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方法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方法
(一)商业银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判别商业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在质上归属于何种具体形态。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且相互交织,需要认真地加以识别,才能对其进行有的放欠的估汁、评价和处理。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有:
1.财务报表法。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获得各种风险指标,如贷款与存款比率、资本与资产比率、负债与流动资产比率等。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不仅要分析风险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而且要对银行整个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除了比率、比例静态分析外,还要进行时期、趋势等动态分析。对具体业务,还要对与之往来的银行或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风险分析。采用综合、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才能准确地确定银行目前及未来经营的风险因素。
2.风险树搜寻法。它是以图解的形式,将商业银行风险逐层予以分解,使之可以顺藤摸瓜,最终找到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具体形态。因为风险分散后的图形呈树枝状,故称风险树。采用这种建立风险树的识别方法,商业银行可以清晰、准确地判别明白自己所承受风险的具体形态极其性质,简单、迅速地认清所面临的局面,为以后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专家意见法。这种方法操作过程是,由风险管理人员制定出调查内容,以发放调查表的方式连同银行经营状况的有关资料一起发给一些专家。专家根据调奁表所列问题,并参考有关资料各自独立提出自己的意见。风险管理人员汇集整理专家意见,把这些不同意见及其理由反馈给每位专家。经过这样多次反覆,最后由风险管理人员将意见汇总成基本趋势一致的结果。这种识别方法,既能使专家各自提出观点,互不干扰,又能使每个专家从中得到肩发,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4.筛选一监测一诊断法。筛选是指将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类,确定哪些风险因素明显会引起损失,哪些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因素明显不重要应该排除出去,监测是指对筛选出来的风险凶素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掌握这些结果的活动范围和变动趋势。诊断是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对风险进行识别。
(二)商业银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二个环节。通过风险识别,商业银行在准确判别所承受的风险在质上是何种形态后,随之需要进一步把握这些风险在量上可能达到何种程度,以便决定是否加以控制、如何控制。主要方法有客观概率法、统计估值法、回归分析法等。
1.客观概率法,是指商业银行在估计某种损失发生的概率时,如果获得足够的历史资料,用以反映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发生的经济损失,则可以利用统计的方法计算该种经济损失发生的概率。
2.统计估值法,是指利用统计得来的历史资料,可以确定在不同经济条件下,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不同风险损失程度下,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
3.回归分析法,是通过找出问接风险因素与直接风险因素的函数关系,来估计直接风险因素的方法。
(三)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环节,它具体包括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抑制和风险补偿。
风险预防,是指对风险设置各层预防线的办法。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防线是保持充足的自有资本。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将其作为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前所述,《新巴寒尔协议》规定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最低比例为8%,并对风险资产的权重提出了比较规范的计算方法。因此,要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主动调整风险资产结构,使之随时与资本状况相适应。此外,在资产份额中保持一定的准备金也能起到良好的风险防范作用。平时分期提取专项的风险补偿金,如风险基金和坏账准备金等,以补偿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
风险规避是指对风险明显的经营活动所采取的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一是决策时,事先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对超过商业银行风险承受能力、难以掌控的活动予以回避;如对于风险较大、难以控制的贷款,必须规避和拒绝;资产结构短期化,以降低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债权互换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外汇业务,努力保持硬通货债权、软通货债务,规避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二是实施方案过程中,发现不利的情况时,及时中止或调整方案。
风险分散,包括随机分散和有效分散。随机分散是指单纯依靠资产组合中每种资产数量的增加来分散风险,每种资产的选取是随机的。在业务发展正常的条件下,利用扩大业务规模来分散风险。有效分散是指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和有关的模型对各种资产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风险、收益特性和相互关系来实现风险、收益最优组合。商业银行风险分散的具体做法有:资产种类的风险分散、客户种类的风险分散、投资工具种类的风险分散、货币种类的风险分散、国别种类的风险分散。
风险转嫁,是商业银行通过保险、签订合同、转包等形式把风险部分或者全部转嫁给其他单位,但同时往往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如履约保证金、手续费、收益分成等。转移风险形式主要有:购买保险;签订远期合同;开展期货交易;转包等。
风险抑制,是指商业银行承担风险之后,要加强对风险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争取在损失发生之前阻止情况恶化或提前采取措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抑制常用于信用贷款过程,主要方法为:发现借款人财务出现困难,立即停止对客户新增贷款,尽力收回已发放贷款;追加担保人和担保金额;追加资产抵押等。
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用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资金补偿其在某种风险上遭受的损失。
(四)商业银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四个环节,它是指在取得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风险的性质、分析风险的影响、寻求风险对策的行为。
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风险效益分析法、权衡风险法、综合风险法、统计型评价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它研究在采取某种措施的情况下,需付出多大的代价,以及可以取得多大的效果。
2.风险效益分析法,它研究在采取某种措施的情况F,需要承担多大风险,以及可以取得多大的效果。
3.权衡风险方法,它将各种风险所致后果进行量化比较,从而权衡各种风险存在与发生可能造成的影响。
4.综合分析法,它是利用统计的分析法将问题构成因素划分为不同范畴的要素,对各范畴内的具体项目进行专家调查统计,评出分值,然后根据分值与权数,计算要素实际评分值与最大可能值之比,作为风险程度评价的依据。
5.统计型评价方法,它足对已知发生概率及损益值的各种风险成本及效果比较分析,进而进行评价的方法。
第二篇: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制度
Ⅹ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ⅩⅩ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本行”风险管理体系,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有效防范各 类风险,确保安全稳健运行,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文件适用于本行所有部门、机构和岗位。
第三条本文中的风险是指本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不确定 性因素的影响,使本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件风险主要包括战 略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科技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等。
第四条风险管理是指本行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合理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本行设定可承受 风险水平的科学管理方法。
第二章风险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风险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 过程,覆盖所有业务、所有部门及岗位和所有操作环节。
(二)适应性原则。风险管理与机构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 风险水平相适应,并根据发展状况适时调整,以合理的成本实现风
险管理目标。
(三)独立性原则。风险管理的机构、人员和报告路线应单独 设置,对业务职能予以制衡。(四)融合发展原则。风险管理应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以风 险管理推动业务稳健发展,确保本行价值的长期提高。
第三章风险类别和定义
第六条战略风险是指由于重大的、全局性的谋划、方案和对 策对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是影响企业发展方向、企 业文化、生存能力、企业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第七条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履约或履约 意愿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第八条流动性风险是指本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 提供融资,即当本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 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带来损失的可能。
第九条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 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本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第十条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 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 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十一条声誉风险是指由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 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第十二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本行运用过程中,由 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 声誉等风险。第十三条合规风险是指本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 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第十四条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因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 者外部法律事件而导致风险敞口的可能性。
第四章风险管理的分工和职责 第十五条风险管理分工
(一)本行董事会负责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风 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审 定本行的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关联交易的管理。董事会 下设审计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并对经营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 况实施评价。
(二)本行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的履 行情况;监督风险制度的实施,督促被认定的风险薄弱环节得到及 时整改。
(三)本行经营管理层是本行风险管理的执行主体,对董事会 负责,负责实施董事会通过的经营策略和方针。经营管理层下设风 险管理委员会,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协助经营管理层管理、控制和 监督本行风险。
(四)本行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 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经营管理层下设的风险管 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 为第三道防线。(五)本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是本行各类风险的统一管理部 门,负责组织建立和实施本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并与业务部门保持 独立。
(六)本行实行风险条线管理。具体分工如下:业务管理部为 信用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财务会计部为流动性风险、操作风 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资金业务部门为市场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 部门;综合办公部门为声誉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 门为信息科技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为战 略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各条线风险管 理部门应指定人员具体负责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工作,确 保风险得到及时识别和控制。
(七)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是本行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本机构和本部门风险管理的曰常工作,对本机构和本部门的风
险管理负责。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八)本行各部门、分支机构设立风险督导员,负责对本部门、分支机构和条线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风险管理职责分工(一)董事会职责
1.决定整体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限额和重大风险管 理制度;
2.确保本行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审慎经营,明确风险偏好并 设定可承受的风险水平; 3.批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方案;
4.确保经营管理层釆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 险,并对经营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评价;
5.组织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充分性与有效性。(二)监事会职责
1.监督董事会、经营管理层是否履行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职责;
2.监督董事会、经营管理层是否履行了风险管理职责; 3.对经营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检查;
4.要求董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纠正其损害机构整体利益 的行为并监督执行。
(三)董事会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职责
1.审议批准本行的合规与风险管理框架,制订本行的风险战略 和风险管理基本政策、合规政策;
2.审议批准本行的风险容忍度指标; 3.监督经营管理层风险控制情况;
4.定期审阅全行风险状况报告,评估本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出完善本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
5.负责关联交易的管理,确立本行的关联方,接受一般关联交 易备案,审查审批重大关联交易,控制关联交易风险;
6.检查、监督本行关联交易的控制情况以及董事、高管人员、关联人执行本行关联交易控制制度的情况,并向董事会汇报; 7.审核关联方和关联交易信息及披露; 8.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宜等。(四)经营管理层职责
1.执行董事会制定的风险战略,落实风险管理政策,制定覆盖 全部业务和管理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
2.推动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并控制风险的程序和机制,釆取 适当的规避风险、缓释风险、降低风险和分散风险的方法和措施;
3.提出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方案,保证风险管理的 各项职责得到有效履行;
4.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评估和改进; 5.按照董事会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向董事会报告风险状况、釆取 的管理措施以及风险管理长短期规划等情况。
(五)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
1.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审定本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基本制度项下的各类政策、制度和流程;
2.审定本行各类经营风险识别、计算、衡量方法,以及各类经 营风险限额及向业务条线分配风险资本的方法;
3.审议审批全辖新业务开发、新服务创新;
4.审定风险等级为中等以上的风险事件的控制方案及重大纠 正及预防措施;
5.审定本行各类资产核心风险分类标准,审议审批各类资产风 险分类结果; 6.审议审批本行不良资产诉讼,抵债资产取得、处置方案; 7.审议审批聘请或更换本行常年法律顾问; 8.审议本行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和经营风险报告等;
9.监督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政策、制度、流程及决策的落实情况; 10.经营层授权的其他事宜。(六)合规与风险管理部职责
1.负责对各类风险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 2.拟订或组织拟订风险管理的政策和制度;
3.组织对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评估;
4.牵头制定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控和缓释方法; 5.对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并根据风险报告制度进行报告;6.负责对战略风险、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管理;
7.负责战略风险、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识 别、评估、监测和报告;
8.负责制定中等以下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 施、组织制定中等以上各类风险控制措施。
(七)业务管理部职责
1.负责对本行信用风险进行条线管理; 2.负责组织制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3.负责信用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4.负责制定中等以下信用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施。(八)财务管理部职责
1.负责对本行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进行条线管理; 2.负责组织制定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制度;
3.负责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
4.负责制定中等以下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施。
(九)资金运管部职责:
2.负责组织制定市场风险管理制度;
3.负责市场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4.负责制定中等以下流动性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施。(十)综合办公室职责
1.负责对本行声誉风险进行条线管理; 2.负责组织制定声誉风险管理制度;
3.负责声誉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4.负责制定中等以下声誉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施。(十一)科技信息部职责
1.负责对本行信息科技风险进行条线管理; 2.负责组织制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
3.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的收集、汇总、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4.负责制定中等以下信息科技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施。(十二)稽核部职责 1.对风险管理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进行独立的审计监督; 2.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准确性、可靠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实施评。
(十三)风险督导员职责
1.负责推动本部门、分支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以及风险政
策、制度在本部门、机构的传导,协助编制本部门、条线的风险管 理制度、操作流程;
2.负责协助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培训和宣传;
3.负责对本部门、分支机构实施风险审查,并为本部门、分支 机构、业务条线在市场拓展、业务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风险管理、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技术与信息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
4.负责对本部门、条线、分支机构日常各项工作活动中的各类 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收集、识别和上报各种违规事件、风险隐 患等信息;
5.负责监督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并对控制措施和风险情况 进行持续监测和报告;
6.组织本部门、条线、分支机构各岗位员工实施风险排查。定 期分析评价本部门、条线、分支机构面临的风险状况,提出风险管 理控制的建议和意见,及时编制上报风险报告;
7.根据风险管理工作要求须承担的其他职责。第五章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第十七条风险识别和评估 1.本行应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对已开展和拟开展的 业务风险予以充分识别和评估,强化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完善报 告机制,有效管理风险。
2.本行各部门、分支机构应根据风险识别程序和方法,对经营 管理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主要风险,进行主动的识别,分析风险来源,确定风险的影响范围。
3.本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各部门、分支机构全面系 统持续地收集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各类风险信息,及时进行识别 与评估。
4.本行应当釆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 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 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5.本行应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 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在进行风险策略分析时,应当充分吸收 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本行经营带 来重大损失。
6.本行在开办新业务、开发新产品或设立新机构时,应事先充 分识别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与影响,由业务、合规与风险等相关部 门进行会商或会签。对决定开展的业务,应当事先制定明确的风险 管理政策和制度。
7.本行应逐步建立整体风险评估的工作模式和各类风险评估 模块的联系机制,优化改进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主 要风险的评估体系。
第十八条风险计量
1.本行应当通过对风险进行量化估计,掌握自身的风险状况,确定各种风险对本行的影响大小,并由此判断本行对这些风险的承 受能力,从而在此基础上选取恰当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 风险的目的。
2.本行应建立适合本行业务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逐步开 发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农户的评级打分卡,完善资产风险分类制 度。逐步釆用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计量方法管理信用风险。
第十九条风险监测
1.本行应当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主要风险进行持续的 监测,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变化发展情况,并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及时 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包括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残留风险和新 增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分析,釆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2.本行应当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 变动,判断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临界值。对达到 关注水平或超过临界值的,釆用调整授信政策、优化组合结构,资 产证券化等方法,达到控制、分散、转移信用风险的效果,或在风 险演变成危机时釆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第二十条风险报告
1.本行风险报告实行双线报告制度。各部门、分支机构员工发 现各类风险事项后,应及时向其所在单位负责人和合规督导员报 告;合规督导员应及时向本部门、本机构负责人和业务条线风险管 理部门报告;各部门、分支机构负责人应及时向业务条线风险管理 部门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业务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应及时向 分管领导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应向本 行经营管理层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经营管理层应向本行董事会 和上级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及监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各报告单位可 以越级上报。
2.本行风险报告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二种。
1)综合报告:是指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报告期内各 类风险与内控状况撰写的综合性报告。综合报告应反映以下主要内 容:辖内各类风险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分类风险状况及变化原因 分析;风险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2)专题报告:是指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发生(或潜在)的重大风险事项与内控隐患所作出的专题性风险报告。专题报告应 反映以下主要内容:重大风险事项描述(事由、时间、状况等); 发展趋势及风险因素分析;已釆取和拟釆取的应对措施。
第二十一条风险控制
1.本行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性质,合理确定风险应 对策略,对风险加以有效控制,实现预期的风险溢价,从而实现经 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经营目标。
2.本行针对自身特点选择灵活的风险缓释策略,创新风险缓释 方式,扩大抵押担保范围,逐步建立完善贷款风险评估与定价机制。
3.本行应综合运用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补偿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 效控制。
4.本行应加强综合风险关联性管理,逐步探索釆取资产管理组 合、银(社)团贷款等有效方式分散风险,严格控制授信集中度,明确行业风险限额,严格防范过度授信和集中授信风险。
5.本行应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基 于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决定债券投资业务的品种、交易范围、交易 限额、交易方向和方式等。确定总体限额与本行的存款规模、涉农 贷款规模和资本水平相挂钩的政策,并每年根据新增存款、涉农贷 款增量予以调整。
6.本行应完善资产保护机制,充分关注法律风险,研究完善土 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的法律保障,对抵押 担保物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对不良贷款积极釆取资产保全措施。
7.本行应系统梳理各项业务活动,合理设置前、中、后台,完 善业务流程,制定操作手册,清晰划分各流程环节的岗位职责、风 险要点、操作规范、合规要求,强化岗位相互约束与制衡,坚持关 键岗位人员的轮岗轮调和强制性休假制度。
8.本行应建立科学严密的分级授权管理体系。以书面方式确定 对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岗位和工作人员 的授权,避免存在管理盲点与空白。对于转授权,应结合本单位人 员配置和工作特点,以书面方式做出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严禁越权 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应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权限设置、授权检查和规 范化管理来防止超授权风险,凡发现被授权人有越权行为的,将按 有关处理规定予以处理。
9.本行各部门、分支机构应确保业务、财务和其他管理信息完 整、真实、准确和及时。完善交叉核对与对账制度,加强与客户、同业之间及本行内部业务台账与会计账之间的对账,规定对账频 率、对账对象和可参与人员等要求。对现金、有价证券等有形资产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盘点。加强未达账项和差错处理的环节控制,记 账岗位和对账岗位必须严格分开。建立事后监督机制,实施事后集 中监督制度。
10.本行应建立合规检查制度。应对各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经 营管理的主要领域、层面、环节和关键点的合规性进行检查,确保 经营活动符合外部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及内部程序。
第二十二条考核问责
1.本行建立包含收益和风险在内的风险绩效评价体系,合理设 置评价指标,逐步开展经济资本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绩效,提升经 营管理水平。
2.本行应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考核机制,设定合理 的考核范围、内容、标准和方法,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考核纳入 经营管理综合考核之中,考核结果与员工奖惩激励挂钩。
3.本行应建立贯穿各个业务领域以及对高级管理人员与员工 日常行为的问责制度。各业务条线要根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要 求,对各项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违规行为及造成风险 损失的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规范经营行为,确保各项 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三条风险管理文化
1.风险管理应植根于本行的企业文化,并作为董事会战略决策 和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业务条线的负责人及员工日常 工作的核心。
2.本行应建立风险为本的企业文化,树立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稳健审慎的价值观念,制定高标准的员工行为准则与职业操守,规 划企业文化渗透方案,并在本单位推行实施。本行高级管理人员应 率先垂范并引导全体员工参与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并通过激励约 束、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方式进行传播与渗透。
3.本行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风险管理的要求管理与配置人力 资源,实施主要风险岗位人员准入与退出管理制度。
4.本行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培训计划,加强对 员工从业知识、风险管理要求及道德思想方面的培训,强化案件警 示作用。
5.本行应建立员工长效激励机制,以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为导 向,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风险、发展与效益平衡的激励制度,从源头上遏止经营人员为追求自身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偏离机构长期目标的短期行为。第二十四条监督与评价
1.本行应建立独立、专业的内部审计体系。对风险管理各个组 成部分和环节进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准确性、可 靠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实施评价。
2.本行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应根据业务发展情况,聘 请外部中介机构审计,并应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 有效性。
3.本行应重视监管部门的风险检查评估与监管评级结果,依据 监管意见认真改进,并按要求向监管部门报送整改报告。
4.本行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应定期对风险管理状况组织开展自 我评估,评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发现风险管理的缺陷。评估应定 期持续进行,当经营管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重新评估。
5.本行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应根据各类评价结果对风 险管理体系进行对照研究,分析问题性质,对属于风险管理体系的 问题,应建立科学的纠偏和纠错机制持续改进,对因执行不力和违 反风险管理制度而发生的问题,应责令限期整改。
第三篇: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制度
共青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共青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风险管理体系,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确保安全稳健运行,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文件适用于本行所有部门、机构和岗位。
第三条本文中的风险是指本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本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件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科技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等。第四条风险管理是指本行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合理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本行设定可承受风险水平的科学管理方法。第二章风险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风险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所有业务、所有部门及岗位和所有操作环节。
(二)适应性原则。风险管理与机构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 风险水平相适应,并根据发展状况适时调整,以合理的成本实现风险管理目标。
(三)独立性原则。风险管理的机构、人员和报告路线应单独设置,对业务职能予以制衡。(四)融合发展原则。风险管理应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以风 险管理推动业务稳健发展,确保本行价值的长期提高。第三章风险类别和定义
第六条战略风险是指由于重大的、全局性的谋划、方案和对策
对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是影响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生存能力、企业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第七条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履约或履约意愿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第八条流动性风险是指本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 提供融资,即当本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带来损失的可能。第九条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本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第十条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第十一条声誉风险是指由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第十二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本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十三条合规风险是指本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第十四条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因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外部法律事件而导致风险敞口的可能性。
第四章风险管理的分工和职责 第十五条风险管理分工
(一)本行董事会负责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审定本行的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关联交易的管理。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并对经营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评价。(二)本行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的履 行情况;监督风险制度的实施,督促被认定的风险薄弱环节得到及时整改。
(三)本行经营管理层是本行风险管理的执行主体,对董事会负责,负责实施董事会通过的经营策略和方针。经营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协助经营管理层管理、控制和监督本行风险。
(四)本行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经营管理层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
(五)本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是本行各类风险的统一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建立和实施本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并与业务部门保持 独立。(六)本行实行风险条线管理。具体分工如下:业务管理部为信用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财务会计部为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资金业务部门为市场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综合办公部门为声誉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为信息科技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为战略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应指定人员具体负责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风险得到及时识别和控制。
(七)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是本行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本机构和本部门风险管理的曰常工作,对本机构和本部门的风险管理负责。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八)本行各部门、分支机构设立风险合规经理,负责对本部门、分支机构和条线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风险管理职责分工(一)董事会职责
1.决定整体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限额和重大风险管理制度;
2.确保本行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审慎经营,明确风险偏好并设定可承受的风险水平; 3.批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方案;
4.确保经营管理层釆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
险,并对经营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评价; 5.组织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充分性与有效性。(二)监事会职责
1.监督董事会、经营管理层是否履行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职责; 2.监督董事会、经营管理层是否履行了风险管理职责; 3.对经营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检查;
4.要求董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纠正其损害机构整体利益的行为并监督执行。(三)董事会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职责 1.审议批准本行的合规与风险管理框架,制订本行的风险战略和风险管理基本政策、合规政策;
2.审议批准本行的风险容忍度指标; 3.监督经营管理层风险控制情况;
4.定期审阅全行风险状况报告,评估本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 出完善本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
5.负责关联交易的管理,确立本行的关联方,接受一般关联交易备案,审查审批重大关联交易,控制关联交易风险; 6.检查、监督本行关联交易的控制情况以及董事、高管人员、关联人执行本行关联交易控制制度的情况,并向董事会汇报;
第四篇: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班级:13经济学六班 姓名:钟子龙 学号:20*** 【摘要】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工商业的特殊企业,其突出特点是高风险性。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展开分析,然后找出可行有效的完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当今社会的经济领域中,只要涉及到不确定因素的经济行为,都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就可以被统一划入风险的范畴。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银行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的偏离,从而出现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存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风险源自商业银行所经营的所有业务,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多个层面。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不良贷款、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等问题都时有发生。从风险成因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
1、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没有按照协议要求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从而导致银行难以按照预期实现资金补偿,并最终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2008年以美国为中心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源于贷款信用问题。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未能有效执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审核标准,直接向大量没有还款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从而致使银行表面盈利期望值上升,而坏账大幅度增加,迫使美国政府举债为金融部门作担保,并进而导致金融恐慌,引发金融危机。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运行状况来看,其信用风险除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同美国一样对于信贷信用控制不到位,以及不良贷款问题以外,银行业市场份额过于集中和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从我国银行业结构角度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占据着垄断性的主导地位,而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方式上又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这又间接导致了整个银行行业缺乏灵活经营的调整余地,使得风险分散性大大削弱,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2、利率风险
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决定了计划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在利率方面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彻底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浮动。这种控制利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国针对现行的经济状况进行宏观调控,也能够做到有效地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抵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总体的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而言,计划经济的利率会为日常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20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2007年更是在一年之间连续5次上调,除此以外,政府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还有多层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领域的风险。然而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调整不像经济社会,可以对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分析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就难以针对利率的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而致使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
3、操作风险
银行提供服务的主体是人,其服务的提供方也是人,而存在人的因素的地方必然会存在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几家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国有背景,因此在人事调动、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还残留有以前的部分问题。同时各种各样不恰当的操作流程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存在,这也给银行业务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仍然存在大量不够明确的操作,这些操作流程无论从过程上看,还是从操作结果的审核上看都缺乏必要的硬性规则和衡量办法,这就为银行机构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而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国外的金融机构而颇具中国特色,这也使得目前银行的学习和完善工作举步维艰,很多国外现成的经验和规则都难以引入,也成了一个消灭风险的障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举措分析
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在风险管理领域有所举措,但是鉴于我国经济体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成熟程度,想要进一步规避风险,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究和学习。将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工作:
1、信用规则的完善
规则的明确,可以尽量减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灰色地带,进一步增强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透明化以及客户业务接洽的透明化也有着积的意义。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能够有效执行银行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审核,从而导致了大量次级贷款的发放,以及最终大面积的坏账,迫使政府出面干预的结果,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我国银行领域。鉴于我国主要的四家商业银行都曾经是国有企业,并且一直到现在都仍然采用了国家控股的公司治理方式,因此在其行为方式也更多留存有以前国有企业的印记。在对信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银行普遍对于贷款申请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于信用的认定,通常是以贷款申请者的背景,尤其是政治背景为依据的,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出台了不同程度扶持民营经济的贷款政策,其中也包括了很多面向个体的小额贷款政策,但是从办理的流程角度和扶持力度上看,并不能说达到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建立起联网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更为广泛的大众而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流通监控制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每个经济个体的信用状态。对贷款信用的考证,应当从平时开始,包括现金的流转以及信用卡的结算等方面,而不应当从贷款申请的时候才开始对信用展开考评。
2、健全经济趋势预测
对于利率风险的规避,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没有更为合理的方法。我国计划经济为本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所改变,因此由中央银行发起的利率变动,也难以通过任何可控途径进行预测,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性。但是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中,还是可以从一定程度实现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商业银行更多投身于经济研究,这不仅仅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闭环对于改进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而规范的完善对于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次还应当落实各种规范,以自动化办公为辅助,尽最大可能服务业务办理流程和工作流程,一方面为工作过程留下可以参考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于其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想要实现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利用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切实的回避风险及限制风险可能带来的不稳定性。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也要不断地改善,才能取得相对理想的喜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2] 王爱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河北大学2009年版。
[3]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年版。
[5] 任继鸿,《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之防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五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近,中国银行业也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巨头的强劲挑战。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将与日俱增。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如何防范和管理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尽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及在与跨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资本 监管手段
一、风险管理是核心能力
现代商业银行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能说明,风险管理能力是核心能力之一。面对日益多元与波动的全球金融市场,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学习在更为复杂的风险环境中生存。商业银行能否愿意承担并且妥善管理风险,直接决定银行的盈亏和生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有所改进,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和发展来看,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依然严峻,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2)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银行的清偿能力。流动性风险可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
革,商业银行将成为真正按市场化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的游戏规则,那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顺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必将被淘汰出局。到那个时候,缺少了国家信用支持的我国商业银行必将有一些会陷人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
(3)操作风险。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银行机构越来越庞大,它们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银行业务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IT技术的高度依赖,还有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可能带来很大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而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于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提款担保或代理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据统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国股市券商亏损面越来越大,数额在不断加剧。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有些风险可以通过制度上的合理设置和优化予以防范,有些可以通过金融技术和金融工程进行防范和化解,有些则可通过制度与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降低风险。
从国外金融业的实践来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普遍原则是:不消极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度量风险、管理风险,并通过合理地承受风险来获取与风险相匹配的风险回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其风险管理的范围,就地理概念而言,覆盖其全球范围内面临的所有可控风险;就业务流程而言,贯穿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并且利用大量的数据模型等工具对风险进行实时和定量的分析,在整体上提高了银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并获取相应的风险回报。在这些国际先进银行内,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已经日益形成一种文化,渗透进入员工的日常决策和行为。
二、新资本协议与风险管理
2004 年6月26日,十大工业国银行监管机构主席Jean-Claude Trichet 在国际清算银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代表十大工业国的央行和银行监管机构首脑宣布,经修改后的资本充足框架获得通过。这份被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定名为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体现了上世纪90 年代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成果,继承了第一次巴塞尔资本协议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银行体系安全完善原则,历经长达6 载全球咨询、3 次大修改、3 次定量测算,至此终于定稿了。随着新协议的公布,落实新协议的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全球银行业与监管机构也就更为积极的展开相关工作。
新巴塞尔协议主要有三大支柱:
一、最低资本要求。即要求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二、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即加大对银行监管的力度,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三、市场约束。即对银行实行更严格的市场约束,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按照新协议的架构,银行按第一支柱评估自己的资本充足性,监管者按第二支柱检查银行 的这种资本评估工作,市场披露则作为前两支柱的补充。
银行要达到新协议要求,不仅要达到第一支柱的资本计算要求,还要满足第二支柱监管要求、第三支柱信息披露的要求。第二支柱的监管检查促使银行开发及应用更好的风险管理技术监察及管理风险。采用内部资本模型的银行须做好满足第二支柱监管要求的工作,如:将内部评级系统与策略及业务计划相结合、提高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对第二支柱合规格要求的认知及意识,提升资讯系统,满足监管统计报告的披露要求,保证有足够的书面政策及规章制度,向监管当局证明合格状况,主动接触监管部门了解新协议的落实计划、积极参与新协议落实计划的商讨,反映银行意见和关注问题。
三、风险监管的重要举措
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也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现代银行是在一个整体性的金融环境中运行的,单家银行的问题常常就引发出全局性后果,所以当代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比倾向于强调对银行金融活动进行
整个行业性的外部监管。同时,银行业的实践也表明,仅仅依靠银行本身的内控制度也不足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为了有效防范风险,提高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在强化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同时,加强外部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下将着重从银行资本管理的角度来探讨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国际金融界对银行监管的外部监督问题的研究动态,进而研讨我国银行风险外部监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
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对银行机构的组织管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技术问题。先进的技术工具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精确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在对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时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是具体落实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步骤,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界大力探究的一个领域。目前国际上已经发展出了许多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和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对银行风险进行识别、衡量的应用技术。目前,市场上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往往过多依赖于演绎推论与直觉判断,不能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尤其是风险管理技术中,关键的风险查勘及评价报告的编写等工作,更是缺乏系统的工作程序、评价平台和报告编写模式。因此,需要加强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手段的引进吸收,并加强国家合作,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总结
根据目前对风险管理问题的认识,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现状,个人认为建设中国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依靠一两个措施就能实现的。必须综合地运用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方法,积极采用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才能改变现状,达到严格风险管理的目的。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在国际国内它都还处于一个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今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继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并扩大风险管理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运用内部控制的方法,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完整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王琳,2007.09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