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4 23:5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幼儿园,经常可以看长辈蹲在地上给孩子换鞋子;老师毫无怨言地帮孩子换大小便解出的衣服,孩子们心安理得、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新《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的代替,鼓励并知道自理自立的尝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3岁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一、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3岁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可父母却忽视了孩子的这种愿望,一切包办代替,他们过多的关爱不经意间挫伤了孩子的自理的积极性,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1、家长过度爱护,习惯亲历亲为。

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孩子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2、孩子缺乏方法,难以掌握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家长是包办、代替孩子做。从而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3、缺少巩固练习,失去基本能力。

孩子刚学会自理时兴致很高,我们常常会在家听到他们这样的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宝宝还小,不会做,大了再做。”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穿衣服,不但浪费时间结果衣服穿反,还要重穿,耽误早餐与上班的时间;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不但手、脸没洗干净,反而弄湿衣服,还不如自己帮助来的快而干净……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避免麻烦。

作为父母,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为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需明确: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臵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上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了,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探索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

1、对正面、诱导的方法,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谈话法: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问答或交谈,丰富知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中班了”、“我学会了新本领”、“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

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再如通过讲故事“别说我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通过诗歌、看图讲述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通过课堂集中教育活动,教幼儿辨认衣服的种类,如:夹克服、牛仔服、衬衫、长裤等四季服装。进一步知道各种餐具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总之,通过多种教育活动使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

2、用生动、形象的形式,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生活自理。

(1)游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也不是结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等等。

(2)儿歌。幼儿通过简短通俗的儿歌形式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提高幼儿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育啊!比如“塞裤子”:哥哥、哥哥请你管好小妹妹,姐姐、姐姐请你管好小妹妹,大家一起帮助就OK。再如在教幼儿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幼儿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3)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也差,幼儿洗手习惯的培养。一直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也不能怪孩子们,他们没有“不好好洗手就会生蛔虫”的体验,当然也无法引起重视。当洗手的时候孩子们打湿手随便搓两下就敷衍了事,或者是边洗手边嬉戏玩耍。考虑到幼儿好表扬的特点,从培养幼儿洗手兴趣出发,每天从幼儿中选出一双最干净的小手奖励小红花或五角星,幼儿洗手的兴趣渐渐调动起来了。然后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将洗手的全过程按顺序分为五步让幼儿进行练习:湿手——接洗手液——搓出泡沫——冲洗干净——擦干。对幼儿的每一项要求,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并作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实践。

3、深化、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排泄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要求幼儿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要求幼儿能自觉正确洗手,饭后要求幼儿正确漱口的习惯。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有计划的投放系鞋带的方法;投放各种豆豆,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投放娃娃,练习扣纽扣……

4、家园合作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针对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调整策略,在长期的协作配合中体验“合力效应”。

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 幼儿园要与家长加强联系,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要求幼儿,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在家长栏中不断地宣传知识,对一些家长错误的观念进行个别访问,运用理论和案例进行探讨。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第二篇: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的增强,并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始站,我们非常注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能否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我们对完成此项任务的困难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第一、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

第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需明确: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上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了,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四)把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家长工作联系起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之窗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并传授一些教学技巧,我们还特地为每个孩子设计了一个漂亮的小花,小花中有孩子的照片,当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自理能力达到要求或有所提高时,即在他的小花上贴上相应的颜色的花瓣,比比谁的小花最漂亮。这样即注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又为孩子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并能督促家长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不少家长说:“孩子入园后,独立意识强了,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第三篇: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浅谈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浅谈

摘要:生活自理,简单地来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责任感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对幼儿以后的生活学习也会产生很大影响。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幼儿,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迁就惯了,导致他们的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所以,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于是我们班把这项能力的培养列入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小班 生活自理 能力

小班的幼儿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温暖的怀抱中来到了幼儿园,他们孤身一人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生活圈子扩大了,环境变了,新奇的玩具多了,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他们有想在幼儿园生活、学习的愿望。但是自己不会拿勺子吃饭,不会自己穿脱衣服,不会自己脱裤子上厕所等,给他们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带来了困惑。

小班幼儿已经能够掌握运用一些大肌肉的动作和小肌肉的精细动作,有些基本动作也发展得比较灵活,而且他们也有了较强烈的自主、独立愿望,但是他们的父母们包办代替的比较多,以至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并且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也不同,从小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和同班教师针对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着重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在轻松快乐的游戏化教学中学习各项生活技能

掌握各项生活技能的正确操作方法是幼儿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幼儿没有掌握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不会洗脸,就不可能把脸洗干净;即便是幼儿有了自理的意识,但是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不可能做好。

1.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幼儿盥洗时,我们常常发现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不仅小手洗不干净,还常常把袖子弄湿。

小班幼儿是直觉形象思维,针对这种情况,我和本班教师将洗手方法分解成了几个步骤并配上了形象的图示贴在盥洗室墙上,还将这些动作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教给他们,每次洗手,我们几位教师和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洗:“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肥皂,搓搓手;清清水,冲冲手;关龙头,甩甩手;小毛巾,擦擦手;小手洗得真干净,我们大家拍拍手。”幼儿在这种游戏化的情景中反复练习,通过一个阶段持之以恒的训练,幼儿不但能正确地洗手了,而且手洗得还很干净袖子也弄不湿了。

2.进餐活动也是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点环节。进餐过程中,幼儿出现了不会自己拿勺子吃饭、严重挑食、撒饭粒、桌面不干净等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几位教师专门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社科活动“认识碗、勺”,通过教师的讲解活动让幼儿认识和了解了碗、勺的用途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开展了“吃得真干净”“小米粒别生气”等语言活动,教师通过讲故事和幼儿做游戏等活动让幼儿知道进餐时要保持桌面的干净,不撒米粒、不剩饭,我们还常常利用餐前让幼儿听、念一些有关蔬菜的简单儿歌,如“小白菜”“红萝卜”“绿鹦哥”等等,让幼儿知道各类蔬菜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们对我们的身体成长有好处,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剩饭。在进餐过程中我们几位教师还随时向幼儿介绍饭菜的色、香、味,激起幼儿的食欲。同时我们还请家长配合,让幼儿在家巩固幼儿园培养的进餐习惯。

3.午睡起床穿衣服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最难的事情。由于幼儿多,教师没法一个一个给帮着穿,所以秩序混乱,经常影响下一项活动的按时进行。为了能让幼儿安静快速地穿好衣服,正常地进行下一项活动,我们就创设了游戏情景并编了儿歌。如儿歌“穿衣服”,通过“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洞,钻好洞洞来帮忙,抓好衣服再来钻,哧溜哧溜上房子”等等,使幼儿掌握了穿衣服的方法。幼儿念着儿歌高高兴兴地学穿衣服,那个认真劲儿让教师看着都高兴。直观形象游戏化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各项生活技能。

二、创造条件,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为了使幼儿熟练灵活地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几位教师想办法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如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各种豆豆和瓶娃娃,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练习幼儿使用勺子的方法。在娃娃家我们放置了一些娃娃,让幼儿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等等,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能力的锻炼练习。我们还充分利用午睡起床的机会让幼儿认识鞋子的正反,练习穿鞋、穿衣服,我班经常开展“看谁穿得又快又好”的游戏竞赛,表扬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持之以恒的练习,到学期结束,我班大部分幼儿已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如早晨起床后的穿衣,晚上临睡前的脱衣等都需要家长在家中加以督促。为此我班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方法、意义和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让家长懂得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大胆放手让孩子动手操作,在家里不要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并且要给孩子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通过家园合作,家长不仅明确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还将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技巧教给了幼儿。许多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短时间里提升很快。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自理生活能力的关键。

总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觉得幼儿小就不忍心让他们自己做。只要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要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与条件,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家长要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们是最棒的。我们班的几位教师通过一学期的对幼儿的教育和培养,深深地认识到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一心,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林敏.培养宝宝自理能力的趣味游戏[J].婚育与健康,2010.(12).(责编 田彩霞)

第四篇: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案

小班自理能力培养教案《宝宝和鞋》

——专题过程性资料 执教者:丁辉

一、活动意图

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常会出现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时,幼儿如果不能及时整理好鞋子或求助于老师,就很有可能出现绊倒、摔倒等意外事故。因此,教育幼儿懂得在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可能发生危险,知道在鞋子不舒服时要求助于老师,并能离队整理,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活动目标

1.懂得在活动中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可能会有危险。

2.知道鞋子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老师,并知道离队整理。

三、活动准备

1.一双幼儿穿的鞋子。

2.多媒体教学资源:《宝宝和小鞋》的相关图片资料。

四、活动过程

1.教师说谜语《好朋友》,请幼儿猜谜语。

——谜面:两个好朋友,见面不分手,要来一块来,要走一块走。如果穿对了,它们头靠头,如果穿错了,它们把头扭。

——提问: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哪两个好朋友?(谜底:

鞋子)幼儿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一双幼儿穿的鞋子,请幼儿一起学说谜语。

2.教师和幼儿做游戏,引导幼儿感受鞋子不舒服时会给自己带来的危险。

——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让幼儿感受掉鞋、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时脚丫走路不舒服的感觉。

——玩法:教师以鞋宝宝的口吻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同时将自己的鞋分别以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掉鞋等样子穿鞋、走路。小朋友们接着说:“我就跟你这样做。”模仿老师的样子去做。站起来走走试试,穿这样的鞋子走路感觉会怎样?

——组织幼儿说一说:这样的鞋子穿起来舒服吗?穿着这样的鞋子走路有什么感觉?会发生什么危险?

——教师小结:当出现掉鞋、鞋粘扣开了和穿反鞋时,脚丫走起路来就会觉得不舒服,还有可能出现绊倒、摔倒等危险。

3.引导幼儿知道鞋子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老师,并学习离队整理。

——请幼儿说一说:鞋子没穿好,小脚丫感觉不舒服时你会怎么做呢?可以请谁帮帮你呢?如果我们在排队走的时候,你的鞋不舒服了,马上蹲下来整理,会不会有危险?应该怎么做?

——教师小结:在我们走了之前,要先检查自己的鞋粘扣是不是粘好了,两只鞋子有没有穿反。如果走路的时候感觉鞋子没穿好,小脚丫不舒服了,要赶紧停下来,离开队伍,再把鞋子穿好,还可以赶快告

诉老师,请老师来帮助你。

4.学说儿歌《宝宝和小鞋》。

——教师根据儿歌内容自编动作,一边表演一边朗诵儿歌。附:儿歌《宝宝和小鞋》

小红鞋,脚上穿。

粘扣松,掉路边。

回头找,反着穿。

小鞋急,大声喊。

“穿反啦,有危险。”

宝宝换好鞋,露出小笑脸。

——引导幼儿跟随教师边表演边学习朗诵儿歌。活动延伸

告诉家长不要给幼儿穿过大、过小或系带的鞋子,以免幼儿走路时因为鞋子不合脚发生危险。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的生活能力得到了锻炼,进一步学会了穿鞋子。在幽默的儿歌中知道了:穿反鞋有危险;换好鞋,露笑脸。知道在鞋子不舒服时要求助于老师,增强了幼儿的安全防患意识。

第五篇: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逐渐成为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促进学生社会化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掌握参与社会的技能,能够自理自立,不仅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智力障碍儿童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借助于在培智学校实习半年的机会,通过日常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察与思考,本人主要以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主题展开,介绍当前我国智障儿童的现状,智障儿童的介绍,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介绍

(一)儿童智力障碍的分级简介

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

1.轻度智力障碍

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下同),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他们在学科学习(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学习,具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交往能力.具有简单的阅读和应用写作能力(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简单的应用文书等),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中度智力障碍

智商55~40分,同时具有中度的社会适应障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 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完成部分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基本生活方面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一般较早被发现,并在3岁前后被确诊,可以及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在康复站或学前特殊教育班接受学前教育,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或班级接受以适应日常生活为主的功能性教育,能够认识常见的文字和进行简单的计算。少数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定的殊能力,如音乐能力,在专门训练下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部分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可能存在语言方面的沟通问题或行为问题,可以借助于康复训练和行为支持得到显著改善。经过一定的职业训练,在适当的支持下,他们可以在专门的工作岗位或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下从事生产劳动,参与社区活动,与周围人建立友谊和信任的关系。

3.重度智力障碍

智商40~25分,同时具有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常在出生后不久被确诊,应当对其积极进行早期干预与训练。对他们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生活自理、简单语言沟通和人际交往方面。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功能会得到显著的改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增强;也可以为他们安排休闲活动或力所能及的劳动,充实他们的日常生活。为改善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可以依据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的具体环境,评估他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生活状}兑,为他们制定在这一特定生活环境中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并适当地改变环境,使用辅助工具,帮助他们实现基本的生活功能,参与社区生活,使他们生活得愉快和幸福。

4.极重度智力障碍智商在25分以下,同时存在极为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基本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常常伴随着多重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日常生活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等,需要得到长期持续的支持和帮助,但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潜能。他们可以接受一定的康复训练和必要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自理状态,表达需求和情感等。可以为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提供各种行为支持和身体协助,让其感觉到周围人对他们的关心、尊重,让他们愉快地生活。

目前国际上对智力障碍采取了一种新的、根据支持程度进行的分类,将智力障碍分为需要间歇性支持、有限支持、广泛支持和全面支持四类。新的分类方法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提供了新思路,可以通过建立支持系统为智力障碍儿童的 2 康复带来新的途径和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康复训练和康复服务的效果,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当前智障儿童的发展现状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在如今的家庭中,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智障儿童的物质投资,轻视了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学校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教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智障儿童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这些孩子,怕他们烫到或伤到或弄得一踏糊涂,还怕他们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智障儿童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了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智障儿童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智障儿童因年龄小层次低能力差,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他们,而是去代替他们做,例如,一大早小豪正努力而吃力地穿着衣服,谁知家长看见,马上等不及了,三下五除二,帮他穿好了事。或是时间不够,或是耐心不够,总之,没有教会孩子自理的技能,也是导致智障儿童不会自理的重要因素。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

当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三)生活与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特殊关系。

生活是与人们生计活动相联系,与人的存在方式有关的所有衣食住行、礼尚往来、闲谈杂聊等琐碎、杂乱、卑微的日常消费活动。一般泛指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形成是以他对人类整体生活的深刻理解为基础的。而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独立进餐和洗盥,自己洗脸、洗脚和洗小手帕等。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教育,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教育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生活,被教育者的归宿是生活,教育时时刻刻伴随着生活,在生活中产生了知识、学问与科学技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说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也在 3 生活中养成,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为了缩小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别,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自立于社会,使之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成员。所以,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故我们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先从生活开始,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源于生活,形成与生活。智力障碍儿童的大小便训练,进食训练,衣着训练,个人卫生训练,睡眠训练以及安全常识训练都要从生活开始。

二、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合力”策略

教育合力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来说,教育合力要求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方面协调一致,互为补充共同作用形成 教育 网络,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在和谐、文明、向上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家庭、社区、学校教育三者共同构成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基本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有保证;反之,三者之间相互脱离甚至各行其是,就会使受教育者的发展蒙受损失。但三者的教育影响又因其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而各有其优势和特点。家庭,社区和学校三者构成儿童和青少年学习与成长的环境,它们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孩子的整个生活。三者任何一方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使不良因素有机可乘,危害年轻一代的成长。出来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衔接以外,家庭,学校和社区还应该在教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提高家庭素养,增强社会各界人士的责任感,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首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教育合力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作用。学校要对家庭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家长走出误区,正确的对待智力障碍儿童,广开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渠道。一是开办家长学校,有计划按步骤的对家长进行培训。二是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让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三是领导和教师经常进行家访。四是每月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开放课堂实验室等。五是开设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校园网,广泛与家长交流。从而促进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另外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让学校享受到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让学生“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三是学校统一思想、建立组织、完善制度、建立“三结合”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初步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阶段“学科社会化课堂”的教育模式(1)初步建立学前中重度智障儿童社会化课堂教学模式

学前阶段是特殊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于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本究中智障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重点侧重于生活自理能力、沟通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学校从两条途径展开:一是开展康复训练,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打基础,二是开展课堂教学,促进他们自理、沟通和交往技能的形成。

1.1康复训练,采用1+x+y的模式

1+x+y的康复教育模式,其中“1”是集体康复教育,指在学校由教师通过课堂对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康复的过程。“X”是个别化康复,指由治疗师在对儿童进行认知、言语、运动等功能的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Y”是家庭康复,指在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家长实施康复教育的过程。,1.2课堂教学,培养日常生活技能

1.2.1教学内容,采用单元主题教学

考虑到中重度智障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依据儿童为本和多元合一的原则。每个月安排一个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题,依据主题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课外融合教育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集体互动活动、日常生活场景活动,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这些活动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突出学生语言发展和动手自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增加与普通幼儿园的互动课程,定期走进普通幼儿园的教学班参与活动,与普通幼儿互动,促进其社会化。

1.2.2教学策略,符合学前儿童特点 1.2.2.1寓教于乐,自然习得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或者律动操,5 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如何穿戴帽子围巾时,我们就教给了幼儿一首律动操,孩子在音乐旋律中学会了穿戴帽子、围巾的动作。除了在学校加强练习以外,引导家长在家庭自然真实的环境中督促、指导孩子进行相应的生活技能练习,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在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朋友都认真仔细地学习着,进步就更大了。

1.2.2.2 关注差异,分类施教

由于班级幼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对于各层次的学生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强求,不鄙视,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学前中班的拉裤子教学中,A类学生,独立完成整套动作;B类学生,动手能力有限,或者理解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辅助手臂完成;C类学生,理解能力低,年龄又较小,需要教师把着他的手,并且对着镜子分步骤讲解与反复操作。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加强练习,形成能力。

1.2.2.3强调合力,家校共育

家庭是孩子和父母活动的主要场所,我校学前部大部分家长也都陪同孩子在校学习,课任老师也会把每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告知家长,回家训练使得课堂的学习内容得到了强化和巩固,促进了孩子社会化的发展。我校部分家长的家庭配合教育非常到位,家长的积极参与,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2)初步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社会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2.1建立了社会化课堂的辅助资源

社会化就是为培智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化公民所实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我校为学生社会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辅助资源。一是教师课前制作的虚拟生活场景的课件、教具和学具。二是每个教室设置活动区域,区域内投放学具,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情景。三是建了家政室、烘焙室、烹饪室、手工室、珠艺室、蒙氏室和电脑房等专用教室。四是与文化馆、市图书馆、市青少年社会活动基地和大型超市等社区和社会资源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环境。

2.2形成了学科社会化教学的基本模式

2.2.1突出学科教学情景的社会化和准社会化

在构建学科教学社会化课堂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情景生活化或准社会化的原则。即要创设一些学科教学社会化情景,使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需要连接起来。例如,数学学科的钱币使用教学,按照认识钱币、使用钱币、购买商品的顺序设计教学,所提供的教学场景也按照这样的要求设计。在认识钱币环节,在课堂中提供模拟或真实的钱币;在使用钱币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的商店或超市使用货币;购买商品环节,先在模拟的商店中购买模拟商品,熟悉后带领学生到社区的超市中进行购物练习,回家作业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家庭旁边的社区商店或超市购物。再如学习《红绿灯》,带学生到学校东侧的十字路口观察红绿灯,再过一过马路,体会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

2.2.2突出学科教学体验性和可操作性

学科教学社会化课堂的最大特点应该说是教学的体验性和可操作性。在课堂中,只有让学生多体验,多操作才会形成技能,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方能模仿运用。例如教学《味道》:教师准备了糖、盐、醋等调味品,学生在真实品尝中学习酸、甜、咸等味道,在品尝中辨别这些味道。在学习时钟时,教师制作了时钟教具,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学会认读时间。

2.2.3突出学科教学系统化和序列化

我校采用上海卢湾区的生活教材,注重学科教学系统化和序列化。学科社会化课堂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主线,为学生最终走上社会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低年级中重度智障儿童以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为主;中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以居家生活能力训练为主,如整理衣物、收拾房间和简单的烹饪等,学校专门设置了家政室。培智高年级设置了职业生活能力训练课烹饪和烘焙,学校添置烘焙室和烹饪室,训练学生学习一技之长,掌握初步的职业技能,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3)建立了职业教育社会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3.1依据学生实际开发内容

为了培养职高培智生的职业生存技能,学校开设了烘焙和烹饪专业课,两位课任教师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采用主题教育形式,烹饪专业围绕炖、煮、煎、炒等烹调方法,按照从单一食材到复合食材、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主题进行 7 教学。烘焙课从简单的饼干类制作,到蛋糕制作,再到各类月饼制作,学习内容贴近生活,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2依据学生实际开展训练

烹饪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我们的学生很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功,加上理解能力差和手脑协调能力差,学起来进度很慢,难度也很大,因此课堂上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3.2.1人人参与操作,亲自体验过程

不管学生本身的基础和条件怎样,教师都努力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操作的每一步环节中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体验。

3.2.2培养小助手,同学互助共进步

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职教课中教师发现、培养接受能力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做小先生,去教接受慢、能力差的学生。这样无论对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弱的学生都起到了积极的锻炼作用,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3.2.3徒手练习与实物操作相结合

课堂上学习一项技能,制作一道菜肴或一个点心,在操作时间和量的方面都是有限制的,光靠几节课要使学生熟练掌握某个动作要领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安排在教学前、教学中或教学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徒手练习。学生们集体在老师的指令下统一进行操练,这种训练的方式简单、氛围轻松,效果也很好。徒手练习不仅是学生顺利完成成品的有效保证,也是学生真正掌握技能的合适途径。

3.3职教课的社会化实践

学校除了加强校内职教课的基本功训练,布置回家后的制作练习外,更为学生走向社会实践拓展资源,学校与市爱心义工协会联系了我市百信超市面包烘焙房,学校师生将定期到他们的烘焙房进行实践操作,他们为我们师生免费提供指导。学生在他们的面包房接收专业技能训练,培养职业技能,好的学生将进入他们的面包房工作,达到融入社会的目的。

2.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智障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的机会,这直接养成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我们认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环境的教育训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丧失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学校的配合是关键。我校依托家长学校,邀请专家来给家长作讲座,指导家长如何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小孩参加劳动,如何加以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家长的认识和训练水平。并且,老师把对小孩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情况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并请家长把小孩在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老师再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对做的不到位的技能再及时给予纠正和强化,真正实现了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家校合力效应。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来自与家庭,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学校,社会,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具体从一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大小便训练

大小便要喊成人,这对于一个即便是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困难的事,但这对于智力障碍儿童却是件新鲜事,为此,智力障碍儿童常常会穿着尿湿的裤子继续坐在座位上若无其事的玩;不仅如此,即使带智力障碍儿童到厕所里,他们也不会自己小便,在小便池前呆呆地站着,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却好奇地看别人在干嘛。于是,家长们对她进行了观察、记录,逐步掌握了史友娣的大小便规律,继而采取定时提醒的方法。在提醒时要求他们自己对家长说:“我要小便”,帮助她慢慢建立正确的大小便的反射活动,知道大小便要喊成人,并且要到厕所里去大小便。其次,家长再手把手地帮助他们学习小便的方法,通过边教边练的形式,让她逐步学会自己小便的方法,然后,家长在一旁用语言进行提示,让她反复地练习,强化她对这一方法的掌握,以达到大小便自理的目的。

(2)进食训练

我们学校一年级殷嘉玲同学的家长反映她的进食能力很差,喝水时不是呛了,就是会从嘴边漏下来,进餐时不能正确的使用吸、咬、嚼、吞、咽,没有明 9 显的区分,几乎是一气呵成;不能较好地区分食物中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经常是连皮带核一起下肚,针对这些表现,针对她的情况家长从基本的饮水训练开始,先帮助她学习吸、喝、咽、吐等口部动作,并和她面对面地做示范,让她学着家长的样子做出动作,通过语言提示把相应的动作和名称对应起来,使她逐步掌握这些动作,并同时丰富了她的语言词汇。第二步是进食训练,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先让她学习掌握咬、嚼、吞、咽等进餐动作,然后反复练习,使之熟练,再让她边吃边慢慢地一步一步练习。另外,帮助她区分食物中什么东西可吃,什么东西不可吃也是非常重要,因为,她经常被果核、骨头、残渣等呛住喉咙,所以要让她知道这些东西是不能吃的,要把它们吐出来,最后,再让她学习正确使用小勺进食。同时,我们也十分注重帮助她养成进食时的卫生习惯,在进食过程中反复地提醒她,进食时不要讲话,不要东张西望,吃饱了要及时告诉老师等等。如今,殷嘉玲除了使用小勺进食还不够熟练外,其他的进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能按家长的要求注意进食的卫生。

(3)衣着训练

我们学校一年级徐涵榛对自己的衣着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发育迟缓,不能与他的年龄相适应,他不仅不会自己穿脱衣服,而且还不能配合生活老师帮他穿脱衣服,于是,我们便在帮他穿脱衣服的同进,引导他用动作来配合,使他先形成“衣来伸手”的习惯,进而再学习自己穿脱简单衣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只要家长拿起衣服准备帮他穿时,他就会自然而然地用各种动作来配合了。由于脱裤子的动作相对简单,所以,一开始,我们就直接引导他学习自己脱裤子。先让他自己试用各种方法把裤子脱下来,再在他自己脱的基础上手把手地引导他学习正确的方法,并进行反复的练习,而在穿裤子时,家长则在一旁边用语言提示,也适当地给予帮助。就这样,徐涵榛不仅学会了自己穿脱裤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脚动作的协调配合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4)个人卫生训练

由于智障儿童不知道要保持个人卫生,更不懂得如何来保持个人卫生,因此,他们往往给人一种邋里邋塌的感觉。同样的,我校一年级学生蒋欣悦也不例外。针对她这一特点及各种表现,家长时时提醒,刻刻关照,以帮助她养成饭前便后洗手,手脏时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擦手、擦汗等卫生习惯,并且边洗边擦时 10 还告诉她洗擦干净后身体会更好,大家会更喜欢她,渐渐地,蒋欣悦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让习惯成了自然,使道理更浅显易懂。在培养习惯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教会她方法。如:洗手的顺序、擦肥皂的方法、漱口的要领以及如何擦嘴、擦手、擦汗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使蒋欣悦养成了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会了一些个人卫生技能,同时还提高了她对周围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5)睡眠训练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提高儿童自理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智障儿童的精神似乎比正常儿童充沛许多,不能自觉、安静地入睡。我校三年级学生陈涛不仅自己睡不着,还喜欢在床上爬来爬去,发出叫声,影响其家长的休息。于是他的家长想办法试着让陈涛和自己的枕头、被子交朋友,知道睡觉时头要枕着枕头,要盖好被子,家长和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家长还轻声提醒他不要讲话,手脚不要乱动,把眼睛闭起来,就这样陈涛不知不觉地睡着了。经过反复训练,陈涛逐步养成了较好的睡眠习惯,基本上能自己安静地入睡,他的自控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提高。

(6)安全常识训练

随着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孩子们也将越来越早地独立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因此,安全常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特别对智障儿童来说,他们认知水平低,动作发展不协调,思维缓慢,记忆力差,更不懂得如何来保护自己,这就需要家长通过细致的观察,不断地提醒他们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什么地方可去,什么地方不可去等等。我们通过观看电视、电影、设计场景等来教育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下,不能随便走开或离开自己认识的人,不能跟着陌生的人走。经过我们不懈努力,我们的学生已学会了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具备了粗浅的安全意识。

3.最后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影响青少年和儿童的身心发展,即社区对学生的影响,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和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所以应给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形成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社区 11 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关注,为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1)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智力障碍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应给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方向对智力障碍儿童及其家庭影响的协调一致,实现各种教育的相互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效果。

(2)社会应该支持并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在社会的支持与组织下,学校可以与家庭相互访问、建立通讯联系、定时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之间的联系交流智力障碍儿童具体的学习和生活内容,并集中意见提出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进一步发展与进步的具体策略和方案。

(3)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校外教育机构应该建立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为核心的策略。校外教育机构的具体任务是相互交换情况,研究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的具体表现与进步。另外校外教育机构应该鼓励进步,宣传表扬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进步的事实,鼓励其家长与老师,再接再厉为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进步与发展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让家长老师看到发展的希望,激发他们的信心。针对智力障碍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家庭和学校建立不足档案,针对不同智力障碍儿童的不同发展障碍采取具体的措施。因材施教。

(4)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家庭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以校外教育机构为领导力量与学校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学校家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社会各界可以指有关工矿、企业和部队等单位。社会可以请这些部门的优秀同志到学校家庭等作报告,宣传关爱智力障碍儿童,关心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主题。

(二)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智障儿童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如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 12 为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虽然你有残疾,但要不怕苦,不怕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谈话法

根据智障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问答或交谈,丰富知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中班了”、“我学会了新本领”、“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智障儿童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通过听故事,帮助智障儿童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智障儿童受到感染、教育。在练习中增强智障儿童的自信心,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和意识。

2.故事法

通过讲故事“别说我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智障儿童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智障儿童参与做的欲望。通过诗歌、看图讲述帮助智障儿童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智障儿童受到感染、教育。

3行为分辨

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例如,为孩子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孩子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教师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孩子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哪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智障儿童上进的意识。

4.集中教学

智障儿童的教育是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于游戏和生活中的故事、儿歌等,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会更浓,教师要抓住课堂教育的大好时机,有意识地对智障儿童进行培养和练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例如,教学《勤劳的小蜜蜂》、《劳动最光荣》等故事和歌曲时,有意识地培养智障儿童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再如,通过故事表演、音乐游戏等,可以使智障儿童练习自我服务和帮助他人的技能。另外,对智障儿童自我服务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儿歌或歌谣的形式加以灌输,使智障儿童先认知后实践,最后形成能力。

13(三)教给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智障儿童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他们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他们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孩子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

1.游戏

游戏是智障儿童最喜欢、最愉快、最积极开展的活动。教师可以将生活技能的学习内容与操作练习融入游戏,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例如,玩角色游戏“娃娃家”中,通过给娃娃穿脱衣服、扣扣子、系围裙、系鞋带等来巩固这方面的技能。在游戏“小饭店”中,通过发碗筷、打扫餐厅,培养智障儿童爱劳动和有序做事的好习惯;通过当客人,锻炼智障儿童有礼貌和使用筷子的技能;通过收拾碗筷,培养智障儿童有条理的整理物品的能力。再如,可以通过“小手变白了”、“给小扣子找家”等简单的游戏,有意识的培养洗手、自己扣钮扣的能力等。只要教师留心观察,开动脑筋,智障儿童的许多生活自理能力都能再游戏中得以练习和培养。然后,再帮助智障儿童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智障儿童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智障儿童的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的。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等等。

2.儿歌

智障儿童通过简短通俗的儿歌形式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提高智障儿童的兴趣。比如在教智障儿童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智障儿童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在教会智障儿童自理技巧时,我们教师依照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寓教于乐。根据智障儿童的年龄特点,我们教师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智障儿童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例如:在韵律活动中我们教师编排了“一日操”游戏,并在音乐的旋律下练习刷牙操、洗脸操、穿衣操„„智障儿童在开开心心的状态下习得了本领。

二、因材施教。由于智障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智障儿童,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智障儿童,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

其三、秩序渐进。智障儿童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智障儿童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在吃饭的时候,有的智障儿童总是会撒饭粒,经过教师的示范和培养,他们掌握了吃饭的技巧,渐渐地进步了很多。

其四、品尝成功。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动力。当智障儿童取得点滴进步时,“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智障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智障儿童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智障儿童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你行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智障儿童实现成功,以免挫伤智障儿童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巩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智障儿童,使智障儿童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智障儿童的自理行为

入厕、盥洗、餐点无处不体现着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智障儿童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自觉整理好衣裤的习惯,餐前便后自觉正确洗手的习惯,餐后正确漱口的习惯„„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智障儿童的自理技巧

让智障儿童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有计划的投放系鞋带的方法图解;投放各种豆豆,让智障儿童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投放布娃娃,让智障儿童练习扣纽扣的方法。

3.在比赛中提高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

我们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例如在午睡起床时可以举行穿衣比赛,在“六一节”时可以开展夹黄豆比赛等,使智障儿童在竞争中练习技能,并让智障儿童由自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

4.家校合作养成智障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我们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尤其是要告知家长:要有不厌其烦的精神,正确的方法教智障儿童,耐心帮助,鼓励智障儿童独立完成。要根据智障儿童的能力和年龄特点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不要溺爱智障儿童,什么事都包揽下;也不要剥夺智障儿童动手的权利,只要没有危险,就应该放手让智障儿童去做。另外,家校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因为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我们教师还要在学校的壁墙“家长栏”中不断地宣传家教知识,对一些家长错误的观念进行个别访问,运用理论和案例进行探讨。家长则配合学校的工作,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长认为,智障儿童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抓紧学习才重要,恨不能帮智障儿童吃饭、大小便。久而久之,使智障儿童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更需在培养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智障儿童进行一致性教育。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智障儿童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再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教育家校同心,只有这样,培养智障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三、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的理想目标

通过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希望智力障碍儿童能有以下改变,在生活中能够有进步,比如:自己洗手帕,洗手,穿鞋,脱裤衩,系衣服扣,用筷子,基本不尿床,一个人睡,自己起床。会擦鼻涕,会用手帕揩汗,大便能自己擦,会刷牙,能穿袜、穿上衣。喜欢自己洗澡,脱下的衣服摆放有规则、整齐,吃鱼会吐刺。自己梳洗头发,用剪刀剪图形,剪指甲,在学习中能够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知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小结: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智障儿童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再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教育家校同心,只有这样,培养智障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下载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当今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

    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之我见

    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之我见 【摘要】低年级是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是以适应其生存体验为中心的漫长......

    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全5篇)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孩子没有掌握自理能力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年龄偏小,小班都在三岁左右,在自理时都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父母不......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黄亚妹 关键词:实践研究 生活自理 小班 幼儿 摘 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要解放孩子的双......

    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陈静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如果光靠幼儿园的培养,不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不会得到充分......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摘 要】现在大部分幼儿因为环境的关系,对家人产生了很大的依赖,致使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甚至对幼儿园的生活无法适应。幼儿的生活自......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定稿)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儿童终生发展的要求。儿童喜欢自由自在,随意行事,嬉戏打闹,并且充满了个性。现在,农村夫妇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