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财富管理风险控制浅析
xx年作为“xxx”第二年,距离改革开放已有四十年,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后,个人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积累了大量财富,高净值人群数量不断增长。但通货膨胀率和消费者物价指数水平持续走高,储蓄存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人们对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希望财富能得到保值与增值。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已经瞄准了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财富管理这一块蛋糕。财富管理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研究财富管理风险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加强财富管理的风险控制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富管理的含义
财富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通过向客户提供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将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管理,以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帮助客户达到降低风险、实现财富增值的目的。
各家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品种丰富,品牌各具特色,然而服务内容大多类似,据《2013-xx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分析,财富管理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账户管理服务。利用银行便利的短期融资条件和先进的清算系统,为客户提供存取款、投资、贷款、结算、智能转账等服务。这是财富管理服务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对于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这些服务基本上免收服务费用。
其次,交易类服务。这是银行用来吸引客户的主要财富管理业务,也是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中的强项。包括人民币理财业务和外汇理财业务。
1、人民币理财,是指银行用散户集合的大基数本金购买收益高于普通凭证式国债的记账式国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央行票据等收益更高的产品。由于银行在操作上涉及了一些普通投资者无法投资的业务,像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等,其预期收益率一般高于传统的短期储蓄存款。
2、银行所拥有的庞大的外汇交易平台和金融衍生业务的交易资格是其能够设计出丰富的外汇理财产品的前提条件。外汇理财产品实质是银行利用衍生产品交易帮助客户提高资产的收益率。
再次,财富管理顾问服务。银行依靠自身在资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以及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投资建议、金融咨询等一系列的理财顾问服务。财富管理顾问服务是财富管理的高级阶段。其实施载体是一对一、一站式的客户经理服务。提供的是针对客户的预期收益率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所量身定做的、独一无二的财富管理计划。
第四,各种优先优惠措施。这是银行为稳定财富管理客户资源、争取更多的客户而设计的附带服务,可以视为餐前小食、餐后甜点。这些服务均是免费提供。作为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一般可以享受到优先办理各项业务,优先提供各种紧俏投资理财产品(如预留国债额度),享受多项业务费用减免等服务。银行的财富管理客户多属于社会中高级收入阶层,这些彰显身份的优惠服务和贵宾待遇对他们来说还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
最后,企业资产管理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资产管理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为企业提供日常财务监理、资金调拨等账户管理服务,以及为企业兼并收购、债券及票据发行、基金托管、工程造价咨询等提供顾问服务。
二、银行财富管理的主要风险
1、监管风险
目前,我国对财富管理缺乏系统的监管体系。与国外混业经营的情况有所不同,我国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产品多种多样,具有复杂交叉性、发售灵活性以及跨越监管的特性。虽然财富管理的发展弥补了产品单一化的空档,丰富了金融投资需求,但其特性使市场监管存在盲点,具有较大套利空间。监管部门很难全面、系统地对财富管理进行监管,潜在风险无法估量。
2、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的营收主要集中在理财业务,顾问服务等。银行的理财业务主要投资于利率高于储蓄存款的国债、金融债券、央行票据、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然而在产品同质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银行不得不维持收益率的走高,而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风险更高的股票、外汇、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常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财富管理的市场风险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这些证券市场的风险。
3、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信用体系的缺失,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全面了解客户、证券发行人的资信情况。由于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的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从而致使银行未能得到预期收益而遭受损失。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估不够可靠,信用评级不够全面,信用管理不够健全,征信体系尚不完善。
4、操作风险
目前,我国的财富管理正处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不少商业银行为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下达了繁重的业务指标,这就导致有些商业银行过度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员工为了完成业绩考核,扩大客户群体,增加财富管理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不惜忽略客户的风险评估,过分夸大收益,选择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符的产品,在业务操作过程中一味追求业绩而忽视了风险。
5、管理风险
财富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机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财富管理产品的业绩水平,从而影响财富管理产品的价格水平。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市场走势的经验程度、分析决策能力的强弱、投资水平的高低以及个人诚信品质等都会影响财富管理产品的收益水平。我国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才、经验、技术等甚是缺乏,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健全,管理层更是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的现象,很容易导致管理风险,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
三、银行财富管理主要的风险控制措施
1、相互协作共同监管
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富管理时,多以银证、银保联合,以及同基金、信托合作开发理财产品,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了解银行的同时还了解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有长期业务往来。财富管理不仅仅会涉及到银行业务,也需要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相关行业的协作,这就不单单是银监会所能监管得到的。这是一个跨行业的产物,需要多方人力、物力;
这也是一个跨行业的监管,需要各个行业相互协作,争取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建立功能性监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也许会放开分业经营的限制,实现各行业透明监管。
2、严格监控审慎经营
首先,要将市场风险的监管对象由本币延伸到外币,由境内延伸到境外,由表内延伸到表外,由简单产品延伸到复杂产品,兼顾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控,建立严格的风险防火墙制度。其次,要设立资金安全垫,规范组合投资比例,发展保证业务,审慎使用金融衍生品。最后,当然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地披露财富管理当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3、健全完善征信体系
全面发动社会资源,积极组织参与到征信体系建设当中,完善与征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宣传征信信息,推动征信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征信体系。不仅如此,在扩充行内征信系统的同时,也要利用合作机构的客户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互相合作。政府机构带头建设征信体系,建设信用评级机构,在做好基础业务外还要发展征信增值业务。
4、内部约束客户教育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明确风险责任和处罚力度。建立灵活、与时俱进的内部约束制度,完善授权机制,保留工作人员在财富管理业务办理中的影像,确保工作人员选择与客户背景、资产规模、投资经验、风险偏好相适应的产品进行营销,不能过度追求利益,而忽视风险。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向客户出示明显的风险揭示,组织客户学习财富管理、投资理财的相关知识,从源头杜绝操作风险。
5、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加强管理者的教育培训,施行严格的管理者准入制度,要求管理者具备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强大的分析决策能力,能够判断市场走势。加强财富管理队伍的建设,邀请专家、教师来对财富管理者进行系统化、专业化、针对性的培训,积极培养财富管理人才,满足银行业务结构战略转型,为财富管理的发展奠定基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者教育结合,规避风险。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四降一升”的困难,增长速度下降,企业利润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财政下降,企业风险上升。伴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银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疲软的现象,这就需要银行业业务结构战略转型,重点发展金融产品创新,财富管理应运而生。财富管理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银行的业务种类,提高客户与银行的粘连度,有助于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而且是银行重要的战略转型。于此同时,风险控制是财富管理的必要前提,是财富管理的奠基石。做好对财富管理的风险控制,银行才能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真正好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根本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社会责任和员工价值的统一,只有通过业务发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速度和能力相适应,规模和质量相统一,效益和安全相协调。
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两者相辅相成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始终与风险并存,因为商业银行是承担风险,并通过管理风险以获得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确定的风险偏好指导下进行,这个过程既是风险管理过程,也是风险收益创造的过程。金融史上,银行业危机的频繁发生不断地证明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2011年2月,韩国发生的釜山储蓄银行、三和储蓄银行等七家储蓄银行被勒令停业,以及出现的挤兑风潮,也说明了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旦风险管理出了问题,不但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可以说,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极端重要性。
在对待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上,主要存在两种错误思想认识。一种错误认识是,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评价和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阻碍业务发展。另一种错误认识是,通过少发展业务,甚至否定业务来控制风险和逃避风险,造成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这是由于理念更新不够,业务研究不够,知识学习不够,趋势把握不够造成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风险管理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不能因为风险管理去阻碍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的前提和目的不是纯粹地管理风险,而是为了业务发展,为了创造利润。另一方面,风险管理要合理控制银行的业务发展,保持适当的规模和速度,使收益和风险相匹配。
根本上讲,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三棱镜”的两面,形式上相互制约,实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回报股东,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员工价值。国际活跃银行对于风险管控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比较科学,十分重视“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认为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
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目标,风险管理是实现和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手段。风险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但应适度控制业务发展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银行的发展目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理念,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严守风险底线,对与风险把握不准、风险未经评估和风险认识不清的业务,坚决不做。
风险管理内外约束条件下的强化建议 商业银行经营,本质上是在一系列内外部约束条件下求解的过程,即在经济运行环境、市场竞争、行业监管等外部因素,以及银行发展战略、治理结构、股东风险偏好和回报预期等内部因素的约束下,追求股东回报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但是,风险管理也存在一系列内外部约束条件,一是要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二是要适应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三是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四是要适应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适应形势变化,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
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全面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也使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出现变化。只有加强宏观经济和行业分析研究,了解新特点,把握新趋势,适应新变化,才能把握风险管理的关键,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
展望2011年乃至“十二五”时期,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经营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进一步深化,金融脱媒现象加剧,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和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商业银行应适应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进一步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高度关注和重视2011年、2012年两年由于天量信贷投放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反弹风险,因为信贷快速天量投放和不良贷款的形成通常有2~3年的滞后期,2011年、2012年将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期。二要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长期优化调整,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重点行业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管控,强化贷后日常管理,完善风险缓释措施,防止资产质量下降。
适应经营转型,增强对业务发展的保障性
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控制风险,驾驭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业务发展服务。商业银行应按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方向,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比较优势,围绕盈利中心加快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风险管理也应适应这一变化,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处在经营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银行监管政策趋严,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过度依赖大企业、大项目贷款所产生的增长和盈利的简单发展方式等业务模式在未来将不可持续。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变自身业务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的需要。
经营转型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更具有紧迫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研究和实施业务转型,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010年末,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已提高至52%以上,信贷利差收入降至60%,投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均占营业收入的20%;2006年至2010年,连续五年以15%的信贷增速支撑了约34%的净利润增长。而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只是在近两年才开始提出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的概念,可以说刚刚起步,经营转型的概念和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
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就是逐步实现业务结构向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变,经营模式向资本约束下以效益为中心的综合经营转变,实现规模、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进一步发展资本占用低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和小企业信贷,努力以较小的资本占用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
经营转型给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经营转型意味着将从熟悉的业务领域转到不熟悉的业务领域,意味着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风险。不同业务种类的业务特性和风险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风险点、风险管理侧重点、风险管理过程,乃至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都不一样。如公司业务风险管理强调对具体客户或项目的审查和分析,授信审查中重视企业规模和现金流的分析;而零售业务风险是分散的,更多地强调整体违约率的把握,单个授信审查中则强调对借款人未来收入和偿付能力的分析。如果简单用公司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不仅不能控制住风险,还会增加管理成本。
另外,同一业务种类下,不同业务品种由于形态、特性和风险大小的不同也应适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如个人消费信贷和个人经营类贷款,在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消费信贷一般金额小、期限短,还款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收入,是公认风险较小的授信品种,对这类业务适宜通过批量化处理从整体上进行违约率控制;而个人经营类贷款一般金额较大,还款来源主要依靠经营所得,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经营类贷款不仅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要相应地进行行业和地区风险分析,不同于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
加快经营转型给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应适应加快经营转型的要求,构建经营转型条件下的风险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制度文化,实现各类风险的全面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在风险管理观念上,风险管理部门应由控制和防范风险,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由只注重风险管理,向注重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转变,更加注重走资本集约型道路。
二是风险管理部门应提前研判经营转型的重点和方向,确定各项业务发展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稳步转型,稳健发展。
三是风险管理部门应强化风险管理为经营转型服务的意识,协助业务发展部门做好对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分析,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地、主动地满足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四是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战略的传导部门和风险管理的协调部门,应从经营转型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业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订和发布前瞻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等方式引导业务发展方向,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适应监管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
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日趋严格。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监管要求既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要求是银行竞争的“游戏规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主动适应监管要求,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是为了维护银行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的普遍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这种要求其实是一种“合规要求”、“最低要求”或者“最低标准”,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只能说及格。在经营管理中,并不能简单以这种“最低标准”为目标,不要认为各项监管指标满足或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了。中小银行应以超越监管指标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中小银行要做好风险管理,还应跟踪和研判监管趋势,提高风险管理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中国银监会将加快推动“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同步实施,并行推进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工作,2011年起步,“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新的国际监管标准。2011年4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按照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监管标准统一性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动态拨备等四大监管新工具的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置了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
从资本充足率看,指导意见中,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要求是5%、6%和8%;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时,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需要的资本充足率将更高。新的监管标准将从2012年年初开始执行,新监管标准比“巴塞尔协议Ⅲ”更为严格。严格的资本监管给中小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资本补充方式难以适应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需求和监管要求。
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强学习,及时跟踪和研究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深入分析四大监管新工具对经营发展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适应发展趋势,提升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现代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各种风险相互交织,风险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标准,也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银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路线图,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也开始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工作。
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性,尤其是以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一系列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RAROC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风险管理团队提出的概念,其核心是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衡量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为非预期损失做出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真正解决了风险和收益平衡的难题。
中小商业银行应以国内外先进银行为标杆,积极推进内部评级初级法系统、风险限额管理系统等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而且创造效益,创造价值。中小商业银行应注重适应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及业务实际需求,继续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实现风险管理方法从政策管理、授权管理和经验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数量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转变。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他们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他们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他们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制定目的
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银监会已于05年12月31日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制度,系统的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办法。
第三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
叶孟昕 财务1405 201476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于银行来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也逐渐的突显出来。在本文中,主要对当前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一些加强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以期为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一些帮助。关键词 银行风险控制;现状;措施
随着经济金融逐渐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消费者在享受到诸多金融产品的同时,银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随着金融市场活跃性的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银行的风险控制增添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当前多种金融产品共存的这一背景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正在逐步的上升,因此,银行一定要重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风险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当前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1.1 社会环境所产生的风险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风险主要分为自然风险和国家政策风险两种。所谓自然风险,指的就是因为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资生产或者生命安全的风险,比如海啸、台风等风险,这些自然灾害往往都会对银行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所谓国家政策风险,指的就是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或者是经济手段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通常都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
1.2 信用风险
对于银行业来说,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之前,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或者个人必须要有抵押,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银行风险的规避,为贷款的按时收回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银行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对贷款业务进行了扩大,并且不断的增加企业的贷款品种,尤其是增加了信用贷款,比如凭个人信用来发放贷款。银行贷款品种的增加,让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因为,用来进行信用贷款的诸多资料都是可以造假的,这就让银行在贷款到期之后,很难按时收回款项。通常情况下,银行在贷款给企业时,都要求企业要出具财务报表,很多企业为了能够通过银行的审核,都会选择在财务报表上作假,甚至花费高成本请中介人员,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以便能够顺利的通过银行的审查。企业的这种做法,让银行在不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并且,贷款到期时,往往会导致银行难以收回贷款,让国家承受巨大的损失。
1.3 利率风险
对于银行业来说,利率风险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风险。所谓利率风险指的是因为市场利率的不确定变动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说,金融产品是银行所拥有的负债和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因此,一旦发生利率变动,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影响。在银行的正常经营运行中,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尤其是当利率发生波动时,对银行的支出和收入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让银行面临不确定风险。
综上所述,随着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渐的增多,因此,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加强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2.1 严格依据法律准则,规避金融风险
国家政府以及金融主管部门制订的相关法律法规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而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政府制订的金融市场准则,才能从根本上规避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必须依照国家银行金融类执行标准,而相关监管部门则必须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执法部门要在工作中对各类金融违规案件严格查处,坚决按照国家制订的法律法规执行。
2.2 精细化金融管理,防微杜渐
商业银行业务执行与风险评估的过程,都要体现出金融企业的内部执行责任。从基础业务配置与企业设置中精细化管理,并根据市场金融风险的预测方向,做好实时控制。可以根据业务流程,建立相关的产品风险设计与防范预案,在金融理财产品中需要严格贯彻以下方面:金融产品的内部可控性需要严格把关;能够根据风险预警系统适时调整。当前较发达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已经能够符合这个标准,而风险管理流程上,需要加强风险把控与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流程。
2.3 以科技辅助风险防范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企业科技投入资本,不断更新当前金融形势与金融漏洞,对当前社会金融行业违法犯罪案件进行学习和分析,优先把控金融风险控制的主动权。
2.4 从制度建设健全方面把控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运营制度需要与风险把控防范机制向结合,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金融风险问题与企业制度直接形成联动,切实做到对各类金融风险早的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补救。
2.5 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体制
商业银行必须在对社会充分负责的基础上,既要遵守相关国家经济法规,在经济适度原则的基础上,助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需要强化自身责任建设,明确企业对于社会和自身所负有的责任。
一是责任体系设计原则。主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原则、矩阵式报告制度原则、精简效率原则、相互牵制原则、协调配合原则、程式定位原则7条原则。
二是责任体系分层设计。根据商业银行层级责任制度,可以从分行与支行责任分配方面进行优化设计。首先是在各个层面上落实风险把控责任岗,明确风险责任岗的重要地位,并将风险把控与企业业务执行密切联动起来。各支行可以设置风险部门,对社会风险以及不良资产评估进行专门负责,从岗位职责方面落实风险规避。
最后要明确商业银行各个岗位职责。风险管理岗位要有清晰的岗位职责,对岗位职责和岗位授权进行严格把控,要从金融授权范围与分级中做好风险把控。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商业银行所有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因此要从健全业务管理制度中落实金融风险的严格把控,所有市场金融活动要符合社会法制准则,决不能逾越法律标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渐的增多,因此,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庄颖.论加强银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A].财税金融,2011(4):63—64.[2] 周小和.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A].浙江学刊,2004(01).[3]罗霄.论文化环境对银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支撑[J].经济师,2005(02).
第四篇: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摘 要:本文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实质入手,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三者的联系,然后采用我国15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对三者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个良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规范内部控制和防范风险,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又是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为目标。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一、前言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对于这场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很多学者、专家一开始几乎都认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美国低利率政策引发的次贷危机以及财务杠杆过高等方面诱发所致。但随着时间的深入,经济学家发现不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的内部控制才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这种背景下,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三者的关系成为了当今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
商业银行作为财务制度特殊的企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及大型股份制银行均已股权分置改革完毕,而许多中小型银行正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准备上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利率市场化,国内外金融市场上每一次波动都有可能冲击到商业银行。因而建立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将三者联系起来,对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关键。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股份制改革时间不长,尽管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有许多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做一个实证研究,力图分析出三者的关系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亟待完善的问题。
二、理论及文献综述
最初关于公司治理的相关解释可以追溯到Berle and Means(1932)提出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而形成的委托代理权责分离这一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公司治理这一理论才出现在一些国外的经济学文献中。如Fama and Jensen(1983)指出公司治理实质上研究的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核心问题是要降低代理成本;Cochran and Wartick(1988)提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企业高管、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产生的问题。通过国外相关理论的汇总,最终得出公司治理的含义为利用一定制度和机制,协调公司运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公司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公司战略发展目标,达到公司整体利用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式。
内部控制的理论则是由美国审计学家蒙哥马利提出的内部牵制演变而来。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协会针对1938年美国麦克森-罗宾斯公司造假案这一案例,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包括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控制企业的全面风险。
风险管理的由来是梅尔等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的就是减少纯粹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采取的策略就是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随后,Close(1974)将风险管理和现代管理学中复杂组织系统模型相结合,为风险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主流的理论来源。企业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进行防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要彻底理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需做进一步的分析。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目的相同,都是以达到控制风险为目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点尤为突出。其中,公司治理通过强化公司内部组织及有效的运作,进而实现事前事中的监督,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内部控制则要通过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以及控制活动等程序,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两者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降低企业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典型的高风险、高财务杠杆、高信息不对称性,因此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能否相互协调尤为重要。其一,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前提,是基础性控制手段;其二,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又可以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运作中风险管理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公司治理问题中关键要素。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风险管理更受到了足够的关注。公司治理这一制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目标、决策人及风险和收益的分配;而风险则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因而决策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决定着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实现程度。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司治理的实质是确保效益降低风险,因而,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在商业银行中,最早关于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来源于Merton(1977)提出的“道德风险论”,即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股东、高级管理处作为贷款的主要决策者,往往会因为追寻更高的利益引发风险。随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风险管理要取得实效,必须从最基础的战略、体制等方面入手,而战略、体制又归结于银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首先要设定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潜在风险,然后测试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和流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转嫁或规避风险。在COSO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就可以看出,COSO委员会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就包含着内部控制,并认为风险管理是将风险作为一个特定的要素在进行管理,侧重点在于控制风险;而内部控制的侧重点在于控制风险的方式和手段,也就说明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其实是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性的企业,本身就是在经营风险,并且深受周围经济环境的影响,单纯的银行内部控制很难达到支持风险管理的要求,必然要求银行管理层从战略高度调动银行资源,研究风险特性,度量风险危害程度,采用管理手段,也就是说要通过银行公司治理来化解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在每一次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都在不断增进抗风险能力,不断地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支撑着商业银行稳健发展。
与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建设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不仅有利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而且还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增强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
三、样本和模型设定
从上一部分的理论概述中,可以看出银行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以风险管理为主要目标,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又深受公司治理的影响。但理论大部分都来源于国外相关文献,由于我国是经济转型中的新兴国家,在银行体制和金融市场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国外的相关文献对我国实际作用有限。而在国内相关文献中,大部分学者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银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基本都以国外理论延伸为主,运用我国上市银行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很少。因此本文通过采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目的主要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数据与变量选取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锐思数据库、同花顺软件、证券之星网站以及各银行的报告,选取了中国15家上市银行2010-2014年相关数据(由于农行和光大银行上市晚,上市前数据不全,因此本文的数据从2010年开始)。
在公司治理的变量选取上,根据前面分析的公司治理组成部分以及相关文献概述,经过筛选,最终决定了商业银行董事人数、独立董事比例、监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数、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作为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指标。
在内部控制的变量选取上,目前大部分学者都是参考车迎新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实施指南》中所列的方法,即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标准,评价方法见表1:
从表2中我国15家上市银行中近5年的数据统计来看,商业银行平均内部控制得分为228.88分(满分为245分),得分最高的商业银行达到了237.26分,最低的仅仅210分。在分指标统计中,我国15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都达到了银监会规定的最低值。但有些商业银行十大客户授信比超过了30%,存贷比也在75%以上,收入成本比几乎全在35%以上,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还是存在些问题。在公司治理方面,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平均人数为15人,最多的为20人,最少的9人,这一结果也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大,决策过程越长,可能会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利。独立董事比例平均值为37.68%,最高为44.44%,最低为30%,甚至有些商业银行的独立董事比例还没有达到公司法规定的1/3,也许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还刚刚起步,很多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还没成型。监事会人数平均值为8人,最低6人,最多的商业银行有12人,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治理不完整。在股权结构方面,第一大股东控股数平均值为32.63%,持股最高的达到了67.72%,第一大股东持股最少的仅为12.68%,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平均持股为30%,最高为62.84%,最低仅为1.37%,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但是究竟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对决策影响更大,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另外,四大国有银行由于被汇金公司和财政部控制了大部分股份,因此股权集中度要远高于非国有银行。
本文继续选取ROE的标准差(SDROE)以及不良贷款率、Z-score(ADZ)作为检测风险的三个变量。ROE标准差越高,说明银行利润的波动性越大也就是银行面临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大;而不良贷款率越高,说明银行的信用风险程度高。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都没有超过银监会规定的3%的最高值,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9%。银行Z-score值表示银行破产的潜在可能性,一个较高的Z-score值表明银行破产的可能性小。15家商业银行中Z-score得分最高的有104.72分,最少的仅100分。
(二)模型设定
由于本文主要是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影响,所以公司治理涉及的变量作为本文的解释变量,而内部控制和检测风险的指标则作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此外,本文在前面也阐述了施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因此本文随后以内部控制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其和银行风险的关系。为了检测四大行与非四大行的区别,增设是否为四大行的哑变量(以1代表四大行,0代表四大行),同时增加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和资本充足率作为控制变量。最终设定模型如下:
模型1:
其中Y代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Z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X1、X2、X3、X4、X5分别代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标的商业银行董事人数、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人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数、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INta表示资产的自然对数,Dummy为一个是否国有四大行的哑变量。ε表示随机误差,表示其他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本文所有的实证统计结果都是通过stata计量统计软件完成。
四、实证分析
(一)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影响
为了能检测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影响,本文根据上一部分建立的模型,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第二列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规模与内部控制的回归结果;第三至第五列为公司治理对风险管理的影响,其中不良贷款率、ADZ、SDROE分别代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破产风险和财务风险。
从表3第二列报告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董事会人数与内部控制呈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这表示: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人数越多,内部控制越有效;而董事会人数越少,公司治理趋于无效。这是因为商业银行董事会人数越多,在决策中的可选方案则更多,最终在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监事会人数也与内部控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监事会人数越多,银行的内部控制越有效。这是因为监事会本身职责就是对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监督,而监事会人数越多能更有效的监督银行管理层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如何执行决策。另外,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和与内部控制也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数越多,公司的内部控制会越好。这是因为,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越多,能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平衡第一大股东,使最大股东的决策不会偏离太远。在控制变量中,资本充足率与公司治理也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因为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本。因此,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内部控制就越强。在其他变量中,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数与内部控制相关性并不显著,说明独立董事比例高低并不影响银行的内部控制,而我国15家上市银行的最大股东一般是国有法人或者国家控股的企业,所以无论持股多少,总是会保障银行的内部控制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是否四大行这一哑变量与内部控制也不显著,说明银行是否是属于四大行对内部控制好坏没有直接影响。
表3的第三至第五列分别表示银行的公司治理分别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破产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影响。从第三列报告的结果可以看出,董事会人数与不良贷款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董事会人数越多,银行不良贷款率越少,这是因为董事会的存在主要目的就是控制银行的风险,董事会人数越多,对贷款风险研究的程度就更深,可以有效减少不良贷款。此外,独立董事比例越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则越低。这是因为独立董事通常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与银行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能有效地对贷款授信进行分析,促使银行的不良贷款减少。此外,最大股东持股比与不良贷款率呈强烈正相关性,说明股权越集中,不良贷款率越高,联系实际不难发现,四大国有行的国家控股较集中,而不良贷款率也较股份制偏高,这是因为在四大行上市的时候,国家拿出了巨大财政充实四大行的资本金并剥离较大的不良贷款。在控制变量中,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也可以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率。在第四列的公司治理与z-score值的相关性来看,可以看到董事会、监事会人数越多,银行破产的可能性越低,具体原因上文已经有所分析,此处不再做详细概述。此外,充足的资本也可以避免银行破产。在第五列的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和较多的监事会成员也可以有效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同样在第五列还可以看出,代表四大行的哑变量与财务风险呈负相关性,说明四大行遭遇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要小于非四大行,这大概是因为四大行效益稳定,客户雄厚以及有良好的财务制度。
通过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如果拥有充实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相对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适当的股权集中度都可以帮助银行实现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与防范风险。这也说明: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保障。
(二)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在前面理论部分曾提到,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目的为防范并避免风险。因此,在这一部分同样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15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实证分析,其目的是检验出我国商业银行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否可以有效防范风险。本部分增加银行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实证结果于表4所示:
从上面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与不良贷款率、z-score值以及ROE的标准差都呈强烈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商业银行一个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帮助商业银行降低信用风险、破产风险、财务风险;帮助商业银行建设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是因为内部控制本身就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并且渗透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过程和环节。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当尽快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一来可以防范风险、二来又有利于自身发展,提升竞争力。
五、结论
本文通过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实质入手,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三者的联系,并通过采用我国15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对三者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一个良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规范内部控制和防范风险,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又是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为目标。另外,由于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目前上市的15家商业银行,这些银行无论在公司治理的先进性方面还是内部控制完善方面以及风险管理上都要遥遥领先非上市银行。因此,非上市银行应当借鉴目前上市的大中银行,积极引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治理制度尽快股改上市。上市银行也还需完善自己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力争在未来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参考文献
[1]Berle A and Means G.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World,Inc.1932.[2]Hart O Moore J.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s: members' cooperatives versus outside ownership[J].Oxfo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6,(4):53-69.[31]Kelly T P.The COSO report: challenge and counter challenge[J].Journal of Accountancy,1993,(2):10-18.[4]Kirkpatrick G.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lesson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R].OECD,Paris,France,2009.[5]Williamson O.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88,(43): 566-592.[6]安吉娃,李玉环.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9):15-17。
[7]戴亭亭,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8]付丽红.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与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9]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J].审计和经济研究,2013,(4):3-12。
[10]李艳红,贺赣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J].南方金融,2009,(5):20-25。
[11]廖继胜,刘志虹.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我国上市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4,(3):181-185。
[12]王宏,张婷.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3]姚明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关系探讨[J].金融会计,2012,(7):3-7。
Corporate Governance,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15 Listed Banks in China
ZHONG Chen XIA Ying
(Yueyang Branch of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Beginning from the emergence and essence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 among them,and then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ir correlation using relevant data of 15 listed banks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a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commercial banks can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prevent risks,and a perfect internal control sets establishing a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s the goal.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internal control; risk management; commercial bank
第五篇: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班级:13经济学六班 姓名:钟子龙 学号:20*** 【摘要】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工商业的特殊企业,其突出特点是高风险性。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展开分析,然后找出可行有效的完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当今社会的经济领域中,只要涉及到不确定因素的经济行为,都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就可以被统一划入风险的范畴。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银行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的偏离,从而出现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存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风险源自商业银行所经营的所有业务,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多个层面。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不良贷款、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等问题都时有发生。从风险成因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
1、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没有按照协议要求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从而导致银行难以按照预期实现资金补偿,并最终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2008年以美国为中心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源于贷款信用问题。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未能有效执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审核标准,直接向大量没有还款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从而致使银行表面盈利期望值上升,而坏账大幅度增加,迫使美国政府举债为金融部门作担保,并进而导致金融恐慌,引发金融危机。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运行状况来看,其信用风险除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同美国一样对于信贷信用控制不到位,以及不良贷款问题以外,银行业市场份额过于集中和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从我国银行业结构角度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占据着垄断性的主导地位,而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方式上又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这又间接导致了整个银行行业缺乏灵活经营的调整余地,使得风险分散性大大削弱,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2、利率风险
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决定了计划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在利率方面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彻底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浮动。这种控制利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国针对现行的经济状况进行宏观调控,也能够做到有效地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抵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总体的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而言,计划经济的利率会为日常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20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2007年更是在一年之间连续5次上调,除此以外,政府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还有多层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领域的风险。然而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调整不像经济社会,可以对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分析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就难以针对利率的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而致使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
3、操作风险
银行提供服务的主体是人,其服务的提供方也是人,而存在人的因素的地方必然会存在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几家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国有背景,因此在人事调动、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还残留有以前的部分问题。同时各种各样不恰当的操作流程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存在,这也给银行业务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仍然存在大量不够明确的操作,这些操作流程无论从过程上看,还是从操作结果的审核上看都缺乏必要的硬性规则和衡量办法,这就为银行机构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而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国外的金融机构而颇具中国特色,这也使得目前银行的学习和完善工作举步维艰,很多国外现成的经验和规则都难以引入,也成了一个消灭风险的障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举措分析
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在风险管理领域有所举措,但是鉴于我国经济体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成熟程度,想要进一步规避风险,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究和学习。将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工作:
1、信用规则的完善
规则的明确,可以尽量减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灰色地带,进一步增强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透明化以及客户业务接洽的透明化也有着积的意义。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能够有效执行银行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审核,从而导致了大量次级贷款的发放,以及最终大面积的坏账,迫使政府出面干预的结果,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我国银行领域。鉴于我国主要的四家商业银行都曾经是国有企业,并且一直到现在都仍然采用了国家控股的公司治理方式,因此在其行为方式也更多留存有以前国有企业的印记。在对信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银行普遍对于贷款申请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于信用的认定,通常是以贷款申请者的背景,尤其是政治背景为依据的,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出台了不同程度扶持民营经济的贷款政策,其中也包括了很多面向个体的小额贷款政策,但是从办理的流程角度和扶持力度上看,并不能说达到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建立起联网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更为广泛的大众而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流通监控制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每个经济个体的信用状态。对贷款信用的考证,应当从平时开始,包括现金的流转以及信用卡的结算等方面,而不应当从贷款申请的时候才开始对信用展开考评。
2、健全经济趋势预测
对于利率风险的规避,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没有更为合理的方法。我国计划经济为本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所改变,因此由中央银行发起的利率变动,也难以通过任何可控途径进行预测,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性。但是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中,还是可以从一定程度实现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商业银行更多投身于经济研究,这不仅仅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闭环对于改进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而规范的完善对于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次还应当落实各种规范,以自动化办公为辅助,尽最大可能服务业务办理流程和工作流程,一方面为工作过程留下可以参考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于其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想要实现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利用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切实的回避风险及限制风险可能带来的不稳定性。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也要不断地改善,才能取得相对理想的喜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2] 王爱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河北大学2009年版。
[3]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年版。
[5] 任继鸿,《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之防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