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钢筋通病及解决方法
钢筋通病及解决方法
(初版)
—— 兰光琦
针对现场上施工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与商务结算时一些争议,依据图集及规范,在此进行了一下比较,下面谈到的是我在多年施工中遇到并总结出来的通病及操作工人容易出错地方(均为抗震结构),其它我没有经过的工程及非抗震结构,在此就不一一例出。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必有许多不尽之处,希望大家及时指出,以便修正!我的主要依据来源于11G101系列(含标院的辅助11G101系列), 11G101的深化设计12G901系列,《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及其它相应规范。
建议大家必备的工具书籍(电子版也可):《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11G101-1,12G901-1,如果是以前的工程,还要必备03G101等系列。
一、基础
1、柱插筋部分(1)柱插筋长度
通病:不管基础厚度多少,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工人都喜欢把柱插筋全部插入基础底部,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正解:当柱为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独基、条基高度不小于1200 mm时,或当柱为大偏心受压,独基、条基高度不小于1400 mm时,仅需把柱角筋插入板底钢筋网上,其它钢筋满足锚固即可(11G101-3 P59注4);但伸至底板上的插筋之间的间距不应大于1000 mm.。当为筏型或平板基础,且中部设置有构造钢筋网片时,也可把柱角筋插入板底钢筋网上,其它钢筋仅满足锚固(12G901-3 P1-8)。为了增加插筋的稳固性,可在四角的底部或与面筋相交处进行点焊加固。(2)基础内箍筋设置
通病:很多个人在绑扎基础内箍筋时,会安装一套完整的复合箍筋。
正解:我们从(11G101-1 P59)锚固构造
(二)可以看出,基础内仅为外围矩形封闭箍而非复合箍筋。
(3)插筋弯钩长度及基础内箍筋个数
通病:工人在制作插筋时把所有的弯钩长度做成100或150 mm,因为有时无法达到设计要求,遇到严格的甲方、监理时造成返工浪费。
正解:根据(11G101-1 P59)可以看出,当插筋侧面保护层厚度≥5d:基础厚度>lae(la)时弯钩为6d且≥150 mm;基础厚度<lae(la),下插深度≥0.6labe(0.6lab)弯钩为15d。这两种情况下箍筋间距≤500 mm,且最少两道非复合箍筋。
当外侧柱插筋侧面保护层厚度≤5d(如地下室外墙的附墙柱外侧主筋,且底板无外伸):基础厚度>lae(la)时弯钩为6d且≥150 mm;基础厚度<lae(la),下插深度≥0.6labe(0.6lab)弯钩为15d。这两种情况下同样也采用非复合箍筋,箍筋间距≤10d(d为插筋最小直径)且≤100 mm。
主筋下插深度<0.6labe(0.6lab)时,必须通过设计认可。
2、剪力墙插筋部分(1)墙插筋长度
通病:同柱插筋一样,工人会把插筋全部插到底板筋上。
正解:墙插筋与柱插筋要求不同,只有当筏型或平板基础板厚在2000 mm以上时,墙插筋每隔两根就要伸一根到底,其余满足锚固即可。而其它类型的基础应全部插至底筋上(12G901-3 P1-11)。
(2)墙插筋弯钩长度及插筋在基础范围内水平钢筋设置
通病:钢筋翻样师傅或加工制作车间为了省事,往往会把弯钩长度统一为100或150mm,水平分布筋只绑扎两根。
正解:根据(11G101-1 P58),当插筋侧面保护层厚度>5d情况下: 基础厚度>lae(la)时,弯钩长度为6d,两侧水平分布筋间距≤500 mm且最少两道及相应的拉钩;基础厚度<lae(la)时,墙主筋下插深度≥0.6labe(0.6lab),弯钩为15d,同样两侧水平分布筋间距≤500 mm且最少两道,同时根据内侧水平筋根数绑扎相应的拉钩。
当其中一侧墙插筋侧面保护层厚度<5d情况下(如底板无外伸的地下室挡土墙外侧主筋):
基础厚度>lae(la)时,外侧墙插筋弯钩均为15d,内侧弯钩长度为6d,外侧水平分布筋间距≤10d(d为插筋最小直径)且≤100 mm。内侧水平分布筋间距≤500 mm且最少两道,同时根据内侧水平筋根数绑扎相应的拉钩;
基础厚度<lae(la)时,内外侧墙插筋弯钩均为15d,外侧水平分布筋间距≤10d(d为插筋最小直径)且≤100 mm。内侧水平分布筋间距≤500 mm且最少两道,同时绑扎相应的拉钩;
墙主筋下插深度应≥0.6labe(0.6lab),不能满足时需设计认可。
二、柱
1、柱纵筋外露长度及连接区
通病:工人习惯性的把所有的纵筋外露长度同一为1000mm和2000mm两批。正解:要正确控制外露长度,首先就要知道柱的嵌固部位在何处。如果设计未指定嵌固部位,当无地下室时,嵌固部位在基础顶面,当有地下室时,嵌固部位应在地下室的顶板板面,此时地下室底板(或基础顶面)不按嵌固部位考虑。(11G101-1 P58)
确定了嵌固部位后,我们就可以根据(11G101-1 P57~P58)图集了解到各层柱允许的连接区,即:当为嵌固部位所在的楼层时,下部起始位置为底部向上(1/3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应注意11G101-
1P57在此时的要求不严谨,应按(12G901-1 P2-6图)确定连接区),上部终点位置为梁底向下(1/6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当为其它楼层时,下部起始位置为底部向上(1/6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上部终点位置为梁底向下(1/6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
由于我们在施工中所遇到的层高往往不是钢筋原材料的模数,如果不加以管理,常常会出现很长的废料。现在,我们清楚的知道了连接区后,就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层高、钢筋原材料长度合理下料,减少钢筋。当然,合理下料不是一两句话说的清楚的,最主要的要点就是“下长上短,下短上长,或长接长,短接端”。特殊的情况下,一半的钢筋采用两个接头,因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P20页5.4.1条款规定是“同一纵向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头”,“不宜”毕竟不是强制性的,当然,我们在施工中也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除非是在较多钢筋存在浪费的时候才采用这种办法,但接头位置必须要符合规范要求。
2、箍筋加密区
通病:加密范围不符要求,要么太长,要么就不够。
正解:其实很简单,柱主筋除允许连接区外的其它非连接区,均为箍筋的加密区。(11G101-1 P58图)如果柱主筋采用搭接连接,在搭接范围内的箍筋直径不小于 d/4(d为搭接处钢筋最大直径),间距不应大于100mm及5d(d为搭接钢筋最小直径)。(11G101-1 P54注2)
梁柱相交的核心区,是现场施工较难处理好的节点。核心区不但是箍筋的加密区,而且常常会有许多钢筋在此锚固,所以该部位的钢筋相对更多,所以要特别注意各种钢筋的穿插顺序。
当柱净高Hn与柱截面的长边hc的比值Hn/hc≤4时,箍筋应全高加密。
3、复合箍筋的基本复合方式及绑扎
沿复合箍筋周边,箍筋的重叠不宜多于两层。以复合箍筋最外围的封闭箍筋为基准,柱内的横向箍筋紧贴其设置在下(或上),柱内的纵向箍筋紧贴其上(或下)。当在同一组内复合箍筋肢数不能满足对称性要求时,沿柱竖向相邻两组箍筋应交错布置(11G101-1 P67图、注)
4、柱纵向钢筋变直径
通病:当上层纵筋大于下层纵筋时,有些人同样把下层纵筋直接预留到上层允许连接区内。
正解:(1)上层纵筋大于下层纵筋时,在绑扎下层柱时就要提前把上层柱纵筋与下层柱纵筋连接,连接区应设在下层上部非连接区的起始点。也就是梁底向下(1/6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11G101-1 P57图2)
当遇到上层纵筋大于下层纵筋的楼层,应提前两层就要考虑柱纵筋的下料长度。因为如果提前一层考虑,往往会让你措手不及(要么就出现两个接头,要么就只能让直径大的纵筋加长而浪费钢筋)。
(2)上层纵筋小于下层纵筋时,从节约材料成本考虑,下层纵筋尽可能的预留在上层下部非连接区的终点位置,也就是当为嵌固部位所在的楼层时(1/3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当为其它楼层时(1/6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11G101-1 P57图4)
5、柱纵向钢筋变数
(1)下层柱纵筋多于上层纵筋
通病:当下层柱纵筋多于上层时,多出的钢筋锚固长度远远超过规范要求而形成浪费。
正解:当下层柱纵筋多于上层时,多出的钢筋应从梁底向上1.2laE即可(11G101-1 P57图3)。很多人由于没有提前在下一层考虑,多出的钢筋依然按层高下料,这样必然形成不应该的浪费,且浪费量还较长。下面我举例来说说这种情况:KZ1抗震等级为二级,砼强度为C40,在10层的纵筋是16C22,11层纵筋12C22,即下层钢筋每边多出一根共四根,工人习惯外露1000mm与2000mm两批。与柱相交的KL梁高为800mm。
根据11G101-1要求:
锚固长度
L1=1.2laE=1.2*33d=1.2*33*22=871mm≈870mm 外露长度
L2=锚固-梁高=870-800=70mm 工人习惯
L3=(1000+2000)/2=1500mm 每根超长
L=L3-L2=1500-70=1430 mm 由此可见,超长的钢筋,即使割下来,也有很多形成废料,何况管理不到位的项目根本就没有割下来。
(2)下层柱纵筋少于上层纵筋 通病:下插长度很随意。
正解:大家注意观察,当下层柱纵筋少于上层纵筋时,上层多出的钢筋下插时,多数工人都很随意,或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要下插多少。根据规范要求,下插长度为1.2laE(11G101-1 P57图1),我们在现场操作时应该先在1.2laE处用粉笔做个标记,然后使标记与梁(板)面平齐。
6、柱顶纵向钢筋构造
这里先对11G101-1图集P59A上方的说明进行纠错:柱外角的附加钢筋应改为“当柱纵筋直接≥25时,在柱宽范围的柱箍筋内侧设置间距<150,但不少于3A10的角部附加钢筋。
(1)抗震边柱与角柱
通病:柱封顶纵筋五花八门。
正解:设计一般不会指定锚固形式,所以,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你有利且便于施工的形式来操作。(11G101-1 P59)但应当注意,图集中的大样应配合使用,个别大样更不能单独使用。
(A)
(B)
(C)(D)
(E)
(3)抗震中柱
通病:柱角筋通通弯折12d,甚至锚入板内laE 正解:虽然柱角筋往往都不在梁内,而仅伸入板厚范围,但梁柱锚固为整体锚固,我们也不需要单独的考虑柱角筋伸入板内的锚固长度,锚固长度均应从梁底算起。这样,如果梁高>laE时,柱角筋就不需要再增加12d的弯折长度了,更不需要弯折锚入板内laE。(11G101-1 P60节点D)(12G901-1 P2-28节点3)
7、柱变截面位置纵向钢筋构造
通病:变截面处,下层纵筋没有弯折直接外露,然后再从板面割去外露部分的钢筋。正解:当柱变截面时,纵筋需在变截面处的顶部设置12d的弯钩,当变截面宽度“△”与梁高“hb”≤1/6时,可以不设置弯钩而采用弯折形式(11G101-1 P60)。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可根据你项目部的现场管理力度或接头方式合情使用。(顶部如果弯折,搭接、焊接都不存在问题,当采用直螺纹连接时,套筒必须用正反丝,且扳手必须直接扳套筒扭紧钢筋,这其中的操作不是一两句话交代的清楚的)(1)柱两端有梁,两边均变截面
(2)柱两端有梁,一边变截面,一边不变
(3)柱一端有梁,无梁端变截面
三、剪力墙
剪力墙由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剪力墙梁组合(分类见下表),其设计与与框架柱或梁类构件设计有显著区别。梁、柱构件属于构件,而剪力墙水平截面的长宽比相对杆类构件的高宽比要大的多;梁、柱构件的内力基本上逐层、逐跨呈规律性变化,而剪力墙内力基本上呈整体变化,与层关联的规律性不明显。剪力墙本身特有的内力变化规律与抵抗地震作用时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必须再其边缘部位加强配筋,以及在其楼层位置根据抗震等级要求加强配筋或局部加大截面尺寸。此外,连接两片墙的水平构件功能也与普通梁有显著不同。为了表达简便、清晰,平法将剪力墙分为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和剪力墙梁三类构件分别表达。
应当注意,归入剪力墙柱的端柱、暗柱并不是普通概念的柱,因为这些墙柱不可能脱离整片剪力墙独立存在,也不可能独立变形。我们称其为墙柱,是其配筋都是有竖向纵筋和水平箍筋构成,绑扎方式与柱相同,但与柱不同的是墙柱同时与墙身混凝土和钢筋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墙柱实质上是剪力墙边缘的集中配筋加强部位。同理,归入剪力墙梁的暗梁、边框梁等也不是普通概念的梁,因为这些墙梁不可能脱离整片剪力墙独立存在,也不可能像普通概念的梁一样独立受弯变形,事实上暗梁、边框梁根本不属于受弯构件。我们称其为强梁,系因为其配筋都是由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构成,绑扎方式与梁基本相同,同时又与墙身的混凝土与钢筋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暗梁、边框梁实质上是剪力墙在楼层位置的水平加强带。此外,归入剪力墙梁中的连梁虽然属于水平构件,但其主要功能是将两片剪力墙连结在一起,当抵抗地震作用时使两片连结在一起的剪力墙协同工作。连梁的形状与深梁基本相同,但受力原理亦有较大区别。
(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P209、P210)
1、剪力墙钢筋的外露长度及搭接长度
通病:不管层高,也不管在什么部位,墙柱(即暗柱)、墙身外露钢筋长度习惯性的通通为1000及2000。
正解:首先,我们来了解墙柱、墙身的允许连接部位。在11G101-1中我们只能了解到连接区的起始位置,至于允许的连接终点我们是无法知道的,然而通过(12G901-1 P3-1)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符合规范的连接区域
知道剪力墙的连接区后,根据前面“柱纵筋外露长度”说过要点,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钢筋下料。
外露长度为1000或2000不一定在什么地方都适应,像抗震一二级非底部加强区及抗震三四级墙身,我们就可以把接头全部留在距楼面一个搭接长度处。(11G101-1 P70)
这样,既便于下一层钢筋的绑扎,又防止了在浇捣砼的时候钢筋下滑(下滑的结果不但浪费钢筋,而且影响下一层钢筋的搭接长度)。
另外,不管是暗柱或者墙身,由大钢筋变小钢筋的时候,外露钢筋更不宜过长,最好就留在规范的起始处。
(1)墙身(11G101-1 P70)
当墙身竖向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时,搭接长度我们从上图中清晰的可以看到是1.2laE,这是一个特定值,我们不需要再考虑接头率,也就是说不管接头率是50%(底部加强区)还是100%(非底部加强区),我们的搭接长度都是按1.2laE取值。
(2)暗柱(11G101-1 P73)
原因很简单,外露越长,我们所在的单位就亏的越多,因为在商务结算时除按规范必须外露的钢筋按较大直径结算外,其余都按较小直径结算。
当暗柱纵筋采用搭接连接时,此时的搭接长度就应该取LlE,也就是说要考虑钢筋的搭接率了,像我们一般暗柱主筋的搭接率是50%,那么LlE就应该是1.4 laE。
2、暗柱箍筋绑扎及保护层
通病:箍筋弯钩位置随意布置
正解:绑扎箍筋时,封闭箍筋的弯钩位置应交错布置,转角墙或边缘暗柱的外角最好不要设置弯钩(12G901-1 P3-2注7)。
通病:暗柱保护层同框架柱
正解:03G101保护层是指所有主筋的净保护层,即梁、柱均不考虑箍筋的保护层,而11G101调整为最外层钢筋的净保护层(11G101-1 P54),即箍筋的保护层,由于暗柱与墙身为同一个构件,所以两者的保护层厚度也是相同的,即暗柱箍筋的外边缘与墙身水平筋的外边缘应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上。(12G901-1 P3-2注2、3)
通病:暗柱主筋在搭接长度范围不设加密箍筋(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商务上也容易漏算,我在成都经历的一个工程光这一项就漏算了几十吨钢筋)
正解:如果暗柱主筋采用搭接,在搭接区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及5d(d为搭接钢筋最小直径)。(11G101-1 P70注3)
3、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及水平分布筋的构造要求
(一)竖向分布筋
通病:绝大多数人(至少我见过的所有人),其中还包括我们很多管理人员,很多甲方、监理的管理人员,都习惯距暗柱边50mm开始布置第一根分布筋,大大的浪费增加了我们的钢筋成本。
正解:单从03G101-1或者11G101-1看,其实无法确定纵筋的起步位置,但早在03G101-1的辅助图集就已经明确,墙身竖向钢筋第一根距暗柱近端竖向主筋的间距最大为≧间距,现在11G101-1的辅助图集(12G901-1 P3-2~P3-5)每一页图形与文字说明也清楚的明确了这个问题。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起步间距的差值,这里仅以较为普遍的墙身钢筋只有两排来分析:墙身纵筋均为@200,墙身长度2000时,起步50每侧钢筋需11根,起步200每侧钢筋需9根,每侧多两根,两排为四根;墙身长度2100时,起步50每侧钢筋需11根,起步200每侧钢筋需10根,每侧多一根,两排为二根。我们现在的高层很多都是剪力结构或框剪结构,是由很多的墙肢组成,如果我们在规范的允许范围每段墙肢都减少4根或2根用量,一层是多少根,几十层又是多少根,如果像我现在施工的工程有四排墙身钢筋,那么又可以减少多少浪费的钢筋。
(二)水平分布筋的分布
通病:水平分布筋不管是起步还是最后一道,绑扎都很随意,特别是遇到有暗梁主筋的时候,也不做任何变化
正解:剪力墙水平筋在设计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应绑扎在竖向筋的外侧,底部第一排水平筋距底部板顶为50,最后一排水平分布筋距顶部板顶向下≤100。当剪力墙上部设有大于剪力墙厚度的边框梁时,上部最后一排距BKL底100,BKL内部不需再设水平分布筋,因BKL本身就应有腰筋。(12G901-1 P3-9注2)当剪力墙在楼层处设有暗梁时,与暗梁下部纵筋在同一水平的水平筋向上或向下调整使其与暗梁下部纵筋相距50mm,其余水平筋位置不变。(12G901-1 P3-17注4)当水平筋通过连梁时,若进入连梁底部以上第一排水平筋与梁底间距小于50mm,可将其向上调整使其等于50mm,若进入连梁顶部以下第一排水平筋与梁顶间距小于50mm,也可将其向下调整使其等于50mm。(12G901-1 P3-14注2、3)
(三)水平分布筋的连接
通病:水平筋连接部位不符合要求,有时连接在暗柱范围内。正解:根据你所需要,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墙身两端无暗柱,此种搭接方式不存在利与弊(11G101-1 P68)
(2)接头设置在暗柱一端,此种搭接方式的利在于没增加钢筋用量,钢筋搭接长度仅为1.2LaE,但弊端同时存在,工人在下料、清料、转运及绑扎,操作起来都较为困难,极有可能产生废料而形成更大的浪费(11G101-1 P68)
(3)接头设置在暗柱两端,此种搭接方式利与弊同上(11G101-1 P68)
(4)接头均设置在暗柱转角处方法(a),此种方法利在于从较多方面来说都操作简单,但弊在与搭接长度较长,对墙身长度不是很长(不需要再设接头)的情况下,加工长度的精度也要求比较准确。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水平筋的搭接长度是LlE而不是其它地方搭接长度1.2LaE,由于接头率是100%,此时LlE=1.6 LaE,即每侧水平筋的弯钩均为0.8 LaE,并且是在暗柱远端主筋外侧搭接。(11G101-1 P68)
(5)接头均设置在暗柱转角处方法(b)(12G901-1 P3-6),这种搭接方法弊也是弯钩长度也是0.8 LaE,但利比上一种方法更多,被大家视为一种最简洁的搭接形式。如果你项目的劳务队管理不是很到位的话,我也建议采用这种方法。
(四)水平筋伸入暗柱的水平长度及弯钩长度
通病:遇到较大的暗柱时,伸入长度不明确,特别是弯钩长度
正解:不管暗柱多长,水平筋均应伸至暗柱远端主筋内侧,且含有弯钩。端部是矩形暗柱或无暗柱时弯钩长度均为10d,(12G901-1 P3-7),端部是转角暗柱时外侧水平筋弯钩为LlE,(12G901-1 P3-7)
其它情况弯钩长度为15d(12G901-1 P3-2~P3-8)
当水平筋伸入端柱的直锚长度满足锚固要求,可不需要弯钩,但应该伸至远端柱纵筋内侧。(12G901-1 P3-8注2)(12G901-1 P3-4~P3-5)(11G101-1 P69注1)
商务部门的同事查一下你设置的水平筋是否两边都有弯钩。
(五)中间层水平筋的长度
通病:当墙身有两排以上的竖向与水平分布筋时,中间层水平筋仅伸入两端暗柱LaE。正解:中间层水平筋仅伸入两端暗柱构造同内侧水平筋,为避免钢筋重叠,端部弯钩可向上或向下弯折(12G901-1 P3-6~P3-8注)
(六)地下室外墙钢筋构造(1)挡土墙竖向钢筋
通病:做法同内部剪力墙,没有去考虑挡土墙的受力情况
正解:地下室挡土墙与内部剪力墙受力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它对钢筋的连接部位也不同,它的连接区相似于KL但又不全是。外侧钢筋连接区应在层高范围内中间1/3区域,内侧钢筋连接区下部应在靠基础顶部(楼层面)1/4区域,上部连接区应在靠梁(板)底1/4区域,(11G101-1 P77)
(2)挡土墙水平钢筋
通病:有些人把水平筋同剪力墙一样放在外侧
正解:在设计没有说明的情况下,水平筋应绑扎在竖向钢筋的内侧,4、剪力墙竖向钢筋顶部构造(11G101-1 P79)
通病:由于施工人员自己就不清楚,外墙弯钩按甲方、监理的要求与屋面板筋满足搭接长度,使弯钩长度远远大于12d规范要求。
正解:不管什么类型,弯钩长度只需要12d,当上部为大于墙厚的边框梁时,伸入边框梁的直锚长度满足要求时还可不加弯钩(11G101-1 P79)
同时,《12G901-1》P3-20又规定,剪力墙竖向钢筋需贯通边框梁至板顶,且弯折12d弯钩,两本图集都是有效的,只不过《12G901-1》更为保险,这个时候就要看你所处的位置合理使用。比如施工你按《11G101-1》,商务你按《12G901-1》也有说服力,这个时候就要考谁知道的规范多。
5、墙身拉钩
(1)拉钩的构造要求
拉筋分为梅花布置与矩形布置两种,当设计未注明时,宜采用梅花形拉筋布置。在墙身层高范围由底部板面向上第二排水平分布筋处开始设置,至顶部板顶向下第一排水平分布筋处终止。墙身宽度范围由距边缘构件边第一排墙身竖向分布筋处开始设置,同时,位于边缘构件范围的水平分布筋也应设置拉钩,且间距不大于墙身拉筋间距。(12G901-1 P3-22注2)
拉钩应同时勾住竖向分布筋与水平分布筋,当墙身竖向钢筋多于两排时,拉钩应与墙身内部的每排竖向分布筋与水平分布筋绑扎牢固。(11G101-1 P68注3)(12G901-1 P3-22注3)
当设计未注明连梁、暗梁、边框梁的拉钩直径,梁宽≤350mm时为6mm,梁宽>350mm时为8mm;拉钩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一。(11G101-1 P74)
6、剪力墙暗梁构造
暗梁作为剪力墙的水平加强带,不管什么原因,都应在所有的墙肢上全长拉通,商务的同事千万不要仅在墙身上设置(1)暗梁主筋伸入暗柱长度
通病:暗梁主筋伸入暗柱后构造不规范,长度不清楚。
正解:同框架梁一样,当伸入端部暗柱的直锚长度<LaE时,应设置 15d的弯钩,并在其它暗柱内全长贯通(11G101-1 P75)
当伸入端部暗柱的直锚长度≥LaE时,不管暗柱截面多长,暗梁主筋都应该伸至暗柱远端钢筋内侧,中间楼层的暗梁纵筋及顶层暗梁下部纵筋,可不必弯钩。(12G901-1 P3-17注7)
(2)暗梁箍筋尺寸
通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暗梁箍筋宽度常常偏小,水平分布筋无法与其绑扎。正解:暗梁箍筋外皮与剪力墙竖向钢筋外皮在同一个平面上,墙身水平筋在暗梁高度范围内连续设置(12G901-1 P3-15注3)(12G901-1 P3-16~P3-17)(3)暗梁箍筋在不同楼层的设置 通病:进入暗柱范围没有绑扎箍筋。
正解:暗梁箍筋的起步距边缘暗柱50mm开始设置,楼层暗梁与连梁连接端相连的一端暗梁箍筋设置到距门窗洞口边100mm处,即暗梁进入暗柱内也要设置箍筋,商务上也常常漏算。顶层暗梁与连梁连接端相连的一端暗梁箍筋设置到与顶层连梁箍筋相连处。(12G901-1 P3-17注3)
7、剪力墙连梁构造(1)连梁纵筋
通病:仅考虑伸入两侧暗柱LaE 正解:中间洞口的连梁纵筋应伸入两侧暗柱LaE且≥600mm;(12G901-1 P3-11)楼层端部洞口的纵筋及顶层端部洞口的下部纵筋,当伸入端支座的直锚长度≥LaE时,可不上下弯钩,但应伸至端部暗柱远端竖向钢筋内侧。(12G901-1 P3-14注7)(2)连梁箍筋
通病:顶层连梁伸入墙体内纵向钢筋未设置构造箍筋。
正解:不但所有的连梁箍筋起步为50 mm外,顶层连梁伸入墙体内纵向钢筋还要设置构造箍筋,箍筋直径同跨中,@150(12G901-1 P3-11)
(3)连梁腰筋
通病:有些工人喜欢把单独设置的连梁腰筋绑扎在连梁箍筋内侧。
正解:连梁箍筋内侧与剪力墙竖向钢筋外皮平齐,连梁上部、下部纵筋在连梁箍筋内侧,连梁侧面纵筋在连梁箍筋外侧。当设计未单独设置连梁侧面纵筋时,墙身水平筋作为连梁侧面纵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单独设置连梁侧面纵筋时,侧面纵筋伸入洞口以外支座范围的锚固长度为LaE且≥600,端部洞口单独设置的连梁侧面纵筋,在剪力墙端部边缘构件内的锚固要求与剪力墙水平筋相同。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筋直径应≥10mm,间距≤200。拉筋直径当梁宽≤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拉钩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一。连梁箍筋的封闭位置可位于矩形截面的任何一角。(12G901-1 P3-14注1~7)
四、梁
1、框架梁纵筋连接位置
通病:在非连接范围连接的情况很多
正解:梁上部通长钢筋连接区为净跨(或相邻较大净跨)跨中1/3范围内,不得在支座内锚固,梁下部纵筋,侧面纵筋可在中间支座锚固或贯穿中间支座,当贯穿中间支座时,应在距梁端1.5梁高~1/4梁净跨范围内连接。(11G101-1 P79)(12G901-1 P2-1)
一级框架梁宜采用机械连接,二、三、四级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连接。同一连接区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且相邻钢筋连接接头应在支座左右错开设置。(11G101-1 P79注)
2、钢筋锚固构造:
通病:当钢筋采用弯锚,而伸入支座内的平直长度不能满足0.4labE时,采用加长弯钩长度,使其总长满足laE 正解:梁伸入柱内时当能满足直锚要求时,尽量采用直锚。直锚长度为laE,且≥(1/2支座宽+5d)(12G901-1 P2-12节点图一)
当采用弯锚时,KL平直长度应≥0.4LabE,且应伸至远端柱纵筋内侧弯钩长度为15d。当平直长度无法达到要求时,不应用加长弯钩长度来处理,而应该采用钢筋代换后使用较小直径的钢筋或采用机械锚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P304)
当为次梁时,上部纵筋直段长度不小于la时可以直锚。(11G101-1 P86注7)否则就弯锚,弯锚平直长度应≥0.4Lab,下部纵筋锚固长度为12d。
当受力钢筋采用弯锚时,为了满足受力钢筋握裹力,弯钩应向下或向上,但不允许水平放置。
3、梁起步箍筋及加密箍筋
通病:梁箍筋加密长度极不规范,特别是次梁与主梁节点处,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没有在此处考虑原有的箍筋,正解:梁箍筋从支座50mm开始设置,主梁箍筋在主次梁交叉区域“S”范围主梁箍筋按自身间距排布,不受次梁及其附加横向钢筋的影响。(11G101-1 P87)(12G901-1 P2-52附注2)
4、纵筋内侧
纵筋内侧不是单指一个面,而是过柱中心线5d至柱外侧纵筋内侧这个范围内(Aa),如梁纵筋采用弯锚,弯钩与柱外侧纵筋,弯钩与弯钩之间的 净距不应小于25mm及钢筋直径。
5、梁纵筋弯锚构造
通病:当弯锚平直长度达不到规范要求时,采用加长弯钩长度,使其总长达到LaE 正解:KL纵筋弯锚的三个主控条件为:伸至Aa≥0.4LaE及弯钩15d;纵筋直锚的双控条件为:伸至Aa,,LaE。所以,采用加长弯钩长度而使其总长达到LaE是概念性的错误。(《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P304~305)KL端部支座为剪力墙时,其弯锚与直锚控制条件与框架柱相同,直锚段与弯钩长度之和是否≥LaE,≥0.4La不作为控制条件。
6、框架梁支座上部第三排纵筋的延伸长度
通病:由于11G101-1上没有第三排的规定,通常班组在下料时同第二排
正解:框架梁凡是有三排筋的工程,首先应该提出让设计确定长度,以便商务在结算时存在不必要的麻烦。其次也可以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P286)来确定上部第三排钢筋的延伸长度。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上部应设置通长构造钢筋,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的规定,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不少于2A14,且不小于两端支座配筋较大面积的1/4。抗震等级为三、四级时不小于2A12,通常情况下上部通长筋设在箍筋的转角处,非框架梁与次梁除计算需要配置的上部纵向钢筋外,没有通长设置的要求。如发现KL没有设置通长钢筋,应在是施工前与设计联系,单纯的架立筋搭接处,至少有一道箍筋。其它梁纵筋采用绑扎搭接时(不包括构造筋),钢筋的搭接处须全长加密,间距≤5d(d为较小直径)且≤100mm。当搭接区箍筋配置要求相同或更高时,可不再设置。
7、梁箍筋箍筋加密长度
通病:(1)往往绑扎时既不考虑抗震等级,加密长度又极不规范,有的班组在绑扎时仅仅全部只加密500mm(2)搭接绑扎长度内的箍筋没有加密,特别是抗扭腰筋的搭接范围,没有任何人考虑了加密箍筋
正解:(1)一级抗震KL的加密区为≥2h(h为梁高),且≥500,二级至四级抗震KL加密区≥1.5h且≥500。圆弧梁按凸面(长边)线考虑。(11G101-1 P85)
(2)除抗震要求的加密外,所有梁纵筋(包括抗扭腰筋)搭接长度范围内也应该同时加密箍筋。(11G101-1 P79注6)
8、梁拉钩
通病:拉钩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按要求布置,且用较大的钢筋制作拉钩
正解:梁两侧的腰筋需用拉筋来联系,梁宽≤350mm时直径为6mm,梁宽>350时直径为8mm,拉筋间距是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600mm,KL每一排腰筋部位应设置拉筋,相邻两排拉筋应错开设置,拉筋从梁第一道箍筋开始布置。(11G101-1 P85)(12G901-1 P2-2图)
有些项目把较大直径的短筋制作成拉钩,看似节约了,其实相反。即使废料,我们卖出的单价是新钢筋的60%左右。如A6.5(每米重0.261kg)的拉钩用A10(每米重0.617kg)的短筋代替,那么代替的越多,我们的亏损就越大。何况工地上用C12、C14断料制作拉钩的比比皆是。所以,只要短筋直径≥原直径2个等级,就千万不要用作拉钩制作。
9、梁腰筋的设置
通病:没有考虑到梁的有效高度,只按梁腹板高度来考虑腰筋的设置 正解:梁有效高度≥450的梁均应设置腰筋,腰筋间距≤200。有效高度为:梁腹板高度减“S”,图中S为梁底至梁下部纵筋合力点距离,当梁下部纵筋为一层时,S取至纵筋中心位置;当梁下部纵筋为两层时,S取近似值60mm(12G901-1 P1-2说明2.1)
2009年我在贵阳经历的一个框架结构工程,当时用的是03G101-1,其S值底筋单层是35mm,双层是70mm。那个工程基本上梁高均为600mm,板厚120mm,如果单纯按腹板高度考虑,hw=600-120=480>450,梁两侧需共绑扎腰筋4根,如果按梁有效高度考虑,hw=600(梁高)-120(板厚)-35(S值)=445<450,正好可以现场不需要腰筋。而我又同时配合商务在与甲方结算时设置了腰筋,一个工程下来,两者钢筋用量共相差近20吨。
10、梁腰筋的锚固
通病:腰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很随意,该长的没有长,该短的也没有短
正解:当为“G”字打头的梁侧面构造钢筋时,其搭接与锚固长度均为15d;当为“N”字打头的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搭接长度为LlE,锚固长度为LaE,且锚固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11G101-1 P28)
注意“锚固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这句话,很少有人真正做到了,往往只考虑进入一个锚固。
11、梁上部通长钢筋或架立筋
通病:当出现支座与跨中为不同截面(且截面相差较大)的通长筋时,现场按架立筋搭接
正解:通长筋可为相同或不同直径的钢筋相连接,当采用搭接连接时,搭接长度按较小直径的钢筋计算(11G101-1 P27)
2008年我施工的成都“御景湾”二期工程,图纸标准框架梁通长钢筋均为C14,而支座负筋都大于C20,除我之外当时所有的人都按架立筋来考虑,还好我及时制止了。后来公司的领导来检查工作,也错误的认为是架立筋,反而指责我的钢筋搭接长了,还把我狠狠的批了一通,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四、板
1、板面筋及负筋弯钩设置
通病:习惯性的不管什么情况下,两端均设置弯钩,且弯钩长度均为板厚减保护层 正解:(1)板纵筋伸入端支座的直段长度≥la时,即使板筋在梁面,也不需再设置弯钩。
(2)板纵筋伸入端支座的直段长度<la时,需伸至梁远端纵筋内侧后弯折,弯折长度为15d。(11G101-1 P92注、图)
2、板筋的搭接位置
通病:板筋往往由于跨度较小,搭接位置很随意已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面筋的接头设置在梁上
正解:上部钢筋的搭接位置在跨中1/2净跨,下部钢筋可伸至支座中心线且≥5d,也可在支座附近1/4净跨连接。(11G101-1 P92注、图)
3、板筋的起步位置
通病:通常班组都会距梁边50mm开始布置第一根钢筋
正解:板起步筋应距梁边1/2板筋间距(11G101-1 P92注、图)。千万不要小看了1/2板筋间距与50mm相差不远,往往就是这几公分,我们每跨也许就可以节约两根(单层)或四根(双层),严格的说不是节约,是减少浪费。当然我们商务部门也可以按50mm起步与甲方结算,(12G901-1 P4-7图)因为两本图集都是有效的,这就看你所处的位置。
4、板筋的搭接长度
通病:在现场绑扎时搭接长度凭感觉,很少有人在钢筋上预先画好线再搭接 正解:(1)板筋搭接长度一般按非抗震考虑,搭接长度为Ll(2)抗裂构造钢筋自身或与受力筋搭接长度为150mm(3)抗温度筋自身或与受力筋搭接长度为Ll(4)单纯的分布筋自身或与受力筋、构造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当分布筋兼作抗温度筋时,其自身或与受力筋、构造筋的搭接长度为Ll。
(11G101-1 P94注、图)
五、钢筋的连接
1、机械连接与焊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P21 5.4.4)
(1)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机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中心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同一连接区。同一连接区内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在受拉区不应大于50%,受压区不限。
②接头不宜设置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当等强度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不应大于50%。
2、绑扎搭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P21 5.4.5)
(1)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分批错开。各接头的横向净距不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mm(2)绑扎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倍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内,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对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25%。②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
③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百分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50%,对其它构件可按实际情况而定。
钢筋的接头点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头,梁柱端箍筋加密区不宜设置接头,更不得搭接。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P21 5.4.1)
3、梁、柱搭接区加密箍筋的要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P22 5.4.6)(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
(2)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3)受压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4、钢筋绑扎应符合下面规定(《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P22 5.4.7)(1)钢筋绑扎搭接应在搭接中心及两端绑扎三个点
(2)墙、柱、梁钢筋骨架中各竖向面所有钢筋交叉点应全数绑扎。
(3)板上部钢筋应全数绑扎,下部钢筋靠支座边两排板筋全数绑扎,其余可间隔交叉绑扎。
5、拉钩的弯折角度及平直长度(《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P19 5.3.6)(1)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除剪力墙外),包括梁腰筋的拉结钢筋,两端弯钩的弯折角度均≥130°,平直长度为10d与75mm中较大值
(2)拉钩用作剪力墙、楼板中的拉结筋时,一端为130°,另一端可做成90°的弯钩,平直长度≥5d
6、箍筋焊接
封闭式焊接箍筋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尽量采用此种工艺
箍筋焊接优先采用闪光对焊,其次采用气压焊及单面搭接焊。箍筋焊点的设置应符合下面要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P19 5.3.7)
(1)每个箍筋的焊点数量应为一个,焊点宜设置在多边形箍筋某边的中部,且距箍筋弯折处不小于100mm(2)矩形柱箍筋焊点宜设在柱短边,等边多边形柱箍筋焊点可设在任意一边。(3)梁箍筋焊点应设在顶边与底边
第二篇: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预防及安全技术措施
一、钢筋制作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⑴钢筋开料切断切断尺寸不准,根据结构钢筋的所在部位和钢 筋切断后的误差情况,确定调整或返工。
⑵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箍筋歪斜,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对于Ⅰ级钢筋只能进行一次重新调直和弯曲,其他级别钢筋不宜重新调直和反复弯曲。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⑴机械必须设置防护装置,注意每台机械必须一机一闸并设漏 电保护开关。
⑵工作场所保持道路畅通,危险部位必须设置明显标志。⑶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熟识机械性能和操作规程。产品保护
⑴各种类型钢筋半成品,应按规格、型号、品种堆放整齐,挂 好标志牌,堆放场所应有遮盖,防止雨淋日晒。
⑵转运时钢筋半成品应小心装卸,不应随意抛掷,避免钢筋变形。
二、钢筋绑扎与安装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⑴钢筋骨架外形尺寸不准,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离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变形。
⑵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应准确,垫块间距应适宜,否则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梁底柱侧露筋。
⑶钢筋骨架吊将入模时,应力求平稳,钢筋骨架用“扁担”起吊,吊点应根据骨架外形预先确定,骨架各钢筋交点要绑扎牢固,必要时焊接牢固。
⑷钢筋骨架绑所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铁线应绑成八字形。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
⑸柱子箍筋接头无错开放置,绑扎前要先检查;绑扎完成后再检查,若有错误应即纠正。
⑹浇筑混凝土时,受到侧压钢筋位置出现位移时,应及时调整。
⑺同截面钢筋接头数量超过规范规定:骨架未绑扎前要检查钢筋对焊接头数量,如超出规范要求,要作调整才可绑扎成型。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⑴搬运钢筋时,要注意前后方向有无碰撞危险或被钩挂料物,特别是避免碰挂周围和上下方向的电线。人工抬运钢筋,上肩卸料要注意安全。
⑵起吊或安装钢筋时,应和附近高压线路或电源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在钢筋林立的场所,雷雨时不准操作和站人。
⑶在高空安装钢筋应选好位置站稳,系好安全带。产品保护
⑴成型钢筋、钢筋网片应按指定地点堆放,用垫木垫放整齐,防止压弯变形。
⑵成型钢筋不准踩踏,特别注意负筋部位。
⑶运输过程注意轻装轻卸,不能随意抛掷。
⑷成型钢筋长期放置未使用,宜室内堆放垫好,防止锈蚀。
三、钢筋闪光焊接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对焊焊接时出现表面烧伤、接头轴线偏移和弯折,接头结合不良、接头氧化缺陷、接头过烧缺陷、热影响区淬火脆裂以及接头区域有裂纹等现象。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⑴对焊前应清理钢筋与电极表面污泥、铁锈。使电极接触良好,以免出现“打火”现象。
⑵对焊完毕不要过早松开夹具,连接头处高温时不要抛掷钢筋接头,不准往高温接头上浇水,较长钢筋对接应安置台架上。
⑶对焊机选择参数,包括功率和二次电压应与对焊钢筋时相匹配,电极冷却水的温度,不超过40°C,机身应接地良好。
⑷闪光火花飞贱的方向要有良好的防护安全设施。产品保护
⑴钢筋焊接半成品按规格型号分类堆放整齐,堆放场所应有遮盖,防止日晒雨淋。
⑵转运钢筋对焊半成品不能随意抛掷,以免钢筋变形。
四、钢筋电弧焊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⑴焊接过程中要及时清渣,焊缝表面光滑平整,加强焊缝平缓过渡,弧坑应填满。
⑵根据钢筋级别、直径、接头形式和焊接位置,选择适宜焊条直径和焊接电流,保证焊缝与钢筋熔合良好。
⑶帮条尺寸、坡口角度、钢筋端头间隙以及钢筋轴线等应符合有关规定,保证焊缝尺寸符合要求。
⑷焊接地线应与钢筋接触良好,防止因起弧而烧伤钢筋。
⑸钢筋电弧焊时不能忽视因焊接而引起的结构变形,应采取下列措施:a、对称施焊,b、分层轮流施焊,c,选择合理的焊接顺序。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⑴焊机必须接地良好,不准在露天雨水的环境下工作。
⑵焊接施工场所不能使用易燃材料搭设,现场高空作业必须带安全带,焊工操作要配戴防护用品。产品保护
焊接半成品不能浇水冷却,待冷却后方能移动,并不能随意抛掷。
五、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⑴在整个焊接过程中,要准确掌握好焊接通电时间,密切监视造渣工作电压和电渣工作电压的变化、并根据焊接工作电压的变化情况提升或降低上钢筋,使焊接工作电压稳定在参数范围内。在顶压钢筋时,要保持压力数秒钟后方可松开操纵杆,以免接头偏斜或接合不良。在焊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扶正钢筋上端,以防止上、下钢筋错位和夹具变形。钢筋焊接结束时,应立即并检查钢筋是否顺直。如不顺直,要立即趁钢筋还在热塑状态时将其板直,然后稍延滞1~2分钟后卸下夹具。
⑵电渣压力焊焊接工艺适用于直径16~40mm的Ⅰ级、Ⅱ级钢筋的焊接,当采用其他品种、规格的钢筋进行焊接时,其焊接工艺的参数应经试验、鉴定后方可彩。
⑶焊剂要妥善存放,以免受潮弯质。⑷焊接工作电压和焊接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在施工时不得随意变更参数,否则会严重影响焊接质量。
⑸接头偏心和倾斜:主要原因是钢筋端部歪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头未冷却使上钢筋倾斜;夹具长期使用使用磨损,造成上下不同心。
⑹咬边:主要发生于上钢筋。主要原因是焊接时电流太大,钢筋熔化过快;上钢筋端头没有压入溶池中,或压入深度不够;停机太晚,通电时间过长。
⑺未熔合:主要原因是在焊接过程中上钢筋提升过大或下送速度过慢、钢筋端部熔化不良或形成断弧;焊接电流过小或通电时间不够,使钢筋端部未能得到适宜的熔化量;焊接过程中设备发生故障,上钢筋卡住,未能及时压下。
⑻焊包不匀:焊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挤出的熔化金属形成的焊包很不均匀,一边大一边小,小的一面其高不足2mm;另一种是钢筋端面形成的焊缝厚薄不均。主要原因是钢筋端头倾斜过大而熔化量又不足,顶压时熔化金属在接头四周分布不匀或采用铁丝球引弧时,铁丝球安放不正,偏正一边。
⑼气孔:主要原因是焊剂受潮,焊接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渗入溶池,钢筋锈蚀严重或表面不清洁。
⑽钢筋表面烧伤:主要原因是钢筋端部锈蚀严重,焊前未除锈;夹具电极不干净;钢筋未夹紧,顶压时发生滑移。
⑾夹渣:主要原因是通电时间短,上钢筋在熔化过程中还未形成凸面即行顶压,熔渣无法排出;焊接电流过大或过小;焊剂熔化后形成的熔渣粘度大,不易流动;顶压力太小,上钢筋在深化过程气体渗入溶池,钢筋锈蚀严重表面不清洁。
⑿成型不良:主要原因是焊接电流大,通电时间短,上钢筋熔化较多,如顶压时用力过大,上钢筋端头压入熔池较多,挤出的熔化金属容易上翻;焊接过程中焊剂泄漏,深化铁水推动约束,随焊剂泄漏下流。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⑴电渣 焊使用的焊机设备外壳应接零或接地,露天放置的焊机有防雨遮盖。
⑵焊接电缆必须有完整的绝缘,绝缘性能不良的电缆禁止使用。
⑶在潮湿的地方作业时,应用干燥的木板或橡胶片等绝缘物作垫板。
⑷焊工作业,应穿戴焊工专用手套、绝缘鞋、手套及绝缘鞋应保持干燥。
⑸在大、中雨天时严禁进行焊接施工。在细雨天时,焊接施工现场要有可靠的遮蔽防护措施,焊接设备要遮蔽好,电线要保证绝缘良好,焊药必须保持干燥。⑹在高温天气施工蚶,焊接施工现场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⑺用于电渣焊作业的工作台、脚手架,应牢固、可靠、安全、适用。成品保护
⑴不准过早拆卸卡具,防止接头弯曲变形。
⑵焊后不得砸钢筋接头,不准往刚焊完的接头浇水。
⑶焊接时应搭好架子,不准踩踏其他已绑好的钢筋。
六、钢筋气压焊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⑴在施焊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好加热温度,温度过高时,会发生金属过烧现象;温度过低时,压焊面难以良好熔合及墩粗区不能形成合适的形状。
⑵为了保证两钢筋焊接的同心度,应注意在安装接长钢筋时,须将两钢筋对齐夹紧,经检查符合要求后才能施焊。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⑴供气装置的使用应遵照国家劳动总局(79)劳总锅字18号文公布的《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及《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督规程》中有关规定执行。
施焊作业应参照GB9448《焊接与切割安全中气焊安全规定执行。氧气的工作压力不得超过0.8Mpa,乙炔的工作压力不得超过0.1Mpa。
⑵作业地点附近及其下方,不得有易燃品、爆炸品。不准将点燃的焊炬随意卧放在模板或楼板上。
⑶施焊现场应该设置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消防龙头等,但严禁使用四氯化碳灭火器。
⑷油泵、油缸、胶管等整个液压系统各连接处不得漏油。应注意防止因胶管微裂而喷出油雾,引起燃烧或爆炸。
⑸焊接操作人员应配戴气焊防护眼镜和手套。
⑹熄灭炬火焰时或发生回火时,均应先关闭焊炬乙炔阀,再关氧气阀。产品保护
⑴每个接头焊接完成后,不能过早拆除夹具,以免造成钢筋弯曲变形。
⑵每个接头焊接完成后,应待其自然冷却,不得采用浇水冷却的方法降温。
七、锥螺纹连接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⑴连接套规格必须与钢筋一致。
⑵接连钢筋时必须将力矩板手调到规定钢筋接头拧紧值,不要超过扭紧力矩值。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⑴锥螺纹钢筋接头套丝及连接钢筋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⑵进行高空作业和用电操作人员须遵守《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产品保护
被连接的钢筋套丝质量经检验合格后,成品用塑料保护盖保护。
八、钢筋冷挤压连接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⑴套管的几何尺寸圾钢筋接头位置要符合设计要求。
⑵钢筋的连接端和套管内壁不准有油污、铁锈、泥沙;套管接头外边的油脂必须擦干净。
⑶柱子钢筋接头要高出混凝土面1m,以利于钢筋挤压连接作业。⑷不准砸平带肋钢筋花纹。
⑸钢筋端部要平直,如有弯折,必须予以矫直。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⑴不准硬拉电线或高压油管。⑵高压油管不得打死弯。
⑶参加钢筋冷挤压的人员必须培训、考核、持上岗证。⑷作业人员必须遵守施工现场的施工作业有关规定。产品保护
连接成品不得随意抛砸。
第三篇: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第一小节 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1】钢筋工程常见问题
1、柱主筋移位:钢筋组装时位置不准确,或连接点绑扎不牢,绑扣松脱,钢筋固定不牢等,造成主筋移位。
2、松扣和脱扣: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规定绑牢,或操作不妥,损坏骨架等造成。
3、箍筋弯曲变形:箍筋变形的主要原因是梁中钢筋骨架自重大,梁的高度大,没有设置构造筋和拉筋等,使箍筋被骨架自重压弯;箍筋加工时尺寸偏大也易造成箍筋弯曲变形。
4、组装的钢筋弯钩反向:主要原因是,操作者不熟悉规范的规定,施工不负责任,导致钢筋弯钩方向反向。
5、梁、板标高偏差:支模偏差引起钢筋绑扎一同偏差,柱头剔凿不到位引起梁顶标高偏差。
6、梁柱节点处主筋打架引起梁端截面偏差,箍筋位置偏差。
7、板筋弯曲不直,扭曲变形,观感差。
8、梁箍筋保护层偏小或无保护层,梁主筋保护层左右不均。
9、滚轧直螺纹连接露扣大于规范要求。
10、梁柱节点处箍筋缺少或有箍筋但被切断。
11、箍筋平行、间距不均匀。【2】钢筋工程常见问题的防治措施
1、主筋位移:测量工放线完毕后,绑扎墙柱钢筋前,先根据墙柱边线及控制线将主筋按1:6打弯,调整到位后再进行箍筋的安装和绑扎,若先安装箍筋并绑扎,而后进行位置调整,难度加大;在柱内设置定位卡或定位箍,保证调整后不再变形。
2、松扣和脱扣:严格采用八字扣进行绑扎,扎丝采用两股或两股以上,绑扎牢固,成型后注意免受冲击荷载。
3、箍筋弯曲变形:绑扎梁筋时及时穿构造钢筋,每个钢筋交点处都用扎丝绑扎牢固,及时垫垫块;后台加工箍筋严格按放样进行。
4、钢筋弯钩反向:绑扎过程中,加强自检和互检,发现后无条件改正到位,并对操作人员进行教育。
5、顶标高偏差:模板提前进行预检,模板标高偏差及时调整;绑扎钢筋前提前处理柱头,剔凿到位,避免出现“枕头”状,主筋在节点处高于梁中部;顶板马凳正确摆放,马凳高度根据班厚提前做好备用并做好预检。
6、梁柱节点处因为钢筋密集,常引起墙柱主筋位置重叠,此时应保证柱筋位置,调整梁筋,调整后截面一般偏小,从柱边开始逐步调整梁截面,梁筋可按1:6打弯,弯曲段在箍筋角部插 14或 12钢筋,绑扎牢固,保证箍筋位置正确。
7、钢筋弯钩反向:绑扎过程中,加强自检和互检,发现后无条件改正到位,并对操作人员进行教育。
8、顶标高偏差:模板提前进行预检,模板标高偏差及时调整;绑扎钢筋前提前处理柱头,剔凿到位,避免出现“枕头”状,主筋在节点处高于梁中部;顶板马凳正确摆放,马凳高度根据班厚提前做好备用并做好预检。
9、梁柱节点处因为钢筋密集,常引起墙柱主筋位置重叠,此时应保证柱筋位置,调整梁筋,调整后截面一般偏小,从柱边开始逐步调整梁截面,梁筋可按1:6打弯,弯曲段在箍筋角部插 14或 12钢筋,绑扎牢固,保证箍筋位置正确。
10、滚轧直螺纹接头用专用扳手拧紧,完成一段后进行复检,检查完毕在套筒上点红油漆做标识。
11、梁柱节点处钢筋密集,绑扎梁筋时先插底筋,然后绑扎柱箍筋,再插梁上筋。
12、箍筋安装时在主筋上用石笔做标记,保证箍筋水平,间距均匀,绑扎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不水平不均匀的马上进行改正。
第四篇:钢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钢筋原材料
1.现象
1.1钢筋进场时没有出场合格证或材质证明,或证料不符,批量不清;
1.2钢筋进场后没有按规格、批量取样复试,或复试报告不全;
1.3钢筋混对,不同规格、或不同厂的砼规格钢筋混堆不清;
1.4钢筋严重锈蚀或污染。2.危害
2.1钢筋没有出场材质证明和经复试合格,对原材料质量情况不明,使用在工程上,或不同规格的钢筋混堆,施工中容易搞错,直接影响结构受力性能,给工程留下隐患,影响工程的安全。
2.2钢筋锈蚀严重,减小钢筋截面,钢筋的受拉应力降低;锈蚀的钢筋不除锈或受油污等污染,影响握裹力,影响结构受力,给工程留下隐患,严重的会造成结构倒塌。
3.原因
3.1钢筋进入仓库或现场时,管理不好,制度不严,没有分规格、分批量进行堆放验收,核对材质证明。
3.2钢筋进场后没有及时按规定进行取样复试,或复试合格后的实验报告不及时存档。
3.3钢筋露天堆放,管理不好,受雨雪侵蚀或环境潮湿通风不良,存放期过长,使钢筋呈片状褐锈,有麻坑或受到油污等。
3.4工程中途停工,裸露钢筋未加保护,产生老锈。
3.5工程施工中托模剂或千斤顶、油泵等漏油,污染钢筋,砼浇筑时,水泥浆污染钢筋。、4.防治措施
4.1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钢筋进入仓库或现场时,应有专人检查验收,检查送料单和出场材质证明,做到证随物到,证物相符,核验品种、等级、规格、数量、外观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4.2钢筋堆放应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得直接堆置在地面上,必须用砼墩、垫木等垫起,离地200mm以上;工地露天堆放时,应选择地势较高,地面干燥的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按不同厂家、不同等级、不同规格和批号分别堆放整齐,每捆钢筋的标签在明显处,对每堆钢筋应建立标牌进行标识,表明其品种、等级、直径及受检状态。
4.3筋长的钢筋应及时按规定分等级、规格、批量取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进口钢筋还应进行化学分析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更换合格标识;试验报告与材料证明及时归入技术档案存查。
4.4钢筋进场后,应尽量缩短堆放期,先进场的先用,防止和减少钢筋的锈蚀。
4.5钢筋红褐色锈斑、老锈等经除锈后才能使用,严重锈蚀的钢筋如出现麻坑等经有关方面鉴定才能使用。
4.6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托模剂和各种油料污染钢筋,一旦发生污染必须清擦干净;砼浇柱中钢筋上污染的水泥浆,应在浇筑完后将水泥浆清刷干净;工程中途停工外露的钢筋应采取防锈措施予以保护。
钢筋加工
1.现象
1.1钢筋下料后尺寸不准、不顺直、有弯曲、端头不平。
1.2Ⅰ级钢筋末端没有作180°度弯钩,弯钩平直部分长度不符合要求。
1.3Ⅱ级钢筋末端需作90°或135°弯折时,弯曲直径不符合要求。
1.4箍筋尺寸偏差大,不方正,拐角不成90°,两对角线长不等,弯钩长度不符合要求。
2.危害
2.1钢筋下料时未按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尺寸断料,弯钩、弯折、钢筋不符合要求,直接影响砼结构的几何尺寸,钢筋锚固性能和受力状况。
2.2箍筋加工尺寸偏差大,不方正,弯钩不符合要求,直接影响柱梁骨架的几何尺寸和钢筋保护层,削弱与砼的锚固,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对钢筋的保护。
3.原因
3.1钢筋配料时没有认真熟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配料尺寸有误,下料时尺寸误差大,画线方法不对,下料不准。
3.2钢筋下料前对原材料没有调直,钢筋切断时,一次切断根数偏多或切断机刀片间隙过大,使端头歪斜不平。
3.3Ⅰ级钢筋端头没有作180°弯钩和平直长度不够,一是管理人员未作技术交底,二是操作人员未按规定施工,加工时尺寸控制不好。
3.4Ⅱ级钢筋端头弯折的弯曲直径往往偏小,一是管理人员交底不清,二是操作人员对不同级别、不同直径钢筋的弯曲直径不了解或操作不认真,三是弯曲机上的弯心配件未及时更换或规格不配套、不齐全。
3.5箍筋成型时工作台上画线尺寸误差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每个对齐,箍筋下料长度不够,致使弯钩平直部分长度不足。
4.防治措施
4.1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首先要熟悉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按搭接锚固和钢筋的形状计算出钢筋的尺寸,根据本单位设备情况和传统操作经验,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的调整值(弯曲类型、弯曲处曲率半径、扳距、钢筋直径等);配料时考虑周到,确定钢筋的实际下料长度。在大批成型弯曲前先行试成型,做出样板,在调整好下料长度,正式加工。
4.2钢筋下料前对原材料弯曲的应先予以调直,下料时控制好尺寸,对切断机的刀片间隙等调整好,一次切断根数适当,防止端头歪斜不平。
4.3钢筋加工前管理人员应对操作班组进行详细的书面交底,提出质量
要求。Ⅰ级钢筋加工时末端要作180°弯钩,其弯曲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Ⅱ钢筋需作90°或135°弯折时,其弯曲直径:Ⅱ级钢筋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平直部分长度按设计要求,弯曲机的弯心配件规格必须配套,钢筋直径变化时及时调换配件。4.4箍筋的下料长度要确保弯钩平直长度的要求,北京市抗震地区,平直长度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而且弯钩成135°,成型时按图纸尺寸在工作台上画线准确,弯折时严格控制弯曲角度,达到90°,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在弯折处必须逐个对齐,成型后进行检查核对,发现误差进行调整后再大批加工成型。
钢筋绑扎安装
1.现象
1.1钢筋绑扎搭接的接头长度不符合要求,接头处没有绑三个扣,同一断面上搭接接头超过规定;
1.2钢筋的间距、排距位置不准,偏差大,受力钢筋砼保护层不符合要求,有的偏大,有的紧贴模板;
1.3梁板钢筋锚固长度不符合要求;
1.4柱、梁箍筋不垂直主筋,间距不匀,绑扎不牢,不贴主筋,箍筋接头位置未错开,箍筋弯钩未弯成135°,四肢箍不到位。
1.5抗震地区框架结构的柱、柱梁节点未按规定加密箍筋或加密的间距、长度不符合要求;
1.6柱、板主筋的弯钩朝向不符合要求;
1.7墙双排钢筋排距位移,板双层钢筋,上层钢筋踩下,挑沿等悬挑结构主筋位置错误;
1.8墙、板钢筋绑扎中绑扣松动、缺扣。2.危害
钢筋绑扎安装中出现的这些质量通病,直接影响钢筋的受力状况和性能,危及结构的安全、稳定,特别在地震区抗震措施不符合要求会造成严重隐患,一旦发生地震,结构遭受破坏,发生房倒屋塌。3.原因
3.1钢筋配料时没有认真熟悉设计图纸和规范对搭接长度和锚固长度的要求,配料中疏忽大意,钢筋长度不足;配料时没有认真考虑原材料的长度,对构件统一截面的接头数量安排计算有误。
3.2钢筋绑扎前没有按图纸尺寸进行放样划线,或划线不准,或不按线绑扎,造成钢筋的间距、排距等几何尺寸超过规定;绑扎时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绑扎没有拧紧,有的绑一顺扣、缺口,钢筋搭接处没按规定绑扎三个扣。
3.3柱梁箍筋绑扎时,没有按间距用粉笔划线,或划线不准,或不按划线绑扎;没有按所需箍筋将接头错开后一次套在柱梁上;四肢箍的加工尺寸不准,或绑扎时位置不准,柱梁转角处绑扣未按缠扣或套扣操作,使绑扣松动、间距不准、主筋不到位;特别在柱梁钢筋实现绑扎后安装、搬运时,造成变形;保护层没有及时垫架调整或垫块间距大,不合要求;箍筋绑完后弯钩未完成135°。
3.4对框架柱梁按抗震要求对核心区箍筋加密的要求不熟悉,未向操作班组详细交底,或加密的箍筋事先一次套够,绑扎未按工艺规程操作。
3.5柱、墙伸出楼面的钢筋在砼浇筑时未采取临时固定措施,或措施不当,或浇砼时碰撞钢筋,未及时调正,造成钢筋间距、排距位置偏移,楼板的双层钢筋或负弯距钢筋,未采取有效的垫架措施,或措施不力,在砼浇筑时钢筋被踩未及时纠正。
3.6挑沿等悬挑结构的主筋位置,对操作人员交底不认真,或操作人员素质低,绑扎时绑反,造成操作错误。
3.7柱、墙、板钢筋主筋有弯钩的在绑扎安装中,弯钩朝向没有按要求施工,影响锚固。
3.8墙、板双向受力的钢筋网和剪力墙钢筋的绑扎交底不清,或操作人员不按规程施工,造成缺扣、花扣、松扣等问题。
4.防治措施
4.1钢筋配料时,认真熟悉设计图纸要求和规范规定,掌握钢筋原材料的长度,按钢筋的锚固和搭接长度要求,明确绑扎接头、焊接接头的位置和错开的数量,认真配料,下料单中的钢筋编号要标注清楚,特别对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时要加文字说明。
4.2钢筋绑扎前,管理人员要对操作班组进行详细的书面交底。对加工成型的钢筋和箍筋进场后在绑前进行复查,合格后进行试绑,确认合格后,再全面施工。
4.3钢筋绑扎前按图纸尺寸进行放线,对伸出楼板面的柱、墙钢筋的位置、间距进行校正。在柱、墙的钢筋上梁板的模板上用粉笔将钢筋的间距划准,并按线进行绑扎。
4.4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要按规定执行。
4.4.1在受拉区内Ⅰ级钢筋的绑扎接头末端应作弯钩;
4.4.2钢筋绑扎搭接处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4.4.3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要按砼强度等级的不同和钢筋类型不同确定,按规范施工。
4.4.4各受力钢筋之间的绑扎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从绑扎接头中心至搭接长度L1的1.3倍区段内,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在受拉区不得超过25%,受压区不得超过50%。4.5柱钢筋的绑扎。
4.5.1按图纸要求的间距,计算好每根柱箍筋的数量,将箍筋接头交
叉错开,套在下层伸出的搭接筋上;
4.5.2立好柱钢筋后,用粉笔划出箍筋间距,从上至下绑扎箍筋,箍筋与主筋垂直,箍筋转角与主筋交叉处应用缠扣每点绑扎;
4.5.3柱钢筋有弯钩的,弯钩的角度在柱角处应为45°,其他的应与模板垂直。柱高度超过4m时应有临时固定措施;
4.5.4有抗震要求的柱上下端的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的长度及箍筋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箍筋的平直长度不小于10d,端头应弯成135°;如采用90°搭接,搭接处应单面焊接,焊缝长度不小于10d;
4.5.5柱筋绑完后应及时将砼保护层塑料卡卡在外竖筋上,其间距按方案规定执行,以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尺寸正确;
4.5.6为避免柱主筋位移,在绑柱筋时,上口宜用定位卡固定或用临时箍筋固定,在浇筑砼前检查位置正确后,与模板或梁、板钢筋做好连接,浇筑砼时不得碰撞钢筋,浇筑完砼后立即修整钢筋位置;
4.5.7当钢筋有明显位移时必须处理,处理方案应经设计单位同意。位移不大的一般可按1:6坡度进行调正,加垫钢筋或钢板进行焊接的
方法处理; 4.6墙钢筋的绑扎
4.6.1先立2-4根竖筋,与下层伸出的搭接筋绑扎,划出水平钢筋间距标志,在下部及齐胸处绑两根横筋定位,并在横筋上画好钢筋间距标志,接着绑竖筋,最后绑横筋。
4.6.2竖筋与伸出搭接钢筋搭接处需绑3根水平钢筋。钢筋的搭接长度和位置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
4.6.3剪力墙的钢筋应逐点绑扎,双排钢筋之间应绑拉筋和支撑筋,其纵横间距由施工方案确定,间距为1000mm,钢筋外皮应绑好保护层用塑料卡。
4.6.4剪力墙与框架柱连接处,剪力墙水平钢筋应锚固到框架柱内,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和抗震要求。
4.6.5剪力墙水平钢筋在两端头、转角、十字节点、连梁等部位的锚固长度及洞口周围加固筋等均应符合设计及抗震要求。
4.6.6模板安装后,对伸出的竖向钢筋应进行修整,在搭接处绑一道横筋定位,检查定位钢筋,浇筑砼时专人看管,浇筑后再次调正以保证钢筋位置正确。
4.6.7为防止墙钢筋骨架不垂直,竖向钢筋绑扎时应吊直后再绑扣,层高超过4m的墙要搭架子进行绑扎,并对墙钢筋采取固定措施。4.7梁钢筋的绑扎
4.7.1在梁模板上画箍筋间距后,摆放箍筋,其接头要错开。
4.7.2穿梁上下钢筋时,要注意钢筋型号;框架梁上部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下部钢筋应伸入中间节点,其锚固长度及伸过梁中心线的长度和端部节点内的锚固长度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7.3绑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绑扎,主筋要与箍筋拐角紧贴,特别是四肢箍的位置、间距要调整好,箍筋弯钩叠合处在梁中要交错绑扎,弯钩为135°,平直长度不小于10d;梁端第一个箍筋距柱边50mm。
4.7.4梁端与柱交接处箍筋加密,其间距和加密区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7.5主次梁受力钢筋底部和梁侧面均应加垫保护层塑料卡,以确保保护层的正确。
4.7.6梁受力钢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间距不小于25mm。
4.8楼板钢筋的绑扎
4.8.1清扫模板,处理好板缝,刷好脱模剂,用粉笔在模板上画好主筋和分布筋的间距。
4.8.2铺设受力主筋,再放分布筋,钢筋必须调直,不得有弯曲现象,确保纵横钢筋顺直;有弯钩的钢筋,其弯钩应与板面垂直。
4.8.3钢筋搭接的位置和长度,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施工,特别是绑扎接头的位置和错开的要求,必须认真落实。
4.8.4钢筋绑扎时,外围两根钢筋的相交点全部绑扎,其余各点可交错绑扎,双向板相交点必须全部绑扎,防止缺扣、松扣;双层钢筋,两层钢筋之间须加钢筋马凳,以确保上部钢筋的位置。4.8.6楼板上的预埋件、预留洞及电线管、盒等,在施工中及时配合安装,不得任意切断、移动、踩踏钢筋,有双层钢筋的,尽可能在上层钢筋绑扎前,将有关预埋件机电线管盒布置好,绑扎钢筋时禁止碰动预埋件、洞口模板及电线盒等。
4.9挑梁等悬挑结构的钢筋绑扎前,对操作人员要进行专门的交底,对第一个构件做出样板,进行样板交底;绑扎时严格按设计要求安放主筋位置,确保上层负弯距钢筋的位置和锚固长度正确,架好马凳,保持其高度,在浇筑砼时,采取措施,防止上层钢筋被踩踏,影响受力。
第五篇:钢筋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
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椰林书苑5#、7#楼施工目前已基本进入标准层,根据前期施工中感观的质量通病,项目部制定以下措施,望各施工班组在下一步施工中引起高度重视。
1、剪力墙、暗柱中柱子拉钩、墙中拉钩过少,墙体钢筋绑点过少。原因分析:(1)操作人员素质低,质量意识不强,未按图施工。
(2)项目部检查不到位或处理措施不得力,使问题未得到整改。
改进措施:施工班组要加强对工人技术交底,使每个操作人员明确具体做法。
2、墙、柱主筋位置偏移。
原因分析:(1)施工过程中未加设定位筋或拉钩过少。
(2)砼浇筑过程中人为造成主筋移位。
改进措施:(1)墙、柱钢筋在板面上部要增加定位箍或定位筋并绑扎牢固。
(2)砼浇筑过程中泵管严禁从剪力墙中穿过,若确需穿过,要和钢筋班组配合做好泵管拆除后的复位工作。
3、墙柱钢筋绑扎中做不到横平竖直,观感太差。原因分析:施工人员素质低。
改进措施:施工班组要加强对工人的质量意识教育。
4、梁中二排筋与一排筋间距过大。
原因分析:(1)梁中箍筋135º弯钩碍事,二排筋提不上去。
(2)梁柱节点处钢筋过密,二排筋穿不过去。(3)施工过程中钢筋位置穿错。
改进措施:(1)梁中箍筋在梁高方向做90º弯钩,梁宽方向做135º弯钩,以利于二排筋绑扎。
(2)施工过程中根据纵横梁关系合理确定二排筋位置,不能由工人随意乱放。
5、梁中腰筋位置及根数不正确,拉钩不绑。原因分析:操作人员不明确腰筋位置。改进措施:加强对施工班组的技术交底。
6、板中马凳过少,负弯矩筋位置得不到保证。
原因分析:未按要求加设马凳且马凳不与主筋绑扎,极易滑脱。改进措施:改进马凳做法,按要求间距绑扎。
7、机械连接中套丝长度不够长。原因分析:(1)钢筋装卡定位不准确。
(2)钢筋端头不平整。
改进措施:(1)钢筋装卡到位。
(2)钢筋下料采用无齿锯,保证端头平整。
8、套筒连接不紧,达不到要求的力矩值。原因分析: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改进措施:(1)加强对工人的质量意识教育,并采取一定的奖罚措施。
(2)机械连接接头取样必须从现场绑扎好的梁、柱中取样,不允许另行制作。
对于以上质量通病,施工班组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对工人进行交底和质量意识教育,项目部将不定期进行检查,对于屡教不改者将进行处罚,由此引起的返工、窝工损失由施工班组自负。
山西运城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椰林书苑项目部 2013年9月29日