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1、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应做到:
(1)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2)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2、常见输血感染性疾病控制
(1)输血后肝炎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流行最广泛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是输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以上)。
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
① 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使用国家正规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有偿献血者多有隐瞒病史问题,受血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比输无偿献血者多出数倍。
② 对献血者必须进行国家规定项目的检测,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尽管使用合格的血液,因存在窗口期问题,仍不能保证所用血液是安全的。
③ 所有供临床输血用的血液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者方可发出输用。④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由于输血有传播肝炎的危险,临床医师应权衡利弊,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⑤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⑥ 保护受血者,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及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1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⑦ 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2)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病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 ① 性接触 ② 静脉注射毒品
③ 输用HIV污染的血液或制品,移植感染者的器官、组织 ④ 母婴传播
防止输血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措施:
① 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还应包括其经血传播的危险,使感染者或可疑感染者能自我从献血行列中退出。② 性病患者或有性病史者、性滥交者、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不能献血。
③ 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④ 对献血者进行抗HIV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⑤ 临床使用血液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把关,杜绝漏检。⑥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不输血。⑦ 鼓励自身输血。(3)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献血者患有梅毒,并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献出的血液被输用后可以传播梅毒。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为4周到5个月,平均为9~10周。感染者常见的症状是典型的二期梅毒丘疹。虽然我们使用的血液对献血者进行了梅毒检测试验,但由于(1)第一期梅毒的早期(此时螺旋体血症十分明显)血清学试验常是阴性;(2)与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和试剂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仍存在输血后传播梅毒危险。预防梅毒传播主要措施如下:① 对有性病或性滥交者及其伙伴应拒绝献血;② 对献血者进行检查试验,阳性者不能献血;③ 尽量输用在4℃冷藏保存3天以上的血液。(4)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以输血最为多见。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性免疫缺陷、肾移植和骨髓移植者,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量增大而感染率越高。库存血液中,CMV的存活时间不长,输用库血比新鲜血的感染机会小。预防输血感染CMV的主要措施:
① 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抗-CMV阴性时,输用CMV抗体阴性血液。② 输用去白细胞(较好方法是用白细胞过滤器)
的血液、洗涤红细胞。③ 静注CMV免疫球蛋白,对易感者有预防作
用。
④ 尽量输贮存血液,可减少CMV感染机会。⑤ 对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尽量减少血液标本采
集数量和次数,以免缺血过多而增加输血机
会,以减少感染机会。(5)疟疾
疟原虫可存在于各种血细胞和血浆、冷沉淀中。患过疟疾的人,体内或血中可能仍带有疟原虫,其血液仍可能传播疟疾。经输血传播的疟疾通常约在输血后1周至1个月内发病,也可短至1日长至60日。预防输血传播疟疾的措施:
① 有疟疾病史者,须病愈3年后方能献血。
② 在流行区暂住或作短期逗留者,离开后,既未服抗疟药,又无症状,6个月后可以献血。③ 对输入疑有症原虫污染血液的受血者、或在疟疾流行区的受血者,都应服用抗疟剂预防。输血前24小时,受血者可口服氯喹1500毫克,或输血后立即口服氯喹至少300毫克,连续5~7天。
④ 在疟疾流行区,有条件时对献血者作血清学检测,筛除疟原虫抗体阳性者。也可用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促使症原虫出现于外周血做血液涂片检查。
(6)其他输血相关疾病
成人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发生于成人T淋巴细胞中的特殊类型的白血病,由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引起,可通过输血传播。目前主要流行区有日本南部的九州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的尼日利亚北部地区。我国福建省沿海、粤东地区有小流行区,其他地区也有散在小区域发病病例。
弓形体病是由于弓形体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人畜共患的流行性传染病,多为隐性感染,但能引起多系统损害。易通过皮肤黏膜和胃肠道感染,但也能通过输血、器官移植、胎盘传播
3、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输血完毕,血袋保存24小时,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原因追查。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或输血后感染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回报单,并返还供血库登记、保存,供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当地血站
第二篇:传染性疾病筛查制度
传染性疾病筛查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为有效控制传染病,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
(一)患者有义务接受医院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二)传染病筛查应采取自愿原则,履行告知义务,由病人或其家属自愿决定。如不同意检验的,应充分说明因此可能带来的后果,由医患双方签字备案。
(三)患者传染病筛查应尽早进行。
(四)医护人员不得擅自泄露涉及患者隐私的有关传染病筛查信息、资料。
(五)进行传染病相关项目筛查前应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二、筛查办法
(一)需要输血的病人,应常规进行输血前九项检验,包括HBsAg、Anti-HCV、Anti-HIV1/
2、梅毒、ALT等。
(二)不需要输血的病人,应加强医患沟通,尽可能说服病人进行HBsAg、Anti-HCV、Anti-HIV1/
2、梅毒等检验。
三、传染病筛查情况注明
(一)患者传染病筛查已有结果或患者不同意进行传染病筛查者,科室均应如实注明。
(二)患者传染病筛查未有结果者,科室补充注明。
四、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对所有病人均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二)注明有血源性疾病者,医护人员应做好血源性疾病防护措施,谨防锐器伤的发生,可能有血液、体液等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水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三)传染病筛查有结果的患者诊治检查后进行终末消毒,未进行传染病筛查的患者按传染病进行终末消毒。
五、本制度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医务科
2014-5-9 2
第三篇:传染性疾病筛查制度(模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为有效控制传染病,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
(一)患者有义务接受医院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二)传染病筛查应采取自愿原则,履行告知义务,由病人或其家属自愿决定。如不同意检验的,应充分说明因此可能带来的后果,由医患双方签字备案。(三)患者传染病筛查应尽早进行。
(四)医护人员不得擅自泄露涉及患者隐私的有关传染病筛查信息、资料。
(五)进行传染病相关项目筛查前应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二、筛查办法
(一)需要输血的病人,应常规进行输血前九项检验,包括HBsAg、Anti-HCV、Anti-HIV1/
2、梅毒、ALT等。(二)不需要输血的病人,应加强医患沟通,尽可能说服病人进行HBsAg、Anti-HCV、Anti-HIV1/
2、梅毒等检验。
三、传染病筛查情况注明
(一)患者传染病筛查已有结果或患者不同意进行传染病筛查者,科室均应如实注明。
(二)患者传染病筛查未有结果者,科室补充注明。
四、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对所有病人均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二)注明有血源性疾病者,医护人员应做好血源性疾病防护措施,谨防锐器伤的发生,可能有血液、体液等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水隔离衣或防水围裙。(三)传染病筛查有结果的患者诊治检查后进行终末消毒,未进行传染病筛查的患者按传染病进行终末消毒。
五、本制度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
第节 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
北京地区流动人口较多,由于各种疾病的传染传播等问题比较但控制,尤其是在施工企业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区。为防止这些不可见因素的出现,施工现场的人员统一管理,严格控制人员的进行,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1.传染性疾病防范措施
办公室、宿舍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提倡大家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勤换衣服;禁止施工队人员流动;非常时期不聚集人员;不恐惧,进行正常生产,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2.预防传染疾病领导负责制
项目经理、书记全面负责防控“非典”、“禽流感”等传人病预防工作。检查防控“非典”、“禽流感”等工作的落实情况。协调各部门间、各责任人之间的关系,保证防控“非典”、“禽流感”等工作的有效运行。对防控“非典”、“禽流感”等措施及时布置,不断检验“非典”、“禽流感”应急预案的时效性,对发现有“发热”症状的病人及时排查,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配合防疫部门对疑似病人的生活区进行消毒,积极配合当地街道、城管部门做好防止“非典”、“禽流感”等项工作,保证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3.生活区防控“非典”、“禽流感”的责任制
安排好宿舍负责人、卫生负责人、消防负责人,划分责任区,并监督检查他们的工作。检查、整理每个房间的体温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上
报、处理。检查每个房间人数、床铺位置、通风、卫生是否符合要求。检查生活区内不得有散布谣言、动摇人心的现象存在。适时做好民工的思想工作,使之安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非典”、“禽流感”等宣传工作。随时与保安人员联系,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确保疫情不扩散、不传播、保证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具体做法如下:
(1)生活区卫生员防控“非典”、“禽流感”等责任制。负责本人责任区内的卫生工作。按项目部要求每天进行两次以上消毒。每天对责任区进行一次清扫、湿润。随时对厕所进行检查,保持厕所内清洁、通风、无蚊蝇、下水通畅。对责任区内的垃圾桶随时清理、灭蝇,保持桶外干净、清洁。每天把责任区的垃圾清运到指定地点,要求垃圾不流溢。
(2)宿舍区负责人防控“非典”、“禽流感”等责任制。排好值日、值班和督促每天的清理和消毒工作。每天检查宿舍内的卫生,通风,消毒、行李及个人卫生。每天按要求安排体温测量要登记工作并及时上报。严格控制本宿舍内人员到其他宿舍聚集,同时不准其他宿舍内人员到本宿舍聚集。随时监督管擦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发现异常及时上报。一经发现有“发热”人员,立即禁止其宿舍内人员外出,并要立刻上报,按上级指示行动,直到警报解除方可行正常生产、生活活动。做好本宿舍内人员的思想工作,配合单位的工作,服从组织领导,不擅自离开现场。要求每个人一张床,严禁两人和睡。
(3)食堂饮食人员防控“非典”、“禽流感”等责任制。对食堂内卫生和饭、菜、水卫生负责。本人必须干净、清洁、卫生。接触完任何
物品后都要洗手。对用过的所有物品都必须随时保持干净。对用过的所用物品都必须立即消毒。不得去发生过“非典”、“禽流感”等病例的区域。不得允许非食堂工作人员进入食堂。发觉任何身体不适,必须向主管领导汇报,并立即停止食堂工作,直到主管领导许可。阻止买饭人员将头伸进买饭口,冲买饭口打喷嚏、咳嗽等。若发现食品异常要立即上报主管领导,并禁止出售变质、变味、剩余的饭菜。
第五篇:传染病疫情上报制度
传染病疫情上报制度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根据《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保证幼儿、教职工身体健康和中心的正常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明确传染病的种类: 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类共35种 甲例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例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伤寒、麻疹、乙脑、白喉、猩红热、等等。
丙例传染病: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另外:水痘、脓包苍、集体性食物中毒也应报告。
二、报告对象:
托幼机构的儿童和工作人员
三、建立管理网络和明确工作任务
1、成立防病小组: 组 长:赵 雯(园 长)副组长:吴显春(副园长)
成 员:阮明金、阮银发、赵福勇、王 香、马 仙、潘仁香
2、具体任务:
把住三个环节:传染源、传遍途径、易感人群。
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治疗。
三、疫情报告时间:
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立即先用电话报告市、区卫生局、防疫站、妇幼保健所,法定规定时间6小时。
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单,法定规定时间24小时。
另外,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或共同饮水史时,幼儿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内向医务室报告;个别幼儿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内报告;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24小时内报告。
传染病管理:
1、凡患上传染病的学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后方可上课,教职工亦同。
2、疫情期间有每日报告和零报告,按规定形式向主管上级上报情况。报送内容要真实、准确、详实,决不允许缓报、瞒报、漏报疫情。
3、要建立健全各种记录,包括因病缺席记录、晨检检查记录表、疾病登记表、传染病登记。
4、做好班级传染病的终末消毒工作。
晨光幼儿园 2015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