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开发秩序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的指导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 矿业开发秩序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的指导意见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牧民利益,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科学规划,优化矿业开发布局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各盟市、旗县(市、区)要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细化功能区划,明确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严禁在禁止开发区域内从事各种开发活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重点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重点开发区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采用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的先进开发方式,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时序。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要认真进行清理整顿。
(二)科学编制矿区总体规划。重点矿区必须编制矿山开发总体规划,明确开发重点、规模、时序及电、水、路等各项前臵和配套条件。纳入国家规划区的煤田都要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和矿区
规划环评,并报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其它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具体办法由自治区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严格规划实施。矿区总体规划是项目开发的前臵条件,矿山开发要按照矿区总体规划实施。各级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煤炭、国土资源、环保、水利、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严格按照矿区总体规划对项目进行审核,违反矿区总体规划的要予以纠正。矿区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二、制定区域产业政策,转变矿业开发方式
(四)严格产业准入。自治区有关部门要按照保护环境、集中布局、规模开发的原则,制定分地区、分矿种的产业目录和项目、企业的准入标准。严格贯彻自治区矿业开发准入标准,褐煤开发井工矿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露天矿不低于500万吨/年;其它煤种井工矿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露天矿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平均回采率不低于70%。
(五)提高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度。加大对现有矿山整合重组力度,2012年底前,年生产规模在45万吨以下的煤矿(井)全部退出市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要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2013年底全区地方煤炭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80户至100户。
三、加强项目管理,规范矿业开发建设程序
(六)严格建设项目管理程序。矿山开发建设项目要严格履行项目管理程序,完善建设要件,同意建设并领取采矿许可证,履行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后方可开工建设。严禁以采代建、未批先建、不批自建的行为,对未经同意建设而擅自开工建设的,一律停工整顿;未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不得转入正式生产。实行备案制的非金属矿山开发项目,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要遵循“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要求,建立监管制度,实行全过程有效监管,监督项目单位依法依规建设。
(七)建立项目建设评价制度。建成投产的矿山项目由核准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对项目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移民搬迁、征地补偿、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议论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邀请项目所在地农牧民代表参加评议论证。
四、进一步健全矿山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八)完善矿山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和标准。结合我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在草原、森林、水资源短缺地区开发矿产资源,必须建立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和环境影响监测评估制度,对矿山企 3
业造成的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碾压草场、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进行长期监测、定期评估,切实保证农牧民正常生产生活。
(九)严格执行矿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切实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新建矿山企业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要把矿山采场、采坑、排土石场、转运场的防尘、绿化和矿区道路、矿产品运输通道及废渣、废水、废气处理设施等,作为建设和生产的前提条件同步配套建设。对已投产的项目,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办理。
(十)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矿业开发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因水制宜,严禁开采地下水建设高耗水工业项目。矿山开发企业要依法编制疏干排水方案,并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疏干水综合利用水平;矿业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科学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十一)建立矿山企业环境报告和公示制度。所有矿山企业要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情况、处理的技术手段、取得的效果、是否达标、面临的问题等事项。环保部门对上述事项进行监测评定
后向社会公布。对于不按规定时限报告和公示,或者提供虚假报告内容的,环保部门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
五、建立健全矿山开发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切实保护矿区农牧民合理利益
(十二)完善征地(草牧场)补偿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被征地农牧民、矿区农牧民生活水平随企业效益的增长而相应的增长。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草牧场)补偿费、安臵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费和草原植被恢复费。所有补偿一律按照有关标准的上限执行。征用农牧民土地草场要履行征地告知、听证和确认程序,认真听取农牧民意见和建议,确保被征地农牧民的知情权、诉求权、参与权。
(十三)建立对农牧民环境污染补偿机制。各盟市环境保护部门要对矿区周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检测评价,根据影响程度确定封闭区和缓冲区范围。封闭区内草牧场、土地、住宅、牲畜棚圈及农牧业基础设施由企业出资征用和搬迁,征用标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缓冲区内草牧场、土地采取临时用地和租赁形式的,按不低于国家禁牧补贴或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偿标准执行,具体管理办法由所在地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报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备案。
(十四)加强矿产运输监管。各盟市公安交警和质监部门要建立矿产开采、运输车辆和驾驶人工作台账,实行“一车一档”,严格办理注册登记、挂牌、年检等工作,定期对矿山开采车辆进行交通安全检查和质量检测。矿产运输车辆必须采取封闭保护措施,严禁“超长、超宽、超高、超载”及客货混载车辆上路行驶。
(十五)建立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矿山企业要优先安排占地、受影响的矿区农牧民及子女在本企业就业,企业设立之初要提前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送用工计划和岗位要求,当地政府要提前组织培训,先培训、后就业。建立提高被征地、受影响的矿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的长效机制。被征用土地、草牧场环境受损的农牧民,自愿以土地、草场环境补偿费入股矿山企业的,矿区嘎查村集体以征地拆迁、补偿提留入股的,矿山企业应予以接纳;入股的比例、收益水平、参与方式、保障措施由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及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与企业协商确定。当地政府必须将被征地和受影响农牧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鼓励矿山企业采取劳务委托承包等方式,支持所在地苏木乡镇、嘎查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矿区农牧民共同富裕。要做好被征地农牧民的理财教育工作,避免农牧民因滥用一次性补偿而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十六)建立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协商仲裁机制、地企文明矿区共建机制。要加强对矿山开发企业的教育管理,增强其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生态、尊重农牧民利益的观念。在矿山企业所在地建立地方政府、农牧民代表与企业议事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及时 6
解决农牧民因土地、草场、生态环境等与矿山开发企业的争议问题。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要通过行政复议、仲裁或司法程序进行解决。地方政府要与企业建立地企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建机制,定期协商地企经济社会建设相关事宜,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对非法干扰矿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
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调整矿业开发收益分配结构
(十七)探索建立矿产资源红利合理分享机制。认真贯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内政发[2009]50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煤炭资源矿业权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内政发[2011]63号)精神,全面加强探矿权、采矿权行政许可和流转市场管理。积极探索资源所有者以资源所有权入股开发企业分享资源红利的途径。扩大采用招标等市场化办法确定开发企业,扩大矿业招、拍、挂试点。
(十八)调整提高矿业权价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研究矿业权价款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的可行性办法。调整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收入政府间分成比例,其收入30%返还给矿区所在地旗县(市、区)人民政府,专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平衡地区间财政收入水平,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
(十九)研究建立矿山开发运行综合执法制度,提高执法效力。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加快建立矿山开发综合执法机制,定期对矿山企业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对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全过程监管,既要严格执法,又要减轻企业迎检负担,做到公正、廉洁、高效执法。
(二十)明确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强化对矿山开发的准入审批和规划审批,凡未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一律不得配臵资源,对矿山开发管理秩序混乱、造成严重后果的地区要实行问责制。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及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为所在地矿山企业的监管主体,对当地矿山建设、生产经营秩序、安全生产负有监管职责,要依法加强管理。
(二十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社会监督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将项目核准、建设、开发、环境治理、政府监管等方面的信息按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强化信访工作,设立专门机构;畅通农牧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并努力化解在基层和萌芽阶段。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1年7月13日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开发秩序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的指导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开发秩序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的指导意见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牧民利益,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科学规划,优化矿业开发布局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各盟市、旗县(市、区)要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细化功能区划,明确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严禁在禁止开发区域内从事各种开发活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重点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重点开发区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采用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的先进开发方式,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时序。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要认真进行清理整顿。
(二)科学编制矿区总体规划。重点矿区必须编制矿山开发总体规划,明确开发重点、规模、时序及电、水、路等各项前置和配套条件。纳入国家规划区的煤田都要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和矿区规划环评,并报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其它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具体办法由自治区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严格规划实施。矿区总体规划是项目开发的前置条件,矿山开发要按照矿区总体规划实施。各级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煤炭、国土资源、环保、水利、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严格按照矿区总体规划对项目进行审核,违反矿区总体规划的要予以纠正。矿区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二、制定区域产业政策,转变矿业开发方式
(四)严格产业准入。自治区有关部门要按照保护环境、集中布局、规模开发的原则,制定分地区、分矿种的产业目录和项目、企业的准入标准。严格贯彻自治区矿业开发准入标准,褐煤开发井工矿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露天矿不低于500万吨/年;其它煤种井工矿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露天矿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平均回采率不低于70%。(五)提高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度。加大对现有矿山整合重组力度,2012年底前,年生产规模在45万吨以下的煤矿(井)全部退出市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要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2013年底全区地方煤炭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80户至100户。
三、加强项目管理,规范矿业开发建设程序
(六)严格建设项目管理程序。矿山开发建设项目要严格履行项目管理程序,完善建设要件,同意建设并领取采矿许可证,履行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后方可开工建设。严禁以采代建、未批先建、不批自建的行为,对未经同意建设而擅自开工建设的,一律停工整顿;未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不得转入正式生产。实行备案制的非金属矿山开发项目,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要遵循“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要求,建立监管制度,实行全过程有效监管,监督项目单位依法依规建设。
(七)建立项目建设评价制度。建成投产的矿山项目由核准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对项目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移民搬迁、征地补偿、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议论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邀请项目所在地农牧民代表参加评议论证。
四、进一步健全矿山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八)完善矿山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和标准。结合我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在草原、森林、水资源短缺地区开发矿产资源,必须建立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和环境影响监测评估制度,对矿山企业造成的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碾压草场、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进行长期监测、定期评估,切实保证农牧民正常生产生活。
(九)严格执行矿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切实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新建矿山企业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要把矿山采场、采坑、排土石场、转运场的防尘、绿化和矿区道路、矿产品运输通道及废渣、废水、废气处理设施等,作为建设和生产的前提条件同步配套建设。对已投产的项目,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办理。
(十)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矿业开发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因水制宜,严禁开采地下水建设高耗水工业项目。矿山开发企业要依法编制疏干排水方案,并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疏干水综合利用水平;矿业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科学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十一)建立矿山企业环境报告和公示制度。所有矿山企业要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情况、处理的技术手段、取得的效果、是否达标、面临的问题等事项。环保部门对上述事项进行监测评定后向社会公布。对于不按规定时限报告和公示,或者提供虚假报告内容的,环保部门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
五、建立健全矿山开发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切实保护矿区农牧民合理利益
(十二)完善征地(草牧场)补偿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被征地农牧民、矿区农牧民生活水平随企业效益的增长而相应的增长。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草牧场)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费和草原植被恢复费。所有补偿一律按照有关标准的上限执行。征用农牧民土地草场要履行征地告知、听证和确认程序,认真听取农牧民意见和建议,确保被征地农牧民的知情权、诉求权、参与权。
(十三)建立对农牧民环境污染补偿机制。各盟市环境保护部门要对矿区周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检测评价,根据影响程度确定封闭区和缓冲区范围。封闭区内草牧场、土地、住宅、牲畜棚圈及农牧业基础设施由企业出资征用和搬迁,征用标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缓冲区内草牧场、土地采取临时用地和租赁形式的,按不低于国家禁牧补贴或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偿标准执行,具体管理办法由所在地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报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备案。
(十四)加强矿产运输监管。各盟市公安交警和质监部门要建立矿产开采、运输车辆和驾驶人工作台账,实行“一车一档”,严格办理注册登记、挂牌、年检等工作,定期对矿山开采车辆进行交通安全检查和质量检测。矿产运输车辆必须采取封闭保护措施,严禁“超长、超宽、超高、超载”及客货混载车辆上路行驶。
(十五)建立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矿山企业要优先安排占地、受影响的矿区农牧民及子女在本企业就业,企业设立之初要提前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送用工计划和岗位要求,当地政府要提前组织培训,先培训、后就业。建立提高被征地、受影响的矿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的长效机制。被征用土地、草牧场环境受损的农牧民,自愿以土地、草场环境补偿费入股矿山企业的,矿区嘎查村集体以征地拆迁、补偿提留入股的,矿山企业应予以接纳;入股的比例、收益水平、参与方式、保障措施由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及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与企业协商确定。当地政府必须将被征地和受影响农牧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鼓励矿山企业采取劳务委托承包等方式,支持所在地苏木乡镇、嘎查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矿区农牧民共同富裕。要做好被征地农牧民的理财教育工作,避免农牧民因滥用一次性补偿而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十六)建立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协商仲裁机制、地企文明矿区共建机制。要加强对矿山开发企业的教育管理,增强其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生态、尊重农牧民利益的观念。在矿山企业所在地建立地方政府、农牧民代表与企业议事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农牧民因土地、草场、生态环境等与矿山开发企业的争议问题。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要通过行政复议、仲裁或司法程序进行解决。地方政府要与企业建立地企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建机制,定期协商地企经济社会建设相关事宜,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对非法干扰矿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
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调整矿业开发收益分配结构
(十七)探索建立矿产资源红利合理分享机制。认真贯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内政发[2009]50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煤炭资源矿业权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内政发[2011]63号)精神,全面加强探矿权、采矿权行政许可和流转市场管理。积极探索资源所有者以资源所有权入股开发企业分享资源红利的途径。扩大采用招标等市场化办法确定开发企业,扩大矿业招、拍、挂试点。
(十八)调整提高矿业权价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研究矿业权价款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的可行性办法。调整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收入政府间分成比例,其收入30%返还给矿区所在地旗县(市、区)人民政府,专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平衡地区间财政收入水平,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
(十九)研究建立矿山开发运行综合执法制度,提高执法效力。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加快建立矿山开发综合执法机制,定期对矿山企业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对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全过程监管,既要严格执法,又要减轻企业迎检负担,做到公正、廉洁、高效执法。
(二十)明确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强化对矿山开发的准入审批和规划审批,凡未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一律不得配置资源,对矿山开发管理秩序混乱、造成严重后果的地区要实行问责制。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及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为所在地矿山企业的监管主体,对当地矿山建设、生产经营秩序、安全生产负有监管职责,要依法加强管理。
(二十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社会监督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将项目核准、建设、开发、环境治理、政府监管等方面的信息按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强化信访工作,设立专门机构;畅通农牧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并努力化解在基层和萌芽阶段。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1年7月13日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意见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字〔2004〕140号 【发布日期】2004-04-19 【生效日期】2004-04-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意见
(内政办字〔2004〕140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大企业: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请及时反馈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4年4月19日
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的意见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二○○四年四月六日)
近年来,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在矿业权管理、矿业权市场建设、整顿与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利益驱动、地方保护、疏于管理等原因,个别地区、矿区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无证勘查开采活动死灰复燃、屡禁不止,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一些探矿权人不按勘查设计施工,以采代探、圈而不探;一些采矿权人违反
开发利用方案开采,乱采滥挖,重采轻治,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一些探矿权人、采矿权人非法转让或擅自以承包等方式非法转让处置探矿权、采矿权,扰乱了矿业权市场的正常秩序;有的管理部门违反法定程序、法定条件颁发采矿许可证,引发了权属纠纷。整顿与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为此,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85号)、《国土资
源部关于印发〈2004年整顿与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33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现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重大部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开发与节约并举,贯彻节约优先的原则,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业权管理,严格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和管理,大力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建设,为自治区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做好资源保障和服务工作。
二、工作任务
坚决取缔和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开采、以采代探、圈而不探、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对重点矿区、热点矿种、优势矿产等进行专项整治;整顿乱采滥挖、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矿山;对探矿权采矿权登记机关审批发证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解决矿山布局和矿业权设置不合理问题;全面推进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矿业权市场建设。通过整顿和规范化管理,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促进我区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全面检查探矿权采矿权审批发证工作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配套法规,对探矿权和采矿权出让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违反法定条件、不按法定程序发证,越权发证,将大中型矿产地“化整为零”发证的要及时彻底纠正,该注销的予以注销,对矿业权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要结合专项整治工作,妥善处理解决。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相适应的勘查采矿行政许可制度。
(二)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1?重点矿区整治工作
重点矿区包括大中型矿产地和热点矿区。对矿区内的矿业权设置、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周边小矿分布情况、矿山企业资源储量占用及其地质资料完备程度、矿区内违法勘查开采和破坏浪费资源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和清理,切实解决矿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矿山布局不合理和资源保护问题。
2?优势矿产整治工作
开展对钨、锡、稀土等的专项整治工作。对钨矿开采企业生产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检查钨矿山企业是否有超额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生产和销售;是否将产品销售给无资质的收购单位等。如有上述违规行为,要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开展对锡、稀土开采企业开采条件和开采及选矿情况的调查和初审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要求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为优势矿产的宏观调控打下良好基础。
3?非法转让整治工作
坚决打击非法出租、转让采矿权和探矿权行为。凡采矿权人因合资、合作或兼并、联合、重组等改制导致企业资产产权变更,未按有关规定对采矿权价款进行处置,也未依法办理变更手续的;以承包勘查开采或“出租”以及其它形式名义,将矿山整体或部分转由他人勘查开采、经营,而坐收各种费用的;以承包勘查为名将探矿权擅自转由他人行使的,均属非法转让,要坚决予以查处。
4?对以采代探的整治工作
依法查处持勘查许可证非法采矿、以采代探、圈而不探、不按地质勘查设计施工的行为。
5?煤炭资源的专项整治工作
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34号)精神,结合重点矿区整治工作,对矿区资源储量规模在一亿吨以上的大中型矿产地内的煤炭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属于下列情况的要予以关闭:
(1)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质证四证不全的;(2)开采高硫、高灰煤炭的;
(3)各类大中型煤矿的矿办小矿;
(4)资源已经枯竭,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不符合资源保护和环境要求的;
(5)不按照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开采或有超层越界开采行为而又拒不改正的。
对持有已废止的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进行勘查开采活动的一律按无证勘查开采查处。对其它矿区内的煤炭开采企业,也要进行清查整顿。凡四证不全、越界开采、以采代探、非法转让矿业权、不按批准的开采方案进行开采以及乱采滥挖、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也要依法查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严格依法行政,做好此次整治工作。自治区维护矿业秩序治理整顿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整顿与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的组织部署,对各盟市的工作予以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和验收。各盟市维护矿业秩序治理整顿领导小组,在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要认真履行保护资源,维护本地区正常和良好的矿业秩序的职责,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本地区整顿与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
(二)严格采矿权审批程序,全面推行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
矿业开发项目立项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已经成立矿业开发项目审查委员会,矿业开发项目的立项审批采用盟市申报,矿业开发项目审查委员会审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方式进行,盟市的立项申请必须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经评审备案的勘查储量报告。全面推行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和公开竞争有偿出让制度,凡国家出资勘查探明的矿产地、依法收归国有的矿产地,停止无偿出让、转让、延续、变更矿业权,逐步解决矿业权使用“双轨制”问题。充分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全面推进以招标、拍卖、挂牌等竞争方式出让矿业权,培育和规范我区的矿业权市场,提高矿业权人依法勘查、开采和保护矿产资源的自觉性。
(三)全面推进矿区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进一步加强矿区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凡被停止开采的矿区、吊销和注销采矿许可证的矿区、采矿许可证过期失效的矿区、空白矿区和需要进一步整合的矿区都要纳入专项矿区规划中。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国家和自治区发证权限范围内的矿区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各盟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其发证权限的矿区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矿区开发利用规划要符合各级矿产资源规划和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今后,凡新设立采矿权和扩大矿区范围的,没有规划或不符合规划的一律不予批准,以防止大矿小开,有矿乱开的现象,逐步解决矿区布局不合理及资源破坏和浪费的问题。
(四)加强日常监督,完善各项制度建设
严格履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监督职能,全面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市(地)县(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7号)。各盟市要做好对辖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要建立和执行矿山动态巡查制度、矿产督察制度、矿山年检制度和违法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使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五)实施行政处罚和刑事追究制度
严格实施行政处罚和刑事追究制度。对非法勘查采矿的,要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炸封硐口;非法采矿或者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或严重破坏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及时移送公安、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防止违法不究、以罚代刑或以刑代罚等现象。
五、整治工作和监督检查时间安排
探矿权和采矿权审批发证全面检查工作在6月15日前结束,6月底之前各盟市向自治区维护矿业秩序治理整顿领导小组提交工作报告,10月底以前完成各项专项整治工作,11月15日前提交整治工作报告。自治区维护矿业秩序治理整顿领导小组将予6月中旬和12月组织检查验收组对全区整顿与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甘政办发〔2011〕27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安全、有序开发水电,确保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促进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我省水能资源丰富,“十一五”期间,水电开发尤其是中小水电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水电开发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支流规划工作滞后,无序开发现象突出;越权审批和未批先建行为普遍存在;水电站建设监管不严,废渣乱堆乱弃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已建成水电站环保、水保、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落实不到位,下泄生态基流普遍不足;招商引资把关不严,开发权倒卖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和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程序规范、监管有力的水电开发建设机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水能资源合理有序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广大农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
(二)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有序开发水电资源为主线,以规范审批程序、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为抓手,坚决杜绝各类违法违规水电站建设,促进水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水电开发建设规划要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及有关相邻地区之间的利益,兼顾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和渔业等方面需要,与江河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在保证生态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前提下,充分挖掘利用潜力,提高利用效率,优化水电站开发布局,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环境,有利生态。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水电开发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切实落实好各项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在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相处。
——依法依规,监督有力。水电开发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大水电开发前期、建设、运营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防洪、安全生产等全方位管理,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
二、科学开发水电
(一)完善水电规划。要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综合考虑发电、防洪、灌溉、供水、旅游、渔业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抓紧编制或完善全省水电规划。黄河、渭河、白龙江、白水江、洮河、湟水、大通河干流的水电规划除国家完善调整的以外,其他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完善和调整;省内其他河流的水电规划由所在市州负责编制和完善,报省发展改革委审批。水电规划要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流域生态环境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防洪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和电力发展规划等相协调。未列入规划、不符合规划或没有规划的水电站一律不予审批。
(二)明确项目核准权限。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进一步调整中小水电核准权限。自2012年1月1日起,除由国家核准的水电项目外,省内其他河流装机容量25万千瓦—5000千瓦(含5000千瓦)的水电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核准;装机容量5000千瓦以下的水电项目由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核准,不得下放核准权限。水电项目核准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9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甘肃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甘政办发〔2011〕124号)有关要求,在报请核准前须取得国土、环保、水利、林业、建设、农牧、电力、地震、安监等主管部门的相关批准文件。同时,针对省级和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核准的非主要河流的水电项目,省发展改革委要结合实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简化前期工作和核准程序的具体办法,促进水电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发改能源〔2006〕13号)等,省发展改革委要建立水电开发准入和退出机制,从技术、资金等方面设立准入门槛,确保水电开发业主在环境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水生生物补偿、地质灾害防御和移民安置等方面有能力实施恢复和补偿措施,禁止和淘汰没有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的单位、个人投资开发水电项目。对核准文件有效期内没有开工建设或私自倒卖水电站开发权的,原项目核准文件自动失效,按基本建设程序重新审批。各市州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条款,积极探索建立水电开发履约保证金制度,履约保证金收取单位、收取途径、资金比例、返还方式、监管措施等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额度原则上不超过总投资的5%。对按期建成的水电站,要积极主动返还履约保证金本息,维护政府诚信。
(四)节约利用土地。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审查水电站用地方式和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占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草地和林地。对确需占用耕地、草地和林地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占用的相关审核审批手续,把好行政许可关,杜绝“批少占多,未批先占”等违法行为发生。同时,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压覆矿产资源审查,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防止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五)加强水电运行管理。各水电站业主要按“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服从水利部门和抗旱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调度,编制汛期调度运行计划和防洪抢险应急预案,保障上下游、左右岸生活、生产用水以及安全。水电站运行前要按照《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规定》、《新建发电机组进入及退出商业运营管理办法》等规定,完成电力质量监督检验,通过并网安全性评价,办理发电许可证。水电站运行必须保证合理的生态下泄流量,避免造成下游河段脱水,最大限度减轻对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的检测和监管。水电站运行要遵守监管部门关于大坝安全管理及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时,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各类制度规范,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对员工培训教育,提高水电站安全运行水平。
(六)不断创新水电开发机制。省发展改革委要根据国家规范和加强水电开发建设管理的政策措施,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合理的水电利益分享机制和具体实施办法,鼓励农牧民以投资、土地或其他方式(投工投劳)入股参与水电开发,以及通过电价调整等手段为当地群众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形式,使当地群众切实感受到水电开发带来的好处,实现水电产业和谐发展。
三、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和移民工作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河流水电开发规划必须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认真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水电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根据功能定位,实行水电资源限制开发;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不含实验区)、重点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原则上禁止开发水电。
(二)落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责任。水土保持是水电建设和运营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工程建设单位要认真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切实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理、监测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等工作。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督建设单位认真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有效控制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尤其要重视取土、弃渣治理。
(三)完善水生生物保护措施。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害谁修复”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水电开发对水生生物资源影响的补偿制度。已建设的水电站应制定水生生物补偿方案,落实补偿措施和资金,采取补救措施,将水电开发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新建水电开发项目必须进行水生生物专题评价。确实需要在各类保护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征求林业、农牧、国土资源、水利、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补偿。
(四)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电工程是百年大计,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程规范进行工程设计,确保万无一失。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严格按照评估确定的防治措施施工并组织验收,未经验收不得投入运行。水电站业主要进一步加强水电开发建设中不良地质条件地区的地震地质勘查和专题研究论证、勘查设计及防治措施。要高度重视高坝大库、病险水库大坝的安全问题,严格执行水库建设抗震规程规范,做好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作。
(五)妥善解决移民问题。移民安置工作是水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落实移民安置方案是水电开发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涉及移民的水电站,有关设计、建设、监理、业主和所在地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按照“移民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制定实施细则及配套办法,认真开展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并依据职责分工,超前启动和加快移民安置,研究制定落实移民政策的具体措施,确保移民安置与工程进度相协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省水电开发建设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安监局、省地震局、省信访局、甘肃电监办、省电力公司等部门组成,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召集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部门和行业工作进展,及时研究解决全省水电开发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明确职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政府是水电站监督管理主体,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水电开发的主管部门,水利、环保、国土资源、林业、农牧、移民、地震、安全、电监、电力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水电站监管工作,特别是要对小水电站的建设质量、“三同时”制度落实、防洪安全、森林草原植被恢复、安全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三)强化问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水电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肃查处在水电站开发前期、建设、运营等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水电开发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批准或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水电站,追究项目所在地政府主管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对恶意串通、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的,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违规建设以及不符合国家安全规范的水电站,电监部门不得受理《电力业务许可证》申请,电网企业不得批准上网。无法排除或拒不排除安全隐患的水电站,由地方政府下达关停决定。
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和管理办法,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加强督查指导,确保水电开发建设科学有序进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政办发[2005]53号 【发布日期】2005-10-19 【生效日期】2005-10-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北京市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5]5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精神,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本市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北京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由刘志华副市长任组长,由市国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安全生产监督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水务局等部门组成,明确责任,协调行动,联合执法,统一组织实施本市行政区域内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市国土局和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整顿和规范工作中的问题,并在市国土局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各区(县)政府是整顿和规范本行政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责任主体,要将整顿和维护正常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纳入区县政府工作目标,并成立相应组织领导工作机构。
二、整顿和规范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要坚持依法行政,运用经济等手段,以煤、铁、砂石等矿种为重点,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具体工作目标是:
(一)逐步减少固体矿产的开采,关闭小型以下生产规模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及对环境污染、浪费资源严重的矿山,确保到2007年底将现有固体矿山数量减少70%。
(二)无证勘查和开采、偷挖盗采等违法行为得到基本遏制。
(三)矿山安全事故及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明显减少,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遏制。
(四)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
(五)对违法违规审批、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行为,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参与办矿、徇私舞弊等腐败现象,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三、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一)严格探矿权、采矿权管理。按照《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及本市有关文件规定,严格审批条件,规范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申请、延续、变更、注销等相关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准入标准。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采矿许可证,必须依法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开发利用方案须依据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进行编制。凡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矿山企业要尽快组织编制。
(三)清理整顿独立选矿厂。各有关区县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独立选矿厂切实进行清理整顿。凡未经市国土资源部门审批、无《北京市开办选(洗)矿厂批准证书》的独立选矿厂,均为非法选矿厂,必须依法予以取缔,吊销其他有关证照。对严重污染环境、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独立选矿厂,环保部门要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对拒不停产和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及时予以关闭,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所有证照。
(四)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安全生产监督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适合北京生态环境要求的矿山环境恢复技术标准,建立经济保证制度。
(五)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为规范矿产资源开采、规费征收等做好基础工作。凡未做储量核实的矿山企业,应于2006年3月底前完成储量核实工作。市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探索储量动态监管的有效办法,确保矿产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和国家收益不流失。
(六)不断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矿业权市场。
四、工作安排
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部署和清查阶段。2005年10月至12月,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组织召开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部署全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会议;12月底前完成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矿山、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的探矿权人履行义务等情况的清理整顿任务及排查工作。
(二)整顿阶段。2006年1月至12月,基本完成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主要任务,并开展相关的规范工作。
(三)规范阶段。2007年1月至10月,全面完成本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各项任务。
各区(县)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依法推进、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认真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各项工作。要建立整顿和规范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将组织市有关部门对整顿和规范工作分阶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检查结果报告市政府。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