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会计法律制度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改进(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23:5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国会计法律制度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改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国会计法律制度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改进》。

第一篇:浅谈我国会计法律制度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改进

浅谈我国会计法律制度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改进

摘 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而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不仅提出了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

1985年1月,我国制定了《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会计法》至今已施行了20余年,在这期间又结合经济形势的需要,进行了两次修正和修订。20多年来,《会计法》在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各项相关的配套法规相继出台,初步形成了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各项监督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但是在这20多年里,尤其是近十年来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在建立、健全和执行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会计法律制度更新的滞后

历史表明,必须伴随着政治、经济环境乃至会计、审计环境的变化,适时修订已有的法律并相应地颁布新的法律制度,以充分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所以我们的会计法律制度应当适时进行修订,以适应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而我们在法律方面对适时修订比较注重,而在法规方面则明显滞后。一部1987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在2005年才以一部《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所替代,试想一部在计划经济末期制订的法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运用,其规范效果可想而知。类似的一些法规,现在尚无新法规替代的现象还仍有存在,诸如1988年国务院制定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二、会计法律制度建设中依然存在盲区

对于一项法律制度来说,它所规范约束的行为应是经济生活中共性的问题,但诸如对于“小金库”及“账外资金”这样普遍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我们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至今仍没有一个法定的、公允的界定,只是在《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十七条中规定了一个处罚条款:“单位和个人违反财务管理的规定,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的„„。”在经济活动中就一个违纪违规问题也会有许多表现形式,究竟如何界定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则没有一个公允的解释,致使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对这些问题的界定凭借自己对字面的理解,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介于此使得在执法过程中对一些没有法律界定行为的处理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五花八门,失去了法律的严肃性。

三、会计法律制度中的语言表达不可操作

我国的法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有的语言,那就是“情节严重的”、“情节恶劣的”、“情节特别严重的”,这些语言都给法律烙上了“人治”的印迹。因为只有通过执法人员的主观判定,才能确定什么是“情节严重”或“情节特别严重”,而每个执法人员判定的情节严重程度各不相同,这其中没有任何客观量化指标可考,也给执法不严造成了可乘之机。

四、会计法律制度在制定中缺乏责任追究条款

在会计法律制度中,往往有很多规范性字眼,“要如何如何”,“不得如何如何”,而在执法过程中,遇到了违反这些规范性的规定时,又找不到相关的处罚和责任追究的规定,只好将这些问题搁置起来,由于执法的无奈,从另一个侧面也纵容了违法单位和违法个人,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

五、会计法律制度在制定中对责任的追究处罚偏松

在我们的会计法律制度中对违法责任的追究往往偏松,只要没有构成《刑法》中规定的那几种经济犯罪,大多对责任人员以罚款、行政处分作为处罚手段,而且在执法中存在诸多影响执法的因素,致使应受到追究、处罚的责任人员没有受到应有的追究。由于没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使得形成恶性循环,违法违规人员的胆子越来越大,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改革乃至会计、审计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中建立健全已初步形成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将是下一阶段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始终注意解决它的制定机制与执行机制的统一性问题,既不可以无法可依或因法缺位而导致法制控制缺位,也不可以有法而不依或执法而不严,更应当严加防范的是那种通过篡改法制或出卖法制而盗窃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必须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会计法律制度的科学制定与严格执行的关系,是对市场经济进行法制管理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制保障。

六、完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对策

1.加快会计法律制度的更新步伐,以适应我国政治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作为立法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世界上绝对没有一成不变与一劳永逸的会计法律制度,世界上也绝对没有一种出于万能状态的会计法律制度。世界上任何一个法治国家如果不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解决会计法律制度的制定、修订与执行机制运行中的统一性及一致性问题,便不可能避免它的历史悲剧的重演。以美国为例而言,从1938年所发生的麦克森·罗宾斯破产事件到2001年所发生的安然公司破产事件;从1938年普赖斯·沃特豪斯会计公司在执行对罗宾斯公司审计中所出现的问题,到2001年安达信会计公司在执行对安然公司审计中所出现的问题,便充分证实这一点。所以适时修订已有的会计法律并相应地颁布新的法律制度,对下一步的会计改革十分重要。

2.借鉴国外会计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兼采众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律制度的模式。在建立健全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中,要充分借鉴世界上两大法系在建立会计法律体系方面的优秀成果,既要借鉴英美法系的创新性,又要借鉴大陆法系在制定法律中的切实性、可操作性和关联性,使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在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方面起到坚固屏障的作用。

3.在我国未来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演进中,必须正确认识与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应当认识到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运行规律,在未来会计法律制度体系改革方面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重大环境要素所带来的变化,而另一方面又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而且在其演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极其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与复杂性又决定了我们在改革中必须合理确定会计法律制度革新的历史进程,既不可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也切切不可盲目进取而超越客观实际,使国民经济受到损害。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推进会计的国际协调应当是进行会计法律制度改革的主旋律,而世界的会计真正进入到全球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尚需经历一个相当长历史阶段的逐步演进的过程。根据以上认识来确定我国今后会计法律制度及其体系建设的方向,正确确定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进程都是十分重要的。

法如科·米吉提

第二篇: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已初具规模,但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有一定的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统一的物流法,我国现行的调整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散见于关于物流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技术法规中,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物流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规范不协调从总体结构上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而系统地调整物流法律关系的部门法。现行的物流立法涉及众多部门,中交通、铁道、航空、内贸、外贸等等,而这些法律法规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甚至各个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和冲突现现象,这就使得物流法律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难以落到实处。

2、现有规范不完整从完整性上来看,不少物流关系没有法律法规加以调整和规范,物流业仍有不少法律真空地带。物流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业务已经远远超出最初的仓储运输,而对于出现的新业务和新问题,原有的物流法律法规没有对其进行调整和规范。比如对于物流标准化问题,我国目前只颁布了《国家物流术语标准化规定》,而对于其他各个方面的标准则无规定。

3、法律规范效力层次低从法律效力上来看,我国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强。现行很多物流法律法规多是由中央各部委、地方制定和颁布的,大多是一些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规范性不强,在具体运用中缺乏操作性,难以产生法律效力,多数只适合作为法庭审判的参照性依据,不利于调整各物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4、物流立法相对滞后从时效性来看,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随着经济体制、管理体制以及市场环境等的变化,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已大为不同,但由于现行的一些物流法规还是从原计划经济体制中延续下来的,所以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的发展,更难适应我国加入wto 以后物流国家化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框架构建

完善物流法律制度,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物流法体系,是促进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流法体系是以物流法为基础、以物流主体和行为法律规范为主体的各种法律规范按照一定规律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我国物流法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主体法,即确立物流主体资格、明确物流主体权利义务和物流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的法律规范。物流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物流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二是物流行为法,即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行为的法律规范,它是各种物流交易行为、惯例法律化的产物。物流活动涉及采购、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方面;三是物流市场管理法,即调整国家与物流主体之间以及物流主体之间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物流的组织管理,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四是物流标准法,即确定物流行业相关技术性标准的法律规范。

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应界定为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与物流直接或间接相关节法律法规文件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应涵盖与物流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文件,通过对现有的物流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文件,通过对现有的物流法律规范的清理、修改、补充和整合,理清脉络,疏通各单位法律规范之间的承接和递进关系,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

第三篇:我国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管理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它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无法体现政府的“隐性债务”,无法形成反映资金实际收支情况的财务报表。本文从政府会计内涵、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结合我国的实际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 内涵 目标 要素 体系 权责发生制

一、我国政府会计内涵的界定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净资产五大要素,其中基金和结余列入“净资产”反映。鉴于基金一般具有专项用途,单位不能自由支配,以及政府会计体系内虽有反映资金运营情况的各类结余,但结余并没有明确为一个要素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从政府会计自身的特点出发,重新界定政府会计要素的概念。笔者参考目前政府会计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方法――将“净资产”分为基金和结余,将政府会计五要素改为六要素。现对这六大会计要素进行如下定义:资产:是政府会计主体掌管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负债:是政府会计主体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偿付的债务。收入:是政府会计主体为实现其职能或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或开展业务活动,对财政资金的再分配或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或损失。基金:是政府会计主体为实现其职能或开展业务活动所需资金的基本来源,该资金来源有一定的限制,无需偿还和不求回报。结余:是政府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二、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会计目标定位不准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还不够准确。基于公共受托责任,学术界一般将政府目标按照从微观到宏观分为初级目标、中级目标、最高级目标三个层次。而我国总预算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强调总预算会计信息要满足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及管理的要求,过分关注上级财政部门和满足各级政府对信息的需求,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二)政府会计体系结构不严谨

财政总预算会计只对公共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记录,并且只重点核算拨出的预算资金,而这些单位获得的拨款资金购置资产将会脱离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督。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行政单位会计也无法对负债进行全面的核算,不利于科学地建立政府负债管理系统。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体系对专项资金监管不严,使得行政单位有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基本建设资金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同时运行,使得基建拨款的管理体系不够严谨科学,不利于行政单位建立具有合规性的财务管理体系,容易造成公共资产的流失。

2013年可谓预算会计改革年。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均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关于“固定资产”要素的改动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调整,即把“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把“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把“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把“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二是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即通用设备由500元提高到1 000元、专用设备从800元提高到1 500元;三是把“固定基金”修订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四是引入“折旧”因素;五是明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六是每月末把“基建账”数据纳入大账核算;七是明确了盘盈固定资产计价的方式方法,即依次计价的标准为:重置完全价值、按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及名义金额等。其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目的就在于适应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需要,而形式上却采取了“虚提”的方式,即计提的折旧额不直接计入“支出或费用”,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三)现行的政府会计核算范围过窄,难以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和加强,政府会计做账模式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集中采购的实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使得政府核算的资金运动空间和范围得到了延伸。但是,这也对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不能全面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虽然固定资产在行政单位会计中得到核算,但是政府的预决算无法科学完整地反映其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购买政府固定资产的资金一旦支出就从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不能满足公众对其使用和报废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监督。长此以往,政府上级部门划拨下级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就不能通过政府财务信息完整全面的反映。这样就使得政府的资产缺乏监督,造成政府资产的大量流失。在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中,政府投资视为“一般财政预算支出”,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投资形成的所有权。政府资产的转让和出售视为“一般财政预算支出”,不能全面反映投资资产的减少。

(四)收付实现制给政府造成了隐形债务问题

1.利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在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和实际可用财政预算资源信息方面存在差距。在收付实现制下,根据目前的业务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经济活动的资金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发生现金支出行为,但在短期或长期付款承诺的行为已经成立,事实上,已形成了一个隐含的政府债务问题。

2.这种债务是隐藏在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的负债,因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将能够获得整体的政府债务信息,但这不利于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和预防金融风险。虽然从目前政策看,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具体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材料、产成品、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交税金、经营收入、经营支出、销售税金、成本费用。但是这种核算毕竟只是少数业务,不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核算的方式和方法。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下的财务信息反映低估了当前财政支出的规模水平,虚增了国家财力,进而将影响以后政府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预算。

(五)财务报告披露不完整,缺乏透明度

截止到目前,由政府提供给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各项财务报告中,还没有一种报告能涵盖全部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及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动。这种财务报告更接近于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或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政府目前的财务报告制度不能完全反映政府综合的财务状况及政府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由于预算会计信息间接传递的形式是通过政府的预算和决算来执行,预决算的主要使用者是广大企业个人纳税人、社会群众及捐赠人。目前的财政预算会计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广大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所提供的政府会计信息不透明,一些有用的信息不公开不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的监督,这必然会导致政府腐败行为的发生。此外,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在会计报表中重点强调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执行结果,并提供信息,以满足国家预算管理的需要,没有将行政单位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对其自身财务状况信息进行披露,这不利于政府服务职能的充分实现。

三、我国政府会计改进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一)构建政府会计目标

会计起源于受托责任,这是我们研究会计理论的出发点。然而,我们的会计方法和会计制度没有明确提出受托责任的概念。我国应引入政府受托责任的概念,从会计目标开始改变,只要目标定位准确,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政府机关是行使其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的机构。政府是代表国家实施财政资源配置的机构,因此使用和管理财政资源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源提供者的监督。政府部门必须对使用的经济资源有效性负责。政府有义务向客户(公众)提供公共信息的报告,以监测和评价政府工作的效率。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行政改革的发展,公众日益迫切需要了解公共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政府的金融信息和政策做指导,从而对市场做出正确的判断,来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效率。因此,政府的财政目标应旨在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强调以公共受托责任作为政府会计目标的逻辑起点。

(二)明确政府会计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

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对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进行严格区分,依据我国预算会计所具有的特征,我国的预算会计不仅不是政府会计,甚至不是完全的预算会计,它只是反映预算资金流转过程的预算执行会计。与西方国家的预算会计相比,我国的预算会计还不够完整,与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相比,大相径庭,可以说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因此,从预算会计拓展为政府会计,首先需要转变整个预算会计的观念。随着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其会计规范必将从制度模式逐步向准则模式转变。因此,明确政府会计体系,并制定出一套结构科学、内容完整、先后有序、概念统一并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基础。

(三)扩大政府会计核算范围

我国目前政府会计核算范围主要是财政资金运动过程,而对资产、负债的核算不全面,尤其缺乏对政府或有负债的核算。所以一方面应完善对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另一方面则应该增加如贷款担保、未决诉讼、对陷入严重财务困难的国有企业进行财政支持的可能性等或有负债的核算。

(四)政府会计的记账基础应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收付实现制下的政府财务报告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动,会计报告的信息不够完整,而权责发生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提供财务方面的信息,能够对政府资产、负债、结余进行全面的反映,还可以使管理者清楚地了解财政成本及其在时空上的变化。具体来说,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资产的持续管理。在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下,可通过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来反映资产的使用状况及更新要求。这些信息对于资产管理及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收付实现制对资产的管理集中在是否投资于新的资产。权责发生制下政府对资产的管理不仅是对资产增购问题,而更应重视对现有资产如何进行养护、改良以及延长其使用年限,对使用年限较长的基础设施尤其应该如此。

2.权责发生制核算将“隐性债务”显性化。权责发生制能揭示社会保险、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政府长期承诺形成的负债,从而能有效地避免隐性负债藏而不露的问题。机构管理者难以将其自身应承担的当期责任和义务转嫁给继任者,有利于政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从而提高政府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政府对其负债全面地加以揭示,既有利于今后的预算决定,也有利于政府制定正确的投资及融资决策。

3.权责发生制能完整地反映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权责发生制核算方法可以对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配比,这种成本既具有期间可比性,也有空间可比性,可以与外部竞争者进行比较,从而有利于鼓励竞争,有助于决定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同时基于真实成本基础,在管理上就可以要求公共部门以产量(产品或服务)或经营成果来衡量其工作绩效,从而有助于政府部门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4.我国引用权责发生制的几点构想。在政府会计领域,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和改革从世界范围来看,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借鉴西方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初级阶段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即原则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对某些特定业务则偏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如:预算支出中的退休养老金;政府采购中跨资本性支出;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等。改革中随着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扩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范围,直到最后实行完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五)改进政府的财务报告的披露

1.重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政府财务报告也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政府财务会计报告也应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政府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除此之外,还应包括能反映财政资源的来源、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财政资源是否按照法律、法规或合同的要求使用的信息,以及政府如何筹集财政资金以满足其对资金需要的信息,国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信息。

政府财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营运情况表、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表。资产负债表用来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等财务信息;营运情况表用来反映政府的收入支出的变化情况;现金流量表反映政府现金的流入、流出及其结存情况;报表附表应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对照表,用来反映各政府部门实际收支与预算收支对比,以及政府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运作情况,附表还应包括一些监督情况等非财务信息以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受托责任。

政府财务报告最终的和最重要的部分是政府会计报表附注,应包括以下信息:对会计政策、会计原则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说明;对政府管理业绩的客观评价和分析;存放在金融机构的款项、对外投资、或有负债、未结清的保留数、期末结余情况说明和国家公共性资产等信息。

2.改进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国际上普遍认为政府向内部与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财务报告要受八个公认的会计原则制约,即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及时性、谨慎性。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迫切需要提高。

提高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政府财务报告系统中增加政府审计报告。像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政府财务报告在向社会各界公布以前必须经过政府审计师鉴证,政府审计报告已经成为政府财务报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包括政府的审计报告是完全有必要的,政府财务报告的鉴证工作的意义也非常重大。政府财务报告,不仅要对财务执行情况进行鉴证,还要对管理活动开展鉴证。财务鉴证是针对政府业务运营活动和公共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合规性和合法性提供的专项鉴证。

政府财务鉴定主要验证政府财政收支活动是否依据预算、法律、法规和其他合同协议进行,是否把财政资金用于限定的活动,并提供客观公正的鉴定意见。管理鉴证,主要是对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和业绩或绩效进行鉴证,主要对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鉴证。最后,政府财务报告鉴证效果如何还对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应高度重视政府审计师的资格认证,通过考试和继续教育来持续提高政府审计人员的素质。

四、研究结论

当前,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在不断稳步向前推进,以适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借鉴外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好经验、好方法。但会计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界人士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虽然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和思考,提出政府会计的改革应该立足于公共受托责任,会计改革的基本方向是逐步向权责发生制转变。但由于笔者研究有限,在政府会计改革实施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思想上应当积极,在步骤上应该稳妥,立足我国国情,制定一个更为详尽的改革方案,提出的建议应坚持中国特色稳步推进并做到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张琦.政府会计改革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6).2.崔伟,缑延红.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9).3.刘国忠.关于推进我国政府改革的若干建议[J].会计研究,2010,(12).4.焦小静.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问题初探[J].商业时代,2012,(11).5.郭兰英.试论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难题及应对思路[J].企业经济,2010,(4).6.安秀梅,赵大伟.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战略框架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3).7.张景钦.浅谈我国政府会计改革[J].现代商业,2012,(14).8.李英侠.关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因及会计目标定位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9.林孔智.探析“十二五”时期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J].知识经济,2012,(11).

第四篇:分析我国社会保险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模版)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298-01

摘 要 社会保险会计是指用专门的方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录、核算和反映,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保险会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社会保险基金更有效的运用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提高这项基金的使用效益、准确反映基金的收支余情况,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社会保险会计 问题 改进措施

一、社会保险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保险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对暂时或者永久失去工作能力、工作机会,或者收入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由政府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会计就应运而生了。它是记录、核算社会保险内容并且提供报告信息的一门专业的会计,主要有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和健康经济学三个主要的理论渊源。

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在我国还处于建立的初级阶段,体系的内容也还比较多。我国的社会保险在过去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在负责,计划经济的色彩非常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及社会保险会计制度体系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我国在1999年重新颁布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主要的对象是工资劳动者,主要特点表现在会计主体的多样性、平衡公式和会计要素的特殊性,以及“银行存款”的专户分列性。

二、社会保险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会计制度的滞后性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险会计制度滞后性带来的管理问题是明显的。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民社保体制初步形成。如养老保险方面,在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在医疗保险方面,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制度。相比之下,社会保险会计制度就显得滞后了,有关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方面的会计制度尚未出台,不能适应当前新的形势。

另外,在会计报表填报方面不统一问题也很突出。比如,同样一项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需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或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的不同要求,编制多套会计报表;在会计科目设置上也存在不够完整的问题。我国的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管理若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改革发展,可目前没有专门的核算科目,而其他的一些相关的科目也不够完整,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管理方面比较混乱。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统一,可是管理上却落后很多,以前的陈旧的多头式的管理体制仍然是主要的运行方式,以前的部门间的利益格局也难以在一时之间被打破,虽然中央不断号召要进行基金管理的改革,可事实上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全国性的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已经面临非常紧迫的局面,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保险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制度化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方式并未正式建立,仍然存在社会保险基金被挪用或者吞噬的威胁。所以建立完善的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保险会计制度已经是当务之急。

三是在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改革方面进展比较缓慢。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管理没有法律依据,手段也比较软化,目前也并没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来对社会保险费的征管进行规范。现在主要的收缴社会保险费的方式都是用协调的方式,弹性大,尺度软,管理效果当然不会好。还有一些人对于这项费用不太了解,甚至会有拒缴,故意拖欠等的行为,给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四是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后的弊病问题。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安全性是比较有保障了,但基金管理的责任主体模糊了,基金收支的整体意识弱化了,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率降低了,基金收支管理的工作效率下降了和运行成本提高了。总体来说社会保险的会计制度问题是根本所在,不解决制度的问题就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问题。社会保险的会计制度问题已是我国社会保险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我国社会保险会计问题的改进措施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我国的社会保险会计制度的滞后性问题。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和建立健全统一的会计制度已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统一全国的社会保险会计报表,设立完整的会计核算科目,使社会保险会计的核算工作更加完善。

其次,就是要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既要拓宽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但也不能违背权力与义务相结合、公平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各方共同来承担责任,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社会保险会计制度的合理设置进行统一,有序地开展。因为原有的社会保险基金已经无法增值了,大部分的资金都存在银行,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用于购买国债,从数量的角度看,社会保险基金在所得利息方面也是可以保值增值的。但在通胀率方面,因为我国的cpi指数上涨的幅度是大于国债利率和银行利率的,所以社会保险基金就不能增值了。

第三,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体系。在任何国家,社会保险制度都是起着安定社会的重要作用,我国也不例外。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供分配的资金对于社会保险事业来说也是必须的,所以在筹资渠道的完善和加大财政投入等方面都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

第五篇: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途径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途径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给国有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国企正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通过对国有企业管理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发现,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漏洞,监督体制不科学或监督不力,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加强国有企业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亟待关注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多方面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途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企业管理 问题 途径

【引 言】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历来是一大难题。国有企业在管理方面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对国有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当前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通过对国有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及对策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途径,最后得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管理方式的目的,以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的和企业全面的发展。【正 文】

一、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由于多数国有企业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决策程序不科学。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多由政府直接任命的,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身兼数职,各种决策集于一身,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法监督,这种现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二)国有企业管理者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国企的生存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国有企业管理团队状况如何,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有企业的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对于国有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由于旧有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和规则。另外,我国国有企业的民主管理形式和民主管理机构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不认真按照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程序,不征求代表对会议内容和有关问题的意见,事关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问题,不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而以企业的决定、制度、规定等方式下发执行。

(四)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机构繁多且不合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机构上层次过多、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国有企业从总公司到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几乎都分别担任着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职务,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费用,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进步。

(五)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自身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不强。目前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开展了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并没有成为我国大部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这在于我国企业管理滞后,无法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无法使技术创新得到正常的发展。

(六)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混乱,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工严重流失与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并存。

(七)我国国有企业没有形成科学考核机制、绩效评价机制,造成人才流失、浪费严重。我国国有企业,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很好发挥其才能,造成严重的人才浪费。在收入分配方面缺乏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仍很严重,忽视了人在工作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有企业不得不面临外部环境的发生深刻变化所引发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当前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混乱,决策不科学。公司设立了分支机构、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但却没有划分清楚各自的责、权、利关系,更由于领导相互兼职,使这些机构间的责、权、利关系更加混乱,职员要对分支机构、子公司领导负责,分支机构、子公司负责人则对总公司领导负责,因此一般职员无权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活动,一些重大决策主要由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负责人决定或由他们报告总公司后决定,那么这些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权发表意见也无法监督。

(二)监督机制不科学,内部监督工作软弱。国有企业管理内部监督机制不全,内部监督部门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或流于形式,避实就虚,不能真正发挥内部监督部门的作用。

(三)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不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存在问题,有些领导政治、业务素质不高,领导、决策能力不强;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有的管理者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不团结,内耗严重,形不成合力,严重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四)目前国企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队伍结构比例失调,管理人员富余、一线操作人员紧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普通型、技能单一型的人员富余,而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不足。

三、面对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的改进途径:

(一)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建设,优化职工的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方式和途径。国有企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金字塔式的集权决策方式变为一种层次分明,职责分明的分权式决策方式,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透明度,建立民主、监督体制,要明确公司领导、各分支机构、子公司及职员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并使部分职员参与决策。其次对各分支机构、子公司负责人的选拔、任免、考核、奖惩等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明确国企总公司,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决策的三个层次。在分清各层次的决策权限后,还应根据各决策层次的不同情况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或决策机构。

(二)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要发挥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

1.加强企业党组织的监督,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作用。为了适应现代制度的要求,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的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可以通过聘任程序,分别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工会中的党员负责人,可以通过党章和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自觉接受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

2.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审计监督。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应适时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凡是由于违法违规等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并不得继续担任或易地担任领导职务。

3.加强外部监督,完善各项制度。实行以严格预算为基础的企业财务制度,严格执行预算规定;通过委派稽察特派员、财务总监、督察专员等实施监督;制定设备、原材料采购招标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新闻媒介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作用。

(三)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落实工人在企业中主人翁地位、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开展企业民主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进行评议企业领导,公开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落实职工群众对企业管理进行监督和对企业干部进行监督的重要措施。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代表是代表职工群众参政议政,要加强职工代表企业主人翁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四)努力提高国企管理者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一个企业的兴衰,其领导起着关键作用,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性,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同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采取企业内部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办法产生国有企业管理者。

(五)加大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改革力度。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应立足构建现代企业的角度出发,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步骤地进行补充和调配人员,从而确保与整体经营战略相一致。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的配置,继续实行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力争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劳动力引进、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特殊人才聘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快高级人才薪酬待遇与市价位的接轨进程,不断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益。

2.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取消国企终身雇用制,加强企业内部竞争,打破年功序列制,改变原有的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规则,增强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要保证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就必须对人力资源提前规划,尽早开发,尽快培养,打破人事管理条块分割,建立统一、全面、持续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六)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目前,国企组织管理体制下的考核分配制度、激励措施不完善,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准确定位。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业绩、对企业的贡献等。全面的考核和公正的评价,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自我定位,激发其成就感、责任心和事业心,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制定激励报酬计划,促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能够实心实意地为企业工作。

(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薄弱滞后,企业精神模糊,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构建优良的公司精神,发挥企业精神的凝聚作用,在公司全体人员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形成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包容和吸收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精华部分,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适应员工队伍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冲突增多的新形势,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国有企业全面发展。

(八)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市场适应能力。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是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谓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对旧有的决策及决策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整合和流程再造,更好地执行旨在规避风险、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的企业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决策。面对统一、开放、竞争形势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结束语】通过上文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我们可以看出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管理方式的目的,以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的和企业全面的发展。【参考文献】

1.《新世纪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周绍朋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垄断行业国有独资公司制度创新研究》,石磊着,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3.《当前国有经济改革中利益主体分析》, 魏杰、沈莹,《国有资产管理》1997年第7期

4.《国有无形资本的内涵、量化与保护》,张明龙.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5.《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研究》,吴鹏着,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年12月

6.《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全集(第二卷)》,李书霖,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5年9月

7.《国有企业法律实用指导》 编写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9月

8.《 公有制的基本特征和国有经济改革 》,王 钰 王金柱,《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1期

下载浅谈我国会计法律制度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改进(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国会计法律制度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改进(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答: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2、......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包括四个方面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1.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包括四个方面:(1)会计法律。其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指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2)会计行政法规。......

    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作者:时间:2010年1月25日+ 大中小更换背景颜色:为贯彻自治区国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税收政策法规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年”活动,积......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范文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摘 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其科学性,全国各地的政府要带领相关的国土部门对土地规划进行严格把控,以保证......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摘要: 我国个人所得税订立太晚,个人所得税法在修订后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存在着税制不完善、公民纳税意识薄弱、......

    浅谈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问题及改进

    浅谈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问题及改进 摘要:财务报表是企业管理者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信息来源,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企业对财务报表的要求也更加......

    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学校代码:10484 学 号: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自学考试(会计专业)本科生论文 论文题目: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专业名称:会计......

    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企业行政是现代企业的中枢神经,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是上级领导同各部门员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