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尺寸之功”立“为政以德”

时间:2019-05-14 23:0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尺寸之功”立“为政以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尺寸之功”立“为政以德”》。

第一篇: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尺寸之功”立“为政以德”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转发注明出处

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尺寸之功”立

“为政以德”

3月10日上午,总书记到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很快,“政德”一词成为两会热议的关键词,映照出总书记对怎样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素养的深切关注,更传递了新时代如何治国理政的思想启示。

古人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一直是秉持的重要政治思想。正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从政者的德行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令的实施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德施政、道之以德,就构成了我国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认真剖析总书记对“政德”的表述,就会发现其内涵与意义不止于此。“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提纲挈领的总结,深刻揭示出“政德”在党员干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不仅要信念坚定、党性可靠,也要明确宗旨、执政为民;不只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还要廉洁修身、慎独慎初。可以说,从总书记对“政德”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感知新时代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能够体味总书记选人用人导向的良苦用心。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对“政德”的高度重视,实则是对政治生态的深度审视。政治生态是总书记两会时间的高频词。“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与政治生态有关的金句频出,背后是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抓不懈。今年两会上,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正是这一理念一脉相承的生动实践。

如何讲“政德”?“多积尺寸之功”的叮嘱,传递出简洁却并不简单的答案。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境界,“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还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堂最生动的思想政治课”“解开了一把锁,点燃了一团火”。有代表如此感慨。正如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以此观之,背负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身肩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唯有讲政德、立政德,党员干部才能到达“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国家社会才能实现政通人和的局面。

作者:于石

第二篇:2019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标杆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2019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标杆

导语:吉林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标杆。

伟大的民族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的力量。

日前,中共中央决定,追授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王继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一光荣称号,是对黄群等四位同志先进事迹的充分肯定,是对英雄模范精神的大力弘扬,为新时代的奋斗者确立了学习榜样、树起了价值标杆、注入了精神力量,必将激励和感召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是党员应有的样子,优秀共产党员更是他们中的佼佼者。黄群、宋月才、姜开斌3位同志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王继才同志三十二年如一日,抱定“守岛就是卫国,国安才能家宁”的坚定信念,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践行了“一生守岛,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的生命承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他们的岗位虽然不同,人生之路也迥然有别,但他们身上却共同闪耀着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芒,共同展示着不同岗位上共产党人的样子。

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从革命年代的“人民英雄”,到建设岁月的“建设标兵”,再到改革时期的“改革闯将”,回首我们党97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正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不断涌现,以“有形的正能量”激励全党同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以“看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得见的哲理”感召亿万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今天,朝着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目标,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尤需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标杆,将榜样典型的感召力量融入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将英雄楷模的引领作用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之中,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业绩。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标杆,就要向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王继才同志学习,学习他们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恪尽职守、担当有为的敬业精神,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崇高境界,淡泊名利、清廉自守的道德情操,使之内化为精神操守,外化为行动力量。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标杆,就要与榜样对标,以榜样为镜,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崇尚英雄、见贤思齐,争当先进、锐意进取,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榜样催人奋进,使命呼唤担当。让我们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标杆,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奋发有为,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奏响新时代奋斗者的英雄之歌。

《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28日 01 版)[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第三篇:《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

一.充分预习

自读三遍。集体朗读,正音正字。告知本重点字词、句式,让学生自己琢磨。参照注释和译文翻译各章,找出翻译不顺或你认为有误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论语选读》1-4是政治专题,本中心论题为“为政以德”(板书)。是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德为政”。请同学指出本句翻译错误处。

生:“以”翻译成“运用”不正确,词性不对。“运用”是动词,“以”应翻译为介词性的“用”或“凭”。

本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主旨及意义的是哪些章节?“为政以德”的意义是什么?

生:

一、二章统领全文,鲜明提出本的中心主旨“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揭示了意义: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首章用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用当代政治术语来说,就是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示例: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孟子•离娄上》)

2有耻且格。

(翻译此章)二章用鲜明的对比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全社会人民要有羞耻心。但夫子说“为政以德”,百姓自有羞耻心了,世道人心、社会风气自正。

(驳:一些教案把“为政以德”的意义归结为“无为而治”。窃以为欠妥。单言“无为而治”,在当代人眼中,恐怕都以为是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吧。儒讲无为而治与此有别。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李泽厚辨之甚明。《集释》: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前所学《谏太宗十思疏》“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亦是儒家的无为而治。李泽厚讲(21)章亦误,钭东星先生认为:北辰居其所是喻君以崇高道德居位凝聚四方,非至尊不动,可以无为。)

示例:(韩)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死,门下掾自刭。

延寿出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延寿恩信周遍二十四县,莫敢以辞讼自言者。推其至诚,吏民不忍欺绐。(《资治通鉴》卷二十六)

师:夫子二千五百年前的教言“为政以德”有如此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先弄清什么是“为政以德”。

比较“政”、“刑”、“德”、“礼”,明确其区别。

政,政令,是由政府发布的君令,君令即政令,国法;刑,刑罚;礼,泛指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德,德者得也,自得于身,人行之总名,外在之道我得之而凝于身,是人身所具有的诸多善性美行,简译为道德。作个比喻:一个老师觉得应该准时上下班,是德;学校规定教师要准时上下班,是政;对不准时上下班的老师罚款十元,是刑。礼是法的补充,和法有相通之处,又有所不同,法具有强制性,礼则属于道德范畴。

德为道德,是人身上所具有的合于道的品德,不是行政管理手段。(可证“运用道德”翻译之误)所以“为政以德”应理解为统治者用、凭借自己的道德、个人魅力来治理国家。(此统治者非仅指国君皇帝,泛指各级各单位部门的领导。此德也非指当今狭义的道德,而是合于道的所有道德。)

师:那么,作为统治者,该具备哪些道德?

三.探究研讨

师:以下十章皆讲述统治者该具备的道德。找出每章的关键词或归纳。

(见板书)

可分为两方面:安人,正己。

(一)安人。(以“庶、富、教”为纲讨论)

朗读第三章,翻译。讲解: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治国三步曲,反映着孔子的治国理念。

学生阅读“安人”部分的章节,联系现实讨论:为什么要“庶”?为什么要“富老百姓”?怎样“富老百姓”?为什么要“教”?

为什么要“庶”?

要点:人是劳力和兵力,可以增加财富和土地,可以保家卫国(可穿插讲161章。反对征伐,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用武力征伐的是法家。)老子“小国寡民”。毛泽东“人多力量大”,鼓励生产,但当代为什么又计划生育?――――都是为了“富民”。

第四篇:《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

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 诵读、归类。

教学手段 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

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

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2.1章: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从政(为政)出示板书。

2.3章:以德从政,以礼从政 出示板书。并且说出了“以德从政、以礼从政”的手段是教民。

13.9章:富民、教民 12.7章:富民、正己 1.5章:正己 16.1章:正己

11.17章:举贤(去恶)12.9章:富民

13.6章:正己

12.19章:正己、教民

2.20章:正己、教民、举贤 14.5章:正己

第二课时

其基本手段有“富民”(13.

9、12.

7、12.9)、“教民”(2.

3、13.

9、12.

19、2.20)、“举贤”(11.

17、2.20)、“正己”(12.7本则的“信”,这里解释为“百姓的信任”、1.

5、16.

1、13.

6、12.

9、2.20、14.5)等。

孔子强调以“德”来治理政事,主张用道德来教育和感化天下人,使之去恶从善,以期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兴旺发达。孔子反对传统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指出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后者则是“有耻且格”。把“德”、“礼”与“政”、“刑”明确地对立起来,指出两种作法会导致两种结果,这是孔子在治国治民方面的创见。只强调政、刑,把庶民置于残暴奴役之下,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化。而强调“德”、“礼”,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展开,即承认庶民也和贵族一样,是能够“知耻”的人,只要统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而“齐之以礼”则是使庶民产生羞耻之心的条件,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作法,把原来作为贵族专利品的“礼”推广到群众之中,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礼的规范之中。

《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一般篇幅都比较短。本课中的16.1篇幅较长,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孔子的对话中有两个生动的比喻:“相”要扶持盲人让他不倾危跌倒才称职;野兽跑出笼子,宝物毁在匣子中,过错自然在管理者。从而说明辅佐季氏的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易错音义

请同学们寻找容易出错的读音,归纳整理如下,顺便解释一下词义。

譬(pì)如:比如,就好像。冉(rǎn):姓。

庶(shù):众多。①众多。人多。②百姓,平民。③旧时指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妾所生的儿子。④差不多。⑤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千乘(shèng):千辆兵车。

颛(zhuān)臾(yú):鲁国的附庸国。彼相(xiàng):那些扶持者。相(xiàng)夫子:辅佐季氏。

盍(hé):何不。兼词,是“何不”的合音。兼起疑问副词“何”和否定副词“不”的作用。偃(yǎn):仆,倒伏。被折服,被感化。有成语“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击战鼓。稼(jià):耕种,种田。

二、易错词义

请同学们寻找比较容易解释错的词或短语,整理如下。

居其所:处在自己的位置。

适卫:到卫国去。适,往,到。

问政:询问治理国政的道理。

斯三者:这三项。斯,代词,这。者,助词,表示提示停顿。

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说法。信,信任。立,存在,生存。不能者止:不能(胜任)就该辞去。者,的人。止,停止。

危而不持: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护持。危,危险。持,扶持。颠而不扶:即将跌倒却不搀扶。颠,跌倒。扶,搀扶。尔言过:你的话是错误的。言,话。过,错误。

聚敛:用重税等搜括(民财)。

附益:增加,增益。附:附着。引申为增益。《荀子·礼论》:“刻生而附死谓之惑。”(对活人刻薄,对死人厚待叫作糊涂。)用不足:用度不足。用,用度,费用。其身正:他自身端正。

虽令不从: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虽,即使。

敬、忠以劝: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以,连词,而。

三、通假字

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包括异体字和古今字。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通“导”,读dǎo,训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治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论语》中均用“与”字,如:“求!无乃尔是过与?”

补充说明:

通假字指某一个字借用为另一个字。这两字在形、义上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因读音相同或相近,才临时通用。通哪个字,读哪个字的音。

通假字一般是单向的,如“共”通“拱”,而“拱”不通“共”。

四、古今异义

寻找课文中古异义的词。

无耻:没有羞耻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较窄。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现代汉语的“以为”是认为。

五、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就,动词,靠近。“有道”,作宾语,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就:①接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举善而教不能。“善”指优秀者;“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补充说明:

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名词了。

名词作动词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好比风,“草”,好比草。

补充说明:

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

使动用法

富之:使他们富起来。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百姓也就对政府有信心了。富、足,形容词作动词,使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使他们来)。来,不及物动词使动。

补充说明:

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就是使动用法了。

第三课时

六、特殊句式 主谓倒置

“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补充说明:

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感情的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使用,役使。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补充说明: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用”。“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

状语后置,也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古代的介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将后置的介宾短语提前到谓语前面来。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介词宾语前置。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七、固定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吧?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什么„„呢?表示反问语气。还可译为“还用„„做什么”“哪里„„呢”等。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对„„怎么办?表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

④“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怎么能?表示反问语气。“其”与“如之何”配合使用,加强反问语气。

八、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十、试水练习

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不读wéi音的一组是(C)①为政以德 ②何以伐为 ③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⑥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为”字作动词和语气助词时读wéi,作介词时读wèi。④⑤⑥均作介词,分别是“替”“向”“替”之意。

阅读12.7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解释加点的三个词。政:为政之道。

先:把„„放在前面,先做。名词作动词用。立:存在,生存。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对政府就信任了。

使动用法要译出来。

(2)必不得已而去: 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必”是假设连词。

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民无诚信则不立,也可。)本文段论述的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

儒学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所谓“重义而轻利”。所以,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兵”,而是“必不得已而去”。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作业布置

找出本课中你认为重要的句子,背诵它。

整理下面几课的文言特点。

教学反思

第一、二节课:

原本以为两课时可以解决问题,结果上下来发现,学生对课文比较生疏,课文本身有一定难度,“季氏将伐一章”较长,需要整理的东西较多。单是疏通文字,落实每一章的德政思想两课时还不够用。

学生诵读的时间不够,只能留待课余时间了。

第五篇:《为政以德 教案

《为政以德》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建议:课文有注释、有译文,在疏通文意上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重点应注意常用的且古今有异义的词语及成语与名言。

1、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斯 ①指示代词:这 于斯三者何先 逝者如斯夫 有美玉于斯《论语》 ②连词:就,那么 如知其非义,斯速而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 文公》)

③句中句末语气助词:哀我人斯(《诗经·豳风》)相 ①赞礼之人:端章甫,原为小相焉《论语》

②扶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则焉用彼相也《论语》 ③观察,视: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经·相鼠》)劝 ①勉励,奖励:惩恶劝善(《左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②劝告,劝说: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史记·商君列传》)时 按时: 使民以时 学而时习之 《论语》

就 ①靠拢,接近: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论语》

②完成,成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伤仲永》

③成全,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史记》

何以„„为:表示反问。其中疑问代词“何”表询问,动词做谓语,语气助词“为”加强询问语气。可译为:“还用······做什么”“为什么要······”“有什么······呢”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光传》

信 ①诚信,言语真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②信任:民无信不立《论语》

道德 先秦道德两字很少连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德”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古人解释“德者得也。”因此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道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后再引申出方法、引导、道德等意思,如 :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之以政 道千乘之国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

国家: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侯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地就叫做“家”。所以孟子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在农业社会土地和粮食关系民生和国家政权,是至关重要的,古代皇帝和诸侯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表示反问的一个问式,相当于“恐怕„„吧”。“过”是指责的意思,《过秦论》的 “过”也是这个意思。“过”的宾语是“尔”,即你们。“是”是我们在本文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实词,“是”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词,解释为“这”,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夫如是”都是这个意思。老师特别要提醒同学注意,“是社稷之臣也”这个“是”看起来非常像现代汉语表示判断的“是”,其实不是,到汉代以后,“是”才有用于表判断的,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木兰是女郎”等。“是”在古文中也有表示与“非”相对的概念,如“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至于本句的“是”也是代词性的,复指前面的“尔”,起提宾的作用。同样的用法有“惟余马首是瞻”“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比辟世之士哉?”

既来之,则安之:课文中“来”和“安”都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以后,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现在这个成语是指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跟原来的意思有些不一样。愚不可及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设计意图:

这里所列的字重点在有古今异义的,且是常用的。对古今异义的重在比较,教时还可再补充点例句。对常用的如:“社稷”、“国家”、“道德”,教师可作更为广泛的阐释。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主语是“君子”,谓语是“疾”,宾语是“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难点在理解宾语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心里明明想得到某样东西,却不肯直接说出来,即“舍曰‘欲之’”,然后找一个借口,编一套理由把它拿过来,即“必为之辞”。这种态度是君子讨厌的,不但个人的道德不应该,政治的道德更不应该。孔子首先骂冉有的这种态度。

成语: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鸣鼓攻之

2、背诵并深刻领会以下文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设计意图:

这些名句与成语,意蕴深刻,至今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极富生命力,所以先要学生背下来,然后慢慢品味其意思。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二教时

本教时主要在总体上探讨文意与孔子的思想,教师应学生充分发言,然后作引导归纳、总结。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探究之二: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对孔子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不大了解。他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与现在不同。当时并没有党派组织,但但子与学生们相当于一个党派,孔子是其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打一个比方,孔子相当于某一武术流派的掌门人,弟子没有一件事敢不向他报告。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探究之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孔子的时代,天下已呈礼乐崩坏之象。当时周天子号称拥有天下,实际上只控制着自己的都城。而诸侯国君也步其后尘,大夫们一个个扩张自己的势力,国家呈尾大不掉之势,国君变成了傀儡。如鲁国在鲁襄公十一年由三桓“三分公室”: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贵族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占其一。后来,随着季氏家势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又做鲁国的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在当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情况下,颛臾倒是鲁君的势力范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孔子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

设计意图:

儒学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最核心的思想是维护等级制度。这是封建统治者最需要的。《论语》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可见孔子这个话是讲到统治者心坎上去了。”设计这一探究,要帮助学生理解儒学思想与起义农民的口号之间的区别。了解儒学最核心的东西。教师也可提一下儒家与墨家的区别,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不一样的。墨家的兼爱是所谓的“爱无差等”要“天下之人皆相爱”。所以孟子骂他们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探究之四: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探究之五: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设计意图:

这一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全文起总结作用。教学本文要尽量避免只逐条讲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讨论这一问题,教师应留足够的时间。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6.1)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写作实践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这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局限性。现代人们提出以法治国,这同样有局限性,请根据本单元内容论述为何要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教学建议:

《论语》不算难懂,但毕竟与我们相隔了二千五百多年。学生要了解孔子与《论语》,必须有相当的背景知识,所以教师对春秋时代的社会特点及孔子所认为最理想完美的西周的社会特点,要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白儒学的核心是维护等级制度。这也是儒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受统治者追捧的最根本的原因。(这方面各教师可参考剪伯赞或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和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孔子的其它思想包括仁爱思想都立足于他的这一基本点的。

在第二教时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时,教师要力求把孔子表现在本章的思想,一条条串起来,使之前后相连贯,也就是说要找出各段话之间的内在联系,千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把课讲活,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讨论问题时要多联系现实。可借鉴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的《<论语>心得》。

在字、词的落实方面,可依据教学建议,抓重点。对名句与成语要予以特别重视,要使学生能背诵和运用。

下载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尺寸之功”立“为政以德”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尺寸之功”立“为政以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钉钉子精神打赢蓝天保卫战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转发注明出处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钉钉子精神打赢蓝天保卫战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袁驷1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表......

    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2018,让我们以奋斗的姿态出发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转发注明出处2018吉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2018,让我们以奋斗的姿态出发 恍惚中2017就结束了,静静坐下来想一想,这一年下来,除了忙以外,似乎再也没别的了。在忙碌......

    为政以德教案(用)

    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教案 《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为政以德原文翻译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为政以德原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以德行......

    为政以德中的成语

    为政以德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16.1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

    无私奉献 以德立教

    师德师风学习心得 无私奉献以德立教 北留完小 郭利娜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

    辽宁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

    ln.huatu.com 辽宁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 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

    为政尚德 以道促廉

    为政尚德 以道促廉《大学·礼记》中说过:“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种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实现最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