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时间:2019-05-15 01:2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班级:109060401

学号:10908060107

姓名:郝敏

摘要:近年来, 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网络全球化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使得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变得越来越突出, 并出现了高发的态势。如何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已经成为国内外金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经验,对加强和改善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防范措施

随着银行数据统一集中及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损失成为金融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在2004 年正式发布的《新资本协议》中把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框架内,对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国来看,近几年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大案要案及重大违规事件频频发生,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既影响了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操作风险,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吸取管理失败的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

操作风险,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操作风险是仅将存在于商业银行“运营”部门的操作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并将其界定为由于控制、系统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致的潜在损失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商业银行可以控制的风险,但不包括外部事件,如监管者或自然灾害的影响。广义的操作风险是将操作风险定义为除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之外的一切金融风险。这个内涵很广泛,它的优势在于涵盖了所有市场和信用风险以外的剩余风险,但该定义使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计量非常困难。银行业普遍认同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 失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突出强调了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对风险进行量化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趋势,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均已开发出成熟的度量模型。与它们相比, 操作风险识别困难, 发生范围广泛, 损失资料难以收集, 损失程度难以确定, 因此, 在这一领域还远没有达成共识。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世纪90 年代以后,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近两年有急速上升的态势。从已披露的案件来看,触目惊心!如2005 年发生的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10 亿元诈骗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6.45 亿元按揭贷款骗贷案;2006 年,深圳发展银行违法放贷总额15 亿元、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开平支行前行长4.82 亿美元资金挪用案、2006 年交通银行沈阳分行2 亿元巨额客户资金诈骗案等。,2007 年中国银监会决定对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8 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行政处罚,金融诈骗大案频频发生,可见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严重性令人担忧。从国内的现状来看,造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国内商业银行频繁发生大案要案, 表明其自身的免疫力还不高, 其内控制度仍存在严重缺陷。大多数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往往滞后于业务发展, 尤其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另外, 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 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 内控制度缺乏刚性。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操作风险的作用, 稽核审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大多数银行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在经营层面分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未设立专 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来统一谐调。对于对同一类型的操作风险,即使在同一银行的不同分行做法也各不相同,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和自发性。2.内控机制执行力弱,操作风险管理未能实现全面覆盖

内控机制是对银行内部管理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控制商业银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盗用公款等行为的发生,它属于操作风险管理最传统、最原始的手段。从我国银行业最近暴露出的操作风险的诸多案件看,规章制度不落实、执行不严格、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还比较严重。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 设,消除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蚁穴”,已是当前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任务。操作风险未能全面覆盖。其突出问题在于产品创新管理混乱,缺乏面向市场的产品管理组织框架,“新产品开发-评估论证-申报审核-研究设计-完善内控-成熟移交-形成品牌”的创新流程尚未建立。

3.员工队伍管理建设不够, 岗位职能划分不明、责任不清

长期以来, 我国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着一个错误的理念, 即重视对基层操作人员的管理, 轻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 似乎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引发操作风险的可能。这种管理理念对双方都不利。一方面, 对于基层操作人员而言, 过于严格的管理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 对于高层管理人员而言,松懈的管理往往会使高层管理者轻易丧失原则,从而导致金融腐败。其次,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在人员的选拔任用上, 既没有对候选人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 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工作当中又放松了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得部分员工在思想方面自律性较差。另外, 部分商业银行的重要岗位轮换制度和近亲属回避制度等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有的网点主要负责人或重要岗位人员在同一机构、同一岗位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 有的甚至多名直系亲属在同一机构不同岗位担任要职。这必然会给一些价值观扭曲的人以可乘之机, 导致银行业的贪污、挪用、盗窃等现象不断出现, 资金流失严重。

三、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发展历史悠久,在管理方面有较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此列举几点来说明:

1、强烈的风险意识

西方发达银行普遍认为, 操作风险的控制并不是业务流程中可有可无的附属产品, 而是为实现经营目标所必须承担的, 因此自上而下树立强烈的风险控制意识非常关键。首先, 必须赋予操作风险控制以明确的价值取向。明确操作风险与银行成本、收益以及股东价值之间的关系, 使所有员工意识到, 其实施的风险控制行为, 能直接使他们自身受益。其次, 有高层管理者的支持。高级管理层坚信, 操作风险的控制过程能给银行带来价值, 增进运行质量, 降低波动性。

2、细分的管理流程

西方发达银行清晰地认识到, 操作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加强操作环境中的有害识别与控制,为此, 它们往往会根据一个非常详尽细化的管理框架来设计管理流程, 其中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分析、控制、监督和报告等环节。在每个环节, 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程序和步骤, 以增强流程的可操作性。例如,关于风险监督, 它们会建立一套操作风险的监控程序, 尤其要为操作风险建立衡量标准或关键的风险指标, 以确保重大风险事件的相关信息被传递至适当的管理层。与此同时, 它们还会强调细分的管理流程是体现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上的一个动态持续的和协调的过程。

3、协作的内部关系

操作风险的管理散布于各业务岗位, 这种分散性特点决定了具体业务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必须承担第一位的责任。西方发达银行为了有效地管理操作风险, 加强了业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有三个含义: 一是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要从运营环境中提取必要的风险信息及时提交风险报告, 制定控制政策;二是银行各个业务部门各司其职, 负责执行政策, 管理风险;三是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审核, 以建立有效的横向制约机制, 确保操作风险、管理过程的统一性, 并且确保按照适当的控制程序加以进行。

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的具体措施

1、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体系。

建立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监督部门为一体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银行风险控制,形成以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横向拓展到各相关业务部门,纵向延伸到基层营业机构的操作风险全面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加强上下联动,协调部门沟通,定期召开操作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分析内外部操作风险形势,评估风险暴露程度,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2、加大内控制度的建设及执行力度

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尽量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一是营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氛围。注重全体员工树立操作风险意识。建立健全有利于控制操作风险的正向激励机制, 鼓励员工增强防范操作风险的责任和意识。二是确立符合银行整体发展战略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体系。将操作风险统一纳入全行的资本和风险管理体系, 使操作风险管理覆盖全行所有的运营层面和业务领域。明确董事会、高管层、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操作风险职责, 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加快机构扁平化改革和整合步伐, 逐步撤销低效网点, 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业务操作流程, 运用组织控制和考核轮换的方法, 明确各岗位或员工的职责和权限划分, 严密分级授权。形成银行内部审计、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纪检、监察等互为补充的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披露作用, 与外部审计、银行监管一起, 形成对操作风险外部监管的有效补充。三是提高内部审计等检查监督水平。学习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 普及审计创新意识, 提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适应性。通过各类稽核、检查,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四是注重内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 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决策支持。

3、借助科技手段, 建立健全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馈机制 商业银行应按照《协议》框架要求,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从操作风险分类定义、组织流程、操作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控制和评估、操作风险数据库、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 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 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的操作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 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同时, 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 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系统和完整的信息交流渠道, 使各项决策和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 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及时协调解决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消除信息传导失真, 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

4、提高银行员工的素质水平,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现阶段,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最大的两个潜在风险操作失误和欺诈都与人有关,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商业银行应以人为本,全面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也是操作风险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提高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正确理解操作风险的涵义,自觉规范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并杜绝各种欺诈行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文化是无形的约束, 确立风险防范理念, 将直接影响到银行广大员工日常的工作态度, 并形成习惯, 久而久之凝聚为风险控制文化。文化一旦形成, 就变成一种力量, 直接指导、激励和约束着员工的行为。因此, 只有风险控制文化以高标准的理念和思维要求各级管理者时, 操作风险的管理才会积极主动。

(2)针对人员操作失误导致的操作风险,要加强对业务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降低操作失误出现的频率;加强对业务人员业务规章、流程的教育,确保业务操作符合各项规章和流程的要求,做到有章可循。

(3)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建设企业文化、开展警示教育,警钟长鸣,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防腐抗变的能力、构筑坚实的道德防线上狠下功夫;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员工学规学法,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遵章守法;要警钟长鸣,加强对有不良行为员工的转化教育,严防道德风险。(4)建立公正、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商业银行可以一方面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基层管理人员突出内控管理职责的考评;另一方面加大对执行不到位人员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率。同时,推行职位分析、设计方法,对所有岗位实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岗位的基本岗位要求及人力资源配置要求,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分配适合的岗位。

5、将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文化建设中,打造基层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尤其对于新入行员工,要在他们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就将内控文化理念灌输到他们的思想中,为操作风险的防范做好最基本的准备。其次,加强内控安全意识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员工对内控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认真解析一些典型案例,强化柜员自觉规范操作的意识。最后,强化内控优先的意识。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制度执行的关系,将内控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克服制度阻碍业务发展的偏见,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尹培军,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财经界,2009.7,144-145

2、毛悦宁,浅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与化解,金融发展研究,75-76

3、胡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0,30-32

4、纪乃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经济问题,2005.10,69-70

5、任辉,关于我国银行业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研究,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10,38-41

6、余琼花,对防范和控制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思考,科技信息,401-403

7、关景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改进建议,河北金融,2009.10,33-36

8、朱彦青,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初探,金融经济,137-138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国内银行业的突飞猛进,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发展的需要。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我国银行面临一个高速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重视操作风险就是重视银行在金融大环境下生存的根本。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控制

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损

失成为金融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操作风险,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吸取管理失败的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亟待

解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20世纪9O年代以后,操作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银行

业操作风险的严重性令人担忧。从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

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以下九大特征:

(1)从操作风险事件被揭示的频率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贷款业务是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业务线。

(3)从损失类型看,内部欺诈及其导致的操作风险损失比重

最大。

(4)人员因素在操作风险的引发因素中占最大比重。

(5)从操作风险涉案人员的职务层次看,呈现职务日渐升高的倾向。

(6)从操作风险发生的银行等级结构看,主要集中于基层分

支机构。

(7)从风险持续的时间跨度看,对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不容乐观。

(8)从发生的商业银行看,操作风险的发生频率与银行规模

呈正相关。

(9)从操作风险事件的作案手段看,高科技手段值得警惕。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从国内的现状来看,造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主要是各家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诸多缺

陷,这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操作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

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

一体的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风 险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风险管理文化。

2.2 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缺失: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

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管理框架存在缺陷会使得严密的内

控体系出现漏洞,出现风险损失在所难免。从目前的情况看,国 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上的缺陷表现在:缺乏专门的操

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基层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职能缺失。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针对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银行的 操作风险控制应采取以下防范策略;

3.1 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操作风险控制环境的营

造应从组织文化建设开始,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人员提高控 制意识,统一控制观念;使组织之间的控制活动协调一致,控制 人员的责、权、利关系明确,使商业银行从内部到外部形成整体 的控制程序。

3.2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为了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从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建立、健全风险 评估机制,使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形成制度化。

3.3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内部控制制 度是有针对性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力工具,有效且能保证严格 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

3.4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

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银行的组织结构,选用合 理的组织管理形式。

3.5 提高业务及管理人员素质。目前国外商业银行职员

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的比例已经超过8O,而我国商业银行的 这一比例与国外相比还相差甚远。因此,提高业务及管理人员 素质是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

3.6 加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以

后面l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两级代理、四权分离的现代公司 组织机构,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 司治理结构、委托代理结构、股东治理结构和经理人制度。

3.7 加强技术装备,提高操作技术水平。随着计算机在商

业银行的普及应用,互联网络、电子监控系统、巧系统、货币检验 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与管理手段相继在商业银行的营运活动中 得以广泛应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8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主 要来源于人为因素,需要通过完善和加强法律、法规来加以控 制。因此,加强法制建设是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 途径。

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策略,只要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从以上 这些策略人手积极开展操作风险控制,加大稽核审计的力度,充 分发挥银行内部规避风险的潜能,并以此为基础向相关的方面 扩展控制,就会逐步提高控制效率,实现不断降低操作风险的目 的,从而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 郭睿.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M].华东师范大 学,2008

C23 刘正良,刘厚俊.新巴塞尔协议下的操作风险与我国银行 业改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O2)

[3] 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 况[J].管理评论,2003,(11)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要:商业银行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中间业务中,银行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代理的角色,通常实行有偿服务。文章将先介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并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析,阐述其风险及介绍他们的防范措施。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首先介绍一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及其在行业内的地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按功能与性质分为九类:

一、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如支票结算、进口押汇、承兑汇票等。

二、银行卡业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三、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收代付款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四、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五、承诺类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前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包括贷款承诺、透支额度等可撤销承诺和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不可撤销承诺两种。

六、交易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包括期货、期权等各类金融衍生业务。

七、基金托管业务,是指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安全保管所托管的基金的全部资产,为所托管的基金办理基金资金清算款项。

八、咨询顾问类业务,是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结合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经营管理需要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财务顾问和现金管理业务等。

九、其他类中间业务,包括保管箱业务以及其他不能归入以上八类的业务。综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服务于传统业务,银行传统存款利差收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增加银行经营效益的。中间业务发展的规模越大,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越高,知名度就越响,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获得经营效益就越多,而且中间业务是连接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纽带,是完成金融产品营销链的基础,所以发展中间业务是适应社会经济、市场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风险和收益

首先,中间业务不像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受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协议。在自由度相对较高的同时,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再谈判中也可能由于疏忽而导致达成的协议存在漏洞。其次。中间业务大多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许多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反映,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和金融监管当局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和评价其经营成果,经营透明度下降,不利于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交风险分散于银行的各种业务之中。中间业务涉及多个环节,银行的信贷、资金、财会、电脑等部门都与其相关,防范风险和明确责任的难度较大。投机成分高,由于高杠杆的作用,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交易,既存在着大赚的可能性,也存在着大亏的可能性,对投机者来说,很有可能从中渔利,也有可能血本无归。

总之,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从法律上看监管不严格;其次也很难从会计角度出发来估算业务的盈利和亏损情况;而且涉及的行业较多,责任落实不到位。当然还有信用风险和操作等等的因素的存在。作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也是各大银行竞争的热点之一,各银行也都重视中间业务的创新。所以,面对同行业的竞争压力也很大。

不过,风险和收益总是并存的,风险虽然有,但也不是特别大,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时候,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不直接构成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负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低成本的稳定收入来源。由于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通常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中间业务收入为非利息收入,不受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而且可以相对持续稳定的给银行提供收益。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前文中说道的商业银行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中,必须提高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学习国外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加强国内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国际合作,比如派遣员工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从我们银行自身来说,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加强监管,尽快对这些中间业务的操作,拿出一套流程和相应的一套监管措施,推进中间业务的创新和风险控制工作规范。就是建立商业银行完善的内控措施。包括了,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操作,审计,同时也要建立新产品立项、验收制度。新产品的开发应进行可行性研究,按照管理权限报上级行审批、开发、验收,验收合格后正式投放市场,以及之后对市场效果的预测准确性的把握等,最好都能规范化,流程化。当然这个还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去探索,去完成。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深化监管部门对中间业务风险的监管,要求各商业银行操作的合法化,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恶意竞争、欺诈顾客等的情况发生。切实把工作重心从审批事务转移到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业务的监管上来。强化其中间业务操作的透明性,也可以用市场的力量约束这些中间业务的获利者。最后,最好还是能建立起一个针对中间业务发生的各项要素的考核指标,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监管。

http://baike.baidu.com/view/2110057.htm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产生与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产生与

防范措施

院 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班:财务管理1102班

姓 名:余梦佳

学 号:20112305075 指导教师:万希宁

2013年5月

I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产生与 防范措施 The accounting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it's prevention

II

摘 要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现状不容乐观,会计工作作为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银行业务,反映银行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而银行会计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大多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如何在竞争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是规避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和商业银行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面临的挑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是控制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根本途径。阐明了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是控制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根本途径。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内部控制

III

目 录

摘要..................................................................Ⅲ Abstract.............................................................Ⅳ 绪论...................................................................1 1 简要概括我国房地产业融资相关理论问题.................................2 1.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基本概念.........................................2 1.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基本特征.........................................2 2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面临的挑战............................10 2.1 账务组织体系受到严重冲击..........................................10 2.2会计核算过程所蕴含的监督控制功能出现弱化..........................10 2.3会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削弱................................11 3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12 3.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12 3.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13 3.3会计核算方法的特殊性..............................................14 3.4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15 4 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17 4.1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17 4.2培育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18 4.3深化银行内部会计监控机制,构建高效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19 4.4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制..........................20 4.5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20 4.6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8 4.7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会计体系.......9 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IV

绪 论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目前各家银行管理者普遍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营销、清陈欠上,一些银行管理层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制度缺陷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已有的各项会计规章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则会留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纵观近年来商业银行发生的各类案件,有其偶然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内部会计风险防范出现问题所导致的必然性。因此当前重视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刻不容缓。计工作作为银行的一项基础工作,其地位和作用会变得愈加重要。众所周知,会计风险防范水平的高低,对商业银行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各类案件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简要概括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1.1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基本概念

银行会计风险,就是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银行业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会计风险包括两个要素:一是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二是风险会造成损失的大小。

1.2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征

银行会计风险的隐敝性强。传统上,银行会计风险主要体现为会计操作差错,如使用错误的会计科目、总分余额不符、漏记或少记、记账串户等,这些风险都是显性的,总是会在凭证、账簿或报表上显现,查找起来也相对容易简便。但电子化时代,在处理业务时相对于手工核算更缺乏直观性,会计人员只需按照计算机事先编写好的程序进行操作,经办人员甚至管理人员更关心处理结果,对其处理原理和处理过程可能并不了解,出现差错不容易发现。同时,在现代科技支持下,银行信用卡、电子转账系统、网上银行等创新业务不断涌现,也加大了会计业务的风险。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会计业务潜在的风险做出准确的认识和分析,也使银监当局无法进行有效监管。

银行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凸现。过去,依据同一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综合和明细双线核算实际上发挥着会计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而电子化下综合柜员直接面对计算机,缺乏相应的监控机制,即使有些银行采用了会计事后监督系统,但通常发现问题已经是次日或相隔数日。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条件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成为约束会计行为的第一手段。纵观近年银行业发生的一些会计大案要案,背后都与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会计风险的信息不对称。目前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了相对分离的趋势,从而使核算过程和核算结果反映也呈现分离的态势。一方面,会计核算所附带的信息逐级过滤,会计管理层与会计核算层所掌握的信息出现不对称,会计信息经过系统模式化的处理后最后仅体现为资产、负债、损益的变动。另一方面,一些会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仍是基于手工操作模式的体验,对电子化时代会计核算经验相对缺乏。特别对于银行业务核算系统,柜员所掌握的信息相对1111 1

于管理人员占优,柜员可以轻易利用系统的缺陷舞弊。

银行会计风险的形式多元化。由于业务品种增多,个性差异大,银行会计工作面临的风险线拉长,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是各式各样:既有会计事项的差错,也有业务系统固有缺陷、运行故障以及网络安全等伴随电子化而来的技术风险,还有会计制度的疏漏和管理手段的低效所隐含的潜伏风险。

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面临的挑战

2.1账务组织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传统会计处理模式下,“双线核算、总分核对”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和一种会计理念,是贯穿于整个银行会计核算流程的一条主线。在其指导下,银行的账务组织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双线控制的两个体系。明细核算(前台)的顺序是凭证—分户账—余额表;综合核算(后台)的顺序是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同时,为了便于分工协作,银行凭证采用单式凭证,即一张记账凭证只据以登记一笔业务的借或贷的一方,如果是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业务必须填制多张凭证。两个核算体系都是根据同一凭证,分别按分户和科目两条线核算,并坚持总分核对,体现相互制约,构成银行会计核算完整的账务组织体系。会计业务处理电算化后,会计核算的顺序是凭证—分户账—总账,将凭证要素输入计算机后,总账直接根据明细核算自动汇总生成,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为同一数据源,两者的数字总是相等的。在此种情况下,“双线”核算的路径蜕变为计算机输入“单线”,不同核算线路之间的“总分核对”蜕变为“总分汇总”,所以传统的“双线核算、总分核对”已没有现实意义。同时,银行的综合柜员可对处理各种业务,采用单式凭证的劳动分工基础也不复存在。

2.2会计核算过程所蕴含的监督控制功能出现弱化

传统模式下,对外业务处理与业务核算交织在一起,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也是银行会计核算的过程。实行“双人临柜、钱账分管”模式,通过双线核对和交叉复核,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发挥着对核算的监督和控制功能。电子化时代,大多数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柜员在受理业务的同时也兼办记账、复核、出纳等工作,银行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基本上是“一手清”。尽管计算机对重要的会计事项或重大的交易金额进行授权控制,但授权业务仅仅在全部业务中占较小比例,对全部核算内容和整个核算过程缺乏实时有效的监控。同时,计算机采用一次录入的“单线”核算,对银行账务的监督不如手工操作直接、直观,失去了明细核算账表与综合核算账表通过两条线记账路经所实现的核对监督作用。此外,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电话银行、客户终端、网上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等先进的银行服务方式,对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3会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削弱

传统模式下,会计人员既是银行业务经办主体,也是会计核算行为主体,会计事项的处理和会计要素的记载同步,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是一体化的,双线核算、交叉复核既是会计核算的特点,也是会计管理的重要手段。采取的措施通常有二次核算、事中审核凭证、审查账簿、科目与分户的勾对。电子化时代,银行业务经办主体和会计核算主体相对分离,银行综合柜员不需要掌握很多的会计知识和核算技能,只需懂得操作交易菜单即可办理业务,账务记载及后续会计核算基本上全部由计算机完成。在会计管理模式上,业务办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了三分离,有效性大打折扣。

3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

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 统 目前 都与 分 级管 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3.2 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首先,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银行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其次,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如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再次,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繁,使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最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可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

3.3 会计核算方法的特殊性

总体而言,商业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是类似的,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及编制会计报表。然而,在具体运用上则存在较大的差异,体现了银行会计核算方法的特殊性。主要是商业银行会计将业务核算手续纳入银行会计核算方法之列,会计核算与各项业务的处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具有同步性。由于商业银行会计联系面广、影响力大、政策性强,要求商业银行按日提供会计报表,做到日清月结。

3.4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现代银行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对员工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业务人员。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素质普遍不高,业务水平也不高,对会计操作程序不熟悉,对许多重要的内控制度不了解,导致把关不严,不能及时地发现案件隐患。部分思想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的员工因经受不住环境的影响和诱惑,不能认真履职,甚至利用工作之便铤而走险,收受贿赂,挪用资金,侵占存款人利益,给业务经营埋下了“祸根”。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4.1 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一)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精通各项规章和有章必循、执章必严、敬业勤业的会计队伍。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

(三)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会计群体。

(四)对会计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内的表现,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经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与此同时,加快与国外银行的学习、交流,以借鉴和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为我们加快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彻底打破内部分配关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

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4.2 培育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金融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不断增强。由于受到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尽快培育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和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的相关规定,健全的风险管理理念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一致性理念。即银行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银行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股东的效益,而进行风险管理则是为了减少失败的概率,降低经营活动中的不

确定性,从而确保银行实现更多的利润。由此可见,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银行首先应确保其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即所有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岗位来负责。在全面性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于新产品、新业务,银行应确保这些产品、业务在被引进之前就已经制定出适应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即人们常说的“制度先行”。

(2)独立性理念。即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之间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要相对独立。独立性理念的实质就是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因为清晰的职责划分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

(3)权威性理念。即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确保其客观性和公正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势必要渗透到业务部门的运作中,因而很容易受到抵触。如果风险管理部门没有强于业务部门的权威性,风险管理工作将难以顺利执行下去,必要的监督可以确保各个岗位职责的充分实现。

(4)互通性理念。要求银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而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即风险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各相关

部门之间要保持信息的互通渠道。风险战略的出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银行内部是否有一个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因而,信息系统是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有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即风险的分散管理。与此同时,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高层负责,由管理层统筹规划,即实现风险的集中管理。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及最终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风险管理过于集中往往使该部门力不从心,不能专心于某类风险;风险管理过于分散则往往容易造成管理真空,甚至违

背银行的发展策略。

4.3深化银行内部会计监控机制,构建高效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制。建立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并注意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风险防范观念。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防范银行风险为出发点;二是树立全局观念,将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的连接,既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相应进行调整的有机整体;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最为关键的一环。

运行过程中的监控。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环节。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而要使这些指标真正发挥预警作用,应建立起有效的会计分析和信息反馈制度。当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发现问题,对会计分析例会的分析结果持有异议时,可直接及时向会计主管人员及银行负责人反馈情况。事中控制主要指对银行经营过程中的稳健性进行动态监控,将风险指标作为主要责任指标之一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考核部门可根据各种指标、数据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指标值与警戒值的对比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息,督促、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事后控制是指通过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财务检查制度,对银行稳健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复核检查,例如:考核各单位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关键是要抓好对机构负责人的考核,从而全面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觉性。

4.4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制

首先,强化商业银行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各商业银行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全面、系统地认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性质、目标、基本原则,充分了解内部控制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健全覆盖全行所有业务范围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在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中的重要作用,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的各项要求,在全行范围内建立起有利于内部控制运行的良好氛围。

其次,完善组织结构,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商业银行要按照

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进行内部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调整,彻底打破分支机构的行政性设置方式,缩短机构链条,按照经济区域设立总分机构。在人员机构设置中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明确划分各部门的权限职责,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使上下左右分工明确,权限清楚,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一是在一级法人制度下,要按照分级经营、分类授权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经营授权制度。二是要实行一把手定期轮换制度,限定各中层高管人员的任期,期满必须轮换,并实行离任审计。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针对不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将岗位职责建立文册,一岗一册,换人不换册,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4.5 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信息

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加强银行风险防范。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将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贷款方式和结构;不良资产状况,包括逾期、呆滞、呆账;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或有资产和负债等基层行风险信息补充进去,以正确评介经营成果,防范会计风险。

建立有关“充分揭示”的责任制度。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原则,凡对本银行稳健经营有影响的因素和事项,均由会计人员在会计报表中充分揭示。如资产运行质量状况;利润中的应收款比例及其状况;筹资的实际成本;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债权的保全情况;拥有担保物、抵押物的状况;重大事项的变更等等。

不断完善银行会计科目体系。例如:根据目前银行经营业务的需要,将逾期拆放款项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业务、代理业务等形成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纳入表内核算,使这些业务中所隐藏的风险得到及时、充分的揭示。

4.6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对付日益加剧的金融风险,除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外,普遍采取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外部措施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结合金融业的实际,应对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低保险,以促

进改善经营管理。从发展眼光看,金融企业投保可以使客户增强对银行的信任感,是加快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对储蓄所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还可采用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但须取得财政部门核定的提取项目和 费率,允许列入成本。

4.7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会计体系

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所有者主体虚拟,往往使得企业的利益和企业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经营业务活动的开展以及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将国有银行推向资本市场,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集中管理的三级核算体制。即在总行统一核算、统一会计管理的前提下,全行设置若干个大区核算中心(分行数据处理中心),一个中心负责处理若干个基层分行的会计数据,也就是说基层分行业务处理的有关信息从一线柜台输机后,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送到大区核算中心的主机进行数据处理,由核算中心直接生成各基层行的有关会计报表,总行数据中心再根据大区核算中心传送的数据通过有关转换、汇总程序自动生成全行的会计报表。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直接面向基层分行;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等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旨在保护基层行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另外,各商业银行还可推行基层行领导轮换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稽核特派员制度等办法,以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有效防范和化解“本位主义”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

结 论

会计工作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项挑战性工作是一项不断需要根据银行经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新的银行管理领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高效办法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领导,完善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制度,建立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会计行为,才能让银行会计的作用得到更加全面的发挥,才能让作为重要基础工作的银行会计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对银行的经营运作起到反映、核算和监督作用,从而切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会计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致 谢

历时将近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万希宁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金晓燕,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特区经济,2006,(05)[2]陈壬福,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2002,02)[3]唐树君,浅议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山东经济,2004,06)[4]李艾岚,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青海金融,2003,(08)[5]张晓春,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1,(05)[6]陈由美,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福建金融,2003,(08)[7]朱然、李斌,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08)[8]郭萍,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3)[9]林健珍,浅谈商业银行风险之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6)[10] 张以宽.《会计制度设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1] 汪艳阳.《基于内控理论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财会研究》,2006,7 [12] 宋寿田,宋丹蒂.金融会计风险浅析.《金融会计》,2006,9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措施

摘要: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我国金融市场下的业务项目日趋多元化。即便是当前金融市场体系较为成熟的先进西方国家中,内部控制也仍然属于一项与财政、经济息息相关的热议话题。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关于会计内控体系建设并非有多么健全与完善,还依然需要向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金融组织机构予以借鉴经验和学习。基于此,文章阐述内容视角主要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及风险防范有关,以期望通过笔者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会计内控建设有关问题的粗浅性阐述,对相关业界同仁提供一定微末帮助。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经营;经济;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5-0000-01

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属于以货币经营或相关金融市场衍生产品业务项目运营为主的特殊金融行业。可以说,商业银行每笔金融业务都会涉及到资金转入、转出等形式的资金流动。因此,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运营机制下,其运营资金业务项目也多来源于负债性质,并对金融市场中的信用体系高度依赖,属于一项高风险金融行业机构。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必须要利于资金风险管理等去考虑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建立,以此来降低金融业务的市场运营风险。

一、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一)内部控制体系结构完善程度低

诸如中国建设、工商、及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虽然已经在我国市场化运作条件下上市多年,但真正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金融业相比,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会计内控建设还稍显薄弱。具体问题表现为:一是财务会计单位职责不明晰。随着商业银行机构改革要求的深化作用影响及会计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会计职能也由最初的单一化发展为了多元化会计实务处理性质,一定程度上客观提升了单位财务核算执行质量。然而,有关于单位的清算中心、营业室、核算中心、金库管理等的内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也并非有多规范,进而弱化了会计主体管理职能。二是人力资源整合配置不够合理。特别是针对于一些金融业务品种较为丰富多元的前提下,有些岗位人员不是空缺就是配置不够合理,难以处理好这些金融业务项目。三是功能发挥重复。主要是一些上级银行部门会对某一特定金融业务或项目问题展开重复检查,故而实则影响了会计内控工作执行。

(二)风险动态预警相对缺失

依照“审计谨慎性”原则,商业银行单位会计内控涉及到的风险控制都是强调以预防为主。然而,针对于当前现行的会计内控建设而言,其对单位金融业务处理更为倾向于时候检查及监督控制,对于一些突发性的风险因素未能周全考虑在内。同时,在风险预警防范手段方面,多数商业银行机构也并没有在技术开发与业务项目配套的财务内控软件,所以很多会计内控视阙下的实务处理发现问题时不能及早预警,风险防范作用明显缺失。

(三)未能形成会计监督合力

当前,商业银行在上级行与基层行之间的会计主体管理、职能监督、业务检查等未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统一化会计内控体系制度,甚至有些行与行之间的职能发挥互相抵触。另外,由于不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人员或内审的职业判断能力较低,综合业务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针对于丰富多元的金融业务项目也并非能够全盘熟知,缺乏必要的评估、分析能力。同时,银行稽核内审仅对会计核算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但如果只检查有些印章、会计凭证等还是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内审职能,这对单位内部会计基础工作实务处理的风险控制十分不利。

二、商业银行强化会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主要对策研究

(一)完善适应行业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机构在健全适应行业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度方面,应能坚持“分层定位”原则思想。一是要针对内部各会计职能岗位的内控职责进行部署和分工,这是单位建立必要的会计内控体系机制的实施基础。为此,在决策方面,应能尽快对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予以健全和完善,可以结合金融银行股份制予以整合和优化,并配套建立适应金融市场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规范制度。而管理层面,应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具备反应迅速、运作有效、及时整改、及早预警等功能特性。同样,业务操作层面,应能周全考虑金融业务品种、岗位内控职责、风险防范等现实问题,制定出权责清晰的内部业务处理流程。同时,要在完善经济管资本管理的有力基础上,考虑国家货币与外资货币在证券交易、衍生金融业务、资金交易等的对外业务体系建设,且要配套健全的内部监督及控制制度。

(二)构建科学的风险监测及预警管理机制

在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已经普遍同金融业务项目建设处稽核中心且在贯彻集中稽核的操作机制下,笔者建议风险监测及预警管理的有关权责交由到稽核中心。同时,针对于核算中心工作涉及到的综合柜与联行柜相关职责,应改变稽核中心过去的事后监督处理,强调实行事中管理、风险监测及预警处理、事后监督的综合一体化管理职能。另外,要善于开发信息化财务软件,并在信息化平台中配套建立必要的风险监测及预警系统,提高风险监督的实践处理及信息化监测的应变能力。

(三)整合资源用以形成会计监督合力

在实践工作机制中,商业银行机构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及发挥出必要的风险防范能力时,应能对稽核工作的事中、事后监督予以重视,并非单纯的对业务风险进行事先预防。为此,一要加强稽核单位与被监督部门的定期组织联席会议执行,在会议中集中就稽核监督中发现的近期问题进行整改与处置,并通过监督考核机制规范被监督单位的实践行为。二要确保稽核单位和再监督部门所达成的联席会议机制并非流于形式,应能针对内审、纪检监察等有关合作单位予以职能协调,目的是针对于重复监督的业务项目或问题进行明确,最大化提高监督执行效果。同时,要针对于信息共享等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整治,以提高风险监督隐患的处理成果。

三、结语

商业银行为了保障会计内控体制下有关业务活动组织进行的有效性,提出必要的风险预警防范对策应能满足单位金融业务处理、纪检监察等工作的政策要求,进而才能为每一项会计实务业务处理提供良好、可靠的操作规程及标准。同时,商业银行应保障会计内控体系建设能够权责明晰,同时具有相互制约的授权体系,可以凭借内部奖惩激励机制狠抓内控机制贯彻落实等,以切实保障单位会计内控监督及风险预控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位薇.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J].才智,2013(22).[2]黄伟宏.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探讨[J].新金融,2011(7).[3]刘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与会计概念框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3).

下载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2008-12-31 10:21:32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摘要] 银行操作风险在我国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频繁暴露出各种操作......

    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思考

    目录摘要 ............ 2关键词 ................. 2Abstract ............... 2Keywords ............... 2引言 ............ 2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 2二、目......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及防范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及防范措施内容摘要:信贷风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

    浅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理工类毕业设计(论文)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分校名称 分校 教学点名称 分校 年级名称 2010春 专业名称 金融专业 课题名称 浅析商......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华北金融浅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孙波涛摘要:操作风险是银行需要管理的最基础的风险之一,它是与银行的业务相依相存的。在金融业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步......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论文[合集五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不断加快,银行经营规模和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也日益凸现。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形势不容乐观,文章对操作风险的定......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大了国有商业......

    商业银行伪卡风险和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伪卡风险和防范措施 ■ 吴秋霞近年来,银行卡资金被盗事件大幅暴发,同时司法审判的倾向从凭密交易原则转向银行卡安全管理与密码保管责任区分裁判原则,银行对此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