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要有新高度 落实要有硬措施
认识要有新高度 落实要有硬措施
省委、省政府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之后,又召开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专题会议,多年未有。彰显了省委、省政府积极主动应对新常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更好更优发展环境的努力和决心。同时也说明,我省优化发展环境效果还不明显,工作进展还比较慢、落实力度还不够。全省上下要以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为契机,站在全省大局的高度认识和重视优化发展环境,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全省的工作重点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拿出具体贯彻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打造新优势,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上凝聚新风气,靠环境优势壮大发展优势,力争在新的发展中赢得更多主动。
环境就是生产力,抓发展首先要抓环境。近年来,我省抓住了许多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积累了许多有利发展的新优势,但是,一些困扰和羁绊龙江发展多年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诸如,服务不优、效率不高的问题,工作拖拉、庸政怠政懒政的问题,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慢办、拖办或不办的问题,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不讲诚信、不践诺言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地破坏了龙江的发展环境,制约了龙江经济健康发展。追根溯源,这些问题有思想认识上的不充分,有制度建设上的不完善,更有实际操作上的不到位。好的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是党风政风好转的具体体现,是检验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没有好环境,不仅投资者不来,来了也留不住,再多的优势也会丧失,再好的机遇也会错过。优化环境,就是要抓服务质量、抓办事效率、抓政策落实、抓诚信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必须按照“三严三实”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敢于较真碰硬,抓好重点整治。优化发展环境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只有“铜拳铁臂”才能打破各种利益“藩篱”,只有“铁嘴钢牙”才能啃下各种“硬骨头”。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采取实在管用的硬措施,从龙江发展最紧迫的关键处着手,从市场主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推动优化环境工作尽快取得实效。毋庸讳言,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查处破坏发展环境行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怕自曝家丑不愿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多数企业也存在着不敢反映问题、怕“一把赢、把把输”的心理。动真的、来实的,就是要加大惩处力度,对领导干部妨碍企业发展、插手工程建设、干扰招投标,对公职人员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做到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厉惩处、决不手软。让破坏环境的人付出代价,让那些想伸手的人不敢伸手。
解决环境不优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治本,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集中整治的同时,要从制度建设入手,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对于现在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手续繁琐等问题,该下放的下放,该削减的削减;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制度,要解决行政部门“只挂号、不看病”的问题,解除企业和群众在部门之间的来回奔波;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诉制度,拓宽企业投诉渠道,坚决整治到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吃拿卡要以及违法乱纪行为;进一步推行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实权部门、要害岗位要定期交流轮岗,防止利益固化、降低廉政风险。
优化发展环境,重在落实、贵在行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风气、面貌,当地就呈现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好的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是党风政风好转的具体体现,是检验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抓好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贯彻落实,关键的就是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地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部署、亲自推进,把优化发展环境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教育实践活动和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结合起来,切实把《意见》确定的任务落实落靠。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又要有夙夜在公、加快发展的责任担当,不能只想当官不干事,只想揽权不担责,为官不为就是最大耻辱。
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优化发展环境始终是龙江改革发展的“硬道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工程,努力把龙江打造成为环境佳地、政策洼地、服务高地、投资宝地。让优化环境成为龙江全体人民的高度共识与自觉行动,让每个部门都成为“好环境”、每名干部都成为“好环境”、每位群众都成为“好环境”。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凝神聚力、上下齐心,创造条件、创优环境,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就一定会向龙江聚集,更多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就一定会在龙江涌流,一个发展向好、环境优越的龙江,必将近悦远来、风生水起。
第二篇:班主任要有
班主任要有“课程观”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没有固定的模式,如何去做真的很难把握。见识了诸多的优秀班主任后,笔者有一个感受,那就是他们的班主任工作总是一套一套的,有的甚至有比较明显的体系。因此,笔者有一个感悟:班主任要有“课程观”。这样工作起来才会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班主任工作没有现成的教材,班主任工作的时候,最好自己开发教材,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班主任可以先收集与感恩相关的资料,然后对学生进行教育。感恩的理由、案例、文章、歌曲、视频等都可以作为教材,班主任最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最好汇编成教材,学生人手一册,那样学生就可以经常学习。班主任在这样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班主任工作教材,不仅方便自己,对他人更是一个绝好的借鉴。
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之前,基本上没有什么准备,很少有像学科教师一样“备课”的。工作后,他们更没有“课后反思”。这样不利于材料的收集、整理、积累,不利于后期的研究与提升。如果班主任老师在开展班级活动的时候,事先备个“课”,把活动的目的、重点、材料、形式、过程等都认真的思考并写下来,活动的成功率一定会更高,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会效果更加明显。活动后,留下记录文字,有回顾与总结,这样对日后工作的开展一定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班主任如果有“课程观“后,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就是“课堂”上我们就会去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试想,如果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我们把每个环节都考虑周全,全方位地提升。那么长此下去,相信我们会逐渐拥有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教材,逐渐有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体系。这样我们就距离专业化不远了。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班主任工作本来应该属于“课程”的范畴,只是目前大家都没有这个意识而已。希望广大的一线班主任老师努力参与到班主任工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来,规范教育行为,实现德育工作新的跨越。
第三篇:要有耐心
要有耐心,学会欣赏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体会
《孩子,你慢慢来》,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抓住了我的心。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这句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给了我无限的感动,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们慢慢来,让我们耐着性子学会等待。
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爱的气息,读着读着,一股暖流慢慢飘进了我的心房。这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的两个孩子的成长的散文,简单的文字,浅显的语言,母亲的想法,孩子的天真,在书中表露无疑,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谈论关于教育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在叙述发生某件事情时,母子间的反应和对话,非常的生活化。龙应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她自己的教育方法,用温情引领孩子认识世界,鼓励他们自由、理性地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地成长。她随时随地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自然万物——天上的云、路上的车……这些文字是那么地朴实、细腻,简洁地还原着一幅幅岁月画面,没有议论、抒情、感慨,只是简洁的描述,让读者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若有所思。
孩子的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母亲慢慢地走。作者有时也有迷惘:要不要孩子在台湾的幼稚园接受一点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怎么跟孩子解释“神话、迷信、信仰”的不同?作者所有的爱都在细微,耐心中付出。作者懂得:爱,必须对幼小生命尊重,尊重缘于平等——从孩提时代起,就告诉他:你的名字叫做“人”。也因此,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不会简单地去粗暴指责,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正直、诚实、优雅和担当……
这是孩子的成长手记,也是极好的启蒙日志。温情的教孩子看这个世界,鼓励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平常琐碎的句子,也因为有爱而动人。长长的成长之路,要慢慢的让孩子吸收丰富的营养,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同情、诚实、优雅和责任,收获友谊和爱。
孩子对于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漫长的孕育之苦,随着一个小生命的出现化成无限的甜蜜和喜悦。小小的身体将带着女人的烙印,延续着她的情感,他们彼此陪伴,以全新的心情体验生的痛楚和喜悦。她觉得那个生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是自己跨越生死迎接到的宝贝,他将是她的全部。我细细的看过她写的每一段亲身体会,当我再经历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真实,她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
“孩子,你慢慢来!”给了我很多启发,是啊,你慢慢来,慢慢的等你长大!作为一名母亲,有了宝宝以后,我看见别的孩子,会有一种忍不住的关心,一种出自母性的表现,不像曾经的我,对别家的孩子提不起兴趣,因为那时自己还没有成为母亲,对小宝宝的感情也是从自己的宝宝身上开始培养起来的。
当大人觉得对于小孩该学习什么,该了解什么,总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小孩的身上、脑海中。可曾问过小孩的意愿?也许小孩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但不代表没有自己的意识;也许动作很慢,但总有做好的时间,不要看到慢腾腾,就强加其成人的模式。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反思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很大声。我是否能够细声细气地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我的建议。我是否能不批评学生,而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充满欢乐。老师要带给他们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该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起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
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享受孩子一朝一夕的变化!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片段,享受孩子一喜一怒的真实!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长长的路,健康地走!
第四篇:语文要有语文
语文要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教师应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何谓“语文味”?一是“读”味;二是“语”味;三是“文”味。
一、“读”味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几千年来,中国百姓都把孩子上学叫作“上学读书”,它强调的是“读”。“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古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语文课是一门“抑扬顿挫”的艺术,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读要贯穿教学整体。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多种形式的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范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也是课文教学的第一件大事。范读者绘声绘形绘色,听者入情入景动容,能使书面文学转化为口头文学,让学生欣赏,让学生陶醉。实践证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培养学生对阅读对象或课文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人文情感。
要上出语文味,朗读教学要把握三点:
1.把握作品朗读的总基调。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时要宏观地把握,并对其整体态度、情感进行准确处理。
2.注重朗读的语气。朗读的语气有:悲伤、高兴、愤怒的情感语气;有不同人物、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语气;还有叙述性语言,对话式语言,描写性语言等多种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语气。它不仅赋予语句以抑扬顿挫的特点,而且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调动听者的情绪,塑造某种意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体现朗读的个性化。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因此,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我们不能强求学生统一的朗读技巧,而要让每个学生有所体验,真情流露,将自己的发现、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其基本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教学中培养默读习惯,训练诵读技巧,传授背诵方法,讲求教师的示范背诵,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披文以入情,充分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
二、“语”味
语文课姓语,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基本。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品味比较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语文课要关注文字,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要“着眼于精神,着力于文字”。重视文字语言的赏析,就引入了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体悟的源头活水。1.品“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透过题目,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作者的观点„„文章,通过题目这一眼睛,向读者暗送秋波,眉目传情。课文教学的第一步,就要品读文题,抓住了这一点就牵住了牛鼻子。如《抄检大观园》解题——“大观园”是作者曹雪芹融中国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在书中设计创造出的一座精美绝伦的园林艺术形象,是《红楼梦》里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是一片寄寓作家美好理想、较少受封建礼教束缚浸染的净土,是女孩子们和宝玉栖息、成长的一方绿洲和乐园,是人间的桃源仙境。“抄检”,搜查并没收,是课文“文眼”所在,包含“抄检的起因”“谁抄检谁”“抄检什么”“抄检过程”“抄检结果”等问题。所有教学问题都可由文题而生。2.品“词语”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句与跟他相近词句进行比较,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比较,推敲感悟课文语言,对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增强教学境界的艺术美,浓化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极为有利。如“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来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为什么用“摩着”而不用“摸着”,“摩着”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而“摸着”只是接触一下。一个“摩着”、一个“呆笑”极尽其下流相,尽显其欺软怕硬之态。词语是构筑语言的材料,品词语是学语言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品动词,品形容词,品副词,品有特殊含义的词。
3.品“语句”
理解性探索阅读是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一步,只有对关键句、重点句理解透彻,才能准确把握文意;只有弄清疑难句,才能扫清理解全文的障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必考点。品句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如《宝玉挨打》一文中,贾政有三次哭,他为什么会哭?通过品语句就能品出“泪如雨下”是绝望的泪;“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是痛失长子的剜心的泪;“跪下含泪”是孝母之泪。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伤心,细究其因,不难理解,贾政和宝玉的冲突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宝玉挨打只是悲剧的序幕、挽歌的序曲。4.品“语段”
品读文章要抓重点句段、疑难句段,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遵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的原则。如《宝玉挨打》中王夫人哭劝贾政中的对话:“王夫人哭道„„岂不事大。”王夫人搬出“百善孝为先”的大原则,给贾政扣了一顶不孝顺母亲的大帽子。贾政以“孝”之矛攻王夫人“孝”之盾,他强调“孝”的另一层意义:“贾政冷笑道„„以绝将来之患!”他强调生养了不孝逆子,将给家族带来祸患,这比起让母亲生气的小不孝是更大的不孝。王妇人又怎样回应呢?她说:“老爷虽然„„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王夫人从“孝”的更高一层含义向贾政发出警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自己将近五十岁,不能再生育,大儿子又早死了,勒死宝玉,就等于断绝门庭香火。王夫人用眼泪保护宝玉,不仅打动了贾政,唤回了贾政心中的温情,救下了宝玉,也哭出了自己的心事:保护宝玉实际上也是保证王夫人在嫡庶之争上取得胜利的关键,同时也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
三、“文”味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文”字。文就是要有文采,有文采就是美。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1.语文教师的语言之美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艺术的语言、情感的语言、示范的语言。教师讲课时一要干净利索,精辟扼要,一针见血地突破关键性知识,不可拖泥带水,切忌说破句、说颠倒等不合语法的现象和不时插入“嗯嗯”、“那个这个”之类的衬词。二要文雅,要饱含情感,有文味、激情燃烧是语文课堂永恒的魅力。三要配合手势和表情,以恰到好处的手势和表情配合讲课,尽力做到神采飞扬,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切忌动作过大,形似表演,语文教学要门道,不要热闹;语文教学要表现,不要表演。追求艺术语言的境界,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②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③语速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具有语声美;④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2.课堂教学的导入之美
有人说,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授课就要精心设计,审时度势,在开篇引导、课堂指导、收尾诱导上狠下一番苦工夫。开篇引导,即导入新课。导语设计既要新颖,又要简练、生动、有文采、有感情,还要富于变化。有时介绍背景,有时创设情境,有时提出问题、巧设悬念,有时直接审题、开门见山。虽有定法,但无定式,不断变化,以求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3.课堂教学的提问之美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4.课堂教学的风格之美
语文教师人格、品格、师德的高尚,是影响和制约语文教学风格的决定因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浓郁与丰富,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基本因素。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的表情、体态、风度,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外显要素。语文教学风格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深沉含蓄,有的热情奔放,也有的是两种融合和重组,成为中间型、浑融型的教学风格。既庄雅又谐趣,既严谨又潇洒,既雄健又委婉,既蕴味又明畅,既善表演又善导演,这恰恰是语文教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艺术并不深奥莫测和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去攀摘语文教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它是思想的花朵,是情感的枝叶,是盛载智慧的容器,是语文素养得以飞翔的翅膀。我们应以语言教学为基本,不断丰厚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教育陶冶人文情怀的能力。语文教师们,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吧!
第五篇:落实《决定》要有“闯劲”,更要有“韧劲”
尊敬的党组织: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公布,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无论是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改革的力度,可谓前所未有,成为指导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勇于担当的气魄。贯彻落实《决定》,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一种锐意进取的“闯劲”,更要有一种百折不挠的“韧劲”。
不图一时之快。《决定》既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又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法、路线和原则方针,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改革不是一味冒险,也不是盲目冒进,特别是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时候,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更要慎之又慎、步步为营,而不能操之过急、一步到位。这就需要在改革中稳中求进,做到既要谋变、也要求稳,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充分考虑各方因素,避免社会震动过大,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健康有序推进。
不搞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我国改革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发展以后的问题;既有转型升级的问题,也有公平正义的问题,还有保护环境的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既相互关联,也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轻而易举,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可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和羁绊。《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六大方面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其程度之复杂、攻坚之困难,都超过以往。在“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情况下,每一项改革都要涉险滩、打硬仗,既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又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而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更大的干劲和韧劲来推进改革,破解转型发展的时代课题。
不求一劳永逸。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丝毫不比不发展时少,需要用进一步改革的方法来纾解。正如《决定》所强调的那样:“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永不自满,决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锲而不舍地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分策略,七分执行。贯彻落实好《决定》,应该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把“闯劲”与“韧劲”有机结合起来,使宏伟蓝图既落地生根、又开花结果,让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真正成为惠及亿万群众的红利。
汇报人:xiexie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