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
班主任话细节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名誉
王继文
甘肃省兰州市二十三中学
邮编730094 在班主任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而如何正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以下一个教学管理案例,曾引起了本人的深思。
2002年秋,初一新生入学后的一个周三中午,班长张某找到我说:“姚某把我的钢笔偷去了,老师您要给我做主,让他还给我。他还说,姚某在上小学时就偷过别人的钱、本子、钢笔等等。“我的钢笔是我姑姑从西安寄给我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支钢笔,你一定让他赔给我。他不赔,我就找他家长赔!”他情绪非常激动的说。我若有所思的问;“你怎么就断定就是姚某偷了你的钢笔呢?”
叮嘱他不要到处张扬,先回去再找找,等的调查结果。
下午自习时,我与姚某进行朋友式的单独谈话,看着他神情紧张我视而不见,先从学习情况入手,询问他是否习惯中学生活和学习情况,接着又询问她的家庭情况,他一一作答案。等消除了他的心理戒备,我又说:“你能将你小学阶段的优点,缺点告诉老师吗?他沉思一会儿,然后用信任的眼光看着我说:“老师,我的优点很多,爱帮助别人,爱劳动,团结同学,擅长打篮球,讲道理…..缺点是粗心大意,学习不认真。”我针对他的优点进行一番鼓励后说;“如果有同学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拿了你最喜欢的东西,你会怎么办?”听到这句话,姚某的脸一下子红了,低下了头。好久他才强忍着难以形容的心情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拿张某的钢笔。”这时我说:“姚某,老师知道你喜欢张某的那支钢笔,但那是张某最喜欢的钢笔……”姚某听到这儿,流下了眼泪,哽咽着……“老师。那张某的钢笔该怎么办呢?”我告诉他让他偷偷的放回那支钢笔。同时,我向他保证不将此事告诉家长及其他同学,绝对保密。第二天在姚的作业某本中看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谢谢您!我不会让您失望的。”我深深的感受到保护学生名誉的重要性。后来张某告诉我说钢笔在书包的夹层了找到了,他自己也因没有证据,妄下结论感到惭愧,进行了自我批评,并表示他私下向姚某同学道歉。
初中三年生活中,姚某同学再也没有出现类似偷窃行为。如今他走工作岗位,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还经常向我咨询一些事情的解决办法。
如果当时我采取过激行为{体罚和搜身),严重损害了姚某的名誉自尊,给该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也许使他一辈子背上“小偷”的名声,从而导致他破罐子破摔,这即影响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又不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学校、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而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即保护学生名誉,又使学生双方认识到了错误,同时提高了我的班级管理水平。
所以班主任的许多细节工作使我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保护好每一位学生的名誉。
第二篇: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
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
王士吉
(山东 王士吉)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刚开始上课学生的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气氛转为沉闷。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以旁观者的态度看待自己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失去了主体,教学效益低下。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由于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进入疲劳“波谷区”所 致。
(附图 {图})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其大脑兴奋中心是随着时间的演进呈曲线变化的。而且,这种兴奋中心不是长时间固 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里,而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变化的。刺激的强度降低,就会导致学生的 求知欲下降,这时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就会进入疲劳“波谷区”。在这种“波谷区”里学习,学生感到疲倦、厌烦,对老师施加的影响漠然置之,学习不再是他们的自觉行动,而变成了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师必须善于“铺路搭桥”,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波澜”,刺激学生的兴奋,让 “波谷区”产生“振荡”,使学生的疲乏感在短期内消失或不产生疲乏感,在愉悦的情绪中顺利地接收教师所 传授的知能信息,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所谓“波澜”,就是指在教学主体部分的一定发展阶段,教师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造出良 好的教学审美情境,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亢进和起伏状态。在教学 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设计“波澜”。
一、设置悬念,启动“内驱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生进入迷津的地方,教师要抓住关键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的 “内驱力”,诱发其探索意向,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境界,形成教学中的“波澜”,使疲劳“波谷区”产生“振 荡”。
如在《七根火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及时地提出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是谁?”这样一个问题,由此激活了学生的思路。一部分同学认为:课文对卢进勇的描写较多,对无名战士所 写甚少,卢进勇是小说的主人公;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无名战士持有七根火柴,围绕火柴所发生的一切体现了 作者想要阐发的一种精神,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有的同学认为,课文描写卢进勇的笔墨较多,对无名 战士的叙写也重要,两人都是小说的主人公……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对学生见解的是非 曲直不立即作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去做进一步的思考、探索,故意设置多重悬念,制造学生的缺憾 感。进一步发问道:“如果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样多的笔墨来写卢进勇呢?”这 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学生紧扣课文,抓住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深入地领悟着文章的 含义,无形中,无名战士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同学们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接着问道:“无数的革命先烈 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更大的感情波澜,很多 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疲劳“波谷区”由于“波澜”的出现轻松地度过了,填满了“波 谷区”的是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紧张活动。
二、运用讨论,求“共生效应”
采用讨论的方法设计教学中的“波澜”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赞可夫指出:“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 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和教师的谈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年学生,为了阐明自己的 观点,他们会竭尽全力找理由、查依据,在相互激发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和发展,即产生“共生效应”。
教学《驿路梨花》时,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重拟了课文顺序,又进行了片断朗读,变序复述等教 学活动,课的内容即将完成,学生松了一口气,注意力开始分散,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及时提出了“课文不是 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方法是否就这一种呢?你还有其它的组材顺序吗?”这样一些问题让 学生讨论,仿佛在一池静水中投入了一块石头,激起一层一层的浪花。一位同学说:可以从瑶族老人打猎写起 ;另一位同学说:可以从老余第二天早上修房子写起;还有一位同学说:可以从梨花姑娘出嫁写起。全体同学 思维极为活跃,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创造的对象上来。在相互的激发中,人人都想找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 在积极进取的情景中获取了新知识,享受到了创造和劳动的自豪感。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的疲乏感消失,而 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直观,激趣解难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大脑获取信息的百分之八十五。要想使疲劳“波谷区 ”振动,必须重视发挥视觉的优势,利用板书、图示、录像等增强刺激物的强度,协同各种感官,使教学过程 由抽象变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以提高感知效率。
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把诗歌的内在节奏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 在范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之后让学生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时,学生出现了焦虑状态,活跃的课堂 气氛受到压抑。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及时给学生出示了表明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图示:
(附图 {图})
图示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利用视觉的刺激,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看着图示,吟着诗歌跨越了思维的荒漠,体会出了诗人怀念的深长、感激的沉重、控诉的淋漓、讴歌的热情、咒语的酣 畅,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节奏”。
再如,《荷塘月色》的描写意深景清,但让学生体会意境时,很多学生茫然无措。他们由于对“舞女的裙 ”、“凝碧的波痕”、“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合谐的旋律”等形象费解,造成了思路的阻滞,进入 不了意境。我适时地放映了电视片《荷塘月色》,让学生看着电视,对照着课文去体会,形象与思维有效对接,互相激发,抓住了学生,使他们顺利进入了意境,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
上述两例均运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借助视觉形象,化难为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避免了 疲劳“波谷区”的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波澜”的方法不止以上三种,而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何种方法,其意图都应 在于用极短的时间迅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将学生引入预期的情境,使其注意力在审美感染影响下向更 高层次集中,形成对“波谷区”的强有力的冲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善于“推波 助澜”既是一种教学的基本功,也可以算是一门教学调控的艺术。
第三篇:学习心得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一个教师教学成绩的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教师能否及时地、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也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呢?
一、沟通需要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害怕吃苦,害怕困难。作为老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硬性任务,我们要讲道理,不能一味批评指责。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他们,必然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学生遇到难题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老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尊重,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关系。
二、沟通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基础之上
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就是老师要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困难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能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尤其是那些我们平常认为有缺点的、表现不好的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能够、才愿意与老师交流,才愿意把自己的真心话向老师诉说。小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家庭各异、性格各异、特长爱好各异,如果我们用同样一个模式去要求他们、束缚他们,将来我们培养出的只能是千人一面的“机器人”。不溺爱“乖乖生”,不歧视“学困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沟通需要用真心去与学生交朋友
教师爱学生,就是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侮辱学生,理解他们的幼稚和无知。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有潜在的能力,要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炼中成长。教师与学生谈心交流时,必须要用真心去对待童心。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时,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相融。真诚、真心是打动人的有效手段,只有真心,才能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打开心扉,倾心而谈。
四、沟通需要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去看待学生的优点,想方设法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孩子多一些激励和表扬,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我一定能行”的心态中觉醒、奋发、自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决不允许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宽谅、容让,一分为二。孩子是在成长过程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再从行动上加以改正,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要倡导“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当众,批评要个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赢得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对老师怀有尊重、崇敬的心态,老师的话他就愿意听,并且乐于行。特别是对“学困生”表现出来的优点和进步,要紧紧抓住,倘若是潜在的,要沙里淘金去寻找;即使是微弱的,也要扬其所长,尽量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到老师能看得见,自己能行、也能成功。在一定场合下,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和一个关心学生的动作,都会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或许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使其终生难忘。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沟通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教师和学生沟通最惯用的方式是面对面。面对面有很多好处,直接方便,有利于沟通彻底。但是,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也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教师自己心情不好、情绪不好时,即使有学生违反纪律,最好也别找学生沟通。这时如果学生不能意识到错误,教师比较容易发火,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恶化。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和控制,不能把怒气、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要在情绪稳定的时候找学生沟通,比较容易沟通成功。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课堂上、大庭广众之下就指出他的错误,他们会觉得丢面子。即使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不肯很好的接受。所以应尽量避免人多的场合批评学生。可以课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然最好其他老师不在的时候,和学生心平气和的交流。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可以把学生叫到无人经过的楼道,单独和学生谈话。要避免直接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和学生谈话,同班同学可能会围观、起哄,影响沟通效果。
六、沟通需要持之以恒。
沟通不能只在学生犯错后,沟通应该是经常性的事。学生犯错,要和学生沟通;平时也要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兴趣,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等等。除了面对面和学生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与学生沟通。比如作业本也可以作为沟通的桥梁。老师可以把对学生的要求、表扬、批评、建议、看法等写在每次作业的后面,用文字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有时比直接用语言的方式效果好。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写在后面,达到双方沟通的目的。对于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语的学生,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通过这样的交流,很多学生都会心领神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好的方面继续保持,坏的方面积极改正。
总之,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第四篇: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淮南十二中
张川
近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学法知法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理论。通过教师法制教育学习,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的信念。
一、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体现依法执教。
1、教师要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教师的依法执教,主要是通过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体现,通过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法性和合法性来体现。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大量的规章、制度、守则等,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其行事,依法执教的目标就能达到。
2、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师“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可通过与学生交心谈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家访;对学生进行操行等级评定;教师平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一个小的表扬与批评等等。教师是通过多种渠道和一系列的育人行为来把党和国家关于育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育人活动中。
3、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把操守和师德作为以身立教的根本。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以德立身,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自身高尚的人格,真正肩负起传播文明、塑造灵魂的崇高使命,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
4、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5、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提出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善恶、智愚,均给以教育,不应有所歧视。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做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几千年前的我国教育家就倡导教育公正观念。现时代的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更应树立教育公正观念。这是实现自觉依法执教的前提。依法执教这一职业道德规范,必然要求教师内心树立教育公正观念。如果没有教育公正观念,就连起码的教育法律都难以真正遵守,更谈不上什么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法是实现公正的手段,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公正。抛弃了公正观,就是抛弃了法的实质和宗旨。
二、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做为一名教师要懂法
教师除了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以外,、《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明文规定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强调“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束缚,碍于情面,教师很少能够鼓足勇气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或忍辱负重,或忍气吞声。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又离得很近很近。善于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转变观念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容,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教师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专业权利的多少,不仅反映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与保护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社会民众及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与地位。
2、做为一名教师要不违法 教师违法,法律上的后果自不必说,在教育实践中也与教师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说教师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学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加深。这是教育的失败,是学生的不幸,是教师的悲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出现不能依法执教甚至违法执教的现象。其中,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发生过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侵犯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地停学生的课、把学生赶出教室,尤其是剥夺学生休息娱乐的权利、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题海战等现象在我们身边难道就没有吗?
记得有教育专家说过,一个学生在课上犯困了,老师让他站五分钟之后让他坐下,就不算体罚,如果让他站一节课,就是体罚。二者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他头脑清醒,那为什么不选择前一个做法呢。
懂法、不违法的实质就是在保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
1、法律培训 目前,我们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在职培训只限于本专业范围的知识,进行法制教育培训却是一个薄弱环节,虽说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广大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教师法律知识贫乏,法律素质不高,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甚至严重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还时有发生;有些教师法治观念不强,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和做法,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秩序,也有损教师的良好形象。
因此,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是当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教师保护自身的需要。
2、关注的焦点问题
上课期间可以让学生出教室吗?上课时有人找学生怎么办?学校对在教师提前下课后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是否担责?教师在上课期间有必要检查出勤情况吗?教师对于学生的危险和不当行为是否要及时制止?教师在教学时不慎造成学生受伤是否要承担责任?教师的哪些行为属于侮辱学生的不当行为?教师是否可以留置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学生上课时突发疾病怎么办?教师是否可以将违纪的学生逐出教室?体育课教学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是否有责任?学生在实验课上受伤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这些法律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急需知道的,只有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法制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内的人身损害案件的发生,才能让教师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教书育人。
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更应该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第五篇: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淮南十二中张川
近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学法知法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理论。通过教师法制教育学习,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的信念。
一、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体现依法执教。
1、教师要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教师的依法执教,主要是通过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体现,通过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法性和合法性来体现。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大量的规章、制度、守则等,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其行事,依法执教的目标就能达到。
2、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师“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可通过与学生交心谈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家访;对学生进行操行等级评定;教师平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一个小的表扬与批评等等。教师是通过多种渠道和一系列的育人行为来把党和国家关于育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育人活动中。
3、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把操守和师德作为以身立教的根本。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以德立身,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自身高尚的人格,真正肩负起传播文明、塑造灵魂的崇高使命,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
4、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5、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提出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善恶、智愚,均给以教育,不应有所歧视。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做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几千年前的我国教育家就倡导教育公正观念。现时代的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更应树立教育公正观念。这是实现自觉依法执教的前提。依法执教这一职业道德规范,必然要求教师内心树立教育公正观念。如果没有教育公正观念,就连起码的教育法律都难以真正遵守,更谈不上什么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法是实现公正的手段,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公正。抛弃了公正观,就是抛弃了法的实质和宗旨。
二、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做为一名教师要懂法
教师除了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以外,、《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明文规定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强调“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但由于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束缚,碍于情面,教师很少能够鼓足勇气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或忍辱负重,或忍气吞声。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又离得很近很近。善于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转变观念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容,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教师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专业权利的多少,不仅反映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与保护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社会民众及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与地位。
2、做为一名教师要不违法
教师违法,法律上的后果自不必说,在教育实践中也与教师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说教师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学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加深。这是教育的失败,是学生的不幸,是教师的悲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出现不能依法执教甚至违法执教的现象。其中,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发生过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侵犯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地停学生的课、把学生赶出教室,尤其是剥夺学生休息娱乐的权利、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题海战等现象在我们身边难道就没有吗?
记得有教育专家说过,一个学生在课上犯困了,老师让他站五分钟之后让他坐下,就不算体罚,如果让他站一节课,就是体罚。二者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他头脑清醒,那为什么不选择前一个做法呢。
懂法、不违法的实质就是在保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
1、法律培训
目前,我们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在职培训只限于本专业范围的知识,进行法制教育培训却是一个薄弱环节,虽说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广大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教师法律知识贫乏,法律素质不高,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甚至严重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还时有发生;有些教师法治观念不强,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和做法,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秩序,也有损教师的良好形象。
因此,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是当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教师保护自身的需要。
2、关注的焦点问题
上课期间可以让学生出教室吗?上课时有人找学生怎么办?学校对在教师提前下课后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是否担责?教师在上课期间有必要检查出勤情况吗?教师对于学生的危险和不当行为是否要及时制止?教师在教学时不慎造成学生受伤是否要承担责任?教师的哪些行为属于侮辱学生的不当行为?教师是否可以留置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学生上课时突发疾病怎么办?教师是否可以将违纪的学生逐出教室?体育课教学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是否有责任?学生在实验课上受伤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这些法律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急需知道的,只有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法制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内的人身损害案件的发生,才能让教师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教书育人。
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更应该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