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古文[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22:2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上古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上古文》。

第一篇:八上古文

八上古文

《晏子使楚》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1、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2、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君臣想出来了什么计谋? ——因为晏子是“齐之习辞者也”。计谋:诬齐人为盗。

4、晏子是如何机智地挫败楚国君臣的阴谋的?他这样严辞反击的目的是什么?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他在反驳时,“避席”以示庄严的态度,又掌握分寸,寓刚于柔,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明确的意思,显得委婉而有分寸,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还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5、你觉得晏子、楚王分别是怎样的人?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晏子: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具有爱国情怀,有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等。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傲慢无礼等。

《人琴俱亡》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书中有许多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盲人骑瞎马等。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取子敬琴弹),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人们常用“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其中“琴亡”作何解释?——“琴亡”指很长时间没人弹,琴的几根弦音调不协调了,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3、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中“不调”说明了什么?哪些因素可能使“弦既不调”?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不调”的原因:一是子敬病了很长时间,琴放置久了。二是子猷睹琴思人,悲伤过度,不能调琴。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病重,二是丧弟之痛。

4、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小石潭记》

从小山岗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见水声,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第2段,写潭水、游鱼(明写了鱼,暗写了水)。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第3段,写潭水的来源(突出溪水的曲折、悠远)。

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第4段,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突出“凄”“清”“悄怆”之感)。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这篇山水游记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游览的先后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头──潭周气氛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澈透明。(1)侧面描写,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2)动静结合,先写鱼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上印着鱼影;再写鱼飞快地窜向远处,游来游去。(3)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补充:作者写潭中游鱼的作用是什么? ①表达作者欢悦的心情。②侧面描写,衬托水清。

4、作者开始“心乐之”,后又“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当他看到小石潭美丽的景色时不免产生欢乐之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 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 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1、全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细细品味,体会妙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两句,一静一动,一正写,一侧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个“闲”字,以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分别是什么?

闲:① 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② 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 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慨叹。(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①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②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治水必躬亲》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第一段先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然后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并不是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道理论证)。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举例或事实论证,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要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1、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

2、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中心论点?为什么要这样做?

——治水必躬亲或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3、用文中的话治水两方面的结果,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结果: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第二篇:八上古文翻译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 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 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 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 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 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这儿的步在 古代是一个计算单位,并非是现代的一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 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 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 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 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 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 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田间小 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 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 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 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 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 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 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他们自 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 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 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最终和桃花源以外 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 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 道的情况,这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 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 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请不要把 这里的情况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 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 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 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渔人留下的标记。《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 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 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 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 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 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 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 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晋陶渊明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 爱,宜乎众矣!翻译: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 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 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 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 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

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 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 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 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核舟记》 明代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 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 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 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 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 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 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 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 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 刻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 以及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 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 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原来是苏轼泛游赤壁。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有两 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 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 的两旁开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 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 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 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 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 并且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他的 右边,黄鲁直位于他的左边。苏东坡和黄鲁 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 画卷的右端,左手轻按鲁直的背上。鲁直左 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 说什么话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 脚,身子略微侧斜,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隐蔽在 手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 菩萨,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 态表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 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 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 各有一个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面,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扶着火 炉,火炉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 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 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 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 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 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 篛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 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 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 寸。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雕刻制的。咦!技 艺也真灵巧奇妙啊!《大道之行也》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中国古代一 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西 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述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礼运”,《礼记》

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者托名孔 子答问的著作。}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 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 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 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 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 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 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 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 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 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 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三峡》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 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 家、散文家。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 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江流的范围以内,两岸高 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空缺中断的地方;重 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如果 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 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行。有时遇 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 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 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 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 和山涧清凉和寂静,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 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 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 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歌唱到:“巴东三峡巫 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南朝文学家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 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 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 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 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 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 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 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 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 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 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 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 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 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 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 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观潮》 南宋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 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 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

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 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 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 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 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

十 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 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 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 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翻译: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 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 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 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 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 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 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 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 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 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 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 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 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 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 的“敌船”,随波而去。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 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 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 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 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 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 地也不容有。《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 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 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 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 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 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 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 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 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 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 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 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 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 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 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 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 山水)的人呢!”

第三篇:八上古文翻译和问题(精选)

一《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年代:东晋 著名诗人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的样子。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屋舍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却处处可以听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7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不久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访桃花源了。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于是邀请渔人到他们家,设酒杀鸡来招待他。

问题一:诗人虚构的桃源社会具有什么特点?社会安定、人人平等、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等。问题二:“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①表达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②寄托作者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

二《大道之行也》 选自:《礼记》,编者:西汉戴胜,儒家经典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政治上最高理想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育自己的孩子。

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问题三: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或者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期盼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大道》阐述的“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描绘的“世外桃源”的异同?

同: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争、人人平等、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异:《大道》对理想社会的总体概述,《桃》是形象的描写。

三《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朝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啊。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洁净见底。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雾将要消散,到处都是猿、鸟的叫声;

5、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不再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朝代:宋(或者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时月光照进门窗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月光如水一般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相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问题四:《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自然环境,景物各有什么特色?表达情感的异同? 景:《答谢中书书》写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写出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记承天寺夜游》写一个月色下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的美妙境界。折射出苏轼内心的闲适、无杂尘的胸怀。

情感(同):沉醉美景,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愉悦

情感(异):《答》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 问题五:“闲人”的含义?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欣赏山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做“闲官”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苏轼如何把感情巧喻月色的?写一个月色下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的美妙境界。折射出苏轼内心的闲适、无杂尘的胸怀。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包含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达观的人生态度。

五 《湖心亭看雪》 作者:明末清初张岱

选自《陶庵梦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浑然一体全白了。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露出一道痕迹。

3、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一点轮廓,和我的小舟一叶,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5、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问题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景物描写用了什么手法?并鉴赏这段景物:

白描通过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突出大雪漫漫中宇宙天地的辽阔和人的渺小,写出空旷,纯净,沉寂的特点。体现作者的孤芳自赏。

问题

七、从全文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或者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闲情雅趣,天涯遇知音的愉悦

六《三峡》 选自:《水经注》,是地理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作者:郦道元

朝代:北魏 地理学家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行船快。

4、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限啊。

6、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三峡》中心: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也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

七《爱莲说》《陋室铭》

《陋室铭》作者:唐朝诗人 刘禹锡 《爱莲说》作者: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过不显得妖媚,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问题

九、陋室不陋、陋室主人“德馨”体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环境幽雅

交往人物儒雅

生活情趣高雅

问题

十、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

问题

十一、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的洁身自好、不摹名利情操

问题

十二、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只要洁身自好、不摹名利,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不沾染。问题

十三、《爱莲说》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洁身自好、不摹名利

陋室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了类比的手法,两者均为名人,但所居却是陋室,以此来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八《核舟记》

作者:明朝魏学洢

编者:清代涨潮 选自《虞初新志》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部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出各种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4、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原来是挑选修长而狭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问题十四:文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雕刻者技艺精湛?(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多(3)人物神态各异

九 《观潮》 作者:宋代周密 选自《武林旧事》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水远远从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不久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无相睹,突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间一点儿也看不见。

5、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巨浪中浮沉。

7、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身姿,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8、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在江岸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华丽的观众。

9、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车马太多,路途都阻塞。所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10、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而租借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一席之地的空间也不容有。

问题十五: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写出潮水的雄伟壮观的?

通过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从远到近写出了潮水的形“仅如银线”、色” 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和势“吞天沃日”,表现了大潮的壮美雄奇的景观。

第四篇:古文100篇+译文(上)

古文100篇+译文(上)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译文】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

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译文】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译文】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6、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译文】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圭与《海录》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译文】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28、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译文】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9、欧阳修诲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钙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译文】

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看,吩咐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应当记得你们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难啊。”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译文】

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包家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归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包家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第五篇:七上期中考试古文复习

《寓言二则》

一、词语

郑人有欲买履者:„„的人

而忘操之:拿,携带

吾忘持度:动词,量长度

自度其足:名词,良好的尺码 已得履:已经 乃曰,吾忘持度:就 及反,市罢:等到 遂不得履:终于 宁信度:宁可 无自信也:不

不亦惑乎:糊涂。

(一)通假字

1、而置之其,座位。

2、及反,市罢(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

1、而: 而置之其坐:连词,表承接,“然后” 而忘操之: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 而剑不行: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

2、之:

至之市:动词,到,到„„去

反归取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代剑

3、其

先自度其足:他的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遽契其舟:那,那个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的4、度

先自度其足:动词,量长短

吾忘持度:名词,量好的尺码

宁信度:名词,量好的尺码

二、翻译句子

《郑人买履》

1/郑人有欲买履者,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3、至之市,而忘操之。

等他到了前往集市的时侯,却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4、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他)已经拿到了鞋子,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5、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他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结束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6、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7、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1、楚人有涉江者,有个要渡江的楚国人,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3、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他)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入到水里寻找宝剑。

5、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船已经行进了,但是宝剑却没有行进,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

三、内容梳理

1、人物形象: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的人。(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2、寓意:《郑人买履》人不能墨守成规,而要重视根据实际得出的体会和结论。

《刻舟求剑》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也告诉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两则寓言的内容不同,但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幼时记趣》

一、词语

童稚:幼小 明察秋毫:眼力

明察秋毫:看清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素帐:白色的 徐喷以烟:慢慢地

徐喷以烟:用 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里。

私拟作群鹤舞空:比。(拟作:比作)

以丛草为林:把„„当做„„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凹者为壑:凹下去的地方(者:„„的地方)

凹者为壑:山沟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方出神:正

则或千或百:连词,或者。盖一癞蛤蟆也:连词,“原来是”

(一)、通假字:

1、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2、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土山。

(二)词类活用:

鞭数十: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介词,相当于“把„„当做„„”)

2、其:

①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②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3、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4、而:

①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

②舌一吐而二尽虫为所吞:连词,表承接,“然后”

5、之: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②心之所向:助词,无实义

③昂首观之:代词,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④项为之强:代词,代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⑤观之正浓:代词,代“二虫争斗草间”的景象

⑥驱之别院:代词,代“癞蛤蟆”

6、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它的②使其冲烟飞鸣:蚊子

③常蹬其身:自己的二、翻译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2、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我)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6、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7、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8、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9、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癞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它吞进肚里了。

11、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内容梳理

1、这篇叙述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围绕的中心是什么?童趣

2、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作者能够从这些事情种体会到“童趣”,原因有哪些?

眼力很好,观察入微(细致);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童心童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4、作者把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心”?

同情弱小、惩罚强暴

5、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眼力很好,观察入微(细致);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童心童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同情弱小、惩罚强暴。(结合文中句子或文中事例)

6、三个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7、全文结构:总分的结构:第一节总写“物外之趣”,第二节到第四节分别写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下载八上古文[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上古文[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

    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共20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

    上海六年级上古文复习

    六(上)古文阅读复习资料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二、注释: 期:约会,约定时间至:到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至:到 不:通“否”委:......

    八上论文

    语块教学在八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语块教学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凸显,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文章结合语块教学在人教版八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对语块教学在......

    八上作文(★)

    1.根据下面内容,以My Vacation to Beijing 为题,写一篇约50词的短文。 Wednesday, August 20th Today the weather was hot and sunny.I went to Beijing Hutong. It was be......

    八上文言文

    桃花源记 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 选文中加点的......

    八上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3)班主任工作总结 韩友斌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3)班班主任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支持配合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在从事德育教学过......

    八上历史问题

    问题一: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1.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 2.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

    作文题目(八上)

    作文题目(2013-2014上期) 2、初中生活的苦与乐 4、 心愿 6、在我成长的道路上 8、美,在我们中间 10、我的良师益友 12、 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 14、最为重要的16、这句话很温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