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修专项检测(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单元检测
选修专项检测(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时间:40分钟
满分:90分)1.(2016·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二)„„
(三)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四)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根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目录摘选
材料二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向它们证明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结果,它引起了一场激烈、持久的争论„„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列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科技和思想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对其再补充两项,并说明补充理由。
(2)材料二中《凡尔赛和约》对战争的责任是怎样认定的?这一认定是否公平?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增加材料中没有的内容;第二小问,具体阐述补充内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即可。第(2)问,《凡尔赛和约》认定一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侵略”引起的,对其公平性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性质评价,从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去阐释。
答案:(1)补充: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理由:19世纪下半期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后起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这是一战爆发的经济因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由:两大集团的对峙,激化了彼此间的矛盾,是一战爆发的军事因素。
(2)认定:德国及其盟国应对战争负责。
不公平。看法:一战的全面爆发是两大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一战的性质是双方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程序不公正(未经审判、德国未能参加和会亦可)。
或公平。看法:德国大力扩军备战,力图争夺世界霸权;大战首先开始于德国和同盟国一方的进攻。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39 年3 月15 日那个时候,世界上最感觉不到有什么迫在眉睫的威胁的地区是西半球,而西半球最高枕无忧的国家之一便是美国„„持有此类见解的美国人坚称 参加一战的主要原因是:威尔逊总统的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欧洲(指协约国,主要指英国)的外交手腕——美国人历来认为在斗智方面美国一向处于劣势;以及美国制造商和银行家的不爱国的自私自利,他们投机取巧地支援并资助协约国,通过院外活动,诱使政府参战,以确保他们的债务人赢得胜利,从而保全他们的私人财富。
美国卷入战争的历史,经过这么一番改编所得出的结论便是:美国人民是因受骗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防止不再重演这一可悲的历史的措施是能够而且应当采取的。
——[英]阿诺德·托因比《第二次世界大战
史大全:1939年3月的世界》
材料二 1939年当欧洲战事正式爆发时,罗斯福通过广播向全体美国人民宣布了政府官方的中立立场。„„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后,国会终于同意修改早期的中立法案。在1939年11月4日通过的修订案中,再次允许美国制造商向交战国出售武器,但必须是在“现购自运”的条件下。1940年12月17日,罗斯福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这个计划被称为“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在国会两院获得了通过,并于1941年3月11日经罗斯福总统签署成为了法律。租借法案的援助金额超过2 700万美元,包括枪炮、坦克、飞机、舰船、食品和其它必需品,到战争结束时共向38个国家提供了援助。
——[美]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材料一中所述美国卷入一战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突破“中立法”的?概括美国在卷入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共同点。
解析:注意材料一中第一段话中的分号,以两个分号分三层,概括每一层的含义即为原因。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时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即“修改早期的中立法”“租借法案”“签署成为法律”,从这一过程说明美国突破“中立法”的措施;美国卷入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点要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的背景去分析。
答案:(1)原因: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协约国的外交手段;美国商船遭遇德国潜艇袭击,损失重大;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捞取一战胜利品等。
(2)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国会不断修改法案;美国政府的支持。
共同:战前奉行“中立”立场;根据战争的态势及利益选择时机参战。3.(2016·晋中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 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太平洋的任何角落。《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九国公约》规定,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
——摘编自王元连《美国海军争霸史》
材料二 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从窘境看,想独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7月2日,御前会议基本上按陆、海军上报的原案通过了《帝国国策纲要》。《纲要》确定:“不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帝国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目标前进,并为确立自存自卫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为此,日本决心“不辞对英美一战”。
——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日本决心向英美开战的因素。
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一中逐句概括归纳。第(2)问,注意从《帝国国策纲要》的内容去归纳总结。
答案:(1)说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做出了有利于日本的保证。
(2)因素:夺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摆脱美英的贸易禁运;建立亚太地区的霸权;美英无暇东顾,使日本在太平洋的军力暂时占优势;切断国际援华通道,早日打败中国。(答出三点即可)
4.(2015·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一条(一)兹特声明: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第十二条(一)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材料二 第二十四条(一)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
第三十三条(一)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 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
第四十一条 安全理事会得决定所应采武力以外之办法,以实施其决议,并得促请联合国会员国执行此项办法。此项办法得包括经济关系、铁路、海运、航空、邮、电、无线电及其他交通工具之局部或全部停止,以及外交关系之断绝。
第四十二条 安全理事会如认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足时,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此项行动得包括联合国会员国之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
——《联合国宪章》194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在维护世界和平机制方面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二者维护世界和平机制不同的原因。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从维护和平的组织机构以及维护和平的方式去分析。第(2)问,从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和平的探索历程中去分析归纳。
答案:(1)不同:国际联盟:成员国依靠联盟维护和平;提交仲裁法庭或行政院。联合国:成员国授权安全理事会;采取政治、司法、经济、外交、必要的军事手段等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国联盟约反映了一战后人类初步探索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有些地方不成熟,没有形成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对维护和平的认识加深;国际法的不断完善。
5.(2016·淄博诊断)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场战争难以界定,但古往今来的世界性战争还是可以进行明确的: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是从15世纪出现的殖民战争开始的。这种以控制土地和资源、进行掠夺、奴役和剥削为目的的殖民战争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结束。
第二次和第三次世界性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场大战把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了战场。
发生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是一种世界性的军事对峙,可谓第四次世界性战争。第五次是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至今,全球性的“反恐”战争仍然看不到结束的尽头。
随着美国在2011年发布的军事战略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其“全球军事领导力”,这标志着美国正开启一场新的世界性的软实力博弈战——信息战。这场新战争可以认为是第六次世界性的战争。
——据2011年10月10日新华网专家访谈:美开启
“第六次世界战争”(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六次世界性战争的各自特点。
(2)朝鲜战争持续四年(1950~1953),有近20个国家参与,但材料没有把它视为“世界性战争”。这样做是否合适?为什么?
解析:第(1)问,从六次世界性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可以任选一观点来回答。合适,从朝鲜战争战场范围分析;不合适,从参与国家众多、联合国军参战的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第一次是掠夺土地资源,奴役剥削他国的殖民战争。第二次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三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四次是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之外的其他一切对抗形式。第五次是美国发动的反对国际恐怖势力的战争。第六次是世界性软实力博弈战(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信息战)。
(2)合适。理由:朝鲜战争战场范围仅仅局限于朝鲜半岛,并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参战国家间并未互相宣战,故仍属于局部战争。
或不合适。理由:朝鲜战争参与国家众多,背后是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具有世界性;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插手,组建联合国军参战,使战争不再是单纯的区域战争,故可视为世界性战争。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根据以上所认定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同盟国目标相一致,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开罗宣言》
材料二 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其抛出的一系列公然否认历史、颠倒黑白的言论,招致国际社会的警惕和批评。在发表“侵略定义未定论”而遭到国际社会谴责后,安倍非但没有收敛,反而继续在历史问题上大放厥词„„近来日本国内在历史问题上接连出现消极动向,一些人公开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其实质是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不能不引起亚洲受害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展走向的严重担忧和警惕。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1)依据材料一,简述《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日本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把材料一划分层次进行概括即可,以省略号作为分界点逐层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开罗宣言》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石,二战后整个亚太地区的领土安排和国际秩序都是建立在这块基石的基础之上,在世界上具有国际法效力,因此,为中国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了国际法依据。第(2)问,日本挑战国际秩序跟日本的崛起和美 国的扶植有关。从美国方面分析,比如美国扶植日本、在美国袒护下日本对自己的战争罪行没有彻底反省,使军国主义势力得以保留;从日本自身分析,日本经济的崛起、不承认历史、军国主义复苏等。
答案:(1)内容:制止并惩罚日本法西斯侵略;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答对两点即可)意义:为二战后中国收复被日本军国主义掠夺和窃取的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2)原因:美国在战后出于“冷战”的需要,对日投降的处理不彻底并采取了积极扶持日本的做法;日本在战后经济的崛起导致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日本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残余。(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篇:选修专项检测(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单元检测
选修专项检测(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时间:40分钟
满分:90分)1.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可得出移民,根据“筑四十四个县城”可以归纳出筑城,根据“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可得出设县;第二小问,可以从传播先进技术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可以归纳为民族平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的角度回答。
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2)思想:民族平等。
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2.(2016·厦门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
——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他们关注“正义”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统治者的要求。与柏拉图相比,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有何特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信息可知,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从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信息可知,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第二小问,从材料一“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和材料二“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信息进行概括出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之王;第二小问,从材料“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并结合所学归纳即可。
答案:(1)思想: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相似:社会秩序混乱;对现实不满,渴望建立理想社会。
(2)要求:孔子要求统治者是“内圣外王”(“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之王。
特点:强调“礼”的作用;以“三代”(大同社会)为目标。3.(2016·上饶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充满智慧和奋斗,他抛家别业,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引领北美人民度过了艰苦创业的年代,谱写出壮丽的历史篇章。
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
(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 者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
解析:第(1)问,相似点可以从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等方面分析。第(2)问,二者的比较要从其指导思想、斗争方式、斗争精神、斗争过程中所体现的两面性等方面去分析总结。
答案:(1)相似: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同:都提出了指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三民主义和非暴力主义);斗争过程中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都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异: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
——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伦威尔“激进”和“保守”的表现;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精神品质。
(2)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多为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一,联系克伦威尔具体做法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直接提取信息即可。第(2)问,结合克伦威尔和孙中山两人的历史作用分析即可。
答案:(1)激进:领军取得内战胜利;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保守:担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孙中山的品质:爱国主义;勇于献身;不屈不挠。
(2)原因:克伦威尔对历史作出过贡献,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孙中山终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应给他们(土耳其农民)提供现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帮助他们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应该消除交通闭塞和运输不足的状况。鉴于我国民族资本极为缺乏的现实,为尽快振兴我国实业,我们必须利用外国资本、资源与经验,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
——凯末尔
材料二 使用(英国)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很显然,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他们可以在千家万户建立古老、神圣的手摇纺织机,可以购买手摇纺织机织出来的布。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独立。”凯末尔也曾说过:“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不管多么巨大,如果不用经济的胜利加以扩大,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可能持久,而要很快消失。”也就是说,他们有着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
——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1)概括材料一凯末尔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对待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态度及其主要依据。材料三中“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具体指什么?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交通运输、振兴实业三方面分析。第(2)问,甘地对现代工业文明持反对态度,其依据要从英国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对印度进行疯狂的商品倾销和资源掠夺,甘地认为这是印度被殖民统治的根源;“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从材料三中概括即可。
答案:(1)观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发展交通运输;利用外国资本与经验,振兴实业。
(2)态度:反对(批判、抵制)。
依据:英国利用工业化对印度进行经济剥削;发展工业文明会摧毁印度人的道德基础;英国利用铁路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
目标:发展自主的民族经济,实现民族经济的独立。6.(2016·漳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 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归纳其得以提出的历史条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是如何继承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是发展性观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归纳为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归纳为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第(2)问,结合新经济政策特点来说明。
答案:(1)观点:发展性观点。
条件: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2)说明: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从苏俄国情出发;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小农经济的存在,实行固定粮食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第三篇:单元检测
关于实施“单元检测精品工程”的意见及要求
单元检测是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检查和测试教学效果,对一定?期内(通常是一个教学单元)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等进行的阶段性测量和总结。单元检测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检查、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同时,它能满足于不同的目的,服务于不同的对象。通过单元检测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对于单元检测的命题、施测、评估都要有一定的准则,才能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出真实和科学的评价。因此,加强对单元检测的规范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地检测,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学科教学过程实施适时和适量的监控,对教师教学成绩进行更为科学的评价,进一步实现学科间与学科内的发展平衡;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调节,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并从学习效果的反馈中,及时获得矫正性信息,从而自觉地改进学习态度与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新学期伊始,我校明确提出要落实“一个要求”、抓好“两个工程”。其中,实施“单元检测精品工程”,就是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高标准、严要求地实施单元检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单元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进一步推动全过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和要求:
一、提高认识,合理规划
课程改革后,各学科模块的设计,使单元体系更趋合理,创设了更有利于过程教学的质量检测评价平台。研究教学,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应该从抓单元教学开始,从抓单元检测质量入手,建立单元检测及其评价体系。各学科教师要深入研究单元检测在教学过程中的诊断、导向功能,重视开发利用单元检测的教育功能,通过单元检测达到改进提高教学的目的。单元检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师的判断和决策,教师应在权衡和考虑学生成绩表现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出判断和决策。当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成功地、稳定地表现出某种成就时,教师便可以做出有把握的判断;有利于及时提供反馈。发挥单元检测的时效性,可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反馈,对进一步教学、学习提供指导。
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任课教师充分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要求,及时了解课改动向和高考信息,在此基础上,科学划分单元体系,适时安排单元检测。
二、科学命题,规范制卷
单元检测应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检测,还要检测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单元检测不但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要注重学生现有实际,也要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
单元检测要特别抓好科学命题这一环节,要避免陷入常见的命题怪圈:
1.适度性失控,区分度差
命题过程中,要准确掌握试题的难易程度,避免出现适度性失控现象。试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考试的效度,过难或过分容易的试题,无法区分考生的实际差别,2.缺乏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要特别重视试题之间彼此独立的原则,即题与题之间不能有暗示答案或线索在本份试卷中就能找到的现象,每一道题都必须靠学生积极地去追忆、思考,而不靠已有的答案去推理或选择。
3.重点不突出
命题人要明确单元试卷测试的目的和重点。在命题时应既能突出重点又要注意扩大覆盖面,注意点与面的结合。
4.忽视“双基”,导向错误
命题要注意试卷的导向性。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
为此,命题的内容要全面,要注意到知识的覆盖面,以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学科单元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同时,又要突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促进学生着重理解本单元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教
学目标重点,准确把握高考考点。命题要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能力运用的倾向,命题难易、深浅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和教科书的规定,不能随意加深加难,加重学生负担。要考虑到单元检测属于目标参照测验,而不是选拔性的常模参照测验,因此,命题深浅应以学科单元教学目标为准。命题中要注意本单元知识点与其他单元相关知识点的本质联系,注意前后单元的相互呼应衔接与知识体系的构建,使检测有利于指导学生复习以往所学,并为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课任教师应在大量做题和精选习题的基础上,经过改编、加工、整合而完成命题,不能照办整套现有的成题,避免偏怪晦涩的题目,坚决杜绝错题的出现。单元检测命题要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和提高能力,各题目的难度设计应适当分散,特别难和特别容易的题目少些,一般各应占20%左右;接近中等难度的题目多些,一般应占60%左右,并形成一个合理的难度梯度分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英语等奥赛学科应设臵适量的(占总分10%左右)有较高难度的附加题,以满足部分水平和能力突出学生的需求。
命题各题型、题量以及考试时间长短的安排要符合高考命题的规范并适合单元检测的要求,制卷卷式与题目的打印格式、字型、字号及文字的长短要向高考试卷靠拢,图像、表格的设臵和粘贴要规范、清晰。
设计科学规范的单元检测试题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应有职责和必备能力,学科备课组要根据教学进度讨论题型、题量、内容要求和分数分布等,并分配老师执笔命题。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根据学科组的进度要求,适时命出相应的单元测试题,输入微机,建立起自己命制的单元试题库,备课组责成专人组合相应的单元测试题并存档,形成组内单元测试题库。学校按常规检查的要求组织专门班子对?个教师的命题进行评价,并计入常规检查结果。有条件的教研组可采取年级交叉命题,试题标题要求统一。
三、严格程序,端正考风
严密的检测组织程序和严格的考试纪律,确保检测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有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考风,进一步带动良好学风的养成。各学科单元检测前应首先由备课组长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向级部领导小组和教导处提出检测计划、确定检测时间、提交检测样题,由教导处备案存档。检测试卷印制后要妥善保管,防止题目泄露。同学科组检测要统一试题、统一时间,集中检测。各科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考风考纪的教育和规范作答的指导,避免失误和作弊现象的发生。
四、合理分工,准确批阅
作答后的检测试卷应密封装订,及时批阅。主题试题的批阅,如条件允许,提倡同备课组教师合理分工,实行流水作业,公平公正,严格评分标准,认真统分登分,以保证阅卷的客观公正。参考答案要务求准确,避免争议,注重发散、启迪学生思维;分值划分要合理。主观题试卷的计分、合分和涂卡要认真核实,力求准确无误。
五、精心讲评,及时反馈
试卷的讲评与反馈是关系到一次单元检测成败的关键环节,切忌简单地对答案和公布分数。试卷讲评首先要给学生明确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就某些典型试题给予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上指导;再次,对于学生作答错误较为集中的试题,要设计同类题目加强训练,举一反三,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最后,指导学生完善自己的学科错题积累本,便于学生在今后的检测或考试复习中,能真正避免同类错误的再次出现。对于学生检测成绩的反馈,教师要讲究策略,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以起到检测应有的激励作用,防止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对于检测成绩起伏波动较大的学生,特别是检测成绩下滑较大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做细致耐心的工作,个别谈心交流,帮助查找原因,解决思想负担,弥补知识缺漏,督促学生迎头赶上。
六、细致分析,全面评价
为达到单元检测的调节功能,教导处、各备课组和任课教师要重视对检测结果的质量分析,每次检测结束都要进行统计和评价,建立考绩档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
试卷分析要着重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
1.哪些知识、技能学生掌握的比较牢固和灵活?
2.存在的普遍问题和薄弱点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今后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教师应对单元检测试卷进行逐题分析,对试卷中主要或典型试题的正确率和错误率、错误性质及其原因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理解的深度、技能的灵活运用等进行分析,通过试卷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以便给学生讲评试卷和补课辅导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备课组长要在检测后及时完成检测结果分析,与检测成绩单一并上缴教导处,以便于分析考试总成绩和问题。教导处和备课组要分析比较各班学生的检测平均分、及格率和升降幅度,通过综合对比,找出影响单元检测成绩的主次因素、成绩差异的规律,提出教改措施,控制不利因素,调整工作程序,确定今后教学的重点环节等,切实发挥单元检测在教学过程中的监控作用,及时查漏补缺,改进教学。
第四篇:语文选修诗歌散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第三单元 检测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zūn)
归还.(huán)
岑.夫子(cén)B.馔.玉(zhuàn)欢谑.(xüè)
恣.肆(zì)C.裘.衣(qiú)
沽.酒(ɡū)
将.进酒(jiānɡ)D.旌旆.(fèi)
乱飐.(zhǎn)
清酌.(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斑驳 辩认 宽裕 钟鼓馔玉 B.倾耳
潦草
寂寞
飞皇腾达 C.沽取
走廊
金樽
天生我材 D.欢谑
溺死
径需
烹羊宰牛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莫使金樽..空对月 金樽:金属制作的酒杯。B.将.进酒,君莫停
将:读“qiānɡ”,请。C.古来圣贤皆寂寞..
寂寞:孤单冷清。D.呼儿将.出换美酒
将:拿出。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与尔.同销万古愁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
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将进酒,杯莫.停
一夫当关,万夫莫.
开
()
()
()
()
()
阅读与鉴赏
二、课内精读(15分,选择题每题3分)阅读《将进酒》,回答6~10题。
将进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6.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应当。..B.钟鼓馔玉不足贵
馔玉:美好的饮食。..C.斗酒十千恣欢谑
恣:放纵,无拘束。.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销毁。.7.下列诗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所写意境不同的一句是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B.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C.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D.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8.下列对诗中的诗人形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怀着平生之得意,又逢老友相聚,纵酒狂歌,互诉衷肠,感到无限快乐。
B.诗人大声呼喊不喝上“三百杯”誓不罢休,表现他已从悲感中突破,豪气洋溢。
C.诗人频频举杯相邀,气氛热烈,酒到高潮,情不自禁狂歌起来。D.诗人高歌后酒兴更浓,不惜宝马金裘换酒畅饮,活现慷慨爽快之态。9.对《将进酒》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主旨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以劝酒为名浇诗人胸中块垒。
B.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C.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D.诗的开头两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
10.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的例子。引用陈王的典故,用意又何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30分)阅读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回答11~13题。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1.李白是一个不惜千金买醉的诗仙,但这首诗里,美酒当前,他却一再推杯,放箸,离席。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最能准确地体现他这种心情的字是哪几个?(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中化用姜太公垂钓遇文王、伊尹在受汤聘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明月而过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4~15题。
送友人入蜀①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忧生活,曾经在成都集市上以卖卜为生。
14.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应高考考点链接]最后一联中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题答案
1、解析
“pèi”。答案 A
2、解析 A.辩认—辨认。B.飞皇腾达—飞黄腾达。D.径需—径须。答案 C
3、解析 寂寞,古义:被世人冷落;今义:孤单冷清。答案 C
4、解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答案 A
5、解析 你/形容词词尾,不译。答案 A
6、解析 D.销:同“消”,使不复存在。答案 D
7、解析 A.虽雄阔苍凉,但突出的是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例句气势豪壮,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答案 A
8、解析 A.“怀着平生之得意”“感到无限快乐”两处有误。
9、解析 D.“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有误,应该是排比、夸张。答案 D
10、答案 陈王,即曹植,才华横溢但遭其兄曹丕猜忌而郁郁不得志,一生才学无可施展,只能借酒销愁,以泪度日。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作者有感于自己像曹植一样备受排挤,怀才不遇,有志难展。这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11、答案 这表现了李白由于政治上失意,内心非常苦闷抑郁,情感激荡变化。最能准确表现这种感情的字是“停”、“投”、“拔”、“顾”。
12、答案 诗歌中化用的两个典故中的人物都是开始时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诗人以此来鼓舞自己要有继续追求的信心。B.“谑”应读“xuè”。C.“将”应读“qiānɡ”。D.“旆”应读
13、答案 象征手法,“黄河”“太行”象征作者追求的宏大理想。用“冰塞川”“雪满山”写道路艰难,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的艰难处境。
14、答案 笼、绕。笼: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绕:表现了山水相依、水流曲折绵长、峰峦蜿蜒的景象。
15、答案 既是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又寄寓作者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第五篇:1.2.3单元检测
综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的是
()
①济宁市举办科技节
②雨后彩虹
③神舟九号飞船对接
④参加党的十八大选举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A.①②
2.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一贯主张“诗言志”,他的大量诗作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受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铁骨,体现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影响之深,无与伦比,外国曾有人说他是“一个诗人赢得了新中国”。材料主要表明 A.思想、理想、信念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毛泽东的文化素养及活动决定了社会发展 D.诗人的气质和风范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3.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A.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 B.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D.人总能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
4. 作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不二代表,飞天已经成了我们的骄傲。但是,这美丽的形象并非中国的“土特产”,而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产物。这说明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创新就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5. 2012年4月29日上午,以“相约狂欢昆明,体验七彩云南”为主题的2012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启动。与往年一样,今年的狂欢节依然把继承保留与创新发展、民俗风情与现代元素、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等进行了有效融合,旨在让国内外游客全身心感受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这体现了
()①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差异不断缩小 ②文化的继承保留就是文化的创新发展
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④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 “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表明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 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7. 中医形成的过程是中华优秀文化与人体生命现象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医是医学科学,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动静结合„„等中医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这表明
()①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前沿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医理念蕴含着实用性和整体性的思想 ④中医理念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意识的完美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 2012年9月某校开学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政教处在第一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了宣誓活动 ②总务处集中为全校教职工购置新的课桌椅 ③校合唱团、舞蹈队进行了庆“国庆”汇演 ④学生会举办了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的演讲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 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
A.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B.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0.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积极效果。不仅给老、少、边地区送去了知识
()和技术,为这些地区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同时也让参加志愿者行动的青年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改造,学到了在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表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B.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具有互补性
C.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根本途径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11.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于1月30日正式启动,本次“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传 递今日中国文化精髓,关注中国今天和明天的文化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 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被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积极的作用。据此回答6~7题。
13.2012年7月13日,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回乡为90岁老母祝寿,长跪母亲膝前相拥痛哭。这感人的场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不管形式怎样变化,过生日的基本内涵是不变的。这说明
A.必须对传统思想进行改造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永远不变的 D.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认同特征
1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孝道也得以以新的形式发扬。每当晚上8点钟以后,地方电视台都有一独特的节目——点歌台,大部分的子女、媳婿为其父母过生日点歌。很多享此“殊荣”的老人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说明
()
()
A.传统文化必须依赖大众传媒才能发挥作用 B.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 C.只有创新的文化才顺老人的心 D.电视台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15.“中国十大孝子”评选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评选“中国十大孝子”的目的是把弘扬孝道的社会风气推向一个新高潮。这体现了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是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彰显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③使中华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 ④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6.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誉道:“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种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到形声、会意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古老文字。华夏民族数千年以来一直用汉语思考、用汉语交流、用汉语书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汉语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智能智力,铸造了中华文明。”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④中华文化注重实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7.《少年岳飞传奇》是一部具有传奇风格的动画巨制,本片以名留千史的历史名将岳飞为主角,讲述了他如何由一个饱受磨难的孩子,变成一个文武双全、充满英气的少年。采用动漫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
()①满足人们多样的文化需要 ②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③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发展流行文化改造经典文化 A.①②
二、非选择题
18.2012年10月,央视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的社会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改善民生效果明显,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总结出一个数学公式:“幸福=效用÷欲望”。经济收入所带来的效用能使人们感到幸福,而无限的欲望又会使幸福趋于零。单一的经济生活并不能提升幸福感,幸福感要靠文化生活来提升,幸福的生活最终要在政治文明的王国里才能实现。
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9.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
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请你说说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竹文化”对你有何启示?
20.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2012年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材料一 评审委员会的颁奖词说,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
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材料二 法新社的报道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他在农村度过,故乡山东高密的一景一物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与父老乡亲在一起,接接地气,了解当下农民的心理状态。”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对土地忠诚的写作态度,才让他的作品打动了所有国家、所有人的情感。
材料三 评委马悦然说,中国文学早就成为了世界文学,但是翻译成外文的著作太少。莫言可能是中国译成外文最多的一个作者,所以莫言的那些著作帮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
结合材料,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莫言的成功对中国当代作家文学创作的启示。
答案
1.B 2.B 3.A 4.C 5.C 6.C 7.B 8.D 9.A 10.D 11.A 12.D 13.B 14.B 15.D 16.A 17.C
18.(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供丰富的文化消费产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让文化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维护人民的各项政治权利,提高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增强人民是社会主人翁的幸福感。
119.(1)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坚韧顽强、生生不息等特征与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吻合。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把竹子人格化为中华民族精神。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发扬和培育“竹文化”蕴涵的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0.(1)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学创作既要发扬传统文学中的精华,又要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3)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接受、欣赏的文学作品。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