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 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
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
关法律法规及自身管理规定,对营运车辆、货运驾驶人、运营过程等安全生产各要素和环节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一、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依据相
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三、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登记和治理,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一般安全隐患,由运输企业立即组织整改;对于不能立即整改的重大安全隐患,运输企业应组织制定安全隐患治理方案,依据方案及时进行整改;对于自身不能解决的重大安全隐患,运输企业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整改。
四、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当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档案,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隐患排查治理日期;隐患排查的具体部位或场所;发现事故隐患的数量、类别和具体情况;事故隐患治理意见;参加隐患排查治理的人员及其签字;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复查情况、复查时间、复查人员及其签字。
五、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隐患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规律,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六、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当建立安全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七、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
依法进行的安全隐患监督检查,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二篇:浅析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推荐]
浅析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
中图分类号: U491.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4-0206-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4.094
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是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事故)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顾名思义,就是指可能引发事故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人(交通参与者)、车、路(道路及附属安全设施)、环境(恶劣天气)四个方面。笔者就“路”存在的隐患(以下简称隐患)的排查治理谈点个人意见和建议(其它方面本文不作分析)。隐患的表象分析
1.1 道路自身存在的隐患
(1)路面坍塌、坑漕、水毁、隆起损毁。隐患点在于驾驶人不能及时发现,容易因车速过快造成车辆腾空、爆胎、断轴甚至翻覆,或者临近时猛打方向躲避造成车辆失控。这类隐患民警肉眼可发现,治理措施简单(及时修复)。
(2)弯道特别是急弯路面无超高甚至因路基沉降形成反超高。隐患点在于降低了车辆过弯时的向心力,一旦车速过快,因离心力过大易造成车辆翻覆。这类隐患非专业人员不能肉眼发现,一般在事故发生后对路面进行实地勘测才能发现,发现后治理措施简单,但需要进行工程改造,治理周期较长。
(3)地质结构松软容易产生山体滑坡或路面坍塌。一是雨季落石碰砸甚至掩埋经过车辆;二是路面突然坍塌使经过车辆翻坠;三是山体垮落土石占道而未及时发现并采取警示措施,车辆直接撞击障碍物或临近时猛打方向躲避而失控。隐患点在于驾驶人不能提前知晓,一般出现在山区盘山公路上,只有专业人员使用专用设备才能确认山体的地质情况并制定针对的治理措施,需要投入较大资金对边坡进行加固治理或安装护网等拦截垮落山石。
(4)长下坡。隐患点在于下坡路段车速一般较快,车辆特别是重载货车在长时间频繁制动过程中使刹车鼓或盘产生热衰减导致制动效能降低,易引发追尾或翻覆事故。这类隐患在高海拔盘山公路、山区高速公路上较多,民警肉眼能看出,但需要经过综合研判及实地勘查才能找准综合治理的措施(告知驾驶人提前减速或行驶过程中低档位行驶以控制车速、采取人为降速措施、建避险道等)。
1.2 交通设施存在的隐患
(1)安全防护设施不配套。一是急弯特别是连续急弯路段未设置警告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包括虽然有但防撞能力不够),隐患点在于驾驶人不能提前预知或及时发现而采取降速措施,进入弯道时离心力过大就会造成车辆驶入路外引发翻覆事故。这类隐患山区公路上较多,并且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在事故后根据事故形态及成因进行分析和实地勘查才能发现,治理措施简单(让驾驶人提前有效预知、即使事故后有护护措施可防车辆驶出路外翻覆),但投资较大治理周期较长。二是临崖、临水路段等未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或防护能力不够,隐患点在于一旦车辆失控就会造成车辆驶入路外引发翻覆事故。这类隐患山区公路上较多,民警就可以通过肉眼发现,治理措施简单(安防护设强度够大的防护施),但投资较大治理周期较长。三是道路安全防护设施损坏未及时发现并修复。隐患点在于道路无防护设施或防护能力降低,车辆失控后容易驶出路外,这类隐患较为普遍。四是行人过街设施不足,隐患点在于增大了行人随意横穿公路的机率,容易造成行人伤亡事故。这类隐患主要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需经过事故多发原因分析才能发现并找准治理措施,投资大治理周期长。
(2)交通信号缺失或设置不规范不合理。一是路口、路段、道口未按国家标准GB14886-200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的规定,对符合设置信号灯条件而未设置,隐患点在于容易因交通秩序混乱造成车辆间、车辆与行为冲突引发事故。二是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交通标志设置布局不合理、视认性差、信息不足或过载、缺乏连续性等,隐患点在于缩减了驾驶人采取正确措施的时间和空间而引发事故,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上的指路标志,一旦存在上述问题,会造成车辆在临近立交下道口时突然连续变道、紧急制动、停车看路标、驶过下道口后倒车等引发事故。三是道路两侧及隔离带上种植树木等植物或者广告牌遮挡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妨碍标志的视认性,隐患点在于驾驶人不能及时掌握前方路口、路段通行要求的信息而采取与通行要求不相符的措施而引发事故。四是滥设警告标志,例如,在不属于急弯的弯道前设置急弯标志,隐患点在于模糊了驾驶人对急弯的概念及危险性的认识,容易给驾驶人造成麻庳思想,遇真正急弯时不能提前降低车速。五是交通标线磨损严重、缺失或施划不合理,隐患点在于造成行车秩序混乱,增大事故发生机率。六是夜间眩光,隐患点在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车速较快道路上的卡口补光灯、LED情报信息板的发光、对向车辆大灯在夜间产生的眩光,使驾驶人短暂丧失视度,驾驶人在暗适应过程中容易引发事故。上述六类隐患需要专业人员或非常熟悉业务的民警通过实地检查和事故原因分析才能发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隐患。
(3)排水不畅。一是公路、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排水沟或排水孔堵塞,遇雨天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漫水路,隐患点在于驾驶人不能提前预知,车辆经过积水路面时容易因车轮抓地力降低而发生漂移引发事故,这类隐患在雨天加强路面巡查就能发现,整治措施较为简单,道路维护部门加强日常检查维护就能减少甚至杜绝,民警发现后可先采取设置警示设施的方式提醒车辆减速通过或引导车辆改道绕行;二是城市道路因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不足,暴雨天气城市进入“看海模式”现象较为普遍,基本上全国所有城市均存在这一隐患,因其涉及因素太多、牵涉面太广,笔者也不知道如何治理;对于局部路段因积水不能通行车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采取管制措施引导车辆绕行。
1.3 人为制造的隐患
(1)非法占用道路。一是农村地区农民占用国、省、县道“打场晒谷”,隐患点在于驾驶人不能提前预知,碾压通过时因车辆漂移或紧急躲避时车辆失控引发事故;二是在公路旁摆设点,隐患点在于车辆停车购物占用道路容易引发事故;三是占用城市道路人行道摆摊、停车,隐患点在于人行道路被战后迫使行人进入车行道内行走。这类隐患民警在巡逻过程中肉眼能够发现,除形成气候的摆摊外,一般情况下民警发现后能当场消除隐患。
(2)人为形成路障。一是货车特别是“渣土车”货物固定不牢固或冒装,在行驶过程中将石块等较大物品散落在道路上;二是极个别货车驾驶人将生活垃圾或工程弃地倾倒在道路上。隐患点在于车辆不能提前发现,直接撞击或紧急躲避时容易失控造成翻车或其它次生事故,这类隐患不易及时发现,但发现后基本上能迅速消除。
(3)占道施工不规范。一是占用、挖掘道路施工、道路养护施工未按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设施;二是施工作业完毕未清除障碍物。隐患点在于驾驶人不能及时发现,容易因车速过快造成车辆腾空、爆胎甚至翻覆,或者临近时猛打方向躲避造成车辆失控引发次生事故。这类隐患民警发现后能判别且可能自行当场消除或责令施工单位当场消除。
(4)减速带设置不合理。一些地区在事故多发或弯道等路段为降低车速而设置凸出路面很高的硬质减速带,且未按要求提前设置提示标志预告,这是典型的为预防事故而人为造成安全隐患,隐患点在于一旦驾驶员未提前发现并采取强制减速,车辆快速通过时容易造成车辆爆胎、断轴甚至因爆胎、断轴或腾空后失控而引发翻车等次生事故。这类隐患需论证设置减速带的必要性或是否有可选择性,采取其它能起到警示、降速作用的减速措施。隐患排查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隐患发现不了
(1)基层公安交管部门机制不健全。部分基层公安交管部门没有层层建立隐患排查的责任机制,对什么是隐患概念不明确、民警不知道该排查什么、该怎样排查、发现隐患后该怎样做,以致造成不能准确及时发现隐患、排查出来的隐患要怎样治理及由谁治理不明确、哪类隐患应由哪些人来排查职责不清。
(2)事故多发点段排查不到位。隐患可以是一个因素形成的,也可能是多个因素综合形成的,体现出来的形式之一就是某路段、某点位容易发生事故,该点段的事故明显高于其它点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故多发点段。笔者认为,事故多发点段是指该点段在一定时期多次发生某类相同(包括相似)形态或者直接原因之一相同的事故,然而,一些基层公安交管部门分析研判水平不高,找不准本辖区或辖区某路段事故的规律、特点以及引发事故的原因,或者没有对各类原因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不能及时有效发现、排查事故多发点段。
(3)职能部门履职不力。按职能划分,道路上的隐患排查本应属于道路业主和职能主管部门的职责,但是由于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隐患排查治理高度重视,形成了交警对隐患排查治理“大包大揽”的局面,长此以往,道路业主及职能主管部门就理所当然习惯性的将隐患排查治理当作交警部门的职责,不会主动排查并治理隐患,交警不提就认为没有隐患。
2.2 治理效率不高
(1)交警制约力弱。按道路交通管理职能划分,隐患排查治理主要由道路业主及相关职能主管部门负责,重庆就涉及交通、市政、水利、港航、旅游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林场、农场、矿山、大型厂矿企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事故分析或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并通报业主或职能主管部门予以治理,道路业主或职能部门是否治理、怎样治理、多久治理完毕,全凭业主或职能主管部门说了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约手段及措施非常弱,导致一些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理。
(2)经济条件制约。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省、市、县道路也增长迅猛,在西部山区道路隐患量大,治理隐患投资巨大,受各地特别是区县一级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导致一些隐患特别是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工程改造的隐患长期得不到治理。
(3)“三同时”未落实到位。国家对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实行交通安全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三同时”制度,各地也按此制度在执行,但从实行落实情况看,对交通管理安全设施建设最具有发言权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力度非常弱,往往是道路通车前相关部门才通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即使发现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合理、相关安全设施设置不到位等隐患,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时间限制,特别是一些属于领导的政绩工程,必须按时通车,留下的整治时间明显不够;即使没有政绩观的影响,如果道路建成后迟迟不开通,市民反映强烈,对政府的能力提出质疑,政府或职能部门领导受到的社会压力大,在隐患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仓促通车;二是一些治理措施需要更改设计、另行投入资金等,受相关制度的影响,治理措施迟迟得不到确认及落实。隐患排查治理的建议
2007年4月23日以来,在道路、车辆及驾驶人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我市(不包括高速公路)仅发生了1起造成10人以上死亡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9人的事故及死人的事故始终保持稳中有降,这个成绩离不开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视及采取的有效措施,从大的方面看,一是始终把“生命工程”建设作为预防重特大事故的主要措施之一,策动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所有路侧有陡崖、深沟和高填方、高挡墙(大于等于6米)路段、路侧距离边缘路肩3米内有江河、湖泊、沟渠、沼泽等所有的国、省、县道、通行客车的乡村道、重要城市道路全覆盖安装了波形防护护栏或高防撞能力的防撞墙,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县将“生命工程”延伸到了乡村公路。二是策动市安委会出台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级区县政府、职能部门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职责,建立了安全隐患治理目标考核、“挂牌督办”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工作机制,落实了消除安全隐患“黄、橙、红”三色通报机制,并采取常态与集中排查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笔者结合近几年我市隐患排查治理的经验,就基层交警支(大)队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谈点个人建议。
3.1 建立隐患排查长效机制
基层公安交管部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隐患排查机制,明确该排查什么、怎样排查、发现隐患后怎样做。一是明确各类隐患排查的责任人员,对不需要更多专业知识,民警肉眼能准确识别的隐患,采取领导包片、民警包线的方式,将排查责任落实到每个路面勤务民警,对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才能判别确认的隐患,安排具备专业知识的民警定期进行检查和排查,对一些隐患严重且需采取相关综合治理措施的隐患,可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及专家共同排查并研究治理措施;二是设置专门的部门及人员,负责收集汇总排查出来的各类隐患,建立隐患档案及基础台帐,并适时掌握隐患治理进展情况,完善隐患治理追踪、督促机制;三是掌握辖区所有道路及相关设施的业主及职能主管部门,明确各类隐患治理的责任单位;四是明确各类隐患的处置流程及措施。
3.2 提高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水平
一是建立事故倒查机制。发生车辆翻覆、撞击固定物、造成人员死亡等典型事故后,通过询问驾驶人及事故直接原因,实地排查事故路段道路及交通设施情况,认真分析查找道路及安全设施方面是否存在隐患,存在隐患的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二是提高事故多发点段分析能力。不要被有关部门对事故多发点段定义所禁锢,找准事故多发点段的定义,不定期全面分析研判辖区事故的规律、特点,查找事故多发的路段和时段,对于某一路段事故明确高于其它相同性质路段的或某一点位多次因同一原因引发事故的,从每起事故的原因来综合研判找准事故多发原因。
3.3 借助党委政府推进隐患治理
针对道路业主和相关职能部门习惯性将隐患排查治理作为交警部门职责的“懒政”现象较为普遍的问题,各基层公安交管部门要善于借用当地党委政府的力量,策动党委政府建立完善本地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从党委政府层面督促道路业主和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提高隐患排查治理效率;同时,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确保交警部门在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时参与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和验收工作,杜绝诞生隐患路。
3.4 加占道施工监管
一是基层公安交管部门要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严格审查各类道路施工交通组织方案,消除交通组织过程中在道路上形成隐患。二是完善施工安全监管机制,确保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交通组织方案的要求落实各项安全防护及监管措施。
第三篇: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1目的和内容
为了建立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适用范围
公司内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工作。定义
3.1事故隐患的含义
本制度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2事故隐患的分类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分为一、二、三级 1)一级重大事故隐患
一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或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后果特别严重,需全部停产停业整治,且整改难度很大的事故隐患。
2)二级重大事故隐患
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且整改难度很大,需全部停产停业,经过一段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3)三级重大事故隐患
三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且整改难度较大,需局部停产停业,经过一段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职责
主要负责人负责全厂隐患自查带头工作,并签发全厂性隐患整改通知单;各部门车间接到《隐患整改通知单》后,负责进行整改并且对隐患的整改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并填写《隐患整改回执单》报告上一级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负责对全厂性隐患整改情况的验收。
车间领导负责生产车间隐患自查工作;并签发车间级隐患整改通知单;各车间成员接到《隐患整改通知单》后,负责进行整改并且对隐患的整改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并填写《隐患整改回执单》报告上一级主管部门;车间领导负责对生产车间隐患整改情况的验收。
隐患排查专家组负责专家隐患排查工作:并签发隐患整改通知单;各部门车间接到《隐患整改通知单》后,负责进行整改并且对隐患的整改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并填写《隐患整改回执单》报告上一级主管部门;隐患排查专家组对隐患整改情况的验收。
安全部编制安全检查计划,管理各项安全检查表。定期评审修改安全检查表。
主要负责人负责隐患治理专项资金的审批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隐患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登记工作。工作要点
5.1隐患自查
企业开展全厂性隐患自查每月不少于1次;生产车间开展隐患自查每周不少于1次;班组(工段)每天或每班应检查各岗位、工艺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完好情况,是否存在事故隐患。企业主要领导和各分管领导应亲自参加全厂性检查活动,并随机抽查车间、班组隐患自查情况,对发现的重要情况应及时研究整改;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员应深入车间班组,督促、规范和指导隐患排查工作。
5.2重点部位“九必查”
企业在隐患排查中应突出重点,做到“九必查”:
1)重要生产车间、原料和产品库区、企业供电、供水、供汽、供风等部位的安全运行状况必查;
2)工艺技术管理、“工艺变更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必查;
3)设备维护保养、主体设备、等设备安全制度执行情况必查; 4)生产装置正常开、停车和紧急停车安全规程执行情况必查; 5)设备检修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环节的防火、防爆制度执行情况必查; 6)企业防雷、防汛、防台风、防构建筑物倒塌、防静电、等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必查;
7)岗位操作人员接受安全技能培训、安全教育、持证上岗、劳动保护、自觉执行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置技能情况必查;
8)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救援物资储备、与当地政府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清洁下水”防止环境污染措施情况必查;
9)新改扩建建设项目设立批准、安全防护设施设计审查、试生产方案备案和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等审查程序执行情况必查;
5.3隐患排查情况定期报告
企业建立班组、车间(部门)、企业、安监部门逐级报告隐患自查自改情况的机制,即:班组自查发现的事故隐患上报给车间;车间自查发现的事故隐患上报厂级领导;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企业发现重大隐患和紧急情况时,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和县级以上安监部门。重大事故隐患管理
6.1重大事故隐患申报
1)三级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向当地县(市、区)安监局申报,由县(市、区)安监局公示并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整改;
2)二级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逐级上报至省辖市安监局,由省辖市安监局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整改;
3)一级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逐级上报至省安监局,由省安监局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整改。
4)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1)事故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2)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3)事故隐患的治理方案。
6.2重大事故隐患专家评估
凡在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必须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组织专家对事故隐患进行评估,确定事故隐患的等级,论证事故隐患整改方案的可行性,并制定事故隐患整改的技术措施和应急方案。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6.3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建档
企业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5)竣工验收报告 事故隐患治理专项资金
公司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影响大的隐患。建立隐患排查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根据全年安全工作计划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计划,在企业销售收入中按照不低于百分之四的比率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整改。在提取安全费用的同时,一并提取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对新发现的隐患,要随时增加整改资金,保证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由主要负责人负责对隐患治理专项资金的审批工作;由财务部门管理隐患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登记工作。
第四篇:运营企业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
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
一、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自身管理规定,对营运车辆、客运驾驶人、运输线路、运营过程等安全生产各要素和环节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三、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应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登记和治理,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一般安全隐患,由运输企业立即组织整改;对于不能立即整改的重大安全隐患,运输企业应组织制定安全隐患治理方案,依据方案及时进行整改;对于自身不能解决的重大安全隐患,运输企业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整改。
四、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应当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档案,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隐患排查治理日期;隐患排查的具体部位或场所;发现事故隐患的数量、类别和具体情况;事故隐患治理意见;参加隐患排查治理的人员及其签字;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复查情况、复查时间、复查人员及其签字。
五、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隐患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规律,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六、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应当建立安全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七、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应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进行的安全隐患监督检查,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五篇:施工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一、为了加强本公司所有项目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管理,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特制定本检查制度。
二、公司实行逐级安全检查制度。
三、检查标准:
1、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2、建设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033、《项目部实际运行情况检查表》
四、检查内容:
1、查思想:以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度为依据,对照检查各级领导和职工是否重视安全工作,人人关心和主动搞好安全工作,使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度在部门和项目部得到落实。
2、查制度:检查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行为是否及时得到纠正、处理,特别要重点检查职能部门和项目部是否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能否达到齐抓共管的要求。
3、查措施:检查是否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是否有针对性,是否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是否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实施。
4、查隐患:检查劳动条件、安全设施、安全装置、安全用具、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规、标准的要求。
5、查事故处理:检查有无隐瞒事故的行为,发生事故是否及时报告、认真调查、严肃处理,是否制订了防范措施,是否落实防范措施。凡检查中发现未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处理事故,要重新严肃处理,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6、查组织:检查是否建立了安全领导小组,是否建立了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安全机构,安全管理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规定配备。
7、查教育培训:新职工是否经过三级安全教育,特殊工种是否经过培训、考核持证,各级领导和安全人员是否经过专门培训。
五、凡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由检查组织者签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监督落实整改方案并进行复查。重大隐患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全部整改完毕。对检查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有可能立即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时,安全检查人员有权责令立即停工,待整改验收后方可恢复施工。
六、公司与项目部的定期检查,都须使用标准的《评分表》来检查、打分、反馈,并将检查纪录备份到被检单位留存迎接上级检查。
七、项目部在接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等检查通知后,及时将信息发馈给公司相关领导和公司工程部,公司及时协助项目部迎接检查。
八、受检项目部要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落实现场,必须准备书面汇报资料,有条件的项目部兼用投影技术汇报。
九、上级检查单位开据的整改单,要及时整改、按时反馈。同时反馈给公司工程部。
公司级检查
十、坚持定期检查:实行月度生产大检查制度,由公司副经理或总工带队,安全部门、有关技术人员参加的生产大检查。
十一、除定期外,安全部门还组织专业性、季节性、验收性、节前性、经常性检查。节假日重点查岗位、查值班、查节前教育、查现场。对查出的隐患,必须立即开具施工现场安全违章单,落实“三定”措施,安全部门负责复查。
项目部自查
十二、每周一次,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技术、安全、各分包单位负责人(或班组长)等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并对重要生产设施和重点作业部位加大巡检周期密度。
十三、项目经理部应根据施工期间季节气候变化,及时增加防洪、防风、防冻、防煤气中毒等季节性安全检查,还应特别注意做好重大节假日前后的安全检查。
十四、项目经理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实行全日巡检制度,对于高危险性的作业应实行旁站监督。
十五、项目应建立安全检查台账,将每次检查的情况、整改的情况详细记录在案,便于一旦发生事故时追朔原因和责任。检查纪录使用专用检查表。
十六、评分与反馈:
1、项目部每周例检,要对照《评分表》进行一次打分,要有签到、记录、奖罚等。
2、项目部每周例会反馈检查结果,要有会议签到、记录、照片。
班组长和个人安全生产检查
十七、分包单位负责人(或班组长)每天上下班前应检查各自作业区域安全,制止三违,对涉及到自己工人的一切危险源要及时反馈给施工负责人。项目部做好纪录、组织协调、并排除隐患。
十八、每个施工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上下班前检查一下自己工作的地方,对不安全因素,除了向班组长汇报处,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二零**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