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解读之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

时间:2019-05-14 23:4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解读之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八届四中全会解读之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

第一篇:十八届四中全会解读之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

十八届四中全会解读之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郴州人事考试网。【解读】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体现出重大决策有法可依、依法追责思路。最关键的就是“终身”两个字。只要是滥用决策权或失职渎职等原因导致重大决策出错,那么不论时间变化、空间变化,也就是不管经过了多少年,是现职还是已经退居二线,不管身处何地,都要对错误决策付出代价。这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慎重决策。[意义] 一是让权力不能干预司法。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权力,都有各自的界限。党的领导权表现为党的意志能够体现为法律,但这是原则上的指导,并不能对具体司法行为直接干预。同样,政府的行政权力也是不能直接干预司法的。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公报的表述明确了这不是一个“虚问题”,而要进行实质上的规范,违法就有责任追究,从制度建设而言很有意义。

二是更加坚定明确地彰显了“法治高于人治”的理念。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是一种典型的“人治”行为,即以个人意志干预法律程序,公报的表述将这种做法彻底否定,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价值,也就是树立法的权威,反对个人意志。这个表述不仅是理念的彰显,也有具体制度操作的设计。法治的核心就是有明确的规则和程序,不管什么案件都要按照既定规则和程序来办。公报提出的“记录”、“通报”到“追责”,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追责线索,使得理念能更好落地,更具有可操作性。未来应当使法治程序化、规范化的建设站在更高起点,从理念和技术上都体现法律制度规范化的积极意义。

[之前的做法及影响] 行政决策权,尤其是重大决策权,是一种非常机会主义的决策,或者说是一种随意的决策。这种决策都是为了赢得政绩,为了个人的私利,滥用决策权做出的决策。过去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也没有倒查制度,往往是在重大决策过程中,“决策拍脑袋,执行拍胸脯,走人了就拍屁股”。

制度的缺失,一方面影响决策的合法、公正、科学、民主,另一方面使得决策对国家和人民造成利益损失,但又无人负责。导致决策的成本非常高,决策的后果非常严重。

现在提出要建立终身责任制,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决策者要对自身的决策负责任,不能随意做决策。[变化]

过去虽然提决策责任制,但是从没提过“终身”两个字。“终身”强调了对决策者的要求更加明确,永远也脱不了干系,只要你是错误、违法的决策,不管你的岗位怎么变,不管过了多少年,最终你都要为这个错误违法的决策承担责任。实际上,将会产生很强的约束力。至于倒查制度,就是如何来确定责任、如何来追究“终身责任制”。出了问题,如何来追究决策者的责任呢?倒查是最容易、最有效的方式。根据问题,来倒查决策本身是否合法、合理、科学、民主,这样就能发现谁是真正应该对决策负责的人。[困难之处] 终身责任制”的建立有难度,从一个决策不负责任到一个负责任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会有很多不适应。如果一个决策不仅要负责,还要终身负责的话,决策者一定会觉得有很大压力。所以决策会更加谨慎、小心。

可能会有来自领导干部的阻力。行政领导干部不愿意负责,更不愿终身负责;更愿意随意决策,随时决策,永远不承担任何责任--有这样的心里,有这样的抵触、排斥的情绪,并不难理解。关键是这个政策一旦落实,会对领导干部产生很强的约束力。[解决措施] 如何使制度落实,一是应尽快将党的文件的要求转换成法律,把终身责任制和倒查制都明确为法律的义务和制度。

二是建立配套制度,比如建立领导干部的诚信档案,记录官员的决策过程;最好转化为相关法律法规,使终身责任追究制成为领导干

部的法定义务,这对下一步追究责任或者说预防重大决策过程中的违法现象都会有作用。

三是由上级纪检部门介入追责,干预司法的党政领导一经查实后将受到上级纪检部门的相关处分,处分措施应具体明确,起到震慑作用,以达到实施效果。

第二篇:谈谈你对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的认识。

云 南 师 范 大 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

期末考试

任课教师:张云

选题:谈谈你对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的认识。

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班级:13公共事业管理B班 学号:134010379 姓名:毛自卫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依法治国。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让世人举目的成就。而一切的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但是一切的顺利进行都是要有一个稳定、健全的政治环境才能取得日后的发展。回顾我国前几十年的地方政府政治都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他们之前的做法和影响是什么呢?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就是一纸空文。

行政决策权,尤其是重大决策权,是一种非常机会主义的决策,或者说是一种随意的决策。这种决策都是为了赢得政绩,为了个人的私利,滥用决策权做出的决策。过去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也没有倒查制度,往往是在重大决策过程中,“决策拍脑袋,执行拍胸脯,走人了就拍屁股”。

制度的缺失,一方面影响决策的合法、公正、科学、民主,另一方面使得决策对国家和人民造成利益损失,但又无人负责。导致决策的成本非常高,决策的后果非常严重。

现在提出要建立终身责任制,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决策者要对自身的决策负责任,不能随意做决策。

为了让法制政府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把权力放在笼子里,我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对于这个机制的建立和实行可谓是得人心的一种机制,一是让权力不能干预司法。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权力,都有各自的界限。党的领导权表现为党的意志能够体现为法律,但这是原则上的指导,并不能对具体司法行为直接干预。同样,政府的行政权力也是不能直接干预司法的。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公报的表述明确了这不是一个“虚问题”,而要进行实质上的规范,违法就有责任追究,从制度建设而言很有意义。

二是更加坚定明确地彰显了“法治高于人治”的理念。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是一种典型的“人治”行为,即以个人意志干预法律程序,公报的表述将这种做法彻底否定,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价值,也就是树立法的权威,反对个人意志。这个表述不仅是理念的彰显,也有具体制度操作的设计。法治的核心就是有明确的规则和程序,不管什么案件都要按照既定规则和程序来办。公报提出的“记录”、“通报”到“追责”,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追责线索,使得理念能更好落地,更具有可操作性。未来应当使法治程序化、规范化的建设站在更高起点,从理念和技术上都体现法律制度规范化的积极意义。

对于责任终身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海的解读让我醍醐灌顶,他们的解读可以说是鞭辟入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海指出,过去我们没有牢固而深厚的法治政府理念,导致政府决策较为随意。第一表现在拍脑袋断决策,实际论证不够,对未来的风险评估也不够。第二是拍胸脯断决策,出事之后就拍屁股走人。

出台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要求当前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做重大决策时要事前论证、公众听证、专家论证。

决策权的新规很重要,希望各级政府负责人能心悦诚服地学习,让新规定入脑入心,活学活用,牢记在心坎上,落实在行动上。而且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个新规定,让老百姓了解这个规定,能睁大眼睛监督政府。

最后,要求进一步加强透明政府建设。没有透明度作保障,法治政府建设也会走样。

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的意义在于,不管多大的官员,就算你退休了,也要对决策失误承担责任。如果没有终身问责制,所有的法治政府建设都是空谈。

现在有审计制度,但很多时候都是走过场。很多官员都是交叉任职,干三五年就升迁或调职,新领导没法对过去的领导追究责任。这样一来,不管新官还是旧官,都没人对重大决策失误承担责任。

对于如何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不走过场,我认为应该将政府决定转化为法律规定,下一步我建议制定行政程序法或政府决策法,专门细化决策程序。

重大决策为何要终身追责? 问责不只应对某些眼下情形

国家行政学院政府法治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伟东指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在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提过,四中全会公报此次要求,重大行政决策必须要经历以上几步,否则就构成违法。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是比较新的点,“终身责任追究制度”更是第一次提到。这要求领导决策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避免出现失误,否则要终身承担责任。这有利于避免政府决策出现徇私舞弊、滥用权力等腐败问题。

目前,公报并没涉及整个问责制度的详细安排,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细化问责制度,不仅要让问责的官员心服口服,也要让老百姓觉得问责本身是真正的问责,而不是仅仅应对某些眼下的情形,不能将官员暂时处理后再在其他岗位复出。

而对于“终身责任制”,其中也有放权,也就是权利清单。杨伟东认为,法治政府应当是权力有限的政府,即法无授权不可为。虽然我们进行了20多年的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但是整体来说,政府权限还是过大。做好法治政府建设,一定要让政府成为一个边界很清楚、职能定位很合理、科学的政府。政府有哪些权力,不仅要在法律中找到,还要列在权力清单上,没列在清单上的就不能行使,而且权力清单要向社会公示。

权力清单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过多的权力要逐步通过简政放权放给社会、企业和人民。权力清单应该是可以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尤其现阶段,我们政府的权力过大,要通过简政放权,将权力清单压缩到必要、合理的范围。

但是对于权利的下放及要求官员守法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官员必须依法行政,但是依法行政是有困难的,最难得是让当权者守法。《决定》指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为什么要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因为现在政府权限过大,需要放权。法治政府应当是权力有限的政府,即法无授权不可为。虽然我们进行了20多年的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但是整体来说,政府权限还是过大。做好法治政府建设,一 定要让政府成为一个边界很清楚、职能定位很合理、科学的政府。政府有哪些权力,不仅要在法律中找到,还要列在权力清单上,没列在清单上的就不能行使,而且权力清单要向社会公示。并且将权力清单压缩到必要、合理的范围。

法治政府应该是一个权力有限、廉洁、为公众提供良好服务、阳光透明、讲信用、负责任并敢于承担法律责任的政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法治政府建设应该说有很大的进展,从《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监督救济法》等方面基本形成了立法体系。无论是立法质量还是执行,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建设法治政府的难点是在政府当中确立法治权威,依法行政最难的是让掌权者本身能守法。另外,法律体系应该更完备,特别是组织法。

对于权利的下放要求必须有一个裁量准单位,裁量空间太大又容易滋生腐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应该是公众比较关心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大气质量等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关、公众反响比较大的领域,应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目的就是将行政机关的行政裁量更细化,减少执法中的随意性。目前,执法机关处罚确实有随意的地方,比如规定在5万到50万的幅度内罚款,但是一个违法问题到底罚多少没有标准,不同领域、不同地方的执法部门差异性很大,需要制定裁量基准解决。另外,裁量空间太大也容易滋生更多的腐败问题。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另一项功能就是减少腐败,减少官员利用这种裁量空间达到别的非法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任何一种政治的行为都是与人民利益切身相关的,对于当权者或者行政者都要求政务公开,达到一种透明的地步,让给能够知道我们的当权者或者行政者到底干了些什么事。那么如何才能政务分开?现代社会,政府的运转应该是公开透明的。公报提出的政府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就是阳光透明的表现。政务公开在我国有20多年历史,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到现在时间也不长。政务从不公开到公开需要过程,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的转换中,现实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公报提出的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是全方位的公开。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强化制度,还需要行政机关公务员改变态度,要愿意公开。

但是一种政策的制定到实施的时候,在我国有很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行为,而这种行为就是当地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阻碍中央的政策,从而让中央的政策之后或者歪曲。那么对于“终身责任制”的困难又是什么呢?

“终身责任制”的建立有难度,从一个决策不负责任到一个负责任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会有很多不适应。如果一个决策不仅要负责,还要终身负责的话,决策者一定会觉得有很大压力。所以决策会更加谨慎、小心。

可能会有来自领导干部的阻力。行政领导干部不愿意负责,更不愿终身负责;更愿意随意决策,随时决策,永远不承担任何责任--有这样的心里,有这样的抵触、排斥的情绪,并不难理解。关键是这个政策一旦落实,会对领导干部产生很强的约束力。

对于这种困难,我们必须有解决的措施和方法,这样我们的”终身责任制“才能够安然生根发芽。

如何使制度落实,一是应尽快将党的文件的要求转换成法律,把终身责任制和倒查制都明确为法律的义务和制度。二是建立配套制度,比如建立领导干部的诚信档案,记录官员的决策过程;最好转化为相关法律法规,使终身责任追究制成为领导干部的法定义务,这对下一步追究责任或者说预防重大决策过程中的违法现象都会有作用。

三是由上级纪检部门介入追责,干预司法的党政领导一经查实后将受到上级纪检部门的相关处分,处分措施应具体明确,起到震慑作用,以达到实施效果。

实行终身追责。在重大行政决策中,出现了很多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甚至为牟取私利引发官商勾结等贪腐问题。因此,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很有必要。不论时间、空间如何变化,也不管是在岗在任、还是转岗升迁或者退休,都要一查到底,为错误的决策付出代价。

完善责任倒查机制。责任倒查是一种追究责任的启动机制。行政机关要建立决策案卷制度,完善决策过错认定标准,实行重大行政决策的绩效评估机制,使责任倒查机制落到实处。

注:

人民日报“中国当代政治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海解读专访 十八届十中全会解读专访

第三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学习心得

《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学习心得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并在随后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写入宪法。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前行,中国社会在迈向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的问题,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思路以及新部署。

《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成为了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高效率的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成果的益友与助手。该书讲解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上的历史使命与重大任务。现就该书其中的一些内容,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个国家走向法治之路要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人民的心理行为等等相契合,简单的“拿来主义”、人云亦云不仅行不通,还会引发更大问题。对于当代的中国来说,我们要通过依法治国让我们的国体与政体更完善、更有效。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重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基本原则和要义,也就是“五个必须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三大“核心要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行政权力必须在法治框架下运行,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即在于完善这种外部监督机制,如人大的预决算审查制度、质询制度和法院的行政诉讼等制度。可见,政府部门要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依法办事,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

严格执法是法律实施的重中之重,也是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的重要保障。执法者在履行职责时,不践踏法律、不徇私枉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执行程序,真正通过办好每个案件来体现公平正义,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自己身边。同时,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让司法机构在阳光下办事,预防和减少腐败,赢得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和支持。而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是推进公正司法的重要保证。我国司法监督体系已基本形成,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司法机关内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在促进公正司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影响着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效果的问题和方面。四中全会中提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主要有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制度等举措。司法公开应在建设审判流程公开平台、建设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建设执行信息公开平台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前提是让人民群众知法、守法和用法。人民群众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法治中国建设的最终标准。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要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让法治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让群众亲身感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实惠,这样不仅能够让群众知法、守法,还能够用法律来监督政府、监督各级公务人员。

人民群众知法、守法和用法的基础则是在人民群众内心培养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人民群众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习近平同志指出,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可能培养法治意识,不可能使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和用法,不可能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更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因此,一定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地对宪法和法律信仰与崇敬,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主动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要持之以恒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各项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全体公民广泛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注重对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培育,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

其次,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要认真做好并不断深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知识,增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自觉依法办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把宪法和法律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推广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和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等做法,增强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

最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要坚持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保证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律知识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组织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把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等情况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指标,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深入。

只有这样才能让法治教育深入民心,让法治教育不会成为一个口号、一句空话,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心里认同法律、法规,从而推进法治意识的培养,让人民群众在社会监督制度中更好地扮演监督员的角色,促进法治社会的到来。

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比普通群众更高的理想信念。如果说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是普通老百姓都必须守住的底线,那么,对于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来讲,无疑要成为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模范。这样必然会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风尚、树立起法治信仰,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篇: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之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下)

第一部分;判断题

1.法治队伍业务工作能力是指法治工作者从事法治专门业务工作时的错误率来判断的。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正确 √

2.法治工作者是国家法律的立法、执法、司法践行者,承担

正确 √ 着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制定适用法律的职责。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3.对于不同人才规格的培养作出分类指导,按照高校规格和

错误 × 功能定位,将法律职业人才和法学学术人才做分类培养。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业务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在从事某项专项业务工作或担任一个职位所具备的一组标准化的履职要求。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5.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个人的思想观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正确 √ 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技能的综合表现。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单选题

1.1951年,刘少奇在()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概念。错误 ×

A.《论联合政府》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

D.《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正确 √ 牢固树立坚持()至上。

A.党的事业

B.人民利益

C.宪法法律至上

D.以上都是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3.能力通常反映一个人能够发挥出来的力量,以下哪个选项

正确 √ 不是能力的组成部分?()

A.本能

B.潜能

C.才能

D.势能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4.根据本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上重点加强()建设。正确 √

A.立法队伍

B.行政执法队伍

C.司法队伍

D.以上都是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5.“政治思想工作”、“思想工作”这两个概念是()提出的。

正确 √

A.斯大林

B.列宁

C.马克思

D.毛泽东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修身养性即道德修养,是个人在()等方面,自觉进行学习、磨练、涵育和陶冶,以及经过长久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素质。

A.政治

B.道德

C.学识

D.以上都是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7.法治工作的能力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具有()。

A.规制性

B.程序性

C.客观性

D.以上都是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8.影响和决定法治工作能力的因素包括司法机关的自身因素和()。

A.政府的重视程度

B.党中央的政策支持

C.社会的法治环境

D.社会的道德水平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9.()是法治工作的本质属性,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是法治工作的神圣职责。

A.人民性

B.公正性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C.政治性

D.公益性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0.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法治工作的三大建设?()

A.平安建设

B.法治建设

C.德治建设

D.队伍建设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多选题

正确 √

1.根据本讲,工作能力包括()。

A.智力

B.本能

C.潜能

D.才能

E.技能

您的答案:BCDE

正确答案:BCDE

答案分析:

2.法治队伍的业务工作能力具备的特征包括()。

正确 √

错误 ×

A.法治工作能力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具有规制性、程序性和客观性

B.法治工作能力具有随机性

C.法治工作能力具有主观性,离不开社会评价

D.法治工作能力具有不稳定性,易受外界干扰

E.法治工作能力是一系列要素的有机综合体

您的答案:ABDE

正确答案:ACE

答案分析:

3.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高素质的法治专门队伍,要

错误 × 从哪些方面入手?()

A.培养坚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善用法律思维

B.法治工作队伍符合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

C.实施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

D.加强法律队伍的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E.改进执法手段和司法程序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4.根据本讲,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路径选择包括()。错误 ×

A.基于国情的理性剖析,提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B.实行法治人才的分级、分类培养

C.加大国际化法学教育改革力度

D.积极拓展法学人才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法律实践。

E.大规模引进法治人才,实行筛选机制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5.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思想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思想政治心理和思想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

错误 × 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

A.政治理想

B.政治目标

C.政治信念

D.政治态度

E.政治立场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CDE

第五篇:2014台州社区工作者考试申论-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下面是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考生们整理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建立现代

财政制度”的知识概要,希望考生们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报告摘要】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

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

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

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

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报告解读】

[变化]

此次全会将财税问题单独放在一段,而不是像金融、企业改革等只是提了几

句,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超出了过去历届全会。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

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亮点]

其一,在财政的重要性上,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考量,是一个新提法。

其二,公报提到了要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这一方面要反映中国实际情况;

一方面还要反映国际通行做法。

其三,提到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权力和责任要进行明确,并要有法制保障。

其四,全会讲到要做到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当前不少事权集中在地方政

府,民生改革、教育改革、城乡一体化改革等任务繁重。但同时却没有相匹配的财权,一些基层政府甚至绝大多数财力都是靠转移支付。为此,现在就是要厘清

事权和财权,做到有事做就有钱来保障。

[改革税制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

[分析及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

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行政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3月新一届政府履新以来,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撬动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截至目前,已分四批取消、下放了

3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在行政审批权下放的同时,政府监管、社会组织如何“配套”,才能规避“一

收就死、一放就乱”困局,达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理想状态—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三中全会公报对此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同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而且提出科学的宏

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而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都是市场体系的两个最重要的“支点”。

[综合分析]

财政问题,实质是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与机制的问题。财税改革密切联系战略

和全局。在我国经济仍具黄金发展期特征的同时,要看到伴随而来的矛盾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一方面,在财政方面,省以下体制一直未进入真正的分税制状态,基层财政困难、大量隐性负债和短期行为明显的“土地财政”偏颇,引起广泛诟病,为化解矛盾、真正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服务又好又快发展,强调财政体制的扁

平化、县级财力保障、地方税体系建设、转移支付改进、预算的透明、规范和民

主化、法治化都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现实生活正在呼唤新的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在我国一般商

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当前,资源产品价格、不动产价格等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比价关系不能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扭曲问题,愈益形成对国民经济的负

面影响,最突出的例子是社会再生产“命脉”层面“从煤到电”的配置机制扭曲,比

价关系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不能有效形成产业上、中、下游全程各相关主体的节电、节能、降耗、低碳发展的内在激励。

除此之外,从资源开发到社会总产品分配中的重要制度——地方税体系和地

方政府阳光融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省以下财政分税制迟迟不能落实,成为政府

职能转换、行为优化方面的明显障碍,基层财政困难、地方大量隐性负债、过度

依赖“土地财政”等为人们所诟病的问题,都与此有关。

下载十八届四中全会解读之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八届四中全会解读之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