员:因失业人员信息库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系统目前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失业人员暂时只统计总人数,其他指标留有接口,以后根据三星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设定指标。

3、工伤、工亡人员:指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工伤、确定伤残等级后,批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

1)单位及经济类型:同参保单位。

2)隶属关系:同参保单位。

3)享受待遇人数:

①因工伤残:分为定期支付和一次性支付两类。

A、定期支付:

(1)享受定期伤残抚恤金人数。按照1??4级每一级一档分档统计;伤残和职业病分别统计。

(2)享受护理费人数:按照全部护理依赖、大部护理依赖、部分护理依赖三档进行统计。

B、一次性支付

(1)伤残补助金:按照因工伤残、职业病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并分成 1-

4、5-

6、7-10级三档统计。(2)残疾配置辅助器具人数

(3)工伤职业康复人数

②因工死亡

(1)支付丧葬补助金人数

(2)支付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人数:按当时死亡或在医疗期内死亡;被鉴定为1-4级以后死亡两类分别统计。

(3)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人数

(4)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家庭户数。

③医药费报销人数:按照职业病、因工伤残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

④陈旧性工伤人数

⑤其他:

4)按月享受工伤待遇人员增加 :按各项待遇、各级分别统计其增加人员。

5)按月享受工伤待遇人员减少:指因死亡、调动、企业破产等申请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数。

四)基金收入:包括养老、失业、工伤三险合一统计、单险统计和汇总统计。

1)缴费基数

由正常缴费基数和补缴缴费基数两部分组成。

2)应缴收入

由当期应缴收入和应补缴收入构成。

当期应缴收入包括单位应缴收入、个人应缴收入;月报收入和零星缴费收入。

应补缴收入可分为按性质、扩面手段、补缴年份三类统计,分类同参保单位。其中:补当年和补历年各由补缴本金、补缴利息和补缴滞纳金组成。

3)实际收入

由当期缴费收入、实补缴收入、收回欠费收入、转移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冲减收入和其他收入八部分组成。

当期缴费收入包括单位缴费收入和个人缴费收入;月报收入和零星缴费收入;

实补缴收入:同应补缴收入。

收回欠费收入包括收回当年欠费和收回历年欠费;全部收回和部分收回两部分;

转移收入:指参保职工跨统筹地区流动而转入的社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指转移的个人帐户本金、利息。失业保险还包括在外埠参保,回京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本市城镇户口人员转入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失业保险金。

利息收入:指用社保基金购买国家债券、存入银行(含补缴个人帐户利息)所取得的利息收入。

财政补贴收入包括中央财政补贴收入和地方财政补贴收入;

冲减收入指退还的错收、多收收入。

其他收入包括港澳台及外商企业留存收入、滞纳金收入、沉淀基金收入、预提破产收入和其他五项,并分类统计。

4)欠费:由期初累计、本期新欠、期末累计三部分组成。

五)基金支出:养老、失业、工伤三险分别统计。

1、养老保险

(1)月报支出

1)按养老类别分类的养老金支出,即按离休、退休、退职、退养的养老金分类。

2)按养老金构成分类的支出,即按基础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及各类补贴四种构成分类。

3)调整机制支出:指因调整离退休待遇月增资额。

4)建国前补贴支出

(2)月报外支出

1)养老金支出

2)一次性支付个人帐户支出

3)一次性支付补偿金支出

4)丧葬抚恤补助支出

5)取暖补贴支出

6)补支调整机制支出

7)退还多支养老金

8)个人帐户转移支出

(3)其他支出

2、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包括失业救济金支出、医疗补助金支出、丧葬抚恤补助支出、促进再就业支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其他费用支出、转移支出和其他支出等项目。1)失业救济金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

2)医疗补助金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医疗费用。

3)丧葬抚恤补助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费及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4)促进再就业支出:指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包括职业培训费、职业介绍费、其他。

5)基本生活保障补助支出:指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用于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6)其他费用支出:指按照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支出项目,包括支付给解除合同的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外埠城镇职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费用。

7)转移支出:指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而转出的失业保险基金。

8)其他支出:指按本市规定,由财政部门核准开支的其他非失业保险待遇性质的支出。包括社会保险费支出、工资性补贴、劳务派遣组织支出、社区公益性就业支出。

(1)社会保险费支出:包括自谋职业补助费、弹性就业补助费、大龄下岗职工补助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支出。

(2)工资性补贴(原安置补助费):指给予劳务派遣企业招用4050人员的一次性岗位补贴。(此政策文件正在会签之中)

(3)劳务派遣组织支出:包括营业税等额补助费、一次性补助费。

(4)社区公益性就业支出:包括安置人员补助费、一次性专项补助费。

3、工伤保险基金支出

按享受待遇人员所享受待遇项目、级别、类别分类统计支付金额。

①因工伤残:分为定期支付和一次性支付两类。

A、定期待遇支付:

(1)定期伤残抚恤金支出。按照1??4级每一级一档分档统计;伤残和职业病分别统计。

(2)护理费支出:按照全部护理依赖、大部护理依赖、部分护理依赖三档进行统计。

B、一次性待遇支付

伤残补助金:按照因工伤残、职业病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并分成 1-

4、5-

6、7-10级三档统计。

C、残疾配置辅助器具费支出

D、工伤职业康复费支出

②因工死亡

(1)丧葬补助金支出

(2)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支出:按当时死亡或在医疗期内死亡;被鉴定为1-4级以后死亡两类分别统计。

(3)供养亲属抚恤金支出

③医疗费支出:包括挂号费、诊疗费、住院费和药费。按照职业病、因工伤残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

④其他支出

六)养老个人帐户

1、帐户总额

由单位划转、个人缴费和利息三部分组成。其中,利息分为划转利息和个人缴费利息两部分。

2、帐户增加

分为月报增加、补缴增加、转入增加、补记帐户增加和利息增加五部分。转入增加指外省市统筹转入,补记帐户增加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保后补记的个人帐户的增加。

3、帐户减少

由定期支付减少、一次性支付减少和转出减少组成。

附:国标、地标目录

需要与“统一征缴,一单托收”小组统一口径后确定的问题:

1.未报表停缴单位中含两种情况,一是应报表而未报表,二是自动生成报表连续两个月全额欠缴又未报表。(见P7)

2.养老保险参保、缴费职工减少中的农民工解除劳动合同后含两种情况,一为清算,二为个人帐户市内转移。(见P10)

3.为与“三险合一”统一口径,取消设置“不定期缴费”,基金收入的实际缴费中设零星缴费,统计不能大机扣款的区县基金户归集的基金收入。(见P14)

第三篇: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客观、科学地反映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对2010年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

一、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按照监测方案,全面小康建设的内容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个方面,共23项指标。经省局评估认定,2010年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为79.9%。23项指标实现程度不一,差异较大。

(一)经济发展方面。2010年实现程度为90.4%,实现程度过半的指标中,人均GDP为25730元(按2000年不变价),实现程度为81.9%;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18%,实现程度为87.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8%,实现程度为97.7%;城镇人口比重为76.28%,城镇调查失业率为3.12%,已控制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二)社会和谐方面。2010年实现程度为85%,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65,实现程度为57.8%;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7:1,实现程度为95.1%;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71%,实现程度为78.9%;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50.18%,实现程度为100%。

(三)生活质量方面。2010年实现程度为80%,其中: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8.8平方米,实现程度为69.5%;平均预期寿命73.5岁,实现程度9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37‰,实现程度为100%;恩格尔系数为40.1%,实现程度为99.8%。

(四)民主法制方面。2010年实现程度为80.9%,从反映民主法制的两项指标看,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的实现程度为91.1%,社会安全指数为72.5%。

(五)文化教育方面。2010年实现程度为67.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35.8%;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年,实现程度为100%;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0.2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4.3%。

(六)资源环境方面。2010年实现程度为61.3%,其中:单位GDP能耗为2.15吨标准煤/万元,实现程度为39.1%。耕地面积指数为97.57%,实现程度100%。环境质量指数为63.13%,实现程度为63.1%。

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最大难点。从监测结果看,2010年兰州市人均GDP为25730元(按2000年不变价),比2000年增长1.4倍,但是兰州的经济基础仍然薄弱,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2010年,兰州市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9461元,只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值的63.1%。要实现全面小康15000元的目标值,困难仍然较大,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仍是全面小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兰州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展的灵魂,兰州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注重科技投入,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兰州市科技投入不断提高,但占GDP比重仍然较低。R&D经费支出为23.95亿元,占GDP的比重只有2.18%,实现程度为87.1%,离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值仍有一定差距。

(三)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和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民生质量的高低。在充分肯定兰州市文化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全面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相比,兰州市文化教育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占GDP比重偏低。二是居民接受教育的水平以及居民用于精神文明方面的支出不高。

(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节能降耗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兰州市经济结构整体上仍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仍占很大比重,节能降耗在全面小康建设中不能有丝毫松懈。

三、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文化层面得到全面提高,各种关系更加和谐,民主权利、法制建设、生活环境更加完善,生活保障、素质能力、自主创新等全面提升。而兰州市目前总体上处在现代化初级阶段,基础较薄弱,经济总量较小,社会事业缺口较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发挥优势,主攻难点,全面推进,确保按期并力争提前达到全面小康目标。

(一)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壮大经济实力。当前要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扩大投资是当前拉动兰州市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途径。坚决把中央关于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大突破。推动产业优先发展,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培育重大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第二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一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二是要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对象待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进一步提高供养标准。三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努力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抓好职工医疗保险,引导鼓励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加快城乡医疗求助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减少绝对贫困人口。五是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

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彻底扭转教育事业基础薄弱的不利局面;同时,要逐步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努力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尤其要下大力气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兰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扶持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示范企业。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化的便利条件和技术支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村实用型人才。继续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推动全民创新,在全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和发展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

(四)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要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确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推进环境保护。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增强环境安全意识,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第四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

X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

根据《中共XXX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和《中共XXX委、XXX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X以县为单位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从2013年起,开展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为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则

(一)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 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既是用具体的指标数据跟踪全面小康进程,也是对各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情况的督导和检查。各县、州直相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原则,认真抓好统计监测工作,真实反映各县全面小康进程,确保建成一个不含水分、实实在在、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二)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数据工作责任制 按照“依法统计、分级负责、部门把关、统计综合”和“谁出数、谁负责”的原则,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数据,除民意调查类指标以外,原则上由县(市)相关部门负责采集,经县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后,报州统计局和州直对口部门审核、汇总,然后报州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最后将审定后的指标反馈给州直相关部门,由州直相关部门对口上报省直相关部门。

(三)健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机制 针对各县(市)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力量薄弱,尤其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统计数据缺乏的实际情况,各县(市)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增加人员,解决经费,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数据的顺利取得。

(四)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范围

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我州全面小康统计监测范围是:

(五)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个方面,25项指标。

经济发展方面包括人均GDP、科技进步贡献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业发展指数、城镇化率、就业水平指数、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社会和谐方面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比、贫困乡镇发生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民族团结和睦指数;生活质量方面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住房指数、居民出行便捷指数、医疗卫生发展指数;民主法制方面包括城乡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完善率、社会安全指数、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文化教育方面包括文化发展指数、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指数、每万人人才资源数;资源环境方面包括耕地保有量指数、环境质量指数。25项指标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农业发展指数、就业水平指数、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民族团结和睦指数、住房指数、居民出行便捷指数、医疗卫生发展指数、城乡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完善率、社会安全指数、文化发展指数、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等13项为合成指标,可拆分为48项单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共包括60项单指标。

二、分工与职责

(一)州直相关部门职责

1.政研室(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小康办”)

组织协调州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研究提出促进全州同步小康创建的重大政策措施建议;对各县(市)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业务指导、考评考核;对州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县(市、)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进行调研和指导,总结推广经验;协调州直相关部门对各县(市)开展业务指导、检查督促、人员培训等工作;协调制定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人民群众认可度调查办法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统计监测工作;研究提出促进全州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工作推进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县(市)的初审、人民群众认可度调查、全面小康达标县的模拟验收;制定和实施全州同步小康创建活动考评办法,对全州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制定州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明确办公室各科室职责;组织开展全州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简报编发、干部培训、运行保障等相关工作;承办州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交办的其他工作。

2.统计局

负责制定和完善全州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相关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统计监测实施办法及报表制度;研制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模板;收集、汇总、审核州直相关部门报送的各项指标数据;计算全州及各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3.相关责任部门(单位)

制定本部门以县为单位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并报州小康办备案;对牵头负责的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数据进行收集、评审、认定和上报,并做好与省直对口部门的衔接(其中,合成指标按照最终确定的《XXX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要求,排列第一位的单位为牵头单位,以后的为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积极配合牵头单位搞好责任指标的审定工作);细化开展本部门负责的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的业务指导、检查督促、人员培训等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1)纪委(州监察局)

责任指标: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2)委组织部

责任指标:每万人人才资源数。(3)宣传部(州文产办)

责任指标:文化发展指数中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政法委

责任指标:负责社会安全指数的计算。(5)政研室

责任指标: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6)督查室

责任指标: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7)法院

责任指标:社会安全指数中的万人刑事犯罪率。(8)综治办

责任指标:社会安全指数中的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

(9)发改委

责任指标: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10)教育局

责任指标: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指数;用于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的16周岁及以上在校生数。

(11)科技局

责任指标:科技进步贡献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12)工信委

责任指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中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13)民宗委

责任指标:民族团结和睦指数。(14)公安局

责任指标:社会安全指数中的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用于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医疗卫生发展指数的户籍人口数,计算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的城区人口和城区暂住人口、民族团结和睦指数。

(15)民政局

责任指标:城乡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完善率;计算贫困乡镇发生率的乡镇个数,计算农村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重、农村建制村通客运车辆比重的建制村个数;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人口人均拥有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面积。

(16)财政局

责任指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中的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文化发展指数中的文化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17)人社局

责任指标:就业水平指数中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比,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用于计算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指数的技工学校的在校生数,每万人人才资源数。

(18)国土资源局

责任指标:耕地保有量指数。(19)环保局

责任指标:环境质量指数中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

(20)住建局

责任指标:城镇化率,住房指数中的农村危房改造户数占比、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人口人均拥有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面积,居民出行便捷指数中的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1)交通运输局

责任指标:居民出行便捷指数中的农村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重、农村建制村通客运车辆比重。

(22)农委

责任指标:农业发展指数中的粮经比、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机总动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扶贫办

责任指标:贫困乡镇发生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水务局

责任指标:农业发展指数中的有效灌溉面积率,环境质量指数中的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环境质量指数中的城镇污水处理率。

(25)卫生局

责任指标:医疗卫生发展指数中的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用于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的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

(26)人口计生委

责任指标: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的16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数;用于计算城镇化率的城镇人口。

(27)林业局

责任指标:环境质量指数中的森林覆盖率。(28)安监局

责任指标:社会安全指数中的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29)统计局

责任指标:人均GDP,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业发展指数中的耕地农业产出率,就业水平指数中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占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比重,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中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测评,科技进步贡献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城镇化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中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发展指数中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用于计算有效灌溉面积率、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机总动力的常用耕地面积,用于计算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比的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用于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的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数,用于计算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人口人均拥有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面积的城镇人口,用于计算人均税收收入、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户数、万人拥有企业数、万人刑事犯罪率、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每万人人才资源数的常住人口数。(30)国税局

责任指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中的人均税收收入。(31)地税局

责任指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中的人均税收收入。(32)工商局

责任指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中的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户数、万人拥有企业数。

(33)统计局调查队

责任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住房指数中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文化发展指数中的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二)各县(市)职责

各县(市)党委、政府负责统筹本辖区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做好相关工作指导和人员经费保障。各县(市)小康办和相关部门负责本县(市)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数据的采集、分析、上报等工作。

三、监测计算方法

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

(一)分项指标实现程度的计算方法

25项指标60项单指标分为正指标、逆指标和区间指标。

1.正指标实现程度计算方法 正指标共有49项单指标,包括人均GDP,科技进步贡献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中的科技进步环境及基础、科技投入、科技进步,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业发展指数中的有效灌溉面积率、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机总动力、耕地农业产出率,城镇化率,就业水平指数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比、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占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比重,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中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人均税收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户数、万人拥有企业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民族团结和睦指数中的开展民族政策四项教育和“六进”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情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住房指数中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危房改造户数占比、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人口人均拥有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面积,居民出行便捷指数中的农村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重、农村建制村通客运车辆比重、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医疗卫生发展指数中的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城乡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完善率中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农村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社会安全指数中的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文化发展指数中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指数中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每万人人才资源数,耕地保有量指数,环境质量指数中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森林覆盖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正指标实现程度为:某项指标的实际值除以标准值的百分数,当该项指标的实际值大于或等于标准值时,该指标实现程度为100%。计算公式为:

xixi100%,若<1xxi1i1zixi100% ,若1xi1其中z为x的实现程度,x为实际值,x为标准值。

2.逆指标实现程度计算方法 iiii1逆指标共有9项单指标,包括就业水平指数中的城镇 登记失业率,贫困乡镇发生率,民族团结和睦指数中的是否发生重大民族纠纷事件,恩格尔系数,医疗卫生发展指数中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社会安全指数中的万人刑事犯罪率、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

逆指标实现程度为:某项指标的标准值除以实际值的百分数,当该项指标的实际值小于或等于标准值时,该指标实现程度为100%。计算公式为:

xi1xi1100%,若<1xxiizixi1100% ,若1xi其中z为x的实现程度,x为实际值,x为标准值。

上述逆指标中,贫困乡镇发生率标准值为0,该指标iiii1实现程度为100%减实际值。

3.区间指标实现程度计算方法

区间指标共有2项单指标,包括农业发展指数中的粮经比,城乡居民收入比。

给区间指标分别设定标准区间值、允许下限值和允许上限值。区间指标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0, 如果xim1,m22q1m122q1m112xx100%,如果xim1,q1222(qm)(qm)(qm)111111zi 如果xiq1,q2100%,2q2m222q2m212xx100%,如果xiq2,m2222(q2m2)(q2m2)(q2m2)[q,q]为指标x的x为实际值,其中z为x的实现程度,iii12i标准区间值,m、m分别为指标x的允许下限值、允许上

12i限值。

合成指标的实现程度根据单指标的实现程度与该项单指标在合成指标中所占权重加权计算而得。

(二)六个方面实现程度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方法 六个方面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1.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个方面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Fjwiz/iimjijnjnj iwm25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Fwizi

i1其中z为x的实现程度,x为实际值,w为指标x的权iiiii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数换成小数,Fj为第j个方面的实现程度,mj为第j个方面中第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nj为第j个方面中最后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四、时间安排

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从2013年起,每年开展一次。每年5月15日前,各县(市)负责将上的相关指标完成情况报州统计局和州直对口部门汇总审核;5月20日前,小康办组织州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对州统计局和州直相关部门汇总审核后的各项指标进行认定;5月25日前,小康办负责将认定后的各项指标报州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定;5月30日前,小康办将审定后的各项指标反馈到州直相关部门,由州直相关部门对口上报省直相关部门。

五、申报、验收与认定

(一)申报

申报全面小康达标的县(市)应在预期达标的次年2月底以前,向州小康办提供:申请报告;本县(市)当年全面小康指标预测数;自评报告,应包括近几年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举措、完成进度、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内容;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水平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举措。

(二)验收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0%及以上,三个核心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标准值,并申报全面小康达标的县(市),州小康办于次年4月30日以前组织完成人民群众认可度模拟调查、组织开展模拟验收,验收合格经州委、州政府审核同意后,报请省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实地验收。

(三)认定

经省全面小康办实地验收合格后,由省同步小康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认定后,省委、省政府行文公布。

六、有关要求

(一)强化工作保障

以县为单位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数据所涉及的州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统计监测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安排,确保完成统计监测任务,同时,要明确一个责任科室,明确一名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分管领导和一名联络人员具体负责;各县(市)要明确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专门人员负责相关工作,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坚持实事求是

相关部门要加强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数据质量工作,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统计监测结果真实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进展情况。

第五篇: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国家统计局网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课题组监测结果显示,2000~2007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步向前迈进。

一、总体进程呈稳步上升趋势

2000年以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逐年加快,实现程度从59.3%稳步提升到2007年的72.9%,平均每年增加1.9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7年的实现程度比上年提高了2.88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进展最快的一年。按此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07年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65.5%,比2000年提高15.2个百分点

在反映经济发展的五项监测指标中,2007年全国人均GDP达到了18934元,比2000年的7858元增长1.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5%;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0.90%平稳上升至2007年的1.49%;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36.2%上升至2007年的44.9%;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一直处在5~6%之间。经济发展总体趋势

较好。

第二、社会和谐程度逐步改善。2007年社会和谐实现程度为71.3%,比2000年提高13.8个百分点

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由2000年的0.412和2.85扩大到0.458和3.55;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由2000年的68.7%减小到2007年的62.6%;基本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由2000年的13.3%提高到2007年的47.6%,增加了34.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从2000年的110.64逐年降低至2007年的100.19。总的来说,社会和谐程度逐步改善。

第三、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78.3%,比2000年提高20.0个百分点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2000~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80元增加到1378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201元增加到388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1%;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呈较大幅度的下降,与2000年相比,2007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3.1个百分点,农村下降6.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17.6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2.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2000年的19.8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7.3平方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39.7‰下降到2007年的18.1‰;平均预期寿命也有所增长。

第四、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为67.3%,比2000年提高11.8个百分点。民主法制也逐步得到健全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上升到2007年的2.6%;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比重从2000年的11.7%增加到2007年的12.1%;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79年上升到2007年的8.40年。总体来看,进入21世纪,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推进,民主法制正在逐步得到健全。

第五、资源环境受到重视。2007年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72.0%,比2000年提高6.4个百分点

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日益增加,单位GDP能耗呈上下起伏之势,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2004和2005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值1.43吨标准煤/万元,之后由于国家“节能减排”措施采取得力,2007年该指标降低为1.36吨标准煤/万元,但比这段时期中最低的2002年仍然要高0.06吨标准煤/万元;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以2000年为基期,2007年耕地面积指数已经下降到94.93%;环境质量指数逐年好转,在监测的557个城市中,2007年有38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69.8%,比2000年提高33.3个百分点;地表水达标率由2001年的32.7%上升到2007年的42.9%;森林覆盖率也在扩大。

二、四大区域的实现程度均有上升,但仍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的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由于其经济社会基础、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等多方面的差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从实现程度看,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东北地区紧跟其后,中部地区势头较好,西部地区有待提高

2007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4.0%上升到81.3%,平均每年增加2.47个百分点。无论是每年的实现程度还是实现程度的提升幅度,东部地区都居全国四大区域之首。

东北地区200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60.7%,仅次于东部地区,到2007年其实现程度达到74.8%,平均每年增加2.01个百分点。相对东部地区而言,2000~2007年间,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但从2006、2007年来看,得益于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大有赶超东部地区之势。中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都不如东部、东北地区,但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十分可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来看,2000年实现程度为55.8%,而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70.3%,平均每年增加2.06个百分点。但比东部地区滞后4~5年,比东北地区滞后2~3年。

相比于其它区域,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较差,2000年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52.3%。近些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加大了开发力度,到2007年实现程度为64.6%,相当于东部地区2000年、东北地区2002年、中部地区2005年的水平,比其它区域滞后了2~6年。

(二)从各方面看,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生活质量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在经济发展方面,区域差异最为显著:东部和东北地区优势很

大,中、西部地区较为滞后。2007年,东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分别达到了79.4%和71.9%,而中、西部地区分别达到55.2%和53.8%,相当于东部和东北地区2000年的水平。东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平均每年增加3.18和2.42个百分点,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的2.04和1.62个百分点。

在社会和谐方面,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2007年东北地区“社会和谐”实现程度为79.5%,低于同年东部地区的82.2%;中部地区虽然起步较低,但近两年来发展迅猛,2007年“社会和谐”实现程度达到了71.9%;2007年西部地区“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达到62.8%。在生活质量方面,东部地区到2007年“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达到了88.6%,是指标体系六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最高的一个;中部地区基础相对较差,但发展较快,年均增加2.62个百分点,到2007年实现程度达到了77.3%;东北地区平均每年增加2.32个百分点,近3年来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7年比上年增长2.68个百分点,快于同期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较差,其2007年实现程度为67.1%,大体相当于东北地区2004年、中部地区2003年的水平。

(三)从各区域的进程来看,东部地区有望到2012年基本实现,东北和中部地区有望在2015至2017年基本实现,西部地区则任重道远

东部地区无论是每年的实现程度还是实现程度的提高幅度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的六个方面中发展比较均衡,其中四个方面在2007年的实现程度已经达到或非常接近80%,这些方面经过努力很快就能达到90%的目标;其

余的两个方面也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因此有望在2012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东北地区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按其发展进程,有望在2015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中部地区的基础虽然大都比东部和东北地区差,但其发展速度可圈可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方面中,中部地区在“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方面发展速度最快;在“社会和谐”和“生活质量”方面发展速度仅次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使其有可能在2017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西部地区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区域。2007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4.6%,比2000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6个百分点,按此趋势,有可能到2023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下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6项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6项指标( 新华网 2004-03-11 16:14:5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十一.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课题组:李善同 侯永志 孙......

    上半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

    上半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 上半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 上半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确保跨江发展深入推进,......

    2010年浦口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

    统计资料 第21期 南京浦口区统计局2011年7月6日 2010年浦口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政府依靠和带领全区人民,创新思路......

    旅行社统计基本概念及主要指标解释

    旅行社统计基本概念及主要指标解释 1.游客: 指任何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

    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计算方法及指标解释[5篇材料]

    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计算方法及指标解释一、计算方法 农村贫困户家庭年纯收入=总收入(包括现金形态和实物形态折算款)-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

    基础教育统计填报指标解释及注意事项(幼儿园)

    基础教育统计填报指标解释及注意事项(幼儿园) ——2009版—— 有托班的幼儿园,称为托幼一体化,只填幼儿园报表(表中有2岁及以下一栏),不另填托儿所报表。 幼基1-1表 1、学校所在地及......

    结售汇统计报表及指标解释(5篇材料)

    结售汇统计报表及指标解释 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表式 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指标说明 远期和掉期业务统计报表 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结汇(即期) 填报单位: 时间: 单位:万美元 银行自身......

    上半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五篇范文)

    根据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确保跨江发展深入推进,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对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目标值,我们在区卫生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环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