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_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23:3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_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_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第一篇: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_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风险;操作风险 论文摘要:传统的风险是指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事实上这两种风险很早就已引起机构的重视。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因此。操作风险是当今中国银行业风险的重中之重,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手狠抓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银行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该概念提出有很长的,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风险之一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寻求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3)雇用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问题以及设备老化。(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习认识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操作风险事故在我国银行界从来没有间断过。(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未能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市场、市场开拓的关系 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商业银行往往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拓展业务、实现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忽略了对违规违章现象的防范。(二)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方面也存在着不少操作风险 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自动预警系统是关键的环节,普遍缺少网络在线监控和风险自动预警系统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一大软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刚形成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相当一部分基层营业机构已沉淀了多年的风险产品,由于没有可供转移的避险工具,不得不被动维持现状,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三)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缺乏规范性,部分内部控制制度僵化,制度传递不及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发文管理欠规范。有些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缺少性较强的文件;有些业务制度既存在着重复控制,又存在着控制盲点。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相对滞后,未及时进行调整,表现出业务与控制在时间上的脱节。在新兴业务方面,并没有落实“内控先行”的原则。还有一些制度管理部门在制订制度时,比较注重控制风险,没有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使许多制度在基层营业网点难以完全执行,流于形式。(四)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督检查缺乏系统性,存在检查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的现象,不能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近些年,由于银行业金融案件不断发生,银监局和各商业银行内部都加大了对辖属网点的监督管理。因此,各种类型的检查项目比较多,但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能切切实实达到效果。有些检查由于照顾情面,得过且过,检查质量、检查深度不尽人意,对被检查单位没有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有的检查由于时间紧,人员配备问题,匆忙上阵,检查深度和有效性不强;有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整改不落实。因此,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各类检查的严肃性不够,处罚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事实上,有了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严格的“执法”相匹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五)商业内部人员流动过大,部分员习自觉性不强,业务技能、知识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按章操作观念淡化,以至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随着业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加剧。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内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新老员工的频繁替换造成违规操作在新员工中不断出现。另外。部分员工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取得相关资格和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三、防范与化解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无论是在风险意识、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外银行,这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一)商业银行全体干部员工必须更新风险防范理念,增强操作风险的紧迫感 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加深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到整个银行风险防范的关注范围。通过、培训、目标管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全员,特别是领导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理解风险和效益的关系,使操作风险意识贯彻整个系统,并具体落实每位员工。(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要把握形势,紧贴业务,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有效地评估并控制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现代商业银行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切实落实责任,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三)再造业务流程,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内 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业务流程再造的任务,深入研究本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是否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促进业务发展。操作环节按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将使业务处理流程简单化、程序化、规范化、大大降低操作风险。(四)进一步完善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 我们知道,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部门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在检查过程中。标准应该严格,结果应分轻重,对于马上整改的问题应作为建议提出,提醒被检查部门提高重视,注意这一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不仅要检查出现存在的问题,还要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一个风险点,并对风险进行区分,分析原因,在检查报告中予以列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对问题的态度和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度。各项检查不能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制定整改措施,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并对出现问题的部门、网点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降低风险。(五)加强对商业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的管理,利用现有条件。完善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网络正逐步强大,应进一步推广和加强行内行外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数据查询,及时掌握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了解其中的风险隐患,加快研制、完善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不断创新操作风险管理方法,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运用现代分析手段,让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及时防范,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和防范存在诸多弊端,造成金融案件层出不断。通过对银行工作人员操作风险意识的强化教育,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开发并相应跟进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的努力方向。

第二篇:浅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理工类毕业设计(论文)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分校名称 分校 教学点名称 分校 年级名称 2010春 专业名称 金融专业

课题名称 浅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 5 月 25 日 浅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

提 纲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一)人员问题

(二)制度问题

(三)银行传统柜面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手段亟待更新

三、防范对策及有效措施

(一)以人为本,从源头抓管理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

(三)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创新操作风险防范手段浅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

内容提要:操作风险,尤其是柜面操作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如何化解和防范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风险管理,对目前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继而提出提升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柜面业务业务操作风险是指在银行前台柜面业务中因人员、系统、流程及外部事件等因素导致银行或客户的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作为操作风险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不容回避的问题。多年来,商业银行柜面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向客户提供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和产品服务。更是银行联系客户的重要渠道和纽带之一。虽然说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电子服务渠道的拓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也分流了部分客户,但由于客户层次分布参差不齐,银行大部分经营活动还是通过柜面操作来完成。本人也一直从事银行柜面业务工作,也深切体会到柜面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正式定义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英国银行家协会最早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他们认为:操作风险与人为失误、不完备的程序控制、欺诈和犯罪活动相联系,它是由技术缺陷或系统崩溃引起的。以上两种种观点都是从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出发,强调银行的经营活动与人、流程、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我们说的柜面操作风险是指一种狭义的风险,是指仅存在于商业银行运营部门,并将其界定为由于控制、系统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发潜在损失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一是多样性,形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也有是操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造成的,还有是内外勾结作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也给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

二是破坏性,由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涉及种类多样,覆盖面广,近年来,因银行柜面业务风险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给社会,金融机构,客户以及银行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三是隐蔽性: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种类多样,业务量大,柜面业务操作人员也是最多。因此风险无处不在,帐户开销户,现金支取,支付结算业务清算等等,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 3 埋下潜在风险的种子,如果管理人员事后监督跟进不到位,等到风险发生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四是人为性: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是狭义的操作风险,仅存在于商业银行的运营部门,主要由于银行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制度执行不力,或是柜员人为操作失误引起的,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是操作失误型:是指员工在业务的操作执行、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或是偶然失误等因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这类风险能够通过事中事后控制得到纠正

二是主观违规型:是指员工在熟知流程和制度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随意简化操作流程的违规行为,还有业务办理过程中为规避冲帐抹帐等交易,而故意以反交易而取代的违规行为,还有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因制度与服务的矛盾无法解决时而采取的违规做法等。

三是内部欺诈型:是指由于员工因为道德缺失,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其思想状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影响,放弃有关法规制度,职业道德,来满足自己需要。如前几年发生的数起管库员监守自盗的案件。这类风险性质恶劣,影响力大,危害性强,损失金额大。四是外部欺诈型:是指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被客户以欺诈的手段利用,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如由于把关不严对客户提供的证件资料审核不严,造成虚假开户而引发的案件。又如近几年出现的假承兑汇票,假存单等。欺诈是我国商业银行最突出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如果审核把关不严,给银行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一)人员问题

1、柜面操作人员的思想管理弱化,鉴别风险意识与抵抗风险能力不足,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的主体是银行柜员。银行柜员的鉴别风险意识与抵抗风险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柜 面风险的发生概率。总体来说,柜员的鉴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主要集中在对业务操作过程的整体把握,而或多或少忽略业务自身的要求 和特点。打个比方,柜员在办理客户挂失业务时,关注的是客户挂失身份是否真实、挂失条件是否具备等 因素,很少考虑挂失原因是否合理或挂失处理结果是否符合常规。殊不知,一些 违反常规的业务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柜员对柜面业务的风险意识、风险态度、风险能力及所采取 的手段都直接影响到业务的最终成效。另外,在一些柜面业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柜员往往明知相关的制度规定,而实际操作却背道而驰:虚假交易时有发生;对资金长款、短款进行违规 处理;空白重要凭证领用及签发简约操作等等。产生如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1)银行对员工的柜面业务风险识别和防范的相关教育和学习还很苍白,没有把风险的危害性宣传到位,致使许多 员工对柜面风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2)银行关于柜面风险的奖惩管理制度还没 有真正落实,造成执行制度与否一个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规避风险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在银行 追求效益的利益驱动下,银行柜员每天都处于高压的劳动强度和繁琐的柜面操作流程中,其鉴别风险意识 和抵抗风险能力已残留得弱不禁风。

2、监管等重要岗位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监督制约不到位,会计工作管理具有程序化,4 制度化的特点,会计核算和业务处理必须严格遵照有关规章制度来执行,由于目前管理上人少、量大、主管人员精力有限,部分基层行业务主管对业务不熟悉,业务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同时对风险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哪些环节可能出现操作风险很少考虑,没有从防范风险的高度正确认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个别网点会计主管履职不履责,对柜员的违规操作未及时纠正,必然会出现监管缺位。履职流于形式行为,部分网点负责人对本岗位的会计管理内控工作重视不够,错误地认为内控监管是会计主管的事,忽视其对内控管理工作负总业务责的职责。对柜员缺乏足够的合规文化教育和制度学习。同时作为“第二道防线”的监管部门,业务监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检查不深入,不细致。各监管层在具体监管工作中由于警惕性不高,导致犯罪分子作案空间很大。容易产生会计部位风险。

3、会计人员的数量素质与业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基层行对会计岗位的投入较少,使得会计岗位人员相当紧凑甚至不足,这一现象在处于会计管理末稍的分理处表现尤为突出,使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制度难以执行。会计人员素质业务不高,业务知识和技能匮乏,也是导致会计部位风险加大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会计工作的政策性强,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制度及操作变化较大,对柜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柜员必须熟悉相关制度并及时补充熟悉新制度。而长期以来 沿用的师傅教徒弟的方式使柜员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师傅们一些错误做法被当作正确经验传承下来。导致盲目操作,无形中加大了柜面业务风险。

(二)制度问题

1、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和分散,柜面操作潜伏着风险,健全的制度是规范、保障和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前提,制度不健全会直接形成内控管理上的真空,加大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原则上新业务的开办必须有相应的会计制度来保证,但往往在新业务的开办过程中,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在制度制订时很难考虑周全,使得一些新业务在试办过程中面监着较大的风险。比如在业务品种,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制度建设跟进不够,制度不衔接,不配套,责任归属不明确,一些环节存在管理空白或风险敞口,有新的系统和新业务上线,但制度和管理办法还没出台,新产品开发和风险控制出现“断层。”

原有的业务制度存在过散,制度与系统流程未能有效控制的问题,由于柜面业务品种的不断增加,新业务的普及,但其相应的规章制度分散在各类业务条线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和核算制度中,制度过多过散,查找困难,柜员学习这类制度有一定难度,在实际操作中极不规范,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2、制度执行力不强,违章违规操作时有发生,严格按业务操作程序办理每一笔业务,严守操作规程,严密核算手续,减少操作错误带来的风险。从监管检查发现的各类违规问题来看,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没有相关制度,而是因为操作中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较为普遍。未按关业务的管理规定操作或办理业务,基本制度执行力缺乏,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所致。

3、部门相互制约管理不够到位,且个别部门内控工作自我控制不足。一是在当前业务大发展的形势下,业务营销部门多重视营销工作,对内控管理的深入程度以及前瞻性调查研究工作做得不够,使得内控管理的针对性不强。二是个别部门虽然制定了风险防范要点,但 存在着对风险环节、风险点分析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对内控工作缺乏制度化、经常化的管理,削弱了对各管理环节的制衡作用,使得内控管理的质量不高,不利于对风险点和风险环节进行防范。三是个别部门抓系统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到位,职能发挥的不充分,认为直接管理的工作才是风险防范的部位和内容,更为严重的是不明确本部门自身内控管理的边界,专业部门条线风险管控的职责不清晰。对于业务有直接关联的部门,虽然业务有很大的关联性,但分析的风险部位和风险点仅仅立足于本部门的工作范围,未将业务整体的风险分析和防控到位。

(三)银行传统柜面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手段亟待更新

银行传统柜面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银行柜面业务流程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活动和组合,以客户信息与银行内部资源信息为加工对象。在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中,同时包括有内部或外部客户,共同构成了自始至终的一个完整的为客户提供某种或几种金融服务的功能。流程的运作需要人员、数据、技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合理组合为平台。与国际先进银行比较,我国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种类繁多。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柜面业务流程基本按照产品来制定的,种类极其繁多,如存款类、贷款类、代理类、银行卡类、外汇类、电子银行类等,从而带来柜面培训难、系统设计难、客户服务支持难的局面。

2、环节繁琐。在系统操作设计方面,人性化不够,如可以在一个交易完成的业务分为多个交易;需要重复输入的要素没有记忆功能;各系统之间没有实现自动接口,仍需手工处理等。

3、授权控制不科学。基于风险考虑,在业务系统中设置了复核或授权,系统通过授权复核实现了风险由“人控”到“机控”的跨越,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在授权方面,尤其是对于一些风险较小的业务和交易,受授权复核的限制,一方面柜员排队等待授权,造成柜面交易速度较慢,效率较低,客户耗时较长;另一方面日常业务授权过多,容易造成授权流于形式,不利于风险的控制。

4、风险管理手段落后。一是风险内控检查仍侧重于单纯检查监督、时点检查等查错纠弊的检查,缺乏清晰的对各项经营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流程监督、系统监督路径和机制,内控管理各项职能还没有渗透到全行各项业务的全过程。二是管理方式不科学。目前,商业银行在内控管理上仍主要依靠各级管理人员的经验、直觉和员工的自律,内控管理方式落后,基本上还停留在行政管理、手工操作上,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等各个环节上还不能做到定量分析,对风险的管理大多以事后补救为主,缺乏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手段。

三、探究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以人为本,从源头抓管理。加强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要强化操作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让所有员工都具有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发挥员工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建构充满活力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制定风险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让员工有一个明确和良好的预期,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加强对风险管 6 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注重员工思想道德的培育、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工作技能的培训,使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麻痹大意的思想,不给任何犯罪分子留可乘之机;把学习教育同创建学习型银行、争做知识型员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培训、交流相结合,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抓好整肃行风行纪和各类案件的警示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员工在思想作风、经营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对员工行为排查制度,对已发现的有经商办企业、从事第二职业、赌博、不正常交友等问题和现象的员工要予以密切关注,力求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

要通过层层签订防范操作风险责任合同,使柜面业务风险,防范责任目标与员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形成各级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线员工积极参与的大防范工作格局。(2)要真正落实问责制。要明确各级管理者及每位操作人员在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中的权力与责任,并进行责任公示。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相应追究检查部门。、审计部门及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整改不力的责任。

1、完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以及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制度。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整合、梳理现有内部管理制度。统一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务求覆盖所有业务环节和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对于重要活动应实施连续记录和监督检查;对于银行柜面使用的产品、流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过程和业务组织结构应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数据和操作环境,以及设计、采购、安全和使用实施控制,以确保柜面业务处理的正确性。建立并保持柜面业务应急预案和程序,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包括岗位责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业务操作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突发事件控制制度等。

2、规范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在内控制度层次上,改变将内部控制单纯视为对员工工作的一般要求的状况,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在内控对象上,改变对员工控制制约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确保内控能够涵盖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在内控岗位管理上,加强内部岗位责任制,力求岗位目标实施量化考核,重要岗位尽量单设,各岗位和部门相对独立,达到内控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所有部门都应共同参与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柜面新业务、新产品推广前,要在充分研究、试点的基础上,事先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以有效评估和防范在新业务和新产品上形成的操作风险。

3、加强岗位职责和业务权限的制约、制衡。要建立强化相互制约的柜面业务岗位职责,加强授权、分权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不相容岗位的业务人员岗位职责必须分离。要进一步强化营业经理在营业网点各项柜面业务的事中授权管理,建立营业经理柜面业务授权的权威性,通过抓好营业经理的授权、管理、培训、考核等措施,真正发挥营业经理 在营业网点的堵关把口的作用,防范经济案件事故的发生。

4、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监控体系。建立科学有效、防患于未然的能覆盖所有柜面业务和岗位的事前、事中、事后检查监督防范体系,既要对违章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也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监督岗位责任制。(1)重视日常监管检查。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柜面业务管理等重要部门、重要人员和柜面业务风险点的监督检查力度,构筑自上而下的条线专业检查监督防线,上级行各职能部门根据所辖业务范围内各类经营风险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在支行范围内,总会计、检查员要强化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其防范日常业务风险的主要防线作用。(2)建立循环的持续改进过程。检查监督是对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发现,要建立和完善机制,实施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建立一个持续的、循环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改进过程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对现有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消灭现有风险管理不符合项;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由监督部门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对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彻底现象及时督促,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直至整改完毕。(3)充分发挥稽核监督职能。由合规性审计向合规性审计与风险性审计并重转变,突出风险性审计。国有商业银行审计部门要及时监测、评价各分行及各业务部门、支行、营业网点的柜面业务风险状况,分析造成风险的因素,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

(三)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创新操作风险防范手段

1、推进柜面业务流程再造,大力实施柜面业务分流,降低柜面工作负荷。按照“流程银行”的要求,重构运营组织体系,树立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促进柜台业务流程再造。在业务流程再造中,综合考虑风险控制成本、服务效率等因素,有重点、分层次抓好主要风险点管理,在风险承受范围内集中精力将主要风险点管住管好,简化对频繁、小额柜面业务的控制环节。在授权额度确定、滞后复核、分类对账、预警参数设置、库房小额现金检查等方面应突出主要风险的控制,而不应面面俱到。网点转型后会计主管在操作风险控制中应更加专业化,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对派驻机构的内控管理、业务指导负责,不得与业务经营指标挂钩。

2、建立业务核算或柜面业务预警监控系统。根据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风险点,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从综合业务系统中下载数据进行分析并预警,由各行总会计、检查员、监督中心负责落实并抓整改。

3.加强对柜面的防弊防案防诈骗科技手段的建设。营业网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开展、服务客户、提供银行产品的重要场所,柜面业务是营业网点的主要业务,涉及本外币转账、现金等多项业务,同时,也要认真应对假币、假票据以及反洗钱等工作,因此,必须配备必要的点钞机、清分机、票据鉴别仪、本外币票样等。要建立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验证系统,加强对利用假身份证在银行开户、洗钱问题。

4.实行营业网点营业经理事中监控制度。营业网点建立营业经理委派制是内部控制的需要。营业经理通过在营业过程中履行授权职责,防范案件事故发生,发挥着事中监控的作用。

2010春金融傅丽霞

2012.4.20 8 参考文献:

[1]肖建霞.基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分析[J].金融纵横,2010(1).[2]姜海丽.现代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探讨[J].经济师,2010(4).[3]杜世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务[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9

第三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真正好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根本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社会责任和员工价值的统一,只有通过业务发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速度和能力相适应,规模和质量相统一,效益和安全相协调。

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两者相辅相成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始终与风险并存,因为商业银行是承担风险,并通过管理风险以获得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确定的风险偏好指导下进行,这个过程既是风险管理过程,也是风险收益创造的过程。金融史上,银行业危机的频繁发生不断地证明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2011年2月,韩国发生的釜山储蓄银行、三和储蓄银行等七家储蓄银行被勒令停业,以及出现的挤兑风潮,也说明了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旦风险管理出了问题,不但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可以说,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极端重要性。

在对待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上,主要存在两种错误思想认识。一种错误认识是,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评价和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阻碍业务发展。另一种错误认识是,通过少发展业务,甚至否定业务来控制风险和逃避风险,造成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这是由于理念更新不够,业务研究不够,知识学习不够,趋势把握不够造成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风险管理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不能因为风险管理去阻碍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的前提和目的不是纯粹地管理风险,而是为了业务发展,为了创造利润。另一方面,风险管理要合理控制银行的业务发展,保持适当的规模和速度,使收益和风险相匹配。

根本上讲,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三棱镜”的两面,形式上相互制约,实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回报股东,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员工价值。国际活跃银行对于风险管控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比较科学,十分重视“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认为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

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目标,风险管理是实现和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手段。风险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但应适度控制业务发展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银行的发展目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理念,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严守风险底线,对与风险把握不准、风险未经评估和风险认识不清的业务,坚决不做。

风险管理内外约束条件下的强化建议 商业银行经营,本质上是在一系列内外部约束条件下求解的过程,即在经济运行环境、市场竞争、行业监管等外部因素,以及银行发展战略、治理结构、股东风险偏好和回报预期等内部因素的约束下,追求股东回报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但是,风险管理也存在一系列内外部约束条件,一是要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二是要适应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三是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四是要适应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适应形势变化,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

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全面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也使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出现变化。只有加强宏观经济和行业分析研究,了解新特点,把握新趋势,适应新变化,才能把握风险管理的关键,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

展望2011年乃至“十二五”时期,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经营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进一步深化,金融脱媒现象加剧,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和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商业银行应适应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进一步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高度关注和重视2011年、2012年两年由于天量信贷投放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反弹风险,因为信贷快速天量投放和不良贷款的形成通常有2~3年的滞后期,2011年、2012年将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期。二要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长期优化调整,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重点行业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管控,强化贷后日常管理,完善风险缓释措施,防止资产质量下降。

适应经营转型,增强对业务发展的保障性

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控制风险,驾驭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业务发展服务。商业银行应按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方向,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比较优势,围绕盈利中心加快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风险管理也应适应这一变化,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处在经营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银行监管政策趋严,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过度依赖大企业、大项目贷款所产生的增长和盈利的简单发展方式等业务模式在未来将不可持续。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变自身业务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的需要。

经营转型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更具有紧迫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研究和实施业务转型,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010年末,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已提高至52%以上,信贷利差收入降至60%,投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均占营业收入的20%;2006年至2010年,连续五年以15%的信贷增速支撑了约34%的净利润增长。而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只是在近两年才开始提出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的概念,可以说刚刚起步,经营转型的概念和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

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就是逐步实现业务结构向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变,经营模式向资本约束下以效益为中心的综合经营转变,实现规模、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进一步发展资本占用低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和小企业信贷,努力以较小的资本占用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

经营转型给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经营转型意味着将从熟悉的业务领域转到不熟悉的业务领域,意味着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风险。不同业务种类的业务特性和风险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风险点、风险管理侧重点、风险管理过程,乃至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都不一样。如公司业务风险管理强调对具体客户或项目的审查和分析,授信审查中重视企业规模和现金流的分析;而零售业务风险是分散的,更多地强调整体违约率的把握,单个授信审查中则强调对借款人未来收入和偿付能力的分析。如果简单用公司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不仅不能控制住风险,还会增加管理成本。

另外,同一业务种类下,不同业务品种由于形态、特性和风险大小的不同也应适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如个人消费信贷和个人经营类贷款,在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消费信贷一般金额小、期限短,还款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收入,是公认风险较小的授信品种,对这类业务适宜通过批量化处理从整体上进行违约率控制;而个人经营类贷款一般金额较大,还款来源主要依靠经营所得,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经营类贷款不仅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要相应地进行行业和地区风险分析,不同于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

加快经营转型给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应适应加快经营转型的要求,构建经营转型条件下的风险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制度文化,实现各类风险的全面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在风险管理观念上,风险管理部门应由控制和防范风险,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由只注重风险管理,向注重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转变,更加注重走资本集约型道路。

二是风险管理部门应提前研判经营转型的重点和方向,确定各项业务发展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稳步转型,稳健发展。

三是风险管理部门应强化风险管理为经营转型服务的意识,协助业务发展部门做好对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分析,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地、主动地满足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四是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战略的传导部门和风险管理的协调部门,应从经营转型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业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订和发布前瞻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等方式引导业务发展方向,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适应监管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

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日趋严格。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监管要求既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要求是银行竞争的“游戏规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主动适应监管要求,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是为了维护银行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的普遍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这种要求其实是一种“合规要求”、“最低要求”或者“最低标准”,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只能说及格。在经营管理中,并不能简单以这种“最低标准”为目标,不要认为各项监管指标满足或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了。中小银行应以超越监管指标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中小银行要做好风险管理,还应跟踪和研判监管趋势,提高风险管理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中国银监会将加快推动“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同步实施,并行推进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工作,2011年起步,“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新的国际监管标准。2011年4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按照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监管标准统一性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动态拨备等四大监管新工具的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置了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

从资本充足率看,指导意见中,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要求是5%、6%和8%;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时,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需要的资本充足率将更高。新的监管标准将从2012年年初开始执行,新监管标准比“巴塞尔协议Ⅲ”更为严格。严格的资本监管给中小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资本补充方式难以适应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需求和监管要求。

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强学习,及时跟踪和研究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深入分析四大监管新工具对经营发展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适应发展趋势,提升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现代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各种风险相互交织,风险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标准,也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银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路线图,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也开始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工作。

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性,尤其是以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一系列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RAROC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风险管理团队提出的概念,其核心是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衡量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为非预期损失做出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真正解决了风险和收益平衡的难题。

中小商业银行应以国内外先进银行为标杆,积极推进内部评级初级法系统、风险限额管理系统等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而且创造效益,创造价值。中小商业银行应注重适应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及业务实际需求,继续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实现风险管理方法从政策管理、授权管理和经验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数量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转变。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他们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他们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他们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制定目的

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银监会已于05年12月31日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制度,系统的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办法。

第四篇: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论文摘要传统的银行风险是指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事实上这两种风险很早就已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因此操作风险是当今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手狠抓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银行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该概念提出有很长的历史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风

险之一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寻求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

(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3)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

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

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习认识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操作风险事故在我国银行界从来没有间断过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未能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市场营销、市场开拓的关系

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

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商业银行往往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拓展业务、实现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忽略了对违规违章现象的防范

(二)我国商业银行计算机系统方面也存在着不少操作风险

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自动预警系统是关键的环节普遍缺少网络在线监控和风险自动预警系统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一大软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刚形成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相当一部分基层营业机构已沉淀了多年的风险投资产品由于没有可供转移的避险工具不得不被动维持现状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缺乏规范性部分内部控制制度僵化制度传递不及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发文管理欠规范有些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缺少指导性较强的文

件;有些业务制度既存在着重复控制又存在着控制盲点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相对滞后未及时进行调整表现出业务与控制在时间上的脱节在新兴业务方面并没有落实“内控先行”的原则还有一些制度管理部门在制订制度时比较注重控制风险没有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使许多制度在基层营业网点难以完全执行流于形式

(四)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督检查缺乏系统性存在检查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的现象不能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

近些年由于银行业金融案件不断发生银监局和各商业银行内部都加大了对辖属网点的监督管理因此各种类型的检查项目比较多但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能切切实实达到效果有些检查由于照顾情面得过且过检查质量、检查深度不尽人意对被检查单位没有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有的检查由于时间紧人员配备问题匆忙上阵检查深度和有效性不强;有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整改不落实因此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各类检查的严肃性不够处罚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事实上有了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严格的“执法”相匹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五)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流动过大部分员工学习自觉性不强业务技能、知识水平不能满足

要求按章操作观念淡化以至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加剧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内部管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新老员工的频繁替换造成违规操作在新员工中不断出现另外部分员工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取得相关资格和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三、防范与化解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无论是在风险意识、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外银行这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一)商业银行全体干部员工必须更新风险防范理念

增强操作风险的紧迫感

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加深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到整个银行风险防范的关注范围通过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全员特别是领导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理解风险和效益的关系使操作风险意识贯彻整个系统并具体落实每位员工

(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要把握形势紧贴业务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有效地评估并控制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现代商业银行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切实落实责任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

(三)再造业务流程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内

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业务流程再造 的任务深入研究本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是否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促进业务发展操作环节按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将使业务处理流程简单化、程序化、规范化、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

我们知道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部门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在检查过程中标准应该严格结果应分轻重对于马上整改的问题应作为建议提出提醒被检查部门提高重视注意这一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不仅要检查出现存在的问题还要总结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一个风险点并对风险进行区分分析原因在检查报告中予以列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对问题的态度和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度各项检查不能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制定整改措施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并对出现问题的部门、网点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降低风险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的管理利用现有条件完善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计算机网络正逐步强大应进一步推广和加强行内行外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数据查询及时掌握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了解其中的风险隐患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不断创新操作风险管理方法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手段让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及时防范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和防范存在诸多弊端造成金融案件层出不断通过对银行工作人员操作风险意识的强化教育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开发并相应跟进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的努力方向

第五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讨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尚未全面建立特别是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本文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入手就如何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对策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涵义及基本分类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一般而言目前对操作风险的分类有两种方法第一

种将操作风险简单的分为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四类第二种分类方法将操作风险较详细的分为七类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员活动和工作场所的安全问题;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的安全问题;银行维系经营的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行政、交付和过程管理等

二、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外部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制度执行力得到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主要表现一是内控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各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由基层机构、业务主管部门、再监督部门共同组成的内控组织机构体系二是内控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各商业银行按照建设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加大了制度建设的力度对相关制度办法进行了清理和完善细化了业务操作办法增强了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

性三是内控制度执行力逐步增强各商业银行在抓好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合规文化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增强了员工自我约束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四是强化了审计、监察部门的再监督职能各商业银行普遍开展了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工作定期检查、评价各分支行内控体系的建立健全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寻找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加大了现场和非现场审计力度监察部门加大了执法监察和违规处罚力度五是加大了内控建设投入物防和技防水平得到提高各商业银行在业务快速发展、盈利能力增强的同时加大了对营业网点的内控投入提高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能力

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快速发展新科技的广泛运用加之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加大操作风险的表现方式更为多样化操作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

1.部分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部分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误区片面认为操作风险就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性风险对操作风险缺乏整体认识和把握导致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四轻四重”现象即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往往看重对已发生的风险采取事后的查处、补救措施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重个案查处

轻全面分析从而造成同类案件多次发生;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管理特别是一些基层经营机构对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的形势及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重业务经营、轻内控管理的思想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的发展业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搞政策变通有章不循甚至违章操作一些基层行对各类问题的责任人处理不到位“重检查轻处理”没能起到应有的警示和震慑作用

2.缺乏对操作风险的战略规划和系统管理操作风险涉及面广必须统筹规划各相关部门应明确各自职责并加强协调配合但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将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归由不同部门负责没有一个协调部门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高层管理者无法清楚地了解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在操作风险的管理手段上过于信赖内部审计忽视外部审计的力量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滞后执行不力电子化手段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适用水平较低

3.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内控制度不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如综合业务系统推广应用后相关内控制度建设不够完备有时出现内控滞后或内控“真空”以致高科技作案时有发生制度执行意识淡薄一些制度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违章操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4.内控岗位设臵不能适应风险防范的要求近年来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加大了撤点减员力度部分基层行在撤点减员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一些营业网点人员紧张在岗位设臵和人员配备上很难达到内控要求随着网点经营业务品种的增加网点机构风险控制点相应增加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员工素质都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在少数网点仍存在一人多岗、一人多卡、主任混岗等内控制度难以落实的现象干部交流、员工轮岗以及强行休假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存在操作风险的隐患银行内部业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管理的规范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减弱内控实施的有效性

5.合规文化建设滞后受历史因素影响部分商业银行历史包袱较重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部分商业银行网点较多且比较分散分布城乡链条长管理难度大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许多员工思想上呈现出矛盾性、多元性的特点给内控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专业银行转变过来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尚在形成之中部分干部员工的合规管理、依法经营意识还有待加强自觉维护制度、遵守制度的合规文化氛围还没有广泛形成

三、对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稳健经营、控制风险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应坚持“内控优先、规范操作、遵守制度、违规问责、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所谓“内控优先、规范操作”是指业务的发展必须首先考虑内控管理及风险控制的要求业务操作必须坚持诚实守信、合规合法;所谓“遵守制度、违规问责”是指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必须做到岗位明确、职责清晰、执行坚决对违规操作行为应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所谓“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是指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要针对具体问题对症下药也要研究治本之策

(一)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国内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覆盖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及报告等程序和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基本目标要通过一定程序定期监测操作风险的状况及时报告有关

信息敏感地反映操作风险的变动以此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决策支持机制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要进一步建立有效的内部信息交流制度和报告制度商业银行除了定期召开风险管理委员会例会外还应要求各专业部门将检查的范围及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报送风险管理委员会以便统一领导全行的风险防范管理另外应对信息交流和报告制度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避免内部各管理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不报或是对该项工作不加重视而引发操作风险(二)提升操作风险管理层次操作风险管理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应合理规划、逐步推进根据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各国商业银行分别处于操作风险管理的五个不同发展阶段上分别是传统管理—认识—监控—量化—整合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传统管理阶段强调内部控制、同部审计分离风险控制项目认识阶段设臵操作风险管理人职位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充分认识并定义操作风险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监控阶段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统一的监控指标进行风险限额控制和风险临界指标分析对业务流程进行风险监控分析和风险管理报告加强员工风险管理培训量化阶段建立完善的风险损失数据库制定量化管理目标进行风险预测分析和警戒指标设臵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配臵模型整合阶段建立系统化的风险度量和管理工具建立风险指标和损失之间的相关性模型跨部门的风险分析以及

基于风险分析和资本实力考虑的保险策略从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操作风险管理的特征来看有的尚处于传统管理阶段部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层次有所提升但与量化、整合阶段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在做实操作风险管理基础、做好传统管理阶段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操作风险管理层次

(三)健全完善内控制度一是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整理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统一制定若干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制度的制定上要强化统一性为此首先应统一制度的出台避免政出多门互相打架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很多种并且不断更新具体操作的员工不易全部掌握而且一项业务受多个制度约束员工很容易在操作时顾此失彼这也是在制度制定时应着重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即制度制定时应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于操作和执行在开发推广新业务产品的过程中相应管理制度必须同步落实彻底扭转“先发展后规范”的做法二是在清理完善的同时狠抓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建立一套执行制度的监督机制加大内控管理在各级经营单位业绩考评中的力度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三是对各类规章制度要进行定期的清理集中汇编印发给每一位员工还可将制度细化为员工手册或岗位手册或采取表格化的方式将经办业务种类和应

当审核的条件采取的步骤和需注意的事项分别列示方便员工掌握和执行给员工提供一个学习规章制度的平台并通过制度学习考试等形式强化学习制度的意识以提高员工掌握制度、执行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计算机系统控制各项业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不仅是一个数据平台和操作平台更应当是一个管理平台和控制平台要加强各项业务计算机系统的风险控制一方面对计算机系统的立项、设计、开发、调试、运行、维修等全部过程实行严格管理确保计算机系统不留下操作风险隐患另一方面业务经营管理中的各项制度约束应在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得以体现并得到“固化”达到通过计算机系统有效实施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因此在开发各项业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和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将各项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原则和要求在系统中以程序的方式加以限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的风险如对网点柜员的操作权限控制严格根据柜员岗位制约的要求设臵交易掩码和应用掩码加强授权管理按规定配臵和使用柜员安全认证卡严禁“一人多卡”严禁“飞卡”授权和明码授权严禁柜员办理本人金融性业务和非金融性业务

(五)完善基层机构风险管理的方法把各要害岗位的

内控落实和案件防范作为考核单位“一把手”和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的重要目标同其业绩考核、晋升、奖惩等直接挂钩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使各级领导干部与其所主管的要害部门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提升案件防范能力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制定全面、规范、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界定各岗位的操作权限使人人认识到滥用职权是越权“怠用”职权则是失职每个银行职员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切实做好岗位职责的修改工作及时根据文件和人员岗位的调整进行修改做到人人有章可循明确各个岗位的权、责、利薪酬较高的岗位其相应的责任也大只有具备相应能力的员工才敢去、才能去竞争这些岗位从而有效规避操作风险的发生可以建立内控扣分制度对于高风险点的岗位应该是级别越高的相关人员扣点和处罚的程度越高以便加大管理层的责任提高其对防范风险的重视度

(六)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审计监督是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审计监督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内控制度的核心环节是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必须进一步强化一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独立性、超脱性、权威性的内部审计监督体制二是推行外部审计再审制度由商业银行总部选择技术

力量强、信誉良好的审计师事务所不定期地对各级行进行全面稽审充分发挥外部审计在防范银行操作风险中的控制作用三是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确保审计检查人员的检查水平和检查能力不断提高四是在强化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强化内部审计的指导职能指导被审计单位推进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及时整改落实审计检查中反映的问题对经营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七)强力推进合规文化建设一是决策层必须依法决策各级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决策层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状况的好坏所以合规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于规范决策者的行为要求各级行决策者的行为必须合规严格按照上级行授权管理的规定依法合规地正确行使决策权不发生越权、变相越权行为二是传导层必须尽职尽责各级行的中级管理人员是规章制度和决策者意志的传导者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对基层机构执行规章制度起着引导、指导、监督的作用是合规管理的重要环节传导层是否尽职尽责直接影响着各项规章制度能否得到正确有效的贯彻执行对各级行的内部职能部门必须明确具体而有效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职责使其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尽责经营与管理不失职、不渎职三是操作层必须按章操作直接办理各类业务的操作人员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最终执行者规范“一线员工” 的操作行为是合规管理的关键环节上级行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使之规范化、程序化便于操作;同时要建立对操作人员的考核制度实行违规积分考核办法并与效益工资直接挂钩四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辅导提高银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要通过优化结构、强化培训、完善激励等手段努力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政策水平、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加大对新业务、新产品、新制度的适应性培训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要全面推行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制度规范银行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

下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_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_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湖中分理处董开雄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方面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华北金融浅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孙波涛摘要:操作风险是银行需要管理的最基础的风险之一,它是与银行的业务相依相存的。在金融业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步......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 叶孟昕 财务1405 201476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于银行来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诸......

    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摘要 操作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是银行面临的基础风险之一。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看,因人员因素和内部流程导致的操作......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及对策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及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及对策2010-06-29 18:55:5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及对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

    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 一、银行会计结算核算风险 1.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定义 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会计管理缺陷、系统缺陷,或者会计相关人员的错误、疏忽而发生潜在......

    商业银行柜台操作风险及其防范

    商业银行柜台操作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近些年,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在银行系统的广泛应用,客户不再满足以前单一的银行业务,促使银行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应对客户对产......

    如何防范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如何防范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失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广泛存在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是农村信用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