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市党史二卷编纂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杭州市党史二卷编纂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近年来,在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在中共杭州市委的领导下,我市把党史二卷编纂工作作为党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心协力,克难攻坚,取得了显著成绩。市委党史研究室和7个区县(市)委党史研究室,完成了党史二卷的有富阳市、建德市、余杭区、临安市和萧山区,形成党史二卷初稿的有市本级、桐庐县和淳安县。
一、五个区县(市)完成情况的各自特点
富阳市是省里的试点单位,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全室人员分工明确,集体攻关,群策群力,克难攻坚,于2006年5月出版发行了党史二卷,成为我省第一部党史二卷正本,他们介绍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市带了个好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特地为此书作序,祝贺出版发行。
建德市的工作,概况起来为,默默耕耘,辛勤付出,终将回报。建德市两任室领导坚持不懈抓二卷,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四易其稿,终于在2008年12月出版发行,成为继富阳之后的杭州地区第二部正本、全省第三部党史二卷正本。
余杭区把党史二卷工作作为全室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力量,集体攻关,夜以日继,克难攻坚,充分发挥了党史团队的重要作用,几易其稿,精益求精,终于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前夕隆重出版发行。
临安市以党史科长为主负责编写。该书采取分时期编写的方法,把29年的历史分成了3个时期,分别取名为“恢复与改造”、“建设与探索”、“**与抗争”,每年出一本,并作为二卷的初稿征求意见。内部发行。在3年出3本书的基础上,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于2009年出版发行。
萧山区作为全省的试点,也是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原先是以老同志朱淼水为主撰写的。嗣后,室里其他同志又作了大量的资料补充和修改,五易其稿,克难攻坚,终于在2009~g9月如愿以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欣然作序,对此书给予了充分肯定。
总之,上述5个区县(市)经数年奋斗,不懈努力,做法也各有不同,各具千秋。杭州党史工作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各区县(市)同志们的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学习借鉴这些区县(市)的宝贵经验,对正在从事编写工作的其他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亦能够少走弯路。
二、市本级党史二卷基本概况
从2003年至今,杭州市党史二卷编写工作大体分为2个阶段:
(一)基础工作阶段
1、市委重视。2003年6月,我市召开了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编纂动员大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大家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编研工作。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以及市直机关各部门、各县市区党史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标志着我市党史二卷征编工作的全面启动。
2、资料征集。从2003年起,安排人员到档案馆进行资料普查。经过多年努力,征集到了一大批档案资料。
3、专题征编。2003年5月,市委办公厅以[2003]49号文件,下发了《杭州市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第一批选题)编写计划》的通知,共80个专题,涉及34家单位。各部门高度重视,提供了必要条件。至2004年底,通过各部门承编人员的共同劳动,完成了社会主义时期第一批党史专题的征编任务。这批专题收录了从1949年杭州解放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中共杭州地方党史专题资料近百篇。党史专题的完成,是坚持“开门办史”方针、依靠市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为党史二卷编写打下了扎实的资料基础。加上我室自身完成以及区县(市)有特色的专题,汇集成了107个专题,约110多万字,编辑出版了《探索之路――杭州市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集》(1至4辑)。
4、完成《城区党政大事记》。2004年,我市启动了《城区党政大事记》的编写工作,依靠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6个区的区委组织部或办公室,以区委、区政府名义,编写了6个城区的《城区党政大事记》,2007年全部完成,约250余万字。《城区党政大事记》忠实记载了解放以来各城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足迹,真实记录了各城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变化,客观反映了各城区区委、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和经验教训。它的完成,弥补了因当时这些城区党史机构尚未建立,而造成党史资料空缺和研究不足的缺憾,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杭州整个党的历史,为党史二卷编写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重印《中共杭州市党史大事记(社会主义时期)》。该书于1994年7月出版发行,为党史二卷编写工作的需要,本室于2003年上半年重印,以此对1949年25月杭州解放至1978年12月期间杭州地方党史重大历史脉络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6、完成《中国共产党杭州市历次重要文献选编》整理出版工作。该书的出版发行,使我们对杭州地方党执政后所召开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基本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7、完成《西湖岁月――党和政府整治西湖纪事》一书。该书通过反映解放以来,党和政府整治改造西湖的历程,为党史二卷积累资料。
8、利用科技手段,征集报刊资料。我们从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购买了一套光盘,能够通过电脑查阅从解放至今所有的杭州日报,并通过输入关键词。找出所需要的杭报目录和内容,大大方便了报刊文献资料的查档工作。
9、开展对我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曾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部分老同志进行“口述史”采访工作。2008年底完成为第一阶段,目前还在继续进行,以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为党史二卷编写工作积累资料,提供素材。
(二)编写修改阶段
1、制定方案,列入规划。把市本级和所有区县(市)的党史二卷编写工作列入我市党史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全市社会主义时期党史正本的重大任务。为此要求党史二卷做到精益求精,体现精品。
2、调整人员,明确分工。一是成立编写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进行调整。现组长为安蓉泉,副组长为王克平、俞明辉、张旭东。组员为征编一处、二处编写人员。二是落实了编写人员,明确完成总体时间。
3、提出要求,认真实施。党史二卷编写工作,是上级党史部门和中共杭州市委交给我室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对所有编写人员的重要考验。因此我们要求,所有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编写纲目要求编写;精心收集资料,夯实编写基础;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较为满意的文稿;所有人员都要怀着对事业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时期党史正本的编写工作中去,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发挥团队精神,力争拿出高质量的精品,以出色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4、精心组织,确保质量。为确保编写工作顺利完成,我们将编写阶段划分为准备、编写和资料进一步收集补充和全面修改共三个阶段,我室每月召开一次编写人员碰头会,交流情况,讨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室领导小组每季听取一次情况汇报,了解进展情况,提出明确要求,部署下一阶段任务。
5、见缝插针,挤出时间。2008年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逢新中国成立暨杭州解放60周年,我室连续策划组织了两个“五个一”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同时,我室还承担了抗损调研课题的收尾验收和反映抗损调研课题成果的《血证》一书的出版发行工作。在此情况下,所有编写人员见缝插针,克服困难,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写作,2008年完成了初稿80余万字,2009年进入补充修改阶段。
6、学习取经,交流体会。2009年,我室多次组织讨论,针对二卷重点、难点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意见,抓紧完善各自编写工作。我们还走出去,向宁波市、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等党史部门学习取经,得益匪浅。回杭后,我室召开了专题交流会,大家结合实际,座谈体会,进一步明确目标,振奋精神,推动党史二卷工作。
三、几点体会
近年来,党史工作任务一直比较繁重,如抗损调研课题、党史宣教、党史成果“六进”、党史胜迹普查等。2008年,恰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暨改革开放新时期30周年,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暨杭州解放60周年。在面临的这些机遇和挑战面前,由各地党史部门牵头,陆续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加上各区县(市)委党史部门同时还是政府的地方志部门,承担着编写地方志和年鉴的繁重任务。在此情况下,我们对党史二卷工作能够努力做到:
1、把党史二卷正本作为市党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富阳、余杭、建德、临安等地的党史部门相继调整了主要领导,党史部门也陆续充实了一些新生力量,但是各地高度重视党史二卷编写工作,做到党史二卷编写队伍没有松懈,党史二卷研究脚步没有停顿,党史二卷编撰工作始终坚持。尤其是余杭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陶贤德、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劳荣水、富阳市史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张建华等一些区县(市)党史部门的领导,都是亲自动手撰写有关章节,承担党史二卷编写任务。
2、市本级加强了对各区县(市)的指导力度,体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党委重视,开局良好。从2003年起,我市党史工作从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点转移。在此过程中,各区县(市)党委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史编纂工作,参照市里的做法,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具体要求;各地四套班子领导成员都出席了动员大会,作出部署;各地党委还下发了有关文件,为党史二卷开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上下齐心,常抓不懈。在历次召开的全市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我们都把完成党史二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评选先进的一项重要依据,经常交流党史二卷情况。探讨党史二卷问题,谋划党史二卷思路,推动党史二卷进展。大家感到,党史正本是党史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党史部门履行“资政育人”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完成党史二卷正本,既起到“资政”的重要作用,也具有“育人”的神圣职能。党史部门只有提供诸如党史二卷类似高质量的“精品”,以党史部门最大的“有作为”,赢得党委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才能做到“有自己的地位”。全市上下从而形成了党史二卷编纂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典型引路,推动全盘。富阳党史二卷完成后,富阳市史志办的同志在全市党史研究室主任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对各地促动很大,全市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发向上、平衡推进、整体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是精心指导,严格把关。我室对各区县(市)的党史二卷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在指导方面,以编研二处处长曹正法为主,他把区县(市)党史二卷工作作为自己的份内事,做到和区县(市)同志共同探讨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难题的办法。他常乘长途汽车到区县(市)去讲解,往往一讲大半天甚至一整天。区县(市)党史二卷工作的局面,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2009年,我们组织了全市二卷编写工作研讨会,邀请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到会指导,以此开拓我们的眼界,增强我们的信心。在会议上,大家就二卷工作的有关重点难点问题互相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们认真实行了审稿负责制,每当一个地区的党史正本即将完成时,我们即提出明确要求:确立时间服从质量意识,坚持质量,确保精品,成熟一个,出版一个。对那些相对滞后的单位,我们还加强了指导的针对性。
五是版式统一,各具特色。在上级党史部门对党史二卷正本版式的总体要求下,我们要求,全市党史二卷实行版式统一。即封面字体颜色基本统一、装帧色彩基本统一、开本统一、字号基本统一、用纸基本统一,在封面左上角须标明杭州城标,并应配备能够代表各地鲜明特色的图案等。余杭、临安、萧山的党史二卷版面基本达到了一致。
3、形成了一支党史二卷工作的人才队伍。纵观杭州党史二卷编写工作,重要一点,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三支党史二卷工作的人才队伍。第一支是区县(市)委党史部门的领导层队伍,他们关心二卷、重视二卷、带领二卷编写人员不断进取,同时在各方面对二卷工作给予了充分保障;第二支是区县(市)党史业务骨干队伍,涌现出了像富阳蒋虹瑶、临安方明祥等党史业务骨干,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编写工作,秉笔直书,埋头耕耘,默默奉献。第三支是区县(市)老同志队伍。各地相继聘请了部分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老同志担任党史二卷编写工作,他们热心党史,熟悉当地历史,发挥了独特优势。这三支队伍中的许多同志,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具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家同心协力,相互配合,在党史二卷编写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整体推进我市党史二卷编写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篇:简谈编撰地方党史二卷的几点体会
简谈编撰地方党史二卷的几点体会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20日
作者:中共武汉市青山区委党史办公室 卢云舫 http://www.xiexiebang.com/content.jsp?id=3781
《中国共产党青山历史》(1949-1978)于2009年9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该书24.5万字,分4编10章38节93目和绪言,编撰经历了6年时间和设计编目、搜集资料、撰写初稿、总纂合成、征求意见、终审出版等6个阶段,先后进行了10多次较大改稿。特别是从征求意见稿到送审出版,在市委党史研究室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六个月的时间,我们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修改,写作的思路不断清晰,正史本子的质量不断提高。值此,根据我们走过的路,就如何写好城区党史二卷,谈几点体会,与各位专家和同仁交流。
一、吃透“两头”,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
一个城市区的党史正本,与中央、省、市的本子完全不一样。中央的本子写的是全党、是高层次的、宏观的,理论性很强;省和市的本子为地方正史,是中观层次的,记述范围大,历史资料丰富,选材余地大;区、县一级实际上是基层,工作很微观、很具体,历史资料很单薄,所以要写好难度比较大。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写什么”、“怎么写”。在《中国共产党青山历史》的编撰中,我的体会是吃透“两头”,掌握方法。
“两头”就是“上头”和“下头”。“上头”是指党中央的领导活动。包括党的组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对正史二卷每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次活动都要熟知。这就要求编撰人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新时期历次党代会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重要结论、历代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还要深入研读几本有权威的党史书籍,如《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广泛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在编写正史中学习和参考的党史著作、文献汇编达20多本(卷)。“下头”是指本地党组织的领导活动。区委是怎样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包括召开的会议、决策计划、成立的组织机构、实施方法步骤、结果等都要一清二楚。这就要求广泛搜集历史资料。我们搜集的专题资料和档案资料达80多本(卷)。几年来,我们写作班子在潜心研究党史专著和本地史料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中央与地方各级组织上下互动形成的,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的,从而为青山党史二卷的写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熟知“两头”以后,采取什么写作方法非常重要。回想起来,在具体编写上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如在“征求意见稿”中,编、章标题设得过大,写背景的篇幅长文字多,议论时抄用的中央党史著作和《历史决议》的结论多,而本地有些重要史实没有写进去。对此,区里很多老领导提意见,说写得太大了,不像青山的党史。修改中,我们对一些地方推倒重写,删减了2万多字,增补了一些本地内容。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张树军在讲党史二卷写作方法问题时说,地方党史的主线可以表述为:地方党组织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上级的决策、指示,带领本地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当地社会现代化。我认为理解这个主线,就是地方正史要记述本地党组织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决策、指示,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实践活动。无论是搞运动,还是搞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在贯彻执行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现了哪些新的经验、问题和教训,本地哪些做法和经验对中央和上级的决策起了作用,这些都是地方党史要写的主要内容。当然,主线是一个纲,围绕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所进行的主要工作不同,有着不同的主题,即具体写作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前七年”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接着十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1
探索、曲折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是内乱与抗争;1977年—1978年是徘徊前进、走向伟大转折的两年。这四个时期的工作内容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由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所决定的。只是党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执行的路线是否正确,采用的方法是否对头。正是如此,我们才要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方法上,我们不能简单套用“中央精神+地方资料+最后评论”的穿鞋戴帽模式,而是要采取“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手法,以适当地增强本子的思想性和可读性,更好地发挥党史的资政育人作用,使读者能够得到正确启迪。当然,党史一定要以叙史为主,论史为辅。叙史要全面系统,论史要准确公正。总体上做到语言平实,文字简练,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史论结合,灵活运用。这是我们在后期本子修改中的最深感受。
二、明确“两性”,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地方党史一定要有地方特色,这是由区、县的地域性和微观性决定的。一个是地域性,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环境都不一样,发展也不平衡,在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决策、指示过程中,都要依据本地实际情况,不可能千篇一律。另一个就是微观性,区、县级的党史越细、越具体越好,越能体现地方特点。正史二卷的29年,是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时期,全国上下一盘齐,各地的运动和工作“一个调”;而党史的历史分期又是非常严格的,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允许标新立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全局上、宏观上把握,一方面要注重地域性和微观性的特点,在谋篇布局、设计标题、运用资料的时候,充分突出本地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突出地方特色,不是离开党史去单写行政工作,而是要把党政融会贯通。我们在编写青山党史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特色。
一是在标题的设置上突出特色。全国党史二卷29年划分4个时期,相应可分为4编,各地既要符合这个普遍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武汉历史上独立建制的青山区成立于1955年,此前青山属于武昌县,青山区委的领导活动在7年过渡时期中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据此,我们设计第一编标题为“青山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这既符合全党全国的大背景,又符合青山的实际。1955年2月中共青山区委成立以后,同全国一样,青山地区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三大改造积极稳步推进,围绕实施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青山建立起来。这一年多的内容很丰富,但反映不了“前七年”的全貌。因此我们在第一编前设了“绪言”,简述青山解放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和1949年-1955年党的组织及其工作情况,这就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青山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这样处理,兼顾了党史的统一分期和地方特点。
在章、节、目的标题上,我们围绕党史的主线来安排结构,不是以全国性的政治运动一个一个往下排,而是把青山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穿插安排,紧密结合,把党的建设作为节标题纳入各编之中。在编撰过程中,我们把篇目调整贯穿始终,根据新搜集的历史资料,不断进行结构的综合平衡,把青山区建设和发展的大事都列上节或目标题,从而凸显本地特色。这种布局,符合中央党史研究室对地方党史编写的要求。
二是在内容的写作上突出特色。青山区是重工业城区。29年间,中共青山区委和全区人民群众的主要实践活动就是建设一个新型工业城区,这也是我们写党史的主要内容,把这方面反映充分了,就能体现地方特色。因此,我们在第一编中写了“支援和保障武钢建设”,第二编中写了“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在青山兴建”、“青山国家重工业基地的形成”,第三编和第四编中分别写了“经济的调整与有限回升”、“工业的整顿与发展”,而且是浓墨重彩,详细记述。这些内容是青山独有的。
除此以外,我们在每编的“收官”之笔中,在一些重大史实的评价中,都说“青山话”。2
如在撰写第一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青山初步建立”,第二编“青山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主要经验和教训”,第三编“‘文化大革命’对青山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局部领域取得的成就”,第四编“区委领导全区人民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以及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执行、大办工业和大办各项社会事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整党建党等文稿时,对其中的内容都深入挖掘本地的史实,记述本地的群众语言,总结本地的成就和经验,都没有照抄照搬权威史书中的总结。这样更显得生动形象,更具可读性,更有地方特色。
三是在资料的选用上突出特色。在编撰党史中,我们对历史资料认真筛选鉴别,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重要资料与一般资料、个性资料与共性资料分门别类,多选用个性化重要资料,多挖掘本地发生的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来体现特色。《中国共产党青山历史》分别记叙了毛泽东、邓小平视察武钢两件要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钢铁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为此倾注大量心血,全党全民动员加快钢铁生产。武钢是继鞍钢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大型钢厂。1958年,毛泽东亲临武钢观摩第一高炉出铁,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当时发展钢铁工业的决心和紧迫感,但当时第一高炉出铁并不多。这个史实很重要。我个人认为,这对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治国方略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从“大跃进”的“大办钢铁”,到后来几年的调整和降低钢铁增长速度的转变过程。因此,青山党史中专门记述了这个史实。1973年3月,党中央恢复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2月21日,邓小平来青山视察武钢。这是在“文化大革命”非常时期的一个非常事件,可以说对全党全国人民抵制内乱、加快速度狠抓生产,都是一种鼓舞。说远一点,是邓小平1975年抓整顿的前奏和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青山历史》还记叙了29年间本地的一些大事。如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工农关系的改善”。1956年,武钢初建,大量的征地和拆迁,引起了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强烈冲突,一时间工农关系十分紧张,这对武钢建设影响极大。在此期间,青山区委和武钢党委联合做了大量工作,改善工农关系,促进工业农业共同发展,取得了在农业大国和谐发展工业的宝贵经验。这个内容是在初稿完成以后增加的,我们认为很典型。实践证明,资料的搜集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贯穿于编撰过程的始终,以防止编目以外的重要资料遗漏。还有在经济建设中,20世纪70年代引进建设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国家投建的重大项目湖北青山热电厂、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厂、长航青山船厂、武汉船用机械厂、武汉铸锻中心厂等的建厂和投产盛况,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都有庆祝的消息报道;在社会建设中,政府和企业共驻共建,发展青山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成功做法和成就;在党的建设中,大力开展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青山五女粮店学习的活动。我们在正史本子中,翔实叙述这些大事,充分地展示地方特色。
三、把握“两面”,准确反映“文化大革命”中的党
正史二卷难写,二卷中的“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历史分期更难写。中央党史研究室和武汉市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和专家,对“文化大革命”写作的难点、重点都作了系列辅导,总的要求是:要格外谨慎,宜粗不宜细,点名要慎重,判断结论要准确,篇幅要控制等。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郑谦提出,如何准确反映“文化大革命”中的党要注意三点:第一点,“文化大革命”是以所谓“党内走资派”为主要打击对象的,它只有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党的领导,破坏了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才能发动起来;第二点,虽然运动初期党组织曾一度受到严重冲击,但很快就恢复了组织生活;第三点,在一段时间里,虽然广大党员被迫停止了组织生活,但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长期受党的教育,还是能够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所以,从总的方面看,尽管当时党的路线从整体上是错误的,但很多党员还是以不同方式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成为周恩来、邓小平等整顿的中坚力量。“文化大革命”中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恢复和维护党的领导。我们在编写“青山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一编 3
时,深刻理解和把握内乱与党和人民的抗争这两个方面,特别是挖掘了一些“抗争”的史实。在篇幅上,控制在全书的五分之一,即5万字。具体写作上,确立了“三个基准点”。
第一个基准点:彰显“文化大革命”中青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极左思潮的抵制和抗争。“文化大革命”内乱,它是有阶段性的,有程度不同的,是林彪、江青集团企图篡党夺权,阴谋操纵造成的。正是由于党和人民的抗争作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内乱和林彪、“四人帮”的破坏程度,最后消除内乱。如何正确地写“抗争”,我认为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实事求是。要在运动的发展变化中体现党和人民的正义力量,既不能放大又不能缩小。因为在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人们的是非界限还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二是要抓住重点。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来表现抵制与抗争。如1976年“四五运动”,周恩来、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武汉“七二○事件”;特别是青山区干部职工坚守工作、生产岗位抵制“全面夺权”,抵制“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区委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解放一批老干部回岗位抓工作,区委制止“批林批孔”引发的再度内乱,揭批“四人帮”和清查“四人帮”的帮派体系等,我们都在本子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果不写这些内容,就很难说明历史的走向,让内乱任其发展,哪还有社会主义,哪还有今天的改革开放?显然,只写“文化大革命”内乱,不写党和人民在内乱中的抵制与抗争,就是不全面的,不实事求是的,也不是唯物主义的。
第二个基准点:正确区分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十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运动,史无前例,席卷全国,各种矛盾十分错综复杂。写作前,我们要广泛搜集、阅读资料和相关文献,把历史脉络搞清楚,把头绪理清楚,明确哪些东西要入书,哪些东西不要入书;写作中,我们只要求把史实说清楚,把道理讲清楚,不描写具体场面,不追求细枝末节,而是着重总结“文化大革命”给青山造成的严重危害:一是党政机构遭到严重削弱,二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三是科教文化遭到严重摧残,四是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我们要看到,“文化大革命”持续了十年之久,十年中不光是内乱,还有广大人民群众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特定内容,要严格区分开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历史。我们在正史中写了“文化大革命”十年青山局部领域取得的成就:由于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取得进展,一批大型企业相继投产,带动了青山商业、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相应发展,青山区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4%左右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是在缓慢发展的。各级党组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写作内容。
第三个基准点:“文化大革命”中,青山的党始终在活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初期,党政机关被夺权,党的各级组织被破坏,但一些党员还在发挥作用;后来成立青山区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和指挥部,部队进驻实行“三支两军”;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成立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971年召开中共青山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区委;直至1976年,青山的运动和工作都是在区委的领导下进行的。这个历史过程充分表明了“文化大革命”中党的状态,我们在正史本子中概述为“四个还存在”: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还存在,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存在,大多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存在,广大人民群众紧跟党的领导、团结战斗的精神还存在。正是如此,党才能不断纠正自身所犯的错误,青山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文化大革命”才能结束,我们的国家才能从乱到治。因此,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讲“文化大革命”中的党,要讲几句话:一是党遭到了严重破坏;二是党仍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党的建设、整顿不能采取“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方法进行;四是党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内乱势力。我们写党史一定要有这个立足点,要用许多鲜活的事例说明这些特点,以反映党的本质和主流。否则,就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由于党史二卷的政治性、理论性、政策性很强,编撰难度大,以上是我在工作实践中的 4
一点肤浅认识,纯属个人观点,愿与大家一起讨论商榷。
第三篇:浅议地方志编纂与档案工作的关系
浅议地方志编纂与档案工作的关系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保存档案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编修地方志是中国几千年来优良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产生的数以千计的地方志书在范围、体例、方法、内容上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却有共同的一点,即在资料选用上,无一例外地利用了大量档案资料。档案工作与修志工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研究与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志书的编纂和内容的选择,对于提高志书的价值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于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本文试就档案工作为修志提供服务和修志广征博采又为丰富馆(室)藏提供新的资料这一互利互补关系作点粗浅的探讨。
一、修志工作与档案工作结合的必然性
1、修志工作与档案工作结合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周恩来的指示。周恩来同志生前十分关怀我国的修志工作,曾指示国家档案局过问过方志工作。国家档案局为了贯彻这一指示,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档案工作会议上,多次讨论过地方志。《省档案工作条例》、《县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都规定了档案馆参与修志工作,有条件的县档案馆,可以承担主编工作。二者相结合,对档案工作和修志工作都有促进和提高。周恩来同志生前还指示档案工作者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其基本精神就是发扬历史传统,使档案工作者在修志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修志工作与档案工作结合起来,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经验。建国后,全国各地建立起档案馆、档案室,储藏着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一部成功的地方志,必须对一个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诸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多角度、多侧面地作出全面系统的再现。如历史沿革、行政建制、人物传记、经济物产、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异闻逸事等等,可以说无所不载。它具有地方区域性、历史资料性、内容综合性、时间连续性等特征,起“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这就要海量搜集资料,经过考订编纂成志,而在海量的资料中档案资料成为首选,因为它们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因此,自先秦编纂《禹贡》起,到汉晋编纂地志、隋唐编纂图经、宋元以降编纂方志,乃至当今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修志就与档案密不可分。一些方志学者,也十分注意档案在志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几百年来修志实践的经验总结。如今,我们编纂的各类志书,也应注意发挥档案的作用,使各级档案部门成为编修地方志书的取材之地。
3、修志工作与档案工作结合起来,还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要编出一部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真实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社会主义新方志,要求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求记述史实要真实,以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除了参考历史文献、图书报刊、个人著述及向有关当事人和知情者进行社会调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真实可靠的档案史料作基础和依据。因为档案作为社会实践的历史记录,它不仅反映党和国家上层机构的活动,也反映社会各个领域及基层单位的活动。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档案成分不仅有文书档案、人事档案、历史档案,而且产生了诸如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工程档案、城建档案、艺术档案、地名档案和企业档案等各种专业档案,并正在向多门类、多形式、多载体如照片档案、声像、光盘、缩微、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方向发展。而档案资料特别是解放后50年来的档案,则集中保管在各级档案馆中,方志编纂与档案部门结合起来,对于查找利用档案材料,也会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还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
二、通过编修地方志,可以丰富馆藏资料
方志的编修者为编纂一部能传世的信史,需要广泛地搜寻、汇集史料。在这次修志工作中就存在着档案资料缺失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一是机构、单位变动造成资料散失。被撤并机构和被改制单位各类材料归档工作未做好。二是工作、行业主管缺位造成资料短缺。如社会机构、私营个体企业、市场等方面的资料欠缺较多。三是虽有主管机构但由于职能不到位、不健全,导致材料不完整。如财政税收金融篇中的财政工作,因财政局档案资料保管不妥,有近25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没有归档。如果放弃就不能反映财政工作。李熙贤同志决定不管再累,也要尽力查找资料,他先后在省市区档案馆查了十几个全宗的档案。终于找齐了25年财政收支情况,同时南明区档案馆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后归入财政局全宗,弘补财政局档案的缺失的遗憾。如今档案事业空前发展,档案部门在为修志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可获得丰厚的回报,即档案部门原来没有的资料,通过修志的广泛征集,进入档案馆,又可极大的丰富馆藏。如李熙贤为了考证纪念塔的形状与高度,经各方打听到当时修塔的师傅的儿子,通过他找到了居住在矿山机械厂的当时修建纪念塔的另一名石匠,通过石匠回忆当时纪念塔的形状与高度。并将收集到的资料归 入档案中,丰富了馆藏。
这几年中,所有征集到的资料和成书的手稿、书稿等将整理移交进档案馆,极大地丰富档案的馆藏内容,增强档案的地方特色,促进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此外,通过修志,为档案工作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更进一步的认识到,“档案馆”不是“档案管”,不是坐在家里等接收,眼光不能局限在机关,而是要放眼全社会,应积极主动地征集反映本地特色的档案资料,广泛收集有关人物、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书刊、谱牒、实物等资料,努力开创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为宏观决策和微观研究提供全面、系统、翔实的资料服务。编史修志与档案工作真可谓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修志需要档案提供可靠的史料,同时也是开发利用档案资料的一项重要内容,换言之,修志使档案工作得到一个充分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志书又是科学化、系统化了的档案资料。档案工作与修志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第四篇:实践与体会1
3.2 总体架构设计
3.2.1 网站系统架构设计
本网站采用ASP.NET的结构模型。ASP.NET结构是一个三层系统:UI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如图3-2 所示。
图3-2 结构模型
第五篇:帮扶工作实践体会
近年来,我经过自愿报名和组织推荐,被选派到××*镇××*村开展帮扶工作;今年,县委组织部安排我担任队长带领4名队员进驻××镇,开展对××*三个村的新一轮帮扶活动。通过近两年的帮扶工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做好帮扶工作,只有以“热心、公心、真心”,才能换取农民群众的“交心、齐心、信心”。
摸实情要以“热心”赢
得“交心”。积淀问题多,积累矛盾大,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是后进村存在的通病。以往由于缺乏沟通理解,干部、群众都各憋了一股怨气,受此影响,工作队进村之后,有的干部群众持怀疑、观望、冷淡态度在所难免。增进理解,缓和关系,取得信任,尽快掌握农民群众所急所盼的第一手资料,是工作队要做的第一位工作。为此,我们通过召开党员、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宣传发动、广泛征求意见,而且深入到老党员、老干部及农户家中,促膝谈心,广交朋友。我们还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刷写墙字标语等方式宣传“结对共建”活动,使群众了解熟悉了我们和帮扶工作。我们在生活上不吃群众一口饭、不拿群众一件物、不要群众一分钱,在工作上天天与群众打成一片,处处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更让群众感受到我们就是他们的知心人。我们进村工作人人佩带党徽和帮扶联系卡,不仅便于群众联系,而且增进了亲和力、信任感。进村半个月时间内,我们共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达100余条,收到群众意见信16封,一条条建议,一封封来信充满了群众对工作队的信赖与希冀。
办实事要以“公心”赢得“齐心”。我们××*镇帮扶工作队负责帮扶的三个后进村,后方单位是财政局、交通局和公安局,由于单位领导认识程度不一样,加之帮扶村与巩固村的工作目标任务不同,三家后方单位对大程庄、后胡楼、赵屯三个村帮扶工作的支持力度、帮扶资金的到位情况亦存在着差别。若按文秘杂烩网通常做法,后方单位各自为战,一个后方单位所出的人、财、物主要用在所挂钩帮扶的村上,三个村的帮扶工作进度及效果就会参差不齐,必然会出现这个村的各项帮扶任务已顺利完成,那个村的帮扶工作却成效甚微的现象,导致整体工作失衡,负面影响严重。我和队友们坚持从工作全局出发,理出一条三家单位所出资金、物资捆在一起使用的工作思路,并及时向县包挂领导、组织部联络员和后方单位领导作了汇报,受到领导的重视与认可。然后由县领导出面召开帮扶工作协调会,确定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出钱、出力,工作统筹安排,统一使用。县财政局很快调剂出70套办公桌椅,赠送给三个村,充实了村部办公室。由县财政局向上争取资金、县交通局出施工队,投资规模近50多万元的铺路工程已经启动。这条长达10公里,大程庄、后胡楼两村直接受益,且惠及周边万名群众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七八个村的群众走路难、农产品运输难、学生上学难问题,为广大农民群众齐心协力发展经济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工作队内部讲,也解除了一些队员的思想压力,从而更加团结一致地出点子、想办法,帮民致富。
实践增真知,帮扶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下一页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长才干。参与“结对共建”活动,我和队友们都经受了锻炼,丰富了阅历,提高了素质。回顾过去,我们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已融进了农民群众创业增收的心田里。展望将来,我们仍倍感重任在肩,使命感、责任感激励着我们再接再厉,继续奋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配合三个村党支部认真组织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双强”型村党员、干部队
伍建设,为群众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深入推行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转变农村工作管理机制。继续协调后方单位出资出物,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使三个村尽快步入先进行列。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