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3:3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发展,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变得更为复杂。在我国,由操作风险引发的大案触目惊心,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金额迅速放大、经营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出现了一系列震惊国际金融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一、操作风险管理不善引发案件的具体原因分析

案例:某分理处发生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

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经查,涉及金额2599万,形成巨大风险。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

一方面在业务发展的管理上,该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的风气,造成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另一方面该行对考核办法缺少辅助教育的手段,还提出了一些诸如“谁完成任务好,谁贡献大,谁多拿钱”等不甚科学的提法,没有通过合理的业绩考核和合理的待遇水平来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以及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避免员工因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

该分理处从2002年初开始违规操作,代办借记卡,不签贷款协议书放贷,在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一次次的检查,一次次的活动都没有发现,没有排除,清楚地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苍白无力,从一线人员的制度执行到二线管理人员对一线人员的监督,再到内控部门对各环节的再监督,这三道防线都失察和疏漏。该行案防教育流于形式,各种检查没有落到

实处,风险防范的意识没有在员工的头脑里深深扎根。对整个监督运行机制缺乏调查分析,对各个层面的执行力也缺少评价,这就很难从根本上保证各种教育活动能落到实处,也很难发挥各种制度和监督机制的约束力。

(三)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一是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

基层行一味强调任务的完成率,对下不断压任务,竞赛活动也频繁不断,产生了偏重业务发展,疏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偏向;二是缺乏审慎经营的思想,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没有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锁定在风险防范上,而是偏面地追求“存款增长幅度”、“市场占有率”、“贷款增加额”等粗放型经营指标上。在这种经营思想指导下,放松了对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和依法合规的文化氛围的建设;三是缺乏对零贷款的管理经验,没有把握和处理好新业务品种的风险点,缺乏对新业务品种必要的操作风险管理。该行习惯于传统的公司业务,没有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把大风险的意识落实到零售业务的发展和管理上来,不注意学习、总结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零售贷款作为新的业务发展品种,对其风险点分析不足,操作风险的评估不到位,特别是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现风险、提示风险、防范风险。四是零售贷款的风险系统管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可控体系,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发生案件是不可避免的。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银行正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在商业银行规模越来越多,业务领域越来越广,风险点越来越多的新形势下,再加上我国转轨的制度因素、银行的管理以及员工素质等问题的客观存在,操作风险管理越来越突出,成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同样重要的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操作风险管理又有着难以计量的特点,加强对操作风险管理就更显重要,也更需要下大工夫。结合我们以上所分析的案例,我们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四点建议:

(一)注重操作风险评估和控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操作风险的评估和控制(RACA)最大的优势在于对于风险能够进行动态控制,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决策、监督和报告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循环管理,使风险评估与控制成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首先是识别风险,这是最基础的,只有认识到风险的存在、正视风险的大小,才能对

风险进行控制,对银行业务进行决策。

其次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没有进行控制之前的风险进行评估,即不作任何控制时的风险评估;二是对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如制度设计是否完善等。国内银行通常将制度细化,尤其是管理部门,只要发现有案件后隐患,就“举一反三”地从“责任”角度去细化制度,但对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却考虑较少,对制度的执行成本问题考虑得更少。由于制度可执行性较弱,所以屡查屡犯的问题几乎在每个行都存在,也直接影响到控制的有效性;三是对剩余风险的评估,即对没有在之前环节考虑到的风险进行评估。这一领域在国内银行尚为空白。

再次为决策环节。按决策的结果划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对于高风险业务选择规避;二是通过外包、购买保险的方式将操作风险部分转移出去;三是选择从事该项业务,通过将潜在收益与潜在风险进行比较后,认为收益大于风险,并且风险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即接受该风险,并采取一定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

最后是监督和报告环节,这一环节不只对前面各环节情况进行监督和报告,同时还将剩余风险进行监督,因为剩余风险很有可能会随着业务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变化而变成主要风险或风险程度加重,此时就要通过监督和报告及时对风险进行正确的重估,作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

一方面在业务发展的管理上,该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的风气,造成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另一方面该行对考核办法缺少辅助教育的手段,还提出了一些诸如“谁完成任务好,谁贡献大,谁多拿钱”等不甚科学的提法,没有通过合理的业绩考核和合理的待遇水平来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以及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避免员工因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

该分理处从2002年初开始违规操作,代办借记卡,不签贷款协议书放贷,在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一次次的检查,一次次的活动都没有发现,没有排除,清楚地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苍白无力,从一线人员的制度执行到二线管理人员对一线人员的监督,再到内控部门对各环节的再监督,这三道防线都失察和疏漏。该行案防教育流于形式,各种检查没有落到实处,风险防范的意识没有在员工的头脑里深深扎根。对整个监督运行机制缺乏调查分析,对各个层面的执行力也缺少评价,这就很难从根本上保证各种教育活动能落到实处,也很难发挥各种制度和监督机制的约束力。

(三)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一是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

基层行一味强调任务的完成率,对下不断压任务,竞赛活动也频繁不断,产生了偏重业务发展,疏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偏向;二是缺乏审慎经营的思想,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没有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锁定在风险防范上,而是偏面地追求“存款增长幅度”、“市场占有率”、“贷款增加额”等粗放型经营指标上。在这种经营思想指导下,放松了对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和依法合规的文化氛围的建设;三是缺乏对零贷款的管理经验,没有把握和处理好新业务品种的风险点,缺乏对新业务品种必要的操作风险管理。该行习惯于传统的公司业务,没有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把大风险的意识落实到零售业务的发展和管理上来,不注意学习、总结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零售贷款作为新的业务发展品种,对其风险点分析不足,操作风险的评估不到位,特别是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现风险、提示风险、防范风险。四是零售贷款的风险系统管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可控体系,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发生案件是不可避免的。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操作风险评估和控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操作风险的评估和控制(RACA)最大的优势在于对于风险能够进行动态控制,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决策、监督和报告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循环管理,使风险评估与控制成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首先是识别风险,这是最基础的,只有认识到风险的存在、正视风险的大小,才能对风险进行控制,对银行业务进行决策。

其次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没有进行控制之前的风险进行评估,即不作任何控制时的风险评估;二是对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如制度设计是否完善等。国内银行通常将制度细化,尤其是管理部门,只要发现有案件后隐患,就“举一反三”地从“责任”角度去细化制度,但对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却考虑较少,对制度的执行成本问题考虑得更少。由于制度可执行性较弱,所以屡查屡犯的问题几乎在每个

行都存在,也直接影响到控制的有效性;三是对剩余风险的评估,即对没有在之前环节考虑到的风险进行评估。这一领域在国内银行尚为空白。

再次为决策环节。按决策的结果划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对于高风险业务选择规避;二是通过外包、购买保险的方式将操作风险部分转移出去;三是选择从事该项业务,通过将潜在收益与潜在风险进行比较后,认为收益大于风险,并且风险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即接受该风险,并采取一定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

最后是监督和报告环节,这一环节不只对前面各环节情况进行监督和报告,同时还将剩余风险进行监督,因为剩余风险很有可能会随着业务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变化而变成主要风险或风险程度加重,此时就要通过监督和报告及时对风险进行正确的重估,作出正确的决策。

银行应对风险分析

1、进行银行监督管理

监管项目应该以银行业最基本的指标,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具体政策和规定的制定上,这与当前国内银行业的发展阶段与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强化其风险意识,增强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提高银行内部管理水平

国内银行业的管理大多处于一种个人化、随意化的水平,还没有完全体系化、制度化,很多时候依赖于个别管理者的素质。例如:预算管理,国外银行做预算需要很长时间,做得很细,预算方法先进且有系统性,而国内大多数银行的预算相对简单,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缺乏严密的预算机制和预算监控机制,这本身就加大了风险机率。

因此,要做到风险的事先控制,把风险的概率降到最低,银行业就必须不断地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3、构建银行管理体系

构建银行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中间力量,知识是创新的必备条件,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且是构建银行管理体系的中坚力量。

因此,重视知识和人才,造就优秀的人才,创建重视知识和人才的机制,是当前银行业所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势在必行的战略任务。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认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众多的选择和不确定,这些不确定性就是风险。合理有效地防范风险、规避风险、化解风险,实现高效的风险管理,就成为银行在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措施。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操作风险及其危害性,商业银行应掌握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引发操作风险的相关原因出发,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制订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防范与化解操作风险的措施,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与措施。

1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的一些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也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但这种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它没能完全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表面形式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应加快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决策、激励约束、制衡和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针对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国家完全控股,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不错途径。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设立独立董事,从而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行长经营层之间有效的权力制衡机

制。还可以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做法,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如借鉴德意志银行的经验,设立双层董事会制度,监督董事会和管理董事会负责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改革,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操作风险管理负责。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职责在德意志银行是由监督董事会来履行的。

2.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操作风险的发生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对于防范和管理操作风险尤为重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应当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首先应建立先进的内控文化,加大对员工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教育,形成一种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内控文化氛围,要使全体管理者和员工都有风险控制的理念,都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都熟悉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努力发现问题和风险,而不是隐瞒、遮盖风险,形成一种“隐瞒文化”。

(2)建立风险识别、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识别和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操作风险的定义,从引起操作风险的原因入手,识别各个业务线和管理环节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类别及风险点是前提,对操作风险的评估是建立在有效的风险识别基础之上的。对于操作风险的全面评估,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应比照其他重大银行业风险的管理严格进行。银行应开发出一个管理操作风险的框架,框架应制定银行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释缓操作风险的政策。此外应建立操作风险有效的预警机制,设计操作风险的预警指标,如业务快速增长、员工流失、交易中断情况等对操作风险进行预警,以便及时发现操作风险关键点,并采取恰当管理措施。

(3)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传递机制。由于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加强这3个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协调一致地搞好风险管理很有必要。此外,商业银行还可根据本行实际,建立和完善员工举报制度,依靠和发动一线员工,鼓励检举违法违规问题,完善信息沟通与传递机制。巴林银行的倒闭有其信息沟通与传递机制不健全的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没能使里森的越权行为得到及早发现和有效制止。据英格兰银行调查报告透露,负责巴林银行新加坡业务的职员琼斯曾分别于1995年1月11日和1月27日收到两份来自新加坡交易所的信,其中都提及了里森交易账户及保证金问题,但琼斯没有及时将信息传递给伦敦总部,而是交给里森处理。可见由于信息沟通与传递上的缺陷,重要信息没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有关监督部门,会让商业银行错失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利时机,给其带来损失。

3.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通过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银行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专业风险管理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加强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的协调,分析内外操作风险形势,制订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案,并负责监督实施。

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还应完善内外审计体制,内外审计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具有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不完善,外部审计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根据内部审计发现而做出的统计数据能够揭露出一些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从职能设置和工作程序上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内审或同样独立的部门,必须每年至少检查一次银行评级体系及其运作状况,内审必须记录检查结果,一些国家的监管当局,也要求对银行的损失估计进行外审。

4.运用近失管理方法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较少发生但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可能会危及银行的生存问题,如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由于这类事件较少发生,银行缺少这类事件的数据,而经常发生但后果较轻的事件可以作为预警信号,分析此类事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较少发生但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所谓近失事件是一个或一系列的通过降低风险,提高系统操作水平的事件或观察。近失事件是一个积极的提高机会,鼓励员工报告而不是隐瞒,近失事件更侧重经常发生但后果较轻的事件,它不仅包括事件还包括观察,将近失管理运用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识别。成功地识别近失事件是近失管理的第一步。

(2)报告。报告阶段的目标是保证所有被识别的近失事件被报告。

(3)优先排序。将被报告的近失事件根据排序方法排序。

(4)信息散播。主要是将相关信息散播给可以分析事件原因的人,通报近失事件可能的危害和解决办法。

(5)分析。主要是指管理者分析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或是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

(6)解决和跟踪。近失事件被分析后,应采取解决办法,解决方案确定并实施后,管理层应该跟踪方案实施后银行所发生的变化,并将结果通报给近失事件的报告者。

5.加强员工的培训与管理

员工素质不高以及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是引发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面临的现状。因此,培训和鼓励员工学习是提高员工知识素养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员工执行力,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举措。

(1)制订科学的培训制度。

(2)采取灵活的培训形式,如到高等院校集中培训、外派进修、网上培训、员工自学等。

(3)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主要是针对业务操作技能欠缺的方面以及新业务进行培训。

(4)加强敬业爱岗教育,实施人本管理。

(5)实施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将考试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以及聘任、职位升迁等挂钩。加强员工队伍的管理主要包括加强风险意识教育,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工作人员8小时内外行为。

6.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该处理的没有处理或处理不到位,该退出的未退出。因此要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强化责任追究制,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对于因违规而引发操作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员工,一定要追究责任,严厉惩戒。损失较为严重的除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应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要用铁的纪律和铁的规章制度强化问责,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执行有力的问责与惩戒制度。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是增加违规操作成本与代价的一种有效的制度,有利于遏止操作风险的发生。

7.通过风险转移缓解操作风险

在操作风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了将风险给自己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风险转移的措施来缓解操作风险,减轻自己的损失。风险转移的可以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如今,一些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已经认识到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的工具,并将其应用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之中。保险虽无法替代好的操作风险管理,但它是风险管理的补充和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随着操作风险的可保性日益加大,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获取到险别并对新型风险进行一体化投保。无论是通过第三者保险进行风险转移,还是用特殊手段及其他金融途径进行风险融资达到风险转移的目的,都必须格外小心,既要结构合理,还应注意监管要求。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2008-12-31 10:21:32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摘要] 银行操作风险在我国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频繁暴露出各种操作风险,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本文从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界定和具体形式出发,通过对我国商业银...[摘要] 银行操作风险在我国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频繁暴露出各种操作风险,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本文从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界定和具体形式出发,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中经评论·北京)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和金融行业竞争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的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操作风险的日益严重,使商业银行即便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影响。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资本计量与监管范围,并且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水平。这标志着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但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仍然问题颇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造成的案件层出不穷,损失相当惨重,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2007年1月1日,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与国际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对策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及具体形式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银行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需要对客户做出补偿或赔偿,以及由于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被统称为操作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根据商业银行的特征和运行规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主要形式:

1、组织风险。指商业银行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组织控制失效或低效,产生操作风险,使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组织风险包括治理结构、文化、沟通、项目管理、外包、持续经营和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此类风险主要由于管理层的变化、项目管理行为、企业文化和沟通等方面原因引起。

2、管理风险。指由于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职能失效,产生操作风险,使实际管理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在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舞弊、管理制度缺陷、管理技能下降等,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或低效,从而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

3、技术风险。指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及手段等不完备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从而使得

技术控制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在银行业的应用,在便利普及用户同时,风险也不断增加。

4、法律及制度风险。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缺陷,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现象。

5、外部风险。包括实际环境、诉讼和欺诈等导致的风险。风险来源于欺诈或外部机构对本公司的起诉以及机构及其代表缺乏人身安全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因素分布

综合来看操作风险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的风险,国内的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违法行为(31%)、流程设计不合理(26%)、外部欺诈(22%)和操作失误(10%)这四个方面,其中最大比例的是违法行为,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显著特点。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分布除此四个之外还有越权行为、系统失灵、突发事件等。可见,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所有产品、所有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所有机构和岗位的人员都是操作风险的控制对象。操作风险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应该是对人的管理、对流程环节的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给国有资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同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操作风险的类型不断演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紧随这种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且,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活跃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存在着一系列认识上和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疏于操作风险管理。无论是制度规则、认识水平都比较低,尚未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风险来认识,既不了解操作风险的内涵,也不掌握操作风险的边界。将操作风险仅仅停留在内控和审计的层次上,从未量化计算度量。银行内部缺乏严格的风控机制,对引发操作风险的行为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责任追究。

(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亟待健全

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定性管理阶段,依赖专家管理,主要手段是质量控制。普遍没有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对如何定量计算分析操作风险知之甚少,在开发和运用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模型上基本属于空白。国内目前采用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基本上难以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结构,与国际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差距不小。另外,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强。我国很多银行几乎都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在权限上又与其他部室平行设置。其权威性的不足致使对总行、分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

(三)操作风险控制体系亟待完善

大多数银行往往没有形成针对操作风险的统一的政策标准,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总分支行制下的直线职能制削弱了内控力度,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力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

(四)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亟待加强

一是内部稽核形式化问题严重,问责制没有威慑力。二是电子化手段缺乏,内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操作风险的数据积累不足。由于产权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原因,银行不但没有压力披露操作风险事件,相反却有主动隐藏风险事件的动机。另外,由于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行业数据和公共外部数据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也影响到风险计量和管理决策。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的策略分析

鉴于我国金融业目前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操作风险的特征和现状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当前还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覆盖并有效识别和控制各类操作风险。因此,应当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重新对操作风险进行认识,并不断建立健全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一)建立全新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须逐步构建符合新巴塞尔协议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首先,银行应完善自身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建立在明确的产权关系、科学规范的现代银行制度以及合理的治理结构基础上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其次,接受银监会的监督管理。最后,接受来自市场上的存款客户、投资者和有关债权人的压力。这其中,银行信息披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最大的操作风险往往在于其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不当管理或运作习惯,而这些都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所以,首先要健全内控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每一种可能的风险因素都有监控,每一种业务都有管理规范,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其次,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和风险报告系统,对银行各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最后,在有效的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银行应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

(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资本约束

经济资本是相对于监管资本而言的,是一种最后的保障机制。它需要对风险精确度量,但在实践中这是最薄弱的环节。巴塞尔委员会考虑到目前银行的实际风险管理水平,要求使用初级度量法提取监管资本。伴随着对操作风险研究的深入,度量法应用的拓展,银行应当根据自身业务及管理程序的特点,建立使用的模型,是自己的历史数据,计算出自身操作风险所需要的经济资本以抵补损失,这样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四)通过采取风险转移的措施缓解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损失事件以一定的费用转移给外部团体或者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来抵御风险。风险转移的具体形式包括互换、对冲、保险、担保、合约、证券化和项目融资。改变资本结构的具体措施可以是提供更多的资本、降低债务水平、降低操作杠杆、经营分散化、自我保险等。操作风险缓释是指金融机构采取如抵押、担保、金融衍生品等风险缓释工具,或者采取保险、融资等手段所实施的风险转移技术。

(华北金融,齐国宝)

本篇文章来源于 黑客基地-全球最大的中文黑客站 原文链接:

第四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华北金融

浅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

孙波涛

摘要:操作风险是银行需要管理的最基础的风险之一,它是与银行的业务相依相存的。在金融业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步伐的新形势下,必须有效加强基础管理,防范操作风险,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不断增强操作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关键词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操作风险文化 内部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支持经济发展、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承担社会责任的角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是其核心能力。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操作风险管理从理念、手段、技术应用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操作风险的影响力和破坏力日益显现,因此对操作风险的研究和管理也迫在眉睫。

一、操作风险的产生及定义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将其归纳为七种表现形

1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我国银监会明确指出,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列,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可见,操作风险更多来自于内部不当程序和操作,有着内生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

二、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不足

(一)操作风险意识不强,合规文化相对缺失。基层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系统认识,对操作风险管理功能的职责界定不清,基层合规文化建设和教育相对落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操作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业务条块中,职能相对分散而弱化,全面风险观念尚未从根本上得以贯彻和重视。

(二)操作风险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落后。没有建立如风险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损失事件、风险数据库、情景分析等相关的科学管理手段,缺乏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对易发生操作风险的环节、岗位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发生操作风险后,只是突击检查、查找漏洞、进行整改、处理有关责任人。

(三)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完整。没有完全覆盖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缓释、控制和报告等程序和环节,基层行只能在控制和报告环节被动工作,对于新产品、活动和系统推出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显得盲目被动。

(四)专业人才匮乏。尤其在一些数据模型、预测分析工具应用过程中,专业人才匮乏。

三、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防范操作风险的13条指导意见。严格按照《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要求,切实采取有效的贯彻执行措施。

(二)在文化上,践行稳健合规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先进合规文化,夯实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一是要树立风险控制优先的理念,注重预防,强化风险的过程控制;二是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先进合规文化,要坚持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三是要坚持业务发展与内部管理并重,加强精细化经营管理,强化内控,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风险防范机制。

(三)在体制机制上,继续深化改革,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根本保障。一要构建系统、透明、文件化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提升管理层次,实时、连续、有效地控制;二要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确保对条线内的人员、产品、岗位、系统以及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并充分识别、及时报告和有效处置重大风险隐患;三是要前移风险控制关口,健全委派会计主管、风险经理和纪检监察特派员等组织体系,探索建立垂直化的管理体制,确保风险控制和监督人员独立、有效的履行职责;四是要改进考核评价机制,把风险及内控管理纳入考核体系,有效引导各级机构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五是根据发展战略、业务规模和对风险的预测,灵活运用风险转移、分散、降低、规避等策略,完善风险缓释工具。

(四)在管理上,提高控制能力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一是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二是要重点加强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选配、考核、评价及日常管理,在强调品德、知识、业务拓展能力的同时,把管控能力作为

基层机构负责人选拔与评价的重要标准;三是要加强对员工队伍的管理、监督和约束,严格执行重要岗位轮换、强制休假等制度,认真开展员工行为排查等各项活动。

(五)在执行上,认真遵守各项制度,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操作风险管理不仅要与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使经营者与风险承担者统一起来。同时健全内控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业务操作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相关业务配套控制制度、突发事件控制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对各类业务的流程进行基于风险管理的再造。

(六)在信息技术上,完善现代管理工具,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一要推进信息技术建设,完善数据仓库,建立覆盖所有操作风险的监控体系;采用具有前瞻性的关键风险指标,提供早期预警;建立和保持信息交流机制,确保操作风险监测的全面性,运用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二要加快对营业网点的监控联网,实施远程、实时、集中监控,建立新的监督检查平台,提升防范操作风险的科技水平;三要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基础平台,确保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资源、技术、管理等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防能力,严防信息技术管理风险和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建军 刘楠 李金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导读[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1-60

【2】覃正 郝晓玲 方一丹.IT操作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20

作者简介:孙波涛,(1968年—),男,河北永清人,硕士研究生,办公室主任,经济师,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分行

第五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模版)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一、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

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名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咨询文件,之后操作风险作为一个单独的风险范畴引起人们的重视。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监管范围,为其设定最低资本要求。操作风险已成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银行业三大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2007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确定了操作风险的定义。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国际案例

案例一:巴林银行。1995年2月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总损失为13亿美元;资本损失100%;从违规到灾难发生的时间为三年;违规内容是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隐匿亏损;违规者为新加坡附属机构交易员;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在组织因素上,治理、管理、文化多元、沟通失败;在政策因素上,违反政策、不合规、职责不清;在人员因素上,雇员不当、雇主判断失误。

具体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一下花旗银行的账目。监管不力不仅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使其3名高级管理人员受到法律惩处。

案例二:日本大和银行。1995年总部设在大阪的日本大和银行行长藤田彬宣布,由于驻纽约分行雇员井口俊英从1984年开始在账外买卖美国债券,使该行蒙受了1,100亿日元(约合11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二战结束时,日本通过

了《证券和交易法》,其中第65条严令禁止日本的银行参与国内证券业,旨在保证存款人利益不受证券市场大幅度波动的影响。然而,日本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因此大受限制,在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中也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于是,日本银行业纷纷积极拓展国际证券业务,通过国际渠道进行国内证券投资,以此增加利润、积累经验,等待国内金融管制的放松。许多日本银行将其海外分支机构作为对国内人员进行证券交易培训的基地。由于膨胀太快,交易人员缺乏必要的素养和经验,交易机构又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机制,这就为恶性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我国有关操作风险的案例

某分理处发生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

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经查,涉及金额2599万,形成巨大风险。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一是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基层行一味强调任务的完成率,产生了偏重业务发展,疏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偏向;二是缺乏审慎经营的思想,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没有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锁定在风险防范上,而是偏面地追求“存款增长幅度”、“市场占有率”、“贷款增加额”等粗放型经营标上。三是缺乏对零售贷款的管理经验,没有把握和处理好新业务品种的风险点,缺乏对新业务品种必要的操作风险评估与防范。零售贷款作为新的业务发展品种,对其风险点分析不足,操作风险的评估不到位,特别是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现风险、提示风险、防范风险。

(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该分理处从2002年初开始违规操作,代办借记卡,不签贷款协议书放贷,在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每次检查都没有发现,没有排除,清楚地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基本失去应有的效力,很难发挥各种制度和监督机制的约束力。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一方面在业务发展的管理上,该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造成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另一方面该行对考核办法缺少辅助教育的手段,没有通过合理的业绩考核和合理的待遇水平来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以及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避免员工因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四、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从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界定来看,操作风险包括了人员、程序、系统和外部事件四个风险因素。降低操作风险,也就是要降低这四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

结合上述几个案例,防范操作风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增强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针对操作风险而言的内部控制包括:银行员工的操作风险观、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操作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银行高级管理层应了解本行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员因素是操作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对我国而言,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十分重要。

第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和完整、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不能只注重单一风险管理,而应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包括这些风险在内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

第三,建立健全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应机制。商业银行应按照新资本协议框架的要求,从操作风险数据库、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的操作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

第四,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强化专业稽核审计,实行内控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反映监控对象的主要内容,促进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下载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大了国有商业......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论文摘要:从操作风险的分类与特征入手,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般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人力资本激励角度诠释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班级:109060401 学号:10908060107 姓名:郝敏 摘要:近年来, 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网络全球化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使得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变得越......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7‟42号2007年5月14日)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加强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讨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种类利率风险。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定义,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

    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思考

    目录摘要 ............ 2关键词 ................. 2Abstract ............... 2Keywords ............... 2引言 ............ 2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 2二、目......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摘 要 声誉风险成为近年银行业十分关注的领域,声誉风险甚至被视为“最令人畏惧”的风险。一旦遭遇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