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七大精神落实三个核心指标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一主题,科学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十七大报告的主线,报告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提高人均富裕度、改善人的居住质量、优化人的创业环境”三个核心指标,紧扣发展第一要义,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注重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xx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举措,充分激发了各级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和谐的创业激情,对进一步加快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xx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的硬指标,确保xx与全省、全市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个核心指标”,用活“三篇文章”,全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xx地处横断山脉余脉,滇西南帚状山脉峡谷区,澜沧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98%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半山区。xx要发展,希望在山、出路在山。近年来,县委、政府始终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念好“山”字经,做好“林”文章,坚持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方向,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以茶叶、核桃为主,其他特色优势产业为辅的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抓住退耕还林及实施“青山绿水”工程机遇,把核桃作为山区农民的脱贫树、致富树、摇钱树。全县核桃面积达85万亩,产量1.3万吨,产值2.6亿元,年末再种植25万亩,农民人均拥有核桃达30株。今后三年每年将继续新建核桃基地10万亩,使全县核桃面积达140万亩。到2020年预计全县核桃产量达20万吨,产值40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近1万元。
二是新建高优茶园,改造提升低产茶园,逐步实现茶树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全县共有茶园24万亩,其中高优茶园6万亩,产业年产量达1.2万吨,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今后每年将继续新植高优茶园1万亩,改造老茶园3万亩,使全县茶叶面积达30万亩。到2020年,预计全县茶叶产量达2.5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3000元。
三是充分利用立体气候突出的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区域布局的思路,稳步发展蚕桑、烤烟、甘蔗等优势产业,到2020年三个产业产值将达到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000元。积极培育木瓜、花椒、板栗等特色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共涌现出85个茶叶、核桃、烤烟、蚕桑专业村,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加。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元,同比增 %,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益高涨。
(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要围绕“农民增收的文章从企业做起,兴龙头带动农民致富”,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优势资源为基础、自主创新为突破,丰富和完善“公司加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延长产业链,增加市场份额,真正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好格局。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就业增加、工农联动发展。不断提升以茶叶、核桃、蔗糖、建材等优势资源精深加工为主的支柱企业,促成xx公司与xx集团两大龙头企业的横向联合,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加速引进以xx、xx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业到我县投资创业,县内精制茶叶生产企业群的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研究制定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精心培育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就近建立专业市场,构建“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的区域化特色产业是经济强区发展的共同轨迹。我们将重点着手茶叶专业市场和核桃专业市场建设,为提升品牌效应、繁荣商贸流通搭建平台,让市场成为连接个私经济的桥梁,带动各类工业企业的高速发展,发挥“建一处市场、兴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模式的财富聚集效益。引进和培植核桃、蚕桑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企业的提质增效,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是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xx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神奇的自然山水,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具备建设特色鲜明个性城市的条件。要围绕“农村发展的文章从城镇做起,活城镇带动农村进步”,统筹“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和谐自然中”的园林化城市和中心集镇建设。解决资金瓶颈制约,采取政府投资、民间资金参与建设的投入机制,坚持征地补偿费入股的成功做法。按照既定的城市规划,加大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成片开发力度,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设,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拓宽交通干道,强化绿化美化和亮化,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疏通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迁移的渠道。
二、着力改善民生问题,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基层党建和政权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外出参观、远程教育、举办培训班次等形式,广泛开展科学文化、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建立健全以产业协会、村民理事会为主的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市委“四有”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配套建设硬板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沼气能源等设施,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富有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村庄、农村社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围绕“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景美民富”的目标,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认真贯彻《移民工作十项制度》,根据移民安置优化方案,在充分满足移民意愿的基础上,整合政策资源、项目资源、人力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山、水、田、林、路,把移民安置与以“三村”工程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xx乡xx村就近安置和xx镇xx村跨乡镇安置试点,为全面推进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打好基础,保障xx电站2008年下闸蓄水成功。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全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精心组织省道xx路xx段、xx库区码头、xx大桥重建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县、乡、村三级交通状况,早日实现县乡公路柏油化、乡村公路弹石化,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加强以“润滇工程”、“五小水利”、水库除险加固、干支防渗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和支持中小水电综合开发利用,抓好防汛抗旱、节水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强化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督预防,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和农业产业发展。
(三)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水平。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巩固“两基”成果。普及高中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把xx建设成为教育强县、人才大县。依托县职教中心,促进培训就业、市场需求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道路。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巩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成果,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四)深化各项改革
按照“抓林改、促产业、强队伍”的思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家庭承包责任制从耕地延伸到林地,调动农民植绿、爱绿、护绿的积极性。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采取创建“信用村”、争取小额信贷、建立村民生产资金互动组织,房地产权证、林权证抵押融资等措施,拓宽融资渠道。强化乡镇机构改革,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深入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
(五)完善社会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大人民内部矛盾调处力度,积极稳妥地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增加就业岗位,解决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优化城乡创业环境
围绕“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文章从发达地区做起,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第一要务,以软硬环境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动全县上下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广辟合作领域、接纳八面来风的氛围,使xx真正成为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的“洼地”。
(一)营造规范的市场环境
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善于运用市场手段推动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市场体系改革。加强“诚信xx”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质量技术监督,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加强对品牌产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制定实施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业的积极性,加快建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为企业家队伍成长壮大提供宽松环境,充分激发其干事创业的内在活力和持久动力,打造优秀企业家团队。加强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搞好现有科技人才的知识更新和再培训,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来xx创业发展,造就一支懂技术、观念新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和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队伍。
(三)营造开放的发展环境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谋求战略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坚持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做好项目研究、论证、储备和推介力度。全县共储备招商项目36个,遍及农产品加工、市政建设、文化旅游、社会事业、交通、建材、制药等各个领域,既有传统项目,又有新建特色项目;既有劳动密集型项目,又有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拓宽招商引资思路,通过组团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多种形式,把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引到凤庆创业。完善招商引资策略。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资与引技术、管理、品牌相结合,提高招商引资整体水平。改进招商引资方法,采取以资源换技术、产权换资金、存量换增量、市场换项目等灵活多样的办法,在招商引资的广度上有新突破。不断提高对外推介的感染力、开发项目的创造力、争取项目的支撑力、落实项目的驱动力、整体推进的能动力和后续服务的助推力。
(四)营造便捷的政务环境
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阳光行政”,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收费管理,杜绝乱检查、乱评比、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善于把执行政策的原则性与实际操作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是外地的先进做法和经验,都加以借鉴运用;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地探索和试行;凡是上级政策规定有一定弹性幅度的,都千方百计用足用活用好。
(五)制定优惠的政策环境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规定》,认真兑现《xx县对外开放政策》,继续实施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和外来投资者“绿卡”保护制度,启动机关领导联系企业、企业对机关工作评议制度,严格据服务公示、限期办结、服务承诺和服务规范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为企业服务的工作制度和体系。加大全民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各类创业主体一视同仁,确保城乡居民平等创业,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撑体系。妥善解决投资创业者的实际问题,消除后顾之忧。近年来,全县签订招商项目 个,利用外资 亿元,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将不断加大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力度,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提升“三个核心指标”为着力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开发新xx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十七大时政热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读
十七大时政热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小康社会”,发端于邓小平同志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起初,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侧重于解决温饱问题。而到了1997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的历史任务。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此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此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比如,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使用“人均”一词,表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再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指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新要求,具体包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这里面既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问题,也有和谐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转变消费模式等民生问题。
第三篇: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今后二十年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作为元谋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典型热区农业县,生产力不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一、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工业强县”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准确把握经济规律,科学合理地提出了“双目标、双支柱、双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暴露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不合理,工业发展步伐缓慢,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压力大,财政结构较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困扰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围绕产业建设,培强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千方百计整活现有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元谋县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元谋县工业从六十年代开始起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发展十分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元谋县工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制糖、建筑建材、造纸、粮油、蔬菜脱水,饲料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物质基础不断增强。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以制糖、建材、造纸为骨干产业的同时,还拓展了化肥、机械、采掘、饮料、加工等行业,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八五”末(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4.075亿元,比“七五”末(1990年)增长115.4%,年平均增长11.2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以28%的速度递增,1995年达2862万元,比“七五”末增长243.16%。至“九五”末的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6.1443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0.8%,财政收入5381万元,比“八五”末增长88%。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技术管理落后等弊端充分暴露,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连年亏损,部分工业企业已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元谋糖厂、造纸厂破产,县副食品厂,食品公司被兼并,元谋工业经济陷入困境,全县经济发展势单力薄,缺少强劲的支撑力。面对严峻的形势,县委政府不断深化县情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一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合理采用兼并、重组、破产、出售、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子,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灵活运用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种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从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积极投身农产品加工行业,实现“二次创业”。三是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用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攀亲,用优越的社会环境与外商搭桥,用优厚的物质条件与外商合作,用诚实守信的原则与外商交心,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着力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的发挥,措施的落实,使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
以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为龙头,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提供优惠条件,把具有一定实力的私营业主组织起来,着力建设集农产品加工、储运、冷藏、保鲜、包装为一体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培植龙头企业,引导群众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通过龙头企业推动,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初具雏形,有14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园区落户发展,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二次创业”。2002年,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2440万元,比上年的27066万元增长537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
第四篇: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步伐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今后二十年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作为元谋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典型热区农业县,生产力不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尤
为重要。
一、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工业强县”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准确把握经济规律,科学合理地提出了“双目标、双支柱、双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暴露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不合理,工业发展步伐缓慢,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压力大,财政结构较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困扰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围绕产业建设,培强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千方百计整活现有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元谋县工业经济发展概况元谋县工业从六十年代开始起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发展十分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元谋县工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制糖、建筑建材、造纸、粮油、蔬菜脱水,饲料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物质基础不断增强。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以制糖、建材、造纸为骨干产业的同时,还拓展了化肥、机械、采掘、饮料、加工等行业,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八五”末(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亿元,比“七五”末(1990年)增长,年平均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年均以28的速度递增,1995年达2862万元,比“七五”末增长。至“九五”末的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亿元,比“八五”末增长,财政收入5381万元,比“八五”末增长88。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技术管理落后等弊端充分暴露,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连年亏损,部分工业企业已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元谋糖厂、造纸厂破产,县副食品厂,食品公司被兼并,元谋工
业经济陷入困境,全县经济发展势单力薄,缺少强劲的支撑力。面对严峻的形势,县委政府不断深化县情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一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合理采用兼并、重组、破产、出售、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子,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灵活运用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种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从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积极投身农产品加工行业,实现“二次创业”。三是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用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攀亲,用优越的社会环境与外商搭桥,用优厚的物质条件与外商合作,用诚实守信的原则与外商交心,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着力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的发挥,措施的落实,使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以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为龙头,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提供优惠条件,把具有一定实力的私营业主组织起来,着力建设集农产品加工、储运、冷藏、保鲜、包装为一体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培植龙头企业,引导群众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通过龙头企业推动,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初具雏形,有14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园区落户发展,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二次创业”。2002年,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2440万元,比上年的27066万元增长537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比上年增加5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增强到2002年末,全县工业企业户数达875户,比上年增加78户,增长10,从业人员达5911人,比上年增加1591人,增长37;全毓屑肮婺R陨戏枪卸懒
⒑怂愎ひ灯笠瞪辖伤敖?29万元,比上年增长。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2。
(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省、州、县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人们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获得12全文查看
第五篇: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今后二十年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作为元谋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典型热区农业县,生产力不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尤
为重要。
一、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工业强县”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准确把握经济规律,科学合理地提出了“双目标、双支柱、双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暴露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不合理,工业发展步伐缓慢,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压力大,财政结构较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困扰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围绕产业建设,培强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千方百计整活现有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元谋县工业经济发展概况元谋县工业从六十年代开始起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发展十分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元谋县工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制糖、建筑建材、造纸、粮油、蔬菜脱水,饲料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物质基础不断增强。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以制糖、建材、造纸为骨干产业的同时,还拓展了化肥、机械、采掘、饮料、加工等行业,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八五”末(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4.075亿元,比“七五”末(1990年)增长115.4,年平均增长11.2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以28的速度递增,1995年达2862万元,比“七五”末增长243.16。至“九五”末的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6.1443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0.8,财政收入5381万元,比“八五”末增长88。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技术管理落后等弊端充分暴露,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连年亏损,部分工业企业已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元谋糖厂、造纸厂破产,县副食品厂,食品公司被兼并,元谋工业经济陷入困境,全县经济发展势单力薄,缺少强劲的支撑力。面对严峻的形势,县委政府不断深化县情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一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合理采用兼并、重组、破产、出售、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子,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灵活运用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种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从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积极投身农产品加工行业,实现“二次创业”。三是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用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攀亲,用优越的社会环境与外商搭桥,用优厚的物质条件与外商合作,用诚实守信的原则与外商交心,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着力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的发挥,措施的落实,使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以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为龙头,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提供优惠条件,把具有一定实力的私营业主组织起来,着力建设集农产品加工、储运、冷藏、保鲜、包装为一体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培植龙头企业,引导群众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通过龙头企业推动,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初具雏形,有14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园区落户发展,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二次创业”。2002年,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2440万元,比上年的27066万元增长537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比上年增加5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
(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增强到2002年末,全县工业企业户数达875户,比上年增加78户,增长10,从业人员达5911人,比上年增加1591人,增长37;全毓屑肮婺R陨戏枪卸懒⒑怂愎ひ灯笠瞪辖伤敖?29万元,比上年增长82.4。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2。
(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省、州、县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人们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获得
了长足发展。至2002年,全县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户数达823户,比上年增加64户,现价工业产值9645万元,比上年增加2870万元,增长58.4。全县32440万元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企业919万元,下降17.4,集体工业企业294万元,下降62.3,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106万元,下降18.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31120万元,比上
年增加5498万元,增长19.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02年全县共发电3547万千瓦时,比上年的3386万千瓦时增加161万千瓦时,增长4.8;供电量496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149万千瓦时,增长3.1;生产水泥11.81万吨,比上年增产2.25万吨,增长23.5;自来水生产量达71.69万吨,比上年增加5.08万吨,增长7.6;生产酒精2722吨,绵白糖5231吨,生产机制砖5392万块。
三、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缺乏规模企业的支撑2002年全县大中型企业户数为零,国有及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仅有8户,其中盈利4户,亏损4户,亏损面达50,亏损总额223万元。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978万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4,与全州60的比重相差甚远。
(二)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基础薄弱从限额(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以上企业整体情况分析,2002年工业经济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仅为72.04,企业亏损面高达50,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从全县工业企业看:一是工业企业基础薄弱,经营规模小,管理滞后,难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二是除非公有制经济持速增长外,其它各类工业均出现下滑趋势,而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多属粗放型企业,科技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很难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分困难。
(三)企业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决策与监督机制,决策随意性大。二是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性产品多,名优产品、名牌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价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信息渠道不畅,对市场缺乏系统跟踪、深入的研究和预测,营销网络不够健全,营销方式较单一。四是新产品、新设备及新技术研制开发滞后,创新能力弱。五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缺乏驾驭大市场的本领和管理现代企业的知识及能力。
(四)企业流动资金缺乏,融资难由于企业规模小,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原料收购季节,流动资金紧缺的困难更为突出。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对企业扶持能力弱,加之,民间投融资渠道不畅,因此,要解决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企业只能向银行贷款。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金融监管不断加强,要获得贷款,必须提供相应抵押担保,但部分企业又无可抵押之物。同时,由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难以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有的企业获得贷款后,却没有认真分析研究资金投向,不注意资金的使用效益,致使投资未能获得相应回报,不能按期还贷,影响了自身资信。部分企业产品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但苦于资金不足,无法按计划投入生产。
四、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从整体上盘活现有企业要以改革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入调查研究,广纳群言,博采民智,因厂施策,分类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体制、机制的深度,解决和克服企业管理决策随意、观念陈旧、思想意识陕隘的问题,使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的动力。要努力改变忽视管理、粗放经营的状况,完善科学的决策和监督机制,促进管理升级。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运用,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树立企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让优势企业扩张壮大,让劣势企业“先死而后生”,才能从整体上搞活现有企业。要推动国有集体资产的科学、合理流动,通过流动使劣势企业中闲置或低效运行的有效资产融入优势企业和高效利用的行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增值作用。改革劣势企业,应立足于算活账、大账和长远账,主动配合好企业重组工作。推动资产重组,必须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放开眼界,努力寻求优势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联合舰队”,扩大经济规模,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只要有利于培植和增加税源,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收入,就应该积极争取,不求所有,只求其活。
(二)贯彻“两结合,一提高”思路,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从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分析,2002年在国有、集体及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产值下降的情况下,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却创造了5498万元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0,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因此,要把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作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当前要针对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规模小、管理滞后、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不高的状况,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一是要结合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机遇,对部分扭亏无望、包袱沉重的国有集体企业采用兼并、破产、出售、转让等方式进行改革改制,不断给乡镇企业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腾空间,开辟新路。二是结合全县经济发展战略思路,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放心、放胆把资金投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有效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三是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专业院校进修等方式,有计划的组织必要的市场经济、高新技术、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管理知识的培训,注重培训质量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同时要帮助个体私营企业建章立制,冲破家族式经营管理的牢笼,着力引进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突出重点,培强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业经济,要在搞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靠一批项目和新产品来拉动工业经济的增长。从目前来看,最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是农产品加工业。但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对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拉动能力不强。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切实把培强做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及财政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要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合力,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千方百计争取省、州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改、新产品研制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地为龙头企业收集、发布产品市场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同时,要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及劳力在企业和基地参股、入股,企业以利润返还、产销订单及保护价收购等各种形式,逐步建立起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关系,增强企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要紧紧抓住我县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抓好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园区,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四)理顺融资渠道,实现多渠道融资要牢固树立依靠信用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树立守信企业新形象。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担保体系,推行“封闭式”贷款业务。加强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建立银行参与企业使用贷款过程和会计帐务进行全程监督的机制,对较大数额用款计划实行审批。贷款产生效益后,银行直接从货款中按比例回收贷款。同时,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陕隘的利益观念,通过股权出让,扩股增资等方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五)加大监测力度,做好协调工作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力度,定期分析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加强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处理影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继续抓好市场秩序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制假、贩假活动,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