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题目: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调查与分析
专业: 班级: 组长: 组员: 成员分工:
调查目的: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映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法律意识是一种较为宽泛的社会意识表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讲,法律意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法律问题的观点、态度与解决方法,简单得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素质修养的必备要求,是能够懂法运用法律的前提;对实际案例的解决是法律意识高低的具体表现,具有直观性。因此,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了解我校在校学生对法律问题的观点与态度,我们组织了关于学生法律意识的问卷调查。
摘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但近几年来,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不稳定因素凸显,导致一系列犯罪事件的发生,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刻不容缓。这篇论文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作了法律方面的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正文: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全面分析。
(一)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观点偏差。
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来源很局限,大多只是从教育中获得。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短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导致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二)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权利意识不强。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了了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 国青年研究》(1999,2)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大学生缺乏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的基本精神。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并对法治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譬如,他们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以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这些现象导致许多大学生对法治整体意识的偏见。虽然这一方面反映了法律的不够健全,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大学生看问题往往主观偏激,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四)大学生对违法犯罪存在模糊观念。
大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甚至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如果法律知识缺失,很容易导致原则和行为上的尺度偏移。数据表明,大学生因法律知识不足从而导致犯法的占多数。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成人感与面对现实的无力感,使大学生无法客观地看待和解决周遭问题。从而抱有侥幸心理而跨越犯罪的界限。
也有些大学生因为贫富差距,阶级观念,有色眼镜等等原因,受周遭的压力开始对现实逃避,产生心理扭曲和心理障碍,往往走上了不归路。正如马家爵在周遭的冷眼,看不起等的压力下,产生人格障碍变得具有攻击性,再加上缺乏法律观念,这种压力得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便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学认为,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的内心动力,这种内心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为人的内在条件(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各种刺激)。从哲学角度分析,犯罪人的各种需要是内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9]我们知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调节心理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 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2.实行“依法治校”,全方位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3.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4.改革法制教育内容,提高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实效性教学,遏制和惩处违法行为。5.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 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哈尔滨理工大学 安全教育专栏
金志海《关于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思考》
杨建华《大学生法制教育分析及对策》
第二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摘要: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顾名思义,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也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也必然使大学生思想受到一定冲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也必然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复杂性,加之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正处于确立时期,极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当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着实令人勘忧,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和马嘉爵的“杀人事件”,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因落聘而刺杀招聘人,除了暴力犯罪以外,校园盗窃案都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令人扼腕痛惜,痛定思痛。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未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就必须把既‘成人’又‘成才’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时期,思想都处于不稳定状态,虽然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并没有真正地把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没有真
正挖掘法的精神、法的价值,缺少公平、正义的理念,对法的信仰程度很低,有人曾对某高校学生对“法律的公正性”确信程度做过调查,表示有信心的占41%,而54%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5%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并从上图来看,大学生法律意识高的只有7.3%,而低的就占了24.46%。从上述调查数据的结果看,法律并没有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据崇高的地位,而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则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迫在眉睫。
我从调查问卷中挑出来一些特别明显的问题并作了分析: 第四题:以下渠道中你获得法律知识量最多的是()A.学校学习B.电视节目C.广播节目D.报纸杂志E.其它
分析:这一题主要考虑从哪里获得的法律知识,有超过一半数的大学生都选择了B.电视节目这一选项,可见电视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益处,而在大学生在学校几乎很少学到什么,可见我们需要增多法制宣传力度、提供讲座等等。
第八题:你认为自身法律意识如何()A.有很强烈的法律意识B.有一定的法律意识C.法律意识一般D.法律意识淡薄
分析:这题更明显的是,选B的为多数。大学生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不够的,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刘海洋和马家爵的事件,我们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来做基础,来防止我们的过失。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课堂上多学习,在课外多了解一下法律,还有多看看东方110等法制节目。
综上所述,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高校应该重视法律基础课。据《法律基础》解释,“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公共课,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通过这门课程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知识。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在这里我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第三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 要】当代大学生逐步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其法律意识的现状影响着我国的法治进程,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普遍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模糊,尽管对社会法律现象十分关注但实践能力太差。本文拟讨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找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大学生普遍有正义感,但对法律权威不信任
近年来,各种社会法律现象的频发,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被问到对于大学生犯罪,考试作弊,现在社会的腐败现象等看法时,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的是非常单纯、富有正义感的,但是也仅仅停留在正义感层面,对于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处理办法往往不清楚。不仅如此,在调查中,很多人表现出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
(二)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模糊
目前高校的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放在专业课上,对于法律知识的涉猎十分少,最主要的就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学习。通过这门课程能学习到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对法律有一些大概的了解,但碍于学生不重视非专业科、课时的设置和教师水平等原因,往往一知半解,学习不到更深层次的法律内涵,从而无法很好的掌握法律的精髓,无法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形成原因
(一)传统法律文化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之中,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工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些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思想中,影响深远,例如人治大于法治,特权等级观念等,人们从内心不信服法律,渐渐产生排斥心理。虽然今天强调“依法治国”,但长期不信任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观念,使得很多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司法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
(二)诸多的不良社会现象致使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
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17―24岁左右,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无法很全面的辨认是非好坏,有时候会夸大社会的黑暗面。而我国的法治进程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立法上还不够完善,很多很出现的问题还存在立法空白,立法的操作性不强等,执法方面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存在地方保护等。还有生活中一些腐败现象,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同案不同判等造成了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此外社会上存在的很多贫富差距、失业率高、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通过净化校园环境,树立法律的权威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知识的积累、法律思维的养成、用法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学校的法律教育,还要善于利用社会和校园法制环境的多种力量。
从高校层面来说,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章办事。在学生的各项评优选先进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有学校创造一个公平法制的环境,学生在其中生活学习才能耳濡目染感受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途径和认识社会的窗口,学校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情况,使学生信任学校,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素养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能否将大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就得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正规法律知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很多高校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资金投入上都明显不足,针对高校犯罪事件频发和学生屡次被骗等事件,学校应该对这门课加以高度的重视,另外还可以开设选修课,针对劳动合同,婚姻家庭,违约侵权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努力,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从方方面面去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做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邹开亮.论当前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119.[2]柳倩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6
第四篇:大学生法律意识
目录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1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1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2
(一)法律信仰严重缺乏„„„„„„„„„„„„„„„„„„„„„„„„2
(二)法律权利义务认识存在偏差„„„„„„„„„„„„„„„„„„„„3
(三)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3
(四)法律意识淡薄„„„„„„„„„„„„„„„„„„„„„„„„„„3
(五)法律观念模糊„„„„„„„„„„„„„„„„„„„„„„„„„„4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4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4
(二)提高大学生对法理知识的认知„„„„„„„„„„„„„„„„„„„5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5
(四)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5
(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6
(六)净化社会环境„„„„„„„„„„„„„„„„„„„„„„„„„„6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6
(八)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6 参考文献„„„„„„„„„„„„„„„„„„„„„„„„„„„„„„„„„7
I 浅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希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养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它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与意志、法律价值观三大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要建设者、管理者和接班人,其法律意识的有、无、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法律意识的水平,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保障。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法律素养的不足,经常有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它的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为一个国家法律理想实现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能为社会提供示范作用,更能影响到下一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依法治国的实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二是 全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高。这两个方面互为存在的条件。只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却没有人遵守,法律制度就形同虚设。并且,法律意识不仅是法律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也是法律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不是法律制度是否完备,而是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人是否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能够自觉主动维护好法律秩序。因此我们说,建设法治国家,根本还是在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强弱和法律素养的水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经济对经济活动的发生采取的是“意识自治”的原则,以“自由、公平、竞争、效率”为基础。而民法的思想核心就是保护这种“意思自治”。同时,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自由竞争,然而竞争总是伴随着一些违法现象的存在,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的法律做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活动于其中的市场主体也需要有法律意识。大学生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大学生今后可能是企业的管理阶层,其法律意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守法程度,因而我们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要培养大学生对公平、公开、竞争等主体精神的认同,以及对法治的尊重。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到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其法治精神,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这一现象的关注度逐渐增强。有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整体上是有着显著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信仰严重缺乏
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最高目标,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大学阶段是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成熟期,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应该在大学阶段形成,而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我国高校老师在讲授法律基础课的时候,往往强调法律的工具主义,即过分强调法律的镇压、强制、执行的效力,而往往忽视了法律的指引、评价和激励作用。从而导致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重视和认同法律的工具,大多数人认为学习法律能够保护自己,因此他们更关心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法律,而对法律所拥有的社会整体功能价值则不关注。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以权压法、以钱买法、关系能通法等等,对法律缺乏坚定的信念。在遇到具体的法律问题时,宁愿忍气吞声,也要息事宁人。学而不用,知其不信,甚至还知法犯法。
(二)法律权利义务认识存在偏差
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都是对应的。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出现的偏差。一方面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利。比如:受教育权、公平对待权等等,一旦发现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会马上去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乃至现在学生告母校的案子已经屡见不鲜。可以说这样的现象是我国进行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之一。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将自己的权利无限的扩大化解释,甚至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学校的校规校纪已经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故而出现了违纪、逃课,甚至出现了校园暴力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则漠视或淡化自己的义务,甚至逃避自己的义务。比如恶意拖欠学费。在面对自身利益的利害权衡时,有些人往往在取舍上具有明显的“自利”倾向,面对自身利益的不合理“诉求”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弹性,不愿意为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责任。
(三)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
通过我国多年来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生中间的发展宣传,如我校专门为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并作为必修科目开展学习,有关法律理论知识已经在大学生心中扎根,其对法治的关心、法律知识的掌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受其年龄、心理、知识文化结构等自身因素及社会风气、法制传统、法律教育等非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养成自觉追求法治精神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碰到实际法律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感到非常茫然。如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出现的种种问题,有的不能分辨真假招聘启事而上当受骗;有的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签订,有的在工作中,遇到了法律问题只想着“吃一堑长一智”,不想声张,更别说去寻求法律上的帮助;有的上网交友陷入不法之徒布下的陷阱„„
(四)法律意识淡薄
各高校认识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整体上得到了提高。大学生也都能看到法律意识的增强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巩固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能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修养。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同学的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权利义务的认识不正确。法律关系的核心就是权利义务之间的对等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观念影响到了部分大学生,让其 产生了歪曲的权利义务观。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中持有法律就是“强制和约束”的观点,没有形成正确的权利观。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意识分不开的,封建社会法律要求人们仅仅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行事,要求人们单方面遵守法律,而没有给予其对等的权利。这种“法律是强制义务”的意识与现代的法治理念是冲突的,因为法律存在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利,而不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要求人们行使权利应当在必要的范围内,是为了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都能有效行使,而传统法律意识所强调的单纯的义务观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害无利。受到传统法律意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权利观念淡薄,权利受损后的维权行动也很少开展。
(五)法律观念模糊
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法律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多寡是评价大学生法律观念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法律观念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不清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受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认为有权有财的人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分不清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对二者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三是维权意识缺乏。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后,都不能够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或者不知道这种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是违法的,或者明知违法却不知采取何种方式维权,甚至还有不相信法律能够保护自己权利的想法存在。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就是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和法律的这种权威。培养大学生宪法、法律至上权威性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做到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时刻放在心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明了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犯罪行为,让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并且对宪法和法律规范有着明确的认识;二是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 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涵,尊重法律的权威,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执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爱法。
(二)提高大学生对法理知识的认知
法理知识是对法学的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认识,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知识和理性基础。四项法理知识是建构法律体系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塑造大学生良好法律品质的法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法理知识,才能使大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做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做的,自觉地按照法律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就关系到学校法律基础课程开设和教师传授方面的问题。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法律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如果履行了义务就必然获得相应的权利,要想取得一定的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学法的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捍卫它;在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刻铭记自己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义务并自觉履行。
(四)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
法律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法律观念的形成要以深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而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获得系统法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就要对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的质量做严格的要求。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开设以及教学的水平,保证授课教师的水准,提供充足的教学经费,保证课时量。其次,要重视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工作,因为法律的清理、更新工作很快,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国家的立法计划及时更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法律讯息。最后,要注意授课方式。法律条文比较晦涩难懂,并且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万千,因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最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向学生详尽分析其中的法律法规以及法理精髓,提高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和各方面压力的不正确释放,而不良情绪和压力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六)净化社会环境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开创一片明净的天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坚决杜绝“权大于法”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惩一切凶杀、暴力的犯罪案件;禁止发行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相关书刊、音像制品;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对大学生的毒害,强化社会治安,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这种伦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运作的历史为我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一体化运作的历史实证的先河。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八)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必须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 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更是未来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其现代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法制化得进程。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2-13:73.[2]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社会科学论坛,2002(4):88.[3]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社会科学论坛,2002(4):89.[4] 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6,(3).7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深夜驾着私家车去看望女友,在西安大学城学府大道上撞倒骑电动自行车的女服务员张萌。下车后发现张萌在记自己的车牌号,药家鑫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具,对张萌连捅8刀,致其死亡。还有的就是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为了报复那些伤害他尊严的人,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
以上几个典型的案件中可以见到,涉案人员都是在校大学生,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我们经过调查可以总结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道德》课学时有限,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很困难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2)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这就会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
(3)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这些就是我们看到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成为比较迫切的问题。我想可以做以下几点:
(1)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的教育。人的性格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并未成熟,对一些事情往往会做出偏激的举动,例如马加爵事件,实质上,马加爵犯罪是他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结果。而他自己又不会调整心态去适应并正确面对现实、难以排解痛苦,终于有一天在一点小事的刺激下积郁爆发、心理崩溃并铤而走险、报复杀人,铸下弥天大罪。如果马加爵的老师和同学对他给予更多的关爱,如果那些同学不去伤害他的尊严,如果马加爵的法律意识在强烈一些,那么马加爵事件就可能会避免。由此可知,在大学阶段,一定要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多进行一些心理教育,一些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犯罪现象。
(2)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法制课外活动。如果只依靠课堂教育来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不够的。毕竟,《思想道德》课只有有限的十几堂课,因此,我们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听专家讲座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等活动。此外,还可以广泛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阅读参考法律书籍。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主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抵御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预防和减少犯罪,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