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
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
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共20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2)齐人固善盗乎()
(3)吾欲辱之,何以也?()(4)晏子避席对曰()
(5)酒酣()(6)左右对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4分)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21—22。(共4分)
(四)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6—7(共4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啖:吃。④谗:说人坏话。
5、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2分)
6、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一句名言。(2分)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7-11题(共18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6分)
(1)病笃()(2)索舆()()(3)都不哭((4)掷地()(5)人琴俱亡()
(6)文中表示死亡的字词有()8.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9.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2分
10.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2 分
11.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2分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文后问题。(18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消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12.用课文原句在横线处填空。(2分)
13.解释文中加点字意思。(2分)(1)许:_________________(2)去: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符号画出限定句子。(2分)
(1)用“~~~”画出第①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2)用“()”标出描写少游鱼动态的句子。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大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并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及被贬后凄苦心情的句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选段,完成17—18题。(共4分)
得西山后八日,寻(沿着)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高耸仰卧),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qīn 高耸)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17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8.这段文字在描绘景物方面很有特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就这方面作一些点评。(2分)
四、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和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19~23题(16分)(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五)、阅读《治水必躬亲》和《大禹治水》两篇文章,回答问题。(20分)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8分)
(1)泥于掌故()(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3)未尝横索一钱()(4)事可举也()(5)亲劳胼胝()(6)势有曲直()(7)潴有浅深()(8)不得其情()
2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26、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4分)
阅读《过家门不入》,完成文后问题。(6分)
禹伤先人父鲧(gǔn)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禹因父亲治水不成被杀而悲哀,就尽心尽力去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向鬼神表明自己的诚心);卑宫室(使自己居住的房屋矮小),致费于沟淢(xù沟渠)。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qiāo古时走泥路所用工具),山行乘榉(jǔ)。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开通)九(虚数,言其多)州,通九道,陂(bēi添塞)九泽,度(duó翻越)九山。令益(人的名字)予众庶稻,可种卑湿(潮湿、低洼的地方)。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史记》)
27请你从本文中摘录能够证明观点“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的原句在下面横线上。(2分)
28阅读文章,请你列举出禹值得我们学习的举动(2分)
29.我国历史上治水的名人有许多,你能再列举几个吗?(2分)
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试卷答案 古文试卷答案
一
1、①同“嬉”,可玩笑。②本来 ③用 ④离开座位,表示郑重。(4分。答对1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①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②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2分,意思对即可。)
4、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意思对即可)(4分)
5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2分)
6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分)
二9.(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10.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11.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三、(14分)(一)12. 每空1分,共2分。(1)似与游者相乐(2)不可知其源 13.每个1分,共2分。(1)表示对数量的估计。(2)离开
14.每方面1分,共2分,多画、少画不给分。(1)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
15.译出“以”和“清”二个词1分,句子大意大正确1分,共2分。因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过于冷清(凄清)16每句1分,共2分。凄神寒骨 消怆幽邃 写小丘所处位置及小丘的形貌。(2分,意思对即可。)
18文中描绘景物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则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丘的奇特风光,展现了永州一带山水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传神。(2分。)
四,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注:这题是我根据以往经验杜撰的,(B)段中我从四望皎然猜测是描写月光的。没有去查资料考证,请谅解。)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五25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3分。意思对即可。)26(1)、好逸恶劳、见利忘义(4分。每个2分。)
27(1)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2)至少两点,答对一点得一分。面对困难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某利益,有节俭的精神,做事情讲究方法。
第二篇:八年级古文专题复习
八年级古文专题复习
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4。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圣人非所与熙也()(2)齐人固善盗乎()..(3)吾欲辱之,何以也?()(4)晏子避席对曰()...(5)酒酣()
(6)左右对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病笃()
(2)索舆()()
(3)都不哭()....(4)掷地()
(5)人琴俱亡()..6.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7.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8.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9.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文后问题。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消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10.用课文原句在横线处填空。
11.解释文中加点字意思。(1)许:_________________(2)去:________________ 12.按要求符号画出限定句子。
(1)用“~~~”画出第①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2)用“()”标出描写少游鱼动态的句子。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并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及被贬后凄苦心情的句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和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15-19题。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17、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_
18、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
19、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第三篇: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文诗词复习练习
八年级语文诗词练习
一、《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2、“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3、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4、“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和颔联。
二、《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首句写景。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3、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4、“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句。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1、“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2、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四、《七律 长征》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
2、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4、“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了泸定桥环境的险恶,战争的激烈,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2、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六、《夜雨寄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1、“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
2、次句借凄凉的秋景抒写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3、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是凄凉的;尾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象的,是温馨的。
七、《己亥杂诗》
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达了诗人对 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
3、三、四两句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八、《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1、“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2、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诗人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意思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4、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如何看待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系的?
九、《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颈联写凝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5、尾联取《孟子》入诗,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也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
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3、“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和颈联。
十一、《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十二、《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2、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3、三、四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七、八两句运用典故称颂了天子和将士。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前四句。
十三、《别云间》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和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1、“羁旅客”是诗人自谓。“又”充满感叹之情,极为悲苦。
2、“难”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
十四、《论诗》提倡创新精神
1、“不新鲜”并不是贬低李杜,而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读者需要创新,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
2、一、二两句为三、四两句的议论作铺垫。
1、《望岳》一诗中既表现泰山雄伟,又表现出诗人心胸气魄的诗句是:。
2、《望岳》一诗中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将大自然写得充满感情的诗句是:。
3、《望岳》一诗中写凝望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为之荡漾的诗句是:。
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
5、《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诗句是:。
6、《登飞来峰》一诗中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7、《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表现激战中苍凉悲壮之氛围,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8、《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勇往直前,夜袭敌阵的诗句是:。
9、《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唐军将士以死报效朝庭,揭示奋勇杀敌原因的诗句是:。
10、《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的诗句是:。
11、《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山河沦丧极度悲愤的诗句是:。
12、《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抗清斗争充满坚定信念,感情悲壮但又显示冲天豪气的诗句是:。
13、《论诗》一诗中表现对文学创作要有时代特色的诗句是:。
14、《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奇妙的比喻描写月光洒满庭院的子:。
15、《小石潭记》一文写潭中小鱼呆然不动的句子是:。
16、《小石潭记》一文写潭中小鱼与游者逗乐,调皮活泼的句是:。
17、《小石潭记》一文写潭边树、蔓优美姿态的句子是:。
18、《小石潭记》一文写用形象的比喻、动静结合描写远望溪岸的句子是:。,不可知其源。
19、《小石潭记》一文描写小潭周围凄清的环境,抒发自己寂寞处境中悲凉心绪的句子是:,。20、《治水必躬亲》一文中写治水必须亲自实地勘测、询访才能得到真实情况的一组对偶句是:。
21、《治水必躬亲》一文中写所治之水实际情况有各种不同情况的一组排比句是:。
22、《治水必躬亲》一文中写假设治水不能成功的一些人为原因的句子是:,,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也。
古诗句练习
1、__________________,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泉路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灵旗空际看。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A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_________-和对家乡亲人的_____________和对抗清斗争的_____________ B “羁旅客”是诗人自谓。“又”充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2、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 前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首句运用______和______(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次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D 三、四两句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E 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F七、八两句运用____________称颂了天子和将士。
3、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 本诗抒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C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
D“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取精神。E“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_________。“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 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以“____”为线索,以“___-”为着眼点,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喜悦之情。C首句点明____________,次句写诗人_________________。
D、颔联从_____________写早春的景象。颈联从_________________写早春的景象。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E、“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力。F、“渐欲”野花________________,“没马蹄”点出____________。G“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以“____”字着笔,重在描写___________,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_,显示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朝气。C、首联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山势。D、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钟”运用_____(修辞)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_;“割”运用_______(修辞)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E、颈联写____。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F、“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也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 G、尾联取《孟子》入诗,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既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也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也表现了诗人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和气概。6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A“浩荡”形容愁思________.B、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_______________的心境。C、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_______________,(修辞),诗人以“____________”自比,以“花”比作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追求 7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__。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______________的志趣。
C、“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艰险。“________”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D、颈联写出了______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朽名句。
D、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怀。
8、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_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 A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坚强决心。B、“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C、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命运。“雨打萍”是文天祥_______________的写照。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D、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E、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生死观,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警句名言。
f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9、_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表达了诗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强烈欲望。C、“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处境。D、通过“风吹雨”把_______和____________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10、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A这诗句出自____(朝代)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抒发了诗人心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愤。
C、首句写景。两个“笼”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_____________的气氛。
D、第二句点明___________,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作用。
E、后两句以形象化的_________-,运用曲笔,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_____________。F“犹”抒发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的愤恨之情.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这诗句出自____(朝代)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痛苦心情。
C、“_______”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______-”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D、“___”“___”是使动用法,颔联移情于________,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E、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____________”写战祸之长;“________________”言家书难的。F“________-”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第四篇:上海六年级上古文复习
六(上)古文阅读复习资料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
二、注释:
期:约会,约定时间
至:到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至:到
不:通“否”
委:放弃,抛弃
引:拉
顾:回头看
三、原、译文对照: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不在家?”)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好久您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客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而到了正午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下车想拉住他。元方走进家门时头也不回。)
四、阅读理解:
1、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陈元方自尊自强、聪颖机智的形象。
2、文中友人所犯的错误是无信、无礼。
五、本文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第9课《两小儿辩日》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撰。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作品为《论语》。
二、注音:
斗:dòu 盂:yú
沧:cāng 孰:shú 知:zhì
三、注释:
辩斗:争辩
故:原因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汤:热水
决:决断,判定
孰:谁
汝:你
知:通“智”,智慧
三、原、译文对照: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到东方去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去问其中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近。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第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个车篷,到了中午却像个圆盘,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第二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还很清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也无法决断了。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四、本文启示:
①学习两小儿大胆质疑,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
②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③领悟“学无止境”的真谛。
第28课《为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该书作者是清朝文学家彭端淑。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二、注音:
蜀.之鄙.(shǔ)(bǐ)
贫者语.于富者曰(yù)恃(shì)钵(bō)
三、注释:
为学(求学,做学问)
鄙(边远的地方)
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对„说)(对)
吾欲.之.南海,何如..(想要)(往,到)(如何,怎么样)子何.恃.而往?(什么)(凭借,倚仗)吾一瓶一钵足.矣(足够)买舟..而下.(雇船)(顺流而下)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还(回来)以.告富者(把)西蜀之去. 南海(距离)至(到)顾(还,反而)天下事有难易乎.(表示疑问语气)吾一瓶一足矣.(表示肯定语气)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问语气)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四、原、译文对照: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了。
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往下游去南海,还是没能去成。你凭借什么去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去南海的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要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五、阅读理解
1、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类比,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2、文中富和尚的两次“子何恃而往”,第一次表露的是怀疑的语气;第二次表露的是嘲讽的语气。
3、出自本文的成语是蜀鄙之僧,现在用来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4、写出下列问句的句式:
天下事有难易乎?(设问)富者曰:“子何恃而往?”(疑问)吾欲之南海,何如?(疑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问)
29、《孙权劝学》练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作者是北宋朝史学家司马光。
二、注音: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即更.刮目相待(gēng)肃遂.拜蒙母(suì)
三、词语解释:
权谓.吕蒙曰(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现在)(当权)(掌管政事)
辞(推托)治经(研究经书)但.当涉猎..(只,仅)(泛览)
孰若(哪个像)
益(好处)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等到)论议(谈论,商议)
非复(不再是)
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为什么)遂(于是,就)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时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四、原、译文对照: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能不学习啊!”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加以推辞。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渊博的学者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像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起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另眼相看,长兄为什么认清这件事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告别。
五、阅读理解:
1、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
2、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只要发愤学习,就能学有所成。
3、孙权劝学的理由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书上的语句回答)
4、明确下列语气词的作用: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第五篇:七上期中考试古文复习
《寓言二则》
一、词语
郑人有欲买履者:„„的人
而忘操之:拿,携带
吾忘持度:动词,量长度
自度其足:名词,良好的尺码 已得履:已经 乃曰,吾忘持度:就 及反,市罢:等到 遂不得履:终于 宁信度:宁可 无自信也:不
不亦惑乎:糊涂。
(一)通假字
1、而置之其,座位。
2、及反,市罢(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
1、而: 而置之其坐:连词,表承接,“然后” 而忘操之: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 而剑不行: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
2、之:
至之市:动词,到,到„„去
反归取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代剑
3、其
先自度其足:他的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遽契其舟:那,那个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的4、度
先自度其足:动词,量长短
吾忘持度:名词,量好的尺码
宁信度:名词,量好的尺码
二、翻译句子
《郑人买履》
1/郑人有欲买履者,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3、至之市,而忘操之。
等他到了前往集市的时侯,却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4、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他)已经拿到了鞋子,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5、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他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结束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6、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7、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1、楚人有涉江者,有个要渡江的楚国人,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3、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他)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入到水里寻找宝剑。
5、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船已经行进了,但是宝剑却没有行进,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
三、内容梳理
1、人物形象: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的人。(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2、寓意:《郑人买履》人不能墨守成规,而要重视根据实际得出的体会和结论。
《刻舟求剑》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也告诉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两则寓言的内容不同,但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幼时记趣》
一、词语
童稚:幼小 明察秋毫:眼力
明察秋毫:看清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素帐:白色的 徐喷以烟:慢慢地
徐喷以烟:用 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里。
私拟作群鹤舞空:比。(拟作:比作)
以丛草为林:把„„当做„„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凹者为壑:凹下去的地方(者:„„的地方)
凹者为壑:山沟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方出神:正
则或千或百:连词,或者。盖一癞蛤蟆也:连词,“原来是”
(一)、通假字:
1、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2、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土山。
(二)词类活用:
鞭数十: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介词,相当于“把„„当做„„”)
2、其:
①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②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3、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4、而:
①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
②舌一吐而二尽虫为所吞:连词,表承接,“然后”
5、之: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②心之所向:助词,无实义
③昂首观之:代词,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④项为之强:代词,代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⑤观之正浓:代词,代“二虫争斗草间”的景象
⑥驱之别院:代词,代“癞蛤蟆”
6、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它的②使其冲烟飞鸣:蚊子
③常蹬其身:自己的二、翻译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2、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我)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6、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7、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8、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9、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癞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它吞进肚里了。
11、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内容梳理
1、这篇叙述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围绕的中心是什么?童趣
2、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作者能够从这些事情种体会到“童趣”,原因有哪些?
眼力很好,观察入微(细致);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童心童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4、作者把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心”?
同情弱小、惩罚强暴
5、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眼力很好,观察入微(细致);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童心童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同情弱小、惩罚强暴。(结合文中句子或文中事例)
6、三个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7、全文结构:总分的结构:第一节总写“物外之趣”,第二节到第四节分别写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