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薛玲玲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教师在下课铃响了以后,为了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拖了一点时间,而下面的学生大多表示出不耐烦的情感,但大多数上课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我是为学生好。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理,进而搞得师生关系不和谐。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用“移情”的方式,换位的角度思考,学会寻找“黄金分割”点,从而客观认识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师是身份和角色的矛盾统一。如果认为教师首先是身份,其次是角色,那样会把自己的位置抬高,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甚至会影响对这份职业的感情;反之,才有可能会用心去对待这份职业。当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如果教师首先扮演的是自,己的角色,就会舍下一时的面子,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相反,如果教师首先代表一个身份的话,很可能由于面子,而使得师生的关系僵化,问题变得复杂。
教师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稚嫩的,他们的心受到伤害便会结疤”。
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的教师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想告诫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一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的精髓!人性化的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心比心,和学生做一个换位思考。想想遇事时我们会想得到什么,不希望得到什么,然后就把想要的给予学生,避免将害怕得到的施加给学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换位思考”呢?
赏学生所长。学生有被欣赏、肯定的欲望。教师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他们的优点,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除学生所疑。教师要授业解惑。还要信任学生,解放学生。把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的探索性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宽学生之过。教师要谅解学生的过错,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学生的错误要客观分析,正确面对,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总之,教师要多和学生们接触,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在实际工作中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案例中,黄静华老师就是从了解学生入手,知其所想,走进了学生心里。只有让学生做到“亲其师、学其理、信其道”,才能有效地开展好工作。
第二篇: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关于“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活动的一点体会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要告诫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一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的精髓。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领导、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
一、站在学校的立场思考
学校和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利益共同体,而教师作为学校管理的执行者,如果作为教师,自己都不同意学校的安排,那么如何让学生接受学校的意见呢?所以我们应该尝试站在学校的立场去思考问题,那样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快乐。
二、“假如是我的孩子”——站在家长的立场思考
过去我很难体现家长们的心情,如今我已经身为人母,我的儿子也有了他自己的老师。我发现自己作为家长,自然的对老师有着很高的要求。例如:有高尚的情操、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沉淀、阳光而充满激情、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课堂简约而有效、对学生公平公正、有创新精神等等。经过“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换位思考后,我理解每位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并且清楚的知道作为教师有着它本身的职业要求,必须懂得哪些事情该做好,哪些事情不能做,只有如何做才能成为家长所信任的教师。
三、“假如我是孩子”——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
作为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似乎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对孩子们“居高临下”,我们总是习惯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旗帜要求他们做这做那,却忘记俯下身子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下课铃响了,我们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拖堂,自以为是为学生好,却忽视他们的感受。学生作业没有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会大
声斥责却没有耐心听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口中的任何理由都是我们心中的借口……首先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拖堂的问题。孩子们上了一节课,课堂上他们被要求注意力集中,而当他们听到下课铃声时,注意力会不自觉地分散,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听到下课铃声时,他是多么希望老师马上下课,然后他们可以好好休息,尽情玩耍,不用像上课时那么受拘束。可是如果老师拖堂了,他们休息的时间自然就变少了,而室外其他孩子玩耍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又是对孩子极大地诱惑。这样,他们的心思就完全不在老师那几分钟的讲解题目上。试想一下自己,自己在做学生时也不希望上课的老师总是拖堂,所以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放松的时间,教师应该做到准时下课,不拖堂。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必须善于换位思考。该如何保持一颗童心呢?我觉得,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放大他的优点,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帮她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的错误要加以分析,正确对待,给他改正的机会。总之,要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多沟通、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总之教师要学会用“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换位思考方式去对待家长、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我们对学生才会少苛刻、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对工作充满热情,不断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己快乐的教育生崖。教师要做好的,是每天让自己都改变一点点,课堂也改变一点点,创新一点点,踏踏实实的走好成长的每一步,不断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
第三篇: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常提到教师要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学生。
对待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面对做错事的学生,教师要处理好,能给予谅解的,尽量给予谅解,要耐心说服教育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不到之处,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不体罚学生。
换个角度去思考,是对对方的尊重、信任、理解和爱护。没有心灵的沟通,没有真诚的态度,是不能做到为对方考虑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真正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和亲人,用满腔的爱心去对待他们,要发现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要经常和学生谈心,让学生在感情上接近自己,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换位思考,也就等于对自己工作的一种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需要勇气。
还有一例:课堂上老师写了错别字,学生当场揭穿。教师尴尬了,但死要面子,美其名曰“笔误”,更有聪明人士,头脑极其灵敏:“老师是故意写错,想考考你们。”可有多少学生信了呢?反之,学生作业中出现错别字,如果学生说“笔误”,说“考考老师”,教师能沉默吗?就是学生不说此类话,老师肯定也会把“小事化大”,把它搞成一个“批判大会”,认为老师的苦心教育算是水泼在筛子上了。
但可悲的是,很少有老师站出来勇敢地承认“我”错了什么。一名合格的教师,这种敢于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就象只有把“鸟儿”当作“鸟的天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角,才会更全面地、更客观地、更辩证地看待整个世界。教育也需要用这种全局性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人们常说:换位思考,理解万岁。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很不够。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的教师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筹。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更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就不会下课铃响了,当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时,自个儿还津津有味地讲着;当学生犯了错,就用不适宜的方法、手段进行处罚;因为是后进生,所以剥夺了一切体育活动的时间„„
用别人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别人,是鸡肠小肚。
用自认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自作多情;
用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将心比心;
用别人期望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善解人意。
为对方着想,这是最朴素也是最高超的技巧。
换一个位置去思考,你就会明白学生眼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问号,因为他们确实不明白。
换一个位置去思考,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甚至因学生带来的不愉快都会烟消云散,代之以明媚阳光。
换一个位置去思考,就会重新认识一个世界。
第四篇: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湖北口乡新川中心小学 李明朝
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下课铃响了,讲台上,老师依然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却再也平静不下来,不耐烦的、窃窃私语的、东张西望的、焦急的„„更有一些大胆的学生要求上课老师快点下课。而这时,拖堂的老师都振振有词:“我还不是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又不拿加班费,就是直接拖到下一节课上课,学生也应该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坐着听课,否则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如果教师这样想,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提高。
教师如果换位思考,从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结果 可大不一样:“我们每天至少得承受五六位老师的轮番‘轰炸’,这短短的十分钟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啊!老师一拖就是五六分钟,而且几乎堂堂如此,我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又乏双累,又憋得慌,下一节课怎么上?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这样拖堂,我们还受得了吗?”如果教师能这么想,事情就好解决了:哎呀!都怨自己课堂效率太低,不但让学生跟着受罪,还搞得师生关系不和谐,今后一定得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让学生觉得轻松、觉得快乐。
“换位思考”就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益处:商家一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市场,利润将源源不断;教师一旦从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无论是与学生沟通还是教学,都将变得很容易。在社会中,换位思考无时无
刻不存在:当别人不理解你时,当人际交流不畅通时,当怨恨无法释怀时„„请你试着从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或许,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心胸宽广、聪明睿智,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也会技高一筹、棋先一招。
所以,当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时候,别急躁,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授课方法有什么问题?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当学生屡劝不听、屡教不必的时候,别泄气,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得当?是不是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当学生失去理智,顶撞冒犯你的时候,别发火,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对他是否缺乏深刻的了解?他的心理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呢?
换位思考,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这需要极大的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还不够。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种敢于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双差生”,更有必要换位思考。所谓的双差生只不过是学习上落后些或纪律上松散些,其实他们也有闪光点,也有自尊,也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欣赏。我们不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更不能讽刺打击,甚至体罚他们。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一个人失去了自尊就真的什么都无所谓了。换位思考,不仅是让教师换一种身份考虑问题,更应是在此基础上对问题的统筹理性思考,是宏观思维和异位思维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
才能学得快乐。
第五篇: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
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
王士吉
(山东 王士吉)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刚开始上课学生的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气氛转为沉闷。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以旁观者的态度看待自己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失去了主体,教学效益低下。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由于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进入疲劳“波谷区”所 致。
(附图 {图})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其大脑兴奋中心是随着时间的演进呈曲线变化的。而且,这种兴奋中心不是长时间固 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里,而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变化的。刺激的强度降低,就会导致学生的 求知欲下降,这时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就会进入疲劳“波谷区”。在这种“波谷区”里学习,学生感到疲倦、厌烦,对老师施加的影响漠然置之,学习不再是他们的自觉行动,而变成了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师必须善于“铺路搭桥”,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波澜”,刺激学生的兴奋,让 “波谷区”产生“振荡”,使学生的疲乏感在短期内消失或不产生疲乏感,在愉悦的情绪中顺利地接收教师所 传授的知能信息,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所谓“波澜”,就是指在教学主体部分的一定发展阶段,教师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造出良 好的教学审美情境,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亢进和起伏状态。在教学 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设计“波澜”。
一、设置悬念,启动“内驱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生进入迷津的地方,教师要抓住关键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的 “内驱力”,诱发其探索意向,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境界,形成教学中的“波澜”,使疲劳“波谷区”产生“振 荡”。
如在《七根火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及时地提出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是谁?”这样一个问题,由此激活了学生的思路。一部分同学认为:课文对卢进勇的描写较多,对无名战士所 写甚少,卢进勇是小说的主人公;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无名战士持有七根火柴,围绕火柴所发生的一切体现了 作者想要阐发的一种精神,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有的同学认为,课文描写卢进勇的笔墨较多,对无名 战士的叙写也重要,两人都是小说的主人公……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对学生见解的是非 曲直不立即作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去做进一步的思考、探索,故意设置多重悬念,制造学生的缺憾 感。进一步发问道:“如果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样多的笔墨来写卢进勇呢?”这 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学生紧扣课文,抓住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深入地领悟着文章的 含义,无形中,无名战士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同学们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接着问道:“无数的革命先烈 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更大的感情波澜,很多 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疲劳“波谷区”由于“波澜”的出现轻松地度过了,填满了“波 谷区”的是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紧张活动。
二、运用讨论,求“共生效应”
采用讨论的方法设计教学中的“波澜”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赞可夫指出:“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 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和教师的谈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年学生,为了阐明自己的 观点,他们会竭尽全力找理由、查依据,在相互激发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和发展,即产生“共生效应”。
教学《驿路梨花》时,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重拟了课文顺序,又进行了片断朗读,变序复述等教 学活动,课的内容即将完成,学生松了一口气,注意力开始分散,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及时提出了“课文不是 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方法是否就这一种呢?你还有其它的组材顺序吗?”这样一些问题让 学生讨论,仿佛在一池静水中投入了一块石头,激起一层一层的浪花。一位同学说:可以从瑶族老人打猎写起 ;另一位同学说:可以从老余第二天早上修房子写起;还有一位同学说:可以从梨花姑娘出嫁写起。全体同学 思维极为活跃,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创造的对象上来。在相互的激发中,人人都想找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 在积极进取的情景中获取了新知识,享受到了创造和劳动的自豪感。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的疲乏感消失,而 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直观,激趣解难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大脑获取信息的百分之八十五。要想使疲劳“波谷区 ”振动,必须重视发挥视觉的优势,利用板书、图示、录像等增强刺激物的强度,协同各种感官,使教学过程 由抽象变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以提高感知效率。
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把诗歌的内在节奏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 在范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之后让学生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时,学生出现了焦虑状态,活跃的课堂 气氛受到压抑。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及时给学生出示了表明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图示:
(附图 {图})
图示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利用视觉的刺激,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看着图示,吟着诗歌跨越了思维的荒漠,体会出了诗人怀念的深长、感激的沉重、控诉的淋漓、讴歌的热情、咒语的酣 畅,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节奏”。
再如,《荷塘月色》的描写意深景清,但让学生体会意境时,很多学生茫然无措。他们由于对“舞女的裙 ”、“凝碧的波痕”、“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合谐的旋律”等形象费解,造成了思路的阻滞,进入 不了意境。我适时地放映了电视片《荷塘月色》,让学生看着电视,对照着课文去体会,形象与思维有效对接,互相激发,抓住了学生,使他们顺利进入了意境,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
上述两例均运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借助视觉形象,化难为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避免了 疲劳“波谷区”的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波澜”的方法不止以上三种,而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何种方法,其意图都应 在于用极短的时间迅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将学生引入预期的情境,使其注意力在审美感染影响下向更 高层次集中,形成对“波谷区”的强有力的冲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善于“推波 助澜”既是一种教学的基本功,也可以算是一门教学调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