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23:0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第一篇:山西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号: 晋政办发[2006]81号

发布日期: 2006-11-1

5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山西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十五”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快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相继制定了《山西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规定》、《山西省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关于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的决定》、《关于落实煤矿安全责任预防重特大事故发 生的规定》等一系列安全生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问责制度,严肃事故处理;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和行 政执法力度,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对事故多发、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行业和领域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生产经营秩序和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2002-2005年,全省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逐年下降。“十五”期间,山西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5%,而煤矿年平均死亡人数占全国煤 矿年平均死亡人数的7%;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2004年首次降到1以下,2005年降到0.902(全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 2.811)。

“十五”期间全省安全生产相对指标情况

年 亿元GDP死亡率 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人死亡率 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

2001 1.79 7.24 1.66

2002 1.86 8.02 1.24 2003 1.52 8.02 1.18 2004 1.2 7.69 0.98 2005 1.09 7.4 0.902

在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

(一)伤亡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

近年来全省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表明:各类事故总量大,重特大事故频发,职业危害严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事故总量居高不下。2001-2005年,全省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从2001年的3631人上升到2005年的4510人(见下图),年平均增长率为5.6%;各类伤亡事故造成平均每年死亡4200人,受伤1万人以上。

2001年-2005年全省各类事故死亡人数

2.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2003-2005年,全省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313起,造成1883人死亡,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 事故35起,造成787人死亡。重特大事故平均每年发生104起,不到4天一起。这些事故损失惨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3.职业危害严重。据卫生部门统计,截止2002年,全省累计检出尘肺病患者3.5万余例,累计因尘肺病死亡近8500人,病死率为24.3%。目 前,全省有近1万个厂矿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高达71万人以上,农民工已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受害群体。

4.煤矿和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问题尤为突出。

煤矿:在工矿商贸企业事故中,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最多,重特大事故突出。2003-2005年煤矿事故共造成1471人死亡,占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 数的76.5%,占各类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1.2%,平均每年死亡490人;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多发,平均每年发生31起,占工矿商贸企业重特大事故总起数 的69%;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9起,占工矿商贸企业特大事故总起数的93%,占全省各类特大事故总起数的75.8%。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事故总量大,死亡人数多。2003-2005年平均每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5569起,占各类事故总起数的81%;共造成11033人死亡,占各类事故总死亡人数的84%。

各类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不仅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也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

(二)主要原因

1.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重经济、轻安全的倾向,忽视安全发展。安全生产未能纳 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还没有落到实处,安全生产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企业的自觉行动。

2.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多、小、散、乱现象严重,全省规模以下企业比重 大。许多企业长期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欠账严重。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一些老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全省重大危险源分类、分布不清,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监控管理体系;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故隐患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3.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随着政府机构的调整,部分行业主管部门撤销,这些行业的安全管理弱化。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存在监管力量和工作经费不足,监管手 段落后,执法队伍建设缓慢等问题。部分专业监管部门的监管条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合力。

4.安全生产责任不够落实。一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混乱,甚至有些企业无视法律法规,不顾职工生命安全,违法违规生产。部分地方和部门安 全监管监察措施不到位,执法不严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查处不力。在一些地方、行业和领域存在着失职渎职,甚至徇私 舞弊,纵容和庇护非法生产行为。

5.安全生产基础支撑力量不足。目前,我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信息化水平低,尚未建立起全省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基 础设施落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果转化、应用率低。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培训方式和手段落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救援装备落后,应急管理薄 弱,应对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差。

除上述原因外,安全生产工作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不断深化的步伐以及安全生产历史遗留问题的凸现,也是造成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

(三)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一五”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将依然艰巨。我省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省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在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和领域,安全保障水平低的企业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从业人员结构不断变化将增加安全管理的难度。我省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和人员流动性加 快,而安全培训教育又相对滞后,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差,难以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3.事故风险转移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包括省内一些危险性较大的产业将逐步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城市向农村转移。这些变化加大了事故风险,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不断得到加强。

4.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使安全生产面临新的考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稳定因素,煤、电、油、运要素供求不平衡,煤炭等基础产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的问题将严重存在,安全生产压力增加,面临新的考验。

目前我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正处于事故易发期。“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应对新出现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 势,必须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要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订切实可行 的阶段性目标,遏制事故增长和高发的态势,尽快实现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管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落实安全责任,依靠科 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安全发展,实现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二)总体目标

1.控制指标

到2010年,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事故总量下降,全省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年均下降8.3%,期末比2005年下降35%以上;

(2)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5%以上;

(3)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起数比2005年(发生15起)下降20%以上;

(4)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年均下降2.5%,期末下降到0.8人以下;

(5)职业危害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

2.工作目标

(1)各级人民政府工作目标

负责所辖区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所需的工作人员及经费,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例会,每年组织两次综合性安全生产大检查。

对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要坚决关闭取缔非法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小厂、经营网点;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地区重大安全事 故隐患进行治理,采取相应对策、措施进行整改,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督促企业按有关规定提取、使用各项安全经费; 职工安全培训教育率应达到100%。要制定完善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适时进行演练。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及时报告,积极组织抢险,不得隐瞒不报、慌报或者拖延报告;对发生的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调查,严肃处理,及时结案。

(2)生产经营单位工作目标

具备《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类人员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 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完善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为从业人员提供符 合标准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按规定及时、如实报告,并立即组织抢救。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 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使用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必须按照国家 有关规定,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采取监控措施,定期进行检查、检测、评估,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 的应急措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必须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必须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未取得许可证,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三)到2010年重点行业和领域目标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年均下降2.5%,期末下降到0.8人以下,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起数比2005年(发生10起)下降20%以上。

建筑:死亡人数比2005年(死亡14人)下降10%以上。

特种设备:万台设备死亡人数控制在0.8人以下。

火灾:死亡人数控制在零增长,十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19以下。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0%以上。

铁路交通(含路外):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

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强化对煤矿的定期监察、重点监察和专项监察。严格安全生产准入,严厉打击违法开工建设、违法组织生产的行为,查处事故背后的 失职、渎职及腐败行为。加大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和对停产整顿矿井的监管力度。加快煤矿资源整合力度,调整改造中小煤矿,推动煤炭企业改造重组和大型煤 炭基地建设。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内的小型煤矿数量减少70%,30万吨以上矿井产量要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规范矿山开发秩序,所有煤矿全部实现正 规开采。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重点支持晋城矿区、阳泉矿区、柳林矿区开发利用示范项目。

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安全费用提取及使用、风险抵押金、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等制度。加强煤矿企业技术、设备、工艺和现场等 基础管理。全面推行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改善企业安全管理状况。加强对煤矿瓦斯、矿井火灾、水害等主要灾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治。加大瓦斯治理力度,推进“先抽后采”,提高瓦斯抽采率,鼓励和扶持瓦斯综合利用。对通风、防灭火、防尘等系统及主要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开展矸石山灾害防范和治理及 综合利用。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使煤矿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有较大幅度下降。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解决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差、事故多发、管理水平低、生产秩 序混乱、规模小、违法开采现象严重等安全生产突出问题。

(二)减少交通事故总量

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四级道路交通安全组织协调机构。开展“平安畅通县区”活动。实行重特大交通事故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道路设计和 建设安全审核机制,强化机动车安全检验制度,建立健全机动车辆缺陷召回、机动车安全认证、机动车强制报废、机动车注册和驾驶员考试登记等制度。继续治理超 载超限,严查、严管车辆超速、驾驶员疲劳驾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强行超车、占道行驶以及拖拉机、农用车、货运汽车违法载客、无牌无证上路行驶等容易引 发道路交通事故的严重违法行为。加强事故多发时段、路段的路面监控和执法。

严格对重、中型货车和大、中型客车的安全检验,保证大、中型客车检验率达到100%。对无牌无证车辆、逾期不检验车辆、达到报废标准和非法拼、组装的车辆,依法严格处罚或采取强制措施。

加强对山区急弯、陡坡等险要路段的治理,加大投入,重点改善危险路段的安全状况。加强交通安全设施管理,逐步完善国道、省道主要交叉路口的交通标志标 线、交通控制设施建设。新建、改建道路的交通安全设施要与道路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在城市逐步采用智能交通系统,提升交通安全控制和管理水平。

交通部门加快旅客运输、危货运输全球定位系统(GPS)安全监管服务系统建设,实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动态管理。深化旅客运输、危货运输市场专项整顿,加强道路运输企业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对从事危险货物公路运输单位的规范管理,从驾驶人、押运人和车辆技术安全状况等环节上强化资质审核机制,大力推进道路 运输组织结构和运力结构调整,提升运输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

(三)深化专项整治,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监督管理

进一步深化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继续关闭取缔非法 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依法整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原则,防止反复,提高整治效果。在治理整顿的基础上,强化监督检查,引导企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安全生产。严格执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等行业 和领域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工艺、设备,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冶金工业坚决依法关闭安全隐患多、污 染严重的小炼铁、小炼钢、铁合金企业;电力工业逐步依法关闭单机容量较小的常规燃煤机组。

非煤矿山:整顿关闭违法生产的非煤矿山企业。通过联合、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推动非煤矿山企业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生产,在两年内 非煤矿山企业数量减少10%。对重大危险源进行重点监控,加强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对山体滑坡、水害等灾害开展有效防治,对设计 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或设计主坝高60米以上的尾矿库,全部建立完善安全监控系统,逐步建立尾矿库等的安全监控体系。

危险化学品: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协调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选址规划的管理,重点对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危险化学品生 产经营单位,采取“关停、治理、搬迁、转产、限产”等措施进行整治。对化学工业园区开展区域风险评价和安全规划,提高化学工业园区的科学布局及区域安全水平。对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剧毒溶剂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及运输过程实行严格监控,逐步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及运输过程实时监控系统。推广 使用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安全监控装置,实现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跨区域动态监控。

烟花爆竹:整顿规范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安全生产、经营许可和运输配送、定点销售制度。加大生产、经营、运输、燃放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杜绝超量储存运输和超能力、超定员、超药量违规生产,依法查处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防范重特大烟花爆竹事故发生。

民爆器材:推广使用民爆器材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实现民爆器材自动化生产。优化民爆器材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规范生产和流通领域爆炸危险源的管理,提高民爆器材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建筑: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督机构,强化施工现场监管。推广建筑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稳步推进全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建设。建立建筑 施工企业安全信用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建立完善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立建筑业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快报系统,完善事故处理机制。强化高处坠落、施工坍塌 和塔吊倒塌等多发事故的预防工作,督促和检查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特种设备:构建特种设备动态安全监管、安全责任、安全评价和应急救援体系。严把特种设备安全准入关。继续开展气瓶、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站锅炉、危险化学品承压罐车、起重机械以及取缔土锅炉、简易电梯等特种设备的专项整治,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能力。

消防安全: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力量建设。编制实施城市及小城镇消防安全专项规划。重点开展对商场、市场、学校、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 场所,以及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单位、耐火等级低的密集建筑区的消防安全、电气电路安全的监督检查,解决严重威胁公共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建立重大火灾隐患 项目立案、销案和政府挂牌督办制度,加快重大火灾隐患项目的整改治理,防范重特大火灾事故。建立科学的火灾防控体系,继续加大消防监督管理,完善三级消防 监督网络,深入开展消防产品质量监督。

铁路运输:加强铁路部门安全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实施铁路与公路平交道口改立交工程。强化机车车辆、危险和特种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在主要繁忙干线 建设集安全监测、信息传输、预测预警和抢险救援于一体的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在其他干线推广应用安全监测、监控装备,初步形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逐 步建成全路综合移动通信系统和功能完善的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民用航空:加强对民航企业的安全监管,消除和防范事故征候。建立和完善民航航空安全管理系统、飞行运行监察系统和航空器适航管理系统。加强机场安全设 施建设,加快空管设施建设,提高航班的飞行指挥和监控能力。加强航空保安系统建设,在航班运行的机场建立保安监控和反应系统。建立航空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 统,实现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的一体化管理。

农业机械:以基层管理网络建设为重点,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规范拖拉机等农用车及驾驶员的管理,提高年检率。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注 册、牌证核发的规范化管理,严把安全检验关、驾驶员考试关。抓好重点农时季节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 设,开展农机安全使用宣传教育和创建“平安农机”活动。

(四)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建立省、市、县三级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安全监管部门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对重大危险源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建立重大危险源管 理档案,按规定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检测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 或评价;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以及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检测,并做好记录;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每年进行一 次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对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特种设备、交通运输、水利和消防等行业与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登记建档、评估分级、治理、跟踪监督。对构成重大事故隐患 的公路危险路段、铁路平交道口、尾矿库、采空区、水库大坝、仓储区等进行治理。以人员密集场所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对象,加强重大火灾隐患治理,开展 消防安全评估,严格市场准入,防止新的重大火灾隐患形成。

(五)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工作协调和重大事项通报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加快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健全机构,充实人员,落 实经费,配备专业监督检查装备。开展职业危害登记,建立全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申报登记系统,实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制度。加强对矿山、建筑、建材、冶 金、化工、机械、轻工和纺织等职业危害较严重行业的监督检查。加大职业危害事故查处力度。

(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加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人员、设施和装备等到位。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安全生 产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形成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建设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支撑中心,构建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覆盖矿 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铁路、民航和消防等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完善宣传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各级安全 生产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的作用。

(七)提升科学技术支撑能力

建设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和重点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基地,开展安全生产技术研究、职业危害预防、生产安全事故技术分析,初步形成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体系。

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为重点,加强事故隐患诊断与治理等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展矿山重大灾害机理及预 防、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与控制、重大危险源监控与管理信息化、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现代安全管理、重大事故调查分析与仿真等相关技术应用研究与创新。

支持和推广利用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手段。实施以矿山灾害综合防治、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管理、安全生产信息化等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工程,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

(八)强化安全生产培训

加强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各行业安全管理及执法人员和煤矿安全监察员的培训。进一步推进对市、县领导干部的安全培训。强化高危行业企业的主要 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持证率达95%以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90%以上。加强对企 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重点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建筑等行业农民工的安全培训。合理布局,完善培训基地建设; 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组建专业化的安全培训机构;加强师资培训,安全培训教师持证上岗率达98%以上。加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未制定的相关培训教 材、培训大纲、考核标准的编制工作。

(九)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逐步建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倡导安全文化,鼓励和支持编制出版安全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等安全 文化产品。把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计划范围,把普及安全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推动安全知识教育基地建设。

建立舆论宣传和公众监督机制,完善与规范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制度。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 科技和安全投入等方面的宣传,普及安全知识,鼓励群众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广泛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宣传活 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

(十)加强安全生产中介组织建设

大力培育和发展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培训和咨询等安全生产中介组织,构建安全生产中介服务体系。强化对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从业行 为。实施《安全评价机构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提高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水平,促进中介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规范化。安全生产中介组织要建立自我约 束机制,对提供的技术服务结果负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执业制度,充分发挥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安全生产执业人员的作用。

四、保障措施

“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保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主要任务的完成。

(一)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把安全生产摆在与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 要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规划和实施保障体系,落实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体系,把安全生产相关内容、重要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分别纳入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总体规划及统计指标体系,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把安全与生产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安全生产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特别要加强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依法综合管理安全生产工作,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职能。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将安全生产纳入本部门发展规划,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负责。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保证安全生产投入,推广适用技术,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工会组织、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要发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作用。

(三)严格安全生产执法

严格执行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发挥政府各有关部门、公检法和纪检监察机关的作 用,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惩治安全生产领域的失职、渎职和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将煤矿等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违法违纪问题纳 入反腐败工作范围。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事故举报电话。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对安全设备 设施、个体防护装备等实行安全标志、标识等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安全生产标准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四)实行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

适度提高企业成本中资源、安全、科技和劳动保险费用含量。建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方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 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建立健全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危 险性较大行业和领域的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机制,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相结合的缴纳标准,研究将事故预防纳入工伤保险基金支 出范围。鼓励和推动意外伤害险、责任险等商业保险进入安全生产领域。提高对伤亡人员的赔偿标准。对安全生产设备以及瓦斯(煤层气)的抽采利用实行税收优 惠。

(五)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各级政府每年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故预防与隐患治理、监管监察能力和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和 社会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与文化建设、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示范与推广等,要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设施、装备和经费到位。支持煤炭等重点行业和领域重大 事故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企业必须加大治理事故隐患和安全技术改造投入。建立国家、地方、企业和社会相结合共同投入的机制。

(六)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把安全生产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列入地方相关科技计划。将安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等基础建设纳入各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将安全生产科技专项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经常性支出科目。

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对科技在安全生产事业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制定和落实加快科技发展的政 策措施,鼓励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政策环境,真正把安全生产事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安全技术人员素 质上来。

把能够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推向市场,形成科研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并逐步形成安全产业链,积极争取社会资金进入安全生产技术开发领域。

加大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相关专业人才定向招生和培养。建立各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的作用。将煤炭等危险 性高、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艰苦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实行学费减免和企业助学金等特殊政策。强化矿山等高危险性行业职业教育。

(七)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条件

建立地方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整顿和规范小煤矿,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煤炭行业实施“三大战役”:

1.坚决依法关闭所有无证非法开采的煤矿,严厉整治所有违法开采的煤矿,整治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关闭。

2.实行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淘汰9万吨以下的煤矿。

3.新上一批现代化矿井和煤炭深加工项目,扶持发展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煤炭企业。通过“三大战役”达到杜绝非法违法生产,大幅度降低煤矿事故和推动全省煤炭经济走上集约、循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促进我省由煤炭资源、煤炭工业大省向煤炭经济强省转变。

完善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政府继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落实对煤矿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提高矿工待遇、素质和劳动保障水平。

(八)加强交流与合作

加强同外省、市间和国际组织、国外民间团体在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安全生产先进经验与成果。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

五、重点工程

“十一五”时期,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以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

(一)煤矿事故预防与主要灾害治理工程

以瓦斯防治为重点,对通风能力安全系数小的矿井通风系统进行改造;对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增补采区专用回风巷;完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出危险性预 测、防治突出措施、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检验和安全防护“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实施井工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联网工程。对放顶煤方法开采容易发火煤层矿 井进行防灭火工程补套。在重点矿井建立并完善综合防尘系统。水害防治以承压、带压开采矿井和预防古窑、采空区、关闭矿井为重点。改造小煤矿供电系统。

(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实施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在评价分级的基础上,确定各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企业重点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分级分期的原 则,重点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民爆器材、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消防等行业和领域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尾矿库、采空区、仓储区、公路危险路段、水库大坝、铁路道口等,以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人员密集场所等可能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进行治理。对处于城区内安全距离不足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逐步 进行搬迁或改造。

继续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加大投入,整治危桥、险路和事故多发路段,完善道路标志、标线,提升公路安全保障能力。认真实施“水路安全保障工程”,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渡口进行改造,提升水运设施安全保障能力。

(三)重大危险源普查及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在全省开展对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锅炉、压力容器、尾矿库等各类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建立省、市、县三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实现对全省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

构建省、市、县政府三级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检测预警系统,重点建设省级、11个市级、119个县级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

建设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电力、冶金、民爆等行业可能发生火灾、爆炸、毒物泄漏扩散事故或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城市燃气监控 调度系统,实现城市燃气系统运行的调度和实时监控,防止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建设建筑工地安全监控系统;建立各级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过程动态监控平台及网络系统;建设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

(四)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工程

建设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内设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实验室、非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实验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技术实验室和安全生产基础研究中心),建设1个重点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基地。

(五)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构建省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网络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集安全监管、隐患预警、安全调度、远程信息监控、信息发布、视频会议、救灾指导和安全培训为一体。

在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完成我省政务信息系统扩容和新增的市、县级节点的局域网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信 息系统等并联入安全生产信息专网;继续对一期形成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煤矿安全监察的数据库群和应用系统升级扩容。完善道路交通快速报警系统,建设交通事 故紧急救援信息平台。推广应用建筑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完善我省以航空、机场、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等为主的民航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完善特种设备安 全动态监管网络系统。建设农机安全综合管理系统。

(六)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设施及装备建设工程

配置与完善省、市、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专用执法车辆和现场监督检查设备。补充和更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监察装备。建设城市消防站,增加消防站数量,按 标准配备消防装备;建设地级以上城市消防特勤队。建设完善铁路部门安全监察、建筑安全监督及农机安全监理等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民航空管设施,对现行的陆 基系统进行改造。

(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省、市、县等多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加快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铁路、民航、消防、建筑施工等有关行业与领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各市要整合现有资源,在现有队伍的基础上组建一支综合性、多功能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

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意见》,重点装备5—6个区域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通过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 援基地的建设,形成快速、有序、高效的专业化救援力量和专业性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并建立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应急信息资源通讯网 络,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组织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各级、各部门、各有重大危险源企业,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充实应急救援装备,提高队伍实战素质,增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抢险能力。

(八)科技创新应用和技术示范工程

对煤矿重大灾害防治、非煤矿山典型灾害预防与控制、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及事故应急处置、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预警、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重大事故调查分 析与仿真、特种设备完整性管理与风险检验、重大地下工程事故演化及安全保障、重大事故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安全生产基础理论与重大事故灾害 机理等科技创新工程进行组织应用。建设煤矿瓦斯综合防治和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重大危险源监控、石油化工设备完整性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监控和城市主要生 命线安全保障等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九)安全生产法规及安全文化建设工程

规范完善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规章,通过一系列安全生产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出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层级齐全,内容全面的安全生产 法规体系。做好安全生产新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等媒体开办安全栏目,普及安全知识,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宣 传教育及安全社区推广活动,普及安全文化,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

第二篇:《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2007-03-12

字体:【大】 【中】 【小】

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2〕8号文件精神 加快新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结合本省体育发展实际,编制《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山西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我省体育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给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建国以来最重要的战略机遇;2008年奥运会日渐临近,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体育工作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我省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我省体育事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经过几十年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全面发展,我省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我们也面临严峻挑战:我省属于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水平与发达省份差距很大,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体育普及程度不够,社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不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各市体育发展很不平衡,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的困难很大。我们务必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创新思路,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我省体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二、“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服从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体育运行机制;充分发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综合影响和带动作用,为实现山西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十一五”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工作全局。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加快推动体育事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务必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体育工作的所有方面和全部过程,务必把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状态放到首要位置。

(三)坚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要求统筹全省城乡、区域体育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让不同区域、城市农村的广大群众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

(四)坚持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坚持以奥运会为竞技体育最高目标,力争在奥运会上有所作为,努力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的高水平竞技人才。

(五)坚持依法治体。体育法制建设与全省法制建设水平相适应,与我省体育事业发展进程

相适应并适度超前,提高体育事业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体育权利。

(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增强体育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求实效,办实事,杜绝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四、“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省群众体育意识明显增强;加快体育工作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体育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体育在社会事业诸多方面中的较快发展,让全省人民共享体育的快乐;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为重点,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研究改进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竞技体育步入高水平可持续发展轨道;盘活体育存量,活跃体育市场,鼓励多元投资,积极申办大型体育赛事,促进体育综合效益的发挥,提高体育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推进体育法制建设,体育法制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提高。

五、“十一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努力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规划第三阶段工作任务。提高全社会体育意识,全省各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多,人民体质明显增强。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体育下乡,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以“大运体育走廊”工程为主线,以线带面,向东西两翼拓展,以农村为重点加快规划和兴建覆盖全省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筹划建设新的全省性的体育亮点工程。健全全省群众体育组织体系,鼓励、加强单项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传统体育学校建设,积极推动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健康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竞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省和各市努力塑造独具特色的体育品牌。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逐步完善监测系统,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到“十一五”期末,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350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并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省80%的行政村、50%的城市社区建有标准体育健身场地,90%以上的城市街道、80%以上的建制镇和50%的乡建有体育指导站(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万人;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更加健全,被测人数达5万~10万人,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及以上标准的人数不断增多,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基本形成组织网络健全,场馆设施保障有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二)落实《奥运争光计划》,进一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保持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改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动项目与运动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竞技运动人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竞技成绩中科技含量显著增加,基础设施和条件明显改善。以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重点,做好各项参赛准备工作,力争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2009年第11届全运会金牌和总分达到全国中游偏上水平;2006年亚运会、2008年奥运会要争取有更多我省运动员参加,2008年奥运会要争取在参赛人数、获得名次数和个人项目奖牌上有所突破。加强各运动项目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改变运动队后继乏人局面,扩大初级,调整中级,加强高级,到“十一五”期末,我省要建有和保持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4~6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5~20个,三线奥运苗子基地30个,二线后备人才保持在5000人左右,三线训练人数恢复到4000~5000人,市级体校全部达到中等专业学校的标准,有条件的县要建有1~2个优势项目体教结合的业余体校。

(三)贯彻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体育经济,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在争取政府投入和以存量带增量的同时,吸纳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基本形成多元投资体育产业的体育投资机制和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

消费机制,体育产业成为社会投资、就业和消费的热点,基本满足城市居民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的体育需求。引导扶持健身服务业、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业健康发展,继续发挥航空体育资源优势,服务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大体育彩票销售工作力度,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效益,“十一五”期间全省体育彩票销售总额累计实现30亿元,为我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持。

(四)积极申请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努力申办全国城市运动会或全国体育大会,争取承办更多的国际单项赛事,以申办为契机,加快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以此推动我省体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办好2008年世界小轮车锦标赛,促进提高我省对外开放水平。

(五)推进体育法制建设。依法治体方略在体育领域普遍贯彻,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要求,以《体育法》为核心,结构合理、衔接配套的体育法规体系、相应的执法监督体系和体育法律服务体系,体育队伍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体育管理部门法制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体育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体育法制建设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体育事业法制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工作局面基本形成。

(六)以教育为基础,努力加强全省体校教学与管理,争取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加快建设高标准的山西体育职业学院,进一步充实师资力量,优化专业设置,提高软硬件设施配备,“十一五”期间建成以山西体育职业学院为龙头的教科训三位一体的全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七)多元投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按照“多元投资,共同受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调动社会力量投资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场馆使用效益。以申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为契机,以省市两级为重点,加快建设符合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要求的场馆设施,省级力争建成容纳6万人以上的体育场及游泳跳水馆、体育馆、综合球类馆,各市力争建有高标准两馆一场(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到“十一五”末,全省体育设施基本具备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要求。加强全民健身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不断增加群众健身场所,省级争取立项建成设施集中、功能齐备、位置优越、便民利民的省全民健身中心;各市、县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休闲广场、体育公园,创建国家级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积极争取建设规划、土地管理等部门的支持,在各类有关建设项目中安排体育设施用地规划。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促进城乡学校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六、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全省体育工作的领导,增加政府对体育工作的投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开展体育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全省体育协调发展。深入贯彻《体育法》和《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2〕8号文件精神 加快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依法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二)坚持公益性为主的原则,强化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政府行为,把握中央政策导向,重视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坚持管办分离,鼓励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加强县级以上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协调议事机构对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积极争取增加对群众体育的投入。拓展体育市场,促进拉动内需,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加大开发娱乐性、参与性强的活动,努力打造全民健身体育品牌。加强群众体育科学研究和宣传,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三)坚持奥运战略,推进训练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大力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优化项目设置与布局,稳步扩大奥运优势小项和潜优势小项的规模。坚持突出金牌战略、突出重点项目、突出重点运动员的三突出原则,强化奥运重点队伍训练管理,坚定不移地走精兵之路。继续坚持“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强化训练,严格管理,努力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切实加强业余训练,进一步深化训练体制改革,推进和完善单项“一条龙”训练体系,加强二三线业余训练项目布局和管理,扭转运动队后继乏人的局面。进一步改革完善竞赛制度,努力办好省运会和比赛,更有效地发挥竞赛杠杆作用,促进竞技体育出成绩、出人才。

(四)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体育内在规律,政府调控,依托社会,有发展和创新活力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力争体育产业纳入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努力使体育产业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以体为本,加强社会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坚持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拓宽体育发展路子,多渠道筹集体育资金,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鼓励院校、企事业单位兴办高水平运动队,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要逐步推进俱乐部和协会制,促进各类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产业化。坚持体育彩票作为“国家彩票”的公益性,确保其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体。加快体育立法步伐,进一步完善《山西省全民健身促进条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力争出台有关后备人才培养、优秀运动员招收、退役、就业安置待遇等方面的法规或规章。修订完善《山西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各类体育经营活动,对各类体育市场制定规范、统一、明确的行政审批程序;引导和推进体育社会团体实体化改革,规范体育俱乐部的运作与发展。完善体育行政执法与执法检查监督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履行好体育行政执法职能,“十一五”期间各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设有体育行政执法机构,配备执法人员。加强对体育训练和健身运动器材、设备的监督检查,逐步开展体育器材、设备和专用设施的质量评价与科学监控,保障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体育法律服务途径,积极开展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体育法制环境。

(六)坚持科技兴体。坚持面向运动队的基本方针,加速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以实施我省《奥运争光计划》为依据制定科技配套实施方案,增加科技投入,推动运动训练与体育科技更紧密结合,加强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和营养恢复,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促进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学科专业人才,全面提升整体科技实力。完善国民体质评价标准,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科学分析我省国民体质变化情况及成因,提出对策。开展大众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学监测与评价,研究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健身运动处方。

(七)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培养引进优秀体育专业人才。深化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改革,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和竞争机制,加速培养高水平中青年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研究制定吸引人才和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举措,建立引进外省、外籍体育人才专项基金,在立足培养的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等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

(八)加强体育宣传。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营造有利于体育发展的舆论环境,增强全民体育意识,普及体育科学知识。深入宣传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提高各级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七、规划实施与评估

(一)实施

本规划由省体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配合落实。

本规划是我省体育事业“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本级体育发展规划时,原则上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本规划提出本级对策意见,明确责任,严格执行,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评估

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规划评估办法,每年对本级及以下各级执行规划情况进行一次监测评估,提出相应对策,并将评估结果及对策意见上报上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体育主管部门每年应就全省执行情况进行一次通报。2010年全省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全面评估,形成终期评估报告。

省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对规划目标任务做出适当调整修订。

第三篇: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国办发〔2006〕53号)

【发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文号】国办发〔2006〕53号 【发布日期】2006-08-17 【生效日期】2006-08-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国办发〔2006〕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规划》相关内容纳入本地区、本行业和领域“十一五”发展规划,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同步规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对重点工程要编制工程专项规划,提出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度安排,以及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分别承担的资金筹措方案。要研究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调整和考核等制度,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八月十七日

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依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制定本规划。

一、安全生产现状与问题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作为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国务院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改革和完善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督察体制;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集中开展一系列专项治理;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事故。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从2002年开始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比2002年减少1.23万人,但形势依然严峻。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安全生产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事故总量大。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70多万起,死亡12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在各类事故中,道路交通事故平均每年发生50多万起,死亡9万多人,约占各类事故总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1%、76%;工矿商贸企业事故平均每年发生1.6万多起,死亡1.6万多人,约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13%。二是特大事故多。2001年至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73起,平均每年发生15起;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587起,平均每年发生117起。特别重大事故中,煤矿事故起数最多,平均每年发生8起,占58%;特大事故中,道路交通、煤矿事故平均每年发生42起,各占36%。三是职业危害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新发尘肺病超过1万例。目前,全国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高达2500万人以上,农民工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受害群体。四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已大幅度减少。而我国近年来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以及职业病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仍是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特别是煤矿、道路交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五是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近年来,生产安全事故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日益增多。2001年至2005年发生的突发环境事故中,由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占总数50%以上。

(二)主要原因。

造成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安全生产缺乏足够认识,存在重经济、轻安全的倾向,忽视安全发展,安全生产未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在一些企业安全生产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

二是安全生产基础总体比较薄弱。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欠账严重,尤其是一些老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陈旧,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重大危险源数量大、分布广,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控管理体系。有些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故隐患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三是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企业安全制度、安全培训、安全投入等方面与法律法规要求差距较大,安全生产管理混乱,甚至有些企业不顾职工生命安全,违法违规生产。有的地方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在安全生产上投入的精力不够,有的甚至存在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纵容和庇护非法生产行为。

四是安全生产监管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部分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监察措施不到位,执法不严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查处不力。部分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弱化,一些专业监管部门存在组织不健全、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部分地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建设缓慢,尤其是基层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少数市县尚未设立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一些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不完善,未能形成合力。

五是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滞后;信息化水平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培训方式和手段落后;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救援装备落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应对重特大事故的能力较差。

(三)形势与挑战。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安全生产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在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和领域,安全保障水平低的企业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进一步加剧煤、电、油、运等紧张的状况,安全生产面临新的更大的考验。

二是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将增加安全管理难度。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和人员流动加快,而安全培训教育又相对滞后,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差,不能适应安全生产的要求,将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

三是事故风险转移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工业发达国家一些危险性较大的产业正向我国转移。同时,我国一些危险性较大的产业也将出现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城市向农村转移的趋势。这些变化加大了事故风险,使安全生产面临新的挑战。

总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妥善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制订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遏制事故增长和高发的态势。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管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落实安全责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安全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基本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35%以上,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5%以上,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起数比2005年下降20%以上,职业危害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三)到2010年部分重点行业和领域目标。(以2005年为基数)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5%以上,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起数下降20%以上。

非煤矿山: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危险化学品: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烟花爆竹: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建筑: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特种设备:万台设备死亡人数控制在0.8人以下。

火灾(消防):十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19以下。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5.0以下。

水上交通:死亡和失踪人数下降10%以上。

铁路交通(含路外):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民航飞行:民航运输飞行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下降到0.3以下。

农业机械: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渔业船舶: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

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强化对煤矿的定期监察、重点监察和专项监察。严格安全生产准入,严厉打击违法开工建设、违法组织生产的行为。加大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和对停产整顿矿井的监管力度。推动煤矿资源整合,规范矿山开发秩序,调整改造中小煤矿,促进煤炭企业改造重组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差、事故多发、管理水平低、生产秩序混乱、规模小和违法开采现象严重等安全生产突出问题。

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简称“三同时”)制度、以及提取安全费用、建立风险抵押金、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等制度。加强煤矿企业技术、设备、工艺和现场等基础管理。推行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改善企业安全管理状况,消除违规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现象。加强对瓦斯、火、水等主要灾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治。特别要加大瓦斯治理力度,推进“先抽后采”,提高瓦斯抽采率,到2010年瓦斯(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00亿立方米,煤矿瓦斯抽采率达到40%以上,鼓励和扶持瓦斯(煤层气)综合利用;井工煤矿装备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实施瓦斯数字化监测监控系统联网。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煤矿重特大瓦斯事故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努力控制一次死亡50人以上煤矿瓦斯特别重大事故。对通风、防灭火、防尘等系统及主要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开展矸石山灾害防范和治理及综合利用。

(二)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与监督管理。

进一步深化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的专项整治。加强道路、水上、铁路、民航和城市轨道等交通安全监管,坚持开展专项整治。开展对工业设施安全距离不足问题的治理。严格执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用爆破器材等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工艺、设备,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非煤矿山:通过联合、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推进资源整合,整顿关闭违法生产的非煤矿山,推动非煤矿山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生产,非煤矿山数量在两年内要减少15%以上。重点开展对地压、水害、热害、高硫矿火灾和井喷等灾害防治。加强海上石油勘探、开采安全监管。对设计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或设计主坝高60米以上的尾矿库,全部建立和完善安全监控系统,逐步建立尾矿库安全监控体系。

危险化学品: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协调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地区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选址规划的管理,对威胁城市公共安全或饮用水源地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要采取“治理、限产、转产、搬迁、关停”等措施进行重点整治。开展化学工业园区区域风险评价和安全规划,实现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安全水平。重点对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和剧毒溶剂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及运输过程实行严格监控,逐步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及运输过程实时监控系统。推广使用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安全监控装置,实现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过程跨区域动态监控。

烟花爆竹:整顿规范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推动烟花爆竹工厂化生产,实行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运输配送和定点销售制度,加大生产、经营、运输、储存和燃放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杜绝超量储存运输和超能力、超定员、超药量违规生产,依法查处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的行为,防范重特大烟花爆竹事故。

民用爆破器材:发展民用爆破器材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技术防范水平。优化民用爆破器材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规范生产和流通领域爆炸危险源的管理,使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建筑施工:完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理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规范事故调查处理机制。建立建设工程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等多发事故的专项整治,督促和检查重点地区、重点企业事故预防措施的制订和落实。

特种设备:构建较为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标准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特种设备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改善监管条件。严把特种设备安全准入关。继续开展气瓶、压力管道、电站锅炉、危险化学品承压罐车、起重机械以及取缔土锅炉、简易电梯等特种设备的专项整治。扶持一批国家重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能力。

电力:建立并完善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体系,提高电力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坚持“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电力调度的监督与管理,加强厂网之间的协调配合。开展涉网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促进电力生产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做好水电站大坝安全注册、定检工作。健全电力可靠性管理和监督机制,推动电力可靠性与电力安全监管的有机结合。

消防:编制实施城乡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装备和消防力量建设。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提高特种消防能力,防止消防救援中产生次生灾害。强化对建设工程和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监督,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消防工作,及时预防、发现和消除影响公共消防安全的问题。建立社会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全民消防素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消防中介技术服务组织和消防职业资格制度,形成消防与保险良性互动机制。

道路交通:健全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安全组织协调机构。开展“平安畅通县区”活动。强化机动车安全检验制度,建立健全机动车辆缺陷召回、机动车安全认证、营运车辆技术评定检测、机动车强制报废、驾驶员培训考试登记注册等制度。建立道路设计和建设安全审核机制。加强道路运输企业规范化管理,继续治理超载超限,建立与行车记录仪或全球定位系统装备相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

水上交通:加强监管救助力量和船舶基地建设,加快救助船舶更新改造。推广安全系数高的新船型,逐步限制挂桨机船,淘汰水泥船,逐步实现重点水域的船型标准化。在沿海、内河等重点水域建立船舶定线制。加快内河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开展渡口、渡船整治,杜绝非法渡运。建设覆盖沿海近岸水域和长江干线的甚高频通信系统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完善和配套建设陆上搜救协调通信网,建设水上战备安全通信系统。

铁路运输:加强铁道部、铁路局两级安全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实施铁路与公路平交道口改立交道口工程。加强机车车辆、危险品和特种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在主要繁忙干线建设集安全监测、信息传输、预测预警和抢险救援于一体的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在其他干线推广应用安全监测监控装备,初步形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逐步建成全路综合移动通信系统和功能完善的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民用航空:建立和完善民航航空安全管理体系和飞行运行监察、航空器适航管理、航空保安等系统。加强机场安全设施建设,在繁忙机场实现Ⅱ类/Ⅲ类运行。加快空管设施建设,提高航班流量大和边远地区的飞行指挥、监控能力。在航班运行的机场建立保安监控和反应系统。加强航空事故调查、安全科研和技术鉴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飞行、机务、空管、航空保安等培训基地。建立航空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的一体化管理。

农业机械:以法制建设和基层管理网络建设为重点,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规范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及驾驶员的管理,提高登记入户率和年检率。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注册、牌证核发的规范化管理,严把安全检验关、驾驶员培训考试关。抓好重点农时季节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提高事故调查处理能力,开展农机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创建“平安农机”活动。

渔业船舶:加强渔业船舶、船用产品、生产机械设备的安全检测检验,逐步实施渔业船舶报废制度。建立渔业船员培训基地,开展对职务船员、远洋及涉外渔业船员的特殊安全强制培训。加强渔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港口安全监控设备,建立海洋渔业船舶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确保现有渔业航标正常使用,增建渔业航标。配备渔业执法船舶和改善救助设备,提高渔业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三)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构建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控预警体系。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和监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推动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及监测监控系统。

对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特种设备、交通运输和消防等行业和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登记建档、评估分级、治理和跟踪监督。重点对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公路危险路段、铁路平交道口、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尾矿库、采空区、高压高硫化氢油气田和仓储区等进行治理。以人员密集场所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对象,加强重大火灾隐患治理。

(四)严格职业卫生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工作协调和重大事项通报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加快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充实人员,落实经费,配备专业监督检查装备。开展职业危害登记,建立全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申报登记系统,实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制度。加强对矿山、建筑、建材、冶金、化工、机械、轻工和纺织等职业危害较严重行业的监督检查。加大职业危害事故查处力度。

(五)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加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设置及人员、设施和装备等配备到位。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建设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支撑中心,构建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覆盖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海事、铁路、民航、消防、核工业、建筑、特种设备和渔业等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完善宣传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各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的作用。

(六)加快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制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划。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配套法规。组织修订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特种设备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制订、修订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处理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等方面的法规与规章。制订、修订事故预防与控制、重大危险源、区域安全规划、安全监督管理、应急管理与处置等方面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与规范,构建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七)开展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应用。

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资源整合,建立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机制。以煤矿、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和领域的典型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演化规律为突破口,创新安全生产理论,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理论体系。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为重点,加强事故隐患诊断与治理的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理论、交通事故发生机理、预防科学和应用技术、交通安全设施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推进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监控预警,以及燃烧、爆炸、毒物泄漏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等技术研究及相关设备开发。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技术的研究,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手段。鼓励和支持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安全技术示范工程,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

(八)强化安全生产培训。

加强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各行业安全管理及执法人员和煤矿安全监察员的培训。进一步推进对市(地)、县(市)领导干部的安全培训。强化煤矿等危险性较大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重点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建筑等行业农民工的安全培训。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大纲、考核标准、教材和考试题库建设。

(九)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制订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规划,逐步建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形成覆盖全国的宣传教育网络。倡导安全文化,鼓励和支持编制出版安全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等安全文化产品。将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计划范围,将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教学内容。强化安全生产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建立舆论宣传和公众监督机制,鼓励群众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开展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等方面的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完善与规范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制度。广泛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

(十)加强安全生产中介组织建设。

大力培育和发展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培训和咨询等安全生产中介组织,构建安全生产中介服务体系。强化对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从业行为,促进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推动中介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规范化,提高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执业制度,充分发挥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安全生产执业人员的作用。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监察力度,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保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主要任务的完成。

(一)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编制安全生产规划,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要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体系,将安全生产重要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统计指标体系,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强化地方人民政府行政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政府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职责,把安全生产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到位。落实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要依法监督检查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到位和事故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国务院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应对本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监察机关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实施监察。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作用。

(三)严格安全生产执法。

严格执行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发挥政府各有关部门、公检法和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惩治安全生产领域的失职、渎职和腐败行为,将煤矿等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违法违纪问题纳入反腐败工作范围。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事故举报机制,设立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对安全设备设施和个体防护装备实行安全标志等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安全生产标准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四)实行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

适度提高企业成本中资源、安全、科技和劳动保险费用含量。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尽快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煤炭资源税费计征方法并抓紧组织实施。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建立健全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危险性较大行业和领域的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加快推进企业特别是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逐步提高对工伤人员的补偿标准,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机制,运用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机制,促进企业加强事故预防和工伤预防,研究在工伤保险基金支出中安排一定的工伤预防费用。鼓励和推动意外伤害险、责任险等商业保险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对安全生产设备以及瓦斯(煤层气)的抽采利用实行税收优惠。

(五)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故预防与隐患治理、监管监察能力和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和社会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与文化建设,支持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示范与推广等;要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设施、装备和经费到位;要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安全宣传和执法装备的资金投入。国家要支持煤炭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企业必须加大事故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投入。建立国家、地方、企业和社会相结合共同投入的机制。

(六)实施科教兴安战略。

加大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相关专业人才定向招生和培养。建立各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作用。国家在制订艰苦专业奖学金管理办法时,将煤矿等危险性高、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艰苦专业纳入其中统筹考虑,鼓励企业在有关院校设立艰苦专业学生定向奖学金或助学金。强化矿山等危险性较大行业的职业教育。加强安全工程学科建设,争取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安全生产科技经费给予支持,将安全生产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公益性、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纳入国家和地方相关科技计划。结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考虑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平台建设。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加强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外民间团体在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新的合作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和多层次、高质量地推进国际合作,努力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合作。

跟踪国外安全生产发展前沿动向,加强国际信息交流与人员培训,学习借鉴国外安全生产先进经验与成果。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资源,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

五、重点工程

“十一五”时期,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以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

(一)煤矿事故预防与主要灾害治理工程。

以瓦斯防治为重点,对通风能力不足、安全系数小的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补充建设风井及专用回风巷;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架线电机车运输系统进行改造,改用矿用防爆特殊型蓄电池电机车或胶带机运输;对已发生瓦斯动力现象但尚未升级为突出矿井的,继续改装架线电机车,增加井巷峒室,采取突出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措施、防治效果检验、安全防护措施等综合防突措施;全部井工煤矿装备瓦斯监测系统,实施联网工程。对采用放顶煤方法开采易发火煤层的矿井建设防灭火工程。建立并完善矿井综合防尘系统。以华北地区受奥灰水威胁、带压开采矿井为重点,开展水害防治。改造小煤矿供电系统。

(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实施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在评价分级的基础上,确定各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企业重点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分级分期的原则,组织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地铁、石化企业、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仓库、公路危险路段和铁路平交道口等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设施、场所进行治理。重点治理尾矿库危库、险库和危险性较大的病库,搬迁城区内安全距离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

(三)重大危险源普查及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在全国开展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特种设备、尾矿库等各类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重点建设1个国家级、若干省级及其所属的市、县级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逐步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控预警体系。

建立各级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过程动态监控平台及网络系统。在京沪、京广、京哈(含京秦)、京九(含广深)、陇海、浙赣(含沪杭)等主要干线建设铁路危险化学品运输跟踪管理系统,建设完善铁路危险化学品三级运输安全跟踪系统。建立城市轨道运营安全动态监控指挥平台。在繁忙的机场建立助航灯光监视监控系统;在一定规模的机场建立保安监控和反应系统。在1177个渔港配备港口安全监控设备,建设海洋渔业船舶管理动态监控系统。

(四)重点技术支撑中心建设工程。

依托现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设完善国家级与省级工矿商贸行业和领域事故预防与技术分析鉴定中心和国家级安全生产基础研究中心,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以及一批能承担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能的重点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基地。完善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培训基地;配备补充科研及实验装备,提高消防科研机构能力;完善国家级重大责任事故案件技术鉴定中心,对32个省级公安机关和333个市(地)级公安机关侦办队伍进行装备。在18个铁路局建立分专业系统的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国家公路路网管理及应急处置、安全研究、培训教育、检测试验等相关基地。建设民航安全技术分析与鉴定实验室,建设完善飞行、机务、空管、航空保安等培训基地。完善建筑事故分析鉴定中心和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中心。完善中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和20个重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基地。建设渔船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基地和17个省级渔业船员培训基地,以及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培训基地。

(五)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和完善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监察信息系统,实现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以及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完善道路交通快速报警系统,建设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信息平台。逐步建设铁路全路综合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系统,推广应用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建设完善以航空安全管理、飞行标准管理、航空器适航管理、机场安全管理、航空保安管理、空中交通安全管理为主的航空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依托公安专网建设全国重大责任事故案件管理系统。建设全国建筑安全综合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建筑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网络系统。建设农机、渔业船舶安全综合管理系统。

(六)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设施及装备建设工程。

配置与完善省、市、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专用执法车辆和现场监督检查设备。补充和更新省级、区域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关装备,建设新增机构的业务用房。完善城市消防站,按标准配备消防装备;重点装备市(地)级以上城市消防特勤队。建设完善铁道部和铁路局两级安全监察、建筑安全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农机安全监理及渔港安全监管等机构的基础设施。完善省级道路交通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和执法装备。建设民航空管设施,对现行的陆基系统进行改造。

(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完善省级和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完善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海事、铁路、民航、核工业、旅游、电力、建筑、特种设备、农业机械、渔业、医疗救护等国家专业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国家级综合性和专业区域应急救援基地,以及骨干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和国家、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培训演练基地。

(八)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工程。

实施煤矿重大灾害防治、非煤矿山典型灾害预防与控制、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控与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预警、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重大事故调查分析与仿真、特种设备完整性管理与风险检验、重大地下工程事故演化及安全保障、重大事故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安全生产基础理论与重大事故灾害机理等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煤矿瓦斯综合防治和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重大危险源监控、石油化工设备完整性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监控、大型公共建筑质量安全监测与鉴定、城市主要生命线安全保障等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九)法规、标准及安全文化建设工程。

制订、修订安全生产相关的配套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规范。通过建设安全知识展览馆、仿真模拟体验馆、影视教育馆和图书资料馆等,构建国家和地方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实施以“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等媒体上开办安全栏目,普及安全知识。建设若干安全社区,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康杯”竞赛和“青年安全示范岗”等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文化,编写相关人员培训大纲、考核标准、教材和考试题库等。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包头市清洁生产“十一五”规划

包头市清洁生产“十一五”规划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用改进技术,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时期推行清洁生产的规划》等有关文件,进一步加大全市清洁生产的推行力度,促进我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清洁生产取得的成绩

我市是重工业比重较大的城市,也是一个资源消耗较大的工业城市,“十五”期间,我市将推行清洁生产作为“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加大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推进力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第16号令《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指示要求,制定发布了“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清洁审核的通知”、“关于下发包头市首批13户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工作实施计划的通知”等有关文件,明确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时序进度和工作要求。先后争取内蒙、国家培训机构在包头举办“内蒙古自治区清洁生产审核员”“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培训班,有71人和89人分别取得了自治区清洁生产审核员和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资格证书,这批骨干成为我市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基本专业人员队伍。积极搭建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平台。为发挥我市专项技术服务机构优势,积极配合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开展,我市的包头市节能中心、包头市环科院、包头市环境监测站等3家单位分别组建的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取得了自治区经委和环保局核发的资格证,为我市推进清洁生产工作提供了专业服务。已有12户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有9户企业通过了内蒙古经委和内蒙古环保局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占自治区完成验收企业的82%,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得到内蒙古经委和内蒙环保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9户通过审核验收的企业,共实施清洁生产方案200多项,总投资1.4亿元,实现节水406.8万吨,节电752.65万度,节煤14.042万吨,废水减排286.51万吨,烟尘减排59.43吨,新增经济效益4178.06万元。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指导与推动,强化政策引导和激励,逐步形成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推行清洁生产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坚持推行清洁生产与企业技术进步相结合,坚持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与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相结合,坚持推行清洁生产与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相结合,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清洁生产知识在全社会特别是重点企业及有关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中全面普及。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在第二产业及一、三产业中得到推广。──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每年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并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以化工、酿造、建材、钢铁、稀土、铝业等行业为重点,创建30家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培育一批 “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

──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8%,降到2.016吨标煤/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60%。──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全市COD排放总量控制在2.7万吨以下,比2005年削减8.1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8万吨以下,其中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5万吨,比2005年削减6.3%;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理;大气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11天,城市水域水功能区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进入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

三、主要措施

(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冶金、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电力等行业的结构调整工作,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治理结构性污染。推动工业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清洁生产的推进力度,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大力发展污染少、消耗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行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发展节水型产业。加强电力、石化、冶金、制糖、酿造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信息服务体系,指导和支持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国产化进程。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投资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开发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清洁生产的技术水平。

3、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休闲农业、绿色林牧业发展,尤其注重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立绿色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严禁未经登记的农药和肥料进入农业推广领域。大力推广高效安全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料、非化学除草剂和可降解地膜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保障土壤、农产品和环境的安全。改进、提高种植和养殖技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原则,促进畜禽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农业水源污染。

(二)全面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1、依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进行生产、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或潜在产生有毒废弃物和因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地方有关部门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都应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按有关规定,将审核结果报当地环保和经贸部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经与当地经贸部门和环保部门签订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自愿协议,可优先享受国家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和环境保护优惠政策。

2、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坚持“积极主动、先易后难、持续实施”的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各投资管理部门要把节能、节水、综合利用、预防工业污染等清洁生产项目列为重点,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及银行贷款投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3、加快建立清洁生产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按照清洁生产标准、ISO14000标准,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

方强制性标准,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清洁生产的标准体系。环保、质监部门要依法加大《标准化法》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实施清洁生产过程中的标准违法行为。开展清洁生产产品标志、标识管理和产品等认定。

(三)完善和落实促进清洁生产的政策

1、积极落实国家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鼓励政策。财政、税务等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积极落实国家有关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等方面税收减免政策;有关清洁生产研究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应列入财政安排的有关技术进步资金的扶持范围;对符合《排污费征收使用条例》规定的清洁生产项目,财政、环保部门在排污费中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等活动的费用允许列入经营成本或相关费用科目。

2、认真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性措施。对符合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资金扶持方向的清洁生产项目优先安排技改贴息;企业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可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但不得结转使用);实施与清洁生产有关的技术转让所得收入,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免税收优惠;对用于清洁生产,国内不能生产的进口设备、仪器及技术,可享受国家进口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列入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计划的企业,在地方排污收费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

3、进一步加大对清洁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市级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等专项资金应扶持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和重点技术推广,推动全市的清洁生产。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对推行清洁生产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企业和个人,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四)强化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管理

1、加强对建设项目有关清洁生产内容的审查和管理。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力争达到增产减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和各类开发(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必须设“清洁生产”专章,对采用的工艺、技术、清洁生产水平、原料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综合评价。优先选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小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并将清洁生产的审核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各阶段,切实加以落实。对环境敏感地区清洁生产水平达不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建设项目,环保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项目审批单位不得批准建设。

2、实施重点排污企业公告制度。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按照促进清洁生产的需要,根据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在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的名单。列入污染严重名单的企业,应按规定公布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对不公布或未按要求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未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

3、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环保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严肃查处各类污染环境行为,坚决制止企业非法排污,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的环保检查和清理整顿工作,如在检查中发现有企业仍然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装备、工艺和产品,造成环境污染的,要依法予以处罚,吊销有关企业的排污许可证。环保部门在核发排污许可证时,应将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结果作为核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重要依据,对未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其排放总量比照已审核的企业执行。涉及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产品的行为,市质监局依法予以处罚。因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被责令限期治理的企业,应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实施改造方案,并限期达到治理要求,否则环保部门不得同意恢复生产,市工商局不得通过企业年检,市国土、建设等部门不得提供相应的生产条件。环保部门对不按要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生产、销售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经委要依法检查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的实施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

(五)加强对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市经委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职责,会同环保、科技、财政、建设、农业、水利、国土资源、质监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市经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和实施计划。在指导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同时,逐步扩大推行清洁生产的范围,积极引导农业生产、建筑工程、矿产资源开采等领域以及旅游业、修理业等服务性企业依法实施清洁生产。

2、营造良好环境。结合创建生态包头、绿色包头的目标,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广泛持久地宣传《清洁生产促进法》,使清洁生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全社会正确认识清洁生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该法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氛围。积极提倡绿色消费,鼓励机关团体、企业和社会公众购买

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产品。加强对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员工的培训,使他们深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把清洁生产落实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和生产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清洁生产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完善清洁生产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国内推行清洁生产的成功经验,引进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我市清洁生产水平。

第五篇:辽宁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辽宁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辽宁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省安全生产监管局负责编制、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十一五”重要专项规划。该规划自实施以来,在强化全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基础建设,落实两个主体责任,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保障《规划》进一步有效实施,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依据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刚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辽发改规划【2008】425号)精神,决定对其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开展中期评估是“十一五”规划工作的必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对“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安全生产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使规划更大程度实施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为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积累经验、以资借鉴。

对《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遵循求真务实、突出重点、方法科学的原则进行。评估期为2007年1月—2008年6月。鉴于该规划总体上属于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的,中期评估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估报告作为评估结果的总 汇,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规划落实情况的评估;二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建议和措施。

一、规划落实情况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宏伟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实施,较好地完成了《规划》中期预定目标,为全面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安全生产指标

1.总体指标:2007年底,全省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32、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4.1,分别比2005年下降40.7%和30.2%,高于《规划》提出的比2005年下降35%和25%的目标。

2.重点行业和领域指标:

煤矿:2007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2.2,比《规划》提出的指标2.77低0.57;

非煤矿山:2007年非煤矿山事故死亡138人,比2005年上升21.1%;

危险化学品:2007年危险化学品事故死亡18人,比2005年下降11.1%,高于《规划》提出的比2005下降10%的目标;

烟花爆竹:2007年烟花爆竹事故死亡4人,比2005年下降20.0%,高于《规划》提出的比2005下降10%的目标;

建筑施工:2007年建筑施工事故死亡117人,比2005年下降4.9%,低于《规划》提出的比2005下降10%的目标;

特种设备:2007年全省特种设备万台死亡人数1.35,比《规划》提出的指标0.8人高0.55人;

火灾:2007年火灾百万人死亡率2.4,比《规划》提出的指标4.2低1.8;

道路交通:2007年机动车万车死亡率6.38,比《规划》提出的指标10.0低3.62;

铁路交通(含路外):2007年铁路交通(含路外)事故死亡222人,比2005年下降51.1%,高于《规划》提出的比2005下降10%的目标;

民航飞行:2007年民航运输飞行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0,比《规划》提出的指标0.3低0.3;

水上交通:“十一五”前两年运输船舶重大事故率为67%,比“十五”期间重大事故率上升了109.4%;

农用机械:2007年农用机械事故死亡49人,比2005年下降26.9%,高于《规划》提出的比2005下降10%的目标。

渔业船舶:2007年万吨水产品死亡人数0.15人,比《规划》提出的指标0.8人低0.65人。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在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07年2月5日,省政府颁布实施了《辽宁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2007年11月30日,省人大常务委员会颁布实施了《辽宁省安全生产条例》;《辽宁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列入了2008年立法计划,年底将由省政府颁布实施;《辽宁省煤矿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已完成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即将上报省法制办和省人大;根据国家《矿山安全法》修改进程,将适时修订《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

2.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

全省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和执法队伍不断充实,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不断加强。截至2008年6月30日,全省14个市、100个县(区、市)全部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省局组建了执法监察处,12个市、86个县(区、市)组建了执法队伍,1175个重点乡镇(街道)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部分行业主管部门补充完善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人员,行业安全监管力量显著增强。

3.重点行业和领域监督管理

煤矿:以“一通三防”为重点,加强煤矿瓦斯、自燃发火、煤尘、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努力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十一五”期间,国家、省和企业 投入了21亿元,安排了460个煤矿安全生产改造项目,用于煤矿生产、通风系统及主要设备、设施安全技术改造,补充完善了瓦斯监测、抽放和防火系统,提升了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有效地预防了煤矿重特大事故;投资2000万元,组建了两个煤矿安全培训中心,举办培训班94期,培训各类人员2.4万余人;组织开展了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隐患大排查,加大了煤矿监察力度,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煤矿300余家,圆满完成了煤矿关闭任务。

非煤矿山: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制定了《辽宁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组织各市局和省直相关部门开展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企业1571家,规范了矿山开采秩序;组织开展了安全标准化活动。制定了《辽宁省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企业考评办法》和《辽宁省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企业考评工作细则》,成立考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工作计划完成了企业安全标准化考评工作,其中12家企业获得国家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称号,616家获得了省安全标准化三级企业称号;严格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两年来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6378 个,撤销 223 个。

危险化学品: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实施细则,严格按照程序、标准颁发许可证。目前,全省1250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12720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取得经营许可证,依法关闭不合格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41家;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和隐患大排查。制发了《辽宁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实施方案》和《辽宁省化工、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方案》,提出了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目标、范围、重点内容、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据初步统计,仅去年全省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和化工、烟花爆竹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共发现各类事故隐患9515项,其中8431项已经整改完毕,投入整改资金1.22亿元,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烟花爆竹: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完成了93家经营单位销售许可证审查和换发工作;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烟花爆竹生产和经营单位产品质量抽检工作,销毁了部分不合格产品;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整顿规范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秩序,依法关闭不合格生产企业2家,注销29家,其余30家,将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年底前全部退出。

民用爆破器材: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优化民用爆破器材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制定了重组整合方案,组织召开了整合工作会议,引导企业在平等、自愿、互利条件下实现整合。经过优化重组,生产企业由原来的35家整合成9家,关闭16家;强化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督促指导企业建立了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 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组织开展了重大危险源辩识、评估、建档、申报工作,对生产、储存、运输、配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的地方采取重点监控,有效地预防了各类事故。

建筑施工:完善了建筑安全法规体系建设。先后颁布实施了《辽宁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辽宁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细则》、《辽宁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和《辽宁省起重机械设备管理办法》;建立了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和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管理体系,组织开展了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活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合格率和施工现场优良率稳步提高。强化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了违法违规行为。

特种设备:强化了特种设备监管制度建设,提高了现场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加强了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两年来,培训各类特种设备作业人员20万人左右,提高了公众特种设备安全防范意识;组织开展了特种设备隐患大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消除一般事故隐患2303个、重大事故隐患512个,处罚特种设备非法制造21起、非法安装108起、非法使用872起,确保了特别设备安全运行。

电力:积极开展隐患治理与排查工作。制定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组织企业开展了隐患治理排查工作,已排查出各类隐患6570项,整改4511项,其余已列入治理计划,挂牌督办,跟踪治理,有力地推动了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完善了电力突发 事件的应急机制,制定了应急预案,组织部分电力企业和用户开展了大面积停电事件联合演练;大力推进并网安全性评价工作。组织召开了并网安全性评价工作会议,完成了17家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工作。

消防安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定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省消防工作委员会,与市、县(区、市)、乡(镇)政府层层签订了消防安全工作目标责任状,形成了完善的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体系;积极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定了《全省推行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实施意见》和12类单位场所建设标准,明确了“三规范”、“四完善”、“四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组织召开了全省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会议,全省有5000余家单位实施了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有效地提升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层次和水平;深入开展了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为重点,实施不间断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有效减少了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火灾事故;强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紧紧抓住企业、学校、农村、社区、家庭五大阵地,利用春防、冬防、“六一”、寒暑假、119宣传日等有利时机,广泛深入开展消防宣传“五进”活动。

道路交通: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两年来,深入运输企业、学校、乡村,组织开展集中宣传8.9万余场次,提高了公民交通安全意识;认真开展了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两年来,查处各种交通违法行为552.6万次,全省道路交通行车秩序明显好转;深入开展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有7个县(市)达到优秀管理等级,16个县(市)达到先进管理等级,3个市被评为全国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工作成绩突出的100个县区。

铁路运输:强化了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铁路运输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实现了铁路运输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时管理与监控,提高了铁路运输安全综合防范能力;加快了铁路与公路平交道口安全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铁路与公路平交道口改立交道口工程,无人监护道口改有人监护道口。两年来,新建平改立道口42处,无人监护道口改有人监护道口72处。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实现了事故隐患超前防范。

民航飞行:完善了民用航空安全监管制度。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工作的决定》和《航空隐患监控实施办法》;大力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管理机制,实现了安全管理由“局部到整体、个人到系统、事后到事前、开放到闭环”的转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工作。按照民航总局统一部署,针对机场控制区秩序混乱、航空公司运行控制能力薄弱、违规运输危险品、飞行冲突等问题,采取了跟踪监督、督促整改的办法,不断巩固整治成果。建立了隐患监控档案,组织开展了隐患治理工作,其中大连机场投入750万元安装了飞行区安全防范系统,解决了机场围界高度不符合民航技术标准问 题。

水上交通:完善了法规体系建设,颁布实施了《辽宁省渡口渡船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了水上安全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逐步建立了水上安全长效机制,促进了全省水上运输健康发展;强化了搜救应急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了水上交通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了性能优良、具有水上快速救助能力应急救助船舶,提高了应急反应效能和水平。

农业机械:分解量化了农机安全指标,与14个市签订了农机安全管理工作责任状,建立了农机安全目标管理体系,落实了农机安全管理责任;配合省法制办完成了《辽宁省农用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起草、调研和征求意见;组织开展了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活动,重点检查了农机登记、检验、无证驾驶,有效地预防了农机事故。

渔业船舶:完善了渔业船舶安全监管制度。先后印发了《辽宁省海洋渔业特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安全管理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关于对中小型渔船作业人数实行安全定员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强了渔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新建了培训基地,添臵了培训仪器、设备,每年培训职务船员1万余人、普通船员8000余人;强化了船编队生产组织形式。目前,已组织渔船编队生产2000余组,参与编队渔船20000余艘,提高了渔船防范海上事故和自救能力;加强了渔业船舶及其船用产品、渔业生产机械设备的安全检测检验,提高了渔业船舶安全保障能力。

4.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在省政府和省发展改革委大力支持下,投资2200万元购买了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原商学院7660平方米教学楼用于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业务用房,并申请了房屋整体装修改造资金915万元,用于房屋整体装修改造,满足中心工作需要。组建了省局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危险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完成了特种设备标准安全技术和化学危害分析与处理技术两个重点实验室建设。非矿山和职业危害两个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实验室将按照国家总局统一部署如期建设到位。

各市局、部分县(区、市)局组建了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配备了相应人员和设备。全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目前,全省有25个甲、乙级安全评价机构,3家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31家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基本满足了全省安全生产工作需要。

5.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建立了全省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组织开展了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完成了4752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原则,督促指导企业建立了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对重大危险源运行情况开展全过程动态监控,定期检测、评价重大危险源有关设施、设备,设臵安全警示标志,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高了事故防范和处臵能力。

建立了重大事故隐患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开展了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建档工作。投入10.2亿元,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消防等行业和领域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尾矿库、采空区、仓储区、公路危险路段、铁路道口、人员密集场所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治理。对尚未得到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予以公示,并按地区、行业领域进行分类,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明确工作分工、责任到人,限期治理完毕,彻底消除隐患。对一时难以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要求制定隐患治理规划,做到责任、治理资金、保障措施、时限要求和应急预案“五落实”。

6.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建设

向省财政厅申请了300万元建设资金,完成了省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两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两期工程共开发了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系统、事故隐患管理、铁路道口管理、应急救援信息管理、GIS地理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职业危害信息管理、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中介机构管理、安全生产专家组管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库、铁路道口GIS定位系统、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系统等15个模块。从系统投入运行情况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现正组织制定三期工程建设方案,经沟通协调,省财政厅同意分两年追加850万元资金,建设网络平台子系统、指挥调度子系统、视频会 议子系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大屏幕显示墙子系统、应急救援指挥车通信系统等5个子模块。

7.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

强化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建设了2家一级培训机构、4家二级培训机构、25家3级培训机构,初步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共培训企业负责人39183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55101人、特种作业人员182059人、农民工147537人,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全科技周”、安全普法、安全知识竞赛和创建安全社区等活动,有6个社区被命名为国家级安全社区。同时,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上开办安全栏目,广泛普及安全知识。

8.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省、市和部分县(区、市)局组建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制定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了两家非煤矿山救护队和11家区域性煤矿救护队,配备了相应救援人员和设备,事故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

9.职业卫生

建立了全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申报登记系统,组织开展了职业危害普查登记,完成了8174户企业普查登记工作,基本摸清了我省职业危害现状;认真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强化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核、审查和验收工作,加大了职业危害源头治本力度;加强了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建设,全省有7个市局组建了职业卫生监管科(处)室,配备了相应工作人员和设备,给开展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创造了条件;组织开展了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加大了职业危害防治执法力度,重大职业危害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10.安全科技

制发了《辽宁省安全生产科技“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省安全科技发展思路和目标。加强了科技立项工作,有8项安全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计划,3项安全科技项目被列入省、市政府科技发展计划,获得经费支持。完成了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了我省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科技工作。大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重点在全省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企业推广了非煤露天矿中深孔爆破开采技术和HAN阻隔防爆技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指标完成进度与《规划》确定的指标还有差距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 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机动车万车死亡率等4项安全生产约束性指标提前两年实现了《规划》目标;重点行业和领域目标中,有 9项指标实现了《规划》目标,1项指标呈现下降趋势。此外,虽然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指标与《规划》设定的指标相比上升了109.4%,但实际每年发生事故总起数与“十五”相比呈现下降趋势。但是,非煤矿山和特种设备2 项安全生产指标完成进度不够顺利,与《规划》确定的指标相比有一定差距,后两年面临较大压力。

2.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尚未完全适应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需 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4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安全生产监管力量显著增强。但是,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县(区、市)、乡镇(街道)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人员不健全、经费不足、设施和设备落后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与《规划》提出的“保障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和装备到位” 还有差距,安全生产执法水平和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安全生产监管需要。

3.部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一是市局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由于受到建设资金制约,14个市局中只有沈阳和大连两市局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大连市局投入2800万元建设了市级安监 大厦和事故应急指挥平台,组建了集事故调查分析、培训教育、安全评价、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大连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其他市局仅组建了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与《规划》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进展不平衡。“十一五”期间,我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两期建设并投入使用,三期建设稳步推进。省级节点将按照国家总局部署安排如期建设到位。但是,省安全生产监管局与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内网系统建设、建立覆盖全省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重点监控对象安全生产基本情况数据库、调度与统计数据库等数据库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项目,由于受到建设条件和资金制约,目前尚未启动;三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全省现代安全实景模拟教育培训基地和100个县(区、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受到资金和人员配备制约,目前尚不具备启动条件,预计“十一五”期间无法如期完成。

三、措施和建议

1.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要位臵,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抓实、抓好、抓细,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指标能如期实现。

2.要继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认真落实省政府领导讲话精神,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加强 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规划》实施的契机,彻底解决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人员不健全、经费不足、设施和设备落后的问题,确保《规划》提出的“保障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和装备到位”能够如期实现。

3.要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加快推进规划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是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工作任务,实现规划确定目标的重要保证。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从安全生产工作大局出发,认清肩负的责任,履行承担的职责,按照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带动规划的全面落实。

4.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经验教训,特别是对部分安全生产指标和重点工程项目确定过程中对其合理性论证不充分,对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导致部分安全生产指标和项目无法如期实现的责任部门要认真总结,以资借鉴,给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积累经验。其中,对于确实能提升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尚不具备建设条件和资金的重点工程项目,应做好项目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可考虑纳入到“十二五”规则中。

下载山西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百科名片“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006~2010年。目录[隐藏][编辑本段]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

    “十一五”规划

    第二讲 辉煌的“十一五”规划今天我们这个讲座的题目是:辉煌的“十一五”规划。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我们要讲的是“十一五”,所以,这一讲的关键词就是......

    十一五规划

    图书馆“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前言 图书馆是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全院师生提供教学、训练、科研和竞赛所需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资源的任务。本馆紧密配合学院的建设与发......

    十一五规划(范文大全)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原则 《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规划

    温家宝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全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同志主......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目录前言1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第一节“十五”计划预计完成情况第二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第三节“十一五”经济社会......

    武定县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

    武定县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食品药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形象的一件大事。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国务院......

    2017最新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全文】

    2017最新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全文】 《山西省实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办法》业经2017年1月3日省人民政府第1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2月20日起施行。最新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